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子书
-
众生无束
理查德·大卫·普莱希特向我们展示了工作世界的变革将如何改变我们对生活、文化、教育的理解,并最终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也指出,决策者将面临何种艰巨的、旨在重塑社会的任务。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将现有的有偿劳动社会体系重塑为无条件基本收入社会。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担心 自己的工作时间会减少,闲暇时间会增多,尽管这正是他们日日夜夜所渴望的状态。人们应当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呢?为何曾经的技术经济革命并没有减少就业岗位,但第四次工业革命引发的结果很可能会有所不同?在未来,我们将如何工作?又为何将如此工作?
备受陈嘉映、刘擎、许知远推崇的德国公共知识分子带你从哲学角度认清工作的本质,在充满未知的劳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用充满哲理的语言剖析劳动体系与人类社会运作的本质,书中不时出现的金句会令人深有感悟、会心一笑。
切断紧紧捆绑收入与工作的坚固纽带,才能人人得享自由,实现“意义社会”
德国新一代公共哲学家、畅销作家普莱希特新作,写给所有对未来感到迷惘的“打工人”
-
九至十三世纪东欧和东南欧的民族大迁徙
※ 填补国内对九至十三世纪欧亚游牧民族大迁徙认识的空白。
本书涉及中古时期 (九至十三世纪)内陆欧亚西部的历史,包括黑海—里海地区、多瑙河中下游乃至向西延伸至巴尔干半岛,即东欧和东南欧。在这五百多年里,匈牙利人、佩切涅格人、乌古斯人、库蛮人和蒙古人等游牧民登上历史舞台 ,从东向西迁徙。本书探讨了这五支游牧民的名称和族裔构成、经济和生活方式、社会和政治组织、宗教信仰和实践、政治演变等基本方面。
正如作者所言,这段历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中世纪背景,还在于它的长时段的影响,即当代中欧的民族、人口和文化格局都可以追溯至此。
-
进化与伦理生活
本书荣获美国出版商协会哲学类专业与学术卓越奖(PROSE 奖)
伦理遍布于人类社会和几乎所有人的生活。伦理学作为一种美丽的人类现象出现——永远未完成,一代又一代地集体精炼和扭曲。基切尔指出,我们的人类价值观不能被理解为一个最终的系统,而是一个项目——伦理项目——我们的物种在其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参与其中,这是我们自身的核心,也是占据我们五万年生活,使得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事业。
基切尔详细阐述了人类道德演变的全面愿景••对于认真研究伦理学的学生来说,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书。
——H.C.拜尔利,《选择》杂志
很少有哲学家能像基切尔那样轻松而优雅地连接自然科学和道德哲学,绕过自然主义的谬误和规范伦理学的“规范”。他对人类如何以及为什么进化成一个道德物种的描述,既令人耳目一新,又令人尊重。
——弗兰斯•德•瓦尔,《同理心的时代和我们的内猿》作者
-
黄埔军校史
黄埔军校史研究集大成之作
一座不足9平方公里的小岛,影响了一个时代
编辑推荐:
1.凝聚权威学者数十年心血,第一部全面系统的黄埔军校史
2.大量珍贵一手史料,丰富的历史细节,深度还原历史现场的复杂性
3.论证严密而新见迭出,对廖仲恺被刺案、中山舰事件、布勃诺夫使团访华等 事件均有独到见解
***
深度剖析黄埔军校“党权”“军权”“政权”之争
以一校之史而窥中国革命历史走向、国共两党何以走向不同命运
内容阐释:
1.“六一六兵变”为何促成了黄埔军校的诞生?
2.历史为何选中了不足9平方公里的长洲岛?
3.数学仅考5分,胡宗南为何能入读黄埔?“黄埔学生人均小学毕业”是否属实?
4.名将辈出,黄埔军校课程设置、教学方针方法有何特色?
5.淡水大捷、棉湖大捷、惠州攻城之役如何塑造、淬炼与显扬了黄埔精神?
6.孙中山之死与廖仲恺被刺对黄埔军校的演变有何影响?
7.“迎汪”事件为何是“军权”“党权”“政权”之争?“迎汪抑蒋”如何演变成“汪蒋合流”?
8.苏联在黄埔军校的创办和逆向演变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9.“中山舰事件”为何是蒋介石走向最终失败的根子?
