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子书
-
马当家的饭桌
韩国“今日漫画奖”获奖作
※“只有在父母触不到的地方,才能维持我完整的世界。”
※一部讲述两个家庭三代人爱与怨的戳心自传
※直面成年后逃不开的种种问题:养老、住房、育儿......
※于熟悉的厨房与饭桌间,重新品味“家庭”的含义
------
◎编辑推荐
与父母的关系是永恒的议题
我们不得不的承认,许多时候与父母的关系早在童年时已定下了基调,“长大成年”或许只是让我们能平静地审视而非改变什么。在漫画中,马当的父亲一直酗酒成性,落下一身疾病却仍不悔改,在马当成年后,与父亲的关系一如既往地差劲。而每日为马当准备可口饭菜,被其视为精神支柱的母亲,如今却疾病缠身、一蹶不振。这颗由父母创造曾经照亮整个宇宙的原生家庭星球,不知何是成了环绕在马当新生家庭旁亟待陨落的灰暗卫星。
第一人称视角展现成年人生活的多重困境,重新思索“我们要过怎样的生活?”
除了与父母难以理清的关系,主角马当也不得不面临着多重的困境:年迈体弱的父母需要赡养、刚刚成立的小家庭需要维护、生活与梦想需要兼顾……而这些待办都没有留下喘息的时间。
“摆在眼前的事情太多了。白天要看孩子,晚上要工作,还要照顾父母……每一件都是现在进行式,无法画上句号。”
《马当家的饭桌》作为一本自传性质漫画,向我们真切展示了成年人的生活中遍布的种种无奈与对当下的不断质疑。
“生活费再节省一点,就这样熬过去?”
“如果生病了,赚钱又有什么用?”
可无奈归无奈,责任的重量压在肩头的时候,“坚持”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一张小小饭桌,一处繁忙生活的避风港
“家里的饭菜总是最好吃。”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长大,人们关于“饭桌”的记忆总是温馨而愉快的。小的时候和爸爸妈妈围坐在饭桌前,吃着香喷喷的饭菜、讨论一天中发生的趣事,沉浸在亲情中,大概是最幸福的时候了吧。长大之后,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小家,和伴侣、子女一起围坐在饭桌旁吃饭,又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家里的饭桌总是能让我们暂时忘掉不愉快,一心投入到美食与天伦之乐中。与家人一同围坐在饭桌前的时候,什么烦恼都可以暂时抛之脑后了。
全员猫化!于轻快阅读中体会百味人生
从六个月大肉乎乎的小馋猫到上了年纪像老虎一样的医生猫,从长出了肚腩的猫爸爸到依旧美丽的猫妈妈,书中人物全部以喵星人的形象出场,自带天然萌感,为这个故事平添了几分幽默可爱。
在画面表现上,除了细腻写实的乡间风光,作者洪渊植还充分展现了非凡想象力:做泡菜时热闹得像一场庆典、家人在一起就幸福得要飘上云端......这个猫猫家族的故事,有说不完的精彩!
◎内容简介
马当一家几经周折,终于在首尔郊区的乡村找到适合的房子,定居了下来。一家三口在乡下过着其乐融融的生活,经营着自己有滋有味的小日子。可就在这时,马当妈妈的身体出现了问题,几度入院,阴霾似乎在步步逼近。妈妈的饭桌是马当儿时最美好的回忆,如今已经组建家庭的马当则成了自己小家庭饭桌的支撑者,关于亲情的回忆就这样在小小的饭桌上不断延续……
◎媒体推荐
如果是30~40多岁的读者,一定会对主人公马当的情况感到熟悉。因人生和家人的相似性,我们无法回避这些令人心痛的问题。
——edaily丨韩国四大媒体之一
《马当家的饭桌》讲述了“原生”与“新生”两个家庭的存在和意义,让我们再次思索:什么是健康生活、幸福是什么、家庭意味着什么。
——韩联社(연합뉴스)丨韩国最大通讯社
赡养父母、老后贫穷、回归故里……一个与韩国乃至世界上许多家庭相似的普通故事。
——法国新闻广播电台(francetvinfo)
-
仿制药的真相
仿制药是在品牌药专利到期之后,合法仿制出来的廉价版本。据称它的成分、效果与品牌药几乎一样。仿制药的广泛应用被誉为“21世纪公共卫生领域最伟大的进步”。
如今,仿制药占据了药品市场近90%的份额。但这个行业的真实状况究竟如何?它是充斥着不守信用的造假者,还是不乏确保品质的折扣商?
凯瑟琳·埃班对仿制药覆盖全球的产业链进行了历时十年的调查,揭示了其背后的安全隐患及其给全球公众健康带来的可怕风险。通过采访举报人、调查员、医务人员,梳理美国药监局数千页机密文件中的海量信息,埃班曝光了一个欺诈猖獗、伪造数据的行业。企业管理者为降低成本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规避几乎每一条安全生产原则。而病人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服用这些药物,会产生难以预测的后果,有时甚至危及生命。
这一切的发生并不是孤立的,仿制药产业可谓是全球化的终极试金石。凯瑟琳·埃班这本惊心动魄的纪实文学将引领读者见证一项公共卫生领域的创举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为一场骇人骗局。
-
接近真相的贝弗莉
布克奖提名漫画家出道之作
《时代周刊》2016年“杰出图像小说”
六段悲伤日常串联出的成长伤痛
悲剧从未放过任何一个“受害者”
它只是选择了另一个人而已
▼编辑推荐
我完全拥护事物的本质。在我看来,那很纯粹。在某种程度上,我意识到剥离本身比添加事物更具意义——至少对于《接近真相的贝弗莉》来讲是这样的。我想将事物剥离至其本质。
——尼克·德纳索
◎现实主义者的“猎奇”盛宴,“丧”文化爱好者的反思俱乐部
尼克·德纳索是一位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在采访中他表示,人们似乎会被病态事件、丑闻故事所吸引,他人的大小悲剧成为了众人饭桌上的谈资。
《接近真相的贝弗莉》中的故事恰是凝聚了德纳索平日的所见所闻。经他创作加工后,向读者逐一呈现出这些明明发于杜撰却又与现实巧合雷同的“猎奇”事件:不合群的同事在被辞退后一脸失望地看向你;青春期的弟弟将姐姐的内衣套在靠垫上并将其抱起;男孩让怀孕女友向父母谎称自己是被绑架、强奸……
德纳索在每个故事的最后都安排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像是用沉默对故事中的悲伤事件发出质疑,又似乎是对现实的一声叹息。
◎剧情独立的六则故事,微妙相连的人物关系
可以将书中的故事视为六个独立剧情来阅读,也可视作一个完整的因果关系链来解析。故事中的某个角色,在另一个故事里将扮演某个事件的旁观者,甚至是始作俑者。
尼克·德纳索引入了“蝴蝶效应”,这部书中不存在无用的情节和无足轻重的角色,请像拿着放大镜一样去解析这部作品吧。
◎马卡龙配色、平面设计图般严谨的线条、吐司般蓬松的人物外形……恬静画面之下,是阳光照不进的隐秘角落
放纵与忏悔,罪恶与信仰,美好回忆与残酷未来……尼克·德纳索的故事里充斥着各种矛盾,而创作风格与故事本身则成为了他笔下最大的矛盾体。
清新的用色和一丝不苟的利落线条让人放松警惕,书中人物都有着不合常理的浑圆温婉外表,每个人都面带微笑,却又欲言又止。
▼内容简介
贝弗莉不是主角,并且她差一点就成为了一个可悲的受害者。
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与对方看似日常的对话却能在冥冥之中救了她一命。
如果她遇害了,她到死都不会知道导致自己人生悲剧的,竟是那些名叫凯尔、罗恩、
蒂姆、卡拉的陌生人,而这些人的生存法则早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致使他人不幸的“导火索”……
歧视、暴力、冷漠、妄想、欺骗……在尼克·德纳索的四方分镜里,用尺子就能测量出人们与恶的距离。
▼名人推荐
