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最新电子书

  • 内陆之行

    作者:[奥] 彼得·汉德克

    * 诺奖得主汉德克最新、最具创造力的长篇力作,他自称为“最后的史诗”。

    * 一趟史诗般的法国内陆之旅,一幅法国社会现实图像

    * 无法在社会立足的年轻人,在旷野中寻找自我

    * 主角对风景的观察、与动物和人的偶遇,是对一个地区鲜为人知的日常生活的关注,包含了生动的声音、气味和感觉细节

    * 主角可以解读为作者的另一个自我,她是一个漫游者、流浪者,是在动荡中生活呼吸着的自由生命

    ——————————

    小说一开始,八月初美好的一天,一位住在巴黎郊外的老人离开了宁静的巴黎郊区住所,这个被森林包围的“无人湾”,去往他在皮卡第的乡间别墅。他边走边观察周围的环境,不时提到一个被他称为 “偷水果姑娘”的年轻女子,她似乎也踏上了前往法国北部的类似旅程。这个“偷水果姑娘”——读者后来知道她叫阿列克夏——起初似乎是他打算写或正在写的一部小说的主人公。她25岁,从青春期开始就一直“渴望逃离”,此刻刚从西伯利亚回来,马上又出门去寻找她的母亲。在追寻她的脚步(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穿越法国内陆的过程中,叙述者正以自己的方式书写她,从而使小说得以诞生。叙述者一路上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闻到的、所感知的、所想象的构成了叙事的框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经历和事件,只有一个个不起眼的瞬间和不足挂齿的印象,表面上似乎毫无关联,但却史诗般地汇聚成了一幅法国的现实图像。

    ———————————

    凭借影响深远的作品和语言的独创性,探索了人类经验的外围和特殊性。——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汉德克的高明之处在于从日常中发现特别之处。这里没有象征,只有描写中蕴含的美感。情节就是描述的启示之美。就像在读一首十四行诗: 世界放慢了脚步,让人沉醉其中。这些词语构成了小说。——《新城市文学》

    一种纯粹的文学体验。前三个词以一种古典的、近乎童话般的方式显示,某种叙事确实已经开始,同时又竖起了一个自我意识的框架,让我们与之稍有距离——这或许一个暗示,接下来的内容将包括对故事本身、故事的讲述和讲述者的解构。——罗布·多伊尔,《纽约时报书评》

    汉德克经常突出的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经历它的人甚至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一种强烈的在场感是本书的指导原则。看着这种叙述悠然地走向结尾,是一种享受。——露丝·富兰克林,《纽约客》

    这是一幅华丽、多层次的挂毯,由一位踩到蜜蜂的老人讲述,带领读者在法国中北部的城市、城镇和广袤的乡村进行了一次温馨的旅行。汉德克善于捕捉和深入挖掘法国的历史、风景、声音、气味和感觉,法国在他的高超之笔下栩栩如生。——杰奎琳·斯奈德,《图书馆杂志》

  • 信任

    作者:[美] 埃尔南·迪亚斯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背面,美国资本主义神话的重塑:

    光芒四射的金融家和“站在背后”的妻子

    究竟谁的讲述才值得“信任”?

    2023年普利策小说奖获奖作品

    HBO重磅改编剧集 凯特·温斯莱特制片、主演

    ——————————————————————————————

    1920年代的纽约虽然众声喧哗,拉斯克夫妇仍是最耀眼的一对:本杰明是传奇的华尔街大亨,海 伦是古怪贵族绝顶聪慧的女儿。就在一场全国性的经济危机之时,他们共同攀升至无尽财富的巅峰。可他们为了获取巨额财富,究竟付出了什么代价?这是1937年的小说《纽带》中的谜团,然而,这个关于特权和欺骗的故事还有其他版本。

    流行小说和大亨自传交织出相互矛盾的叙述,而自传背后的影子写手,才是跨越一个世纪从事实中解开虚构的人:是她找到了被覆盖在层层帘幕后那位女主人真正的声音,它将揭开无尽财富的秘密。

    《信任》是一个展现资本主义失控情形的万花筒,它关乎对真相的追寻,关乎财富所带来的扭曲现实的力量,以及权力如何操控事实。

    ——————————————————————————————

    “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小说,设定在历史上的美国,通过以不同文学风格呈现的相互关联的叙述,深入探讨家庭、财富和野心,是对在一个资本主义至高无上的国家里爱与权力的复杂审视。”——普利策小说奖颁奖词

    “一个关于阶级、资本主义和贪婪的精彩故事。” ——《时尚先生》

    “通过完美构建的句子和对确定性的巧妙剖析,《信任》描摹了横跨整个世纪的纽约的伟大画像……一部真正具有力量和目标的作品……迪亚斯作为作家的聪明才智,使你在读完他的书时产生这样的想法:如果你要追寻的是真理,你可能更应该依赖小说家而不是银行家。” ——《卫报》

    “埃尔南·迪亚斯是一个叙述天才……多么光辉、深刻和感人的小说。”——劳伦•格罗夫(《命运与狂怒》作者)

    “《信任》涉及到当今最紧迫的重要问题。金钱、权力、阶级、婚姻和亲子关系,以及在人类事务中信任和背叛所扮演的角色。”——西格丽德·努涅斯(《我的朋友阿波罗》作者)

    “《信任》闪烁着奇迹、知识和神秘。”——蕾切尔·库什纳(《火星俱乐部》作者)

  • 大地中心的人

    作者:童末

    童末最新长篇小说《大地中心的人》

    ◎“不吉不祥”的女人们,翻转山地的古老规则

    被家支放逐的女头人孜那,与无名者“兹莫女儿”相遇,联合陷于困境的诸多山地女性,打开唤醒古老神灵的通道,踏上觉醒与铭记之旅。

    ◎从大凉山流出的生命挽歌,书写人类的生命状况

    以大凉山区传说中的“鬼母”形象为基点,融合二十世纪三十年 代的社会巨变,对百年前大凉山的生命状况做出极具想象力的书写。

    ◎他是铁哈,也是冯世海;是边地汉人,也是被困彝地十五年后出逃的奴隶。

    他如何面对乱世中自己的无根状态?人,是否可能在被命运之手抛掷之后,借助关于“希望”的想象,重获生存的意义?