专家推荐:
全书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史料丰赡,观点明确,笔酣墨饱,洵为黄埔军校历史研究之集大成者,堪称这一专题最为厚重之作。——李吉奎
本书是中共党史研究权威学者曾庆榴先生的力作。作者充分利用中方(包括港台)、俄方大量原始档案、私人回忆以及官方出版物等史料,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黄埔军校在广州长洲岛的创建、发展、演变的过程,揭示其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和中国大革命运动的产物,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本书以校史为中心,而不囿于校史,全面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波澜起伏、波诡云谲的历史画卷。
-
学徒之神
日本“小说之神”、芥川龙之介心目中“最没有俗气、最接近诗意、最纯粹的日本小说家”
从自我走向自然,流传百年的心境小说典范
“我时常独自享受自己的心灵自由。同时也时常为如此心灵自由所折磨。从这个意义来看,又可以说,没有谁的心比我的更不自由。”
——————
编辑推荐
日本“小说之神”,“白桦派”主将,“大可以比得中国的鲁迅”
志贺直哉被誉为 日本“ 小说之神”、“日本近代文学的巅峰 ”。他是日本近代写实主义的大家,作品畅销百年不衰,且多次入选日本中学教科书,更被称为“同时熟知神的心灵与恶魔心灵的人”。
文学地位超然,享誉百年的国民作家
夏目漱石曾多次亲自向志贺直哉约稿,芥川龙之介视志贺直哉为文学的理想,称自己一生的工作都比不上他;更有谷崎润一郎、宫本百合子、小津安二郎、菊池宽、小林多喜二、武者小路实笃等倾力推崇,在中国文坛,郁达夫、格非、张大春等都对志贺直哉有着很高的评价。
以权威版本为底稿,白桦派研究专家倾力翻译
以改造社《志贺直哉全集》为权威底本,精心遴选而成;白桦派研究专家刘立善教授倾力翻译并撰万字长文解读。
全新设计,让经典进入日常
精致小32开,内文顺纹,一手掌握;新锐设计,特种纸印刷,尽览志贺文学神髓。
——————
内容简介
志贺直哉创作前期的中短篇小说代表作精选结集,收录了其小说创作的起点《菜花与小姑娘》、体现志贺文学根本特色的标志性作品《在城崎》、为其赢得“小说之神”称号的《学徒之神》、被芥川龙之介誉为“小说中的小说”的《篝火》等,既有朴实自然又意味深长的作品,也有针砭时弊、剖析人心的犀利之作,完整立体地展现了“小说之神”的创作功力。
——————
名家推荐
郁达夫:(志贺直哉)在日本文坛上所占的地位,大可以比得中国的鲁迅。
格非:我第一次读到《在城崎》这个故事片段时,会不自觉地联想起清代的沈德潜……在生机勃勃的蜂群与死蜂的对比中,志贺真正着意的是死亡的岑寂。
芥川龙之介:志贺直哉是我们当中最纯粹的作家,或者说是最纯粹的作家中的一员……也许志贺直哉不像地上的神那样活着,但至少他确实活得清洁(“道德上的清洁”)。
广津和郎:在现代日本作家中,志贺是一位同时熟知神的心灵与恶魔心灵的人。
本多秋五:志贺直哉创作出了不说谎的人,写出了不说谎的小说。
菊池宽:志贺直哉是日本文坛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在形式表现上选择严肃,内容上却充满人性的温暖。
中村光夫:大正时期的作家中,没有谁能够像志贺直哉那样对日本现代文学产生了生动的影响。就这一点而言,就连森鸥外、夏目漱石,毕竟也不及志贺直哉。
-
每个人
◆◆当代法语文坛桂冠作家 让-保罗·杜波瓦 代表作
◆◆龚古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知名译者黄荭原文直译
◆◆法语版售出超70万册,版权售出30个国家和地区
———————————
在绝望与诙谐中刻画普通人缓慢崩塌的生活,安抚失败人生的每一道伤口
“我一共犯过两次错,两次都以被赶走告终。你们将来会了解到一些关于我的令人不快的事。它们都是真的。这一次,我同样无法替自己辩解。很快,我的过往就会成为你们茶余饭后批判和谴责的对象。但我还是希望你们可以记住一句话,这句朴素的话是我父亲常说的,用来替每个人的过错开脱: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的方式都不同。”
————————
故事从主人公保罗·汉森在蒙特利尔监狱服刑开始写起,当下的监狱生活与保罗对过去生活的追忆交叉并进,直到最后才揭开他被捕入狱的原因。平静克制的叙事中蕴藏着浓烈的哀伤与孤独,但也不乏种种幽默诙谐的细节。
保罗出生在法国图卢兹。他的父亲约翰内斯·汉森是一名丹麦牧师,来自日德兰半岛上一个只有八千居民的小镇,母亲安娜就出生在图卢兹,继承了家里经营的小影院,在新浪潮时期是当地有名的“艺术和实验”类影院。保罗度过了幸福的童年,但先锋派的母亲与捍卫传统宗教信仰的父亲之间的分歧越来越难以弥合。最终,这个家庭以约翰内斯牧师只身出走加拿大而宣告终结。
父亲离开的第二年,保罗也飞往了加拿大。在一场意外变故后,他搬到了蒙特利尔生活,成为一栋公寓楼的管理员。但随着业主更替,这栋曾让他忙碌又快乐的公寓变成了一间冷漠的牢笼。过分严苛的要求、不近人情的新任业委会主席、无情的解雇、恋人的死都将保罗推向了崩溃的边缘,直到某日午后,在面对又一次苛责时,他终于情绪失控……
————————————
关于一个陷入困境的梦想家的动人故事……轻盈中闪烁着残酷的现实主义之光,二者实现了完美平衡。——《金融时报》
人文主义植根于杜波瓦的内心深处,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对任何事物不抱幻想的人……正因如此,他才能以随性、优雅的姿态为我们端出这杯将幽默、智慧、感性混合在一起的鸡尾酒,再一次取得了巨大成功。——BibliObs
一部忧郁而明亮的小说。——《费加罗报》
一部感人且怀旧的小说,关于我们逝去的幸福。——法新社
一部关于失败的优美小说。——《世界报》
-
一千种蓝
33万读者票选“代表韩国文学未来的年轻作家”千先兰
2019年韩国科幻文学奖首奖作品,韩国销量超15万册
一个比人更有人情味的机器人,一群拼尽全力才能留在原地的人
在急速前行的世界中,我们都要练习慢慢地跑
☁️
编辑推荐:
◆ 韩国超高人气新人作家,33万读者票选“代表韩国文学未来的年轻作家”第一名千先兰代表作首度引进!
