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最新电子书

  • 一如既往

    作者:[美] 摩根·豪泽尔

    每个人都想看清未来,但纵观历史,无论在金融投资、商业、经济,还是政治、社会等领域,都没有人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这本书的大前提是,承认世界永远变化,未知无法预测。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面对未来的新思路:与其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变化,不如在变化中寻找不变。世界的变化越迅速,不变的东西越重要。把握本质比追逐变化更有助于看清未来。

    伏尔泰说得好:“历史永远不会重演,但人总是相似。”在那些不变的东西中,最重要的是人的行为。

    2020年的世界看起来与1920年完全不同,与公元前1920年简直是两个不同的宇宙。但千百年来,人们的头脑如何运作并没有改变。了解历史上出现的重复性行为是思考未来最有用的方式。尽管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我们确实可以知道人们会有什么行为。

    我们知道人如何衡量风险,如何思考机会。我们知道什么激励人前进,什么会动摇人的信念。我们知道人最有可能关注什么,什么会影响他有关未来的决定。

    有些事情永远不会改变,一旦确定了不变的是什么,我们就可以投入大量的精力和信心,用“不变”造就我们的未来故事。

  • 工作的心智

    作者:阳志平

    《工作的心智:如何促进你的职业发展》是阳志平老师关于工作方法论的专著。这是一本立意高远的图书。

    阳老师在书中将职业生涯发展总结为三个关键理念:“用作品说话”、“在行动中成长”以及“看见更大的世界”,并针对工作中的八大难题提出系统而又创新的解法。

    * 英才:如何成为顶尖人才?

    * 作品:如何用作品牵引学习与工作?

    * 思想:如何辨别好思想,避免坏思想?

    * 学习:如何高效学习,持续成长?

    * 人性:如何更深入地理解自己与他人?

    * 人际:如何建立人脉,理性助人?

    * 竞争:如何在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 世界:如何认识世界、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

    全书思想深刻,文笔优美,金句迭出,无论你是职场新人,还是经验丰富的职场骨干,都能从中获益。

  • 李安访谈录

    作者:[美] 卡拉·雷·富勒 编 / 李安

    【编辑推荐】

    ★李安的英语访谈合集首译中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断背山》《卧虎藏龙》标配读物,精选十九篇重要访谈,时跨二十年。

    -----------------------------------------

    ★他是轰动国际影坛的传奇,屡获奥斯卡金像奖。

    -----------------------------------------

    ★幽默大胆,一针见血,直击人心,引发当代人的情感共鸣,洞悉女性、欲望、家庭、中年危机、跨文化交流、局外人身份等社会热点议题。

    -----------------------------------------

    ★十九堂大师电影课,清晰勾勒李安创作理念与电影之路。

    听李安亲自深度解析他的代表作:《饮食男女》中食物镜头艰巨的拍摄过程;《卧虎藏龙》多重深刻的隐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多层次叙事……

    听李安回忆电影拍摄的苦与乐:《卧虎藏龙》的打戏浪漫疯狂,剧组经历戈壁噩梦;因《断背山》反响热烈而感到忐忑不安;英语很差,却要拍简·奥斯汀的作品;周润发不肯梳辫子;杨紫琼拍打戏时受伤;温斯莱特刚满十九岁,青涩却天才;汤唯由李安从一万名女演员中挑选出来,因为觉得她很像自己……

    -----------------------------------------

    ★十九份大师电影与文学私人清单,与李安同步观影读书。

    希区柯克、比利·怀尔德、费里尼、伯格曼、大卫·林奇、成龙、李小龙……

    张爱玲、扬·马特尔、安妮·普鲁……

    -----------------------------------------

    ★十九部李安即兴主演的微电影,讲述他的童年、亲情、事业,记录他的热爱与困惑。

    总是在走神的童年,穷得叮当响的窘迫,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在美国做局外人的困惑,对做父亲的恐惧,对强势女性的偏爱;不喜欢写作,喜欢做导演、讲故事、挑战极限……

    -----------------------------------------

    ★十九次面对面畅谈,唤醒李安电影世界的卧虎藏龙:爱、欲望与极限。

    -----------------------------------------

    ★随书附赠藏书票,你有3/4的概率获得卧虎款,1/4的概率获得藏龙款,尽享盲盒惊喜。

    -----------------------------------------

    ★装帧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精心打造,封面精选李安金句,采用手揉纸,给人复古的体验、温柔的触感。

    =======================

    【内容简介】

    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断背山》《卧虎藏龙》的导演,奥斯卡金像奖得主,轰动国际影坛的传奇。《李安访谈录》精选李安接受的十九篇重要访谈,时跨二十年。这是其英语访谈合集首译中文,多方面记录了这位导演的人生与创作,以及他对自己代表作的深入解读。

    李安的电影丰富多元、难以归类,他在三大洲、两百年间自如穿行,始终寻求变化与突破,不变的则是他对叙事与人的关注。这一切都在李安的访谈中得到展现:对电影的狂热,对讲故事的着迷,对自我极限的探索,对局外人身份的困惑,对做父亲的恐惧,对女性的认同;关于家庭与温情,关于中年危机与欲望,关于东西方文化的界限与交融,关于和明星们的磨合……在这些访谈中,李安是充满魅力与智慧的讲故事的人,温和谦逊,幽默大胆,直击人心。

