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子书
-
池袋西口公园
《池袋西口公园》是“池袋西口”系列全新版本的第一册。本书包括八个中篇,聚焦层出不穷的事件和形形色色的人群,最终集中于池袋街头的少年身上——他们被主流社会视为“边缘”“小混混”,但他们遵循自己的道义和规矩,亦有自己真实的爱恨情仇,当伙伴或社区陷于危机时,甚至能够成为“街头英雄”。从他们的处境中,读者可一窥日本城市化过程里家庭、社区甚至社会整体经济政治的样貌,理解个体在其间切身的痛楚。
作者石田衣良凭借《池袋西口公园》在1997年登上日本文坛,此后发表了多部短篇、长篇作品,涉及犯罪推理、青春、爱情等多种类型,成为脍炙人口的大众小说作者,并于2003年获第129届直木奖。他的处女作《池袋西口公园》不仅发展成了系列小说,还衍生出漫画、电视剧等多种形式。
---
高中毕业后,真岛诚找不到正经的工作,帮母亲看水果店外,最爱去不远处的池袋西口公园消磨时光。这个年轻人流连忘返的地方,空气中弥漫着荷尔蒙的气息,犯罪与危险也暗流涌动。阿诚在这里同少女理香结下友谊,然而好景不长,一日,阿诚惊闻理香的死讯。为解开好友之死的谜团,阿诚与“G少年”帮派首领安藤崇一起,追寻恐怖“绞杀魔”的蛛丝马迹,不惜化身多个角色穿梭于黑白两道,只为使公园复归和平……
-
眨眼睛
小说集《眨眼睛》收录了陈崇正创作的17部短篇小说,包括《水猴》《擒拿手》《布苏的酱油瓶》《灯盏照寒夜》等。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想象飞扬。这是属于作者一个人的青春童话,也包含了作者青春时期的一部分美好回忆。这些作品与作者后来的“半步村系列”和“变形三部曲”不同,但可以看到中间存在某种关联。这里有青春的悲欢,也有青春的真诚。年轻的朋友从中可以辨认出曾经的自己,那些属于梦想的季节。
-
金字塔
☆ 布克国际文学奖、耶路撒冷文学奖、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得主,诺奖热门候选人,阿尔巴尼亚殿堂级作家 伊斯梅尔·卡达莱
☆颠沛流离的欧洲生涯,巴黎最耀眼的流亡艺术家
☆作品多次入选“20世纪最好的100部小说”
一场君与臣的角力,感受来自权力顶峰的震颤
“卡达莱代表了阿尔巴尼亚文学的最高峰。”——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评委会
◎ 内容简介
小说围绕古埃及胡夫法老建造金字塔展开,营造一场君与臣之间的角力。金字塔,被臣民视为无可争议的永恒的权力象征,而对于君王来说,却意味着自己的死亡。于是,一场关于是否建造金字塔的大争论开始了……
◎媒体推荐
“一幅具有催眠效果的画面,描绘了浸透在死亡和拥挤的石头中的世界……对现实中残酷的政治专制的沉思。”——《纽约时报》
“比政治寓言更丰富、更包容……和卡夫卡一样,卡达莱也有一种天赋,那就是用最轻的语调写出最有分量的比喻。”——《洛杉矶时报》
-
拉赛拉斯王子漫游记
第一部《英文词典》编纂者
备受林语堂、梁实秋、钱锺书、杨绛推崇的文学大家
塞缪尔·约翰生小说代表作
英国文学经典,频频出现在《简·爱》《小妇人》等作品中的小说
写给处在迷茫中的年轻人的成长寓言
◎ 编辑推荐
☆ 英国经典成长寓言小说,被翻译为法语、德语、意大利语、俄语、葡萄牙语、荷兰语等十几种语言,自首次出版迄今已有 500 多个版本,魅力经久不衰
《拉赛拉斯王子漫游记》写于 1759 年,约翰生为了筹措母亲葬礼的钱,用一周晚上的时间匆忙写就,未曾想一经出版便成为当时的畅销小说,多次再版。这部薄薄的哲理小说仅七日成书,却成为约翰生最受欢迎的作品,畅销欧美几个世纪。时至今日,它依然是英美中学生必读书,每年有数个版本问世,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 让英语走向世界的约翰生博士小说代表作,频频出现在《简·爱》《小妇人》《米德尔马契》等作品中的小说
《拉赛拉斯王子漫游记》是第一部《英文词典》编纂者约翰生的小说代表作,也是其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短小精悍,构思精巧,充分表达了约翰生的理性主义和伟大的智慧,它在精确、理性的逻辑中进行着启蒙,有着务实的生活态度和反思精神,明智又充满人性。毛姆称其为“英语文学中一件不朽的作品”。
