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子书
-
大医·破晓篇
《大医·破晓篇》是马伯庸2022年全新长篇历史小说。
挽亡图存、强国保种,这是医者在清末变局中的一声呐喊。
大医若史,以济世之仁心,见证大时代的百年波澜。
一个在日俄战争中死里逃生的东北少年、一个在伦敦公使馆里跑腿的广东少年、一个不肯安享富贵的上海少女——这三个出身、性格、 际遇各不相同的年轻人,在一九一〇年这一个关键节点,同时踏入了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开始了他们纠葛一生的医海生涯。
作为中国第一代公共慈善医生,三个人身上肩负的责任比普通医生更加沉重。哪里有疫情,就要去哪里治疫;哪里有灾害,就要去哪里救灾;哪里爆发战争,就要去哪里冒着枪林弹雨,救死扶伤。上海鼠疫、皖北水灾、武昌起义……晚清时局的跌宕起伏,无时无刻不牵扯着三人的命运。他们相互扶持,从三个蒙昧天真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三名出色的医生,在一次次救援中感悟到,何为真正的“大医”。
-
弗朗西斯·培根
纪念弗朗西斯·培根逝世三十周年特别引进
著名艺术评论家迈克尔·佩皮亚特代表性文集
深度描摹弗朗西斯·培根的个性、生活与创作理念
◎ 编辑推荐
☆迈克尔·佩皮亚特著作首次引进,言之有物地“解剖”关于培根的种种“谜团”。
艺术批评家、策展人迈克尔·佩皮亚特是培根的好友兼传记作者,本书收录的文章是他一生思索培根艺术的精华之作。培根的性格、人生态度、生平际遇、创作灵感、艺术理念、情感纠葛等问题在本书中均有精彩论述。
☆ 时间跨度近三十年的访谈、艺术批评、展览评论、回忆散文、作品分析,全方位勾勒培根的“肖像”。
收录文章类型多样,细节丰富,并在首版基础上做了全新修订:新增四篇长文和五篇作品短评,收录的三篇访谈均为完整版,最新文章《弗朗西斯·培根与莎士比亚》系首次收录。
☆艺术写作兼具文学性,评论文章评判犀利,回忆文章真挚动人,访谈还原对话现场感。
吉尔·德勒兹特别关注的艺术家、米歇尔·莱里斯终生迷恋的对象、伦敦与巴黎的“波希米亚”浪子、拍卖界热情追捧的明星、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和贝纳尔多·贝托鲁奇都曾在电影里运用他的作品……培根的魅力有多大,他作品中的视觉冲击力给人的骇人印象就有多深。迈克尔·佩皮亚特平易近人的写作,也是一次拉近读者与培根的距离的实验。
◎ 内容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是20世纪艺术史上极具争议的艺术家之一,他传奇的人生经历和非凡的艺术创造持续吸引着艺术评论家、哲学家和艺术爱好者。本书是一部关于培根的访谈、艺术批评和回忆散文合集,收录的文章从不同的切入点着手刻画培根的“肖像”,共同汇聚成一个关于这位多面艺术家的综合印象。这些文章或情感真挚,或评判犀利,从不同侧面为我们了解培根的性格、人生际遇、创作理念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媒体推荐
“佩皮亚特是他那一代人中最好的艺术写作者。”——《艺术新闻》
“佩皮亚特敏锐地写出了培根无尽的矛盾天性,他的慷慨与残忍,他的暴力与温柔,他的花花公子风和对肮脏环境的热爱,他惊人的挥霍与钢铁般的自律,以及他自称的‘绝望的亢奋’。作为培根的传记作者,佩皮亚特在处理他的写作对象时,心态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认同艺术家本人的断言,认为培根的画作是无法解释、没有意指的;另一方面,他又自然地尽最大努力去解释这些画作的意义。”——《每日电讯报》
-
手机大脑
我们以为自己在玩手机,其实是手机在玩我们
令人惊掉手机、丢下平板的清醒之书
21种语言版本席卷全球!瑞典语版长踞排行榜42周不坠,日语版突破60万册,横扫各大畅销榜
◎ 编辑推荐
☆瑞典首席心理健康专家又一力作,出版当年成为“瑞典人首选的圣诞礼物”
瑞典首席心理健康专家口碑之作,21种语言版本席卷全球!瑞典语版长踞排行榜42周不坠,日版销量突破60万册,位列日本amazon图书总榜No.1,2021年荣登日本oricon新书排行榜、日贩新书非虚构类别、Tohan新书非虚构类别三榜榜首。
☆下载app=卸载大脑?
每天触碰2600次,每10分钟就要看一眼,每天上网近7小时,逛社交媒体近2.5小时……
焦虑、抑郁,注意力难以集中,虚度时间,睡眠变差,情绪变糟,智商变低……
手机不光是个时间小偷,还是快乐刺客,让我们错失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事物。
☆打工人、考试人、家长……每个人都有读这本书的理由
无论是关注养生主题,希望改善睡眠、情绪、焦虑、抑郁等问题的打工人;渴望更有效率地学习、专注读书、提高记忆力的学生、备考群体;还是看重孩子的健康、智力、注意力、思维能力的家长,都能从本书中收获意想不到的知识。想改变手机的负面影响,来一场思维的探险总是有效的!
◎ 内容简介
为什么只要醒着我们就离不开手机,为什么疫情中的我们更容易自投罗网?
为什么比尔·盖茨不让小孩用手机,乔布斯不让孩子碰iPad?
手机里设下了多少让我们沉迷的陷阱,我们又要怎样才能战胜这个人生小偷?
