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最新电子书

  • 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

    作者:[美]乔舒亚·斯珀林

    人文主义左派的精神领航星:良心的守护者

    同代人中最具全球意义的声音

    本书是关于约翰·伯格生平及著述的首部精神传记

    ~~~~~~~~~~~~~~~~~~~~~~~~~~~~~~~~~~~~~~~~~~~~~~~~~~~~~~~~~~~~~~

    经验的纹理、政治的重压、艺术的力量、历史的转向,

    还有那间歇折返前行的路途,铺展开来一副三联画:

    ——作为新闻工作者和文化战士的早期,尝试解开冷战挫败感的缠结

    ——活力、感性、高产的变革中期,六十年代的革命力量随后被瓦解粉碎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崛起,自我重塑为抵抗者和农民经验的编年史家

    ~~~~~~~~~~~~~~~~~~~~~~~~~~~~~~~~~~~~~~~~~~~~~~~~~~~~~~~~~~~~~~

    《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是关于约翰·伯格生平与著述的首部传记。

    约翰·伯格是战后欧洲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作家之一。作为小说家,他在1972年获得布克奖,并将一半奖金捐给黑豹组织。作为电视主持人,他以《观看之道》改变了我们看艺术的方式。作为一个政治活动家,他捍卫了全世界工人、移民和被压迫者的权利和尊严。他在1953年写道:"我远没有把政治拖进艺术,而艺术把我拖进了政治"。直到2017年1月去世,他仍然是一位革命家。

    围绕着一系列个人和历史的分水岭,《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追溯了伯格的发展历程,从1950年代伦敦冷战时期的艺术学生和论战者,到1960年代的狂热——当时革命不仅是政治的,而且是性的和艺术的,再到他重塑为田园作家,以及之后经历的新左派的兴起和衰落。通过第一手的、未发表的访谈和最近公开的档案资料,本书作者在诸多争议性的时刻之下挖掘出一个具有非凡复杂性和韧性的人物。他的形象是一位文化创新者,既被人称颂,又经常被误解,他是一位越来越被他所热爱的事物和他所反对的事物所驱动的作家。

    《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将他的众多面孔汇聚在一起,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重新带回他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图景中。

    ~~~~~~~~~~~~~~~~~~~~~~~~~~~~~~~~~~~~~~~~~~~~~~~~~~~~~~~~~~~~~~~

    了不起的约翰·伯格得到了与他相称的深刻细腻的研究。乔舒亚·斯珀林对这位格外多面的作家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讨论都游刃有余:他的艺术评论、他的小说、他热情的政治承诺、他对阿尔卑斯山村民生活的沉浸等等。伯格作品的爱好者会在这里找到丰富的背景资料,而那些还不了解伯格的人,我希望也会受到启发,读懂他。

    ——亚当·霍希尔德(《利奥波德王的幽灵》作者)

    观点尖锐,文笔潇洒……伯格本人的观看之道,加上其散文本身的直中要害和抒情性所带来的力量,横跨了岁月,给年轻的一代带来了希望,正如这部传记本身所体现的那样。

    ——《纽约书评》

    这本书对于伯格的研究,以及对过去五十年文化左派总体的学术研究,都做出了生动而精辟的贡献。

    ——《出版周刊》

    这部引人入胜的住传记追述了伯格的创作进化历程,突出了他大量的产出中的精华作品,并将这些作品与他一生追随的马克思主义之中。

    ——《纽约客》

    在约翰·伯格90年的人生中,他曾先后,有时同时是艺术评论家和小说家、纪录片作家和编剧、农场工人和历史学家、诗人和论战家……这一堆显然矛盾的身份聚合起来代表着什么呢?对于任何一位约翰·伯格的准传记作者来说,诀窍就是要在多样性中找到统一性。乔书亚·斯珀林能胜任这项任务。

    ——《洛杉矶书评》

    读斯珀林的评传……就是进入了一个失落的高风险知识分子的狂热世界。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伯格对一件事情的观察和理解“面面俱到”的天赋,他那不可思议的浮动视角,如果不是他总能用它来选择正确的一面,价值就会降低。

    ——Sarah Nicole Prickett,Bookforum

    作者熟练地从政治切换到个人,再从个人到政治,反映出了多舛,有时动荡不安的人生的高潮和低谷。

    ——《星期日卫报》现场报道

    《G.》《第七个人》和《看问题的方法》的作者当然是一生都在论战和革命。但是,归根结底,他是一个“与其说是被他所反对的东西定义,不如说是被他所热爱的东西定义”的人。乔书亚·斯珀林对约翰·伯格的研究时而批判,时而充满热情,他的观察力、严谨性、深刻性和这本书的主人公一样出乎预料地引人入胜。

    ——大卫·埃德加,《写在心上》作者

    这是一个值得欢迎的介入,它公正地对待了伯格的思想和作品遗产,在英国,对这些遗产的低估简直到了犯罪的地步。

    ——《晨星报》

    极佳……斯珀林虽然是一个伯格迷,却并没有写成满是恭维的圣徒传。[斯珀林的]传记……揭示了一位仍能以最雄辩而充满激情地说出我们当前的挫折、恐惧、希望和欲望的作家。

    ——Elisa Wouk Almino,Hyperallergic

    论据充分,有趣,信息量大

    ——《艺术报》

  • 忠诚与反叛

    作者:[日本] 丸山真男

    《忠诚与反叛——日本转型期的精神史状况》是日本思想史家丸山真男生前亲自编纂的最后一部著作。

    从最初计划到最终出版历时8年,丸山精心选取了从思想史角度切入分析日本近世近代转型期的6篇论文和2篇有关方法论的文章。最早的一篇问世于1949年,最晚的一篇发表于1977年,执笔时间横跨近30年。书中收录的论文都是独立的,但所涉的历史时期和关心的问题是一致的:从幕末到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期,面对日本被迫卷入国际社会、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的状况,日本的各种认识主体在思想上是如何认识、如何应对的。

    这是一部兼具战后知识分子精神气质,又充分展现学术研究者缜密分析能力的著作。用为本书写解说的川崎修的话说,是“最具丸山真男特色的著作”。

  • 置身事内

    作者:兰小欢

    “在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不是意识形态化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直面真问题、深究真逻辑的复旦大学经济学“毕业课”

    ☆ 连接抽象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

    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可行的动员与资源调配,推动经济增长?

