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最新电子书

  • 我和爸爸

    作者:misaki636

    ◆ 全网阅读量400万+!一场成长与告别的真诚记录。“在漫画里看到了我的爸爸”。一个人的故事连接起很多人,推开记忆的窗口,一起分享有时有爱、有时心碎的故事。

    ◆ “对爸爸说我恨你,对爸爸说我爱你。”沉淀近10年再次打捞往事,在回忆中重新理解爸爸,独自面对破碎的心。毫无保留的真情再现:在爸爸的“镜头”里,每一个成长的脚印都化作了爱。

    ◆ 以20+年轻人的心态写就,面对“告别”这个随时可能降临的课题,或许毫无准备但选择勇敢面对。用《我和爸爸》的故事,拥抱每一个坚定地选择向前走的人。

    ◆ 温暖幽默的家庭往事,笑中带泪的阅读体验。用“轻松”的漫画,讲述每个人生命里最普通又最深刻的“生离死别”。原来面对生死这件事,从来都不只有一种情绪。

    ◆ 沉浸式的故事表达,像朋友般在耳边轻轻讲述、娓娓道来,每一格都引向下一格,每一页都为下一页存在。“普通人的人生,哪怕是人生的角落,用心体会,用心记录,也足以使一场让人震撼的电影。”

    ◆ 一份全年龄段适用的家庭记录,15岁高中生、25岁年轻人、4岁半小朋友和60岁阿姨,一口气读完并含泪推荐。

    ◆ “人活一世,爱谁就大声地说出来吧!”在看似平凡的家庭生活里,也有不可思议的“奇迹”。在爸爸的故事里,重新思考我们与家人的关系。心里的爱与感谢,好好地说出口。

    ◆ 全新创作16页漫画故事《我们家很穷》(上)(下),记录缤纷的童年和无法比较的幸福;特别收录妈妈的手写信,鼓励每个人大胆表达爱;以拉页形式呈现番外篇漫画《花灯》,在梦中爸爸曾回来过。

    ◆ 小巧开本+裸脊装帧,可180度平摊,把这个温暖的故事捧在手心。“谢谢我们一起笑过、哭过、又擦干了眼泪。”

    这本漫画书记录了文文小时候和爸爸一起经历的各种趣事,也重现了爸爸从生病到去世的全过程。爸爸像一个镜头,拍摄下了文文的成长。从一个自在贪玩的马虎鬼,长成一个必须紧紧搂住妈妈的人。从想到任何与爸爸相关的瞬间都泪流满面,到有一天敢画下他的样子、直视他的照片、笑着聊起他的故事……

  •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二卷II

    作者:[法] 斯泰凡·厄埃 编绘

    终于有望读完普鲁斯特!

    漫画版世界名著,周克希经典译本

    化繁为简、不失精髓,为更多人打开世界文学的大门

    ★ 编辑推荐

    ◎打开普鲁斯特的正确方式是漫画:一口气读完《追寻逝去的时光》的机会来了。

    《追寻逝去的时光》(又译作《追忆似水年华》)原著小说共七卷,洋洋数百万字。二十年来,法国漫画家斯泰凡•厄埃致力于将其改编为漫画,目前已完成前两卷的改编。中文引进版分为三册。漫画第一册对应原著小说的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漫画第二、三册合起来对应原著小说的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漫画选取小说核心段落,所选部分不删改一字,配以考据详实的图画,为读者提供了读完这部伟大文学经典的机会。

    ◎周克希经典译本,法兰西院士程抱一推荐。

    漫画版《追寻逝去的时光》使用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原著小说译者周克希先生的译文。这版译文受到了法兰西学院院士、华裔作家程抱一先生的盛赞。

    ◎普鲁斯特是可以被改编的吗?

    前半生出入社交名利场,后半生缠绵病榻。长期遭受慢性失眠症的折磨,他用这些漫漫长夜来追忆逝水年华。一部《追寻逝去的时光》,卷帙浩繁、文气绵密、句法精微,洋洋数百万言,写尽了爱的萌生和式微,写尽了名利场中的纸醉金迷、人情冷暖,是“一战”爆发前19世纪法国上流社会和半上流社会芸芸众生相的一幅长卷。这样一部复杂、丰饶,扑朔迷离的文本,进入难,出去更难:要如何将它改编成漫画?

    ◎斯泰凡•厄埃交了满分卷:他正职是广告公司总裁,并非科班出身的漫画家,却出于对这部小说的热爱,揽下“改编普鲁斯特”这个西西弗斯式的任务。他伏案二十年,将绵密文字抽丝拨茧,落实到图像叙事——水落石出,脉络显现,不失其精髓,就好比“将一部巨型交响乐改写成一首钢琴协奏曲”。

    ◎于极简处见繁华:厄埃的改编野心勃勃却又虚怀若谷,满怀敬意。对这部小说了若指掌的他,文本取舍极具匠心,不取则已,取则无一字增删,画风传承延续《丁丁历险记》经典“清线派”风格,令十九世纪法国风土人情跃然纸上。

    ◎ 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普鲁斯特的“难读”与他的名气齐名。将文本图像化的尝试,可看作将普鲁斯特“民主化”的尝试,为读者指明了一条进入普鲁斯特文本的捷径。不管是将小说烂熟于心的人,徘徊门外犹豫不前的人,还是从来没有机会读完它的人:这部漫画都会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普鲁斯特天地的大门。

    ★ 内容简介

    这部漫画是在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著名小说《追寻逝去的时光》基础上改编而成,对话与旁白均摘自小说原文,无一字增删。原著小说共分七卷,讲了叙述者的童年记忆、出入上流社会的经历、友谊、爱情和回忆,是“一战”前夕法国上流社会和半上流社会的众生相。