这部小说同时影响了简·奥斯汀、乔治·艾略特等大作家的创作,并频频出现在《简·爱》《米德尔马契》《小妇人》等作品中。
☆ “若你轻信那些想象的流言,急切地追求希望的幻影,若你期待少年的许诺会在成年实现,相信今天的遗憾能在明天弥补,请听我说拉赛拉斯的故事……”
《拉赛拉斯王子漫游记》是一个关于人生选择的寓言。拉赛拉斯王子厌倦了满足一切欲望的幸福谷,和妹妹一起逃离了。他们漫游世界,努力寻找幸福的秘密和理想的生活方式。他们在许多人身上瞥见幸福,却在熟悉后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和痛苦,幸福如此短暂易逝,不可追寻。理想生活和幸福在哪里可以找到?在小说的最后,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 内容简介
年轻的阿比西尼亚王子拉赛拉斯,自幼被幽禁在可满足一切欲望的幸福谷,他厌倦了谷中岁月,设法逃离幸福谷,去外界寻找幸福的真谛。他同妹妹妮可娅、诗人因列沿尼罗河一路游历,穿越非洲,抵达亚洲,探访各个阶层的各色人群,他们见到智慧的演说家、拥有一切的总督、山中的隐士、疯癫的天文学家、年轻的智者,也经历着各种意外……
◎ 名人推荐
为了挣够钱埋葬母亲,约翰生博士匆忙地写完了《拉赛拉斯王子漫游记》,虽然今天只有学生才会读这部作品,但它仍然是英语文学中一件不朽的作品。
—— 毛姆
《拉赛拉斯王子漫游记》比笛福和斯特恩两个加起来(的作品)都更有资格在英国小说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 利维斯,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
这部小书是约翰生最受欢迎的作品。许多评论家认为它充分表达了他的理性主义和伟大的智慧。……它被翻译成“如果不是所有的现代语言的话,那也是绝大多数的现代语言”。
—— 陈嘉,《英国文学史》
它(《拉赛拉斯王子漫游记》)只是一个见多识广的文化巨子奉献的一碟小菜而已。然而,它却独占了18世纪英国哲理小说的鳌头,并且以它那对人生聪慧的见地和深厚贴切的人情赢得了许多读者。
—— 刘意青,《英国18世纪文学史》
◎ 读者推荐
《拉赛拉斯王子漫游记》不只是一部小说,更是一种哲学研究:它在精确、理性的逻辑中进行着启蒙,有着务实的生活态度和反思精神,明智又充满人性。今天仍然值得一读。
—— 英国亚马逊读者推荐
-
金阁寺
蓬勃而颓唐,自负而不安,因美而毁灭,谁能凭爱意将金阁占有?
“世界上没有比金阁更美的东西”,美是怨敌,语言大师三岛由纪夫根据真实事件创作而成,呈现一个自卑的完美主义者追寻美、而后毁灭美的心路历程。
《金阁寺》是世界公认的长篇杰作。1950年,日本京都名胜古迹金阁寺,被年轻僧人的一把大火焚毁,成为轰动一时的事件。这便是《金阁寺》的原型。三岛由纪夫根据当年僧人的一句独白,“我妒忌金阁寺的美丽”,展开想象的翅膀,由此有了这部著名代表作的诞生。
小说以第一人称写就,“我”在十几岁时因住持父亲离世,被托付到了金阁寺。整本书围绕着我对金阁的情感变化展开。我是个面貌抱歉的结巴,金阁是完美和永恒的化身,“世界上没有比金阁更美的东西”。未见时憧憬,初见时因为落差而失望,后来整日生活在一起,便觉得金阁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后来金阁在我脑海中幻化为我和真实世界的阻碍,尤其在我想做出格事情时,总会看到金阁显形,从而做不成……绝望之余 ,“我”将金阁付之一炬,亦打算与金阁同归于尽,然而在大火烧起之后,我放弃跟金阁同归于尽的想法,决定一个人好好活下去。
编辑推荐:
◆ 三岛由纪夫是日本著名文学大师,被誉为“日本海明威”,曾三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在国际文坛拥有高度声誉,是著作被翻译成英文等外语版本最多的日本当代作家。
◆ 三岛由纪夫一生著有二十一部长篇小说,八十余篇短篇小说,三十三个剧本,以及大量散文。为纪念他,日本山梨县设有三岛由纪夫文学馆,日本新潮文艺振兴会于1988年设立三岛由纪夫文学奖。
◆ 《金阁寺》是三岛由纪夫经典之作,曾荣获第八届读卖文学奖,是世界公认的长篇杰作。
