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最新电子书

  • 港口城市与解锁世界

    作者:[英国]约翰•达尔文

    一部蒸汽时代全球化历史的精彩著述,生动阐释了蒸汽动力产生之前及之后世界主要港口城市的兴衰。从新奥尔良到蒙特利尔,从孟买到新加坡,从加尔各答到上海,作者通过一个个历史案例的精妙解读,提出了有关全球化现代世界形成的独到见解。蒸汽动力通过重塑城市和海洋而改变了世界,大幅提高了陆路和水路运输的便捷性,开创了复杂的资源消耗型世界工业体系,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产方式,其后果就是,欧洲和美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在全球肆意扩张,并造就了当下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 西方汉学史

    作者:[美] 韩大伟

    本书是一部以古典文献学治学法贯穿始终来撰写的西方汉学史。全书采用“汉学谱系”的脉络进行框架安排和内容叙述,穿插了法、德、英、美等国著名汉学家小传和作品评述。它围绕西方汉学的发展轨迹,以中西文献学的交织为线索进行学术史梳理,重点探讨了在传统汉学体系下,欧美几代汉学家不断传承并坚持的治学取径,即如何通过翻译、整理、分析汉文古籍,结合语言和历史的语境来完成文本的解读和重构。

    ★追溯西方汉学的历史,重温汉学大师的风采!在传统与寻真中重建汉学学术史撰写典范!

    韩大伟教授的这部著作是一部探究西方汉学演进历程的学术代表作,在海外汉学学术领域内具有较高的声誉。作品系统性地回顾了西方汉学的发展轨迹,并介绍了早期来华传教士群体、沙畹、伯希和、马伯乐、理雅各、阿瑟·韦利、卜弼德、薛爱华等诸多欧美各国汉学先驱的卓越贡献,特别针对他们通过古典文献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学术路径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书中不仅详尽梳理了西方汉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还细致探讨了从传统汉学到现代中国学的转型,以及当代域外有关中国的学问之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作者作为一个独立学者的冷静观察与深邃思考。全书通过这样全面的历史梳理为理解西方从古至今对中国所展开之研究的演变提供了独到的视角。

  • 醉在中国

    作者:[美]德力·桑德豪斯

    一个老外在中国遍访各地名酒的千杯沉醉之旅,四川泸州老窖、贵州茅台、桂林三花酒、绍兴黄酒、山西汾酒、河南杜康……跟随这位外来者的步伐和味觉,重新发现市井小巷里的浓醇酒香和微醺时刻。

    九千年前的贾湖老酒、周朝的禁酒令、唐代诗人的醉酒狂歌,以及白酒进入西方后遭遇的排斥和热捧……从世界的视角,触碰中国酒文化中的各个侧面,发现藏在历史角落中的故事,感受白酒与中华民族精神世界密不可分的联结。

    既是一本醉酒游记,也是一本中国文化指南,更是一本写给所有“酒鬼”的白酒品鉴指南。除对各地名酒的辣评,书后还附有“白酒鸡尾酒”调配方法,兼具可读性与实操性。

    2020年国际美食家图书大奖·烈酒类金奖、独立出版商奖金奖,Goodreads评分4.22,亚马逊评分4.7,《华尔街日报》赞赏推荐:“一场奇妙愉快的旅程。”

    【内容简介】

    从小小的一口啜饮开始,德力踏上了寻觅中国美酒的旅程。

    四川泸州老窖、贵州茅台、桂林三花酒、绍兴黄酒、山西汾酒、河南杜康……在走遍大江南北、品饮各地名酒的同时,他也拜访了当地的酿酒师、考古学家、经销商和资深酒友,在酿酒车间、市井小馆、隐秘酒吧和诗歌故事里发现中国九千年酒饮文化的各个侧面,以及酒中蕴藏着的中国人的精神与情怀。

    本书是美国作家、白酒品鉴家德力·桑德豪斯的纪实随笔集,记录了他寻访名酒旅途中经历的人与事,也从一个外来者的视角,呈现了白酒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历史和文化,从祭祀之酒到诗人之酒,从宾宴的酩酊大醉到好友间的小酌,展现了白酒作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如何雕塑中国人的精神图景的,以及又是如何作为一张名片,让世界重新发现古老而又鲜活的中国。

  • 叙事的危机

    作者:[德]韩炳哲

    当今是一个人人都在谈论叙事的时代。矛盾的是,叙事话题的泛滥竟暴露了一场叙事的危机。在“故事化”的喧嚣中,充斥着一种既无意义又无方向的叙事真空。

    资本主义借助故事化将讲述占为己有。它让讲述听命于消费。故事化生产出消费形式的故事。在故事化的帮助下,产品被赋予了情绪,向消费者 承诺独特的体验。如此一来,我们买卖、消费的其实是叙事与情绪。“故事”被推销,故事化实为卖故事。

    讲述创造出共同体,而故事化只催生出社群。社群是共同体的一种商品形式,由消费者组成。任何的故事化形式,都无法重新点燃那团把人聚在一起相互讲述故事的篝火。篝火早已熄灭。

    --------------------

    韩炳哲作品(第2辑)

    《山寨:中国式解构》(2023年1月出版)

    Shanzhai. Dekonstruktion auf Chinesisch.

    《超文化:文化与全球化》(2023年1月出版)

    Hyperkulturalität. Kultur und Globalisierung.

    《妥协社会:今日之痛》(2023年1月出版)

    Palliativgesellschaft. Schmerz heute.

    《不在场:东亚文化与哲学》(2023年7月出版)

    Abwesen. Zur Kultur und Philosophie des Fernen Ostens.

    《禅宗哲学》(2023年8月出版)

    Philosophie des Zen-Buddhismus.

    《什么是权力?》(2023年7月出版)

    Was ist Macht?

    《仪式的消失:当下的世界》(2023年8月出版)

    Vom Verschwinden der Rituale.Eine Topologie der Gegenwart.

