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最新电子书

  • 鸡蛋讲的故事

    作者:[日]盐谷真实子

    主人公是一个鸡蛋。有一天,鸡蛋突然睁开了眼睛!他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说话(并由此展开了毒舌)……他叫醒一颗棉花糖,两人从橱柜上走下来,出发去探险。这是一部超现实色彩的绘本,收录了3个吸引人的小故事。

    第一章:醒来

    第二章:散步

    第三章:下雨天

    【编辑推荐】

    ○挑战绘本边界,颠覆传统且大受欢迎,斩获多项大奖,2年加印22次!

    ○超现实的日常奇幻,兼具幽默与哲思的“启示录”,思考的是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是能陪伴孩子成长的人生寓言。

    ○酷酷、怪怪的鸡蛋,像孩子一样懵懂好奇,按自己的想法大胆行动。与孩子的内心世界共鸣,让成年读者直呼感受到了久违的畅快!

  • 特殊待遇

    作者:[英]安娜·鲁多克

    ·看似公平的考试排名,如何掩饰了机会本身深刻的不平等?

    ·精细化的教育追求,如何扼杀了学生多样化的职业路径与人生可能?

    ·展示医学教育中的隐性课程,揭示顶尖医学教育的真实面貌和挑战

    ·反思医学语言如何塑造医患关系,提出将人文学科纳入医学教育的重要性

    ·揭示病人在医学教育中的双重身份,指出人性化医疗必须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

    卓越不能被孤立在岛屿上,须汇入公共生活的主流。

    该书通过深入的民族志研究,详细揭示了全印度医学科学研究院(AIIMS)的独特之处和运作方式。作为南亚地区最好的医学院兼三级综合医院,录取率不到0.1%,AIIMS在培养医学精英的过程中,也反映和再生产了印度社会中的阶级和性别不平等。

    书中生动描绘了AIIMS学生的录取过程、学习经历、日常生活及其与患者的互动,展示了这所著名学府内外的巨大反差。尤其是通过医学生在门诊和病房中的学习经历,指出了患者劳动力实际上成为教育资源,反思了隐性课程对医学生价值观和职业观的塑造。作者还用扎实的田野资料展现了医学教育中高度专科化的发展对全科医生培养的影响,揭示了印度医疗体系所面临的挑战。

    通过回顾AIIMS的历史、分析其教育体系和社会角色,作者反思了疫情时期的医学教育,并提出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医生以及医学教育未来发展的建议。

    推荐语:

    医学教育真正为谁服务?医学院到底教授什么?这项研究低调但具颠覆性,聚焦印度顶尖医学院及其精英学生,揭示出在根深蒂固的关于价值和优秀的观念下,良好的初衷如何产生了断裂、昂贵、分布不均、缺乏尊重的医疗护理。《特殊待遇》所揭示的这种令人担忧的模式,远不止存在于当代印度。

    ——克莱尔·温德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人类学系教授、系主任

    《特殊待遇》是对少见的精英专业教育机构民族志研究的可贵补充,满足了我们的迫切需要。安娜·鲁多克的论述敏感、富于同情心,但同时严谨且具批判性,为我们呈现出全印度医学科学研究所(AIIMS)培养这个国家最受人尊敬的医生的方式。这本书克服了研究强大的“卓越机构”会遭遇的巨大困难,而且在避免崇拜书写的情况下阐明了其运作。

    ——萨蒂什·德什潘德,印度德里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在鲁多克的描绘中,AIIMS门诊部人满为患,教职工和学生对疾病与康复的社会背景甚少了解,普遍将病人视作“有意思的病例”(尽管不带有排斥性)。对于印度全国任何一所公立医学院的学生来说,这些情况都再熟悉不过……正如鲁多克所说,我们不能指望让一所机构来改变整个国家的医疗文化,但遗憾的是,AIIMS也没有用其特权地位来引领方向。