    漫画本第三册包含了小说第二卷中“在斯万夫人身旁”一章的主要内容,和漫画本第二册合起来构成了小说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的完整内容。

    在漫画第三册中,叙事者时常出入斯万夫人家,很快陷入了对斯万夫人的女儿吉尔贝特的爱慕中不能自拔。但年轻人之间的误会和冷处理使二人越走越远,这段无疾而终的爱恋终于随着少年的成长而渐渐淡去了。这段回忆是整部小说中蕞具青春气息的部分。

    ★ 媒体推荐

    文字与画面相得益彰,清线派画风继承了《丁丁历险记》的传统,要改编普鲁斯特非此则不能妥。普鲁斯特被托付到厄埃手中,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啊:他的改编尺度,增一分则太过,减一分则不足,真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当厄埃悄然退居幕后的时候,普鲁斯特也就现身了。

    —— 《费加罗报》

    “……我享受了一番妥帖达意,甚至巧遇故知的情趣;庆幸中国读者从此得以进入普鲁斯特天地,尽情徜徉其间矣!”

    ——法兰西学院院士程抱一(François Cheng)推荐

    普鲁斯特的文体,自有一种独特的美。那些看似‘臃肿冗长’的长句,在他笔下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异常精彩的。因为他确实有那么些纷至沓来、极为丰赡的思想要表达,确实有那么些错综复杂、相当微妙的关系和因由要交待,而这一切,他又是写得那么从容,那么美妙……犹如一棵树分出好些枝桠,枝桠上长出许多枝条,枝条上又结出繁茂的叶片和花朵。

    ——本书译者周克希

    感谢普鲁斯特和厄埃,让我们得以一睹昔日法兰西之美:家庭聚餐、玄关处铺地的彩砖、老式木地板、花园铁门挂的铃铛、桌铃……无比妥帖的乡愁。

    —— 法国亚马逊读者评论

    ★ 获奖记录

    2020年法兰西学术院将埃尔韦-德吕昂大奖颁发给斯泰凡•厄埃,表彰他将普鲁斯特的代表作改编为图像小说。

  • 东京平常日 1

    作者:松本大洋

    与过去诀别,重启人生!

    “今日,由于个人原因申请离职。”《星之子》《乒乓》作者松本大洋给困顿职场人的提气之作!

    2022“这本漫画真厉害”“这本漫画快来读”榜单推荐!

    --------------------------------

    【内容简介】

    在出版社工作了30年的漫画编辑盐泽,突然辞职了。

    杂志停刊、读者渐行渐远、漫画成为夕阳产业……盐泽以离职作为赎罪方式,决定就此远离漫画,和一只白色文鸟过着独身生活。曾经和盐泽合作过的漫画家们,也各自在生活里挣扎。愤世嫉俗的新人漫画家青木,让接手他的编辑头疼不已;逐渐被读者忘却的老牌漫画家长作,默默忍受着病痛,打算停止连载;曾经名噪一时的漫画家岚山,如今在当小区门卫;画过热血战斗漫的漫画家木曾,多年来面无表情地做着家庭主妇……在漫画家立花礼子的葬礼上,盐泽竟再次见到了这位已故漫画家的身影,她也是盐泽入行时负责的第一位漫画家……葬礼过后,盐泽改变了想法,决定拿退职金创办一本理想的漫画杂志。

    跟时代脱节的理想主义者们,与过去诀别,重启人生。

    --------------------------------

    【编辑推荐】

    当代人的“脆弱战歌”!

    热点追不到,AI来抢活儿,各位影视人、综艺人、新闻人、音乐人、出版人……想用真心做内容的人,真的被时代抛弃了吗?生意与理想的冲突,工作与热爱的平衡……在这个流量时代里,还有人像你一样笨拙坚持着,你不孤单!

    给困顿职场人的“重启人生指南”!

    “今日,由于个人原因申请离职。”谁没有在工位上默念过一千次“我要辞职!”呢。真丢了工作之后,又会无数次被焦虑和无力感压垮——但一定要相信,你可以重新开始,一次又一次。

    献给漫画的真挚情书!

    “爆不了漫王”ד重版出不来”,夕阳行业大揭底,漫画家和编辑爱恨大揭秘!画给青春已逝但梦还没死的大人们的漫画!“迄今为止,是漫画支撑着我的人生。”

    天才漫画家松本大洋久违新作,经典预定!

    从运动漫《乒乓》、武侠漫《竹光侍》到奇幻漫《卢浮宫的猫》,松本大洋再度回归现实题材,延续《星之子》式的敏锐洞察与强大共情力,讲述漫画人的职业故事。

    无删减、彩页全收录、锁线胶订,首刷限定附赠全彩海报一张!

    --------------------------------

    【获奖情况】

    2023年手冢治虫文化奖漫画大奖决选作

    2022年“这本漫画快来读!”第一名

    2022年“这本漫画真厉害!”第五名

    --------------------------------

    【名人推荐】

    非常精彩,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这部作品让我更加渴望今后继续阅读漫画。我想有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可以和他一起讨论《东京平常日》中我最喜欢的场景。——又吉直树(作家、搞笑艺人)

    主人公是一位退休的漫画编辑。他试图用风景来讲述一些东西,每一话以城市风景结尾,下一页是全黑的。有一些场景,漫画世界和现实世界混在一起。这是超越以往大洋漫画的元素!——夏目房之介(漫画评论家)

    以漫画家为题材的漫画往往将漫画家的生活单列出来,过度美化和诋毁他们,但《东京平常日》却明智地避免了陷入这种刻板印象的危险。在这部作品中,漫画家、助手、编辑以及他们周围的人的大大小小的个人生活所折射出的人性光辉深深地吸引着我。的确,人们在生活中发现了不可替代的东西,并竭力避免背叛它,这种美丽和悲怆从这里渗出。在松本大洋描绘的这幅风景画中,即使是最渺小的人类,也会莫名地感到自己似乎可以得到拯救。——中条省平(知名学者、评论家)

