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最新电子书

  • 萨福的情歌

    作者:[古希腊] 萨福

    《萨福的情歌》是迄今收录最为完整的萨福诗篇合集。诗歌温婉典雅,真情率性,大多以人的爱和欲望为主题——不同于她以前的诗歌是以神作为歌吟的对象——诗中充满了爱的劝喻、爱中的甜美与痛苦或两者相互交织的情愫,以及弥漫着怜悯和嫉妒的悲鸣之声。读她的诗歌,犹如冒险去远航。

    人都说九个缪斯——你再数一数;请看第十位:莱斯博斯岛的萨福。——柏拉图

    如火焰一般炽热的萨福。——拜伦《唐璜》

    谷色中的嘤嘤之声萨福萨福亲我一下/你装饰额角的诗歌何其甘美/你凋零的棺木像一盘美丽的棋局。——海子《给萨福》

    堇色头发,纯净的,笑容好似蜂蜜的萨福啊。——阿尔凯乌斯(古希腊诗人)

    (萨福的诗)虽然不多,但朵朵都是蔷薇。——《希腊诗铭集》绪言 米雷格(约公元前100年 历史学家)

  • 众多未来

    作者:[美]乔丽·格雷厄姆(Jorie Graham)

    ☆ 普利策诗歌奖得主、战后美国诗坛中心性的诗人四十年间代表作首度在中文世界结集出版,实力青年译者金雯倾力翻译并导读。

    ☆ 被约翰·阿什贝利称赞的后辈,被娜塔莉·波特曼称为“聪明又性感”的文学导师。

    ☆ 继承艾略特、毕肖普诗学技艺,兼具智性与抒情的诗人。以精密的观察重新挖 掘微小平凡之物,探索人类情感和思维的边界,见证当代美国诗风与社会半个世纪的变迁。

    -----------------

    《众多未来》精选了乔丽•格雷厄姆从1976年到2014年创作的诗歌,包括过去十一本诗集中的代表作和最近的新作,能够比较完整地展现格雷厄姆诗歌的面貌。在这些诗中,能看到她对幼年生活的回忆和深度情感的挖掘,她对亲人的深情,她重新改写神话传统、从中发现人类心灵秘密的努力,以及她对更平和、理智、远离暴力的世界的不懈追求。

    格雷厄姆是“二战”后美国诗歌的代表性人物,与大多数女性诗歌有所不同,她的写作呈现出一种富于思辨并且更具有雄心的中性气质,足以和伊丽莎白•毕肖普媲美。有人认为,她之于1980年代以后的诗歌,就如同鲍勃·迪伦之于1960年代以后的摇滚:她改变了诗歌艺术的形式,使之能够呈现比以往更为深刻而广阔的内容。她最擅长的是用连续滚动的句子来捕捉人在特定场景中的细微体验,从静止到运动再回到静止,从完整到分裂再回到完整……

    --------------------

    格雷厄姆是过去四十年中美国诗坛的中心性人物。

    ——《纽约时报》

    在语言上最为优秀、机敏的作者之一……无论是她诗歌的节奏,还是她强有力地开启、分剖甚至颠覆我们的时空体验的这种做法,都令她的写作独一无二。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精心编选的诗集……展示了美国最重要、最受赞誉的诗人在诗歌技艺上的发展和伦理考量上的加深……这些思想和感知的体量证明了格雷厄姆的努力和她不断拓宽领域的勇气。

    ——《出版人周刊》

    她的作品比任何当下仍在写作的诗人都更能洞察人生与世界……格雷厄姆之于1980年代以后的诗歌,就如同鲍勃•迪伦之于1960年代以后的摇滚:她改变了这种艺术形式,不断向前拓展,令诗歌能够吸纳和呈现比以前更加深广的内容。

    ——《纽约时报书评》

    格雷厄姆的诗是过去四十年中英语世界最好的诗歌。她诗歌的成就,不仅仅在于能够让某些事件发生:她的诗总是关于一些正在展开的过程……如果我们想了解过去四十年的美国诗歌,我们必须阅读乔丽•格雷厄姆,并且细致地读她。

    ——《洛杉矶时报书评》

    这部选集记录了这位最重要的诗歌形式开拓者在艺术上的演变。她向我们证明,她的写作有力地描绘了自然、守卫了神话。

    ——《奥普拉杂志》

    格雷厄姆是一个描绘空间环境的魔术师。

    ——《纽约客》

    格雷厄姆的诗是我们见过的最具有感性力量和想象力的写作。

    ——《纽约时报》

  • 我将成为明月的椅子

    作者:外外

    本书为外外的诗作精选,共有165首,系从他的全部诗作687首中选出,创作时间从2001年至2017年,均为精品、佳作,呈现了他在写作、生活与思想层面的逐年变化。选编这本诗选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外外的离世,更因为他的诗作本身是一脉极其丰富的宝藏。

    .......... .... ....................................

    【 我们眼中的外外】 (38人纪念外外)

    读外外的诗就像侦探寻找被谋杀的遗物。他自己幸福地忽略了自己,不求闻达,诗是他的生活,他的细节,他的音容笑貌。他是那种温暖而深邃的诗人,有着非凡的想象力,从不妄自尊大。新诗中那种普遍的地方性野心和自恋在这里消失了,仿佛过往的都是准备,现在我们才遇到一位现代诗人,他带我们去见证这苍茫人生、这张时代之夜的CD。

    ——于坚

    都说有了互联网,有才华的人,再也不会被埋没。外外却是个例外 ,他的才华虽然一直在地下某处闪光,但却从未被时间淘洗出来。传说中的抽屉文学依然存在,依然被遮蔽。不管今天的网络已经连接到何地!外外只为朋友喝彩,对自己的精彩,却茫然不知!这真让人难过。唯感安慰的是,现在外外的诗集出版了,我们错过了一次,不应该再错过!