这些问题同样困扰着瑞典首席心理健康专家安德斯·汉森,他立足自身研究成果,创造性地将脑科学、人类进化、心理学结合起来,逐章剖析了为何电子产品和社交媒体会令我们更容易焦虑、抑郁,注意力难以集中,虚度时间,睡眠变差,情绪变糟,智商变低。比起每天被手机牵着鼻子走的成人,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们面临着更严重的后果,对此书中提供了更进一步的照料和管教建议,以挽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书的最后,作者还制作了一份“献给旅行在数码世界的人们的安全手册”,通过短短的小建议,帮助读者们解决实际问题。拯救手机大脑的第一步,就从放下手机打开本书开始。
-
星辰的故事
☽- 天文学教授,写给普通人的科普小书,渊博、精妙、愚蠢
∳- 10篇关于宇宙星辰的妙文,追踪星星轨迹,讲述人类故事
✵- 轻盈小书,剑桥大学研究员、南京大学天文学院教授一致推荐!
❦- 摊开书,阅读行迹,将遍布居室、河流、热带雨林、山脉、星系、宇宙
——
▼内容简介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自古以来,人类有多少美妙的赞美,献给星辰。
本书是一本充满好奇心的科普故事集,写了10篇关于宇宙星辰的故事。
在书中,作者回溯星星在天空中轨迹,追踪人与星星的关联。从古希腊到非洲大地,再到美洲,每一片土地上的人们,都有着关于星辰的故事。这些由各种古代或现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星座和星群,让人们想象飞驰,人们借由星星来深入讨论大自然(气候、环境、纬度等)和文化(从狩猎-采集文明到现代文明)。
——
▼ 推荐
一本由国际知名天文学教授,写给普通人的科普小书,生动迷人,完全原创。
——西蒙·米顿(剑桥大学研究员,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前副主席)
星空是人类想象力的宏大舞台,它既现实又魔幻。在书里,星星被赋予生命和情感,不仅传承历史,也寄托梦想。现代科学进一步揭示了人类与星星之间的物理联系,让我们对于生命的感悟更加细腻、丰盈。
——李向东(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
大熊、小熊、猎户……星辰的图案就像是宇宙亘古不变的象形文字,诉说着一个个或凄婉动人或波澜壮阔的故事,让人心驰神往。
——陈鹏飞(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天文学报》编委)
我在这里讲述的每一个星空故事都曾用来解释神秘的自然现象。它们把陌生的星星跟熟悉的经验、信念相联系,给人以安慰。每一个星星的故事,都是关于我们的故事。
——安东尼·阿维尼(本书作者,中美洲考古天文学的创始人之一)
-
三十不立
没有工作、没有住处、没有钱
默默忍耐,孤独死去
景气下行时代的“三十代”
…………
39岁孤独死的青年,身旁的便签纸上只写着三个字:“帮帮我。”
这是一封永远无法寄出的求救信。
30多岁,正值壮年,却失去了工作。滑入社会底层的“三十代”青年们,无法发出求助的声音。社会普遍将他们的失败归结于个人不够努力,让他们“不要娇气”。
NHK现代特写节目录制组直面“三十代”群体的生存现状,系列节目反响惊人。在“自我责任”的名义下沉默着的孤寂身影,引发同代人爆炸式蔓延的共鸣。
“三十不立”,真的只是个人的问题吗?
【编辑推荐】
当今日本,三十多岁的流浪汉激增。他们的特征是大多不依靠亲友和政府的帮助,独自一人孤独地挣扎。为什么他们无法将“请帮帮我”说出口?以日本北九州发生的39岁男性孤独死事件为契机,NHK现代特写播出了一期揭露就业冰河期一代内心世界的节目,收视率高达17.9%。应广大观众的呼声,NHK现代特写节目录制组追踪报道这一题材,不断推出续集。孤独死的男子、接不到派遣工作的流浪汉、支援这些青年的牧师、网络上的声音,本书由系列节目改编而成,收录了节目中未播出的内容。
NHK的记者一如既往,满怀社会责任感,关注弱势群体,描写由于各种原因坠入社会底层的日本青年的现状和内心世界,分析社会制度和社会舆论对他们的影响,以期帮助“三十不立”的青年回归稳定的生活。
-
科学精神的形成
人们往往认为,科学具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进步阶序,科学发展有赖于学者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不断推进。但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认为,科学的历史并非线性进步,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其中充满了断裂。
在《科学精神的形成》这部经典作品中,巴什拉用精神分析的方式呈现了科学精神的明与暗:一面是被科学家奉为正统的“科学史”,另一面则是在科学活动中仍有影响力,却被否定或压制的“非科学”因素。通过打捞出被正统科学史压制的无声知识,巴什拉让读者看到,在貌似客观中立的“科学”中,来自语言、文化、历史的偏见,会以“认识论障碍”的形式一直影响人类的心灵。
-
发光的骨头
震惊世人的职业伤害
催人泪下的女工遭遇
★ 亚马逊分类畅销榜榜首,读者高分推荐
★ 全球zuì大书评网站Goodreads读者票选“2017年度zuì佳历史传记类图书”
★ 美国图书馆协会评为“2018年度值得关注的非虚构图书”
★ 美国图书馆员2018年zuì喜爱的非虚构图书
★ 《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畅销书
★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芝加哥公共图书馆、巴诺书店、书籍浏览网等评为“年度图书”
★ 艾玛·沃特森女权主义读书俱乐部“我的共享书架”选书
