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子书
-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托尔斯泰同名小说改编,无边土地上的野心生长
◎ 编辑推荐
★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大奖得主马丁·韦龙据托尔斯泰同名小说精彩改编,法式幽默与文学泰斗的完美配合
基于托尔斯泰经典原著,以图像小说形式诠释文字内容。托尔斯泰的故事足以引人深思,马丁·韦龙则加入更多幽默元素。丰富的内容、机智的话语,农民、贵族的精彩交锋,结合赏心悦目的色彩与流畅的笔触……以图像之美再现经典故事,在诙谐讽刺中展现托尔斯泰的深刻内涵。
★野心与欲望——永不过时的经典议题
从小农场到大庄园,从大庄园到看不见边际的广袤土地。拥有的越来越多, 失去的也越来越多。友情、亲情,到最后,膨胀的欲望又将要人付出怎样的代价?
-
瘟疫之夜
❉ 诺奖得主帕慕克构思四十年的力作,深度思考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百科全书式小说,近年最值得一读的外国文学作品!这部充满悬疑色彩的史诗,讲述了追寻正义的英雄与面对死亡的恐惧相互缠斗的跌宕历程。
❉ 苏丹、公主、医生、密探、囚徒……众多人物命运交织,呈现奥斯曼帝国晚期社会全景
❉ 我们该如何度过灾难?当残酷的死亡向我们逼近,有的人会孤独生活,走入内心,写作、思考生活的意义;另一些人会走到街上,寻找家人和朋友,希望从社群中得到安慰。
❉ 封面采用帕慕克手绘插画,书内包含作者手绘地图,细致呈现小说中的城市风貌
这是1901年,风雨飘摇的奥斯曼帝国。在列强虎视、密探遍布、帮派纷争、流言四起的明格尔岛上,瘟疫悄然蔓延,谋杀接连发生。
帕克泽公主和她的丈夫努里医生、侍卫卡米尔一起来到这座岛上对抗瘟疫,并试图和当地总督一起,找出杀害帝国首席药剂师的真凶。
短短六个月间,他们不仅遭遇了命运不可抵挡的变化,也无意中改写了历史的进程……
-----------------------------------
这部小说在智性层面野心广阔。不过,虽然主题宏大,但它的叙述语调是嘲讽的、狡黠的甚至轻快的。
——《卫报》
《瘟疫之夜》将丰富的现实主义描写和讽刺性的社会评论巧妙融合起来。帕慕克一直是一位必读的作家。
——《书单》杂志
这部小说告诉我们,我们永远要质询历史,而不要否定或埋葬历史。
——《金融时报》
《瘟疫之夜》捕捉了我们时代的精神,即由于无知和偏见而产生的永无止尽的文化冲突。
——西班牙《文化周刊》
-
从始至终
《山魈考残编》作者黎幺长篇小说新作,
以语言创世,一部元世界的史诗!
遍历时空,遍历记忆,以读为写,
从速朽中,造出瑰丽自洽的诗意宇宙。
编辑推荐
“原来这座城市是这样建起来的,
原来世间的每一座城市都是这样建起来的。”
• 十四个章节排布为巨型的诗行,组成十四行诗般的长篇小说。
• 继《山魈考残编》之后,原创作者黎幺又一部力作。延续其对世界与文本的思考,借瑰丽的语言与历史的碎片,形成的一部关于“元世界”或“伪元世界”的小说。
• 纷繁的历史在阅读般的写作中,被重新写成悖论般的、仿佛多刺的晶体的史诗。速朽的王权或世界的影子中,诞出永生的诗人。具有强烈的寓言/预言气质。
内容简介
“世界的开端是一篇随机性的史诗”——《从始至终》是一本关于世界与万物的长篇小说,关于世界的源始与世界的终结,以及存在、发生在世界上的诸事诸物。
世界上有了一男一女:伏羲和女娲,或亚当和夏娃,或努和哈比。人类从两个人开始发展,有了英雄与桃源美地,也有了诗人,以及与诗人相对应的模仿的影子。
误读、爱欲、自由,多种追问自虚实之中浮出。
如巨鲸吞吃语言的浪漫与豪放,吐露薄薄一页却巨型的纸张;在时间之外抄录的十四行诗,恰好是世界所有历史碎片的集合。
-
长安的荔枝
大唐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个任务:要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备受好评的历史小说。
唐朝诗人杜牧的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千多年来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但鲜荔枝的保鲜时限仅有三天,这场跨越五千余里的传奇转运之旅究竟是如何达成的,谁让杨贵妃在长安吃到了来自岭南的鲜荔枝?作者马伯庸就此展开了一场脑洞非常大的想象。
沿袭马伯庸写作一贯以来的时空紧张感,不仅让读者看到了小人物的乱世生存之道,也感受到了事在人为的热血奋斗。随书附赠“荔枝鲜转运舆图”。
★ 编辑推荐
唐朝诗人杜牧的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惹得世人艳羡杨贵妃上千年,但其中的荔枝是如何从五千余里外的岭南运送到长安城的,却鲜有史书详细记载,脑洞大开的马伯庸以此为蓝本构建了一个大唐社畜李善德拼尽全力做项目的故事,虽是历史小说,读者却能从中看到自己的生活影子,大城市买房落脚、职场情商博弈、不得已的违规逾矩等,小人物的挣扎是那么相似。一项将鲜荔枝运逾千里之距的艰难差事,以微观人事折射大唐宏观社会。
这部口碑非常好的历史小说只花了11天写就,小说刚一连载就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被数万人点评为神作,推荐值高达96%。微博、抖音、小红书和今日头条,海量读者自发评论和衍生二创。
