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子书
-
蒙古、安多与死城哈拉浩特
1907年11月10日,一支由俄罗斯著名的中亚考察家彼得·库兹米奇·科兹洛夫带领的考察队离开了莫斯科,准备前往中国西部,计划在这次为期两年的考察中,对蒙古的中部和南部、青海湖地区以及西藏东北部和四川北部地区进行考察研究。与科兹洛夫同行的还有莫斯科大学的地理学教授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洛维奇·纳帕尔科夫、地形测绘员彼得·雅科夫列维奇·纳帕尔科夫、植物和昆虫类收集家谢尔盖·西里维尔斯托维奇·切蒂尔金,以及十名护卫队员。当列车离开凌冽的北方,载着这十四人去往中国西部的戈壁沙漠之时,大概没有人能预料得到,他们的这一次中国之行,将带来一次人类考古学历史中的重大发现,揭开一座被尘沙湮没的古城——黑城哈拉浩特的全部秘密。
在《蒙古、安多和死城哈拉浩特》一书之中,我们除了获悉科兹洛夫的考古发掘成果之外,还可以在他的考察记中,看到对当时当地民族学与社会学的调查、地质学与地理学的勘探、生物学的采集与研究、生态学的考察等方面的详细记载。是我们了解西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民族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是一部描写20世纪中国西北自然生态景象与人文风貌的生动记录。
-
烦人的爱
埃莱娜•费兰特匿名写作生涯的起点 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情感原型
一部浸满泪水的小说 揭露对母亲复杂的嫉妒和渴望
“我想知道母亲为什么决定死在那个地方,但我永远也不会知道答案。”
——————————————————
★ 获得意大利文坛重磅奖项艾尔莎•莫兰黛奖
★ 改编电影《 烦人的爱》(1995)入围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
★ 黛莉亚-阿玛利娅的母女关系,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隐秘源头
——————————————————
《烦人的爱》(1992)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的首部作品,描述了一段充满痛楚和阴影的母女关系。
在黛莉亚四十五岁生日当天,本应该坐上火车来罗马给女儿庆祝生日的母亲阿玛利娅被人发现溺亡,身上只穿着一件精致的内衣。
黛莉亚回到故乡那不勒斯,试图查清母亲的死因。身为裁缝的母亲一辈子都被迫掩盖自己的魅力 ,以此逃避好妒的画家丈夫的体罚,却在死前留下了一箱来历不明的高档衣物。
黛莉亚对母亲的挖掘变成了一场令人心碎的记忆的救赎。她越接近母亲晚年的秘密,关于阿玛利娅的真实就如同尖锐的碎片,将黛莉亚多年来精心构建的谎言彻底击溃。她在迷乱中意识到,阿玛利娅承受的暴力,不止来自专制残忍的丈夫和兄长,抑或是在她身边徘徊多年的商人卡塞尔塔,更来自童年的自己、来自自己对母亲无法平息的占有欲望。
黛莉亚最终穿上母亲馈赠给自己的衣物,和四十年前的谎言和解。在母亲离世的海边,她将自己的证件照片涂抹成母亲的样子。对她而言,阿玛利娅从未离开,她就是阿玛利娅。
——————————————————
媒体评论或名家推荐:
费兰特以内敛的文字,将撕裂家庭的日常暴力显露出来,包括黛莉亚试图保护她的母亲免受父亲的殴打。在《烦人的爱》结尾,揭示了对母亲的暴力共谋有着让暴力和沉默循环往复的残酷可能。——《出版人周刊》
小说围绕死亡的怪异氛围展开,但更多是在写记忆和自我的迷宫。——《纽约客》
“女儿和母亲的身份,在我的书中占着很重要的位置。有时候我想我一直都在写这个主题,我的所有不安都源于这里。”(埃莱娜•费兰特)
后来我写出了《烦人的爱》,我第一次感觉我写出了一些打动人心的东西。一种救赎的欲望。所有那些我们没有看到、没有理解的东西。我讲述的是一种痛苦,一种可以算得上不幸的经历,就是我们作为女儿,也会像裁缝一样包裹母亲的身体。
——玛莉娜•泰拉尼、路易莎•穆拉罗对费兰特的采访,刊于2007年1月27日出版的意大利杂志《我是女人》
-
我暗淡的凡妮莎
☆ #MeToo时代,一个“洛丽塔”的自白。
☆ 她多么希望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可它永远不会是。
☆ “‘伤害一个小女孩能费多少力气?这个女孩要走出这道阴影又需要多少力气?你觉得他们中谁更强大?’问题悬在那儿,可答案显而易见——她才是强者。”
☆ 一个残酷至极的精致谎言,一段饱含创痛的无望回忆,一次无比坚强的痛苦重生。
☆ 斯蒂芬·金力赞!甫一出版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亚马逊2020年3月Best Book,Goodreads读者选择奖提名作品,《卫报》《今日美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时尚芭莎》等多家媒体推荐
☆ 关于凡妮莎:
2000年,凡妮莎·怀的高二生活开始了。她自卑,内向,敏感,课业落后。恰在此时,英语文学老师雅各布·斯特兰出现在她的视野中,他赞美凡妮莎的才华,引导她读《洛丽塔》。孤单的凡妮莎享受着被关爱的感觉,这或许就是所谓的“爱情”,可斯特兰想利用的,正是这种“爱情”……
2017年,随着#MeToo运动展开,斯特兰的行径被前学生泰勒曝光,但调查毫无结果。泰勒给凡妮莎发来消息,凡妮莎突然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保持沉默,继续相信自己的“爱情”故事,或者,重新定义过去发生的一切。但她怎么能背叛自己的“初恋”呢?这团将她与残酷真相隔开的迷雾,已笼罩她近二十年,彻底改变了她的一生。她要花费多少力气,才能离开这条遍布谎言的小径?