********************编辑推荐********************
长眠地下的骨头
永恒地发着光
那是致命的光芒
也是精神的光辉
【这是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黑暗历史。】镭是一种放射性元素,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然而,100年前镭公司里的女工并不知道,她们每日与镭亲密接触,甚至摄入镭。在接连地生病、惨死后,她们成了镭公司赚钱的代价。罪魁祸首镭公司却选择了隐瞒真相,用法律漏洞逃避责任。官员、专家、律师对这些镭姑娘的悲惨遭遇漠不关心,就连法律也不支持她们维权……这些骇人听闻的事实,是美国工业史上的耻辱。
【这是一曲女性力量的赞歌。】在必死的绝望中,镭姑娘们坚持捍卫自身的权利。她们在支持者的帮助下,勇敢控诉镭公司的贪婪与无耻。她们的反抗精神引发了一场革命,促使政府加强对辐射行业的监管,促成劳工保护法律的修订,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世人从她们的苦难遭遇里意识到了辐射的危险。科学家通过研究她们的身体,积累了关于辐射风险的知识。这一切让后人受益匪浅。镭姑娘们的勇气和牺牲,价值难以估量。
********************内容简介********************
镭,众所周知,是居里夫妇发现的一种元素。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元素曾在20世纪初的美国引领了一股时代潮流。镭可以杀死癌细胞,由此被认为是一种健康元素。商家推波助澜,民众为之疯狂,镭产品一时热销。然而,镭并没有区分癌变细胞和健康细胞的能力,它也会给人体带来致命伤害。
镭有荧光效应,被用于描画夜光手表上的数字。从事描画表盘这种精细工作的基本是女孩子。这群不谙世事的姑娘在对镭的辐射危害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毫无防护地工作,然后一个接一个地生病,受尽痛苦折磨,悲惨死去。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企业拒绝承担责任;官员、专家、律师无视镭姑娘的悲惨遭遇。这些底层女工的健康和性命一文不值。害人性命的镭公司却能逍遥法外,赚得盆满钵满。然而最终,勇敢的镭姑娘们站了出来,团结一致,在支持者的帮助下,赢得了她们的正义和尊严,也警醒了世人,镭并不是健康神话。不过,她们的故事不止于此。
本书作者凯特·摩尔通过阅览受害者的日记、信件、法庭发言,并且访谈受害者亲友,走访有关现场,翻阅律师、医生留下的档案和报纸的相关报道等,严谨细致地梳理,深入挖掘这段被埋藏的黑暗历史,从镭姑娘的角度,以极强可读性的纪实叙事风格,生动再现了这群鲜为人知的悲剧主角和她们所经历的痛苦挣扎、顽强斗争。
********************名人推荐********************
这本书真的推荐。镭姑娘是在工作中受到的伤害。这段历史也揭示了人类无知的后果。
——张腾岳(《走近科学》等栏目主持人)
一群英勇无畏的女工,她们的反抗精神在工业安全标准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发光的骨头》的描写振奋人心、感人肺腑,是对世界各地女性力量的一种褒扬。
——娜塔莉亚·霍尔特(Nathalia Holt)
《纽约时报》畅销书《让火箭起飞的女孩》作者
我特别欣赏摩尔对本书主人公的同情之心,以及她讲故事的能力,她在这本书里生动再现了美国工业史上一个充满耻辱的时代。
——林克·巴克(Rinker Buck)
《俄勒冈之旅》作者
摩尔曝光了美国劳工史上黑暗的一章。那些殒命于商业和科学的邪恶联盟的镭姑娘们,在这本书中犹如凤凰涅槃,死而复生。
——梅根·马歇尔(Megan Marshall),
普利策奖得主
气势强大,内容震撼人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卡伦·阿博特(Karen Abbott),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
这本书写了一群令人惊叹的勇敢女性,精彩绝伦,但又令人感伤。这是一个真实而又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瑞秋·伊格诺托夫斯基(Rachel Ignotofsky)
《无所畏惧》作者
读起来触目惊心又痛苦难过。那些女工勇敢地挺身而出,虽然在无意中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却依旧从坟冢里对我们道出了她们的心声。阅读这本书是我们对她们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
——彼得·斯塔克(Peter Stark)
《阿斯托利亚》作者
********************媒体推荐********************
《发光的骨头》让我们记住了镭姑娘们的苦难遭遇。摩尔有意让读者发自内心地理解这些女性所经历的痛苦,以及她们为了让自身的问题得到承认而不得不进行的斗争……这个故事令人难以忘怀,因为事情并没有多少变化,镭姑娘们那发光的幽灵仍然困扰着我们。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书评(NPR Books)
这本内容丰富的书完美融合了历史、科学和个人,为这一特殊元素[镭]及它在改变工人权利方面所起作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喧嚣》(Bustle,电子版女性杂志)
对于任何一位对美国历史、女性历史以及对法律、健康和工业安全等主题感兴趣的读者,本书都可谓必读之书。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非常出色!
