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最新电子书

  • 文献综述写作

    作者:[美] 何塞·L. 加尔万 / [美]梅丽莎·C. 加尔万

    本书是美国上百所大学论文指导课程教材,是一本讲授文献综述写作方法的完全指南。作者何塞·L. 加尔万曾任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生院院长。在39年学术生涯中,他总结出一套多步骤写作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文献综述写作中。

    本书内容分为文献检索、文献分析、综述初稿撰写、综述终稿准备四个部分。从对原始文献的分类开始,详细讲授了浏览电子资源、选择检索主题和文章的步骤;分析定量和定性文献、整理笔记的技巧;准备写作、撰写初稿、使文章连贯的方法;以及吸纳反馈意见、编辑完善初稿、准备参考文献列表的准则。此外,作者还提供了11个文献综述写作范例供读者模仿学习。

    本书的读者对象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类文章作为学期论文的本科生、撰写学位论文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撰写期刊论文和基金资助申请报告的研究者,以及讲授学术写作课程的教师和指导论文写作的导师。

    对于要求撰写学期论文的大学生,本书可为他们提供详细的、循序渐进的指导,告诉他们如何进行文献检索和文献分析,如何综合已有研究报告,写出一篇观点独到、结构紧凑的文章。

    对于开始撰写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的学生,撰写学位论文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情,他们可以从本书中汲取冷静和逻辑,大大减轻焦虑感。

    对于撰写期刊论文和申请基金资助的文献综述者,本书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所需的文献综述的概貌和关键部分。

    对于讲授学术写作课程,指导学生撰写论文的大学教师,本书是最佳教材。

    以下特点使得本书在教授分析性写作(analytical writing)的教科书中独树一帜:

    组织结构遵循写作过程中系统而自然的步骤。

    侧重撰写针对原始研究的批判性综述。

    基于定义了 21 世纪大学图书馆的新数字环境。

    按照撰写文献综述过程中的顺序组织各种步骤和准则,并用大量学术期刊实例进行说明。

    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一套有助于顺利完成文献综述的特定技巧。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1.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生院院长,将文献综述写作的全过程掰碎了讲给你听,近40年学术生涯智慧凝结,独家心得倾囊相授,文献综述领域权威指南。

    2. 1999年首次出版,第7版全新修订,作者女儿倾情加入,只为帮助在数字图书馆背景下成长的你,顺利检索、分析和综述最有价值的研究文献。

    3. 畅销全球20余年,被美国上百所大学选为写作类指定教材,美国亚马逊社会科学研究热销排行榜第9名、心理学研究方法热销排行榜第2名、医学心理学研究热销排行榜第1名。

    4. 运用多步骤写作方法,完整解密文献检索、分析、撰写和修改奥秘,31步环环相扣,分解文献综述整个过程,115条准则简明扼要,击破文献综述写作痛点,让文献综述变成一次轻松愉悦的学术旅程。

    5. 正确引用文献,避免剽窃风险,完美解决学术写作后顾之忧,为你的学术生涯铺平道路。

    6. 不知如何引用原始资料?没有批判性分析思维?第一手的资源才是最可靠的,有自己的观点才是好的文献综述!颠覆你的僵化习惯,打造全新的写作模式!

  • 一个女人的故事

    作者:[法]安妮·埃尔诺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自己的人类学家”、女性主义代表作家 安妮·埃尔诺

    ◇献给一个女人、一位母亲的简短而痛苦的“安魂曲”

    ◇简体中文版全新修订上市,译稿精心打磨,展现原著的写作风格

    ◇成千上万的男人和(特别是)女人,在她的毫不妥协的写作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重磅推荐

    埃尔诺“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出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她“始终如一地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生活”。

    ——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

    安妮·埃尔诺是新自传文学的女王。

    ——《时代周刊》

    让人联想到加缪的《局外人》和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经典回忆录《安详辞世》。

    埃尔诺对她母亲的回忆如同一个极简主义的启示,简洁而犀利,以外科医生手术刀的精准度直刺心脏。

    ——《洛杉矶读者周报》

    这部自传体小说既涉及一个特定的女人,也涉及每个女人。小说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曾经充满活力和独立的女人在老年时的残酷现实。从不感情用事,始终保持克制,这是一个关于母亲和女儿、青春和岁月、梦想和现实的深刻动人的故事。

    ——《柯克斯书评》

    ◆内容简介

    《一个女人的故事》是安妮·埃尔诺对母亲和女儿、青春和衰老、梦想和现实的感人叙述。在母亲死于阿尔茨海默症后,作者开始了令人生畏的时光倒流之旅,她试图捕捉真正的女人,那个独立于女儿而存在的女人,那个出生在诺曼底小镇、死在巴黎郊区医院的老年病房里的女人。

    她探讨了母亲和女儿之间既脆弱又不可动摇的纽带,将她们分开的疏远的世界,以及我们必须失去我们所爱之人这一无法逃避的事实。在这部平静而有力的致敬作品中,埃尔诺想要为她的母亲争取最大的公平:将她描绘成她自己。正如作者所说:“现在我写我的母亲,就像该轮到我重新让母亲出生。”

  • 被支配的占有欲

    作者:[英]布鲁斯·胡德(Bruce Hood)

    ·“上头”“冲动了”是如何决定我们的决策的?

