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最新电子书

  • 奶奶的菜谱

    作者:[德]卡琳娜·乌尔巴赫

    【编辑推荐】

    “好菜里有诗的味道。当你遇到这样的菜肴时,希望你能想起我,一个美味佳肴的代言人。”

    “我的书有它自己的命运。”

    ★一位女性凭借对美食与烹饪的热爱与执着,在失落的生活中觉醒并独立,在战争和逃亡的恐怖中幸存

    ★一个家族在纳粹及战争铁蹄下的支离破碎与惊险奔逃

    ★第一次深入披露纳粹系统性盗窃知识产权的状况

    ★专章讲述惊险“上海往事”,中文版独家收录上海抗战时期老照片

    ️历史学家卡琳娜·乌尔巴赫透过大量家族信件、遗产资料、档案和访谈,“像素级”还原奶奶及家人的传奇故事。

    ️一位维也纳独立女性的诞生——在失败的传统婚姻后,爱丽丝明白“再也不能依靠男人了。男人们似乎都无法应对新时代的问题。”她靠精湛烹饪技艺叱咤维也纳上层晚宴行业,开办烹学校、出版畅销菜谱。直到92岁还在教烹饪课。

    ️纳粹会把自己不喜欢的书烧掉。但那些很有价值,舍不得烧掉的书,有怎样的命运?纳粹会用一种悄无声息的方法将它略去。通过还原奶奶的畅销菜谱被盗取的过程,本书对纳粹统治时期犹太人书籍和知识产权被“雅利安化”的历史,首次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

    ️本书作者也是一位优秀的历史小说家,她以生动文笔结构起可供拍摄一部完整电影的素材——迫害、谋杀、欺骗、集中营囚禁、逃亡、营救、友谊、特工活动、陷入绝境、开始新生活……令人激动,仿佛在看一部历史大片。

    ️ BBC广播四台《女性时刻》栏目、《明镜周刊》、《金融时报》、《泰晤士报》等著名媒体一致推荐。

    【内容简介】

    维也纳犹太女孩爱丽丝·乌尔巴赫自幼喜欢烹饪。她有一段不幸的婚姻,丈夫是个酒鬼、赌徒,还把她的嫁妆全部败光。丈夫去世后,爱丽丝靠高超的烹饪技艺独立支撑家庭,打拼出一番事业,开办烹饪学校、出版畅销菜谱。在纳粹统治下,她失去家园和事业,逃亡英国,在一座城堡里给一位女富豪做女佣,后来在一所“儿童之家”照护因战争无依无靠的犹太女孩。她的小儿子被关押在达豪集中营。大儿子一度流亡上海,后移民美国,成为了一名情报官员,与纳粹势力作斗争。战后,爱丽丝搬到纽约,开始了新生活。等她回到维也纳,她发现自己的畅销菜谱还在卖,然而封面上却印着一个陌生男人的名字。这位在书中自诩“烹饪大师”的人真的存在过吗?他究竟是谁?爱丽丝能要回自己的书吗?

    本书作者,爱丽丝的孙女卡琳娜·乌尔巴赫为了研究奶奶这本被“窃取”的菜谱,前往维也纳、伦敦和华盛顿的档案馆,发掘出长期以来被认为已经丢失的信件、磁带和影像文件。它们揭开了爱丽丝家族的传奇命运,也揭开了德国纳粹罪行历史中一个不为人知的篇章——纳粹曾系统性地盗窃犹太人的知识产权。

    爱丽丝及家人的传奇经历令人动容,包含诸多引人入胜的元素——迫害、谋杀、欺诈、监禁、逃亡、营救、友谊、特工活动,宛如一部情节动人的电影大片。而爱丽丝那本烹饪书的命运则更令人唏嘘。正如本的书所展现的,对爱丽丝来说,这本被盗窃的烹饪书,象征着她被“盗取”的一生。

    【媒体推荐】

    一个非凡而重要的故事。

    ——BBC 广播四台《女性时间》(Woman's Hour)栏目

    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描述了爱丽丝·乌尔巴赫慢慢被剥夺自由的过程。

    ——《明镜周刊》(Der Spiegel)

    一部扣人心弦的二十世纪家族史,极具原创性。对纳粹统治时期犹太人书籍被“雅利安化”的历史,作者有深刻洞察,非常珍贵。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这位历史学家发掘的是完整的电影素材——迫害、谋杀、欺诈、监禁、逃亡、营救、友谊、特工活动……乌尔巴赫的叙事令人兴奋,堪比电影。

    ——《每日镜报》(Der Tagesspiegel)

    本书作者卡琳娜·乌尔巴赫不仅通过家庭通信和祖母遗产中的录音采访,还利用大量档案资料,重构了个人命运……她是爱丽丝·乌尔巴赫的孙女,同时也是一名合格的历史学家,深知缺乏情感距离的危险,正如前言中所承诺的那样,她做到了不带感情色彩地写作本书。这本身就是一项成就,事实已经足够感人。

    ——《法兰克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激动人心、感人至深、见解独到。卡里娜·乌尔巴赫写了一本关于一位坚强女性的好书,她坚韧不拔,若自己有一星半点的幸福,定会与他人分享。

    ——《南德意志报》通讯(Süddeutsche Newsletter)

    卡琳娜·乌尔巴赫写了一部不同寻常的家族史和纳粹犯罪史。这也是关于背信弃义、反犹、贪婪和肆意妄为的教训,影响到今天还未消散。同时,这也是一份记录了反抗以及拒绝向不公正低头的文献。

    ——《日报》(Taz)

    激动人心、感人至深、信息量很大——这个家族故事应该在畅销书榜名列前茅。

    ——西德广播公司 “现在和未来“栏目(WDR "Hier und Heute")