    ——乔治·托马斯,《印度医学伦理学杂志》前编辑,发表于《印度论坛》

  • 了不起的敦煌

    作者:[美国] 巫鸿 / 荣新江 / 顾春芳 / 郑炳林 / 杭侃 / 张先堂 / 何鄂 / 陈菊霞 / 张元林 / 马振颖

    十位敦煌研究的一线专家打造的全景式的敦煌读本

    返归历史现场,在回顾中探索敦煌千年营造的变迁脉动

    重塑美学空间,在观摩中仰望斧凿锤刻铸出的伟大艺术

    --

    1000多年的风沙

    带来了西域的胡风、北朝的融合、盛唐的华丽

    50000多平方米的壁画

    描绘着漫天的神佛、丝路的烟火与代代供 养人的身影

    700多个错落的洞窟(包括莫高窟、榆林窟等)

    目睹了近千年的埋葬、令人心痛的流散以及曲折多艰的保护历程

    --

    十位敦煌研究的一线学者,巫鸿、荣新江、顾春芳、郑炳林、杭侃、张先堂、何鄂、陈菊霞、张元林、马振颖,带领读者从“远眺”到“细读”,从历史地理、物质生活、艺术文化、美学鉴赏、文物保护等多个角度,全方位走近敦煌,介绍有关敦煌最基础、最全面也最新鲜的一手知识。

    全书分两部分,上半部以历史文化为主题,解读最初“忽现金光”的佛教圣地,如何变为丝绸之路上耀眼的明珠、“华戎所交”的大都会,成为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汇多元文化的典范,立体呈现敦煌独特的人文历史生境。下半部以美学艺术为面向,条分缕析敦煌石窟建筑、彩塑、壁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总体艺术,在线条、色彩、造型的交错中,展陈敦煌作为佛教艺术宝库那洋溢而超尘的美学形态,发掘人——供养人、工匠、研究者——在敦煌艺术中留下的踪迹。

    以“三联•中读” 同名精品音频课程为基础,精心改编而成:四百余帧高清彩色图版,十余张超级知识详情页,把看不尽、讲不完、了不起的敦煌,充分浓缩在一本书中,清晰呈现其变迁脉动与肌理细节,在历史与当下、想象与现实中,提供一种全新的、观看敦煌的方式。

  • 群众

    作者:肖铁

    · 首部关于现代中国群众书写的深度研究,勾勒“群众”话语的脉络,探索现代知识分子与“群众”的相遇和融合

    · 巫鸿、杜赞奇、黄子平、孙江、毛尖盛赞推荐!

    ————————

    此书在我的阅读史上有着重要位置,因为它第一次使我认识到为什么现代是“群众”的时代,“群众”就是现代性。肖铁通过对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理论翻译和视觉文化的分析,清楚显示出“群众”的崛起是中国从传统王朝到民族国家转变中最激动人心的核心叙事之一,不但成为文学家和艺术家不断建构的对象,也通过这种建构获得了超越个人的主体含义,并以其内在的不稳定性造成浮动的张力。 这些讨论对于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以及思考当下社会和文艺创作都有鲜活的意义。

    ——巫鸿(美国文理学院院士)

    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类趋于聚集,但历史上社会精英大多质疑这种群体。肖铁相当敏锐地指出,在中国的“现代”时刻,权威知识分子试图将人群转变为“群众”——一个自然、顺从地为实现国家进步目标而努力的群体。

    群众活动的不稳定现实必然会躲避这类书写的限制,肖铁扎实的研究展示了心理学、文学等领域的知识分子对归属于群众的矛盾心理。即使是当他们义正词严地构建群众“真实声音”的时候,知识分子们的忐忑不安、进退维谷也常常溢于言表。这本书恰逢其时:在世界各地,民粹民族主义的时代再次来临。我们有必要读一读这本关于现代群众起源的杰作。

    ——杜赞奇(杜克大学东亚研究教授)

    “你不问我,我是知道的;你若问我,当我试图回答时,就不知道了。”奥古斯丁这一关于何谓时间的句式无疑可以套用在对何谓群众的诘问上。在众多现代性概念中,似乎还没有哪个概念比群众更难界定的:看似复数实为集合单数,貌似具体实则抽象,既是沉默的被写体亦为能动的暴力装置。作者通过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心理学文本,以美妙的笔触揭示了群众所内涵的现代性悖论。从概念史研究的角度看,本书充满张力的叙述还引申出相反相成的何谓个人的概念,读罢令人掩卷沉思。

    ——孙江(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暨历史学院教授)