    《资本主义与死亡驱力》(2023年8月出版)

    Kapitalismus und Todestrieb.

    《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2023年7月出版)

    Vita contemplativa.oder von der Untätigkeit.

    韩炳哲作品(第3辑)

    《大地颂歌:花园之旅》(2024年5月出版)

    Lob der Erde. Eine Reise in den Garten.

    《时间的香气:驻留的艺术》(2024年5月出版)

    Duft der Zeit. Ein philosophischer Essay zur Kunst des Verweilens.

    《叙事的危机》(2024年5月出版)

    Die Krise der Narration.

  • 清扫逝者房间的人

    作者:[日] 中山七里

    在腐臭、蝇虫、体液、血污中,

    寻找逝者热烈生活过的痕迹!

    ————————————————————————

    “一个人生活、死亡的痕迹,不是那么容易抹除的。”

    香澄阴差阳错地入职了一家号称从事“特殊清扫”的公司。这里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要清扫的是曾陈放腐烂尸体的房间。

    29岁追梦青年:中暑死后两周才被发现,体液浸入地板,遗物掀起轩然大波。

    32岁光鲜白领:房内苍蝇如雾,垃圾堆积如山,地板下方刻有恶毒诅咒。

    40多岁花花公子:浴室恶臭刺鼻,不断加热的血色浴缸,令人毛骨悚然!

    80岁独居富豪:躺椅上蛆虫满布,三份截然不同的遗嘱,孰真孰假?

    香澄克服恐惧,一次次走进逝者房间,却意外撞破了逝者生前没有说出口的秘密,窥见了他们昔日鲜活的人生……

    ——————————————————————————————

    【编辑推荐】

    恶毒诅咒·血色浴缸·神秘曲谱·离奇遗嘱

    4个让人鸡皮疙瘩暴起的死亡现场,4个读后久久不能平静的神反转。

    反转的帝王——中山七里,直击死亡现场的震撼新作!

    日本首位在同一年内有两部作品同时入围“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榜单的作家

    在我看来,在发现尸体之前一直无人问津的房间中,不仅凝聚着逝者的过往人生,还藏着逝者的喜怒哀乐。——中山七里

    此刻,跟着书中的清扫者一同直击触目惊心的逝者房间!

  • 控制

    作者:[美] 约翰·兰多夫·桑顿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生活开始拧紧,被那个叫做路西恩的人。

    成为哈佛大学一年级新生的首日,我见到了室友路西恩。

    路西恩魅力四射,强势自信,刚一见面,他便为我重新起了一个名字——「这会让你显得深刻」。

    不容拒绝地,我同时拥有了一位朋友和偶像,他带我参加哈佛校园大小派对,领我认识各种社团各路神仙。

    但不知从何时起,路西恩从我的朋友和偶像,逐渐成为了我的代言人、命令者,我无法反抗的、羞于启齿的独裁者。

    每一次邀约、每一场派对,每堂课上和每次下课,我被一条看不见的绳子逐渐勒紧了脖子。

    我知道家人的担心、老师的引导,也知道踏出的那一步将带我引向万丈深渊,但是我没办法停下来。

    路西恩,是我人生中的魔鬼……

    《控制》讲述了一个关于PUA的故事,发生在名校哈佛。同间宿舍里一个卑微羞涩、家境普通的美术生和一个光芒万丈、万人着迷的明星大学生,展开了一段奇妙、精彩又致命的大学生活。作为哈佛毕业生,作者把哈佛校园中见到的、听说的写进了这本书里。这个基于真实而创作的校园悬疑犯罪小说,展示了一场顶级名校讽刺荒诞的闹剧,堪称小说版的《煤气灯效应》!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读后推荐:「控制他人与被他人控制、强行控制与反抗控制,是广泛而深刻的、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我觉得这本书值得一读。」

  • 烈焰焚币

    作者:[阿根廷] 里卡多·皮格利亚

    一起震惊阿根廷的银行劫案 两个令人心碎的另类劫匪

    虚构手法展现真实犯罪 重新审视金钱与生存

    拉美文坛最独特的声音之一 里卡多·皮格利亚代表作

    《烈焰焚币》以万花筒般的手法对真实历史事件加以虚构,写成一个令人震惊的暴力故 事。故事跨越布宜诺斯艾利斯和蒙得维的亚两座城市。被称为“双胞胎”的歹徒布里尼内和多尔达加入犯罪团伙后,与腐败的警察和政客勾结,抢劫了一辆银行运钞车。他们携巨款逃往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在一间公寓遭到阿根廷和乌拉圭两国警方联合围捕。杀人如麻的劫匪在对峙中又杀死数名警察,并充满挑衅地将剩余赃款付之一炬。两国警方的终极围剿就此展开。这场残酷的围剿和它令人震惊的结局就此成为拉丁美洲的一个传奇。

    2000年,阿根廷导演马塞洛·皮涅罗将《烈焰焚币》改编拍摄为同名电影,获西班牙戈雅奖最佳西语外国影片奖。

  • 葡萄酒:一部微醺文化史

    作者:[美]约翰·瓦里亚诺

    本书从葡萄酒的起源说起,按时间顺序讲述了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7和18世纪到现代的葡萄酒文化史,探讨了不同时期葡萄酒与宗教、神话、文学、艺术、医学、养生等的关系,以及与当代流行文化的勾连,同时涉及人的情感生活、性、死亡、人际交往、节庆活动以及成为社会问题的酗酒现象。部分章节还介绍了葡萄酒及其容器的生产、现代酿酒业的科学化,对当地经济贸易的影响等。

    本书堪称对西方古往今来葡萄酒文化的全景式介绍,它带领读者经历了一次愉快的葡萄酒历史之旅。

    ·

    一次跨越4000年的文明之旅,一场微醺的葡萄酒文化盛宴

    ★一部西方葡萄酒文化的百科全书:历史、社会、心理等多层面的文明倒影,医学、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全面深入探索。