    在确保增长的过程中,如 何获得更多资源和时间去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

    ☆ 结合学界前沿研究与一线调研经历

    扼要论述+延伸阅读指引,满足弹性认知需求

    生动解说光伏、面板等行业案例,清晰复盘宽窄巷子、华夏幸福等建设经验

    ☆ 微观机制+宏观现象 双重维度串联中国经济生活中中知识与现象的碎片

    理解地方政府经济治理的决策与行动逻辑

    解读城市化、房价、贫富差距、债务、国内外贸易生态等现象背后各种要素的联动

    ☆ 从热闹的政经新闻中看出门道,从枯燥的政府文件中觉察到机会。

    “了解政府认为应该怎么办,比了解‘我’认为应该怎么办,重要得多。”

    ------------------------------------------------------------------------------------------------------

    本书是是兰小欢多年教学、调研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笔触简练客观,并广泛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最后一章提炼和总结全书内容。


    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并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一种有别于所谓发达国家经验的方式实现了经济奇迹。基于对改革历程与社会矛盾的回顾与分析,作者也在书中对当前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转型进行了解读,帮助读者增进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把握。

  • 十种寂寞

    作者:简媜

    华语文坛大家简媜的全新短篇小说集,讲述十个关于寂寞的故事,每个故事彼此独立,但又互有关联。她用深具体感温度的寂寞书写,刨开掺甜放盐的人生;掘出男女老幼体内的那一枚寂寞种子。

    细腻深刻的笔触,诚挚通透的情感,呈现出简媜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对理想与现实的审视、对故乡与亲情的眷恋与珍重。简媜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写尽平凡人生命中的喜怒哀乐。

    ——————

    “周围的蓊郁人生太猖狂,收割了几个小人物故事,他们在各自的寂寞里载沉载浮,看似彼此不相涉,但终究在同一块风吹雨打的田地里。”

    寂寞是被误解:一只猫头鹰不知何时飞来,十岁的阿金觉得只有这只猫头鹰知道他的委屈,特地飞来陪他。他对着猫头鹰哭,好像它是他唯一的朋友。

    寂寞是被遗弃:他忽然一惊:“天生傻也是父母给的啊,老爸老母给的要接受,那生下我们这样的小孩,老爸老母也接受吗?”

    寂寞是被欺凌:她发誓:“明天,太阳下山的时候,我也要翻过这一页。”

    寂寞是失败时:“待续”两个字带着强烈的暗示,留在世上的要替离去的人活下去,活得惊天动地,活到爱尽恨消。

    寂寞是落空时:他看开也原谅,恶作剧的岁月曾经像一只野猫扑向他,留下花一般的泥巴印。

    寂寞是抉择时:不满的是不够自由还是太自由?潘多拉的盒子打开,蹦出来的第一件东西叫作分享,而她不能忍受跟别人分享情爱。

    ……

    我的主角们都有困境,但也都勇敢地奋战着,不逃避,而且具有本能式的自信,相信自己会是打胜仗的人。 ——简媜

    【编辑推荐】

    简媜写作三十余年,珍藏版短篇小说集大陆首度面世

    原文未经删减,保留完整阅读感受

    在不惑之年,简媜决定出版一部短篇小说集,这也是她创作30余年来首部短篇小说集。在《十种寂寞》里珍藏着她漫漫人生路上瑰丽的碎片,是经过岁月淘洗的文字。

    在被问道,为什么要出版一部短篇小说集,她打趣道:

    小说家出散文集,而且(大)畅销,这、这、这不就是“侵门踏户”吗?我这个写散文的岂能坐视不管,好,揭竿起义,换我出小说去偷袭一下小说国!

    对了,写作上,我的字典里确实有“安分”这个词,只不过前面插了一根晃来晃去的羽毛,叫“不”。

    多说一句,活到看倦了人生的年纪,就像田里收成太盛,有时需要大篓子才装得下那些恩怨情仇。

    在这本书里,她用深具体感温度的笔触,勾勒出了平凡人生中的寂寞浮世绘。

    于她而言,寂寞不是一个可以被观看的姿态,也不是一个清晰的人物或是标准的场景,寂寞是在一个不相关的生活瞬间突然出现的裂缝,里面不断释放着一丝丝的凉意。

    但峰回路转之间,这些看似寂寞的人,都在不经意的时刻,陪伴彼此走过了不平整的人生。

    当时发生的事,需要很多年后才能得知全部的情节。悲伤、痛苦时候种下的不起眼东西,竟然也会默默地开花结果……

  • 七座空屋

    作者:[阿根廷] 萨曼塔·施维伯林

    诺奖作家巴尔加斯—略萨、J. M. 库切盛赞的小说家,科塔萨尔的接力者,《格兰塔》最佳西语青年作家,胡安·鲁尔福小说奖得主

    幻想小说大师萨曼塔·施维伯林最新短篇集

    七段被遮蔽的梦境:当事物找不到它的位置时,故事就会发生

    *

    【内容简介】

    女孩跟随母亲踏上了侵占陌生人空间的旅程;男人向警察隐瞒了父母和孩子赤身裸体藏在花园中的事实;女人帮助邻居不断收集他死去的独子的衣物;逐渐失忆的老妇人通过制订清单召唤死亡;婆婆给儿媳讲述了一桩旧事,或许只是为了让它再次发生;小姑娘生日当天在医院邂逅了神秘的陌生男子;女子穿着浴袍走出家门,坐上了一个管道工的车……

    《七座空屋》中的七个故事来自卡夫卡、科塔萨尔和卡佛的文学传统,从幻想的奇异暗面抵达真实的世界。充满戏谑精神的荒诞情节,悬疑不决的气氛,游离徘徊的人物和越轨行为,孤独者迷失其中的疏离空间……施维伯林总是从日光下最熟悉的地方开始,然后魔术般将我们送至梦魇的深处。在她笔下不存在平庸乏味的日常:人生总在那些不可预见的瞬间亮出底牌,一切都有可能发生。

