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最新电子书

  • 快乐的理由

    作者:[澳] 格雷格·伊根

    ★极致的唯物主义美学,绝对的认知快感!

    ★当代科幻难以逾越的两座高峰:一座是特德·姜,另一座是格雷格·伊根!

    ★一套书囊括72个世界级科幻大奖及提名。

    ★收录各时期代表作和口碑新作,经典篇目齐全、量大管饱。

    ★精装三卷本,满足收藏欲,便携易读。

    ★宝树、陆秋槎、北星倾情 撰文导读,真正进入世界科幻大师的灵魂。

    ★九名译者耗时两年打磨,格雷格•伊根亲自审定译文细节。

    ★特邀科学顾问严格把关。

    ★内外双封,基•连恩、李启龙中外画家联手绘制封面。

    【内容简介】

    自我是一场幻觉,选择并不存在,真理不是大厦,是流沙……

    如何在动荡不安的世界活下去?

    .

    三卷本收录了当代硬科幻大师格雷格·伊根三十年创作生涯的20篇经典力作。伊根火遍西方世界和日本,却从不曾以真面目示人:不签名,不混圈子,全网不露照片,甚至邮箱的线索都以智力题来呈现。他认为,人的内在和外部世界一样是可以用自然科学认知的,观念、人格、记忆甚至爱都能从物理学深处找到解释。我们能够认知一切,只要我们足够勇敢。

    .

    《快乐的理由》(早川书房票选“史上最佳科幻小说”第一名):脑内肿瘤产生的激素,使他获得无限的快乐。可随着肿瘤被治好,他却陷入了巨大的失控中……当情绪可以被化学反应操控,人生也就失去了意义。

    《黑暗狂奔》(雨果奖提名作):虫洞不定期出现在城市,成了一种自然灾害。在虫洞中行动,需要遵循特殊的科学法则。为了营救被困虫洞的人,一群受过训练的“跑者”挺身而出。

    《人生选择题》(轨迹奖提名作):随着物理学研究的深入,人类悲哀地发现:选择并不存在,只是量子力学带来的假象。一位科学家决定反抗命运,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全宇宙唯一能做出选择的人。

    【名家推荐】

    伊根的作品是智慧且富有逻辑的……当我读到他的作品,我立刻就能明白他的创作意图,因为这同样是我想做的事情。如果伊根是科幻作家,那么我也应该是科幻作家,这就是我的归属。

    ——《降临》原著作者 著名科幻作家 特德•姜

    格雷格·伊根的作品贯穿着“我可能是谁”“我可能不是谁”这种跨越平行世界的想象力。

    ——《你的名字》《秒速五厘米》导演 新海诚

    格雷格·伊根也许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科幻作家。

    ——美国科幻频道旗下在线杂志 《科幻周刊》

    《你的名字》《瑞克和莫蒂》《凉宫春日》《你好,世界》《活体脑细胞》《交响诗篇》《伯纳德小姐说》纷纷向其致敬

    新海诚、贰瓶勉、宫泽伊织、伊藤智彦、伊藤计划、伴名练、濑名秀明等众多名家深受其影响

  • 祈祷之海

    作者:[澳] 格雷格·伊根

    ★极致的唯物主义美学,绝对的认知快感!

    ★当代科幻难以逾越的两座高峰:一座是特德·姜,另一座是格雷格·伊根!

    ★一套书囊括72个世界级科幻大奖及提名。

    ★收录各时期代表作和口碑新作,经典篇目齐全、量大管饱。

    ★精装三卷本,满足收藏欲,便携易读。

    ★宝树、陆秋槎、北星倾情 撰文导读,真正进入世界科幻大师的灵魂。

    ★九名译者耗时两年打磨,格雷格•伊根亲自审定译文细节。

    ★特邀科学顾问严格把关。

    ★内外双封,基•连恩、李启龙中外画家联手绘制封面。

    【内容简介】

    自我是一场幻觉,选择并不存在,真理不是大厦,是流沙……

    如何在动荡不安的世界活下去?

    .

    三卷本收录了当代硬科幻大师格雷格·伊根三十年创作生涯的20篇经典力作。伊根火遍西方世界和日本,却从不曾以真面目示人:不签名,不混圈子,全网不露照片,甚至邮箱的线索都以智力题来呈现。他认为,人的内在和外部世界一样是可以用自然科学认知的,观念、人格、记忆甚至爱都能从物理学深处找到解释。我们能够认知一切,只要我们足够勇敢。

    .

    《闪光》(星云赏获奖作):中国的光子计算机证明,两个自相矛盾的数学命题,竟可以同时为真。刺客、数学家、军方、金融寡头齐聚上海,一场捍卫世界最底层逻辑的战争,已悄然来临。

    《恰如其分的爱》(星云赏提名作):为了挽救出车祸的丈夫,她将其大脑移植进自己的子宫。她是爱人还是母亲?在以爱为名的终极剥削中,是否已丢失了自我?

    《祈祷之海》(雨果奖获奖作):遥远异星的人类后代,为了信仰,身负重物沉入大洋,在即将窒息时获得神启。然而在漫漫人生中,坚守信仰困难重重,尤其当他撞上了真理的高墙……

    【名家推荐】

    伊根的作品是智慧且富有逻辑的……当我读到他的作品,我立刻就能明白他的创作意图,因为这同样是我想做的事情。如果伊根是科幻作家,那么我也应该是科幻作家,这就是我的归属。

    ——《降临》原著作者 著名科幻作家 特德•姜

    格雷格·伊根的作品贯穿着“我可能是谁”“我可能不是谁”这种跨越平行世界的想象力。

    ——《你的名字》《秒速五厘米》导演 新海诚

    格雷格·伊根也许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科幻作家。

    ——美国科幻频道旗下在线杂志 《科幻周刊》

    《你的名字》《瑞克和莫蒂》《凉宫春日》《你好,世界》《活体脑细胞》《交响诗篇》《伯纳德小姐说》纷纷向其致敬

    新海诚、贰瓶勉、宫泽伊织、伊藤智彦、伊藤计划、伴名练、濑名秀明等众多名家深受其影响

  • 毒理学破案手册

    作者:[美] 黛博拉·布鲁姆(Deborah Blum)