    松本大洋是一位难得的 "存在即艺术 "的创作者,他的作品超越了“畅销/非畅销”“流行/非流行”的维度。《东京平常日》才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讽刺性和辛辣感。艺术家在反抗或追随的挣扎中成长、觉醒,故事的结尾悄然出现了“曙光”。作为读者,我不禁为“松本大洋将漫画创作作为商业行为的痛苦描绘出来”而感到震惊。致那些在当今混乱世界中努力创造的人们。——CINRA编辑部

  • 为你着迷

    作者:(日)和山山

    二阶堂明本来是个笑起来很阳光的男孩,很受欢迎。但初中一次意外事件,给他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上高中后,他整个人变得死气沉沉,也不与人打交道,犹如从伊藤润二漫画中走出的男子,传闻跟他搭话就会变成秃头。大家对他避之不及,但偏偏有人不信邪,要去找他搭讪……

    8个相互关联的单元剧,意想不到的展开令人应接不暇、捧腹大笑。

    -----------------

    ★超人气漫画家和山山出道作首度引进,藤本树、古屋兔丸、伊藤润二力荐!

    ★人气漫画《女校之星》原点!日文版上市一年14刷,销售突破40万册!

    ★复刻原版无删减,进口漫画纸印刷,赠二阶堂可爱变脸书签

    ★获第23届文化厅媒体艺术节漫画部门新人奖,第24届手冢治虫文化奖短篇奖,“这部漫画真厉害!2020”女性篇第2名

    ★“做无聊的事不是很好嘛,有空做这种无聊又奇怪的事,让我心情舒畅。”

    ★只画身边三米半径内的故事,是把平淡自然的日常变得荒诞好笑的魔法

    -----------------

    ★和山山老师的漫画把握住了装傻和吐槽的基本王道笑点,同时也有超乎现实、出人意料的搞笑之处。日常中的小事,平时不会被注意到的地方,都变得十分有趣。——伊藤润二(漫画家)

    ★我已经偷偷看这个漫画很长时间了!——古屋兔丸(漫画家)

    ★男高中生究竟是怎样的生物呢?和山山用充满深意又克制的笔触,描绘出了傻里傻气的高中生活,令人忍俊不禁。——《朝日新闻》

  • 我今天遇到一个crush

    作者:[英]索菲·伯罗斯

    谈什么恋爱,有Crush 就够了!

    Crush,辞典里的解释是拥挤的人群,迷恋、(短暂的)热恋对象,以及果汁饮料。很难用一个准确的词汇表达它的含义,最贴切的,可能就是乍见之欢吧,如夏夜晚风,似璀璨烟火,我曾短暂地、热烈地、羞涩地喜欢过你。

    这是一本如几米般的治愈绘本,更是一本特殊的图像小说,它会引起我们许多人的共鸣,因为我们都感到孤独;也许会放大对远方某人的思念,就像许多寻找真爱的故事一样。这是一个安静的故事,没有什么情节,但跟随两位主角,在日常生活中摸索,寻找机会和联系,非常感人。也许还没有找到幸福,但这肯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开始!

    她总是一个人,小心翼翼地寻找与世界的联结。

    他也是一个人,身处人群中却依然感到孤独无措。

    乍见之欢,美好瞬间令人留连。

    一刹的心动,能否驱散孤独,燃烧成永恒的星辰?

    在喧嚣都市的角落,两个游荡的灵魂,经历一场爱与孤独的奇妙探险。

    于万千人间,寻找那份深懂自己的温暖。有时,最深的情感,超越言语。

    这本书描绘的是一对年轻男女在城市里四处游荡,他们身处人群中,却依然感到孤独。乍看下,这本书好像充满粉红泡泡,其实描绘了都会男女的内心情事,探讨了浪漫、欲望和渴望的关系。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两种颜色,营造出一种奇特的梦幻又浪漫的氛围,同时也唤起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孤独。虽然不是完全的甜蜜浪漫爱情故事,有一点点淡淡的忧伤,又有一点点唤起都市男女的孤独感,还是希望大家看完后有种小小的、暖暖的、被治愈的感觉!

  • 种子帝国

    作者:[美] 巴托·J.埃尔莫尔

    美国非虚构写作J. 安东尼•卢卡斯奖、国际烹饪专业协会食物议题图书奖获奖作品

    聚焦全球农业巨头孟山都公司的发展史,展现出化学品全面渗入全球粮食供应体系的完整过程,揭示化学公司利用科技手段对人类食物造成的复杂而深刻的影响

    *********************************************************************************

    孟山都(Monsanto Company)是一家美国的跨国农业公司,它于20世纪初以生产糖精和咖啡因起家,后进入农业,成为除草剂的主要制造商,并一步步成长为21世纪全球最大的转基因种子生产商。人类粮食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与这家公司的历史紧紧捆绑在一起。对我们来说,这一切究竟意味着什么?