    *

    【评论推荐】

    ★ 萨曼塔·施维伯林的黑色幽默故事仿佛格林兄弟和弗朗茨·卡夫卡造访了阿根廷,人们从裂缝中滑落,跌入洞中,进入了不同的现实。——J. M. 库切

    ★ 萨曼塔·施维伯林是西语文学最有希望的新生力量之一。——巴尔加斯—略萨

    ★ 施维伯林在明显对立的文学立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边是“肮脏现实主义”之父,另一边是与奇幻、恐怖和神秘文学有关的作家……她采用卡夫卡那种叙事者的声音,以完全自然的方式讲述肮脏、可怕,或者纯然悲伤的事情;她钦佩布拉德伯里的想象力和不可抑制的乐观主义;与科塔萨尔一样,她在不断寻找新的叙事方式。——《今日拉美文学》

    ★ 施维伯林的感染力是基于她对事件和情境的选择。这种选择的核心是一种巨大的能力,即以一种既写实又富于想象力的方式来分析司空见惯的事物,对环境进行透视……故事氛围如梦似幻,真实呈现于荒诞的那一面;有时会刺痛人,有时则会给人以慰藉。——西班牙《国家报》(EL PAÍS)

  • 大耍儿(1—4卷)

    作者:天下霸唱

    一部有文学野心的书,天下霸唱以他的方式,确认着四十年来天津青年与时代、与中国大地的联系,探索建立理想生活的路径,其精神气质与武侠小说的磊落正义一脉相承。既是热血的,也是感伤的;既是反讽的,也是重构的。

    ——李敬泽(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天下霸唱用说书人讲故事的方法、表现了他眼中的复杂世相,既有博人解颐的包袱、市井的话口,又有对命运的苍劲讲述,是一部亦庄亦谐、且俗且雅的当代话本体长篇小说。

    ——金宇澄(作家,《繁花》作者,茅盾文学奖得主)

    命运无可回避,但是,我们还有兄弟。感谢天下霸唱,把一个情深意重的江湖还给我们。上个世纪,《教父》示范铁血和子弹,本世纪,《大耍儿》重新为我们召唤梦里号角和大雪弓刀。虽然江湖儿女江湖死,但兄弟在侧,我们就能起死回生。

    ——毛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大耍儿1:湾兜风云》

    墨斗和小石榴是少年玩伴。墨斗不甘被校门口站点儿的二黑白白抢劫,奋起反抗。

    由此得到了西门里老大李斌的赏识,终于有机会一偿进入玩儿闹圈子的夙愿。

    从此他和小石榴的中学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现在,墨斗需要决定的是加入李斌的势力,还是靠自己的实力闯出 一片天空!

    《大耍儿2:两肋插刀》

    墨斗被从家中带走,发现附近所有的玩闹几乎都给聚齐了。

    是谁出卖了大家?他心中种下疑窦。

    两年的下队生涯转瞬即逝,小石榴带着兄弟们接墨斗回家,几个好朋友在西门里行侠仗义,逐渐为自己赢得了名声。

    紧接着,李斌等人也出来了,墨斗却感觉彼此的心境都发生了变化。

    《大耍儿3:生死有命》

    墨斗没在城里时,小石榴他们和李斌等人起了冲突。李斌撂下话,让墨斗给个交代。

    最终李墨二人在天瑞胡同展开决战,较量不断升级。

    直到老一伐儿大耍儿德禄带人赶到,才让事态得以体面平息。

    但谁也没想到,李斌事后却把墨斗好友手雷给绑了!

    《大耍儿4:肝胆相照》

    墨斗单枪匹马找到李斌等人,为手雷报仇,得手后随即外漂。

    偶然间,他才得知与李斌的仇恨皆因多年前有人从中挑拨。

    两年后,社会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墨斗也浪子回头做起生意,生活逐步走上正轨。

    然而正在此时,当年那个离间者忽然出现了……

    墨斗需要决定是否为了道义重出江湖。

  • 未来学大会

    作者:[波]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如果可以选择,是直面悲惨的现实,还是用致幻剂营造虚假幻象?

    波兰科幻大师莱姆代表作之一,以科学幽默和辛辣讽刺勾画人类未来。

    【编辑推荐】

    波兰科幻大师斯坦尼斯瓦夫•莱姆代表作,以科学幽默和辛辣讽刺勾画人类未来:如果可以选择,是直面悲惨的现实,还是用致幻剂营造虚假幻象?

    莱姆是波兰科幻作家、哲学家,被译成52种语言,全球畅销4000余万册,以一己之力将波兰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早在70年前就预言了互联网、搜索引擎、虚拟现实和3D打印的出现,直言人类将遭遇人工智能和信息爆炸的挑战。

    莱姆100周年诞辰纪念版,波兰驻华大使亲自撰写序言。

    【内容简介】

    伊扬•蒂赫去参加第八届未来学大会,讨论如何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难题,不料却误服致幻药物,穿越到一个未来幻象中。那里的人们消灭了贫穷与疾病,平安喜乐地生活着,可蒂赫却始终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媒体推荐】

    莱姆有非常了不起的想象力,是真正独一无二的。莱姆的作品对人和宇宙的关系有着更深刻的描述,与美国的科幻小说相比,在文学上也更为精致,有着更为深远的意境,也给人带来更多的回味和思考。

    ——刘慈欣

    莱姆总是能从核心处嘲弄我们的生活,他能把科技论文、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都烹调在一起,并用幽默而力透纸背的荒诞语言和荒诞情节,返照我们的世界。

    ——吴岩

    他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学、最幽默的一位。

    ——安东尼•伯吉斯

    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

    ——库尔特•冯内古特

    相比之下,我们疲惫的宇宙显得苍白无力。

    ——《华盛顿邮报》

    与阿瑟•克拉克、艾萨克•阿西莫夫和菲利普•迪克比肩的科幻小说巨人。

    ——《纽约时报》

  • 世界坟墓中的安娜·尹

    作者:[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长篇小说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19年授予);尼刻奖、布克国际奖等多项大奖获得者

    ▷苏美尔女战神独闯冥界|“创世”神话;“废土”科幻;“赛博朋克”冒险

    ▷从波兰语直接翻译 | 随书附赠精美卡片

    ————————

    【内容简介】

    安娜·尹,天地之女神,独闯世界坟墓。那里是她的孪生姐姐统治的冥界,所有生者都将走过七道门,一去不回。为了救回安娜·尹,她的挚友去往天界寻求诸父的帮助,又走到城市尽头、沙漠边缘去找大母神宁玛。

    诸父订立了法则,隔绝地上与地下,让人类处于无休止的劳碌与短暂的欢欣之中。人类无法理解生命的一切,也无法获得幸福。为了给人世找到新的秩序,安娜·尹与大母神欲打开坟墓,撼动世界的根基,把世界重新连成一个整体。

