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子书
-
埃隆·马斯克传
著名传记作家艾萨克森以近距离的观察视角,揭开了如今全球引人注目、富有争议性的创新企业家的神秘面纱:他善于突破常规,引领全球进入电动汽车时代、私人太空探索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还将推特收入囊中。
埃隆·马斯克小时候在南非生活,那时他经常遭受校园欺凌,但同父亲给他造成的情感创伤相比,这些伤痛都微不足道。他的童年浸透了人性,这将他塑造为一个坚强而又脆弱的男孩,他对风险的容忍度极高,渴望营造出富有戏剧性的生活,让人类文明成为星际文明是他的宏大目标。
2008年,SpaceX的火箭在前三次发射过程中接连爆炸,特斯拉也即将破产,这是他生命中地狱般的至暗时期。在飓风来临时,他是最兴奋的人之一。动荡的环境和剧烈的冲突对他有着莫大的吸引力,有时他甚至渴望这些东西,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他努力维持却未能持久的恋爱关系中。每当面临艰巨的挑战,紧张感常常让他夜不能寐,甚至呕吐不止,但这些都是他赖以为生的养分。
2022年年初,也就是在SpaceX成功发射了31颗卫星、特斯拉卖出了近100万辆汽车、埃隆成为地球上最富有的人一年后,对于自己一再挑起戏剧性冲突的背后动机,他略带感伤地谈起了他的反思。
他说:“我需要改变我的思维模式,不能一直处于危机战备状态,我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大概14年,或者说我人生的大部分时间。”这更像是一个自怨自艾的评价,而不是在表达新年新气象的决心。他一边做出了这些反思和保证,一边还在秘密买入推特的股票。
两年来,艾萨克森形影不离地跟访马斯克,参加他大大小小的会议,与他一起走访工厂,深度采访了他本人,以及他的家人、朋友、同事、前妻和对手。艾萨克森揭开了马斯克内幕故事的面纱,其中有荡气回肠的胜利,也有跌宕起伏的乱局,令人拍案称奇。这些故事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那个在马斯克心底驱使着他的恶魔,是不是也是推动创新与进步所必需的呢?
-
跟孩子聊天的正确打开方式
你问出口的小问题,也会对孩子产生大影响!
444个启发性问题,既对孩子予以全方位关注,又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隐私;
197个话引子,引导父母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
每天跟孩子少一点啰嗦、无聊、烦恼与矛盾;多一点平等、话题、了解与关爱。
给孩子一点点启发,听他用自己的语言,展现最真实的自我。
◎ 编辑推荐
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
挺好的/还不错。
没了?
没了。
☆ 孩子放学后,你是这样跟孩子聊天吗?
或许你不曾发觉这种交流有问题,因为孩子还要赶去上课外班、赶回去吃晚饭、赶紧洗澡、赶紧写作业,甚至抓紧时间睡觉;
或许你发觉这种交流有问题,但却认为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是孩子敷衍你,孩子不愿意跟你交流,因为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孩子进入青春期了所以叛逆;
或许你想改变现状、想跟孩子好好谈谈心,但你忙于工作、疲于家务,好不容易读完几本沟通类书籍,却发现方法真多,运用真难,下定决心容易,长期坚持很难。
☆ 这样聊天的问题在哪里?
孩子不是只会接受指令的机器人,需要有跟父母表达自己想法的时间和机会,如果父母每天无视或忽视孩子的想法,直到某个时刻后知后觉地发现对孩子太不了解了,发现孩子愿意告诉任何人内心的想法——除了你,发现自己成了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则往往追悔莫及。
孩子也许不是不想说,而是不会说,不知从何说起。如果问你今天工作怎么样,你会如何回答呢?孩子是否有能力为每天接收的海量信息、产生的各种想法和情绪找到一个出口呢?孩子越是沉默,越需要父母的引导来为他提供这个出口。
☆ 那父母应该怎么引导,怎么跟孩子沟通呢?
有这么一本不起眼的小书,没有理论、没有概念、没有方法。
它有的是足够多的问题和话引子,都是父母平日里很难想到要问或者想问却不知怎么问出口的;不善沟通的父母可以照着提问,会提问的父母也可以根据自家情况对问题作出调整,每天问点新内容,亲子交流不烦恼。
☆ 它有的是对孩子性格、心理、思维和人际交往等多方位的关注,不过分纠结孩子成长的某一个方面,结合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提问,让孩子会答、愿意答、乐意答,从细节入手也能让孩子直观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注与关心,而让孩子用语言把自己的生活讲出来,更能增强他对自我的认识和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
它有的是对孩子个性和隐私的尊重,不为获取想了解的信息对孩子刨根问底,而是用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让父母在每天的潜移默化之中增进对孩子的了解。每隔几个问题还以“我去过/听过/看过/想过”为话引子跟孩子分享自身的经历,从心底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平等的个体去对待。
希望你翻翻本书,每天跟孩子少一点啰嗦、无聊、烦恼与矛盾;多一点平等、话题、了解与关爱。
◎ 内容简介
为人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辛苦忙碌一天后想跟孩子聊一会儿,一开口似乎总是“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面对每天近乎一成不变的提问,孩子也渐渐失去了兴致。不知不觉间,父母发现跟孩子的沟通好像越来越难、越来越少,也越来越无趣了。
本书提供了比“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更好的444 个启发性问题,父母可以随时、随地、随机选择一个问题提问,这些问题或简单、或深刻、或直白、或有趣,有助于营造轻松良好的沟通氛围,让父母和孩子从无话可说变成无话不谈。444 个问题涵盖了孩子在校的方方面面,其间还穿插了197个“以己为例”的话引子,引导父母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增进沟通的同时也有利于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和感情。本书同样适合家中长辈或亲朋好友,随手翻翻,跟孩子聊天不再困难。
-
做绘本的人
448幅臻美绘本插画珍藏集
100位当代著名艺术家共同绘制视觉盛宴
5篇珍贵访谈实录揭秘做书的“幕后花絮”
欧美插画师、绘本创作者、童书编辑都在看的案头好书
◎ 编辑推荐
☆ 精选448幅臻美绘本插画,100位当代著名艺术家共同绘制视觉盛宴
德国知名出版社Little Gestalten创始人克兰滕与资深出版人赫立格汇集了备受瞩目的100名绘本艺术家的经典作品,收录了448幅风格百变、创意十足的插画,每一幅都可以裱进相框!