    《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纽约时报书评》《纽约观察家报》《出版人周刊》联合推荐

    “布鲁姆将化学和犯罪小说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个邪恶的、令人手不释卷的故事,读起来更像雷蒙德•钱德勒而不是居里夫人。”

    ——《纽约观察家报》

    《毒理学破案手册》讲述的是关于化学和刑侦、毒药和谋杀的迷人故事,作者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终身顾问、普利策奖得主,她通过11种具有代表性的毒物和相关著名案件的侦破,简述了毒理学这门现代科学在20世纪20年代的诞生以及随后的应用。

    在20世纪初的纽约,毒物为完美犯罪提供了一条捷径。因为几乎没有什么办法能检测出尸体中的有毒物质,下毒者在用毒药解决麻烦后可以逍遥法外,以至于下毒杀人盛极一时。当时,科学在坦慕尼协会控制的验尸官办公室里没有一席之地;而且腐败猖獗,死亡证明由警察出具,只要买通,死者哪怕七窍流血也会是“自然死亡”。此外,20世纪初的工业创新使得大量现代毒药涌入美国,为聪明的下毒者创造了新的机会,也为早期的法医侦探带来了新的挑战。普通人为情为财下毒害命,更可怕的是,美国政府为了禁酒,公然在酒类饮品中下毒……

    所幸,1918年,一位超凡的病理学家查尔斯•诺里斯排除万难获得聘用,成为纽约首位训练有素的药物检测者,随之,下毒游戏永远地改变了。诺里斯甫一上任,就招募了天才的化学家亚历山大•格特勒,二人一起创建和领导了该市首个毒理学实验室。在他们的努力下,毒理学在美国成为一门令人敬畏的科学,他们开拓性的科学侦察工作,不仅让许许多多下毒者无所遁形,也让司法系统面目一新,而他们培养的人才也散布到美国各地成为法医办公室的负责人和中坚力量。诺里斯和格特勒以自己的科学贡献,成为美国乃至全球毒理学的先驱和司法的守门人。

    本书出版后在美国大受欢迎,由作者编剧,拍成了同名纪录片。

  • 近代中国断章

    作者:(日)原岛春雄

    通读本书,不禁让人惊叹原岛春雄君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同时,也令我怀念起在京都大学求学时代那个年轻而富有卓见、潜心钻研学术的他。再次为他的英年早逝扼腕叹息。

    作者在本书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深入观察了中国历史,还时而流露出某种担忧。然而遗憾的是,东亚今日的局势更加纷繁复杂,处处涌动着不容异己的暗流。

    本书所收录的各篇论文虽完成于20世纪末之前,但今天读来仍丝毫无过时之感。甚至可以说,本书或许能为身处迷雾中的我们寻找解决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提供有价值的思路。谨向东亚史研究者以及一般读者推荐这一佳作。

    ——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孙文纪念馆名誉馆长 狭间直树

    作者亲历中国步入迥然有异的改革开放时代。他不仅从历史中去探寻中国的结构,更是从现场、从现实中去观察中国。他在现实中感受历史,又在故纸堆中感受现实,从中去思考中国与日本的“近代”。

    ——澳门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 林少阳

    本书为日本学者原岛春雄教授的遗著,以中国明清历史与思想为主。书名所谓“近代中国”,不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而是上溯至明清之际,是一个长时段的“近代”,这里面蕴含着对以西方历史为中心的“宋代近世说”的否定,而希望从中国历史的内在连续性探究明清以来中国社会、思想的变化 。由于作者曾亲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所以不仅从历史中探寻中国的结构,同时也是从现场、从现实中去观察中国。他的著作,饱含对中国的深厚感情,内容扎实,见解独到,对我们理解中国明清以来历史的发展颇有借鉴意义。

    本书主要关心的是传统中国如何向近代转型,即探索传统与近代的延续与断层关系,可以说,这是一部探讨中国近代化过程的著作。作者的焦点,尤其集中于国家体制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中间层”,指出要彻底切断官与民的相生相容关系,彻底否定皇帝与奴隶、买办与军阀,清除阿Q诞生的土壤,这样才能促进中国的近代化。其视角独特,分析锐利,是一部相当有深度的著作。

  • 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

    作者:李开元

    本书从秦汉帝国的起源观照中华帝国起源,以军功受益阶层作为切入视角,反映了作者的深思与巧思。全书的研究,体现作者扎实的史学功底和理论思考的创见,是一部具有典范意义的秦汉史研究著作。

    --

    本书是历史学家李开元先生的学术代表作,初稿是其在东京大学的博士论文(原为日文)。2003年,作者同年推出中文版、日文版。中文版收入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第六辑。此次出版的是中文初版的增订版。

    本书的重要贡献,缘于作者根据《史记》《汉书》中相对稀少、不成系统的文献记载,做了大量的史料整理工作,用计量史学的方法,研究汉初刘邦集团的人数、籍贯、爵位、职官、任期等基础信息,使得刘邦集团与汉初政治的讨论有了比较扎实的根基。作者认为汉初的“军功受益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在此次的增订版中,作者充分利用近年来发现的新史料、涌现的新成果,进一步丰富完善自己的论证,使之成为定本。

  • 最后的家天下

    作者:杨猛

    清代政治的“家天下”色彩较重,最高统治者重视发挥皇室成员的作用,形成了亲贵辅政的“家法”。由宗室王公构成的亲贵集团是统治集团的核心部分,在清代国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清史稿·诸王传》谓之“内襄政本,外领师干”“以摄政始,以摄政终”。宣统年间的亲贵用事历来被视作导致清王朝覆灭的一大弊政,这一时期柄政的亲贵,除奕劻外皆是年富力强、新进政坛的少壮派,他们参与了宣统朝清廷的历次重要决策,对政局走向有重要影响。

