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最新电子书

  • 随椋鸟飞行

    作者:[意] 乔治•帕里西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恒星级水平的科普力作,在细节中发现宇宙真理

    ☆揭示无序世界隐藏的规律,引发20国阅读新浪潮

    ★是时候打破惯性思维了!看聪明头脑如何从习以为常的日常出发,化脑洞为现实

    ☆读着读着,会心一笑,好奇心驱动的研究,生动有趣的经历,展现科学家的执著与 纯粹

    ★各界名人学者好评不断,《七堂极简物理课》作者卡洛·罗韦利推荐

    ◎内容简介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揭示无序世界隐藏的规律

    带上好奇心,在探索中体会科学的确定之美

    巨型鸟群没有指挥,为什么在极速中阵型变幻莫测?

    看似复杂无序的表象下,是否隐藏着简洁普适的恒定规律?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突破性发现,道出复杂系统背后的简单秩序,更深刻影响信息优化、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

    本书中,乔治·帕里西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自己获得诺奖的关键性成果。生动有趣的研究经历与巧思,带我们重返科学探索的第一现场。这里没有一条公式,只要带上好奇心,就能与一位思维与众不同的物理学家,一同飞入复杂系统的奇境,感受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科学的确定之美。

    ◎各界推荐

    乔治·帕里西对我们理解复杂物理系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他发现了从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统中无序和涨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诺贝尔物理学奖授奖辞

    在《随椋鸟飞行》一书中,乔治·帕里西教授向大家展现了复杂性的奇境。同时,通过他简洁而深刻的描述,我们还能发现帕里西教授追求科学的初心,纯真而深邃。他在任何情境下,都相信复杂的表象背后,存在着简单、普适的基本规律,都坚持对事物本质内核的关注和挖掘,这在我们今天更加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尤具教益。

    —— 狄增如,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教授

    这本书讲了一个个科学探索的故事,比推理小说更有意思,更烧脑——因为是真的。如果你愿意接受这项智力挑战,将领略到很多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中的秩序。

    ——万维钢,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如果说寻找无序体系中的规律像在黑夜中探索,那么帕里西的理论就像是普罗米修斯的火种,带来了最初的光明。

    ——金瑜亮,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非常优美的研究,非常优美的文字。真正好的研究,就是能从细节发现宇宙真理。毫无疑问,复杂性研究是当今最重要的研究领域,我很希望持续学习跟进这一领域进展。

    ——郝景芳,科幻作家,雨果奖得主

    复杂系统领域致力于探索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蕴含的简单规律,乔治·帕里西是该方面的顶尖科学家。在这本书里,他既坦露了科学探索的心得体会, 又讲述了很多有趣的经历。我是几乎一口气读完的,而且时不时捧腹大笑。

    ——严钢,同济大学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

  • 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作者:[法] 伊莎贝尔·娜扎雷-阿加 著 / [法]索菲·兰布达 绘

    畅销全球20年特制图文版,第4次修订!

    如何对付那些平时让你受委屈、让你明明很难受又找不到理由反驳对方的人?以及勉强你、强迫你的人?

    在亲戚、友情、爱情、职场关系中,夺回你的主动权!

    ◆ 内容简介 ◆

    为什么与某些人相处会累、焦虑、压抑、委屈、悲伤,甚至有种难以言说的不舒服?

    有这样一类人,他们能够巧妙地利用一些技巧,打着为了你好的旗号,潜移默化地影响你,使你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而这种过程常常发生得很隐匿。

    与这类人相处时,我们可能会在本该拒绝的时候说了Yes,在争取自己应得利益时却感到内疚,在表达合理不满时却充满恐惧,甚至频繁地自我怀疑、患得患失。

    这类人通常表现得很强势,但更多情况下,他们会带戴着各种各样的面具,让你难以识别却总会感到与他们相处时被影响和支配。

    那么,该如何识别并学会与这类人相处?该如何夺回人生的自主权?

    本书有你想要的答案。

    ◆ 编辑推荐 ◆

    ※【畅销全球20年,第4次修订,特别推出图文版】

    ※【图文结合,轻松代入,认清30种典型特征,识别6种强势者面具】

    ※【在亲情、友情、爱情、职场关系中,做温和而有力的自己】

    生命的质量,是由每个微小的选择建构的。

    每个人都不想活出一种被动、压抑、服从、消耗、充满妥协的人生。

    这取决于在重要的决定中,你是能够听从自己内心的想法,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勇敢做自己,

    还是受人摆布、被他人的需求和欲望裹挟,被身边善于控制的人牵着鼻子走。

    该如何守护自己的边界,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本书将帮助你学会

    识别身边的自恋、强势、且善于控制的人

    掌握全面、有力、可操作的自我保护技巧

    做温柔、坚定、敢奉献也善于说不的自己

  • 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作者:[法] 伊莎贝尔·娜扎雷-阿加 著 / [法]索菲·兰布达 绘

    畅销全球20年特制图文版,第4次修订!

    如何对付那些平时让你受委屈、让你明明很难受又找不到理由反驳对方的人?以及勉强你、强迫你的人?

    在亲戚、友情、爱情、职场关系中,夺回你的主动权!

    ◆ 内容简介 ◆

    为什么与某些人相处会累、焦虑、压抑、委屈、悲伤,甚至有种难以言说的不舒服?

    有这样一类人,他们能够巧妙地利用一些技巧,打着为了你好的旗号,潜移默化地影响你,使你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而这种过程常常发生得很隐匿。

    与这类人相处时,我们可能会在本该拒绝的时候说了Yes,在争取自己应得利益时却感到内疚,在表达合理不满时却充满恐惧,甚至频繁地自我怀疑、患得患失。

    这类人通常表现得很强势,但更多情况下,他们会带戴着各种各样的面具,让你难以识别却总会感到与他们相处时被影响和支配。

    那么,该如何识别并学会与这类人相处?该如何夺回人生的自主权?