  • 坏家伙们

    作者:九滴水

    草上飞跑腿公司的跑腿小哥在一处公园的树上自杀,跑腿公司一时深陷舆论风口,真探小组受托展开调查,博取流量的自媒体“记者”也开始偷偷跟进,看似一起普通的自杀案件,背后却暗藏玄机,重重迷雾之中,分不清谁好谁坏。

  • 观无量

    作者:苗子兮

    中国壁画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墓葬壁画,一类是宫殿寺观石窟壁画;一在地下,一在地上,各有千秋。作者的前一本书《观我生》聚焦墓葬壁画,以墓葬壁画的解读还原墓主人的生命故事和其背后的时代历史,而《观无量》一书则针对宫殿寺观石窟壁画展开。

    “观无量”,即观照广阔无量之世界。中国的宫殿寺观石窟壁画如浩瀚之洋,其所描绘,上至佛国仙境,下至人间凡尘,可谓万象百态在其中。作者在图像之海中选择九组壁画,发掘图像中隐藏的历史讯息,还原壁画背后更宏大的时空场景,以及在此场景中生息的人的生命故事,构筑起了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国史。在这部历史中,发言诉说的不仅仅是文字,还有那些色彩、线条和凹凸起伏,那些生动气韵和传神阿堵。

  • 十七岁少女失踪事件

    作者:花潘

    ★ 2023年度起点中文网现实频道春季征文首奖作品

    ★ 悬疑小说黑马作者花潘口碑之作;影视版权已售出

    ★ 忌妒是诋毁、污蔑、嘲讽吗?不是的,最可怕的忌妒是沉默的

    ★ 比“自我救赎”更爽的另类复仇,故事聚焦人性中的忌妒与伪善

    ★ 以一桩被精心策划的“失踪案”为脉络,牵扯出两个家庭,三代人的爱恨纠葛

    简介:

    江城市十七岁的高一女生夏绻失踪了。

    这桩被精心策划的“失踪案”,却牵扯出另一个女人隐秘而跌宕的一生。

    在寻找中回望自己卑微潦草的一生,汪荻不知自己是善是恶,明明只是想好好活下去,死亡的哨声却催得更急,在懦弱的沼泽中挣扎,她愕然发现四周环绕的是一双双充满妒意与伪善的“绿眼睛”……

    忌妒是诋毁、污蔑、嘲讽吗?

    不是的,最可怕的忌妒是沉默的。

  • 凹凸

    作者:[法] 马克-安托万·马修 编绘

    你是自己的谜,解开谜,你便不存在了

    怪才马修的“哲幻”图像小说

    仿佛设置了百余面镜子

    邀你在无限映照、无限回溯中“不认识”你自己

    ★ 编辑推荐

    ◎ 怪才马修“走火入魔”之作,集马修之大成的“哲幻”图像小说。

    即使在以哲学著称的法国,马修的作品也一向以哲学性强著称。本书则是马修将哲学性、实验性、游戏性推到极致的疯狂尝试,探讨“自由意志是否存在”的纯形而上学主题。故事虽然有不少科学的元素,但更多的是基于“决定论”“自由意志”“必然性”“相”等哲学概念生发出的疯狂幻想:自由意志不存在;人生而不自由;认识自己几乎不可能实现;完完全全认识自己是可怕的事。

    ◎ 内容满满又处处留白,给出了“人生三问”的诗意回答。

    我是谁?我是凹凸,一个没有童年记忆的天才艺术家,艺术探索走到了尽头,对自身存在也产生了怀疑。

    从哪里来?凹凸继承了一个“黑匣子”,里面巨细无遗地装着自己人生最初七年的每一秒,每一个细节,而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决定了他是谁,自身的每一个特点可能都有来由,虽然连接源头与结果的未必是因果链条。

    到哪里去?凹凸重读自己的过去,从而重新认识自己,但与此同时又重新书写了自己。在不断的观察与被观察过程中,认知越来越清晰,但自身的存在不断更新,最终仿佛进入了有我与无我的量子叠加态?我思,故我不在?

    ◎ 无情的、纯智的图像小说,挑战自我认知和漫画这一载体的极限。

    马修以一个极端的设定为起点,往更深更远处无限推演。凹凸仿佛是最清醒的人,又仿佛是被偶然的代码编写的机器,他在时间、因果、有无的河流中无限回溯,仿佛进入循环又没有尽头的漩涡,从有我到忘我到无我。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也在无限大与无限小、具象与抽象、空虚与满盈之间反复横跳,又用极简的故事、图像、颜色取代哲学术语和烦琐的推论,既成为一个闭环的小天地,又留给读者巨大的解读空间,给漫画这一艺术形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

