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子书
-
白鸟坠入密林
✨一桩全员0恶人的少女失踪案,戳痛你的软肋!
就算我已失去前路,也想为你照亮迷途。
在没有恶人的世界里,悲剧照常发生。
.
✨《白夜行》《恶意》《金色梦乡》编辑一致推荐
“作者不满足于诡计与解谜,而是耐心挖掘着我们自己生活的底色,书写我们勉力维系的人情、合力强撑的美满,视角锋利的同时却有着温柔的触感。”
.
✨《消失的孩子》原著作者、悬疑黑马【贝客邦】全新长篇,豆瓣阅读9.4分!
p.s. 实体版《白鸟坠入密林》以连载版为基础,精心优化案情,提升阅读体验!
.
✨一本读到上瘾的“咖啡因读物”:你相信哪个答案,哪个答案就是真相
豆瓣读者:情理、事理、节奏、文字恰如其分地结合,结尾果然一拍惊堂木。
小红书读者:忧郁的氛围感一直让我念念不忘……当你以为你看到了真相,却不知那真相是否真实。
微博读者:逻辑合理,文笔细腻,主题深刻……剧情的安排很抓人,不得不一口气看完,不然就急死我了急死我了!
编辑:我不停推演3种真相的可能性,连着两晚都没睡着觉。
.
✨一个无限共鸣的“泪”型故事:在他们的挣扎里,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
学不会合群的孤独者:他们好心推我走上铺好的路,这份善意我理解,但不愿消受。
不被家人理解的追梦人:请你们把我看成有独立思想的女儿,而不是家族的财产。
不能遵从内心长大的孩子:爸爸妈妈暂时不考虑让我画画,他们只想知道,我的成绩能不能提上去?
被日常消磨的大人:她六十二岁了,这个年纪想要买支平时用不上的口红,是她发神经了。
三个原生家庭,点破中国式家庭的真相。有些家庭靠爱维系,另一些家庭则靠惯性。
.
✨超高颜值,创意装帧,故事,从封面开始!
彩蛋腰封 x 绚丽外封 x 飘银内封 x 可平摊书纸
——————
✨故事简介
我正在参与一部旧案纪录片的拍摄,拍摄从头到尾都很可疑。
我是剪婚庆视频的,却被老板派来当临时工。我们团队计划要拍百万大制作,算上我却只有三人,连住店的钱都没有。我们本要追踪一桩九年前少女失踪的旧案,却迎头撞上了更离奇的命案。
我们似乎正离旧案越来越远。然而,失踪少女的物件,赫然出现在新案中。
沉睡了九个冬天的旧案,在第十个冬天来临前苏醒了。
-
爱因斯坦的怪兽
“爱因斯坦的怪兽既是核武器,同时也是我们自身!”
“为什么我们对房间里的定时炸弹视而不见?”毛姆文学奖得主马丁·艾米斯“原子弹主题”小说集
马丁•艾米斯素有“英国文坛教父”之称,他与伊恩•麦克尤恩、朱利安•巴恩斯并称英国“文坛三巨头”
拥有巨力的神奇男子、核辐射下的神经质儿童、恶龙一样的犬科动物、永生不死的男人,奇思妙想的故事,冷酷残忍的内核
除了充沛的语言魅力和闪耀的讽刺天才,这些故事充满了忧虑和厌恶,忧虑自然的遗产,忧虑地球、天空和未来。——《时代周刊》
一部来自马丁·艾米斯的警世寓言。触动人心,振聋发聩!——《旧金山纪事》
——————————————————————————————
如同《1984》和《美丽新世界》一样,《爱因斯坦的怪兽》描绘了一个即将到来的、并非不可想象的可怕未来。这些充满想象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核灾难”前后的世界,那里有暴力、时间症、恶龙一样的狗、永生不死的人,以及“爱因斯坦的怪兽”——那些因核武器而失去人性的人、因核辐射而畸变的幸存者。这是来自马丁·艾米斯对核武器的强烈抗议,也是对人类生命价值的有力重申。
-
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
★去往世界的每一个港口,用不断失败把人生过得波澜壮阔★
※《荷马史诗》的气势 《堂·吉诃德》的精神※
※英雄的失败者史诗 永远的流浪者传奇※
【内容简介】
“瞭望员马克洛尔”的史诗人生,七部曲组成的英雄传奇。
★我们都是马克洛尔。——马尔克斯
★马克洛尔是我已成为、未成为和未坦白的一切。是我想成为、应成为但不曾成为的一切。马克洛尔是我的一个写照:是我的荣耀。——阿尔瓦罗·穆蒂斯
他是没有身份的人,从未在世上有过真正的居所;
他是瞭望员,在桅杆上,在飞鸟中,面对浩瀚而绝对的孤独;
他并非喜欢历险,却总在厄运中前行;
他和人交往,无论朋友、情人,不谈承诺,也没有亏欠;
他很少与人对质,相信命运会给他们教训;
他身上总是带着书,从阅读中把握生命现实的一面;
他渴望幸福,却一次又一次溃败;
……
身为穆蒂斯系列小说世界中的冒险家与主角,马克洛尔是纵横于陆地和海洋的英雄,他身上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是一个“生存在史诗世界的个体”。他总是忍不住远离繁忙的港口,远离安稳的生活。运输木料、开酒吧、开妓院、走私军火、挖矿淘金……他做过无数在法律边缘游走的荒唐工作,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拨开索然无味的缕缕时光,不让他滑向那即将战胜他的虚无。
这位永远流浪的瞭望员是穆蒂斯的“另一个自我”。马尔克斯说“我们都是马克洛尔”,马克洛尔也是我们每一个当代人的原型。“我们都是被我们的童年、被我们自己的生命放逐的人。”他的命运就是每一个在现实中挣扎的人的命运。他永远在漂泊,在流浪,“既没有地方可以归去,也不想归去任何地方”。
在这部由七个部分组成的“小说群”里,穆蒂斯赋予了叙事以非同寻常的现代方式——让小说里的时间与人生像海浪一样奔涌往复,最后,七部曲叠错激荡成为壮观的个人史诗。
【推荐语】
他的书,随便挑一本,读上一页,你就会明白:阿尔瓦罗·穆蒂斯的全部作品,连同他的一生,都在确信无疑地传递着一个信息:失落的天堂再也无法找回。马克洛尔并不是一个人,这显而易见。我们都是马克洛尔。
——马尔克斯
对于马克洛尔来说,没什么是他所不能接受的,包括死亡;也没什么是他所放不下的,哪怕最触动他的感情。他在不断流浪,而他的灵魂属于遥远的时代,“他准确地拒绝某些事物,因为他奉行不去试图改变他人的哲学——每个人都如其所是,就是这样”。
——赵松(作家、评论家)
在这部小说里,诗人穆蒂斯成为了汪洋肆意的叙述者。在他创造的宇宙里,马克洛尔是瞭望员、探险家、游荡者,也是企求爱欲的人、沉浸记忆的人、突破法则的人、迎接奇遇的人、承担厄运的人、探索未知命运的人、领受生命惊喜的人。马克洛尔就是我们渴望成为的人。
——胡桑 (诗人、译者、学者)
无论从结构、语言还是从内容、思想看,都无处不感受到它的适当。阅读时,自始至终沉浸在它令人激动的艺术崇高气质中。
——阿乙(作家)
马克洛尔是一个想象的空间,由再熟悉不过的微小和巨大的现实片段创造出来。
——马里奥·贝内德蒂(诗人)
马克洛尔是一个冒险家、哲学家,一个重感情的人,最重要的是,他是拉美文学中的一个超现实主义的角色。
——路易斯·安松(作家)
作为一个整体,马克洛尔的故事属于这种级别的文学作品:它的整个呈现似乎都覆上了不可能的色彩,其起源和构成超然于组织作品的一般方式,以至于我们会意识到,我们无法预知我们一定能从书中读到什么,而且很有可能永远无法真正读懂它。