包括畅销绘本作者、屡受大奖和画展青睐的创作者,还有众多当代颇负盛名或新展露头角的艺术家:克里斯·霍顿(《嘘!我们有个计划》)、奥利弗·杰夫斯(《小蜡笔大罢工》)、汤姆·斯汉普(《给孩子的世界说明书》)、Blexblox(《四季》)、贝娅特丽丝·阿勒玛尼娅(《一只狮子在巴黎》)、ATAK(《最后一只漂泊鸟》)……对捕捉当代原创绘本创作趋势和潮流更具有参考意义。
☆ 出版界巅峰对谈,5篇珍贵访谈实录揭秘做书的“幕后花絮”
内含与比利时国宝级绘本作家凯蒂·克劳泽、林格伦纪念奖评委伦珀特、剑桥艺术学院教授萨利斯伯瑞,以及出版人和绘本研究者的专业对谈。
怎样让出版社关注到新手创作者的作品?优秀的艺术家如何向孩子传达沉重或棘手的议题?要创作一本成功的儿童绘本,有哪些关键的阶段?未来的绘本市场会有什么变化?五位绘本专家围绕绘本产业链,深入探讨了绘本的艺术性、教育性、商业性。书中另附长引言,将绘本的发展史与艾瑞·卡尔、桑达克、托芙·扬松等绘本大师的创作旅程娓娓道来。
☆ 一次精彩的审美之旅,饱览插画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从水彩、拼贴、彩铅、版画,到丝网印刷;从经典绘本、立体书、无字书,到图像小说;别出心裁的色彩碰撞、具有实验性的印刷方式、富有创意的工艺技巧、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100位屡获大奖的艺术家争奇斗艳,以令人惊喜的多元风格和不落俗套的表达方式挥洒个性,翻阅间,如同踏上一次迷人的审美之旅。
两位出版界的资深编者,为每位艺术家的作品都加以介绍和风格点评,更适合绘本爱好者品读。
☆ 欧美插画师、绘本创作者、童书编辑都在看的案头好书
清晰梳理插画师的作品背景,包含绘本的原版书名、引进版中文书名、首版时间、作者信息、内容简介、推荐理由,资料齐全,对绘本创作者和出版从业者极具参考价值。附录含百位绘本艺术家个人网站索引,发现美的一百种可能性,解锁宝藏艺术家。
☆ 全面呈现原作艺术细节,尽显绘本光彩之美
内封选用雪山白彩布纹纸,内页精选128g高品质哑粉,光洁莹润,细腻呈现原作艺术细节;精装锁线装帧,可180°平摊阅读,翻阅舒适。
◎ 内容简介
德国知名出版社Little Gestalten创始人克兰滕与资深出版人赫立格汇集了备受瞩目的100名绘本艺术家的经典作品,收录了448幅风格百变、创意十足的插画。内含与比利时国宝级绘本作家凯蒂·克劳泽、林格伦纪念奖评委伦珀特、剑桥艺术学院教授萨利斯伯瑞,以及出版人和绘本研究者的专业对谈。
从水彩、拼贴、彩铅、版画,到丝网印刷;从经典绘本、立体书、无字书,到图像小说;别出心裁的色彩碰撞、具有实验性的印刷方式、富有创意的工艺技巧、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100位屡获大奖的艺术家争奇斗艳,以令人惊喜的多元风格和不落俗套的表达方式挥洒个性,翻阅间,如同踏上一次迷人的审美之旅。
◎ 读者评价
对于任何艺术爱好者,尤其是有抱负的绘本插画师来说,这本书都能给他们带来很多灵感。每一页的图画都令人惊叹!——美国亚马逊读者
我想再买一本,这样就可以一本用来读,另一本剪下来做拼贴装饰了。访谈非常发人深省,而读上去又是那么轻松和有趣。——加拿大亚马逊读者
作为一名平面设计师,我买这本书是为了找一些灵感研究,我必须说,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这是一本伟大的作品,书里的插图非常精彩。我强烈推荐给那些想了解绘本的平面设计师和插画师。——英国亚马逊读者
-
实践乌托邦
◎本书是从建筑学和社会学角度研究20世纪国际新城镇运动的历史著作。
◎以全面的视角来看待20世纪的全球新城镇运动,揭示城市规划者和居民对他们理想的城市未来的想象。
典型的城镇围绕着河流、海洋、深港等自然资源形成,或者干脆依傍一个大的繁荣城镇。“新城镇”却不是,它是依据法令而非必要性创建的。
新城镇是一个标签,在特定历史时刻用来表达有意识的、具有高度象征性的领土控制和定居行为。它是插进土里的一面旗帜,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霸权标志。新城镇的一切——如何设计与布局,又如何建造,社会在其中如何运作,等等——都是精心策划的产物。
田园城市、法西斯主义新城镇、工业城镇、资源城镇、社会主义钢铁城镇、石油城镇、卫星城镇……新城镇是国家或地区重建和提取资源的工具,被用于人口的重新安置和领土统治。新城镇是大城市拥堵、贫困、犯罪问题的解决方案,也是汽车时代区域规划和交通系统的试验场,更是生活在大自然甚至外层空间的试验场。
每个城镇都是一个品牌,一个未来的形象,一个旨在打破过去的发展趋势、迈向新时代的台阶。这些乌托邦式的发展在20世纪死灰复燃,20世纪中后期更是全球新城镇建设的黄金时代。
在《实践乌托邦》一书中,罗斯玛丽•魏克曼以欧洲、美国以及中东、非洲和亚洲的新城镇为案例,让我们有了一个全面的视角来看待作为一种全球性现象的新城镇运动,也揭示了居民和规划者是如何想象他们理想的城市未来的,以及新城镇运动在21世纪和未来对于国际社会的作用。
本书是从建筑学和社会学角度研究20世纪国际新城镇运动的历史著作。
-
心理咨询师执业之路
一幅清晰、系统的心理咨询师成长路线图,手把手带你从新手到专家。
资深心理咨询师庄晓丹10余年执业经验+超1万小时临床经验精华总结。
樊富珉、张海音、李孟潮、王继堃联袂推荐。
你是否向往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却不清楚自己是否适合这个工作,以及如何进入这个行业?
