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子书
-
我已经没有烦恼了
你我的烦恼,哲学家也有。我烦故我在,哲学请回答!
一本为你解忧的哲学入门指南!
《惊呆了!哲学这么好》系列之 “东方哲学与分析哲学”
东方哲学指导日常生活 分析哲学打破固有认知
72位哲学家 x 190个哲学命题 x 600幅插图 一目了然
——————————————————————————————————
老子提出自然无为、上善若水。高耸尖锐会崩塌,柔软则不会折断,水对事物有益却不自傲,温顺柔但遭受攻击时不会示弱。学习水的性质,顺应自然法则,便可明智地生活;
庄子选择逍遥游、曳尾涂中。不被优劣、美丑、强弱、大小等人为差异束缚,就是在接近安闲舒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朱子主张居敬穷理。保持内心平静,集中精神,可以一边进行社会生活,一边进行心的修行。不用避世,也可实现内心充盈。
东方哲学全面解析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参悟人生,滋养心灵。
形而上学研究何为时间、何为存在、我们是否具有自由意志。普特南设想了“缸中之脑”思想实验,我们经历的一切也许都是虚拟现实。以此为题材的电影即《黑客帝国》;
心灵哲学中,赖尔用机器中的幽灵对笛卡尔心灵身体各自独立的实体二元论提出辩驳。“GHOST IN THE MACHINE(机器中的幽灵)”也是《攻壳机动队》英译名的灵感来源;
具备什么条件才能称为科学?科学哲学为思考这一问题而诞生;
如何定义“善”“恶”?探求所谓道德行为的基准,以及它们在当下各个问题上的应用,组成了现代伦理学。
分析哲学网罗当下科幻议题与抽象理论,提出问题,磨砺思想。
❓
今天让我们困扰的问题,过去就一直存在。
如何应对焦虑、郁结、孤独、恐惧,哲学家们各有答案。
《我已经没有烦恼了》所选哲学概念
与当代的问题、与我们每个人的关系更为紧密。
在这本书里,哲思为当下解忧
-
中国学研究法
★富有创见的文献学入门讲义,“武内学”的集中展现
★汉学大家一生研究之心得,京都中国学派的核心方法
★师承狩野直喜、内藤湖南的汉学大家代表作首次引进
文字学+文献学,清代考证学+富永仲基“加上法”。日本中国思想史学创立者,师承狩野直喜、内藤湖南的汉学大家,于此著作中集中展现研究方法。“它带有种种独创性见解,展示了(武内义雄)先生自身学问方法之基础,因此也清晰展现了继承清代考证学的所谓京都中国学的方法之核心。”
本书原本是为志于中国学研究的初学之士所作的、展示最基础方法的著作。但是,其内容远远超出单纯给初学者的一般入门书。作为著者武内先生学术纯熟后的著作,它带有种种独创性见解,展示了先生自身学问方法之基础,因此也清晰展现了继承清代考证学的所谓京都中国学的方法之核心。
——金谷治(日本东北大学名誉教授)
武内义雄是这一时期,在传统的中国清代考证学和日本汉学研究的基础上,学习西方思想史研究方法,扎实地进行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李庆《日本汉学史》
-
步履不止
行走是身为人类的一项本能,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女性而言,在无人陪伴、没有牵累的情况下云游四方,去探究她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世界,都并非易事。不过,还是有些女性打破了束缚,走出了家门,享受到了行走于世间的乐趣。
从博学的伊丽莎白·卡特到坚韧的谢丽尔·斯特雷德,从漫步于群山间的多萝西·华兹华斯到游荡于城市里的阿娜伊斯·宁和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行走中,她们有的重获了健康,有的积累了创作灵感,还有的走出了可怕的婚姻阴霾、摆脱了逼仄的生活困境……
在这段长达三百年的女性行走史中,无论她们走了多远,也不管她们走了多久,那前行的身姿都会一直鼓舞所有能够行走的女性。就算前景未卜,就算为人所嘲,她们依然会行走下去,向来如此,步履不止。
-
关于权力的对话
“即使是他的反对者,也应该倾听一下他极具洞察力的出色思考……如果此后有人还想就权力问题写些什么,必须先阅读施米特此文。”——《时代》(Zeit)
————————
在德国法学家卡尔·施米特漫长的学术生涯中,权力问题一直是他的核心关切。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施米特,整合了自魏玛时期以来的反思,在《政治的概念》出版二十多年后,推出一部言简意赅却引发热议的权力对话录。
在这部标志性的转型作品中,施米特虚构了一位青年与长者的对话,直面客观的权力运作,发展出一种崭新的权力辩证法。他质疑“人对人是狼”的拉丁古谚,向现代读者交出了耐人寻味的修正:人对人不是狼,而是人……
-
书籍与文明
一部英国“知识社会”进化小史
跨越百年重温维多利亚风尚
感知书籍与文明的互塑共生
《牛津英语词典》贡献最大者竟是一位精神病患者?
维多利亚“家庭天使”如何摆脱男权社会的身份桎梏?
英国三次议会改革与宪政史的学术出版有何历史关系?
以旅行著称的“维多利亚风尚”如何带动大 众旅游出版?