    通过全球实地调查,对农民、化学家、企业家、工人、病人、律师和法官的采访,以及查询尚未披露的公司档案和政府记录,历史学家埃尔莫尔追溯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孟山都公司商业版图扩张史,揭秘其化学制品和转基因技术如何渗入全球粮食供应的几乎每一条缝隙。

  • 时间之箭,时间之环

    作者:[美]斯蒂芬·杰·古尔德

    本书探讨的主题是地质学对人类思想的重大贡献——“深时”的发现及其理论渊源。

    地球历史是一段古老、浩瀚而我们只能通过隐喻来理解的历史。本书围绕“时间之箭”(叙事历史,方向性和独特性)和“时间之环”(内在规律,周期和重复)的二分法,结合图像学的阐释,重新审视和解读了“深时”思想在西方地质学领域三位先驱及其经典著作——托马斯·伯内特的《地球的神圣理论》、詹姆斯·赫顿的《地球理论》和查尔斯·莱尔的《地质学原理》,由此重构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脉络。

    --------------------

    古尔德文风清晰、生动,极少拖泥带水,巧妙地引领我们穿越那些早已褪色的争论和观念迷宫。他以一种近乎抒情的激情,主张科学要有回溯性的宽容,反对将那些同样致力于真理事业、同样沉浸于其文化和时代的隐喻和假设的人塑造成英雄和恶棍的刻板教条。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纽约客》

    古尔德以明示和暗示的方式证明,科学是人类思想的创造物,而人类思想始终受到远离那些摆在科学家眼前的自然现象的压力影响。这部作品应该受到比思想史和科学史更广泛的读者青睐。

    ——戈登·戴维斯(Gordon Davies),《自然》

    古尔德解释说,你在教科书上读到的和老师告诉你的纸板历史其实都是错的。正如我们所期待的,这本书趣味盎然且通俗易懂。

    ——尤金妮亚·斯科特(Eugenie Scott),《美国体质人类学杂志》

    --------------------

    关联书目

    《科学哲学导论》(第四版)

    Philosophy of Science,Fourth Edition

    《技术哲学导论》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观念的发明者》(第三版)

    Inventors of Ideas,Third Edition

    《物理学的概念》(第五版)

    Physics:concepts and connections,Fourth Edition

    《时间之箭,时间之环》

    Time’s Arrow,Time’s Cycle

    《现代宇宙中的空间与时间》

    Space and Time in the Modern Universe

    《牛顿传》

    The Life of Isaac Newton

    《瓦特传》

    The Life and Legend of James Watt

  • 微生物大历史

    作者:[挪威]斯蒂格·弗勒兰

    比肩《枪炮、病菌与钢铁》的医学史诗,聚焦宏大历史中的冷线索

    是无形之敌,也是看不见的盟友

    在与微生物的对决中,直到最近我们才真正转守为攻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叙述微生物与社会互动的生物社会学著作。作者描绘了人类与微生物之间永无止境的斗争史程,介 绍了诸多影响对决结果的关键因素。自原始社会以来,人类经历了五次流行病学转型,诸如黑死病、天花、西班牙流感等大流行对历史进程、文明兴衰、心理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人类不仅取得了疫苗、抗生素等医学突破,其行为对生态环境的改变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作者还细数人类未来可能面临的新病大患,如抗生素耐药性、生物武器、新发传染病等微生物威胁,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

    【编辑推荐】

    ❆ 临床医学权威学者,横跨微生物学、免疫学与传染病史的跨学科巨著

    挪威奥斯陆大学免疫学教授为普通读者写就,融会专业通俗的医学科普与惊心动魄的瘟疫史诗。不同于英雄史观的宏大叙事,聚焦帝国与战争的历史中被忽视的流行病因素,也着墨于科学巨擘身后的小人物。“不仅是一部流行病的历史,更是科学与艺术的多重奏,鼓励我们重新思考历史研究的技艺与方法。”

    ❆ 地理与时间跨度极广,将疫病置于社会与生态框架下

    从万物黎明到飞向太空,从中世纪瘟疫到新冠大流行,作者从时间维度梳理了人类自远古社会经历的五次流行病学转型,并提出人类-微生物-环境的三位一体模型,分析三者的相互作用。

    ❆ 图文并茂,附有16页精美彩插,一览西方艺术中的瘟疫与人

    辅以百余张黑白插图,既有触目惊心的罹病图景,也不乏流行文化与艺术的经典之作。书中甄选的彩插绘有中世纪宗教画中的天花病人、黑死病横行年代的“死亡之舞”,北欧民间传说中的瘟神……一睹疾病背后的生死观念、审美情趣、社会变革。

    ——————————

    【各界推荐】

    这本书包罗万象,既有对引起流行病的病原体生物学的精彩论述,也有对其生态、经济、社会和政治后果的讨论,以及疫病在艺术中的表达。弗勒兰出色地展示了现代生物医学研究如何助益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并将历史上肆虐的瘟疫置于更宏大的社会政治视角下。

    ——尼尔斯·斯滕塞特,奥斯陆大学生态与进化学教授

    从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到智人的迁徙,再到历史上的大瘟疫,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广阔的画卷。他将流行病置于社会框架中,引人入胜地描述了传染病如何摧毁文明根基。

    ——挪威网站Bok 365

    作者饶有趣味地分析了不同生物学因素对流行病后果的影响。书中还有介绍新发传染病、生物恐怖主义、抗生素耐药性以及气候危机如何导致大流行的章节,清晰易懂,切合当下。

    ——《挪威晨报》

    本书可与《枪炮、病菌与钢铁》比肩:历史知识渊博,图文并茂,地理与时间跨度极广。弗勒兰凭借其文学天赋和医学背景,描绘了人类与传染病惊心动魄的前沿对决。

    ——伊瓦尔·巴克,挪威评论家

  • 技术与德国

    作者:[德] 卡斯滕·尤尔

    本书是一部德国技术史著作,研究时段为19世纪初至当代,核心观点为“技术塑造现代德国”。本书探讨了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介绍了在200年的现代德国史中,技术呈现出的多种形式。全书正文共8章,分为“追溯历史”和“新的方向”两部分。译稿共20万字、22幅插图。作者是德籍学者卡斯滕·乌尔(Karsten Uhl),他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教授现代史和技术史,并且是米特堡-多拉(Mittelbau-Dora)集中营纪念馆负责人。译者为朱任东,曾出版多部历史译作,其中包括我社出版的《1918年11月:德国革命》。

    作为一部概述性著作,本书涵盖了技术史的多个方面,例如城市技术、农村技术、高科技、日用技术、技术使用者等,相对完整地描绘了现代德国技术发展的面貌。此外,本书对曾被忽视的研究领域给予了关注,例如,在工业化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农村地区,对技术史及其社会和文化应用至关重要的技术使用者。

    ————————

    ⭐一部严谨的技术史著作,完整地描绘了19世纪初至当代的德国技术发展面貌。

    ⭐本书聚焦于技术对于一个国家的形塑作用,关注技术发展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日常生活的影响。了解历史上的技术与社会、文化、具体的“人”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以及充斥着更多未知技术的更遥远的时代,进行理性思考、保有人文主义精神。

  • 赌命

    作者:[美] 保罗·奥菲特 / [美] 保罗·奥斯特

    每一个医疗决定,

    都是一种风险。

    面对不确定性时,

    我们如何做决定?

