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子书
-
马丁·盖尔归来
1548年,在法国比利牛斯山区的一个小村庄,一个富裕的农民马丁·盖尔抛妻别子,舍下家业,一去多年,杳无音信。八年后,他却突然出现在村子里,令家人、邻里既惊讶又欣喜。尽管样貌有不少变化,他还是受到了众人的欢迎,与妻子重新过上了幸福生活,并生下一个女儿。可是,他却与亲叔叔爆发财产纠纷,引起家人不满。与他相亲相爱的妻子迫于压力,声称她被一个冒名顶替的骗子蒙蔽了,将他送上了审判席。这个案件从地方法院一直闹到最高法院,双方各执一词,乡邻们也莫衷一是。就在这个马丁·盖尔几乎让法庭相信他不是骗子,即将做出有利于他的判决时,真正的马丁·盖尔出现了。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埋首档案,利用婚书、遗嘱、交易文书、纠纷与仲裁书等多种材料,试图通过讲述这一离奇的冒名顶替故事,再现16世纪法国农民的经济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以及近代早期法国的国家司法体系。她带领我们一起去追寻真假马丁·盖尔和他们的妻子贝特朗·德罗尔斯的世界,从各方面刻画他们丰富的生活细节,揭示了当时的婚姻关系、亲属关系、继承法、社会流动、兵役、乡村习俗和司法程序。
在本书中,戴维斯还引导我们思考:16世纪法国农民实现社会流动和阶层跃升的渴望为何如此强烈?在没有指纹和照片的时代,一个人的身份是如何界定的,人际网络起着怎样的作用?新旧势力的对抗、不同文化习俗的冲突、风云变换的国际局势如何搅动地方社会?
-
中古政治与思想文化史论
本书从中国古代政治现象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观察相关的制度框架、实施状态,从制度举措及其施用之况观察相应的政治内涵和思想动向,是作者近十余年所撰中古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重要论文的菁华。
全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中古以前“革命”和“禅让”两种制度的历史观念在早期王朝易 代实践中的地位之升降变化及其驱动力;第二部分抉发不同制度所蕴政治诉求和现实问题,针对中古时期的多种具体制度现象,以“动态的制度”研究视角观察其背后的政治逻辑和思想变化;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中古儒、墨等学派的发展面貌,澄清了如“汉魏以来儒学衰落和子学萎缩”等长期以来被误解的诸多问题,指出“中古思想界的主流是由儒学不断汲取子学、宗教等多重因子的发展过程所构成”;最后一部分为密切关联古代政治史和制度史的古籍沈约《谥例序》文笺解,和从唐令“女医”条探讨其所蕴之社会性别观。
【编辑推荐】:
☆历史学家楼劲,深刻解析中古政治史、制度史、思想史的经典问题
长期以来学界勾勒的中国古代文明灿烂而政治黑暗,越是趋近政治核心部分就越应予以否定批判的状态,是不是一幅准确而合理的图景?
由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完成政权更替的“革命”时代,为什么会日益流行明明已很难实现的尧、舜禅让传说?
所谓汉魏以来儒学、子学衰落、凋零、式微等认识,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这些观点是如何产生,并影响中国思想史的?