独特视角看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
大众如何选择读物带动出版发展
作家如何生产知识引导社会阅读
学者如何构建学科创立学派理论
商人如何出版书籍传播思想文明
自1837年始的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有史以来国家实力最为鼎盛、社会最为稳定的时代,历史学家将维多利亚时代称为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书籍与文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人文景观》是一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知识社会”进化小史,将带领读者跨越百年重温维多利亚风尚,感知书籍与文明的互塑共生。
本书回顾了维多利时代的“知识生产”光景:构建专业化的知识学科、为国民大众出版知识与探寻知识生产的价值隐喻,详细探讨的历史个案——威廉·斯塔布斯与《英国宪政史》、约翰·默里与大众旅游指南书、钱伯斯兄弟与《钱伯斯百科全书》、“疯子”迈纳医生与《牛津英语词典》、“家庭天使”与女性阅读,反映了该时代人文知识生产的不同侧影,其产生的巨大影响印证了英国中产阶级及其文化对“知识”的重新塑造,映照出19世纪英国这一“知识社会”的理念光谱,并表现出英国“知识制造工业”现代化流变的不同样态。全书围绕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大众阅读、书籍出版、学科建立、学派发展等重要事件而展开,梳理了大众、作家、学者和出版商之间的互动共存关系,展现了当时英国崇尚科学与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
◎本书获得四川大学“全国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资助出版
-
如英
“被家放逐的一代人”
“不知道为什么,从佳木斯回到北京,人反而更怕冷了。”
“少平呀。”姜老蔫轻轻地唤起儿子,用手摩挲着一飞脑袋。“爸问你,你想回家吗?”
“我想回家。”一飞用力说。“可是我叫周一飞,您怎么糊涂啦?”
“对,姥爷糊涂了。姥爷不中用了。”
《如英》讲述南城姑娘姜如英,作为“六九届”知青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下乡。十年后她返城回京,与同为知青的周笑走到一起。同是各自家中长兄长姐的两人,此时却变成大家庭内部的异类和累赘。他们还要在错综不定的社会变迁中彼此支撑,共同面对外部世界的冷落与戏弄。小说以细腻温和的笔触,将如英周笑遭遇到的啼笑人生娓娓道来,更刻画出北京南城人横跨四十年的生活图景。
在家走失——《如英》创作谈
我是在白纸坊西街长大的,儿时在那里过着无所事事又自我感觉良好的日子。直到毕业找工作,我才从白纸坊西街离开,所以说我其实和小县城里走出来的孩子区别不大。这也造成了我的极度晚熟,无论是哪个方面,比如直到现在,我都认为无所事事并且能感觉到美好的日子,就是好日子。
我的小学在白纸坊西街偏东,我家住在西街偏西,每天一放学我们撒丫子就往家跑,这样才能赶上北京台播的《圣斗士星矢》。由于我家距离稍远,所以每次都赶不上开头五分钟,所以那五分钟里发生了什么,我是要等到第二天上学,在早课间听一个叫于博奇的家伙讲给我。由于我太想知道了,其他同学还总围过来插嘴,于博奇就更来劲了,那五分钟丫能讲两个课间,有的情节也跟我后面看的接不上,我就怀疑丫有瞎编的成分。直到有天我使出浑身力气往家跑,居然赶上了开篇动画,那可是我拼命跑出来的奖励,更重要的是于博奇知道后,他说你绝不可能赶上那五分钟,那个距离你是到不了家的!即便我说出那五分钟的情节,他也不信。但是对于我来说,最宝贵的是我可以不再经他讲述,独自去理解那五分钟了。而且如同是宿命一般的,现在的我仍然在这条路上,寻找那不被人承认,不被人理解的时间。
后来我的小学搬到法源寺附近一所研究院里,白纸坊的孩子要到当街坐公共汽车,坐到牛街南口。两站地之外的世界,对于孩子们可称得上遥远,好在我们不由自主地会结伴而行,你就不会觉得害怕。直到某天早上我跑到车站,发现车来了同学却不往上挤。我没来及多问,用力一蹿就上去了。当车门啪叽一关,我站在铁台阶上,看到同学们都用惊恐的眼神望着我,我不知道他们怎么了。很快,公交车到了牛街南口但没有停的意思,而是直接开到了下一站,我两条腿哆嗦起来。我带着哭腔甚至是祈求着问售票员,阿姨我们这是要去哪?她爱答不理地说,礼拜寺。礼拜寺,仅仅比牛街南口多出一站,我却觉得可能再也回不去家了。
我两手攥紧书包背带,担惊受怕中双脚落地的一刻,眼前全是留长胡须、戴白色圆帽的人。他们五官立体,穿着对襟长衫,慢悠悠地聚集在街上,边走嘴里边念叨着什么,路两边还摆满我从没见过的糕点和器物。我当然不知道那是什么,更不知道当天是回族的古尔邦节。只记得我仰着脑袋,独自站在街中间,好像所有人都在看我的校服和书包,你能想象那个八岁的孩子有多绝望么。我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奇异国度,或者是原始部落,甚至连头顶的树都变得无比高大。我早已忘了学校的方向,也听不懂他们的语言,我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那些陌生人身后,闻着弥漫在空气中的神秘香气。
