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最新电子书

  • 高启:诗人的穷途

    作者:[美] 牟复礼

    【编辑推荐】

    ★海外汉学名家牟复礼成名作,首次汉译引进

    ★从一介文士的命运沉浮,透视元末群雄逐鹿和明初政治生态

    ★18万字说尽“明朝最伟大的诗人”生与死

    ★“以诗证史”的传记写作——填补历史记载的空白

    ★学术型精译精校,全面提升史实、文本解读的准确性

    ★重磅大咖——北京 师范大学康震教授、牛津大学陈靝沅教授联袂力荐

    高启何以被称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他成长的城市、经历的王朝怎样步步锚定了他的命运?

    他和张士诚政权有什么关系?朱元璋又是怎样看待高启的?

    美国学者牟复礼用这本书揭开高启命运的答卷,也就此奠定其在海外汉学界声誉。

    译者团队强强联手,精耕细作,为学术性、可读性保驾护航,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颜子楠翻译,北京大学叶晔教授校译。

    译者按语引证史料,在必要处补充、更正,链接学术前沿;

    译后记金句迭出,深入、全面而有趣地展现原书的价值与汉译时的思考。

    【内容简介】

    高启是明代首屈一指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缔造了有明一代诗歌的气象、规模与轮廓。却在盛年因卷入苏州知府魏观的冤案,横遭腰斩。

    高启有集传世,但因为始终未被平反,生平记载少之又少,青年时代充满了谜团。本书从高启的诗歌入手,勾勒出高启的行踪与交游。

    更可贵的是,本书的并不止步于勾稽诗人生平,而是将个人的升沉置于元末大乱、群雄逐鹿与明初的高压时局下。被朱元璋消灭的张士诚政权,是曾让青年高启寄托英雄主义豪情的存在。之后则由幻灭转为疏离,这段经历终成为高启命运中难以摆脱的伏笔。

    译后记从牟复礼写作此书的学术史意义谈起,旁及西方汉学著作的预设读者与终极追求,又将翻译过程中的种种纠结与思索一一呈现,极富意趣。

    【名家评论】

    青丘子高启——在元末明初写“唐诗”的天才:

    [明]张羽:赖有声名消不得,汉家乐府盛唐诗。

    [清]四库馆臣:(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

    [清]赵翼:惟高青丘(启)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一涉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亦关有明一代文运。

    毛泽东: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美国汉学家牟复礼其人:

    北京大学教授陆扬:任何熟悉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北美汉学及中国史研究变迁的人是不会不知道牟先生的贡献和地位。

    尤其是他的充满创造力的学术生涯和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的建立与成长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称其为普大东亚系之父并不过分。

    牟先生是我见过最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中文说的最为标准典雅的西方人。

    我的印象中,牟先生治学的特点是结和汉学的素养和史学的眼光。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朱鸿林:作为20世纪下半期欧美汉学的卓越宗师,作为中国近世史研究的一流学者,以及作为一辈高等院校教研工作者的杰出导师,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贡献,必会有人确认其价值而为之立传播扬的。

    牟复礼的成名作The Poet Kao Ch'i 1336—1374 其书:

    海外“汉学界第一人”、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讲座教授杨联陞:这是一部高启的完整传记。高启是元末明初之际最重要的一位诗人,他的作品在中国和日本都很受欢迎。作者对这位极具天赋的文学人物在动乱时期的悲惨一生,做了生动而充满同情的描述,从而广泛地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与文化。……书中的很多内容不仅吸引西方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学的学者和一般读者,也会使中国和日本的读者感兴趣,因为在这里还从未有人尝试以如此的规模或类似的方式记述高启的生平。

    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齐皎瀚(Jonathan Chaves):正是牟复礼教授的著作使得高启成为“西方最知名的中国明代诗人”。

    首度汉译,以《高启:诗人的穷途》为名:

    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高启: 诗人的穷途》深刻探究明代诗人高启的生平与文学,揭示他在历史漩涡中的坎坷遭遇,彰显了高启的文学贡献,还原了明代社会风貌,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这部传记力作不仅是对高启的致敬,更是通向中国历史与文学交汇之门的标识。

    牛津大学陈靝沅教授(Tan Tian Yuan):《高启:诗人的穷途》作为明史专家牟复礼教授的早年力作,如今中译本在原书出版六十年后面世,既可让读者一1960年代西方汉学之风格面貌,又可对照当今明代研究的格局作一反思。