你是否参加过一些入门课程或培训,或刚开始从事咨询,却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才能胜任这份工作?
你是否已在咨询行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却面临瓶颈,不知如何跨上新台阶?
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有着广泛需求,但有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却有巨大的数量缺口。资深心理咨询师庄晓丹结合丰富的个人执业经验与扎实的临床实践经验,在书中系统梳理与总结了个人经验、行业观察、同行交流等,把复杂漫长的咨询师专业发展过程剥茧抽丝,勾勒出一幅清晰、系统、可达成的咨询师发展路线图。
本书将心理咨询师的成长分为学习培训、临床积累、执业发展、个人成长四大维度,讨论了丰富的咨询师切身议题,如新手焦虑、咨访关系、咨询伦理、临床耗竭、个人创伤等,覆盖了实习期、新手期到熟练期等多个阶段。
本书适合四类人群:对心理咨询行业感兴趣但尚未入门的人;正在参加心理咨询课程或培训的学习者;处于执业发展初期的新手心理咨询师;处于执业发展中期,希望突破瓶颈、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心理咨询师。
-
失业名校毕业生日记
毕业于剑桥大学却找不到工作的马修,在父母的催促下,暂时放下文学梦想,去给富豪家的孩子当家教。众多雇主看中马修的名校光环,期待马修帮助他们把孩子送入英国顶尖的名校。马修就此一脚踏入伦敦上流家庭,他磕磕绊绊地应对种种始料未及的教学困境,也体味到富家之子与他迥异的复杂处境与烦恼。马修一边摸索着既可迎合雇主又能善待学生的工作方法,一边乘着舒适豪华的私人飞机,跟随雇主们往返于各个大洲,足迹遍布莫斯科、阿尔卑斯山、托斯卡纳、肯尼亚……
马修以幽默辛辣的文字记录了富豪光鲜背后荒谬怪诞的生活,书写“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些人却生在罗马”的惨淡现实,嬉笑之余道尽年轻人的心酸和困窘。
★《谐星聊天会》主播午夜骑手毛冬推荐!
★精英教育还能帮你实现阶层跃迁吗?这是一个毕业即失业的剑桥学生日记,他穿梭于伦敦上流社会做教培,所有经历都能写成段子,道尽种种令你大跌眼镜的荒诞现实!
★作者化身冷面笑匠,写下他陪读陪玩陪吃穿的爆笑心酸“保姆”日常,带来回味无穷的英式毒舌,让你笑到头掉!
★书写着每个年轻人面临的困境和迷茫,严峻的就业形势、失效的名校光环、惊人的阶层鸿沟,幽默外衣下诉说着当下就业难的残酷现实,也反思和探讨着社会阶级和教育公平等议题。
★英亚美国亚、goodreads好评如潮,海外媒体争相报道!
★《鳗鱼的旅行》插画师倾情绘制内文插图!
-
成为雍正
新晋B站百大UP主、“夺嫡区宝藏UP”——【正直讲史-李正Str】动情力献!从隐忍的胤禛到帝国权力巅峰,全面解读“近世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独裁君主”雍正的成长之路。葛剑雄、马勇、张宏杰、押沙龙联袂推荐。
-------------------------------------
他是今天故宫的当家IP,他的故事,是后世无数清宫剧、穿越剧的“大学”。
勤政、多疑、冷酷、重情……似乎我们对这个复杂的雍正并不陌生,再加上层出不穷的清宫剧,也成功把这位帝王塑造成了我们身边一位熟悉的老伙计。可他到底是怎样的?那段真实的历史又是怎样的?
本书详细阐述了雍正这位“近世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独裁君主”的成长之路,以及掩盖在“康乾盛世”背影下的雍正一朝的真实面貌。全书结合了大量的史料分析,系统梳理了相关的档案文献,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再现了清帝国拐点时期的历史群像。
特别是关于雍正本人,是结合对其他历史性人物的生动描绘所塑造而出。借外部视角、借他人之言,在轮廓清晰的雍正正颜之外,带来一份我们不曾留意过的雍正侧写。而与此同时,那个上承康熙、下启乾隆的雍正王朝,就这样款款而来。
-------------------------------------
★ B站百大UP主、创下1亿播放量——【正直讲史-李正Str】动情力献!这位来自B站的“夺嫡区UP”,一向关注那些被掩盖在历史大潮背后的“一笔姓名”,夺嫡之外的吃瓜王子、命运多舛且不服输的皇家公主、《清史稿》上占不满一行字的nobody……他为我们重新理解雍正和那个时代打开了一扇充满惊喜的新窗。
★ 一个依旧说不尽的雍正:在为后世无数清宫剧提供素材之源、并晋升为故宫的国民IP之后,雍正的面孔在大众娱乐的狂欢之下,似乎越来越模糊。一边是来自历史的口诛笔伐,一边是来自今天民间的翻案,从胤禛到雍正,他永远充满了说不尽的话题。接力二月河、刘和平,在后《雍正王朝》、后清朝叙事时代,以当下视角,重解这位孤臣、孤君的情感方程式。
★ 一个承前启后的王朝:雍正一朝,不仅仅是为清廷强行续命的那13年,它是解释“康乾盛世”得以形成的核心动因;从“九王夺嫡”到“弘晳逆案”,那些贯穿了三朝的人与事,是整段清史的生动剪影。
★ 在一幅看似熟络的雍正正颜之外,带来一份我们都不曾留意过的雍正侧写:你要写雍正,就不能只写雍正——要写无情最是帝王家;要写重臣恃宠而骄的膨胀与毁灭;要写延续至乾隆朝的夺嫡余威;要写“朝乾夕惕”的人治极限;还要写被政治裹挟的女性命运……本书通过对众多关键历史人物的生动描绘,借外部视角、借他人之言,在个体命运的打捞中,一个丰沛的雍正、一个被遗忘在“康乾盛世”背影下的雍正王朝,就这样被渐渐拼合而出、款款而来。
★ 目光向下,是如今历史写作的一大趋势:本书关注时代洪流下的个体命运,从“人”出发,通过他们或幸福、或坎坷、或无常的一生,串联出那一段恢弘且情感丰沛的历史。我们之所以被历史所打动,首先是因为被“他们”所打动。
★ 关注小人物的命运注脚:不同于以往社科历史图书的宏大书写,本书为那些在《清史稿》中占不满一行字、甚至上不了史书的生命,均配以人物介绍脚注,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人”的尊重。
★ 在由男性主导的父权历史书写中,关注女性:在“九子夺嫡”的烽烟下,公主们的命运更能反映一个王朝、一个执政者的底色。她们的悲喜、无耐、跌宕,是解读那段历史的秘径。在所有人都关注权谋、男性的时候,展开对女性的关注,显得更为重要。
★ 注重考据:从文献出发,深刻解析《上谕档》《活计档》等清代档案,从充满生命感的史料中,发现一个有温度的雍正、感知更为具体的历史。
-
宋太祖
【编辑推荐】
★一介出身平凡的武夫,如何缔造“华夏文化登峰造极”之世?