当我意识到周围人的模样逐渐正常,天变得空旷,建筑物也跟着平庸起来,这才稍稍安心,我知道我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我居然走回了学校,一进校门,大伙儿就像迎接凯旋的英雄一样把我围起来。于博奇说,我们以为你走丢了,我正要告诉老师你再也回不来了。我当时还讲不出什么,无法告诉他我去哪了,看到了什么。但他说的没错,我确实走丢了,至于我是怎么回来的,为什么没有受到伤害,我把它归结为某种神迹。
那时我和表弟常去印钞厂里洗澡,俩人谁都不愿负责装毛巾肥皂的塑料筐。那是个浅绿色的塑料筐,有两个提手,拎久了还剌手。于是我们想出个绝妙的主意,一人提塑料筐的一个提手去印钞厂洗澡。那真是个让人大开眼界的场景,每到周末,两个秃小子一人攥着塑料筐的一边,以同样的步伐,并肩走在厂区里,大兵们见了都要多看几眼。由于表弟高,我个头矮,所以塑料筐里面的肥皂和毛巾总会掉出来,有次掉的是一大瓶蜂花洗发液,砸我脚面了,生疼。
带着深深的满足感,我们洗完澡,总要站在澡堂门口吹凉风。我告诉表弟,一人拿着一边塑料筐提手实在太丢人了,不如来时我提,回去你提。表弟说行。很快他发现,这样明显自己吃亏了,因为我们进厂时直奔澡堂,但是洗完出来,总要在厂区里乱窜。我们要爬树,要品尝花坛里的一串红花蕊,要在干涸的泳池里扮演圣斗士,或者在警卫连的兵营里,和那帮大兵摔跤。那也是我最神气的时候,而表弟无论干什么都要提着个装肥皂毛巾的塑料筐,跟在我左右。每当他也想爬树,也想玩双杠,或者从泳池跳台上往池底看的时候,我都会提醒他,你,别忘了拿好塑料筐。
他终于明白过味儿了,提出拿塑料筐的顺序应该变一变,但是我提醒他,别忘了谁是哥哥。有时我们玩的时间远比洗澡还要长,甚至天都黑了,他累得恨不能把塑料筐挂在脖子上,他有几次还故意扔到地上,踢了几脚。直到有一天,不仅来的时候是我提塑料筐,洗完澡我也主动拿筐,因为我带了个照相机出来。
暮色降临,厂区的地下管道在检修,我们不得不绕路。沿着一排迂曲的游廊,闻着被翻起的土地和松树混淆出的湿气,我们走到从未去过的印钞车间,那是真正印钞票的工作区。我们似乎感受到了某种威慑力,不仅身体发冷,还有了尿意。走到高耸入云的虎皮色水塔下面,眼前已接近一片昏黑,只能听到凌乱的凉鞋声。
“给我看看照相机呗,让我按两下。”表弟说。“我帮你拿塑料筐。”
我说那可不行,虽然这是一部傻瓜相机,但是里面有着宝贵的交卷,按两下可贵了。又走了一段路后,我说天已经全黑了,如果想拍出人影,需要用闪光灯,我告诉他,电池可贵了。表弟不再说话,虽然他比我高,脾气也比我差,但是他沉默了。我这个人就是心太软,只好答应他等到走出厂区,我们就在大门口拍照,那里有很亮的灯。我们一人按一下,也不废电池。
可是我们越走越不认路,这才明白印钞厂太大了。我们能听到奇怪的鸟叫,还有那座标志性的德式钟楼,“咣咣当当”响个没完。
“八点了!”我们看着彼此,认真数着。
后来我们终于走出厂区,不过是朝着家的反方向,一直走到了大观园的南门。
“能拍照了吗?”表弟问我。我们确实需要庆祝一下,至少看到大马路了。
我仰起头,看着面前那块刻着“补天遗”的巨石,决定我们在这下面给对方拍一张。我正指挥表弟,怎么借助月光拍照片,却听到身后有人朝这边说话。
“你们这样可不行。”
是个大人,个子不高,但是个大人。我记得他的脸很白,眼窝深陷,双眉浓重,声音有些沙哑,而且还穿着一身黑衣。我和表弟早吓得不知该说什么。
“给我看看。”他伸手向我们要相机。看着他那副认真样,我真后悔为什么带相机出来。我觉得如果交给他,一定会被抢走。终于我还是从表弟手中拿回相机,交给了他,这时表弟紧紧贴住那人身边,我觉得他随时都能抢走。
然而那人看了看却乐了,他说你们没开镜头盖呢!表弟看向我,我还死死盯着我的相机。随后那人拿出纸条,用笔在上面写了一串文字。
“这是我的店,你们要是真想学摄影,来这里找我。”他对我们笑着。
当我确认他是把纸条和相机一起还回来后,我和表弟撒丫子就跑,我的凉鞋都跑到脚跟后面去了。
那几乎是我第一次与外部社会产生某种联系。虽然纸条早就扔了,可后来我总在想,他为什么要叫住我们,还让我们找他。直到长大以后,我还是会想,他应该知道我们太小,是不可能去找他学摄影吧。在某个夜晚,愿意给两个傻孩子写电话,愿意和他们聊聊摄影的人,可能他也在寻找自己的路吧。
我再一次走失,正是面对着家门口,那时我已经懂事了。但我还是弄不懂,自小便在姥姥家长大的我,怎么忽然进不去家门了。我看着姥姥在当街喊,听你妈的话,回你自己家去吧。我看着她的脸,却听不懂她的话。即使在我后来最无助的时候,我依然被拒之门外,但因为我的晚熟,对这个家里发生了什么自然一无所知。那似乎只是告诉我,你该长大了。印钞厂的保安把我撵出来,姥姥家的亲人把我撵出来,可是我没有长大。
当我搬离白纸坊,我举着那个傻瓜相机,对准自己家的每一个成员——床、沙发、书架、电视机、折叠桌和酱油瓶以及肥皂盒,我对准每一个角落,毫不吝惜地按下快门,并且全程打开了闪光灯(可想而知洗印出的照片和作案现场一样)。我想把这里的一切放大后印在心里,为此我甚至对着每一个房间跪下磕头。但我依然一次次地回来,像个孤魂野鬼似的在这条街上游荡,可是我没有长大。
至今我还保留着这个陋习——总要把白纸坊那一带走上几圈。我无数次经过和表弟打闹的巷子,经过槐树下姥姥家的窗前,经过富丽堂皇的印钞厂大门,仿佛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证明,我没有长大。至今我还是对无穷无尽的窗子感兴趣,对黄昏日暮时,映照着万家灯火的窗子感兴趣。那些如梦似幻的光线向我转达着,人们吃饭时在谈论着什么,或者为了什么感到忧愁。你可以从外面轻松走过一栋塔楼或是一片幽深的院落,但是几平米的房间内却是某人的整个世界。摆放在书桌上的物品次序,墙壁上的水渍和熏黑印记,茶几与扶手椅上的木纹,以及混淆在客厅里煤烟和潮气,窗子里的神秘世界永远吸引且阻止着我。
