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最新电子书

  • 突变

    作者:[墨] 豪尔赫·科门萨尔

    *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和绝症,我们究竟还能做些什么?墨西哥文坛新星的惊人长篇处女作;温柔的笔触、广博的医学知识;讲述一个亦悲亦喜的故事。

    ————————————————————————————————

    律师拉蒙·马丁内斯事业有成,是个传统的顾家男人,也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当他不得不接受手术失去舌头,无法说话之后,一切都变了,一场无声的悲喜剧开始了。

    妻子卡梅拉开始每天与无法回答她的丈夫争吵;两个青春期的子女不得不面对新情况,各自挣扎于暴饮暴食和手淫;拉蒙那忧郁的肿瘤医生始终忘不了一位他无法救治的年轻病人;自私的病理学家却认为拉蒙的肿瘤是获得一项重大医学突破的关键。一天,女佣带来一只满嘴脏话的鹦鹉,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拉蒙。拉蒙发现,他与鹦鹉的交流胜过身边所有人——它会骂人,会喊出拉蒙不能喊的一切。于是它成为拉蒙的伙伴、知己和令人难以置信的分身。

    《突变》是向桑塔格、狄迪恩、福楼拜和托尔斯泰等前辈作家作品的致敬。它大胆地写出了一种难以言说而普遍的现实,具有一种夹杂着遗憾、愤怒并最终认命的粗犷诗意,也为当代墨西哥生活提供了一个深刻而有趣的横断面。

    ————————————————————————————————

    《突变》是一部精彩的小说,既是喜剧又是悲剧,既是当代小说又具经典意味,最重要的是你不可能忘记它。读完以后,你会迫切想看他的更多作品——可这是他的第一本小说,你只能耐心等待他的下一部杰作问世。

    ——亚历杭德罗·桑布拉(智利作家,《盆栽》作者)

    犀利、搞笑而敏锐——令人惊叹的处女作小说!

    ——瓜达卢佩·内特尔(墨西哥作家)

    通过讲述一种疾病的故事,探索人对死亡的恐惧,豪尔赫·科门萨尔创造了一个既荒诞又搞笑的世界,并触及我们最阴郁的情绪。《突变》是近年来最出色的拉美小说之一。

    ——丹尼尔·萨尔达尼亚·帕里斯(墨西哥作家)

    豪尔赫·科门萨尔的《突变》在喜剧和悲剧之间巧妙地摇摆,书中聚集了大量的人物,在他们面前,读者永远不能确定自己应该同情地微笑,还是怜悯地微笑。

    ——费尔南多·阿兰布鲁(西班牙作家)

  • 山雨欲来

    作者:[匈牙利] 米克洛什·班菲

    失落半个世纪的匈牙利史诗级巨著

    简体中文版隆重引进!

    .

    匈牙利前外交部长、最后的百年望族世家出身

    以托尔斯泰式笔法,书写奥匈帝国末代风云变幻

    被誉为“最著名、最宏伟的一部匈牙利文学经典”

    .

    它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融为一体

    有着媲美《日瓦戈医生》的苍茫壮阔

    .

    蒙尘50年后重新出版一举夺得:

    牛津韦登菲尔德最佳翻译小说奖•《卫报》1000本必读小说•《观察家报》年度好书•《华盛顿邮报》年度最佳小说

    .

    .

    出身匈牙利百年贵族世家,曾出任匈牙利外交部部长的米克洛什•班菲伯爵,一生看尽世间沧桑,他是奥匈帝国末代皇帝加冕仪式的策划人,也见证了奥匈帝国的最终衰亡,虽力挽狂澜终无力转圜。晚年,他将自己平生经历及对世事的诸多喟叹,淬炼而成这套半自传的三部曲小说巨著。

    作为书中1904—1914年这段历史场景的亲历者,班菲借一对性情迥异的匈牙利贵族兄弟截然不同的命运,从布达佩斯的夜夜笙歌、乡间豪宅的狩猎大会、国会的风起云涌,到末世下的政治诡谲、平民百姓的困苦、注定悲剧的凄美爱情,笔触细致而华美,故事曲折动人、扣人心弦,那个早已消逝百余年的世界,仿佛就此跃然纸上。

    这套三部曲初版于1934—1940年,虽在匈牙利广受好评,却遗憾蒙尘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之中。直至20世纪90年代,班菲伯爵的女儿卡塔林•班菲-耶伦及英国作家帕特里克•瑟斯菲尔德耗费八年心血,这部无与伦比的杰作的英译版才得以问世,一经推出,果然纷纷摘下各大媒体年度最佳小说殊荣,并获得牛津韦登菲尔德最佳翻译小说奖。

    *******

    故事从一九〇四年开始。上流社会一场场奢华的舞会、狩猎、一掷千金的豪赌中,匈牙利政客们只顾着与哈布斯堡对抗,却无视了欧洲上空正山雨欲来……

  • 杨的战争

    作者:[英] 克莱夫·哈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约14万中国男性被征召前往英国和法国担任战线劳工,这便是历史上的“中国劳工旅”。他们在战场上负责搬运货物、挖掘战壕、维修机器等工作,做着最苦最累的差事,更有人遭到敌军袭击,命丧异乡。

    正由于中国劳工旅的存在,为英法军队前线作战提供了缓冲和帮助,而战争结束后,因为种种原因,沉默的他们却成了被历史遗忘的对象。

    近百年后的2014年,62岁的英国音乐家克莱夫·哈维从一位战争史学家那里听说了中国劳工旅的故事,他注意到,当时整个欧洲有将近60000座关于“一战”的纪念碑,却没有一个提到中国人。深受触动的哈维决定为这群被遗忘的中国人写一部历史小说,记录下他们的故事。