    ·一身名牌才是成功吗?

    ·为什么献血必须是无偿的?

    ·为什么我们喜欢买奢侈品?

    ·为什么全国性彩票被称为“智商税”?

    ·为什么我们工作时间长了,反而更穷了?

    ·为什么英国社会中最不富裕的人投票支持脱欧?

    ·为什么家庭越贫穷,越会将微薄的收入花在不需要的东西上?

    所有权赋予了我们生活的意义和幸福感。可能许多人盲目追求所有权,却没有真正去思考:所有权是从哪里来?为何连孩子都能理解什么东西是自己拥有的,什么是别人拥有的?所有权是否植根于思想产生的源头?

    全球知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斯·胡德探讨了为什么我们需要拥有所有权,我们如何发展所有权的概念,以及为什么人类在这方面拥有独一无二的能力。这些问题的答案具备现实意义:当你明白所有权观念来自童年时期,你将会知道如何理解别人和教育孩子;当你明白拥有某物并不仅是完成简单交易,你就能发现自己的弱点是如何被操纵的;当你理解所有权是自我的延伸,你就有更好的谈判能力。

    所有权心理纯粹是一种精神状态。这本书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所有权及其心理机制,挖掘我们痴迷于所有权的底层原因,无论对个人或群体、社会或环境,都大有裨益。

  • 制造白痴

    作者:[法] 米歇尔·德米尔热 / Michel Desmurget

    荣获 2019 年费米娜杂文奖特别奖

    连续 28 周上榜 GfK 非虚构类图书排行榜,《世界报》《解放报》《观点》杂志书评相继报道

    版权售出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巴西语、日语、俄语等十多种语言,用实验、数据和统计揭开电子产品的真实影响

    ◎ 编辑推荐

    ☆ 认知神经科学家的科学分析

    作者米歇尔·德米尔热是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研究主任,同时也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领导一个关于大脑可塑性的研究小组。本书中的论述综合了美国、法国、英国、挪威、澳大利亚等多国的大量相关研究,这些研究涉及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相关领域。更进一步来说,本书中的结论和立场并不仅仅来自这些研究的结论:作者从统计学的特点和访谈、调查、实验研究方法的特点开始分析,尤其是针对同一个问题上看似矛盾的结论和数据,深入揭示研究所呈现的表面现象背后的潜在原因。

    ☆ 解构“数字原住民”神话,揭示真相

    针对各方媒体大肆宣扬的“数字原住民”神话,作者立足生理学基础,向我们强调,人类大脑的生理结构几十万年未曾改变。电子产品诞生以来的这短短几十年不可能带来“基因突变”的儿童,它们不能够改变年轻人的大脑功能。作者认为,过度的电子产品使用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脑切除术实验”,事情的真相是各方都在为自己获取利益,而孩子们正在为其所苦。

    ☆ 数字化学校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美好

    在学校教育中广泛使用数字技术并不能带来想象中的美好结果,通过人类获得教育的效果总是好于没有任何人际因素的电子产品教学。最能有效利用这些工具的儿童是那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儿童,他们本身已获得足够多的人类途径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数字技术的使用加重了而不是减轻了社会不平等,这将会是一个大规模的社会问题。也因此,法国国际广播集团(RFI)将本书称为“一本公共卫生书”。

    ☆ 电子产品通过损害人际交往、语言和专注力的发展,威胁下一代

    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曾经发文指出,人类自20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弗林效应(智商测试结果逐年增加)1970年代起就不再继续,相反,IQ测试分数在逐年降低。在本书中,语言能力作为认知能力的一个代表,被用来量化地讨论电子产品对智力造成的影响。可以看到,电子产品延迟了幼儿语言能力的发育,也影响了幼儿的词汇量。而根据耶鲁大学的认知心理学教授罗伯特•斯滕伯格的解释,“词汇量(很好地反映了语言发展的一般状况)可能是衡量一个人整体智力水平的最佳单一指标”。在此基础上,作者也提出了清晰明确的行动建议,尤其是在结语中。

