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最新电子书

  • 闺蜜

    作者:[美]玛丽莲·亚隆 / 特蕾莎·多诺万·布朗

    这是第一本完整讨论女性友谊历史的专著。从古希腊罗马谈起,透过无数例证,发掘女性友谊的真貌,你将发现,今日“友谊”正进入前所未见的全盛时期!

    历史上的姐妹淘

    本书重建女性情谊的历史。从17世纪起,许多中、上阶级女性,在沙龙等场所中获得与其他人公开交友的自由。到了19世纪,女性友谊甚至翻转为社会主流,“友谊”一词开始与情感亲密的女性特征画上等号,不再是被歌颂的兄弟情谊。

    女性友谊的崛起,让我们看见友谊的各种形式:法国大革命中牺牲的罗兰夫人,她选择好友苏菲作为她上断头台的见证人。苏菲的纪录,促使罗兰夫人荣耀的事迹永存,也鼓舞了许多人。

    美国小罗斯福总统夫人埃莉诺是二十世纪初美国女性的典范,她创立女性政党俱乐部、创办报纸,在二战期间除了组织女性爱国组织,更对当时美国的外裔人权保护极具贡献。从她的日记与资料,我们看见许多的女性友人都在这些策略与行动中作为她的顾问与后盾。

    女性友谊的现代价值

    曾经,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社会是以男性友谊为基础,如今正演化为两性共同支撑的社群关系。一则,百年来女性在公共领域中站上男性岗位,再者,男性之间的友谊模式历经了又一次翻转。从过去受到歌颂,转而认为友谊等同女性化,到了现今,男性的友谊也不再是肩并肩的同袍情谊,而是面对面的言语表达和相互拥抱,与女性情谊越来越相似。

    历史告诉我们,曾经被视为低层次、限于小群体间、无助于社会进步的女性友谊,其实起自于社群中的互助,此一特质能让我们更容易交朋友,彼此间提供更多帮助。而这正是社会生活发展的基础,能促使社会往关心每个人的福祉迈进。在这个日渐疏离的社会里,这个越来越普遍的女性友谊模式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 作者:吴煦斌

    《牛》1980年由素叶出版社首次出版,收入短篇小说9篇;2016年 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再版,增加《信》《一个晕倒在水池旁边的印第安人》;本书为初版四十周年纪念版,经作者重新校订,加入《蝙蝠》、作者后记。全书共计11篇小说,并有刘以鬯作序、梁秉钧作跋。小说多以自然与人的关系为主题,充满灵性,文字优美。

  • 病床边的陌生人

    作者:【美】戴维·J.罗思曼(David J. Rothman)

    ☆亮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创系主任韩启德作序推荐

    *对于任何一名关心法律、医学及伦理问题的学者来说,这本书都吸引力十足。——桑德拉·H.约翰逊,美国圣路易斯大学法学院健康法研究中心创始主任

    *国内多所高校人文医学专业必读书目

    ☆编辑推荐:

    “医生仅与自己的患者和上帝同在”,20世纪60年代后,医生心中这样美好的愿景却被拥挤的诊室所取代。在那里,患者被“陌生人”——律师、法官、立法者和学者——团团围住,甚至医生自己都难有一席之地。是什么给医学游戏带来了新规则和新玩家?是什么导致医生日渐失去自由裁量权?又是从什么时候起,解决复杂棘手的医学问题,不仅需要医学从业者还需要“陌生人”?

    ☆内容简介:

    在曾经属于医生的私人领域中,患者开始听从陌生人的建议。而由陌生人组成的这束耀眼的聚光灯不但形塑了医学实践的外部条件,还触及了它的实质——医生在病榻之侧所做的决策。曾经在自己的王国里说一不二的医生,怎么就被迫站出来直面委员会、各式表格、大道理以及主动出击的患者了呢?本书将读者带回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医学实验室、诊疗室、法庭和书斋,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情绪此起彼伏的大潮中,还原一场深刻影响了医患关系的变革。

    戴维·J.罗思曼教授不仅是一位社会与医学研究者,更是一位历史学家,这也意味着他拥有“陌生人”的身份;正因此,他才能用富有同理心的笔触,围绕健康照护、法律与生命伦理学的发展历程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 狗夫200天

    作者:陈紫莲

    一本中国中老年版的《在路上》

    ★编辑推荐

    ◎如果你思考过“我的一生该怎么过”“当我老了,我希望自己是什么样的”,你一定不能错过这个故事!

    ◎一本中国中老年版的《在路上》!令人又哭又笑、欲罢不能、掩卷沉思的阅读体验!

    ◎小说改编影视作品由国内一线团队开发中!

    ★内容简介

    30岁失业青年陈志勇,

    68岁神秘老太张倩影,

    在驾校结下忘年友谊,

    一起开车去遥远的海里大草原,

    一路发生许多悲喜交加的故事……

    饱含岁月辛酸,却又温情满满,

    笑到鬼哭狼嚎,哭到无语凝噎,

    一本中国中老年版的《在路上》!

    ★媒体推荐

    ◎阿紫写了一本中国版的《在路上》,它的主人公变成了两个中老年孤儿,荒诞、真实而温暖。——作家 张春

    ◎阿紫是个充满魅力的家伙,她的作品和本人一样,总因意料之外的直白坦率而形成一种轻快的冷幽默风格。看这本书时我总会想,我爸曾经说过,如果他中了彩票也会给我买一辆狗夫。也许狗夫就是我和陈志勇这样待业在家的、失意中年人的标配吧。——作家 曾良君

    ◎已经很久没见过这样的作家,愿意用细腻又深情的笔触去写两个不完美的人物。我从没想过,一个看似失败的男人和一个别扭的老太太,居然会碰撞出这么一个“怪趣又深邃”的故事。——作家,编剧 蔡要要

    ◎无业愤怒的社会青年和古怪孤僻的毒舌老人,共同踏上一段远方之旅。这是一部饱含岁月的辛酸,却又温情满满的小说,它跨越了年龄和社会偏见,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并更好地面对它。——作家,出版人 八月槎

  • 性别是流动的吗?

    作者:[英] 萨莉·海因斯 著 / [英] 马修·泰勒 编

    性别是流动的吗?

    美国GoldieBlox玩具公司生产了性别中立的玩具,试图挑战人们对儿童玩具的性别刻板印象。为避免对同性恋家长的歧视,法国议会已决定将“母亲”和“父亲”这两个词从教育系统的官方文件中去除。英国地铁与加拿大航空公司取消了“女士们先生们”的广播开头,改用 “大家好”,以推广性别中立,

    传统的二元的男女性别角色在如今还有效吗?

    为什么有人的生理性别和性别认知不一致?

    我们的性别表达是怎样被建构的?

    我们正在步入无性别的社会吗?