    ★一次艺术史学家对葡萄酒的倾情告白:从古罗马的马赛克墙到狄金森、波德莱尔的诗歌,再到卡拉瓦乔、博斯的画作,引人入胜的文字,发人深省的研究,有趣有味的典故和令人着迷的艺术。

    ★一场葡萄酒之“醉”的历史见证:由信徒、药师、酿酒师的指引,穿越4000年时间长河,探索葡萄酒在人类文明中扮演的角色,从葡萄酒文化的流变细看世界历史的演进。

    ★一本葡萄酒爱好者的必读书:从酒庄的列级制度,到软木塞的尺寸标准;从法国的奢侈干红,到塞浦路斯的葡萄酒竞赛……了解葡萄酒品鉴的前世今生。这里总有你不知道的葡萄酒知识。

    ★32开全彩印刷,100余幅精美插图:耶稣与酒神,酒器与圣杯,从博斯的“寓言”到提香的“盛宴”,从迦南的神迹到以马忤斯的晚餐。体验葡萄酒文化的浪潮与冲击,沉浸式感受葡萄酒的优雅与魅力。

    ★《卫报》《独立报》沉醉推荐:多家媒体认证,《品醇客》《美食》业界权威杂志联袂推荐!

    《葡萄酒:一部微醺文化史》是完美的饮酒伴侣!它将使所有喜欢一到两杯葡萄酒的人,以及那些对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深感愉悦!

  • 称雄天下

    作者:[美] 鲁大维

    近代早期前夕,明朝皇帝统治着全球约四分之一的人口、世界最大城市中的大多数、规模最大的常备军,以及当时最繁荣的经济体。通过与欧亚大陆诸政权之领袖的互动,明朝早期的皇帝与成吉思汗后裔争夺成吉思汗王朝的遗产,树立自己欧亚大陆施恩者(众王之王)的形象,同时争取草原及周边地区统治 精英的效忠,他们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明廷远非与世隔绝,而是当时欧亚大陆东部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政治施恩中心。美国历史学家鲁大维利用诏书、文臣奏议和诗歌等丰富史料,将明朝早期皇帝的统治置于欧亚大陆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考察,提供了理解明代前期皇权统治的不同视角。

    ★明朝皇帝竞逐成吉思汗的遗产,追求欧亚世界施恩者的新身份!

    ★新京报2019年度好书《帝国的暮光》作者、元明史资深教授鲁大维新作!

    ★将明朝早期皇帝的统治置于欧亚大陆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考察,提供理解皇权统治的不同视角!

    本书主要关注15世纪前六十年明朝皇帝和欧亚大陆诸领袖(尤其是有成吉思汗家族血统的蒙古领袖)间的互动,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明代前期统治权的特点。作者指出,通过与欧亚大陆诸领袖的互动,明朝皇帝与成吉思汗后裔争夺成吉思汗王朝的遗产,树立自己欧亚大陆施恩者(众王之王)的形象,同时争取草原及周边地区统治精英的效忠;明朝皇帝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作者将明朝皇帝的统治置于欧亚大陆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明朝的政治、社会与文化。

    鲁大维引人入胜的新书将明朝牢牢地置于完整的欧亚背景中。以明朝在前期与蒙古人——他们的臣民、对手和盟友——的关系为中心,他阐明了明代前期皇帝的政策、个性和统治理念以及他们所处的后成吉思汗世界。该书经过精心研究,对明朝在近代早期世界的地位做出了新的阐释。对于任何对晚期帝制中国、蒙古帝国的遗产和近代早期历史感兴趣的人而言,这是一本必读书。

    ——彭晓燕(Michal Biran),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

    鲁大维出色地探讨了元朝灭亡后王朝继承的纠葛。在厘清错综复杂的宫廷和政治问题时,本书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非常新颖的见解。鲁大维大幅改变了“一个王朝在非汉民族统治的时代之后复兴华夏文明”这一常见图景,展现出明代前期的皇帝是精明的政治家,重视并利用曾经的统治者——蒙古人,将之作为盟友和臣民。鲁大维对明代前期皇权解读的高度原创性以及研究的严谨性,使该书成为一部真正的历史学学术精品。

    ——狄宇宙(Nicola Di Cosmo),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明代前期的皇帝绝非拒斥其他所有民族的事物,他们以各自的方式继续与远近的蒙古后继者政权维持着关系,并进行出色的、有个性的统治和交往。鲁大维让我们对明廷、永乐皇帝和土木之变有了新的理解。

    ——施珊珊(Sarah Schneewind),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 法国革命

    作者:[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女权主义先驱最富政治远见的史论

    ☆在战争边缘只身前往巴黎而成的“勇气之书”

    “革命不是少数人的能力或阴谋所能制造的,也不是突如其来的短暂热情的结果,它是智识进步的自然结果。这种进步会随社会的发展逐渐走向完善,从野蛮走向文明。”

    一七八九年夏,巴士底狱陷落触发了英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政治辩论——“革命论战”。沃斯通克拉夫特及其同路人对革命满怀热情和期许,希望英国效仿之。一七九二年底,她冒险前往巴黎考察,写成此书。

    沃斯通克拉夫特从道德视角透视法国大革命,视之为人类迈向理性、自由和平等的重要一步。革命虽带来混乱和暴力,但要理解革命真义,须超越其表面的动荡,深入其背后的理论原则和长期影响。革命失败了,也不应就此否定其核心理念,而应从中汲取教训:革命成功需要一个在道德和智识上准备好接受自由和平等原则的民族。此作揭示了这位英国作家对法国革命的深刻哲学思考,以及她对人类进步和社会改革的乐观心态,也提醒我们,历史的进程是复杂而非线性的,革命和社会变革需要时间、耐心和持久努力方可实现其理想。

    大家对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兴趣主要在于她的女权主义著作。但有理由相信,《法国革命》才是沃氏最好的作品。