    本书有你想要的答案。

    ◆ 编辑推荐 ◆

    ※【畅销全球20年,第4次修订,特别推出图文版】

    ※【图文结合,轻松代入,认清30种典型特征,识别6种强势者面具】

    ※【在亲情、友情、爱情、职场关系中,做温和而有力的自己】

    生命的质量,是由每个微小的选择建构的。

    每个人都不想活出一种被动、压抑、服从、消耗、充满妥协的人生。

    这取决于在重要的决定中,你是能够听从自己内心的想法,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勇敢做自己,

    还是受人摆布、被他人的需求和欲望裹挟,被身边善于控制的人牵着鼻子走。

    该如何守护自己的边界,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本书将帮助你学会

    识别身边的自恋、强势、且善于控制的人

    掌握全面、有力、可操作的自我保护技巧

    做温柔、坚定、敢奉献也善于说不的自己

  • 医疗再生

    作者:[日] 大木隆生

    在美国,医生为什么需要和保险公司斗智斗勇?

    美式商业医保真的优于日式全民医保吗?

    “高薪养医”可以解决“医疗崩溃”吗?

    “知情同意书”是医院的免责声明吗?

    把治疗方案选择权交给患者真的好吗?

    ……

    在日本,医生短缺、医疗事故等引发的“医疗崩溃”多年以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医疗体制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大众对医疗的不确定性缺少认知,往往以结果责任问咎,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也加剧了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感。有人提出应该向美国商业模式看齐,然而这样真能解决问题吗?

    在本书中,作为世界知名的外科医生的作者回顾了自己孤身赴美十二年,从无薪的实习医生到年薪过亿的明星医生的经历,此后他又放弃高薪回国,接手了重振因医疗事故而陷入危机的母校医院外科的重任。他从日美两国多年从医经验出发,考察两国不同的医疗制度的利弊,从医院运作体制、医疗事故调查、医保体系的优劣等多方面展开讨论,探讨“医疗崩溃”后的再生契机和医患信任关系的重建之道。

  • 医疗再生

    作者:[日] 大木隆生

    在美国,医生为什么需要和保险公司斗智斗勇?

    美式商业医保真的优于日式全民医保吗?

    “高薪养医”可以解决“医疗崩溃”吗?

    “知情同意书”是医院的免责声明吗?

    把治疗方案选择权交给患者真的好吗?

    ……

    在日本,医生短缺、医疗事故等引发的“医疗崩溃”多年以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医疗体制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大众对医疗的不确定性缺少认知,往往以结果责任问咎,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也加剧了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感。有人提出应该向美国商业模式看齐,然而这样真能解决问题吗?

    在本书中,作为世界知名的外科医生的作者回顾了自己孤身赴美十二年,从无薪的实习医生到年薪过亿的明星医生的经历,此后他又放弃高薪回国,接手了重振因医疗事故而陷入危机的母校医院外科的重任。他从日美两国多年从医经验出发,考察两国不同的医疗制度的利弊,从医院运作体制、医疗事故调查、医保体系的优劣等多方面展开讨论,探讨“医疗崩溃”后的再生契机和医患信任关系的重建之道。

  • 元素的盛宴

    作者:[美] 山姆·基恩

    元素周期表不仅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结晶之一,同样也是一个充满激情、冒险、竞争、背叛、浪漫以及执着的故事宝藏。

    尝起来甜甜的铍元素,能够像糖一样诱骗我们的味蕾;散发出苦杏仁气味的氰化物,其实是带来死亡的毒药;铝一度是比黄金更贵的金属,被法国王室用来招待最尊贵的客人;锡在极寒环境下会诡异地化成粉末,斯科特的南极探险因此一去不能回;碳和硅化学性质相似,可为什么没有在宇宙中发现“硅基生物”?门捷列夫创制元素周期表,原来竟是受到纸牌游戏的启发?居里夫人命名了放射性元素钋,用以表达对祖国波兰的热爱;化学天才哈伯创造性地合成氮肥,造福人类,却在后来的战争中研制毒气,招致千古骂名……

    《元素的盛宴》是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山姆·基恩的代表作。在这本书中,他以极具张力的叙述节奏,追溯了元素周期表背后精彩的化学探险史,将一个个元素的传奇故事与奇妙化学性质讲述得麻辣鲜活,极具吸引力。

  • 看不见的女性

    作者:[英] 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

    这本书没有咆哮,只有事实和数字。在告诉我父权制是我想象出来的之前,请你先读读这本书。《看不见的女性》充满启示,令人恐惧,又充满希望。堪称一部现世的《圣经》。

    ——珍妮特·温特森,英国知名作家

    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简直是掌握数据的西蒙娜·德·波伏瓦。

    ——莱昂内尔·巴伯,《金融时报》前主编

    ·

    关于全世界一半人口被无视、被消声的故事,全方位揭露无处不在的隐形歧视

    一本书彻底更新你的性别思维:我们的世界以男性为样本、由男性设计,为男性设计

    从校园到职场,从孕育到患病,“掌握数据的波伏瓦”展现她被忽视、压榨和威胁的一生

    一本改变游戏规则的书,获《金融时报》&麦肯锡商业图书奖

    当代女性生存指南:在专为男性设计的世界该如何生存和改变?

    横扫欧美市场,已译成30多种语言,简中版首次引进!

    英国书店最受读者欢迎好书,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作品,牛津大学院长大力推荐:每一页都充满事实和数据

    曼切斯特大学、墨尔本大学、阿斯顿大学等名校教授推荐,《自然》《经济学人》等知名媒体联名推荐,入选《新政治家》《观察者报》《周日泰晤士报》年度选书

    ·

    世界对女性的忽视或威胁,存在于每一次凝视,每一趟公交,每一间厕所,每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存在于你我生活的每一处隐秘角落。

    女性承担了75%的无偿照护工作,每年为全球GDP贡献10万亿美元

    ——却休息得更少,得不到报酬,缺少社会支持;

    女厕经常排长队,男厕却基本畅通无阻

    ——因为女性生理构造不同,所需的如厕时间是男性的2.3倍,而男女厕普遍被设计成相同大小,且男厕因有小便池而能容纳更多人;

    女性遭遇车祸受轻伤的可能性比男性高71%,重伤可能性高47%,死亡率高17%

    ——因为汽车根据男性身材设计,碰撞测试假人几十年来都以男性为基准,即使近年采用女性假人测试,也未考虑女性的肌肉质量分布与骨密度等生理差异;

    同样的药物,女性服用后效果远不如男性

    ——因为相当多的药物实验未将女性纳入研究,90%的药理学论文只描述雄性动物的研究,男性身体被用来代表全人类。

    从公共交通到政府决策,从工作场所到医院手术,在大量“性别中立”的规则背后,男性往往被视为默认选项,女性则被视而不见。

    ·

    《看不见的女性》是一本改变游戏规则的书。这本书应该出现在每一个政策制定者、政治家和管理者的书架上。很少有书能真正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看不见的女性》正是这么一本罕见的作品。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提出了一个有力的例子,表明世界是为男人而设计的。

    ——《泰晤士报》

    在《看不见的女性》一书的表面下,有一种即将喷涌而出的愤怒在文本间不时浮现。但这本书的力量并不来自修辞——而来自它平稳且连续不断的证据堆积,以及纯粹的观点的分量。阅读《看不见的女性》,读者可能会像我一样有眩晕的感觉,因为其中许多都是我自己的故事或我朋友的故事。

    ——《新政治家》杂志

    用这本书武装你自己,再把它塞到你认识的每个人手中。这是一本不折不扣的绝妙之作!