——《旧金山书评》(San Francisco Book Review)
本书精彩地阐明与大企业斗争、为正义而战并非易事……[镭姑娘的故事就是]一个耸人听闻的遭遇不公正待遇的例子……
——英国广播公司第四频道《女性时间》(Woman’s Hour)
一个令人震惊的故事:20世纪初,美国的企业和法律制度是如何让数十名受辐射毒害的女工保持沉默的……摩尔的描写感人至深。
——《星期日邮报》(Mail on Sunday)
[一部]引人入胜的社会史——深刻地反映了卷入本事件中的那些人员的阶级和性别特点……
——《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
令人信服的女性纪实。这些女性的工作使她们致残致死,而她们的雇主、医生和政府却对她们的痛苦视而不见。
——《西雅图时报》(The Seattle Times)
以小说的紧凑节奏,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在镭表盘工厂工作的女孩们所遭遇的可怕却真实的故事……
——《书页》(BookPage)
我们有时需要提醒健康和安全的来源,以及为什么它们对进步是如此重要。《发光的骨头》迫使我们记住。
——《化学世界》(Chemistry World)
书中对于发光的表盘画工的描述,将会让读者感到震惊……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歌颂了一群女性的力量,她们斗争的决心改进了劳动法和镭中毒相关的科学知识。
——《书单》(Booklist)重点书评
-
1914
1914年,德、奥、俄、英、法等国让世界陷入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将造成3700万人死伤,摧毁传统的社会结构,根除古老的政治制度,并开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世纪。
作者保罗·哈姆从不同国家的角度出发,客观、全面地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故事,从外交活动中的纵横捭阖到西线战场上的血火硝烟,从上层阶级的尔虞我诈到普通民众的苦难哀愁,本书试图回答20世纪最令人困惑的问题之一:1914何以成为“世界终结之年”。
-
共同体的边界
在《共同体的边界》一书中,普莱斯纳对人类共同生活的诸种形式进行追问。在思考范式上,他继承了滕尼斯关于“共同体”(Gemeinschaft)与“社会”(Gesellschaft)的著名区分,但他立足于哲学人类学视域,赋予这种理论图式以不同的价值内涵:共同体秩序作为社会激进主义,对立于现代社会秩序。在他看来,只有社会才给人提供自我与他者、与自身之间必要的空间和距离,正是立足于这种空间和距离,人才能不断地重新对自身进行构想和校验。
《共同体的边界》出版于1924年,时值魏玛共和国的动荡岁月。普莱斯纳的批判目标指向了当时的反魏玛共和国的思想运动:无论是德国右翼青年运动所追求的“血缘共同体”,还是德国左翼运动所构想的“事业共同体”,都是在通过某种激进主义颠覆现代社会关系。在当时的德国知识界,这种理论声音是孤单的。20世纪80年代,这部著作才被重新发现,引起国际理论界的广泛兴趣。
-
大教堂时代
★ 乔治·杜比,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中世纪史学家,继费尔南·布罗代尔之后法国史学界无可争议的巨头,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
---------------------------------------
★ 轰动一时、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文学与史学的精妙结合,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 乔治·杜比首部写给普通读者的作品,普及中世纪历史与艺术的杰作。
---------------------------------------
★继希腊、罗马之后,巴黎何以成为第三个欧洲中心?
★法兰西艺术独领风骚,文艺复兴为何首先在意大利兴起?
★西方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如何塑造出摄人心魄的艺术世界?
=======================
【图书简介】
乔治·杜比是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中世纪史学家,也是继费尔南·布罗代尔之后法国史学界无可争议的巨头、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
《大教堂时代:艺术与社会(980—1420)》这部里程碑式著作是乔治·杜比首部面向普通读者的作品。这是一部关于艺术的历史学著作 ,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以文学的手笔书写的经典之作。它将中世纪的西方艺术创作还原入整个西方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向我们展现了“欧洲之都城”这一荣耀如何从希腊、罗马转向了巴黎,以及法兰西文明何以在几个世纪里独占鳌头,为我们理解纷繁复杂又摄人心魄的艺术世界提供了一把钥匙。
-------------------------------------------------------
【编辑推荐】
乔治·杜比一生热爱艺术,把艺术与他酷爱的历史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他在探寻中世纪历史遗迹与艺术宝藏时产生了巨大的激情,进而凭借其深厚的中世纪史学术功底,在20世纪60年代完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大教堂时代:艺术与社会(980—1420)》。
乔治·杜比绝大部分的作品主要面向专业读者,具有相当的难度,而这本《大教堂时代》是他鲜有的面向普通读者的作品。在本书中,他力求文笔优美、通俗易懂,以期带领最普通的读者领略中世纪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中世纪史的兴趣。乔治·杜比在70年代曾以这部艺术史为基础拍摄了9集系列历史影片。这部作品影响深远、深受喜爱,记录片则轰动一时、广为传播,都可谓普及中世纪历史与艺术的杰作。于对中世纪史和欧洲艺术感兴趣的读者而言,伟大的中世纪史学家为普通读者而作的这本《大教堂时代》,必然是不容错过的佳作!乔治·杜比邀请你与他畅游其中世纪领地!