    ◎ 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综合了世界各地进行的大量相关科学研究,用实验、数据和统计揭示电子产品对我们孩子的真实影响。电子产品并非一无是处,但现实是,孩子们手里的电子产品最常被用来看视频(短片)、玩电子游戏,以及过度使用社交媒体。这占用了其他更有益活动的时间,更会带来行为障碍(攻击性、抑郁、危险行为等)、智力缺陷(语言能力、记忆力、专注力等)和健康问题(肥胖、心血管疾病、预期寿命减少等)。

    本书也谴责了在私人领域加强电子产品使用的公共政策和社会行为,例如在教育系统中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字技术,它们使年轻人的发展处于危险之中。如果我们放任孩子继续滥用数字技术和电子产品,未来的社会将变得越来越不平等,等级分化将越来越严重。

    作者甚至认为,过度的电子产品使用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脑切除术实验”。因此,结论也是明确的:小心电子产品,这是慢性毒药!

    ◎ 推荐

    米歇尔·德米尔热把所有关于这个主题的报告、实验、文章等汇编在一起,做了详尽的总结。这可以从近80页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参考文献中得到证明。他的论文导师马克·让纳罗曾教导他:“所有的科学工作都始于对现有文献的精确评估。”

    他正在与数字突变儿童的毫无根据的环境话语、该行业跨国公司的强大游说,以及一个城市传说(即国家教育系统必须适应这场革命)作斗争。……这是谁的错?那些有缺陷的研究,那些依赖工业利益的专家,那些提供有偏见、甚至未经核实观点的记者。

    —— 弗雷德里克·鲁塞尔(Frédérique Roussel),《解放报》(Libération)

    在电子产品与数位科技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的生活也逐渐被绑架。这本书明确指出数位科技若使用不当,对孩子在认知、情绪与关系互动等方面的伤害,相当值得省思。愿我们在理解过后,都能成为有意识、有觉知的数位科技使用者。

    —— 陈志恒,咨商心理师、《脱瘾而出不迷网》作者

    我在工作中确实遇到很多由于电子产品和上网问题来访的青少年和儿童。作者基于大量文献和报告,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电子产品对儿童、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个体发展的影响。如果想要了解电子产品如何影响一个人,那么阅读本书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丁梦蕾,个人执业咨询师、浙江省游戏治疗专业委员会会员

    我在教学领域工作,有生物学背景,这本书只是收集和记录了数字技术主题下的研究成果,不幸的是,它完全证实了我每天所经历的事情……比起结果和对电子产品有害影响的观察,正是这种面对问题时的无动于衷让我失语……阅读这本书,甚至作为一个成年人,看到自己对数字技术的使用习惯……它让你思考……

    —— 法国亚马逊读者

    内容非常出色,例子很有启发性。我曾在电子游戏行业工作了15年,自从我女儿出生后,我完全改变了我的做法。今天她已经9岁了,我已经在应用本书中给出的优秀建议……我同意作者的观点,即那些自称是专家的人提供建议并让父母放心,但实际上他们是为这个行业工作的!

    —— 法国亚马逊读者

  • 总编先生

    作者:[西]大卫·希梅内斯

    ★编辑推荐:

    献给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每一位记者!

    大卫·希梅内斯被称为“西班牙的卡布钦斯基”!

    西班牙第二大报《世界报》前总编辑长篇非虚构作品!

    新闻为我们讲述真相,而大卫·希梅内斯为我们讲述了关于新闻的所有真相!

    ★我竭尽全力阻止犬儒主义的恶 魔吞噬我的理想主义,做总编时我也一直在孤独中捍卫它,直到最后一刻。

    ——大卫·希梅内斯

    ★内容简介:

    担任了十八年的驻外记者后,大卫·希梅内斯于2016年被任命为西班牙《世界报》总编辑,但他很快发现这家报社背后充满着种种阴谋和算计,比战争前线还要危险。为了维护报社自身的正常运营和推进报纸的数字化改革,他需要全力对抗报社内部那些相互掣肘的利益团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即将发生……

  • 虚无主义

    作者:[荷兰]诺伦·格尔茨(Nolen Gertz)

    先要直面虚无, 才能找到意义——一本写给当代人的反“空虚”指南!

    《哈利·波特》《权力的游戏》《真探》……当代流行作品中,隐藏着怎样的逃避本质?

    算法、社交网络、现代技术是在为我们赋能,还是在维持一种被赋能的幻觉?

    宅在家里刷手机、标准化的学校教育、打工人的职场生活竟处 处都是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究竟是什么,又不是什么?