    ◎ “马修出品”的阅读趣味中又添新元素。

    马修的每一部作品都要做形式上的创新,玩各种各样的文字游戏,突破漫画的边框和纸质书的限制;本次《凹凸》里大玩特玩的是回文(palindrome),文字左读右读字形、发音、意义都一样,图像正看反看都一样——照应书中“镜子”的重要意象,甚至全书都像回文结构,首尾形成镜像。整本书如同一个装在书盒里的“白匣子”,体积小巧而内存巨大,翻开后每页图文设置让人乍看联想起中国的连环画,再看不难发现,相对的两页、每页中的并列的两框如同镜子,引人探索境中奇遇。镜子彼此之间无限映照,开头结尾又互为镜像,造成连绵不绝又循环往复的奇妙阅读效果。

    ★ 内容简介

    凹凸是个名满天下的“双倍形而上”艺术家。他突然没来由地感到空虚。父母去世,留给他一个容量巨大的箱子,他得知自己没有任何记忆的人生最初七年的每一秒都被照片、文字、视频巨细无遗地记录、封存了。凹凸投入海量的时间追寻过往,发现一些细节和瞬间以莫名其妙的方式决定了他日后的为人。他投入越来越多的时间重读自己,同时也在重写自己;他越来越认识过去,当下的存在也随之越来越分明、清晰⸺无比清晰,以至于透明……

    ★ 媒体推荐

    在《上升》中,主人公攀爬一座充满隐喻的大教堂,找到个人的神启。在《画的秘密》中,埃米尔在无休无止地观察一幅画的过程中体会着挚友埃德蒙的私密的存在。《方向》任由读者在狂野中游荡,追踪一个不明所以的目的地。凹凸则缓慢地向着自我最深处的最小分母回缩,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答案。这位第九艺术最迷人的作者之一不断地开发着叙事艺术的可能性。

    ——漫画评论网站BDGest’

    马修沿着提问和追寻自我的线路,最终把形而上学绘成了图像。

    ——艾尔莎•戈达尔,心理学网

    在这部画风“简洁有效”的书中,凹凸向深处追问存在的真相,而马修则尝试回答有关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宏大问题,并用这个有理有据的哲学寓言把我们引上一条精彩纷呈的思考路径。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视觉上,作者又一次采用朴素的黑白加某种专色灰,“留待读者用目光解读”。解读、质问……马修的读者需要亲身参与到作品中,因为你等不到任何现成答案,他创造的宇宙里充满可能性,也遍布着“直觉的、诗意的回答”。

    ——《费加罗报•文化》

    凹凸的轨迹从结尾开始(但读者都知道马修笔下的“始”和“终”都是很相对的概念)。时空大师马修每页只放两个画框,映照出凹凸的眩晕感。马修的又一部重头作品。

    ——法国《图书周刊》

  • 性与美

    作者:【美】迈克尔·瑞安

    借助先进的神经科学和进化生物学手段,以及作者自己对巴拿马丛林深处的小型南美泡蝉的重要研究,瑞安探讨了几个关键的问题:为什么动物认为某些特征是美的,而另一些则不是?还有,动物是否拥有与生俱来的对性的审美?如果有,它的根源又在哪里? 瑞安认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于大脑——尤其是雌性的大脑中,她们才是生物演化这部木偶戏的幕后演员,引导着雄性进化出了美的特征。 这种关于性之美如何进化的理论解释了动物届里惊人的多样性,并为人类对美的感知与其他动物的相似程度提供了新的见解。

    编辑推荐:

    ★什么是美?为什么我们认为孔雀的羽毛很美,为什么一条彩虹是美的?是文化还是基因决定了我们对美的判断?为什么我们总从异性身上寻找美?世界顶尖的动物行为学家瑞安从神经科学和进化论的角度给出令人惊讶的答案。

    ★ 达尔文用性选择理论来解释为什么在动物的世界中到处充满着令人惊叹的美,但他没有解释为什么这些美会从动物身上进化出来,瑞安的研究改变了我们对性选择的理解,并为人类解释自己类似的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 “谁抓住女性,谁抓住消费”的商业定律在进化上的深层逻辑,女性对美的偏好是重要的进化力量,从进化论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抓住女性偏好的才能把握未来的方向。

  • 何以为鸟

    作者:[美] 戴维·艾伦·西布利(David Allen Sibley)

    “观鸟圣经”作者 西布利 畅销新作

    从新手到进阶,给所有人的鸟类常识书。

    从这里开始观鸟吧,你会拥有一个全新的迷人世界!

    首发定制烫金印签 随书附赠2张大装裱画

    ོ ོ ོ ོ ོ ོ ོ ོ ོ ོ ོ ོ ོ ོ ོ ོ ོ

    【“观鸟圣经”《西布利观鸟指 南》作者突破自我新作!】英文 版上市一年销售10万+册,掀起家庭观鸟热潮。当代观鸟、画鸟大师戴维·艾伦·西布利,浓缩50余年经验写下的鸟类常识读本,配合真实鸟类大小的手绘图案,带领大家进入真实而深刻的鸟类世界。

    【50多年观鸟经验,他懂你要问什么。】西布利从小开始观鸟,观鸟时间已超过50年,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源于对自然中鸟类的深刻观察,每一个总结都来自对鸟类的长时间记录。