所以不断地了解和探索白纸坊,成为令我着迷的事。我读奥兹的《爱与黑暗的故事》,读王鼎钧的《昨天的云》,看他们以赤子之心去写儿时的感受和梦境,去追溯父母辈那令人心碎的过去,他们平静又坦诚的文字令我也有了书写《如英》的念头,或者说令我意识到,从很久以前我就注定要写这本书了。对于白纸坊,对于父母的人生,对于那些家庭内部的不解之谜,我抱有着太久的幻想。于是在长达三年的访谈中,要以写作的名义与父母交流,我才知道他们是“六九届”知青,才真正知道我是知青的孩子,才知道他们对过去的苦难与不甘守口如瓶,造就了我的晚熟。于是,我便这样开启了一场回到过去的探秘之旅。
正是由于极度晚熟,我无法去相信自己的记忆和判断。我只能向他们反复追问过去的人与事,追问那些细节、动机和各种可能,我只能相信他们。直到母亲在我面前抽噎落泪,直到父亲沉默不语,我才意识到自己在拨动的伤疤有多深。我的父母,或者说那一代人,从未真正地融入过这个社会环境。他们永远活在一种不合时宜的处境中,用尽全力也无法弄懂这一切,无法让自己被人接受,无法获得尊严。他们是被家放逐的一代人,被家诅咒的一代人。我在儿时看到的很多事情,很多选择,以及很多问题,随之也都有了答案。
于是我知道了我的晚熟、我的坚忍、我的愤世嫉俗,我的自私、我的狡猾、我的反复无常,这些是从哪而来的基因。我也知道了他们是我永远逃离不掉的底色。但他们与我不同,他们从未想过重回白纸坊,那里是他们的伤心地,或者说,家便是他们的伤心地。我的追问一度也激起他们对我的反问,令他们向我寻求答案。我仿佛看到他们始终也没有走出那片伤心地,仿佛看到的全是无望的答案。
即便如此,写《如英》的过程艰难却也幸福。那段日子里,我不仅可以回到八九十年代的白纸坊,还可以与从前身边的人重见。尤其是他们在一起时,不曾说过的话,我在这本书里帮他们说了。他们错过的人,我在书里让他们再度相逢。那些无法化解的误会与遗憾,我在书里替他们解释了。至于他们永远走失的那个家,我也在这本书里,帮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回去。
当我听到这些伤害过我父母的人说,“那都是时代造成的错”,我为他们感到可悲。我觉得苦难与记忆不该分成三六九等,高低贵贱。也许你认为某些人一生的追求或者难以触碰的痛苦,是过于渺小甚至荒谬的,某些人的人生是简单到不可理喻的。但是谁又能界定,多大的苦难才是苦难,多复杂的人生,才叫人生呢。我认为即便是令孩子伤心的小事,即便是时代造就的无数重复的苦难,但它降临到个人头上,都不能因为渺小或者重复,就不值一提,就可以删除。
理解苦难,书写记忆,是不是一个小说家的必要素质?我不知道。我倒是看到太多人很会利用机会展示自己,在被许可后的台子上,奋力地舞弄着他的沉默,我为此感到羞耻。这样无聊的小说家,我也不懂写作的各类流派和主义,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小说家,我觉得这种纯粹的认识问题非常无聊。我可以什么都不是,我可以永远做一个在家走失的孩子。
-
雪国
☆“所有的爱情故事,假如成其为故事,都是从第二次见面开始的。”日本文学史上绕不开的经典,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代表作,侍桁绝版译本,收录《雪国》《伊豆的歌女》两部小说。
☆列车穿过长长的隧道,开往雪国,岛村即将与驹子第二次会面,却意外看见车窗镜面上映现出叶子的美丽面容。三人的愁绪辗转牵连,纷扬的雪花落在每个人的身上, 爱——真的是徒劳的吗?
☆《雪国》并非由一个心碎的爱者所写下的追忆,而是来自一个无能力爱的被爱者的冷眼旁观,某些时刻,他以为这样的爱不过是宛如飞蛾扑火般的徒劳和虚无,但最终,他知晓这爱竟是有幸倾泻在自己身上的壮丽银河。——张定浩 导读
编辑推荐:
▼卡尔维诺曾写道:“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与张定浩重读《雪国》,穿越长长的隧道,抵达爱的银河。
▼选定国内最早的《雪国》译本,1981年侍桁《雪国》单行本。不断被翻译、改编的文学经典,从未被遗忘的爱与忧愁。如果爱注定不能相等,让我们成为爱得更多的那个人。
▼黑白双封×小开本设计,护封“雪国”字体构造出山野、轨道、电线杆、路灯、晒雪场等意象,内封字体设计如同夜间行驶的列车喷薄而出的蒸汽,昼夜交替,简约的具象符号尽显日本文化的幽玄与物哀美学。
-
我想和你谈谈精神病人的世界
这是一位“资深病友”写给与病同行之人的说明书。书中集结了作者和病友们的亲身体验,带读者去“精神病人的世界”一探究竟。作者用真诚、亲切、细腻的笔触,讲述了真实的患病经历,也告诉人们如何带着疾病积极生活。
本书收录了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患者们对患病体验巨细无遗的讲述,更深入探讨了病患在实际生活中需要花时间面对及克服的课题。比如,第一次去看精神科需要注意些什么,如何跟身边的亲友坦白自己的病情,如何看待药物,如何有效与医生对话并制定治疗策略,如何处理工作、学业、财务、恋爱问题等。有了这样一本贴心的指南,精神病人的世界将不再冰冷和孤独
-
我将是你的镜子
☝
读过他的访谈录之后,一个人与语言的关系将发生革命性的转变,你所持有的自我假设都将受到挑战:
透过安迪·沃霍尔这面镜子,我们将看清自己到底是谁。
——————————————
☝【编辑推荐】
★从早年成名至最后岁月,安迪·沃霍尔唯一访谈精选,
从波普狂想到假面狂欢,每一个读者都将与安迪·沃霍尔一起共演, 完成这场我们时代里最先锋、最挑衅的话语剧场:
对安迪·沃霍尔来说,访谈是游戏,是剧场,也是艺术的一种形式。
他使得对话裸露,他把访谈变成一幕幕恐怖的镜面场景,然后从交谈中潜逃。
★ 安迪·沃霍尔是谁?真正的安迪·沃霍尔是谁?