  • 剑桥罗马骑士等级史

    作者:[澳] 凯兰·达文波特

    ◎剑桥出品,权威历史学著作。

    ◎第一部全面的关于骑士等级的历史著作。

    ◎一部罗马世界骑士等级的制度和社会史。

    本书描绘了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5世纪罗马世界形形色色的骑士。从王政时代的骑士贵族和共和早期的骑兵说起,直到公元前2世纪末,这个等级才成为罗马国家内部一个不同于元老和平民的群体。

    在共和时代,骑士有区分自己身份的标志,带有宗教和政治涵义的仪式,以及在剧场中坐在前排等特权。在帝制下,骑士等级包括总督、财政管理人员和其他官员,奥古斯都及其继承者让他们与元老一起参与国家管理。

    在一千多年的罗马历史中,骑士作为骑兵、军官、商人、包税人、陪审员、行政官员和作家,在罗马的政府、军队和社会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是第一部全面的关于骑士等级的历史著作,是一部罗马世界骑士等级的制度和社会史,从中可见罗马骑兵是如何在共和时代变成了骑士等级,帝国统治又是如何改变了骑士在政府中的角色,骑士等级在罗马世界中如何发挥至关重要的社会职能,以及罗马国家本身的变化如何决定了这一点。

  • 从衰落到革命

    作者:[瑞士] 本杰明·施特劳曼

    高阶法是罗马留给后世最重要的遗产,作为西方现代政治文明的象征与基石之一的宪制,无疑可看成其延续。施特劳曼细致而广阔地考察了这一成就,将案例史料、理论建构与历史影响等多个层面的内容纳入其中,既论及高阶法思想的起源,如习俗、权威等,也论及它的践行,如最高权力的确定方式、财产权的保护等,还论及西方政治在高阶法思想形成之前、之时与之后的面貌;他颇有说服力地支持了以西塞罗为代表的思想家们把罗马共和国的衰落归因于“宪制危机”的观点,并讨论了这段历史对后世政治思想的影响。

    书中关于希腊-罗马政治思想的比较、对“紧急情况与超常权力”与西塞罗表达权力合法性的方式“对法的同意”等问题的阐述也相当具有启发性。另外,读者还可根据书中的线索,追踪现代社会重视的物权、债权、契约、代理或权力分立等思想的古代根源。

    --

    自公元前2世纪格拉古兄弟土地改革,至前1世纪秦纳、苏拉及三巨头拉开权力斗争与内战的大幕,罗马原有的、由一系列法律维持的秩序被逐渐打破,矛盾丛生的共和国就此滑入失序。本书作者施特劳曼认为,对于这段历史,以西塞罗为代表的思想家们的解释聚焦于“法”的层面,即政治危机与高阶法失灵的关系:后者原应制约实定法、规范权力运转,却在乱局中逐渐遭到搁置与破坏,致使共和制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由此出发,他对罗马高阶法展开了全景式研究,并讨论了这种法的规范性如何以有别于古希腊德治理想的进路对早期现代政治产生深刻影响。

  • 公开的密谋

    作者:[英] H.G.威尔斯

    ·“科幻小说之父”畅想未来世界秩序的政论小册子

    ·一场触及“世界共同体”问题的思想实验和头脑风暴

    ·一个“保守的社会主义者”对世界的最后陈述

    --

    20世纪颇具独创性的思想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在62岁创作了《公开的密谋》。此书对20世纪的世界危机进行了深切思考,提出由于科学进步,受过教育和有影响力的人逐渐有了共同愿景——祈盼一个“政治、社会和经济统一”的世界,该愿景被认为是旨在实现世界和平的世界革命的基础。“世界共同体”的建立需要“公开的密谋”,它不仅是一个组织、一场世界性运动,更是所有向往新世界的人都应遵从的一个生活理念,需要各方的参与和帮助。

    《公开的密谋》是一个“保守的社会主义者”改造社会的尝试,是一个推动并建立人类对命运的掌控,将其从危险、不确定性和苦难中解救出来的计划,是作者对世界秩序的最后陈述,对于读书界认识西方“世界共同体”这一问题有重要意义。

  • 金钱、奇珍异品与造物术

    作者:[美] 丹尼尔·马戈奇

    ⭐科学——追求真理还是金钱?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读者讲述了一个由标本、贝壳和赝品和组成的世界。