    【专业人士用心翻译,中山大学教授刘阳审订。】瑞典隆德大学动物生态学硕士、《中国鸟类观察手册(英文版)》译者之一蔡上逍倾心翻译,特约中山大学教授刘阳审订全书,为中文版的科学性把关。

    【特别定制西布利“印签版”,精装大开本,随书附赠2张大装裱画。】采用高水平的色彩管理和印刷技术,装帧用纸考究,另有印金、烫金工艺,质感满满。西布利本人为中文简体版读者书写专属签名,特别定制“印签版”。

    ོ ོ ོ ོ ོ ོ ོ ོ ོ ོ ོ ོ ོ ོ ོ ོ ོ

    本书是西布利总结数十年探索鸟类世界的心得,用手绘形式呈现的他眼中的鸟类世界。这不是一本鸟类辨识指南,而是一本全方位介绍鸟类生活的画册,跟随大师的笔触,你会惊觉鸟类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为丰富、复杂以及“深刻”。

    鸟类时时刻刻都在做各种不同的决策,比如应该在何时何地筑巢,吃种子的山雀还会思考应该选择哪一粒种子,还要决定是把种子藏起来还是直接吃掉。本书从形态、生理构造、行为、演化等多个维度解析常见鸟类,其中包含了很多最新的科学研究。全书涵盖200多个鸟种,虽然大多是常见类群,但也研究了某些不常见但容易观察的鸟种,比如住在海边的北极海鹦;收录330余幅西布利的全新画作,其中84张主视觉图为真实鸟类大小,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

    西布利严谨的艺术作品和广博的专业知识堪称世界一流。本书英文版一经上市即成为爆款,目前已畅销全球,既适合观鸟者收藏查阅,也适合非观鸟者作为入门书籍。

    ོ ོ ོ ོ ོ ོ ོ ོ ོ ོ ོ ོ ོ ོ ོ ོ ོ

    我无数次惊讶于人类和鸟类的诸多共通之处,但是同时也诧异于彼此之间有多么不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读者获得一些知识和启发,更积极地观察自然世界的方方面面,并且更深入地了解、欣赏和赞美鸟类以及我们共同赖以生存的星球。

    ——戴维·艾伦·西布利(David Allen Sibley)

    北美观鸟、画鸟大师西布利介绍北美常见鸟类的形态、行为和功能适应性的大型绘本。从飞翔、筑巢、觅食到鸣唱,了解鸟类日常的一举一动和背后隐藏的原理。我们去观鸟不仅要去辨识和记录“鸟”;更需要去“观”,在好奇心驱使下去深入了解和体会鸟类生活的细节。读完本书,我觉得即使是身边最为常见的鸟类都会有让人称奇的本能和适应。

    ——刘阳 生态与演化博士,中山大学生态学院教授,国际鸟类学家联合会委员

    这是一部赏心悦目的鸟类学绘本,几乎适合任何年龄段的读者阅读欣赏。作者对不同类群鸟类的身体结构、行为,都做了深入介绍,并巧妙地将一些鸟类“通用”知识穿插其间。全书信息量非常大,涵盖了诸多大众感兴趣的话题;收放自如、充满活力的插图,更是打造出一场华丽的视觉盛宴。

    ——张瑜 自然题材画家、生态摄影师、科普作家、《博物》杂志插图主管

    就像词典给单词下定义,西布利是在给鸟类下定义。

    ——罗杰·J· 莱德尔(Roger J. Lederer)鸟类学家、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名誉教授

    西布利回答了人们对鸟类的各种问题……(他)严谨的艺术作品和广博的专业知识使他观察到的鸟类行为生动起来。

    ——《观鸟》(BirdWatching)

  • 工程帝国

    作者:[英] 本·马斯登 / [英] 克罗斯比·史密斯

    工程师是帝国的建设者,即政治和经济帝国的活跃代理人。他们致力于建立和扩大工程技术的个人和商业帝国,这些帝国建立在持久的信任和专业知识网络的基础上,并由其维持。本书旨在从内部重新审视帝国大规模技术的文化建设路径。从勘探、测绘和测量维度,分析集体冒险精神;从蒸汽技术维度,彰显煤与火在蒸汽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从蒸汽船技术维度,拨开蒸汽笼罩的迷雾;从铁路建设维度,书写了大英帝国铁路文化发展的篇章;从电报维度,揭示了电力及其应用进行调查和控制的通信机制。

    在这部既高屋建瓴又细致入微的作品中,本·马斯登和克罗斯比·史密斯向我们展示轮船、铁路和电报如何造就了英国及其成长的帝国,并且讲述这些和其他技术是如何在其时代的工业和帝国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本书内容新颖,深入挖掘了工业革命全盛时期的技术及其文化相互作用的丰富内涵和思想意蕴。该书不仅适合科技史研究者和学生参考,而且是对科学史感兴趣的大众读者相关知识的补充。

    ★简明而精彩地分析了19世纪英国工程师的形象,以及工程工作在社会和技术方面的意义。

  • 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

    作者:[英]菲利帕·佩里

    用成年的力量,重新养育童年的自己。

    既温柔又犀利的心理治疗师、百万畅销书《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作者菲利帕·佩里写给成年人的心理疗愈问答书。