热情洋溢的商业插画家、充满讽刺的平民艺术家、影响力从20世纪延伸到21世纪的波普教父、解构艺术的地下导演……
三十年间的访谈中,安迪这只社交动物随心扮演着无数角色,面对世人卑躬屈膝而毫无想象力的提问、猜测,他超然物外,无动于衷,以缺席作为礼貌的“在场”。 “我似乎在回答你的问题,但别被我骗了。”
★ 去往六〇至八〇年代,美国反文化艺术圈的全景展示画,社交动物沃霍尔的交际盛衰记:
他在纽约的工作室名为“银色工厂”,世界知名的画家、诗人、作家、摇滚乐手纷纷聚集于此,甘当“工人”。该名单包括但不限于鲍勃·迪伦、田纳西·威廉斯、苏珊·桑塔格、约翰·列侬、艾伦·金斯伯格、凯鲁亚克、滚石乐队,甚至还有达利和杜尚……
★ 美式幽默的集大成者,插科打诨装糊涂的绝顶高手
——时而口若悬河,妙语连珠,有声胜无声;时而静若处子,沉默不语,无声胜有声。
安迪流段子一览:
你相信亚特兰蒂斯的存在吗?——相信这个是很性感的。
如果你有超能力,你会对未来做出何种预言?——世界是圆的。
你是更偏向左翼呢还是右翼?——我没有翅膀。
你会希望你的临终遗言是什么?——拜拜。
……(未完待续,详情请购买并阅览本书)
★ 安迪·沃霍尔研究者 × 著名艺术设计师,安迪之银×镜面纸丝网印刷,让装帧唤醒灵魂的波普!
本书译者精研安迪·沃霍尔多年,翻译过其代表性自传《波普主义》,并担纲三联周刊“成为安迪·沃霍尔”课程主理人。在本书的翻译中,他力图精准呈现安迪·沃霍尔在三十七场对话中的不同样貌。
新锐设计师山川倾心设计,以最安迪的银+最波普的丝网印刷工艺,在21世纪的书籍装帧上重走安迪·沃霍尔的波普旅程。
——————————————
☝【媒体推荐】
对沃霍尔而言,访谈是与其他艺术无异的艺术形式。面对各式各样的对话者,从天真的、虚伪的到充满敌意的,沃霍尔一次又一次巧妙地操纵局面。沃霍尔那柔道式的假动作使得提问者被自己先入为主的观点弄得不知所措,如堕雾中。这与其说是为了隐藏什么,毋宁说是为了给本就荒诞而做作的对话增添些许的神秘与紧张感——你要是愿意,也可以称之为“娱乐价值”。
——《出版者周刊》
三十年来,沃霍尔戏弄他的对话者,瞎编乱造,有意回避,看似寻常的言论中暗藏着对社会、美学的敏锐洞察力。沃霍尔确实是一面镜子,一颗旋转的迪斯科球,反映出人类生存境遇的肤浅与悲哀。
——《书单》
直到今天,沃霍尔仍被斥为一个爱恶作剧的捣蛋鬼、一个爱出风头的家伙、一个虚无主义者、一个破坏者。毫无疑问,他是一个挑衅者,他喜欢逼着人们重新审视他们先入为主的艺术观念:艺术究竟是什么?在哪里可以找到它?
——《纽约时报》
这本访谈录很像沃霍尔本人:有趣、偏激、神秘、乏味、富有洞察力、超前、混乱、矛盾。他当真是在用他那只有一个词的答案玩弄采访者?还是说他真的那样肤浅?我想我们永远无法确定。
——Goodreads读者 Blane
————————————————
☝【内容简介】
“如果你想要知道关于安迪·沃霍尔的一切,那么只看表面就好了:我的画、电影还有我,那就是我了。没有什么在表面的后面。”
《我将是你的镜子》精选1962至1987年来波普巨星安迪·沃霍尔接受的37次访谈。他以波普艺术教皇之姿,谈论名声、谈论艺术、谈论电影与超级明星、谈论波普与现代神话、以及谈论他自己——从安迪·沃霍尔早年崭露头角的岁月直至他生命中的最后几个月。
这是关于安迪·沃霍尔的第一本访谈集,呈现了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位艺术家复杂的心理。从1962年横跨至1987年,这一篇篇高深莫测、机智诙谐的对话展现了沃霍尔艺术生涯中不同进程的真实面貌。
-
纽约人
☆全景式展现21世纪纽约的生活图景
☆经受新冠疫情、恐怖袭击、飓风、经济衰退、社会不平等加剧的纽约人
☆《伦敦人》姊妹篇,口述史大师克莱格·泰勒花费六年、采访数百位普通人完成的全新非虚构力作
“纽约意味着所有的东西加倍。快乐加倍,痛苦加倍。经历加倍,找到真爱的几率加倍,财富加倍,贫困加倍。”
这本书就像纽约本身一样华丽、嘈杂、令人震撼。
——《孤独的城市》作者奥利维亚•莱恩
这是一部记录我们这个不稳定、灾难和混乱的时代的不朽文献。同样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解药,是封锁的对立面:欢迎我们进入邻居的公寓,然后来到生活的街道上。
——加斯·瑞斯克·哈尔伯格(美国作家)
******************************
继《伦敦人》出版后,作家克莱格•泰勒移居到纽约,历时六年,走遍纽约的大街小巷,对各色人物进行了数百次访谈。这些人包括医生、心理咨询师、警察、保姆、服刑人员、小偷、房地产中介……他们有人是与新冠搏斗的幸存者,有人经历了“9·11”事件,却永远无法摆脱它的影响;有人深爱着这座城市,有人抱怨它的混乱和不平等。
富人和穷人,年轻人和老人,移民和当地人,城市边缘人……所有普通人的声音汇集出这座瞬息万变的城市当下最丰富的细节。
-
秘密
畅销书《秘密》作者朗达·拜恩曾掀起世界“吸引力法则”旋风,时隔十余年再推“秘密”系列重磅新作,带你超越阻碍你的种种限制,找到真实本质,毫无不安及恐惧地活出真正的自己。超豪华精装珍藏版。
《秘密》是为数百万人带来喜悦和转变的奇迹之书,《秘密:爱、健康与金钱》则深入探究如何将吸引力法则应用于人生的三大领域,堪称《秘密》的入世实操指南!