    本书尝试以宣统朝少壮亲贵的政治实践为考察对象,以时间为线索,将宣统朝分为摄政开启、立宪提速、走向危机三个阶段,动态地展现少壮亲贵与宣统政局的互动关系。本书着力搜集与少壮亲贵相关的各类史料,以实证为基础,注重对重要史实的建构与关键细节的考掘,包括少壮亲贵与元老派、言官、立宪派、袁世凯集团的互动,少壮亲贵对调整中枢、缩短立宪年限、筹划新内阁等重要决策的影响,少壮亲贵在保路风潮、武昌起义、南北议和等重要事件前后的所作所为等问题,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少壮亲贵对宣统年间政局走向的影响,丰富了对清末政情的认识。

  • 进步知识分子的死与生

    作者:[英]大卫·埃德蒙兹

    “如果一座城市能产生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马勒、勋伯格、波普尔、哈耶克、克里姆特、卢斯——和希特勒——那么其中显然发生着重要之事……他们都渴望革除陈腐,以踏实、务实的新风取而代之。他们都不敬传统,但崇尚科学,拥抱进步,也都在推动统一化的议程……一切势利的旧时代等级制度都要一扫而空。”

    “他们中几乎没有一个预见到了事件的走向。要离开奥地利,有着各种理由,包括事业的发展;但生命可能受到威胁的想法依然看似荒谬,他们大多数人仍然受着积极看待事态发展的诱惑,就比如弗洛伊德。 1933年,当听说自己的书在柏林被付之一炬时,他说:‘在中世纪,他们会烧死我本人 ;如今,他们烧我的书就满意了。’”

    “人在流亡中,往往都做着回家的梦。但如果离别非常痛苦、屈辱,使还乡几乎不堪想象,情况就不一样了……‘你会不会考虑回维也纳?’‘不,决不会!’……离开奥地利后,学圈成员生活的一大惊人之处就是他们适应英语的速度……亨普尔告诉女儿,他做梦都是用英语做的……用英语交流代表着与过去的心理决裂,标志着一个崭新的开始。”

    本书从活跃在两次大战间的一批科学、哲学界知识分子们形成的“维也纳学圈”切入,勾勒了前后约70年的相关“硬文化”兴衰嬗变,既涉及我们熟知的罗素、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哥德尔、波普尔、包豪斯,更有纽拉特、卡尔纳普等枢纽性人物……他们一起点亮的旧大陆文化盛焰已在时代风雨中熄为余烬,四散的星火是否已然燎原?这幅宏大画卷不但覆盖欧美,包含科学与文艺的新气象,更有风云骤变,以及战后新哲学的硬核……性格决定命运,也与个人文化观暗暗相连。其中颇具象征意义的人物,也许就是温良的豪门学术明星石里克,唯一一个被无端刺杀的人。

    ★ 维也纳黄金时代尾声的学人群像

    两次大战间的维也纳,一方面大众处在货币贬值、心绪不安的境地;另一方面是文化的繁荣,现代主义的科学、哲学、文艺、政见都走上了新高度,活跃在讨论室、沙龙、咖啡馆、博物馆等空间之中……追求成为世界公民的新型犹太人,更是其中的代表乃至枢纽型人物,他们憧憬着进步和平等,甚至吸引来了列宁和托洛茨基。其中的代表性群体,就是反对旧形而上学、倡导逻辑经验主义哲学的“维也纳学圈”。

    笼统而言,维特根斯坦是这个学圈(以及凯恩斯)的神(罗素是施洗约翰);学圈领袖石里克,这位普朗克的高足、爱因斯坦激赏的后辈,是维氏的虔诚门徒。宽厚的石里克也是波普尔的博士答辩导师,但认为波普尔“为人粗鲁,哗众取宠,是个不容异说的恶霸”;尽管如此,石里克并不在意波普尔批评乃至挖苦自己——但挖苦维特根斯坦可不行!学圈骨干还有纽拉特和卡尔纳普,后者对维特根斯坦不以为然。维特根斯坦性格糟糕,表达独断,精神不稳定,但跑路嗅觉敏锐,为数很少的一生交好有拉姆齐和卢斯。同样和建筑界(包豪斯)有良好关系的,还有博物馆主、社会改造者、超聒噪大型“社牛”纽拉特。英国青年数学家拉姆齐曾亲至维也纳接受弗洛伊德的长时段精神分析。维特根斯坦的豪富家族,还是理查·施特劳斯、克里姆特等许多艺术家的恩主……众多人物,就这样织造在一起。

    然而一朝风云变幻——不,风云一直在变,只是常人往往一朝方始惊醒……

    ★ 思想史和外部史相结合,能提供怎样的镜鉴?

    科学、哲学、心理学、文化艺术等众多领域,可能都有其所处时代的共通气质?不迷信传统和权威、只遵循理性和证据的思维方式,为什么在很多时代都受到保守派的忌惮和打击?同是逻辑经验主义者或者同情者,为什么彼此之间也会存在强烈、持久的争论,甚至断绝往来?谁早在1931年就迁居外国,谁又到了1939年还从海外返回奥地利?他们的性格、判断力和学术趣味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学界人士逃亡时,在资源和失落方面,有怎样的共性?历史的行程,对学者个人及学术风潮的走向又有怎样的影响?……

    ★ 追求科学精神,造就了怎样的哲学和哲学家?

    “逻辑经验主义”不似“存在主义”那么广有受众,但它的潜流余续,是今日学院哲学的础石。比如奠定二战后美国哲学研究基调的蒯因,就是维也纳学圈的学生甚至成员。学圈内部也有学术甚至处事争论,但追求清晰的论证和证据,亲近科学方法,不迷信传统,拒斥天启般的形而上学,憧憬社会公平,是他们共同的底色,纽拉特说:“我们的共同点将保留下来;我们的差异是时代的产物,会逐渐消失。”海德格尔也是他们共同的敌人。早在海德格尔刚刚出名时,卡尔纳普就激烈抨击其作品。波普尔则说:“只要读过海德格尔的原著,就会明白他是一个怎样的骗子……用绝对空洞的陈述,拼凑出空洞的连篇废话……我呼吁各国的哲学家团结起来,决不再提海德格尔,也决不再和其他为海德格尔辩护的哲学家交谈。这人是魔鬼。我的意思是,他对他可敬的老师表现得像个魔鬼,对德国也有着魔鬼般的影响。”