◆ 韩国科幻文学奖首奖作品、韩国最大连锁书店教保文库“开启2021年度之书”,出版四年稳居畅销榜单!
◆ 看见每一个主流边缘的被放逐者,深刻探索社会议题——过劳现象、少数群体的权利、技术伦理、阶级分化……质疑和社会的每一点摩擦和龃龉,改变由此发生!
◆ 写尽城市中的你和我——生活紧绷如同高空走绳,一旦没有价值就会被抛弃。世界上真有始终符合标准、绝不行差踏错的人吗?当沦为“标准世界的残次品”,我们更要学会慢慢奔跑。
◆ 复调音乐质感,没有章节、没有目录,全女多声部展开叙事,旋律和谐交融。
◆ 一个比人更有人情味的机器人,一群拼尽全力才能停在原地的人,一场有史以来最慢的赛跑……有血有肉、有笑有泪,在文字中重现韩剧手艺人的经典慰藉!
◆ 青年设计师付诗意x超人气画师咸鱼中下游共同呈现绝美装帧设计。外封珠光纸,搭配亮银色星辰烫银,折射出一千种耀眼的“蓝”。
内容简介:
考利是个特别的机器人,因为芯片植入错误,意外获得了思考能力。
诞生伊始,它想用自己知道的一千个单词去描述天空的蓝。
后来,遇到一匹即将被安乐死的赛马和几个“标准世界的残次品”人类,它想用这一千个单词去表达思念、温暖和悲伤……
一个冰冷坚硬的小机器人,竟会带出最温暖柔软的情感。无论是——
被飞速发展的世界抛下的人,
被主流忽视的少数人,
总想逃出既定轨道的人,
被固化的阶级踩在脚下的人,
或是因压力不敢停止奔跑的人……
一群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小人物的团结和突围,对急速前进的世界坚定而温和的抵抗。
☁️
媒体&名人&读者评论:
这本书虽然采用了SF小说这一体裁,但故事在这个时代也能让人充分产生共鸣, 看着登场人物们笨拙的相互关怀和她们的成长,可以度过一段温暖的时间。
——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
读了《一千种蓝》后,千先兰成了我最爱的作家。我很喜欢她看待世界的那种温暖目光,这种情感在她的文字中流淌,美丽而优雅。
——韩国Yes24网友
《一千种蓝》里轻轻地放了许多作者对社会的观察,散放在每一个出现的角色中,恰到好处的点出而不是控诉,读者有共鸣却不会愤慨,我觉得这是千先兰文字里特有的温柔。
——台湾博客来网友
千先兰执着探索的主题,正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死亡、失去和人生被侵蚀的痛苦。读她的小说,仿佛跌入只能听到潮声的大海深处……小说唯美抒情,让人情不自禁地沉浸在情感的波涛之中。
——韩国作家金草叶
这部小说文如其名,是一部像一千种蓝一样梦幻而又优雅的长篇佳作。
——韩国作家金宝英
这是一个非常微小而平凡的未来故事,没有场面壮阔的星际战斗,也没有来意不善的宇宙物种,而正是这样的微小平凡,让故事中到处细闪的微光如此真实。
——台湾作家刘芷妤
☁️
作家说:
我手机备忘录的最后一条写着这样一句话:“我们每个人都要练习慢慢地跑。”
这句话是什么时候写下的我已经不记得了,但它总让我想起地球变化的速度,还有在变化过程中落伍的人们和动植物。
于是,我写下了《一千种蓝》。
-
我不知道这该怎么念
在鸡肉加工厂里给鸡拔毛,在美甲店里给人修脚,在田地里捡虫子,在流水线上贴标签。我们离开故乡,怀着希望来到这里,不是为了做这些工作的。
但工作就是工作。就算是那样的工作,你也能保持你的尊严。
-
惊艳欧美文坛的老挝裔作家,以极简文字引爆情感炸弹
获加拿大最高文学奖吉勒文学奖、安大略崔灵图书奖
《时代》2020年度必读书,《名利场》2020上半年最佳图书
-
十四则富有洞察力的速写呈现了老挝难民的日常工作和私人生活。那些在家禽加工厂、养猪场和美甲沙龙里从事“世界上最繁重工作”的人,也怀有生动的幻想……他们在无法融入的地方,短暂地一瞥自由的模样。
——《纽约客》
极简的语言加上轻松的幽默,让我们得以瞥见一个无名城市的移民和难民的日常生活,像一束光照亮了那些往往被我们忽视的人的欲望、失落与成功……这些故事是如此广阔。虽然篇幅不长,可以一口气读完,却给人以充分的漫游空间。
——《巴黎评论》