    这便是本书《杨的战争》诞生的由来。

    《杨的战争》以来自中国山东的男人“杨”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遭逢历史流转和命运操弄的普通人在异乡的悲欢离合……

  • 英国国家美术馆·细究名画(全9册)

    作者:[英]马乔 里·E. 威斯曼 / [英]艾丽卡·朗缪尔 / [英]尼古拉斯·佩尼 / [英]乔·柯比 / [英]亚历山大·斯特吉斯 / [英]大卫·邦福德 / [英]阿肖克·罗伊 / [英]吉尔·邓克顿 / [英]马丁·韦尔德

    细究名画系列(A Closer Look)于2009年由英国国家美术馆编辑出版,至今已逾10年。这次经典艺术书系的出版系首次引进并译介给中国读者,该书系立足英国国家美术馆的专业性和经典性,选取画框、静物、风景、赝品鉴定等9个艺术史中鲜有专题论述的研究为落脚点。这套书有着吸引人的版式、权威丰富的照片和专业的内容,用简洁的术语探讨了绘画的不同主题,中国的读者们通过这套书可以读到英国文博界顶级学者的研究与思考,他们通过大家小书式的写作方式,为我们展示了藏匿在小问题背后的艺术史。

    ————————

    ◎ 内容看点

    【显微镜下解密顶级名画,九大视角让你以全新眼光了解西方经典绘画】

    选择了包括画框、静物、风景、赝品鉴定等在内的9个不同角度,这些角度在以往中文艺术类图书中较少见,却是了解西方经典绘画不可或缺的角度,能帮助读者以全新的眼光看待绘画,对绘画背后的故事有更深入的了解。

    【权威学者领衔作者天团,一套书读到文博界顶级学者的研究与思考】

    这套书于2009年由英国国家美术馆编辑出版,至今已逾10年,这是该套经典艺术书系首次引进国内。作者阵容集合了文博界英国国家代表队,包括英国国家美术馆馆长、阿什莫林博物馆馆长等,大家小书式的写作方式,让我们可以读到英国文博界顶级学者的研究与思考,更为我们展示了一部藏匿在诸多细小问题背后的艺术史。

    【海量图片聚焦藏品细节,足不出户即可云游英国国家美术馆赏镇馆之作】

    这还是一套关于美术馆的百科全书,读完整套图书,你几乎可以知道一家美术馆是如何运作的,书中还收录了大量来自英国国家美术馆权威照片。无论是专业的艺术史研究者,还是艺术爱好者、创作者,都可从中领略到英国国家美术馆丰富的馆内收藏。

  •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作者:(英)罗伯特•斯特恩

    权威导读助你理解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逐章节解读原著,专业译者,译文精准、流畅,让艰深哲学经典不再遥不可及。大学问出品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之一,一本书带你读懂一部哲学名著,适合哲学专业学生、老师,以及哲学爱好者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是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之一。作者斯特恩是黑格尔研究领域的专家,书中对《精神现象学》,尤其是黑格尔思想的辩证特性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从客体、主体、理性、精神、宗教等多个角度深入黑格尔思想。除了《精神现象学》全书的导论式概览外,本书在每章结尾写有内容概览和延展阅读书目,并介绍了《精神现象学》的成书经历和接受史,等等。本书逻辑流畅、语言扼要,以一种简明的方式扫去了笼罩在黑格尔该著上的雾霭,启迪和激励着读者有勇气走进黑格尔的这部巨著。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简介】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精选多位影响西方思想进程的伟大哲学家,如笛卡尔、黑格尔、克尔凯郭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德里达等的代表作品(《第一哲学的沉思》《精神现象学》《恐惧与颤栗》《笛卡尔式的沉思》《存在与时间》《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等)进行导读。丛书不仅深入地探讨了这些艰深的哲学著作所包含的论点、思想和持久意义,还总括了这些哲学家的生平及主要思想,并整合了其他相关研究文献,旨在为国内哲学专业学生及哲学爱好者深入学习及理解原著,并展开该哲学领域研究提供优良读本。

    【本书亮点】

    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权威导读。《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影响深远、且具争议的作品,是研究当代西方哲学不可跳过的著作。本书精选自劳特利奇出版公司的经典书系——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探究了黑格尔这部经典作品中的主要论题,有助于读者理解这部关键性的作品。

    2.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考察了黑格尔思想的语境以及他创作这部作品时的背景;联系这部作品的目标、含义和重要性,具体考察了其中的每个章节;考察了这部作品自出版以来的接受史;考察了黑格尔的思想与现代哲学的关联。

    3.忠实于文本,逐章逐节展开解读,方便与原著对照阅读。不同于市面上其他大多关于哲学家思想概览的著作,本书结构编排总体上因循了原著的架构体系,返回哲学文本,按照各篇的内容依次进行阐述,方便读者与原著对照阅读,逐章节读懂经典。

    4.导读简洁明了,逻辑流畅,化解了原著晦涩难懂的尴尬,替读者拨开黑格尔理论的迷雾。本导读包含了对《精神现象学》全书的一个导论式概览,在每一章的结尾有相关章节的内容概要,在最后列出了进一步阅读的书目。任何人想要认真对待黑格尔对西方哲学的贡献,都很有必要阅读本书。

    5.装帧精美,版式舒朗,便于阅读。

    【编辑推荐】

    《精神现象学》于1807年首次出版,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最有影响力、最具争议的作品,是黑格尔哲学的基础,是研究当代西方哲学必读的巨著。同时,《精神现象学》也是一部阅读门槛极高、难度极大的著作,这与黑格尔阐释的哲学观点内容有关,也与黑格尔“幽默”“颠倒”的语言风格有关。总之,绝大多数人进入文本都会感到迷惑混乱、晦涩难解,找不到丝毫头绪。但正如导读的作者斯特恩所说:“《精神现象学》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文本,可一旦我们理解了黑格尔的计划以及他想要达成的东西,它挑战我们的方式就会造就我们良好的哲学感。”