    ⭐双封设计、四色彩插。

    ————————

    本书是一部现代早期(17、18世纪)欧洲科学史著作,主要内容是荷兰博物学家、解剖学家在科学领域和商业领域做出的创新。自17世纪科学革命以来,商业利益对科学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在本书中,作者介绍了当时的阿姆斯特丹、伦敦、圣彼得堡、巴黎的博物学家、医生和古物学家,他们为了促进科学产品贸易,发展了现代分类学,发明了彩色印刷和标本制备技术,并参与了从人体解剖学到牛顿光学的哲学辩论。他们生产并向世界各地的客户出售珍奇异品、解剖学印刷品、标本和自然历史地图册。

    在全球贸易极大地影响了文化生产的背景下,作者探究了知识商品化、视觉表现(标本、画册)以及现代早期荷兰科学领域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作者看来,商业网络在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现代科学并非来自那些孤立的杰出人物,而是在科学期刊、印刷品以及信件加快思想交流的过程中,发展而来。

  • 理性之蚀

    作者:[德]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

    “工具理性”概念由《理性之蚀》奠基,该书对启蒙时代以来的理性的批判奠定了整个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基调。霍克海默仔细梳理了“理性”概念及其表征内容在西方文化史中的流变。他认为理性分为两种,即“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主观理性的特征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也即《启蒙辩证法》中提出的“工具理性”。客观理性关注的是目的自身。比如,“至善”的概念可以发展成包容万有的体系,用来衡量个人和群体的思想和行为是否合理。

    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在古希腊时期是和谐共存的;在文艺复兴时期,后者逐步式微;19世纪以来,主观理性压倒客观理性,谋求掌控一切成为人们的行动指针;由此,客观理性被彻底侵蚀,成为遗迹或口号。

  • 亲美与反美

    作者:[日]吉见俊哉

    从“憎恶”到“拥抱”

    从“鬼畜美英”到“麦克阿瑟万岁”

    战后日本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东亚地区,日本长期稳定的亲美意识格外引人注目。这不仅源于日美安保体制、自民党的长期执政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更与日本民众对美国的多重认知有关。美国对于日本战后社会大众而言,既是解放者又是征服者,既是欲望的对象也是恐惧的源头。尽管经历了1960年代反基地斗争、安保斗争以及日美经济摩擦,大多数日本人依然认为战后经济的繁荣归功于美国的庇护,美国的社会富足是日本发展的理想模式。这种背景下,日本逐渐忘却与亚洲的联系,通过“拥抱”美国来寻找新的自我认同。

    本书从社会文化研究和媒体研究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自19世纪“黑船来航”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在日本社会中的形象变迁。从幕末到明治大正时期的理想化憧憬,到帝国主义阶段将其视为敌国,再到占领期及之后的复杂情感,这些变化也折射出了日本政治、社会、经济和国际关系的演变。作者指出了二战时日本帝国主义与战后美国在亚洲影响力的历史连续性,强调战后日本与美国的“拥抱”关系既是美国霸权体系的产物,也与日本大众对自我认同的构建紧密相连,并认为日本应超越“亲美”与“反美”的对立框架探索自身的主体性,深刻反思与亚洲、历史以及多元复合自我的关系。

  • 重建

    作者:[美] 埃里克·方纳

    一部公认的史学经典,近乎“天才般的文采”讲述美国人再造国家、重建社会的转型故事

    本书曾获班克罗夫特奖、帕克曼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特里林奖、奥斯利奖,以及国家图书奖入围奖

    编辑推荐

    公民权利、公民资格……这些重建时代的美国人所面临的问题,也依然困扰着21世纪的美国人,影响着美国的立法和现实政治。正因此,重建时代在美国史研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美国历史学家埃里克·方纳是重建史研究的大家,本书是一部关于重建时代的经典之作。基于档案研究和对既有成果的全面梳理,方纳将围绕重建进行的政治斗争、从奴隶劳动到自由劳动在南部的转换、一种新种族关系的演进、一个拥有新权力的民族国家的崛起等历史进程,编织成一部连贯性叙事。讨论在社会不同层面进行的重建活动,从国会大厅内的辩论到种植园里展开的斗争。聚焦南部,但同时也关注北部和西部发生的变化。将被解放的奴隶们置于故事的中心,但同时也讲述包括政治家、工业家、劳工和小农场主在内的美国白人群体的故事。读来犹如“一部情节复杂且精心策划的小说”,波澜起伏,惊心动魄。