-
桑塔格传
○ 2020年普利策奖获奖巨著
○ 《卫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大西洋月刊》《奥普拉杂志》等齐声力荐
○ 868页、近100幅珍贵照片,作者历时7年,采访近600人,精研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桑塔格文档”海量一手资料,迄今最全面、完整、深刻的桑塔格传记
【内容简介】
作为20世纪美国文化的象征,桑塔格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她的一生与美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历史息息相关。她傲视一切而又焦灼不安,被神化也被误解,被赞美也被诟病。她反抗想象力的贫瘠,拒绝平庸,拥抱思辨与审美,留下了丰富的创作遗产。作者通过大量研究和访谈,深入档案资料,回归文本阐释,敏锐地捕捉到桑塔格人格和人生中的细微和隐秘的精神内核,探索了传主令人敬畏的公众形象背后那令人着迷的私人面孔:一段段破裂的亲密关系,一次次在身体和心灵上的苦苦挣扎,关于性、艺术、政治、文学——这些都激励、破坏和成就了她的卓越创作,呈现出作为隐喻的“桑塔格”和桑塔格的一生。
【媒体推荐】
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桑塔格,这部传记让她得以继续无所顾忌地活着:好辩、任性,常常正确、永远有趣,鼓励我们在看到她最精彩的一面时提升自己。
——《卫报》
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传记。
——《纽约时报》
桑塔格真挚热切、充满激情、奋发踔厉、慷慨大方、自我迷恋、超凡脱俗、反应迟钝、令人发狂,有时可爱但并不十分令人喜欢。莫泽自信而博学,他将传主所有的矛盾性汇集在一起,撰写成这部与她完全相符相称的传记。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像苏珊·桑塔格这样卓越的人物值得拥有一部卓越的巨著……莫泽的这部重磅作品既细致入微又宏大壮丽,是一部为这位“铸造偶像,然后又将之打破” 的作家和哲学家量身定制的杰作。
——《奥普拉杂志》
如果没有苏珊·桑塔格的贡献,我们已经很难想象美国文化是什么样子;如果没有本杰明·莫泽的讲述,我们很快就会很难想象桑塔格的一生是什么样子。像桑塔格这样有意义的人生需要一本有意义的传记。这一需求现在在这部巨著中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并大大超过了预期的效果。
——迈克尔·坎宁安,普利策奖得主、《时时刻刻》作者
一本令人惊叹、让人爱不释手的书,就像一部精彩的悬疑小说(即使对一个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人而言也是如此!)。在这本书之外,我想象不出还有什么必要再写一本关于她的生平的书。苏、苏珊、桑塔格、苏珊·桑塔格……这个角色在这本书里以她所有的精彩、糟糕和令人惊愕的复杂性出现。就是它了!这就是关于桑塔格的定论之作。
——西格丽德·努涅斯,《回忆苏珊·桑塔格》作者
-
杉木与帝国
◆ 编辑推荐
☆“我们还没有完全走出宋朝开启的森林时代”——以森林为视角的全新中国史
☆观点耳目一新,挑战伊懋可《大象的退却》、意义堪比彭慕兰《大分流》
☆历史地理学者文榕生、环境史学者梅雪芹、汉学家宋怡明推荐
◆ 内容简介
从蔡京改革到张居正“一条鞭法”,中国发生了一场贯穿宋元明的“森林革命”,千万根巨木,不仅营造出繁荣的木材市场,也缔造了东方海军神话。现代林业制度,原来起源于中国而不是西方?帝国兴衰与森林进退相生相伴,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必然? 本书对这些问题的回应,足以挑战伊懋可《大象的退却》,意义堪比彭慕兰《大分流》。
-
智性与激情
【编辑推荐】
“我是一个流浪者,我从发现事物、相逢与交流中得到乐趣。”——苏珊·桑塔格
法国棕榈教育骑士勋章获得者 | 法兰西学院传记大奖得主力作,显影雄心勃勃的女性知识分子的传奇人生
直面“公众良心”的时代之思, 勾勒20 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化界思想图谱
援引桑塔格离世后开放的大量档案(桑塔格生前捐赠给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大量个人文件 | 桑塔格生前身后出版的大量作品),为读者了解桑塔格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开启了多种认识和理解的可能性
【内容简介】
苏珊·桑塔格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女性知识分子之一,多次荣膺国际文学大奖。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桑塔格的著作是为了寻求对所处时代的理解。她的人生经历,也折射着20世纪30 年代至21 世纪初期西方知识界、文化界的思想图谱和文艺风潮。
法国文学史学者贝阿特丽丝·穆斯利借助桑塔格生前身后的档案文件、出版作品,以时间为轴,以桑塔格人生各阶段的重要事件为聚焦点,将桑塔格的艺术评论、文学创作、政治见解与精神历程置于历史中加以考察,勾勒出这个“包罗万象的灵魂”一生的智性之旅。
-
告别的年代
✨ 黎紫书 首部长篇小说
✨《亚洲周刊》“2010年全球华文十大小说”
✨ 第11届花踪文学奖
✨ 2011年《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
✨ 第四届“红楼梦奖”专家推荐奖
※编辑推荐※
✨ 十年之后 重版出来
✨ 书中之书 叙述中的叙述
✨ 向已然消逝和终将消逝的一切,Say Goodbye!
✨ 在《流俗地》之前,黎紫书曾经毫无保留,将自己所有的经验、所有的才情,灌注在《告别的年代》之中。