    ——翟永明

    外外终于如他所愿,成为了一把明月的椅子。我想这把椅子上不单有明月,外外自己应该也会回来坐一坐吧。潦草地读着外外的这些遗作,我确信再次看见了他,他就坐在他自己肉身的这把椅子上,一如既往地谦和又骄傲。令人常感虚幻的写作,这一刻显现出了它直击人心的力量,如箭矢中的或时光荏苒。

    ——金海曙

    如今我反复读外外的诗。在诗里的相见,远超出以往现实中的聚会。我感谢他留下这些诗句,这些灵动而意外的节奏,这些悲凉而璀璨的情感,并因此原谅他的不辞而别。

    ——鲁羊

    我以为,可以轻松读完外外所有的诗,就像我们曾经轻松地面对他一样,这是一个假象一个错误!并且已不可弥补。作为一个隐秘的诗人,外外也许从未想过,要获取认同和赞美,其实,他完全做到了,却不自知,这真是一种洒脱,真实不虚,令人怀念!

    ——毛焰

    外外的诗简洁,质朴,清澈,时而闪烁着严肃而纯真的光芒。这与其说是风格的代价,不如说是苦涩的交换:即为了保证诗的轻盈,一个人必须承担起所有不能进入诗的重荷。作为外外的好友,我珍视《我将成为明月的椅子》;正如这本诗集可视为他隐秘的精神传记,这些诗同时也奇迹般地改写了他当他的身影渐渐模糊,他的声音却因此格外清晰。

    ——刘立杆

    读了外外,他给了我一个郁闷的下午短暂的快活,是诗的快活,一如他的《木偶戏》。这种快活是内行之间的理解和认同,是庙里两个和尚的自我寻找,也是作者简单搭建的诗歌木偶的风行影动,而我们恰好在其中。2002 年也许对外外很重要,在“他们”论坛影响下,他开始写诗。这确定了外外的诗歌趣味和品质,至少是我所喜欢的趣味和我所追求的品质。但论坛太短暂,外外的诗歌刚开始,还未全面展开就结束了。不过,外外的诗歌却没有结束。相反,他离开喧哗,进入缺乏交流的写作中(这太难)。外外更大的优秀就在于不惧怕这样的艰难,也不受这种艰难的干扰,老老实实地保持着这样高绝的品质和趣味。我理解,并崇拜。

    ——杨黎

    在外外的诗中几乎找不到宏言伟词,他避开常见的抒情格式,专注于日常生活并从中提取细节,因体验真切而可信。我发现我在阅读中感受到的忧伤奇怪地来自他的克制。这么说,一个从未谋面的朋友是不会错过的。

    ——宋琳

    在一张十五年前的照片上,我看到外外,坐在人中央,温和,微笑,一如他平常的样子。我只认识这样的外外,一个随和的好人,讲的笑话也不很好笑,但是永远亲切。如今外外离开,读他的诗,才见到另一个外外,敏感,寂寥,深远,孤独地写着诗。他的离去告诉我们,在这世上,每个生命都不曾被真正理解。带着对生命的敬意,我们读他的诗,那些闪着光,如细雪纷飞,如雨滴落下,如黑暗降临,如昙花绽放的句子。

    ——尹丽川

    非常遗憾,我们失去了外外这么好的一个朋友;非常幸运,我们依然可以在他的诗歌中继续拥有他。他是个见到好东西便忍不住要告诉朋友的人,一个热乎乎、温文尔雅的绅士。在生活中,我几乎感知不到他的愤怒,他的诗歌替他拥有了自己的全部的内心,那些曾经秘而不宣的丰富、孤独与纯正。

    ——巫昂

    读外外的诗,除了他不一般的文学能力,也能感觉到他摇滚的经历,思维跳跃,很神奇地把一些东西思想在一起,文学一直贴在他的生活上。很多部分异常深重,一般人难以抵达,非常难得。

    ——于小韦

    他白天在单位上班,到大学讲课,夜晚去电台当主持,与朋友把酒言欢到夜深,当人们熟睡时,他依然清醒,洞悉着星空下繁复幽暗的内心。他就是外外,一个从未在诗歌圈露过脸的诗人,却写下自由而卓绝的诗篇,让我等都感到汗颜和羞愧。

    ——朱庆和

    在我心目中,外外一直就是个诗人,我甚至从来就没有关心过他电台音乐主持的身份。外外去世后,很多人惊讶于他的诗人身份,惊讶于他的诗歌,可对我来说,他本来就是个诗人啊。

    在互联网的诗歌论坛时期,我们因为诗歌而认识。应该是在2001 年的诗江湖论坛,那时我们正在发起下半身诗歌运动,外外是最早与我们同气相求的诗人之一,我对他印象很深,见解独特,个性独立,艺术态度坚决,为人低调诚恳。那几年我经常读他的诗,不是那种峥嵘毕露彰显个性的诗,也不是璀璨夺目才华明亮的诗,是一种氤氲的、旋转缭绕着往内心里渐渐收去的诗,带有很强的文艺气质,内敛而湿润,如青苔生长。一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也建立了彼此阅读和沟通的友谊。他是一个好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朋友。

    不知从何时开始,在网上的沟通渐渐少了,也不大读到他的诗了。但我仍然时不时会想起外外,想起这个人和他的诗。在我心目中,一直都把他当作朋友,不知道他是否也如此看我。友谊这种东西,有时是需要互相做一些确认的,但年轻的时候哪顾得过来这些呢,走丢了就走丢了,失散了就失散了,随时重逢就好,没想到十来年后再次看到他的名字竟是噩耗!书架上仍然放着他当年寄给我的诗集,他一定是希望有一些对于他的诗的回应和交流的,但我好像并没有,只当是朋友寄来了他的书。

    ——沈浩波

    我感觉外外的诗不是写给别人读的,而是写给自己,即一个诗人的外外跟一个普通人的外外的交谈。明知道这些诗不是为我们而写,但我却被这些诗特别的语调和节奏所震动,以至于失眠。大概好的诗就是这样的,写的时候向着自己,写完之后却又能直抵人心,引发共鸣。然而遗憾的是,我没能在外外生前读到这些诗,我的激动,我的喜爱,都无法告知已在天堂的这位朋友。

    ——何小竹

    不仅外观,外外的内在也始终是一个青年形象。他无意于“求道”,鄙夷“通达”,对做一位“智者”似乎也毫无兴趣。区别于他人或奇异之处是,外外的青春有一种罕见的冷静和肃穆。

    ——曹寇

    外外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不把才情当回事儿,比更多人懂艺术,比更多诗人懂音乐,腼腆,有羞耻感;他做人简单,诗歌纯粹。

    ——左小祖咒

    外外的诗歌,清冷多刺,大部分的刺是向内生长的。后来每次路过南京都会想到外外。他的诗歌越读越好,还有,没人组织酒局并且买单了!