☆回到历史场景的史学写作范式
以历史时期实际存在的论题为中心展开研究,让问题回到而不是抽离其所处的历史场景;
超越标签化的定位、否定和批判,深入省思王朝体制的基础、构成、作用、地位及其不同阶段的思想内涵和演变进程;
走出就事论事式的、静态的、孤立化的研究,探究在多种复杂关系和不停运动中才呈现出生命的制度史;
☆十余载研究成果全新呈现,精心编选修订
收入本书时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修削各篇文字,改写部分章节,反映作者新认识。
-
当医疗出错时
医疗过失比我们想象中普遍得多,但大部分是可以避免的。
-
“当今美国医学界最重要的声音之一”
“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医生作家之一”
丹妮尔·奥弗里关于医患关系的代表作
以勇气挖掘真相,以仁心寻找解法
-
进步与行善一直是医学界的主旋律,但有时,医疗也会出错,轻者延误诊治,重者致残甚至致死。
2016年,媒体头条报道,医疗过失是美国的第三大死因,这引起了医生兼作家丹妮尔·奥弗里的注意。她投入数年时间,梳理历史与数据,采访医护、患者及家属,并反思自己近三十年行医经验,最终得出结论:医疗过失比我们想象中普遍得多,但大部分是可以避免的。
她真诚面对医患关系这一难题,讲述触目惊心的真实故事,揭开医疗行业的沉疴弊病,例如森严的等级制度、固化的思维习惯、傲慢的沟通文化。怀着责任,她关注医学界应该怎样改良,为整个系统开出药方。怀着善意,她为每个人提供应对指南,教患者如何保护自己,教你我如何保护家人。
-
◆丹妮尔·奥弗里,继奥利弗·萨克斯、阿图·葛文德之后又一位医学写作标杆式人物,美国历次公共卫生事件中备受尊敬的医学界声音。
◆真实故事震动人心,一对一访谈还原现场,再现一个个失误如何一步步酿成灾难。
◆专业扎实的剖析,如侦探小说,一层层揭开医疗过失背后的系统性原因。
◆缜密的逻辑,清朗的行文,为外行读者而写,为普通患者而写。
◆阅读中会愤怒,会落泪,会遗憾,最终也会豁然开朗。
-
丹妮尔·奥弗里是极具天赋的作家,也是天生的医生。——奥利弗·萨克斯(英国神经学专家、“医学界的桂冠诗人”)
秉承了奥利弗·萨克斯的关怀细腻,以及阿图·葛文德的深刻的人文主义。——安德鲁·所罗门(美国作家、《正午之魔》作者)
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医生作家之一。——埃里克·托普(美国心脏病学家、无线医疗领域先锋人物)
对所有关注患者照护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之书。——《书单》
丹妮尔·奥弗里以娴熟的写作技巧,为外行读者而写。——《纽约时报》
她的声音值得认真倾听,因为她所讲述的对每个患者和医护都意义重大。——《波士顿邮报》
-
中国思想史
★畅销近百年的学术经典,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齐名
本书1936年在日本岩波书店出版,1939年便由商务印书馆以《中国哲学思想史》为名引进出版,随后畅销至今。日本东北大学名誉教授金谷治称“此书很快被翻译成了中文,和前后出版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一起,作为划时期的著作,受到世界性的高度评价”。
★日本中国思想史学创立者的代表作,以内在关联探究中国思想的推移发展
武内义雄深入探讨中国学术流派的师承和思潮的变迁,而非用西方术语和模式套中国的材料,开启了日本真正的中国思想史研究。本书不罗列人名、书名,而是关注一种思想从何产生,又通往何处。其论述如思维导图一般清晰,引导读者体会中国思想的变迁,而不是仅仅记忆人名、书名,是不可多得的入门佳作。
★俯瞰思想史全体的明澈论述,精译精校,新增作者所荐入门书单
本书文笔雅致,论述透彻精到,言简意赅,读来如春风拂面。新版以《武内义雄全集》第八卷为底本修正原译文不当之处,并增补作者为读者所列入门书单。
本书是汉学大家武内义雄的代表作。全书将中国思想的演变分作三期,即未受外来影响的古代期、佛教传入后儒释道三者交涉的中古期,以及宋明以来的儒教革新期。在各期中,作者分析一种思想自何而生,又通向何处,从而清楚勾勒出中国两千年的思想面容。作者潜心研究《论语》《老子》等经典数十年,因此述及诸子时代、经学时代时言简意赅,难出其右。
-
3000年人类迁徙史
【编辑推荐】