    ◎故事不仅是一种讲述,更是讲述者的故事

    若有一天我们失去文学,历史中默默无名的那些人,和他们的感受和讲述,多半将归于永久的沉默。

    来自过去的喑哑之物不会消失。一个喑哑的开端,随后越来越响亮,汇合不同的声音,直至破碎,但随着时间过去,那些碎片将留下来,进入未来。如果过去的喑哑之物被人类在绝境中迸发的力量擦亮,它便不会消失。

    ……

    内容简介:

    几个世纪以来,驷匹尕伙的山岭中,高山的牧场和广袤的森林中,鹰巢一样的房屋里,火塘边,生活着这些自称诺苏的黑色的人类。他们把自己叫作“大地中心的人”。

    20世纪30年代,大凉山,一位名为“铁哈”的奴隶决定出逃。从驷匹尕伙到山棱岗,他见证着山地与世界的不断下沉。“守护者”恩札在清醒与浑噩的轮回中逐渐迷失,贪婪的俄切在不断掠夺,“兹莫女儿”被迫带着“希望”走进德布洛莫,想唤起山地的新生……

    孜孜尼乍的故事不是历史,但它会成为历史的母亲。

    ……

    “书中的‘凉山’是我的虚构,是人的存在及困境展开其命运的实验地,也是语言展开其命运的所在。我创造出的所有角色都在接近我自身——他们的灵魂与我的并不相异,同样地复杂,犹豫,矛盾重重;和我一样,局限性镌刻在几乎每个人物的身上,其绝望和希望都如此。”——童末

  • 精神病预后档案

    作者:穆戈

    ◎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精神病院!我们每个人都是这里的居民!

    ◎ 《疯人说》作者穆戈首部长篇小说。一份针对精神病患者出院后预后的追踪调查,犯罪心理×幽微人性×阴暗角落×恶意疯长。

    ◎ 预后管理的全新视角,心理剧题材的新奇设定,为你呈现自闭症、抑郁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精神病患者不同的人生状态。

    ◎ 精神病学×社会议题,讲精神病,也是在讲正常人。

    讲述精神病患者故事的同时,也谈及校园霸凌、原生家庭、家庭暴力、女性困境、青少年成长等多个社会议题,重新审视精神病与正常人、精神疾病与社会的关系。

    ◎ 双男主设定——“疯子医师”司罕ד冷面安保”顾问骞,“预后追踪二人组”看点颇多。

    精神科医师司罕,为人随性不羁,双商奇高,毒舌腹黑,从不墨守成规;

    刑警大队前队长顾问骞,为人沉稳冷漠,凶悍敏锐,十足的规矩和教条主义者。

    两人亦亲亦疏,亦敌亦友,预后追踪过程中,心怀芥蒂又忍不住互相欣赏,互动张力十足。

    精神科医师司罕和刑警大队前队长顾问骞,在机缘巧合下被迫搭档,组成“预后追踪二人组”,共同调查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后的适应状况。两人与患者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疯狂而荒诞的故事,从互不对付到彼此信任,也慢慢揭开各自身上背负的秘密。

    洋葱游戏

    患有抑郁症的高中生赵子明,出院后多次割鼻自杀,他所在的立华二中五个月内发生了十一起自杀事件——学生们似乎陷入了某种“死亡诅咒”,而源头竟是校园贴吧里的人际关系测试游戏,一起十五年前的校园霸凌事件也随之浮出水面。

    红日

    红日救助中心处处透着诡异:清一色的躯体形式障碍女性患者,偷录患者隐私的男组长,被黑门关住的女孩,地下庞大的生物实验室,以及由莫名消失的六名患者牵扯出的买卖精神病人替人顶罪的犯罪组织……

  • 面纱下的女性

    作者:[埃及] 纳瓦勒·萨达维

    “真理使我不再恐惧死亡或毁灭。”

    埃及女性主义先锋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多次提名,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多丽丝·莱辛推荐,

    纳瓦勒·萨达维四部代表作正式引进,

    “揭掉阿拉伯妇女心灵上的面纱”

    书写那片土地上女性的抗争与宿命、理想与梦碎。

    编辑推荐

    ◎ 这是“野蛮而危险的女人”,埃及著名女性主义作家、活动家纳瓦勒·萨达维。

    ◆ 多丽丝·莱辛、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推荐,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 被誉为“阿拉伯世界的波伏娃”,她却说自己“比波伏娃更加自由”;

    ◆ 6岁接受割礼,10岁扬言不婚,一生的三次婚姻均主动终结,结束最后一段婚姻时她已年过七旬;

    ◆ 医生的职业让她目睹无数女性遭受的身心摧残,一生致力于揭露抨击割礼、性暴力等对女性的伤害,“揭掉阿拉伯妇女心灵上的面纱”。强烈的思想与不懈斗争让她被革职,作品被封禁,名字出现在“死亡名单”上。

    ◎ 写作是她捍卫女性权利、对抗不公与压迫的武器,对她来说比呼吸还重要,使她能够忍受监禁之苦。

    ◆ 1972年底萨达维开始研究埃及妇女的精神疾病,并在此间遇到了当时被关押在狱的女囚——《零点女人》主人公原型菲尔道斯,她给萨达维带来强烈震撼,后者称赞她是“少数愿意为了一项原则而坦然面对死亡的人之一”;

    ◆ 曾在狱中用“粗短的黑色眉笔”和“一小卷破卫生纸”写下回忆录,“即使他们把我埋在坟墓里,我也要继续写作,如果他们拿走了我的纸和笔,我就写在墙上、地上、太阳和月亮上”;

    ◎ 倾听无声者的命运,拨开层层遮蔽的现实,直言不讳地展现一代代阿拉伯女性过往与当下的遭遇。

    ◆ “面纱下的女性”这四部作品可以体现纳瓦勒·萨达维一生的创作母题,她以坦荡、犀利的文字,以多变的风格与精湛的技艺,讲述了陷于贫穷、困于婚姻牢笼、受阻于理想道路,仍在遭受精神压迫和身体侵犯的当代女性的故事,她们的痛苦、困惑与挣扎跨越时代与地域,给所有真正尊重个体生存和自由的人带来冲击与共鸣:

    ☆ 她的身体是一个商品,若是丢了清白,遭遇便是死亡。

    ☆ 男人强行欺骗女人,再惩罚她们的受骗;强迫她们坠入尘埃,再惩罚她们堕落得如此之低;用婚姻束缚她们,再用终生的仆役工作或是辱骂、抽打来责罚她们。

    ☆ 女人的生活总是悲惨的。然而,一名妓女的生活要好过一点。

    ☆ 这种时刻每天都会出现,她从没赢过。如果今天她能做到,那么接下来的每天都能做到。如果她能赢一次,这种糟糕的习惯就能被打破。

    ☆ 在我的身体、我的自我真正属于自己,在我随心所欲地支配它们之前,我的生命流逝了多少岁月?

    ☆ 经过多年搏斗,我才抵达这凶猛而原始的生活真理。他们不怕我的刀子,怕的是我的真理。它使我不再恐惧死亡、生命、饥饿、赤裸或毁灭。

    ☆ 我们履行着简单却危险的职责,用与生俱来的简单词汇进行思考和表达,交谈和书写,而不是加农炮、来复枪或炸弹。只用词汇。

    ☆ 生活确实很难,但只有那些比生活更坚韧的人才能真正地活着。

    ☆ 男人是不懂女人的价值的,只有她自己能决定她的价值。

    ·……

    ◎ 特色装帧:130mm*185mm小开本,单本轻薄便携,整体束以半透明硫酸纸宽腰封,封面人物剪影精准勾勒出故事中一个个女性,撕开腰封,呼应“揭掉妇女心灵上的面纱”。

    评论

    ★ 无论是作为医生还是写作者,萨达维的一生都在与不公做斗争,她提醒我们女性得以接受教育,源自我们祖母甚至是曾祖母辈的努力。——多丽丝·莱辛

    ★ 我认为她长期经受着死亡的威胁。在他人选择缄默的时候,萨达维说出了难以言说的事实。——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 高产的创作者,女权的捍卫者,父权制的挑战者,萨达维无疑是最杰出、最多产的阿拉伯语女作家。——作家、印第安纳大学教授费德瓦·马尔蒂-道格拉斯

    ★ 令人敬畏的伟大作品,以克制、内敛的含蓄陈述再现了一场悲剧。——《女性书评》评《神死在尼罗河畔》

    ★ 这部小说迫使我们深入到关于女性压迫的可能是最糟糕的故事当中,但萨达维同时给读者传递了某种勇气和希望,因为她是第一个向世界讲述这个故事的人之一。—— 女性主义学者、作家杰奎琳·罗斯评《零点女人》

    ★ 作者对一位年轻女性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探索,她渴望找到生活和存在的意义,却发现自己身陷一种卡夫卡式的困境。——利兹大学教授简·普里斯托评《寻觅》

    ★ 萨达维的技艺令人叹服。她用一首无始无终的歌,讲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故事。——《普通女性》杂志评《回环之歌》

    内容简介

    《神死在尼罗河畔》

    萨达维的祖母说,村长是神,没人能惩罚他。父母将更多的自由与食物给了她的兄弟,他们说,这是神的旨意。家乡的男男女女给了萨达维灵感,她因此写下了《神死在尼罗河畔》。

    卡弗埃尔特是尼罗河畔的一座美丽村庄,但在美丽的表象之下,村长与卫队队长贪恋财富,抢夺、奴役村里的妇女,利用职权与民众信仰施以种种压迫,一切抵抗似乎都是徒劳。扎克娅是一个平凡的女孩,本只能蹲在尘土飞扬的家门前静静接受自己的命运,可当她的侄女们也沦为村长手下的牺牲品,她选择不再听任摆布,起身反抗。

    《零点女人》

    小说改编自萨达维医学研究中一位因谋杀丈夫而被定罪的女性囚犯的真实经历。

    “人皆有一死。我更愿意为我所犯下的罪而死,而不愿死于你们犯下的诸多罪行中的任何一件。”菲尔道斯被迫落入风尘,在经历了屡次的背叛与凌辱后,决定向剥夺了她生存、爱与真正自由之权利的暴力举起刀刃,谋杀了试图控制她的皮条客。临刑前夜,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中,这位坚毅而勇敢的女性向世界讲述了自己的一生。

    《寻觅》

    芙阿达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真正的化学研究员,却每天机械地往返于家和化学部的办公室之间,按部就班地处理着琐碎而无意义的工作。爱人的突然消失、母亲的离世引发了她对自己各种身份的激烈反思。她企图寻觅到自己的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却屡屡遭遇强烈的质疑,甚至受到借以帮助之名的男性的侵犯,最终被逼到崩溃的边缘。

    《回环之歌》

    “她的身体是一个商品,若是丢了清白,遭遇便是死亡。”双胞胎兄妹哈米多和哈米达是故事的两个主角,他们几乎同时诞生于母亲的子宫,名字仅一字之差,命运便截然不同。女孩哈米达因为偷糖遭遇强暴,“清白的丧失”被视为家庭之辱,母亲把她送上火车,让她逃离村庄,以保住性命。然而,哥哥哈米多却怀揣刀刃,在父亲的教唆下登上火车,履行“洗刷耻辱”的使命。小说的叙述手法十分迷人,作者以一首无始无终的“回环之歌”作寓,讲述了一个无关地域,难究起始,也难以逃脱的,关于性别的故事。