“总有一天,你可以不被他的行径定义,你可以有别的可能。”
☆ 关于本作:
拉塞尔的作品既残酷又富有创造性……对创伤和权力进行了一次极其复杂、富有创造力、细致入微的考察。
——《纽约时报书评》“编辑之选”
扣人心弦……一本令人振奋的、毫不妥协的书。毫无疑问,它会获得大量女性的认可,但男性也确实应该读它。
——《经济学人》
它的力量和它的痛苦一样强大,可以说是#MeToo时代的经典著作之一。
——《时尚》
一包炸药!
——斯蒂芬·金
-
冬至前夜
中国社会派推理的黑马
《消失的孩子》原著作者贝客邦全新长篇小说
凶杀案、失踪案、坠海案,重重迷雾背后,
一个女人要重新开始多少次,才能逃脱被摆弄的命运?
编辑推荐
◎湖南卫视悬疑剧《消失的孩子》原著作者贝客邦全新长篇小说。
贝客邦凭借对小城社会的入微洞察、稳扎稳打的谋篇布局、扎实的文字功底,在豆瓣阅读上创下850万的阅读量,书均评分9分以上;两年四部纸质化,两部影视改编,堪称中国社会派推理的一匹黑马。
◎凶杀案、失踪案、坠海案,重重迷雾背后,揭示的是:一个女人要重新开始多少次,才能逃脱被摆弄的命运?
三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案子,内里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背后的真相,让人不寒而栗。
◎来自作者的挑战:你将是上帝视角,先警察一步知道谁是凶手,那你能先一步解开诡计吗?
一辆汽车坠海,车主溺死。已知:车主没有自杀动机,也不存在疲劳驾驶;且全程有监控,行车过程中车上没有其他人,车从起点一直开到坠海。他是怎么被杀死的?
内容简介
2012年11月12日凌晨,滨海小城云岸县发生了一起凶杀案,一名男子被勒死在轿车中,同车女子严小月失踪。
冬至前夜,在无人的县道上,冰燕和丈夫撞死了一个女人。为掩盖罪行,他们将其沉入湖底。冰燕设法摆脱了警察的怀疑,却无法逃脱梦魇中的魅影。数月之后,魅影成真,本应在湖底腐烂的女人赫然出现在冰燕面前……
翌年夏天,联洋汽车经理宋先平坠海身亡。自杀?他杀?疑窦丛生。
这三个案子,让一众县警一筹莫展。但通盘考虑,印山城似乎有了一些眉目。他是否能拨开重重迷雾,找到其中隐秘的联系?
-
未来往事
未来世界的往事,
早已为我们悄悄埋下宇宙永恒的真相。
正是人类对认识未来的强烈渴望,催生了科幻文学,“科幻”与“未来”从此开始了命定的相伴相生。
一本充满画面感和沉浸感的科幻小说集,《未来往事》中的7部中篇科幻小说立足“虚拟现实”视角,以未来为时间原点,探讨在技术高度发展的未来,人类社会生活各方面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对自我、情感、未知世界的多层面探索。在这些“记忆警察”“克隆技术”“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半人机甲”的故事里,你会发现技术并不是主宰未来的唯一元素,“未来”世界的“往事”记忆里,时间之神早已为我们悄悄埋下宇宙永恒的真相。
《未来往事》与《未然的历史》,是未来事务管理局与青年文摘杂志社联合策划推出的“中篇科幻佳作丛书:科幻剧院系列”的第一辑。丛书共收录国内外优秀科幻作品15篇,涉及“平行宇宙”“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科幻母题,以惊心动魄的故事为载体,探讨虚构设定下人与自我、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和界限,思考处于漫长时间维度下人类的命运走向。
【名家推荐】
科幻小说不仅仅是一种文学题材,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未来局这套丛书让人看到了这种思维方式在当下的价值。阅读这些优秀的中篇科幻作品,如同观看一部部科幻电影。它让我们从标准答案中抬起头来,开始眺望未来的星空,在一个更为悠长的时间线索中思考人类命运。
——阿郎 影评人,作家,《看电影》杂志主编
正如科幻电影是极其复杂而需要非常出色的素质去完成的工业制作,科幻小说作者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是高度综合的,同时我们依然能够从中读到人类最普遍的情感和追求,不管那是梦幻泡影,还是将会发生的历史。
——李霄峰 导演,代表作《风平浪静》《少女哪吒》
一部具有冲击力并且朝气蓬勃的科幻小说选集,孕育着许多闪光而奔放的灵感。
——韩松 科幻作家
“科幻剧院”丛书精选近年来一系列优秀中篇科幻小说,呈现出一股中国本土科幻的澎湃力量。目光穿梭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神奇画面,让人久久不愿离场。
——陈楸帆 科幻作家
-
达洛卫夫人
《达洛卫夫人》出版于1925年,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之作。
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卫生活中的一天,详细讲述了她为在家里举行的晚宴所做的准备。不过,读者看到的并不仅仅是达洛卫夫人一天里的活动,而是她的性情,她的际遇,她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人物的回忆与时空的转换彼此交织、互相渗透,如雨点一般缤纷坠落,让我们不知不觉地感同身受,而达洛卫夫人一生的画卷也在我们眼前缓缓展开。
-
死亡间歇
死亡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念,也塑造了生生不息的爱。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绝对荒唐、绝对好笑、绝对认真的思想实验:如果没有人死去,这个世界会怎样?