    内容简介

    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75万南北方士兵战死沙场,美国人随即面临修复战争创伤、化解区域敌意、重建美利坚联邦的挑战。最艰巨的挑战则是:如何在奴隶制的废墟上创建一个新的自由劳动体制,如何将400万奴隶变成政治上拥有权利、经济上独立自主的公民,以及如何将普遍自由、种族平等和跨种族民主等新宪政原则付诸实践。重建的故事围绕这些挑战而展开,错综复杂、跌宕起伏,历史与未来在此时交锋,理想与现实在此刻博弈。

    历史学家围绕重建史的书写进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争论,突破旧规异常困难。方纳教授的《重建》高屋建瓴,采用全新的视角,以多元史料为基础,精用前人成果,以凝练精致的文笔,重构了这部19世纪美国的历史大剧,忠实全面地再现了黑白美国人在第二次建国时所表现的理想、决心和创造性,同时揭示了这场伟大的美国实验最终未能成功的现实原因和深层原因。

  • 战争与和平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编辑推荐】

    1、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历时六年(1863—1869)创作的长篇巨著,被称作俄罗斯民族的“英雄田园诗”、“近代的《伊利亚特》”。被美国《纽约时报》《读者文摘》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

    2、洋洋洒洒一百二十万言,数条线索交织并举,历史人物与虚构角色同时登场。在1812年俄法战争的巨幅画卷上,细笔勾勒个体的命运和悲欢,复原那些被硝烟遮盖的面孔和心灵。深入探讨生与死、善与恶、人与自然、无常与永恒等主题。与历史同样辽阔,与生活同样丰盈。

    3、俄苏文学资深翻译家张捷精心移译,严谨细腻,形神兼备,再现史诗典雅磅礴的风格。经过了岁月磨洗,备受读者认可。

    4、收录多种辅文,包括译者长篇导读、托尔斯泰本人所撰《关于〈战争与和平〉一书的几句话》,以及托尔斯泰传记作者艾尔默·莫德与英国作家毛姆的评论文章,帮助读者从多角度透彻理解这部伟大的史诗。

    5、全套三卷的卷首均收录苏联插画家瓦西里·韦列夏金、亚历山大·阿普希特等插画家所绘高清彩插。身临其境,再现“莫斯科大火”“娜塔莎之舞”等经典场面。附赠精美手绘人物关系图海报,四大家族复杂脉络一目了然。

    6、知名设计师廖韡担纲装帧设计。高饱和度色彩,油画纹理,多重含义浓缩的图案,传达托尔斯泰之恢弘与细腻。从第一卷到第三卷,构成连贯整体:由厚重到明朗,由毁灭到新生,由纷乱走向宁静,寓示着战事的变化,以及个体的心灵轨迹。内封采用黑纸印银工艺。以现代感视觉效果重新诠释经典。圆脊精装,本白色胶版纸,适合阅读与收藏。

    【内容简介】

    《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历时六年(1863—1869)创作的长篇巨著,被称作俄罗斯民族的“英雄田园诗”。作品以1812年俄法战争为叙事中心,在波澜壮阔的事件背景上,描绘了四大贵族家庭错综复杂的爱恨纠葛,细腻地勾勒出主人公的心灵成长历程,探讨了这场战争对俄国乃至整个欧洲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以自然主义笔法表现战争的残酷,于议论中探寻历史规律和永恒哲理,呼唤人道精神。

    【名人评价及推荐】

    我们时代伟大的史诗,近代的《伊利亚特》。

    ——罗曼·罗兰

    从未有人写过题材如此广泛、历史背景如此重要、人物如此众多的小说,以后也不会有人能写出这样的文学巨著了。除了《战争与和平》,我想不出还有什么作品堪称史诗。

    ——毛姆

    这部小说的哲学,是对自然和生活、而非理性和文明的礼赞。这一哲学十分乐观,它信赖生活的盲目力量,坚信一个人的最佳方式并非选择,而是去信仰万物的善意。

    ——米尔斯基

    他的意识形态如此温和、暧昧,又远离政治;他的小说艺术如此强大、熠熠生辉,如此富有原创性和普世意义,完全超越了他的布道。归根到底,作为一个思想家,托尔斯泰感兴趣的只是生与死的问题。

    ——纳博科夫

    人们读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就不再是原来的人了。仅凭《战争与和平》这一部作品,托尔斯泰就可以雄踞世界文坛的奥林匹斯山巅。

    ——朱利安·赫胥黎

  • 恶时辰

    作者:[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内容简介】

    这场雨说不定会下到十二月。镇长牙疼得要命,只能躺在吊床上嚼止痛片。神父今天没抓着老鼠。法官破天荒地去了办公室。死牛在河边躺了好几天,腐臭随晨风飘进各家各户的屋里。

    这一阵子,除了匿名帖没人说别的事。有人看上了好戏,有人快要发疯。头一个发现纸条的人把另一个人 杀了。牢房空了两年,又有人进去了。从六点钟起,人们就躲在家里不出来了。

    要不是这些破烂纸和死牛,这镇子还是个幸福的乐园。

    【编辑推荐】

    ★这糟糕的地方!这糟糕的日子!