    ★ 一幅见微知著的欧洲画卷

    主楼大学,学院联盟,教席、编外教授、授课资质和Habilitation,文理中学、实科中学及市民业余学校;高桌晚宴,有轨电车,巴洛克式宫殿对峙直线条大厦,历史上多次改易国籍乃至名称的小城,更有众多的小街、咖啡馆、故居、学界协会、民间团体、国际交流甚至上课时间后的c.t.……在这里,你能了解到旅游攻略之外的,既是近百年前的、也是当下的欧洲。

  • 山寨

    作者:(德) 韩炳哲

    中国思想从一开始就是解构的,因为它与存在和本质从根本上决裂开来。“道”(字面意思:道路)本身即是存在和本质的对立面。道是顺应变化的,而本质却是抗拒变化的。在无始也无终的过程中,或者说在道路上,“去—创造”和“非—实体”中的消极性使得存在变“空”。

    对于中国思想来说,至关重要的不是有着绝对开始的创造,而是既无始也无终、既无生也无死的连续不断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东亚思想中既没有出现海德格尔那种对死亡的强调,也没有出现阿伦特那种对出生的强调。

    过程和变化也主宰着中国的艺术史。那些不断改变着大师作品集,并使其不断适应新环境的再造或续作,本身就是大师级的作品。在中国,不断的转化即是一种创造和创新的方法。山寨运动将创新解构为“从虚无中创造”(“无中生有”),那么山寨就是“去—创造”。它把同一性与变化的差异,即把同一性与主动的、积极的差异化对立起来,把存在与过程对立起来,把本质与道路对立起来。以这种方式,山寨体现着真正的中国精神。

    --------------------

    韩炳哲作品(第2辑)

    《山寨:中国式解构》(2023年1月出版)

    Shanzhai. Dekonstruktion auf Chinesisch.

    《超文化:文化与全球化》(2023年1月出版)

    Hyperkulturalität. Kultur und Globalisierung.

    《妥协社会:今日之痛》(2023年1月出版)

    Palliativgesellschaft. Schmerz heute.

    《不在场:东亚文化与哲学》(2023年3月即将出版)

    Abwesen. Zur Kultur und Philosophie des Fernen Ostens.

    《禅宗哲学》(2023年3月即将出版)

    Philosophie des Zen-Buddhismus.

    《什么是权力》(2023年3月即将出版)

    Was ist Macht?

    《仪式的消失:当下的世界》(2023年3月即将出版)

    Vom Verschwinden der Rituale.Eine Topologie der Gegenwart.

    《资本主义与死亡驱力》(2023年5月即将出版)

    Kapitalismus und Todestrieb.

    《大地颂歌:园艺之旅》(2023年5月即将出版)

    Lob der Erde. Eine Reise in den Garten.

    《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2023年5月即将出版)

    Vita contemplativa.oder von der Untätigkeit.

    《时间的香气:逗留的艺术》(2023年5月即将出版)

    Duft der Zeit. Ein philosophischer Essay zur Kunst des Verweilens.

    【编辑推荐】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社会情状和人类心灵,被称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具有“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明快,“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在世界范围内已然成为现象。韩炳哲作品被译成20余种文字,包括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称赞,巴迪欧亲自为其代表作《爱欲之死》作序。

    (5)在国内学界和读者群体迅速觅得知音。韩炳哲作品第1辑共9种(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出版后,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政治学界、传播学界、文学界的专家学者和普通读者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其中《爱欲之死》《倦怠社会》《他者的消失》《在群中》等书备受欢迎。

    (6)中文世界较系统和完整的韩炳哲作品集。韩炳哲作品第2辑共11种,预计2023年5月出齐,与第1辑图书共同囊括了作者主要的和代表性的作品(计20种)。

    (7)《山寨:中国式解构》:在全球化时代探析东方文化独特价值理念,激扬中国艺术传统、挺立中国文化精神的别开生面之作!

    本书考察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仿制现象,从仿制真迹的赝品到假冒却实用性更强的手机,由此讨论了我们总会提到却未及深思的一个现象:“山寨”。

    在中国文化中,原生产品被不断转换、重新塑形,或者说被解构,这并不意味着损毁和破坏,而更多地是指在不同的、不断的解读中揭示、丰富其意义。东亚传统中并没有“前解构”这样的概念,而是直接从“解构”开始的。解构即建构。

    作者站在东方文化立场,批判了西方“绝对”“真理”概念的独断性,弘扬了东方式的连续性、过程性思维(孔子所谓“述而不作”意即在此),为当代艺术领域的创作和阐释建立了新的准则和维度。

    (8)书中包括中国古人和西方美术名家名作十余幅,附赠明代王绂《凤城饯咏图》精美海报,赏心悦目,具有一定收藏价值。

    【精彩书评】

    韩炳哲摆脱了繁琐的哲学论证,他将哲学洞见直截了当地切入当下。这种植根于法德传统的批判视角,剥开了现实的面纱而暴露出它残酷的真相。这不是快乐的知识,而是发人深省的知识。

    ——汪民安,清华大学中文系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阅读韩炳哲,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他用短小精悍的文字,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不风,中山大学哲学系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敏锐、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韩炳哲这套语言文字炼金术,对概念的追根溯源,无论对于外语学习者还是哲学爱好者来说,都不啻为一种有效的思维训练。

    ——安尼,首都师范大学德语系

    就算不懂得海德格尔独创的那些术语体系,仍然不会影响对韩炳哲本人想要讨论的话题的把握,这也正是韩炳哲的批判哲学小册子之所以厉害的地方。

    ——毛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媒体评论】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创造了一种他个人独有的思想传统。

    ——《周日世界报》(Welt am Sonntag)

    韩炳哲用他的作品开辟了一条横穿当代文学之林的甬道。他不求你我点赞,只求警醒世人。

    ——德国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

    阅读韩炳哲的书,意味着不断地被鞭策、唤醒。……他的社会批判虽然不谙体恤之情,但是他仍然热情地拥抱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杂志》(Das Magazin)