    ——海伦娜·肯尼迪,英国议员,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德学院前院长

    这本书对“性别数据缺口”的探索,是目前每一场女权主义斗争的有力武器。

    ——海伦·刘易斯,《新政治家》前副总编辑

    无懈可击的事实,强有力的故事,才是感动人心的东西。这本麦肯锡年度商业图书的获奖者巧妙结合着两者,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带来曙光。

    ——凯文·斯尼德,高盛公司亚太地区联席总裁

    《看不见的女性》讲述了一个被忽视的话题——我们从未发现,更不知道为何如此。这本书对性别政治的认知与无知进行了有力、重要和令人大开眼界的分析。从技术到自然灾害,它新颖而及时地提醒我们,为什么在那些塑造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机构中,我们急需女性担任领导职务。

    ——科迪莉亚·法恩,墨尔本大学历史及科学哲学教授

    《看不见的女性》是一部相当有趣的作品,充满无数引人深思的迷人事实。将男性视为默认选项,或将女性视为矮小的男性(当女性被考虑之内时),其后果将对每一个人、对万事万物都产生广泛的影响,从铲雪到安全带再到许多医疗学科都是如此。以后当我心脏病发作、发生车祸或去剧院上厕所时,我一定会想起这本书。

    ——吉娜·里彭,阿斯顿大学认知神经科学荣誉教授

  • “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

    作者:[日] 吉见俊哉

    2015年,日本国内传出文部科学省要“废除大学文科学部”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从学界到产业界的震荡。尽管最终证明只是虚惊一场,但这一波巨大恐慌也让不少有识之士重新审视了日本社会长期以来重理轻文的问题,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前东京大学副校长、著名社会学家吉见俊哉的这部著作。

    理科能创造经济价值因而“有用”,而文科只是“教养”的点缀,真是如此吗?

    人为什么要学习?大学只是用来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地方吗?

    18岁的高中毕业生、35岁的职场人、60岁的退休者分别能在大学中获得什么?

    在日新月异的未来社会中,什么样的人才不会落伍?

    ……

    本书将围绕上述问题逐一回答,彻底颠覆“文科无用”的社会“常识”。

  • 武士革命

    作者:[美] 罗米拉斯·希尔斯伯勒(Romulus Hillsborough)

    ★日本政坛“下克上”传统从何而来?★

    ★为何高官大臣屡遭暗杀?★

    ★本书将为你讲述明治维新不为人知的残酷真相★

    ★编辑推荐★

    ◎下层武士为中心的明治维新史

    以一手材料为基础,辅以扎实的考证,还原胜海舟、西乡隆盛、坂本龙马等幕末武士的真实生平,生动刻画幕末人物群像

    ◎清晰完整的明治维新大事记

    以清晰的脉络梳理了从幕末到明治维新的重要事件,叙述流畅,引人入胜

    ◎探究日本近代崛起的真正原因

    日本如何走出充斥着暗杀、阴谋、政变和战争的幕末,一跃成为近代强国?明治维新的成功与日后军国主义的发展有何关联?日本的由弱转强对我们有何启示?

    ★学者推荐★

    ◎希尔斯伯勒将高超的写作技巧与一丝不苟的学术研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读卖新闻》

    ◎希尔斯伯勒将一个动荡的时代描绘得淋漓尽致。

    ——《书单》杂志

    ◎希尔斯伯勒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描述了幕末人们的生活与波云诡谲的政治斗争。

    ——《日本时报》

    ★内容简介★

    1853年,美国人佩里率舰队闯入江户湾,奉行锁国政策二百余年的日本从此打开了国门。经过一系列的腥风血雨,江户幕府倒台,新成立的明治政府推动了一场使日本成为现代国家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本书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胜海舟、坂本龙马、西乡隆盛等下层武士为中心,通过他们的经历生动地再现了明治维新的全过程,精彩地描述了这段动荡岁月的人与事,深刻地分析了幕府倒台与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 白人的工资

    作者:[美] 大卫·R. 罗迪格

    在美国,民权的核心含义和种族这个词通常传达出对黑人的关切,将其与白人的社会结构进行关联是不寻常的。按照惯例,美国白人不会将自己和种族两个字联系起来,因此,种族主义通常是关于“他者”的问题。诺贝尔奖得主托妮•莫里森意识到了这一现象,她指出由于学术研究都集中在种族主义上,因 而忽视了其对白种人的内在影响。而本书就是少数关注这个研究盲点的著作之一。作者罗迪格通过分析种族主义在19世纪白人工人阶层形成中的重要性,从而介绍了一种广受欢迎的质疑白人身份的新兴学术研究。

    劳工史学家罗迪格将大众文化、语言和政治融入他的新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中,他不关注白种人特权中的物质利益,转而考察工人组织自身在建构白种人意涵中的作用,具体阐明了种族优越感是如何塑造劳动者观念的。罗迪格认为19世纪中期低技能的新兴的工业工人力图将自身与黑人区分开来,这样他们就可以获得某种社会合法性。

    本书从成为白人和社会暗示的视角重新检视种族,从而提醒读者关于种族的社会划分是基于某种社会地位的,但此种社会地位不是中立或客观存在,而是一种动态的社会建构过程。

    学者推荐:

    本书在研究视角上突破传统的阶级框架,引入族群范畴分析美国劳工阶级的历史生成,可谓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学术界对劳工界定“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之演进趋势的一个极佳展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沈原