    无论你选择化疗、X光检查还是心脏移植,每一个医疗决定,都是一种风险。

    保罗•奥菲特医生指出,从三百多年前人类的第一次输血到现如今的新冠疫苗开发,风险,伴随着每一种新治疗手段的出现。

    20世纪,美国人的人均寿命整整增长了30年,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现代医学的进步。同时,每一项医学突破都伴随着胜利与悲剧。

    我们是否要接受,以及何时接受新技术?

    输血、麻醉、化疗、疫苗、抗生素、X光检查、器官移植、基因工程、生物制剂,《赌命》从现代医学九种伟大成就入手,讲述每一种医学进步背后的风险故事。

  • 拐点

    作者:万维钢

    人工智能时代的生存手册,助你理解AI,适应AI,驾驭AI!

    站在AI即将颠覆世界前夜的那个拐点上,你应该怎么办?AI 正在以超越我们想象的速度迭代,面对这个局面,教育应该怎么办?公司应该怎么办?人应该怎么办?

    这本书会为你拆解ChatGPT代表的大语言模型AI,到底有什么底层运作逻辑?它的能力边界到哪里?哪些是AI做的比你好的?哪些是人类不会被AI取代的?它还为你解读了当今最厉害的几个头脑对AI的理解,以及一些帮助你变AI为助手的实操经验。

    你,要比AI凶。使用 AI,以你为主。

  • 白洞

    作者:[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内容简介】

    从已被证实的疯狂想法——黑洞,

    到尚在推测中的疯狂想法——白洞

    在《白洞》中,罗韦利邀请你展开一段不可思议的旅程,进入黑洞内部。我们经过黑洞的中心,绕开恒星的残骸,来到时间与空间终结之处——白洞诞生的地方。白洞是黑洞的反演?从黑洞进去的东西会从白洞出来?跨过奇点,越过时间的尽头,会发生什么?

    视角的差异、时间的弹性、因果关系的本质……为什么我们记得过去,而非未来?为什么我们觉得自己能决定未来,而非过去?在《白洞》中,罗韦利的讲述比《时间的秩序》更进一步,再一次颠覆你的直觉。

    【编辑推荐】

    1、《七堂极简物理课》《时间的秩序》作者、“下一个史蒂芬·霍金”、意大利物理学家 卡洛·罗韦利 重磅新作

    2、深入探究令人着迷的黑洞,诗意又清晰地讲述前沿概念——白洞:罗韦利带着轻松与魔力,让你到黑洞的中心看一看,在时间与空间终结之处,见证白洞的诞生

    3、充满哲思与启发,再一次颠覆你的世界观:关于过去与未来,时间与因果,罗韦利提供了比《时间的秩序》更深刻的解释

    4、小说家心爱的优美科普,珍妮特·温特森、罗伯特·J. 索耶、尼尔·盖曼盛赞!《金融时报》《每日电讯报》《新科学家》《新政治家》2023年度图书,欧美媒体好评如潮!

    5、精美装帧,颜值爆表:小开本优雅精装,英国原版封面艺术 + 炫酷烫金工艺

  • 过敏的真相

    作者:特雷莎·麦克费尔

    坚果过敏、花粉热、哮喘、湿疹……对大多数人来说,要么自己被令人沮丧的过敏困扰,要么身边有人存在这种情况。

    过敏的问题,或许比你我想象中还要严重得多。目前,全世界有数十亿人患有某种形式的过敏症,据估计占全球总人口的30%~40%。

    过敏并不一定致命,但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多年遭受过敏困扰的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而且时常需要集中精神关注自己的症状。他们可能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但即使如此,有时也很难忽视过敏带来的影响。一个吸入花粉的糟糕日子、一块发红发痒的皮肤、一场聚会……都有可能带来麻烦。

    为什么我们的身体这么容易被扰乱得躁动不安?

    流鼻涕、眼睛发痒、皮肤干燥、胃肠道不适、呼吸困难……这些过敏症状在试图告诉我们一些重要的事情,关乎21世纪人体免疫系统的整体健康状况。显然,我们的身体对每天接触到的大量天然和人造过敏原越来越敏感了。

    这本书是一场对过敏的科学探究之旅、一个关于过敏这个现代医学谜团的完整故事,也是一场对过敏现象的全方位剖析:什么是过敏,为什么我们会过敏,为什么过敏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严重,以及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过敏对人类的命运来说可能意味着什么。

    ---------------------------------------------------

    尝试解开过敏谜团的科学探究之旅

    重新审视万变世界中的躁动之躯

    ---------------------------------------------------

    过敏不仅是免疫力的邪恶双胞胎,也是物质进步中意想不到的阴暗面……作者没有就过敏危机给出简单的解决方案,但她富有同情心的见解令这本书引人入胜。

    ——《华尔街日报》

    经过了全面研究,这本书的巧妙讲述散发着智慧和激情,是任何对我们的身体和所处世界感兴趣的人的必备读物。我很感激能与我的过敏症患者分享这本书。

    ——卡里·纳多,医学博士、哲学博士、斯坦福大学肖恩· N.帕克过敏和哮喘研究中心主任

    这本书是关于过敏的完整可靠的传记……患有过敏症的人和关心过敏症的人都应该阅读,而这几乎包括了所有人。

    ——迈克尔·莫斯,《盐糖脂》作者

    这正是那种体贴人心、易于理解并且内容全面的书,我们迫切需要了解快速变化的现代环境如何与古老的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过敏症可怕的爆炸式增长。