    当某人被贴上虚无主义者的标签时,通常并不意味着赞美。虚无主义究竟是什么?是浑浑噩噩?还是认为生活不值得?或是相信一切都无所谓?诺伦•格尔茨指出,如果我们学会辨认虚无主义的多种类型,那么我们就能学会区分有意义与无意义。从苏格拉底、笛卡尔,到汉娜•阿伦特、让-保罗•萨特,本书追溯西方哲学中的虚无主义历史,对人们所熟知的哲学家及其思想提供了一种颇有新意和启发性的理解。

    本书结合当代社会的日常情景,以生动有趣的案例,在与“悲观主义”“犬儒主义”和“无动于衷”的对照下澄清何为“虚无主义”,以及什么是虚无主义的思维方式,直击现代人灵魂,引发共鸣与反思。

    丛书简介:

    交界,谓边际相连,有共同疆界,寓意抵达前沿、跨越分歧、建立共识之可能。该丛书围绕当下公众或思想界聚焦的主题,提供由各领域专家撰写的知识概述,从基础原理出发,逐步切入关键论题,使读者得以理解并探讨更为复杂的观念。

  • 无神话,不艺术!

    作者:(英) 克里斯托弗·戴尔

    人类创造了神话,而神话成就了人类的艺术。

    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浮雕到古埃及的墓葬绘画,从古希腊的彩陶图案到古罗马的庞贝壁画,从中世纪手抄本插图到波斯细密画,从欧洲古典油画到亚洲经典水墨画,从美洲阿兹特克人的器物到非洲原住民的木雕……艺术所到之处,都留下了神话的影子;神话传唱的故事,都成了艺术的主题。理解神话,也就掌握了打开艺术奥秘的钥匙。

    《无神话,不艺术!》是由神话解读艺术秘语的实用读本,也是由艺术进入神话世界的图像指南。作者选取世界神话中的82个关键词,精选世界艺术史中的400余件作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阐释神话的基本内容,并呈现出由神话滋养的想象世界。本书立足比较神话学的学术视角,探讨在全球范围内反复出现的符号与图像——从世界起源、人类诞生,到英雄人物、传奇史诗,内容涵盖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古埃及神话、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国神话、日本神话、印度神话、阿兹特克神话、玛雅神话等重要地域和文明。丰富的图文内容,揭示出古人对世界的朴素认知和浪漫想象,展现不同地域文化的共性与个性,为品味多样的艺术、解读古老的文明提供关键线索。

    【编辑推荐】

    1. 你敢信吗,相隔万里、跨越千年的神话,竟然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众所周知的挪亚方舟故事出自《圣经》,而古巴比伦《吉尔伽美什史诗》中也有在洪水前建造方舟的记载,希腊神话中的宙斯也发动过洪水,就连印度教神话、阿兹特克神话中也有洪水的情节。西方有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火,东方有波利尼西亚的盗火英雄毛伊,遥远的巴西还流传着从美洲豹手中取得火种的故事。神仙多住在山上,冥界少不了河流;太阳神不约而同地坐马车,风神行走江湖多扛着袋子……这些是巧合,还是源自人类共通的文化心理?《无神话,不艺术!》整合了世界6大洲的古今神话故事,从中梳理出82个反复出现的主题,以言简意赅的文字阐释其基本概念,揭示神话构成的原理,展现不同地域神话的共性与个性。

    2. 脑洞大开的神话故事+想象力爆棚的艺术作品=原来艺术可以这样看!神话自古就为艺术家提供着各类“脑洞”,而艺术家披着神话的外衣展开疯狂的想象,否则很难解释他们什么执著于画拿着苹果的男女与蛇,画母亲与婴儿,甚至给好端端的狮子画上人面、双翅……了解神话,就能快人一步get艺术中的隐藏知识点:比如电影《雷神》里奥丁的独眼,是角色设定还是另有隐情(他其实是个十足的“卷王”);鲁本斯名画《帕里斯的裁判》,竟然揭示了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出现在艺术品中的事物——豺狼虎豹、乌鸦孔雀、金子、血液等等,没有一个是打酱油的。《无神话,不艺术!》中的82个神话关键词,涵盖各类艺术主题,让你透过神话的“脑洞”看出艺术的“门道”。

    3. 世界各地神话雨露均沾,古今艺术珍品一网打尽。从希腊神话故事入门世界神话,无异于背单词始于abandon!《无神话,不艺术!》拒绝罗列老生常谈的神仙故事,而是直接阐释构成神话的关键要素,并配以大量艺术作品,让古今艺术中的象征与隐喻无处遁形。本书由英国独立艺术史学者,研究妖怪、巫术与魔法等“邪门歪道”的专业户克里斯托弗·戴尔精心编撰。作者深耕记录神话的一手资料,参阅《荷马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亡灵书》《埃达》《波波尔·乌》《山海经》等26种古典文献,囊括6大洲重要文明的神话传说,以学术眼光筛选出代表性的82个神话主题。他同时发挥自身“阅图无数”的优势,从大英博物馆、大英图书馆、英国国家美术馆、卢浮宫、法国国家图书馆、乌菲兹美术馆、美国国家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等收藏机构的典藏,以及庞贝、埃及墓葬壁画等遗存中,选取400余件压箱底级艺术作品和珍稀文献,时间跨度达4000年。高密度呈现神话与艺术交织的想象世界,堪称“世界神话图鉴”。