    ————————

    中国从王朝帝国到民族国家的转变中,群众作为中心概念,成为现代知识分子思考自我和国家,探寻启蒙与革命的想像载体。本书通过对小说、哲学、诗歌和心理学论著的细读,分析现代中国文化与政治想象中群众的核心性和历史性,更把中国群众话语放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全球知识语境下,挖掘被忽视的跨国互动和差异。这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综合文学研究、思想史、批判理论和人类科学史,凸显现代人类科学知识的形式、新兴艺术的表现和不断变化的政治诉求之间的纠葛。

    现代中国群众话语激发主体性,鼓舞行动,既促进也限制了关于团结的表达,因此同时扩展并约束了大众政治兴起时期政治的地平线。作为第一本关于现代中国文学和思想中群众美学与政治的深度研究,本书审视革命时期现代群集想像的许诺和羁绊,并放眼于后革命时期集体生命的重新思考。

  • 爱有差等

    作者:李竞恒

    围绕华夏制度文明,探讨原始儒学思想精髓。从孔孟原典出发,全面剖析先秦儒家的政治、经济、福利等多维度的制度构建,深挖先秦儒家制度的文化内涵。

    周振鹤、刘强、鲍鹏山、吴钩一致推荐!揭示先秦儒学真义,滋养现代文明之魂

    【内容简介】

    围绕华夏制度文明,回溯儒学的源头,深挖先秦儒家思想精髓。全书分为“政论”“经济”“文化”三大部分,从孔孟原典出发,融合多学科知识,归纳并阐述先秦儒家对国家治理的各项制度主张,全面剖析了原始儒学在政权组织形式、刑罚、税收、资源分配以及社会福利等多维度的制度构建。作者认为孟子的爱有差等是文明社会的基石,不仅深入挖掘了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还特别强调家庭、家族和社区在文明社会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地位,揭示原始儒学在铸就现代文明制度方面的深远影响和滋养现代文明精神的重要意义。

    【本书看点】

    1. 围绕华夏制度文明,回溯儒学的源头,深挖先秦儒家思想精髓。周振鹤、刘强、鲍鹏山、吴钩等一致推荐。

    2. 呈现一个全面立体的先秦儒家思想体系。全书分为“政论”“经济”“文化”三编,从孔孟原典出发,全面剖析先秦儒家的政治、经济、刑罚、福利、统筹分配等制度构建,尽可能展现先秦儒家思想为解决政治文化问题所提供方案的全貌。

    3. 主题新颖,理趣不凡。围绕原始儒学的核心精神,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并且发人深省的观点,比如:臣子并不总是将君主视为最高价值;储蓄思维能够启发教育,是家族经久不息的重要条件;劝酒的实质是一种服从性测试,灌酒不是礼,而是礼崩乐坏的产物。

    4. 知识结构开阔,汇通古今中西。从经济学、法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切入,将古今中外的知识、文化、思想等融会贯通,深化和开拓了“原始儒学”话题的探讨。

    5. 揭示原始儒学精神对于滋养现代文明的时代意义。回溯先秦时代原始儒学的源头,挖掘其现代意义与生活价值,凝练原始儒学旨在实现个体完善与社会和谐的精神与举措,为当代婚姻家庭、市场分工、社会救济等问题提供借鉴与养料。

    【名家推荐】

    李竞恒这本“软学术”随笔式的小书,思路比较广阔,用现在网络术语说,叫有“脑洞”。许多话题都不是按照一般“传统文化研究”角度,而是能从大、小共同体之辨,从人类学的“邓巴数”等角度谈出新意来。至少就阅读感受来说,是很好玩的,语言也浅白易懂,相信热爱阅读的读者,无论是否赞成其观点,都应该会对这本书的内容产生兴趣。

    ——复旦大学特聘资深教授周振鹤

    竞恒此书,以原始儒学的问题意识,汇通苏格兰启蒙的脉络与方法,将中、西方优秀正典结合起來。使用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写作,去揭示原始儒学精神对于滋养现代文明的时代意义。

    ——上海开放大学教授鲍鹏山

    在我所认识的80后学者中,若论闻见之广、学养之厚、才华之俊、思力之敏,李竞恒恐怕要算十分特出的一位。其学出入古今中西,博而能约,专而不滞,新而有守,辩而可亲。此书通过对“爱有差等”的“小共同体”社会文化传统的文明性的阐释,充分释放了原始儒学的真精神,拓展了现代文明的新视野,既有正本清源、抽丝剥茧的辨析,又不乏新人耳目、曲径通幽的巧思,相信此书定会给读者带来“脑洞大开”和“欲罢不能”的阅读体验。