简洁严谨的故事充斥着疏离和错位的主题,笔下的人物被无形的存在感所困扰……她在荒诞方面的天赋,意味着故事永远不会让人觉得沉闷或可预测。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这些短篇小说的语言很克制,却是情感的定时炸弹。
——凯瑞恩·戈兹沃西(澳大利亚文学评论家)
一部令人惊叹的小说集,用令人心碎的优美行文刻画了移民经历。它所记录的情感的广度着实非同凡响。这些故事蕴含着希望、伤痛、排斥、失落,以及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寻找立足之地的过程。
——吉勒文学奖颁奖词
每当我们听到关于移民和难民的故事时,我们听到的都是成功。总是孩子们考上了斯坦福大学,或者获得了化学博士学位,或者我们是勇敢的英雄,在大楼边上救了一个悬空的婴儿,或者我们富得流油。我只想写关于难民和移民自己的故事,他们正在努力度过下一分钟、下一小时、下一天或下一年。这些生活也很重要,也很成功。
——苏万康·塔玛冯萨
-
内容简介:
过气拳击手改行做美甲,却意外大受欢迎。
养鸡场里靠给鸡拔毛为生的女工,幻想着隆鼻手术能改变她平庸的生活。
七十岁的寡妇与三十岁的邻居,陷入一段疯狂而悲伤的恋情。
认真对待每一份卑微工作的母亲,哪怕是捉虫也要捉得又快又好。
一年级小女孩面对她不会念的单词,为了父亲的尊严而与老师据理力争。
……
十四个短小而锐利的故事,聚焦身处城市底层的老挝移民,以及他们奋力为自己争取一席之地的过程。塔玛冯萨以洗练而轻盈的笔法勾勒出人们努力生活的状态,照亮他们往往不被看见的挣扎、失落、希望与爱。
-
“那些夜晚,当我们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谈起他们的工作,他们的老板,老家的日子有多难过,以及他们如何都来到了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国家——但没有人哭,没有人说丧气话。他们全都哈哈大笑。故事越伤感,笑声越响亮。”
-
梦女
荒诞笔触,写就 K-POP 粉丝一段自我毁灭/追寻之旅。
从路人到毒唯,从梦女到私生;为爱死,也为爱活。
【内容简介】
舞台上,男孩 Moon 低垂着头,颈子没入阴影,全场灯光打在他身上。他默然站着,宛如一份礼物,凝结于被递交的那一瞬。
那一刻,她的世界骤然扩大。
她原本只是个再普通 不过的人,打着一份无趣的工,谈着一段注定无果的恋爱,直到看见 Moon 的那一刻,她的生命才真正开始。Moon 是她的氧气,她的引力,是她抵御低俗和愚蠢的防线。她将无处抒发的隐秘激情,投入以 Y/N 为主角的同人创作。在文字构筑而成的世界里,她得以与这位无法触及的偶像演绎无数故事。在幻想的隧道中挖了一米又一米后,她终于凿出了一道裂缝,通往的正是 Moon 所在的领域,但等待她的,却并非想象中的场景,而是偶像的隐退……
【编辑推荐】
* “我热爱这个我憎恶的世界,只因你生活其中。”提取追星的典型人格,精准描摹对爱豆的单方面迷恋:从路人到毒唯,从梦女到私生,自称“非粉”却五毒俱全,认真地“发疯”,是为了追求不可得的爱。
* 一趟卡夫卡式的荒诞旅程,一次过山车般的阅读体验。严肃文学的凌厉笔法,融入同人女的脑洞大开,写就一部有批判视角又有强烈共感的当代黑色寓言:我们消费着他人,亦是在消费自身。
* 美籍韩裔作家埃丝特·李诡谲首作,小说内嵌小说,虚构映衬虚构,以“Y/N”(Your Name)为名,勾勒当代青年现状:厌工、恐人、爱而不得。入围《时代周刊》《纽约客》《纽约时报》《时代周刊》2023年度书单。
* 新锐设计师山川为本书量身绘制封面,以K-POP式矢量插画风,呈现“脑爆”的鲜亮视觉效果。130*203小开本,平装单封,顺滑胶板纸,随取随读,通勤、旅行适用。
【媒体评价】
* 《名利场》:一个狂野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女性沉迷于当代爱豆、同人小说和无处不在的准社会关系,懂的人自然会懂。
* 《纽约客》:奇异、有趣,如同将诗歌和论文丢进搅拌机中打碎,却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连贯。
* 《Vulture》杂志:怪异、迷幻,并不热衷于提供什么清晰的缘由,而是将读者抛入痴迷的深渊中,任其自己感受那种狂热与荒诞。