    最终,安娜·尹从冥界归来,死而复生……

    “‘往日’与‘来日’,仅一字之差,‘往来——往来——’,宛如召唤。”

    ————————

    【名人及媒体推荐】

    “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呈现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

    “她运用观照现实的新方法,糅合精深的写实与瞬间的虚幻,观察入微又纵情于神话,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具独创性的散文作家之一。她是位速写大师,捕捉那些在逃避日常生活的人。她写他人所不能写:‘世间那痛彻人心的陌生感。’……她的文风——激荡且富有思想——流溢于其大约十五部的作品中。”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托卡尔丘克始终秉承着波兰多元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的悠久传统,提出着可以引起世界范围内读者的广泛共鸣的普遍问题。”

    ——波兰驻美国大使 彼得·维尔泽克

    “托卡尔丘克跟随着自己的好奇心,大胆地前行,从不受困于种种边界和类型的藩篱。她笔下的人物都鲜活地存在于书页之间,他们发出自己最真实的声音。”

    ——《巴黎评论》

    “托卡尔丘克童年时便通过她对童话和神话的敏锐直觉,建构了她对万事万物——人、动物、植物、风景等——之间联系的理解,成为作家后的她试图通过想象力证明,童年时的好奇心并没有被成人社会粗暴地切断,依然在她的作品中延续。”

    ——《卫报》

    “托卡尔丘克的作品常常是关于现代人的流浪和漫游的故事,以旅行、神话故事和哲学思考的形式出现。”

    ——《在线报道》

    “作者显然深信万事万物皆有灵魂,万事万物都有时间,并且,无论生灵还是事物,都有自己的命运。……在她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许多波兰文学先贤的影子,但就整体风格而言,她又谁也不像,她就是她自己。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魔幻和神秘气息,童话和神话色彩,在她的作品中构成了一种奇妙的混合。”

    ——《世界文学》主编 高兴

  • 你踩过天鹅尸体吗

    作者:[日]宫藤官九郎

    【编辑推荐】

    ★ 宫藤官九郎

    “宫九出品,必属精品”

    豆瓣高分日剧《海女》《虎与龙》《对不起青春》《木更津猫眼》《我家的故事》《池袋西口公园》《宽松世代又如何》鬼才编剧,日剧圈顶级流量yyds

    ★ 第一部自传式小说

    “青春爆笑羞耻秘密初次大公开”

    热血、摇滚、悸动 、搞笑、考试、荷尔蒙、白日梦、性幻想……

    原来那些日剧的经典桥段是这么来的啊!!

    ★前卫吸睛的装帧与插图

    “宫藤官九郎、星野源等所在剧团‘大人计划’,亲自操刀内页插图”

    比涂鸦还要放肆的画风,不要错过~~

    ★一次青春澎湃的沉浸式日剧体验

    “摇滚青春,再次沸腾”

    经典台词频频输出,情节发展意料之外

    人物关系伏笔迭起,追剧体验效果拉满

    ★全网安利宫藤官九郎中

    “简体版终于来了——”

    宫崎葵:“读过这本书的人,应该都会变成宫藤的粉丝吧!”

    【内容简介】

    “咚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三分羞耻、七分爆笑、十二分热血的自传式青春物语!

    在只能以冬季天鹅为傲的日本东北小镇,我就读于秉承“质实刚健”的校训、学长学弟制盛行的男子高校。我每天被学长欺负,没有女同学喜欢,连死党也不在同一所学校,北野武的深夜广播是心灵唯一的慰藉。我想组一支摇滚乐队、想离开小镇去东京、想加入“北野武军团”……

    在这看不到尽头的无聊日子里,一个极度迷恋天鹅的大叔成了我的倾诉对象。“天鹅大叔”看似不合群、不靠谱,但总能在我犹豫不决时大力推我一把。在他的陪伴下,我度过了磕磕绊绊、笑料百出、充满烦恼和汗渍味的高中生活。

    谁说成年人就没有青春期了?!

    青春是不会毕业的!人生惊喜或意外请放马过来吧~

  • 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

    作者:李诞

    脱口秀行业的大部分工作,都和创作有关。创意看似是智力活儿,其实是体力活儿,归根结底是苦力活儿。李诞从脱口秀编剧做起,线上线下,台前幕后,该干的不该干的,只要跟脱口秀有关的工作,他几乎全干过了。

    这是李诞写给所有创意工作者的一本工作手册。在本书中,李诞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从业以来所有的创作心得,既有具体的创作方法,写逐字稿、天天写稿,也有对待工作的态度,你的全部人生都理应要为你的创作提供养分。除此之外,他还悉心解答了创意工作者在创作、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这些方法、习惯成就了李诞,也会让你收获信念和实实在在的方法。

  • 素食者

    作者:[韩] 韩江

    亚洲首位国际布克文学奖得主获奖作品

    我在写作时,经常会思考这些问题:人类的暴力能达到什么程度;如何界定理智和疯狂;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别人。我希望《素食者》可以回答我的这些问题。我想通过《素食者》刻画一个誓死不愿加入人类群体的女性。

    ——韩江在国家布克文学奖颁奖礼上的 致辞

    编辑推荐:

    1亚洲唯一布克国际 文学奖获奖作品

    连续击败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和大江健三郎代表作《我脑袋里的怪东西》、《水死》,阎连科《四书》、“那不勒斯四部曲”终曲《失踪的孩子》等154本全球热门佳作赢得桂冠

    同时,这也是布克国际历史上第一次颁奖给单本书(之前都是颁给作者终生成就)

    2 享誉全球的现象级杰作,锐利如刀锋,把整个人类社会推上靶场。

    荣膺韩国最高文学奖李箱文学奖、全球售出43个国家和地区版权,累计销量突破600万册。《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出版人周刊》等60家媒体年度图书。

    3 韩国最具国际声誉作家代表作!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候选

    作为韩国文坛的中坚力量,韩江极有可能成为韩国当代作家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人选。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文坛领军人勒克莱齐奥

    像《素食者》这样精彩描写性与疯狂的杰作,理应获得巨大的成功。

    ——布克文学奖得主、当代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伊恩·麦克尤恩

    4与《三体》并列选入十年十佳

    2019年美国权威杂志《连线》将《素食者》选入10年来10本最佳类型小说之列,同时入选的还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的《被掩埋的巨人》和刘慈欣的《三体》。