作为赵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为世人所熟知的事迹,多与军事有关。然而本书不仅细腻地还原了黄袍加身、雪夜定策、杯酒释 兵权等重要历史现场,更详细梳理其作为一介出身平平的武夫,在一夕篡权之后,如何凭借极其敏锐的政治嗅觉,确立“尚文抑武”的国策,在南征北战的同时兴文教、重农商、布宽政、整吏治,不仅使宋朝免于重蹈唐末至五代武将专权之覆辙,也为后世三百余年奠定了“华夏文化登峰造极”的坚实基础。
★循古典文献学的路径,重探历史疑案原本面貌
为力证宋朝乃膺天命而立国,宋人有意神化其开国之君,与宋太祖相关的记述多有曲笔和夸饰,尤其对陈桥兵变、斧声烛影等关涉皇权授受的事件,更多有含糊现实而附会神异之笔,留下颇多争议。本书爬梳史料文献,以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逐一梳理其版本流变过程,据此考辩个中真伪,剔去诸多浮夸不实之处,探寻史笔之下掩藏的真相,拨开重重迷雾,还原宋初诸多历史疑案的原本面貌。
★以曲致入微之考论,举异于成说之新见
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顾宏义教授利用古典文献研究之长,逐字精研史料,博考各家之论,对陈桥兵变的具体过程、杯酒释兵权与收藩镇之权的混淆、太祖誓碑的真伪及其具体内容、太祖与太宗皇位授受等或已有成论,或仍有争议的诸多具体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为宋初历史的研究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
【内容简介】
赵匡胤正生逢五代这一动荡分裂、“易君如骰棋”的极乱之世。他的家世平平无奇,年方及冠就为家庭生计,不得不离家求职,在历经长达一年半一无所获的流浪之后,终于被当时的后汉重臣、后来的后周太祖郭威收为帐下亲兵。以此为起点,他仅在约十年间就快速跃升为后周的高级将领,并于一举篡夺政权,成为叱咤风云、君临天下的开国皇帝,不仅南征北战、统一疆域,更通过收拢兵权、厘革官制、大兴文教、鼓励农商等手段稳定了宋初局势,奠定了绵延三百余年的赵宋王朝的基业。
本书既在陈桥兵变、金匮之盟与斧声烛影等宋初诸疑案上,有异于成说之新见,在宋太祖针对宋初乱局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政策上,亦深稽博考,融叙事与考辨一体,全面地展示了一位与“秦皇”“汉武”“唐宗”比肩的千古一帝的个人形象与千秋功业,更借赵匡胤的传奇一生,重现了五代末至宋初的历史风云。
————————
【专家推荐】
宋太祖以当时通常的方式夺取政权,创立了宋王朝,崇文的政策取向却无意中造就了士大夫政治,形成中华文化造极的辉煌时代,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宋太祖作为不世出的杰出帝王,没有身与名俱灭,而是唐宗宋祖并称,厕身于汗青。围绕着宋太祖,从“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雪夜定策”到“烛影斧声”“金匮之盟”,流传着很多轶事和谜团,吸引着历史研究者去探索。一向注重文献考证的顾宏义教授,积薪居上,后出转精,吸收既有研究成果,并在自身对宋初历史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奉献出迄今为止学界篇幅最钜的宋太祖大传,学术规范严谨,且雅俗共赏。曲致入微,引人入胜,其间考索论证,既有共鸣,亦可争鸣,开拓了广阔的研究空间,成为一个新的里程碑。
——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王瑞来
赵匡胤以一介武夫终结五代扰攘,其立国规模形塑了天水一朝的国家品格,顶层制度影响了后续三代的王朝统一,遂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提并论,跻身于中国杰出的帝王之列。宋太祖一生颇具传奇的色彩,文治武功为人乐道,疑案迷踪匪夷所思。著者从皇位授受的视角对宋初政治下过钩隐索微的大功夫,别有专书行世,故这部新著在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金匮之盟与斧声烛影等千秋疑案上,既有异于成说的真相抉发,又有独持所见的史事评骘,镕汇叙事与考辨入一炉,兼顾普及与提高于全书。读其书者应能更全面认识这位开国君主,更深刻把握那段历史风云。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虞云国
-
疯狂旅行者
总想旅行不正常,精神障碍会传染❗
现代科学思想巨擘伊恩·哈金精神疾病哲学代表作
---
走进第一个疯行者的生命世界
揭示催生疯癫的社会“生态位”
追问困扰现代心灵的深层问题
---
【亮点推荐】
★现代科学思想巨擘、加拿大著名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新实验主义”开创者伊恩·哈金精神疾病哲学代表作:总想旅行不正常,精神障碍会传染。医疗社会史名家余新忠X精神疾病专家徐一峰联袂推荐!