你可以获得个人的幸福、满意的关系、健康、金钱与成功,但你需要知道如何吸引这一切进入你的人生。当我们舍弃局限性的想法,以心念创造强大的力量,对宇宙发出讯号,加速愿望的达成,我们将在每个创造领域,体验到生命的真正精彩。
善用吸引力法则,让它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生活方式,引导你过上梦想中的生活:
第一部分教你用思想的力量,吸引并维持新的、更好的关系。关系对人生的影响比我们以为的要大得多,拥有快乐的、充满爱的关系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美好关系带来的巨大转变也会发生在你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财务、健康、个人目标和梦想,你会变得快乐、幸福。
第二部分教你用吸引力法则获得健康,很多人因此摆脱了慢性病、抑郁等疾病的困扰。通过你自己的思想和吸引力法则,你创造了自己的全部生活,包括健康的身心。
第三部分教你用自身的力量创造财富,用富人的思维获得金钱以及事业上的成功。带来财富的秘密将帮助你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过上你自己值得拥有的人生。
吸引富足,而不是匮乏! 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你可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获得巨大的转变——向着更美好的未来。
-
故宫建筑细探
【编辑推荐】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古建专家周乾全新力作
☆单霁翔、晋宏逵、祝勇 诚挚推荐
☆专业的宫廷建筑图文详解,有趣的故宫古建故事,235张高清彩图,从一片瓦到整座城,细探故宫建筑里的秘密
【内容介绍】
从根号二的数字密码到精密设计的排水系统,从倦勤斋的通景画到太和殿的镇殿灵符,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古建专家周乾,以扎实的专业知识、详实的文献资料,真实再现建造过程,细致拆解古建结构与布局,探究建筑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辅以235张高清彩图,全面呈现故宫建筑之精妙与华美。
【专业评论】
本书是作者多年工作实践和研究成果的结晶,在知识层面不仅包括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建筑文化、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还涵盖了中国古代力学、化学、材料、风水、哲学等诸多领域的知识,文字深入浅出,图片丰富,是不可多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
——单霁翔
-
教化
# 编辑推荐 #
教化主题鸿篇巨著,德语直译经典重现!
整合大量英文版作者注释和添加译者注释,新增10万字精彩附录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张巍教授作序导读,黄洋、陈嘉映、程炜等众高校学者诚挚推荐
# 学者推荐 #
耶格尔的经典名著Paideia从教育理想和文化理想的独特角度,对希腊文明的特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是最具启发性的希腊文明史著作之一。
——黄洋,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今日的历史学和语文学研究长于细节和局部,却无意也无力驾驭整体。只有采取《教化》那样的宏阔视野,才能让我们重新思索古希腊文化的两个根本问题: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古希腊文化的精神实质?古希腊文化的精神实质有何独一无二之处?
——张巍,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耶格尔的《教化》不仅是一本关于古典希腊的巨著,也是一面关于德国甚至 世纪欧洲文化的镜子。它试图重新全面地解释古典文化的成功并再次唤起学习古代的热情,但伴随着本书写作和出版的实则是战乱、极权和古典文化不可挽回的失败。因此与其说是学术上的成功,不如说是历史的教训,使得《教化》成为一本今天必读的经典之作。
——程炜,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在哲思的开端处,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哲思都与教化相连。教化,paideia,意在培养人品,什么是人,什么是品,这是哲思的根本关怀。耶格尔的这部《教化》深入地阐述了这一根本关怀。展读之际,不禁对当今的哲学感到迷惘、失望。不过,人的精神结构早已改变,不再有仰之如泰山北斗的教化者。在一个人人都是普通人的世代,如何在对话中开展哲思,教化世人、教化自己,还需要更加切合现实的重新思考。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我读过的关于希腊的最具启发性的作品。
——伊迪丝·汉密尔顿,《纽约时报》书评
《教化》是为普通读者准备的,它可能是上帝给予教育工作者的礼物,因为它以清晰而吸引人的形式,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全面覆盖希腊社会和文化的核心观念。
——埃德蒙 · 威尔逊,《纽约客》
# 内容简介 #
《教化:古希腊的成人之道》 原书为三卷本,德文版出版于1934—1947年。第一卷“早期希腊”和第二卷“阿提卡精神的高峰与危机”描述了希腊文化在古风和古典时代的基础、成长和危机,以雅典的崩溃而告终;第三卷“伟大教育家和教育体系的时代”处理了古希腊在柏拉图时代的思想史。在这个时代,希腊失去了这个世界上所珍视的一切——国家、权力、自由,但仍然坚持着教化的传统和理念。教化在书中作为研究希腊文化整体的基础,用来解释希腊性格形成的历史过程与他们建构理想人格的思想过程之间的互动关系,该书构成了对整个早期和古典时期希腊教化传统的重要综合性考察和对西方文明基础的深刻而永恒的研究。正如耶格尔所言:“本书不仅面向学界,也面向所有在我们延续数千年的文明陷入今天的生存危机时再次寻找通往希腊文明道路的人。 ”
《教化》德文版和英文版并行,本译本以De Gruyter出版社于1934—1947年出版的三卷德文本为基础,同时整合大量的英文版作者注释和添加了译者注释。除此之外,本书还专门收录了耶格尔晚年所著的 《早期基督教和希腊教化》(Early Christianity and Greek Paideia,哈佛大学出版社,1961年)全文,以及牛津大学教授雅希·埃尔斯纳(Jaś Elsner)的相关评论文章——《教化:古代的概念与现代的接受》[Paideia: Ancient Concept and Modern Reception,Int class trad (2013) 20:136–152]。
-
快乐上等
一本写给女性的行动纲领。愤怒与快乐的极限对话,九场棋逢敌手的较量!