尼克·德纳索在《接近真相的贝弗莉》中捕捉到了“当下”的真切感受,如果这是一部电影,德纳索会被誉为“令人惊叹的新导演之声”。如果这是一部小说,他将成就一场“文学轰动”。《接近真相的贝弗莉》的冷静视角,并不是电影或文学作品的卡通翻版,它们是全新形式的,是一名年轻艺术家不仅承接前人的经验,并且勇于超前的先锋之作。《接近真相的贝弗莉》是我近几年读过的最好且最复杂的图像小说,其中所展现的机智、精妙和非同一般的天赋不光超前于漫画界,同样超前于文字和视觉艺术。这些将根植于你内心,久久难忘。
——克里斯·韦尔(《老屋记》作者)
尼克用其精准的绘画线条和不同寻常的故事,将我们的视角带到外太空,以这样一种非常特殊(且显而易见)的形式来感知和过滤这个世界发生的事情,但却不冷漠无情。我们无法预知下一页会发生什么,因为故事被微妙地联系在一起,主题也随之得以呈现。每读一遍都会带来全新且令人心满意足的惊喜。
——伊凡·布鲁内蒂(《美学:记忆与卡通化:哲学与实践》作者)
▼获奖记录
2016年伊格纳兹奖“杰出选集”
2017年洛杉矶时报图书奖“杰出图像小说”
2018年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新人奖”
-
自由主义被遗忘的历史
★ 自由主义仅是英美特有的政治传统吗?
★ 自由主义的核心是个人权利吗?
★ 本书反思和还原被扭曲的自由主义的完整历史
★ 破除流传甚广的错误认知
★ 重新思考自由的价值
【内容简介】
在当今日益撕裂的公共空间中,“自由主义”俨然成了一些人的战斗口号,也成了另一些人嘲讽批判的对象。“自由主义”真是很多人认为的那样,仅是英美特有的政治传统,核心便是个人权利吗?
海伦娜•罗森布拉特通过梳理“自由”和“自由主义”从古罗马时期到当代的词义演变,以及历史上围绕这一词义展开的各式论战,破除了这一流传甚广的错误认识。在她看来,自由主义者起初在内心里都是道德主义者,他们从不抛开公民义务空谈个人权利。自由主义被人为地塑造成了一种只关注个人自由的美国意识形态是冷战和美国全球霸权扩展的产物。这本著作为重新思考自由的价值,以及对自由、民主展开更加富有建设性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书荣誉】
《自由主义被遗忘的历史》是迄今为止这一题材中极具洞见且非常细腻的作品。海伦娜•罗森布拉特的成果卓著,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意识形态讨论具有重要意义。
——塞缪尔•摩恩,耶鲁大学法学和历史学教授
这部系统化的概念史大胆且引人入胜,它展示了应当如何将自由主义不断演变的伦理特性作为一个中心议题来讨论。这本“被遗忘的历史”回顾了自由主义传统与宗教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与其他思想体系的交锋,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评价论述自由主义的起源、含义和发展的各种理论。
——艾拉•卡茨尼尔森,哥伦比亚大学拉格尔斯政治学和历史学讲席教授
这本简明且功力扎实的思想史透过几个世纪以来有关品格和公共利益的讨论回溯了自由主义传统的演变,法国和德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关注权利的当代英美自由主义可以看作是对20世纪极权主义挑战的一种回应。
——威廉•A•高尔斯顿,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
罗森布拉特这部优秀的作品促使读者反思自由主义的完整历史。它还原了历史中被遗忘的诸多元素,并展示了我们对自由主义的理解是如何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作家对个人主义的认同所扭曲的。
——杰罗德•西格尔,纽约大学荣休教授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如今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他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这并不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书,而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出版20多年来,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它基于TA沟通分析心理学的理论,讲述了一个抑郁症病人通过十次心理咨询,终于找回快乐和自信的全过程。在书中,可以看到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沟通技巧,也可以看到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流程的模板。读者犹如亲临现场,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在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
知晓我姓名
☆ 屡获大奖的现象级畅销书!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自传类大奖,《华盛顿邮报》《纽约书评》《时代》年度十大好书,《芝加哥论坛报》、《魅力》、Elle年度书籍,《科克斯书评》年度推荐回忆录;
☆ 震撼全美的勇气之书!希拉里、崔娃激赏推荐,继《汤姆叔叔的小屋》以来美国最重 要的历史文档之一;
☆ “斯坦福性侵案”全纪录,受害者实名讲述直抵人心,获取正义的过程如何变成第二次精神施暴;
☆ 与所有受伤的心灵同在!呈现受害者漫长的疗愈过程,将感动与力量带给每一颗有过创伤的心灵;
☆ 非虚构写作典范,优美的文学书写,清晰逻辑推理,透视美国Me Too运动的风起云涌。
————————————
2015年1月,斯坦福大学性侵案震惊全美。犯罪嫌疑人布罗克·特纳是一名曾参加过奥运会预选赛的游泳新星。
面对法庭的不公审判,受害者化名为埃米莉发表法庭陈述,这份陈述被认为是继《汤姆叔叔的小屋》以来美国最重要的历史文档之一。在案件影响下,加州罢免庭审法官并改变性侵立法。
她不是埃米莉,她是香奈儿·米勒,一个华裔女孩,中文名字是张小夏。
她不是符号般的受害者,而将在书写中为自己、为所有曾遭受伤痛的女孩重新获得疗愈、尊严和力量。
————————————
这个美丽、饱含力量、重要的故事也是一次重新寻回自我的行动,它值得被广泛阅读,尤其是下一代的青年男性。米勒的文字是我们的目标和地图。她是我们珍视的宝藏。——《纽约时报》
在《知晓我姓名》中,我们每分钟都与米勒同在,感同身受,在记录庭审的章节里甚至不忍卒读……米勒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平实、精准却感人至深。——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米勒展现了一桩强暴案件的受害者获取正义有多么困难,这个过程如何变成第二次施暴。虽然米勒的笔触不时充满愤怒,但她始终致力于宽慰,向其他有同样受害经历的人提供获救的途径。《知晓我姓名》不仅激发我们的勇气,更在结局充满救赎的希望。——《华盛顿时报》
米勒与庞大的性侵受害者群体分享着同一种语言,她将自己的痛苦放置于这个群体的普遍背景之中。在一个要求受害者保持沉默的世界里,《知晓我姓名》以毫不畏惧的气势展现了作者坚毅、惊人的强大存在。——《卫报》
《知晓我姓名》既是公开的怆痛,也是自我的疗愈,既是沉默的饮泣,也是大声的呼喊……它不仅仅是一份成功的控告书,也是一只向你伸出、邀请你与她共同战斗的手。——Elle
-
洞见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简体中文版,首次出版!