    5 女性写作巅峰之作

    入选《纽约时报》21世纪15本重塑我们思想和写作的女性写作杰作书单

    6 借阅人数超过《82年的金智英》

    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于2017年1月至2021年4月针对全国845个图书馆的借阅数据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解忧杂货店》成为20-29岁人群最爱图书。

    继《解忧杂货店》之后,《素食者 》超过话题图书 《82年生的金智英》夺得韩国原创文学借阅第一名,文学总借阅率第二名。

    7韩国总统文在寅、BTS防弹少年团团长金南俊、red velvet金艺彬、GOT7朴珍荣、大势演员林秀晶真诚推荐

    8改编电影入围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世界电影单元-最佳剧情片

    为了逃避来自丈夫、家庭、社会和人群的暴力,她决定变成一棵树

    在英惠的丈夫郑先生的眼中,“病”前的英惠,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女子:不高不矮的个头、不长不短的头发,相貌平平,着装一般,温顺、平淡、文静。正如他所希望的那样,英惠完美地扮演了平凡妻子的角色——料理家务,伺候丈夫,就像千千万万的传统妇女一样。

    然而,一场噩梦之后,妻子却突然开始拒绝吃肉,拒绝为家人准备荤菜,甚至到最后,她开始拒绝自己的“人类”身份,把自己当成了一株植物,一株只需要阳光和水,谢绝任何食物和交流的植物。而随着她被动的反叛以越来越极端和可怕的形式表现出来,丑闻、虐待和疏远开始让她螺旋进入她的幻想空间。在精神和身体的完全蜕变中,她现在危险的努力将使英惠——不可能的、狂喜的、悲剧性的——远离她曾经为人所知的自我。

    《素食者》以一种抒情却又撕裂的风格,将柔情和恐怖微妙地融为一体。揭示出强烈反抗对女主人公和她身边所有人的冲击。这本凝练、精美而又令人不安的书将长久萦绕于人心,甚至潜入读者的梦中。

    ——国际布克文学奖主席博伊德·唐金

    作为韩国文坛的中坚力量,韩江极有可能成为韩国当代作家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人选。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文坛领军人勒克莱齐奥

    像《素食者》这样精彩描写性与疯狂的杰作,理应获得巨大的成功。

    ——布克文学奖得主、当代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伊恩·麦克尤恩

    这部小说里那种近乎于变态的诱惑,恰恰源自字里行间的画面诗意。它们暴力又情色,彷彿恶梦。读这本书的过程仿佛置身于充满了奇花异草的房间,浓浓的香味会扼住你的喉咙、让你睁大眼睛、震惊不已。

    ——荷兰《阿姆斯特丹人杂志》

    翻开这本书那你就准备好被切成薄片,被涂上颜色,被拍打,被爱抚,被撕成碎片,被震惊,摇摇欲坠吧!

    ——美国小说家阿米莉亚·格雷

  • 中国妆容之美

    作者:李芽/陈诗宇

    [内容简介]

    从史前到清,中国女性为谁化妆,如何化妆?

    《中国妆容之美》以古画、雕塑、壁画为入口,以诗文典籍为辅助,展示中国古代妆容细节,探讨历代女性地位与东方审美,同时以29组真实妆容复原图,再现中国历代女性妆容之美。

    该书从夏商周的文身起笔,历数素妆风行的周代、彩妆 肇始的秦代、审美成型的两汉、自在灵动的南北朝、盛世华丽的唐朝、回归素朴的宋朝、少数民族风情的辽元、端庄的明、花样的清,不仅在细节处点明历代女性妆容的要点,也从侧面呈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风貌和审美思潮的变迁。

    本书不仅是一部详尽的妆容史,更是一部独到的中国妆容图谱。两位作者发起中国古代妆容复原项目,邀请造型、化妆、摄影专家和模特,共同完成了了中国历代女性妆容复原。

    本书史前至魏晋、辽元、清部分由李芽撰写,唐、宋、明部分由陈诗宇撰写。

    [编辑推荐]

    专业性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芽与《国家宝藏》服饰顾问陈诗宇共同撰写

    独到性

    29组古代妆容复原,历时一年多拍摄,完整呈现至美中国妆

    知识性

    逾150幅文物插图,以文献图像为基础,以古代文物为佐证,系统梳理中国妆容史,看见中国历代文化和审美流变

    话题性

    影视剧、综艺节目参考,花木兰的鹅黄、杨贵妃的面魇、萧太后的姑姑冠、慈禧的一耳三钳,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出处

    通俗性

    历史与现代的碰撞,潮流与古妆的相遇,亲手制作的古代妆品,轻松读懂中国妆容之美

    [推荐语]

    作者由一个“妆”字,追寻中国女性的历史处境和审美情志,用翔实的内容和丰富的图片展示了中国女性妆容的历史,以小见大,由此独特的角度反映出中国的精神气质。

    ——钱文忠

    女为悦己者容,女子的妆容如何从“活在他人眼光中”的从属性妆扮,发展到自我活泼生命的真实呈现,其间存在着巨大的研究空间。这部饶有兴味的著作,带着读者进入这一斑斓的世界,使我们透过历史的帷幕,看到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美好,也看到被支配的从属性存在在妆容中刻下的屈辱和坚韧。

    ——朱良志

  • 人的局限性

    作者:[英] 塞缪尔·约翰生 / Samuel Johnson

    《英文词典》编纂者

    备受林语堂、梁实秋、钱锺书、杨绛推崇的文学大家

    塞缪尔·约翰生作品集 全新修订版

    全面展示约翰生博士的文学才华和思想闪光

    ✍️ 编辑推荐

    ◎作者塞缪尔·约翰生是《英文词典》编纂者,也是英国18世纪文坛领袖。他以富有魅力的个性和言说方式塑造了18世纪英国人的礼仪规范、道德观念和文艺品味,18世纪中后期也被称为“约翰生的时代”。约翰生同时影响了后世诸多作家,如简·奥斯汀、乔治·艾略特等,也备受林语堂、梁实秋、钱锺书、杨绛等作家的推崇。

    ◎全新修订版约翰生作品集。以牛津《约翰生重要作品选》、哈佛《约翰生文选》和企鹅《约翰生文选》等为选本参考,涉及诗歌、散文、书信、日记、诗人评传、序言等,是目前已出版的较全的约翰生文集。译者同时做了全面校订修改,新增20余篇内容。精心排版、装帧,内文使用顺纹纸,锁线胶订,柔软轻盈,阅读舒适。