——弗朗西斯科·戈德曼(作家)
-
人鼠之间
诺奖得主约翰·斯坦贝克代表作《人鼠之间》绝美绘本
法国绘本天后海贝卡·朵特梅历时数百个日夜为故事量身定制
以天才之姿重新诠释经典名著,被称为当代“视觉的奇迹”
420余页全彩绘图讲述一个关于人类生存的寓言故事
草稿、儿童涂鸦等多种绘画风格结合瞬间回到美国20世纪30年代
泛黄色调融合多重绘画材料呈现农场生活粗粝质感
中文版特别设计精美书盒,并随书附赠2张复古海报,诚意敬献国内读者
·
◎ 编辑推荐
☆ 诺奖得主约翰·斯坦贝克代表作,一部关于小人物的悲歌。
约翰·斯坦贝克是美国著名作家,1962年凭借小说《人鼠之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也被认为是美国大萧条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家。
《人鼠之间》作为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两个底层小人物乔治和伦尼的友谊、梦想和命运。乔治和伦尼居无定所,浪迹在一个又一个农场中间,梦想拥有自己的一块地,不再担心被驱逐,却因意外一步步走向梦碎。这不仅是一部关于小人物的悲剧,也是一个关于人类生存的寓言故事,正如书名所示:“人也罢,鼠也罢,最如意的安排也不免常出意外”,小人物们挣扎在生活的边缘,对生活的渴望和期盼常常如同一场梦。
·
☆ “法国绘本天后”海贝卡以天才之姿重新诠释经典名著,一次图像与小说的剧烈碰撞,被誉为“2020法国最美图画书”。
海贝卡,1971年生,艺术家,被誉为“法国绘本天后”,全年龄向创作,曾受邀参加台北书展、布宜诺斯艾利斯书展、上海国际童书展,全球销量超过300万册。
2019年,海贝卡决定将《人鼠之间》这部经典作品图像化,历时一年多,将其变为420余页的图像小说。2020年,《人鼠之间(绘本版)》在法国一经出版即售罄,被称为“2020法国最美的图画书”。通过精确的人物塑造和电影感十足的画面,海贝卡赋予《人鼠之间》这部经典作品新的生命力。
精确的人物塑造
海贝卡绘制的每个人物都精确地体现了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和身份职业:伦尼的呆呆傻傻、乔治的精明、斯利姆的从容、坎迪和克鲁克斯因为残疾和肤色的自卑都能从他们各自的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和衣着上体现,将斯坦贝克笔下的人物生动还原了出来。
画面充满张力,电影感十足
不同景别画面的切换衔接、大量连续动作的描绘,使得阅读这本书时有种在看电影的感觉。书中长段的对话都选择定焦在对话中双方互动的画面,犹如电影中的固定长镜头。在情绪激烈时的一些夸张和戏剧化的表达,比如表情、比例甚至线条的处理方式,使得画面极具张力。
·
☆海贝卡突破自我的全新创作,420余页全彩插图,多种绘画风格和多重绘画材料组合,堪称“视觉的奇迹”。
不同于《我等你》在形式上的突破,在《人鼠之间(绘本版)》中,海贝卡将更多的挑战集中在文字和图像的处理上,她用420余页的全彩插图,进一步展示了自己的插画才华,将自由的构图充分与文字融合,被誉为“视觉的奇迹”。
多种绘画风格的结合
在本书中,海贝卡除了运用自己擅长的细腻写实的风格外,还根据书中人物和故事特质,尝试了多种风格的表达。
a.“草稿”风格。海贝卡在书中大量运用草稿一样的风格,营造了一种符合小说特质的粗粝美感,重叠在一起的线条加之连续的动作描绘,也给人造成一种人物“动起来了”的感觉。
b.融合20世纪美国海报和包装的风格,如街头海报、广告、涂鸦等,通过复刻当时的风格,将我们带回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c.儿童涂鸦般的“乱涂乱画”,色彩绚丽明艳,通常在书中伦尼胡思乱想时出现,这种天真的涂鸦风格非常接近伦尼本人会有的画风。
d.故事画片的风格。通常出现在乔治和伦尼讲述“我们会有一个农场”的美好未来时,暗示这个未来只是一个虚构的想象,无法实现。
丰富的绘画材料
海贝卡在书中运用了多重绘画材料的组合(彩铅、水粉颜料、墨水),除了常规的绘画工具的笔触外,还有一些其他生活材质印在纸上的纹路,比如布料(让人联想到农场中装粮食的麻布袋)、不小心弄脏画纸一样的咖啡渍、撕扯的痕迹等。在塑造了更丰富的画面层次的同时,从质感上也再次和故事环境、背景联系起来,增强真实感。
比喻和象征性的表达
海贝卡在书中不仅仅是反映原作的文字内容,还结合自己的理解拓展了画面,比如书中巨大的双页装饰、以老鼠指代男人的虚构广告、充满戏剧性的场景等,既填补了斯坦贝克文字的空白,又通过象征性的表达赋予了故事更多意蕴。
·
☆中文简体版首次引进,特别设计精美书盒,搭配人物群像内封。大16开精装收藏级品质,随书附赠2张复古海报。
本书是以乔治和伦尼为中心的关于小人物的故事,因此整体装帧概念以人物像为中心。
— 中文简体版在法语原版的基础上附赠精美书盒,书盒封面保留原版封面设计,以乔治和伦尼的人物特写为主。
— 内封为中文简体版特别设计,选用书中的人物群像图,在大地色的内封上呈现作为流动工人的小人物们的面部表情。
— 书脊部分选用红色百合高支棉,拼接内封的140g白牛皮纸,锁线精装,阅读时可更好摊平。
— 三面书口刷蓝,与书盒及书脊的书名颜色交相呼应,也对应了书中乔治和伦尼工作服上的牛仔布颜色。
— 内文选用高品质进口128g哑粉纸,细致呈现图片色彩。
— 由国内印刷大厂“雅昌文化集团”承印,完美实现印装效果。
— 随书附赠复古海报2张,通过人类与鼠类之间的戏仿和隐喻,展现书中底层小人物挣扎在生存边缘、介于人鼠之间的命运。
◎ 内容简介
1937年的美国,约翰·斯坦贝克出版了《人鼠之间》,这部中篇小说不久之后将成为世界文学经典。《人鼠之间》讲述了两个小人物乔治和莱尼的故事。他们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心智像小孩的伦尼不断惹祸,乔治只好带着他不断逃亡。两个落魄的底层人民居无定所,浪迹在一个又一个农场中间,梦想着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个讲述友情和希望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数百万读者。
2020年的法国,海贝卡·朵特梅将这部伟大的经典小说改编成一部精美而丰富的图像小说。她在这本书中进一步展示了自己的插画才华,忠实原著又极富个人特色——风格表达的多样性、绘画技巧的创新性、运用色彩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海贝卡用绘画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填补了斯坦贝克小说留下的空白。
-
灾异手记
每个不承认全球变暖的人,都是对真相视而不见的人!