    ——周云蓬

    关于外外的记忆都是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那些年我们喝廉价的啤酒到呕吐,不着边际地聊文学理想,奋不顾身去写东西。这种文学的青春期随着外外的离世而宣告完结。幸好他留下了美好的诗,它们时刻提醒着我勿忘最原始的坚持和活着的底线。

    ——慢三

    外外的诗堪称现代汉语诗文本典范,天然醇正且具有照妖镜般的魔力,让我看到自身诸多坏毛病;同时他的文本也让关于诗学、诗意、诗性的讨论和实践都相形见绌—“怎么舒服怎么写”(鲁羊语),在这一点上,外外的质量达到了某种极致。

    ——李樯

    我很喜欢外外,他比很多人潇洒,过着他乐在其中的生活,并为此和另一种生活断然诀别。他羞于谈诗,乐于说音乐,慷慨于请酒。他言必称屌人,而我有一次因为他在我和某一位女孩的不可能的交往上过分热心而被我恼羞成怒地骂了句“傻×”,这是我唯一一次在朋友面前失态骂人,但他一直是我的兄长。相比于其他朋友的才情和高冷,他是唯一一位敢于投身他向往的生活,活得有滋有味,并充满人情味的嬉皮士,摇滚到骨子里的乐人,永远富有激情的诗人。我们最后一次见面,在北京的南锣鼓巷,依然是他请我喝最好的啤酒。当时他戴着帽子,蓄着胡子,牛仔外套里面一件套头衫。他坐在阳光里,以他惯有的口气,说我是屌人,说北京这时的天气好极了,适宜写诗写小说。我一直很崇拜和羡慕他,可以吊儿郎当地尊贵地活着,那么年轻帅气而有活力,喜欢那么多人,并被那么多人喜欢着。生命和生活真是两个连接在一起像极了镣铐的谜团。我们更向往极乐和托起极乐的虚无。

    ——赵志明

    我现在想起我认识的外外,坐在鼓楼区一个音乐餐吧的灯红酒绿中,和南艺附近某个小饭馆的二楼,他的一切,在我这里都成为好处。他的滔滔不绝使不爱说话的我不用说话。他陪我们吃喝总是请客说明他是个体贴的“大哥”。由于他又是那么的“帅”和“潮”,我没法当他是一个“大哥”,他很“年轻”,也许他是迷恋这“年轻”的。似乎他和他所有认识的人都是同龄人,他像是和他们都处得不错。我觉得他很亲切,和他在一起很随意,我很想多找找他的。多年前,在我们第一次见面时,南京降温,他给我带来了一件卫衣。但我发现,今天发现,他好像很少主动找谁,都是我们找他。也许这就很片面。他认识很多人,他游走在这些人之间,呵呵大笑,滔滔不绝,像是藏起了自己,只是游走,游走。

    取决于每一个人和他的缘分,他的离去如今留下无数个或大或小的伤口,我们珍惜这些伤口,需要在时间里观察、愈合,也是我们活着的营养,因为,我们都是变态的。因为他的这一死,对他有一种寄托,以后我们和他的联系就成为一种寄托了。

    ——司屠

    广博的见闻、庞大的阅读量、滔滔不绝的输出,以及他那潇洒的风姿,似乎是外外给自己披上的一件漂亮外套,隐身其中的是一位气息纯正的作者,持续掘进在诗歌的内部和深处。我至今还记得他论坛时期(2003 年左右)的一首杰作:《发烧》。

    ——彭飞

    在今天回头看看当年的西祠胡同、诗歌论坛、开心网,包括豆瓣,都有种发掘遗迹的感觉。早期互联网时代已经变得像史前时代一样模糊,吴宇清就是那个时代的生物,他的诗歌就是他的脚印,散落在即将消失的遗迹上。写诗是吴宇清二十余年音乐生涯自然的延续和扩张,有一种浓烈的抒情意味—就算一些受到某些诗歌力量影响的诗作,无论冷酷还是极端,再或者琐碎、废话,全部都是抒情诗,吴宇清自始至终是一位抒情诗人,始终徘徊在过去的岁月里。

    ——李黎

    说句心里话,我曾想等你老了,途经南京,找你坐下来聊一聊。就一个下午,就我们俩。那时候,很多想法会改变的。我们也许先聊聊,这些年你怎么过的,我怎么过的。聊一聊当时正确、后来发现错误的人和事物,聊一聊当时错误、后来发现正确的人和事物,聊一聊那些不为人知、又是人所共知的人和事物。 作为你当年热心照顾过的一个小朋友,我曾经不声不响走了,和你不来往了。现在我回来找你,以你对朋友的热忱和好奇感,我们肯定有得聊。时间允许,我们可以撤。换个地方,继续聊。

    ——张浩民

    吴宇清是个五颜六色丰富多彩的人,有很多朋友围着他。可惜的是,任何圈子都没有给他足够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他对自己自信又不自信。他一直有落差,别人把他当成了一个组织者,没把他当成艺术家,但他在参与这件事情的时候,他有自己的观点和标准。

    ——海洋

    在我的记忆中,外外是诗人、音乐教父,是编剧和作家,但他还有另一个特别奇怪的身份,他是体制内税务局的一个公务员,这就好像一个隐藏在他生命里不协调和别扭的东西,他好像总是与这个世界,与现实别着劲儿,不肯和解和妥协,而大部分和他同龄的人,都已经与自己,与世界无奈地妥协或者和解了,成了抱着保温杯的平庸的中年男人,而他没有。

    ——姹紫嫣红

    外外于我而言,是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代名词,是不死的老朋克,永远愤怒的青年。但其实,熟悉他的人,看过他的作品的人,也能发现他的敏感,他的困惑,他的忧伤。