    ——同济大学教授刘强

    李竞恒兄笔下的中国传统,不是故纸堆里的陈旧知识,而是内在于中国人血脉、历久弥新的思想资源,是时至今天仍然可供我们安身立命的精神养分。现在李兄的文章结集出版,我在羡慕之余,更想推荐给更多朋友阅读。

    ——宋史研究者、《风雅宋》作者吴钩

  • 思想家

    作者:[英] 布莱恩·麦基 编

    BBC开创性哲学对谈录I

    豆瓣热门访谈图书全新修订再版

    15次对话串起20世纪哲学流派

    切中要点的提问与平实敞亮的说理

    于不断重述的问题中为心智投下光亮

    --------------------------------------

    ◎内容简介

    为什么要去关注那些讨论基本问题的思想家?一扇门的打开如何引起其他门的打开或关闭?

    将哲学置于时代的背景下,作者与当代领衔哲学家展开对话,对谈在20 世纪占据主流并延续至今的哲学流派,审视哲学的常规分支,包括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科学哲学等,并结合相关历史去理解各流派的最新发展,进而发现思想家如何重述问题,如何看待自由、未来以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寻找一条新的思考道路的尝试必然是摸索性的,这些一直在路上的思想家用切身行动告诉我们,不要听信权威,而要看看事实,然后自己判断;只有投身于不同于技术性思考的反思中,才能为自己定位。

    --------------------------------------

    ◎作品看点

    ★ BBC开创性哲学对谈节目《思想家》精彩再现。本书基于1978年BBC首档哲学对谈节目《思想家》(Men of Ideas)。作者麦基不仅是资深节目主持人,曾被英国皇家电视协会授予银质奖章,另著有多部哲学专著,具有过人的哲学素养,开创了以大众媒体讲哲学的先例。在本书中,麦基以化繁为简的功力将深奥的哲学问题“转译”给大众听。

    ★ 融现实与理论,当代领衔哲学家化身各领域指路人。在沙发一侧,以赛亚·伯林、查尔斯·泰勒、马尔库塞、艾耶尔、伯纳德·威廉斯、蒯因、乔姆斯基、罗纳德·德沃金、艾丽丝·默多克等依次登场,畅谈他们各自所属或研究多年的哲学流派,以此呈现哲学于历史中的发展。

    ★ 15次对话串起20世纪哲学流派,一部有深度的哲学普及书。从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道德哲学、语言哲学、科学哲学到哲学与文学、哲学与政治、哲学与社会,审视哲学的分支,探究20世纪的哲学问题与时代问题,以全新的视野去看待过去的一个世纪与今天的世纪。

    ★ 跟随当代哲人的思考,发现看待日常生活的多样视角。以赛亚·伯林说,伟大哲学家的核心视域本质上都很简单;海德格尔喜欢把自己说成是一个在路上的思想家;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是改变读者整个智性生活的工具;威廉斯说,要到平常物事之中并经由平常物事去寻求理解……看看事实,然后自己判断,去看到生活的丰富与多样。

    ★ 豆瓣热门访谈图书全新修订再版。本书前一版长期位列豆瓣热门访谈图书TOP20,被读者评价为“不仅是最好的哲学入门书,也是思想访谈极优秀的模板” “人类智慧顶级的交锋”“当代哲学界的‘十三邀’”……全新译本于20年后重版出来,以其简练、清晰带来了解20世纪西方哲学思想的第一手素材。

    --------------------------------------

    ◎媒体推荐

    实现了一项几乎不可能的壮举,即在不损害知识完整性以及失去收视率的情况下向大众呈现深奥的哲学问题。

    ——《每日电讯报》

    在严肃性和视野方面,以往任何全民电视广播网上都没有像它这样的节目。

    ——《泰晤士报》

    高阶的智识训练和娱乐。

    ——《观察家报》

    自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后,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再没有比此书更清晰、更富启发性的当代哲学著作了。

    ——《书与书人》

  • 争论与说服

    作者:[美] 大卫·麦克雷尼

    为什么有人相信地球是平的?为什么有人不信任疫苗?为什么你觉得证据确凿的事情却总有人不相信?