    4. 夜晚会发光的神话书,沉浸式体验诸神的世界!《无神话,不艺术!》是一本经得起时间打磨的艺术画册,封面采用夜光UV工艺,充足光照后置于暗处,可呈现独特的荧光效果。22cm×23.5cm的超大16开尺寸,基于图片形式量身打造,不委屈每一张重要图片,满版图片占全书一半以上;高清全彩印刷,古画的裂纹、石雕的颗粒感等细节清晰可辨;锁线装订,180°平展不费力,不惧反复翻阅。

    5. 自2012年英语版问世后,被译为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土耳其语、韩语、日语等多国语言,深受世界各地读者喜爱。

  • 金翼

    作者:林耀华

    别具一格的学术写作文体实验

    比肩《乡土中国》的社会学、人类学传世经典

    以小说笔法讲述传统中国家族制度

    中国社会学“燕京学派”的扛鼎之作

    --

    《金翼》是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林耀华先生的学术代表作。他将在福建农村地区的田野调查和自小的成长经历两相结合,以小说笔法,采用“生命传记”的形式,生动塑造了黄东林和张芬洲等人物。全书特别围绕黄、张两人及其背后的宗族势力展开叙述,融真实的民风民俗于虚构的故事情节,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这两个家族从清末至抗日战争时期三十余年的起起落落。经由这一番书写,中国(特别是南方)传统乡土社会的物质和精神世界跃然纸上,举凡吃穿用度、婚丧嫁娶、习俗信仰和地方网络等等,都随着叙事展开次第呈现。

    林先生将自己的学理思考巧妙埋于故事表层之下,用亲切平实的口吻提出了不少令人赞叹的洞见,这样的学术写作即使在今天看来仍极少见。书中从“平衡论”的视角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的努力,也仍然富有启发意义,称得上是中国社会学“燕京学派”的传世之作。

  • 桥上桥下的中国

    作者:李晓杰

    《桥上桥下的中国》是李晓杰教授专为“九说中国”撰写的读本,桥梁是如何起源的?津渡是怎样出现的?它们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它们与古代风烟四起的战争、曼妙无比的诗文、多姿多彩的风俗典故、气吞山河的历史名人都有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的解答,就在本书中。

    《桥上桥下的中国》从桥梁起源和它们在我国古代的发展与演变讲起。从古今史话、营造之术、建构之妙、园林飞虹、诗中赏桥、桥上战事、佳话典故、神仙传说、桥俗民风等九个方面让中国桥梁之美跃然纸上。书中介绍了中国古代在桥梁方面的技术成果和悠久文化,对桥梁的形制、结构、功能、审美、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特色等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无论是对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传统技术,还是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来说,都是近年来有关这一领域的不可多得的普及型读物。

  • 尤利安与晚期罗马帝国

    作者:马 勇

    罗马帝国最后一位多神教皇帝尤利安

    究竟是“哲人王”还是“叛教者”?

    绵延千年的多神希腊-罗马文明

    为何不敌一神基督教文明?

    新柏拉图主义

    能否挽救罗马帝国的文明危机?

    -------------------------------------------

    【内容简介】

    《尤利安与晚期罗马帝国》一书全面考察了尤利安皇帝对晚期罗马帝国统治危机的应对和思考。全书就“理想君王”尤利安的历史形象、哲学思想、王政观点、军事行动等重要问题做了一一梳理和回应,深入分析了他在青年求学和成年执政过程中逐步显露的哲学天赋、军事才干和政治智慧。虽然尤利安的短暂执政难改帝国衰亡之命运,但其所代表的异教文明(希腊-罗马文明)与基督教文明之间的决战仍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全面考察了尤利安试图挽救罗马帝国衰亡命运的诸多努力,细致分析了晚期罗马帝国危机的表现和根源。3世纪的大混乱的确极大冲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新柏拉图主义针对帝国危机给出的方案是成功的、有效的,尤利安基于新柏拉图主义创造的政治方案和文明方案足以解决罗马帝国的危机,但这一切都因尤利安英年早逝而戛然而止了。

  • 大学怎么学

    作者:[英]加文·费尔贝恩 / [英]克里斯托弗·温奇

    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并不容易,你要做些什么才能在大学阶段取得成功?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途径,写作是展示自我的工具,思辨是发展独立思维的基石。但是,在大学里该读些什么、怎么读?该写些什么、怎么写?论文里应该展现出怎样的逻辑,如何培养这种逻辑思维?如果你也对这些问题感到困惑,那么,这本书就非常适合你。