-
涅朵奇卡
《涅朵奇卡:一个女人的遭遇》是一部深刻剖析人性与成长的经典文学作品。小说讲述了孤女涅朵奇卡的成长故事,她在一个缺爱的家庭中长大,童年的不幸造就了她歇斯底里的性格,并使她无法区分现实与幻想。通过三段迥异的生活经历,涅朵奇卡从畸恋、虐恋中摆脱出来,实现了自我觉醒,逐渐成为一个思考深刻、性格独立的人。
虽然这部小说因妥氏的流放而中断,但其所蕴含的人性探索与心灵救赎历程是完整的。陀氏以其独具匠心的文学创作,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受困于家庭和社会桎梏的女性形象,同时也揭示了一个灵魂如何在苦难中寻求自我的救赎。这部作品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也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女性在破碎中追求完整的勇敢历程。
-
目击症人
✦ 当代悬疑大师林伍德·巴克利代表作首度引进
✦ 斯蒂芬·金力荐:希区柯克一定会爱死这本书
✦《小丑》导演改编电影即将隆重上映
✦ 《后窗》和《雨人》的精巧组合
✦《波士顿环球报》年度最佳犯罪小说
---------------------
【内容简介 】
精神病人目睹了一场谋杀案 ,却成了唯一的目击证人!
托马斯,35岁,无业游民,患有精神分裂,整日沉迷于网络实景地图。足不出户,却对全球各个城市的每个角落烂熟于心。
这一天,他在浏览纽约下东区街景时,偶然看到一栋建筑物的三楼窗台冒出一颗被塑料袋套紧的白色球体。
一颗无害的塑料人头?不,托马斯坚信,这是一场被偶然拍下的谋杀。
但没有人相信他。
托马斯的哥哥雷返家处理父亲意外猝死的后事。为了打消托马斯徒步三百多公里前往现场的执念,雷答应亲身前去察看。但当他抵达时却发现,那里早已人去楼空。兄弟二人就此卷入惊天阴谋之中。
所有目击者,都不能幸免……
---------------------
✨【作品亮点 】
❂ 当代悬疑大师、匕首奖及国际惊悚作家协会最佳小说奖得主林伍德·巴克利代表作首度引进。
❂ 现代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力荐:
“这是巴克利迄今最好的一部作品, 希区柯克一定会爱上这个故事。”
❂ 《后窗》和《雨人》的精妙结合,再加一点《谍影重重》。多线交织,无限反转,全程高能!
❂ 一把冰锥混合一小口啤酒的阅读体验,在高速路上混乱疾驶后再还以一个拥抱。
❂ 改编电影由《小丑》导演托德·菲利普斯执导,即将隆重上映!
❂ 《波士顿环球报》年度最佳犯罪小说,《图书馆杂志》年度之书。
❂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好评如潮。美亚4.4分,多国引进,版权已售出71次。
---------------------
【媒体评价】
巴克莱之于悬疑小说,如同斯蒂芬•金之于恐怖小说。他扎根于生活的小细节中,在普通生活中制造混乱,当这些事情发生时,会让人更加恐惧。
——《纽约时报》
我心目中的美好的阅读过程,需要具备三个核心要素:连续下起三日的绵绵细雨、装满喜爱的零食的冰箱、林伍德 · 巴克利的小说。
——斯蒂芬·金
巴克莱以高超的故事编排技巧,在甜美的喜剧场景和极度邪恶的场景之间游刃有余地切换。阅读这本书是一场至高无上的消遣。
——《华盛顿邮报》
---------------------
✍【读者评价】
他更偏向于家庭方面的怪异事件,例如失踪、阴谋和谋杀,他笔下的人物总是讨人喜欢的普通人。
——Goodreads网友Jack Heatha
两个视角终于并到一起逃命的那段写的相当精彩。几个反转都颇有意思,尤其是最后一页——读完难免感到有些寒意。
——豆瓣网友@马孔多在下雨
-
我的心是一块将熄的炭火
★詹姆斯·伍德、乔纳森·弗兰岑、萨莉·鲁尼盛赞的美国实力青年作家,淡豹推荐。
★入选《纽约客》《纽约时报书评》《华尔街日报》《卫报》《泰晤士报文学副刊》等中多媒体年度好书。
★跨越真实与虚构边界的塞巴尔德式写作,直面当代人的困境,书写21世纪生存体验:在不那么美好的世界,如何安顿自身,如何养育后代?