逃离的男子,焦灼的女子。迷失的文字,潮湿的小城。暂停在歌声中的交错时空,与兀自流动着的命运。
《流俗地》诞生之后,回首这些似曾相识的元素,《告别的年代》无疑有了新的生命。在退回生活本真之前,它保留着年轻作家身上难得的才气与野心。
※内容简介※
你在读这本书。
这是一部小说,长篇。
它看起来很古老,
但几乎找不到被翻动过的痕迹。
它的页码居然从513开始,
似乎这书的第1页
其实是小说的第513页……
“你” 是一个少年,住在一家叫“五月花”的老旧旅馆里。母亲因病去世后,你循着母亲的遗言,到图书馆沉寂的角落,翻出一本“大书”,即《告别的年代》。
杜丽安是街头流动小贩的女儿,机缘巧合,嫁给了比自己年长二十多岁的黑社会小头目钢波。她并不知道,自己实际上是小说《告别的年代》中的主人公。
“你”读完这书,杜丽安的故事渐渐走向明朗,而你黯淡的身世也慢慢浮出水面……
※名家推荐※
不论是书写略带史话意味的家族故事,或是白描现世人生的浮光掠影,黎紫书都优以为之。而营造一种秾腻阴森的气氛,用以投射生命无明的角落,尤其是她的拿手好戏。
——文学评论家 王德威
马华女性书写第一人。
——文学评论家 郑树森
在文学条件异常贫瘠的马华文坛,不管从什么角度看,黎紫书都是个奇迹。
——著名作家 黄锦树
我觉得这本小说,或可视做某种失传小说技艺的活生生复现,华丽的戏台从不可能的虚空被汹涌创造出来。作为读者,我觉得无比幸福;作为同代华文小说创作者,我觉得她是屈指可数、顶级的、恐怖的对手。
——著名作家 骆以军
-
白
我想让你看到干净的东西,比起残忍、难过、绝望肮脏和痛苦,
我只想让你先看到干净的东西。
国际布克文学奖得主 韩江
再度入围国际布克文学奖之作
英国《卫报》评选“今日之书”
这是韩江在白纸上用力写下的小说,是63个有关白色事物的记忆。
------------------ -----------------
白是那个半月糕一样白皙、美丽的孩子。
白是一只收起翅膀躺在芦苇边的白色蝴蝶。
白是悄然无声、不悲不喜从天空降落的一万片雪。
白是时间在苍白的光芒里流逝。
白是我一生经历过的所有记忆。
白是易碎易毁、瞬间消失的美好事物。
白是一度死去或被摧毀过的人,在被熏黑的残骸之上,坚持不懈地复原自己,因此至今仍是崭新的人。
白是鼻腔里呼出的白色水汽,是我们活着的证据;是我们的生命,是一种以虚白且清晰的形态散布于虚空的奇迹。
白是在黑暗中燃烧的白色火花,是不灭的信念。
我相信,若相信不会被摧毁,便不会被摧毁。
-
竹光侍
松本大洋代表作品
一笔化身刀剑,墨染浮世浪客
获2007年日本文化厅 Media 艺术节漫画部门优秀奖
2011年手冢治虫文化奖漫画大奖
尾田荣一郎、高桥留美子盛情推荐
僧侣永福一成书写动人江户物语
天才松本大洋刻画豪放武士风云
众生百态,线条神姿气韵非凡
江户百景,墨色留白张弛有度
刀光剑影间天地重分,神明颤栗万物纷涌
全八册完整收录
内附全书关键词注释折页及明信片随机两张
保留日版开本,奉上简体中文版专属函套
▲ ▼
◇ 编辑推荐
◎ 松本大洋式“鸟兽人物戏画”,与生俱来的画力,难以复制的风格——堪称日本漫画完成形态。
翻开《竹光侍》你会发现什么?蘸水笔划过的速度线、毛笔勾画出的身姿、墨色铺垫的明暗、取舍有道的留白、张弛有度的形准——还有一点恍惚——仿佛看到了平安末期的鸟兽图,和被视为日本漫画鼻祖的《北斋漫画》,甚至还有一点立体主义混入其中。不同于传统日漫常见的笔直框线和工整贴网,在这部时代剧初尝之作中,松本大洋大胆运用笔墨特性,用失衡画面表现失控的悲剧,用传统艺术渲染诙谐的日常,《竹光侍》无疑是他开拓创作新境地的绝妙成果,其中蕴藏着一直以来众人模仿却无法超越的天才画力。
◎ 侠客故事、时代小说爱好者不容错过之作!友人助阵——僧侣作者永福一成书写动人江户物语,松本大洋以此刻画豪情激荡的武士风云。庶民、武士、大名,众人百态皆可成书;亲情、爱情、友情悉数登场,江户百景皆为线索。
友人永福一成的加入,让人看到了松本大洋的“江湖”一面:夜晚的斩人试刀犯,周旋于政务的家老,被拨动心弦的矢取女,奉献生命的武者……是这些江户男女的出现,让松本大洋笔下的画面多了一分豪迈与激情。
纵使身披战衣,却依旧饱含松本大洋式的温柔内核。
“那东西一直住在我身体里。伺机而动。不管怎么洗,也无法去掉手上的味道。很担心会被孩子们发现。”——濑能宗一郎,一个充满无穷能量的角色,他深知自身武艺超群,其力量却仅用来守护他人。
这部由松本大洋、永福一成合著的时代剧漫画既是浪客佳话,也是江户百人物语。在这数人登场的时代大戏中,总有人与刀鬼纠缠,与猫狗对话,与万物牵绊。
◎ 充满张力的满版图、随氛围而跃动的分镜、形状多变的拟声词……扑面而来的“松本大洋流”,极富节奏感的阅读体验。
松本大洋的创作特殊性不仅体现在个人风格上,他还会根据每部作品的主题量身定制一款专属技法,而这些独具匠心的百变创作才是形成“松本大洋流”的要义。当你还在津津乐道《乒乓》里那像被高速球击破玻璃的碎片式分镜,浪人与武士已经在《竹光侍》里用刀剑划过页面上的长空,两个分镜因刀光剑影变成三个、四个……这一划,既划出了武士的天地,也让漫画创作的新流派喷薄而出。
恰到好处的留白就像乐谱里的间奏,让人放松警惕到想随着心情轻声哼唱;越过书页边界的浓黑墨色,好似渐进渐出的太鼓鼓点,随后长鸣的鹰唳不禁吓人一跳。如果漫画有声,便是《竹光侍》。
◎ 含卷头彩页的全八册完整收录,简体中文版专属函套及周边赠品一并奉上!
专属函套设计,坚实荷兰板书盒,实用易收藏
特种纸书封,书名沿用原版同款烫金工艺
保留日版开本,宽幅阅读,还原本来的阅读体验
特别定制日版同款环衬,棉絮特种纸+压纹+和风复古色
超感纸内页,典藏级漫画纸品,象牙黄温和色泽,细腻质感,顺纹易翻阅
全书注释独立四折页,小尺寸,书内夹放无压力,方便随时查阅
封面款图案特种纸明信片,每套随机两款
◎ 该作主要描绘江户时代背景下的侠客物语,部分内容涉及打斗血腥画面及成年人世界的感情纠葛,建议18岁及以上年龄人群阅读,敏感阅读群体请谨慎阅读。
▲ ▼
◇ 内容简介
从天而降,从地而涌。
江户一处长屋住进了一位贫穷浪人,
名叫濑能宗一郎。
从此,宗一郎的笑容凝聚了此处的人心,
宗一郎的利刃招致了远处的恶意。
对此,他将有何举动?亦或按兵不动?