    末日已经到了。赶紧找块安静的向阳墓地,躺在里面等死吧。

    ★生活只不过是不断地给人一些机会,好让人能活下去。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首部长篇小说,直指暴力之恶的深刻寓言

    ★我要写的是关起门来,家家户户的惶惶不可终日。——加西亚·马尔克斯

    ★作家逝世10周年纪念版,全新内外双封设计

    【各界评论】

    ★《恶时辰》是马尔克斯最能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在他笔下,现实是如此荒诞、匪夷所思。——巴尔加斯·略萨

    ★年轻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恶时辰》中转向“社会现实主义”,用这部匿名贴的故事来反映哥伦比亚的现实,将恐怖与讥讽完美地交织在一起。——《纽约时报》

    ★不仅仅是一部序曲......令人目眩神迷的地域感和丰富多彩的人物特质再次让我们惊叹不已。——《新共和》

  • W——我私人的奥斯威辛

    作者:[法] 乔治·佩雷克

    在这里,活着是一种恩赐,而不是权利。

    —游走于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自传体小说—

    —以个人记忆对抗集体记忆的实验性文本—

    【编辑推荐】

    ◆卡尔维诺、罗兰·巴特、安妮·埃尔诺一致推崇,龚古尔奖遗珠,美第奇文学奖、勒诺多文学奖得主乔治·佩雷克先锋代表作

    ◆用个体记忆对抗集体记忆,写就宏大历史的碾压下,独特的个人回忆

    ◆以兼 有虚构/非虚构的残酷寓言,模糊回忆录和小说的边界,实验性的写作方式,探索自传体小说的表达极限

    ◆根据七星文库版,重新修订译文,逼近真实文本及文学意蕴

    【内容简介】

    “我没有童年回忆。另一段历史,那段大历史,举着它巨大的斧头,已经替我回答了这个问题:战争、集中营。”

    童年是一片空白。战争在佩雷克的生命中凿出一块无法忽略的缺口。但在这本书里,他拼凑着从虚无中夺来的生命碎片,试图抢救出对父母的回忆。

    W是一座虚构的岛屿。在被奥林匹克理想统治的W上,能不能吃上饭、将拥有什么名字、会不会被打死—一切基本生活都取决于竞技的结果。居民的命运完全随机,裁判可以任意改变规则。在这里,活着是一种恩赐而非权利。

    一个是关乎童年的故事,一个是童年创作的故事,两个文本交叉重叠,在那之间的空缺、折损、断裂之处,悬着一段属于个人也属于集体的残酷历史……

  • 卞和与玉

    作者:东心爰

    当人类在数字世界中走向分裂

    我们是灭绝在狭小的茧房中

    还是联手撕开一条未来

    首届元宇宙征文大赛“百万大奖”获奖作品

    ——————————————————

    故事简介:

    当植入芯片将人类区分成两个物种,世界不可避免地走向分裂。

    一位来自山村的姑娘,却怀着以科学拯救人类的崇高梦想,选择站出来弥合分歧。

    但她为此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请阅读本书的你来评判,她那飞蛾扑火般的努力,到底是愚蠢,还是勇气?

  • 美人

    作者:张惠雯

    真正的美人是有光的 林青霞、王安忆推荐

    时代里流散的小城故事 湮没于岁月的美丽身影

    **内容简介*********************************************************************************

    每个小城都有几个“家喻户晓”的美人。八十年代后期,“我”故乡有三个出名的美人: 何丽、丽娜、红霞。她们生而美丽,却并未因此获得命运的偏爱;她们给小城带来了美的启蒙与青春怀想,也招致人们的好奇窥探、流言蜚语。三十年岁月年华,美人们在时代巨变和命运倾轧中,看起来柔弱无力随波逐流,却坚持生活并极力寻求自己的幸福,落定为地方的另一种历史。

    《美人》是作家张惠雯旅居海外十余年的故土回望之作,以中国北方小城美人的传奇人生、系列故事,折射自二十世纪末中国社会转型以来的历史巨变,追溯一代中国女性的独特成长历程及生命经验,唤醒来自于朴素生命力的柔韧不折的女性力量。