★樊登博士——重磅推荐
★“文津图书奖”得主万维钢——作序解读
★查理·芒格家族财富管理者、“巴菲特接班人”李录——年度好书必读
★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提名奖得主,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罗伯特·赖特重磅作品
☆人的大脑是为了幸福而设计的吗?
☆“我”到底存不 存在?
☆一切为“空”,还是我们赋予一切的“内涵”为“空”?
☆如何才能将我们从自然选择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
-
【编辑推荐】
1.这是一本颠覆认知的洞见之书,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榜榜首。
2.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提名奖得主,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罗伯特·赖特重磅作品。
3.现代进化理论与佛学的碰撞与交融,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
4.伟大的沉思与实践之旅,世俗时代精神生活的基础。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颠覆认知的洞见之书。作者将佛学中的哲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现代脑科学等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相互印证,帮助我们认清基因载体、进化心理和人类自我意识之间的因果关系,将我们从自然选择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
让我们冲破大脑错觉,发现更真实的自我;以超然的视角,抵达更广义的同情;洞见事物的真相,真正体验到世界的本原之美。
-
【媒体推荐】
一本超凡脱俗、让人头脑清醒的书。
——《卫报》
赖特的书具有启发性,内容丰富,在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纽约时报》
一本令人愉悦的个人著作,意义重大。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他(赖特)的书中包含了许多有趣而有启发性的观点。
——《华盛顿邮报》
-
我的二本学生
作者黄灯在一所二本院校从教,长期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师生交流,使她成为这群学生成长变化的见证者。《我的二本学生》相当于她的教学札记,这里面有她15年一线教学经验的分享,对4500个学生的长期观察和长达10年的跟踪走访,也有两届班主任工作的总结思考,更有近100名学生的现身说法,是黄灯向读者描摹一群年轻人生活剪影的尝试。
截至2020年6月,全国有3005所高等学府,其中本科院校1258所,人们熟知的985和211院校只占100多席,二本及以下学生面目是有点模糊的。为了让读者真切了解二本学生这一群体的社会性现实,在书中,黄灯做了跨越时间的、空间的、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对比,借以考察时代变化、生源地、家庭流动情况对学生就业去向和人生目标设定的影响。
书中最真切动人的,是一个个具体学生的采访日志。在这些用学生名字命名的章节中,访谈个体向读者倾吐着他们对于高考的回望、对于城市生活的生疏、对于毕业的迷茫以及就业的慌张。在这些倾诉中,你将了解他们彼此之间的社交距离、他们和这个社会的认识过程;他们与父母兄妹之间交流的阻畅、与故园乡土的亲疏;他们对于网络文学和游戏的认识、对于新媒体时代的适应和迷失;他们对于考公务员和考研之间的权衡,对于安稳和漂泊的抉择。还有他们对自己人生还有父母、乃至国家责任的担当与跋涉。这每一个被当事人讲述出来的故事,都带着看得见的呼吸、烟尘、脚步还有凝视。在这些极为细致和具体的生命切片中,我们看到的已经不再是二本学生,而是八五后、九零后这一批年轻人,他们所有人。他们所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并没有将他们彼此区分很开,反而,成为他们共享的课题。
-
现代艺术史(插图第六版)
艺术史领域重量级经典,现代艺术百科全书式著作
欧美高校50年来标准教科书,了解现代艺术入门必读
40多年5次重新修订与时俱进,国内首度正版足本引进
编辑推荐
现代艺术史领域重量级经典,50年来一直是欧美高校课程标准教科书,了解现代艺术入门必读
本书初版完成于1968年,是著名艺术史家H. H. 阿纳森的代表作,一经推出即深受欢迎,畅销欧美五十余年。本书也是“现代艺术”史学领域著书立传开创性尝试,其开拓性书写为无数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出版50余年,本书一直是欧美高校现代艺术史课程的标准教科书、资料书、工具书,深受广大师生好评。半个世纪以来,一代代学子对于现代艺术的起因、发展的认识,对现代艺术精神的理解,无不得益于这部著作。艺术领域里的各路人士,从艺术家、艺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高校教授,到博物馆、画廊和非营利文化机构工作人员、收藏家和艺术投资人等,都从中受益匪浅。
现代艺术百科全书式著作,清晰完备梳理艺术史发展和变化脉络
本书以艺术的历史发展为主线,时间为串联线索,聚焦自19世纪中叶以来至今的西方视觉艺术,详尽地讨论了现代艺术史上重要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潮流,涵盖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兼顾社会、政治、科技、文化和思想的变迁对于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书里将阐述落实到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上,与此同时细致的形式分析往往与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历史语境密切关联,兼及对图像、符号、心理分析的恰当融汇,帮助读者一步步认识和理解作品。
40多年历经5次重新修订,与时俱进紧跟艺术史研究全新方向
成书半世纪以来,本书历经多次修订,恰当及时地反映着现代艺术史研究在方法和涵盖范围上的变化。第六版由经验丰富的艺术史家伊丽莎白·C.曼斯菲尔德教授主持,逐章、全面修订,在研究方法上兼容并包,在内容上延续到了21世纪初全球当代艺术创作的状况。
在经典研究之外,社会艺术史、后殖民主义研究、批判理论到女权主义、视觉文化研究、全球艺术史等当代议题,都在本书中有所涉及和讨论。
国内首度正版、足本引进,80万字译稿精心打磨近10年
这部著作早先的中文译本《西方现代艺术史》曾于1986年出版(以原书第二版为底本),当时正是中国现代主义艺术蓬勃兴盛的时期,渴望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们,几乎人手一册。几代人对现代艺术的持续热情,对现代和当代艺术在中国数十年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产生了无法忽视和估量的影响。
时隔三十余年,此次恢复原名《现代艺术史》,首度正版、足本引进,回应一代读者的期盼!我们以2010年的原书第六版为底本,邀请曾在1980年代参与翻译的钱志坚教授再度悉心迻译,精心打磨译稿近十年,将焕然一新的《现代艺术史》带到中文世界。
精装图文并茂,超过1200幅高清图片专业调色,尽力还原作品本真
全新极简风格封面,在装帧上贴合极少主义和光效-视幻觉的现代主义风格,硬精装膜银卡印刷。与上一版相比,第六次插图修订版新增图片200余幅,全书收录精美图片超过1200幅。内文排版参照原版随文附图,讲到哪里作品高清图就到哪里,符合读图时代读者习惯。每幅图经过专业调色、替换,高质量印刷,尽力还原作品本色。
内容简介
《现代艺术史》是一部经典的艺术断代史著作,聚焦于19世纪中叶以来现代艺术史的历史及其在当代艺术中的回响。本书以时间为串联线索,以艺术运动、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为内容支柱,以绘画、雕塑、建筑和摄影为核心类型,清晰地梳理了现代视觉艺术史的发展和变化脉络。本书英文原版自1968年初次出版以来,历经多位专家数次修订,一直是美国高校有关现代艺术史课程的首推教材。