★历史地理研究权威葛剑雄教授倾力推荐
★纵观古今的人类迁徙大征程
★大迁徙时代,无数小人物背井离乡的动人故事
★由国际顶尖移民研究学者撰写,模块化内容组合,易读、易理解
★数据可视化设计,直观感受人类的漫漫迁徙之路
★深刻分析人类迁徙对文明的重要影响
★高清全彩,进口特种纸印制
——————— ———
【内容简介】
从第一次走出大裂谷开始,人类迁徙的步伐就不曾停止,文明多样性也由此诞生。狩猎、采集、游牧、躲避灾害……早期人类在自然支配下被动迁徙,寻找生命延续的可能;战争、宗教、殖民……在漫长的古代史中,政治和社会力量成为人类长途跋涉的重要原因,奠定了现代世界的基本面貌;旅行、工作、留学……在全球化的当下,出行的理由变得多样,各国文化也通过移民不断交流,碰撞出火花。
本书是移民研究领域知名学者罗宾·科恩教授的最新作品,深刻分析了人类迁徙过程对文明的巨大影响。书中涉及探险、奴隶贸易、跨国务工、流亡、战争避难等多种迁徙类型,配有超200幅历史图片、迁徙轨迹图、数据分析图,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在人类3000年迁徙轨迹中,探索文明未来的方向。
-
鱼和它的自行车
编辑推荐:
一个女孩像气球一样每当吹大,就会破灭的爱情
一个女孩像雀斑一样会因防护而变浅,但永不会消退的痛苦
一个女孩在平凡生活中,怎么也不肯平庸的故事
一部细小而漫长的,女性心灵成长的史诗
主册《鱼和它的自行车》
她叫王朵莱。她有着令人捉摸不透的内心、细小的挣扎和深藏不露的欢愉。
她的由碎片连缀起来的一生,是一部女性心灵成长的史诗。
附册《自行车和它的鱼》
以作家陈丹燕、粉丝吴小初(网名“王朵莱”)、摄影师丁晓文、评论家李伟长穿插讲述的方式,叠现了一本书、一个小说人物在现实中二十多年的生长和成长。
1970年代,柏林的女权主义者提出一个口号,叫:一个女人不需要男人,就像一条鱼不需要自行车。
1990年代,柏林有一家婚姻介绍所,叫:鱼在找它的自行车。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鱼,也有一辆自行车。
对生活的激情,对过一种不平凡生活的要求,以及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感情,都是鱼和自行车的关系。
——陈丹燕
如果一条鱼在骑它的自行车
它会碰见很多危险
所以它特别需要
一只车铃
关于这本书,他们有话说:
作家陈丹燕:
王朵莱是我一部小说里的主人公。她作为我用文字描画的人物,已渐渐沉入我后来写下的许多故事中。
2016年,我在微博上突然看到了“王朵莱”。
读者吴小初:
那年“王朵莱”十四岁,离开父母来到上海。这本落在时光里的书,是我在上海孤独青春期的陪伴。对我来说,这本书所讲的,比爱更多。
摄影师丁晓文:
2016年夏天的一个下午,陈丹燕要和她的一位读者见面。
没想到当年出于好奇跟去拍的照片,成为了这部小说的后续。
评论家李伟长:
这是虚构与真实最近的一次相遇。陈丹燕牵起一个女孩的手,与她温柔地拥抱。这个人是王朵莱,是吴小初,也是发现生活是一个圈、走着走着又转回来的陈丹燕自己。
一个读者和一个作者最好的相遇,莫过于此。
内容简介:
17岁的王朵莱是个刚从护士学校毕业的女孩,懵懂天真,不甘平凡,一心想有白马王子把自己从俗杂的生活中拯救出来……她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失望,使尽全力与庸常的命运抗争,最后却伤痕累累。
一个总也不肯平凡的女子,在平凡的生活中,怎么也不肯平庸的故事。
-
变形记
《变形记:卡夫卡中短篇小说全集》收录卡夫卡全部名篇代表作《变形记》《判决》《地洞》《在流放地》《饥饿艺术家》及其他中短篇小说近80篇,分为三卷,旅德小说家文泽尔历时三年翻译定稿。篇目均为德文原版直译,为帮助读者更好理解小说文本,随文附译者篇注、脚注,附录《致父亲的信》。胶版纸印刷。
-
慧血
《慧血》是美国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长篇首作,位列《卫报》评选的“100部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小说以20世纪中期田纳西州一座名叫托金汉姆的城市为故事背景,描写主人公黑泽尔•莫茨试图根除耶稣对他的影响,走上一条悲喜掺杂的精神幻灭之路。
-
代偿
★伊冈瞬长篇悬疑推理小说封神之作 ! 日本畅销50万册!
