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最新电子书

  • 欲望·身份·生命

    作者:何磊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是美国当代*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本书(《欲望·身份·生命——朱迪斯·巴特勒的主体之旅》)将以“主体”这一饱含矛盾的现代哲学概念为线索,勾勒这位哲学家的理论发展。阐释巴特勒的主体理论基础,分析巴特勒以主体理论出发“介入”性/别、女性主义等领域的过程,并探讨巴特勒近期的“伦理转向”,以此为巴特勒未竟的主体旅程划上暂时的句号。

    本书内容属于跨学科研究,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多学科议题。其论述置身于全球话语的视野,力图从中国实际出发全面评价乃至批判西方理论的建树与不足,厘清其深层局限,去芜存菁,结合中国国情与现实需要,借鉴运用西方成果、批判审视西方霸权。

  • 人论三题

    作者:邓晓芒

    编辑推荐

    很难想象,一位哲学家的形象可以和枪联系起来,但在中国的一个复杂年代,务农、务工、武装斗争、“搞哲学”……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元素可以同时发生在一个人的身上。本书就是这样一本从不可思议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剖析人性问题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哲学家是如何从他一波三 折的人生经历中养成的。颇有几分传奇色彩。

    内容简介

    “人生”“人格”和“人性”,这是我关于“人”的思考的三个主题,也是我自己在“成人”的旅途中三个重要的驿站。

    — 邓晓芒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的随笔、评论文章结集,更像是一位哲学家的成长私家相册。“成人的哲学”“人生的功课”“人性的镜子”在本书的三个章节中既收录了作者少年岁月的私人回忆,也有成人之年的著名论战文章;故事之精彩,文笔之犀利,一位哲学家生动而逍遥的形象从书页间跳脱出来。“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他走下哲学晦涩的讲坛,将自己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

  • 解码时间

    作者:[美] 阿德里安·巴登(Adrian Badon)

    阿德里安·巴登一步步将时间概念从哲学领域的演变中解析出来,用简洁的语言展示给读者。《解码时间:时间哲学简史》深入浅出,历史跨度从苏格拉底到爱因斯坦,详细分析了2500多年思辨史中时间的关键位置,其中对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牛顿、莱布尼茨、爱因斯坦的时间观念的解读尤为精彩。巴登将时间哲学的历史与当代观点的辩论融为一体,清楚地介绍了时间和变化的关系、时间旅行的可能性、时间有无边界这些时间哲学的核心问题。

  • 齐泽克论媒介

    作者:[英] 保罗·A.泰勒

    齐泽克涵盖了其他理论家的理论所未能涵盖的部分媒体。从托马斯·阿奎那到昆汀·塔伦诺,从《绝望的主妇》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齐泽克将高深的理论和通俗文化融合在一起,比当今任何思想家都更引人入胜。他的诸多作品包括电视连续剧《变态电影指南》、纪录片(齐泽克!)和大量YouTube视频。作为一名著名学者,他常在媒体上发表演讲。 《齐泽克论媒介》是一部系统介绍齐泽克提出的主要理论概念、理论主题及其对特定的媒体研究的影响的专著。这本书描述了齐泽克媒体政治的根本性质,见解深刻地揭露了传统媒体研究方法的知识局限性在传统,探索齐泽克作品中的精神分析和哲学根源,为读者提供了从日常媒体报道中发现隐藏的意识形态内容的“齐泽克工具”;像伊萨卡讨论荷马笔下的斯普林菲尔德一样,齐泽克的理论正适合当下的全媒体管理。

  • 古代哲学导论

    作者:[英]克里斯托夫·希尔兹

    《古代哲学导论》梳理了自哲学开端起一千多年间的古代哲学传统,详尽地介绍了影响西方哲学走向的重点人物及其关键性的哲学贡献。从早期的泰勒斯及其他前苏格拉底学派哲学家,中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至晚期的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主义与怀疑论,作者通过重构每一位思想家或思想流派的核心论证,不仅展示了各位思想家在哲学史上的独特价值,还清晰地呈现了这些哲学流派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关联。

    本书对每一位重要哲学家或哲学流派的介绍,都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 一份概括性的介绍;2. 重构其主要的哲学论点以及相关论证;3.一个简短的点评,有助于读者重新评估其合理性。作者在各章结尾还列出了相关研究主题的参考文献,可为古代哲学初学者与研究者提供很好的入门导引。

  • 论家

    作者:孙向晨

    “家”的问题在当代中国学界悄然而成一重要论题。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如此显要的主题在近现代却迟迟难以进入主流话语,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立场无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家”的价值观被认为是中国人进入现代世界的巨大障碍。