  • 忽必烈

    作者:周良霄

    忽必烈,是中国和蒙古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虽灭亡南宋,一统全国,行用汉法,创建元朝,却又多疑猜忌,贪财谥利,纵容近侍,穷兵黩武……忽必烈的一生复杂多变。

    《忽必烈》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忽必烈的专著,也是史学大家、名家周良霄先生元史研究代表作之一。本书完整还原了一代雄主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立体呈现了开国帝王功过纷纭的复杂面向。既充分肯定了忽必烈在上述诸方面的历史功绩,又详细分析了在其治下蒙古贵族、色目人及汉人官员间相互倾轧、争夺的政治升沉,其纵横捭阖的政治权术以及穷兵黩武的对外侵略战争等。

    全书一共14章,前3章讲的是忽必烈即位前蒙古国的历史,包括三任大汗,窝阔台、贵由及蒙哥时期,清晰勾勒出成吉思汗黄金氏族之间因争夺汗位产生的矛盾与纷争,也是忽必烈争夺汗位及第9章“与北边诸王的斗争”的大背景。剩余的章节,则围绕忽必烈毕生的政治行为充分展开。

    虽然是一本小书,但处处可见作者深厚的史学积淀与深刻的史识见解。从叙述忽必烈对汉法与汉人儒臣的态度,到通过忽必烈的活动来揭示蒙古统治阶级在13世纪中的发展变化,这一观察视角使得本书不再仅仅局限于如流水账般罗列忽必烈的一生,也使得本书优于现今市面上流行的数本忽必烈传记。不仅立体展现了忽必烈跌宕起伏、功过纷纭的一生,同时也是探讨元朝政治史的一项重要成果。

  • 从大都到上都

    作者:罗新

    “和罗老师一起旅行,山川都带字幕。”

    ————————————————————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春风悦读盛典年度非虚构奖

    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作品

    《东方历史评论》年度历史图书

    ————————————————————

    ◎ 编辑推荐

    ★国内旅行文学的经典之作,充满赤子之心的历史大散文。

    北大历史学家罗新的徒步之旅,一场关于历史、关于当下、关于自我的深刻探寻。

    五十三岁的北大教授罗新,用十五天时间,徒步四百五十公里,从元大都北京行走到内蒙古的元上都。在此间,他流了血,出了汗,吃了苦,接触了这条沧桑古道上的中国和百姓。

    “旅行者不是来猎奇的,你短暂地(哪怕是浅浅地)融入你所经过的一切地方,你不是高高在上的游览者,你是背负行囊汗流浃背的过路人,你是需要而且一定会得到同情的远行客。”

    ★真正的口碑之作,载誉无数,不断被阅读。这是一部充满学识和洞见、悲悯与关怀的作品。

    在罗老师的笔下,每一段路,每一条河,每一座小山,每一种飞鸟,都凝固着历史的变化与传承。历史学、语言学、地理学、考古学、博物学、诗歌……都信手拈来,满是渊博的学识和历史学家的使命感和洞见——

    “历史学家的使命是反抗主流历史理解。”

    “我们的历史书写对普通人不公。”

    “人不单单是命运的承受者,也是命运的创造者。”

    “真正的历史,应该多给小人物机会。”

    ★古代与现实映照,历史与人生交汇,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也重新发现自我。

    在这条路上,一边是历史,一边是现实。元代君臣的轶事、近代探索者的足迹,与今天百姓的疾苦、“我”的前半生,交汇互见,既波澜壮阔又细腻婉约。颇为耐读和反复品味。

    年少时不为人所知的暗恋,三十年前半途而废的远足,二十年前暴风雪中险些残废的旅行,风华正茂的女弟子的离世,浅淡之交的小博士的离奇失踪……人生如寄,这是一部暗藏深情的写作。

    ★当时空被压缩至极限,愈是如此,愈凸显行走的意义。

    旅行使我们更深地走向自己的内在,同时也把自己开放给世界的外在。本书汇集了许多旅行家对于徒步的思考和意义。所引用的国外旅行家的段落,几乎都出自作者的优美译笔,且金句迭出。

    “在后工业时代,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

    ★本书配以精美手绘插图,以及手绘地图,生动表现沿途历史遗迹和人文风貌。

    ◎ 内容简介

    从大都到上都,这是一条元朝皇帝候鸟般春去秋来的辇路,是一条从农耕文明渐变到草原文明的路。这里是山川的终点,草原的起点,贯穿长城内外,是自古以来从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北大教授罗新,一位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的专家,在华发之年,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元代辇路北行,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背着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山路艰辛,穿行于田垄与山谷间,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抵达上都,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愿。

    “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的了解自己所研究的这个中国吗?”

    “到了我这个年纪,一切希望、梦想、信心和理想都被‘雨打风吹去’,只剩下难以言说的无奈、郁结、愤懑和迷惑。是啊,我了解自己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社会吗? 我所研究的那个遥远迷蒙的中国,和眼下这个常常令我大惑不解的中国,究竟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历史学家罗新用艰苦的徒步行走,开始了一场关于历史、关于当下、关于自我的深刻探寻。

  • 战争

    作者:[加]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和平是种反常吗?

    牛津大学国际历史系的名誉教授玛格丽特•麦克米伦通过对九个章节的详细解读,从古希腊和罗马到百年战争,到美国内战,再到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通过对历史上的经典战役到当下战争中所获教训的反思,从历史、政治理论、文学、人类学、生物学和其他多个学科的角度,探讨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人类为什么如此痴迷于大规模的自相残杀,而我们又将付出什么代价。同时,通过分析战争的起因、方法与手段等,作者审视了战争以何种方式影响了人类社会,而我们在政治构架、科技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变迁又是如何影响战争进行的。本书集中讨论了大量颇具争议的话题:战争是何时开始的?为何战争被描述为所有人类活动中最具组织性的?为何战士几乎都是男性?战争是否曾在我们的控制之下?