    本书紧密贴合性别领域的热点新闻事件,如法国辅助生育技术的正式开放、同性恋从《国际疾病分类》中移除、普林斯顿大学允许6种性别选项、男女性别互换滤镜、“成为别人实验室”性别互换等,具有广泛讨论价值与深远影响力。

    虽然我们从出生就被先天地赋予了生理性别,但有些人会在他们的生理性行为和他们的个人身份之间产生不和谐。本书从作为生物性征表达的性别、作为社会建构的性别、性别的多样性、性别激进主义四个方面,概括了性别在当下的多重意义与特性,扩展了读者对性别的认知。这是一本充满启发性的读物,适合对性别充满好奇或困惑的所有人。

    The Big Idea系列

    ★性别酷儿、无性别者、暗能量、气泡宇宙、过度医疗、反精神病学、元学习者、全脑仿真……

    别慌!本系列已将21世纪前沿问题相关的关键概念和关键节点一网打尽,让你在加入讨论前获得充分的装备,在纷繁的话题丛林中不再迷路。本系列特别采用分层排版,请以适合你的任意方式开始探索吧!

    ★由点及面搭建系统性知识结构:针对话题事件延申出的学科概念,提供基础注释,降低阅读难度。清晰梳理学科从古至今的要点事件,帮助读者快速建立学科系统认知。

    ★特色洋葱式分层阅读:内容由深到浅,策展式排版。内容重点分明,适合碎片化阅读场景。可满足不同喜好读者的阅读需求,在不同难度的文本间自由跳接。

    ★装帧设计新潮时尚:入围英国图书设计与制作奖,全彩印刷。

  • 都是人民群众

    作者:魏思孝

    用无名者的名字当做标题,讲述他们的生存故事。

    在时代洪流中,守望人性的尊严

    逃不出的乡村,历史车轮滚滚

    人生短促,命运无声

    .

    青年作家魏思孝最新短篇小说集,小镇青年回望乡村的初心之作

    .

    .

    【编辑推荐】

    .

    ◎“为小人物立传”

    本书是作家魏思孝“为小人物立传”写作计划的成果,他将写作的眼光投向广袤的农村,他观察一个个村民——妇女、青壮年、老年人,体恤他们的人生。

    他们在主流话语之外,但是他们在世代洪流之中。

    本书作者魏思孝出生于农业大省山东省,成长于中国城市化进程风起云涌的时代。曾经是小镇青年文学代表的他回望自己的故土,记录和创作出这些默默无闻却坚韧的人物。

    ◎终于有一个作家写出真实的农村了

    乡村题材的写作,时常面临的两种情况,一是过度美化;二是猎奇式的曲解。

    众所周知,农村的村民的生活,既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诗情画意、田园风味;也不像人们居高临下地认为的那样愚昧落后、万事漠然;更不像老派的人们用扁平单一的想象力想的那样淳朴、只懂得承受。

    他们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被时代冲撞,被巨大的变革裹挟,和我们一样努力挣扎、尽量选个安全的姿势生活。只是作为基层劳作者,他们的知识储备、生存基础、奋斗资源相对贫乏,他们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思维,另一方面也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浪潮中摇摆。在变革之中,想田园、想守旧也不可能。

    本书的写作聚焦,回到了“人”和“生活”本身,所以好看。

    ◎哭不出来的喜剧效果

    魏思孝用白描的手法,每个人物用三五千字,或写一个人的一生,或截取有代表意义的一段生平。书中的人物都生活在虚构的村庄“辛留村”,这是个因为城市一再扩建而离城市的边缘不那么遥远的村庄。

    写的时候情感十分克制,看起来简单勾勒,却戏剧性极强,因为书中所以的个体他们思考方向和时代的方向之间会产生冲撞,因此而生出喜剧效果。悲剧和喜剧的力量在辛留村诸人身上交汇,在文学中,那些人又活了一遍。

    .

    .

    【推荐语】

    中国文学唯一的希望就还是那些继续散居在二三线城市和无数市镇的“小城畸人”。满足于二三线乡镇生活的作家像是安静地守住一方水土的植物,他们凭借良好的“抓地性”,在传统的两极——日益萎缩的乡土文学和前景莫测的都市文学——之外,为当代中国文学撑起另一片更加广阔的空间。——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文学评论家   郜元宝

    画《晚祷》的米勒被称为小麦之声。魏思孝是咱们山东乡下的米勒,他是麦浪之声。

    ——作家、媒体人   叶三

    魏思孝很早就自觉到自己的责任,目标明确,其天赋和积累不至于沦为一种文学化的空转。此外,魏思孝一贯的写作姿态我也极为欣赏,合作但不谄媚,尖刻但有敬畏,良好的平衡和求真品质一如他作品中所透露的。这将是一个终成大器的时代书写者。

    ——作家、诗人   韩东

    作者以白描生平或截取一点,书写乡村妇女、青年、恶棍等形形色色的人物,讲述他们如何勠力向上地生活,又如何频频被命运伏击。他们的质朴与善良未必让他们幸福,可他们的野生与卑微却必然招致苦难。——凤凰网读书

  • 说理

    作者:陈嘉映

    哲学通过说理达乎道。这让哲学与艺术、宗教等精神领域区分开来。

    说理并非只是展示逻辑的强制力了事,说理需要与向之说者的自我连起来。深刻的道理要透达人心。

    观念的舞台上,演出着五花八门的主义 :个人主义、 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科学主义,更不消说 消费主义。唱都在唱,但没有互相聆听,热闹之余,我们这个 时代始终没有培育起厚重的意义。在没有绝对标准的世界中寻求贯通之理,辨别虚幻与真实,对于思想者来说,还是一件刚开始学习的课业。

  • 奇境没有爱丽丝

    作者:[英]帕特里斯·劳伦斯等

    欢迎回来,就像你从未来过!

    2020年是《爱丽丝漫游奇境》出版155周年,《奇境没有爱丽丝》是献给无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书迷最好的礼物。

    红桃王后是不是依然动不动就要砍别人的脑袋?

    疯帽匠是不是依旧非茶不喝?

    红桃杰克究竟是否有罪?

    柴郡猫的笑脸从何而来?

    ……

    在《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出版154年之后,在麦克米伦出版社的邀请下,十一位童书作家再次回到兔子洞里。这次,没有爱丽丝的引导。他们可以仔细地打量刘易斯·卡罗尔创造的奇境世界和那些虽然一笔带过,却令读者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渡渡鸟、柴郡猫、疯帽匠、三月兔、榛睡鼠、鹰头狮、红桃杰克、红桃王后。他们成为了这11个脑洞大开、妙趣横生的故事的主角。在每个故事开始前,每位作家都用一段话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热爱。小时候,他们都曾跌进兔子洞,跟随爱丽丝在奇境中漫游,如今,已经长大的他们用自己的笔为现在的孩子铸造了11把开启奇境的钥匙。

    ※※※※※※※※※※※※※※※※※※※※※※※※※※※※※※

    ★纪念《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出版155周年,献给每个曾经跌进兔子洞的孩子。

    ★百年幻想经典的现代重构,没有爱丽丝的奇境漫游。每个人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

    ★11个曾经跌进兔子洞的孩子长大后归来,是揭开奇境背后的秘密还是补全刘易斯·卡罗尔的谜题?