✲ 借死亡女士的感受,重新看见人类社会的暴力、价值观念和自发性。
✲ 诺奖授词:萨拉马戈用想象力、同情心和反讽所 维系的寓言,持续不断地触动我们。
✲萨拉马戈诞辰100周年纪念版,收录萨拉马戈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修订版译后记。
✲人的价值观念由死亡所塑造,而人又发明了比死亡更强大的东西。
✲阅读萨拉马戈,就是重新看见世界。
·
新年第一天,没有人死去。
这事实在有违常理,首相呼吁大家不要恐慌,
报纸依循旧例刊发“新年新生命”的新闻,
但骚动早已蔓延:
人类陷入永恒的老年,养老金储备将不堪重负;
殡葬公司面临破产,只能埋葬猫猫狗狗和金丝雀;
悲观派哲学家忧心忡忡:没有死亡,前景将是一片灾难。
而死亡,一位裹着布单的骷髅女士,和长柄镰刀住在冰冷的地下室里,对有史以来第一次的自我主张感到满意,她随时准备复工。
·
《死亡间歇》同样符合我作品的主要特点:接受不可能的事物,调动想象力,从颇具挑衅的假设中提出所有可能的答案,哪怕它不符合一般意义上的逻辑。死亡不是实体,但当我们突破限制,进入不同的观察层面,想象中的事物就都自洽了。——若泽·萨拉马戈
·
萨拉马戈对于死亡的这场噩梦,如同先知的异象一般震撼;站在世纪之交,站在欧亚大陆的天涯海角,一个葡萄牙人天马行空的梦话也可以振聋发聩。——符辰希(本书译者)
·
简而言之,萨拉马戈的这本小说对于今日世界而言堪称伟大的序曲。——《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
外面是夏天
“韩国八零后天才女作家”金爱烂
第四十八届东仁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奖得主 笛安 作序《烈日下的午后孤独》
“有能力将‘当下’的生活‘文学化’的作家其实并不多,而金爱烂的作品,表明了她不仅有这个能力,而且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风格与美学特征。这七个孤独的故事,愿你们读后,觉得亲切。”
《外面是夏天》是金爱烂的第四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入七篇作品。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多在经历“失去”,失去孩子,失去父亲,失去能用母语与之交流的人……金爱烂似乎有意将这种种失去之痛揉碎,均匀地分布在字里行间,让痛感不时击中读者的心。在本书中,作者依旧保持着都市生活观察员和记录员的角色,叙述平实,贴近生活。
-
心理医生来看我
★ 德国《明镜周刊》重磅推荐,德国亚马逊4.6高分好评,大家都在看的热门心理学科普!
★ 干货满满,一部清晰好读的现代心理问题大百科!
★ 德国专业心理医生通过分析6个普通人的心理困境,解密常见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缘由。
★ 通俗易懂地为你阐释常见脑科学名词和多种心理学理论,了解心理的运作机制和都市人常见情绪问题,带你逐本溯源,深入了解你自己。
★ 至少,我值得被自己好好对待。我用心照顾我唯一拥有的东西,我的生活。——利蒙
★ 在完美主义和权力占有欲的背后是对认同感的苦苦追寻,而仇恨的背后则是屈辱的经历,施暴的背后是被伤害,偏见的背后是内心的焦虑。很多心理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前提在于我们要采用全新的视角。——利蒙
★ 轻盈平装,可以随身携带的“心理咨询师”!
★ 我们为身体做了那么多事情,却唯独忽略了心灵;当我们的心得到照顾时,它一定会非常感激!