    本书第一部分引入了“SQ3R”阅读法,探讨了如何通过阅读高效地获取所需知识;第二部分帮助读者解决如何开始写作、如何避免抄袭以及如何构建文风等学术写作中常遇到的重点问题,并帮助读者提高英语写作中词汇、标点、语法使用等基础写作能力;第三部分带领读者提高思辨能力,分析了如何更为有效地展开论证,从而说服读者采纳你的观点。

    本书语言平实风趣,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练习,可以帮助你获得良好的阅读习惯、高质量的写作技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学业进步并在未来得到更好的职业机遇。

    ★编辑推荐

    1.贴近学生需求:从如何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和信息,到如何撰写文从字顺的文章,再到如何培养逻辑思维并提升论文的说服力,本书为初学论文写作的大学低年级学生提供了阅读、写作和思辨这三方面的基础指导。

    2.重视实践训练:本书提供了众多练习,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知识,逐步提高论文写作水平。

    3.不同学科通用:本书为读者提供了论文写作的通用教程,提取论文写作的公约数,选取不同学科具有共性的内容展开教学。

    4.助力学业精进: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学术写作的核心要素,获取良好的阅读习惯、高质量的写作技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读者在大学阶段脱颖而出,从而在未来获得更好的职业机遇。

  •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社会与国家

    作者:[日]川本芳昭

    本书译自川本芳昭《魏晋南北朝時代の民族問題》(汲古书院,1998年)。

    族群间的遭遇与融合是形塑魏晋南北朝的时代浪潮,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的历史演进。本书对此开展了全景式的考察。第一至三篇聚焦于十六国北朝的胡汉交融,从社会观念、国家制度等多个层面展现了北族入主中原所带来的变化。第四篇将目光投向南方的汉化进程,细腻地描绘了国家权力以及普通民众同“蛮”的接触。第五篇通过探寻南北朝政权与朝鲜半岛、日本古代国家的互动,揭示出中国的民族形势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作者川本芳昭先生是当前日本在中国中古史领域的代表性学者,这部著作汇聚了他踏上研究之路以后二十年间的成果。

  • 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终结

    作者:[日]上野千鹤子

    【编辑推荐】

    《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终结》是东京大学硬核教授上野千鹤子的成名作和代表作,首版于1994年,当年即获得“三得利学艺奖”(相当于日本的“年度最佳图书奖”),其首文“家庭自我认同意识”是其获奖的主要原因,也是这本书的核心和重点。增订版2020年出版。与首版相比,增订版在第一章增加了两节,分别为“家庭的临界点:以看护力量的分配公正为核心”“家庭:过载的方舟”;第四章增加了一篇附论:“战后批评的嫡子”;书后增加的一篇“自著解题”(即作者说明),从当下回看当年的文章和观点,更看出当年文章的前瞻性。

    【内容简介】

    在家庭形态日益多样的今天,越来越多人高呼“家庭”走向了解体。

    究竟,何以为家?是不论远近无从选择的血缘,还是一屋几人三餐四季的共同生活?与其说“家庭”是一种现实存在,应该说更多存在于每个人的“家庭自我认同意识”(Family Identify)中,也就是每个人的心理认同和个人选择。对在血缘、种族、婚姻等界限之外的亲密关系的形容,常常说“像家人一样”,也就是个人的心理认同。

    从家庭到“像家庭一样”,家庭的临界点在哪里呢?

    此外,作为从充满社会竞争压力的公共领域“逃脱”出来的私人领域,在性别视角下,家庭,仍充斥着权力和资源的不平等,以及由此造成的压迫结构。

    依赖性成员(老幼)的存在是不是使家庭稳定的重要因素?看护老幼,为什么成了主妇们的“天职”?家务为什么成了女性的“强制劳动”?在家务这种无偿劳动未曾减轻的前提下,女性进入职场,真的是获得了平等和解放吗?当一个个疑问提出时,作为“爱的共同体”的家庭的盖子,也就被揭开了。

  • 刹那

    作者:郭沛文

    【编辑推荐】

    ◆ 剖解一个人的暴烈与温柔,照出善恶之间的惆怅

    在喧嚣的城市,把目光对准被现实困住了的人,留下无解的道德困境

    ◆ 《冷雨》《鹌鹑》作者、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入围作家 郭沛文 突破之作

    “长沙三部曲”之二(《鹌鹑》《刹那》《远逝》)

    ◆ 兼顾文学与推理、地缘感突出的长篇小说

    “现在-过去”交叉的叙事结构,糅合刑侦、长沙方言、本土摇滚等元素。

    不只是在看刑事案件,是临场般游走在1992-2014的长沙及其周边城乡;