决心追随的人、值得托付的人、想要陪伴的人,都生活在那个挥洒着血与泪的江户!
◆ 名人推荐
谈到原作改编漫画,我想补充的是,我最近已经不执着于某件事是否为自己独立完成的。如果当初仅凭自己的感觉去完成它,很有可能会被看作是一部“大概喜欢江户的人会觉得很有趣”之类的平平无奇之作。永福先生是一个会讲趣闻的人,我由衷感到由他来写这个故事真是太好了。不过也会有焦虑的时候,毕竟其中的角色并不是我自己创造的。神秘浪人来到一处长屋,擅长剑术,人见人爱……这画起来也太难了吧(笑)。在思索该怎么画才好的时候,想到或许可以将它画成江户版《双峰》(Twin Peaks)。因为永福先生曾对我说“可以随意调整”,我便加入了刀妖国房和森(佐佐太郎)等角色,并反复尝试调整。因为不是全凭自己想的故事,所以那感觉很新鲜,新事物带来的挑战让创作热情持续高涨,真的很开心,自己看了都不由地在想:“这部时代剧怎么会这么棒啊!”不过在画完的几年后再次拿起它来读的时候,总觉得有点难读。创作时我为了让台词和设定都更贴近江户时代,每周都会把画作拿给江户时代研究方向的考据顾问,请他指正。现在我会觉得如果内容更偏娱乐向一点也未尝不可吧。
—— 松本大洋(节选自访谈“向大洋提问”,《松本大洋本》,2018,小学馆)
这是我在他的“作品解说”环节里最难评价的一部作品。松本大洋在创作《竹光侍》之前也发表过几篇改编作品,不过该作是他首次连载一部长篇改编作品,其原作者就是此段解说的笔者,永福一成。
很早以前大洋就对时代剧感兴趣,但若让他去改编历史小说名家的作品还是会令他畏手畏脚,“如果是永福先生的作品,我就可以毫无顾虑地改编了,写一个吧。”
我当然二话不说就答应了。笔者一生都会是松本大洋的助手(我是初代助手)。大洋想要“将时代小说改编成漫画”,那么原作自然就是“小说”形式。原作强调宗一郎有着一双吊梢眼,松本大洋并未做任何解释,直接让宗一郎的吊梢眼飞出脸部轮廓,真的是毫无顾虑啊。
透过这独具“鸟兽戏画”之韵的江户绘卷,松本大洋再度开拓了漫画表现的新境界。本作斩获2007年第十一回日本文化厅Media艺术节漫画部门优秀奖,和2011年第十五回手冢治虫文化奖漫画大奖。看着铁臂阿童木造型的奖杯也着实让人开心不已。大洋甚至说了“《竹光侍》是自己的至高杰作”这样的话,真是让我倍感荣幸。不过我对此说法有所质疑,毕竟松本大洋的至高作品永远都是下一部作品。
—— 永福一成(节选自解说栏目“松本大洋作品一览”,《松本大洋本》,2018,小学馆)
谈到《竹光侍》,不得不说真的是一部非常帅气的作品。台词还有其中所营造出的氛围,十分触及人心。还有一只眼睛飞出面部的表现手法、持刀的手部造型,都太帅了。当我看到斩人试刀犯被除掉时,就在想:“啊,要是自己也能画出这样的图就好了……”
—— 尾田荣一郎
赏心悦目的和风绘画世界。
—— 高桥留美子
大部分的漫画,特别是 Manga(日本漫画),都以讲故事为第一要义,而忽略了画面的艺术性。《竹光侍》是松本大洋对于绘画语言的不断探索、实验,是新一层的领悟。此书不仅有故事,更有对绘画性的探索,以现代的语言,创新性地重述日本画的审美。尤为难得的是,通篇没有一格画是失去意识、进入程式化的。我想,这是《竹光侍》会在漫画史上留下重要一笔的原因。
—— 漫画家 阮筠庭
终于等来了《竹光侍》中文版,作为松本大洋的忠实读者,在他每个时期的作品里都有一个让我着迷的共同点,那就是角色的呼吸,还有缺乏亲和力的孤僻眼神。《竹光侍》中充溢的线条魅力,如水般自然神秘的视觉流动则释放出更为强烈的力量,让我获得了一种流连其间久久不忍释卷的阅读感受。总而言之,从钢筋水泥到松竹梅的传统之美,那些被约定俗成的判断都不足以说明他的创作动因,松本大洋始终怀着最根本的冲动在不断颠覆着人们的官能体验。
—— 漫画家 聂峻
这世界的美妙在于,总有些特立独行的灵魂,像一面独一无二的透镜,用全新的、近乎完美的方式,将世界折射给你。在漫画界,松本大洋就是这样一个存在。他并非要成为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他是一块奇石,在云卷云舒间总是那么显眼。
《竹光侍》作为他的代表作,我在膜拜的时候,一直有种错觉:无论是故事分镜,还是画面呈现,书页上似乎总是浮现着四个字——大巧不工。那种在画崩了和传神的临界点游走的感觉,拿捏得如此恰如其分。就像是一个绝顶高手,拔出自己的宝刀,只是为了给你削苹果吃。
我喜欢用宝刀削出的苹果。
—— 漫画家 吴青松
松本大洋的魅力是多方面的,《竹光侍》故事本身已足够精彩,但这部漫画的价值不在于这是一部日本时代剧,而在其独特的个性。他用温柔的手法和细腻的笔触,将这部想象力与激情交织、趣味与浪漫并存的作品包裹起来,这才是其无可比拟的独特之处。
—— 木鸟书店 猫咪星
是夜酩酊大醉,梦到了浮世绘。
气韵所致,夜半起身挥毫,
半醉半醒,半人半魔。
每一笔如同一刀,嬉笑怒骂,念念有词,是来自江户街头的行诗。
猛然惊觉,向窗外望去,
有狐狸鬼魅一笑,于是应声而倒。
天微微亮,灯下人睡去,地面墨迹干涸,满墙涂鸦,就是这部《竹光侍》。
—— 更读书社 罗叔
《竹光侍》读到一半就不禁感叹:啊,这感觉太幸福了。文学与美术的完美融合,简直是一幅长长的画卷。凛冽寒风带来的刺痛,一呼一吸的轻柔,恰到好处的深沉与厚重。真的太耐人寻味了。
—— 日本读者
获奖情况
⭐️ 2007年日本文化厅 Media 艺术节漫画部门优秀奖
⭐️ 2011年手冢治虫文化奖漫画大奖
-
创造
做有价值的事,虽不容易,但有方法。
作为连续打造了iPod、iPhone、Nest等重量级产品进而改变了世界的人,托尼·法德尔在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体验了多次人生的高峰和低谷,积累了大量的一手经验和教训,并在这个过程中,总结了有效做事的原则和方法。
这本书中,托尼·法德尔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他的智慧,以及那些帮助他创造价值的非传统方法。你可以在书里找到众多你希望找到的答案:如何选择职业?如何规划人生?如何成为好的管理者?如何设计产品?如何创办和经营一家公司?