    ——汤姆·弗尼斯,思克莱德大学

    毫无疑问,她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朽的:她鲜活地存在着,她辩论着,实验着,即便在今天的生者之中,我们仍能听到她的声音,寻得她的影响。

    ——弗吉尼亚·伍尔夫,《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宫廷

    作者:[英] 艾莉森·科尔

    解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五大宫廷之间的文化竞争与交流,文艺复兴历史爱好者的必读之选。

    编辑推荐

    解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五大宫廷之间的文化竞争与交流

    探讨宫廷赞助形成的“宫廷艺术风格”对艺术史的持久影响

    ◎全面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五大宫廷的艺术赞助活动

    宫廷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了解宫廷之间的竞争与交流为把握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整体历史文化提供了生动的视角。本书重点介绍了那不勒斯、乌尔比诺、费拉拉、曼托瓦和米兰宫廷的内部运作、艺术品赞助与收藏、宫廷社交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宫廷文化、生活、政治和艺术的深度理解。

    ◎立足历史文献、艺术作品和社会背景,探讨宫廷权力与艺术创作的微妙关系

    宫廷在塑造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推动艺术发展和影响政治社会结构方面的作用,充分体现宫廷的赞助和风格和宫廷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中。本书通过分析曼特尼亚、皮萨内洛、布拉曼特、莱奥纳多·达·芬奇等艺术家的创作,探讨了“宫廷艺术风格”的复杂来源、纷繁表现和对艺术史的持久影响。

    ◎在首版基础上大幅度修订,反映了近年来学术界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书出版于1995年,当时的“宫廷”研究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此次修订扩充版吸收了全新的研究成果和全新的解读,并附有详细的文献来源和细致的各大宫廷世系表,可供读者进一步研究参考。

    内容简介

    宫廷文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独特文化现象。王公贵族治下的城邦国家相互竞争,依靠艺术赞助提升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大艺术家和建筑师们(如曼特尼亚、皮萨内洛、布拉曼特、莱奥纳多·达·芬奇)受各自服务的宫廷委托创作,并监管宫廷的建筑项目和娱乐活动。青铜纪念章、泥金装饰手抄本和壁毯创作受到古罗马钱币、拜占庭象牙制品和法兰西骑士小说等启发,呈现出繁荣的创作景象。

    在这本权威研究中,艾莉森·科尔重点探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五大宫廷——那不勒斯、乌尔比诺、费拉拉、曼托瓦和米兰——对艺术的独特运用,提炼并重现在不同地域文化和“宫廷风格”背后的重要创作动机,探讨宫廷权力与艺术创作相依相存、互相促进的关系,并通过聚焦于与此有关的艺术家,分析“宫廷艺术风格”的复杂来源、纷繁表现和对艺术史的持久影响。

  • 无望的逃离

    作者:[俄]尤里·波利亚科夫

    一个中年废物的虚无漂流,精神废墟中的斑斓众生

    俄罗斯当代国民级作家、讽刺文学大师

    “男人眼中的叛徒,女人眼中洞穿男人灵魂的专业向导”

    编辑推荐:

    俄罗斯当代国民级作家、讽刺文学大师代表作

    ——不能让人发笑的严肃作家不是好畅销作家

    俄罗斯当代少数能够始终触摸社会伤痛的作家之一;

    继承从果戈里到布尔加科夫的传统,“怪诞现实主义”创始人,当之无愧的苏联笑话大师;

    刊登其小说的《青春》杂志,不得不辟出专门的贮藏室来存放读者来信。

    人们在大街上认出他,会自发围起来召开一个小型讨论会。

    作品不断被再版、改编成影视剧,并被译成多种语言。

    一个中年废物的虚无漂流

    ——切中社会症结与痛点,侧写时代洪流中典型个体的心灵肖像

    变革的列车呼啸而来,他却被夹在双轨间,动弹不得。

    时代巨变,床榻上、电视前、酒杯旁,是他虚无度日的身影,

    他躲避崇高,逃避希望,摒弃激情。

    逃离是他不必然的人生哲学,悬空则是他必然的无望命运,

    继奥涅金、毕巧林、奥勃洛莫夫之后,又一个俄罗斯文学“多余人”。

    他是一个在欲望中沉沦的中年废物,也是一颗维系可耻社会结构的铆钉,

    如此逃离二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男人眼中的叛徒,女人眼中穿越男人灵魂的专业向导”

    本书作为“家庭三部曲”之一,充满对当代婚姻生活的洞察,

    在这里,你将遭遇一个坠入无尽虚无之中的滑稽男性。

    读者称:“波利亚科夫同志,你将男人的秘密全都抖落出来了!”

    精神废墟中的斑斓众生

    ——崩溃时代的社会观察样本,勾勒当代俄罗斯的历史来路,映鉴时下的焦虑与不安

    苏联解体的前后几年,体制崩溃,价值失序,一代人在精神废墟中游走。

    穿梭于新旧体制的游蛇、骤然成为市场经济主人的新贵、

    理想崩塌的革命老战士、隐身于喧嚣深处的行者、

    不惧牺牲肉身的抗争者、物质和享乐至上者……

    以库斯图里卡一般的荒诞与苍凉,勾勒独属于那片土地的斑斓众生,

    全景式呈现20世纪末俄罗斯政治、经济、伦理等事态万象。

    “20世纪末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

    ——见证一代人的千疮百孔,读之颇有余味与后劲

    继承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小说源流,

    着墨日常生活的描叙,编织独特的蛛网结构,

    桩桩件件的小事,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个人一天内的半生回忆,也是一代人“漫长的季节”。

    内容简介:

    一天早晨,人至中年的巴士马科夫正筹备与年轻的情人私奔至塞浦路斯,短短几个小时内,过去二十余年的荒唐人生在眼前闪过。这些年里,他一面流连于各色情人,并数次谋划逃离;一面经历着盲目的迁徙漂流,从党政机关到科研所,从下海经商到做停车场守门人,最后易职到银行,由此逃避着动荡的社会现实。正当他必须在妻子与情人之间做出选择之际,他仿佛记起了什么,于是准备重新决定自己的命运……

    在这部不无荒诞意味的小说中,波利亚科夫生动地描摹了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艾斯凯帕尔”(逃离者)形象,他深陷生活的泥淖,内心迷惘,灵魂浮散,永远处于虚无状态中。继奥涅金、毕巧林、奥勃洛莫夫之后,他是又一个新型俄罗斯多余人。故事在苏联的最后几年和这个国家解体的背景下展开,也勾勒出了社会转型期的众生,展现了生存的尴尬、人性的悖谬、社会风貌的变迁。

    媒体&读者评论

    你们对尤里·波利亚科夫得谨慎点,他可是最后一个苏联作家!