    不忍释卷……乌尔巴赫还以令人难忘的行文重述了悲惨的大屠杀故事。

    ——英国专栏作家A.N.威尔逊(A.N. Wilson)

    这本书引人入胜……聚焦于纳粹劫掠历史中鲜为人知的一面。

    ——《泰晤士报》(The Times)

  • 包刚升政治学讲义

    作者:包刚升

    很多人都觉得政治学很枯燥,很艰深,跟自己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但是,包刚升老师试图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政治学是一种思维方式,遇到不能用经济学解释的现象,你其实可以从政治学的角度去解释。政治学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本书脱胎于得到课程《西方政治学通识30讲》,作者搭 建了一个系统的政治学框架,从5大维度、30个关键词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政治问题,系统地讲解了政治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

    5大维度:权力如何管理社会、社会如何控制权力、制度设计的政治智慧、政治中的分歧与冲突、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全面解读各种政治现象。

    30个关键词:国家、战争、君主制、官僚制、共和、议会、民主、自由、政党……30个关键词,也是看待政治的30个坐标。

    读完这本书,你会理解人类历史上的很多政治现象。多一个看待世界的不同视角,比如:

    为什么说民主制度起源于海盗?

    为什么说战争塑造了国家?

    为什么君主制延续了数千年?

    为什么很多非洲国家建立了民主政体,却日益走向衰败?

    为什么很多国家并不支持建设福利国家?

    ……

    除了让你用政治学的眼睛理解世界,本书还能带给你更多的收获。

    比如:

    掌握结构化认知,建立思考政治问题的脚手架;

    建立全新的思维模式,理解不合理现象背后的政治动因;

    获取一幅关键概念地图,重新理解多数人日用而不知的概念;

    结识重量级的思想家,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洛克到亨廷顿、福山,等等;

    体验领袖如何艰难做出选择,获得真正的领导力的启迪。

    翻开这本书,从看热闹到看门道。

    ◎编辑推荐

    ● 给普通人的政治学通识讲义,从看热闹到看门道。

    ●“得到讲义”系列重磅新书。“得到讲义”是一套定位于“学科通识”的丛书,致力于让所有的专业知识变得好读——用深入浅出的自然语言,为读者系统全面地了解一个学科,提供解决方案。

    ● 专业性与好读性兼具。这本书虽然讲的是政治学,却毫不枯燥,好读好懂。以30个耳熟能详的政治学概念为抓手,以30个问题为线索,搭配丰富的案例,为你条分缕析“民主”“国家”“议会”等政治学概念之下的底层逻辑,给你一个看世界的不同视角。

    ● 了解政治学的“敲门砖”。包刚升老师是复旦大学政治学教授,在专业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且极具个人魅力。他在得到APP开设的《政治学通识30讲》有4万+用户订阅,课程评分4.8分,广受好评。

    ● 自带畅销书基因。作者包刚升出版过多部政治学相关著作,销量与口碑俱佳,豆瓣评分都在8分以上。近两年出版的《抵达》《儒道法》《演变》等,也受到较多的市场关注。

  • 哈耶克论哈耶克

    作者:[英]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F.A.Hayek) 著 / [美]斯蒂芬·克雷斯吉(Stephen Kresge) / [美]莱夫·魏纳(Leif Wenar) 编

    【编辑推荐】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亲笔自传,讲述一段蛰伏多年,颠覆学界的传奇人生

    始终坚持市场经济,坚信市场调节机制,才让哈耶克成为市场经济的精神图腾

    哈耶克的成功不靠时代来成就,时代的变化才是他真知灼见的注脚

    被凯恩斯压制数十载,打好逆风局,专注正业,有效积累,才能在风向改变时起飞

    【内容介绍】

    本书是弗里德里希·A. 哈耶克仅有的自传性质作品,也是一部典型的思想家传记,呈现出这位敏锐且富有洞见的思想家如何将自己对人生、学术和社会的思考与20世纪的时代脉动结合在一起,深刻地参与并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哈耶克曾因《通往奴役之路》而名噪一时,也曾因凯恩斯在经济学领域的统治地位而被学界忽视了三十余年。但随着他对货币政策和经济周期研究的卓越贡献,以及他在1974年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终于在晚年收获了理应享有的学术声誉。本书包含此前未曾公开的哈耶克自传笔记和各类访谈,用哈耶克本人的声音,讲述了他早年的教育经历,其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世界对其观点的曲折接受过程。

    【名人评价及推荐】

    我们时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探索了人类社会对于自由的承诺,以及自由的边界……[哈耶克]给这个世界的思想和政治生活带来了变革。

    ——乔治·布什

    哈耶克并非厄运和灾难的先知,而是和平与富足的向导。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乃至整个时代的智慧之声。我们应该聆听他。

    ——玛格丽特·撒切尔

    表彰他们[哈耶克与默达尔]在货币和经济波动理论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以及对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入分析。

    ——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词

  • 屏幕上的受苦者

    作者:[德] 黑特·史德耶尔(Hito Steyerl)

    数字时代的领军艺术家,登顶艺术权力榜的女性艺术家代表作首次中译

    以犀利洞察力直刺当代碎片化影像的黑洞

    “弱影像是当代的屏幕上的受苦者,是音像制品的残渣,是冲上数字经济海岸的垃圾。其存在证明了影像剧烈的错位、转移和置换——在视听资本主义的恶性循环中影像加速产生和流通。弱影像作为商品或其拙劣的拟像、作为礼物或作为赏金被拖拽到全球各地。它们传播快乐或死亡威胁,阴谋论或走私品,反抗或镇压。弱影像可以展示难得一见的、显而易见的、不可思议的事物——前提是我们还能够破译影像内容。”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资产阶级的衰败最终以经济黑洞的方式成为现实。一台排水泵开始吞噬并毁灭两百年来勤劳与集体智慧的产物,将社会文明的具体现实转化为抽象的事物——数字、算法、精确的暴行和虚无的积累。历史已经被无尽的、流动的碎片化影像的重新组合取代。然而,一种新的研究形式正在出现,艺术家正在寻找理解这些变化的共同出发点。