本书小开本双封设计,随书附赠“荔枝鲜转运舆图”折页插图一张。
★ 媒体推荐
马伯庸把他对历史的熟稔与现实关怀结合在一起,使得文笔能直击人的内心。写的是古人,却经常让我们看到自己。这部《长安的荔枝》就是如此。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于赓哲
-
战斗细胞
★ 火爆10年的短视频栏目全面集成与拓展
作者创立并主理Kurzgesagt—In a Nutshell(简而言之)栏目,用电脑风格的动画和绘图介绍种种科普内容,2013年年至今发布视频逾160条,在YouTube积累了近2000万订阅者,总播放量超20亿次,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近9000万!本书正是其中的主体部块免疫、微生物学内容的全方位集成和拓展。
★ 在日常生活中讲解免疫系统的抗病原理
感冒高热,发炎红肿,误碰毒物,细胞恶变……是免疫系统带着它的数万亿细胞苦战和坚守,让这些日常的健康波折没有成为致命灾害,让我们不会分分钟死掉。如此重要的人体系统,我们怎能不去多做了解,助力它更好地发挥作用?本书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好途径之一。
★ 时髦、突出的视觉风格
凸显电脑图形风(CG)的设计,是“简而言之”节目也是本书的突出视觉特色。本书的五十幅左右配图足以令人爱不释手,信息呈现时髦又清晰。
★ 通俗俏皮,可爱的大实话
本书的文风特色则是“亲切易懂”,用大量恰切的比喻帮读者轻松理解复杂的免疫学:普通体细胞是平民,免疫细胞是各种专门士兵,肠道有益菌是可爱小兔子,抗体是小龙虾……脚注中的吐槽更是本书一大特色,让你领略正文里无处安放的文身失败奇遇、ACG内部梗和对免疫学家命名的不满……
★ 新时代终身学习楷模;他可以,你也可以
德国信息设计师,因学习项目的偶然机会和自身的身体剧变——当然最终是因为对世界的强烈好奇——结识并热爱上了免疫领域,十数年间不断学习,成为广受欢迎的英语科普传播者。所涉内容不仅包括免疫、微生物学,更有天文学、核物理、宏观经济与人口、哲学……不一而足。知识能武装自己,也能帮助别人。他可以,你也可以。
————————————
既直观、轻松,又精准、实用,还不乏时尚、极客的气息,这就是本书呈现给你“免疫”知识的方式。它以故事性的讲解和风格鲜明的插图,描述人体的免疫机制、免疫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各类细胞及重要蛋白(抗体、MHC、细胞因子等),与人有关的各种微生物(包括益生菌和各种病原体),以及多方的相互作用,介绍自愈、发炎、流行病、抗菌、抗病毒、寄生虫、过敏、疫苗、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种种健康议题,帮你过上更为轻松安泰、胸有成竹的现代人生。
-
在美国教历史
本书是由中国留美历史学会的三十一位会员撰写的文集,分享了他们从留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历程。这些作者大多在美求学后走上了教学和科研岗位,任职学校涵盖美国各类型的高校,教龄最长的超过三十年,最短的也有十年。教学领域涵盖中国史、中华文明史、东亚史、亚洲史、中美关系史、美国史、亚裔美国人史、西方文明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外法律史、妇女史、族裔史、史学史和全球史等。本书不仅提供了一种与留学生视角不同的关于美国大学和大学文化的新知识,而且展示了具有双重或多重学术背景的跨文化知识人在全球化时代对历史教学和学生培养等问题的观察与反思。
-
人物
★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虚构艺术三部曲”完结篇
★《故事》译者、资深电影人周铁东再执译笔
★麦基集大成之作,融会故事原理、剖析对白、揭示人性,创造只属于你的人物宇宙。
★人物是一件艺术品,生于作者的心智子宫,安卧于故事的怀抱,注定要得永生。
★23万字,11幅卡司示意图 ,从奥德修斯到绝命毒师,从真探到漫威,深度剖析人物卡司
★430余部电影剧作小说,420余名导演演员作家,麦基私人片单推荐,文艺爱好者扫片指南
《人物》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人物礼赞,探讨人物发明的灵感源泉,并为塑造你的才华奠定基础,以创作出具有超级想象力的虚构人物。第二部,人物创作,阐述见所未见的人物创作,从“由表及里”的方法开始,过渡到“从内到外”,拓展到多维度和复杂性,最后以最为极端的角色作结。第三部,人 物宇宙,书写类型人物、表演以及读者/ 观众/ 人物关系。第四部,人物关系,通过铺陈五部散文、戏剧和影视作品中的“剧中人物”来阐明卡司设计的原则和技巧。
-
爱生活,不爱也行
「内容简介」
受够了那些让你爱生活、爱自己、接受自己的脆弱和失败的箴言?这本哲学指南正是为你量身打造的。
每一天,生活的各个角落都充满 了哲学的灵光一现。这些日常琐碎虽没有什么宏大主题,但却有意想不到的惊人深度。如果你受够了各种箴言,不妨细品周遭之物,回归哲学本质,点亮日常时刻。
·
反鸡汤、无箴言,一部独一无二的哲学指南