    罗迪格成功地回答了美国工人为何长期未能实现跨种族的阶级团结以共同对抗资本主义这个重大学术问题。《白人的工资》的影响力几乎可以比肩E.P.汤普森、赫伯特•古特曼和大卫•蒙哥马利等领军学者当年给美国劳工史带来的震撼。对于研究美国劳工史和社会史的学者来说,这绝对是一部必读的经典。——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 王心扬

  • 瓦尔特·本雅明之后的艺术史

    作者:[法]乔万尼·卡内里 编 / [法]乔治·迪迪-于贝尔曼 编

    我们如何从瓦尔特·本雅明的思想中省思何谓历史、何谓艺术、何谓艺术史?文学家、摄影家和电影史家早已熟练运用本雅明关于图像的叙述和图像技术复制的理论。但我们不能说艺术史家也进行着同样的实践。

    本书系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历史与艺术理论中心和国家艺术历史研究所于2008年12月5日和6日举办的“瓦尔特·本雅明之后的艺术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记录基础上整理而成。乔万尼·卡内里和乔治·迪迪-于贝尔曼从中精选了8篇角度各异的文章,构成了这部艺术史研究文集。这些文章把本雅明“拱廊计划”所开展的研究和思维方法重新放置在艺术史内部进行探讨。

    如同本雅明在《论历史的概念》中指出的:“逆流而上,重振史纲。”他就像路标或灯塔,指引我们在艺术的领域里穿梭、逡巡。

    2022年是本雅明诞辰130周年,本书的翻译出版亦是对这位忧郁的“土星王子”的纪念。

  • 我们都是德国浪漫派

    作者:[法]雅克·达拉斯

    【编辑推荐】早在马基雅维利之前,但丁就提出必须分开政治与宗教、天堂与人间。然而《神曲》作者的话无人听进。日后的欧洲接连不断地遭遇血腥杀戮,或以宗教之名,或以政治之名,或二者兼有。时近1800年,耶拿的德国浪漫派重新回到但丁。但是他们宣称,重获平衡的方法,是融公民与教士于一身,进而服务于一种新的宗教,即诗歌。今天的我们就是这种不幸融合的继承人。

    我们已经置身于死胡同的尽头,难道不应当换一种思路吗?追随但丁,重新开始,“半路出发”,思考德国,思考诗歌,思考欧洲的政治。这是一项崭新、漫长而迫切的任务。

    【内容简介】本书是对欧洲思想史的一种独特构想,即从政治和宗教的关系出发,重新审视从但丁到德国浪漫派的欧洲思想、政治和诗歌,而这种思考对我们理解当下欧洲不无启发。本书作者达拉斯是法国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尤其是惠特曼和庞德诗歌的法文译者,思想深刻,文笔优美。

  • 民主的危机

    作者:[美] 亚当·普沃斯基

    — 关于本书 —

    民粹主义和激进右翼势力在欧洲的兴起、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震惊全球的2021年美国国会暴乱等。西方民主正面临重大危机,危机的根源在哪里?民主研究泰斗亚当·普沃斯基对民主制度的过去、当下和可能的未来进行了系统性的考察,探讨了民主制度面临的诸多挑战。他认为,经济不平等、政治危机、政党的极化,以及有缺陷的制度安排等,都会危及民主,甚至导致民主政体的垮台。

    — 本书亮点 —

    ☆困境中的西方民主,幸存还是垮台,这是一个问题。

    ☆当代民主研究泰斗、 “政治学界诺贝尔奖” 、 约翰·斯凯特奖得主普沃斯基

    ☆梳理过去民主存亡案例

    ☆审视当下西方民主危局

    ☆展望未来民主发展走向

    — 大咖推荐 —

    这些天,民主世界的情绪是悲观的,但我们很幸运,有一位比较政治学大师帮助我们理解现状。《民主的危机》一书是精辟的、清晰的,对我们已经走过的路和可能要走的路充满了洞察力。

    ——汤姆·金斯伯格,芝加哥大学法学教授

    普通人和专家学者都越来越怀疑民主是否处于危机甚至是危险之中。现在最缺乏

    的是一种视角,它能将当下危机的独特之处与历史的重演区分开。世界上关于民主和民主化研究的权威学者亚当·普沃斯基正是这样做的——他以无与伦比的历史视角和现代社会科学的严谨性实现了这一点。

    ——米兰·斯沃利克,耶鲁大学政治学教授

    在这本冷静、极具启发性的书中,亚当·普沃斯基试图了解民粹主义力量与反建制力量爆发的原因,这些力量已经影响了欧洲的成熟民主国家,并导致唐纳德·特朗普在美国的当选。普沃斯基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比较政治学家,他仔细地定义了“民主的危机”,并说明了为什么许多成熟的民主国家现在正面临着危机。

    ——米切尔·瑟里格森,范德比尔特大学政治学教授

  • 克尔凯郭尔的《恐惧与颤栗》

    作者:(英)约翰•利皮特

    《恐惧与颤栗》经典导读,初次接触克尔凯郭尔的读者们的理想导读。一流研究学者逐章节解读原著,专业译者,译文精准、流畅,带你走进克尔凯郭尔的哲学世界。大学问出品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之一,一本书带你读懂一部哲学名著,适合哲学专业学生、老师,以及哲学爱好者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为“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之一,是了解克尔凯郭尔哲学思想的重要入门书籍。《恐惧与颤栗》探究了信仰的本质,是克尔凯郭尔影响最广泛的作品之一。本书为《恐惧与颤栗》经典导读,开篇即概述了克尔凯郭尔的生平及思想,介绍了克尔凯郭尔的方法论;而后依照原著的写作顺序,对其主要思想进行逐一的阐释;最后围绕学界历来对《恐惧与颤栗》这一文本的多元化阐释展开讨论,梳理其接受史,并记述其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影响。文本细读的方式与清晰易懂的阐释,使得本书成为哲学专业学生和其他初次接触克尔凯郭尔的读者们的理想导读。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简介】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精选多位影响西方思想进程的伟大哲学家,如笛卡尔、黑格尔、克尔凯郭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德里达等的代表作品(《第一哲学的沉思》《精神现象学》《恐惧与颤栗》《笛卡尔式的沉思》《存在与时间》《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等)进行导读。丛书不仅深入地探讨了这些艰深的哲学著作所包含的论点、思想和持久意义,还总括了这些哲学家的生平及主要思想,并整合了其他相关研究文献,旨在为国内哲学专业学生及哲学爱好者深入学习及理解原著,并展开该哲学领域研究提供优良读本。