  • 求婚的密室

    作者:[日]笹泽左保

    ★入选《有栖川有栖的密室大图鉴》的日本20大经典密室

    ★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得主 笹泽左保 代表作

    ★3层推理×2重密室×1则死亡留言

    ★逆转推理合战和心理盲点的直球式本格杰作

    ★推理名家有栖川有栖、大山诚一郎、三津田信三赞誉推荐

    ◆【内容简介】《求婚的密室》为日本推理作家笹泽左保创作的本格推理小说。该小说以精妙的密室推理为 主要特色,被日本推理名家有栖川有栖选入《有栖川有栖的密室推理大图鉴》中,成为日本20大经典密室推理之一,在日本曾先后出版过5种版本。作品讲述了在轻井泽的山间别墅,富有的西城丰士教授以为女儿西城富士子挑选夫婿为名举行聚会。不料,公布夫婿人选当日,西城教授和妻子惨死于封闭的地下仓库(密室)中,与西城富士子存在秘密恋情的记者天知昌二郎不得不参加推理合战。那么,参加聚会的13位宾客中究竟谁是凶手,凶手又是如何顺利实现密室杀人的呢?想要破解这心理和物理上的双重密室,也许一切都要从凶手深埋心底的复仇怨念和至死恶意说起……

    ◆【知名推荐】

    《求婚的密室》在发表当时被认为是有“划时代的密室技巧”。作者在三位男性挑战密室之谜,找正确答案的可以向美貌的女主人公求婚的设定也属前代未有。——日本推理作家 有栖川有栖

    一部作品《他杀岬》和另一部作品《求婚的密室》常被认为是笹泽氏的代表作。佩服与经常持续挑战新事物的笹泽氏。——日本推理作家 大山诚一郎

    现在回想,读《求婚的密室》时我还是高中生,完全记得小说的犯罪手法、犯人、床戏画面。——日本推理作家 三津田信三

    虽然笹泽的作品经常被不在场证明技巧所掩盖,但他在密室技巧领域却有杰作。其中最佳的作品就是《求婚的密室》。——日本推理作家 千泽典子

  • 红唇

    作者:[阿根廷]曼努埃尔·普伊格

    影响王家卫、村上春树、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拉美文学偶像普伊格的后现代文学经典!《阿飞正传》的灵感源头,一场活色生香的伤心探戈,一个爱与命运的解密游戏。

    ——————————

    【内容简介】

    1969 年,《红唇》于杂志上连载,共十六期。

    以书信、日记、剪报……甚至警局档案、家庭相簿、塔罗占卜,

    拼贴出一场错综复杂的多角恋。

    男主角胡安·卡洛斯是个迷人的浪子,

    但本书一开篇,他就已经死了。

    这场死亡如同一个线头,牵出情人们彼此纠缠的乱麻……

    伴 着十首探戈舞曲,开启对人类情欲的罪案侦查:

    在爱与死的游戏里,

    他们是欲望的猎手,却也是命运的猎物。

    ——————————

    【编辑推荐】

    拉美文学偶像普伊格,浪子文学代表作

    诞生于大草原之上,一生浪迹天涯、声色犬马;

    学过电影,当过兵,洗过盘子,教过西语;

    文学、音乐、电影,多元涉猎,博采众长,融入小说创作;

    曼努埃尔·普伊格代表作中译本,绝版多年重见天日!

    拼贴风、意识流、多重奏:欲望的蒙太奇,爱与命运的解谜游戏

    这里没有传统的小说文本,有的只是:

    付之一炬的情书、尘封多年的档案,

    卑微的忏悔、痛苦的吊唁、心碎的独白……

    普伊格不会告诉你来龙去脉,要你自己:

    梳理时间线、推断人物关系、看塔罗牌帮主人公算命……

    你必得亲自解谜,成为故事中的一环,

    在迷宫中找寻出口,一如那些受困的男女。

    一场你来我往的伤心探戈,带你回到放浪不羁的三十年代,体验拉美式的残酷青春

    通俗小说的设定,后现代文学的形式,是普伊格最擅长的书写。

    二男六女,欢情涌动,众星捧月的乡镇公务员究竟爱谁?

    寂寞少妇写信倾诉心事,竟掀起另一场风波?

    建议你阅读前搁置一切保守观念,因为故事里的人:

    虚荣成性、贪婪自私、始乱终弃、狂蜂浪蝶……却也舞步轻狂跳得活色生香。

    舞吧,终有一散的人们。

    惊人的剪辑与流动的叙事,死亡阴影之下的迷人浪子与情欲之舞:

    影响王家卫、村上春树、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后现代经典

    从《阿飞正传》到《繁花》,在《红唇》里看到王家卫的所有套路:

    男主角胡安·卡洛斯,既可以是阿飞,也可以是阿宝……

    王家卫:“很伟大的作品……对我拍电影产生最大影响的正是他”。

    村上春树:“他的文学和我的文学之间有很强的共性”。

    ——————————

    【名人推荐】

    对我拍电影产生最大影响的正是他(普伊格)……他最好的作品是《红唇》,很伟大的作品。

    ——王家卫

    曼努埃尔·普伊格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拥有极为自由的想象力。我发现他的文学和我的文学之间有很强的共性。

    ——村上春树

    或许我所属的作家群深受后现代主义影响——我指的是卡尔维诺——或者像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和普伊格这样的拉丁美洲作家。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红唇》中叙述的罪行浓缩了普伊格的叙事世界。与整部小说相比,那种死亡和罪责的转移更清晰地交织出了等级关系,这种等级关系维系着阴谋和戏剧元素——它们与一个充满僵化社会差异的世界如影随形。

    ——里卡多·皮格利亚

  • 钦探

    作者:周游

    公元1449年,大明正统十四年秋,蒙古瓦剌部大举南侵,明英宗朱祁镇率大军冒然亲征,在土木堡被瓦剌军围困,伤亡惨重,英宗亦被俘虏。社稷危厄之际,留守北京的郕王朱祁钰即位,名臣于谦任兵部尚书,率军民英勇抵抗,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本书的故事,就发生在北京保卫战刚刚结束不久,于谦奉圣谕,密令积年老兵朱抗前往山西一带巡查北防漏洞,力图查明土木之败的原因。朱抗途中又遇到年轻公子张绍祖,二人结伴踏上了危险的旅途。各怀鬼胎的边军将领、地方官吏、山贼流寇,给他们的调查带来重重险阻,中间也得到了仁义之士的倾力相助,其中一位女墩兵田粥姐,成为调查的关键人物。他们掀起了大明王朝锦袍的一角,发现了种种恐怖与黑暗。这场调查,最终也陷入了失控的局面。