一部极致的法庭悬疑推理,纯真与惊悚并行,恶意与现实交织,比肩东野圭吾的幽暗奇诡!
★作者屡获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山田风太郎奖、大薮春彦奖、吉川英治文学奖。
离奇死亡现场, 面目全非的尸首, 这起死亡事件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案件一桩一桩接踵而至,扼住喉咙的喘息频频突袭。
★一层一层剥开真相,微小恶意带来彻骨寒冷。
“世界每个人都是半人半鬼,凑近了谁都没法看。”——东野圭吾
“我要写的罪恶,就是一个永远不回头的、根本不反省的罪恶。”——伊冈瞬
★收录独家后记!精装硬壳,进口内文纸,轻薄柔软易翻阅。
设计师线稿绘制封面,特种纸凸字印刷 。经典译文,还原绵感纸质。
案子发生在二月二十八日,在板桥区 “丸冈运输”公司工作的本间保光(三十五岁,西东京市××)在公司办公室工作时,遭到强盗破门袭击。几个小时后,奥山圭辅收到了一封神秘的来信,信中委托他为涉嫌抢劫杀人的名为安腾达也的男子辩护。原来,这位安腾达也,竟是一手造成奥山家惨案的元凶。
如今,当年逃过法网恢恢的达也再度面临指控,他找到奥山,又有着怎样的阴谋呢?当年那个夜晚奥山家到底发生什么事?绝望尽头的真相令人百感交集。
-
跳舞的星座
* 日本知名女作家青山七惠的最新奇幻短篇集
* 揭露都市人生活暗面,调侃疲累不堪的社畜人生
“在这泥船似的世上,假如你想正经地生活,心情是会变坏的。”
现在女性充满汗与泪、遭遇种种奇葩事件的漫长一天:客户难缠,老板奇葩,喝个咖啡都能遇到偷取我人格的神秘组织,甚至还被外星人委以重任……
在这泥船似的世上,假如你想正经地生活,心情是会变坏的。
读着读着,就会有一种被《跳舞的星座》吞没的感觉。
——日本作家 千早茜
这是一部由出色的捧哏和乍一看并不出色的逗哏组成的优秀的漫才艺术似的的喜剧风格的小说,叙事方式非常出色。
——日本评论家 千石英世
笑得肚子都疼了。青山七惠已经达到了一种新境界,真是令人畏惧。
——日本散文家 鸿巢友季子
-
庆祝无意义
“无意义,我的朋友,这是生存的本质。”
追问生命意义,收获日常之美
《庆祝无意义》是米兰•昆德拉在长达十年的小说创作空白期之后的最近一部小说,是作家“全部作品出人意料的概括。一个奇特的概括。奇特的收尾”。整部小说像是一出喜剧,一出滑稽剧,巴黎拉丁区的卢森堡公园就是舞台。阿兰、拉蒙、夏尔和凯列班四个好朋友轮番登场,顺着他们的脚步、他们的生活故事、他们三三两两的谈话,引出了巴黎街头的花季少女、市民热捧的夏加尔画展、二十四只鹧鸪的玩笑、尿急的温情人物、自杀未遂转而杀人的母亲、闹哄哄的鸡尾酒会以及天堂纷纷堕落的天使……舞台上演着一幕幕疯癫异常的人间喜剧。
★ 《庆祝无意义》,可以说是昆德拉最后一部小说,是作家“全部作品出人意料的概括。一个奇特的概括。奇特的收尾”。
★ 《庆祝无意义》篇幅小而精,碎片式、哲思式,是昆德拉小说的浓缩版,用轻松微妙的笔法讽刺世相种种:光鲜与龌龊、大人物与小角色、现实与梦境、严肃与荒诞、伟大与渺小、历史与遗忘、生与死……对个人成长史的追问、对情爱之事的戏谑、对文化冲突的探究。
-
不可能犯罪诊断书 2
萨姆·霍桑作为诺斯蒙特镇的执业医生,出名却并非因为医术,而是因为一项“超能力”:无论发生了怎样不可能思议的异常罪案,只要他能参与调查,最终真相总能水落石出。
萨姆这几年会遇到怎样离奇的案件呢?凶手们为何总热衷于寻找更诡秘的犯罪手法?他和伦斯警长组成的探案组合,能否侦破这诸多的不可能疑案?