    难以企及又不得不读。那么,则需要一个优质的导读读本来充当梯子,帮助读者攀登《精神现象学》这座高山。

    本书正是致力于此,打算帮助那些初次阅读《精神现象学》,正在寻找道路走出这个迷宫的人。作者斯特恩是黑格尔研究领域的专家,首先,他对黑格尔及其时代背景进行概括,帮助读者迅速适应该书的写作背景;其次,按照原著的行文顺序,对对象、主体、理性、精神、宗教逐一解读和梳理,并在每个章节最后整理“内容概要”,帮助读者跟上讨论的步伐;最后,介绍了《精神现象学》的接受史和影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书被解释和运用的各种不同方式,以及该书在哲学领域的意义。书中还列出参考文献和进一步阅读书目,为读者进一步研究《精神现象学》,了解有关该书的其他观点提供了便利。

    【名家推荐】

    这是一部清晰的、易懂的、哲学的导读,针对黑格尔经典著作《精神现象学》。斯特恩的解释与众不同,但通俗易懂,对学生和专业研究人员都很有用,这本书的确很受读者欢迎。

    ——Kenneth R.Westphal(东安格利亚大学)

    谢菲尔德大学哲学教授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Stern)的《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带我们突破险阻,几无逗留地一路走到开阔之境,最终让那些萦绕不去的困难得以聚焦和消解。

    ——Tim Themi (期刊COSMOS AND HISTORY)

    清晰简练的导读,对于理清《精神现象学》的基本脉络来说完全够用了,而且所谓导读不就是读完即扔然后开始“刚”原著吗?开头给出的全书结构表和每小节最后的概括很有助益。相比逻辑学,精神现象学是更可读也更易读的,当然它没有那么“纯粹”和“概念性”,但是其中蓬勃的激情、讽刺和批判,不如说恰恰就是实现了的概念。不是从概念中生发出世界,概念史、意识史同时就是世界史。

    ——Cohen豆瓣网友

    斯特恩的《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一本非常有用的指南。它不仅针对黑格尔的文本提供了清晰简明的评论和解读,还向读者介绍了一些传统的概念(例如黑格尔左派、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美国实用主义等)。……在进入黑格尔的迷宫之前,我相信我会再次查阅他的书。

    ——Lee(goodreads读者)

    斯特恩教授用了大约250页的篇幅,不仅解释了黑格尔这本奇特的杰作,并将其置于其写作时代的历史背景下,还将其与黑格尔之前和后来的作品联系起来。这并不一定会让阅读变得很容易,但那感觉就像,当你发现自己溺水时,海平面上突然出现一个发光的浮标。

    ——Dr Johnson(亚马逊读者)

  • 在地之人的全球纠葛

    作者:[德]多米尼克·萨克森迈尔 / 朱宗元

    明清鼎革之际,生活在宁波的中国儒生朱宗元,是如何通过思想和精神上的种种努力,去协调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与纠葛?

    与以往全球史著作只关注流动中的人不同,本书的主人公朱宗元是一位基本上没有离开过宁波的在地之人,但我们从其著作中却可以看到他对远西之地的想象和对全球网络的参与。借助全球与地方的双重透镜,本书深刻揭示了中西两种文化在朱宗元思想世界之中的会通与冲突;同时也挑战了以往著作中欧洲中心主义和中国中心主义的倾向,对相互纠葛的双方都予以了客观、公允的评价。

    本书是近年来全球史、微观全球史、全球思想史、汉学研究领域中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如何应对、吸纳乃至转换西方的挑战具有重要价值。

  • 最后的礼物

    作者:[英]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最后的礼物》是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出版于2011年的作品,也是他的另一部小说《赞美沉默》的姐妹篇。故事讲述了主人公阿巴斯因自卑和猜忌,在十九岁时抛妻弃子,逃离故乡桑给巴尔,成为一名水手,穿梭于世界各大港口,过着居无定所的阿飞生活。直到十五年后,他在英国埃克塞特与一位出生后即遭遗弃的黑人混血姑娘玛丽亚姆一见钟情,二人决定在诺里奇定居,开启一段生儿育女的平凡生活。

    然而,人生并非从此幸福美满。英国移民的卑微身份始终如梦魇般弥漫整个家庭。而阿巴斯闭口不提桑给巴尔的一切,更是令一对儿女如同无根的浮萍,在身份认同的问题上迷失了自我。阿巴斯在六十三岁那年中风,此后便缠绵于病榻,直至过世。在这段临终岁月里,他用尽大半生努力淡忘的那片遥远故土,在他脑海中变得愈发清晰,令他魂萦梦牵。在妻子的鼓励下,他最终对着一台录音机,缓缓道出了他完整的人生故事,为孩子们留下了他生命中最后的礼物。

  • 皇帝的鼻烟盒

    作者:[美] 约翰·迪克森·卡尔

    【编辑推荐】

    约翰•迪克森•卡尔,无可争议的“密室之王”

    两夺埃德加•爱伦•坡特别奖,与阿加莎、奎因并称“推理黄金时代三大家”

    曾获推理界的最高荣誉——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终身大师奖”