    在后真相时代,人们似乎无法做到理性地讨论问题。网络上的相互攻击和谩骂日益常见,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甚至难以跟亲近的人对话。

    面对争论,我们该如何改变别人的想法?

    知名作家大卫·麦克雷尼通过引人入胜的真实故事,结合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揭秘了人类思维的局限性、群体思维的力量以及深度说服的策略和效果,让我们既能了解人类观念的改变如何促进社会变革,又能学会如何改变我们所关心的人的想法,而不损害关系本身。

  • 苍海馆事件

    作者:[日]阿津川辰海

    ◎“馆系列四重奏”第二部,经典“暴风雪山庄模式”推理小说再掀浪潮

    解开密室,识破谎言,指出真凶,侦探要做的仅仅是这些吗?

    ◎本作榜单成绩:

    本格推理best10第2位

    这本推理好想读!第4位

    这本推理了不起!(国内篇)第5位

    周刊文春推理小说best10第8位

    ------------------------------------------------

    ★内容介绍

    为了去见不来学校的好友葛城,我前往Y村的苍海馆,没想到再次遭遇命案。

    名侦探葛城闭门不出,作为“助手”的我心急如焚。

    这时,天降大雨,手机里不断传来洪水警报。就在水逐渐漫进房间的时候,命案再次发生!

    逼近的洪水,横陈的尸体,焦急的友人,这一切能让葛城从房间里走出来,承担起名侦探的使命吗?

  • 时间深渊

    作者:付强

    向所有聪明的大脑下一封挑战书!

    折磨大脑,获得快感

    科幻烧脑的天花板 × 时间诡计的尽头

    欢迎所有科幻推理爱好者前来挑战!

    在一场宇宙灾难中,认知时间的华丽无穷

    ------------------------------------------------

    ★内容介绍

    一桩发生在太空船上的暴雪山庄案。

    一个影响宇宙基本规则的密室杀人现场。

    移民太空船"深渊号"遭遇了无比诡异的意外事件,时间流速导致疑点丛生,让这艘船上的乘客陷入了危险的杀局。

    永恒的时间、变化的时间、交错的时间、莫比乌斯时间、镜面时间……

    而当主角们穿过重重迷雾,来到时间诡计的尽头和终结之地时,只觉宇宙与人性疯狂如谜。

  • 七个证人

    作者:[日] 西村京太郎

    ◎七份证词,完美脱罪?

    日本推理大师 西村京太郎

    创作生涯高分代表作

    ◎一起冤案,真凶如何瞒天过海

    七个证人,谁来击碎逻辑闭环

    ------------------------------------------------

    ★内容介绍

    东京街头突发凶杀案,警方根据现场调查与目击证人的证词,逮捕了犯罪嫌疑人佐伯信夫,并判处这个青年入狱九年。不久,佐伯在狱中病死。

    一年后,佐伯的父亲将与案件相关的七个证人掠至一处孤岛,他精心搭建了案发现场的街景,逐一验证当年证词的真伪。在一同被带到岛上的刑警十津川的见证下,案件经过一点点被还原,似乎没有翻案的迹象,直到一个证人突然遇害……

  •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

    作者:[德] 赫尔曼·黑塞

    故事发生在一战刚结束时,世界尚且留存着混乱的秩序,人们的内心惶惑不安,不知该如何与自由相处。克林索尔,这位在光阴流转中努力把握生命意义的画家,借由黑塞之手,成为了求索者的化身。在这个由战争撕扯然后被重重抛下的世界,克林索尔与他的朋友们——中国古代诗人李白、杜甫等人,以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伙伴,一起寻找内心的安宁,并试图通过艺术来解答生活的疑问。

    透过这本书,我们不仅能见证赫尔曼·黑塞对生命、艺术和自由的探索,更能看到他如何用一部中篇小说,将个人经历与时代洪流融为一体,展现独特视角下的精神世界。

  • 我叫露西·巴顿

    作者:[美]伊丽莎白·斯特劳特

    有一年,我因为某种难以查明的疾病住院,

    多年未见的母亲突然出现在我的病房里,用我的小名唤我。

    “嗨,露露。”

    我们俩都有点不知所措。

    ✨到底要叛离多少过往,才能如愿以偿?