    作者也在书中为我们展现了战争的诸多层面。我们所讲的语言、我们拥有的个体记忆以及最伟大的文化瑰宝都反映了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荣耀和痛苦。作为一个令人不安又极具挑战性的话题,麦克米伦也通过引人入胜的观察和实例,揭示了战争如何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性中最邪恶的一面和最高尚的一面。

  • 日本历史上的东与西

    作者:[日]网野善彦

    《日本历史上的东与西》是网野善彦早期的代表作,其中已然展现出“网野史学”的明显特征。网野在这本书中采用地域历史的研究视角,依据考古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诸学科理论,考察了历史上生活在日本列岛东西部的人们在生活和文化上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影响。他不仅谈论了东马西船、骑射型武者和海贼武者、东将门西纯友、源氏和平氏等有趣的历史话题,而且对于东西部地域的社会结构、政治力学关系、东国文化与西国文化等重要概念进行了富有启发的论述,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了“日本人论”和“日本史论”

  • 我是炸药!

    作者:[英]苏·普里多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作品摧毁了西方思想的基石。上帝之死、超人和奴隶道德或多或少地渗透进我们的文化当中,而他也是历史上被误解最深的哲学家之一。

    尼采本人认为,所有的哲学都是自传性的,而在这本祛除神话的书中,苏•普里多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才华横溢、怪异非凡且厄运缠身的人的世界,并照见了那些塑造其生命及作品的人物与事件。

    从他早年平静虔诚而又笼罩在其父亲的神秘死亡之下的基督教成长经历,到他在高山之上孤独的哲学沉思,再到他最终陷入疯狂的恐怖与悲怆,普里多以其洞察力和敏感性探索了尼采的心智、情感和精神生活。

    本书深深勾勒出尼采生命中那些重要人物的肖像,令人难忘:理查德•瓦格纳和科西玛•瓦格纳,露•莎乐美——让他心碎神伤的蛇蝎美人,以及伊丽莎白,他那位狂信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的妹妹,她背叛他,篡改他的文本,任由纳粹肆意滥用。

    今时今日,尼采的思想仍然同时为左派和右派所采纳。要了解这位预见了我们所处的这个动荡时代,并为之寻求解决方案的哲学家,《我是炸药!——尼采的一生》绝对是一部无法绕开的传记。

    *********************

    “此书对于尼采生平的鲜活描述,既是对这位哲学家的探究性侧写,也是对其作品的敏锐评价……尼采常常担心自己会被误读和误用,事实上,误读和误用在过去与现在都从未停止,而这更凸显了如此书般明晰解读的价值。”

    ——《纽约客》

    “一部杰出的传记,其知识的深度与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

    ——约翰•凯里(John Carey),《星期日泰晤士报》

    “典范性的传记作品……尼采被生动地唤醒,并走出了混乱与流言的迷雾……一帧细腻严谨的肖像。”

    ——帕鲁尔•塞加尔(Parul Seghal),《纽约时报》

    “自1889年弗里德里希•尼采在都灵广场上抱住一匹马并失去理智的那一天起,他就一直在呼唤这样一部传记。普里多向这位最炽烈的哲学家-诗人投以平静而安宁的光束,并产生了极富启发性的效果。”

    ——约翰•班维尔(John Banville),《卫报》

  • 维米尔的帽子

    作者:[加] 卜正民

    1976年,考古学家从大西洋圣赫勒拿岛附近的海域打捞上来一艘沉船的残骸,在其中发现了一批明代的瓷器。这些古瓷的故事要追溯到四百年前,当时的荷兰人戴着以北美海狸皮毛制成的帽子,不远万里乘船前往亚洲,用波托西的白银从中国人手中买下大量的丝绸、茶叶和瓷器运回欧洲贩卖。其中一艘货船在海战中被击沉,使那批瓷器得以跨越古今,重见天日。

    同样跨越古今、令历史留驻其中的,还有荷兰的七幅油画与一件瓷盘。在本书中,著名汉学家卜正民从这些艺术品的细节切入,以维米尔等艺术家的作品中描绘的帽子、银币、烟管等物品及其流通为线索,梳理出17世纪在贸易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地如何逐渐从孤立状态走向接触,进而连接成一个交流网络。在这个全球化的黎明时刻,彼此陌生的文化开始相识、碰撞、融为一体。

    卜正民是一个很棒的学者,这本书从荷兰画家维米尔的几幅画作说起,涉及十六到十七世纪荷兰的代尔夫特和全球贸易、这两个世纪之交明清交替、中国的寒冷和瘟疫、传教士来到东亚,还说到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亚洲经营,荷兰人从海洋到达亚洲,甚至讲到“全球性流动现象重新界定他们(荷兰人)的世界观,还拓展了他们的世界”。维米尔的绘画,可能只是一个引子或者象征,不过通过这个小小的绘画,大大的世界历史就渐渐凸显了。

    ——葛兆光

    《维米尔的帽子》是一部兼收并蓄的巧书。卜正民汲取维米尔画作的多处细节,引导读者出入17世纪世界贸易、文化交流的广阔世界。他以代尔夫特为中心,读者随之神游历史,旅途中可见瓷器、海狸毛皮和火器,碰上船难的水手与其同伴、银矿和马尼拉大帆船。这是一本充满惊奇乐趣的书。

    ──史景迁

  • 如朕亲临

    作者:黄博

    本书是一部有关宋代政治史和艺术史的通识读物。作者黄博围绕宋代帝王肖像的史实与逸事,看图说话,分析考辨,绘制出一幅别致的宋代政治生活画卷。全书以轻快的文笔驾驭严谨的学术主题,拥有象征意义的宋代帝王肖像,在两宋的外交往还、军事对峙中发挥了“如朕亲临”的神奇效果,更在北宋的败亡离散中,催生出一幕幕“誓死保卫御容”的动人故事,体现出帝王肖像的视觉展示对于皇权运作的重要性;同时,透过御容殿的迁转与重建,以及皇帝肖像对神仙与先贤圣人的“角色扮演”,揭示了仪式背后皇权与士大夫、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为宋代政治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全书图文并茂,彩色印刷,兼具学术严谨性与阅读趣味性。

  • 艺术的罪与罚

    作者:〔美〕弗兰克·兰特里夏 / 〔美〕乔迪·麦考利夫

    【编辑推荐】

    ★艺术家与杀人犯和恐怖主义者是否彼此需要?艺术创造与暴力犯罪是否一体双生?