别再“慢慢来”,停止“活在当下”
细致解构日常,重获真实生活的勇气
“算了吧,也没关系”
·
「作者推荐」
当我们谈论哲学的时候,我们总会回归“惊异”这个概念。它是哲学的第一驱动力,也是哲学的精髓所在。是惊异,让我们睁大眼睛,让我们满心生疑,让我们选择排斥或珍惜周遭之物,换言之,“惊异”促使我们提出问题。而说到“惊异”,日常生活则不愧为其取之不尽的源泉。此次,终于有幸和中国读者相见的本书也将不遗余力地向大家印证这一点。
无论是身处法国还是居于中国, 无论正当青春还是年过半百,“惊异”永远是那最为普世和深刻的生命体验。它不分男女老幼,也无关乎于你有没有家庭、孩子或是工作。
——热拉尔迪娜·莫斯纳-萨瓦
-
解放
◆后马克思主义核心代表人物
◆反思解放的逻辑,激活新的解放想象
···
【内容简介】
20世纪末,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各样的特殊主义抗争——种族的、民族的、性取向的——风起云涌,反抗着先前统治了政治视域几十年的各种总体化的意识形态。这无疑深刻影响了我们对未来的看法和对解放的期望。为此,拉克劳开始探索以下问题:启蒙时代以来的经典“解放”概念,如何在新条件下被重构?
拉克劳考察了源自现代性主流视域的“解放”观念的内在矛盾,及其所固有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政治身份的形成,以及政治理论中的一些核心观念的状况,用独特的领导权的解放策略为重铸激进政治思想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这个资本和数据控制横行的世界上,我们需要一种解放的新希望,这或许正是我们今天需要重读拉克劳的原因。
···
【媒体及名人推荐】
如果没有欧内斯托·拉克劳的思想影响,我们许多人的著作会是另外一番模样。
——本杰明·阿尔迪蒂(Benjamin Arditi),《星丛》(Constellations)
毫无疑问,拉克劳对政治理论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乔恩·比斯利-默里(Jon Beasley-Murray),《当代政治理论》(Contemporary Political Theory)
在右翼民粹主义政治和算法控制的今天,我们值得重新回去阅读拉克劳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的后马克思主义的思考。——蓝江
···
【编辑推荐】
◆ 本书属于“左翼前沿思想译丛”,该译丛收录了巴迪欧、阿甘本、齐泽克等一批卓越的欧陆思想家在过去二十年间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 拉克劳是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与墨菲合著的《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对于左翼政治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 收入本书的文章写于1989年至1995年。这一时期,世界舞台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苏东剧变、南斯拉夫内战、右翼民粹主义在西欧抬头、多元文化的抗争在北美扩展、种族隔离在南非终结。所有这些文章都可以看作围绕具体事件而进行的介入。
-
人文启蒙的知识传播原理
徐贲老师说:“启蒙不是万灵药,启蒙不一定能解救我们,但没有启蒙,我们肯定永远不会自由,肯定没有解救的可能。”
本书是徐贲老师“启蒙三部曲”的第三部。徐贲老师从他自己的阅读与写作经验中总结出关于人文教育与人文启蒙的“知识传播原理”, 这些“原理”涉及人文教育与人文启蒙问题的十个重大方面(又细分为百多个可持续扩展的论题)。
人文启蒙传承的是人类追求智慧的古老传统,并非始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它的目标是求真、向善、通达、去除寡智和愚蠢,以及情感成熟的明白人生。它传播的是一种与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相一致的理性智识和伦理知识。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与人文启蒙有关的古代智慧、知识和哲思观念前史。第二部分讨论当下启蒙知识传播的核心构成:传播者、接受者、传播手段和环境,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公共话语与写作。第三部分讨论与启蒙相关的社会政治生态、认知特征与伦理取向。
-
法国大革命
本书写于法国大革命爆发二百周年之际,首次出版于1990年。霍氏探讨了两个世纪中从资产阶级自由派到共产主义者,不同人群对大革命的引用和解读,说明他们如何将大革命模型应用于自己的时代和事业,并指引读者走出“修正主义”史学的迷雾。无论史家如何阐释,无可辩驳的是,法国大革命让人民意识到可以通过自己的参与真正改变历史的进程。它曾经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更在持续影响人类的当下和未来。
-
历史的恐怖
何以逃避历史之恐怖?
以何应对生活之不安?