    本书是卡尔创作黄金期的高水准解谜神作,非系列作品的杰出代表

    布局精巧,诡计精妙,角色精彩,尽显推理巨头驾驭不同风格的游刃有余

    凡在犯罪心理学专家解答前猜出真相者,皆可以一流业余侦探自居

    此书亦深为卡尔本人偏爱,备受《纽约客》《星期六文学评论》等多家重量级媒体,以及阿加莎·克里斯蒂、多萝西·塞耶斯等推理名家赞誉

    一些评论家奉其为卡尔技艺尤为纯熟之作,阿加莎阅后也倍感困惑,赞叹卡尔堪称诡计大师、推理魔术家、“误导”艺术之王

    ————————————————————————

    【内容简介】

    夏日午夜,法国滨海某镇,逼仄的昂志街,一名男子走向米哈玛别墅。

    听闻前妻即将再婚,他心有不甘,遂潜入她家,逼她复合。

    争执中,两人隔窗望见对面二楼书房门口处,闪过一只戴棕色手套的手——

    有人刚刚离开,而那间书房里,她未婚夫的父亲遇害了。

    桌上有东西碎了,溅了血的碎片四散,闪烁着诡异的光芒。

    那是一个价值连城的鼻烟盒,据说是法国皇帝拿破仑的旧物……

    ————————————————————————

    【媒体及名人推荐】

    ☆大师级的推理名家,了不起的绝妙佳作!——《纽约客》

    ☆巧妙的谜题,出色的文笔,精彩的角色,狡黠的幽默。卡尔杰作中的杰作!

    ——《星期六文学评论》

    ☆若克里斯蒂是推理界天后,那卡尔就是天王。——安东尼·布彻

    ☆卡尔堪称诡计大师、推理魔术家、“误导”艺术之王。——阿加莎

    ☆卡尔先生引领我们跳脱寻常侦探小说刻意穿凿的小俗套,直面广大外界险象环生的幽暗……每个句子都给人淋漓尽致的快感和震颤。——多萝西·塞耶斯

    ☆卡尔确可跻身英语语言国家继爱伦·坡之后三四位超级伟大的侦探小说家之列。——埃德蒙·克里斯宾

  • 初恋

    作者:[俄]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初恋》是屠格涅夫改自自身经历的一部名篇,讲述16岁少年对21岁邻居少女一见钟情的故事,展现了爱情甜蜜、真实而残酷的一面。本书另选入《阿霞》《春潮》两部精彩中篇。在 19 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屠格涅夫罕见地第一次将爱情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其笔下的爱情读来与时代和阶级无关,而是向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永恒地敞开。

    念他的小说,有时如同看湘绣或苏绣,想及那纤巧的手、白嫩的人……干净是好的;人和文都一样,要干净,像屠格涅夫,像初恋。

    ——董桥(中国当代作家)

    屠格涅夫是小说家中的小说家,他的艺术影响力是珍贵、与众不同、根深蒂固、确定不移的。

    ——亨利·詹姆斯(美国作家、评论家)

    对我而言,屠格涅夫是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作家。

    ——海明威(美国作家,第54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恋爱这一个字,对屠格涅夫来说,或许是伤痛的字之一吧。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性格与境遇之间的关系,所有存在的不如意与绝望,人生所有的不凑巧等,没有人比屠格涅夫更能将其描绘得那么好。

    ——生田春月(日本诗人、翻译家)

    屠格涅夫的作品富有魅力,悲悯众生,充满人性光辉,绝不会让人感到无聊厌倦。

    ——毛姆(英国小说家、剧作家)

  •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作者:[英] E. M. 福斯特(E. M.Forster)

    E.M.福斯特,英国国民作家

    陪跑诺奖22次,村上春树尚未超越

    本书入选“现代文库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

    巧妙展示了一个流光溢彩、绝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编辑推荐

    ◎E.M.福斯特,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22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比村上春树提名更多的陪跑作家。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其构思最久的、尤为钟爱的小说,作者坦言他所获成就,是搭了本书的顺风车,入选“现代文库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

    ◎ 看大师如何把穷小子和富家女的爱情故事写得流光溢彩、绝美动人

    在福斯特精巧的故事结构下,通过鲜明或者隐晦的对比,英国爱德华时代中产阶级的生活画卷被一幕幕拉开:世俗常规和激情、意大利人和英国游客、房间本身和屋外风景;

    在福斯特清新微妙的笔触里,各色人物纷纷登场,女主人公露西冲破束缚,上演一场震撼心灵的爱情,露西的形象尤其令人难忘,好像我们也被她牵引着穿越了某种精神边界;

    在美好的结局中,克制的福斯特仍然对幸福心存警惕:露西和乔治虽然走到了一起,但生活“总有些什么让人捉摸不透,令人不安却又挥之不去、难以忘怀”。

    ◎ 1985年同名电影上映,演员阵容豪华,包括海伦娜·伯翰·卡特、丹尼尔·戴-刘易斯等。1987年,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此外更包揽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摄影五项提名。

    ◎ 圆脊精装,护封、内封、环衬精选特种纸,书口四色喷绘,天头地脚烫金。护封正面背面局部镂空,切口周围饰以烫金,露出内封的风景,以与书名相呼应。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发生在意大利和英格兰两地。一位英国中产阶级淑女露西和表姐到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旅行,与一对父子同住在一家旅馆里。露西因为所住的房间无法眺望城市美景而抱怨不已,父子两人愿意与她们调换房间。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乔治喜欢上了露西。露西出于英国的礼法观念约束,拒绝了乔治的表白。返回英国后,露西与塞尔西订了婚,但是在相处过程中,露西发现很难接受塞尔西,之后露西又重逢了乔治,她的感情一发不可收。最后她决心冲破传统礼俗,解除已有的婚约,最终与乔治有情人终成眷属。

    ❤️媒体推荐

    福斯特先生发现普通社交中的喜剧性的天赋可以说是天才,考虑到他全不费力、毫无夸大,就更是如此了。

    ——《观察者》

    他那一代最受尊崇的英国小说家之一。

    ——《时代》

    ❤️名人推荐

    在E. M. 福斯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上,我第一次意识到小说的种种可能性:一个人对之会有怎样的全身心感受,通过阅读,小说又会在读者身上引起多大的变化呀。