如果你想了解这个奇怪的家伙如何侦破一起起看似不可能发生的罪案,那就坐下来,喝杯小酒,听他讲……
50年来,在许多美国人心中,萨姆·霍桑就是他们自己的福尔摩斯!
-
艰辛时刻
◆巴尔加斯•略萨作品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若想了解整个中美洲和拉丁美洲,这本书都是应读之书。
◆“一部美丽而令人不安的小说,试图应对邪恶,希望驱逐邪恶。” 巴尔加斯•略萨回归“拉丁美洲人”身份。
◆取材冷战初期真实事件,以精湛的叙事技巧交出了“一部令人敬畏的历史政治题材小说”。
◆如果说《酒吧长谈》探讨的问题是“秘鲁是什么时候倒霉的”,那么《艰辛时刻》的核心主题是“拉丁美洲是什么时候倒霉的”。
——————
1954年,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支持下,危地马拉发生军事政变,颠覆了正在推行土地改革、努力成为美国式民主国家的阿本斯政府。政变背后是一则引发政治危机的谎言,也是一则改变拉丁美洲未来的谎言:艾森豪威尔政府声称,阿本斯政府以推行改革为名,意图充当苏联共产主义渗透美洲大陆的桥头堡。
《艰辛时刻》描述了一起发生在冷战时期的政治阴谋及参与各方的利益纠葛,其影响延续至今,多个国家卷入其中。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在这部长篇新作中阐释了重构现实的两种虚构方式:叙事者通过自由地重塑人物和事件来进行虚构;企图扼住这片大陆的政治与经济命脉的人则通过操控历史来进行虚构。
——————
媒体评论: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了南美洲的形象,他理应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早年的创作生涯中,他是小说技巧的革新者,而如今,他成了创作史诗的诗人。
——佩尔•韦斯特伯格,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
如果说《酒吧长谈》探讨的问题是“秘鲁是什么时候倒霉的”,那么《艰辛时刻》的核心主题就是“拉丁美洲是什么时候倒霉的”。
——庇拉尔•雷耶斯,丰泉出版社主编
阿本斯想做的是和平改革,是在不流血的情况下让危地马拉变成民主国家,这些都是我们拉丁美洲人早就希望出现的东西。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一部美丽而令人不安的小说,它试图应对邪恶,希望驱逐邪恶。
——西班牙《国家报》文化副刊《巴别利亚》
-
魔豆
美国的扩张战略与中国人的餐桌安全,大豆故乡何以成为全球最大大豆进口国。
※美国的扩张战略——大豆在美国的崛起和变身
※中国人的餐桌安全——大豆故乡成为全球最大大豆进口国
※从农产品到大宗商品、工业原料——大豆的多重身份
※现实版《杰克与魔豆》——被忽略的重要农产品的历史研究
※从中国到美国——大豆的传播轨迹和出人意料的发展阶段,亚洲移民、美国农业部、制造业大亨、科学家、健康食品爱好者、安息日会、农场主、食品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嬉皮士的推波助澜
刚进入20世纪的时候,美国的大豆产量少到没有人费心去统计,而到了2000年,大豆成为这个国家最主要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来自中国的大豆,如何从鲜为人知变得在美国农场、文化和烹饪中无处不在,这就是本书要讲述的故事。在书中,作者探寻了大豆从一个大陆到另一个大陆的踪迹,揭示了它出人意料的发展阶段,亚洲移民、美国农业部、制造业大亨、科学家、健康食品爱好者、安息日会、农场主、食品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嬉皮士等都在其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罗思的叙述引人入胜,展现了大豆在科学、农业、环境和技术方面的重要性。——《中西部评论》(Middle West Review)