    ——丹尼尔·利伯曼,《人体的故事》《锻炼》作者

  • 创作与爱

    作者:[芬兰]图拉·卡尔亚莱宁

    深描姆明之母托芙·扬松的人生与创作,她为孩子而写,也为不合群的边缘人而写。

    【编辑推荐】

    ● 由托芙·扬松的信件、日记、作品展开,深描她数十年的人生与创作。

    ● 姆明系列标配读物,揭秘姆明一族的灵感来源。

    ● 自由是最美好的,可以享受孤独,也可以寻求陪伴——这是姆明的 哲学,也是扬松本人的人生哲学。

    ● 全新译本,芬兰语直译,精美四色印刷,收录130张珍贵插图,呈现童话大师生命中的关键时刻。

    【内容简介】

    “一生都要成为一个只知道画柠檬,写童话故事,收集稀奇古怪的物件,保持怪异的爱好,轻视公众集会和各种社团的个人主义者。这听起来很可笑,然而我就想要这样的生活。”

    姆明之母托芙·扬松的人生不仅关乎姆明,不仅关乎童话。她是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作家,也是芬兰著名的诗人、油画家、连环画家。她轻盈跳跃于不同的领域之间,书写和描画着自己的生活。无论是在哪一类创作中,她都秉承一种哲学:安静地、毫不妥协地拥抱着属于自己的自由。

  • 早安,怪物

    作者:凯瑟琳·吉尔迪纳

    这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的回忆录,在书中,她回忆了自己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五位来访者。这五个人在童年时都曾经遭遇过严重的心理创伤。他们像是一个谜,一个要经过好几年才能解开的谜。他们前来寻求心理治疗师的帮助,希望解决生活中迫在眉睫的问题,但其实他们的痛苦早在许多年前就埋下了种子。 本书讲述了这五个来访者在心理层面的“英雄之旅”:如何面对难以言说的伤痛,如何发现内心潜藏的勇气,如何用令人敬佩的力量战胜创伤,重新建立健康的人际边界,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作者以小说般的笔法写下了诊室中发生的故事,读来令人心碎,却也鼓舞人心。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推荐:“这本书让我们有幸将医患关系视为本质上的人际互动。”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作者洛莉·戈特利布推荐:“凯瑟琳·吉尔迪纳敏锐地捕捉到了进入人们内心生活的途径,见证了他们寻找自我的过程。这些故事令人心碎,也令人惊喜。这本书鼓舞人心、意义深远,归根到底,它讲述了人际联系的力量和人类精神的胜利。”

    心理学家李松蔚推荐:“可能是今年上半年最值得看的一本心理疗愈书。五星推荐。”

    ——

    本书荣获:

    美国亚马逊网站“编辑之选”:最佳自传与回忆录

    《早安美国》2020年最佳图书

    《新闻周刊》《柯克斯书评》《出版人周刊》共同推荐

  • 女儿的身体冻结成冰

    作者:文春在线特辑组

    霸凌是一种间接的他杀,但并非每一种恶都有罪名。

    震撼日本的校园性霸凌案,推动调查重启的纪实报道。

    揭穿未成年犯罪背后的教育缺位×网络性别暴力×受害者有罪论

    所有与霸凌有关的人,直面真相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都意义重大。

    ——————————

    【内容简介】

    日本北海道初中二年级女生爽彩因遭其他学生霸凌和性侮辱,被逼自杀未遂后患上PTSD并休学在家,最终葬身雪地。但学校不承认霸凌的事实,加害者无一受到责罚,爽彩母亲的诉求被百般推诿。媒体系列报道引发日本社会热议,推动第三方委员会重启调查。真相浮出水面,也将受害者亲属和无辜者卷入舆论漩涡,而母亲的信吐露了女儿的秘密……本书呈现了一起社会悲剧中的制度缺陷与群体性冷漠,揭露了校方的推脱隐瞒、加害少年的残酷凉薄、网络流言的盲目恶意,也追问社会应当如何保障少数人活下去的权利。

    ——————————

    【编辑推荐】

    遭受性霸凌、被逼自杀未遂、罹患PTSD的女孩,

    屡次向学校和警方求助无门、被舆论指责的母亲。

    “我的女儿并不是轻易选择死亡的,霸凌是一种间接的他杀。”

    ☆ 震撼日本的校园性霸凌案,推动调查重启的纪实报道。

    因霸凌身心受创的14岁少女爽彩,在离家出走38天后,冻结成冰的遗体才被发现。霸凌如何层层升级?受害者因何被逼跳河?校方为何置之不理?长达两个月的系列报道甚至引发国会关注,促使第三方委员会再度开展调查,揭开疑云密布的真相:这不是少年之间的恶作剧,而是性犯罪、教唆自杀——但并非每一种恶都有罪名。

    ☆多方证词再现事件全貌,直击未成年作恶背后成年人的谎言。

    追踪采访受害者亲友、相关学生及监护人、教育委员会、市议会,以及被牵连的无辜人士。用克制的语言,还原爽彩生前遭受的性别暴力和二次伤害,剖析为何无人接住她的求救。爽彩母亲一再追问:究竟被霸凌到何种程度,才算得上所谓“霸凌”?而校长反复强调:十个加害者的未来,和一个受害者的未来,哪个更重要?