比尔•盖茨的气候对谈人,普利策奖得主的首发之作
奔赴在自然灾变与科研的一线,吹响气候变化的哨声
——————————————————————————
我们的世界正在因为人类的活动变暖,其迹象已不容忽视,其灾难性后果也使得行动变得刻不容缓。
普利策奖得主、《纽约客》特约撰稿人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用一线的报道和科学的数据,从极北之地、海滨城市、深山野林和科研机构传来了气候灾难的确凿信息:永冻土在升温,冰川在消融,海洋在酸化,物种在迁徙。忧心忡忡的科学家群体已经达成一致意见,然而普通民众尚未警醒。
本书自出版以来,与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一道改变了人类对全球变暖的认知,促使各国政府和社会团体展开行动,也激励着有觉悟的个体践行更环保的生活,它因此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寂静的春天》。
——————————————————————————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发表在《纽约客》上的所有文章我都读过。去年我关于气候变化的播客节目能邀请她作为嘉宾,也让我很激动。
——比尔•盖茨评Under A White Sky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走访了阿拉斯加、冰岛和格陵兰岛冰川,将每一章都纳入更宏大的叙事中。这些新闻片段在吸引我们的同时,也凝视着一个更庞大的目标:帮助我们清醒地认识这场近在眼前的巨大灾难。
——《洛杉矶时报》
这个国家需要更多像伊丽莎白•科尔伯特这样的作家。
——乔纳森•弗兰岑
简洁、好读,且富有审慎的客观立场……科尔伯特的关键贡献在于,她审视了围绕气候科学的一整套复杂的数据,并且以优雅的文字呈现出事实之严峻。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科尔伯特就像马蒂斯一样,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令人深思的画面……我向所有关心地球未来的人推荐《灾异手记》。
——《美国科学家》
《灾异手记》是一本写作技法精湛的好书,以凝练的笔锋写出了我们这个奔向灭亡的路程。它应当是一道唤醒整个世界的钟声。
——《观察家》
-
色彩的故事
一本关于色彩的故事集
.
12种经典色系
464件独特藏品
世界知名艺术博物馆+艺术出版商+设计工作室联袂打造
讲述人类文化史上那些让人沉醉又着迷的色彩故事
.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色彩应用的经典读本,也是一部从色彩的角度解读世界文化的另类艺术史。
书中的色彩案例均由著名的英国V&A博物馆展开,却不局限于馆内藏品,12种经典色系,464件独特藏品,从珠宝、纺织品,到玻璃器皿、陶瓷制品以及家具等,作者详细介绍了每种颜色的历史、象征和在世界范围内的设计应用,解析不同物品之间的色彩联系,并通过人类文化史上那些让人着迷又沉醉的色彩故事,从全球视角展示人类文明背后的色彩文化。
该书引进自国际知名艺术出版商Thames&Hudson,并由在屡获国际大奖的平面设计工作室Here Design操刀设计。翻开这本关于色彩的故事集,你会穿梭在世界顶级艺术藏品之中,12种色彩排序如光谱分布,一场关于色彩的探索由此开启。
.
————————
【本书看点】
▶ 一本关于色彩应用的全球经典读本,时尚设计师们的灵感源泉
本书中的色彩案例均选自著名的英国V&A博物馆——在英国,它是规模仅次于大英博物馆的第二大国立博物馆,被誉为全球时尚设计师们的灵感源泉。本书以12种经典色系为线索提供了很多的设计案例,让读者可以了解世界各地和不同历史阶段的设计师及制造商们的色彩选择。各章节中,在讲解色彩背后的文化意义时,作者结合一件件藏品辅助说明,贯穿全书,带我们探索色彩在艺术和设计中的普遍意义。
▶ 一次以色彩为线索的“抒情”展览,带你“云览”英国V&A博物馆馆藏艺术品
本书从英国V&A博物馆几百万件藏品中精心挑选,收录的藏品类型从珠宝、纺织品,到玻璃器皿、陶瓷制品以及家具等,这些精选藏品不仅通过颜色,还通过象征性和主题性的联想汇集在一起:爱、死亡、神性、宁静、危险……每一件物品都在清晰地讲述着这个世界。
▶ 透过色彩解读世界文化的另类艺术史,从色彩的视角呈现历史的细节和余温
色彩从来不止是作为装饰存在,它深刻地参与人类的历史文化。书中的色彩案例以英国V&A博物馆展开,却不局限于馆中藏品,作者详细介绍了每一种颜色的历史、象征和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让读者了解到不同的藏品之间的色彩联系,通过人类文化史上那些一个个让人着迷又沉醉的色彩故事,从全球视角展示人类文明背后五彩斑斓的色彩文化。
▶ 引进自国际知名艺术出版商 Thames&Hudson,多语种版本全球同步印刷
该书的原版出版方Thames & Hudson是国际著名的艺术、时尚、文化等书籍出版商,而该书的设计方Here Design也是国际上屡获殊荣的平面设计工作室。英国V&A博物馆、Thames & Hudson、Here Design的联手制作,加之该书包含中文版在内的全球多语种版本全球同步印刷,使其印制工艺和色彩还原度俱佳,更令这本书在世界范围内众多关于色彩的书籍面前,仍然底气十足,卓尔不群。书中还附上了12大色系,共660种不同颜色的色块及其对应的CMYK色值,对于平面设计师而言更是极为实用。
▶ 书中12种色彩排序如光谱分布,不同的阅读顺序收获不同的阅读体验
这是一本可以自由、随意阅读的色彩书,这本书的“光谱”就像歌德的明暗光谱一样,以白色开始,到黑色结束。但读者能够以任何顺序、从任何一点开始阅读。也许从你最喜欢的颜色,或者最不喜欢的颜色,或者任意一种颜色,然后看看它会带你去哪里,去探知色彩深处的奥秘。
-
失智失踪
“这里就是你的家”
我需要一遍遍告诉她/他
获日本文学振兴会菊池宽奖
————
“为什么找不到呢?每天都像在地狱一般。”
“哪怕是5分钟我也不敢松懈……即便如此,他还是走丢了。”
当今日本,已确诊及潜在的认知症患者已超过800万人,老年人中每4人就有1名患者。认知症已成为国民性的疾病。
不少人因恐惧偏见而不敢将家人患有认知症告诉周围的人。这些患者极易在自己熟悉的街区迷路、失踪,甚至死亡。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采访400余户家庭,正视认知症患者及其家人所处的困境,探索通向“建立认知症患者也能够安心生活的城市”之路。
————
【编辑推荐】
老年人的“失智失踪”是老龄化社会普遍面临的严峻问题。《失智失踪:1万走失老人与痛苦的家人》收集的案例极具代表性,反映了日本社会存在的认知症老人家庭看护难题和社会支持不足的短板。此外,NHK记者就防止失智老人游荡、寻找失踪老人的对策走访专业人士,收获不少具有建设性的意见,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