    ◎如何更好更有意义地生活,是约翰生作品的核心主题。约翰生的作品具有喻世明理、内观自省的特点。他在书中论及自己对死亡的思索、对人性善恶的探讨,以及对婚姻的摩擦与不幸、生命的意义等问题的看法,这些也是每个时代普通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在当代语境下依然有阅读价值。

    内容简介

    《人的局限性》为英国著名作家、批评家 塞缪尔・约翰生的作品集,以牛津《约翰生重要作品选》、哈佛《约翰生文选》和 企鹅《约翰生文选》等版本为选本参考,主要收录了他在《漫步者》《冒险者》《懒散者》等报刊发表的专栏文章,同时还收录了他的著名诗歌《伦敦》,以及部分诗人评传、书信、游记等。全面展示了约翰生的文学才华,以及他对人性善恶、生命意义、社会意识、理想信仰、婚姻爱情、文学作用等重要命题的精辟论述。

    媒体推荐

    约翰生的才学和工作是促使英语成为“世界语言”的重要因素之一。

    ——《泰晤士报》

    ✍️ 名人推荐

    我最喜欢约翰生博士的谈话,佩服他的博学,可怜他的身世,也崇敬他的为人。他的谈话不管有理没理,总很有趣,多警句,有识见,有劲,回味无穷。

    —— 杨绛

    不对一位经典的批评家做出适当的评价,人们就无法为西方经典唱一曲完整的挽歌,他就是塞缪尔·约翰生博士,各民族中空前绝后、无与伦比的批评家。

    —— 哈罗德·布鲁姆

    约翰生博士身上有圣徒的品质,这是因为他是为数不多的爱所有人类的人。

    —— 弗吉尼亚·伍尔夫

  • 如何科学学外语

    作者:[日] 白井恭弘

    不依赖经验主义,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外语学习

    用科学方法指引正确方向,让热情与努力不再成为徒劳

    剖析语言本质 / 澄清学习误区 / 寻求高效外语学习法

    日本《英语教育》杂志、日本法语学会会刊 推荐图书

    ◎ 编辑 推荐

    ☆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普及读物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理论,是结合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外语学习研究,以“分析人类如何掌握外语”和“寻找高效的外语学习方法”为研究课题,是当前外语教学、外语学习的科学依据。

    ☆ 以科学立场解答外语学习的常见问题

    本书针对“学外语是否越早越好”“口语重要还是语法重要”“输入和输出如何平衡”等实际问题,从外语学习者、外语教授者这两种立场出发,科学分析了外语学习中的常见误区,并结合实际的研究项目,介绍了科学、高效的外语学习原则与方法。

    ☆ 讲述基于二语习得理论的高效外语学习方法

    从单词、语法、听力、口语等方面介绍了基于二语习得研究的学习法,并结合教学试验讲述了相应方法的实际效果,给出可靠、可行的外语学习方法与建议。

    ◎ 内容简介

    背单词、背句子、背语法,却无法用外语正常交流。

    背了范文,却写不出一封完整的邮件。

    性格内向的人不适合学外语吗?

    外语是否越早学越好?

    如何才能真正掌握外语?

    ……

    用科学方法为外语学习注入生机!

    本书是基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外语学习科普读物。书中围绕“如何科学学外语”这一问题,从实证的角度解读了人类掌握母语以及外语的原理,并以此归纳出科学的外语学习方法。此外,本书针对“学外语是否越早越好”“口语重要还是语法重要”“输入和输出如何平衡”等实际问题,从外语学习者、外语教授者这两种立场出发,科学分析了外语学习中的常见误区,并结合实际的研究项目,介绍了科学、高效的外语学习原则与方法。

    本书适合作为广大外语学习者的学习方法指南,也适合外语教师、外语研究者、家长阅读参考。

    ◎ 读者评价:

    对于那些因仅凭有限经验教学而感到困惑的教育工作者,以及那些不知道该用哪种方法学外语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可谓必备之书。这是一本能为教育者和学习者带来“发现真相之喜悦”的外语学习指南书。

    ——日本读者评论

  • 莎士比亚

    作者:[法] 勒内•基拉尔

    【编辑推荐】

    ★法兰西学院院士 x 美国斯坦福大学与杜克大学终身教授 勒内·基拉尔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人类学家,著有《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替罪羊》等名作。

    ★一部探究人类欲望的开创性力作

    跟随法兰西“不朽者”精彩绝伦的莎剧解读,探索欲望的本质以及欲望背后的暴力。

    ★欲望 究竟是什么?若不能激起他人的欲望,你的稀世珍品也会失去魅力?

    摹仿和爱欲相互分离、相互独立的神话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一直备受传统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的推崇。勒内·基拉尔却告诉我们,人的爱欲往往是出于对他人欲望的摹仿。通过对《仲夏夜之梦》《维洛那二绅士》《无事生非》等作品极具说服力的解读,基拉尔发现在莎士比亚笔下欲望相同的两个人才能产生最深厚的友谊,也会随时变成最糟糕的仇敌。男人最能证明女人有魅力的方式,莫过于对她产生欲望,所以他会试图让好友爱上自己所爱,以证明她的魅力。基拉尔从这一全新的视角,视《仲夏夜之梦》这部通常不受批评家欢迎的作品为莎士比亚第一部成熟的杰作,一部名副其实的天才之作。

    ★莎士比亚想要他的作品被如何阅读?莎剧应该如何阅读?