    ★延续《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荒诞幽默的精神。每个故事都是一把重启奇境大门的钥匙。

    ★《奇境没有爱丽丝》的十一位作家先后获得过布兰福博斯奖、卡内基奖章、英国儿童图书奖、年度水石童书奖、蓝彼得图书奖等多项童书大奖。

    ★独具匠心的内文版式设计,扑克牌元素致敬经典,新锐插画师绘制精美黑白内文插图和全彩插页。

    ★随书附赠精美组合书签和《寻找爱丽丝》手册,为你揭秘横跨百年的幕后故事。

    ※※※※※※※※※※※※※※※※※※※※※※※※※※※※※※

    一场巧思创造与妙笔生花的盛宴。

    ——《每日电讯报》

    喝下我!这本灵感来自于爱丽丝,由当代最伟大的儿童作家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很难让人不流连忘返。

    ——《泰晤士报》

    作为《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忠实书迷,我对这本受经典故事启发的短篇故事集寄予厚望。幸运的是,这些期望得到了满足。这些故事抓住了原著的趣味性和大开的脑洞,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视角,看到那些卡罗尔的经典故事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展现的角色,比如猪、红心杰克、假海龟和毛毛虫……

    ——Goodreads读者Charles Edwards-Freshwater

    我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读过《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了,但我仍然对卡罗尔创造的疯狂的人物和古怪的世界有着美好的回忆。我想对这11位作者也是如此! 这本异常精彩的故事集将我带入了记忆的小巷,怀念起童年的时光,它也会被年轻读者当作一本充满想象力的故事集来欣赏,也许会鼓励他们开启奇境的探索之旅。我非常喜欢每位作者在每个故事开始前,用自己的回忆来介绍自己是如何受到卡罗尔的故事影响的,这绝对是完美引子。

    ——Goodreads读者Mary Rees

    我已经很久没有像读《奇境没有爱丽丝》这样在看书时笑得那么开心了。如果我需要一个故事来照亮我的一天,我现在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

    ——Goodreads读者Teri B

  • 这是艺术吗?

    作者:[英] 西蒙·莫利 / Simon Morley

    人人都可以读懂的现代艺术指南

    七个关键视角,与现代艺术作品轻松对话

    编辑推荐

    摒除流派、运动等繁琐分类,与19件经典的现代艺术作品对话

    本书通过与一位艺术家的某件艺术作品对话,试图通向该艺术家的其他作品,或抵达更广阔的艺术世界。这里不仅有亨利·马蒂斯的《红色工作室》 、巴勃罗·毕加索的《老玛克红酒瓶、玻璃杯、吉他和报纸》、勒内·马格利特的《空面具》,还有弗里达·卡罗的《剪头发的自画像》、草间弥生的《无限镜屋—阳具原野》等。本书并非向我们展示如何去看作品,而是帮我们用这些作品去“看”。

    作者有多年美术馆的现场讲解经验

    西蒙· 莫利曾在伦敦各大博物馆和画廊(比如泰特不列颠美术馆和泰特现代美术馆)做自由讲师和导览员,并担任相关课程或研讨会的负责人。作者深知读者欣赏现代艺术的困惑所在,因此,本书写作尝试以读者的切身体验进入作品本身,从多维度审视、拷问和逼近艺术本身:杜尚的《泉》何以能被称为艺术品?那些简约到几乎没有形式的作品究竟该如何欣赏?现代艺术作品还具有恒久性吗?

    七个关键单刀直入,轻松打开现代艺术之门

    “七个关键”的问题书写模式,以一种多维的、分析的、去中心化的言说方式谈论现当代艺术。这种书写者对作品的敞开,化解了现代艺术令人望而却步的高冷氛围,同时也挣脱了传统或客体化的艺术欣赏方式的束缚。历史、生平、美学、体验、理论、质疑和市场,每个关键词都有自主权,同时也与其他关键词合作。本书教给我们一种在现当代艺术的语境中,真正去“体验”和“观看”艺术的有效方法。

    精致小开本,方便携带的现代艺术指导书

    32开的精装小读本,简约雅致的内文排版,精选高白胶纸张,方便携带,营造舒心阅读体验。带上本书去逛现代艺术展吧,它教您举一反三,就现代艺术之美提出更多有趣的问题来。

    内容简介

    现当代艺术往往因其自我表现力、独创性和抽象的表达而令人望而却步。本书从历史、生平、美学、体验、理论、质疑和市场七个维度透视现当代艺术中知名度很高却不容易被理解的19 件作品,为人们提供了解释现当代艺术中看似奇异且常常令人费解的感性层面的工具。解读现当代艺术的七个关键,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高度实用且普遍有效的艺术解释和欣赏的方法。

    名人推荐

    艺术家和艺术学教授莫利带领我们走进通常难以理解的现当代艺术世界。学生、艺术爱好者和博物馆参观者都会喜欢这份严谨的指南及其精妙的观察。

    ——在线书单

    莫利总结的一些观看和理解的方法能帮助外行和专业读者深入地了解艺术和观念。

    ——白教堂画廊经理 艾沃娜·布拉兹威克

    《这是艺术吗?——现代艺术的七个关键》是一本有创意的书,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重建了艺术家的创作视角和语境,邀请读者共同解开一些世界上有趣又有争议的艺术之谜。作品提出的七个关键问题,也可以说是解答现当代艺术难题的七把钥匙, 为读物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欣赏艺术和理解艺术的方法,艺术爱好者、艺术创作者和艺术史学者都可以从中受益。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邵亦杨

  • 白色游泳衣

    作者:徐皓峰

    本书包括《白色游泳衣》《入型入格》两个中篇小说。

    《白色游泳衣》:从电影《老炮儿》,回想起当年穿白色游泳衣的姑娘阮辛基。泳衣入水,瞬间透明,众目之下,青春的胴体一览无余。彭辉挺身护美引发群殴,伤数十人。再次随姑娘畅游,却发现白色泳衣遮盖严密,了无所见。透明还是不透明,这是一个问题。梦还是醒,也是一个问题。十八岁的青春,一切皆是问题。

    《入型入格》:少年叶洪民的父亲,北平飞贼叶七郎被警察枪杀。洪民和弟弟洪王失散。洪民投身武林不成,南下广州谋生。为洗白“贼人之后”的污名,无奈再次做贼,遇见了江湖道上各色人等,种种纠缠,渐行渐悟。最后,兄弟重逢即是永别,一个故事又将开始。

    ★有仇,有恨,有义,有爱。飞贼之子,性本良善,入型入格。

    ★热血青春,理想情怀。时光流逝,回忆静止。阳光灿烂的日子,似真似幻的年华。

    ★少年心事当拿云。百年之间两拨少年的故事,前者任侠,后者激情。

    ★徐皓峰的风格之作,冷静,内敛,简洁,丰富。

  • 如何解读中世纪艺术

    作者:[美] 温迪·A. 斯坦

    精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38件中世纪艺术杰作

    透过艺术品洞察欧洲中世纪的信仰与生活

    编辑推荐

    ⚔以小见大,一个博物馆的馆藏,囊括多种艺术门类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及其修道院分馆拥有的全世界全面的中世纪艺术收藏,本书精选了38件代表作品,涵盖绘画、雕塑、金属制品、手抄本、彩色玻璃和挂毯等各个艺术门类,全面展现800多年欧洲中世纪艺术的全貌。其中包括堪称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镇馆之宝的《梅罗德祭坛画》、“独角兽挂毯”和《法国贝里公爵的美丽时祷书》。