★走进第一个疯行者的生命世界,展现19世纪神游症“大暴发”的历史图景:迷失自我的神游患者阿尔贝·达达,坚持自我的专一医者菲利普·蒂西耶、精神医学宗师夏尔科、癫痫和癔症的医学之争,盛产疯人的双重意识之城波尔多、浪漫旅行和无序流浪的文化意涵、受到监控、无所遁形的欧洲大陆、试图逃脱庸常、释放自我的中产阶级……
★横跨精神医学、科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开创性地定义暂时性精神疾病的概念,揭示催生疯癫的社会“生态位”!从19世纪的歇斯底里、神游症到20世纪的多重人格,这些流行一时的狂症是真实存在的精神疾病还是不由自主的对号入座?究竟是什么因素,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制造发疯的方式?
★饱含同理之心,追问困扰现代心灵的深层问题: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惊恐障碍、进食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当今的我们是否越来越不正常,未来的我们能否治愈这些疾病?“希望借助更多知识、更多技能,人类能在道德上和生理上更好地理解自身的状况……只会反复念叨一个流行短语、一个时髦词汇,一切终将是徒劳无益的。”
---
【内容简介】
一个迷失自我的魔怔行者,一位坚持自我的专一医者,拉开一场流行疯病的序幕
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种奇怪的传染病似乎从法国波尔多蔓延开来。数十位男性发现自己在无知无觉的状态下漫游欧洲,明明心里没有目的地,却穿越国境,乃至跨越大陆,最后或被警方拘留,或被关进疯人院。当时的医生诊断其患有“神游症”。在本书中,现代科学思想巨擘、加拿大著名科学哲学家伊恩·哈金创造性地考察了这一鲜为人知的疯狂旅行流行病。他横跨精神医学、历史学、科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不仅讲述了第一个“疯行者”阿尔贝·达达耐人寻味的人生故事,而且探索了一些十分重要的问题,包括精神障碍的真实性、催生疯癫的社会“生态位”,以及这个一百多年之前的案例对备受精神疾病困扰的现代世界的意义。
---
【著译者简介】
伊恩·哈金(IanHacking,1936—2023),现代科学思想巨擘,加拿大著名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新实验主义”开创者,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士,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曾获加拿大勋章、霍尔贝格奖、巴赞奖等荣誉。研究方向横跨概率学、实验物理学、语言哲学、逻辑学、精神病学等多个领域,开创性著作包括《概率的突现》《表征与干预》《驯服偶然》《重写灵魂》《疯狂旅行者》等。凭借卓越的创造力,他不仅架起了多个学科之间的沟通桥梁,更改变了公众对人类生活中科学问题的讨论:要理解现今科学为何如此,仅知道它是“真实”或被“确证”是不够的,还必须了解它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
傅益东(1987—),江苏宜兴人,历史学博士,南通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史、医疗史、精神卫生史。
---
【相关评论】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史学会医疗社会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余新忠:
这是一本令人感到新奇,同时也促人深思甚至大开脑洞的著作,一本兼具趣味性和学术性的好书。它不仅向读者展现了人们日常较少关注的一个个疯人的奇特故事和他们的生命世界,而且还提出了“短暂性精神疾病”“(社会和精神)生态位”等前沿而具启发性的新术语。更为重要的是,本书还启发我们,如果继续沉溺于由此引发的“现实存在”还是“社会建构”的争论,可能无益于真正消除那些“病人”的疾病和苦难,反而可能制造新的疾痛。只有进入他们身体和心灵的生命世界,理解其所处的“生态位”,然后依靠科学的力量给予对症干预,才有可能超越争论,给人类的健康和快乐带来更多福音。
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脑健康研究院院长,上海市重性精神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徐一峰:
多重人格、歇斯底里、神游症、催眠、精神分析、癫痫……围绕第一个“神游症”病例,《疯狂旅行者》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引人入胜的精神病学史画卷:启蒙理性对疯癫的构建,是否否定了将漫无目的的旅行当作逃遁及发现自我的隐喻?文化、种族、权力、社会建构,或哈金更喜欢使用的“生态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今天,虽然多重人格、神游症统一归类在“分离性障碍”之下,改头换面、各安其所,我们对它们依旧所知甚少。本书让我们重新踏入精神疾病名称由来及遭受污名化的发展历史,反思其对当今世界的意义。
《纽约时报书评》:
哈金不仅以罕见的同理之心和典雅风格写作,他还利用自己的哲学功底,让这段医学史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引起人们的共鸣。
-
蒙塔尤
※14世纪法国一个200余人小山村里的江湖
※历史人类学名篇,心态史、微观史代表作
【编辑推荐】
《蒙塔尤》这本书是历史人类学名篇,是心态史、微观史领域的经典著作,也是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勒华拉杜里的代表作之一。书中从法国南部一个小村庄的角度,呈现了一个丰富具象的中世纪。文字流畅,深入浅出,极具可读性。
【内容简介】
蒙塔尤是法国南部讲奥克语的一个牧民小山村。1320年,时任帕米埃主教(后为教皇)的雅克•富尼埃作为宗教裁判所法官到此办案。在调查、审理各种案件的过程中,他像现代侦探一样发现和掌握了该山村的所有秘密,包括居民的日常生活、个人隐私以及种种矛盾、冲突等,并把它们详细记录下来。法国著名学者勒华拉杜里以历史学家的敏感和精细,发现并利用了这些珍贵史料,以现代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再现了六百多年前该村落居民的生活、思想、习俗的全貌和14世纪法国的特点。
-
国家与学术
本书分析视野之广泛,议题层次之多样,在晚近学界有关国学、史学的专著中,最具思想史意趣,对我们认识文明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温故知新的启迪。
作者在写法上偏重于叙述,引用史料较一般论著稍详,尤其对不同见解尽量征引,以期回到历史的“案发现场”,向读者传达出“近代中国多歧互渗的时代特征”——这在清季民初表现最为明显的面相。
--
19—20世纪之交,是一个旧学衰落,新学纷争的时代;在西学冲击下,出现“国粹”“国学”等概念。本书聚焦于“国学”,以此为“抓手”,剖析“国家与学术”的时代主题——什么是国学?国学是否妨碍中国“走向世界”?国学自身怎样“走向世界”?在一连串追问之下,作者把一系列充满歧异而使人困惑的、远远超出学术的范围,形成社会参与相对广泛的思想论争展开在我们面前。