    黑特·史德耶尔无疑是这一潮流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和写作者之一。本书是史德耶尔的一部代表性研究文集,围绕作者在艺术创作和写作里稳步推进的一种强力影像政治,收录了其近年来发表的多篇里程碑式的文章,包括名作《自由落体:关于垂直视角的思想实验》《为弱影像辩护》《博物馆是工厂吗?》等。这些独树一帜、洞察力犀利的文字反映了作者对数字影像、博物馆、电影院甚至垃圾邮件等现象的思考,以及对社会问题和人类困境的探索和拷问,不断突破传统艺术批评的界限。

    ----------

    史德耶尔的艺术极为丰富、缜密,令人受益匪浅……在史德耶尔的作品中,你总是分不清事实和虚构,分不清哪里是玩笑的终点,哪里是严肃的起点,分不清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谎言。

    ——《卫报》

    理论和艺术的最高职责就是把握和阐明自己的时代。在我们这个时代,史德耶尔无人能及。她对图像和文字在全球流通时代的命运的探究总是专注而精确,但也充满冒险精神,出人意料,引人入胜。

    ——鲍里斯·格罗伊斯(哲学家、艺术评论家)

    史德耶尔拒绝固守单一理念,也不坚持自己的观点。相反,我们看到的艺术——她的视频——是一种正在进行的道德思考行为。

    ——《纽约时报》

  • 逐利而生

    作者:[美]威廉·马格努森(William Magnuson)

    编辑推荐

    ★ 《经济学人》《出版人周刊》《金融时报》、美国亚马逊等多家媒体2022年度推荐图书

    ★ 公司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们为何存在?公司是进步与繁荣的引擎,还是无情追求利润的机器?通过本书抽丝剥茧的分析,我们将看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 罗马大税吏公司、美第奇银行、英国东印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KKR私募公司、Facebook……以它们的故事为核心,阐述公司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为今天的模样

    ★ 公司的故事归根结底是人的故事,从资助公司的股东、管理公司的高管,到维持公司运转的员工,在本书中,我们会与臭名昭著的奴隶贩子和强盗大亨相遇,也能同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创新者对话

    ----------------------

    内容简介

    从传统制造商到新兴科技巨头,公司一直都是历史舞台上备受关注的角色。有人将其视为进步与繁荣的引擎,有人则认为它们不计后果地追求利润,而让整个社会一起来承担发展的成本。公司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们为何存在?

    从被视为“国家支柱”的罗马大税吏公司到日不落帝国缔造者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从消费型社会始作俑者的福特汽车公司到可以左右选举的Facebook……本书将通过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8家公司,展现公司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为今天的模样,洞察它们如何崛起和运转,又因何失败;了解它们使哪些领域得到了高贵的地位,又使哪些领域受到了腐蚀。但无论历史如何演变,它们始终对世界局势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纵观历史,公司为谋求公共利益而生,虽时常偏离初衷,但其独特且持久存在的合理性始终在于增进人类福祉的能力。

  • 活着回来的男人

    作者:[日] 小熊英二

    一部庶民视角的二战前后日本生活史

    一位平凡的日本兵,折射出二战和底层生活的真实面貌

    再现日本普通民众眼中的战争、社会与国家

    正视战争及其对个体生命的影响

    -------------------

    ◎内容简介

    《活着回来的男人》是一部以普通人的视角记述二战前后日本生活史的著作,以超过半世纪的时代纵深,通过一个普通日本底层市民的生命历程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时代变迁和个体命运。

    书中主人公小熊谦二(作者的父亲),出生于1925年,19岁被征兵送往中国东北,后遭苏联拘留于战俘营,在严酷的西伯利亚劳动了三年。活着返回日本后,谦二在不断更换工作时,染上当时被视为绝症的肺结核。从25岁到30岁,他人生最失落的光景在疗养所中孤独地度过。失去半边肺叶的谦二,以30岁“高龄”重归社会,幸而赶上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浪潮,得以从“下层的下层”爬到“下层的中层”。成为银发族后,他甚至与身在中国延边的原朝鲜人日本兵共同成为原告,向日本发起战后诉讼赔偿。就这样耗尽心力活到现在,无论陷入何种困境,前路如何渺茫,却从未丧失活下去的希望。

    本书既是口述历史,也是民众史与社会史。作者以平实的叙事和开阔的视角记录了自己的父亲作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生命轨迹,同时融入同时期的经济、政策、法制等状况,描绘出当时的阶级、教育、职业、医疗等面向,乃至对日本战争罪行的反思,形成了一部“活生生的20世纪历史”。

    -----------------------------

    ◎作品看点

    ★2015年新潮社小林秀雄奖获奖作品,一部“活生生的20世纪史”

    日本知名社会学者小熊英二执笔、记录其父亲小熊谦二跨越90年的人生经历,反映了二战前后日本社会发生的时代变迁,涵盖日本战前生活、战时经验以及社会经济、政策、法制等状况,是一部“活生生的20世纪史”。

    ★一部庶民视角的日本现代史,深入理解一个普通市民眼中的战争、社会与国家

    本书展示了日本社会鲜少被记录的“大多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了解身处社会最底层、无法抵抗权力摆布的普通人,前往各种战场之前究竟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思考些什么事情?为何离开故乡来到战场?战争结束后,他们又如何努力生存,并如何看待产生剧烈变化的社会和国家?