    ——俄国作家,谢尔盖·米哈尔科夫

    如果现在还有俄罗斯的人民作家之说,那么这个作家就是尤里·波利亚科夫……如果有人问我,在我们俄罗斯中学,学生需要阅读的是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还是尤里·波利亚科夫的作品,那我会毫不犹豫地把第一的桂冠送给尤里·波利亚科夫。

    ——圣彼得堡俄罗斯文学研究所“普希金之家”前所长,Н.Н.斯卡托夫

    (波利亚科夫的作品)为20世纪末俄罗斯文学复杂的思想、艺术和道德探索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我们社会的现状以及当代俄罗斯的历史之路……波利亚科夫不仅是一个可读性很强的作家,还是一个经得起反复阅读的作家。

    ——2001年俄罗斯青年近卫军出版社《尤里·波利亚科夫作品全集》前言

    尤里·波利亚科夫是当代俄罗斯最受欢迎的、最悦读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现象。

    ──《商业家》

    最优秀的作家应当醉心于经典的表达形式,运用明白易懂的词语,选取吸引人的主题。尤里·波利亚科夫恰好因此受人喜爱。

    ──《共青团真理报》

    尤里·波利亚科夫属于为数不多善于描绘出十几年来我们的生活图景,创造出带有所谓怪诞手法的讽喻现实主义的画面。

    ──《莫斯科共青团员》

    波利亚科夫以讽刺口吻,述说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与内心世界。

    ──《结论杂志》

    波利亚科夫想要创造当代人的心理肖像。

    ──《侧写杂志》

    阅读我们国家的历史也是一件多么可悲可叹的事情,即使以这位巴士马科夫的人生为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苏联-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人。像他这样的人可能有90%。他是个惰性十足的浑蛋,昏昏欲睡。他不去生活,而只是 “等待”,让别人替他做决定。这本书写得非常犀利、真实、幽默,但又不乏伤感。

    ——俄国读者

    如果您没有生活在苏联解体和新国家成立之前的时期,那么这本书将帮助您展现那段生活的一小部分——无论是日常生活、政治生活,还是劳动生活。……你可以幻想一下,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俄国读者

    丈夫要离开他的合法另一半,趁她不在收拾东西。二十年的共同生活可不是闹着玩的。翻东西带走的时候,一个人会想起自己的一生。毕竟,二十年年的婚姻生活,也是一个人的一生。在这一生中,有太多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与一个人生活的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作者将这些故事有滋有味、有理有据地讲述给我们听。

    ——俄国读者

  • 破碎的四月

    作者:[阿尔巴尼亚] 伊斯玛依尔·卡达莱

    * 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得主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候选人 伊斯玛依尔·卡达莱代表作

    * 阿尔巴尼亚文学研究专家郑恩波 从阿尔巴尼亚文直译 保留原汁原味

    * 吟游诗人传唱的东欧经典 暗黑版本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故事围绕着阿尔巴尼亚过去的一个特殊的传统习俗展开,根据统治阿尔巴尼亚北部高原地区的法典,如果一个人被杀死,他的家人必须以血还血,为他报仇。

    主人公焦阿古的哥哥被仇家杀死,他为哥哥报仇,在三月十七日那天成功杀死了仇家。从此他的生活就离他而去,他无法摆脱宿命。在被死者家属追杀之前,他得到了三十天的休战协定,于是他的四月破碎成了两部分,在四月十七日之前,是安全的、“白色的”,之后便是亡命的、“黑色的”。

    与焦尔古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的,是一对新婚夫妇。他们来自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对高原文化充满向往。新娘迪阿娜不可遏制地被只有一面之缘的焦尔古吸引了,甚至抛下新婚的丈夫,想去寻找这个神秘的年轻人,与此同时,焦尔古也想在四月转成黑色之前再次邂逅迪阿娜。

    该小说曾被改编为电影《太阳背后》,于2012年上映。

    凭借着《破碎的四月》,卡达莱先生跻身于国际一流小说家之列。——《纽约时报》

    卡达莱给读者带来了一部强有力的传统小说,几乎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暗黑版本。——《柯克斯评论》

  • 草迷宫

    作者:[日] 泉镜花

    泉镜花——一位真正意义上影响了日本文学历史的文豪之祖!

    ◆日本文学的天花板,影响众多日本文豪的幻想文学大师,脑洞作家中岛敦、涩泽龙彦的大前辈!

    ◆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太宰治、谷崎润一郎、涩泽龙彦、中岛敦……各路文豪一致赞誉!

    ◆夏⽬漱⽯视为对⼿,太宰治倾慕不已,中岛敦赞叹:“真正的语言魔术师!”

    ◆沟⼝健⼆、寺⼭修司这些名导演,都爱把他的小说改编成电影!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泉镜花⽂学奖”,京极夏彦、⻆⽥光代、梦枕貘都得过!

    ◆《文学少女》作者野村美月、《鬼太郎》漫画家水木茂为之倾倒,庆⼭推荐阅读!

    .

    《草迷宫》——一部挑战古日语直译、尽可能还原日式美学的怪谈小说集!

    ◆不是似曾相识的“日式聊斋”,也不是西洋化的吓人《咒怨》,而是地地道道、在妖异的尽头绽放凄美之花的日本女妖!