本书大体涵盖清末保存国粹与民国整理国故两大运动。讨论了这个时代思想文化层面所面对的根本性问题,投射入也表达出20世纪前期,许多中国士人的共同期待,即中国的整体“复兴”。
-
无薪主妇
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特殊的劳动,维持着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劳动者却在市场上被视作“无业”,且不被回报、不被评价、不被感谢。这项工作被人们称作家务劳动,从事者大多是家庭中的女性。
在本书中,上野千鹤子回到了自己女性主义之路的起点——主妇研究。
她讲述了自己开始研究女性学的契机,正是从母亲不幸的婚姻中发现了主妇们无偿进行家务劳动的普遍状况,影响日本学界的“无薪劳动论”则脱胎于此。
她以女性的家务劳动价值不被认同、不被回报为入口,逐步揭露了女性的劳动价值被持续剥削、长期隐形的社会病灶。在此基础上,她将性别问题纳入更广泛的权力结构,从追求“弱者也能安心生存”的社会理想出发,系统地梳理了自己从“主妇研究”到“照护研究”的研究历程,阐述了其基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的无薪劳动理论、劳动市场底层中的女性困境思考、“官·民·协·私”的福利多元社会构想,以及日本老龄化社会下照护的哲学实践。痛快地拆解了现代社会固有的女性压抑结构,提出旗帜鲜明的犀利见解:
停止以爱为名的剥削,主妇不是免费的“恋家劳动者”,她们是应该被尊重、被看见、被回报的社会劳动者。
--------------------------------------------------
是什么在推动着我做这一切呢?
我想应该是愤怒。
我对日本女性学的贡献就是引进了“家务乃是无薪劳动”的定义。为何人类孕育生命和为其送终的劳动被置于其他一切劳动的低位,这是一个根源性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女性主义的课题将永无终结之日。——上野千鹤子
我认为主妇的问题是思考女人问题时的一个基点。只要世人认为主妇是女人应有的姿态,是女人幸福的象征,那么不只目前是主妇的女人,那些尚不是主妇、不打算成为主妇、无法成为主妇、曾经是主妇的女人,都将无法逃脱“主妇”这个很难说是好是坏的称谓而获得自由。——伊藤雅子
◆上野千鹤子系统阐述颠覆日本社会学界的“无薪劳动论”。一次学术生涯的激情回顾,一堂力重千钧的觉醒之课。
◆从愤怒中汲取能量,用敌人的武器与之战斗。“教授真是一颗温柔的子弹!”
◆脱胎于NHK高分纪录片《最后的讲义》,收录超60%全新内容,上野亲自整理补充。
◆系统梳理上野过往理论体系,收录上野VS学生的精彩群辩,理论+实例,毒舌犀利,一针见血!
◆一本写给东亚女性的觉醒之书,击碎“家务劳动”谎言,勇敢向无薪劳动说“不”!
-
风痕
编辑推荐
性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短而且研究人员少,但是,它研究的却是人类生活中发生最频繁、体验最深刻、意义最广泛的重大活动之一。人类智慧数千年来对于自身的几乎一切认识和争论,都可以在“性”这里得到集中的体现:精神与肉体、个人与社会、美与丑、生命与死亡,等等,不一而足。不妨说,“性”是研究人类的最佳切入点之一。
然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大众对于性社会学普遍存在误解,就是把它混同于“黄”或者“求医问药”,即使在学术界,非本专业的师生也往往认为:性社会学很有意思,但是不重要,尤其是学术价值有限。本书所呈现的研究成果,能够促使大众知道这是一门学问,而且很有用。作者用这些在经典社会学领域中也顶天立地的创新成果,来推广性社会学的学术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的学术研究回顾,以他从1981年开始的经历与心路为线索,详细介绍了性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及取得的成果。其纵向描述,以作者投入某项研究的年头为序(他几乎全都是第一个投入该研究的);横向描述,则以性社会学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为线索(作者几乎涉及一切方面)。也就是说,通过作者一个人的经历,反映出了中国性社会学这个学科的发展脉络和全貌。
-
儒法道
敏锐的问题意识、清晰的意义表达、严密的分析逻辑,
解剖中国传统思想史的真问题,以现代心灵抵达古代世界,
实现跨越古今的有效对话。
⭐用现代政治理论,以古今中西比较的视角,走出理解古代先哲的新路径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传统研究路径,就是以思想家的著述为主,根据主题分门别类进行梳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与评论。如果说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今日或未来还有什么价值的话,那么它就不能只聚焦于中国古代政治的情境与议题。否则,这样的研究,对绝大部分非专业人士而言,将会丧失吸引力与影响力。
本书试图超越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传统研究路径,而以一种全新的路径和方法来重新理解中国轴心时代的政治理论。总体上,本书试图基于这些经典文本,结合政治史,借鉴社会科学方法,以古今中西比较的视角,用新方法来对中国轴心时代儒法道三家的政治理论进行全新解读,并以严密的逻辑进行反思。
⭐跳出传统路径,用新的分析框架解读和反思儒法道三家的政治理论
本书主要为理解中国轴心时代的主要政治理论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这一分析框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儒家、法家、道家的典籍进行文本解读,着重讨论这些思想流派的问题意识、理论解释、政治解决方案与理想社会模式;第二部分是对儒家、法家、道家的政治理论进行逻辑反思,着重关注这些思想流派的基本人性假设、个群关系(个体—群体关系)假设、可能的理论优势以及在核心逻辑上存在哪些问题。借助这一分析框架,本书试图以一种全新的方法来理解儒家、法家、道家的政治理论。
用这样的方法去解读和剖析中国古代政治理论,是期待能跳出传统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以诠释为主的路径。
⭐大胆而系统地检讨儒家、法家与道家政治理论的逻辑问题
无论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与孟子,或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与韩非,还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与庄子,在提出问题、提供理论解释、提出政治解决方案,以及构想理想社会模型时, 他们是以合乎逻辑的方式阐述或呈现的吗?还是说,他们的政治理论本身就存在着许多逻辑上不自洽的地方?如果这些理论本身存在较多的逻辑问题,那么我们又凭什么相信这些理论呢?