    一百年过去了,我们应该更从容地面对这个问题。针对以往或“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的偏颇,本书以“双重本体”立意,坚持现代个体的自由,尊重传统亲亲的价值;以此“双重视野”重新审视“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个体”与“亲亲”以一种相反相成的方式确立其在现代世界的内在关系。

    “家”在现代西方伦理中曾一度失落,从霍布斯到康德,现代个体的价值无疑取代了家庭的独到地位,但“家”的理念仍不时出现。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由“生生”而“亲亲”,由“孝”而“仁”,再到“家国天下”,这绝不是简单地建构一种伦理规范,“家”更具有一种本体论的地位。

  • 重复

    作者:[丹]克尔凯郭尔

    1840年克尔凯郭尔与美丽的瑞吉娜·欧尔森订婚,1841年解除婚约。这是克氏生活中谜一样的事件。他做出这个决定时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是否因为其宗教性的沉郁使然?对此克氏留给我们《诱惑者日记》、《有辜的?—无辜的?》、《重复》三部作品。

    《重复》以文学的方式讨论了重复是否可能。这一重复既是婚约事件主题的重复,也是对生命和灵魂的存在方式的领会。在时间中重复不可能,在永恒中则没有重复。借助于重复悖论,克氏让我们隐约感知到了其生命中这一谜一样事件的意义。

  • 从功利主义到早期分析哲学

    作者:[英] 弗雷德里克·科普勒斯顿

    难以超越的哲学史经典之作

    哲学入门必读书目

    科普勒斯顿以广阔的学术视野、深厚的学术积淀带你进入智慧之门

    ★编辑推荐

    ◎广阔的思想史视野

    本书以其详尽的内容在哲学史界占据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力图破除哲学简史类书籍对哲学家、哲学思想漫画式的理解,不仅细致地描述了哲学史上耀眼的“明星”哲学家们及其哲学思想,还对那些通常被史书忽略的哲学家们给予一定关注。

    ◎细致的哲学流派谱系研究

    科普勒斯顿以深厚的学养勾勒出各哲学体系的逻辑发展和内在联系,试图以“永恒哲学”的原则完成历史材料的挑选工作,提供连贯而有意义的哲学历史解释。

    ◎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引用

    作为一本以“成为教科书”为目标的哲学史,其中广泛吸纳了各种古代、近代、现代学术研究的成果,鼓励学生在学习哲学史之后去阅读哲学原典,拿起书来。

    ★媒体推荐

    《思想》(Thought)杂志评价:“视野广阔而客观,综合而学术,统一而和谐,力荐。”

    ★内容简介

    《科普勒斯顿哲学史》是由科普勒斯顿所撰写的11卷本的西方哲学史,其内容涵盖了从前苏格拉底到存在主义各个时期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是现代英语学界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作者详尽而充满热情的叙述,不仅意图帮助读者获取哲学史的知识,还希望开拓读者的胸襟和视野,增进其对人类理智奋斗的了解和同情,使其更坚定和深刻地掌握哲学的原则。

    本书各卷为读者研究特定时期的哲学提供观念引导,其中第8卷检视了19世纪英国经验主义转向,分析了功利主义思想家诸如边沁、密尔的重要作品;追溯英美观念论的发展及 20 世纪摩尔和罗素对其的反叛;同样还介绍了皮尔士和杜威的实用主义。

  • 行动、知识与意志

    作者:[英] 约翰·海曼

    人类能动性有四个不同的且不可还原的维度:心理的、伦理的、理智的和物理的。传统的意志观念倾向于混淆这四个维度。20世纪的哲学家对行为是由“意愿”或“意志力”引起的这个观点进行了批判,但是,混淆能动性的这些维度或者将其中一个还原为另一个维度的倾向却持续存在。英国哲学家约翰•海曼打破了哲学所有分支之间的界线,从逻辑学和知识论到伦理学和法学的多重视角,认为这四个维度的能动性深化了我们对人类行为及其原因的理解,《行动、知识与意志》一书,完整地阐述了这一思考过程。

  • 探索人性

    作者:[英]约翰·麦奎利(John Macquarrie)

    麦奎利是当代杰出的神学家兼哲学家,在因“探索神性”而登上吉福德讲座之前,麦奎利进行了另一项探索,即“探索人性”,从而有了读者手里这本精彩的书。其实,这两项探索的顺序,是同麦奎利一贯的思考方法及其整体思想一致的,那就是先对人的实存进行现象学描述,在发现人生的局限性、依赖性等等之后,自然地引向或探索存在启示或上帝神启的意义,最后达致对人性的深度高度或人生另一维度的认识,达致对宇宙本源或存在本身的领悟。