《现代艺术史》第六版由经验丰富的艺术史家、作家伊丽莎白·C. 曼斯菲尔德主持了全面修订,不仅逐章更新了史料信息、拓展了大量图片,在内容分析上更是注重兼容并蓄,与时并进地容纳了艺术史研究的诸多新方向。
名人推荐
在过去四十多年中,H. H. 阿纳森的《现代艺术史》一直是论及“现代艺术”这一宏大而复杂主题时不可或缺的指南。经过伊丽莎白·C.曼斯菲尔德的修订和扩写,《现代艺术史》第六版对现代艺术进行了全面概述,并提供了关于21世纪的后现代主义、全球化、艺术机构等话题的令人着迷的新材料。
——艾伦·沃勒克(Alan Wallach),威廉与玛丽学院
伊丽莎白·曼斯菲尔德修订的《现代艺术史》与现代主义本身一样广泛。始于19世纪法国的现代主义,止于当代全球化,她的研究涵盖了众多媒介在内的美学发展,其范围之广令人印象深刻。我尤其佩服她如何在一个贯穿全书27章的清晰阐释框架下组织现代主义的巨大多样性。她的书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将是无价的工具。
——安德烈斯·马里奥·泽尔维农(Andrés Mario Zervigón),罗格斯大学艺术史系
阿纳森《现代艺术史》的几次修订拓宽了现代主义的整体历史语境,更加全面地探讨了现代主义在艺术中的含义及其与现代西方世界历史的关系。这个修订版包括了更多欧洲和北美艺术家,在处理艺术史的史学研究上也更加成熟。
——戴蒙·威利克(Damon Willick),洛约拉马利蒙特大学
-
岂不怀归
◎ 编辑推荐
★社会学学者“潜伏”三和,以白描手法还原“三和大神”真实面貌;一部罕见的真实和诚恳的作品。
深圳龙华一处城市角落里,有一群被称为“三和大神”的年轻人。他们干一天玩三天,吃廉价的食物,经常睡大街,十天半月不洗澡、不换衣服。
三和随着一部纪录片而火遍全网,一方面被妖魔化为中国版的里约贫民窟,一方面被娱乐化为颓废时代的精神乌托邦。在种种被粗暴简化的标签和符号背后,这些徘徊在边缘地带的“三和大神”们,其生存状况究竟如何?社会学者孤身融入三和,展开长达半年的艰难田野调查,拨开媒体猎奇化的迷雾,还原一个全面而真实的三和。
★深度挖掘“三和大神”背后的故事,一窥 “佛系”外表下的无奈与挣扎;
“丧文化”横行的时代,“三和大神”离我们并不遥远。
“躺尸”到死亡,颓废到绝望。看似玩世不恭的生活,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复杂经历?本书列举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讲述三和青年的“前世今生”。每一个流落街头的“大神”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每一张故作洒脱的脸上,都藏着失落与迷茫。他们想做一个活生生的人,却成了混吃等死的躯壳。当梦被现实击碎,当希望沦为绝望,“丧”是他们对世界的无声反抗。
★探寻三和式底层社会成因,剖析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发展问题。
为何新一代的进城务工者不再像父辈一样选择节俭而吃苦耐劳地工作?满怀希望前来三和寻找出路的青年们,为何无可避免地走向沉沦?本书尽可能透视与理解三和青年的想法与选择,揭示三和消磨斗志、泯灭理想的特殊“魔力”,并分析其背后的经济与社会原因,为理解中国城市化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
★凝视高楼之下的无名阴影,探索三和青年“后备军”的可能出路。
三和青年的遭遇绝非孤例,他们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一些难以被城市容纳的群体的缩影。三和青年的“后备军”,是整整一代没有知识与技能的农村青年。本书对三和青年抱以人道主义的关怀与同情,并鼓励各界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抛下的那一群人,共同寻找解决之道。
★李培林、李银河、梁鸿、熊培云诚挚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青年农民工边缘群体的社会学著作,它以田野笔记和深描的方法,提供了类似《街角社会》的观察视角,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化过程艰难复杂的全貌。
——李培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一个社会的内在裂缝如何形成?“三和青年”如何一步步从社会秩序中游离出来,成了得过且过、没有任何生存实感的“三和大神”?当理论术语无法解释社会现象时,或许,回到经验,回到现场,我们能获得最真实也最有效的理解力。《岂不怀归》的两位写作者秉承这一信条,进入“三和”,让我们看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人才市场、中介、小旅馆、工厂,甚至天气,等等,它们构成强大的现实合力“剥夺”青年们的梦想和精神。在这里,“三和”就像一面魔镜,照出时代逻辑的另一面——荒凉、坚硬,以粗暴的力量侵袭着我们的灵魂。我希望大家能够阅读这本书。
——梁鸿 学者、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 内容简介
在深圳龙华三和人力资源市场,生活着一群“三和大神”。他们干一天玩三天,白天四处闲逛,晚上睡大街;吃5块钱一碗的“挂逼面”,喝2块钱一大瓶的水,抽5毛钱一根的散装红双喜,在臭气熏天的网吧里呆到天明。混吃等死,得过且过,挣扎在城市边缘,在生存的极限自我麻痹。他们是城市化浪潮中掉队的人,是被时代遗弃的“零部件”。“留城无望,回村无意”,是他们共同面临的两难困境。
社科院社会学学者“潜伏”三和,历时半年,完成了这份20多万字的研究笔记,并配有几十幅图片。采用白描式研究手法,还原三和青年生存处境,全景式展现“90后”和“00后”农民工流浪三和的生活,打破大众对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以点窥面,了解中国社会剧烈变革之下的城市化问题,探寻解决底层社会问题的进路。本书在突显学术价值的同时,体现人文关怀和学界对社会现实、劳动者的关照。
-
刑法学讲义
全网爆红的“法律男神”罗翔教授为每一位普通读者写的刑法普及讲义。
刑法与每个人的生活都密不可分,家庭、校园、职场、人际关系、经济活动处处都有违法犯罪行为,相应地,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刑法。
罗翔让本来枯燥专业的刑法课变得“津津有味”,读者直呼上头,“根本停不下来”。刑法常识结合法理精神,兼具法律与人文的力量。本书为读者提供了相对完整的刑法学习体系,涵盖刑法演变、犯罪论、刑罚论,以及具体罪名的定罪量刑。全书通过分析真实刑法案件、张三的犯罪行为,激发读者用独立、睿智的法学思维去看待生活,提高法律感知能力。最后,每一位读者都能带着法学思维回归到工作、生活中去。
◇火爆全网!法律男神罗翔教授普法力作,超过900万人追着学
◇年轻人都在学,颠覆刑法认知,升级思维方式,守护自己的生命、身体和财产
◇识破网络诈骗、防治性骚扰、合理索赔、守护婚姻、处理意外,全方位打开法律感知力
◇法律界"郭德纲",让刑法变有趣,法律入门神书,享受法学和哲学的双重降维学习快感
◇2020年现象级出圈学者,1天涨粉百万,创造B站增粉记录,千万人点赞,1.5亿次观看
◇陈睿、罗振宇、罗永浩都在转发推荐的刑法老师
理性而不失温度,感性而不失高度。这不仅是罗翔老师这样法律传播者的愿望,也是在法治社会中我们应有的态度。
——《人民日报》
法律可能让人觉得很生涩,离生活比较远。但是罗老师能让你知道法律跟生活是非常贴近的。他自己本身很懂,所以可以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讲出来。
——《南方周末》
罗翔老师不仅给你提供法律专业视角下的独特解读,还时不时来一场哲学教育,让你感受到一种被降维打击的快感,获得感和成就感满满。
——《第一财经》
外皮是喜感的口音,搞笑的例证;内核则是在多年的实践和思辨中寻求真理,催人上进,成为内容产业中的一股“清流”。这恐怕是罗翔之所以能持续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中国新闻周刊》
罗翔老师满足了人们对有力量的通识教育的想像。用荒诞、极端案件逗笑人的同时,夹带出对尊重生命、尊重常识和对理想主义的呼唤。
——《三联生活周刊》
“津津有味”是罗翔弹幕里的高频词。除此之外,人们喜欢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的真性情。
-
文化失忆
我们生活的世纪脱胎于二十世纪,正如一道黑烟从石油大火中升起。
如果不能记住所有的事情,我们至少应该知道自己忘记了什么。
.