    **诚挚推荐*********************************************************************************

    孟繁华(评论家)——

    张惠雯在时代环境变迁的背景下,或残酷惨烈或云淡风轻地写出了三个美人各自的命运,在故事的背后,在作家对世风世情和世道人心的描摹中,隐含了她对万丈红尘中价值观变化和人的欲望没有限度极端膨胀的隐忧。因此,这既是一部美人书,同时也是一部批判书。

    李洱(作家 茅盾文学奖得主)——

    我一直是张惠雯的读者。她对中国城镇的描述,对同时代人心里世界的分析和呈现,均达到很高的境界。她无疑是值得关注、值得期待、值得阅读的作家。她的新作《美人》,让我再次领略到她纯熟的小说技艺。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美人,她代表着我们对美的理解。现在,张惠雯的小说将告诉我们,我们心中的美人有着怎样的命运。

    洪治纲(评论家)——

    美人是聚光灯。美人是显微镜。在小县城的熟人社会里,三位美人用自己的坎坷情事,洞见了世俗的人心,放大了吊诡的人性。张惠雯从旁观者的视角出发,以饱含体恤的笔触,在后设性的叙事中,追述了一个时代的特殊记忆,也揭示了女性命运的无奈与苍凉。

    **作者的话*********************************************************************************

    如今我终于写下了她的故事。你或许以为我刻意为她安排了这些不幸以便使故事曲折动人,但如果你有机会到我生长的县城,所有三十岁以上的人都会告诉你,的确有这么一个命运多舛的美人,而这就是她的故事。——张惠雯

  • 生而无权

    作者:[特多] 埃里克·威廉斯

    我奴役你,我解放你,均与你无关;奴役与反奴役,一切皆为利润与帝国!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独立后首任总理埃里克·威廉斯经典名著;理解大英帝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奴隶制的必读之书。

    ——————

    编辑推荐

    ※ 被译为9种语言,入选“企鹅现代经典”系列读物,改变“nice爷爷”迈克尔·罗森的世界观。英国伦敦议会前主席特雷弗·菲利普斯推荐

    ※ 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教授 舒运国;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 杜华;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讲师、硕士生导师 焦姣联合推荐

    ※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副会长李安山3万字长篇导读;经济学家、杜克大学教授小威廉·A.达里蒂 倾情作序;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教授科林·A.帕尔默 撰写导言

    ※ 随书附赠80页导读本

    ※ 大英帝国仿若一座富丽堂皇的大厦。上层建筑是美洲贸易和制海权,地基则是非洲黑人的劳动。

    ※ 欧洲精英凭借奴隶制为工业革命积累到足够剩余资本之时,资本主义便作为一种经济形态迅速取代了奴隶制;英国废除西印度群岛的奴隶贸易,解放西印度群岛的被奴役者,是英国官方出于经济和战略利益精心策划的结果,而非人道主义之功劳

    ※ 为何说种族主义不是产生奴隶制的根源,而是施行奴隶制的产物?为何说并非种植园制度依附于奴隶制,而是奴隶制依附于种植园制度?奴隶贸易如何成为英国贸易的“万流之源”?英国是在工业革命的加持下成为日不落帝国的,而奴隶制与奴隶贸易则提供了催生工业革命的资本积累。

    ———————————

    内容简介

    奴隶制助推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与奴隶贸易有关的种植园主、造船厂厂主和商人积累了巨额财富,在欧洲建立了银行和重工业,并将资本主义的影响扩大到了全世界。埃里克·威廉斯在本书中提出了这些强有力的观点,认为英国政府在1807年废除奴隶贸易主要是出于经济考虑,而不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

    威廉斯将经济史观与道德论证结合起来,研究了奴隶制在助推工业革命中的作用,驳斥了经济和道德进步的传统观念,指出了非洲奴隶贸易在欧洲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地位。除此之外,作者也提出,成熟的工业资本主义反向助力了摧毁奴隶制。在确立商业资本主义的剥削及其与种族态度的联系时,作者采用了历史主义的观点,为未来的研究定下了基调。

    作者的深刻批判领先于时代多年,成为研究大英帝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奴隶制的基础。本书也成为理解现代性与后殖民时代世界的必读之书。

  • 权势转移

    作者:罗志田

    【罗志田教授学术代表作,畅销25年。布脊纸面精装典藏,王汎森院士题签书名】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全书跨越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学科藩篱、通过探讨近代大变局中传统的中断与传承、中西文化竞争的特异,思想衍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等各层面的多元互动,揭示近代中国社会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丰富特性。随着四民社会的解体和经典的隐退,出现了民国之中“国进民退”的倾向。这些演变既产生了众多问题,又遮蔽了不少问题,当时就造成读书人的困扰,迄今仍在影响我们。

  • 史记人物五十讲

    作者:杨鹏

    一部《史记》,千载人物,藏着我们的精神基因与思想密码。

    从商汤、周公到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这些早期中华文明的奠基者,跨越两千年仍然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今天的我们在面对这些古老的先王、圣人、思想家时,内心不免会浮现一个问题:我们是承继了先人的伟大,还是重复着他们的局限?