    ——扎蒂·史密斯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关注着福斯特是否兑现了他的诺言,是否正与大多数诗人所在的两大阵营之一结盟。粗略一点,我们可以将他们划为两组,其一是聚集在托尔斯泰和狄更斯旗下的布道者和教师;另一些则受奥斯丁和屠格涅夫领导,是纯粹的艺术家。福斯特好像有同时属于这两座阵营的强烈冲动。他有许多纯艺术家所具备的直觉和颖悟力——精美优雅的文风,细腻敏锐的喜剧感悟力,几笔就能勾勒出人物性格,使之生活在自己环境中的能力。但与此同时,他也特别注意遵循这样一个宗旨:要让我们看到,五彩斑斓的才智和情感背后另有一番美丽的景象。

    ——弗吉尼亚·伍尔夫

    这两部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福斯特早期佳作——结合了简·奥斯丁的社会喜剧和D.H.劳伦斯的激情,故事背景则是永不过时的托斯卡纳风景。

    ——安·帕斯特纳克·斯莱特

  • 星界的纹章Ⅲ 回归异乡

    作者:[日] 森冈浩之

    ◎第28届日本星云赏获奖作品

    ◎同名经典科幻动画原著小说

    ◎原作者森冈浩之首次为中文版作序

    ◎开启日本第二次科幻黄金期的里程碑之作

    ------------------------------------------------

    ★内容介绍

    在神秘组织的协助下,杰特与拉斐尔得以暂时逃离敌人的搜捕。

    与此同时,星际国家间的战争也全面爆发。杰特与拉斐尔要尽快逃离“克拉斯比鲁”行星,重回浩瀚的宇宙。虽然迎接这对少年男女的会是更加残酷的事实,但宇宙的命运也将因为他们的抉择而彻底改写……

    ------------------------------------------------

    ★名人推荐

    重量级新人的杰出作品,将构建太空歌剧的新时代。

    ——日本科幻奠基人之一、著名科幻作家兼翻译家 野田昌宏

    在日本科幻寒冬之际诞生的畅销作品,该系列不仅诠释了“星际帝国的可能性”这个主题,而且切实构想出了一个充满异国风情的未来异文化社会。

    ——日本知名评论家、翻译家、科幻文选主编、《三体》日文版译者 大森望

    《星界的纹章》之后,日本科幻开始复苏,诸多努力的结果使日本科幻迎来了第二次黄金期。

    ——日本科幻作家、《三体》日文版监修兼译者 立原透耶

  • 如果的世界

    作者:[日]吉竹伸介

    【内容简介】

    如果那件事顺利的话,如果当时选了那个,如果那个人还在身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如果的世界”。

    那些错过的人、事、物,其实没有消失,只是去了“如果的世界”,存在的地方改变了而已。

    “如果的世界”是只属于你的能量场,当你感到疲惫的时候,可以去那里休息一会儿,找到支撑自己 继续前行的勇气。

    【作者说】

    有段时间,我对未来的期待突然消失了。我感觉特别低落,甚至都不想工作。该怎么认识这种情绪,让自己舒心呢?

    我脑海里忽然浮现出一个小孩,手上拿着两个球——代表“现实世界”和“如果的世界”。我想,很多东西不是消失了,而是去了另一个的世界。这本书,是为了拯救我自己而创作。

    ——吉竹伸介

  • 逃跑吧寻找吧

    作者:[日]吉竹伸介

    脚就是用来跑的。

    如果有人伤害了你,要做的事只有一件——从他身边逃跑,保护好自己。

    一边逃离糟糕的人,一边去寻找重要的人、重要的事吧。

    一定会有和你相似的人,一定会有和你一起大笑的人。

    那个人,一定也在寻找你。

    第14届MOE绘本书店大奖,《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作者吉竹伸介作品

  • 人体解剖手稿

    作者:英国费顿出版社 编

    解剖刀从不漫无目的地使用,皮肤的伤口背后藏着一颗好奇之心。

    肺、静脉、瓣膜、骨、胃壁的断面、颅神经——在掩藏于皮肤之下的人体被解剖学祛魅之前,它是迷信、秘密、传说、观察的来源和对象。“解剖学”(Anatomy)源于希腊语,指代以系统的方式解剖身体,进行实践;以及建立对身体内部的清晰认识。解剖学所激发的,正是我们对人体真正的敬畏。

    《人体解剖手稿》汇集了来自公元前30000年至今的250余幅图像,用并置、视觉押韵、蒙太奇手法,将医学插图、古代文物、微观视图和当代艺术并列排布,以展现自人类智识诞生伊始,便不曾停止的对自我的探寻——从中可以窥探解剖学家与艺术家通过解剖对破坏、变质、生长、再生等母题的研判。

    弗兰肯斯坦的肖像与在塑料芯片上创造人类器官的科学实验并行,弗里达·卡罗《破碎的脊柱》和脊柱腰椎部分的上色X射线照片形成对比,曼·雷的摄影插入胚胎神经系统与针灸学之间,弗里茨·郎《大都会》中的机器人是否可以视为解剖学的延伸?……通过这些或邪典、或震撼、或艺术化的影像,也许我们能够更深入思索这一问题:人体如何塑造我们的过去,又将如何塑造我们的未来。

  • 会讲故事的大脑

    作者:[美]V.S.拉马钱德兰

    自出现生命以来,还没有过像人类这样的巨变,我们剪接基因,分裂原子,发射火箭;我们凝视苍穹,探索宇宙大爆炸的中心;我们也凝视内心,尝试理解人类独特而神奇的大脑之谜:我们如何感知世界?什么是所谓的身心相通?什么决定了性别身份?什么是自我意识?社会能力和情绪由什么决定?如何解释人类特有的能力,比如艺术、语言、隐喻、创造力?