    为了进行这项探索,麦奎利采用了各种哲学的方法,借鉴了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其他学科的成果,分别就一个个的人性问题进行了思考。尽管原来是为吉福德讲座做准备而后来换了题目,他还是就此问题包括各个子问题在欧洲、北美、亚洲等地不少国家的大学进行演讲,对听众的反应和评论者的批评进行了反思,用了好些年才写成此书。

    在书中,麦奎利在详尽而又深入地剖析人生各个侧面的基础上,麦奎利最后表明,人生的种种现象都指向了上帝的存在。在本书的结束处,他将此表述为关于上帝存在的六项人类学论证。他总结说:对人生不同方面的研究“引导我们走向了同时成为人性之根源、支持和目标的一种精神实在”。

  • 哲学100问:从古希腊到黑格尔

    作者:书杰

    《哲学100问:从古希腊到黑格尔》系统阐述从古希腊到黑格尔时期的哲学史发展进程,涉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休谟、卢梭、康德、黑格尔等38位哲学家的思想精髓;集中梳理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理性主义、法国启蒙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等哲学流派的核心逻辑脉络。

    四大篇章:

    希腊的智慧:世界本原丨古希腊哲学丨三大主义

    信仰的时代:基督教起源丨教父哲学丨经院哲学

    理性的光辉:唯理论丨经验论丨文艺复兴丨启蒙哲学

    古典的魅力:德国古典哲学

    哲学家: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安瑟尔谟、托马斯·阿奎那、培根、霍布斯、笛卡尔、马勒伯朗士、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洛克、贝克莱、休谟、孟德斯鸠、卢梭、康德、黑格尔等。

  • 本雅明论媒介

    作者:[韩]康在鎬(Jaeho Kang)

    本书旨在提供对本雅明媒介批判的详细重构和分析。它显示了本雅明如何批判性地分析了各种通信技术模式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媒介如何塑造人类经验、商品文化、都市空间和政治。有四个关键主题构成了主要章节:传播的危机、媒介化的讲故事;技术上的可复制性;媒介城市。每一章都试图阐明本雅明对特定传播媒介(书籍、报纸、广播、摄影和电影)与相应形式的经验之间关系的描述。

    在第二章中,作者将从资产阶级文学文化的消亡和公共领域的角度来考察传播的危机。我探讨了本雅明如何将讲故事的衰落与十九世纪欧洲信息产业的发展联系起来。

    第三章侧重于本雅明的媒体实践,涉及他对无线电广播的参与。这将展示他在自己的儿童和其他节目中如何试验当代理论问题(例如教育、娱乐和一种电子大众媒介化讲故事的新形式)。

    第四章详细介绍了本雅明最著名的文章《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文密切关注影像体验的关键主题,比如光晕的消亡、摄影图像的光学无意识以及震惊、分心和触觉。本雅明对艺术和政治的分析将阐明政治景观的复杂维度以及现代媒介时代新公众的形成。

    第五章追溯了本雅明的巨著《拱廊街计划》的理论意义,以便我们理解与大都市的城市景观相关的现代媒介。本章还圈定了一些本雅明为媒介研究而分析通信技术和都市空间的方法论含义。

    在结论中,本书希望通过与最近的媒介和社会理论家进行简要比较来评价本雅明的媒介批判。借此,作者希望澄清本雅明之于当代媒介研究的独特贡献,并帮助读者进一步提出他们自己的批判性探究。

  • 永夜微光

    作者:沈志中

    佛洛伊德留給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遺產,是對於精神的提問方式能夠不斷翻新的知識力量。拉岡重新閱讀佛洛伊德的原因,在於他肯定精神分析是具有前瞻視野的理論,但這個應當對人類知識與實踐帶來革命的理論,本身卻建立在一個薄弱的基礎上。因此,拉岡的理論工作可喻為是對佛洛伊德這棟百年建築的二次施工。只是原本應是美化、修補的二次施工,卻變成了地基的全面翻新。本書的目的不僅是闡釋拉岡的理論觀點,更希望洞察拉岡如何重新賦予精神分析這棟百年建築新的生命。

    本書為「拉岡學」研究的重要學術基礎,提取拉岡從1950年代起,橫跨二十多年系列講座(Séminaires)的核心概念,試圖以拉岡橫跨時代的講座論述,提出拉岡研究的主體性。作者以永夜微光的比喻,顯示拉岡的未竟革命大業,嘗試點出拉岡是在思考時代的暗影。閱讀拉岡,不是去追逐真理,而是如何在搜尋暗影中,生成人文思想和臨床實踐。只有透過此種策略,以一個綜觀式方法來閱讀拉岡,儘管可能只是微光,都可帶來深切的學術價值與影響力。