克莱夫·詹姆斯用了四十年时间完成《文化失忆》,一部介绍自由人文主义传统“独出机杼的核心纲要”,由百篇历史人物评论组成,除了那些醒目的路标式人物,更多的是被留存在遗忘边缘的名字。二十世纪几次大灾难历尽生死存亡,无数人消失在晦暗的断裂中,更多不合时宜的事实经过筛选淬炼,重组为我们所知的历史。詹姆斯提醒人们,使文明成其为文明的人文主义若要在新世纪得以留存,继承者们就不能放弃对过去的记忆。本书试图召回、感知和审视二十世纪动荡的精神生活,捕捉“一场盛大对话的边角”,以此抵抗遗忘,并重新建立联结。
詹姆斯通晓七种语言,贯通哲学、历史、政治和艺术,打磨出一份警句频出的现代文明回忆清单。从阿赫玛托娃(A)到茨威格(Z),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闪耀的群星,还有人类一切创造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勾连及其周围环绕的黑暗,它们共同构成时间之海上一道明灭相间的星辉:或许会黯淡,但永不消逝。作为一名真正的人文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詹姆斯热诚的书写让历史回到当下的脉搏之中,并获得回应当下的能力:对于一切削弱人文主义联结的势力,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是必要的抗争。
.
充满格言警句、极具启发的文明史速成课程。——J. M. 库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一颗惊人的星星迸发出炽烈的光辉。——西蒙·沙玛(英国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讲师)
詹姆斯获得“折衷高眉与浅俗的大师”这一声誉,当之无愧。——《洛杉矶时报》
詹姆斯证明了自己不仅拥有卓越的才智,而且还拥有非凡的能力来传达自己的激情。——《观察家报》
当英国失去克莱夫·詹姆斯,就好像一架有五六名最优秀的作家乘坐的飞机坠毁了。——德怀特·加纳(评论家)
诙谐、深刻、博学,关于二十世纪文化与政治丰富驳杂的一流文集。——《星期日泰晤士报》
极具天赋,博学多才到令人嫉妒,他慷慨的书写包罗万象。——约翰·班维尔,《纽约书评》
-
梦游人
【《梦游人》京东专享 米兰·昆德拉激赏,北岛、止庵、孙甘露、格非、邱华栋、谢有顺、路内 倾情推荐!京东购买链接https://item.jd.com/12705311.html】
·
★编辑推荐★
·
一部被中国读者期待了几十年,令无数翻译家望而生畏的重量级作品!
·
本书的出版,是中国近二十年间文学翻译和出版领域的重大事件!比肩《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的巨著,启 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经典,昆德拉、富恩特斯竞相效仿的榜样!
·
乔伊斯、茨威格、托马斯·曼、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荣格、汉娜·阿伦特、维特根斯坦、里尔克、穆齐尔、卡内蒂、卡尔·克劳斯……本书作者拥有以上阵容强大的朋友圈,却一直被文学史忽视。几十年来,本书几乎成了中国读者望眼欲穿的文学等候。
·
一个曾以卖衣为生的小镇文学青年,以一己之力耗十年之功翻译而成!
·
熵增的世界趋于无序,在传统价值崩溃的黑夜,每个人都是梦游者。黑暗中,没有人能看见另一个人。在不受约束、免除价值的黑暗森林中,人类的未来将走向何方?不要伤害自己,我们都在这里!