    本书汇集了拉马钱德兰一生中大部分研究的精华,循序渐进地为读者揭开大脑、心智与身体之间的神秘联系。通过研究大脑不同部位损伤或有基因异常的患者,作者为我们揭秘了关于内在自我如何与世界互动的秘密。

    在这本书里,读者不仅可以了解神经科学这一学科的动向,更能窥见最顶尖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思考路径,以及一个伟大科学家的素质和襟怀。

    【1】一部神经科学界的《人类简史》,探寻人类心智起源的烧脑之作,科学大师拉马钱德兰以悬疑电影般的高概念手法,潜入你的大脑,解码隐藏其中的心智意识之谜。

    自地球拥有生命以来,从未有过像人类这样的巨变:《人类简史》中的认知革命,《枪炮、病菌与钢铁》中的“伟大的飞跃”,《人类的由来》中从猿到人的演化之路,有关心智突变的“华莱士悖论”,语言如何诞生,文明如何传承……人类文明的跃升映证着人类具有的非凡潜能。成人大脑中拥有约1000亿个神经元,其活动的排列组合已经远超宇宙基本粒子的数量。大脑结构的特质让我们成为复杂而深刻的物种。

    【2】每一种症状都是一把意想不到的钥匙,开启人类心智的独特性之门。透过有关大脑的复杂症状和争议性话题,带我们一窥人类大脑的运作机制,追踪“特异”行为与脑神经系统间的神秘联系。

    神奇的联觉——联觉者以非凡方式体验平凡世界,他们能够品尝颜色,看到声音,听到形状或者触摸情感,或者产生这几种感觉的超现实混合“通感”。

    “幻肢按摩”与“幻肢截肢”——有幻肢疼痛的人只要将健全肢体的镜像当作失去的手臂进行练习,多年来的习得性幻肢痉挛和慢性疼痛就能得到极大缓解,甚至连幻肢本身最后也会完全消失。

    自闭症与特异才能——虽然一些自闭症儿童的大脑中许多区域功能失调,这却为他们的大脑空闲区域(如右顶叶皮质组织)注入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注意力,使他们天生拥有高超的艺术技能。

    神经美学与审美偏好——毕加索画的鸽子为什么比鸽子全彩照片更“吸睛”?男性的大脑为何更喜欢金发女郎胜过黑发女郎?为什么我们的大脑不仅偏爱对称的脸,还偏好漫画这样的夸张刺激?

    卡普格拉综合征——又称为“替身综合征”,患者由于视觉中枢与大脑边缘结构“脱节”,总妄想身边亲人只是长着同样面孔的“冒牌货”,有的人无法欣赏莫奈的画作或完成拼图游戏。

    盲视现象——失去视力的人看不见东西,却仍然能感知物体运动。

    还有虚构症、盲视现象、病感失认症、柯立芝效……

    【3】一部关于神经科学过去与未来的开创性作品,一部生动立体的“大脑X档案”。拉马钱德兰不仅将我们带到了神经科学的前沿领域,更从大的演化框架审视了人类大脑,梳理了人类文明产生的神经学机制。书中同时总结并引用了不同名家的观点,充满智慧的火花:

    全书分为9个部分,为读者系统揭示了大脑运作的重要机制以及人类心智的进化历程。依循每个章节的主要线索,从趣闻逸事、机智对白,到著名实验和学说,再到当下热门的推论和假说,呈现了翔实的一手研究资料,以幽默的叙事娓娓道来。书中不仅金句频出,更融合了无数伟大头脑的思想和观点:达尔文、赫胥黎、华莱士、理查德·道金斯、贾雷德·戴蒙德、安东尼奥·达马西奥、丹尼尔·丹尼特、斯蒂芬·杰·古尔德、斯蒂芬·平克……他们关于人类心智意识起源的理论均交汇于此。

    【4】关于人类大脑,每一个未解的谜团都通向人类的演化历程。本书深入探究了大脑如何促进人类进化和文化发展,我们如何将感官信息处理机制提升至高超水平。拉马钱德兰详尽地阐述了自我意识发生的机制,还深入人类极富创造力的根本性原因和人类独有的神经美学问题。

    大约在15万年,人类经历了一种心智相变,大脑的某些关键结构和功能迅猛发展,这些结构和功能偶然组合产生了我们所探讨的独特心智能力。

    • 相比于漫长的生物进化,文化进化相比之下快得惊人。模仿是人类进化的关键步骤之一。模仿使我们能够以身作则,实现了从达尔文进化(需要数百万年)到文化进化(可以迅速传播思想和技能)的巨大转变。

    • 这些进化过程导致了镜像神经元的发展,而镜像神经元对我们非凡的创造力、雄心、沟通能力做出了贡献。镜像神经元可能是社会学习、模仿以及技能和态度的文化传播的核心,是语言的进化基础。

    • 终身可塑性(而不仅仅是基因决定一切)是人类进化独特性中的核心角色之一。人类是唯一一个将神经可塑性发挥到极致的物种。这使得人类能够在一两代人的时间内学习新的技能,而不是像基因进化那样需要几百或几千代人。

    • 自我由许多部分组成,统一的自我概念可能是一种幻觉。主观感受和自我是不同的东西,但没有自我就无法得到主观感受。现代大脑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自我只是我们整个世界的一小部分。自我似乎是从一个相对较小的大脑区域集群中出现的。

    【5】本书作者V.S.拉马钱德兰一直处于学术前沿,人们常常将他的名字与科学史上的不朽人物相提并论。《自私的基因》作者理查德·道金斯称他为“神经科学界的马可·波罗”,悉尼大学神经科学家艾伦·斯奈德称他为“伽利略般重要的先驱”。

    拉马钱德兰极富洞察力的开创性实验,加上他将复杂事物抽丝剥茧的能力和见微知著的系统性思维,使他成为神经科学领域的科学大师。他是神经美学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倡导者,在行为神经学与视觉心理物理学等领域有杰出贡献,他做过多次TED演讲,并受邀在英国皇家学会发表历史性演讲。

    拉马钱德兰现任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大脑与认知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学系及神经科学项目的特聘教授,他还是《时代》杂志评选的“时代100精英”之一,也是畅销书《脑中魅影》和《人类意识之旅》(A Brief Tour of Human Consciousness)的作者。

  • 一个人可以在家告别人生吗?