思考西方社会如何应对危险与危机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反思西方社会中的个体和集体如何逃避历史及其恐怖的著作。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皆为历史上的“恐怖事件”,而这样令人不安的事件的发生是倏忽的,充满了不确定性。历史学家鲁伊斯非常像一位致力于探索人的生存状态的学者,他在这本书里探讨了人们如何回应西方文明中生活的不确定性。
这本书的基调更多的是沉思,而不是说教。它没有指责或轻视人们逃避死亡的可悲尝试, 而只是希望人们认识到各种可能性。鲁伊斯在写作中穿插了个人轶事,但并不主张一种尝试胜过另一种。所以,这本书不是一本自助手册,但它见证了西方社会如何赋予人类痛苦和苦难经历以深刻的意义
【内容简介】
周遭的危险和不确定性,随时可能袭击我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可以在一瞬间改变人生。当任何一种灾难夺走我们所珍视之物,并摧毁我们对自身命运的掌控感时,我们会产生深切的焦虑和生存恐惧。
这是一本关于个体和集体如何应对危机和不确定性的著作。历史学家鲁伊斯从心理史学入手,探讨“中 世纪没落时期”的人们如何回应生活中的不确定性。面对掌控的局限性所产生的深切的缺陷感和生存恐惧,有人转向宗教谋求解释,有人拥抱无处不在的消费文化,有人沉迷转瞬即逝的快乐……他们为伤害和恐惧寻找慰藉。
本书择取从古代到近代的历史事件,将其与文学典故、个人反思相结合,探求西方社会的男人和女人如何赋予人类痛苦和苦难经历以深刻的意义。
-
论颜色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人生最后十五个月里做的关于颜色的笔记。如何得当地言说颜色?这是本书的根本追问。维特根斯坦背后有他反对的本质主义的传统颜色理论,特别是牛顿的颜色理论,更有让他欣赏又令他不满的歌德及其友人伦格的颜色学说;他尝试颜色探讨的第三条道路,可谓“现象学-语言哲学的颜色论”。这种颜色探讨是开放的和自由的,它力图超越科学还原论,也想与文艺的和神秘的色彩言说保持距离,而首先是要唤醒一种敏感的颜色感觉力。因此,本书没有告诉我们颜色是什么,而是留下了一个不定的结论,即颜色和颜色感知的不确定性。诚如作者所言:“在每一个比较严肃的哲学问题中,不可靠性直抵根底。我们不得不总是准备好去学习某种全新的东西。”
-
银魂
“商业道德正预示着中国未来的高度” ——张嘉璈
▶中国第一代银行家、中国银行业之父张嘉璈传记
▶金融巨子张嘉璈跌宕起伏、充满悬念的一生
▶大时代里的英雄与贤哲 | 筚路蓝缕开启现代性转型之路
▶一部现代中国版的“食货志”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得主赵柏田最新长篇人物传记
▶ 中国银行董事长、党委书记刘连舸作序,作家李敬泽、历史学家马勇、金融史家吴景平隆重推荐
▶艺术家邱志杰题签书名
————————————————————
【内容简介】
◆《银魂:张嘉璈和他的时代》是中国现代银行制度的奠基者、中国银行业之父、金融家张嘉璈的首部长篇文学传记。
◆本书采用金融史与生活史相结合的研究路径,从浩如烟海的史料和银行家们的日记、书信、函电中互参考寻,细密地考察了张嘉璈的生平踪迹及其与时代的关系,描绘了这位二十世纪初的金融巨子跌宕起伏、充满悬念的一生。
◆中国银行的前身是在清末最后十年创立的大清银行。后经过以张嘉璈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现代银行家筚路蓝缕的开拓,逐渐实现了现代银行业在二十世纪初的崛起与变革。
◆以张嘉璈为中心,本书同时讲述了一段置身金钱政治漩涡的南北金融界群雄的故事,展现了近一个世纪神州大地上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中国近代金融业的发端、成长与变革,以及一代金融精英在时代大变局中立身谋国的气魄和胆识。
◆在传主张嘉璈身上无时无刻不散发着一种精神的光芒,这种精神是一种家国担当,也是一代银行家魂魄所寄:推动商业现代化乃至整个近代中国的现代转型。张嘉璈舍我其谁的担当气概,对今天推动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帮助我们树立文化自信,也具有深刻的借鉴和现实意义。
————————————————————
【名人推荐】
◆我私心倾慕于张嘉璈这个前辈,不只因为他品行的“高、洁、坚”和炉火纯青的专业水准与职业精神,也不只是因为他在中行改组为“特许国际汇兑银行”后,启动了影响深远的全方位改革,“定屋基”“立屋柱”“打图样”,为我们今天的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在这位前辈身上,无时无刻不散发着的一种精神的光芒。这种精神,是一种家国担当,也是这一代银行家的魂魄所寄:建立不依赖于外部的、独立的金融市场,培植进行金融交易、执行金融契约必不可少的制度基础,最终推动商业现代化乃至整个近代中国的现代转型。
——刘连舸(中国银行董事长)
◆赵柏田是“食货志”作家,那是由司马迁开辟的伟大而寂寞的历史写作传统,它注视着“食”与“货”,“货”是货物、也是货物赖以交换流通的货币,在传统的历史视野中,这不是前台,不在聚光灯下,但这是前台的基础,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