    【本书亮点】

    1. 研究克尔凯郭尔《恐惧与颤栗》的经典导读。克尔凯郭尔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哲学家、诗人,存在主义的先驱。《恐惧与颤栗》是克尔凯郭尔的代表作,探讨了信仰的本质及人类的生存困境,对西方思想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为“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之一,是《恐惧与颤栗》的经典导读作品,引领读者走进克尔凯郭尔的哲学世界。

    2. 专业的导读作者,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带领读者逐章逐节读懂《恐惧与颤栗》。本书作者约翰•利皮特为英国赫特福德大学伦理学和宗教哲学教授,亦是研究克尔凯郭尔的一流学者。在本书中,利皮特依照《恐惧与颤栗》原书的顺序,逐章逐节对其进行文本细读式的导读,为读者读懂《恐惧与颤栗》提供专业而细致的帮助。

    3. 导读作品本身即研究克尔凯郭尔的前沿学术著作。本书在为读者进行导读的过程中,采纳并评述了晚近研究克尔凯郭尔的新成果,是为该领域的前沿学术著作。此外,本书还为读者介绍了克尔凯郭尔的方法论,有助于读者对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思想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4. 专业译者精心翻译,译作精准切当、行文流畅。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郝苑老师精心译成,不但对原文中涉及的专业术语进行了精准的翻译,而且行文语言优美流畅,帮助读者跨越语言的隔阂,无碍地阅读和准确地理解这一经典导读作品。

    5. 一本适合哲学专业学生和其他初次接触克尔凯郭尔的读者们的理想导读。作者将复杂的思想表达得清晰易懂,将《恐惧与颤栗》的主要思想内涵以一种初学者也能理解的形式提炼出来,使得本书成为阅读《恐惧与颤栗》一书非常好的参考资料。

    6. 装帧精美,版式舒朗,便于阅读。

    【编辑推荐】

    《恐惧与颤栗》是克尔凯郭尔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在西方思想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卡夫卡、维特根斯坦、萨特等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都曾从中获得灵感,并且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丰富的解读。时至今日,诸多学者仍在围绕这一经典文本展开不休的讨论。而这种种解读和讨论,都反映出《恐惧与颤栗》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与不朽价值。也正是由于其内涵的丰富性与深刻性,理解这个荡气回肠的故事并非易事。而约翰•利皮特的《克尔凯郭尔的〈恐惧与颤栗〉》,对于初次接触克尔凯郭尔的读者来说,则是一本理想的导读作品。

    利皮特是研究克尔凯郭尔的一流学者,他尤其擅长通过简明易懂的语言来阐释复杂难懂的思想。在这本导读中,他以逐章逐节的文本细读方法,对《恐惧与颤栗》原文本进行剥茧抽丝式的解读,清晰地将克尔凯郭尔这部经典著作的主要思想内容展现在读者面前。与此同时,他概述了克尔凯郭尔的生平及《恐惧与颤栗》的写作背景,总结和介绍了克尔凯郭尔的方法论,还对《恐惧与颤栗》的接受史进行了梳理,并对历来学者解读《恐惧与颤栗》的各种方法进行了充满批判性的评述,可谓给读者从初识克尔凯郭尔到深入研究克尔凯郭尔提供了一条门径。

    【名家推荐】

    作为一名一流的克尔凯郭尔研究学者,利皮特有一种以清晰易懂的方式表达复杂难懂的思想的天赋,这使得本书成为本科生和其他初次接触克尔凯郭尔的读者们的理想导读。

    ——大卫•劳(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利皮特是英语世界中研究《恐惧与颤栗》的顶尖专家之一,其作品中的许多见解都以一种本科生也能理解的形式被提炼出来,它们同时也给更前沿的学者带来启发。这本书对于所有认真阅读克尔凯郭尔的读者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约翰•达文波特(美国福特汉姆大学)

    这是一部出色的导读。利皮特对《恐惧与颤栗》的每个部分都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包括经常被忽视的早期部分,并为解读克尔凯郭尔这本名著的各种方法提供了深入的解释和批判性的评价。

    ——瑞克•安东尼•富尔塔克(美国科罗拉多学院)

    利皮特的导读异常清晰地解释了《恐惧与颤栗》的背景、中心思想以及主要的二手文献。

    ——迈克尔•斯特劳泽(美国中中佛罗里达大学)

    如果你想阅读《恐惧与颤栗》但又无法理解其内容,那么这本书将是一份极好的参考资料。利皮特先生很好地解释了“无限弃绝的骑士”与“信仰的骑士”之间的区别,这对于我来说是很难把握的概念,但是通过阅读这本导读,我最终理解了它们。倘若想要更好地理解《恐惧与颤栗》这一关于哲学与宗教的经典之作,这本书值得一读。

    ——读者评论(选自亚马逊官网)

  • 友谊的辩证法

    作者:[德] 西奥多·阿多诺 / [德] 瓦尔特·本雅明

    ◎ 内容简介

    作为德国20世纪举足轻重的两位大思想家,本雅明和阿多诺之间的友谊一直被学界津津乐道。本书收录了两人留存至今的全部121封信件,并附有详细注释。这些书信记录了两人非同寻常的深挚友谊和思想碰撞,从侧面描绘了一幅动荡时代的历史画卷,见证了犹太知识分子在黑暗历史时期的悲惨遭遇。

    阿多诺比本雅明小11岁,初遇本雅明便被其独特思想所吸引,并一直受其影响。纳粹上台后,本雅明逃亡到巴黎,在那里艰难继续着他的写作和拱廊街研究计划;阿多诺先是到牛津莫顿学院,后来追随霍克海默到了美国,成为法兰克福社会科学研究所的骨干。

    阿多诺不仅在经济上和实际事务上,更从精神上始终支持着本雅明;两人在思想上形成一种同盟,相互信任,彼此激发,这些都反映在1928—1940年间的通信里。这些信件也为理解本雅明后期著作,特别是他未完成的拱廊街计划以及在阿多诺批评建议下成稿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一手材料。