任何希望有所成就、能够向前一步的人,或者只是想要做目己的人,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
如何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出类拔萃
曾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获goodreads三万余名读者高分推荐,
畅销书《权力的48条法则》的作者罗伯特•格林的又一力作
◎ 编辑推荐
☆ 脱离兴趣的努力只是一场机械的劳作,遵循内心的召唤才是达到精通的关键
遵循内心的召唤能够让我们经受住成功过程中的痛苦——自我怀疑、单调乏味的练习、不可避免的挫折、嫉妒者无尽的冷嘲热讽……让我们有动力克服任何困难;而当我们感到无聊和不安的时候,我们的头脑就会停止运转,我们就会变得越发消极,更遑论成功了。
☆ 借25位古今各个领域的大师的智慧,启迪自己的人生
本书的观点基于大量神经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有关创造力的研究,以及历史上16位杰出的大师们的传记,包括达•芬奇、白隐禅师、本杰明•富兰克林、莫扎特、歌德、济慈、法拉第、达尔文、爱迪生、爱因斯坦、亨利•福特、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舞蹈家玛莎•葛兰姆、发明家巴克敏斯特•富勒、爵士艺术家约翰•柯川以及钢琴家格伦•古尔德。
还详细采访了9 位当代大师,他们是神经学家维莱亚努尔•苏布拉马尼安•拉马钱德兰, 人类语言学家丹尼尔• 埃弗雷特, 电脑工程师、作家、科技创业公司的幕后操纵者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建筑工程师圣地亚哥• 卡拉特拉瓦等。
☆ 将大师们的智慧凝练成6大方面37项策略,掌握它们,你也可以成为天选之人!
教你如何发现兴趣、积累沉淀、吸收导师力量、处理人际关系、训练多维思维、融合直觉和理性,帮助你在面对择业等重要人生选择时,不仅有方向、不迷茫,还能释放内心的激情,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进而更好地掌握现实、他人及自我,实现理想人生。
◎ 内容简介
本书为畅销书《权力的48条法则》的作者罗伯特•格林的又一力作,通过分析生物学家达尔文、画家达•芬奇、音乐大师莫扎特、发明家爱迪生、科学家爱因斯坦等16位历史上的大师的生平,并采访包括神经学家拉马钱德兰和工业设计师坦普•葛兰汀在内的9位当代大师,揭示了使他们成功的特质和普遍因素。
他们中有的天赋异禀,有的资质平平;有的出身富裕家庭,有的在穷人区长大。为什么这些天赋、出身和所处时代都差异巨大的大师们能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做到出类拔萃?这是因为他们都遵循了相似的人生道路: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并深耕其中,最终达到精通。
作者萃取了这些古今大师们的智慧精华,并将之转化为普通人也能用的37项策略,帮助读者在面对择业等重要人生选择时,不仅有方向、不迷茫,还能释放内心的激情,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进而更好地掌握现实及自我,实现理想人生。
-
中国纹样之美
本书收录了牡丹花纹、八角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梅花纹等中国传统植物纹样图案,讲述了这些植物纹样在我国各民族中的寓意,以及背后故事及传说,诉说了古人对植物的喜爱。植物纹样的由来,有的是与游牧民族一起传播到中原,有的是西南边陲的古老寓言,有的则来自于民间的神话传说。本书纹样图片皆为作者与团队精心收集梳理绘制完成,并在其后配有中国传统色名称,精美漂亮,值得珍藏。
《中国纹样之美》套装图书分为“动物篇”“植物篇”两册。纹藏团队希望能通过这两本书让读者爱上中国传统纹样,领略中国传统纹样之美。
-
中国纹样之美
本书收录了龙纹、凤鸟纹、鹤纹、蝴蝶纹、鹿纹、象纹等中国传统动物纹样图案,讲述了这些动物纹样在我国各民族中的寓意,以及背后故事及传说,诉说了古人对动物的信仰与敬畏。在这些动物中,有的与古人朝夕相处,有的则是来自神话传说中由不同的动物结合演化成的神兽。本书纹样图片皆为作者与团队精心收集梳理绘制完成,并在其后配有中国传统色名称,精美漂亮,值得珍藏。
《中国纹样之美》套装系列图书分为“动物篇”“植物篇”两册。纹藏团队希望能通过这两本书让读者爱上中国传统纹样,领略中国传统纹样之美。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