    ☆收录现场照片和受害者画作,文末附有母亲写给亡女的长信。

    遭受霸凌后,爽彩画作中明亮的色彩变成了压抑的黑白。“她说了那么多遍‘想死’,或许,内心也同样说过那么多遍‘想活’吧。”母亲在信中记录了与女儿生活的点滴,也完整叙述了正文中记者为避免“受害者有罪论”而未触及的事实:爽彩是个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令读者掩卷深思,再度追问社会应当如何保障少数人活下去的权利。

    ——————————

    【各界推荐】


    所有与霸凌有关的人,直面真相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都意义重大。

    ——教育评论家 尾木直树

    无论是欺凌还是暴力,孩子们的行为都是学习来的。爽彩的悲剧更值得反思的是,校园性欺凌背后,教育者要承担什么责任?如果对于加害者,校方不仅没有严惩,反而包庇,是否也属于另一种形式的犯罪?

    ——性教育专家 方刚

  • 43次杀意

    作者:[日] 石井光太

    随处可见的家庭的问题,

    随处可见的孩子的烦恼,

    随处可见的孩子的社交圈,

    为什么会发展成凄惨的杀人事件?

    2015年2月20日清晨,寒风刺骨。日本川崎市多摩川的堤岸边,人们发现了上村辽太的遗体。年仅13岁的辽太全身赤裸,身上有多达43处刀伤。

    辽太的失血量超过1升——相当于全身血液的三分之一,在彻底失去知觉前,他艰难地爬行了23.5米,试图到公路上求助,但终究没有力气爬上堤坝。

    警方不久便逮捕了犯罪嫌疑人,三人均未成年。

    三名少年本是与辽太一起消磨时间的伙伴。父母离异之后,辽太跟随母亲和兄弟姐妹搬到了新城市,却难以适应新生活。青春期的孩子在家里和学校里失去容身之处,转而向外部世界寻求,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他们遇到了和自己境遇相似的孩子,构建起一个共同的圈子,想要填补彼此心中的空洞,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会做些坏事——抽烟、打架、小偷小摸。

    但究竟是在什么时刻,少年们的心中生出了杀人的念头?

    【编辑推荐】

    被害少年身中43刀,被迫在冰冷的河水中负伤游泳,最终在失血和失温的双重痛苦中 死去,而凶手竟是他平日里的玩伴。初闻发生在川崎市的这宗少年被杀案,人们可能会将凶手想像成嗜血的怪物。然而,通过作者石井光太对案件的还原,读者会惊讶地发现,凶手缺乏同理心,但更缺乏常识和对事物的基本判断力。凶手和被害少年并没有深仇大恨,无端的杀意和残忍的折磨源自无知和怯懦。以常识无法理解的动机虐杀同龄玩伴,不仅令人愤怒,更令人感到荒谬。

    在令人震惊的荒谬背后,案件反映的社会问题极具典型性:被害者和施害者都是缺少家庭关爱的未成年人,他们在经历相似的同龄人中寻找慰籍,彼此却很难形成平等的关系。与人建立信任关系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而成长过程中的情感缺失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这种能力,于是原始的、以强凌弱的关系在小团体中滋生。令人不安的是,被欺凌者往往无法果断地脱离小团体,因为比起暴力,他们更害怕孤独。就如本案中的被害少年,明知凶手有暴力倾向,却没有及时抽身。在孤独无依中度过童年的人,很容易在此案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无怪乎案件引起剧烈的反响,前往案发地悼念死者的人数以万计。

    可以说,这起少年犯罪案件是在非极端背景中孕育出的极端案例。石井光太对凶手和被害人成长过程进行了深入取材和细致梳理,既呈现了案件的全貌,更触及了尖锐普遍的社会问题,激发人们思考一个普通而又长新的话题,就是在青少年的培养教育上,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当并且怎样承担起各自的责任。

  • 重组与突破

    作者:黄奇帆

    在50余载的工作历程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参与、主导了一系列重组,从中他深刻领悟到重组的真谛与妙趣:其真谛在于资源优化配置、体制机制创新,其妙趣在于“随心所欲不逾矩”“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书辑录了黄奇帆在重庆工作期间遇到难题时以“重组求突破”的思维与实践,以期与读者分享重组的感悟。全书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专讲企业的重组与管理,包括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类企业、资本运营投资类企业、金融企业、国有工商企业集团和民营企业五大类企业。每一类企业的重组内容都涉及该类企业当时困难的严重性和重组的紧迫性及必要性,以及为解决该企业问题而进行的重组方案的脉络与原则、对策措施、成效与结果。

    第二部分专讲行业的重组与管理,包括城市房地产业、工业产业、内陆加工贸易的转型、教育、金融、财政六大行业的重组与管理。每一类行业的重组内容都涉及当时行业的状况、内在的困难、百姓的呼声、国家的政策要求,每一种行业重组都涉及从供给侧对各类要素资源进行优化重组,从而在结构性平衡中实现超常规的发展。

  • 小镇做题家

    作者:谢爱磊

    他们拼尽所有,只为换得普通的剧本

    教育社会学学者10年追踪研究2000人,深度呈现寒门学子的挣扎与求索

    俞敏洪、刘云杉、许知远、严飞诚挚推荐!

    ——【内容简介】——

    在今天,我们还可以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吗?