    ◆鬼才画师山本高远特绘封面,每个细节都有所影射,用艺术将诡异和温柔铺满整个瞳孔!

    ◆层层嵌套的迷幻物语,多时间线穿插叙事,带来宛如晕眩般的阅读感受。

    ◆复旦大学教授李振声挑战三年,以古日语直译确保原汁原味,且《隐眉魂》是初次翻译为简体中文。

    .

    螃蟹⼀样的⼤爷,⼒⼤如⽜的淑⼥,死⽽复⽣的野猫,

    ⽤⽔渍表达⼼愿的墙壁,发光弹跳的西瓜,唱歌跳舞的叶⼦,

    闪转腾挪却不灭的烛⽕,偷了⼑还特地还回来的妖怪……

    森林⾥荒废的宅⼦看似平静,但追梦⽽来的⼈知道其中的奥秘。

    .

    魔界与人世相邻,鬼神与佳人共舞。

    梦和现实的界限模糊游走,绵延成无垠的迷宫。

    .

    本书是泉镜花的中短篇选集,收录四部代表作。

    作品植根于日本民俗,承袭江户志怪血统,

    借鉴能乐谣曲的嵌套结构讲述缥缈离奇的故事,道尽人间的丑恶和悲欢。

  • 宝石之国 第一辑

    作者:[日] 市川春子 著

    黑白两色编织出没有人类的“乌托邦”

    将其视为摇篮的是28个璀璨的“反乌托邦”式生命体

    来自手冢治虫文化奖新生奖得主笔下的梦幻长篇

    ◇ 编辑推荐

    ◎ 用“反乌托邦”式人物命运,打造一个没有人类的“乌托邦”。

    擅长用画笔讲述特殊生物的浪漫世界观的市川春子,这一次将故事背 景设置在了一个没有人类的世界——至少现在看起来是这样。在这片广袤的原野上奔跑着的,都以宝石命名,并具备相应的颜色、硬度等特性。耀眼的光芒必然会引来掠夺者,对这些宝石而言,从被掠夺者追逐的那一刻开始,等待他们的注定是破碎的命运。

    宝石们为了保护自己而选择战斗,用不知畏惧的身躯筑起一道道看不见的城墙。久而久之,奋起攻击已经不仅是为了防止自己被掠夺者带走,更是为了找回曾经被夺走的同伴。

    磷叶石,一种蓝绿薄荷色的稀有宝石,硬度非常低,十分易碎——这是故事的主人公,一个因脆弱的身体而无法参与战斗的宝石,一个团队里不被他人需要的“吊车尾”。

    辰砂,汞含量超过80%的矿物,拥有火红的颜色,硬度比磷叶石还要低。他的身体会不受控制地喷发出毒液,摧毁周遭一切,更不要说那些本就身体脆弱、晶透的同伴。

    钻石,可以折射出缤纷色彩的无色晶体,珍贵、坚硬。耀眼、善战且友好的他有一道无法跨越的障碍,偶尔的困顿状态与清透的外表及性格形成强烈的反差。

    还有可靠的蓝柱石、负责救治的金红石、时尚的红绿柱石……每一个都是形似人类,实则不然的“易碎品”。他们游离、不稳定、不成熟,相互独立又能彼此兼容,在脆弱中思念着对方的强大——这些宝石所维系的世界是那么的唯美且忧伤,又是那么的闪闪发亮。

    ◎ 对宝石而言,致命的从来不是被夺走身上的碎片,而是夺回碎片时的无畏。市川春子用黑与白勾绘绚丽且夺目的光彩,用诗一般的语言记录有关“存在”的寓言。

    作者市川春子将“生”的活力赋予给这些本无生死观念的无机物们,用细腻的笔触勾画出他们纤细、易碎的身体,画面清透得即便只有黑和白两种颜色,也仿佛能看到他们腾空跃起时闪耀的宝石色泽。

    她借由角色间漫不经心的对话,与读者探讨永恒生命之下的恐惧:

    “我们其实还挺迟钝的。无论是夏天的炎热,还是冬天的寒冷,我们对这种事还不如植物敏感。当危险来临时,也不如昆虫那样警觉。果然是我们拥有不死之身的缘故吗?”

    (第二卷,第36页)

    或“空无”境界背后的割舍与牺牲:

    “‘死’到底是什么呢?就像‘非常困’或是‘动不了’那样吗?

    这个嘛……‘死’就是‘不见了’吧。

    ‘死’虽然会终结一切,却能让人感受到‘生’的价值。所以也不是什么坏事。

    (第二卷,第42、43页)

    留白、细线、摇曳的空镜、宝石们战斗的身影……这些时而破碎时而空灵的画面背后,仿佛藏着作者和笔下那些“不被需要者”渴望诉说的涌动着的野心。

    ◎ 简体中文版《宝石之国 第一辑》,即第1卷至第3卷全部内容,严格按照日文原版规格制作。

    护封采用柔软且韧性好的进口铜板纸,搭配日文原版的镭射碎玻璃覆膜工艺。

    内封沿用了原版的白底印银工艺,整体清透又夺目。

    内文纸选用了常用进口漫画纸,以经典32开的日漫开本呈现,整本书翻阅起来轻柔、低阻力,可以随时随地毫无压力地携带和翻阅。

    随书附赠一张300g明信片尺寸纪念卡,封面同款图案及工艺,三款图案,每套随机一款。

    ◇ 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在距今遥远的未来,地球上仅剩28个拥有宝石之身的人形生命体,以及陪伴着他们的金刚老师。28个宝石各由不同成分的矿物组成,也因此具备不同的形象及身体特质,除了物理上的身体硬度、韧性外,内在个性也截然不同。在他们身上,没有所谓的性别,也不存在通常意义上的死亡,即使粉身碎骨,也可以通过重组来“死而复生”。

    《宝石之国 第一辑》,即该部漫画的第1卷至第3卷。

    第1卷

    在遥远的未来,我们成了“宝石”……

    28 个以人类形态生存,即便粉身碎骨也能重生、拥有不死之身的宝石们,为了不被屡次来袭的月人带走而坚守在战斗、救治等岗位上。黑暗中闪烁的,月人想要得到的,大家拼命守护的……究竟是什么?