一个生动的、调查详尽的故事,讲述了一种鲜为人知的豆科植物如何成为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基础。——《华尔街日报》
-
铁道与天皇
◆ 编辑推荐———————————————————————————————————
司马辽太郎奖、每日出版文化奖、讲谈社非虚构奖获奖作者,三得利学艺奖获奖作品
角度刁钻的日本近代史书写,沿着一座城市的铁路变迁,目睹帝国权力如何收缴民众生活
透过民都大阪与帝都东京的 紧张对峙,管窥二战前夕市民阶层的窒息与疯狂
宝冢剧团、甲子园大赛、大世界游乐场的诞生居然都因为铁道? 一起搭乘关西私铁,寻找日本近代城市娱乐文化的发端
◆ 读者推荐———————————————————————————————————
这部作品将充满活力的“市民生活”当作一部活生生的思想史来描写,展现了关西地区“私营铁路王国”的形成过程,并将其与帝国的统治秩序进行对比。——三得利学艺奖评奖词(桐岛洋子)
尽管这本书由超极铁道迷所写,思维却在活跃地运转、发展、扩大、凝结。作为横轴的铁路与作为纵轴的天皇相交,形成了思考的坐标轴。——鹿岛茂(明治大学教授、法国文学研究者)
20世纪30年代,一个新国家——“大日本帝国”突然在远东诞生了。这是一个中央集权国家,通过让居住在日本列岛上的所有人服从天皇的权威而建立。被它用作控制手段的铁路是“国铁”。即以帝都“东京”为中心,横贯全国的铁路网。 于是,生活在日本列岛的人们,不管喜不喜欢,都会以臣属的身份服从天皇。但是,有人反对这种秩序,创造了一种与日本国铁截然不同的铁路文化。那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创造了关西“私铁王国”的无数人。这本书讲述了他们如何梦想在大阪铺设铁路,与试图将一切置于天皇统治之下的帝国对抗,最终被打败……简直如史诗般的悲壮。阪急铁道的始创者小林一三是本书主角,但另一方面,故事的最终BOSS昭和天皇也拥有一种适合反派角色的复杂性格。——日本亚马逊读者
◆ 内容简介——————————————————————————————————
以铁道为横轴,以天皇为纵轴,以城市为舞台,分析日本近代思想史进程。
大阪,直到20世纪30年代,都在人口、经济、面积等方面,全面压制着首都东京,是名副其实的“民众之都”。 但以1928年昭和天皇乘坐火车从东京到京都举办即位典礼为分水岭,这座城市渐渐被改变了。大阪的繁荣以民间资本主宰的私营铁道为中心发展而来,沿着铁道线路,这座城市率先拥有了大型游乐园、综合性购物中心、高档郊区住宅、顶级歌舞剧场(宝冢剧团)、专业棒球体育场(甲子园),形成了足以蔑视东京的近代城市娱乐文化。但在昭和天皇即位之后,曾以庶民商业为傲的大阪,逐渐被纳入无处不在的帝国阴影之下,成为庞大国家机器的一环。从权力中心东京出发,火车像精密仪器般,以秒为单位行进,成为规定沿途国民共时性体验的装置。人们产生了一种意识——所有的日本国民都是一个整体。在这里,铁道曾是民众生活的幸福依托,但在战争缓缓逼近之时,也必须化身运送士兵的冰冷工具……
本书的野心不在表现大阪一座城市的变化,而是要展示帝国如何通过铁道渗透到整个日本。铁道通过塑造统一的时空,构筑统一的民族认同与爱国情感。
-
窄门
·《蛇结》同译者作品,重新翻译,力求保留原文美感及精确表达其中意思。
·诺奖作家安德烈·纪德传世之作。作者自己也说:“假如我今天死去,我的全部作品将会在《窄门》之后消失;只有《窄门》会受到人们的关注。”