保卫住房
保卫家,而不是房地产。
********************编辑推荐语********************
人人都需要住房,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得到安全、稳定和体面的住房。尤其是低收入人群,他们的住房权利往往难以得到保障。在资本主义国家,住房危机尤其深刻。《保卫住房》一书用清晰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之下住房危机的成因。
不同于一般学者把住房问题当作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戴维·马登和彼得·马库塞承袭了恩格斯关于住房问题的论述,揭示了住房的社会和政治属性,呼吁保卫作为家的住房,而不是作为不动产的住房。认清资本主义国家的住房问题,有助于我们相关研究和政策的完善。对于住房领域学者、住房政策研究者、城市规划和研究者等专家来说,本书可以提供新的思路。对于保障性住房的拥护者和决策者来说,本书可以提供一部分理论支持。
********************内容简介********************
《保卫住房》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之下住房危机的根源。作者认为,住房作为一种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是在资本支配之下,住房被过度地商品化,其作为财富积累工具的功能逐渐增强,而作为居住设施的功能逐渐减弱。住房的过度商品化,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催生了住房的异化和各类压迫。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住房危机是系统性的危机,是住房体系自身运转必然的结果,不是靠政策的修修补补就能解决的。而工人阶级要在这种压迫中获得住房权利,不可能依靠政府的仁慈措施,而是要在斗争行动中推进变革,从根本上转变政治和经济结构。
********************好评推荐********************
非常精彩!
——查尔斯·马德德(Charles Mudede,学术记者)
局外人网站(The Stranger)
这本通俗易懂、没有太多术语的书,讲述了资本 主义制度之下的住房是如何运转的,并大声疾呼我们如何能够——也必须——改变它。
——《社会主义评论》(Socialist Review)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住房危机的本质进行了批判性分析。作者强调了住房作为家和作为营利性房地产之间的矛盾,并关注了住房的商品化、权力和剥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对城市规划、社会学和公共政策有重大贡献。
——D. A. 切基(D. A. Chekki,学者)
《选择》(Choice)
《保卫住房》清晰地阐述住房危机的系统性,并无缝分析了复杂的经济学概念。马登和马库塞温和地打消了读者对于住房危机的结束只需要政策微调的幻想。
——詹姆斯·特雷西(James Tracy,活动家)
屋顶播客(Rooflines)
一本及时而杰出的书……即使是训练有素的住房学者,这本书也能为他们提供清晰的概念和分析工具,以超越基于权利的住房研究;这本书可用作活动、法律主张、政治和政策讨论的工具,也可用于学术辩论及课堂。
——梅莉萨·费尔南德斯·阿里戈蒂亚(Melissa Fernández Arrigoitia,学者)
《城市杂志》(City Journal)
-
漫长的革命
雷蒙德·威廉斯在本书中考察了近代英国的教育、识字(图书、新闻报刊)、“标准英语”的发展,英语作家、戏剧的社会历史进程,20世纪英国小说的形成,在这些考察的基础上,他发现一种文化的变革正在发生,并且与之前英国曾经经历过的民主革命与工业革命一样重要。以他的英国文化史研究为依据,雷蒙德·威廉斯提出了在长时段内存在着一种文化革命的理论。
-
空间·制度·社会
“封”“疆”“界”的含义为何?
古人对先秦越国的认识来自何处?
秦朝县廷如何运作,其统治下的人民有何种身份?
古代早期的庶民怎样普遍获得姓氏?
……
“中国历史的南方脉络”再思考之作。在偏离南方的整体考察中,发现南方。
我反思“南方脉络”的提法及相关研究理路,逐步明晰了“追寻南方脉络”的意义及其潜在的“危险”——对于“以北方中原历史为主线索的中国古代史叙述”而言,它显然是一种强有力的批判工具,提供了中国历史叙述与研究的多元视角,从而丰富了对中国历史的全面认识;但它也可能只是一种“被找出”或“被发现”的历史脉络,而非“实然”的历史道路。
——鲁西奇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的代表性论文,分为“空间”“制度”“社会”三部分,着意于从整体上考察中国古代的空间、人群、制度与社会等问题。在“空间”部分,作者考察“封”“疆”“界”的含义,并分析“越”的历史空间内涵。在“制度”部分,作者描绘秦代县级行政机构的总体图景及其运行机制,考 察唐宋时期厢、乡里制度及新县的置立,关注王朝国家自上而下的制度,也在意民间社会自生、内在的制度,诸如中国农田水利规章中体现的民约。在“社会”部分,作者关注被归属于某一阶层的人的生计与身份,探讨中国古代早期庶人的“名”与“姓名”,以及秦统治下人民的身份与社会结构。
-
还原与无限
【内容简介】
所谓“技术时代”,指的不只是技术发达的时代,而且是技术在根本上支配了我们的感知方式、信念系统以及周遭世界的时代。借用阿伦特的话来说,技术时代关乎“人的条件”,是技术发展在改变“人的条件”的时代。人在追求主体性的过程中丧失了主体地位。
面对这一历史性难题,本书对技术时代的内在系统及其运转逻辑做了结构性分析,揭示了技术工具论看似中立的欺骗性伪装;也对技术时代论的思想谱系做了简要梳理,对相关经典文本做了当下化解读,探讨了诸如笛卡尔、尼采、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梅洛-庞蒂、利奥塔等哲学家,以及福山、韩炳哲等当代思想家的相关作品,以期透过历史的纵深与当前的表象,剖析技术时代的生存实情和人性危机,回应一个时代的根本忧虑、困惑和希望。
【学者孙周兴、陈家琪、刘擎、洪涛推荐】
针对科学主义的线性无限逻辑,这本书对技术统治时代和技术人类生活作了有深度的哲学反思,初步形成“非还原论”的思想进路,值得我们关注。
——孙周兴,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