◆ 本书呈现了一个人由感受美到毁灭美的心路变化历程,三岛由纪夫说:“我写《金阁寺》是要探讨罪犯的动机。仅仅靠‘美’这种浅薄愚昧的观念,就足以成为他对国宝纵火的犯罪动机。另一方面,要在现代生活下去,相信一个愚昧浅薄的观念并将其敷衍为生的根本动机,这完全可能。”
◆ 莫言力荐,“我认为《金阁寺》简直可以当成三岛的情感自传”。
◆ 著名日本文学译者曹曼全新翻译,字斟句酌,文笔更清新流畅,语感更直接现代,更符合当下读者阅读习惯。
◆ 著名设计师操刀设计封面,运用色彩搭配三岛由纪夫肖像,凸显作者和作品本身的绚丽。
◆ 书中附有三岛由纪夫年表,结合其45年的生命历程,可以更好地去理解这本书。
追寻纯粹之美的人,都有一颗黑暗之心。
-
雨鼓
15世纪,奥斯曼帝国出兵围攻阿尔巴尼亚的城堡,帕夏率领千军万马驻扎城脚,千奇百怪的攻城方式轮番上演,百转千回的军委会派系斗争层出不穷。第一次踏上战场的士兵手忙脚乱地冲锋陷阵,预示着下雨的雨鼓声犹如上帝的怒吼……
-
致新年快乐
电影《烈日灼心》原著作者 须一瓜 全新力作
一群逆向驶入时代的年轻人
一些人生中重大的转境时刻
一个善意进入崎岖世间的故事
人生也许就是如此吧,总有绚丽的七彩气泡在飞。总有人只为生命的荣耀而战。总有些傻瓜,一辈子目光远大。
我书写那些把人生
当恋爱一样过的人们
——须一瓜
一家工艺礼品厂,名叫新年快乐
一个有警察梦想,却被按在琴凳上学琴的二世子,名叫成吉汗
一个血性勇猛,却被诬陷而失去公职的警察,名叫猞猁
一个晚自习路上遭流氓侵犯,从此对不良人员恨之入骨的学霸,名叫边不亮
一对因脑子迟钝而饱受欺负、从而羡慕警察威风的双胞胎,名叫郑富了郑贵了
几个各有伤痛的年轻人聚合到“新年快乐”厂
在嫉恶如仇、除暴安良方面的心思
奇妙地一拍即合
-
愚者之毒
一九八五年,香川叶子和石川希美在上野职介所偶然相遇,两人虽然都对各自的过去有所隐瞒,但随着相处很快成为挚友。当时叶子背负着巨额债务,并独自抚养外甥达也,人生陷入了迷茫的死胡同。经希美介绍,叶子进入武藏野的一个豪门做帮佣,生活才逐渐安稳下来。然而,这家老主人的可疑身亡打破了平静,深藏的秘密被惊扰,二十年前发生在筑丰废矿聚落的罪恶也如冷酷的梦魇般再度浮现……
-
伊春
《伊春》是继《空隙》《抚顺故事集》《积木书》《隐》等广受好评作品之后,赵松推出的充分体现其精湛叙事技艺和深邃洞察力的全新力作。
《伊春》里的十篇小说仿佛可以彼此渗透融合,无论是貌似写实,还是梦境穿插和意识的流动,都体现出作者超强的整体掌控力。他着力于叙事空间的构建,虽有爱情/亲情/家庭/旅行/探案之类的故事穿插其间,然而小说的情境和沉浸式体验,才是他带给读者的最大收获。他想强调的是,小说为想象的世界而存在,以提供强烈独特的体验变成某种“现实”。
这些小说有“故事性”,但它们并非“故事”。在日常生活中,真有故事的人往往是话少的。赵松要做的,是如何在沉默中让“故事性”成为水中的游鱼,变动不居、时隐时现。在他眼中,真正的发现,总会让人沉默,而理解沉默,才是理解小说的开始。
赵松要写的是些微不足道的普通人——而他们的意识流动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他们在力图存在和被动虚化之间尽力要抓住点什么,而他们那种挣扎的能量、相关的痛苦、想象与妄念,则会交织在一起,不断生成诡异而又致幻的和声。
无论赵松的小说以何种面貌示人,都呈现出正在生成中的勃勃生机——不是确定无疑的完成状态,而是你的,也是我的,不断变化中的内心世界。
-
女裁缝与风
◆博尔赫斯继承人、当代拉美文学特立独行的大师塞萨尔·艾拉 想象力席卷如狂风之作
◆《2666》作者波拉尼奥 摇滚巨星 帕蒂·史密斯倾力推荐
◆这是我最爱的一本艾拉小说。——罗贝托·波拉尼奥
————————
女裁缝的独生子失踪了,邻居说一辆大卡车正带着他去往巴塔哥尼亚;
女裁缝急了,赶忙坐上一辆出租车疯狂去寻找儿子;
女裁缝的丈夫回家后,又开上他的红色小卡车追了出去;
在这些人后面,又有一辆神秘的蓝色小车紧紧跟随。
那一天,似乎人人都奔赴南方,去往巴塔哥尼亚,那世界的尽头,魔鬼诞生之地。
那里有痴情的狂风,他早已深爱上女裁缝,他发疯般地吹风,极力阻止着魔鬼的步伐……
————————
【评论】
艾拉是拉美文学的杜尚。他是当代有诱惑力、特立独行的西语小说家之一,绝对不可错过。——娜塔莎·温默,《纽约时报书评》