上野千鹤子说:“无论何时,女人的人生中都有数不清的乐事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本书就是为了想活得自由的你准备的指南书。”
汤山玲子说:“成为主人公的人生绝对会更有意思!”
★著名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文化领域KOL汤山玲子的辛辣对谈录。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和社会现实,深入探讨女性“怎样自在地活”。
★妨碍女性生存的顽疾、爱情与婚姻、快感与性爱、老龄化的平等……九大主题,剖析 女性面临的社会现实,直面时代弊病。“我打算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不闭上双眼。”
★百无禁忌的话题+一针见血的点评,带来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为什么说浪漫爱情只是一种妄想?女性主义者也能打扮得很时髦吗?性爱的频率与个人幸福感的关系是什么?激烈的观念碰撞和言语交锋,带来1+1>2的效果,引领读者思考身边的日常。
★话题之作,改变众多读者对“女性主义”的看法。“它是妇女自由生活的运动,要按照你想要的方式生活,不是同侪的压力或其他人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你想要什么’,让我们成为能够理解这一点并采取行动的成年人。”
女性长久以来都沉浸在结婚生子、组建家庭的想法中。即便好不容易从中解放出来,却不知道接下来去往何处。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和出身音乐世家却不走寻常路的汤山玲子,结合自身经历与社会现实,围绕文化资本、女性主义、性、老龄化等多个主题,在嬉笑怒骂间分享超强“生存技巧”。即便外部环境千变万化,年龄增长,不为自身设限的女性仍能拥有值得期待的未来。
-
维特根斯坦
本书以“沉默”为主线,从语言、行动、伦理和宗教的角度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做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解读。作者认为具有浓烈伦理色彩的“沉默”是贯穿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的关键。
对于《逻辑哲学论》而言,伦理、美及逻辑形式均属于必须沉默的疆域,因此沉默的核心是一部“伦理之作”何以拒绝言说伦理;而以《哲学研究》为代表的后期哲学,重要的则是哲学作为行动,而不是一种行动哲学。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重点研究《逻辑哲学论》,第二章关于通常意义上维特根斯坦前后期之间“转折”的意义,第三章主题为作为行动的后期思想,第四章是以“沉默”对维特根坦整体哲学的贯通理解。
本书属于我思学园小开本系列,小书里藏着大智慧,对于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要义、研读维特根斯坦哲学著作均有助益。
◎ 精彩书摘
作为“伟大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似乎已进入先贤的行列,至于一百年后他的思想是否会像他自己所预言的那样被更好地理解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同样不知道他在《哲学研究》前言中所提及的“这个时代的黑暗”是否已被更好地理解。不过,他划定不可通融的界限,测度沉默的品格,用即兴迸发的才智抵御语言的蛊惑人心,葆有精准和凌厉的诗性,拒绝“诗意盎然”和可见的诗。就照亮黑暗岁月、指点痛苦和迷津而言,维特根斯坦不仅始终不可替代,而且是独一无二的,就像布尔迪厄所说的那样:维特根斯坦或许是在艰难岁月中帮助我最大的哲学家,他是那种巨大的理智困扰时期的拯救者。在这个“哲学家”俯拾皆是的时代,与其说维特根斯坦是哲学家,不如说是哲学的英雄。
一般来说,关及维特根斯坦的“常规研究”依旧有其价值,但已成为过去,尽管人们会一直期待那种能够刷新认知的常规研究。当下最有意思的工作集中在两个方面:Apply Wittgenstein,把维特根斯坦(包括思想和形象)作为“现成品”挪置到其他领域,或者对维特根斯坦的文本,包括未刊行的手稿做细致入微的“经学式”的阐发和叙述。本书不属此列。不过它不是概论,也不是常规研究,毋宁说是一次冒险,试图从某种“含混”的宗教、沉默、伦理与行动的视角提供自己的理解。对于维特根斯坦的悖论领悟甚至延伸到本书之上:避免主题性探讨,回避二手文献。这种努力现在看来多少有些莽撞,甚至有些“草莽之气”,但在维特根斯坦所憎恶的“学院化”已无所不在的今天,它们未必都是负面的,尤其涉及打破常规,拒绝画地为牢,远离陈陈相因和程式化的理解,坚持某种连接,对学院规训不以为然......