    ——黎姿

    十来岁时第一次听到地下丝绒,就是通过南京电台吴宇清介绍的,到今天自己仍然用着香蕉封面的手机壳,觉得对你人生有关联和启示的人无非就那么多。

    ——Good2SeeU

    我是吴宇清很多年前南京音乐台的听众,每个周末的深夜里,他是城市星空里的一个指引和导航,一些温暖和慰藉。

    ——绿皮火车

    大家说外外是个好诗人,是在他去世以后,作为他的朋友,我深憾这个评价来晚了,因为我喜欢和感动的一首首诗,都是他生前写的,而不是去世后写的……

    ——吉木狼格

    在我印象里,外外是一个非常温暖和亲切的朋友,每次见面他都特别热情,说话很多,传达大量信息。我现在回忆起他说话的神情,非常怀念。

    我的片子《爬山小说》(2008),目前在豆瓣唯一一篇影评是他在2012 年写的。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2016 年初,也是因为这部片子,受他的推荐在某个艺术空间做放映,那天南京下着大雪,我们在山上冻得瑟瑟发抖。晚上一直送我到机场,在机场又陪我坐到登机。

    ——乌青

    我们面前的外外就像一张大声播放的摇滚乐唱片,热情,直接,永不冷场。而在这本诗集中,你可以看到一个独处的外外,敏感,柔软,意象纷呈。这互为表里的两面,同属于这个人,也属于他热爱的摇滚乐。

    ——卡列宁

    外外总是悄悄地写,他似乎特别怕别人觉得他写诗是一个很正经的事情,如果有人问到关于写诗的问题,他总是开玩笑混过去,一方面会跟他聊诗的人,大部分都不懂诗,另一方面正在诗坛里的人,不会觉得外外是懂诗的,直到最近还有很多诗人说,没想到外外也会写诗。如果有人聊到关于写诗的问题,他总是说其实写诗这个事儿写得好和写得差,很容易看出来,因为只需要一个人做,不像拍电影或者排戏剧,如果搞砸了,谁都可以推卸责任。他送我们诗集的时候总是说,随便看看就行了,我就当留个纪念,他既不谈论自己的诗,也不同意别人介绍他是诗人,他为什么要写这么多诗,我至今也没明白。

    ——孙浩然

    我们在文字和音乐中寻找被你记住的痕迹,攥紧残片,活成各自心中的你的样子。

    ——郑冉然

    你和我都有他的影子,或多或少,时隐若现,不承认也无济于事,只要光线与角度合适,他就如约出现。这么说吧,当你思考,当你沉浸摇滚乐,当你用诗歌剥离生活真相时,他,都在那里微笑。

    ——暗蓝星

    无线电时代的《摇滚殿堂》《新乐天书》,互联网时代他的诗歌,对我都是一个开关,释放脑内的多肽,成为前往更多世界的药引,难以分享的隐秘,一道只能躲在冰箱里吃的冷盘。他有抓取世界隐秘的缠绕神经,将音符显影成底片的通灵,把日常痕迹重塑成文字奇观的刻刀。

    ——beringstrait

    外外是一种奇怪的类型。有才能的人要么积极进取,以才能换取现世功名,要么拒绝合作,但自视仍会很高,要么就是怀才不遇,被动位于边缘且心有不甘。真的觉得没有写作才能的人干脆就不写了,或者离开圈子,或者只做一些和写作相关的事,流连忘返于某种氛围。外外几者都不是。他对自己的天赋并无正确的估计,但也不离开,更要命的是一直在写。

    外外进入圈子比较晚,并且是以一个文学读者的身份进来的,年纪也有点大(35岁左右)。加之周边都是一些不无自负的家伙,眼界也高,开始进入时外外基本没有发言权。他又爱说,但在我们看来不过是些知见信息。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外外自己,他自觉是一个爱好者,大家也就跟着这么看了。最重要的还是他对自我的认知,外外在写作这件事上太不自信,以至于我们都不知道他一直在写。但外外真的很看重写作,否则也不会在这个圈子里近20 年滞留不去了。他始终在场,默默写作,说实话,这样的一种存在方式已经超出了我的经验。

    就圈子而论,外外是某种背景性的存在。就像背景音乐一样,通常感觉不到,一旦关了音乐你才意识到刚才确有音乐。这个圈子还有另一种背景,喝酒、骂人、自我吹嘘以及棋牌之乐形成的嘈嚷。对以上这些外外没有兴趣,就此而言他可谓是一个洁身自好的人。外外也吃饭、谈女人,但在饭局上从不喝醉,谈论女性也是投其所好(投我们所好)。外外更愿意谈论的还是文学艺术,话题不离电影、乐队、光碟和书籍。可以说外外是圈子里的一股“清流”,与另一种背景之间形成了一种平衡。当然,外外的清新年少在圈子里是居于下风的,在我们看来他的表现过于幼稚和小资了。他那一套在我们这里完全吃不开。

    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外外热衷于谈论文艺并不是为了混世,他的诚恳在偏见下反倒显得虚假。有时外外也想聊点深入的,但无人接茬,因此就算有这样的想法,他也只会三缄其口。没有人觉得外外是一个可以讨论严肃话题的对象。我们对外外的忽略是双重的,既忽略了他的写作,也忽略了他在圈子里以特有方式的存在。作为一个诗人,外外于是便成了这样一种隐者,隐于圈子的最核心区域,并非隐于市井,更非山野或者庙堂。经过近20年如此这般的时光,连他也将自己骗过了。

    ——韩东

    外外的诗,在平静的水下有一颗动荡的心,让人反复吟诵。读者有如潜入水底,体验绝望的孤独感—那是诗歌与生命的真实。

    ——北岛

  • 别去读诗

    作者:[美] 斯蒂芬妮·伯特 著

    一本教人如何读诗的书,为什么要叫“别去读诗”?