    ✔直击9·11事件,消费社会、大众媒体与爱国行为如何勾连?

    ✔炸弹客与艺术家互为镜像,颠覆经济与文化秩序?

    ✔从陀氏的《罪与罚》到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文学与电影中潜藏了怎样的越界欲望?

    -----------------------------------------

    ★切中要害的社会调查 X 细思极恐的深度揭秘 X 自由大胆的跨文化研究

    -----------------------------------------

    ★以尖锐的诘问打开潘多拉魔盒,如同飓风席卷世界。

    -----------------------------------------

    ★美国杰出学者文化研究力作首译中文,知名学者陆建德、知名作家小白联袂推荐。

    -----------------------------------------

    ★装帧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精心打造,完美呈现艺术与恐怖的阴郁诡谲。

    =======================

    【内容简介】

    杀人犯、艺术家和恐怖主义者是否彼此需要?

    本书探索了文学创造力与暴力,甚至与政治恐怖之间令人不安的紧密联系。作者从9·11事件谈起,论及作曲家斯托克豪森将世贸大厦遇袭称为伟大艺术这一事件,进一步揭示出,潜藏在许多浪漫主义文学幻想之下的欲望,是一种将要颠覆世界经济与文化秩序的力量。当然,这也是我们所谓的恐怖主义的欲望。作者提出,在作家和艺术家的力量逐渐消退之时,是罪犯和恐怖主义者继承了这种浪漫而又颇具毁灭性的传统。

    作者在高雅和通俗艺术、虚构和真实罪案之间自由穿行,游刃有余,编织出一张冲动之网,网住人们不安的精神。

    =======================

    【名人推荐】

    艺术的活力有赖于接连不断的“越界”,挑战陈规与传统的艺术家也是某种程度上的路西法。作者以罪与罚为主题,揭示先锋文学艺术和电影如何重塑人的意识,颠覆“存在的统一性”(叶芝语)。这本书像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

    ——陆建德(知名学者)

    -----------------------------------------

    将艺术家对越界和颠覆的渴望,与真实世界令人恐惧的暴力行为并置,不仅仅是某种隐喻。话语本身即是行动,写作,以及其他诸种艺术创造,都是一次心智事件,在艺术想象与真实行动之间,存在着某种心理同构。本书试图由此重新考虑艺术之于世界的位置:对于他们制造的破坏,越界艺术家们天然具有豁免权吗?或者,艺术家是不是应该退回其边缘一隅,不要去妄想改变世界?

    ——小白(知名作家)

  • 上京

    作者:李唐

    【编辑推荐】

    ◆ 黄锦树、阿乙力荐 /《十月·长篇小说》(2021双月号-6)隆重推荐

    ◆ 现代主义×民国北京:软弱刺客,逢乱世、被激活、逐新生

    1918年,京城。刺客梦生在执行任务期间情感和思想受到冲击,想要换种活法;出身优越的知识分子双寒冰写新小说、关心现实,却决定离国去法兰西;马戏团团长韩老板在各地表演魔术,靠技艺在乱世谋生……大历史背景下个体的悲欢离合和生命向往。

    ◆ 《身外之海》作者、十月文学奖得主 李唐 突破之作

    ◆ 穿越和探索北京城:北京城可能并不只有一座,而是有许多座,它们相互叠加,构成了如今的样貌

    李唐是北京人,他从自己居住的劲松地区入手,挖掘这里的前世今生,写出了这部以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上京》。李唐说:“写作者都知道北京是一个历史时空叠加的城市。北京城可能并不只有一座,而是有许多座,它们相互叠加在一起,构成了如今北京的样貌。”

    ◆ 将现代和地域结合在一起,兼具创造力和思想性

    ◆ 精细描绘旧京风物,多角度窥视藏在过去中的未来

    还原1918年的北京:旧时建筑旧时行当、各阶层人的衣食住行、新兴报业、社会状态……主人公在京城遇到的人、茶馆里听来的闲话,都反映着彼时各阶层对现实对未来的关注和讨论。

    ◆ 我已无法忍受将自己当成他人手中刀——刀不需要情感,不需要思想,更不需主张,但我是个人。

    ◆ 知名设计师操刀整体装帧,巧用“银象沉湖”姿态深入主人公精神的深处。

    ------------------------------

    【内容简介】

    1918年,京城。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列强盘踞。供职于“燕社”的职业刺客梦生接到最新任务——上京刺杀日本贵族山内丰成。一向不涉政治的“燕社”这次替谁杀人?出于何种目的?

    刺杀目标终日有专人护卫,梦生只得持续跟踪,伺机而动。数月间,一向独来独往,只做他人手中刀的梦生,遇到不少奇人奇事,情感和思想受到冲击。

    梦生曾笃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都得走自己的道儿。”上京以来,心中屡屡生疑,试图摆脱刺客命运,挣脱自身的隐秘与软弱。

  • 雪国·舞姬:川端康成经典名作集

    作者:[日] 川端康成

    永恒的旅人 书写永恒的孤独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经典作品集

    全新译本 × 收藏级装帧

    鲁迅文学奖得主竺祖慈、日本文学翻译家叶宗敏倾情献译

    精选日本风物插图 看见流动的山川市巷

    编辑推荐:

    ◎经典名作,全新译本首度问世——集结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雪国》《伊豆舞女》《千羽鹤》等六部经典作品,鲁迅文学奖得主竺祖慈、著名日本文学翻译家叶宗敏诚意操刀翻译,全新高质量译本敬献国内读者。

    ◎全彩插图,至美呈现——精选日本近现代版画巨匠川濑巴水、吉田博等大师作品,八十余幅彩色日本风物插图,带来文学与艺术的双重盛宴。

    ◎轻盈开本,质朴装帧——32开小开本轻盈便携,创新护封风格设计,精选五种特种纸内封,函套采用质朴灰卡纸结合烫白工艺,每一细节都浸润川端式的美学诉说。

    ◎内文特别收录,充盈阅读体验——额外收录《千羽鹤》续篇《波千鸟》、三岛由纪夫《舞姬》解说及译者说明,传达川端康成创作的台前幕后。

    内容简介:

    《雪国·舞姬:川端康成经典名作集》汇集了日本文学巨匠、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雪国》《伊豆舞女》《千羽鹤》《舞姬》《美丽与哀愁》《古都》六部经典小说作品。在错乱繁复的情感纠葛中,在川流不息的时光岁月中,在反复流转的灯火与寂寥中,川端康成刻画出深处所藏的美丽与哀愁,传递出一份“物哀”的内涵。

    本套作品集采用翻译家竺祖慈、叶宗敏全新高水平译本,辅以日本版画巨匠川濑巴水、吉田博等大师作品插图,精选用纸,装帧考究,只为敬献一份全新的川端康成阅读体验。

    媒体推荐:

    川端康成极为欣赏纤细的美,喜爱用那种笔端常带悲哀,兼具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川端康成的小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动人的作品之一。

    ——《纽约时报》

    很少有其他作家能够用这么少的文字唤起对一个画面的如此持久的记忆。

    ——《旧金山纪事报》

    名人推荐:

    川端康成应该说是我的文学启蒙老师之一。

    ——著名作家 余华

    谈论川端先生的人一定要接触到美的问题。谁都说他是一位美的不倦探求者、美的猎获者。能够经得起他那锐利目光凝视的美,是难以存在的。但是,先生不仅凝视美,而且爱美。可以认为,美也是先生的憩息,是喜悦,是恢复,是生命的体现。

    ——日本著名画家 东山魁夷

    获奖记录

    作者获奖记录:

    1953年 被选为日本文学艺术最高荣誉机关艺术院的会员

    1957年 获西德政府颁发的“歌德金牌”

    1960年 获法国政府授予的艺术文化勋章

    1961年 获第21届日本文化勋章

    1968年 获诺贝尔文学奖

  • 今昔百鬼拾遗 月

    作者:[日] 京极夏彦

    ★独立揭起妖怪推理大旗的当代名家——京极夏彦“百鬼夜行系列”最新作品

    ★理性至上的科学杂志《稀谭月报》记者中禅寺敦子 × “事件体质”的十四岁少女吴美由纪 携手破解离奇案件—— 鬼 | 河童 | 天狗

    ★已经发生的事实,无法改变,更绝对不能捏造,但个人的过去,是可以改变的——前提是人必须活着。

    《今昔百鬼拾遗——月》是以京极堂中禅寺秋彦的妹妹、《稀谭月刊》编辑中禅寺敦子和女中学生吴美由纪为主角的妖怪推理小说集,收录了《鬼》《河童》《天狗》3篇故事。

    中禅寺敦子

    稀谭舍之创社科学杂志《稀谭月报》的记者,京极堂中禅寺秋彦的妹妹。

    一头短发,纤细娇小,很少穿裙子,健康好动,乍看之下像个少年,但仔细一看,那是个英气焕发的美人。实际年龄已超过二十岁,外表仍像个女学生。

    与天真烂漫的外貌相反,她是个理性至上的才女,也是个精明干练的编辑。

    闻一知十,正直严谨,直言不讳,贯彻己志。这是敦子的魅力所在。

    这世上存在超越男女框架,依然能够惬意相处的人。敦子就是这种人。

    吴美由纪

    十四岁少女。个子挺拔,手脚修长。活泼明朗,坚毅果决。

    积极但不知变通,并非冥顽不灵,只是在得到能接受的答案之前,都不肯退让。

    这名活泼的少女身边接连发生离奇惨案。从绞杀魔、溃眼魔事件中脱身不到一年,转入新学校交到的挚友——学姐片仓春子又成了“昭和试刀手事件”的第七名被害者……

    《鬼》:鬼刀引发的连环砍杀事件的真相究竟为何?

    《河童》:发生在深山清澈河流里的惨剧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

    《天狗》:一连串难解的女性失踪死亡事件到底有何关联?

  • 缪丽尔·斯帕克短篇小说全集

    作者:(英)缪丽尔·斯帕克

    缪丽尔·斯帕克,20世纪下半叶苏格兰最重要的女性作家,英国爵级司令勋章获得者,《泰晤士报》“1945年以来的50位英国伟大作家”之一,《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作者;

    她的小说“年轻、机智、狡黠、母性、亲昵,充满观点”(《纽约客》),备受格雷厄姆·格林、伊夫林·沃、约翰·厄普代克等大西洋两岸重要作家的推崇;

    约翰·厄普代克为她的小说着迷,称赞她是大西洋两岸少有的,有足够资源、胆识和耐性去改变和滋养“小说”这台机器的作家之一;

    《纽约时报》赞誉其为“发掘形而上学文学乐趣的先驱”,《纽约时报书评》则直接断言:只要人们还阅读英语小说,缪丽尔·斯帕克的作品就会被继续传颂;

    缪丽尔·斯帕克写作生涯短篇小说全结集,凡四十一篇,风格绮丽多变,语言机警狡黠,故事出其不意;

    旅英青年译者王雨佳独力翻译,中文世界初次翻译出版。

    缪丽尔·斯帕克创作能量惊人,生前写作发表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受到同时代作家如约翰·厄普代克等人激赏,本书收录短篇小说《离恨鸟》《被风吹动的窗帘》《典当铺的老板娘》《家庭成员》《预言家》《两位名人父亲的女儿》《开放参观》等,凡四十一篇,既有展现南非等地异域生活的篇什,也有聚焦现代都市人生活状况的篇目,故事写作年代横跨近半个世纪,集中呈现了斯帕克短篇写作的全貌,展现了她在短篇写作领域的非凡创造力。

    缪丽尔·斯帕克的小说仿佛一块块五光十色的碎片,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又如刹那破碎的玻璃,清脆利落。—— 约翰·厄普代克

    只要人们还阅读英语小说,缪丽尔·斯帕克的作品就会被继续传颂。——《纽约时报书评》

    本世纪(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发掘形而上学文学乐趣的先驱。——《纽约时报》

    读她的小说绝不会让人产生“沉闷无聊”或“粗俗”这种感受。——《新政治家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