  • 黑铁时代

    作者:[南非] J.M.库切

    独自生活在南非的柯伦太太,被确诊为癌症,生命进入倒计时。

    她给远在美国的女儿写信,告知女儿她正经历的生活和内心的一切,是倾诉也像喃喃自语。

    作为白人知识女性,她被政体保护,却亲眼目睹着身边人因为种族隔离制度遭受的惨剧,在自己临近的死亡和制度的罪恶导致的他者的死亡面前,她陷入了深深的无力、愤怒、悲伤和耻辱中……

    在对女儿的诉说中,她揭开了另一个自己,也毫无保留地宣泄了她对自我和对这个时代的质问、鞭策与反思。

    有读者评价说:“《黑铁时代》是一本极其黑暗的书,甚至比库切的其他作品还要黑暗。不过,这里需要浓重的黑暗。一个人还能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和人类同胞的严重退化呢?”

    “我想象,就像我现在所做的那样,库切坐在种族隔离的南非的床上,试图想象一个白人可以做什么,真正可以做什么,以帮助结束白人至上主义暴力政权。我认为他所想到的所有困难、矛盾和常常无力的想法都融入到了这本书中。太多的话无法写下,太多的场景无法讲述。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衰败与反抗、罪恶与救赎的时代。”

    南非开普敦300周年基金会将1995年的奖颁给库切,“不局限于单一的时间或国家。仔细地观察压迫、残酷和不公正,并教会读者如何看待自由以及试图表达自由的困难。”

    在这本书中,有一个“沉重”的库切呈现。

  • 小小小小的人间

    作者:李彬

    知名插画师「李彬BinLee」高人气#人间日常#纪实手绘作品集火热出炉。

    7年持续创作曝光,2000万浏览量,这座小小小小的人间人气满满。

    《人民日报》和新华社选用他的画,《读库》和《亚洲插画师图鉴》重推他的画。

    ·

    《小小小小的人间》是由李彬BinLee创作的“人间日常”图文故事集。他以“第一视角”观察正在个体身上发生的小确幸和小烦恼、小欢喜和小哀愁,并以简单温馨的笔触描绘出诸多“陌生朋友”的闪光时刻。七年蕴藉,一朝集结,全书精选140余幅“人间日常”系列中的画作,特别收录他100余篇诗意般的随笔,这座“小小小小的人间”就此建成。

    ·

    “小小的快乐和小小的烦恼,相加的总和就是我的人间。”——李彬

  • 漫画游戏史

    作者:[英] 爱德华·罗斯 编绘

    从早期人类活动到电子游戏诞生

    从街机崛起到主机大战

    从经典系列《塞尔达传说》到《看火人》等独立佳作

    游戏的力量如何改变世界?

    一份别出心裁的游戏推荐单

    漫步游戏史,挖掘人类爱玩的秘密

    ★ 编辑推荐

    ◎ 通过游戏看世界,通过世界看游戏

    街机《太空侵略者》大热,吞走日本民众大量硬币?初代《毁灭战士》让玩家感受真实的三维空间,奠定“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的同时,将业界引向重视年轻男性玩家的风潮?《魔兽世界》里细节丰满的幻想种族,来自于现实世界的刻板印象?《塞尔达传说》的探索感源自于制作人宫本茂童年的田野冒险?通过《模拟城市》了解到城市规划的人,比从任何书籍了解的都要多?翻开这本《漫画游戏史》,从中了解游戏与现实社会是如何相互影响。

    ◎ 不止于电子游戏——从人类最早的娱乐活动说起

    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漫画形象,由他童年时接触到的第一台游戏机开始,引领读者畅游游戏史。早在电子游戏之前,从原始社会的各种社会性活动开始,广泛意义上的游戏就已经存在。它根植于我们的本能,让我们从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早期聚居地遗迹挖出来的播棋棋盘,到次世代游戏机,游戏的载体一直在变,不变的是人类对娱乐的热情以及从中获取的动力。

    ◎ 轻松愉快又充满干货,博引旁征,从3A大作到冷门独游皆有涉猎

    深入浅出的文字配上通俗简洁的画风,带给读者轻松又充满干货的阅读体验。玩家能在本书找到各种熟悉的游戏角色的卡通形象——马力欧、吃豆人、索尼克、林克与塞尔达、乔尔和艾利……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与意义。而对游戏接触不多的读者来说,本书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籍,可以帮助了解游戏史的发展脉络与游戏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 内容简介

    作者爱德华•罗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起——童年时第一次接触哥哥的雅达利游戏机,他就开始为游戏这个媒介着迷。在成年接触了更多的游戏后,他开始思考:是什么让游戏这个媒介如此独特?为什么我们要玩游戏?游戏是怎么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作者广泛地涉猎游戏史上具有影响力的作品,涵盖、引用的游戏作品时间跨度从电子游戏诞生之初到本书完成的年份(2019),并通过清晰的逻辑,串联起游戏的发展史,解析游戏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 媒体推荐

    既迷人、具有启发性又有缜密思考……罗斯围绕着《密特罗德》《毁灭战士》《请出示证件》等作品构建了一段可爱的、色彩温和的视觉叙事,不仅探索了游戏史,也探索了制作和消费游戏背后的文化。

    ——《卫报》

    非常快节奏和娱乐式的阅读体验。

    ——《都市日报》

    《漫画游戏史》读起来非常迷人,玩游戏的读者能从这本书看到关于游戏的洞见,不玩游戏的读者也能深受本书启发。

    ——薇儿•麦克德米德(苏格兰推理小说家)

  • 嘘,我们在长大

    作者:[日]村中李衣/著 / [日]石川惠理子/绘

    第35届坪田让治文学奖获奖作品

    两位四年级女孩的友情之书,

    以书信的方式,讲述两个女孩各自的生活,

    里面有对植物生长的观察和思考,

    也有自身的成长与困惑,

    自然、清新又有灵气,

    直面成长中的温暖、复杂与伤害,

    一本关于孩子和大人循着自己的节奏生长的记录集,

    献给所有成长中的孩子,也献给那些依然在向上生长的大人!