    ·

    如果有人告诉你诗是什么、为什么要读诗或该如何读诗,通常来说,他们已经错了。诗歌不是艰涩的高门槛艺术,它表现人类共有的情感,在某个瞬间触动你的神经。

    ·

    诗歌——不是“诗”,而是一首首的诗歌——能够庆祝新生、抚慰垂死之人,促使你辞职、找到新工作或根本不工作,给你带来如同猜字谜、缝纫、打篮球一般的快乐,最重要的是,它能让你感觉自己并不是孤身一人。

    ·

    斯蒂芬妮·伯特用六个关键词,剖析了打开一首诗的正确方式。她消解了我们对诗歌这门艺术的紧绷状态,打破偏见,展现了不同时代的诗歌如何相互影响、交流,带领读者走进看似艰涩的当代诗歌之门。

  • 茨维塔耶娃诗选

    作者:[俄] 玛琳娜·茨维塔耶娃

    《茨维塔耶娃诗选》是国内罕见的诗集,全景式展现了女诗人风暴式头脑和精灵式写作。国内著名俄语翻译家刘文飞教授妙笔生花,传神再现了茨维塔耶娃不同于同时代人、不同于女性作家的诗风,再现了女诗人炽热的情感与深刻的思索,使读者如透过放大镜看每一粒微尘,感受到微尘四周的光芒与内部的沟壑。

  • 玛丽安·摩尔诗全集

    作者:[美] 玛丽安·摩尔

    玛丽安•摩尔是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评论家和翻译家,囊获日晷奖、博林根奖、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等重要文学奖项。她的诗歌以其独创性、讽刺性幽默、鲜明的形象和严谨的形式而著名。

    本书收录了玛丽安•摩尔希望保留的全部诗歌作品,涵盖超过六十年的写作,并纳入了她对文本的最终修订。这些诗篇呈现了玛丽安•摩尔的广泛兴趣,从谐趣的动物意象、体育赛事和社会构成到有关人性的深思冥想。在引人入胜、广闻博识的注释中,摩尔揭示了所有诗篇与其中个别诗行的灵感来源。

    ——————————————

    T.S.艾略特、W.H.奥登、埃兹拉•庞德、华莱士•史蒂文斯、伊丽莎白•毕肖普、约翰•阿什伯里、乔丽•格雷厄姆推崇的“百科全书式”诗人。

    充满了犀利的观察,深邃的道德洞见,高超的讽喻妙趣和层出不穷的审美愉悦。

    ——《纽约时报书评》

    我们时代写下的经久不灭的诗歌主体的一部分——其中始终有一种本原的感性,一种敏锐的智慧与深挚的情感在不断延续着英语的生命。——T.S.艾略特

    玛丽安•摩尔的诗是一大宝藏,所有未来的英语诗人,都可以从中发掘到一点东西。——W.H.奥登

  • 诗人的思考

    作者:(美) 海伦·文德勒

    本书涉及的四位诗人——亚历山大•蒲柏、沃尔特•惠特曼、艾米莉•狄金森和威廉•巴特勒•叶芝——来自三个世纪和三个国家,他们的思维方式具有独特的特点。针对将抒情诗的思想和可靠的见解相分离的常见做法,本书作者阐述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思考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如何从诗的表层推断出这种思想的演变。还阐述了一个诗人在摸索一个给定的主题时,是如何通过在一首又一首的诗中对这个主题进行重新构建来进行连续思考的,创造一个活跃的思考过程,从而产生这些诗歌所采用的完全不同的内在结构形状。

  • 大地上的居所

    作者:[智利] 巴勃罗·聂鲁达

    “请敲击我的心,直到它的玻璃开始哭泣,

    直到它的芒刺全部掉落。”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聂鲁达 | 送一首诗给你的夜晚、漂泊与孤独

    ★ 献给平凡的年轻,献给有理想的伤心人

    ★ 诗人既在写自己,又在写众人。如船夫引船,漂流在人类幽深内心与漫长时间的暗河。

    --------- --

    ★ 彩色唯美印刷 | 在夜空的一抹烟紫里,寻找一个安静的时辰

    ★ 声波轨迹目录 | 译者亲自朗诵西语诗题,记录声音轨迹,中西双语对照

    ★ 跨页篇章设计 | 10个精美篇章页,呈现诗中重要意象

    ★ 异形模切书签 | 黑色的骏马梦中流浪,指引一个幸福的居所

    -----------

    但愿生命,还有世间的快乐和痛苦,每天都能推倒房门,进驻我们的房子。生活由死去的夜晚与降生的黎明的神秘物质构成。但愿你们在找到答案的时候,都能发现新的疑问。——巴勃罗•聂鲁达

    巴勃罗·聂鲁达是二十世纪所有语种中最伟大的诗人。他书写任何事物都有伟大的诗篇,就好像弥达斯王,凡他触摸的东西,都会变成诗歌。——加西亚·马尔克斯

    我可以煮一两杯咖啡,读几个小时的聂鲁达,一幕幕画面从我眼中穿过,有的带着爆裂的色彩,有的黑白,有的出现尸体、流血的士兵和下作的战争,还有的呢,就是一颗简单的心的跳动,这你在你自己的灵魂中也会感受到。——Goodreads读者

    聂鲁达在国外担任外交官时感到的孤立促使他深入挖掘内在的原始之境。几乎每一行都令人炫目。有人将他的诗歌视为精神的高度洞察,推着大地向上,就好像春天埋在地里发芽的灯泡。我将一遍又一遍地回到这本诗集。——Goodreads读者

    -----------

    我悄无声息地工作,围着自己转圈,

    我思考着,在四季的广阔中形单影只,

    置身于中心,周围是寂静的地方:

    一小块温度从天空坠落。

    来吧,让我为你戴上桂冠,健康的年轻人,

    蝴蝶般的年轻人,纯粹的年轻人,

    你就像一道黑色的闪电,永远自由。

    《大地上的居所》收录了聂鲁达1925年至1935年的诗作,分为上下两卷,共56首诗。十年间,诗人因外交职务而不断变换居所,时常处于孤独之中,对周遭事物保持着敏感的观察。这期间的诗歌展现出诗人对青年生活处境与内心状态的思考。

  • 威廉·华兹华斯传

    作者:(英) 斯蒂芬·吉尔

    在第二版《威廉·华兹华斯传》中,斯蒂芬·吉尔阐述了诗人的创作实践、赫赫声名及其生前身后的影响。作者并不认为诗人的晚年平淡无奇,因此,在这本传记中追溯了华兹华斯漫长的一生(1770-1850),从亲眼见证了法国大革命的鲁莽青年(在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中,他是唯一一位),到宝 刀未老的、维多利亚女王亲授的桂冠诗人。