    ★从一位平凡的日本兵的人生审视二战历史的另一面,见证普通日本人对二战的反思

    过去关于战争的体验,大多是有学历有地位的人所写,鲜少普通士兵的记录,更少提及西伯利亚战俘营经历者。本书记录了一个普通士兵的所思所想、对战争的反思、对参战各方的理解、对同代人的看法、对日本爱国主义的反省,以及对日本政府的抗议。从中展现了二战宏大叙事之外、有血有肉的一面。

    ★作者小熊英二结合“史家”、“社会学者”和“人子”三重身份,对父亲深度访谈而成

    本书既是口述史,也是社会史,作者父亲以个人视角和亲身经历回应了“战争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以及“战后的和平意识是如何形成的”等社会议题,不仅是单一人物的生命轨迹,也融入了法制史与经济史的视角。

    ★新增年表、地图、家系图、照片和作者采访父亲的过程

    较旧版新增了历史年表、日本和中国东北地图、小熊家家谱、照片,以及作者采访的过程,提升阅读体验。

  • 德国知识分子批判

    作者:[德] 胡果·巴尔

    一部追溯德国“一战”罪责的战斗檄文,一次对德国知识分子振聋发聩的灵魂拷问

    深入剖析宗教改革缘何让德意志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德国观念论如何变相为君主专制辩护

    --

    一部从战争罪责问题出发,对德国的历史、现实、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进行全面反思的“战斗檄文”。胡果•巴尔以犀利的文笔和辩证的思维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罪行追溯 到16世纪由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对包括路德、康德、黑格尔和尼采在内的德国知识分子及其思想中的弊病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与揭露,指出正是路德创立的新教使 德国在观念上脱离了与基督教普世精神的联结,在世俗统治和神权统治的高度合一下走上了对内专制、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并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欧洲的罪人”。 同时,也论证了闵采尔、巴阿德、魏特林等基督教神学家以及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的思想功绩。

  • 古今之变

    作者:李礼

    ◉今天的中国比一百多年前进步了多少?

    ◉汇集葛兆光、张鸣、赵鼎新、许宏、罗新等17位重要历史学者

    饱含关怀与忧思,启发所有关心中国未来的人

    ◉回首过去,思忖当下,

    “古今之变”是对再造国家甚至自身“文明”的一种思考。

    内容提要:

    今天,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已不复古典之貌,但“现代中国”就是中国当下的模样吗?古典中国如何演化为现代中国?中国进入“现代”会遵循一种通用的演化路径,还是会变成一个相当特殊的例外?如果是例外,它又是如何发生的,它是否不可避免?

    围绕上述疑问与困惑,作者与十七位中外历史学者探讨了晚清以来的“现代”之路,从不同视角、不同立场重新审视“古今之变”,思考中国的过去、当下与未来。

    这些话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反复讨论,本书也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但在充斥着悖论和扭曲的时代,在沉重历史包袱和美丽新世界的缠绕下,这些饱含关怀与忧思的访谈必将启发人们越过光怪陆离的表象,抵达更真实的历史与现实。

    名家推荐:

    比起正儿八经的学术论著,面对面的访谈更有意思。我向来认为,访谈的关键未必是回答问题的受访人,而往往是提出问题的采访人。好的采访人提出好问题,才能刺激或者逼出好答案。李礼试图通过“古今之变”来探究“现代中国的困惑”,并让人们从这些回答中,看到近年来这些历史学者内心的关怀和焦虑。

    —— 葛兆光

    一个史学大家,写得一手好文章不难,难的是谈出一串大见识。本书所采访的诸位中外名家,话题纵横上下千年,视野跨越东西南北,承多家史学之传统,领一个时代之风骚。每一篇读毕,都会让你反复回味,掩卷三思。你会相信,大学问是做出来的,也是谈出来的。

    ——许纪霖

    编辑推荐:

    ◎著名历史学家葛兆光、许纪霖诚意推荐!

    ◎聚焦近现代中国转型之路,汇集17位中外重要历史学家的深切思考。

    ◎《东方历史评论》《历史学人》执行主编李礼对话17位著名历史学家(按目录顺序):许宏、赵鼎新、许纪霖、佐藤慎一、杨奎松、谢泳、狭间直树、张鸣、黄克武、高全喜、施耐德、罗新、卢汉超、章清、马勇、梁治平、葛兆光。

    ◎本书访谈的学者不只限于历史学家,也包括考古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等,但话题集中于百年以前的晚清近代史:中国与西方,救亡与启蒙,问题与主义,激进与保守,传统与现代,宪政架构与党国体制,戊戌变法,太平天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北洋军阀……共同构成所谓“古今之变”的主题,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历史评价,思考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洞见频出,警语不断。

    ◎关于“现代中国”的种种困惑和疑问,本书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也许我们唯一可确定的是,这些话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反复讨论,而这个时代的人也注定要背负不安,怀揣忧思,忐忑前行。但多位学者的不同视角和立场必将启发人们越过光怪陆离的表象,激发我们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层思考。