    主人公艾莉跟随父母从横滨搬回老家,机缘巧合之下尝试种地。在种地时,她发现田地是现实世界的缩影。看到大自然的动植物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艾莉逐渐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并由此窥探到自己的内心。艾莉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信件告诉好朋友艾米,艾米则回信反馈自己的所想所思,并讲述和两人一起长大、现在因被欺凌而将自己锁在家里的阿健的现状。

    一封封信件描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情况和大自然的奇妙,也记录了两个女孩儿近两年的生活和她们对生活的感悟、思考以及做出的行动,相信在阅读时不仅见证着两个女孩儿的成长,也会像主人公身边的人一样思考着、成长着。

  • 写写画画

    作者:东村明子

    《写写画画》是日本知名漫画家东村明子的长篇漫画代表作,共五册。

    立志成为漫画家的高中生林明子,经同学介绍来到一个奇怪的美术教室。这个教室没有招牌也没有宣传,甚至在电话本上都查不到,只是一处坐落在海边的小木屋。木屋主人是个手拿竹刀、身穿运动服的美术老师,名叫日高健三。他严厉无比,每次学生们画画懈怠的时候,他只有一句话:“去画吧!”

    一场关于理想的青春物语就此展开!这部让人哈哈大笑,又半夜痛哭失声的漫画,不仅是少女逆袭成长记,更描绘了一个人如何点亮另一个人的生命。

    --------------------------------

    ★豆瓣高口碑神作!现象级日剧《海月姬》原著作者 东村明子 自传体漫画首度引进

    ★精美超值全五册套装,复刻日版大开本无删减,知名设计师设计,进口品质漫画纸印刷。

    ★漫画家浦泽直树、国漫领头羊cmj骆驼哥力荐!不仅是少女逆袭成长记,更描绘了一个人如何点亮另一个人的生命。

    ★漫画双冠王,获19届文化厅媒体艺术节漫画大奖,2015年日本漫画大奖!

    ★原以为东村明子是漫画天才,直到读了《写写画画》才知道她的故事。和刚出道就崭露头角的人相比,正因为有了那些幕后故事,才显得她如此高大。——浦泽直树

    --------------------------------

    人气漫画家诞生前流下的汗水和泪水,都在这部漫画里。——《朝日新闻》

    日高老师挂在嘴边的“去画吧”,不仅是对创作者,也是对各行各业的鼓励,“如果不动手,就什么也创造不出来”。——门仓紫麻(漫画评论家)

    《写写画画》超越了师生情谊,也超越了他们各自从事的专业。作者不卑不亢,把老师作为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来描绘,讲述了一个人格被另一个人格照耀后产生的变化。——CMJ骆驼哥(漫画家)

  •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简史

    作者:[奥]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一部跨越时空的经典作品!

    揭开世界和平与国家繁荣的神秘面纱,

    开启阿根廷股市一个月内涨两倍的终极秘密!

    探究奥地利学派的历史渊源和起起落落,

    了解20世纪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演变!

    经济学历史上重要人物米塞斯所写奥派简史!

    经济学家毛寿龙、黄春兴作序,张维迎、王福重推荐!

    本书收录了米塞斯写的几乎所有关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历史背景的著作、演讲与文章。其内容包含奥地利学派的创始人介绍、当时所处的奥地利社会环境、奥地利学派思想与当时盛行学派的区别、奥地利学派思想对当时以及今后的重要影响等几大方面。

    通过将这些不同年代的相同话题的内容集结在一起,我们既可以全面探究奥地利学派的历史渊源,也能看出40余年来米塞斯思想的微妙变化,更能了解20世纪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历史演变。

  • 冷酷的钢铁

    作者:[英] 蒂姆·布凯 (Tim Bouquet) / [英] 拜伦·奥西 (Byron Ousey)

    作者以生动笔力,精彩呈现了一场世纪交易。其间过程一波三折,惊心动魄,堪称一部描述当代产业竞争的国际大片。

    2006年,当时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商、印裔英国首富旗下的米塔尔钢铁公司宣布,出价230亿美元“恶意收购”全球排名第二的欧洲钢铁企业安赛乐钢铁公司,一场史诗级的商业战争就此打响。

    围绕并购,两大公司展开全面对决,诸多商业巨头、国家元首、投资银行、智囊团队纷纷登场,各种谋略、权术、智慧、博弈逐番上演,在欧洲政治、经济、金融领域掀起一场大地震。在这场不被看好的交易中,米塔尔钢铁公司如何顶着诸多阻力,成功将安塞乐收入囊中?

    获得高盛&《金融时报》商业图书提名奖,《金融时报》《经济学人》等多家全球知名媒体联袂推荐

    一部如惊悚小说般精彩的商战实录。看印度裔寡头如何以种族、政治、经济、金融博弈,成功收购行业第二企业,重塑钢铁行业全球布局。

    高端商战的真实案例,为中国出海企业提供与海外政府、各种民间力量往来的有意借鉴。

    专业评论:

    看看个人的梦想是如何改变全球工业的……这本书读起来就像一部惊悚小说,就像一场席卷大西洋沿岸的风暴。——《经济学人》

    即使是对那些知道米塔尔终极之战中艰难险阻的人而言,这本书也将让他们觉悟:这是一场发生在现代欧洲工业社会中的印度史诗——“国王之战”。——英国《每日电信报》

    这本书为优秀商业书籍做了精彩的加法。——《金融时报》

    在这部书中,你可以读到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公司高管贪恋私利,股东之间合纵连横,顾问团队斗智斗勇,各国政客尔虞我诈。——罗辑思维 罗振宇