    莎士比亚和弗洛伊德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对他来说父亲是最不重要的。然而现代性的伟大思想家长期支配着我们,弗洛伊德、马克思、尼采和其他当代继承者对莎士比亚的解读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勒内·基拉尔展示了在《哈姆莱特》《裘力斯·凯撒》等作品中摹仿欲望是如何与暴力、献祭、竞争和复仇等心理联系在一起的,呈现了莎士比亚想要他的作品被阅读的方式,以及它们很久以前就应该被阅读的方式。

    【内容简介】

    勒内·基拉尔是法兰西学院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与杜克大学终身教授,因创立摹仿欲望理论而享有国际盛誉。主要著作有《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莎士比亚:欲望之火》《替罪羊》《暴力与神圣》《欲望几何学》等。

    在世界范围内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汗牛充栋,而勒内·基拉尔以其独创的摹仿欲望理论,对莎士比亚几乎所有的戏剧和诗歌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对基拉尔来说,人们对客体的欲望不是因为它们的内在价值,而是因为它们被别人所渴望,我们只是在仿效或摹仿他们的欲望,他视这种“摹仿欲望”为人类状况的基础之一。在这部开创性力作中,基拉尔分析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裘力斯·凯撒》《哈姆莱特》等多部作品,向我们揭示莎士比亚早已发现摹仿欲望这一人类冲突的根源,并深入剖析莎士比亚如何痴迷于摹仿,如何以他自己的词汇表达摹仿欲望并在多部戏剧中对“摹仿欲望”下定义,以及如何在处理欲望的过程中变得日益老练、含蓄和复杂,进而以一生的作品透彻地阐释了人类欲望的本质。

  • 花衣魔笛手

    作者:[日] 阿部谨也

    传说的出现,往往会掩饰一些不能宣之于口的真相,既然说不出口,唯一的表达方式,就是把传说变成故事,隐晦地流传下去。

    ※ 日本“西方社会史”研究第一人阿部谨也代表作品

    ※ 层层推理,步步逼近,揭示传说背后的残酷真相,呈现中世纪庶民的狂欢与哀愁

    ※以东方视角观西方社会,以理解之同情深入人类的共有经验,带来不同的智识体验

    ※ 好看好读,五十余幅图片直观感受遥远的中世纪

    “花衣魔笛手”的故事在欧洲流传甚广,可谓家喻户晓。

    故事发生在德国小镇哈默尔恩。据说这个地方鼠患严重,一天,一个衣着华丽的男子来到这里,说自己可以解决鼠患,村人许诺若解决后就酬以重金。男子便吹起笛子,这个城镇的老鼠都跟着,一个个走到海里淹死了。村人看到老鼠已经死了,就耍赖不给钱。男子无奈地走了。第二年,男子又来,在城外吹起笛子,城镇的小孩便都跟着出来,和他一起走到一座山洞,随后山洞消失,小孩和男子都消失了。

    阿部谨也以这个神奇的传说为切入点,如侦探一般,追踪文献与史料,层层推理,步步逼近,揭示传说背后的残酷真相,呈现中世纪庶民的狂欢与哀愁。

    不管1284年发生的这件事情究竟是什么,哈默尔恩庶民的悲伤与痛苦都跨越了时空,直抵我们的内心。当接近产生这种悲伤、痛苦的庶民生活时,我们就超越了单纯解密似的兴趣或好奇心,直接触摸到欧洲社会史的一角。 ——阿部谨也

  • 深时之旅

    作者:[英] 罗伯特·麦克法伦

    “深时”是地质时间概念,是地下世界的计时单位。在萨米族传说中,地下世界像是人世的颠倒镜像,地面就是镜面,“生者直立,而逝者行走时上下颠倒,二者的脚彼此接触”。本书讲述的是黑暗之旅,是对地下世界的求知之行。从中石器 时代藏骸所、深海实验室、森林菌根网络,到双生地下城、地下无星河、战时万人冢,再到洞穴岩壁、冰臼、核废料处置库… 我见到了一些希望自己永远铭记之物,也见到了一些宁愿从未目睹之事。我们脚下的世界,不只安顿着黑暗和死亡,也珍藏着隐秘的人性、漫长的文明。

  • 午夜降临前抵达

    作者:刘子超

    不能出门的日子,你需要一本旅行文学。

    ·

    旅行中最大的不确定性,不是抵达,而是如何抵达。

    说到底,旅行或者人生,就是一次次解决如何抵达的生命过程。

    “刘子超是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游记作家。”——许知远

    ·

    ☆ 年度旅行文学《失落的卫星》作者刘子超出发之作,重塑旅行文学的意 义,在路上确认自我

    ☆ 重返昨日世界,寻回 逝去的灵魂,聆听普通人的故事,记录欧洲大陆的荣光和苦难

    ☆ 一场逃脱重负、寻找意义的心灵漫游:抵达世界的丰盈,也抵达内心的辽阔

    ☆ 荣获单向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刷新了我们观看今日世界的坐标和视域

    ☆ 受李健、梁文道、罗新、许知远、俞敏洪推崇: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旅行作家

    ☆ 书店文学奖·年度旅行写作奖作品,新增后记,在后疫情时代反思旅行的意义

    ·

    《午夜降临前抵达》是作家刘子超的出发之作。

    他独自踏上旅途,深入欧洲腹地,展开一场逃脱和寻找的漫游。中欧生长在帝国和强权的夹缝中,在历史的长河中撕扯和游移。她曾建立起庞大的帝国,点燃两次世界大战,也在冷战中被铁幕割离。

    在短暂的夏季,年轻的作家跳上火车,行驶在绵长的轨道上。从柏林的游行中脱身,带着三罐啤酒出发,穿梭于德累斯顿和奥斯维辛,走在卡夫卡成为商品的街头,在布拉格的地下酒馆逃逸现实。在漫长的冬夜,迷茫的旅人在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床榻上入梦,又在多瑙河旁的街头醒来。他开上汽车驶向匈牙利大平原,被雨水困在昨日的咖啡馆中,却在的里雅斯特最后一夜撞见世界的巨变。

    不安与刺痛,亲切与安慰,光明与阴影——遥远的中欧如同镜像,依然保持着永恒不变的特质,吸引着同样迷惘的年轻心灵。当现实过于沉重,当时代过于轻浮,去见识风景和人间,去见证希望和苦难,为了明白“世界上还有人在这样生活”,在一次次出发和抵达中确认自我。

    ·

    在现代人习惯了坐享网络的信息便利之时,刘子超坚持以肉身进入现场,用文学再现旅途。他所见证和书写的人的境遇,刷新了我们观看今日世界的坐标和视域。而那些处在世界的边缘与夹缝中的陌生地名,也因一位中国作家的在场,与我们有了联系。——单向街授奖词

    中国人从1840年开始重新认识世界,有刘子超这样的作家在,加快了我们了解世界的步伐。他一次又一次困难地抵达,深入了解当地的人文和历史,再通过精致且贴切的写作,揭开世界神秘的面纱,勾起我们想了解世界的欲望。读完子超的书,总希望自己能沿着他的路线去一趟,总希望自己也能写出这么一本本书。——俞敏洪,新东方创始人