哲学即是文学,文学即是哲学,两者浑然一体。“幸福因美而可能”,哲学的文学或文学的哲学必将实现于美。就维特根斯坦而言,美之实现并非实现于美之言说,而是在美之展示中被实现。换句话说,美之言说为美之实践所取代,并最终用来拒绝美的言说。因此,我们只是在隐喻意义上才称其为诗篇、建筑和音乐,总之,是一部艺术品。事实上,作为音乐,它无法被倾听;作为诗篇,它是献给耳朵的;作为哲学,它默不作声。表面看去,《逻辑哲学论》不过是些消解练习。问题在于,如果将伦理言说的消解称作“隐性”消解,那么“显性”消解正是逻辑世界的消解或建构,因为两者是同一的。《逻辑哲学论》对沉默的靠近因此成为沉默的言说:“一切逻辑命题之所说都是相同的,即什么也没有说。”
-
海洋之间的欧洲
作者巴里选取从大约公元前10000年的末次冰川期到公元后第一个千年,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欧洲国家开始出现的时期,围绕流动性与创新性这两个主题,从考古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多个角度阐释空间、时间和人类的互动概念,突出他的“海洋是欧洲独特发展轨迹背后的驱动力”的观点。他的欧洲,是一个没有民族国家的欧洲;他的欧洲,是一个洋流、江河、人口、贸易、观念流动的欧洲;他的欧洲,是一个陶器、工具、兵器、船只不断改革创新的欧洲。
-
苦命天子
《天朝的崩溃》作者茅海建教授的作品。大体说来,这本书可以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归为一类,学术品质能够得以保证的通俗性著作。内容涉及太平天国、湘军、厘金、第二次鸦片战争等重要史事。作者将经过精心考证的重大史实转化为重要场景的细密描述,虽为咸丰帝的传记,但努力着墨于与咸丰帝关系最密切或对咸丰朝政治影响最重大的人物:杜受田、穆彰阿、洪秀全、曾国藩、僧格林沁、恭亲王、肃顺、慈禧太后,由此入窥咸丰帝的反应,折射其内心世界。
黄仁宇说《万历十五年》的作法是“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本书作者的笔下,咸丰帝一个人的进退成败其实不足以改变历史的方向。借助于谨慎选取的材料,本书重述了这一段历史。
--
咸丰皇帝奕詝在位的11年中,清朝在内战外战中一败涂地,但也开始与世界建立起崭新的联系,很多事件对近代中国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书作者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历史叙述,而是带读者直接进入当时复杂困难的局面中,从而理解那个年代被迫丧权辱国的深层原因。
此外,对于咸丰朝的重要人物,杜受田、曾国藩、叶名琛、肃顺、恭亲王、那拉氏(慈禧)等,在书中也有详细的描述。
咸丰帝当政的年代,1850—1861年,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年代。作者用十分细腻的笔法,近距离地再现了咸丰帝奕詝的悲剧人生。
-
不可能犯罪诊断书 1
年轻的萨姆·霍桑医生来到诺斯蒙特镇,在这里成为一名执业医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比患者更早登门的是此地接连出现的各种离奇悬案。
别不相信,在这样的一座小镇中,却隐藏着诸多看似不可能发生的罪案。萨姆从一九二二年开始,记录下了每起他所经手的悬案。
好吧!如果你认为:只要有名侦探在的地方,命案与死人就会特别多,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如果你没什么急事的话,要不要跟萨姆·霍桑医生一起,喝杯小酒,顺便听听他讲那些有趣的悬案……
50年来,在许多美国人心中,萨姆·霍桑就是他们自己的福尔摩斯!
-
天花板上的散步者
心理防线再硬的凶手,也会被下意识反应出卖!
➦【内容简介】
“我认为最好的侦探方法,应该是从心理角度看透人的内心。”
以研究人为乐的明智小五郎,头发蓬乱而眼神犀利,面对一桩桩证据不足的疑案,他与凶手展开了惊心动魄的心理对决。
书店老板娘离奇死亡,两位目击者却给出了完全相反的证词!
独居老妇横尸家中,犯人竟企图通过谎言测试彻底摆脱嫌疑!
公寓住户遭人毒杀,毒发时却只紧紧盯着空无一物的天花板……
夜晚聚会突发枪击案,歹徒逃跑的脚印在古井处神秘消失……
……
善于攻心的明智小五郎,用6场高水准心理战,带你一眼识破凶手下意识里的破绽,彻底击溃凶手的心理防线!
➦【编辑推荐】
◆心理防线再硬的凶手,也会被下意识反应出卖!
攻心名侦探的6场心理战:完全相反的目击证词、暗藏玄机的谎言测试、凭空消失的神秘脚印……
翻开本书,带你一眼识破凶手藏在下意识反应里的破绽!
◆江户川乱步是日本推理小说之父,东野圭吾也深受他影响!
江户川乱步是日本推理史上第一座高峰,东野圭吾、岛田庄司、横沟正史都是师从于他!
《名侦探柯南》《金田一少年事件簿》都在向江户川乱步致敬。
◆精选口碑最好的名侦探推理名篇,集成江户川乱步必读版本!
选取江户川乱步亲自修订的桃源社版本为底稿,还原最真实的乱步世界。
权威译者竺家荣精心翻译,保证极致畅快的阅读体验。
全新收录:精美插图+“乱步谈侦探”随笔+江户川乱步生平大事记。
-
人地之间
《人地之间》是一本全面讲述中国过去四十年经济增长模式及未来发展问题解决策略的普及性著作。
本书在考察我国现有经济增长、工业化及城市化模式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及其理论逻辑的基础上,分析了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土地利用的多方面影响,并最终给出合理、可行的城乡土地改革方向及具体的政策组合。
在城乡土地改革的每个细分领域,作者所提供的解决方案都是在既有政策框架基础上以逐步缓解现有矛盾为目标的适度调整。既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无关痛痒的修补,而是希望通过一系列“激励相容”的联动改革逐步推进。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