在艾拉的妙笔之下,含混积蓄为秩序,谜团得以澄清,每个看似离题的叙述终有其目的。 ——《出版人周刊》
读完艾拉后,我往往不记得任何东西,就像大梦初醒时,惊觉梦中那些繁复的电影画面消失了。——帕蒂·史密斯《纽约时报书评》
艾拉的作品是被投递到平原上的密密麻麻、变幻莫测且结构精巧的建筑物,不事张扬的抒情风格与他对由形而上学、现实主义、通俗小说、达达主义糅合而成的不协调组合的偏好,被调适得恰到好处。——迈克尔•格林伯格,《纽约书评》
你真的应该到阿根廷南部去寻找那位当今西班牙语文学界有创新精神、令人感到兴奋与震撼,也是具有颠覆性的作家:塞萨尔•艾拉。——西班牙《国家报》)
艾拉痴迷于如何去定义和描绘现实,无论其如何荒谬,且最终都能创造出一个新的现实形象。——Book Forum
艾拉坚定地继承了博尔赫斯和W.G.塞巴尔德的写作传统。——马克•多蒂(美国著名诗人)
艾拉逾越了现实的边界,世界不再辜负他的想象力。——本杰明•莱塔尔,《纽约太阳报》
-
没有重量的人
❈ 本书是《洛杉矶时报》图书奖获奖作品。路易塞利曾获得美国图书奖,入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短名单,入选“波哥大39”拉美青年作家名单。
❈ “人群中那些面孔涌现;/潮湿、乌黑树枝上的花瓣。”几个原本无关的灵魂,以看似偶然的方式相遇,发现着有关人生和文学的本质。读这本书,就像见证一连串层层叠叠的记忆,它们就像那些骤然出现的面孔,花瓣一般短暂而永恒地展现。
❈ 小说三个时空中展开,三重故事相互交织,最后融为一体。在墨西哥城,一个年轻的母亲正在书写她曾在纽约度过的青春时代。在纽约,一位翻译者拼命想要出版一位无名的墨西哥诗人希尔韦托•欧文的作品。在费城,患白内障而渐渐失明的希尔韦托•欧文,讲述着他和诗人洛尔加的友谊,以及他眼中那个世界最后的光亮……
❈ 写作,就是要拯救被困在狭小空间中的人和生活。这部小说,不仅是关于一个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也是献给写作者的颂歌:每一个书写者的声音和风格,都不可避免地来自过去时代的一个或多个作者。众多平凡的生命,在写作和文字中不朽、重生。
------------------------------------------
《没有重量的人》带有一部分自传色彩,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身在美国的女作家,她和丈夫、一个女儿、一个儿子生活在一起,努力在家庭责任和写作之间保持平衡。小说前半部分写到了她结婚前的生活、婚后和家人的相处过程。女主人公想要出版一位不知名的墨西哥诗人希尔韦托•欧文的书,为了说服主编相信欧文的地位和意义,她甚至伪造了另一位著名诗人翻译的欧文诗歌译稿。有一天,“我”偶然在欧文住过的楼上见到了一个种着植物的花盆,忽然发现这个花盆和欧文曾在信件中描绘的他看见的花盆一样,于是“我”把它带回了家。自此,“我”仿佛和半个世纪前的诗人欧文产生了一种神秘的联系……
---------------------
这是一本多角度叙述的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女性,一个花言巧语的骗子还有一个年轻母亲和妻子的故事,让读者沉迷其中。瓦莱里娅•路易塞利是一位早熟的天才,有独创性的作者。
——弗朗西斯科•戈德曼(Francisco Goldman)
这部书以诗化的方式思考了爱、必死性、幽灵,以及将我们人类的残骸转化为艺术、被创作所拯救的渴望。瓦莱里娅•路易塞利的声音是令人惊诧和独一无二的。她的作品急需我们关注。
——劳拉•凡•登•伯格(Laura van den Berg)
在《没有重量的人》中,路易塞利不仅写出美妙的句子,同时也不断重新审视和打破小说惯例。这让她成为拉丁美洲文学版图上一个令人激动而且不可缺少的声音。
——《洛杉矶时报》
她的写作最大的美妙之处在于,见证那些互相矛盾的故事如何崩塌或者相互交融、合并,成为一个出人意料的整体。
——《洛杉矶书评》
充满了密集的心理活动,激光切割般清晰的语言,混合着虚构、参差的故事线和谜题。
——《华尔街日报》
-
月亮
★★★
你对月亮的所有好奇,这本书中都有答案。寒冷、满是岩石、没有生命的小卫星,如何成为文化长河中浪漫而神秘的母题,又是如何引领科学步入太空,直至更广袤的星际?