·
★名家推荐★
·
赫尔曼·布洛赫的《梦游人》是我反复称赞的一部作品,它包含了后普鲁斯特小说所有可能性的萌芽。
——米兰·昆德拉
·
我对赫尔曼·布洛赫怀有崇高的敬意,他的《梦游人》是一部令人钦佩的作品。
——托马斯·曼
·
赫尔曼·布洛赫作为作家的声望建立在小说《梦游人》和《维吉尔之死》上。单凭这两部小说,就必须将他归在20世纪最重要小说家的行列。
──《赫尔曼·布洛赫传》作者 埃内斯汀·施兰特
·
★内容简介★
·
《梦游人》是布洛赫的首部长篇小说,创作于1928年至1931年间,是一部开辟了现代小说新方向的巨著。小说分为三个部分,从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登基开始,到1918年他退位为止,跨越了威廉二世的整个统治生涯,展现了现代世界的价值崩溃的进程。
·
小说第一部《1888年:帕塞诺夫或浪漫主义》展现的是价值崩溃的第一个阶段,传统的价值观开始衰落,但依旧是确定的。主人公约阿希姆·冯·帕塞诺夫遵循长子继承庄园、次子从军的传统,成为一名中尉,而其好友贝特兰德则背离传统价值,退伍后成为一名商人。后来,约阿希姆因其兄长死于一场决斗而退出军队,回家顶替兄长接管庄园,并在妓女卢泽娜和隔壁庄园主的女儿伊丽莎白之间周旋挣扎,尽管感到无助,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依附于传统的价值系统,与门当户对的伊丽莎白结婚。
·
小说第二部《1903年:埃施或无政府主义》展现的是价值崩溃的第二个阶段,价值观已经蒙上面纱,陷入混乱状态,人只能盲目地抓住一切他视为价值的东西。主人公埃施在科隆丢掉了簿记员的工作,怒火中烧,试图向警察局检举同事南特维希,最后却寄出了一封举报贝特兰德的信。在这中间,工会领导人马丁·盖林格给埃施在曼海姆的码头找了一份仓库办事员的差事,埃施在那里认识了海关检查员科尔恩,后者想把自己的妹妹埃尔娜嫁给他,他则为了将飞刀表演者的女搭档伊隆娜从危险的表演中“拯救”出来而辞掉工作,组织起了女子摔跤比赛。事业再次挫败后,埃施回到了科隆,与他的旧相识、酒馆老板娘亨特延大嫂结婚,试图以此使混乱的世界恢复秩序。
·
小说第三部《1918年:胡格瑙或现实主义》展现的是价值崩溃的第三个阶段,人在不受价值束缚的世界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主人公胡格瑙逃离军队,在摩泽尔小城“度假”,遇到小城军队指挥官约阿希姆·冯·帕塞诺夫少校和当地一份报纸的发行人埃施,他冒充一家子虚乌有的集团的代理人,买下埃施的报纸,却在战争末期的动荡与混乱中杀死了埃施,并胁迫埃施太太与自己发生关系,之后过上了小资产阶级商人的安稳生活。与这一主要情节平行的,还有小城里一位律师的妻子汉娜·文德林、在埃施家里的孤儿玛格丽特、曾被埋在战壕里的泥瓦匠格迪克,以及医院里的医生、护士和伤员的故事。此外,还穿插着十篇论述“价值崩溃”的随笔和十六篇“柏林救世军姑娘的故事”,而“柏林救世军姑娘的故事”的叙述者“我”(贝特兰德·米勒,哲学博士),也是“价值崩溃”随笔的作者。前两部中连贯的叙述在第三部中被这种“复调叙事”打破,哲理随笔、抒情散文、诗歌、戏剧、报刊文章、商业信函等文体轮番上阵,这种同一主题下的变奏丰富了小说形式的可能性,也暗合了小说所要展现的在不同理性层面走向价值崩溃的主题。
-
文青之死
所有日常的破碎挣扎,皆源自一份真心。
是对文青最初本质的寻回,也是对未来世代的寄语。
九歌年度小说奖、金鼎奖得主
吴浊流文学奖正奖作品,赖香吟短篇小说集初次引进。
▼编辑推荐
☆ 1987年,赖香吟发表小说《蛙》,夺得联合文学巡回文艺营短篇小说首奖;其后再以《翻译者》 荣获 1995 年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崛起于文坛。她的创作,向内探索人类心灵,向外则触及时代、社会背后的隐微地带,细致的文字之间常见反复的思索,是当代重要的台湾六零后作家。
☆ 《文青之死》是赖香吟在短篇小说技艺上的一次自我突破,节奏、用字的转换受到众多肯定,如文学杂志《秘密读者》策划刊登的匿名书评,曾以此称赞:“赖香吟不只能写好缓慢,节奏该快的时候,也是能迅如奔雷,一箭红心。而这样的瞬间加速,往往都发生在靠近结局之处,留下一道漂亮的刹车痕。”
☆ “如今文青当然不是个干净的词,消费流行与装腔作态使它讨人厌,这本书回收该词,不是拥护,不在批判,而是想理一理文青这个词曾经干净的成分。”对于平凡泛滥的文青,赖香吟借由书写日常生活,如夫妻婚姻破裂、老年人身患重病,以各种看似离文青遥远的琐碎故事,侧面显露文青的珍贵特质。
▼内容简介
“九则故事,尽管角色、情节有异,但大抵是内在生命与现实相互牵制或漠视的故事,症状表现为错误的情感、志业的彷徨——多数文青人生正是在这两者病去了大半。”
昔日文青,却已成我辈中年。但他们曾有理想与实践,对社会的感受、冲撞世界的步伐,皆远超众人。如今,那些过去种种,是否还留下些什么?疲于应付现实的文青们,又是否仍怀抱着什么?
对拥有敏感真挚之心的许多文青,《文青之死》是小说家给他们的安慰,也是走下去的期盼与祝福:“道阻且长,让我们一起继续”。
▼名人推荐
☆ 《文青之死》这些影影绰绰的人物,在时间的大幕间奔皇行走,绕不过的瓶颈,则始终是对生活的质疑。他们念兹在兹的,实乃反复思维或仍有“不一定要受苦或搞得天翻地覆,也可能过一个有感觉的人生”之愿想,全书大抵见证这些看不见的抵抗与挣扎。在赖香吟笔下,生命的明暗光影曲折晦涩而细腻、沉郁凄楚而感伤。
——石晓枫(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媒体推荐
☆ 赖香吟用非常简明的独白和对白,写出精醇的生活感。《静到突然》中叙事者与许耀仁相处时,双方既算计又似有温情的桥段;《天竺鼠》里的夫妻吵架、《小原》最后一段的情绪攻防,都能写得流畅、明快又有夹层。这是一部写实的小说,但却没有传统写实主义的枝芜。小说透过细节建构起来的立体感,仗恃的不是厚实而是精准。
——文学杂志《秘密读者》匿名书评
▼获奖记录
☆ 本书荣获 2017 年“吴浊流文学奖”小说奖正奖与“金鼎奖”优良出版品推荐。
☆ 收录篇章《暮色将至》荣获 2008 年九歌“年度小说奖”。
-
旋涡
◎伊藤润二代表作!首次简体中文版出版!
◎双封+精美赠品(海报1张、书签2张、原画卡片3张),值得珍藏!
◎建议18岁以上读者阅读
------------------------------------------------
旋涡是什么? 是诱惑、嫉妒、沉迷……
是摧毁好奇心的谜底,
是伪装成无私的善心。
一层一层,毁灭又再生,没人能逃得出旋涡!