———————————————————————————
扎比内·韦里·冯·利蒙结合临床案例以及众多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用轻松有趣的笔调深入浅出地向我们展露了大脑和情绪的秘密,解释心理机制的运作与需求,并针对各种心理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这不仅是一部心理学佳作,还是指导我们面对现实心理困境的指导书。本书让我们得以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被我们忽视的内心声音,其实早该去倾听;我们一直逃避的问题,其实有办法解决。
———————————————————————————
这是一本有魔力的小书。翻阅它的时候,就如同坐在心理诊所舒适的红沙发上等待被倾听。它不断散发着魔力,使完美主义者远离焦虑,让情感受害者绝地反击,帮迷茫又疲倦的人们找到心灵的出口。——编辑推荐
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关于心理的知识,当然还有很多关于我自己的知识。——德国图书网站bücher.de读者
我非常同意作者的意见,每个觉得自己有点心理问题的人都应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本书可以帮你更有针对性地与心理医生对话,令人印象深刻。——Goodreads读者
-
花朵与探险
★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官方授权出版,英国国宝级女性植物学家、画家玛丽安娜·诺斯国内首本画册!作家、策展人祝羽捷长文导读,科普作家、自然题材画家余天一翻译植物介绍并校订学名。科学与艺术融合,用画笔展现明艳生动的自然盛景,美轮美奂。
★“坚持热爱,终将收获人生的绚烂花朵。”诺斯打破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对女性的重重禁锢,选择终身未婚、独自环游世界,并为植物作画。她深入六大洲的16个国家和地区,记录了全球的900多种植物;不仅独立发现了新物种,更在彩色摄影尚未诞生的年代、用画笔启发了科学家们对新物种的持续发现,在学界享有崇高地位。
★本书收录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玛丽安娜·诺斯画廊的约400幅作品,以诺斯的旅行目的地和时间线重新梳理归类,植物肖像、风景写生、人文古迹、当地生活……翻阅本书,就像跟随这位勇敢、敏锐且热情的女探险家,开启一个丰富而未知的自然世界。本书同时选编了《诺斯画廊官方指南》中的地点与植物介绍,更为详细地对每幅作品进行科学解读,并对当时的植物学名重新校订,植物学参考价值高。玛丽安娜·诺斯被达尔文奉为“缪斯女神”,她的画廊被维多利亚女王称为“国家的礼物”。邱园院长约瑟夫·胡克评价这些作品为“植物王国的奇迹”;邱园图书馆艺术与档案馆馆长克里斯托弗·米尔斯称本书献给所有“视画廊为珍贵朋友的人,还有到目前为止不能把图像资料带回家随意翻阅的人”。
★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官方提供高清大图印刷,媲美画廊原作质感。画作中这些姹紫嫣红的花朵们既是艺术的创造,又是科学的宝藏。对喜爱艺术、植物的读者来说,本书是一座“纸上植物园”,既能足不出户游览邱园的诺斯画廊,更能“收藏地球上所有的花”。
★ “人人都爱玛丽安娜·诺斯,她是我们心中的勇敢之花。”作家、策展人祝羽捷曾在英国留学生活数年,并与英国旅游局合作,到访邱园录制诺斯画廊推荐视频,她为本书创作长文导读,倾情讲述偶像玛丽安娜•诺斯旅行绘画的一生,以及她作为女性的心路历程,对自然和绘画创作的热爱,和突破家庭与世俗所做的努力;科普作家、自然题材画家余天一为邱园植物分类学硕士,并因诺斯的一幅婆罗洲植物画作而发现新物种,他为本书翻译植物介绍并重新校订学名,从《诺斯画廊官方指南》中精心挑选大量内容编入本画册。
★精装大开本,厚达472页的收藏级画册。半透明pvc护封设计,以红色象征女性坚韧热情的一面。内文选用128g进口哑粉纸,与屡获大奖的艺术图书专业印厂“雅昌”联手,还原诺斯笔下生动、细腻的植物世界。强烈推荐审美品位高的读者送礼/收藏!
-
星际穿越
《星际穿越:电影背后的科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剖析十部经典科幻电影,带你开启探寻科学的奇妙之旅!
量子物理学博士与剑桥大学科普作者强强联合,从《异形》到《侏罗纪公园》,再到《黑客帝国》《星际穿越》,每一章都有特别的主题,涉及天体物理学、神经科学、心理学、植物学、人工 智能、进化论等多种科学领域,展现前沿领域的奥秘。
“我们能实现时间旅行吗?”“黑洞里面到底是什么模样?”“病毒能把人变成丧尸吗?”“我们活在虚拟世界里吗?”……该书风趣又严谨地讨论了这些让人十分好奇的问题,让人在科学研究、科幻和电影的边界轻松漫游,是充满探索精神的读者以及科幻电影爱好者不能错过的佳作。
★《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最佳图书
★《新科学家》杂志推荐图书
★《卫报》《金融时报》《赫芬顿邮报》力荐
对科幻电影中的“科学”有趣又异乎寻常的解答。——英国《新科学家》杂志
引人入胜又诙谐幽默的作品。——理查德·奥斯曼(英国作家)
知识丰富,让人在科学研究、科幻和电影的边界轻松漫游。——罗杰·海菲尔德(英国科学博物馆对外事务主任)
非常有趣,学术造诣很高且十分令人着迷。——本·米勒(英国喜剧演员)
-
时间与权力
从在“三十年战争”的炮火中饱受摧残,到第三帝国时期企图掌控世界,德国在不同统治者治下走出了一条逶迤曲折的道路。我们不禁追问:德国乃至世界的政治决策者们,是如何理解和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又是在何种理念的引领下做出决策,从而决定国家命运,影响世界的发展进程的?
为解答这一意义非凡的问题,德国史专家克里斯托弗·克拉克匠心独运,抓取“时间意识”这一富有哲学意义的切口,以四位德国历史的塑造者,即大选侯弗里德里希·威廉、弗里德里希二世、俾斯麦和希特勒作为研究样本,对“掌权者的权力与其时间意识的关系”这一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解读。
时间意识有关一个国家的过去、当下与未来:从过去的历史中吸取教训、汲取力量,预设未来可能的危机和变革,并指导当下的决策和行动,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是国家政治决策者的基本思考逻辑。克拉克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抽取了弗里德里希·威廉、弗里德里希二世、俾斯麦和希特勒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言论和政治动作等信息,以深思熟虑而热情洋溢的笔触,揭示出决策者如何理解与运用时间的概念、权力与时间有何互动关系,以及时间意识对大国内政外交的影响等问题的答案。
这一切口细长而深邃,不仅能让我们洞悉德国历史复杂而恢宏的另一面,也为我们了解当下世界大国的对内政策和对外博弈提供了全新的观察视角。
-
婚难时代
人人都结婚的日子一去不返!没结婚的人都过得怎么样?