    ⚔语言生动,讲解细致,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解艺术品

    中世纪的艺术是讲故事的艺术。本书作者温迪·A. 斯坦博士以简明易懂的语言梳理了中世纪的历史背景,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了作品相关的宗教或历史事件,揭示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力量,让读者理解作品想要传递的意义和目的,洞察欧洲的信仰时代、感受中世纪艺术的力量。

    ⚔图文结合,大量色彩准确的高清照片,尽显藏品细节

    书中所有作品均配有数张高清照片,既有作品的全图,也有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局部图。书中所有照片均为博物馆专业摄影师特意为本书拍摄,并对照原作进行调色,色彩准确。读者不用亲自到访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能够近距离观察到这些艺术品的细微之处。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欧洲中世纪艺术中常见的主题和故事,它们大部分都取材于《圣经》和其他宗教文献。书中选取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38件著名藏品,涵盖多联祭坛画、彩色玻璃、雕塑、挂毯以及彩饰手抄本等各种类型的中世纪艺术品,其中包括广为人知的《梅罗德祭坛画》、“独角兽挂毯”、《法国贝里公爵的美丽时祷书》等杰作。

    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作品创作的背景知识,并详细讲解了每件作品的风格特点及其背后的象征意义,揭示了中世纪艺术在视觉和观念上的丰富性。书中还配有大量精美的彩色插图,能让读者更直观地认识这个时代的历史和图像。

    媒体推荐

    这本书能为任何想更好地了解中世纪艺术的人提供了一个容易理解且图文并茂的介绍。

    ——《格式杂志》(Format magazine)

    即使对于不了解作品中故事的观众来说,精美的图像也有巨大的力量。作者被那些故事迷住了(这些故事对艺术家和他们最初的赞助人都很重要),所以她流畅而雄辩的写作也让我们着迷。对任何热爱艺术或历史的人来说,这都是一种享受。

    ——美国亚马逊读者

  • 阿鼻剑:第二部 觉醒

    作者:郑问

    “漫画宗师”郑问首部长篇杰作,开水墨武侠之先河

    畅销港台三十年,郑问美学刷新亚洲漫画高度

    《无间道》导演刘伟强不断续约,誓要将其搬上大银幕

    周星驰《功夫》灵感来源、五月天阿信深受震撼

    暌违十年,中文简体版重新问世!

    ️ 编辑推荐

    ⚔️ 武侠风骨 水墨神韵

    郑问首部水墨武侠长篇漫画

    一纸一笔描绘出刀光剑影、飒沓流星的武侠世界

    郑问,生于 1958 年,著名漫画家。1990 年在日本发表作品即造成轰动。《朝日新闻》称赞他是漫画界二十年内无人能出其右的“天才、鬼才、异才”,日本漫画界誉其为“亚洲至宝”。

    1989 年,初露锋芒的郑问创作了武侠漫画《阿鼻剑》,气贯长虹的武侠故事与飘逸隽永的水墨画风巧妙地合二为一,让《阿鼻剑》从此一统江湖,将武侠类型漫画开辟至出神入化的全新境界。

    作为第一部极致的黑白水墨作品,郑问将水墨技法在《阿鼻剑》中挥洒至炉火纯青的境界。也正是凭借《阿鼻剑》,郑问成功进军日本漫坛,成为首位在日本主流周刊连载的中国漫画家,“漫画宗师”地位无人可撼。

    ⚔️ 日式漫画技法、现代分镜叙事和中国水墨的完美融合

    效果线、视觉残像、网点纸等现代漫画技法,烘托出意气盎然的江湖,细腻流动的情绪;表现动势的效果线与视觉残像营造出力透纸背的浩然气魄,让畅快淋漓的动作拥有惊天动地、横扫千岳的磅礴;

    亭院高楼、黄沙大漠、青衫碧血、侠骨柔情,俱在郑问笔下栩栩如生。

    如果说在《阿鼻剑》开初几话尚能见到《带子雄狼》日式硬朗饱满画风的影响,那么随着故事的推进,郑问先生越来越舒展自信,越来越大胆地加入水墨技法。凝练与充满诗意的留白,开创了一片全新的天地,令《阿鼻剑》成为中式武侠漫画的新标杆。

    ⚔️ 郑问水墨风格代表作

    挥洒出中国漫画的独有的深邃美丽

    拈叶飞花,俱可成画:传真机中的墨水、破布、牙刷,竹片、打火机……万物俱可化作郑问手中的“武器”。

    未经洗涮、不受控制的毛笔,辅以逆锋的运行,“吴带当风”的质感油然而生。

    线条密集的超写实画面后“突兀地”插入整页大面积留白,荡气回肠,如同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一样,郑问开创了一片意气盎然的武林。

    ⚔️ 以武释道 以佛入侠

    玄妙哲思树立漫画思想新高度

    “传说,每当武林出现黄金盛世,阿鼻大尊者将从火里现世,手持阿鼻之剑,在一夜间将武林变成地狱。”

    一把剑,映出武林众生相,人间百态。

    不伦之恋诞生的私生子,背负深仇的少年何勿生,也像一把剑,历经磨砺,淬火重生,历尽世态炎凉,冷暖悲欢。

    贪、愚、痴、嗔……四种欲望,四种地狱,人世即阿鼻,阿鼻即人世。

    阿鼻是为佛教用语,意为“无间断”。在“阿鼻地狱”中,地域、时间、痛苦都没有间歇,罪人要无休无止地死而复生、生而复死地受苦,无从摆脱。在《阿鼻剑》中,既指主人公何勿生日复一日地遭受气血倒错之苦,又暗指表面名门辈出、义气千秋的武林实则是血雨腥风的地狱。

    这个经典的武侠故事中巧妙地糅合进了佛教中因果、轮回等思想,使得这部武侠漫画有别于一般武侠的刀光剑影,有了更深的哲学式的内涵。

    ️ 内容简介

    一场大火让何勿生遇见从火中重生的阿鼻第九使者。在这个贪、愚、痴、嗔的武林中,他经历着种种面相、奇人异事,最终见证“阿鼻即人世,人世即阿鼻”的深理……

    这个经典的武侠故事中巧妙地糅合进了佛教“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思想,更值得一看的,则是郑问在漫画中大胆展现出来的种种近乎炫技的技巧和尝试。

    ️ 名人推荐

    “他所有创作出来的故事,是非常庞大的世界观,非常深邃美丽……华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大师。”

    ——五月天乐团主唱 阿信

    “无数石火电光积累的巨大美感正面袭来。亲眼见到的感觉是极为震撼的!……或许就是《一代宗师》所说的: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音乐唱作人 陈珊妮

    (1991 年郑问获得日本漫画家协会优秀赏)“之所以把奖颁给郑问,原因一是他的画是日本人喜爱的;二是,他画的是日本人做不到的。”

    ——《假面超人》作者, 时任日本漫画家协会会长 石之森章太郎

    “(观展时)每一个作品都裱框展示,却完全不会被展示用的裱框压过去,这是因为画作明显地更为杰出。如果我们反过来想,日本有哪位漫画家的作品禁得住裱框展示呢?我想应该没有吧。”