然后,就在这寂寞的根基上,赵柏田写出了英雄与贤哲,写出了历史的九曲回肠与回肠荡气,他对近现代金融史的钩沉建构,既具史学意义又有文学意义,他扩展了我们对自身历史的想象和认知,同时,他也在力图辨认和塑造一种知行合一的中国式刚健人格。
——李敬泽(著名评论家、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现代中国金融业形成于清末民初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段,涌现出一大批世界级金融家,张嘉璈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历史学界对这批金融家有过一些研究,特别是资料梳理,但是不容讳言阅读体验太差。赵柏田先生恰恰具备融通文学与史学的优势,他的作品和历史学家一样深挖史料,又以文学的笔调书写,可读可信。我相信这部《银魂》不仅会让张嘉璈这个几近被遗忘的人物重新浮出台面,而且能让读者深切体验现代中国金融业辉煌的岁月,继而还会发现近代中国历史上另一个伟大的“张家”,张嘉璈、张君劢、张幼仪、徐志摩等等,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人物?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银魂》视域开阔,叙事翔实,评析缜密,考察了张嘉璈及其同时代银行家群体,为中国银行业的现代转型和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也为行业精神的养成、凝练进而升华铸魂,殚思竭虑、矢志求索,又不无顿挫的坎坷历程,是一部值得细读的好书。
——吴景平(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主任)
◆赵柏田的写作可贵的是呈现出了多元的格局……确实在他的笔下,历史与当下常有天涯比邻之感。……他是以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把日常化、民间性提上来,以此与大历史构成对话。
——毛尖(华东师大对外汉语系副教授,文学评论家)
◆赵柏田的写作在史实与想象、历史与现实经验之间架起了一道奇妙的桥梁,经由一个个隐秘的通道,把现代性和人类性的经验在历史场景中还原。与当下流行的所谓“文化散文”不同,赵柏田的非虚构性作品把一种带有强烈“现代主义”色彩的个体存在经验,灌注进对历史的人与事的追忆与想象中,以个人的生命体验打开历史的“黑匣子”,让消失了的人与事,向当代经验敞开和发声。
——张闳(同济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文学评论家)
◆赵柏田写作的特点在于沟通了古今,沟通了文史。我个人感觉是气息醇正,用心良苦,因为正好与当代知识分子的状况构成了对照,有一种潜在的对话关系。
——王鸿生(同济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
◆把时局变化揉合于小说笔法,绵密、平静的叙述和小说笔法的交互使用,是赵柏田的语言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作者叙事的瓷实轻省,学识的通达圆润,在中国作家里,是一个稀罕的品种。最可贵的,还是作者的见识,该叫史识,一种才气与学识的结晶。
——韩石山(《山西文学》主编,作家)
◆赵柏田对历史的叙事有一种小说化的训练。他把一个小说家的训练有素的目光投向了历史深处,小说化的叙事里又尽量做到了学术上的严谨,让我们看到这一代对历史认识的深度、广度和厚度。 他通过一种小说化的叙述方式找到了历史的真切度。
——施战军(评论家、《人民文学》杂志主编)
————————————————————
【编辑推荐】
▶一段置身金钱政治漩涡的南北金融界群雄的故事
▶一代金融精英在时代大变局中的气魄担当与家国情怀
▶金融史与生活史的碰撞,学术性与故事性的融合
◆失落多年的张嘉璈手写日记
◆银行家们的日记、书信与函电
◆中国银行及近代多家银行的历史档案
▶内附精美插页,收录多幅珍贵照片
-
金色之死
中文世界首次翻译出版,艺术至上主义的极致体现
毕生追求人体之美,绚烂之死成就真正艺术
被谷崎润一郎拒绝收录进作品全集的小说
两部典型的谷崎风格作品
《金色之死》是谷崎润一郎的早期代表性短篇小说集。由《杀死阿艳》及《金色之死》两篇小说组成,《杀死阿艳》讲述私奔的一对男女新助与阿艳,荒唐度日,发现暴力竟能获得快感,后因阿艳移情别恋,新助将其杀害。《金色之死》讲述“我”少年时代的朋友冈村,追求人类的肉体之美,多年后在箱根用活人创造艺术,自己全身涂满金箔,到达欢乐顶点的瞬间突然死去的故事。
谷崎润一郎这两部作品惊世骇俗,极力描写官能之美,是他早期获得“恶魔派”之名的由来,令当时的文坛侧目,三岛由纪夫曾自述读后获得很大的震撼。
谷崎润一郎擅长在描写真实事物中融入细腻的自我感观,构建出一种凌驾于一般想法之上的独特魅力。
——三岛由纪夫
日本文学这只鸟受到自然主义的束缚,首先给这只鸟以鸣声的是永井荷风,给它以翅膀的是谷崎润一郎。
——佐藤春夫