★ 3位资深记者、3年跟踪调查,走心采访数十组不同背景受访者:
如何面对父母催婚?相亲怎样才能不踩坑?小县城找对象更难?大城市婚恋内卷怎么办?……
★ 不塞观点、不卖焦虑,捕捉时代脉动,展现当下婚恋潮流的转变:
寺庙相亲、AI做媒、找纸片人老公……提供一份婚难时代的多元人生实录!
★ 数据详实、案例丰富,婚难现象背后,是跨越国界也能感同身受的社会现实:
就业困难、职场歧视、年龄焦虑、疫情焦虑、老龄化与孤独死……
★ 呈现婚难时代下真实的婚育压力与多样的选择:
家长代理相亲、终身不婚、主动单身母亲……
===
“找对象和找工作挺像,选不选你由对方决定。”
——职场和相亲都历经坎坷的40岁女性
“我儿子长得年轻,而且年纪小的媳妇能给我生两个孙子。”
——想替40岁儿子物色20岁对象的母亲
“晚上泡澡的时候,我经常会冒出一个念头——要是我就这么死了怎么办?”
——长年单身的60岁男性
“我在游戏里有许多恋爱对象,人生比其他人快乐许多倍。”
——恋爱手游玩家
……
现在,日本人结婚似乎越来越困难了,有媒体专门提出“婚难时代”一词,来记述这个显著的社会现象。每四名男性就有一名终身未婚,每六名女性就有一名终身未婚。
同时,人们的婚恋形式更加多元。有人在东京相亲超过十年;有人代替子女相亲;有人年近七十才初次结婚。寺庙相亲、旅行团相亲、AI相亲……形形色色的相亲活动层出不穷。
结婚难,到底难在哪里?
本书是三位日本资深记者三年调查的成果,带我们走进现代人的真实生活。
===
我们不得不认同书中提到的一点:对年轻一代来说,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必需品。
——印南敦史,作家、书评家
本书探讨的,是能够突显年龄、地域和价值观差异的话题。因为不可能有绝对正确的答案,与其听取不偏不倚的一家之言,不如听取大量各有偏向的观点。
——bookmeter网站读者
希望父母辈也读一读这本书。或许他们会睁眼发现:时代已经变了。
——日亚读者
-
贝尔维尤
自诞生之日起,这家公立医院从未将任何病人拒之门外
这里是最后的庇护所,是一座城市的死亡哀鸣与生命搏动
·
一家公立医院的演变史,一座巨变城市的发展史,一个新生国家的医学进步史
特别收录42张珍贵历史照片,还原贝尔维尤历史上关键人物与重大事件
·
王晨光 罗新 杨震 鼎力推荐
··
【内容简介】
提到贝尔维尤医院,人们脑海中会浮现出以下画面:危险的传染病患者,发狂的精神病人,遍体鳞伤的案件受害者,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作为美国最古老的公立医院,贝尔维尤早已成为美国历史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它救助声名狼藉之人,照护最弱势群体。它经受了未知疾病、经济动荡、政治变局与自然灾难的考验,也见证了现代医学史上的重要创新与持续存在的争议,甚至在三次关涉美国总统的重大医疗危机中扮演了核心角色。
贝尔维尤曾改写美国医学史。它是美国第一家拥有妇产科、急诊室和附属医学院的医院;它成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支平民救护队,开设了第一所女护士学校,促使纽约市成立全美第一个公共卫生部门;它在法医学、精神病学和传染病学等方面总是走在时代前列。
同时,贝尔维尤也是艺术家和好莱坞的灵感源泉,在美国流行文化中留有深刻的烙印。索尔·贝娄、艾伦·金斯堡、理查德·耶茨都曾在作品中为贝尔维尤留下一笔,比利·怀尔德和弗朗西斯·科波拉甚至把这家医院搬上了大荧幕。
在美国,有经济能力的人往往选择去私立医院寻求医疗服务,而贫民的健康只有类似贝尔维尤这样的公立医院来保护。贝尔维尤的病人来自世界各地,其中很多人无力支付医疗费用,但贝尔维尤从未拒绝过任何一位病人。这也意味着,这家医院的历史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承担了社会对穷人应负的责任,得到的回报却近乎微薄。
著名历史学家、普利策奖得主戴维·奥辛斯基耗费数年研究与采访,撰写了这部精彩动人的医院大历史。贝尔维尤的故事凝结了一座城市曲折的发展史,也是一个国家公共卫生史的缩影,至今仍在继续。
··
【学者及媒体评论】
一个个娓娓道来的故事描绘出贝尔维尤这家公立医院艰辛与成就交织的历史,勾勒出三百多年来美国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折射出卫生与移民、疾病、社会和经济动荡的联系。
——王晨光(清华大学法学院、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教授)
·
本书聚焦于颇具传奇色彩的公立医院贝尔维尤,它创造了美国医学史上诸多“第一”。作者以扎实、严谨的治史态度,勾勒出这家医院三个世纪以来的曲折艰辛。阅读医院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回归医疗的本质,厘清医学如何以人为本。
——杨震(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副院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办公室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
尽管贝尔维尤经受了三个世纪的战争、疫病和自然灾害,尽管在美国最大的城市运营这家美国最大的公立医院将面临无穷无尽的难题,但是奥辛斯基这本优秀的著作提醒我们,奇迹不在于这家公立机构运转至今,而在于它仍然运转得这么好。
——《纽约书评》
·
本书既是一家医院的发展史,也是疾病、现代医学以至纽约的历史。作为普利策奖得主,奥辛斯基在描述细节方面极具天赋。
——《纽约时报》
·
在奥辛斯基的努力下,极为复杂的机构历史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奥辛斯基搜寻与讲述令人难忘的逸闻与掌故,使这段历史跃然纸上,他是这方面的大师。本书的确是一部严肃著作,但书中还不时穿插丰富有趣、时而令人毛骨悚然的历史细节。
——《芝加哥论坛报》
·
在阅读这部厚重史书的过程中,我们见证了贝尔维尤如何从18世纪设备简陋的传染病院演变为如今世界一流的医学研究中心……奥辛斯基简直坐拥文献富矿,与他一同穿越这段历史,实为一桩乐事。
——《今日美国》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疗愈全书
读懂甲状腺激素异常的信号,脱发、体重增加、睡眠障碍、抑郁、疲倦、皮肤干燥、月经失调等,这些看似衰老或亚健康的表现,小心是甲减在作怪!