    第2卷

    据说在这个星球上曾经有一种生物,叫作“人类”。

    拥有不死身体的宝石们和月人的战斗仍在持续。硬度低、韧性差的磷叶石,在形似蛞蝓的神秘生物的邀请下前往海底。在这里,收获和失去即将接踵而来……

    第3卷

    如果低硬度的我们连“勇气”都没有,就什么都不剩了。

    冬日,在其他宝石进入冬眠的时候,失眠的磷叶石跟随可以在冬日白天执行任务的南极石一同行动。一场用巨大代价换来的空前改变就在这耀眼的白色中等待着磷叶石……

    ◇ 名人推荐

    当我第一次读《宝石之国》时,说实话我真觉得它太棒了。从何者为反派抑或敌人,及其真实目的等未做特殊交代的详细背景,到突然冒出来的300岁角色设定,在我看来故事中这种难以描述的模糊感正是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

    ——京极尚彦,《宝石之国》动画导演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的心也跟着被挖空了。

    ——山中悠希,立正大学文学部教授

    十分厉害的展开,让人目不转睛。现在能让人兴奋和感动的漫画有很多,却很少有这样能够让人感悟到从未体会过的情绪的漫画。我的心都快要被撕裂了,真的很期待故事的结局。

    ——坂月さかな,漫画《星旅少年》作者

    从体内源源不断散发出来的、无法被自身完全控制的毒液,可以毁灭生命乃至一切。草、水,甚至空气……“宝石”也不例外。被辰砂的毒液侵染的部分会变得不再透光,仅能刮掉。被消掉的身体除了体积变小之外,还会失去“宝石”中存储的“记忆”……书中的图画有一种 70 年代古早漫画的韵味,战斗场面也区别于如今的热血漫画。就是这样,我还是控制不住地对这部作品着迷。磷叶石想着辰砂,辰砂想着磷叶石。并非友情,也非爱情,是一种比任何情绪都更加美好的情谊,又如此打动着读者的心。在这里可以看到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心灵交流,这正是这部作品极富魅力的一点。

    ——日本亚马逊网站读者

    当你翻开这部漫画的第一页时,你就会被其中独特的画面所吸引,并由此在你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更像是你在时尚杂志中会看到的图像,而非漫画。更不要说画面中宝石在大自然的作用下折射出的光芒,是多么令人眼花缭乱!尽管是黑白漫画,但宝石上折射出的光芒是那么的五彩缤纷。漫画竟然可以如此美丽,真是让人震惊。

    ——日本漫画信息网站BookLive

  • 从山里逃出来·垃圾,丢掉!

    作者:〔日〕田岛征三

    入围2020年国际安徒生插画奖6人短名单、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展金苹果奖得主田岛征三的环保经典力作。直击垃圾之痛,重拾敬畏自然的心。

    这是一本可以从正反两面读的图画书。正着读,读到的故事是《从山里逃出来》;倒着读,读到的故事是《垃圾,丢掉!》。前者是从山里拼命奔逃出来的动物出发,追溯造成这一惨状的原因;后者讲述的则是过度消费、大量丢弃物品的人类文明造成的恶果。当两个故事交汇于中间的垃圾填埋场,便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人类无限膨胀的消费欲望和无止尽的丢垃圾行为已对自然造成了不可预估的后果,人类应当重视环境保护,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 画框中的女性

    作者:[英] 凯瑟琳·麦科马克

    一个完美的女人,一个陷入困境的少女,一个圣洁的母亲,一个致命的女人。

    长期以来,从艺术史经典到广告等图片中随处可见的一系列有限的原型扼杀了女性的身份,而女性艺术家被忽视,无法塑造更具影响力的角色。

    在这本慷慨激昂的书中,艺术史学家凯瑟琳·麦科马克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这些图像告诉我们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历史渊源,以及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从随处可见的女神维纳斯到恭顺温良的圣母玛利亚,从困境中的羸弱少女到邪恶的女巫、女怪物——作者在此详细分析了父权社会是怎样利用这些艺术形象来束缚女性的,以及这些形象如何在我们的文化中得以延续,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女性身份、性别、种族和权力的新方式。

    《画框中的女性》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方式,让我们看到过去的艺术和今天熟悉的图像,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女性从这些限制性角色中解放出来,拥抱女性的广阔视野。

  • 我们的思维方式

    作者:[法]吉勒·福柯尼耶 / [美]马克·特纳

    本书是认知语言学的经典著作,是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的集大成者。作者采用大量翔实的例证,探究了使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强大认知机制——概念整合。本书不仅发展了原有的心理空间理论,展示了概念整合的普遍作用和基础地位,还探究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这个古老的问题。作者批评了语言能力天赋和语言产生呈现渐进性等理论,对人类思维的整合能力发展模式提出了假设,并以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论证了整合能力发展的渐进性和语言产生的突发性,强调了双域整合是语言和现代人类产生的必要前提,是语言和人类的其他特有能力同步发展的基础。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8章)论述概念整合网络模型,是理论框架构建部分;第二部分(9-18章)论述概念整合如何造就了认知意义上的现代人,是本书的实证和应用研究部分。

  • 时间的香气

    作者:[德]韩炳哲

    如今的时间危机并非加速。加速的时代早已过去。目前我们认为的加速,只是时间涣散的症状之一。今日的时间危机源于一种导致各类时间障碍和错误感知的时间紊乱。时间缺乏有序的节奏,陷入失调状态。这种紊乱让时间仿佛在飞驰。

    这种时间紊乱并非强制加速的结果,其首要原因是时间的原子化,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感觉时间的流逝比以往快得多。时间涣散导致人们不可能去经验何为持存。没什么能让时间驻足。生命不再被嵌入能创建持存的秩序体或坐标系中。

    本书通过回顾历史提请人们注意,必须换一种方式理解日常生活,以避免陷入时间危机。作者缅怀的并非“讲述的时间”。讲述的终结,或故事的终结,并不一定意味着时间上的空白。它有可能开启一种无关神学和目的论的、散发自己独特香气的生命时间。它的前提是让“沉思的生活”复苏。

    --------------------

    韩炳哲作品(第2辑)

    《山寨:中国式解构》(2023年1月出版)

    Shanzhai. Dekonstruktion auf Chinesisch.