作为作家,谷崎一登上文坛,就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不仅如此,他还带领日本文学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若松英辅 文学评论家 《三田文学》总编
-
捉住那只发情的猫
《捉住那只发情的猫》是小说家谈波全新作品,收录十二篇极具风格质感的中短篇小说。它们如高度浓缩的矿物晶体,多切面呈现原生态沸腾的市井生活,铸刻一个个极度真实的东北炮子和彪子。他们生猛亦柔情、执拗而纯粹,在生活的激流与困顿中不改天真,就是碰,就是磕。诚实火热的人与生活、深藏在心的纯真与爱,不动声色中力拔千钧,写出了一个时代的狂放与憨态。同名中篇体量最大,两个来到南方的东北人、一只发情的大黑猫,串联起形形色色边缘人的故事,展演一出质地坚硬的黑色幽默剧。
谈波被称为“当代文学的硬骨头”,风格省俭,平淡凶狠。十二篇小说用平实精悍的语言砌造了河的两岸,容纳下真实生活的流淌奔腾。无论善恶、爱恨、喜悲,都火辣辣热腾腾的,一下一下撞击着人的心坎。生活流逝,而这十二篇小说为那些单纯的人、勇猛的人、喧嚣的人、沉默的人、失意的人作了精深印刻,它们强力穿透现实与时间,抵达人心人性隐微的神秘之域。
◎ 作品看点
★“当代文学的硬骨头”谈波全新小说集,一出东北市井黑色幽默,一场冷硬柔情文学摇滚。书写诚实火热的人与生活,白话汉语写作的功力之作。
谈波是藏在工厂里的文学隐士,远文坛、近市井,隐入日常生活,又以发自肺腑的情感,将其倾注笔端,写活了市井众生。他被称为“当代文学的硬骨头”,小说被读者评价为“每个字都是从熔炉里炼出来的”“又野又硬”“平淡凶狠”。他对文学有着极致纯粹的追求,用多篇技艺精湛、风格冷硬、极耐品味的短篇力作,建构了一个独树一帜、极具质感的小说世界,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一种接通市井生活,更朴素有力的强劲声音。
★ “就是碰,就是磕。”市井凡人的尊严与信念,于无声处启动命运的机关。
十二篇精心打磨的中短篇小说,用木刻般的笔触铸刻一个个极度真实、令人难忘的东北“炮子和彪子”:长春炮子小礼、大连彪子杨明、不受屈儿的森哥、球迷大张、达明木匠、刘工、彪闺女铃子、鼓王白、保尔……强悍又纯粹的精神质地,生命激荡处的动人时刻,他们生猛亦柔情,粗犷外壳包着的是一颗简单的心。“谈波在日常生活和普通人身上挖掘出遗风流披,那种理当如此的真实、阔大和狂放,不免让人惊叹。”
★ 韩东、双雪涛、班宇、郑执、赵志明、魏思孝、郑在欢、导演耿军、“二手玫瑰”梁龙、“惘闻”谢玉岗诚挚推荐,众多小说家、小说读者激赏不已。
谈波以极致追求彰显短篇小说文体的自由与迷人魅力、高度与难度。“完全是经典式的,各个指标上都无可挑剔”(韩东),“中文在谈波这里活了一次”(二赫)。他的叙事语言“没有一个字是废话,稳稳地扎下去”(班宇),“就像贵金属,压秤”(双雪涛),是“当代文学的硬骨头”“作家中的作家”(魏思孝),是“一个纯粹的小说家”(秦巴子)。他“能用三分钟讲三千里故事”(郑在欢),是短篇写作“不世出的高手”(张敦),他的对话如“下刀子、放黑枪,狙击子弹的准确”(滋啦哇啦哈哈哈)。他的故事“总是真切、炙热又悲凉”(谢玉岗),“写出了一个时代的缠绵与憨态”(老晃)。阅读谈波的作品,有的人“发愣得像个彪子,原本熟悉的身影变了味道”(梁龙),有的人在故事里“看到了自己”(耿军),也有的人“这一刻心软了,下一秒心又硬起来”(赵志明)。
◎ 名人推荐
谈波应该是目前中国最好的短篇小说家,非主流,非著名,但他的存在始终在提醒我写作为何事、为何物。我非常推崇谈波的短篇,完全是经典式的,各个指标上都无可挑剔。有几年没见他的小说,心里不免有些失落,最近他又写了,这真是太好了!这样的人写一个算一个,我们读一篇就少一篇。
《捉住那只发情的猫》是他唯一的长篇。读这本书让我想起美国大作家多克特罗的不朽之作《雷格泰姆音乐》,谈波的长篇更要单纯、童真和贴切。如果说多克特罗的小说是音乐,那谈波就是写了一首史诗,完全是诗的观察和节奏。这本书如此好看、生动和特别,以至于为主流出版所隔膜,现在总算有了着落,为谈波高兴,也祝“理想国”慧眼识英雄!
——韩东(诗人、作家)
谈波的小说都很短,短得很有道理,就像贵金属,压秤。他的句子很轻快,但也包含哀痛,这是很成熟的风格,也是一种态度。他不是贪慕名声的作家,他用很高的文学标准要求自己,他的骄傲和温柔都在他一篇篇仔细打磨的小说之中,这使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作家。
——双雪涛(小说家)
谈波的短篇非常非常好。这两年跟很多朋友推举过谈波的作品。他写得很少,但是非常好,节俭、克制,没野心,有啥说啥,没有一个字是废话,稳稳地扎下去,节奏特别对。
——班宇(小说家)
我发愣得像个彪子,原本熟悉的身影变了味道,发愣的原因也许是看了这本书。《捉住那只发情的猫》是大红大绿,寒风刺骨,江湖有道,又是轻描淡写的有偿揭示。
——梁龙(“二手玫瑰”主唱)
谈波的小说让我着迷,我在普通人和彪子们里看到了我自己。幽默,伤感,意犹未尽!
——耿军(导演)
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侠义精神,在日益规范的社会中被刻意引导、置入异空间,而谈波在日常生活和普通人身上挖掘出遗风流披,那种理当如此的真实、阔大和狂放,不免让人惊叹。
——赵志明(小说家)
一个可供期待的当代作品。后记基本能彰显一个作家的个性,朴素,简短,有力。《长春炮子》鲜猛,《大连彪子》凄惶,谈波这薄薄的一本或许可以给读者一个充分的解释:什么叫作惊喜?