甲状腺健康管理全书,一定要知道的甲状腺和内分泌知识!
◎ 编辑推荐
试着评估你的身体是否正在发生着这些改变:
体重在一天天增加,总觉得所有衣服都缩水了
注意力和记忆力都不如往日,备忘录主宰着工作和生活
生理周期越来越不规律,月经过多或是稀少
戒掉了以前的坏习惯,却仍然感觉不舒服
明明重复过上百次,突然在某个早晨,脑子像被关上了开关,站在台前的自己一脸茫然……
也许你没有想过,是你的甲状腺健康正在影响着这一切的发生……
甲状腺激素对人体的每一个功能都至关重要。但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很少有人能让甲状腺激素和许多其他重要激素保持在最佳水平。一些看似和衰老和亚健康相关的问题,例如睡眠障碍、脱发、皮肤干燥、月经不调、体重增加等,却可能在提示是甲状腺出了问题。
甲状腺和内分泌功能紧密相关。然而,甲状腺的早期病变表现较为隐匿,想要得到明确诊断往往并不容易。掌握甲状腺的健康知识,能帮助我们尽早发现异常,做到早诊早治。
在本书中,凯瑟琳•R. 辛普森提供了大量关于甲状腺和内分泌健康的基本信息,这些信息对你掌握自己的身体状态和获得健康至关重要。改变饮食和生活方式,实施必要的激素替代疗法以纠正激素和营养不足,对甲状腺功能的维持有着重要的意义。
◎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全面地向读者介绍了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症状、原因、治疗以及补充支持疗法的方方面面,还介绍了甲状腺及其功能、甲状腺与内分泌系统的相互作用、如何评估甲状腺健康等内容。同时涉及了儿童甲状腺功能障碍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部分内容。本书适用于广大对甲状腺健康有认识需求的读者。
-
杨振宁传
“中国人在国际科学上有建立不朽之功绩者,乃自杨振宁始。”
从战火中走出的西南联大少年到万众瞩目的世界科学巨匠,
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的壮阔传奇人生!
跨洋亲访本人及众多同时代物理大师,
第一手资料翔实的空前绝后之作!
收录近百张私家照片,增补特别章节,
杨振宁本人签名认可传记版本
★ 编辑推荐 ★
◎ 杨振宁——屹立于世界物理发展史的科学巨匠 ◎
他是掀起革命的首位华人诺奖得主——在 “上帝怎会是左撇子”的质疑声中,与李政道一起大胆提出“宇称不守恒”,破除令整个物理学界一筹莫展的“θ-τ之谜”,不过而立之年便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因而感叹人类终于“走出了房门”。
他是为近代物理科学奠基的一代大师——“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与“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相提并论”的重要理论工作,是量子物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为重要的一个理论规范架构,其方程是近代物理科学300年来九组最重要的方程之一。
“杨—巴克斯特方程”被认为是影响拓扑学、量子群、代数等多个领域的基本数学结构。
CP不守恒、电弱理论、非阿贝尔规范场重整化……在杨振宁的学术贡献基础上,相继产生了9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甚至还有3位菲尔兹奖(数学界诺贝尔奖)得主。
他是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为20世纪物理学树立风格的泰斗级人物。已有百年历史的美国富兰克林学会在鲍尔科学奖颁奖词中如此形容——杨振宁的贡献“必将对未来世代有着足堪比拟的影响。”
◎ 读杨振宁,体味中华传统文化浸润下天才的诞生与成长 ◎
从战火纷飞的祖国走出的西南联大少年,如何成长为攀登学术高峰的世界顶尖物理学家?