    “掌握了时机就掌握了一切”是米塔尔的人生信条。正是这一信条和不懈的战略筹划铸就了米塔尔钢铁霸业的辉煌。——著名钢铁研究专家 马忠普

    如惊悚小说般精彩的商战实录,高盛&《金融时报》商业图书提名奖

    高盛&《金融时报》商业图书提名奖。如惊悚小说般精彩的商战实录,印度裔寡头如何以种族、政治、经济、金融博弈,成功收购行业第二企业,重塑钢铁行业全球布局

  • 社会化的资本

    作者:(美)威廉·G. 罗伊

    这是一部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威廉·G.罗伊(William G. Roy)所著的社会经济学专著。本书对美国大型工业公司的兴起进行了历史性的调查,关注大型公司影响下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发展过程。本书共分为九章。在本书前半部分,作者探讨了公司的公共性质,实施公共服务的方式,以及公司在股票市场、经纪公司和投资银行的体系中萌芽和发展其组织形式的过程。在本书后半部分,作者分析了20世纪初大型公司在制造业领域的蓬勃发展对美国经济版图产生的重要影响,论证了钱德勒效率理论的局限性。该著作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批判性解读,并且开放性地吸收了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为长期以来的相关讨论提供了新思路,对该领域研究有重要贡献。

  • 绿色剧变

    作者:张锐

    一位长期参与一线跨国能源治理活动的青年学者,曾前往亚、非、拉美多国开展实地调研,凭借其多年的观察与思考,揭示全球能源转型和国际政治格局正在经历的剧变,以及通往低碳绿色世界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本书既有对全球能源政治的前沿性探讨,又有对大国能源博弈的深入剖析;既有对南北发 展鸿沟的高度关注,又有对中国能源外交的创新性思考。

    --

    本书旨在探讨碳中和时代的国际能源政治,深入分析绿色低碳浪潮下的全球能源秩序、权力变革趋势、转型道路分歧、能源供应链竞争、新型合作网络等,重点关注中、美、欧在能源事务上的激烈博弈,并及时跟踪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爆发所引发的能源挑战及其对国际关系的诸多冲击。此外,本书揭露了西方国家在能源议题上的双重标准和霸权主义,提出在新时代中国应成为引领世界能源革命的“造市者”与“造势者”。

  • 经济制裁

    作者:(美) 尼古拉斯·穆德 (Nicholas Mulder)

    尼古拉斯·穆德(Nicholas Mulder)对政治、经济、法律和军事历史进行了广泛的档案研究,揭示了强制性战时工具是如何被国际联盟采用为维持和平的工具的。

    经济制裁主导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作为一种利用全球化的潮流来捍卫自由国际主义的方式,它们最初是在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其吸引力在于它们可以替代战争。 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其核心的黑暗悖论:旨在防止战争的经济制裁,是以毁灭性的战争技术为基础的。

    这项及时的研究揭示了为什么制裁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战争形式,以及为什么它们意想不到的后果如此巨大。

    《经济学人》《外交事务》年度图书,《大国的兴衰》保罗·肯尼迪、《经济学人》主编吉迪恩·拉赫曼、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章永乐、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殷之光、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魏南枝、社科院欧洲所研究员孔元联袂推荐

    经济制裁堪称没有硝烟的核武器,一战期间曾导致近百万人死于其带来的疾病和饥饿

    制裁是一场全球化和自给自足的经济博弈。轻率地使用制裁不仅无法屈人之兵,甚至可能带来反噬。

    专业评论:

    价值连城,为今天西方国家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了许多经验教训。——保罗,肯尼迪 《华尔街日报》

    清晰明了,并且在学术上和思想上都发人深省。——吉迪恩‧拉赫曼 《金融时报》

    穆德……研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三十年的制裁并且得出了令人不安的结论……这些教训令人警醒。——《经济学人》

    《经济制裁》考察了一个戏剧性的逆转过程:一种最初被理想主义者期待用以阻止战争、维持和平的国际法强制执行工具,沦为全面战争的催化剂,并在不断滥用之中逐渐失去原初的威慑力。在一个经济制裁遭到严重滥用的世界里,本书的历史钩沉与理论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个国际体系的内在局限,并将对未来国际秩序的思考,建立在对人性更为丰富的理解基础之上。——章永乐(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

    在今天的所谓“自由国际秩序”中,经济制裁越发成为了一种霸权者的武器,与霸权者的国家利益重新捆绑在了一起。这也打破了过去40年间,“自由国际秩序”所竭力维护的神话,即作为霸权者的国家已经退场,取而代之的是被叫做“国际机制”的制度性平台。然而,霸权从“国家”向“机制”的转换,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霸权国家宰治全球的武器库。《经济制裁》一书,用一种历史的视野与方法,向我们展现了经济制裁的发展及其全球实践。它在国家间以及帝国主义竞争中诞生,又曾在抵御帝国主义扩张中发挥过一定作用。这一历史讨论,能够更好地帮助国际关系、国际法学者跳出规范性视角的牢笼,从一个长时段、广域的维度,来进一步审视今天国际秩序,并发现其背后霸权与反霸权的多重可能性。——殷之光,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

    经济制裁,是战争武器还是和平工具?《经济制裁》这本书清晰地展开了一部历史画卷,告诉我们,这是比战争更可怕的东西,它是历史的产物,也在创造历史,它不仅改变了战争与和平之间的界限,而且悄悄让自由与强制之间的边界模糊。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本书的深刻思考,也在警醒我们,制裁是政治国家的决定,也是私营部门的合谋,对社会造成严重伤害;制裁曾经试图维护和平,却正在制造更多的不确定性,给和平蒙上阴影。——魏南枝,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本书是一部严肃的史学著作,通过追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围绕“经济武器”和“经济战”的讨论,它揭示了作为一项国际政策的“经济制裁”的诞生过程和运作机制,以及它对塑造和建构当代国际体系的影响。与此同时,它也是一部优秀的理论著作,它呈现出经济制裁制度运作所依托的资本主义生产机制及其意识形态背景,封锁和反封锁得以开展的海权和陆权斗争。最后,它还是一部充满反思精神的批判性作品,通过阐释美国对经济制裁的扩大化和常态化适用,它批评了美国霸权对全球互联互通的破坏性影响。——孔元,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经济学人》《外交事务》年度图书,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章永乐、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殷之光推荐。一场全球化和自给自足之间的博弈!