    ——《沉默的舰队》日本漫画家 川口开治

    “他太厉害了,没有一个漫画家做过他做到的事。”

    ——《风云》系列作者 香港漫画家 马荣成

  • 古代日本的战争与阴谋

    作者:[日] 吴座勇一

    以阴谋串联起的日本中世史,再现一个阴谋丛生的古代日本

    揭开本能寺之变等重大事件背后的真相

    ◎ 编辑推荐

    ☆中央公论新社2019年新书大奖第3位

    ☆《应仁之乱》作者又一力作,构思三年而成,再度火爆日本。出版4日销量突破40,000册,3个月销量突破110,000册。《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周刊朝日》《周刊文春》《周刊现代》《京都新闻朝刊》《日刊工业新闻》《书的旅人》等各大报刊竞相报道

    ☆人人都爱阴谋论,将阴谋的来龙去脉剖析得异彩纷呈的书,更是被誉为“如同优秀的推理小说一般”。但这些阴谋真的发生过吗?看似合理的阴谋论真的解开了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人们的历史谜题吗?日本新锐历史学者吴座勇一逐一分析了与日本中世史上的著名事件,包括保元之乱、平治之乱、源平合战、建武新政、观应扰乱、应仁之乱、本能寺之变、关原合战等相关的阴谋与阴谋论,道出阴谋背后的隐情与真相

    ☆如何有理有据地反驳阴谋论?本书作者通过大量案例归纳出“阴谋论法则”,帮助信息化时代的读者避坑防骗

    ◎ 内容简介

    本能寺之变有幕后黑手?关原合战是德川家康精心策划的阴谋?室町幕府第一代将军足利尊氏是阴谋家?有“战神”美誉的源义经是阴谋的牺牲者?日本新锐历史学者吴座勇一从史料出发,结合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全面梳理了日本中世史上最精彩、最重要的事件,如源平合战、本能寺之变、关原合战等的来龙去脉,并利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抽丝剥茧,正本清源,深入批判了与这些事件相关的种种阴谋论。本书既可以被当作日本中世史的入门读物,也可以作为思维训练书,帮助读者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历史思维能力。

    ◎ 媒体推荐

    历史铭刻于过去与现在的复杂运作之中,从不简单。文献作为“胜利者的书写”,虚构之处甚多。不过,借助历史学的实证方法,增强对阴谋论的抵抗力,便可整理、分析中世的历史,从而戳破种种阴谋论。这对当今的信息社会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日本众议院议员、前国土交通大臣  太田昭宏

    阅读此书,能够体会到在法庭上揭开真相过程中的爽快感。—— 社会学家 大泽真幸

    本书试图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批驳流行的阴谋论。作者强调了用阴谋论解释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的危险。但是,这种危险仍在世界范围内蔓延。不管是日本还是美国,都有人在不经查证的情况下相信阴谋论。—— 历史学家 矶田道史

  • 梦之囚徒:使命

    作者:[法] 马克-安托万·马修

    鬼才漫画家马克-安托万·马修的成名之作

    ☆打破漫画的创作规则、颠覆纸书的呈现形式

    ☆欧洲漫画界卡夫卡的先锋艺术实验

    ☆令人无比焦虑的荒诞世界,究竟是梦境还是现实?

    ☆倘若真有造物主,“我”又为何而存在?

    ◎ 编辑推荐

    “一切都看似合乎逻辑,即使是在最荒诞的情况下。这就是梦的本性。”

    ——马克-安托万·马修

    欧洲漫画界最具实验性的概念型奇才成名之作

    从悬念重重的《画的秘密》到不着一字的《方向》,从一镜到底的《3秒》到话痨烧脑的《全民审判》,再到命题创作的《卢浮地宫》,马克-安托万·马修的每一部作品都令漫画爱好者耳目一新,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带给读者强大的震撼和非凡的体验。

    1985年,马修与朋友成立 Lucie Lom 工作室,开始进入舞台设计领域,业余着手创作自己的第一本自编自绘的漫画——《梦之囚徒:起源》,随后凭借该书极具创意的实验性而在漫画界一鸣惊人,并斩获1991年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初露锋芒奖。在接下来的23年里,马修用《梦之囚徒》系列完成了他一连串的漫画实验,使其成为被研究得最多的漫画系列之一。《梦之囚徒:使命》是《梦之囚徒》系列的第二册。

    在虚构中影射现实,黑色幽默风格描绘一个卡夫卡式的荒诞世界

    在《梦之囚徒》系列中,马克-安托万·马修塑造了著名角色:尤里乌斯·科朗坦·阿克法克(阿克法克是“卡夫卡”的法语倒过来念)。这个勤勤恳恳的小人物是幽默部的一名普通职员。他一点也不虚荣、一点也不自负,对于他所生活的世界没有任何观点。他只是一张面具,读者可以戴着这张面具亲自进入他的世界。这是一个真正的卡夫卡式的世界:荒谬和极权的行政管理、住房危机、交通堵塞、强迫性的准时……马修以一种夸张的黑色幽默描绘了这个世界的荒诞之极,让人在忍俊不禁间窥见一个个似曾相识的场景。

    “戏中戏”的套层结构叙事手法,创造一段如坠梦境的探索之旅

    《梦之囚徒》故事的开场总是阿克法克的一段似是而非的梦境。随后,伴随着某种形式的“坠落”,现实与梦境的界限变得模糊,主人公带着庄周梦蝶式的疑问开启看似寻常的一天。但是这一天注定与正常无缘:让人摸不到头脑的情况接踵而至,事情越来越脱轨,一时莫名其妙,一时啼笑皆非,读者的世界观逐步被颠覆,主人公开始带领读者经历一段谵妄的解密之旅。

    上帝视角,引发思考关于存在的问题,漫画家本人 “倾情出镜”

    如果人生只是一场戏,那“我”又扮演了什么角色?《梦之囚徒》系列是马克-安托万· 马修构建的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宇宙。他不仅为角色搭建了舞台,还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似乎身在戏台,幕后更有位一手导演他们人生的“造物主”。这导致他们不断质疑所处世界的真实性,思考自己存在的理由。《梦之囚徒:使命》一册中,真身出镜的漫画家本人直接打破了漫画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次元壁,引人思考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世界。

    奇诡的想象力和实验性,将漫画这一载体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在该系列中,马修创造性地颠覆了封面、画格、色彩、维度等各个方面的常规表现手法,用六本书的创意,打破漫画的创作规则。在《梦之囚徒:使命》中,作者在一贯的黑白世界中安排了突如其来的四个彩页——蟪蛄不知春秋,囿于黑白世界的小人也不知色彩为何物,因此色彩来得惊艳又惊悚。那我们所处的世界呢,我们是否也缺少某些根本性的认知?我们在充当黑白二维世界的造物主的同时,是否也被更高级的造物主主宰?我们是导演还是演员?在一次采访中,马修自我评价道:“这些形式上的颠覆性改变会让人产生对载体的疑惑,也就是思考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每一位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学到他的生存之道。”