——郑在欢(小说家)
谈波老师的《捉住那只发情的猫》,里面收录他打磨多年的同名小长篇(期盼多年),以及一些短篇。他是当代文学的硬骨头。
——魏思孝(小说家)
他的故事总是真切、炙热又悲凉。
——谢玉岗(“惘闻乐队”主创)
十二个故事,主要讲东北那时候的刀枪炮。压轴的中篇,《捉住那只发情的猫》,这篇看得我真的半夜被窝里大爆笑。这篇经得起细琢磨,几十个人物,轮番上场,个个别开生面。前面的短篇,有几个也爱不释手,《四个小混混》《大连彪子》是我本书中的最爱,写得非常好,写出了一个时代的缠绵与憨态。
——老晃(编剧、作家)
-
给麻风病人的吻
·畅销经典文学书《爱的荒漠》《蛇结》同系列作品。
·《给麻风病人的吻》开启了诺奖获得者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的写作成熟期的序幕。
·书中搭配精美插图,图文并茂,让读者产生了一种看电影的即视感,体验身临其境的阅读感。
·全新译本,在保留了法语原有的美的同时,更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让中国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法国文学的魅力。
·本书收录了《给麻风病人的吻》以及其姊妹篇《母亲大人》,让故事更加圆满。
·本书不仅探讨了上世纪法国的婚姻、家庭状况,也探讨了人是否该活在被别人定义的框架之中这一论题。虽在故事中,主人公在当时的环境下未能得到解脱,但他们都尝试过。这在侧面反应了一种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活出精彩的精神。
《给麻风病人的吻》的主人公让·佩罗埃尔以及女主人公诺埃米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结合,但他们的婚姻只有义务与责任,没有爱情。为了诺埃米可以离开自己,可以获得幸福,让开始尝试反抗周围人给他们施加的压力,甚至付出了生命,但最终,诺埃米却没有跳脱出世俗的框架奔向幸福。
《母亲大人》是《给麻风病人的吻》的“姊妹篇”,讲述的是让·佩罗埃尔姑姑家的故事,同样探讨了婚姻与家庭之间的纠葛与矛盾。故事中的母亲将自己的爱变成了禁锢儿子的枷锁,导致了儿子婚姻的不幸,直到故事的结束儿子都在试图挣脱枷锁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
成名之日
“我已看见未来,兄弟,那是谋杀。”
一对久未联系、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兄弟,哥哥布兰登是过气的摇滚乐队主唱,弟弟亚当是深居简出的模型制作师。某天,亚当接到电话,得知了布兰登被枪杀的消息。
为了查明真相,亚当假扮布兰登,潜入了一个充满谎言的黑暗世界。神秘的豪华酒店、突然造访的陌生人、曾经的乐队伙伴,一切暗藏玄机。事情变得越发扑朔迷离,亚当隐约觉得自己落入了被人遥控的险境……
——
【编辑推荐】
真相大白的那一天,他必须再死一次。
★山羊皮乐队贝斯手马特·奥斯曼惊艳小说处女作,山羊皮乐队粉丝收藏必备:作品展现舞台之下的另一面——“这本书里的很多内容,灵感都来自我那六七年作为失败音乐人的经历。我想知道一个人是否有可能完全变成另一个人。这有可能吗?”
★一次黑色谋杀、一场冒险骗局,一个电影感十足的疯狂故事:悬疑、犯罪、谎言、爱情、摇滚乐,面对至亲之人的背叛,如何在道德与情感的裹挟下做出命运抉择。
★双胞胎兄弟的镜像人生,细节铺垫下的双重反转:双线并行叙事,双视角、双时空,真与假、过去与现在复杂交织。情节反转再反转,吊足读者胃口,酣畅淋漓、大呼过瘾。
★悬疑小说中的音乐DNA,深度描写音乐行业、音乐创作及音乐人:独属于摇滚歌手作者的幕后故事。
-
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录
【图书简介】
昆汀·塔伦蒂诺,《低俗小说》《杀死比尔》的导演,风靡全球的电影鬼才。这部访谈录汇集了昆汀接受的二十四篇重要采访,时跨二十年,涉及他的方方面面:在音像店打工的穷苦经历,功成名就之后的随心所欲;其电影遭人诟病的暴力场面,对流行文化的指涉,对各种导演与类型片的借鉴;对朝九晚五的工作的不屑,对财富自由的满足,对名气的矛盾心理;对童年、亲情、爱情的记述……
昆汀是行走的电影百科全书,记忆力惊人,几乎对整部电影史了如指掌。昆汀也是极佳的影评人,对自己的电影做出了详尽且独特的解读。导演、编剧、演员,昆汀的身份变化多端;不变的是他对电影的热爱,是他接受采访时生动的面部表情、典型的坏小子笑容、机关枪似的高频笑声,以及烦人又迷人的自负。
---------------------------------------------------
【编辑推荐】
★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合集首译中文,《低俗小说》《杀死比尔》标配读物,精选二十四篇重要访谈。
★他是风靡全球的电影鬼才,屡获奥斯卡金像奖等国际大奖。
★迷人的自负,口无遮拦的表达,暴力与哲思的完美融合,直击现代人的关切点——工作、财富与名声。