出生在动荡的五四年代,文化不高的母亲让四岁的杨振宁在战乱频频的一年中,认识了3000多个方块字;中国学习代数获博士学位第一人的父亲在与儿子下棋的同时,教授他唐诗和古籍知识,在看出其数学天赋后,又请清华大学历史学教授雷海宗的学生丁则良教授《孟子》,直至他能全篇背诵。
少年杨振宁进入了民气凝聚的西南联大,开始炮火之下的学习生涯,此时不仅他的物理老师是“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等人,他的国文老师更是朱自清、闻一多、罗常培和王力……
之后,这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天才来到美国物理学顶尖重镇的芝加哥大学,接受“原子能之父”费米与“氢弹之父”泰勒的教诲。当时,与他一同学习切磋的同窗有日后的美国核武器重要顾问、加州理工学院前校长的戈德伯格,1988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施泰因贝格尔,日后的通用原子能公司总裁阿格纽,还有后来替美国海军设计响尾蛇导弹的威尔科克斯等等。
在异国之地,凭借因对中国文化深刻认知而来的信心,这位来自战时中国的天才少年面对不同文化和环境挑战时,不仅以西南联大得来的扎实的物理实力惊艳众人,更是让费米认可他是自己最好的学生,一步步成长为世界级的物理学顶尖学者。
◎ 读杨振宁,追寻物理学与人类科学事业发展的激昂与宏伟 ◎
正如人类科学进步中每一个激动人心的新发现,本书跟随杨振宁的人生轨迹,探寻充满惊异与震荡的诺奖成果诞生录:从“θ-τ之谜”的学界困惑与两个年轻人的大胆假设,到慧眼识珠的女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的证实,再到杨振宁他们发表时拥挤到就差叫人爬上吊灯的学术报告厅……人类终于在摸索中走出了备受谜题困扰的黑暗房间,一连串令人惊讶的物理发展就此进发,对物质基本结构的看法步步深化。
“量子规范理论是否足够美,以至于它是真确的?”在本书中,我们跟随杨振宁的学术轨迹,探寻秉承这种信念架构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如何发展,成为量子物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理论规范架构之一。不止如此,还有数学界与物理学界的互相渗透,以及统计力学和量子流体理论的领域的单位圆定理、在非对角长程序和磁通量量子化、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理论等等……通过杨振宁,了解古典物理科学如何在众多科学家的思考交织之中层层垒砌,焕然一新。
通过本书,理解杨振宁深邃清简的学术风格,一同体会万千物理学家在面对物理中精粹方程式之美时的庄严感、神圣感与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物理学的荣耀,杨振宁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一个“完整的可用的理论物理系统”能够被建构起来,“用这个系统,宇宙能够用纯粹推导的方式建造起来”。
◎ 读杨振宁,感受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家国情怀与深切希冀 ◎
五四时代出生,七岁时在颐和园看王国维殉国处的纪念碑,少年时进入西南联大,于民族存亡之际成长于“似无止尽的长夜”,而后考取庚款留美,前往世界的舞台……
这位百岁老人,曾因背后有强大的中国文化做后盾,而在异国之地从没有过少数民族的感觉;曾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认为自己最大的功绩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曾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多方奔走,帮助大批中国高端学者赴美深造,也曾在得知中国原子弹是完全自主研发之后差点止不住泪水……他是一个年代的见证,与家国一道,从长夜步入曙光,再到“天大亮”的晨曦。
◎ 杨振宁签字认可的权威传记版本,新近增补特别章节,完整呈现传奇励志人生 ◎
资深科学文化工作者江才健,作为《中国时报》前科学主笔,曾前往世界多国采访科学家、科学实验室以及重要科学活动,深耕科学报道和论述工作二十多年,带着撰写《吴健雄——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的经验,穷四年之功,跨洋亲访杨振宁以及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等地故旧,整理大量生动详实的第一手采访资料。众多接收采访的重要科学家如今已离世,使得本传记成为无法复制的空前绝后之作。
本书还收录由杨振宁亲自提供的近百张私家照片,其中涉及众多科学界名留青史的重要人物,在深度刻画这位兼具天才禀赋、谦抑修为的跨世纪人物的同时,展现了他背后整个科学时代的丰富画卷。
另外,本次增订版比之前的版本增加了特别篇章《再版后记:东篱归根》,不仅对初次出版后杨振宁18年来的生活轨迹进行了补充,还对杨振宁在物理科学历史上的地位给出了一个总体评价。
★ 名人推荐 ★
◎ 江才健先生费时多年所完成的《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是一部甚具雄心的书。透过这本传记,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杨先生的学思生涯,也可以管窥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更可以掌握近代物理学的流变与演进。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
◎ 中国人在国际科学上有建立不朽之功绩者,乃自杨振宁始。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
◎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202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
◎ 我最好的学生就是一个中国人杨振宁。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原子能之父”费米
◎ 杨振宁应该再次得到诺贝尔奖。
——“氢弹之父”泰勒
◎ 在芝加哥大学和费米以及杨振宁、罗森布卢特一起学习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最兴奋的经验。我从杨振宁那里学到的跟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一样多。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施泰因贝格尔
◎ 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塞格雷