    ◎ 编辑推荐

    纳粹德国入侵法国前后,阿多诺一直在想方设法帮助本雅明逃出欧洲,遗憾的是最终没有成功。本雅明背着自己的手稿翻越比利牛斯山后陷入绝境,他1940年9月的绝笔信为这段书信维系的伟大友谊画上了句号。这句号带给阿多诺的伤痛可想而知,也撕裂了后世无数读者的心。

    书信作为一种书写形式,充溢着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个体与时代的辩证性。阿多诺曾称本雅明是一位伟大的、狂热的写信人。在打字机已广泛使用的时代,本雅明仍终生保持手写信件的习惯。他视书信为一种独一无二的文体,本身就具有无可比拟的认知价值。

    作为年长者和导师,本雅明是命途多舛、更需帮助的那一个。他总是那么落魄、谦恭、含蓄和犹豫不决。思想成熟后的阿多诺则显得咄咄逼人,他判决、参与着本雅明的写作,也将本雅明的思想融入自己的写作中。关于两人迥异的性格和彼此的交往,有赞颂,也有争议。也许最接近真实的答案,就藏在这121封幸存下来的信件里。

    荒谬的时代里,没有正确的生活。

    ——西奥多•阿多诺

    从本雅明自己对书信的态度出发,他与阿多诺的通信不能被单纯理解为其主要著作的“副文本”。这些通信更是二人思想结晶和碰撞的中心,是他们反思与对话的首要场所。

    ——刘楠楠,本书译者

    ◎ 精彩书摘

    5 本雅明致阿多诺

    1931年 7月 17日

    柏林,Wilmersdorf,Prinzregenten大街 66号

    亲爱的维森贡德先生:

    我从南法回来以后,终于有机会坐下来给您写信。这封信的前提是:我一口气读完并认真研究了您的就职演讲稿。我已经跟布洛赫聊过了,他还把您写给他的信给我看了。对我而言,毫无疑问,这篇文章整体上是成功的;它的精练恰恰有力地体现了我们这个小圈子的基本思想;这篇文章在各方面都颇有水准,正如阿波利奈尔所说的那样,是个“里程碑”。布洛赫认为这里涉及的思想与唯物主义的关联有些牵强,我觉得他说的虽然对,但是在思辨的前提下,它却又是充分合理的,而且在马克思主义不被条条框框地套用,而是被用来思考——或者对我们所有人而言,被用来努力奋斗——的地方或许是经得住检验的。我认为他关于您对维也纳学派的分析的意见似乎更有说服力。您在这里表达出来的无懈可击和委婉巧妙,我想我是懂的。但是从这儿能走多远就很难预料了。而您对现象学发展的分析则更显得无可厚非;您对海德格尔关于死亡功能的阐释是关键。另外,您的那种方式与其说是外交态度,毋宁说是细腻深远的方式,以及这种方式所展现出的权威姿态,简言之,您用这种方式在某些地方成功避开针锋相对的学院派哲学传统的那种自信,特别触动我。

    现在谈谈布洛赫提出的另一个问题——是否应该提我的名字。我个人对此并不曾敏感——希望也没有冒犯到您的任何感受;但在认真研读完您的文章以后,其重要性让我觉得有必要澄清版权这种我平时不想提的问题:我想撤回我在法兰克福说的话。能够明确体现您对学院派哲学立场的那句话是:

    科学的任务不是探索隐匿的和存在的现实意图,而是阐释无意图的现实,其方法是借助对孤立的现实元素的形象和意象建构,以消解科学的任务这个问题。

    这句话我愿意署我的名字。可是要写这句话,就不能不提“巴洛克”这本书的导论,我在那里已经表达了这一——显然的,从相对和谦逊的意义上来讲的——新思想。就我而言,我肯定会提“巴洛克”这本书。毋庸赘言:假如我是您,更不会不提它。

    请您从这里读出您的重要演讲所唤起我的极大兴趣。我希望我们之间能始终保持这种纯粹的哲学同盟关系。有个请求不知该不该讲:如果这篇演讲稿将来要出版,而且您打算——如您暗示的那样——援引我的话,还烦请事先通知我一下。我愉快地读完了《无歌之言》,第四段和结尾两段格外出彩。万分感谢您寄来的烟草袋!一如既往的诚挚问候!

    您的

    瓦尔特•本雅明

    33 阿多诺致本雅明

    1935年6月5日牛津,莫顿学院

    亲爱的本雅明先生:

    我能向您提个请求吗?您手稿的宽页边如此诱人,让我很想用铅笔去作旁注,如果您允许我这样做的话,会让我对《拱廊街提纲》(我还是习惯用以前的名字)的回应,不管从材料上还是从时间上省很多事。我自然知道铅笔旁注可以擦掉,但是在得到您的同意之前,我还是不敢妄为。

    另外,在仔细阅读了提纲以后,我可以告诉您:我完全消除了之前关于研究所的顾虑。我相信,研究所可以——不,应该——接受整篇论文;它有权利在研究所出版,至少比弗朗兹•博克瑙 1的论文更有权出版;您不需要向研究所妥协,反之研究所亦如此。如果霍克海默在某些地方强调具体到社会问题上,那么它肯定对我们都有好处。首先是商品这个范畴,它在提纲里(其实在我的《克尔恺郭尔》中也如此)过于概括,所以无法揭示其19世纪的特殊性;而且,仅从科技的角度,即从“工业制造”的角度阐述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要追问其经济功能,即前期发达资本主义时代——作为狭义上的现代——的市场规律。另外一个概念当然是“集体意识”。但是对这一概念的探讨将会把我们引向核心问题的讨论,鉴于研究对象的巨大难点和它所承载的责任,我不想在此轻率地评头论足,而只想冒昧地发表以下意见:马克思主义对这样一种非辩证的集体意识结构——不融合阶级因素的集体意识——的反对,也许与另外一点重合,即它要求辩证意象既不被置于意识的领域,也不被置于无意识的领域。但不管怎样,毫无疑问的是,这里实证的准确性始终都要涵盖阐释的精准。——我这就给霍克海默写信,要求他们接受整篇论文,当然还有对论文的资助。