    ◎访谈不似正襟危坐的学术论著,其妙处在于不设门槛,能于问答之间轻松自然地呈现观点与态度,通俗易懂,但意味深长。

  • 巴比松大饭店

    作者:[美] 保利娜·布伦

    致敬自由、勇敢的女性力量

    一切尽可以想象,可以实现

    《纽约时报》《卫报》《纽约客》等欧美数十家媒体霸榜推荐,《福布斯》最佳必读非虚构

    HBO同名美剧火热制作中,《权力的游戏》“龙妈”艾米莉亚·克拉克将担任执行制片

    ——

    欢迎来到巴比松大饭店。

    20世纪20年代,大批 从家庭中解放出来的年轻女性涌入纽约,以女性住客为主的公寓式酒店风靡一时。其中,真正让全美国浮想联翩的,只有巴比松大饭店。这里满是充满抱负的年轻演员、模特、艺术家和作家,她们拥有属于自己的房间,渴望在纽约声名鹊起。

    作家西尔维娅·普拉斯在巴比松度过了十年时光,“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莫莉·布朗在这里唱起最后的咏叹调,作家琼·狄迪恩的写作在这里起步,演员格蕾丝·凯利也在这里起舞。《巴比松大饭店》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女性群像,也记录了一段辉煌的女性发展史。历史学家布伦带我们回到20世纪的纽约,见证一段鲜为人知的迷人历史。

    ——

    【编辑推荐】

    一段辉煌的女性发展史,20世纪非凡女性群像:“一战”后,大批追求解放与自我创造的年轻女性涌入纽约,作家西尔维娅·普拉斯、琼·狄迪恩,演员格蕾丝·凯利、蒂皮·赫德伦,泰坦尼克号幸存者莫莉·布朗等人先后入住巴比松,她们满怀热情,勇敢追逐梦想。

    融合文化、传记、历史、女性主义的年度非虚构:一百年前的纽约城,时代大潮中无数女性命运交织。以真实、好看的个体故事,侧面展现20世纪两次女性主义浪潮。

    谈论女性主义绕不过去的地标性建筑,一个时代的造梦之地:巴比松大饭店历经近百年历史,其命运与纽约文化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繁荣到衰落的命运令人唏嘘。

    获奖作者+知名译者王牌组合,阅读体验酣畅淋漓:美国知名历史学家布伦多年研究力作,“一书成名”,还原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国内知名译者何雨珈倾情翻译,译文准确流畅,鲜活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

  • 不必向长安

    作者:金哲为

    这是一本体例独特、视角新颖的艺术家小传,明四家之首沈周的“生命之书”。

    作者以沈周晚年名作《卧游图册》为叙事线索,结合沈周及友人诗文集、地方志、画史笔记等大量材料,深入挖掘这位吴门画派宗师、一代隐士不为大众所知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对生活中那些微末主题妙趣横生、暗含哲理的阐发与感悟。

    书名取自沈周《为沈尚伦进士题画》中的“未信长安春似海,归人不及去人多”。唐以后虽然历代皆未定都于长安,人们却习惯以之指代京城。在那个身边大部分人都在为功名富贵奔波劳碌的太平年代,终生沉浮乡里的沈周反而成为一个固定坐标,一个无法真正置身事外的旁观者,注视着明代中叶三吴之地各色人等的来来往往,成败荣辱,悲欢离合。

    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看到一个清醒却多情、细腻又旷达的沈周,在领略其高超艺术造诣与创意的同时,体味平淡日常的趣味横生,共享一份古今共通的情感,收获短暂的休憩与治愈。

  • 心归故里

    作者:[美]赛珍珠

    ★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赛珍珠的获奖在于她笔下对中国农民生活那种丰饶的、史诗般的描述。”

    ★ 《中美关系史论》作者詹姆斯·汤姆森:“赛珍珠是自13世纪的马可·波罗以来,最能让西方了解中国的作家。”

    ★ 记忆的角落,也会有光。“记忆的角落”丛书精选经典作家并不广为人知但极具出版价值的作品,以及久被忽视但极具文学思想意义的作家作品,填补中文文学界、思想界、出版界空白,开阔读者视野,打开全新世界。后续将陆续推出福克纳、柯莱特、福特·马多克斯·福特、永井荷风等著名作家此前从未被中文世界译介的遗珠之作。

    ===============================================================

    《心归故里:赛珍珠短篇作品选》包含了九篇故事。它们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前后,与作者代表作“大地三部曲”的出版时间基本相同,是赛珍珠艺术创作巅峰时期的作品。这些故事大多基于赛珍珠在中国的生活和观察而创作,笔调深沉,具有充分的人道关怀,展现了那个年代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宏大历史与个人命运的碰撞,以及在各种洪流当中的普通人的命运。

  • 从姑获鸟开始

    作者:活儿该

    在我们已知的世界之外,存在无数个平行世界。最早发现这个秘密的人们,将其命名为“阎浮”。每个世界就是树上的不同果实,而在不同果实中穿梭的人就被称为“阎浮行走”。阎浮行走被赋予不同的传承并对其进行修炼,以此来完成阎浮任务,换取回报。

    现代社会,国术门派纷纷衰败,武学奇才李阎身患白血病,只能靠开音像店艰难度日。某天,一个叫貘的人出现,以能治愈绝症为由带他进入阎浮世界。于是“河间瘦虎”李阎毅然踏入阎浮世界,唤醒传承姑获鸟,走上了异世界的求生之路。而世界的真相、阎浮的目的、行走组织的秘密、反叛组织的野心,都远不止这么简单……

  • 唯余细节

    作者:[瑞典] 伊娅·根伯格

    ✓2022年文坛黑马,来自北欧文学的独特声音,俘获多国读者:

    奥古斯特文学奖 | 《瑞典晚报》文学奖 | 入围2024国际布克文学奖 | 2023《纽约客》年度好书 | 授权30个国家 | 瑞典本土销量超十万册

    在这本书里,高烧成为一道通往过去的入口,让人得以重温那些 曾经至关重要的关系,重新进入那已然失落的生 活。正是在这对于微小细节的高度感知中,整个世界苏醒过来。

    ——奥古斯特文学奖颁奖词

    ✓一部诞生于新冠的小说:高烧激发另类的身体感知,触发回忆。

    •在发热的幻觉中,时间细密地自我折叠,我猛然发现,站在身边的正是二十四年前的自己。

    •2020年的复活节,我感染了新冠。在高烧不退中,我随手从书架上拿下了一本书,看到曾经的恋人在扉页留下的题词,思绪伴随着高热,沿脊椎而下,进入我早已失去的过往。这几句话于我而言,如一道气味,一段音乐,混合着体温,触发了回忆。它成了这本书的来源,也成就了书的开篇。

    ——作者自述

    ✓在疏离的现代社会,重新审视自我与他人的联结:是他人留下的印记使我们成为了自己

    •四个篇章,四个人物,让往昔合奏共鸣,勾勒“我”的一生

    •呈现亲密的不同样态:短暂与恒常、稳固与脆弱、平淡与热烈……默许他人成为我的一部分,在他们身上追捕我的痕迹,这是关系最核心的秘密

    •“这就是自我,或者说所谓的‘自我’:曾经与我们有所交集的人留下的痕迹。”

    ✓以怀旧的目光重新打量生命,以细腻充盈的细节描绘日常:所谓真实的生活,就是此时此刻,就是现在。

    •打捞过去炙热的情感,以丰盈的细节复活已逝的昨日世界

    •以具体可感的描写书写生活,在对琐碎日常的珍视中,发掘隐蔽在远方与冒险之下的鲜活生活

    ✓简体中文版首次引进,瑞典语直译,一场高烧般的阅读体验

    •本书开篇的那场高烧,既成了每一段关系高烧般开局与终结的镜像反射,也映射了这场高烧般的阅读体验——它逼迫读者看向自己的内心,留下一道看不见的印记。根伯格的文笔也如同一场高烧,令人着迷,炙热滚烫。

    ——《纽约时报》

    -------

    “我”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袭击,开始发起了高烧。缠绵病榻之时,身体的高热令“我”对时间的感知产生折叠,关于过去的记忆开始显现。

    四个人,四个章节,勾勒“我”的一生。

    这些人在“我”的生命中出现,影响“我”,改变“我”,最后却又从“我”的生命中彻底消失,再无踪影。向前,向前。在时间的流逝中,唯余生活的细节四下散落。

  • 布鲁克林有棵树

    作者:[美]贝蒂·史密斯

    《布鲁克林有棵树》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在世纪之交的成长经历。其中有怜悯、有残酷、有欢笑,也有心痛。半个多世纪以来,年轻、敏感、理想主义的弗兰西·诺兰和她在威廉斯堡贫民区度过的苦乐参半的成长岁月,吸引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诺兰一家的故事令人难以忘怀。强烈的情感、崇高的精神 、心碎的瞬间和振奋的时刻都坦率而真诚地记录在这部感人肺腑的文学著作之中。

    ★永不过时的成长小说经典。亚马逊网站评出的最佳青少年图书!纽约公共图书馆“世纪之书”,激励社会人心的文学经典,同名电影斩获多项奥斯卡大奖。

    ★讲述普通人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有尊严地活着。

    ★一部成长的百科全书,揭开成长的真相,讨论原生家庭、教育等众多话题。

    ★知名译者精心打磨译本,新增百余条注释,独家收录作家手记。精心打磨译本,文字真诚朴实,注释还原小说背景,给读者最鲜活的阅读体验,作家手记解密背后的故事。

    ★收录人物关系图、大事年表、赠送成长折页。人物关系图、大事年表为读者梳理人物关系和时间线。折页展现主人公成长的艰难时刻,见证成长的力量。

    ★首个精装插图珍藏版。新锐插画师精心绘制插画,温暖写实画风为读者展现故事中的经典场景。全彩印刷、精装工艺,优质胶版纸打造珍藏版本。

  • 食南之徒

    作者:马伯庸

    【内容简介】

    ZUI贪吃的大汉使者唐蒙,

    来到了ZUI会吃的南越之国。

    这里食材丰富,简直就是饕餮之徒的梦想之地。然而,在美食背后,却涌动着南北对峙、族群隔阂、权位争斗、国策兴废……种种波谲云诡,竟比岭南食材的风味更加复杂。

    这个懒散的大汉使者,身陷岭南的政争漩涡。他唯一能信赖的伙伴,只有食物;唯一的破局之法,只有追求极致美食的心。

    谁都没想到,那一缕微妙滋味,竟关乎大汉与南越国运,乃至于整个中华版图……

    【编辑推荐】

    《食南之徒》是马伯庸2024年全新长篇历史小说。贪吃的汉使唐蒙来到饕餮圣地南越,没想到卷入南越宫廷的政争之中,南北对峙、族群隔阂、权位争斗、国策兴废……时局波谲云密,他能信赖的只有美食,能够破局的也只有那颗追求极致美食的心。更没人想到,唐蒙敏感的味觉竟然拓展了大汉对中华版图的认知……

    美食不会骗人,每个人在它面前,都会露出本性。

    1.马伯庸2024年全新长篇历史小说。

    2.西汉“吃货”唐蒙出使南越,从“躺平”到“趟平”的故事。

    3.一味不知原料的酱料,一枚原生北土的枣核,勾连出中华版图变迁的一段隐秘传奇,西南丝绸之路开拓史竟也由此展开。

    4.知名画家施晓颉绘制封面,随书附赠五折六联全彩明信片插图。

  • 行星语书店

    作者:[韩] 金草叶

    ★ 韩国女性科幻作家金草叶,凭一己之力引发韩国科幻文学风潮

    ★ 以情感、哲思和人文关怀为基调的软科幻

    ★ 第34届科幻银河奖“最受欢迎外国作家奖”得主

    ★ 刘慈欣力荐:“以丰富奇丽的科幻创想为经,绵长幽远的人性咏叹为纬,金草叶编织出了让我们沉浸其中回味无穷的想象世界。”