——————————
主人公“我”是一位小有成就的年轻作家,刚刚被诊断出患有马凡氏综合征——一种与心脏有关的遗传病。他开始担忧难以预料的死亡。同时,他的单身女性好友亚历克丝正试图通过医学手段,和他一起培育一个孩子。
在飓风频频来袭、气候灾难与社会危机变成生活一部分的时候,他不禁怀疑为何还要成为父亲。但在他与他指导的研究生相处,以及照顾移民小孩罗贝托的过程中,他不断思索养育后代的意义,并渐渐开始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最终,“我”和亚历克丝构建起一种新的情感关系和家庭模式。
小说还与惠特曼的诗、《时钟》这部影片和电影《回到未来》等文本进行了对话,思考了艺术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这位年轻作家发现,艺术的本质不是将自己和世界隔绝起来,而是将个体性融入到更广阔的人性之中——城市景观、集体生活、社会协作,都成为激发他灵感与热情的材料。
这不仅是一个有关成为父母的故事,也是一次重拾勇气与真诚的蜕变之旅。
——————————
【评论】
勒纳试图把握大部分注重场景和“冲突”的传统小说所无法把握的东西:思绪的流动,无戏剧性的生活中并不重要的那些过程。——詹姆斯·伍德
幽默,极其睿智,每个句子都独特新颖,洋溢着我们“晚期现代”时刻的感觉。——乔纳森·弗兰岑
-
面对盖娅
“拉图尔提议将自然置于政治的首要位置,将其打造成为主要的政治参与者,并从根本上令其摆脱客体的地位。他在国际辩论中捍卫着一种独特立场,探讨应对生态危机所需的外交形式。”
——布鲁诺·卡桑提(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研究主任)
“《面对盖娅》是许多学科的工具箱。它蕴藏着重要的见解:我们正在目睹一场所有人都卷入其中的灾难⋯⋯拉图尔认为,每个人的想法和行为都很重要,那将书写在云间,拼读在石上,在水中清晰可辨。”
——《澳大利亚书评》
盖娅假说(Gaia hypothesis),是20世纪60至70年代,由发明家兼化学家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提出的,他认为地球表面的生物圈与环境构成了能自我调节的演化系统。有别于达尔文主义,洛夫洛克认为生命除了适应,也有调整环境的能力。布鲁诺·拉图尔利用这个假说的概念,阐述了气候在全球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在气候变暖已经威胁到人类生活的今天,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与地球取得和平共处。他大胆地打破了旧有的哲学观念,以自然和人类文化的融合又对立的视角,探索了人类走出困境的方法。
-
消失的劳动者
超过一百万的日本中年人,本应是职场的中坚力量,却意外退出就业舞台,依靠父母的养老金拮据度日!
这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牵涉一百万个家庭的故事。他们被称为“消失的劳动者”,从官方统计中消失,却在日本社会中真实存在。这种现象为何如此突出?它和日本的加速老龄化有何深层联系?这对日本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有什么负面影响?NHK特别节目录制组深入调查,带我们近距离观察这一被忽视的群体,直面百万中年失业带来的现实冲击:在老龄社会和少子化浪潮的双重夹击下,中年危机不再是个体的挣扎,而是社会活力衰竭的缩影。
录制组展示的每一个案例,或许离我们并不遥远,中年劳动者的求职、家庭照护难题并非日本独有,而会是全球都面临的普遍挑战,书中给出的应对方案,也将为我们克服危机找到出路。
------------
★被压垮的照护者、被抛弃的资深员工、被迫放弃理想的中年人……以丰富案例直击百万劳动者的失衡日常。
★权威调查媒体NHK深度走访,兼顾失业者及其家庭成员、企业、政府机构、研究人员等多方视角。
★以日本社会洞察为起点,再现全球劳动者的中年悲歌。
-
正仓院里的唐故事
【内容简介】:
“京城的银杏树黄了,京都的枫叶红了,便是与正仓院约会的花信,于是带着唐人故事走进正仓院。”本书为扬之水2012—2019年七次赴日本参观奈良博物馆正仓院展览的观展笔记,同时附扬之水日本旅行观展日记。观展笔记记录了扬之水对正仓院特展所见文物的所思所得,详细解读了古琴、古镜、文房用具、香炉、棋盘、金银首饰等正仓院瑰宝……以一贯的严谨考证,结合诗词文献、考古材料及图像资料,带着我们品读文物背后的故事、文化,还原历史的原貌,呈现唐人的生活。特别附刊的观展日记中,扬之水事无巨细地记录了在日本旅行期间参观的博物馆、古建筑,在书店所购得的书目,所遇之人与物等等经历见闻,言语优美、质朴而亲切,带读者一起体验日本的风貌风光。
【编辑推荐】:
☆七年七度赴奈良观展,名物学家扬之水解读正仓院里的唐代瑰宝。