------------------------------------------------
★内容介绍
黑涡镇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平和小镇,高中生五岛桐绘自出生起一直生活在这里。然而,最近她觉得镇上有些异常,像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让身边的人都变得奇怪了。与桐绘青梅竹马的秀一更是觉得这个镇子被仿佛有生命的旋涡诅咒了。
恐怖的怪事接连发生,桐绘终于同意与秀一一起逃离镇子,然而,旋涡的力量终究不是能够轻易摆脱的。
仔细看看,旋涡就在每个人身边,甚至还在你的身体上呢……
-
土星之环
☀内容简介
悼念上升的幻觉
悼念瓦解于尘的秩序
这是一场举行过无数次的葬礼
我们终将在沉降中汇合
本书是塞巴尔德继《移民》之后又一享誉国际的作品,记录了叙事者“我”一段穿越英格兰东海岸的徒步旅行以及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思所感。他行经古老的英国庄园、已故作家的宅邸、破败的海滨度假胜地、被遗弃的岛屿,回忆讲述各种奇异的故事,如托马斯·布朗的头颅、伦勃朗的解剖课、鲱鱼的自然史、康拉德的非洲之行、中国的宫廷火车、糖与艺术的历史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轰炸、耶路撒冷神庙的模型、诺维奇的蚕桑业,等等。
这是一段真正的文学之旅,这些穿杂在旅程中的事件涉及文学、艺术、社会历史、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集体与个人回忆交织,图片与文本相辅,梦境与现实共生。读者受邀进入这座回忆博物馆,与塞巴尔德一同观察生存与记忆、变化与遗忘。
☀媒体推荐
塞巴尔德的书写具有道德重量和忧倦智慧,它超越了文学,进入了神谕般的境界。
在现代文学中他的声音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存在,也许还需要十年才能完全领会其言语的重量和精细。
——《纽约客》
这本书就像一个你想永远做下去的梦。
塞巴尔德完成了每个作家梦寐以求的工作。《土星之环》闪耀着人类心灵的光辉和坚韧。
——《纽约时报书评》
塞巴尔德就是这样罕有的存在:一个无法效仿的创作者,他创造的不同凡响的句子像水晶一般,同时折射并放大了它们的意义。
——《书单杂志》
-
往复书简:初恋与不伦
✉【编辑推荐】
是枝裕和、椎名林檎、满岛光推崇的日剧大神,《东京爱情故事》《四重奏》编剧坂元裕二唯一心碎小说集首度引进;
写给孤独者的深情书简,致艰难生存的你:爱是相互看见,更是相互拯救
★ 日剧大神·爱的灵魂捕手坂元裕二唯一心碎故事集:“我要说的,是这个世界的痛楚,和与痛楚数量相当的喜悦。”
一如他深受喜爱的影视作品,坂元的小说擅长捕捉日常细节,刻画普通人情感,在既冷酷又饱含温柔、既有伤害也有无尽深情的故事中,讲述爱与救赎的永恒主题。
·
★ “哪怕一个也好,我想将那些艰难活着的人,从他们的生活中拯救出来”
突破恋爱小说边界,触及深层社会问题与边缘人生存状况,替被霸凌者、被漠视者与被抛弃者努力发出声音。
“比起多数派,我更想为少数派书写。让他们感到原来这么想的人不只我一个。”
——坂元裕二
·
★ 初恋是一次奋不顾身的冒险,不伦是一场无法回头的逃亡:
漠视是一种暴力,而相互看见就是初恋的开始;背叛是一场杀戮,重新去爱就是最好的报复——而爱是相互看见,更是相互拯救。
·
★ 独特的书信体小说,金句王坂元裕二集毕生功力写下的极具个人特色故事集:
以写信对抗冷漠、对抗背叛、对抗死亡,用书信体写著暗涌日常,在聊天记录里刻画日常、人性、爱的残酷、孤独者的相互救赎。
·
★ 特别收录作者坂元裕二手写寄语,给中国读者的心意:
“这是关于两个人之间通过书信把心系在一起的故事,而我现在也正在写这封信。希望这封渡海传达的信可以让你们的心有所震动。谢谢,期待着有朝一日能相见。”
·
★ 日式信封装设计×书封独立插画
信封装使用日本广告纸手工裱糊,以独特而切题的方式呈现这部“信”的故事;书封插画为星空上掉落的床单,深蓝忧郁,暗合初恋纯真与不伦挣扎。
·
★ 是枝裕和、小泉今日子落泪推荐;高桥一生、满岛光真情献声
·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日剧大神坂元裕二的一部中篇小说集,书中以书信邮件、聊天记录的形式描绘出两则心碎又心动的恋爱物语,也是现代人触动最深的情感形式:初恋与不伦。坂元裕二讲述得克制、文艺、美好,把注定悲伤的故事用优美清新的口吻娓娓道来,感动万千读者。
·
《初恋》:从久未联系的初恋女孩那里收到了一封信。同一时间,女孩的婚约者是一场交通事故的肇事司机,并且在那起事故中逃逸了……
《不伦》:妻子突然说要去非洲做除地雷的志愿者,就这么抛下丈夫开启了自己的旅程,但却遭遇恐怖袭击,去世了。一年后,还在调查事件的丈夫突然收到了一封信:“你的妻子还活着,和我的丈夫在非洲生活着。”两颗同样丧气的心慢慢靠近……
-
送奶工
2018 布克奖
2018 全美国家书评人协会奖
2019 奥威尔奖
·
别再窥探我的生活。没有肢体接触,就不构成侵犯了吗?
18岁那年,我被一个代号为“送奶工”的人跟踪窥探。人言可畏,这段遭遇却被邻里谣传为不堪入目的私情。他们不想要真相,他们只想要谣言。我就在这样冷漠 、封闭、对立的小地方长大成人。我,要么放任自己被同化;要么看清一切,笑着往前。18岁的我,要求自己想得更多。
·
总有一小部分人,在荒诞的集体谣言中,保持理智和真情实感。
——————
♦以前我害怕别人的流言和恶意,现在我笑看别人的流言和恶意。
♦就是这本书!道破女性承受的语言暴力。
♦没有身体接触,就不构成侵犯了吗?
♦仅在英国,一年畅销50万册以上!拿遍大西洋两岸大奖!
♦布克奖、奥威尔奖、全美国家书评人协会大奖
♦《卫报》《经济学人》《爱尔兰时报》NPR年度图书
♦百利女性小说奖决选、Folio文学小说决选作品
—————
★第50届布克奖授奖词&评委主席赞誉★
天才般的实验文学,它有强大的能力从公共生活切入到个体内心的思想世界。有时一个句子,就令人叹为观止。
·
它极为独特的叙述声音挑战了传统的思考方式,汇成了令人惊喜、令人身临其境的语言。这是一个关于野蛮、性骚扰和反抗的故事,尖锐、辛辣的语言则在其中穿针引线。
·
我认为这部备受赞扬的作品能帮助人们思考MeToo,它让我们看到了对MeToo深刻、敏锐的分析,也对其从道德上和理智上进行描摹……女主人公自有一套感性的想法,有她的幽默,有她的阅读方式。她是一个反智的社会里会思考的人。
——布克奖评委主席、哲学家 安东尼·阿皮亚
————
★名家推荐★
《送奶工》涌动着黑色幽默,以及少年对承认世界之残忍荒谬的愤怒。——《纽约客》
·
这本小说的方方面面都是真实的。——《卫报》
·
《送奶工》的叙述声音,是一种奇迹。——奥威尔奖评委主席 汤姆·萨克利夫
·
《送奶工》坦率得令人震惊,它绝对值得经久不息的掌声。——北爱尔兰艺术委员会主席 达米安·史密斯
·