    作者以共情而不失批判的笔触挖掘了华兹华斯一生的各个时期,呈现了诗人与妻子、家人为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式而付出的勇气。本书既聚焦作为诗人的华兹华斯,同时也充分探讨了滋养诗人创造力的种种友谊,以及影响诗歌创作的历史环境。众所周知,华兹华斯珍视诗歌的自发性。诚然,但在出版过程中,他也不遗余力地推敲和审订每一个细节。同第一版一样,第二版传记基于以下信念:华兹华斯的诗曾为一代代读者带来愉悦和慰藉,并将永远如此。

  • 提琴与坟墓

    作者:[西] 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

    ※继塞万提斯之后最为世界所熟知的西班牙作家加西亚•洛尔迦诗歌精选

    ※他是被全世界拥抱的诗人,甜蜜如雪地里一声啜泣

    ※莱昂纳德•科恩和帕蒂•史密斯都从他的作品中获得过源源不断的灵感

    ======================

    《提琴与坟墓》收录了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的70首诗歌代表作,并另附两则剧本片段,所选篇目写作年代贯穿他整个创作生涯。

    洛尔迦是继塞万提斯之后最为世界所熟知的西班牙作家。他的诗歌音韵悠长,感知细腻,想象绝妙,堪称传统与现代技艺的完美结合。字里行间的情绪涌动孤独又热切,融合了极致的快乐和悲伤。 他的诗歌与人生是对西班牙本可能有的一个更好时代的留念与预想,那是保持谦卑、满怀勇气地用写作反抗不公,是替社会底层没有声音的人奔走发声,是把戏剧艺术带到最偏僻的乡间田埂,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拥抱世界——毕竟最后的最后,爱的定义,是一个人拥抱另一个人。

    =========================================

    他的十四行诗,是热烈、激情、幸福、备受折磨的奇迹,献给爱情的、纯粹炽热的纪念碑。这样的诗需要怎样的爱,需要受过怎样的苦啊。——197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文森特•阿莱克桑德雷

    洛尔迦活着的时候带给过我们独一无二的快乐,他的英年早逝让我们陷入蔓延一整个世纪的哀悼。——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勃罗•聂鲁达

  • 弦理论

    作者:[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比尔·盖茨2016年推荐的5种图书之一,美国体育写作的经典之作。】

    比尔·盖茨说:“这本书与物理无关,但如果你在火车或飞机上阅读,书名会让你看起来超级聪明。《弦理论》收集了5篇论述网球的最好的文章,华莱士的文笔就像罗杰·费德勒挥拍一样技法娴熟。他妙笔生花,好像动动脑子就能把金属小勺掰弯。”

    有趣的是,也有人把华莱士与比尔·盖茨联系起来:“华莱士的机敏和风趣就和比尔·盖茨的财富一样多。”(《布法罗新闻报》)

    * * * * * * * * * *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是“他那一代人中最好的思考者”(评论家安东尼·奥利弗·斯科特),作品入选“《时代》周刊100部最佳非虚构作品”、入围“普利策文学奖终选名单”,让著名编辑迈克尔·皮奇惊叹“想出版……胜过想呼吸。”

    他还被认为是 “有史以来写网球运动最棒的作家”(《纽约时报》)。他关于网球的传奇写作以豪华阵容呈现在《弦理论》中,其以竞赛者的视角、粉丝的热情完成的5篇代表作尽在其中,包含对超尘脱俗的天才网球运动员罗杰·费德勒的赞美、对国际网球名人堂最年轻的成员特蕾西·奥斯汀回忆录顽皮而诙谐的剖析、对前途无量的强力底线选手迈克尔·乔伊斯技巧的细致观察、对自己作为年轻网球运动员生涯的回忆,以及在美国网球公开赛诞生初期的抵抗。他将耀眼的文学魔法带到热爱的网球运动中。

    书稿由怀丁作家奖获得者约翰·耶利米·沙利文作序。

  • 商市街

    作者:萧红

    萧红散文精选

    萧红研究会特别推荐阅读版本

    完整收录1936年初版《商市街》41篇散文,另选录19篇萧红不同时期散文代表作

    所选篇目均采用初版本及初刊本文字,原汁原味保留萧红风格

    精选萧红人生重要阶段高清照片,珍藏纪念版

    萧红转型作品,独创介于散文、小说、自传之间的文体, 风格由此走向成 熟

    随书附赠萧红版画小像,适合纪念和收藏

    平装双封套,印金+烫金工艺,完美呈现经典品质内容

    本书完整收录 1936年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的《商市街》41篇散文,另选录19篇萧红不同时期的散文代表作品,如《纪念鲁迅先生》《长安寺》《寄东北流亡者》以及萧红写给自己弟弟的《九一八致弟弟书》。

    所选篇目很多记录了萧红与萧军生活在一起时贫困潦倒而又快乐的生活,自传性很强,是了解萧红生活的最佳入口。整体风格有很强的的社会风情画特点,语言精练、质朴,情感真挚,可读性非常强。

  • 敬畏生命

    作者:张晓风

    每一份获得,都是足以令人惊喜的意外。——张晓风

    ★当代十大散文家张晓风,执笔60周年精华自选集

    张晓风与沈从文、钱钟书等同为当代十大散文家,被余光中称为“华语世界一支亦秀亦豪的健笔”,是中国文坛屈指可数的散文大家。

    ★文章频繁纳入中小学教科书及中高考试卷

    《敬畏生命》《也是水湄》《只因为年轻啊》……张晓风的作品已成为语文课本及中高考试卷的常客。读懂张晓风,基本就摸透了语文试卷。

    ★提高作文写作能力,攻克阅读理解

    大量学校老师要求学生模仿张晓风的写作风格,来进行写作训练,并且其作品是各省学生的课外必读书目。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每年书单的必选作家,其散文已成为中小学生的必读之作。

    ★《见字如面》《朗读者》在节目中反复引用书中作品,著名演员归亚蕾等深情朗读!更是蒋勋、余光中、席慕蓉、齐邦媛等盛赞的佳作。

    ★“一个ONE”当红画师黄雷蕾手绘内文插图,封面选用著名设计美学家林田的插画作品,从内到外给学生全方位美的熏陶。

    ★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这就是张晓风。

    收录著名作家张晓风经典散文作品,包括《敬畏生命》《行道树》《放尔千山万水身》《送你一个字》《念你们的名字》《雨天的书》等文学价值极高的文章。

    张晓风的作品往往洋溢着一种空灵而温暖人心的情感,主题内容包括自然的美丽和对万物的敬仰,家的温馨和对亲人的牵挂,生活的美好和对生命的珍惜,有温暖,有感恩,有领悟,有释然。

    余光中称其为“华语世界一支亦秀亦豪的健笔”,蒋勋更盛赞她的文字像沸水中复活的春茶。

  • 偶尔也需要强烈的孤独

    作者:[韩] 金珽运

    本书是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解读孤独的一本书。

    作者金珽运在50岁时辞去大学教授的工作,孤身一人前往日本学习绘画。到了日本他发现,孤独死是这个国家的一种流行现象,很多人脱离家人和朋友,一个人生活,一个人老去,一个人寂寞地迎接死亡,死后很长时间才被发现。

    这些人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失去人际关系的?又是如何一点点丧失了社会交往的欲望?