·读者在唏嘘主人公悲惨爱情的同时也可引发对爱情、生活的反思。
·作者因在作品中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窄门》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让读者更好地感受纪德作品中的文学气息。
·书中搭配插图,图文并茂,精美装帧,让整本书有了更好的收藏价值。
《窄门》的故事里,杰罗姆与表姐阿丽莎自小青梅竹马,偷偷地彼此爱恋着,他们的爱情也得到了周围人的支持,他们以全部的纯真与热情,一心只想为对方而变成更好的人。但爱得越深,越不能忍受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不完美,尤其是当阿丽莎目睹了母亲与他人私奔、妹妹过着平淡而又毫无爱情可言的婚姻生活后,而越加不能忍受任何阻碍通往完美爱德的崎岖,她甚至将自己的存在看做杰罗姆穿越“窄门”、接近上帝的最大障碍。于是她转向迷狂的宗教信仰,为了让爱人更加自由地到达天国彼岸、获得比爱情所能给与的平凡幸福“更好的”东西,她选择了逃离,最终孤独死去。
在故事中读者可找到纪德的影子,也委婉叙述了纪德的一生。
-
呼吸秋千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巅峰期突破之作
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通过写作这沉默的行动,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挣扎求生时的一呼一吸是那么艰难,像来回摆动的秋千
编辑推荐
◎ 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于罗马尼亚德语村庄,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描绘流离失所者的处境,通过写作这种沉默的行动,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 《呼吸秋千》出版于2009年,被誉为“一部气势磅礴、夺人心魄及令人谦恭的小说。”是作者创作巅峰期的突破之作。
◎ 一部受难者与幸存者的记录本与见证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十七岁的少年雷奥帕德·奥伯克被征调到劳动营,他将面临的是严寒、饥饿、屈辱、恐惧,还有一呼一吸间秋千般的喘息。
内容简介
一九四五年,二战即将结束时,罗马尼亚一群说德语的人被征派到俄国劳动营,小说讲述了十七岁的雷奥帕德·奥伯克的这段经历。饥饿与恐惧渗透到了呼吸之中,每一次呼吸都像荡秋千一样带来眩晕与痛苦。
媒体推荐
一部罕见而有力的作品,一则强烈而持久的诗篇……米勒将具体事物提炼,融入极富张力的语言,并将这些事物灼烫在读者的心内。
——《明镜周刊》
名人推荐
说不出来的东西还是可以写下来。因为写作是一种沉默的行动,一种由脑至手的劳作。——赫塔·米勒
赫塔·米勒是不应该忽视的作家。她就像一把尺子,丈量着时代、语言和虚构,也丈量着读者和她自己。
——邱华栋
-
五感之谜
“视听触味嗅”这五感,不仅仅是被动而中立的信息接受器,它们覆盖神经线路的全长,参与着人类的感知、理解、记忆乃至情绪的塑造。但我们对感官的习而不察,对“眼见为实”的盲目信赖,依然根深蒂固。
头晕、通感、幻视幻听,痛觉尽失、嗅觉倒错、心盲症……在这些或不陌生或很少见的感官失调体验之中,蕴藏着人类日常感觉的各种神经机制。
身为领军级的神经科医生,作者借职业经历中所遇所闻的疑难病例,为我们展示了人类感官方方面面的机制及其构成的、联系着的奇妙世界,这里不仅有曼彻斯特的音乐、中东的食物和咖啡、斐济东星斑的鲜美和潜藏危险——这里栖居着我们每一个人,也是我们每个人无意间的个性创作。