  • 《齐物论释》疏证

    作者:孟琢

    章太炎先生是中国近代首屈一指的国学大师,也是民族民主革命的前驱。面对中国遭遇的民族危难和社会矛盾,他勇猛无畏地投身革命,积极参与现实社会的改造,并在剧烈的古今之变、中西之争的文化冲突中,对中华文化的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刻反思,建立起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体系。在太炎先生的著作中,《齐物论释》的地位极其重要。在《齐物论释》中,太炎先生对《庄子》中的《齐物论》进行了突破性阐释,在传统小学“解故”的基础上,建立起特色鲜明的齐物哲学。齐物哲学既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大胆突破,也是对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方古典哲学的积极响应,代表着中国传统哲学的近代高峰;在太炎先生浩瀚博大的思想世界中,具有纲领性意义。本书是对《齐物论释》的详细注释,或于篇前,阐明章旨;或于句下,说解文义;于《齐物论释》所涉文献典故,探源考索,力求无遗。本书以“小学”通义理,深刻揭示了《齐物论释》中的“小学”世界、经典世界和思想世界。为我们今天阅读、理解《齐物论释》和章太炎的思想提供了重要助力。

  • 黑格尔的自由主义批判

    作者:[美]史蒂芬·B.史密斯(Steven B. Smith)

    在《黑格尔的自由主义批判》中,作者史密斯梳理了黑格尔对以权利为本位的自由主义传统的批判,后者既包括以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英国经验论性质的自然法思想,也包括以康德、费希特为代表的德国观念论性质的自然法权学说,更加涉及以卢梭为代表的法国大革命的权利传统。

    在黑格尔看来,整个近代自由主义权利观念以社会契约论为前提,并试图从抽象的基本原则推衍出现实的法政体制,而这显然低估了权利问题的复杂性。但就整体而言,黑格尔却并非反自由主义者,正如史密斯所言,其保留了古典自由主义中为核心的部分,并在相互承认的法权理论中加以重新表述。而黑格尔法权学说的特殊之处则在于,将近代自然法理论予以排除的历史、文化要素重新纳入了视野,而国家同样保障与发展个体之间相互承认与尊重的权利。由此,黑格尔发展出了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的法治国学说。

  • 自由及其背叛

    作者:[英]以赛亚·伯林

    伯林教会我们,如何看穿以自由之名伤害自由的人。

    本书根据1952年伯林在BBC第三套节目所做的系列演讲整理而成,囊括了伯林关于自由与观念史的原创洞见。伯林向我们表明,正是爱尔维修、卢梭、费希特等哲人对自由观念的滥用和误读,妨碍了自由观念的发展,也阻碍了个体自由的实现。要真正理解自由,就必须从这些自由卫士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赋予自由过多的王冠和权柄。

  • 从政治到哲学的运动

    作者:陈斯一

    西方思想史研究专著。运用最新研究成果,对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名著《尼各马可伦理学》进行研究型系统解读;并以这部伦理学名著作为切入点,透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的整体架构。本书并附有对柏拉图《吕西斯》的解读。

  • 德国哲学1760-1860

    作者:特里·平卡德 (Terry Pinkard)

    18世纪下半叶,德国哲学在一段时期内统治着欧洲哲学。它改变了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人们思考自身、自然、宗教、人类历史、政治和人类理智结构的方式。在这部内容丰富且涉猎广泛的著作中,特里·平卡德将“德意志”的历史——从若干邦国的松散联合演变为具有特色文化的新生国家——同发展中的哲学思想的趋势和复杂性的考察结合起来。他考察了康德因革命性地强调“自我决定”而带来的重大影响,并追溯了这种影响在浪漫主义和观念论中的发展,以及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这些后康德思想家的批判。这部著作将会引起一大批读者对哲学史、文化史与观念史的兴趣。

  • 周易导读

    作者:谷继明

    《周易》,是一本非常难读的书;易学,是一非常 难学的学问。 《周易》的精髓,虽在卦爻辞之中,却又在卦爻辞之 外。它有象、有意、有术,辞仅仅是其一部分。 《易》从伏羲开始,伴随着整个中国人感知世界的方式,为中华人文奠基。 朱子说:易学就像灯笼——添一条骨架,就挡了一路光明。这书,只能拆掉一些旧骨架,添上自己的,但愿没把这光都遮死。

  • 存在之问

    作者:[美]斯坦利·罗森(Stanley Ro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