……………………
◎ 编辑推荐
★ 一部优美绝伦的文化史。近百张来自珍稀典籍、博物馆藏的插图,全方位展现月亮在神话、诗歌、巫术、科学、科幻等人类世界各个领域中的丰富意涵。
★ 装帧精致,32K圆脊精装,灰色草浆纸外封,从封一到封四的月盈到月缺,烫印电化铝工艺,呈现月亮一般的光泽和质地。书名附近是一组象征星轨的虚线烫印,仿佛时光的痕迹,暗合历史中人类对月亮的不断追寻。
★ 从文化视角切入天文知识,用诗意方式温柔科普。
……………………
◎ 内容简介
月亮是人类在太空中最近的邻居,你对它的所有好奇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本书是探讨人与月亮关系的力作,讲述人类几千年来是如何在月亮的启发下生活、思考、探索、创造的历史。
从古人观月的想象和诠释到现代科学的探索和验证,科学、诗歌、神话等量齐观,自然与文化两大主线并肩而行。此外,书中还辅以许多取自古老典籍乃至科幻小说等的配图,充分展现了这颗星球是如何不断启发人类的想象力,终至成功登月的全过程。
布伦纳是位极佳的非虚构作家,他鲜少拿一堆术语轰炸我们,却处处流露出对主题的精通。他用文字构建了一个令人惊奇的舞台:上演着月亮与疗愈、仪式有关的神秘故事,举行着横跨几个世纪科学家谈论月球的思想盛宴,叙述着冷战时期月球影片的历史……
-
狼国女王:虎狼大较量
母狼羊踢踢和丈夫黑三为保护狼崽葬身虎口,失去了子嗣的女狼王紫葡萄领养了它们的狼崽,并且带领帕雅丁狼群毅然踏上复仇之路。面对孟加拉虎时,狼群义愤填膺,杀气腾腾,可惜还是有好几只能征善战的大公狼都死于非命。虎狼力量对比更加悬殊,在此危机时刻宛莫沙狼群及时赶来增援。虎狼再次陷入殊死搏杀,究竟鹿死谁手呢?
-
女大学生安妮
《女大学生安妮》中安妮生活在加拿大的爱德华王子岛,这个普普通通的小岛因为安妮而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旅游胜地。人们不远万里去探访安妮的故居,他们仿佛从没有把安妮仅仅当成一部小说的主人公。安妮曾经陪伴着他们成长,她,就像一个一起长大的朋友。
-
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
推动反跟踪骚扰法案出台的凶杀案件!
是谁杀害了一个女孩三次?
调查记者全程追踪,直击日本官僚体制的结构性罪恶
日本纪实文学金字塔尖之作,日本记者会议大奖作品
◎编辑推荐
“我的女儿被杀害了三次。”
第一次是罪犯,
第二次是怠于调查的警方,
第三次是伤害她名誉的媒体。
前男友跟踪骚扰、买凶杀害 + 警方坐视不理 + 媒体污名化报道,无辜的受害人被一次次推向深渊。
遭遇骚扰和暴力、受到死亡威胁的女性,保留证据,奋力求救,为何无人听见?
饱受白眼的“三流”记者,为何挺身而出,站在公权力的对立面,揭露警方的一个又一个谎言?