    鉴于拱廊街计划对我的重要性,任何赞美之词都是对它的亵渎。但我在这里还是忍不住挑选出最打动我的几点来谈谈。首先是“新奇理论”和您对这一范畴深远影响力的洞见,您把它与寓言作对照是完全正确的(至于17世纪与19世纪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这正是《巴洛克》与《拱廊街》的关联所在——仍有待进一步讨论)。另外还有对拜物教的讨论,它让我重新意识到,虽然我们分别两年,但仍旧心有灵犀。因为我大概三个月前刚给霍克海默写过一封长信,最近又跟布洛克谈过,我跟他们说,与弗洛姆和赖希不同,我认为社会与心理学的真正“中介”不在于家庭,而是在商品特征即恋物癖这里,商品拜物教才是物化的真正呼应。另外,可能您自己都没有觉察到您在这点上与弗洛伊德的思想十分吻合——他那里肯定有关于指甲和头发的讨论。您一定要把弗洛伊德和那个非常知名的费伦齐写的关于肛门性格和肛门问题的所有文章都找来读一下。——另一个类似的巧合是城市向农村转化的理论,我以前没读到过您这方面的讨论。您不知道,这一理论恰好是我在一篇评论莫泊桑的未完成的文章里提出的中心论题(如果我现在能找到材料,一定会把相应的段落全部拿出来与您分享)。我在那里把城市视为狩猎场,猎人这个概念在我的讨论中是关键(比如关于制服的理论:所有猎人看起来都一样)。另外,莫泊桑有一则短篇讲的尽管不是周日狩猎,但却是与之相关的周日骑马,这在树林的背景下同样也呈现出“辩证意象”。我想再次向您着重强调一下莫泊桑,他的小说《夜晚,一个噩梦》,完全可以与爱伦•坡的《人群中的人》辩证呼应。渴望您的解读。

    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飞机的发明终结了19世纪。也许我很快就有这方面的东西给您看。——您应该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要求取消城乡差别。

    今天的结尾——它是序曲而不是赋格曲的尾声——附上一则我以前的笔记:“刚发生的过去仿佛被灾难毁灭了。”

    真挚的友谊与感激之情!

    您的

    泰迪•维森贡德

    59 本雅明致阿多诺

    1936年10月19日巴黎

    亲爱的泰迪:

    十分感谢您的来信。最让我高兴的是,它唤起了我对巴黎时光的共鸣。我们在巴黎的日子让蓄势厚积得到了全面开拓。尽管分离似乎不仅影响到我们之间的思想碰撞,更让我们之间的友谊也受到了猜疑,但巴黎的日子又让我们在彼此身上找到了认可,这于我而言无比宝贵。

    那就期待不久再见吧!

    您信中告知的意外情况虽然令人不悦,但我从中却也看到了一丝好处,它或许能促使您迁居巴黎。就我所知,无论您和您父母的身世如何,定居法国三年是入籍的必要前提。不管怎样,我已经拜托布里尔去打听此事了,他还会去查明您提出的其他问题。他一通知我,我就立刻给您去信。

    总体而言,现在的入籍程序比以前方便多了。但情况也许会随政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您越快申请越好。

    科洛索夫斯基提交了一份详尽的试译稿,从内容上讲我相当满意,阿隆认为语言方面也无可挑剔。在这两方面它均比戈德贝克的试译优秀。从戈德贝克那里我再也没有收到任何消息。

    我13号向霍克海默非常详细地汇报了翻译问题的进展(正如我们约定的那样),之后的17号我又给他去了一封信,推荐科洛索夫斯基为翻译。与此同时,科洛索夫斯基自己也会跟他联系。

    非常感谢您还记得我的各种问题和愿望。我现在想多加一条——是个愿望:您下次给克热内克写信的时候,能不能跟他提一下《1900年前后的柏林童年》?这本书的手稿目前在弗朗兹•格吕克博士那里:维也纳 III,Landstraßer Hauptstraße 140。

    我从费莉西塔斯那里收到了“精灵诗”,您正确地评估了它之于我的关系。我向费莉西塔斯细述了我们在巴黎的时光。自从上次聚会以来我就再也没见过克拉考尔。最后祝您写作顺利!诚挚的问候!

    您的瓦尔特

    62 阿多诺致本雅明

    1936年11月7日

    牛津

    亲爱的瓦尔特:

    您的来信让我深感担忧,您在巴黎跟我聊过此事,所以我没有特别惊讶。如果我提醒您两件事,请不要以为我在越界干涉:首先,即使斯特凡患的是神经症,仍大可不必绝望。这种精神疾病在斯特凡这个年纪经常中断——这也赋予了该疾病现有的名字,之后便会完全消失。然后,我想您便可以理所当然地找一位心理分析医师为他医治,而不是精神病科大夫。另外,我还强烈建议他去彻底检查一下身体,特别是找荷尔蒙研究专家或者内分泌科大夫看看。因为性发育过程中的残留分泌物经常会引起类似神经症的病征,通过手术干预甚至能完全医治好,我就知道这样一个病例。在进行精神医治的同时,千万别忽视了身体方面的检查。

    收到您寄来的《德意志人》我的确非常开心。一收到书,我当晚就迫不及待地从头读到了尾。我发现,书中呈现出来的悲哀,与《柏林童年》中的出奇接近——后者的创作时间应该跟书信集的筛选与导论大概一致吧。如果说《柏林童年》重塑了一种被自身阶层掩盖且尚未被其他阶层揭示的生活意象,那么同样,您投向书信集的目光则重现了这一遮掩的过程本身,作为一种客观进程,“童年”是其主观见证。换言之,市民阶层的没落通过书信形式的衰落得到了展现:在凯勒与奥韦尔贝克的书信中,所指阶层确实已经被掩盖了,而它背离作为交流方式的书信形式的姿态,同时也是其自暴自弃的姿态。如果我告诉您,科伦布施那封信(和它大量的补遗),以及歌德致塞贝克那封(和您伟大的评论),是在读第一遍时最令我激动的两篇,您应该不会感到吃惊,正如我毫不惊讶,您从《拉威尔》一文中发现的那句话,正是我把它送给您的初衷。——关于歌德评论,我只想说一点:您读过我三年前写的、尚未发表的晚期贝多芬短评吗?(这篇评论终于快在布拉格发表了。)不可思议的是,我在这篇文章中关于抽象与具体相互交织的某些表述,也同样出现在您的评论中。克热内克好像有这篇文章的样本(我很看重这篇文章,所以与考利什讨论过以后,我又做了大量改动),他肯定会跟您分享的。

    ......