    以故事为主导的极简主义画风,只保留恰到好处的细节

    马克-安托万·马修说:“我不需要成为伟大的画家才能讲好故事。”在《梦之囚徒》系列中,故事占主导地位,还有关于漫画这个载体的思考,因而绘画是次要的。当马修在画一张画稿的时候,总是在极力消除细节,比如说,把一些区域整个涂黑。他非常注重让每一页的画面都极度清晰易读,以便让读者首先被故事情节吸引。在昂热美术学校就读的最后三年,马修开始专注于研究光线对雕塑形状的影响。在开始画漫画以后,他自然而然地将这个问题搬到了黑与白的强烈对比中。这种非黑即白的画风,给人一种强烈的舞台照明效果,简洁却不失张力,成为他独有的图像语言。

    ◎ 内容简介

    尤里乌斯·科朗坦·阿克法克是幽默部的一名普通职员。由于一个忘记关上的抽屉,他被指控犯有浪费空间资源罪,被判处穿越永无尽头的虚无之地,赶往一座火车站。可是他无论怎么走也走不到。一番奇遇之后,阿克法克终于登上了火车站唯一的列车,还莫名其妙地被赋予了一个重大使命,而所有的知情人都对这一使命讳莫如深。事情的发展越来越脱轨,他要完成的使命到底是什么?当他带着无数疑问走到终点,才发现这一切竟是为了给黑白的世界赋予色彩。

    ◎ 媒体或名人推荐

    我将自己从现实抽离,和叙事密码周旋,重新创造自己的梦境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就是造物者。——马克-安托万·马修

    与卡夫卡和大卫·林奇水平相符的继承人。一部成功引起幻觉的漫画,您将完全沉浸于其曲折的情节之中。就连萨尔瓦多·达利本人都会赞不绝口的变幻之术。您将拥有独一无二的体验,并深受其影响。——Fnac书店评论

    一部将想象之门大开的漫画。一本关于漫画的漫画,关于它的创作过程,每一本都充满了独特的创造性,作者将载体的优势发挥到极致。——Fnac书店评论

    该系列在20世纪90年代的漫画界打下了马克-安托万•马修的烙印,成为新生一代作者的灵感来源。荒诞、无意义和悖论闪耀其中,是书中的主宰,却丝毫不会影响故事的结构。马修巧妙地将我们的真实世界改编成一个有点错位的世界。他用他特有的语言构建他的宇宙。——sceneario.com

    马克-安托万·马修是一位高贵的演奏家,一位玩转漫画叙事手法的杂技演员,一位善于发挥漫画这一媒介的一切潜能的高级玩家。别再看我写的文字了:去读他的书吧!——Actualitte.com

    如果所有的漫画书中只能保留一本,那只能是这一本!一个超级棒的画中画,表达出角色对他所处的世界、他的起源和他存在的理由的思考。——亚马逊读者

    《梦之囚徒》适合作为礼物送给不了解漫画或对漫画有偏见的人。这是一部既滑稽又聪明的漫画,图像富有表现力,而且玩弄的是漫画本身的创作规则。我们无法将其划归为现有的任何一个漫画种类。——亚马逊读者

  • 岸萤

    作者:陈传兴

    作为上世纪70年代留学法国的文化先行者,陈传兴亲历了巴黎最后的黄金时代,在时代的尾声中收集并纪录下哲学、艺术、影像的种种刻痕,并在之后多年深耕于影像的探索和实践,书籍文本的阅读,哲学、精神分析等领域的思考,从中厚积了丰沛的感悟,最终通过片段式的私人记忆回溯时代的断璧残圭 ,还原一段或误解重重或鲜为人知的传奇岁月。在散文诗般的笔触中,文字陈列、发散,经由记忆的脉络,如丝网般将人收束在法国的鎏金时代,电影馆、暗房、图书馆这些场景通过思维如影像熔接,在法国文化界“诸神黄昏”的时代溯源、登岸、触光。


    ★ 台湾教父级摄影家、文学纪录片导演、学者,融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大师

    ★ 陈丹青、梁文道、阮义忠等推崇的思想家,获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军官勋位”——法国政府授予文艺界的最高荣誉

    ★ 豆瓣高分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第一辑总监制,亲自执导诗人三部曲《化城再来人》《如雾起时》《掬水月在手》,开创中国文学纪录片新范式

    ★ 一本需要读6遍才能读懂的书 ,融回忆录、思想史、电影述评、摄影评论与精神自传与诗性语言于一体

    ★ 记录初代留法青年留学生活,立体视角重现法国黄金时代

    ★ 串联法国思想文脉,从笛卡尔、孟德斯鸠、奈瓦尔到福楼拜,隐藏于酒神狂欢背后的文艺剧场

    ★ 内文黑卡印银,极致呈现“银盐”概念;六十余张独家摄影作品,十余种笔记手稿,体验游弋于剧场与暗房之间的奇异阅读

    【推荐】

    曝光在文字中的青春,定影在摄影里的记忆,一起编织起一个青年成长叙事中的时代。深潜于影像回溯中的思辨的暗流,打捞闪耀在暗房中的时代的片鳞。无限接近的过去与彼岸萤光的紧紧拥抱。

    ——顾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我算是陈传兴先生的忠实粉丝了。从他1990年代初的第一本书《忧郁文件》开始一路读过来,每本都有重大收获和启发。陈先生的著述,不仅长于绵密学理与宏阔的国际和古今的比较视野,而且都有非常切身感受和“当代的”问题意识。

    ——董冰峰(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员)

    马奈、波德莱尔、佐拉、马拉美这些久居现代文艺殿堂的名字,在陈传兴先生贯通史、论、创作分析的讲座中,一一恢复生气。历史人物彼此欲言又止的对话,图画和语词,连同其间无法消除的暧昧、怀疑、悖论,都既是谜题,又是锁匙。

    ——周诗岩(艺术史与媒介理论学者,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

  • 凡人之心

    作者:[英] 威廉·博伊德

    “我必须尽快开始真正的生活了,在我死于无聊和沮丧之前。”

    以个人的生活经历串联起20世纪社会的历史,记录下生命中最重要的主题:爱与怜悯,激情与背叛,谎言与梦想,失去与惦念,乃至消隐与死亡。一本书,一面镜子,一颗烧灼的心,字里行间不断刺痛着读者:渴望伟大却又渐趋“平凡”的人生 ,该如何勇敢前行?