    ——我跟许多人说过,我以前很穷。去大学报道那天,我的全部行李只有一个纸袋;我不懂什么叫穿搭,因为我 压根没两件衣服。现在,我成了一名作家。或许可以说,我今非昔比了。

    ——母亲说:「瞧你眼下的生活。你不像你哥哥姐姐,你义无反顾,你……成功了。」

    ——母亲还说:「狼心狗肺的露西·巴顿。我大老远飞过来,不是想听你说,我们是渣滓。停止你无聊的吹嘘。」

    ✨我得到的,都是我握紧不放的

    ——我们必须做出决定,决定自己将如何生活。我不想解释,因为如果你和我是一样的人,我不说,你全都懂。与自卑有关的一切,是我的全部人生,只有不回头,我才能走下去。

    ✨“露西的故事就是我自己的故事。”

    ——无数读者珍爱之书,看见你的影子,看懂你的孤独和决绝。

    ✨普利策小说奖得主,“细节大师”伊丽莎白·斯特劳特作品

    ✨两小时一口气读完,精巧口袋本随身携带

    ✨露西·巴顿四部曲,开篇之作(曾收录于《一切皆有可能》中)

    ✨01《我叫露西·巴顿》、02《我想,没那么糟》、03《哦,威廉》、04《海边的露西》

  • 技术封建主义

    作者:[法] 塞德里克·迪朗

    本书深入探讨了数字技术在当今社会中的角色以及它如何重塑权力结构、经济关系和社会动态,具体剖析了资本主义和数字技术之间有何关系、利润动机和数字流动性如何相互作用、资本主义的系统逻辑是否正在发生变化等系列问题。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研究,揭示了技术巨头如何利用其市场地位和数据优势,形成一种类似封建领主与农奴之间的关系。书中不仅分析了这种关系的形成机制,还探讨了其对社会公正、民主和个人自由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 帕索里尼的电影

    作者:[美] 内奥米·格林

    作为20世纪欧洲享有盛名的电影导演与知识分子,帕索里尼的个人生活和艺术创作以一种充满张力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如同他的死亡,帕索里尼的电影始终笼罩在一种暴力、紧张和神秘的氛围中,将观众引入一座充满奇观的意义迷宫。在本书中,作者不仅深入探讨了帕索里尼的所有电影作品,也对他的生活经历、创作生涯以及美学理念做了详细记述。以帕索里尼的电影为入口和重心,内奥米·格林完整呈现了这位伟大艺术家的生活、创作与思想肖像。

    在这本简洁而饱含情感的书中,格林阐明了帕索里尼成为重要人物和显著异端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他是一位无神论者,却执导了电影史上少数真正深刻的圣经题材电影之一;是一位共产主义者,却严厉批评当代意大利的许多激进运动;尽管公开承认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却私下将其称为自己的“病症”。正如书中详细记录的那样,帕索里尼不是一个反叛者,而是一个真正的异端,他在一种与自己使用的媒介和所处的环境都有着激烈张力的情形中工作。

    ——choice magazine

    在论述帕索里尼电影中的“异端性”时,内奥米·格林敏锐地倾听到了这些电影所发出的“激进和预言性的”声音。听到这种声音,我们会带着新的兴趣和许多新的问题重新审视这些充满挑战的电影。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内奥米·格林的研究令人钦佩,它填补了我们对当代最丰富、最致命的颠覆性电影导演之一的理解上的关键空白。

    ——Film Quarterly

  • 一虫一草游世界

    作者:芦笛

    作为一种自然物产和药品,冬虫夏草最初开始由藏人不迟于15世纪使用,而后从18世纪起被纳入中药。本书追索冬虫夏草从中国向法国、英国、俄国、日本的传播,考察关于冬虫夏草的中国知识与欧洲新思想之间的张力。这些新思想出现于18、19世纪的欧洲,并最终传播给日本和中国的科学家、医生及其他知识分子群体。作者试图检讨冬虫夏草何以吸引全球如此众多的科学群体,与此同时提供了一个观察近代欧洲博物学和中国药学发展过程的跨国视角。

  • 中医的传承

    作者:许小丽

    ★知识的内容以何种形式呈现并被保留?