    这本书囊括了作者在日本4年的留学生活中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在这4年中,他首先深刻体会了孤独,异国他乡,孤身一人,形单影只,但他也逐渐发现彻底孤独带来的好处:拿到艺术学位,出版了4本书,在报纸上写专栏,画插画,翻译日文书。本书的出版也是他4年孤独的结晶。

    于是他开始用艺术思维来辩证看待孤独这件事,也派生出一系列的感悟,涉及夫妻关系、父子关系、中年危机、退休后的精神空虚、终身学习、自我省察等多个方面。书中还附有多幅作者亲自创作的艺术画作和摄影作品。

    ————————————————————————————

    编辑推荐

    长期占据韩国畅销书榜单,韩国知名文化心理学家的代表作——只有学会管理孤独,才能实现幸福的进化

    也许别人看不出来,但你自己清楚,你是否——对现有工作不满却没有勇气做出改变,一有空就到处看别人的朋友圈疯狂点赞,头发越来越少、小腹越来越凸、心事越来越重,一个人在家夜不能寐,担心有一天就这样“孤独死”。

    我们每天都过得忙忙碌碌,感觉那样活着才是成功的人生,直到意识到“人是无可奈何的孤独的存在”。

    其实,你可以这样生活。

    本书教你:只有享受孤独才能不孤独!做15个俯卧撑,便能神清气爽。放慢生活的步调,幸福总是很缓慢。只有摆脱焦虑才算成功的人生,睡得香笑得灿烂才是真正的成功。

    这是中年大叔的真情告白,也是文化心理学家的人生智慧。以绘画思维的角度开始的日常观察,渗透个人生活及社会现象,反观东亚及欧洲社会文化,以风趣质朴的语言解锁日常生活的哲学,让自己成为人生主人的文化心理学。

  • 我的原野盛宴

    作者:张炜

    这是一部纯净唯美、情感浓郁、有着深厚生活积累的非虚构作品。作者张炜以孩童的视角,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从幼年的童真生活写起,为读者还原了一段被人遗忘的民间历史,精彩地描绘出一场“原野盛宴”。

    这是一部孩童、成年人共读的佳作,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精神家园的守望,是对人、对自然、对世界真挚的“爱的教育”。乘着记忆的时光机回到当年,张炜重新审视自己的少年岁月,在广阔的原野展开对万物的好奇,对大地、星空的探寻……

    本作品生动鲜活地描述了三百六十多种动植物,既有自然世界的丰饶,又有乡间生活的野趣,为我们指引出人生的永恒梦想和生活的至真之乐。文字深情细腻、质朴纯真、简约清新,为现代汉语写作的范本和美章。

  • 巴黎记

    作者:于坚

    到巴黎去,这是一种世界性的欲望。

    《巴黎记》是诗人于坚对巴黎的朝圣之作。1994年,年届不惑的诗人第一次飞往巴黎,深夜抵达,他一直以为巴黎是一座璀璨的未来之都,可当黎明唤醒他时,他震惊了。全世界都在追求焕然一新,唯有巴黎岿然不动。这里依然是巴尔扎克的巴黎,雨果的巴黎,波德莱尔的巴黎,这里到处是历史、时间、细节、包浆,这完全是一个旧世界,一个接纳昔日什物、气味的世界故乡。漫步在大街小巷,你感觉高老头随时会从一个漆黑的门洞里出来,贝姨会在某个窗口浇花,你也随时会走进雨果的故居、乔伊斯的故居、马尔克斯落魄时暂住的小旅馆……

    此后,诗人经常拜访巴黎,世界日新月异,巴黎我行我素,沉默如大象。二十多年的所见所思,诗人最后熔铸成63段巴黎絮语,163张实地街拍,带你漫游巴黎,寻找全世界的故乡。

    …………………………………………………

    【编辑推荐】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于坚最新力作,致力于反思现代文明,追寻诗意栖居。

    ★到巴黎去,是一种世界性的欲望;懂得巴黎,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本书是深度解密“巴黎之所以独一无二”的哲思随笔。

    ★巴黎并不只是旅游手册上的巴黎,巴黎是人类创造的自然之书。读这本书你得自己浸淫其中,耗干你的心智,如此,你方能获得生命的深度、无用的奢侈……

    ★二十余年的沉思熔铸成63段巴黎絮语,数千张图片中精选出163张精彩街拍,诗人于坚带你漫游巴黎,寻找全世界的故乡。

    【名人推荐】

    于坚以文会心、为文招魂,写诗、作文、立论,皆自由挥洒,辞直义畅。他居边地数十年,独持己见,一意孤行,如今个人细语终成高论宏裁。

    ——第十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授奖辞

    于坚的散文题材广泛,语言自由,心接古今。他将口语和书面语交替使用,使得他的叙述和描写,在体验和经验、现实和历史之间来回巡游、自由穿梭,堪称当代散文精品。

    ——第三届朱自清散文奖 授奖辞

    回到内心,回到生存的现场,回到常识,回到事物本身,回到记忆中和人的细节里,一直是于坚写作的一种内在愿望。

    ——谢有顺

    于坚的散文是真正来自人间的笔记,其中沾染着太多的人间烟火,有着太多的人间气息。它把中国的散文拉回到人生的现场。

    ——祝勇

  • 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

    作者:半山

    作者半山以散文的形式记录自己从繁华的大都市到清幽的峨眉山隐居的生活感悟,从迷茫、孤独到消化孤独、收获从容、找到初心,收获智慧,每一篇文章都是发自肺腑的内心独白,不同于励志鸡汤文,许多文章长期疯传于网络。