本书会对中国轴心时代的政治理论进行基于严密逻辑分析的大胆检讨与反思。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讲述传统中国政治思想理论的学术著作。中国轴心时代的政治理论始终是我们理解中国历史与中国政治文明演化的资源,为此,本书试图基于经典文本,结合政治史,借鉴社会科学方法,对中国轴心时代三大主要思想流派儒家、法家与道家的政治理论予以重新梳理,主要着眼于两个层次:一是文本解读本身,包括儒法道三家的问题意识、理论解释、政治解决方案和理想社会模型;二是儒法道三家政治理论的逻辑反思,包括它们的基本人性假设、个体群体关系假设、可能的理论优势。
-
20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
“东亚社会主义先导者”——幸德秋水
在20世纪讨论帝国主义问题的传世名著
文章有“节义风骨”,读来酣畅淋漓
在批判欧美与日本帝国侵略行径的基础上
倡言社会主义
--
本书以作者《20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为主体,外加一编《倡言社会主义》,是相继刊行的两部著作的合集。
这两部著作分别出版于1901年和1902年,内容方面具有思想理论上的结构对应关系——作为反题的帝国主义批判建立在作为正题的社会主义理念的基础之上。因此,本书的基本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参照欧美自由、平等、博爱原则和社会主义思想,并结合日本的现实境况,从正义、人道等社会伦理和文化心理等层面切入帝国主义问题,以批判民族帝国主义的“爱国心”为经,以批判军国主义的国家策略为纬,对19世纪末以来日本的“大帝国”迷思痛下针砭;二是讨论社会主义的“实质”“理想”“急需”“适用”和“大势”等基本方面,包括平等的理念、生产分配制度的变革、公有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取代帝国主义的愿景等。
幸德秋水的几乎所有著作早在问世之时就受到中国人的密切关注,并不断有翻译介绍,甚至一书有多个译本。然而,1949年后,《帝国主义》和《倡言社会主义》却始终没有新译出版,而旧译是清末民初半文半白的文体,已不适合于今天的读者。因此,推出新译本,不仅对了解日本20世纪思想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有助于中国读者认识反帝反战和社会主义思想在东亚的传播过程。
-
歌唱的尼安德特人
语言和音乐是人类发展出来的最神秘的技能。没有语言,人类就没有办法解释音乐;没有音乐,语言就显得格外单调。英国考古学家史蒂芬•米森将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的脉络结合在一起,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创造出语言和音乐这些交流形式。此外,他在这本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学研究发现,向我们展示了语言和音乐在早期人类的生存和进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结合详尽的资料展现了它们的完整进化历程,既有一定的专业性,同时也充满了阅读趣味。
货真价实的佳作——无疑是米森目前为止最好的一本书。
——《英国考古学》(British Archaeology)
史蒂芬•米森在这本杰作中,借助轶事及大量语言学、古人类学、考古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方面的证据,向我们呈现了一个新颖而富有争议的关于语言和音乐起源的理论。
——阿德里安•沃尔夫森,《星期日电讯报》(Adrian Wolfson, Sunday Telegraph)
这本书对音乐和音乐能力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结合音乐学、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音乐的感染力的全面而广博的画卷……一本期待已久的著作,从生动有趣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进化。
——罗宾•邓巴,《泰晤士报文学增刊》(Robin Dunbar,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这本书不亚于史蒂芬•米森之前的《思维的史前史》《冰河之后》……妙趣横生,证据充分,让苛刻的语言学家也无法挑剔……这是一位重要考古学家对人类起源的最新独创研究。
——迈克•皮茨,《星期日泰晤士报》(Mike Pitts, Sunday Times)
这本书极具巧思。米森为其倾注的鲜明而富有感染力的热情让其成为了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的最好入门读物。我将此书推荐给所有对音乐的生物学和进化感兴趣的人。
——特库姆塞•菲奇,《自然》(Tecumseh Fitch, Nature)
-
归葬
动荡年代,生命如此短暂,哪怕高门贵胄,死亡一来,也要“顾万物而遗恨,收百虑而长逝”,终于“扃幽户以大毕,诉玄阙而长辞”(陆机语)。一千多年后,终于有机会重启那扇“幽户”,面对灰烬式的遗存,还能不能读出曾经有温度的生命历程,来不及完成的人生遗恨?本书将“归葬”视为中国文化 “个案”,以六朝为背景,去理解中国人在终极安顿途中的文化再造:一项习以为常的“传统”如何被遗忘、被更改、被选择性保存?旧观念旧习俗对新社会的权力秩序、个人身份建构会产生哪些影响?中国人文化逻辑中的个体自由与家国想象如何产生与演变?