    既有接近真相时的心头一震,又有因罪与罚引发的道德叩问。

    ◆ 无法被标签归纳的青年作家,沉潜在城市和时间的褶皱里做观察者

    有积累、有思考,也有大量实地走访、城市游荡的经历,始终在尝试创作的更多可能。

    2019年小说出道作品《冷雨》,用罪案的外壳,探讨性少数群体的处境。

    2020-2023年推出“长沙三部曲”《鹌鹑》《刹那》《远逝》,记录一个“不那么远但是又有一点距离的时代” ,用文学的方式关涉城乡变迁、热点议题,凝视微小之物,探幽复杂人性的不同面向、人与人、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获读者赞誉:“带着泥土呼吸声的作品”“有松本清张的感觉,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深入”“惊艳!不知该如何归类”。

    ◆ 新闻会过期,小说会铭记热点深处那些愤怒和不甘心

    人生一梦,沉默的他将二十年间的城乡变迁粘连成卷

    “长沙三部曲”

    《鹌鹑》太平街上|烂尾楼|少女命案|市井青年群像

    《刹那》橘子洲尾|音乐节杀人案|众筹骗局|小人物的悲剧

    《远逝》岳麓山下|一场复仇……

    人的行为是由他的观念驱动的,而观念怎么潜移默化影响人,很多时候人自己是无法感知到的。

    ——郭沛文

    ◆ 知名设计师操刀“长沙三部曲”整体装帧,用主视觉传递炙热的、潮湿的长沙气息

    ------------------------------

    【内容简介】

    城乡迁徙,世纪跨越,罪人眼中见到什么?

    2014年秋,橘子洲尾的沙滩公园正在举办人气沸腾的音乐节。夜幕降下,严密的安保区域内,一具尸体出现得不可思议。岳麓公安分局刑侦大队迅速理清线索,次日清晨将疑犯抓捕。

    他是谁?怎么做到的?原因为何?

    证据明摆在眼前,疑犯的沉默却让案件变成故障钟表,齿轮无法咬合,只能不停将时间往回拨。

  • 看不见的生活

    作者:赵志明

    十一个故事,看不见的生活、歧路亡羊、洞中男孩、深夜狗叫……这些脱胎于平淡日常的短篇小说,无论是故土记忆还是都市生活,赵志明都以真诚悲悯又不失先锋幽默的独特笔触呈现出来,撕开了平凡生命下一段段暗流翻涌的无奈人生。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人类共有的情感让本书对生存际遇的描写免于流俗的追问与思考,具有难得的温度、高度与冲击力。

    《看不见的生活》:一个盲人貌似波澜不惊却又暗流翻涌的生活;

    《洞中男孩》:童年捉迷藏的恐怖记忆与成年现实生活交叠互回,是困于生活之洞还是走出生命之洞;

    《歧路亡羊》:诸事不顺的年轻人为逃离现实,劫持了一对老年夫妇,胁迫了分手的爱人,却因故生发出绵长善意,最终完成自我洗礼……

  • 这世界的甜蜜与冷漠

    作者:[瑞士] 彼得·施塔姆

    我遇到了一位像她的她,她曾爱过一位像我的我。当冷漠的现实像藤蔓一般缠绕甜蜜的回忆,无论是谁,最终都无法逃离。

    -----------------------------------------------------------------------------------------------------

    ★ 2018年瑞士国家图书奖获奖小说。

    ★ “当代的阿尔贝·加缪。”

    ★ “瑞士版的《青春咖啡馆》。”

    ★ “说德语的朱利安·巴恩斯。”

    -----------------------------------------------------------------------------------------------------

    彼得·施塔姆,瑞士当代文坛中坚,荷尔德林奖、萨尔茨堡劳利泽文学奖、阿雷曼文学奖、博登湖文学奖等奖项得主,作品《阿格尼丝:如此一天》曾入选瑞士中学教科书,《黑夜即白天》入围国际布克奖短名单,《我们飞》入选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短名单。

    -----------------------------------------------------------------------------------------------------

    彼得·施塔姆的故事,永远不动声色,然后一击致命。在一个人的回忆中,甜蜜的爱情化为两份,在一段偶然的邂逅中发酵生长。然而,被回忆的人,也有自己的回忆。两人变成四人,真实变成幻影……在这部展现了华丽叙事技巧的小说里,施塔姆逼问读者,我们如何才能相信过去?那些“真实”的经历,在何种意义上才能摆脱自欺?