这本讨论“技术时代”的书很精彩,这既是一个很现实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对西方哲学(从古典到现代)的重新认识。技术时代的强力运转,在把时、空同质化的同时,也强力影响着政治的运作。
——陈家琪,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
作者对当今技术统治时代的洞察反思,源自他对哲学根本精神的领悟,展现了发掘与重构相关思想史脉络的功力,以及将严谨的分析论证与敏锐的具身性体察贯穿于批判性探索的出色才能。这是一部出自青年学者的杰作,为思考当代困境提供了新的视野与灵感,并以生动而典雅的书写,见证了哲学生机勃勃的实践力量。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哲学与思想史教授
以“哲学突破”为标志的(第一个)轴心时代诞生于“黑铁时代”的土壤中,而在17世纪以来的“科学革命”时代中宣告终结。今天,正在狂飙突进的以生命控制为宗旨的技术—权力时代,是否意味着哲学的彻底终结,还是,一种新哲学诞生的契机?本书是对如下这一哈姆雷特式问题的与其说是回答、毋宁说是再一次追问的努力:生命,还是生命的权力—技术化。
——洪涛,复旦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编辑推荐】
*本书是青年学者余明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
*作者以哲学视角审视时代问题,以学术路径解析现实生活,用切己的反思探寻历史深处的经典思想谱系;
*本书有学术上的严谨、深刻与创见,在行文上也明晰易读、佳句连篇;
*本书是作者学术专著系列——“技术时代”三部曲中的开篇之作,其后的两部作品分别为《感知论——技术时代的认识论》《拯救现象——技术时代的存在论》,作者试图以三本书的完整结构来回应当前时代的重要问题;
*作者亦在bilibili开设线上哲学课,以生动有趣的语言讲授哲学知识,首月视频总播放量超80万。
-
1808:航向巴西
本书是巴西记者劳伦蒂诺·戈麦斯撰写的通俗类历史著作,讲述了葡萄牙若昂六世流亡巴西并再造巴西的故事。19世纪初期对欧洲王室来说是梦魇与恐惧交织的时代。那时,国王和王后受到迫害,被监禁,被放逐,甚至在公共场合被处决。1807年11月29日,面对拿破仑的入侵,两个世纪前的海洋霸主葡萄牙不再能够独立捍卫自己。时任摄政王的若昂六世仓促决断,带着疯癫的母亲(女王玛利亚一世)和来不及作任何准备的王室,在风雨后的清晨,迈过故国的泥泞小路,登上了航向巴西的船只,开始流亡之旅。
在任何其他欧洲国家中,都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这是史无前例的。作为十年研究的结果,本书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指南,涵盖了构成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的所有细节。戈麦斯将流亡之旅娓娓道来,并且重现了葡萄牙人进入殖民地后的日常生活画像,介绍了王室到来后里约热内卢卫生、健康、建筑、文化、艺术和习俗等方面革命的开展。
葡萄牙这个曾经的征服者在生死存亡之际选择了一种出乎意料的延续方式——于大西洋两岸分建政府,着实让人意外。作为全球性帝国,葡葡萄牙曾经盛极一时,也在时代洪流中黯然陨落,其殖民历史的书写已然渐趋尾声。巴西虽仍服膺葡萄牙王室统治,但已在求新求变中萌生独立之心。今天的巴西已成为葡萄牙文化和语言的最大继承者,回溯1808年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历史,十分耐人寻味。
-
以色列简史
◎ 编辑推荐
★ 著名历史学家马丁•吉尔伯特爵士作品 马丁•吉尔伯特爵士是犹太史研究权威、中东问题专家,曾作为战地记者亲历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在戈兰高地亲身感受叙利亚的炮火。在本书中,他以史家大家的视野和通俗精炼的语言讲解了以色列百余年建国、发展的历史。
★ 200余幅珍贵图片史料,生动再现以色列百年历史
全书包含191幅罕见历史图片、14张以色列历史变迁地图,43份珍贵手稿、档案,包括犹太人奔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建设初期的老照片、战场实景照片、珍贵的官方和民间档案,以及作者的战地笔记和照片等。
★ 理解以色列和中东局势的实用指南
全书讲述了24个关键性历史瞬间,涉及复国运动、中东战争、阿以冲突、奥斯陆会议、拉宾遇刺等以色列建国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以简明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片资料,串联起一段跨越120余年的辉煌历史。
——————
◎ 内容简介
120多年前,维也纳记者西奥多•赫茨尔发起犹太复国运动,希望在《圣经》中的“以色列地”建立一个属于全体犹太人的国家。历经50年艰苦而漫长的建设,犹太人终于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以色列国,从此全世界犹太人拥有了自己的祖国。建国后的70多年来,尽管存在战争、恐怖活动以及大规模暴动,以色列依然不断通过秘密和公开的谈判寻求和平。
著名历史学家马丁•吉尔伯特爵士在本书中,搁置固有观念,讲述了以色列富有希望和建设成就的起源、演变过程。用20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和历史档案,完整记录了以色列漫长的历史岁月和以色列人民的生活,再现了以色列建国之路,以及在中东战火之下,以色列人努力寻求和平、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
门外之民
◈当这个国家榨干了这些穷苦士兵的最后一滴血后,他们就像驽马般被一脚踢开。
◈著名历史学家、“工匠研究教父”、“美国的E.P.汤普森”阿尔弗雷德•F.扬经典之作
————————
内容简介:
在《门外之民》中,著名历史学家、“工匠研究教父”阿尔弗雷德•F.扬挑战了正统叙事对美国革命时期“大人物”的强调,探究了技工、主妇等在政治权力之外的普通男女在决定事件发展方面的作用,他们对美国“建国者”的影响,以及革命的“民众方面”最终是如何在公众记忆中呈现的。
本书汇集了阿尔弗雷德•F.扬半个多世纪关于美国革命的学术研究,从对海港城市工匠的多层面分析,到对几乎被遗忘的自由树的深度探索,这些精雕细琢的文章呈现了美国革命的另一面,使普通人得到了应有的历史地位。
————————
编辑推荐:
◎ 著名历史学家、“工匠研究教父”、“美国的E.P.汤普森”阿尔弗雷德•F.扬经典之作。
◎ 挑战美国革命研究强调“大人物”的正统叙事的划时代之作。