-
以文学为业
【编辑推荐】
杰拉尔德·格拉夫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这本《以文学为业》是他关于文学教育体制史的经典著作,也是美国文学博士课程中的常见教科书。
本书详细介绍了美国文学教育体制的发展历史,内容清晰,论证有力,并引用了大量第一手文献资料。格拉夫教授想要强调的是文学教育的“过程”,即不仅要让学生看到文学理论的结果,还要让他们理解取得这些结果的过程。
如果你对美国文学教育体制的发展历史感兴趣,这是一部不应错过的基础理论文献。
【内容简介】
《以文学为业》挖掘出了长久以来我们已经遗忘的、曾经创造了我们现在正在阅读的文学体系的理念与争论。杰拉尔德·格拉夫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近代文化体系的激烈碰撞,以及在一个世纪以前我们是如何进行文学教育的。
文学研究者的观点分歧往往不为本科生所知,没有成为他们学习的对象。人们假定,学生应该知道他们的老师通过争论得出的结论,却不需要知道产生这些结论的争论。文本不会告诉我们它们要说什么,而为了有效地针对文学进行阅读和写作,学生需要批判性的对话以及批判论证的语言。
【名人评价及推荐】
[本书]是一部开创性的学术研究著作,他向我们展示了制度是如何塑造文学思想的,并提出了关于如何改变它们的建议。
——《诺顿理论与批评选集》
-
经纬华夏
◎内容简介
“我要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
围绕着这一发端,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以九十高龄迎难而上,八易其稿,结撰出一部华夏文明从成长到成型的传记。作者跳脱出中国文化内部演变的叙述,以“大历史”的观看视角与思维方式,对华夏内外的历史互动进行了全新的归纳排列,再现了中国大地上人群、族群、文化互动融合的轨迹。
在超越五千年的长程叙述中,作者借由对中国地方性文化如何交缠为一,以及中国如何应对来自世界之冲击的细致分析,最终揭示了华夏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并将绵延永在的核心与奥秘,以赤子之心瞻见了一个有根底、有方向的中国。
◎编辑推荐
★历史学家许倬云超越昨日之我的托付之作
-九十三岁高龄迎难而上,一部超越昨日之我的总结性作品
-七十余年的研究生涯,用二十万字圆满收官
-八易其稿,融汇学术界前沿成果,呈现毕生所思所得
-从生命中流淌出来的平实语言,回归学问的本真境界
★传承《国史大纲》《乡 土中国》的文明通论
-一部真正面向新读者、写给新世代的文明通论
-大时代、大历史,在宏观格局中读懂中国文化的精微之处
-超越王朝更迭,以历史趋势叙述华夏文明的成长和成型
-将个人命运融入家国历史,以自身经历叙述对华夏大地的深情
★ 探寻华夏文明延绵永在的根本动力
-一部超越教科书的华夏新史,细述文化群体的多种起源与丰富样貌
-解释华夏文明历经劫难,仍能延续至今、延绵永在的奥秘
-透过历史迷雾,讲述中华文化的真谛,真正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充满温情与期盼的对话,审视现代人的结构性焦虑、困境,在文化中获取应对的方式
◎学者推荐
如果说《万古江河》犹如一幅构图细密、笔触重厚的西洋油画,那么本书更像浓淡相宜、舒卷自如的中国山水。现代人类属于同一物种。中西文化完全可以在各方自我检审、相济互惠的交流中臻于大同。
——姚大力,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许先生一直是一位前瞻者,他从前现代走来,身处现代文明的漩涡,窥见了许多后现代的问题。这位世纪老人的警世恒言,处处散发着思想的辉光和对人类文明的终极关怀。
——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许倬云先生深受《乡土中国》启蒙,与费孝通先生心思同调,眼界则更趋宏阔。《经纬华夏》作证,在时代精神的需要下,二人薪火相传,无需师承而特达自兴。从《乡土中国》到《经纬华夏》,两代学人,两盏学灯。
——张冠生,学者、费孝通先生晚年助手
-
耻辱柱的历史
-编辑推荐-
★事关1630年米兰大瘟疫中的谣言与冤案
谣言四起➝酷刑论争➝屈打成招➝殃及池鱼➝构陷冤狱➝幕后“黑”手➝多重真相
这是时代的局限性?是法律的残暴?是无知?是迷信?还是一次罪恶的自欺欺人?
★意大利文学瑰宝《约婚夫妇》作者亚历山德罗·曼佐尼历史研究经典代表作
“在《耻辱柱的历史》里,曼佐尼的才智达到了巅峰。”——莱昂纳多·夏侠
★“这件事中的激情也像其他的激情那样,促使那些绝不是职业恶棍的人在混乱的公共事件以及隐秘的私人关系中作恶。”
★在见过那场残忍的冲突,见过错误对真相取得的可怖胜利,见过那种针对手无寸铁的无辜之人的强烈愤怒之后,一个人只能对那些认可、赞扬这种错误的话语,对那种建立在如此轻率的信念之上的如此肯定的把握,对那些朝向受害者的咒骂,对那些混淆是非的愤怒感到遗憾,感到气愤,无论做出这些事情的人是谁。
-内容简介-
《耻辱柱的历史》记录了1630年米兰大瘟疫时期的一场有关“涂油者”的谣言,以及相应而生的拘捕、审讯和迫害活动。1630年6月,米兰居民卡特琳娜·洛萨的向当局举报卫生署专员古里埃默·皮亚扎在房屋外墙上涂抹有毒的油膏,传播瘟疫,皮亚扎随即被捕。法官们在破案的狂热和对瘟疫的恐惧的驱使下,对其实施了刑讯逼供,酷刑之下,皮亚扎供出了油膏的制作者,理发师詹贾科莫·莫拉。在法官们持续的拷问下,皮亚扎和莫拉不得已编造了大量谎言,使更多无辜之人卷入了案件。最终,法官判处皮亚扎和莫拉极其严酷的死刑,行刑后,米兰当局拆毁了涂油事件的“始作俑者”莫拉的住处,并在废墟上竖立起一根记录此桩“罪行”的耻辱柱。
曼佐尼通过查阅原始审判文档、梳理前人对此案的研究与评述,层层剖析了当时的法官们如何在狂热与恐惧的驱使下,将一则毫无理据的谣言发展成为一起穷凶极恶的公共犯罪案件。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