    在伦敦初出茅庐,与伍尔夫、伊夫林·沃一同探寻文学的灵感;在爵士时代的巴黎,与乔伊斯、毕加索共赴流动的盛宴;在西班牙内战中,和海明威搭档冒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伊恩·弗莱明招募为间谍,又在异国他乡突遭背叛;在纽约,作为艺术品商人,经历风起云涌的先锋艺术运动。故事的主人公洛根·蒙斯图尔特,一生和同时代的弄潮儿多有交集,几乎游历了世界各地,但和我们一样,他也是凡人,在追求幸福的时候也犯下各种错误。

    ※※※※※※※※※※※※※※※※※※※※※※※※※※※※※※

    ★ 也许我们最终都只是凡人,但至少曾追求过完美的一生

    ★ 属于21世纪的当代经典,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英国影星“抖森”至爱的名著

    ★ 布克奖、国际都柏林文学奖提名作品,同名改编剧集获“英国奥斯卡奖”

    ★ 英文原版在豆瓣已有近1000位用户标记

    ★ 《大西洋月刊》年度好书、《卫报》“死前必读的1000本书”

    ★ 和麦克尤恩、巴恩斯齐名的英国国民作家,“被英国当代文学图景低看了的”实力派小说家威廉·博伊德核心代表作首次译介

    ★ 让·莫内欧洲文学奖、法国Elle杂志读者大奖获奖作品

    ★ 多次获《书店日记》《小说药丸》等著名“书单书”推荐

    ★ 《星期日泰晤士报》头牌专栏作家布莱恩·艾普亚德曾撰文称,相比共同入围2002年布克奖并最终得奖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凡人之心》更应获奖

    ※※※※※※※※※※※※※※※※※※※※※※※※※※※※※※

    一部出色的流浪汉小说,风格自信而写意。一股老式但新奇的力量,从头到尾始终保持活力。这部小说是各类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也会是其中任何一个奖项当之无愧、炙手可热的得主。

    ——安妮塔·布鲁克纳(英国作家,布克奖得主)

    博伊德在全书开头的文笔是如此灵动,以至于读着读着,我们都忘了蒙特斯图尔特是一个虚构的角色。

    ——角谷美智子(《纽约时报》首席书评人)

    《凡人之心》也许是最多人向我推荐的书了。我倾向于避开任何一本别人推荐给我的书,宁可天真地想象自己会发掘出属于我的文学金矿,不过这次她的热情实在令人难以拒绝,于是在晚饭后,我点上烧木炭的火炉,读了起来。到临睡前,我已经欲罢不能了。

    ——肖恩·白塞尔(《书店日记》作者)

    这部小说比起一部世纪旅行见闻录来说可要丰富得多了。它映射出个人人生的轮廓:主旋律;反复无常;真诚与虚伪的友谊;没有能力完成自己人生设想的哀叹;几乎毫无意义的某些人生经历。小说名为“凡人之心”,然而,蒙斯图尔特并不代表每一个人。他比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更加慷慨、宽容,更能享受自己的人生。

    ——《大西洋月刊》

    这本书乐趣无穷……读来令人快乐极了。

    ——《华盛顿邮报》

    博伊德具备一种独特的能力,这使得他能通过描述丰富、真实的细节,刻画复杂、可信、充满情感和生命力的人物,最终讲出引人入胜的精彩故事。……这本书我读了两遍了,可能马上要再读一遍。而又有几本书能让你这样不住想要重读呢?

    ——《洛杉矶时报》

    一个伟大的角色——以及一部伟大的小说……博伊德让你确信自己读到的正是一个真实、有缺陷、边缘化的角色,饱经20世纪历史中恶意和反复无常的创伤后,内心无尽的秘语。

    ——《西雅图时报》

    博伊德所赋予主角的,如果不是精神,那也是声音的完整性,是对自己不恰当之处最轻微的嘲讽,是对句子和短语优美凿琢后呈现的一出戏剧。

    ——《纽约时报书评》

    惊艳、动人,极为有趣。这既是一本记录逝去时代的精彩回忆录,也是一个有关平凡人的动人故事。

    ——《星期日电讯报》

    博伊德的技巧如此令人信服,甚至在书刚出版的时候,使得许多读者以为主角蒙斯图尔特在现实世界中是真实存在的。

    ——《卫报》

    博伊德惊人的叙事能力在这里得到了释放:这是一部你难以预知结局的传记,让你深深着迷又不住猜想……这是博伊德迄今为止最令人愉快的小说之一:慷慨、机智,又悄然地别具深意。

    ——《标准晚报》

    读到最后三分之一,似乎有点懂了说自己最爱这本书的抖森是怎样的人。LMS的一生,从二十年代的巴黎文学界,二战时期的间谍生活,五六十年代的纽约…一路下来,如果真能如《午夜巴黎》那样穿越,大概每个阶段都有人愿意穿回去,跟他交换吧。然而他那种一直追寻年轻时理想,回首时的无奈遗憾,却比那些传奇似的经历更直指人心,引人反思,我这一生,是否虚度? 回顾人生,如一条河,我只是疑惑了,究竟自己是河心小船上那个人,还是岸上观望那个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开始疑惑,开始思考,岸上的人变成了船上的人,这大概是本书最大的魅力吧。 如果能给六颗星星,我会毫不犹豫,逐一点亮。

    ——豆瓣读者Kathy

    花几十天读完了小说主人公用一生写下的日记(虽是虚构但却真切无比),内心好像被一股巨大的虚无感吞噬。眼见主人公辗转于人生得意与颠沛流离间,世事无常,一路到最后,纵然有可被鉴定为传奇的经历傍身,还是抵挡不了衰老和死亡,抵挡不了时间这个最大的敌人。而我们每个人其实都一样。

    ——豆瓣读者sorrento

    算不上成功,算不上传奇,做不到自己想做的,也不断失去所爱,但看到最后一直在被戳中,如果是自己,又能不能把这么一生过好呢?

    ——豆瓣读者with

    读的时候,有许多回,威廉·博伊德写下的句子深中我心,牵扯出在那个时刻最本能流露的感情。能做到这一点的作家实在不多,而博伊德成功做到这点不止一次。《凡人之心》是我读过的博伊德的第一本书,但必然不会是最后一本。

    ——英国亚马逊读者Kundra

    厚实、浓重、无限蔓延,并非我惯常喜欢的类型,但不得不说,在读完之前我就是没法放下这本书。尽管篇幅不短,但《凡人之心》是那种能让你在翻阅繁多书页的过程中,持续且牢牢吸引住你的小说。博伊德有一项罕见的天赋,这让他写出充满力量、无比动人的散文文体。此外,《凡人之心》包涵这一切:爱、欢笑、痛苦、困顿、泪水,以及成功与失败。从各方面来看,这都是一部大师级的作品。

    ——Goodreads读者J. Kent Messum

  • 生死有时

    作者:[美]莎伦·考夫曼

    美国医学人类学会新千年图书奖

    ★这是一本关于时间和死亡的书籍。由官僚制度、言语辞令、机械设备及程序步骤定义了的美国医院,组织安排了医院围墙里的时间和死亡,创造出一种新的现实——被带进生命的死亡。这也是一本关于医院文化的书籍。这种文化在医院关于死亡的深刻内在矛盾中居主导地位,迫使患者、家庭、医护人员不得不做出似乎不可能的选择, 并引发一场全美上下轰轰烈烈的关于“死亡问题”的讨论。本书描绘了患者走进和穿越生死之间,被称之为灰色地带的旅程,以及围绕着这一旅程的文化现象。本书通过还原医护人员、入住医院的重症患者以及必须决定治疗方案的患者家属的亲身经历,探索美国医院如何形塑其围墙里所发生的死亡,也探索这种格局得以建立的社会根源。