    作者:[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小笠原文雄

    即便一个人,在温暖而熟悉的家中,也能幸福生活到最后。

    打破常规思维,重新审视人生晚年,正面思考生活方式、告别方式和生命本身。

    上野千鹤子女士与小笠原文雄医生,关于“在家中告别世界”的深刻问答。

    ◎ 编辑推荐

    子女在异地,单身一族,爱人先行而去……

    人到晚年,很可能面临不得不一个人生活的处境。

    任何人都逃避不了衰老、生病和死亡的自然规律。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应该选择在哪里度过?医院?养老院?疗养所?

    经过多年的采访,上野千鹤子女士愈发坚信:

    “无论家人在或不在身边,都想要待在家里”是老人的夙愿。

    在住惯了的家中,听着周边熟悉的声音,面向活着的当下,坦然地过好每一天。

    衰老、疾病、人际关系、思想准备……

    67个问题,39位真实人物案例,

    覆盖30岁至100岁多个年龄段。

    面向大众,两位专家开始了一场关于一个人晚年的生动课堂。

    ☆ 上野千鹤子,日本著名学者,在国内拥有高人气,豆瓣2021年度最受关注作者。继女性问题后,上野女士开始潜心研究老龄化问题。《一个人可以在家告别人生吗?》为上野女士推出的关于老龄化及晚年问题的著作。

    ☆ 小笠原文雄,日本居家临终关怀协会会长,在日本居家临终关怀诊疗照护这一专业领域,拥有40多年的一线实践经验,其癌症患者居家护理率高达95%。其著作在日本深受广大读者的认可与喜爱。

    ☆ 《一个人可以在家告别人生吗?》触及当下全民、全社会关注的核心话题:老龄化困境、人的晚年难题。两位专家一问一答,语言通俗易懂,结合几十位真实人物案例,详解人们在晚年会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并给出应对的方法建议。

    ☆ 无论是普通大众,还是即将或正在面临晚年困境的读者,不管是社会机构,还是相关政府机关从业人员,阅读《一个人可以在家告别人生吗?》,可以让读者重新审视人生晚年,打破常规思维,获得有价值的建议,得到深刻的启迪。

    ◎ 内容简介

    日本知名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经过多年的采访,愈发坚信:“无论家人在或不在身边,都想要待在家里”是老人的夙愿。

    为了帮助人们实现这一愿望,上野女士与拥有40多年照护经验的小笠原医生进行对谈,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课堂。通过67个问题,结合39位真实人物案例,覆盖30岁至100岁的多个年龄段。两位专家畅谈衰老、疾病、人际关系、思想准备等人在晚年必然面对的种种问题,给出了详实而坦率的建议。

    这堂课不仅让我们打破常规思维,重新审视人生晚年的可能性,也让我们正面思考生活方式、告别方式,以及生命本身。

  • 还是得活在日常里啊

    作者:[日] 是枝裕和

    编辑推荐

    ▪️无论是电影还是人生,其实都能归结于两句话:

    “你要活成什么样?”

    “你活成了什么样?”

    ▪️导演是枝裕和与演员树木希林,跨越12年的生命对话,随性坦诚,真挚动人

    如果非要把希林老师的魅力总结成一个词的话,那大概是“有趣”吧。所爱的人已经不在此处,伸手无法触及。也许这本书对我而言,就是一封已经不可能寄达的“情书”吧。

    ——是枝裕和

    回头看看自己的履历,我就不由得想:“哎哟,我好像在一个特别合适的位置着陆了嘛。”女儿也说:“妈妈,你好像很走运呢。”所以我是这么回答她的:“因为我人品好呀。”

    ——树木希林

    ▪️涵盖两人合作的《步履不停》《海街日记》《比海更深》《小偷家族》等电影

    2008《步履不停》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编剧协会奖

    2011《奇迹》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本奖

    2013《如父如子》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

    2015《海街日记》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观众奖

    2016《比海更深》挪威南方电影节银镜奖

    2018《小偷家族》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特别收录是枝裕和亲笔悼词、树木希林之女特约稿、40余张珍贵照片、2张导演手稿;随书附赠导演手稿纪念书签

    ️内容简介

    生在这个世界上,能邂逅天职的人怕是不多。而是枝裕和与树木希林毫无疑问是带着“导演”与“演员”的使命降生的。他们经由共同打造作品往来十二年(2007-2018),成了心有灵犀的挚友。

    本书为两人共同完成的访谈回忆录,以是枝导演回顾和解读与希林老师共度的点滴时光,串联六场聚焦表演的深度对谈,细致深入地道出演戏一如人生——还是得活在日常里啊。只有扎根日常,才能理解生命。

  • 北野武的孤独时刻

    作者:[日] 北野武

    ★日本殿堂级导演,《花火》,《菊次郎的夏天》,《大逃杀》导演北野武,75岁高龄说给后浪们的处世之道和人生哲学,冷酷中藏着温柔,疯狂里全是真诚。

    ★我所害怕的,也许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无法按照自己的理想活着,我害怕的是那种既沉闷又无聊的生活,

    我们过于在乎他人的想法,才会觉得孤独——北野武

    ★我们必须自己决定自己老了没有。

    我还有改变的可能性。一想起这一点,我就心潮澎湃。

    ——北野武

    ★小开本精装专色典藏,特种纸印刷。

    比世人的目光还要可怕的,实际上是你自己那颗在意世人目光的心。

    现代社会我们总会很容易感受到孤独、为年龄所焦虑,被各种意见所左右。被被日本民众评为“最放心把国家交给他”的殿堂级导演北野武结合他驰骋一生的传奇经历,以一个“不良老人”的身份,传授自己理解的处世之道和人生箴言,像一个忘年交老友一样规劝我们活出自己的人生。