◎ 探究技工、主妇等在政治权力之外的“门外之民”在美国革命中的作用,使普通人得到了应有的历史地位。
◎ 细节丰富生动,论述机敏得体,本书为我们呈现了美国革命的另一面。
————————
阿尔弗雷德•F.扬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睿智的历史学家之一,他的这些雄辩的文章将我们拉入一种非凡的对话:切实、雄辩、得体、机敏。在这些令人着迷的文章背后是令人眼花缭乱的侦探工作,扬找到了经历丰富的勇敢人物,他们无疑进行了一场革命,像那些更加著名的领导人一样。
——琳达•K. 科伯(Linda K. Kerber),《女性没有宪法权利:女性和公民义务》(No Constitutional Right to Be Ladies: Women and the Obligations of Citizenship)一书作者
在这些精雕细琢的文章中,阿尔弗雷德•F.扬汇集了半个多世纪关于革命时代的学术研究。扬是“美国的E.P.汤普森”,在让普通人作为有影响的历史角色得到应有地位方面,他比同时代的任何历史学家做的工作都多。
——加里•B. 纳什(Gary B. Nash),《不为人知的美国革命:民主的野蛮生长与创建美国的斗争》(The Unknown American Revolution: The Unruly Birth of Democracy and the Struggle to Create America)一书作者
凭借他在美国革命方面无与伦比的知识,以及对于“自下而上的历史”理念的巨大付出,阿尔弗雷德•F.扬激动人心地提醒了我们“人民”在美国革命中的作用。他挑战了正统叙事对那个时代“大人物”的强调,并以生动具体的方式提供了一种微妙、复杂、大胆的分析。
——霍华德•津恩(Howard Zinn),《美国人民的历史》(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一书作者
-
回忆苏珊·桑塔格
️窥见“藏”在房间里的苏珊·桑塔格
刚刚战胜乳腺癌的桑塔格格外脆弱,但她依然思考着、创作着《论摄影》。努涅斯有幸在这时陪在她的身边。
“只要苏珊一醒,就会敲门叫我和她一起去厨房。她尽可能少睡;认为睡眠,就像童年,是浪费时间。她无法忍受早晨独自一人喝咖啡或者看报纸。事实上,刚下床时,她尤其需要一个听众。”
·一代女性知识偶像的生活底片
·一部轻松、直白、私密的桑塔格 轶事录
·时隔30年的追忆,一段天时地利的相遇
✍️内容简介
苏珊·桑塔格是当代西方最引人注目也最具争议性的知识偶像之一,其偶像性与争议性持续至今,无人超越。努涅斯作为桑塔格的工作助手及与其独子戴维的恋爱关系得以搬进他们的住所,由此进入一代知识偶像的私人生活。
这部回忆录真挚地记录了与桑塔格共同生活的日常,目睹了她不自知的有趣、无法独处的脆弱、黏人且话痨、强势又双标,既是我们了解桑塔格真实性格、魅力与生活的珍贵记录,也是来自桑塔格身边人对她的动人追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只是越来越有充分的理由感觉到,遇见她是我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之一。”
编辑推荐
1.撕掉偶像标签!桑塔格儿子前女友犀利描述桑塔格不为人知的私密生活:她黏人又霸道、易怒且双标。
2.作者全新中文版序,30年后再追忆桑塔格,真情流露,成熟坦率,女性视角更增细腻、敏锐。
3.国内桑塔格知名译者姚君伟全面修订译稿,通篇精校,诚意推荐:“努涅斯的回忆分寸把握得很好,既无局外人难免存在的隔阂,又有局内人可能难有的距离。”
4.精装修订版,品质触感膜,精致开本,轻松阅读。
✨各方赞誉
“努涅斯的回忆分寸把握得很好,既无局外人难免存在的隔阂,又有局内人可能难有的距离。”
——姚君伟
国内桑塔格知名译者
“努涅斯是个毫不妥协的天才,她对桑塔格的刻画是迄今为止最生动多面的。”
——《时尚》
“努涅斯对男友的母亲兼自己的文学导师的回忆充满痛苦,颠覆了桑塔格作为一个无畏的知识偶像的形象……从这些矛盾的刻画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从疾病中恢复过来的惧怕孤独的虚弱的桑塔格:她高傲,缺乏安全感,决不妥协,在爱与美面前却非常脆弱。”
——《出版人周刊》
“一部视角私密大胆,叙述直白近乎尖刻的迷人之作。将备受争议的桑塔格描绘成一位永不餍足的读者,容易感动的迷影人,躁动不安又喜欢说教的知识分子。她厌恶孤独,还是个黏人的单身母亲。”
——《书单》
“细致入微地描述了一位复杂、矛盾的公众人物更为私密的一面,叙述不偏不倚且幽默感十足,读来十分引人入胜。”
——莉迪亚·戴维斯
布克奖得主、《几乎没有记忆》作者
-
连续“杀人鬼”青蛙男
一栋破败的公寓高层中发现了一具女尸,尸体旁边留着一张笔迹如小孩稚拙字迹般的犯罪声明。就在警察一筹莫展时,接二连三的离奇命案发生,使整个城市陷入一片恐慌,甚至引起……把人命当儿戏的“青蛙男”到底是谁?目的是什么?满腔热血的新手警察古手川能将他绳之以法吗?将凶手绳之以法,然后呢?中山七里,右手优雅弹奏着励志疗愈的钢琴曲,左手却猛然一推,让你反应不及而坠入战栗的深渊。你可不要天真地以为看到最后一页,噩梦就结束了……
◆第八届“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令评审激辩的候选之作!岛田庄司隆重推荐!
◆ “逆转的帝王”中山七里社会派代表作!比东野圭吾的《恶意》更惊艳的反转,比凑佳苗的《告白》更极致的复仇!
◆尚未引进,已火遍全网!豆瓣、小红书、B站等粉丝数万!数千读者在豆瓣打出8.1星高分!
◆ “只要有精神疾病,无论犯下多重的罪都可以免受刑法?”中山七里大胆讨论社会派现实,故事全程高能,猎奇、悬疑、环环相扣!
◆一部让人头皮发麻的反转神作!反转,反转,再反转,让你没有惊讶与喘息的时间!中山七里给自己设定的三个标准都做到了:“让人一口气读下去、有逆转、最后一行一定要让人惊讶”。
◆虽已改编成影视作品,但还原程度不到原书的十分之一!故事血腥程度,让很多读者不敢相信它可以引进大陆。
◆节奏紧凑,叙事手法细腻,故事全程高能,辅以极具画面感的细节,凶手身份意外性十足,让人细思极恐。
◆中山七里,右手优雅弹奏着励志疗愈的钢琴曲,左手却猛然一推,让读者反应不及而坠入战栗的深渊。
◆岛田庄司盛赞,重重的恶意如莫比乌斯环……让你笼罩在不敢落单行走的恐惧感;让你对结局以怒涛汹涌般的气势逆转大表惊叹;让你对人性的难以捉摸重新思索;让你合书之后“眼泪自己跑出来”……
◆中山七里大胆探讨日本刑法第三十九条!可不要天真的以为看到最后一页,噩梦就会结束了……
◆“金衣奖”获得者许晋维操刀封面,装帧炫酷,颜值爆棚。
◆这是一本值得N刷的书!
读者评论:
“千言万语一句话,此书很牛!!!最后几十页让你直呼、尖叫的那种。”
“太强了!太强了!太强了!第一次对伏线流作品有这么深刻的印象!”
“社会派,最后一页太强了!重口味的程度要赶上平山孟明了。对法制的探讨非常深刻!”
“我吹爆,要猎奇有猎奇,要恐怖有恐怖,要叙诡有叙诡,要反转有反转!”