★ 内容简介 ★
本书详细梳理杨振宁的学术成就和对现代物理发展的影响与贡献,并深入探寻其学术研究上深邃精简风格与独特科学品位的形成。这本传记不仅描述了杨振宁一生的行止,也为他在物理学上的历史地位做了一个总体评价,展示了20世纪现代物理学群星闪耀、蓬勃发展的鲜活剖面。
-
读墓
墓葬作为一种人造空间,既是建筑营造、器物生产等技艺演进的展示空间,也是家族伦理、丧葬礼俗等思想观念竞逐的舞台,更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技术演进、思想和观念变革的结果。本书以墓葬及其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南宋的两浙地区为中心,从田野出发,以墓葬为支点,揭示墓葬制度、社会礼俗、思想观念的传承与变迁,赋予南宋墓葬考古以较成体系的学术价值。
-
大宋之法
继《风雅宋》《宋仁宗》后,“吴钩说宋”系列又一力作
★中国好书奖得主吴钩新作,真实还原宋代司法制度及其实践
从宋人笔记与历史文献中发掘大量真实可考的案件记录,诸如宋朝拆迁每户能补偿多少钱?宋朝女性怎样做婚前财产证明?宋朝法律职业考试会考什么?苏轼的乌台诗案是怎么审的?潘金莲可以和武大郎离婚吗?宋朝法官懂得程序正义吗?宋朝有行政诉讼吗?……这些千年以前的故事,彰显了宋朝早熟的法律精神,也让人为它的湮灭深感惋惜。
★以包公为代表的司法故事,与真实情况相去甚远
包公是元明清以来的流行大IP,包公故事的作者大多是明清底层文人,对宋朝的司法制度缺乏了解,杜撰的故事“戏剧性”有余而“专业性”不足。比如宋朝司法有严格的回避制度,法官不能审理亲属的案件,因此“包公铡侄”一案全无可能。此外公孙策、打龙袍、当事人下跪听审等,也都是背离史实的想象。
★“以宋朝为方法”,将宋朝司法故事内化为连绵不断的文明传统
许多异邦美谈在中文世界广为流传,如德国“国王与磨坊主”的故事,树立起“国家应该尊重居民财产权”的价值观。其实在宋朝的历史中,不难找到相似的故事。
讲好我们自己的“国王与磨坊”故事,不是为了证明“祖上曾经阔过”,而是希望通过一遍遍地整理、编撰、讲述、阐释,将故事内化为连绵不断的文明传统,成为司法制度良性演进的内在动力。
【内容简介】
“吴钩说宋”系列新作
历史作家吴钩通过撰写一系列宋朝司法笔记,从法理、制度、刑事、民事四个方面入手,全面细致地介绍宋代中国在法律文明上取得的成就。
宋朝的司法制度可谓中国传统司法制度的最高峰,但长期以来被埋没和误解:一方面,元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包公戏、包公案小说,导致大众对宋代法律制度产生误解;另一方面,清末以来的启蒙知识分子,热衷于为异邦构建优良传统,却忽视了中国本身的历史源流。
本书通过援引大量宋人记录的法律案件,并与宋朝法条相互参证,真实还原了宋代司法制度及其实践;同时也是“以宋朝为方法”,从中国历史深处打捞已有的优良传统,讲好我们自己的“国王与磨坊”故事。这不是为了证明“祖上曾经阔过”,而是希望通过一遍遍地整理、编撰、讲述、阐释,将故事内化为连绵不断的文明传统,成为司法制度良性演进的内在动力。
-
艾希曼审判
【编辑推荐】
根据一手资料深挖庭审细节,细腻笔触还原艾希曼审判现场,深度讨论人性的“恶”的问题。
补充论证阿伦特等对于大屠杀的讨论,冷静客观评述《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作者利普斯塔特是美国大屠杀纪念博物馆顾问,为大屠杀研究事业奋斗终身,《艾希曼审判》是其集大成之作。
本书有冷静严肃的陈述,也有扣人心弦的情节,为深入探索艾希曼审判和幸存者对后世的影响提供重要资料。
【媒体评论】
艾希曼审判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利普斯塔特以难得一见的简洁语言,构建和探索了艾希曼审判所开启的道德困境的大门。她为记录20世纪可怕和令人沮丧的事件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华盛顿邮报》
利普斯塔特将这一事件还原成一部扣人心弦的法律剧,并将其描述成以色列历史上的关键时刻……在为《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做出结论时,她是冷静而公平的。——《纽约时报书评》
《艾希曼审判》既引人入胜又细致入微,任何不想翻阅八卷审判记录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耶路撒冷邮报》
【内容介绍】
1960年5月,纳粹战犯、“ZUI终解决方案”重要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被捕。随后,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其进行了一场全球瞩目的审判。在世界面对种族灭绝这一仍在持续的行为并思考幸存者命运的时候,这场审判成为全世界司法程序的试金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法律和道德框架,使我们能够直视“恶”的问题。著名历史学家利普斯塔特详述了艾希曼审判的过程,并对汉娜•阿伦特等哲学家在犹太人大屠杀方面的学术研究进行了补充论证,深入分析了大屠杀幸存者的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本书结合了历史视角和当代紧迫性,在叙述中注入了扣人心弦的情节。
-
现代社会学理论(第七版)
◎ 社会学理论经典教材 ◎
◎ 第7版中文全译 ◎
◎ 博观约取 入门佳作 ◎
◎ 快速全面了解西方社会学的案头书 ◎
★ 编辑推荐 ★
▎ 社会学理论经典教材,第7版中文全译,社会学专业学者倾力翻译。
▎ 视野开阔,细致全面,条分缕析,入门佳作。
▎ 聚焦社会学理论的现代发展 阅读此书就如进入社会学理论的万花筒:从社会学的萌芽到对后现代的反思,从结构功能主义到当代女性理论,从常人方法学到消费理论和全球化……
▎ 正文穿插“人物小传”,文末附章节总结,有助于掌握要点和温习反思。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乔治·瑞泽尔社会学理论系列著作中的一种,在美国乃至全球被广泛使用。相比于一些罗列冗长注释和艰涩概念的学术著作,本书更能有效地引导初学者一窥社会学的全貌。本书采用一卷本形式,将社会学理论家及其著作置于历史、社会与政治背景中,以轻松的写作风格,使枯燥的理论有趣、清晰,易于理解。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要性地介绍了社会学理论的历史,将其划分为以古典社会学为代表的早期阶段和以现代、当代社会学为代表的后期阶段;第二部分即“现代社会学理论:主要流派”为本书主体,占据了全书大约二分之一的篇幅;在第三及第四部分,瑞泽尔侧重强调自后工业社会以来社会学界整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分歧的努力,对现代性思潮的批判以及对全球化现象的特殊关注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