    这一次,金草叶讲述的故事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宇宙空间,一如她之前的作品,独特的笔触为科幻披上了温柔的外衣。本书共收录14则科幻短篇小说。第一部分的8篇故事,围绕着身体残缺、人体改造、未来科技等主题,包含着爱、怜悯、喜悦、惊奇、哀愁等多种人最普遍的情感。第二部分有6篇故事,讲述人类与外星物种的相遇和共生,故事中的人们与闯入其领地的陌生物种或产生冲突,或保持距离,或拥抱他们达到共存。

  • 隐墙

    作者:[奥]玛尔伦·豪斯霍费尔

    ⭕ 世界毁灭了,我才能“活”下去

    ⭕ 诺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小说机杼》作者詹姆斯·伍德,朋克教母帕蒂·史密斯盛赞推荐!

    奥地利国家大奖得主 女性主义文学先驱

    玛尔伦·豪斯霍费尔 小说代表作 |中文版首译

    末 日版《瓦尔登湖》,关于自由与存在的终极 寓言

    ⭕ 入选德国之声“百佳小说”、《纽约客》2022年度图书

    《伦敦书评》《大西洋月刊》《芝加哥书评》《华尔街日报》齐名推荐

    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不断再版,备受赞誉

    ————

    与表姐夫妇一起在山中小屋度假的“我”,第二天发现表姐夫妇神秘失踪,而“我”自己却被一道隐形的墙壁所隔离,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墙壁另一侧的人类和动物都石化了,“我”似乎是唯一的幸存者……

    《隐墙》是玛尔伦·豪斯霍费尔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自1963年首次出版以来,被视为20世纪德语文学经典之一,对许多作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诺奖得主耶利内克就曾将自己的同名戏剧献给豪斯霍费尔。在本书中,作者以简洁的笔调和简单的情节,构建了一幅后人类时代的末日图景,并且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深刻描写,探讨了人最纯粹的存在状态。书中对自由、存在乃至现代文明的反思,给身处后疫情时代的我们提供了一种独到的启示。

    ————

    【编辑推荐】

    ☀ 20世纪德语文学必读经典,玛尔伦·豪斯霍费尔代表作,中文版终于面世。

    ·诺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摇滚桂冠诗人帕蒂·史密斯盛赞,《小说机杼》作者詹姆斯·伍德、《伦敦书评》出版人尼古拉斯·斯派斯长文推荐。

    ·入选德国之声“百佳小说”、《纽约客》2022年度图书。

    ·2012年改编成同名电影,《窃听风暴》女主演员马蒂娜·格德克领衔主演。

    ☀ 末日版《瓦尔登湖》,关于自由与存在的终极寓言。

    ·(优美的自然风光+简朴的生活方式)X(惶恐不安的末日+孤立的封闭状态)=末日版《瓦尔登湖》。

    ·当世界毁灭,只剩下“我”一个幸存者时,“我”不仅没有崩溃,反而重新认识自我,获得了难得的自由。

    ·一部关于女性如何逃离的启示录/一个惊心动魄的生存故事/一则思考人类真实处境的哲学寓言。

    ☀ 重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解放日志。

    ·主人公被困墙内后,对自然的感知变得更加敏感,细腻描绘动物、植物、天气和劳作,对孤独、自由、存在以及生命的意义进行清醒的审视。

    ·其对动物的平等态度、对大自然的敬畏、对人类中心的质疑、对现代文明的反思,给身处后疫情时代的我们提供了一种独到的启示。

    ————

    【名家推荐】

    一部像《鲁滨逊漂流记》一样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性主义科幻杰作。

    ——多丽丝·莱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在某种程度上,《隐墙》是对核灾难的科幻想象,无论是向前看还是向后看都令人恐惧。豪斯霍费尔对生存处境的现代理解,就像叔本华和加缪的结合。

    ——詹姆斯·伍德,著名文学评论家

    人们经常把《隐墙》与《鲁滨逊漂流记》相提并论,但其实它更像是一个平行宇宙中的《瓦尔登湖》(被墙隔离起来的),并且交替呈现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田园牧歌与噩梦的氛围。

    ——《伦敦书评》

    豪斯霍费尔仍然被低估了。她的小说早该被认为世界文学的伟大经典之一。

    ——《苏黎世报》

    《隐墙》是一部带有明显存在主义色彩的思辨小说,它所思辨的主题不是世界发生了什么,而是当人类社会被剥离后现实会发生什么……这本书将不断引起共鸣。

    ——《华尔街日报》

    如果有人问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十本书是哪些,那么这本书绝对是其中之一。

    ——埃尔克·海登莱希,德国作家

    希望这部小说能让你找到力量和勇气,越过自己内心的墙,发现属于自己的内在自由,不论那是什么样的自由。

    ——朱利安·博斯勒,《隐墙》电影导演

  • 假面游戏

    作者:[日] 东野圭吾

    ★东野圭吾全新长篇!创作生涯第99部作品,再次挑战你的大脑和泪腺!

    ——达文西2022年度小说TOP1,日贩、东贩年度热销榜TOP2,日文版系列销量超 495万册

    ——东野宇宙第3大IP!《嫌疑人X的献身》系列、《恶意》系列后,超人气刑警新田携 “假面系列”再掀悬疑热潮

    ——木村拓哉、长泽雅美主演系列改编电影,顶級卡司演绎顶級IP!