    如果你人生中有未完成的事件——来不及告别的人,得不到的回应,未被满足的需求,内心没有解决的冲突——试试在房间中放两把椅子,你坐其中一把,另一把留给未完成事件中的人(或者是你的一部分自我)。想象那个人坐在空椅子上,把你的感受、情绪和想法都告诉他。然后,你再坐在他的椅子上,想象你现在变成了他,用你想象他会对你说的话,来回应你刚才坐的那把椅子(也就是你自己)。

    童年时的我们为了保护自己,发展出了相应的适应能力和防御机制,比如乖巧、懂事、警觉、讨好。然而,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儿童式的生存机制不再适用于成年人的生活,甚至会带来创伤和阻碍,留下一桩桩“未完成的事件”。

    在这本温暖人心的书中,心理治疗师菲利帕·佩里用温柔又犀利的回答,帮助读者看见自己,觉察自己,给未完成的事件逐一画上句号。

    感谢童年时代拼力保护我们的自己,现在,让我们用成年的力量,再重新养育一次童年的自己。

  • 巴黎月色下

    作者:[法] 乔治·巴比尔 等 绘 / 王喆 撰文

    为永恒的好品味干杯!

    VOGUE、时尚芭莎等时尚大刊御用封面插画师共同打造的时尚插画典藏,

    插画作品收录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荷兰国家博物馆等世界级博物馆。

    编辑推荐:

    1.这是一席关于好品味的饕餮盛宴,我们从书中走进100年前的时尚与艺术之都,在保罗·波烈、沃斯、浪凡等大师设计中捕捉美学灵感;这是一首流动的霓裳舞曲,从纤细柔软的新艺术运动到华丽强烈的Art Deco风格,再到前卫大胆的立体主义,时尚插画的黄金年代群星闪耀;这是一场女性主义的时尚变革,衣物体现了生活方式的转变,女性穿着宽松长裙跳起了摇摆舞,裤装和衬衫逐渐流行。

    2.艺术永不褪色。16开全彩印刷,250余幅高清大图高度还原百年前印刷细节。随书附赠日本广告纸印刷的复古画报,高色彩对比度的图案可做吸睛的墙面、桌面装饰,也可做复古/时尚穿搭主题的手账素材。

    3.高度精炼的20世纪初欧洲时尚史,同时也是高艺术性的时尚杂志的出版史。这是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时尚与艺术的创新改变了现代服装设计的发展方向,不可逆地影响了现代人的日常服饰。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20世纪初一系列重要的时尚插画,并由曼彻斯特时尚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喆撰文梳理这个时代的时尚插画历史。200余幅插画作品把我们带到20世纪初的巴黎,看装饰艺术、立体主义、东方主义是如何引领时尚和艺术的潮流,它是摄影技术之前的短暂的荣光,亦是永恒的美学灵感宝库。

    20世纪20年代,巴黎是世界的时尚中心,在美国,VOGUE开始出版巴黎的最新时尚。这个时期同样也是时尚和传媒的转折年代,从1910年开始到整个20年代,插画被频繁使用来表现时尚,但到了20年代末,摄影开始取代插画,所以20年代的时尚插画可以说是20世纪初插画黄金年代最后的吉光片羽。

    1908年,由保罗·波烈发起了一场巴黎时尚革命,他把女性从束腰中解放出来,带来了更简单和便于行动的衣物。那一年,他让乔治·勒帕普负责插画,出版了他的系列设计。这个作品集不光光是介绍了一种新的设计,更是打开了原本封闭的高级定制的世界,让之前只开放给精英小众群体的时尚进入了大众的视野。1912年,由吕西安·沃热尔牵头,7家当时顶尖的时尚服饰品牌背书,包括乔治·勒帕、乔治·巴比尔、查尔斯·马丁在内的年轻又时尚的插画艺术家加入了《好品味杂志》,这是一本融合了艺术和时尚的给精英阶层的订阅杂志,标语是“时尚就是艺术”。《好品味杂志》的创意在于,一是不给艺术家任何服装设计上的束缚,可以纯粹是艺术创作的想象,二是插画本身是戏剧性的、叙事性的,画中的模特仿佛是戏剧故事中的人物。1912年同样也是《今天的时尚和礼仪》创刊的一年,这些杂志在一战开始前的那几年是潮流文化的领航人,并在一战后加入了包括浪凡、香奈儿在内的更多品牌和其设计师。

    Bon Ton的意思是“永恒的好品味”,这仿佛是个预言,就算是在100年之后的当下看这本画册,我们也能从中读出时尚和艺术的轮回。

  • 小顾聊绘画·叁

    作者:顾爷

    《小顾聊绘画·叁》是顾爷“小顾聊绘画”系列,时隔十年重磅新作。

    在这本书中,顾爷精选8位画家,继续以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带领读者领略西方绘画艺术的魅力。

    与前作相比,这本书选择的画家更为多样:有保罗·高更这样的后印象派大师,也有离经叛道的街头艺术家班克西;有擅长画“鬼”的荷兰画家耶罗尼米斯·博斯,也有擅长绘画、雕塑、冶金的多面手——本韦努托·切利尼;有终身未娶,委身艺术的约翰·辛格·萨金特,也有艺术先锋图卢兹·劳特雷克,以及被称为20世纪了不起的女人之一弗里达·卡洛……

    艺术不止一面,画家不止一种,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解密西方艺术,欣赏别样的人生风景。

  • 是我的错吗?