    在中文世界刚刚兴起的旅行写作中,刘子超是个难以忽视的名字。他的好奇心、洞察力、迟疑、与习惯性的自我沉溺,都散发出一种特别的魅力。子超是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游记作家,他的叙述与感受常让我想起保罗·索鲁。——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刘子超的旅行和普通游客的旅行不同,他具有真正的旅行者视角,深入街巷,与人接触,继承了旅行文学非常优秀的传统。——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从《失落的卫星》开始,我重新关注旅行文学,或者说是刘子超打破了我对游记的偏见。新书《午夜降临前抵达》依旧精彩,他所记录的所见所闻是朴实而生动的,但不止于此,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他的所思所想,因为作者本人的视野、思想乃至心灵决定了旅行的深度和意义。书中的许多地方都是我没有去过的,可我并不感觉陌生,相反,是亲切,如同在描述自己熟悉的地方和生活,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好的游记真正可以做到引人入胜,我相信,即使没有去过书中那些地方的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字后,会比大多亲临过现场的人更感同身受,因为作者非凡的感受力和独特的视角更能还原生活本身的真相。——李健,歌手

    我曾有一个偏见,以为旅行文学是英语作家独享的一种文体,像《大海与撒丁岛》或《前往阿姆河之乡》,他们更像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刘子超的这本书纠正了我的偏见。他在中欧漫游,穿越清晨的薄雾,带来这本优秀的作品——我们都是过客,但我们也拥有这个世界。——苗炜,作家

    刘子超的作品有简洁的散文风格,以及独特的幽默感、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读起来令人愉悦。刘子超是一位敏锐的人性观察者,也是一位极具天赋的作家。——乔·李·安德森(Jon Lee Anderson),《纽约客》资深记者

  • 中世纪之美

    作者:[意] 翁贝托·艾柯

    本书是艾柯论述中世纪美学理论、审美体验和艺术实践的作品。中世纪之美在艾柯笔下呈现出自成一体的活力,它继承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统,在教条的思想环境中悄然演变,直到发展出成熟且具有批判性的观念体系,对现代所继承的传统做出了基于中世纪视野的修正。

    艾柯的论述从中世纪文本中汲取 了神学、诗学、神秘主义、柏拉图主义的思潮,他探讨的艺术作品涵盖了教堂、雕塑、珠宝、绘画、音乐和古抄本。经过艾柯的解读和阐释后,中世纪的美学思想和艺术作品流溢出一种原始和独特的美感,它的缜密性和普适性直至今天都能够在我们身上激发出新鲜的见解。

    ——————————————————————————————————

    中世纪是大教堂的世纪,上帝之树,千枝凌空,万叶纷披;中世纪是大城堡的世纪,断壁巨石铭刻着隐约在岁月深处的琱戈玉钺;中世纪是手抄本的世纪,神秘的文字寂寂地轩昂在灿烂的羊皮纸上。艾柯徘徊在教堂和城堡,翻开尘封的书页,写出中世纪的艺术,把读者引入圣域一瞥艺术的神性之光。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范景中

    艾柯的《中世纪之美》带领读者走出两个常见的误区:一、中世纪不存在美学;二、即便存在,那也是以智性美代替了世俗意义上的审美感性。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艺术史和美学学者 沈语冰

    博学如艾柯,也有他的起点,那就是中世纪美学。他反对将中世纪视为“蒙昧时期”,而将其视为欧洲近代文明的坩埚。毕达哥拉斯主义的数字之美,加洛林文艺复兴的人文之美,爱留根纳的秩序之美,直到托马斯•阿奎那,确立了中世纪经院美学的庞大系统。这是著作等身的艾柯在博士论文后的第二本书,他自嘲说:“我以年轻学者的笨拙方式讲述了一个故事,但时至今日,我依然相信这个故事。”——时至今日,我们依然相信艾柯。

    ——复旦大学教授,书评人,豆瓣网艾柯小组组长 马 凌

    这部轻松易读的作品直到今天都与我们息息相关,艾柯显然对中世纪艺术充满了热爱。

    ——《波士顿环球报》书评专栏作者 罗伯特•泰勒

    如果你是一位想了解中世纪美学的读者,你会发现市面上没有哪本书比艾柯的这部作品更审慎、更优美、更精妙、更予人以启发。

    ——《艺术月刊》书评作者 A. C. 巴雷特

  • 再见,哥伦布

    作者:[美] 菲利普·罗斯

    《再见,哥伦布》是菲利普•罗斯二十六岁时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收录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和五个短篇小说。该书出版后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他在作品中富有爆发力的才智、深刻的洞察力及其对笔下人物的悲悯之情,令其在美国文坛一举成名。

    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讲述一对同为犹太人但家境悬殊的青年恋人的故事。出身贫寒的图书管理员尼尔与青春貌美的富家女大学生布兰达在盛夏的游泳池畔邂逅,一见钟情。但社会阶层的差异、恋人之间的种种猜疑最终导致一段青春恋情黯然收场。

    五个短篇分别是《犹太人的改宗》《信仰的卫士》《爱泼斯坦》《世事难测》和《狂热者艾利》。

    1. 文坛首秀,艳惊四座

    1960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入围名单明星璀璨,刚刚在文坛展露头角的罗斯凭借处女作,一举击败了自己的文学偶像福克纳和贝娄,不仅奠定了自己的文坛地位,也从此走上了开挂之路。难怪贝娄会说,这是部“处女作但绝非出自新手”。

    2. 主打中篇《再见,哥伦布》:似写情事,实说历史

    罗斯立志书写美国当代史,而《再见,哥伦布》就是含着这种“志向”的银汤匙出生的。1960年代的美国,帕蒂姆金一家,移民三代继承了二代积累的物质繁荣,却迎头撞上“降临在无数美国中产头上的精神空虚”,罗斯以“极端的准确”(欧文·豪语)记录了这种繁荣的困境。虽然是一个美国故事,但大洋彼岸的我们亦能感同身受。

    3.五个短篇:非主打之光

    当精于钻营的小兵遇上善良正直的长官,天真好奇的熊孩子遇上虔诚严苛的神学老师,“好人王”艾利遇上“全民公敌”黑衣人……亨利·詹姆斯作品所特有的形式和结局,菲利普·罗斯也玩得游刃有余。故事的走向,戏剧的张力,牵动着读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