    《超文化:文化与全球化》(2023年1月出版)

    Hyperkulturalität. Kultur und Globalisierung.

    《妥协社会:今日之痛》(2023年1月出版)

    Palliativgesellschaft. Schmerz heute.

    《不在场:东亚文化与哲学》(2023年7月出版)

    Abwesen. Zur Kultur und Philosophie des Fernen Ostens.

    《禅宗哲学》(2023年8月出版)

    Philosophie des Zen-Buddhismus.

    《什么是权力?》(2023年7月出版)

    Was ist Macht?

    《仪式的消失:当下的世界》(2023年8月出版)

    Vom Verschwinden der Rituale.Eine Topologie der Gegenwart.

    《资本主义与死亡驱力》(2023年8月出版)

    Kapitalismus und Todestrieb.

    《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2023年7月出版)

    Vita contemplativa.oder von der Untätigkeit.

    韩炳哲作品(第3辑)

    《大地颂歌:花园之旅》(2024年5月出版)

    Lob der Erde. Eine Reise in den Garten.

    《时间的香气:驻留的艺术》(2024年5月出版)

    Duft der Zeit. Ein philosophischer Essay zur Kunst des Verweilens.

    《叙事的危机》(2024年5月出版)

    Die Krise der Narration.

  • 发现东亚

    作者:宋念申

    ★清华教授口碑之作,万历十五年之后的东亚新史,一本书读懂东亚五百年

    ——以全球史视野横观东亚,重建“中国何以成为「中国」、中日韩何以成为「东亚」”的曲折进程。

    ——文景历史写作奖十强作品,滨下武志、李伯重、陆扬、罗新、孙歌、杨念群等国内外知名学者力荐!

    ★打破偏见、颠覆常识,重新发现我们自以为熟悉的东亚世界

    ——清朝没有“停滞”,日本未曾“锁国”?“亚洲”原来是现代人集体发明的另类传统?“中国”的概念竟然晚至清朝才定型!

    ——东亚和西欧,谁代表文明和胜利,谁代表蒙昧和失败?我们应该指责侵略者不义,还是被侵略者不够“先进”?我们所谓的“共识”,实际只是偏见,其后徘徊的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幽灵。

    ★以历史回应时代情绪,追寻东亚现代困境的源头

    ——风口浪尖上的“东亚”:教育内卷、家庭创伤、性别困境、精神内耗……围绕“东亚”展开的舆论话题层出不穷:为什么我们是“东亚”?“东亚”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

    “探讨东亚‘是什么’,其实就是探讨东亚人群的某种具有代表性的集体记忆。”——宋念申

    ★精装焕新封面,增补序言与章节,全面修订文字,收录28幅彩色插图

    .

    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中国”和“东亚”是晚近才形成的概念,前者在清代逐渐定型,后者则在近130年来才为人熟知。我们身处其中,并自以为熟悉的东亚世界,其实充满了神话与偏见,有待重新发现和认识。

    本书书写的就是16世纪以来东亚变迁、动荡、碰撞、发展、互相塑造的历史。从1592的万历朝鲜之役开启东亚现代进程,到当下的东亚转向,学者宋念申在全球史的视野中,深入历史过程,重述被偏见遮蔽的故事,揭开夹在黑白之间的真实,描绘了一幅名为“东亚”的历史脉络图,讲述五百年来,在今天被称为“东亚”的这片区域,历史是如何展开的。

    .

    《发现东亚》把以时间与事件为主的各国历史,转变为从东亚空间关系的变化来分析、反思东亚历史。著者引证历史上的“主角”,并构想把他们重新投入当代国际政治的脉络中。如“林则徐在纽约”一节,代表了对东亚的新发现,即从美国视野或全球视野表现东亚的新现代性。著者在重新反思东亚历史的过程中,展示了冷战后历史争论的范式。

    ——日本历史学家、汉学家 滨下武志

    这是一部有新意、有根据、有趣味的“三有”之书,为大众了解我们身处的东亚世界的过去提供了很好的知识。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李伯重

    关心中国近现代史的读者,应人手一册。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陆扬

    历史是断裂与延续、发明与扬弃、记忆与遗忘的持续过程,宋念申把我们自以为熟悉的“东亚”展示在历史过程中,先使它陌生,再让它重回我们的思想,带着崭新的意义。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罗新

    东亚不仅是实体的地理空间,也是流动变化着的人间世界。发现,因此成为进入东亚的入口: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发现”的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孙歌

    本书融合了最新的学界讨论成果与个人思考,对东亚如何进入现代的问题提出了具有特色的看法。不仅在写作上深入浅出,而且搭配了不少的时事与流行文化,不仅能作到雅俗共赏,而且也适合作为大学东亚史课堂的教科书或补充教材。相信读者在读过本书之后,能够对明清以降的东亚局势和演变有概括的了解,而且能为更深入的思考提供准备。

    ——中正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 蔡伟杰

    对地理概念的知识考古,也是对历史政治的重新发现和阐释。《发现东亚》实践了这一方法论,在全球史的视野中梳理了中、日、韩成为“东亚”的曲折进程,重构了16世纪以来该地区的冲撞、变革与重组,也凸显了全球史与地域史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自觉地将课堂探究转化为公共史学,思想与写作的展开方式均有一定的爆发力和争辩性。

    ——文景历史写作奖评委会推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