    ★这是一种彰显勇气和服务公众的行为。——《旧金山纪事报》

    ★通过27段叙述,(考夫曼)以惊人的准确性和细节描述了死亡临近时患者、家属、医生、护士和医院所共同参与的、一支复杂且经常是麻烦重重的舞蹈……

    作为一个花大量时间参与重症监护室临终讨论的人,我发现这些叙述真实,而且非常熟悉……对于愿意审视自己在患者临终时进行的医疗护理行为的医生来说,这些故事将会证明是很有启发性的。

    ——保罗·巴斯克姆 医学博士 《美国医学协会杂志》

    ★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倾听美国医生在照顾濒危患者及其家属时进行的对话,以及他们面对的问题;就像是面临着那些没有人——即使是有生前嘱托的人——能够真正计划好的、悲伤的选择。莎伦·考夫曼生动地描述了那些悲伤的场景。或者更现实的是,待我们当中那些必须死在医院里的人,等到的是开启被现代技术改造和拉伸的“死亡过程”,这些无人能掌控。

    ——霍华德·斯皮罗 医学博士 耶鲁大学医学院

    ★这是一段引人入胜的陈述,讲述了人们如何结束他们的生命,以及我们能够并且必须做些什么来缓解他们最后这段行程的痛苦……我高度推荐这本书。对于美国医院对如何形塑死亡一事,这是一部令人难以置信的、经过缜密调研的、出色的、很接地气的作品……我感谢考夫曼博士,为她的勇气和对患者、患者家属及我们这些医护人员的敏感性。

    ——琼·赫曼 《肿瘤学时报 》

    ★考夫曼本可以通过更加晦涩的叙述让写这本书少一些痛苦……。她本可以通过提取热点问题并过度简化使它们更加耸人听闻……。但是她没有。她的语句清晰直接……。这使得《生死有时》一书成为了一种彰显勇气和服务公众的行为。现在,政策制定者们,医疗机构,和个体读者将无处躲藏。

    ——威廉·S.·考文斯基 《旧金山纪事报》

    ★本书出色地,及时地解释了美国社会人们为什么死亡或者被维持活着状态……读完本书,你会感到,尽管未来尚未可知,你至少对不可避免的未来有了更多的了解,或许也更有能力应对它。

    ——《今日美国》

    考夫曼在医学和人性之间,在‘坚持’和‘放手’之间,在疾病和终止生命之间划定了艰难的界限……。这是一个令人信服的见证,见证了我们如何管理死亡及其意义。对于专业人员和普通读者而言这都是一本必读书。

    ★——托马斯·林奇 《殡葬人手记》 和《动与静的身体》作者

  • 推销员之死

    作者:[美] 阿瑟·米勒

    ★“人不是水果,你不能吃了橘子扔掉皮。”

    ★“美国戏剧的良心”阿瑟•米勒巅峰之作

    ★ 著名戏剧艺术家、《推销员之死》中国首版主演英若诚先生翻译

    ★ 一举囊括普利策奖、托尼奖、纽约剧评界奖三项戏剧大奖

    ★ “一枚被巧妙埋藏于美国精神大厦的定时炸弹”

    《推销员之死》是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的著名戏剧家阿瑟•米勒巅峰之作。威利•洛曼是一名推销员,壮年时的他业务能力可靠,妻子琳达持家有道,两个儿子比夫与哈皮也让他引以为傲。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他的好运气似乎正离他远去,他的生活也渐渐失控……作者撕碎了“美国梦”的光鲜表象,满怀同情地洞察了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并不动声色地将其希望和痛楚呈现在戏剧舞台之上。本剧发表于1949年,在百老汇连续上演了742场,获得普利策戏剧奖、托尼奖、纽约剧评界奖,是首部一举囊括三大戏剧奖的剧本,让阿瑟•米勒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作家。1985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由奥斯卡影帝达斯汀•霍夫曼主演。本书译者英若诚先生为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翻译家、话剧导演,在阿瑟•米勒亲自导演的《推销员之死》中国首演中担任主角。

  •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史

    作者:简又文

    太平天国研究领域里程碑式作品,史景迁作序推荐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太平天国研究大家简又文的代表作,是太平天国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简又文著有《太平天国典制通考》三册及《太平天国全史》三册,而本书正是对上述著作的精粹和修订,汇聚了简又文毕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研究的核心成果。

    ☆作者从太平军的角度重现这场运动,太平军通常忙于战斗,且文化水平较低,留下的文字记录较少,而清朝文献对太平军的攻讦诬陷又不可避免,作者通过实地寻访考察,收集了众多手稿、宣传单、印章、拓本、钱币等太平军的文物,因此本书在学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

    ◎ 内容简介

    本书囊括了整个太平天国运动。作者从太平军的角度重现这场运动,通过实地寻访考察,他收集了手稿、宣传单、印章、拓本、钱币等太平军的文物,结合史籍文献和外文资料,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之初的现实基础,从日常军事行动和长期战略目标两方面来考察太平军的军事行动,分析了太平军的主要战略错误,以及后期洪仁玕的贡献。

    ◎ 名人推荐

    今世治太平史最深入者,莫过于简又文和罗尔纲两先生。

    ——唐德刚(历史学家)

    研究太平天国者,名家辈出,如萧一山、简又文、郭廷以等先生,各有贡献,惟萧、郭二先生较注意清史及现代史,其中倾全力研究太平天国者,仅简又文先生一人而已……因其研究时间之悠久,故其成就较他人为深刻,著作较他人为丰富,就研究太平天国史者而言,殆无第二人!

    ——黄大受(历史学家)

  • 伟大的孤独

    作者:[美] 克莉丝汀·汉娜

    ★《萤火虫小巷》作者超越新作!作者因此书击败J.K.罗琳、胡赛尼等99名知名作家,强势登顶美国亚马逊kindle作家排行榜。

    ★畅销三百万册, 四十二种语言译本横扫世界,力压《小小小小的火》《使女的故事》《本源》等名作,拿下Goodreads年度小说、《人物》杂志年度图书、美国蕞大书店巴诺书店年度推荐图书、《纽约时报》畅销榜第YI名、ibook苹果书城畅销第YI名、美国图书馆热门借阅第YI名、Bookpage 美国书籍评论网2018年十大蕞爱选书第YI名、LibraryReads蕞受喜爱书籍第YI名、 Buzzfeed 2018年蕞受欢迎小说等。

    ★孤独让我看到自己的模样,而爱,让我真正明白自己想成为的样子。献给每个在孤独中收获勇气和成长的人。

    ★翻译家康学慧精心打磨译文,插画师卤猫绘制封面,瑞典进口内文纸印刷,轻薄柔软易翻阅。

    爸爸总是告诫蕾妮外面的世界很危险,其实她的家里才是最危险的。

    1974年的阿拉斯加,最闪亮和最黑暗的人性在漫长夜里肆意滋长。

    阿拉斯加非常大,有很多地方可以藏起爱这样的小东西:邻居间的友爱、深深的母女爱,青涩的纯真爱和扭曲甚至可能致命的恋人爱。

    这片难以捉摸的孤独之地,揭穿了隐藏多年的漩涡与秘密。来到阿拉斯加后,14岁的蕾妮突然看清了周围世界的真实模样,明白了父母一直隐瞒的真相。

    世界太过广大,我们都必须独自面对太多问题。我们用爱把世界挡在门外,世界却来势汹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