    作者:[韩]吴赞镐

    剖析韩网10年来争议不断的12大公共事件,

    替所有平凡人发问:这个世界究竟怎么了?我们又应该怎么做?

    ——————————

    【内容简介】

    为什么悲剧总是被反复遗忘?

    悲剧发生后,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

    面对“瑕疵的真相”,正确的态度是怎样的?

    知名社会学家吴赞镐用饱含人文主义关怀的眼光,针对近年韩国12起引起亚洲乃至全世界强烈反响的恶性社会事件,深度追踪剖析。崔雪莉事件、“世越”号、“N号房”、新冠疫情……跳出由无良媒体、互联网垃圾信息制造的信息茧房,通过详实的资料、朴素和细腻的思考方式,帮助读者整理当年疲于思考又不想妄下定论的思绪,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重拾面对伤痛的正确态度和勇气。

    本书写给那些对近年韩国发生的惨剧妄下定论,或当时因报道疲惫不堪、无法整理自己立场的人。

    ——————————

    【编辑推荐】

    ❌ 12份社会少数派和无名受害者宝贵档案,引发韩网10年争议不断,在东亚道德高点、压抑维稳重灾区,打破信息茧房,替所有平凡人发问:这个世界究竟怎么了?

    崔雪莉自杀事件,“N号房”,遭网暴的勇敢女孩,卷进机器的外包临时工,饱受争议的“世越”号遇难者遗属,还有每个被新冠疫情改变命运的普通人……正义的人群总是理直气壮,但冷漠与健忘不该是强者的标签,是时候回溯这些命运的齿轮崩溃的瞬间——他们被撕咬,被压垮,痛苦地死去,被推上审判台,又被夺走声音……这是他们的错吗?又是我们的错吗?

    ❌ “挑刺专家”、十年一线社会学教师、明星学者吴赞镐心血之作,用东亚难得的“温暖厌世主义”视角,帮助不想妄下定论,又疲于甄别真相的你,获得直面伤痛的力量,对抗互联网过载信息,守住自己的正义。

    无论教学还是创作,吴赞镐始终拒绝“钝感”,坚持在大众熟悉的事物中,寻找社会不公正的“恶之种”。为什么悲剧总是被反复遗忘?悲剧发生后,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 面对“瑕疵的真相”,正确的态度是怎样的? 每个人或许都有不同的答案,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前提:不要屈服于我们看到的世界,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正是由我们造成的。

    ❌ 知名设计师汐和倾力打造,封面精美四色印刷,内文开纸丝滑,带来轻松阅读体验!

    冲突性强的对比色碰撞,清新简约的布局设计,配合阅读带来澎湃的情感共鸣!趁手轻巧便携开本,封面选用特种纸,多次调试,高清显色;内文选用进口书纸,顺纹开纸,触感温润,细腻护眼,随时随地翻阅无压力。

    ——————————

    【读者媒体评价】

    韩国社会筑造了一堵高墙,以此限制我们敏感、惋惜、悲伤的高度。我们不被允许哀悼。

    ——yes24.com读者评论

    本书把愤怒得快、冷却得也很快的韩国社会比喻为“汤锅”。各种社会问题发生后,我们决心"不会忘记",但后续应对仍然不足。作者承认变化和发展与期待的落差,以及实现的难度,并关注全社会由此而来的无力感。 尽管如此,他仍强调批判意识和努力思考的必要,如果所有人都认为“反正不会改变”,世界一定会变得更糟。

    ——《东亚日报》书评

    由那些滋生于歧视和厌恶的边缘、不容忘记的事件组成的一张韩国社会的素颜。

    ——《朝鲜日报》副刊《周刊朝鲜》书评

    这是一个争论逐渐扁平的时代。实力至上主义本身就是以能力为标准,将歧视和厌恶正当化的行为,即使它也是一种裁决标准,我们的社会堂而皇之地将其奉为圭臬,也实在过于理直气壮了。大多数人只看积极的一面,还阻止有人指出消极的东西。 他们会说:“在这样的地方衡量也没有么用,不管怎么不平等,人类历史就是不平等的。”这种【懒惰】正是“人类历史就是不平等”这种说法广为流传的根本原因。

    ——《京乡新闻》书评

    “永不忘记”成了嘴上说说的口号,人们还是那么容易愤怒,又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忘记。一个事件被更大的事件掩埋,从前的事件总是被最近登上热搜的事件所掩盖,悲剧总是被反复遗忘。

    ——韩国原版出版社评

    本书写给那些对近年韩国发生的惨剧妄下定论,或当时因刺ji性报道疲惫不堪、无法整理自己立场的人。与我们的心不同,我们的记忆是多么诡诈。 虽然很痛苦,但让我们重新回顾,你一定会发现,一个人的记忆和判断总有很多自己都想象不到的漏洞。