  • 圣武亲征录

    作者:[法]伯希和 / 韩百诗 注

    《圣武亲征录》是一部由不知名撰人所作的蒙古史著作,全书共一卷,对成吉思汗早年事迹及统一蒙古各部,向西发动军事征讨、南下攻金和窝阔台汗灭金等均有记载,虽较《蒙古秘史》简略,但有些记事可补《元朝秘史》《元史》之阙,因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历来此书有多种版本,但影响最大的应是是伯希和译注本,是蒙元史研究领域的一部经典之作,在伯希和本人的著作中,堪与《马可波罗注》比肩;其学术重要性,不下于巴托尔德《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因其为法文译注,国内利用不便,尹磊、魏曙光两位将之翻译为中文。

  • 日本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史

    作者:[日] 梅森直之

    消失在近代黎明中的先驱者们

    “凛冬时节”的最后抗争

    日本是东亚地区最早进入近代化转型的国家。从明治时代起,一批知识分子接触到西方的先进思想,为其建立平等而和平的社会的理想所倾倒,并翻译相关经典著作向社会推广,由此诞生出了日本最早的社会主义思想。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中江兆民、幸德秋水、大杉荣、堺利彦等个性鲜明、命运迥异的思想家。虽然在日益黑暗的大环境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历史长河中折戟沉沙,但这些先驱者留下的探索足迹依然能给后人重要的启迪。

    本书是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梅森直之的思想史代表作,聚焦明治后期到大正时代,对这一时期日本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详细的梳理,结合日俄战争、伊藤博文暗杀、大逆事件等重要社会事件,展现了包括大杉荣在内的诸多早期社会主义者的思想和行动的意义,以及他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性格、思想、命运之间的相互影响。

    作者认为,日本早期社会主义并不应仅仅被视为到达马克思主义的中途点,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根本性矛盾的审视和追问。尤为珍贵的是这些思想家直面问题的姿态,有人在决定论式的社会观与个体自由之间挣扎,有人为如何在民族主义之外找到能成为普世团结纽带的共同性苦恼,而困扰他们的这些问题今天依然存在。因此重新审视日本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展示其多样性与深刻性,其意义至今亦未过时。

  • 案例研究的艺术

    作者:[美]罗伯特·E. 斯塔克

    本书作者罗伯特·斯塔克是案例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本书是案例研究理论分析方面的经典之作,借鉴自然主义、整体论、民族志、现象学和传记学研究方法,探索了质性的案例研究方法。

    在本书中,斯塔克首先界定了何谓案例,按照他的分类标准确定了案例的类型,阐述了案例选择并做 出推论的问题 ;其次,对研究问题进行了分类探讨,揭示了质性研究的本质;接着阐述了收集、分析和解读资料的过程,区分了定性和定量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以及所产生的不同结论,界定了“自然推论”的概念,阐述了五种案例研究者的角色和进行三角验证的目标和策略;最后,作者分享了自己常用的撰写调查报告的方法。作者还以哈珀学校案例研究报告为基础,讲解了案例研究报告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且,本书还在每个章节末尾设计了研讨班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新方法和新观念。

    本书以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风格,成为确立社会科学案例研究分析框架的里程碑著作,适合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寻求更全面地理解案例研究方法的学者阅读。作者将中小学的真实案例用于大学和研究生案例研究方法课程,说明案例的选择、分析、阐释和报告撰写,对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都有借鉴意义。此外,因为案例研究日益成为评估战略的一部分,社会服务机构的研究人员和决策者也会从中受益。

    ★编辑推荐:

    1.《案例研究的艺术》作者罗伯特·斯塔克是案例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2.《案例研究的艺术》是案例研究理论分析方面的经典之作。

    3. 作者借鉴自然主义、整体论、民族志、现象学和传记学研究方法,探索质性案例研究方法,在案例研究领域独树一帜。

    4.从案例选择到提出问题,从资料收集与分析到撰写报告,涉及案例研究的全过程。

    5.作者以哈珀学校的实践为基础,在每个章节末尾设计了研讨班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新方法和新观念,课堂实操性强。

    6.以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风格,成为确立社会科学案例研究分析框架的里程碑著作,适合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寻求更全面地理解案例研究方法的学者阅读。

    7.作者将中小学的真实案例用于大学和研究生案例研究方法课程,说明案例的选择、分析、阐释和报告撰写,对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都有借鉴意义。

    8.因为案例研究日益成为评估战略的一部分,社会服务机构的研究人员和决策者也会从中受益。

  • 女性主义视角的社会学导论

    作者:[英]帕美拉·阿博特(Pamela Abbott) / [英]克莱尔·威莱丝(Claire Wallace) / [英]麦丽莎·泰勒(Melissa Tyler)

    本书以思考女性主义与社会学之间的关系拉开序幕,立意于女性主义并非为社会学中的一种理论观点或分类领域,而是从根本上审视了过往主流社会学诸多未曾考虑性别差异的概念和观点,并尝试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重构了社会学整个学科的阐释图景。

    因此,这本书不仅仅是性别研究、女性主义研究的经典著作,更是适合整个社会学专业学习的基础导论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