  • 悖论简史

    作者:[美] 罗伊·索伦森

    一本书读懂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奇妙悖论,

    关于哲学但不只关于哲学。

    ◎ 编辑推荐

    ☆ 打开幽默诙谐的悖论百宝箱,钻进聪明头脑的微妙卡顿处,从古希腊的民间谜语到20世纪的逻辑学难题……跟随罗伊·索伦森教授,让思维的魔方旋转起来。

    打破讲述哲学的通常框架——既不是“哲学史”也不是“问题集”, 而是关于问题的历史。

    ☆ 如果哲学是通过问题,而不是通过答案整合而成。那么,悖论就是哲学的“原子”。悖论产生于日常概念框架中的麻烦之处,时而表现为从合理的前提推论出的矛盾命题,时而表现为与常识相冲突却并不有悖于逻辑的结论……它让我们在太多个好答案之间无法决策,让矛盾持续存在。

    ☆ 从古希腊的辩证法到奥古斯丁的语用悖论,从休谟吞噬一切的观念到康德的二律背反,从罗素关于集合的悖论到维特根斯坦对语言游戏的思考……在悖论这座思维迷宫中,人类理性一次次误入岐途,也同样是在这座迷宫中,哲学家们跨越常识的局限,修正错误的假设,改进有缺陷的推理技巧。

    ☆ 在《悖论简史》中,罗伊·索伦森教授将打破讲述哲学的通常框架,从五花八门的悖论出发,带领我们周游西方哲学,通过阐述不同哲学家如何处理进退两难的问题,探入伟大的头脑灵感迸发的时刻。

    ◎ 内容简介

    谜语、悖论、难题,几千年来,总有些棘手的逻辑问题既让人类的心灵感到困惑,又让人难以抗拒。如今,罗伊·索伦森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一部关于悖论的叙事史。他的叙述从古希腊开始,穿过中世纪、启蒙运动,直到20世纪,引人入胜又让人大开眼界。在书中,他仔细地审视了哲学史上许多著名悖论以及提出这些悖论的哲学家们 —— 始于那些启发阿那克西曼德去建立第一个形而上学体系的民间谜语,终于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和 W. V. 蒯因之类的思想家。

    同时,他按照编年史的体例将这些内容分为二十四章,每一章都把一位哲学家和一个重要的悖论结合起来,以亲切易懂的方式阐述在解决这些谜题的过程中曾被采用的策略,并且将谜题扩充至更加广阔的领域。随着索伦森教授的生动讲述,读者可以与芝诺、苏格拉底、阿奎那、奥卡姆、帕斯卡、康德、黑格尔等许多哲学家一起深入悖论的纠结之处,一同寻找思维魔方的解决办法。

    ◎ 媒体推荐

    因为悖论同时展现了伟大心灵最灵感迸发和最困惑不解的时刻,所以一本这样的书是对哲学的极佳介绍。通过阐述不同的思想家如何处理问题,索伦森先生带我们周游了西方思想史。

    ——《纽约太阳报》

    ◎ 名人推荐

    如果非要从问题和答案的视角理解哲学,那么哲学是一部问题集,而非答案集。悖论就是问题,解答不如问题重要,也只有人类才能发现如此之多的悖论。《悖论简史》就是一部问题史,刻画了人类思维想象的边界。从悖论入手探究哲学或思想,源自一种完全智性的兴趣,这和以人伦为本的中国传统大异其趣。“见贤思齐”,这提示我们同时也应该关注中国古代的庄子、惠施、公孙龙、墨家辩名析理的思想传统。愿为读者诸君推荐。

    —— 梅剑华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认知科学》期刊主编

    悖论是一些奇怪的说法,相互反对却显得都有道理,极其违背直觉而又难以驳倒。在悖论中,哲学悖论最为基本。它反映了一个时代底层思维模式中的麻烦。审视这些悖论,同时也就是在审视当时人类的理性边界。打开这本书,做一回理性的巡边人。

    —— 苏德超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在我看来,《悖论简史》成功地展示了悖论在整个西方哲学中的核心地位。作者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呈现了西方文明中的经典悖论,还常常顺便指出我们日常思维中的谬误。这既能让我们深刻体会苏格拉底辩证法的睿智与冷峻,在跟随论证的同时意识到远离常识的风险,又能让我们警惕常识的断裂和感性的局限。如果读者想要鸟瞰西方哲学要义,或想要理解逻辑、修辞、辩论术的精妙,我都强烈推荐阅读这本书。

    —— 徐敏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 生产智慧

    作者:[美] 詹姆斯·阿克斯特尔

    作者追溯大学的历史是为了回答这样一个极具现实感的问题:为什么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会如此难以超越?今天,中国的高校也正在蓬勃发展,关于大学的讨论几乎从未停歇。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作者的困惑或许就是所有关心中国大学发展的人要首先了解的问题。本书英文版于2016年出版,无论是内容还是材料都非常贴近当下。国内引进的关于美国大学的研究多集中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经典著作,比如《美国高等教育史》等,此书的出版对于国内的大学研究会起到最新的支持作用。

    --

    本书追溯了大学从中世纪的欧洲发端,历经八百年演变,成为人类生产智慧的重要摇篮的过程。作者重点剖析了国际顶尖大学如何受到欧洲大陆影响,发展成为现代大学的普遍形式。他们的挫折、经验与挑战,比如尽可能多地利用各种资金来源,注重教学与研究之间的协同作用,延揽优秀的教员、学者和外国学生,着力于塑造“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技术能力等,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