■ 调查记者清水洁全程追踪,秉持“人”的良心而报道,传递受害人的真实声音。先于警方找到实行犯,揭露警察与官方媒体的罔顾事实、操纵舆论的“共犯”结构。
■ 十幅照片还原侦破过程,直击逮捕现场。
■ 本作“日本记者会议(JCJ)大奖”“编辑选择杂志报道奖”,被誉为 “记者的教科书”“日本纪实文学的金字塔”。
■ 此案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出台。
◎内容简介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年轻女子猪野诗织在日本埼玉县JR桶川站前遭人持刀刺死。
受害者生前因长期受到跟踪骚扰而多次向警方报案,警方却未予重视,最终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记者清水洁在调查这一事件的过程中,依从受害者生前留下的“遗言”的引导,多方走访查证,在警方轻视线索、调查不力的情况下,以记者的身份找到了实行犯,进而揭露了警方对受害者生前报案的漠视、敷衍,以及案发后试图抹黑受害者、掩盖渎职事实的行为。
此案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的出台。
本书是该事件的全记录。
◎媒体评论
此书除了让我们重新审视公权力的体制内在、媒体载舟覆舟的能力,也揭示了这样的意义:每个人都可能是促成社会之恶的原因,但每个人也都可以有所选择、选择自己不去构成社会之恶,甚至可以交付一己之力成就善的一部分。
——2019台湾OPENBOOK年度好书推荐语
清水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记者,曾采访报道过“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足利事件”等大案,放出过许多推翻警方与检方调查结论的独家特写。
——伊藤诗织在《黑箱》中评价清水洁
用这种方式,清水洁在调查上面把警方绝对不愿意别人知道的内幕给揭露出来,当然他绝对来不及救回被害者,但他尽到了作为一个调查记者最重要的责任,他不放弃把警方不愿意被大众知道的事实给揭露出来。这本书值得大家看一下,想一下。
——《杨照读书》
为了回应被害者的「遗言」而开始活动的清水记者,带着甚至是「愚直」的执念,最终将犯人和警察双方逼迫得走投无路,真的很精彩。我认为这才是记者的精神,这就是正义。我不常使用“感动”、“正义”等词语(而我这次使用了),所以我关于这部著作的感想,应该可以得到大家的信任。
——明治大学法科大学院教授 瀬木比吕志
-
傍晚降雨
汉语诗歌的沉潜之作,倾心于微物之神
第三代诗歌代表诗人吕德安四十年诗歌创作集粹
“有谁像我这样躺卧在天空下,起伏着,像尘土。”
【编辑推荐】
被称为“中国的弗罗斯特”,吕德安40年诗歌生涯的全面文献性总结,由诗人亲自编选的诗歌精选集。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吕德安从1979到2019四十年间的诗作,按创作年代分为四辑,并特别收录吕德安的长诗若干作一辑,书末特附吕德安创作履历表,可以说是对诗人吕德安创作生涯的一次较全面的文献性总结。
如果说诗是可分享的秘密,那么抒情性则是这些诗作一以贯之的内在出处,也是催生这些富有情感的写作的伦理焦点。吕德安的诗朴素且乡土气息浓厚,有一种直击心灵的美,他笔下那些简单的事物,石头、大海、光和大地都成为一种孑然独立的纯然存在。吕德安拥有一种驭繁为简的能力,在他的诗歌中,技巧和真诚达成高度的融洽,字里行间由内而外散发出灵性的光芒。
【他人荐语】
他的诗朴素且乡土气息浓厚,有一种直击心灵的美,因此有人将他誉为“中国的弗罗斯特”。
——第十届华语文学传媒奖入围评语
我们终于可以面对几位如大树般临风独立的,具有明确的风格和石头一样沉重的文本的诗人了。在这里我指的是吕德安。——于坚
吕德安是一个“向后寻找理想的人”。——韩东
-
局部:陌生的经验
陈丹青的私人艺术史
1.5亿人次观看,豆瓣高分艺术纪录片《局部》内容全收录
发掘隐没的天才、次要的作品
时隔五年,新修订
内文更换高级涂布纸,贴近画作原色
本书是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第一季的讲稿。从少年王希孟到憨人凡·高,从早期文艺复兴的捣蛋鬼布法马可到威尼斯画匠卡帕奇奥,从舞女出身的瓦拉东到民国闺秀女画家,从宫廷画师徐扬到战死沙场的巴齐耶……他们多数是被美术史忽略的天才,作品亦然,虽经历史“隐没”而显得“次要”,却值得再度被认知、被观看。这是一份画家个人的观看与叙述,艺术史退为背景,艺术家,才是主角。
-
十三邀: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 (全四辑)