    在主流话语中,励志故事是唯一的答案,而本书要讲述的,则是另一个。

    自2013年起,学者谢爱磊对中国四所精英大学的近2000名学生开展追踪研究,其中近28%的学生来自农村和小镇。他们从千万人的分数搏杀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口中的“小镇做题家”。

    迈入校门的刹那,出身的差异一并涌现。城市与乡村、贫穷与富有、丰饶与贫瘠……在陌生的文化世界里,他们进退维谷,饱受匮乏、隔阂、分裂、迷茫与孤独的煎熬。想要摆脱过往的烙印,要经历撕裂般的成长与重塑。而这,不过是漫长的社会阶梯攀爬的第一步。

    作者结合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对“小镇做题家”的家庭背景、学业表现、社会适应、就业出路等情况作出客观全面的分析。本书以通俗的语言、翔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结合受访者口述,呈现农村与小镇青年社会流动征程中的内心世界,并力求揭示在精英大学中,个人的生命历程如何与宏观的社会进程相缠绕。

    ——【编辑推荐】——

    ★ 教育社会学学者10年追踪研究2000人,深度呈现“小镇做题家”的挣扎与求索;

    俞敏洪、刘云杉、许知远、严飞诚挚推荐!

    学者谢爱磊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对高校农村籍学子的家庭背景、学业表现、社会适应与就业出路等情况作出全面分析。用丰富的数据与事实,客观呈现农村与小镇学生在精英大学的身心适应情况,还原“小镇做题家”在社会舆论偏见遮蔽下的真实境遇。

    ★ 通过高校农村学生的真实自述,揭示寒门学子面对的残酷现实:

    文化的天堑比经济更难逾越;改造自己,是一项宏大而痛苦的人生工程

    作者深度访谈100余位高校农村籍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案例与口述,还原“小镇做题家”的内心世界。一个个鲜活的声音切片,讲述真实得几近残忍的生命故事——农村和小镇青年的社会流动,不仅意味着人生坐标的几何移动,更意味着生存心态的艰难调适;融入新的文化世界,意味着一次“忘却过去的自我的再教育” 。

    ★ 给农村与小镇青年的“大学避坑指南”——摆脱无效内卷,度过一段不后悔的大学生活

    大学,也许是人一生中最迷茫的阶段,要经历从学校到社会的艰难适应:

    ——高中和大学有哪些本质性的不同?

    ——面对“神仙打架”的同辈,如何与自己的平凡和解?

    ——专业课之外,还要有意识地学习哪些技能?

    ——如何规划职业路线,避免做无用功?

    这本书,承载了上百位平凡学子的故事,他们的人生轨迹相似也不同,有希望也有挫败;许多人拼尽所有,只为换得普通的剧本。

    如果你也在匮乏中长大、对未来不知所措,或许可以从这些真实的生命经历上获得共鸣、启发,以及面对真实生活的勇气。

    ★ 关注底层青年社会流动困境,看见 “我们的孩子”

    社会融入困难、身份认同摇摆 、内心饱受挣扎……“小镇做题家”在精英大学的适应困境,喻示着社会流动性的减弱,也是当下众多阶层攀登者的无奈、痛苦与彷徨的缩影。

    在今天,我们还可以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吗?普通人要怎样努力,才可以突破出身的限制?家长、教师、学校、企业、政策制定者,能够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

    关心青年学子的处境,就是关心一代人的未来。

  • 新浪潮

    作者:[法] 安托万·德巴克

    444位人物, 211条参考文献,120部提到的影片,146幅图片,10万字权威讲述,共同构成了这本独一无二的新浪潮之书。

    ————————————————————

    内容简介

    新浪潮把摄影机带离摄影棚,成功捕捉到了一代人的生活状态,更永远地改变了电影艺术。

    本书通过对大量访谈、回忆、调查报告、报刊书籍等一手资料的精读和缕 析,系统梳理了电影史上这一神话般的历史。而史实之外,新浪潮所具有的精神属性,亦通过作者的文字散发出某种光芒,感召和鼓舞着所有时代“疯狂怀抱雄心且疯狂真诚”的读者。

    ————————————————————

    专业推荐

    与本书一起重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新浪潮电影,不是要去哀叹那个激情岁月的逝去,相反,我们会从中获得对电影创造激情再度迸发的信心。新浪潮一代宛如闪亮星群划过影史星河,然后,一定还会有我们。青春,即便是它的迷茫和挫折,也是对的,因为它是生长,是奇迹。

    ——应雄(日本北海道大学文学院映像·现代文化论教授)

    在关于新浪潮的书中,只有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电影史上神话般的“新浪潮”,我们在历史和档案的缝隙中,在文字叙述和银幕之外,看到那个时代,看到那些人,看到迷影之爱的神情。

    ——李洋(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安托万·德巴克的《新浪潮:一代年轻人的肖像》 展示了新浪潮作为上世纪电影最标志性的创世记,与其大胆挑战传统且勇于创造电影语法的精神息息相关。一甲子后,当新浪潮的恐龙陆续灭绝,他们的思想早已扩延全世界。这回轮到了新世纪的华语电影,它将以反叛之名大声宣告:明天属于我们!未来将是我们的启示录!

    ——孙松荣(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域研究所教授)

    坦率、直接、粗暴、叛逆、躁动不安,令人感到困惑的智性,不羁的创造力,疯狂的美学抱负,安托万·德巴克笔下的新浪潮属于永恒青春的神话学。一本以文化史的方式著述的电影断代史,一如既往的脉络化治史方法,与“青年土耳其人”气质合拍的写作风格,绝妙地解读了新浪潮何以青春不老,何以成为神话。那些直接活在电影里的伟大身影在字里行间时时浮现,不可遏止地唤起读者对电影的怀念与爱。

    ——安燕(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新浪潮”、迷影文化、青春之恶、影坛革命、电影之死……一段段荡人心魄的历史文字背后,却是冷静严谨又不失个人体悟的学术判断与思想剖析,对于电影本身的历史,安托万·德巴克仿佛隔代遗传了安德烈·巴赞那种充满理性的热爱。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侯麦、里维特……这些改变电影历史的人物,一个个走下神坛,重返青春;唯其如此,他们才伟大得更真实。

    ——李奇(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教授,法国巴黎第三大学电影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