    ——《时事IN》

    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不意味着名为“社会”的大船突然搁浅了,它们只是错误设定航线后仍猛烈前进的结果。 如果你不想回避那些发生在“远处”的事件,书籍就是连接你和社会的那枚线团。

    ——作者 吴赞镐

  • 报道肯尼迪之死

    作者:[美] 芭比·泽利泽

    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被称为“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有魅力的”人物,在许多美国人看来,逝世的肯尼迪有着“比其在世时更为强大的力量”。对大多数成年美国人来说,1963年11月22日发生的肯尼迪遇刺事件形成的记忆是难以磨灭和刺痛人心的。那些在当天受命前往达拉斯负责“报道身体”(cover the body)的记者——这是一个用来形容无论总统去往哪里都被贴身报道的新闻术语——不过是在履行他们的职责,然而,“报道身体”却变成了“报道肯尼迪之死”,记者报道的该事件至今仍搅动着大多数美国人的记忆。

    本书的主题就是讨论媒体记者在美国人集体记忆中的位置,哪些因素使他们成为可信的、权威的和首选的刺杀事件讲述人。芭比·泽利泽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叙事”(narrative)、“新闻权威”(journalistic authority)和“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之间的复杂关系,认为记者是一种“阐释共同体”(interpretive community),即通过其专业地位具有的特有叙事权力来建立权威。

  • 生活艺术

    作者:[英]齐格蒙特·鲍曼

    ◎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姊妹篇

    ◎ 对话思想大师鲍曼,探寻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

    【内容简介】

    在个性化社会,我们都是生活艺术家。不管我们知道与否,愿意与否,喜欢与否,这都是社会的命令,而不是我们的选择。我们被期望使用技能和资源赋予生活以目的和形式,即使我们缺乏艺术家所需 的工具和材料。

    在液态现代社会,我们也被教导生活艺术的目的应该是幸福,尽管我们不清楚幸福是什么,幸福的形象在不断变化,幸福在大多数时候是一种有待实现的东西。

    这本书不是关于生活艺术的设计指南,相反,它精彩地描述了我们生活设计的条件,施加在选择上的限制,以及设计、偶然性和性格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身处一个液态现代性、个性化消费者社会。这本书是关于社会如何影响我们构建生活轨迹的研究。

  • 疼痛之子

    作者:蒯乐昊

    《疼痛之子》是蒯乐昊继《时间的仆人》之后创作的最新短篇小说集。六个小故事,无年龄,无国界。有城市的,也有乡村的;有本土的,也有国际的;有未成年的稚童、自我探索的少女,也有心事重重的妇人和垂暮的老妪;有现实存在的女子,也有作为象征物的抽象女性。“我必须去书写她们,写她们作为女儿、情人、妻子和母亲,写她们初潮、破处、生育和衰亡,这是独属于女性的生命命题。”

  • 海德格尔导论

    作者:[美]理查德·波尔特

    这是一部在英语世界中比较著名的研究海德格尔的入门著作,中译本诞生于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的流水线工人之手。这一事件深具意味:面对技术统治的世界,陈直证明了选择的自由始终存在;思考即抵抗,而海德格尔一直让我们思考如何思考。陈嘉映、孙周兴、王俊推荐。

    2021年11月,“腾讯新闻·谷雨实验室” 微信公众号发了一篇题为《一个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的文章,让当时还是农民工的陈直受到广泛关注。如今他翻译的理查德·波尔特所著的《海德格尔导论》终于出版。

    齐泽克在他的新书《自由: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提到陈直翻译《海德格尔导论》这件事,并写道:“我们应该庆祝像陈直这样的奇迹——他们证明了哲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哲学可以突然中断我们日常生活的进程,让我们产生困惑。……今天,我们应该说:让一百个陈直研究哲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摆脱我们不幸困境的出路。”

    理查德·波尔特的这部《海德格尔导论》,被认为是英语世界的海德格尔研究名著,波尔特先生为中译本写了序言,还根据海德格尔研究的最新发现,增补了内容,并更新了参考文献。

    本书译文参考了之前中文世界对海德格尔著作的各种翻译,并通过大量译注予以细致的说明,方便普通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海德格尔哲学的各种概念。

    ————

    坊间有不少篇幅长短不一的文著介绍海德格尔的哲学,而这一本仍然值得推荐。一则,海德格尔哲学重要而难读,不同的解读者会帮助我们从不同进路来通达他的思想。二则,这本小书一方面直面哲学问题的玄奥,另一方面尽可能少用专门术语来梳理问题的脉络。它为《存在与时间》贡献了较多篇幅,对后期海德格尔思想则更多择要阐释。总体上,作者不是全面铺开来介绍海德格尔的主要论题,而是引导读者进入海德格尔的问题意识。本书的译者也很认真,对译文反复推敲修订,并写了不少译者注来辅助读者阅读。

    ——陈嘉映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授]