……
-
萨赫勒荒原
新南方代表作家朱山坡的最新短篇小说集《萨赫勒荒原》,从野气丛莽的中国南方走向险阔无界的非洲草原。九篇具有生长力的小说,连缀成一部穿越荒原的公路电影。
卢旺达女护士为爱奔赴中国,以一首情诗火遍全网,最后却放弃爱人,只身回到故乡;
夜泳的四人队伍逐渐失散,有人潜进惠江的旋涡 ,有人夜遁自此抹去人生的痕迹;
一生惧怕闪电却又疯狂追逐闪电的摄影记者,希冀以闪电劈向人生所有黑暗,却才是那个藏在黑暗背后的推波助澜者;
只能躲在黑暗里整夜歌唱的女抑郁症患者,连最寻常的阳光都成为奢望;
用尽一生等待初恋情人的六旬老者,等到的却是荒诞不经的物是人非......
床、椅子、阳台、闪电,生活中再惯常不过的物体,却藏着人世间的诸多挣扎与呼救。
每个人都身处荒原,荒原无处不在。
究竟谁能真正穿越荒原,邂逅远方的蓬勃与陌生?
-
我的奋斗 6
21世纪重大文学事件之一 克瑙斯高 “文学自杀之作”《我的奋斗》系列大结局
挪威作家卡尔•奥韦•克瑙斯高的六卷本自传小说《我的奋斗》与希特勒的野心无关,是作者四十多年成长与生活的自述,六卷主题分别为死亡、爱情、童年、青春、梦想、思考。书中用流水笔调记叙平凡生活,直白坦诚,有着“自虐般的真实和琐碎”,又在日常细节中呈现了动人的敏感。
本书为《我的奋斗》系列的最后一部,如同一块落下的巨石,将读者对前五部的记忆和理解完整激荡而出。从第一部出版时在家人与朋友间引起的不快与争议出发,以妻子琳达的抑郁症治疗与恢复结束,包括四百页对希特勒、纳粹主义和邪恶本质的思索,以及保罗•策兰一首关于大屠杀的诗的细读。全书在个人的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间穿插,探讨文学与现实、私人与公共界限,以及个体生活与社会力量不可调和的紧张关系。
*得奖记录
2009 挪威文学评论奖
2009 布拉哥文学奖
2010 北欧理事会文学奖
2010 都柏林文学奖长名单
2013 《独立报》外国小说奖长名单
2013 《卫报》十佳超级长篇小说
2014 都柏林文学奖短名单
2015 德国《世界报》文学奖
2017 耶路撒冷文学奖
野心、弱点、犹豫、怀疑,一位“在艺术与生活上皆失败”的作家对自我的终极探讨
“一部充满美学力量的革命性文学巨作”
★ 21世纪重大文学事件之一,克瑙斯高六卷本自传小说《我的奋斗》系列终曲。“我再也不是作家了!”
我父亲的家人们,以他的兄弟为代表,主张如果不更改小说里的真实姓名就要上庭和我打官司,还要喊停小说的出版。我照做了,我更改了叔叔、他的家人和父亲家族里其他所有人的名字。但是我不能更改父亲的名字。比如说我把他称为“乔治•马丁森”,那么我写的就不再是他了。我可以改掉其他所有人的名字,但他的不行。也因为我写的就是自己,以及自己的身份:如果我父亲是乔治•马丁森,那我又该是谁?
2016年1月,《我的奋斗》第一部中文版出版,经过6年,一年一部的速度,这部被《纽约客》书评人詹姆斯•伍德称为具有“惊人的可读性”的作品,中文版终于全部出版。或许如一位读者说的“像是在挪威徒步旅行,最后你筋疲力尽,但高度上瘾”。六卷本的最后一部《终曲》长达1350页,开篇似乎还是换尿片,换衣服,做早餐,给孩子梳洗,一只手推童车,另一只手把孩子们推进电梯,过程中努力阻止他们喊叫,把孩子送到托儿所,其后五个小时用于写作,接孩子回家等现代家庭生活的细微末节。下一页则转向作者叔叔居纳尔威胁如果他不改掉书中的真名实姓以及对父亲死亡场景的错误描写,就要将他告上法庭。最后以妻子琳达的抑郁症与恢复结束。《我的奋斗6:终曲》详述系列写作的初衷与过程,以及关于何为“我”的深刻探讨。
尽管出版风波不断,然而自2009年陆续出版的《我的奋斗》系列六卷本为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并陆续获得《世界报》文学奖、欧洲文学奖、耶路撒冷文学奖、安徒生文学奖等国际重要文学奖项。《我的奋斗6:终曲》书末克瑙斯高如释重负地说“我再也不是作家了”,现在的他仍一年写作一到两部作品。2020年初因疫情在伦敦隔离后,推出长篇新作《晨星》系列。
★ 一首保罗•策兰的诗,四百页对希特勒与纳粹崛起的探讨。“本书意在成为希特勒自传的异卵双胞胎,它证明那个书名自带的邪恶是可以被战胜的。”
爸爸去世后,英韦和我在他的东西里发现了一根纳粹别针,也就是一根带有德国鹰的针,可以固定在西装翻领上。他从哪儿弄到的?……爸爸去世一年半后,奶奶去世时,我们为了分遗产把房子清理了一遍,我们在客厅的箱子里找到了一本《我的奋斗》。它怎么会在这儿?