★世间仅存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唐代毛笔、金银平脱、“宝粟钿金虫”工艺……130余幅彩图,与正仓院宝物“相知”。
☆一次与唐代文化的约会,诗词、典籍、存世文物互照考证,诗意呈现古物之美、唐人生活片段、历史中的点滴细节。
★特别附刊扬之水日本旅行观展日记,奈良、京都、大阪、东京、冲绳……跟随扬之水的足迹探索日本。
☆七次旅行,七幅行迹图,博物馆、美术馆、古建筑、旧书店……贴心实用的“旅行打卡手册”。
-
比山更高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过去二十年来,中国自由攀登者用攀登书写各自的命运,在山上跨越生存和死亡的故事。自由攀登者是中国特有的一群人。他们只有寥寥几百人,却是中国死亡率最高的运动群体。遇难者的平均年龄仅有31岁。本书作者通过采访大量人物、挖掘大量碎片化资料,站在每一个年轻命运的人生十字路口上,记录中国自由攀登者的真实故事,通过他们的生命轨迹透视他们生活过的那个时代,书写了一部不为人知的登山史诗。这不只是一组登山者的群像,更是一个个不同时代的理想主义者在死亡的悬崖边追寻自由与自我的故事。他们在身体力行地告诉世界,他们甘愿用死亡的风险与代价换来可以超越一切的自由意志。
⛰️【编辑推荐】
一部中国自由攀登者的史诗,一群不同时代的年轻攀登者(严冬冬、马一桦、刘喜男、何川、阿左……)在山上跨越生存和死亡的故事
记录一个个为了朴素理想行走在悬崖边缘的人,反抗主流、快乐至上的人,在世俗意义上甘愿失败的人,捕捉他们跃动的心灵和对自由的向往
呈现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和羁绊,从可见的结组、搭档,到不可言说、隐秘传承的精神共同体
大量采访,扎实研究,严谨的事实核查,成就四十四万字长篇非虚构力作
“挥着翅膀不再回头,纵然带着永远的伤口,至少我还拥有自由。”
“因为喜欢所以选择去做,因为足够喜欢所以愿意承担一直做下去可能会造成的后果。”
罗新、杨潇推荐阅读
-
神话学理论
名家名作名译:一部神话学入门的经典导读,刘宗迪教授精心翻译
本书对西方现代神话学的几个主要学派(比较神话学、精神分析神话学、神话仪式理论、结构主义神话学、意识形态理论)做了全面而深入的评述,包括各个学派的历史、理论、方法、洞见和缺陷。对每一学派,都着重介绍其中一到两个关键性人物的学说,并结合其特定的社会和历史语境,对其理论进行阐述和批评。书中结合具体的理论,对众多广为人知的西方神话和近东神话进行了分析、阐释,令人耳目一新。
本书对西方神话学历史和理论的介绍客观全面,论述深入浅出,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西方神话学的历史和现状,可以作为民俗学、神话学的教材,也可供对神话学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阅读。
-
“娜拉”在中国
娜拉,易卜生笔下《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她本是一名家庭主妇,为救丈夫不惜伪造文书,却只换来丈夫的辱骂。她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玩偶,最终毅然决然离开家庭。
20世纪初,《玩偶之家》传入中国,娜拉以其反抗与自立精神鼓舞了许多中国女性走出传统、寻求独立。然而,她也被各种男性本位的大叙事利用,来塑造符合其自身利益的新女性形象。
为了深入思考这种现象,本书首次系统梳理了“娜拉”在近代中国传播与演变的历史,剖析中国女性解放思想与变动不居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清末民初,以救亡图存为宗旨的国族自强大叙事,虽然致力于让女性冲出礼教传统,却优先强调她们强国保种、贡献社会的责任。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新文化运动开启了启蒙觉醒大叙事,呼吁女性过独立生活,却忽视她们特有的经验与视角。20世纪20—30年代,以发扬西方恋爱观为主的自由婚恋大叙事,鼓励女性反抗包办婚姻,却未能提供解放她们的社会条件。北伐后到抗战前,由国共两党主导的妇女运动将女性解放融入国家大业,以解放平权大叙事号召女性投身革命、奉献自我。
一百年来,中国女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但话语权始终没有掌握在她们手中。她们仍要压抑个性化的性别诉求,走一条男性引导的路,同时还要面对男性及社会的种种不公平对待。这正是中国女性所面临并依然有待解决的困境。
◎ 作品看点 / 编辑推荐
★ 系统梳理娜拉在中国的演变,剖析中国娜拉从理想化到被曲解的复杂历程
20世纪初,易卜生笔下的“娜拉”形象传入中国,激励了无数中国女性追求自由独立,但其形象也历经多重诠释与误读,从启蒙象征逐渐变成特定利益诉求的载体,同时又被简化为“走出家庭”“自由恋爱”等符号,暴露出女性解放在本土实践中仍然不断遭遇困境与挑战。