    这是本书试图要回答的问题。如何理解他们的世界观,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历史,如何理解当下。学者杨鹏潜心研究多年先秦思想流变,以《史记》人物为脉络,从信仰、政治制度、战争观、社会价值观等多个角度解读人物思想与价值观念,让我们看清从商周之变到周秦之变两次社会转型的思想嬗变,以及它是如何影响我们至今的。读懂先秦时代社会思想的变迁,才能读懂先人的伟大与局限,获取当下的经验与智慧。

    ★从周朝分封建国到秦制大一统的思想变迁,一本拎清!从敬天法祖到天行有常,从建立礼制到礼崩乐坏,从贵族分权到中央集权,从春秋军礼到军功爵制,周秦之变不仅是一场社会制度的变革,更是上天信仰、治国理政思想、战争观、社会价值观的一场嬗变。

    ★学者杨鹏以现代文明之眼,全面盘点先秦时代君主、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思想价值观念,仰望中华文明的高光时刻,而又不乏冷思考:我们到底是承继了先人的伟大,还是重复着他们的局限?

    ★走进《史记》人物,以全新的角度解读人物思想与价值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商汤“万夫有罪,在余一人”的领袖精神有何局限?什么是周公之道?什么是战国精神的本质?跟随学者杨鹏重读《史记》人物,洞悉古人精神上的超越与晦暗。

    ★颠覆认知的有趣常识,从细节处还原历史真相。商朝妇女的地位很高吗?曹刿论战其实赢在玩弄战争规则?春秋军礼的规则是什么?国人与野人分别指哪些人?荀子眼中的世界其实很残酷?既有宏观视角,又有细节洞察,帮你还原一个更立体的历史世界。

  • 反讽与现代性话语

    作者:(德) 恩斯特·贝勒尔 (Ernst Behler)

    本书系作者于1986年11月在华盛顿大学所做的年度院系讲座结集,旨在系统地回应同时期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的启蒙辩证主义“元叙事”。作者通过探讨与反讽相关的事物,对西方观念史进行了纲要性的梳理,将反讽从一种单纯的修辞手法阐释为一种哲学构型。作者在历史语境中将反讽标定为当下的不断“自我指涉性”,引出了一系列从浪漫派到后现代的“现代性的反讽话语”——“反讽主义者知道没有真理,如今必须完全不同地扮演哲学的角色。”

    【学者评论】

    施莱格尔兄弟的批评版全集主编恩斯特·贝勒尔是德国浪漫主义首要的解读者之一,在这些优雅的讲座中他展现了利奥塔所谓的后现代主义之为现代主义内在基本张力的强化,以及现代主义实现了已然内在于浪漫派反讽理论中的文学自觉。

    ——马丁·比德尼(Martin Bidney)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名誉教授

    在这本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总结中,贝勒尔再次展示了自己作为一位精湛的观念史家的高超技艺,得以描绘出从浪漫主义到当代思潮的整个群岛。

    ——杰拉德·吉列斯比(Gerald Gillespie)斯坦福大学名誉教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副会长

    如果说哲学家通过重置概念来阐释世界,就像艺术家通过重置色彩来图绘世界一样,那么对哲学阐释的阐释,恰如艺术史家的工作。贝勒尔可能就是这类了不起的人物,能够让读者在密不透风的哲学丛林里获得片刻小憩,并通过间接、迂回或反讽的真诚方式来观照自己脚下那片土地。

    ——沈语冰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艺术史与美学学者

  • 羞耻

    作者:[美] 彼得·N.斯特恩斯

    【内容简介】

    Choice杂志年度杰出图书奖,情感史首倡者彼得·N.斯特恩斯代表作。

    一部关于羞耻的文化史,一种无处不在的社会治理术。

    我们常将羞耻视为一种负面情感加以回避。而历史上,羞耻感在家庭、教育、刑罚、体育、政治等诸多领域都发挥着作用。社会用它来规范我们的行为、维持秩序、建立身份认同。

    现代社会,羞耻感看似衰落,却仍在各种文化中延续,并不断被开发出新用途。而当新媒体时代的羞辱狂热给人带来难以磨灭的伤害,羞耻是否还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斯特恩斯比较东西方文化,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揭示羞耻无处不在的情感威力。