她的小说,在很多方面,尝试展现出一个非正常的社会的规则是什么,没人有名字,这几乎是反乌托邦的、未来的特质。很多读者,尤其是不熟悉爱尔兰晚近历史的年轻人,可能会觉得这本书是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的平行世界。——《卫报》书评
·
她的主题,她曾说,是“绝对的,本质上”关于“权力如何被使用,不仅是个人意义上,而且是社会层面上”。它处理了对立、野蛮、身份认同、监视和抵抗,《送奶工》尽管把故事设定在40年前,但是很多层面上,它就是关于当下的——它非同寻常地预兆了#metoo运动——《卫报》书评
·
《送奶工》是一头奇怪的野兽;它苛求太多,但是也回馈了很多:它的叙述语言,仿佛通体带电,让人觉耳目一新。―Entertainment Weekly
·
伯恩斯充满力量的叙述,调动了叙述者感性的声音……《送奶工》在一个只有单一的声音、一个分为我们和他们的社会里,提出了一次激昂的、自由的思考。―USA Today
·
《送奶工》是精巧的凯旋之歌,歌唱理解力和重要之事……它是一部深刻的女性主义作品,聚焦一个年轻女孩的日常生活是如何被私下里或是公共地榨取,意义非凡、令人信服……中间姐姐是一股力量。她是现代的女英雄。―Los Angeles Times
·
很少有小说能像这本书一样,看透暴力如何瓦解了社会网络,反倒强化了人性之恶。这本书也充满能量,在一些孔隙中透出善良之光,还有年轻人特有的快乐……一头扎入这本书的叙述语言,就好像提醒我们,在这本有些黑暗的小说里,辨析最复杂最困难的情感,是一种快乐。关于这一点,或者说,正因如此,《送奶工》反抗成功了。―The Boston Globe
·
《送奶工》是一本能引爆人群的小说,有不少历史的成分,但名字、日期、地点并不构成妨碍。它讲述的不仅是特定的个人故事,而是对一个无名女孩内心正在形成的准则的致敬。―The New Republic
·
《送奶工》喷涌出扣人心弦、紧凑的妙语连珠……它对北爱尔兰的社会洞察敏锐、描述精准。……极具说服力且关照当下的书。―Irish Independent
-
夜晚的潜水艇
仿佛鸟栖树,鱼潜渊,一切稳妥又安宁,夜晚这才真正地降临。
《夜晚的潜水艇》是作家陈春成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九个故事,笔锋游走于旧山河与未知宇宙间,以瑰奇飘扬的想象、温厚清幽的笔法,在现实与幻境间辟开若干条秘密的通道:海底漫游的少年、深山遗落的古碑、弥散入万物的字句、云彩修剪站、铸剑与酿酒、铁幕下的萨克斯、蓝鲸内的演奏厅……
潜入故事深处,感知体内的星云旋动、草木蔓发;以词语的微光,探照记忆的海沟。关于藏匿与寻找、追捕与逃遁,种种无常中的一点确凿,烈日与深渊间的一小片清凉。陈春成的小说世界,是可供藏身的洞窟,悬浮于纸上的宫殿,航向往昔的潜艇,呈现汉语小说的一种风度与新的可能性。
【推荐语】
读陈春成的小说,能感受到作者在背后把问题全部想得清清楚楚,所以小说才会看起来流畅而有趣。他的语言锤炼已经炉火纯青,不是池中之物。这注定是一位了不起的小说家。
——阿乙(作家)
陈春成是一座傍晚的园林,每句话都值得细看,每句话都即将错过。我相信这个传说:“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有一种古老的文字秩序在暗中流传,到他出现时,我才能指给你:快看,就是这个样子。
——贾行家(作家)
初读《裁云记》《竹峰寺》时,只觉得文章虽短但气象非凡,作者笔下处处是奇光异彩。读罢全书,才知道那也只是修竹茂林中隐隐露出的一角飞檐。九篇小说,如九座幽深的宫殿,殿门虚掩,静谧无人,但你侧身进去,缓缓移步,很快就能看到那些足以使人目不暇给的别致格局、精巧构件、璀璨细节。感谢作者以一己之力构筑这些美妙而深邃的宫殿,让我们得以窥见其中那无数动人心魄的奇丽景象。
——东东枪(作家)
陈春成的每一篇文字,甚至每一页每一段,都有一种奇异的空灵感,把人拉拽进一种亦真亦幻的状态里。细致入微的文字后隐藏着很久远的情感,调动出我的记忆与触觉。每一篇看完,总是唏嘘半日。
——陆庆屹(导演)
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一直是个悲壮的象征——可如果他是乐在其中,他眼中一直隐隐含着笑意呢?我读陈春成的小说,就一直觉得他是快活的西西弗斯:欣逢命运的高山,时代的陡坡,语言的巨石,他乐此不疲。我作为读者,也能拾其乐而追随。当人游戏的时候,他完整;当人完整的时候,他游戏。席勒这句话,我借来说春成。
——史航(编剧)
陈春成的小说很惊艳,语言极好,且有一种整体性、批判性而又狂欢性的想象力。最厉害的是,他能使最荒诞不经的叙述毫不费力地变得可信,这个本事很难。他对自己的生活有尖锐的看法,表达十分华美飞翔。
——李静(评论家)
陈春成的《音乐家》发表在年轻人阅读社区“豆瓣”上。小说叙述的沉稳、惊悚、细致、绵密,回环往复而又一唱三叹,在不动声色中有雷霆万钧的力量。其叙述的老道、节制,想象的绚烂、丰富,意蕴的复杂与隐喻色彩,很难令人相信这是出自一位90后作家之手。无怪乎有读者留言:“在这篇小说里感受到了希区柯克的后窗,王维的山林,和博尔赫斯的迷宫。”
——王德领(评论家)
陈春成是90后作家中非常有个人特色的一位。汪曾祺式的古典故园与博尔赫斯式的现代迷宫拆散重组,变成了他笔下的废园。但只要读完他的作品,又会发现他远比此丰富。他直接越过了写自我的阶段,一出场就以万物为题,在常识之上,就势思接万里。每一篇小说都不尽相同,又在主题上持续变奏。在一个以糙笔写浮心的时代,他反其道而行之,躲在“深山电报站”,以万物为学问,没有功利心地研究又把玩。他笔触老练,用字沉静,想象又纵肆酣快,间杂萌态。浑然一个专心研学又玩心隆盛的老顽童。
——古肩(《中华文学选刊》编辑)
-
忠诚
○编辑推荐
法国中生代热门小说家、雷诺多文学奖获得者德尔菲娜·德·维冈撰写一场惊心动魄的家庭调查,驱赶亲密关系中沉默的怪物。
维冈不创造风花雪月的故事,从三十五岁出版第一部小说开始,她不懈地书写那些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沉默的现代人——地铁上班族、母亲、离异家庭的孩子、教师、失语症治疗师,用外科手术刀一般的笔触直击他们伤痛的病灶。在《忠诚》这本书里,她探索了“忠诚”这一重要伦理在亲密关系中发生的作用,并由此展现了教师、学生、妻子、丈夫之间时而对抗、时而同谋的关系。
○内容简介
中学教师艾莲是家庭暴力的幸存者,她在学生提奥的身上看到了伤害的痕迹,决定帮助他。
父母离异的提奥和马蒂斯成为了朋友,常常一起躲起来喝烈酒。
马蒂斯是偷钱、撒谎的行家,他要带领提奥加入坏男孩的圈子。
赛西尔作为母亲,当然察觉到马蒂斯的反常,然而,丈夫电脑里的秘密先一步击溃了她……
四个视角交织出一场惊心动魄的家庭调查。
亲密关系里,谁对谁忠诚?谁救谁于水火?
※2018年法国RTL-Lire大奖短名单作品
紧凑、迷人。——《卫报》
持久的共鸣。——《费加罗报》
透彻。——法国《Elle》
令人警醒。——法国《Télérama》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