    ★学习方式决定了认知风格

    ★三种传承方式解读现代化语境下中医知识和实践的代际相传

    ★人类学教授潘天舒、中医学史教授张树剑联袂推荐

    ★新增中文版序及译者序

    ★中医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既有自然科学属性,也具有哲学社会科学属性。本书探讨了中医秘传、个人化传承和规范化传承三种模式下中医知识的教与学,反思中医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在方法和形式上的转变所带来的知识传承的结果和效应的改变。当所谓的“秘密知识”开始在现代高等教育课堂上作为“规范化知识”进行教学传授时,会发生什么?这些知识是否可通过教学对任何人透明、开放?

  • 死之孤独

    作者:[德] 诺贝特·埃利亚斯

    社会学大师诺贝特·埃利亚斯在85岁高龄之时,将死亡作为“文明进程”研究中一个论述相对不足的题目加以探讨,把死亡描述为被“文明”掩盖的对象。或者说,死亡,因其残酷性而被隔绝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也成为“文明进程”中尚未发展出应对之道的重要环节。死亡,既是一个社会学问题,更是一个哲学问题,甚至可能是一个艺术/技术问题——如何面对死亡,如何死亡。作者从以上角度透视死亡,汇集成这部关于死亡的沉思录。

  • 战弓图文史

    作者:[英]麦克·洛兹(Mike Loades)

    弓箭,是人类历史中的重要发明之一,是冷兵器时代不可或缺的武器装备。本书以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系统介绍了战争史上四大著名弓箭的发展历程:

    演变史:四大弓箭的起源、沿革及其历史影响;

    技术史:弓箭材料、设计、工艺、制造的发展变迁;

    军事史:战争中弓箭的后勤保障、排兵布阵、战术战略等。

    冷兵器专家麦克·洛兹(Mike Laodes)倾力奉献

    一部专业、有趣、多图、易读的冷兵器史

    一书阅览四大弓箭历史全貌

    长弓比铠甲更胜一筹吗?

    弩弓为何背负着阴险、邪恶的名声?

    复合弓何以长盛不衰?

    日本和弓到底有何不同?

    穿越历史,领略冷兵器的独特魅力

    10余次战弓实测、50余场著名战役、70余份史学档案、300余幅珍贵图片……作者通过真实历史事件、射击效果体验与现代弹道学测试,描述了弓箭的起源、设计、应用、发展,阐释了弓箭对人类战争、文明演进的历史影响,奉献了一部专业、有趣、多图、易读的冷兵器史。

  • 帝国的科学

    作者:[日] 水野宏美

    作者考察了1920年代到1940年代间日本对于科学的讨论和推动。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面临着构建一个何种类型的现代化帝国的问题。

    发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显示出一种普遍的可检测性和普适性,并以此获得了存在的合理性与权威性。对于那些非西洋式的、依靠自身文化特色建立起现代形象的国家来说,这意味着自身的文化和逻辑将受到来自普适性的挑战,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将被动摇。因此,如何将“放之四海皆准”的科学容纳于自身的民族文化和神话逻辑中,解决传统文化与科学间的冲突,成为日本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大问题。

    作者提出了本书的核心问题:战时日本是如何将非神话的理性的科学和宣扬神道的民族主义相结合的?日本人想要发展的科学,是一种怎样的科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看似难以调和的矛盾出现了新的解决契机。

  • 唐宋儒家道统系谱建构研究

    作者:郭畑

    全面追溯唐宋儒家道统系谱萌芽、建构、分裂、解构与重构的历史过程

    呈现传统儒学向新儒学的历史转型

    聚焦孟子在宋代的升格运动等诸多历史公案

    --

    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统”的观念自韩愈倡导之后就深刻影响着中国古典文明的延续、转型与发展,而对儒家道统论以及道统人物系谱的研究,也一直是中国古代哲学史、思想史研究的焦点。

    本书在对学界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搜集和梳理的基础上,全面追溯了唐宋儒家道统系谱萌芽、建构、分裂、解构与重构的过程,涉及孟子在宋代的升格运动,曾子和子思道统地位的确立,两宋时期新儒家各学派在思想和政治上的论争等儒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呈现了中唐至南宋汉唐儒学向程朱理学转型的历史过程,以及儒学以道德性命之学连接“内圣”和“外王”的宝贵尝试。对于重新思考和激活儒学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或有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