  • 红酒帝国

    作者:[美] 詹妮弗·里根·列斐伏尔

    本书将过去三个世纪以来葡萄酒生产和消费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历史融合在一起,讲述了殖民地葡萄酒产业借助英国帝国主义实现扩张的过程。

    17世纪以来,英国一直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海洋国家,积极从事各种商品的海外贸易。英国长期以来对葡萄酒的旺盛需求,驱使一代又一代英国人前往海外殖民地从事葡萄酒酿造及出口贸易。除了攫取利益,葡萄酒生产商还自诩肩负着“文明教化”的使命,葡萄酒成为一种控制和征服他们眼 中未开化而充 满异域风情的土地,普及西方道德观和生活方式的手段。

    在英国消费者眼中,“廉价与劣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殖民地葡萄酒这种“粗制的魔药”挥之不去的标签,无法与高档的欧洲葡萄酒媲美。在一战后,殖民地葡萄酒被赋予了爱国主义的内涵,开始在英国中产阶级和工薪阶层中流行,并加强各自治领、殖民地与英国的商贸联系。二战期间,帝国葡萄酒更加成为一种能够鼓舞士气、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饮品。

    本书通过梳理英属殖民地葡萄酒酿造史,以及殖民地与英国之间源远流长的贸易关系,讲述英国三百多年的殖民扩张史,展现两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国与其殖民地在力量对比、地位关系上的变化,以及英国消费市场由精英垄断转向平民化、大众化的历程。

    以葡萄酒为主线书写大英帝国全球扩张与衰落的历程,以追踪英国社会中发生的深刻变迁。

    专业评论:

    本书充满历史洞见和犀利的评论,是一本优秀的葡萄酒历史研究读物。——《澳大利亚金融评论》

    本书迷人又令人惊讶。《红酒帝国》细致入微地揭示了新世界葡萄酒表面上是现代产物,实为帝国遗产的史实。——莉齐·克林汉姆,《饥饿帝国:食物塑造现代世界》作者

    《红酒帝国》文笔优美,研究范围广泛,几乎涵盖全球,将有助于讨论英国帝国主义的本质。詹妮弗·里根·列斐伏尔这本书的主要优点是将葡萄酒和酿酒的故事作为一个窗口,来帮助读者理解“定居者殖民主义”的本质和英国帝国主义的综合力量。在这本书中,她展示了帝国主义如何把英国从一个喝啤酒的国家变成一个既喝啤酒又喝葡萄酒的国家。——史蒂芬·V.比特纳,《红与白:沙皇与政委之地的葡萄酒史》作者

    就像一款好酒一样,《红酒帝国》也有很多特色。这本书的叙述轻快而生动,但也有细节描写和深度分析,因为詹妮弗·里根·列斐伏尔关注了英国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在澳大利亚和南非“新世界”葡萄酒的崛起中起到的作用。——戴恩·肯尼迪,《帝国历史战争:关于大英帝国的辩论》作者

    这部涉及多国的历史著作为理解葡萄种植和帝国之间的联系提供了迷人的、经常令人惊讶的见解。这本书发人深省,引人入胜。——理查德·托伊,《丘吉尔的帝国:造就他的世界和他创造的世界》作者

    《红酒帝国》向葡萄酒爱好者讲述了帝国在塑造葡萄酒世界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时所扮演的角色。它告诉研究帝国主义的学生,这些影响甚至会体现在看似极其平凡的事物上,如一杯酒。——Wine Economist

    真的很吸引人……对于对葡萄酒历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非常容易读懂。然而,最重要的是,作者对“旧世界”/“新世界”结构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贡献了一个原创的理念,或者至少是充实了一个理念,这一理念长期以来一直在对于葡萄酒历史和世界葡萄酒市场的讨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Fermentation newsletter

    与任何优秀的历史著作一样,詹妮弗·里根·列斐伏尔的书引发的问题比给出的回答要多……然而,这不是本书的缺点,而是一个优点:就像一杯浓郁的红酒一样,大英帝国的葡萄酒话题当然是有意义的。本书中提出的观点将为未来几年的讨论和学术研究提供肥沃的土壤。——Gastronomica

    以英属殖民地葡萄酒为切入点,梳理大英帝国三个世纪的殖民扩张史。

    展现“新世界葡萄酒”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如何重塑英国社会的消费观、生活方式与文化认同。

  • “好人”只会越当越委屈

    作者:[日] 大岛信赖

    不要让讨好型人格,成为你的坏习惯。

    ◎ 编辑推荐

    热衷于取悦他人的你,为什么好心却没有换来好报,反而被人排挤、惹人讨厌?

    累计临床经验超过80000例的日本超人气咨询师彻底分析“讨好型人格”的心理模式,告诉你“讨好型人格”害己又害人,让你拥有无尽底气,跟“讨好型人格”说再见!

    ◎ 内容简介

    “好心”没有好报的人生,你还要继续吗?

    总是当“好人”的你,不仅“好人没好报”,还让自己的人生暗无天日。

    ☆ 时常帮助他人,自己困难时却无人愿意伸出援手。

    ☆ 好心分担同事的工作,最后全部的黑锅都由你来扛。

    ☆ 老是同情他人,到处救火,忙得焦头烂额。

    ☆ 你总是在意他人感受,凡事都以他人为首要考虑。

    对人掏心掏肺的你,为什么既没有得到回报,还被人排挤、惹人讨厌?当“好人”这么不开心,你为什么要继续?累积临床经验超过80000例的日本知名心理咨询师大岛信赖,从心理学的角度,彻底分析“讨好型人格”的心理模式,告诉你“讨好型人格“害己又害人,让你拥有充分、具体的理由,勇敢跟“讨好型人格”说不!

    你自以为的同理心还有泛滥的圆情心,只是内心小剧场升华的结果:每当一次好人,你就会累积内心的压力,让大脑产生“全能感’。你会开始进一步想象别人多可怜,有多需要你的帮忙,如果你视若无睹,他将会陷入多么悲惨的境界……

    “讨好型人格”不会让世界更幸福,只会让你活得很辛苦,告别一切委屈,你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拒绝“讨好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