    书中有对年轻人去探索,去感悟,去享受生活的鼓励,也有对中年人恪守初心、追寻纯真之念的提醒。

    物质世界的欲望让人眼花缭乱,作者独守一颗清心,深入读者们的交流中,又能保持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希望和读者一起将独立的思想和智慧传播给更多的人。

  • 生活是可爱的

    作者:季羡林

    【内容简介】

    一位老者的草木缘、人间情和自在思,以及对这世间的一往情深。写尽了世间妙趣和温情,满满的体贴、勇气和力量,让我们时刻记得生活的初心。

    【编辑推荐】

    ◆通览季羡林散文全集,优中选优,真正做到精选

    通览季羡林散文 全集6卷近200万字,精心编选季先生美文创作的代表作,注重艺术和审美,真正做到一册在手,精华全收,提高审美力,省去选择麻烦。

    ◆收录央视《朗读者》、中小学语文经典作品,更提升阅读、写作宝典

    收录央视朗读者推荐《老猫》,教育部新课标教材《月是故乡明》《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等多篇佳作,提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媒体圈、文艺圈、学术圈名人一致推荐作家,影响一代人

    媒体圈白岩松、杨澜等,文艺圈林青霞、金庸、范曾、梁衡等,学术圈饶宗颐、钱文忠、钟敬文、张中行、袁行霈等一致推荐作家,影响力辐射一代人。

    ◆各大阅读平台推荐作家,身边人都在阅读受益

    人民日报、樊登读书、十点读书、读者文摘、当代、收获等各大阅读平台推荐作家,你的身边人都在阅读受益,获得更好的人生修养

    ◆轻松典雅的设计,人性化的纸张,带来更愉悦的阅读体验

    内文采用70克瑞典轻型纸,轻便柔顺,方便阅读。封面设计轻松典雅,封面用纸是有感树纤型,舒适质感明显,带来更愉悦的阅读体验

  • 一个人就一个人

    作者:刘同

    一个人,不是数字上的孤立,而是人格上的独立。

    在别人的故事里,你永远成不了主角。

    有底气一个人面对全世界,才有资格与世界平等对谈。

    一个人是所有生活,也是全世界。

    一个人,那就一个人。

    ——————————————————

    「很少有人像他一样时刻记录生活,细碎、日常、温暖。」

    暌违四年,刘同全新散文作品,27篇散文,2部短篇小说,4段特别视频,1首原创主题单曲。

    一个人就一个人,不是单身宣言,而是自我存在的认同,是回望自省,也是一点执拗。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写的是一个人面对世界时的各种复杂情绪,在经历过很多孤独的日子后,刘同忽然明白,原来孤独能让自己成长,让自己拥有独立的世界,不再羡慕别人,而《一个人就一个人》就是用这样的目光欣赏、探索外界后写下的全新感悟。

    如果你喜欢《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一定要看《一个人就一个人》。

    ——————————————————

    从1999年到2020年,

    从湘南小城出发,经省会长沙,抵达首都北京,

    1800公里路程,我走了21年。

    北京西站、紫竹桥公交站、雍和宫地铁站……

    而今,火车站依然人潮汹涌,小车仍会与公交车抢道,

    地铁里的风一年四季二十余载都是一样的味道。

    而我,常被人问起:你还是一个人?

    有时也会想,一个人的状态是不是不太好?

    但再想想,一个人的状态其实也挺好。

    一个人时,连哭都不用看人脸色,

    放肆大笑也不会有人骂你神经病,

    摔倒了只有你才有资格嘲笑自己。

    一个人,绝不是数量上的孤立,而是人格的独立。

    哪怕此刻你是两个人,也应该要保持一个人,

    别放弃一个人时的爱好,

    坚持一个人时的思考,

    留有一个人时的独立。

    喜欢就待一起,不喜欢也能潇洒转身。

    能与另一个人情投意合,是为人生锦上添花;

    学会不依赖任何关系,才是给自己雪中送炭。

    回头看看,那么长的路,那么久的时间,

    人来人去,只有自己在陪自己。

    一个人,那就一个人。

    ——————————————————

    一个人也可以很精彩,

    一本书也可以有新意,

    这一次,刘同想对你说:

    1 我一直觉得,一本有内封、外封与腰封的书,携带和阅读起来都不方便,所以这一次新书只有单封,简洁方便。

    2 以前我的书都是胶印,不好平铺。这一次,虽然会增加印刷时间,我还是决定将新书改成锁线胶订。

    3 平常看书舍不得折页,身边有什么就随手拿来当做书签,虽然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改变,这一次,每本书都会赠送一张不同款的半透明书签。

    4 新书特别收录了两部短篇小说《友谊旅馆》《从不后悔遇见你》,很有电影画面感。我将《友谊旅馆》拿给音乐人朋友杨炅翰看,他回我了一首充满画面感的曲子,我填了词,制作出一支条漫故事版MV,二维码附在书内,希望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5 书的最后,我为自己的小私心做了个小设计,希望读者会有「无聊是真无聊,但是还蛮有趣」的感受,并能参与其中,交流起来。

    6 很多读者反馈,《我在未来等你》中那封读完全书才能打开的信让他们觉得很温暖。所以,本书依然有一封信,写给读完全书的你。我希望这个习惯能一直保留下去,变成和读者之间的约定。

  • 约等于无忧

    作者:落落

    风雨后总会晴空万里,

    最低点之后就迎来了爬升,

    荆棘最终总是开出花朵,

    那么,我们的人生在不断前进,前进,前进之后——是否约等于无忧?

    著名作家、导演落落最新文集《约等于无忧》,集合60余篇散文,与你相会。

    《约等于无忧》文集,收录了落落从2012年至今以来创作的60余篇主题散文。涉足60多个话题的阐述、思考和自我开解。内容从减肥、宠物、化妆、服饰到天文气象等话题,宇宙星空,四季轮换,伟大梦想,私密的爱好,每一个心动的瞬间——生活中或庞大或细微的存在,少女的细腻情感,成人的执着与困惑,现代人的自我开解,挑战与思索……都在落落的文字中一一呈现。这些文章衔接在一起,清晰地描绘了她的人生故事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