《十三邀》,我们时代里无尽的盛大对话,对真感情与真思想永无止境的找寻。许知远历时4年对话52位杰出人物,在52个领域跨界游走,重生对个体的信念,重建对话的精神;通过《十三邀》,与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直接对话,搭载他们的思想巨舰光顾历史与未来:4季内容全收录,精美函盒珍藏版。
◎编辑推荐
★全民现象级访谈节目《十三邀》全4季内容首度结集:打破节目区隔,重新划分主题,许知远策划主创,陈冲作序推荐:
《十三邀》总播放量超 13 亿,数度引发破圈式全民讨论,是目前国内影响力极大、口碑极好的访谈节目。
本次出版首度将4季内容深度整理、全番结集,并按人物类型重新划分为艺术家、时代偶像、知识分子、浪潮人物4个分辑,堪称一部时代声音的纪念碑。
★树立人物访谈的新典范,以个体为样本,探讨时代精神:
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各个领域涌现出极富性格的杰出个人,他们的故事与思考值得被反复追问,借此,我们才得以知道这一切是如何发生,又付出了何种代价。所以,《十三邀》挑选受访者的方式就是它的最大特色:每一个个体都是一面鲜明的旗帜,一种诠释时代和世界的角度和叙事。
许知远以知识分子的独特视角,对谈52位标志人物,从中发掘真实,尊重真实,找到真正丰沛的个体表达;同时通过对话厘清自我,理解他人,折射时代心灵。
★《十三邀》在割裂的时代重建对话精神,极大地扩展了知识分子的可能性:
对话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十三邀》中,许知远通过对话的形式,将个人思想、时代精神与众多人物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既跨界又自由,构筑了我们时代迄今为止最为盛大的一场对话的欢宴:从每一个人物视角,切入历史与当下的议题,从每一份珍贵的个人经验出发,抵达一个更宽阔的世界。
★对话历时4年,文稿打磨历时1年,内容体量远超视频;许知远专门为每位人物撰写点睛式侧写
相比剪辑后呈现的视频节目,图书版《十三邀》更为忠实、细腻、全面地呈现访谈内容,收录多个未能被视频呈现的精彩瞬间和访谈照片;
许知远审视与每位对话者的关系,撰写精彩的人物侧写,亦可视为进入访谈之前的一次导览。
★与视频截然不同的阅读美学:通过书籍这一更为人性的中介,读者将不再只是对话的旁观者,而是深度的参与者。
每位嘉宾均附时间年表,人生轨迹一览无余;
新加大量注释,构筑更为纵深的阅读场景,方便读者深入理解。
从视频到纸书的转变,更耐读,更易懂,更具收藏性:定格对话的精彩与宽广,留存思想的碰撞与闪光,呈现我们时代更有温度和深度的对话美学。
◎内容简介
关于成功,也关于失败的艺术,关于符号与表达,也关于偶像与浪潮,关于时代大问题,也关于另辟蹊径的小注脚,关于知识和审美,也关于个体的多种可能性。关于与过去的人和解,也关于什么样的生活值得过。
关于史学大家许倬云谈论年轻人应该如何安顿身心、安顿自我,也关于人类学家项飚对我们生活中“附近”消失之后的理解与新的建议;关于功成名就后的艺术家,如何看待创造与失败、艺术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也关于我们时代最知名的知识者如何谈论价值,寻求理解,提出问题……
《十三邀》,是著名知识分子许知远与我们时代中各行业、各领域内最具典型性的样本人物所展开的一场盛大对话。他们各自以独有的视角,在个体与时代、智性与审美、自我与世界、见识与创造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对话与交流,共同对个体与时代做出的观察与思考,全面展示出我们时代最优秀的头脑与心灵对历史、当下和未来做出的追问和探索。通过《十三邀》,我们阅读到52段故事,体会52种人生,游历52种交错的时间与空间,遇见52种立场和价值,它不仅是一个访谈,更像是一种旅行。
与视频节目不同,图书版《十三邀》打破了1至4季的区隔,重新划分为艺术界、演艺界、人文知识分子、时代浪潮人物等四大领域,使得每个领域的意见、经验与心得更加具有模板作用,以不同领域中正在发生的样本,探求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切片,进而带领读者在这些对话的碰撞中重新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我们的世界也正因这样精彩的对话而变得魅力非凡。
◎作者自述:
这些对话以四卷本的形式出现在眼前时,给我带来另一种慰藉。我的印刷崇拜再度被唤醒,似乎认定唯有印在纸上,才更可能穿越时间。比起节目,它更像是我的个人作品,我们的对话也以更全面的样貌展现出来。
——许知远
◎名人/媒体推荐
从上海第一次采访到现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也只见过许知远两回,但是他似乎已经成了一位老朋友。我们是为同一种精神而欣喜,同一种人格而坚持,同一种逝去而悲哀;我们是被同一种情操所感染,同一种养料所滋润,同一种温暖所安抚。
——陈冲(导演 演员)
你们做(《十三邀》)节目,经过网络发散出去,是可以代替学校教育的。我希望更多人做。传播知识,刺激思想,引导风气。
——许倬云(历史学家)
作为观众,十三邀让我看到了一系列有趣的心灵;作为被访者,十三邀让我直接进入公共讨论,打开了新的思考空间。
——项飙 (人类学家)
十三邀影响很大,批评也不少,正常。我喜欢许知远不惮显露自己,包括自己的弱处,这想来也是真诚对话的应有之义。
——陈嘉映(哲学家)
我很喜欢许知远老师,他在这个“过分娱乐化、浅薄的时代”,真诚而质朴地保持着认真和严肃,《十三邀》给我的感觉就仿佛是一个平时只有奶昔可以喝的人第一次喝到了白开水,它平静、淡然、清透,让我觉得原来这才是自己本该喝的东西,而且应该一直喝下去。
——河森堡(科普作家)
虽然许知远老师肯定瞧不上我,但我特希望跟他对谈,他做的那个(《十三邀》)就是中国味道的《蕨间访谈》。对错观点啥的都不重要。
——李诞(脱口秀演员、作家)
《十三邀》令人耳目一新,它的创造性也在这里,它之于脱胎于电视台演播厅的访谈,好似台湾新电影之于琼瑶电影,走出三厅,发掘真实,尊重真实,并赋予真实以创造和审美。
——雷晓宇(作家)
◎观众评价:
《十三邀》呈现的种种冲突和思考,也正是它的价值,虽然许知远显得与这样一个时代格格不入,但作为个体思考者存在和发声的珍贵也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也带来了有趣的思想撞击。试想,如果没有这种“不成熟”的“冲动”带来的冲击,又有什么意义呢?中庸本身也许不需要被否定,但中庸带来的往往不是认知边界的拓展,反而是某种保守,某种意义上传统的守卫者,但对于舒适区的逃离本身就是和“卫道士”的对抗,这样才有可能迸发新的思想,正像是欧洲的启蒙运动那样。然而,《十三邀》也让我感觉启蒙运动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希望这不是自欺欺人的错觉吧。
——华云枫
看《十三邀》对思想的改变是剧烈和彻底的。那么多人物,每个人都能在与许老师的交谈中,谈出那些他们最珍贵的思想、经验、人生,这些是在我可及的所有视频节目中,独一无二的,因此,《十三邀》对23周岁的我本人意义非凡,这几年的人生观的逐步完善,与看这个节目不能说没有联系。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每一期,都值得不断玩味咀嚼,每一个看完《十三邀》的夜晚,都觉得良宵难得。
——雨墨
-
发明个体
一部思想史、心理史和精神史的杰出著作。作者引领我们走过一段两千年的旅途,始于古代城邦,终于文艺复兴。讲述了一个新的、平等的社会角色——个体是如何出现并逐渐取代了家庭、部落和种姓而成为社会组织的基础。同时,以西方文化基础中的一些共通概念(如“自由”“平等”)为基础,将古典时代与中世纪作为切入,追溯了西方自由主义的起源,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构建西方社会、政府的相关概念的演变。
-
无法直面的人生
一部影响深远的鲁迅思想传记,代表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知识界努力冲破启蒙话语,力图回到“鲁迅本身”,从个体生存的心理结构和思想困境的角度去重新解读鲁迅的重要尝试。
作者以鲁迅的人生历程和思想发展为经纬,以其三次努力抵抗自己的“鬼气”和“绝望”为主轴,把鲁迅思想气质中的怀疑、矛盾、阴郁乃至黑暗刻画得深入骨髓,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会在情感和心理的共鸣中,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鲁迅那巨大的精神痛苦和思想悲剧。
作者曾解释如此理解鲁迅的原因,是“想要打破那一味将鲁迅往云端里抬的风气,想要表达对鲁迅的多样的情感,不仅仅是敬仰,是热爱,还有理解,有共鸣,甚至有同情,有悲哀;我更想要向读者显示生活的复杂和艰难,不仅仅是鲁迅,也是我们自己,不仅仅是过去,也是现在和将来”。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