★—昆汀,你是个怪人。—没错。我就是这么牛。
★二十四堂大师电影课,展现昆汀的暴力美学,勾勒昆汀的创作理念与演艺之路。
跟昆汀重温暴力名场面:《落水狗》中的剃刀戏、《杀死比尔》中的青叶屋大战、《无耻混蛋》中的剥头皮场面……
跟昆汀学拍电影:关于导演的电影书毫无意义,用小说家的自由拍电影,用故事新编的方式创作《低俗小说》,给乌玛·瑟曼布置看色情片的家庭作业,全心全意地饰演精神病……
★二十四份观影指南,收录昆汀的私人电影清单。
跟昆汀纵览电影史,听昆汀一针见血做影评:戈达尔、希区柯克、伍迪·艾伦、大卫·芬奇、侯麦、科波拉、科恩兄弟、斯科塞斯、斯皮尔伯格;恐怖电影、犯罪电影、功夫电影、西部电影……
★二十四部昆汀即兴主演的微电影,一次性看够昆汀自己的“低俗小说”。
极度贫穷的少年时期、喜欢独处的青年时期、财富自由的中年时期;对流行文化的狂热、对表演的自信与执着、对普通工作的鄙视、对名气的矛盾心理……
★二十四次面对面畅谈,寻找攀上昆汀高峰的险路:暴力与幽默。
★装帧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精心打造,以暴力美学为灵感,精选昆汀金句,封面采用手揉纸,给人复古的体验、温柔的触感。
-
导读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编辑推荐-
如何看懂看似矛盾、立场模糊、文风晦涩的德里达?对当代哲学影响深远的解构思想从何处发端?又如何发展?
本书是为有以上困惑又不知该从何下手的读者所准备的阅读德里达的必备工具书。
德里达的《声音与现象》是一本具有开创意义却极为艰深的作品。在该书中,他总结了对胡塞尔思想耗时近二十年的研究,也首次阐发了在他后期思想中具有支撑性的若干术语、概念、结构和策略。《声音与现象》标志着解构事业的开端,蕴含着德里达一生思想的发生结构。正如这本导读书的作者所说:“通过这部研究胡塞尔的巅峰之作,德里达成为德里达。”
本书不假设读者具有哲学背景或熟悉相关术语,而是在适当的时候以简洁的方式解释理解德里达《声音与现象》一书所需掌握的要点,并且力求全面地澄清该书中看似矛盾的概念的必要性,从而帮助读者弄清楚德里达的承诺是什么,并且揭示他作品背后的利害关系,最终勾勒出一条贯穿其一生的总体思考轨迹。
本书只要求读者能够给予适度的耐心和勤奋。用心的读者在阅读完本书后,不仅可以理解《声音与现象》的要旨,也将获得理解德里达完整思想的支柱,以及进入欧陆哲学之门的钥匙。
-内容简介-
德里达属于罕见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是寄生性的,因为它发端于其对西方哲学传统的热爱和承诺,以及对这一传统所创造和遭遇的问题的关注;同时其思想又是高度原创性的,体现了多种文化和智性影响的汇合。此外,德里达偏爱以修辞性的文学风格进行书写,几乎从不清晰表明自己的立场。因为以上特点,在大部分读者眼中,德里达被视为一位极其艰深晦涩的作者。
本书的布局非常简洁。在向读者说明为什么要阅读《声音与现象》之后,作者安排了三个章节。第一章恰到好处地梳理了德里达思想的哲学史渊源,对起源于数学客观性的“基础危机”的现象学运动做了简明的总结。作者重点呈现了胡塞尔哲学对德里达的重要启示,并提出当时法语哲学世界中结构主义与存在主义两线并存的历史脉络。第二章对《声音与现象》的细读是本书的核心,作者逐章引导读者阅读,指出德里达对胡塞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所作的批判,揭示了德里达的论点和论证策略,在关键论点处做了充分停留。第三章提供了德里达后期思想中有关伦理和政治的若干概念,以此展示《声音与现象》如何驱动德里达日后的思考。本书还包括德里达思想的术语表和进阶阅读的建议,辅助读者进行深度研究。
-媒体/名人推荐-
西斯尼成功地使初学者能够理解一位非常艰涩且充满争议的思想家。遵循德里达本人对新手的建议,他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德里达的方法,也就是要“持续不断地‘冒险超越起点’”。最重要的是他未卷入德里达的思想在英美学界所遭遇的崇拜或是蔑视,反对对解构进行冷嘲热讽……而是站在哲学的立场上解读《声音与现象》,认真对待解构主义,这令人耳目一新。
——马修•伍德,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
一本大师级的导读书……关于《声音与现象》一书,没有什么是容易的,但是西斯尼至少让它对首次阅读德里达的读者来说变得可以把握……作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我发现这本书很有帮助,甚至很有启发。虽然我不敢肯定我的学生们会觉得这本导读书或者德里达的《声音与现象》容易阅读,但我可以确定,在读过这本书之后,读者们将会理解《声音与现象》的一般性论点。如果没有本书,他们是无法做到的。
——尼尔•德•罗,多尔特学院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