    ★明天是平安夜,在世界上最安全的饭店,下一桩凶案即将发生。

    ——1个论坛,3起谋杀,5星酒店,近千名嫌疑人,卧底刑警32小时極限追凶。

    ——「欢迎入住本饭店!0点钟响,请选择是否摘下假面。」

    ★“我登录这个ID,试图重启我故障的人生。”

    ——一个无法被检索的论坛,一群失去至爱的人,一段段阅后即焚的聊天记录

    ——「你有没有天天窥探一个人的生活?恨他活着,又怕他死去。」

    ——马甲之下迷雾涌动,键盘之下乌云重重,到底谁能说出真相?

    ★翻越99座小说之峰的人,终将成为照亮现实的一道光

    ——东野圭吾里程碑式作品,获日本最高荣誉菊池宽奖、紫绶奖章后呈现给中国读者的最新作品。

    ——2023年紫绶奖章获奖词——38年来,我一直追求作品的娱乐性,而非文学性。我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创作出让人乐在其中的作品,成为让读者想要一读再读的作家。这种感觉就像登山,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前进,一定会到达顶峰。

    【内容简介】

    三起谋杀接连发生,被害人有一个共同点:都曾背负命案,却逃脱刑罚。

    警方怀疑是昔日命案的遗属们联手复仇,顺着网络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然而他们都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

    这天,警方发现他们将在同一天入住同一家饭店。

    密闭空间,极限破案,多重反转,真相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

    ファントムの会

    欢迎您! 用户中心 退出

    六年来,在这个论坛,我一遍遍地敲击键盘:我的孩子,十九岁,才上大学二年级,一夜间变成冷冰冰的尸体。那个害死他的人,却好好地活在世上。

    恨意是养分,也是粘合剂,这是我们这些人相聚在这里的原因。你们比谁都清楚,只有靠人肉他、监视他,我才能熬过每一天。

    可现在,他竟然死了,被杀了——

    到 底 是 你 们 中 的 谁 干 的?

    引用 回复

    >>>昨天,我杀了他。刀深深刺入的一瞬间,我平静得不可思议。

    >>>今天,我杀了他。他主动跟我搭讪的。他大概到死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明天是平安夜,在世界上最安全的酒店,我要杀了那个人。

  •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作者:余华

    一定要出去闯闯,哪怕鼻青脸肿!

    ◆余华成名作!

    ◆一战成名!一发表就震惊文坛,让27岁的余华开始载入中国当代文学史。

    ◆《十八岁出门远行》预告着余华“现象”到来。——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

    ◆我刚刚写下《十八岁出门远行》时,以为找到了自己一生的叙述方式。——余华

    ◆ 看到余华当年鼻青脸肿的样子,我觉得我又行了!

    ◆特别收录两篇创作谈,余华谈自己写作态度的全新确立!

    ◆11张精心设计篇章页,凝聚每篇精彩意象。

    ◆首批附赠原创精美“远行车票”!

    【内容简介】

    “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本书第11页

    全书收录《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往事与刑罚》《此文献给少女杨柳》等十篇余华极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佳作,全面呈现余华年轻时的写作风貌。《十八岁出门远行》写的是每个年轻人的理想、困惑、幻灭与成长。

    【名人推荐】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

    —— 莫言评《十八岁出门远行》

    ◆《十八岁出门远行》预告着余华“现象”到来。

    ——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

    ◆《十八岁出门远行》堪称杰作。

    ——格非(茅盾文学奖得主)

    ◆余华已经走在中国文学的前列了。

    ——李陀评《十八岁出门远行》

  • 我们八月见

    作者:[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加西亚·马尔克斯逝世十周年,遗作小说全球同步首发

    ★献给命运,献给欲望,献给未被岁月摧磨的欢愉

    ★作家晚年改稿五版,与记忆力和死亡角逐、顶风破浪的最后之作

    ★同步西班牙语首版封面

    ---

    每年八月十六日同一时刻,她都要重复这趟旅程,乘坐同一班渡轮,抵达同一座岛上,光顾同一家花摊,顶着同样的似 火烈日,来到同一处破败的墓地,将一束新鲜的剑兰放到母亲的坟前。

    在岛上孤独而自由的人,这一晚用尽全身力气紧紧握住命运的手,就好像自己身处悬崖的边缘。

    ---

    创作《霍乱时期的爱情》时,我有了一个想法:爱情是否会随着岁月流逝、年龄增长而改变?我开始创作一系列新故事,不断改进。我显然比从前着急多了,从前我总是说“接下来的二三十年可以完成”,但现在我知道自己或许没有下一个二三十年了。我努力克服这份急躁,因为仓促而成的作品一眼就会被识穿。对死亡的恐惧支撑我一直不停地创作,没有什么能阻止我继续写下去。——加西亚·马尔克斯

    这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生涯最完美的句号。——玛利贝尔·卢克(卡门集团文学总监)

    我们就享受它吧,来自伟大艺术家的最后作品。没有理由不感到愉悦。——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哥伦比亚当代作家)

    我希望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读者能够分享我在数十次阅读这个故事时所感受到的敬意和震惊。最深沉的谢意献给加博,感谢他的人性光辉,他的真诚和亲切。每当有人带着敬神般的心态来到他身边时,他都会报以微笑,那是属于凡人的笑容。——西语原版编辑

    收到离世十年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留给世人的这份礼物是一件如此幸运又幸福的事。他描写女性生活与欲望的笔触如此细腻优雅,即便存在焦灼与狼狈的时刻,也毫无颓败的意味。一股柔且韧的力量贯穿其中,他赢过了死亡,也赢过了时间。——中文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