★ 聚焦20世纪前30年中国社会的四重变革,回溯新女性觉醒的关键时刻
本书勾画了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觉醒与社会演进相交织的画卷,从民族自强的呼喊到“五四”启蒙,从自由恋爱观念的涌动到平权解放浪潮,展现了女性主义与国家、文化、个体自由之间的复杂互动。娜拉不仅是社会变迁的镜像,也是女性解放思想与不同时代的叙事相互碰撞融合的缩影。
★ 从教育、职场、婚姻等诸多生活层面,揭示中国近代女性争取权利的奋斗与抗争
维新运动、启蒙运动、五四运动和解放运动等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与运动,使许多女性产生了独立自主的意识,勇敢地走出家庭、接受教育、自由恋爱,甚至投入社会改造与建设的行列。中国近代女性逐渐参与到学校、职场、社会或政党的各种公共活动中去,在不断的抗争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自由和自主的空间。
★ 审视新女性被牺牲和污名化背后的历史根源,批判性分析女性话语权缺失的现状
自“五四”以降,男性既有的社会文化与经济优势始终没有被质疑;由于缺乏经济基础和社会支持,大多数女性在出走后走投无路;女性依然被要求做“贤妻良母”,或为家国大业奉献自身。新女性被利用或被污蔑的历史现实,使得她们至今也未能消除表达与维权的被动状态。
★ 形形色色的女性在动荡不安、困难重重的时代中,顽强地守护着独立人格
本书运用大量文献材料,勾勒出大时代浪潮下许多真实女性不屈与抗争的故事。有志于学,最终走上革命道路的秋瑾;身为贫苦女子却坚持自力更生,终于事业有成的董竹君;被父母代定婚约却未认命,逃走后历经沧桑终成作家的白薇……一个个坚强而勇敢的真实女性,构成中国女性解放事业的底色。
-
当代历史学新趋势
本书旨在针对历史学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与重要研究趋势进行分析,以此提供给学界进行参考。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总结出十个热门及前瞻议题:一、情感史;二、阅读史、书籍史与出版文化;三、文化相遇;四、历史记忆;五、全球史视野;六、帝国与国家;七、环境与历史;八、科学、技术与医疗;九、新史料与历史书写;十、大众史学与公共史学。
历史学研究的不断发展,需要不断地被认识。西方学界习惯每十年就要进行一次学术的回顾与讨论,同样,本书所秉持的这一宗旨,无疑将对我们继续研究历史有所裨益。整体的走向与趋势,既让后来的治史者心中有数,也让我们在回顾的过程中,看到历史学研究发展的脉络,为史学研究提供新门径。
-
戊戌变法史事考三集
茅海建戊戌变法研究的最后一部论集。所收文章依然秉持他向以“严谨细致的考证功夫重建史实”之研究旨趣,从历史细节入手,把握住戊戌变法的种种关键环节、关键人物,进而识其大、见其全,层层揭示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幽微隐秘与真实意义。
“戊戌变法研究”系列,在极大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同时,也完整地展示了政治事件研究的经典范例。
戊戌变法无疑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伟大事件,充满着希望,结果被慈禧太后粗暴中止。这一悲剧性的结果,使得一百多年来诸多人士为之扼腕,诉说着悲怆的感慨之词……然而,我以为,对于历史学家与社会科学家来说,更为重要的职责,却是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我在写作上试图践行之,然直至作此结语时,我犹然感到仍是未竟的任务。——茅海建
--
继“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二集》后,茅海建教授第三部新论结集。
全书五篇重磅文章:从康有为与光绪帝的关系入手,讨论康在戊戌变法中的主导作用;从经学史的视角剖析康“大同三世说”的发展脉络和学理依据;考察康有为走到政治舞台中央的晋身之路;深入挖掘张荫桓的前后经历,检讨清朝高层外交政策上的方向性错误及边疆危机的产生。最后对戊戌年光绪帝改革谕旨的研究,与此前讨论康、梁的政治思想与政策设计成为姊妹篇,以最终确立戊戌变法的性质。
戊戌变法是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影响深远的改革运动。茅海建教授积20余年之功,矢志不渝地考索、撰述,此书是第六部著作。至此,通过扎实的史料释证,基本上完成了对整个变法所有重要细节的拼图,“史实重建”的工作告一段落。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