    【编辑推荐】

    羞耻不只是个体内心的卑微情绪,也是社会用来维持秩序的手段。本书揭示了历史上羞耻心与各种羞辱方式如何被家庭、学校、法院等机构利用来规范共同体成员的行为,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

    引发我们对当下羞耻复潮的反思:如今,“羞耻症”无处不在,从校园霸凌、身材羞辱到各种性别、年龄羞耻。当网络暴力充斥着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我们该如何看待羞耻,它是否还能以建设性的方式加以利用呢?

    世界史名家的情感史奠基之作:彼得·斯特恩斯是AP世界史委员会的创始主席和美国历史协会教学副主席,创办并主编了《世界历史杂志》长达五十年。他提出了“情感学”概念,成为情感史研究领域的奠基人。

    结合心理学与社会学最新成果,跨越东西文化比较研究。引入中国、日本、印度为代表的亚洲文化相比较,体现羞耻感在社会情绪中的核心位置,也打破了自《菊与刀》以来认为西方为“罪感文化”社会,优于“耻感文化”的东亚社会的传统偏见。

    【媒体推荐】

    连续性和不连续性,结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重要观点。无论好坏,羞耻与我们同在——过去、现在和未来。

    ——琼·唐尼(June P. Tangney),美国心理学家

    本书将各个文化中对羞耻情感的零散分析编织在一起。斯特恩斯对羞耻感的长时段历史研究打破了情感史中常见的古典、中世纪、早期现代和现代分期的界限。

    ——《社会史》

    斯特恩斯是美国情感史领域的权威。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无与伦比的。这是一本精彩的书,对当前最重要的情感之一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

    ——乔安娜·伯克,《疼痛的故事会》作者

    本书将读者带入一个令人惊叹的旅程,审视全球各地和各个时代的羞耻和羞辱习俗。斯特恩斯巧妙地勾勒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间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整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重要观点。这本巨著语言优美,发人深省,探讨了羞耻感在教育、育儿、刑罚、国际政治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无论好坏,羞耻感与我们同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如此。

    ——朱恩·P.唐尼(June P. Tangney)

    “这部专著写作上乘、发人深省、研究全面,是对社会中日益增长的情感领域的重要贡献……必不可少。”“大胆审视一种谦卑的情感。”

    ——Choice杂志

  • 中国基督宗教史

    作者:陶飞亚 / [美] 魏克利(Philip Lauri Wickeri)主编

    本书是中西学者共同合作撰写中国基督教史的一次尝试,旨在借鉴并融合过去30年所涌现之中西研究方式及成果。通过编年史和专题史两个部分,力图呈现一部可读性、准确性、跨学科性兼备的中国基督教史读本,帮助我们更好地体认基督教中国化的历史现象。21世纪的今天,当人们在一种跨文化的视野下回顾基督教自西徂东的历史时,会发现其在中国社会经历了漫长的调适过程,其间既有文化的碰撞与激荡,亦有挫败与不适;既有思想的交锋与对立,亦有理解与认同。尽管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有限,但却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范例。基督教中国化证明了中国不是一个封闭的国家。即使基督教与本土文化存在很大差异,亦能被吸收并演变为中国的基督教,从而成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 宋神宗

    作者:迟振汉

    本书是一部关于宋神宗的传记。全书共六章,主要讨论分析了神宗的成长环境、主导的熙宁变法、主持的元丰改制、人事运用、对辽夏的策略等,全面论述了宋神宗的个性特质及在位期间的施政得失。作者认为,宋神宗是一位年轻有为、勤俭无华、勇于改革、行法持衡的有为之君,终其一生志在振起有为、理财富强、兴旺大宋,做了很多前朝君主所不敢做的工作。同时,作者也指出,熙宁变法过于急骤,不仅扰民,而且影响新法的效果;“新旧人两用之”的用人策略又导致其后的政治腐败、财政穷匮,终至金兵南下,徽钦二帝被俘;与辽维持和平,但大举伐夏损失惨重,壮志雄心蒙受挫败,竟因而致病,于三十八岁英年崩逝,壮志难伸,实甚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