    陈直在翻译这本《海德格尔导论》时是一位农民工,被发现后引起网络热议。现在他的处境巳获改善,但问题依然:中国农民与哲学家海德格尔。我只想说:海氏自己就是德国黑森林农民,有十足的农夫习性,但他寄生于大学和学术体制,日常生活过得蛮不错的。

    ——孙周兴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作为英语世界的海德格尔研究名著,理查德·波尔特的《海德格尔导论》毫无疑问是值得被翻译成汉语的。而使得本书在此刻出版更具意义的则是它的译者陈直。2021年他以“翻译海德格尔的农民工”这一身份红遍网络,甚至得到齐泽克的关注和赞誉。就译著本身而言,译文基本严谨可靠,更难能可贵的是,波尔特还为汉译本作了扩充。这一译本无论在学术意义上还是在社会意义上,都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独特事件,它赋予“哲学”一个更为宽广的想象空间。

    ——王俊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 巫蛊乱长安

    作者:谭木声

    重审巫蛊之祸来龙去脉,还原历史真相;

    探寻汉武帝雄才大略下的阴影,

    巫蛊罗生门里,扑朔迷离的人性之谜。

    『编辑推荐』

    ◎新锐历史作家,引领历史非虚构写法新潮流!比小说更精彩!

    巫蛊罗生门,究竟是谁想谋反?虎毒食子、轮台罪己,一桩悬案深解汉武帝的一生。

    历史写出来比悬疑小 说还精彩!经历巫蛊之祸的司马迁,在《史记》里埋下了不少线索,作者比对多方史料,深挖史书里的伏笔、暗语,并根据人之常情谨慎做出部分推测,试图破解这一千古悬案。

    ◎从作者的故事里,你能看到——

    史上最严重的“扎小人”事件,可能是汉武帝晚年干的最糊涂的一件事儿,它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司马迁之死与巫蛊之祸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他在《史记》里向后人透露了哪些线索?

    中学课本里的《报任安书》,你真的读懂了吗?

    『名人推荐』

    刘彻、刘据父子的复杂关系以及个别臣子的特殊作用,导致都城长安发生政府军与市民激烈的武装争斗,“合战五日,死者数万人”。史称“巫蛊之祸”。谭木声的著作《巫蛊乱长安》以生动的笔调记述了中国帝制时代这一特殊事件,可以为关心中国历史文化的读者提供有积极意义的启示。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王子今

    谭木声先生这部《巫蛊乱长安》,是他潜心多年,勤学深思的结果。作者通过认真研读第一手史料,努力向读者揭示了他所看到的“巫蛊之变”的全貌;告诉读者,他看到了怎样一个汉武帝和他的太子刘据,还有站在刘据对面的那个江充……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辛德勇

    感谢作者的流畅叙述与生动细节,把我带回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诡谲的时刻。

    ——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许知远

    惊心动魄的开局,牵扯出冰冻三尺的过往。《史记》《汉书》中保存下来的历史碎片,在流畅的叙事中重新浇铸成形。

    ——作家 刘勃

    『内容简介』

    巫蛊之祸是西汉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其中涉及汉武帝一朝的政治斗争,诸子夺嫡等明争暗斗。这场重大的历史事件的真相由于史料的缺乏,成为一个未解之谜。本书作者利用史料和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历史的空白进行了大胆而富有创建的论证猜想,重审巫蛊之祸的来龙去脉,揭示其中的真相,提出了无法证伪的新视角。

  • 望长安

    作者:霍宏伟

    •洛阳金村战国文物,现藏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中国近现代文物流失的缩影

    •汉代人像砖柱,现藏大英博物馆,表达汉代人的思想观念与审美意趣

    •北魏至辽金佛教造像,现藏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反映中国古人的信仰与智慧

    •唐代昭陵两骏,现藏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一路追踪国宝流失的历程

    •唐代三彩俑,现藏大英博物馆,揭秘唐代将军刘庭训跌宕起伏的人生

    •唐代骑马女俑,现藏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梳丫髻、着男装,呈现盛唐开放的风尚

    •战国汉唐铜镜,现藏日本泉屋博古馆,展示掌中的大千世界

    •北宋银镜盒,现藏大英博物馆,讲述宋人温婉生活

    --

    在上世纪初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战乱频仍,政局不稳。国家深陷危难中,国宝亦无法自保。大量文物盗掘、盗卖活动猖獗,很多国宝漂流异乡,丧失了原始出土和保存的信息,不仅对学术研究造成了巨大困扰,也是国家财富的损失。它们如今静静躺在国外知名博物馆中,接待着来自全世界游客敬仰的目光和赞美的语言,但同时也是文明遭受浩劫的重要证据。

    本书以不同年代、不同角度、不同形式诠释了一个共同主题——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多样性和文明的博大精深。对流失文物,从追溯丢失经过、复原原始保存信息、考证人物身份、还原古物用途、研究一个时代的风貌……各个角度,讲述了这些国宝蕴含的信息。同时,让我们看到在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之内,文物的精美绝伦和盗掘者穷凶极恶并存,文物保护者和贩卖者之间的博弈。这些故事现在都静静躺在距离它们的故乡万里之外的博物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