--------------------------------------------
★ 见识感官世界,启发困惑时刻
嗅觉刺激不一定来自真实物质,耳朵问题可能导致头晕,同样的食物会对不同人产生不同风味,眼见耳听甚至手摸都可能是幻觉,人有时还无法在心里想出图形……这种种情况,我们或许都有不同程度的经历,甚至多对有些人构成了困扰,但往往因为我们对感官的简单误解而忽视了可能的成因。而感官给我们造成的系统性错觉,更为我们习而不察。
业务精熟又热心科普的作者,把复杂神秘的感觉神经系统,生动又精准地呈现给了我们。本书不但借十几个闻所未闻的病例讲解,领你进入神奇、广阔的人体神经世界,更能在你面对感官问题与困惑时提供启发。
★ 彼之人生,己之鉴镜
热爱户外活动的人因先天无痛症终至骨折不治;一次又一次的眼球手术带来的光和希望,又一次次因小意外而熄灭;品酒师失去味觉,听鸟鸣的人听力受损……他们如何应对、面对这些磨难?其间的心路和情感,也会给阅读本书的你触动和启示。
★ 饱含感官体验的科普美文
与中东、欧陆和英国等多种文化皆有不解之缘的作者,也在这本感官之书中为读者呈现了丰富的感官画卷:那是欧洲、中东乃至太平洋海岛的美食,曼彻斯特的冷雨和音乐,伦敦的冬日大雪、春野鸟鸣、周末派对狂欢之后的阑珊街头……
-
从福楼拜到普鲁斯特
※学术权力的格局变迁何以影响学术研究的基本面貌?
※一幅第三共和时期文人共和国的全景图,一部现代大学文科建制的发生史
※社会学、教育学、文学史、历史学……还原一批现代学科的诞生场景与其背后学术权力的变迁
文学研究是自古以来的事业,但作为大学教育的“文学史”并不与生俱来。它的诞生伴随着一次学术权力的此消彼长。
1850年以来,作为学科的“历史学”从历史文学中独立出来,史学家在法国知识界迅速攫取话语权,成为推动中、高等教育改革的主力成员。19世纪末法国的政教分离与教育改革促成综合大学的建立,在此之前,属于古典人文学的“文学研究”由修辞学主导,从此以后,在史学家的主导下,文学研究脱离了摆弄辞藻的面貌,被放入历史和社会的关系中加以关照。几乎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学科的“社会学”在大学中初露峥嵘,“教育学”这个社会学分支也在此时诞生。朗松之于文学史,就如涂尔干之于社会学,作为两门彼时的新兴学问,二者都试图在文学/历史、哲学/历史间打下楔子,为自己开辟空间。
本书试图描绘的正是从普法战争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即“福楼拜到普鲁斯特”这段时期内,法兰西“学者共和国”的全景图,大量史料串联起法兰西第三共和治下法德知识界的恩怨往还、史学与文学的分合、德雷福斯事件呈现出的意识形态光谱以及朗松、涂尔干、圣勃夫、吕西安•费弗尔等一干活跃在世纪之交的法国学者群像,在某种意义上,《文学的第三共和国》甚至可以被当作一部理想的现代小说阅读。
-
正义的语境
当神性的或者自然的法则失效的时候,正义的规范权威从何建立呢?如果“正义女神”身处一个完全不同的政治社会中,她该如何唤起共同而普遍的道德观念呢?这是福斯特在本书中提出的问题。由此出发,福斯特认为不考虑单个的人格而去追寻一种普遍的正义,以及去追求一种同具体的人的经验相分离的理性,隐含着某种危险。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福斯特探讨了与“正义”概念相关的不同语境,他认为对“正义的诸语境”的区分,有助于阐明这些规范性条件,只有在确定的条件下,一个公正的社会才能够被建构。因此,福斯特认为一种正义的理论是与语境联系在一起但又超越语境的,一个能够将这些语境统合起来的社会才是公正的社会。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