我要去冰岛两天,打算在飞机上阅读它,因为当我再回到家时,就开始写这本小说的第一卷,而因为它也叫《我的奋斗》,也因为希特勒的书和那枚纳粹别针都属于这段历史里未解开的谜题……我决定就希特勒的这本书写上几页。
★ 欧美一线作家与评论家盛赞。“一部充满美学力量的革命性文学巨作。”
许多当代一线作家毫不掩饰对《我的奋斗》系列的喜爱。挪威畅销小说家尤•奈斯博大力推荐《我的奋斗》系列,“克瑙斯高的文学尝试诚实到残酷的地步。相信我,每一卷译本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英国作家、《边界》作者瑞秋•卡斯克说:“我心目中的年度好书是克瑙斯高的《我的奋斗》,事实上我每天都读一部分。它充满艺术、道德与技巧上的大胆探索。”《摇摆时光》作者扎迪•史密斯和《中性》作者杰弗里•尤金尼德斯几乎对每一册都赞赏“太不可以思议了。我才读了两百页就像上瘾般渴望读下一本”《纽约客》著名书评人詹姆斯•伍德更是多次撰写长文推荐和作对谈“克瑙斯高这位热情的理想主义者试图反抗当代中产阶级生存的同质性。”《纽约时报》书评人德怀特•加纳称“像得了疟疾”般沉迷于《我的奋斗》,忘了遛狗,不回邮件,顾不上洗碗。
◎ 媒体推荐
克瑙斯高多方面探讨了语言可以做诚实披露和造成悲剧性民族主义,以及忏悔式写作是否可以对抗宣传式写作。第六部为一项非凡成就画上了句号,为一次大型分享的激进壮举写下恰如其分的大结局。——柯克斯评论
第六部最引人注目的也许是对希特勒、纳粹主义和邪恶本质近四百页的探讨,将两部《我的奋斗》并列讨论。这种令人不安的比较不仅扩大了小说可以做什么的范围,同时将焦点集中在叙述者的独特观点上。——书单
克瑙斯高借着古老的方式达到些微救赎,像奥古斯丁一样,这个方法就是忏悔,即使他没有上帝来接受他的忏悔。他的奖赏不是天堂,而是与神性的接触。神性在他离神最近、陷于创作的锻造炉中时向他显现。在一个层面上,这是作为宗教体验的艺术,其间艺术家感觉到仿佛上帝在通过他工作;在另一个层面上,这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升华,将黑暗的思想和冲动转化为精致和美。如果说这一过程是文明的胜利,那么克瑙斯高达到的救赎不仅是为他自己。克瑙斯高以类似希特勒自传的名称作为书名曾被视为鲁莽……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他的野心有多大,克瑙斯高的《我的奋斗》意在成为希特勒自传的异卵双胞胎,它证明那个书名自带的邪恶是可以被战胜的。——新共和
克瑙斯高六卷本杰作的最后一部既是极繁主义也是元文本的,探索了自传写作对作者和周围人生活的影响。本书聚焦在他写这部作品的初衷。这个史诗系列激动人心的完结篇。——出版商周刊
纯粹的文学姿态印证了卢卡奇将小说定义为“被上帝遗弃的世界的史诗”的部分传统。克瑙斯高明确地将个人斗争的徒劳与更大的历史进程联系起来,成为一部充满矛盾、富有深刻洞察力和伟大平凡时刻的书,一部每件事的顺序似乎毫无关联的书,一部致力追求无意义的书。——克里斯托夫•贝亚,《哈珀杂志》
《我的奋斗》系列促使我更多地去思考自我,尤其是自我的情感。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感情的生动性。这是一次感性教育。这部作品常被人说成是唯我论。它被认为是在捕捉个人对庸常、平淡、日常的印象。然而,将他的风格描述为无私的、非概念性的或自由的可能更准确。他的写作高度个人化,但也是忘我的。他写的是自己,但不诉诸于构成自我的绝对概念……这部作品想象了一种终极自由,一种由于彻底的开放带来的精神自由。它广阔、非个人,但人性化;它是具体的、反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是,它有情感。除了对自我认知的内外在追求,也渴望了解世界。——约书亚•罗斯曼,《纽约客》
克瑙斯高这位热情的理想主义者试图反抗当代中产阶级生存的同质性。——詹姆斯•伍德,《纽约客》
二十一世纪第一部里程碑式的文学作品。
我沉迷于《我的奋斗》的前两册像是得了疟疾。有四天时间除了贪婪地阅读这两本书,几乎什么都不干,不回邮件,狗也不遛,盘子在洗碗槽堆积如山。我就像一只困在高速路中间的笨拙的动物,他的文字像汽车大灯一样直射入眼使我恍惚。
这两本书中几乎没有什么大事,但是克瑙斯高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去杂货店购物或者在晚餐桌边的闲聊描述得像别的作家描写刺杀本•拉登一样重要。他是当代小说中关于日常描述的炼金师。
——德怀特•加纳,《纽约时报》书评人
《我的奋斗》系列规模之大、好评之多以及它在文化上引起话题之广,使它有资格成为二十一世纪最大的文学事件之一。克瑙斯高似乎在作家和读者之间的墙上打了一个洞,突破了一种微观现实主义和情感真实性的形式,使其他小说看起来是虚构的、虚构的、无关紧要的。——《卫报》
《我的奋斗》最好也是最令人兴奋的特点是作者将冷静的目光转向自己家里,谈着自己家人的事情,过去我们一般更惯于说别人家的事。这部作品是一个记忆的万花筒,在屋子内追逐,在派对上醉酒,做爱,阅读,写作,游泳,做饭……这是一部如同你我的生活般真实的作品。——《经济学人》
◎ 作家推荐
克瑙斯高的文学尝试诚实到残酷的地步。相信我,每一卷译本的等待都是值得的。——尤•奈斯博,挪威小说家
我心目中的年度好书是克瑙斯高的《我的奋斗》,事实上我每天都读一部分。它充满艺术、道德与技巧上的大胆探索。克瑙斯高擅于用简单精确的笔法描写当代中产阶级私生活,视角新颖,独一无二。他谈论家庭生活和养孩子生活的方式也是绝无仅有。——瑞秋•卡斯克,作家
太不可以思议了。我才读了两百页就像上瘾般渴望读下一本。——扎迪•史密斯,作家
克瑙斯高打破了自传小说的音障。——杰弗里•尤金尼德斯,作家
人生中最难忘的阅读体验。——尼娜•麦克劳芙林,作家
一位年轻作家从挫折走向成功的冒险故事。“世界伸出了手,我欣然与之相握”。在这整部长达三千多页的杰作中,他一直没松手。——塞巴斯蒂安•斯密,作家、艺术评论家。
-
商业社会中的政治
学者们通常强调两位伟大的18世纪思想家卢梭和斯密的对立,卢梭被视为现代性的批评者,而斯密是一名辩护者。然而,伊什特万•洪特在他们的著作中发现了显著的共性,认为他们都是商业社会的理论家。洪特从“商业社会”的概念开始,解释了为什么这个概念与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谓的非社会的社会性有诸多共同之处。斯密问题、卢梭问题两者都源于在商业社会中思考道德和政治所产生的更为根本的问题。商业需要互惠,但商业社会也需要非自愿的社会相互依赖、无情的经济竞争和间歇性的国际竞争。这正是卢梭和斯密所属的世界,而《商业社会中的政治》则描述了他们是如何思考它的。通过在斯密与卢梭的理论关切的相似性上建立的论证,洪特展示了商业社会与现代政治的相关性——民族国家的政治、全球商业、国际竞争、社会不平等和民主责任。
-
审势
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生逢其时,贵在审势
编辑推荐
◎ 48篇精彩书评,带你了解英语知识界前沿话题。作者通过书评介绍了从300本图书中精选而来的48本,本本带有敏锐问题意识与独特视角。
◎ 在有限的篇幅内,作者以最经济的方式,提炼各书最核心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是高速了解前沿知识的绝佳参考书。
◎ 梁文道、雷颐、陆建德、贾选凝、富大人鼎力推荐。
名人推荐
◎ 这绝对不只是一本书评集。它是一本脉络清晰、见识渊博,以当前各大社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去尝试全面掌握这个剧变时代的著作。
——梁文道
◎ 认识黄湘多年,他的书评视野开阔,识见不凡,给人别有洞天之感。
——雷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 本书用广阔的阅读视野带给我们前沿的讯息,如果你是有追求的知识索求者,请搭上这把高效的梯子。
——富大人,《第一财经杂志》编辑, 著有《在吗》
内容简介
本书是资深书评人黄湘在《第一财经》杂志开设的“读书笔记”专栏文章合集,通过对近年出版的 48 本英文社科新书的评介,别开生面地展示了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向与顿挫,且每有道破玄机的点睛之笔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