    您忠诚的

    泰迪

  • 向心城市

    作者:陆铭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大变局!

    《大国大城》作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陆铭】

    ※从实践出发——深圳“网谷”、武汉“快反工厂”、贵州侗族村寨……

    ※用数据说话 ——上班族出行方向、网约车指数、大货车行程追踪……

    ★★★★★从经济规律看城市,刷新中国城市发展观,读懂中国城市的未来★★★★★

    ----------------------------------------------

    《向心城市》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学院陆铭教授面向普通读者的学术普及读物,也是陆铭老师前作《大国大城》的姊妹篇。继《大国大城》向公众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规律之后,作者综合近几年的最新学术研究和调研成果,结合大数据所呈现出来的情况,说明了城市内部的发展规律,即随着服务业在GDP和就业中所占的比重会随着经济发展而越来越高;在“规模经济”的逻辑下,城市发展呈现出“人从农村集聚到城市,从小城市集聚到大城市,从城市的外围集聚到中心城区”的规律。这本书也同样引入“空间均衡”的概念,从“活力“宜居”“和谐”这三个城市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出发,论述了在国家、地区、城乡、城区郊区等层次中,应该如何顺应“向心力”所塑造的普遍规律与趋势,进行规划与选择。

    在本书中,作者强调,基于城市治理的很多方面都存在规模经济效应,那么人口密度高,不一定是城市治理问题的根源,反而可能是解决拥堵、污染等城市问题的出路。通过展开关于向心城市体系的论述,作者试图扭转社会公众对“城市”概念的认知误区和在城市治理方面的成见,使城市真正能够为人民需求而建、而生,真正实现 “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的三位一体,并进一步释放城市的经济活力,为经济发展创造制度红利。

    ----------------------------------------------

    人类在空间里移动—集聚、再移动—再集聚,差不多与生俱来,至今尚未停息。如此宏大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题目,挡也挡不住出现百家争鸣。其中,陆铭的见解一向清晰而鲜明。本书是他最新力作,让我们和同意或不同意其观点的读者朋友,一起来品评其生动的叙述、推敲其关键论证和支撑性证明。

    ——周其仁,北京大学博雅讲座教授、北大国发院朗润讲座教授

    陆铭教授的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用大量的数据说话;二是刨根问底,寻找底层逻辑。他长年关注城市化问题,观点独树一帜。这本《向心城市》,是陆铭教授的最新力作,读懂这本书,就能读懂中国城市化的未来方向,也能解开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对“身在何处”的困惑和烦恼。中国崛起,给我们这一代人提供的最大机会就是:到最有活力的城市,尽情地释放自己积蓄已久的活力。

    ——何帆,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变量》作者

    城市化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城市化进程中某些似是而非观念的影响之大之久更是令人困惑。本书的特色是,在长期观察、深入研究和大量实证数据支持下,对城市化、区域发展、城乡关系等领域的诸多理念和政策,提出了看似“反常识”、实则契合发展逻辑的观点,值得身处城市化进程的各界人士一读,尤其是各级经济活动决策者、城市管理者深读深思。书中课堂授课式的叙事方式,也会使读者在轻松活泼氛围中达成认识境界的提升。

    ——刘世锦,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尽管乡村浪漫主义蔓延,中国乡城转型的革命势不可挡。陆铭教授继《大国大城》后,坚持专业主义和公共政策的情怀,解释了城市何以“向心",如何解决"离心“,并将触角伸向乡村的未来。是一本呈现当下与勾勒未来的震撼作品。

    ——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 清末都市的政治文化与社会统合

    作者:吉泽诚一郎

    19世纪下半叶以降,天津在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也即进入我们通常所称的“近代”。本书通过分析华北港口城市天津各种新的社会现象,希望从城市中发现近代性并明确捕捉这种近代性的具体样貌。本书从民众的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进展、市民的国民意识及民众文化四个方面展开,既试图寻找中国城市在近代化过程中演进的共性,又尝试揭示天津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展示和发展出的特性。

  • 古典世界的城市

    作者:[英]科林·麦克伊韦迪 著 / [美]道格拉斯·斯图尔特·奥尔斯 编

    本书是一部西方古典时期的城市史,也是一部简要的古典文明史。作者追溯了120个古城的建城历史,着重厘清它们在古典时期的发展历程,也交代了它们或是被废弃或是幸存至今的命运。作者采用统一的比例尺为每个城市绘制平面图,直观地呈现不同城市之间的布局与规模差异。对于每个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口规模,作者旁征博引,论断有力。除政治史、军事史、宗教史和文化史,本书还涉及交通史、人口统计学、考古学、文化遗产等领域,将城市放在一个宏观、动态的古典世界来研究,由城市路径探寻古典文明的不同侧面。

  • 日本妖怪化物史

    作者:[日] 江马务

    ★日本风俗史学先驱江马务普及之作★

    ★迅速了解日本妖怪的一本小书★

    ★编辑推荐★

    ◎ 日本风俗史学界的硕学、井上圆了与柳田国男之间的妖怪学先驱——江马务 作品首次引进

    ◎ 为“不可分类之物”分类:从历史演变、妖怪出场的情境、妖怪的形象、妖怪的性别职业年龄等多方面,对妖怪进 行系统性的分类整理

    ◎ 五十余张随文插图,呈现日本经典绘卷中的妖怪

    ◎ 上百条细致译注,帮助读者了解文化背景

    ★名人推荐★

    妖怪终于与它背后的实体分割开来,具备了作为表象或想象力的产物被分析的可能性。这可以说是作为人文科学的妖怪学诞生的瞬间。

    ——香川雅信(兵库县立历史博物馆学艺课长,著有《江户的妖怪革命》)

    ★内容简介★

    “妖怪”是人无法觉察其真面目的不可思议之物;

    “化物”是某种善于变换外形之物。

    幽冥界善于操使妖异的力量,不断翻弄着那根恐怖的提线,向人间降下灾厄。日本人一直深深畏惧着妖怪:食人的鬼、诳骗凡人的狐狸、幽灵……

    风俗史学家江马务在假设妖怪化物实际存在的前提下,探讨自古以来人类与妖怪间的往来——先民们如何看待、如何理解,以及如何应对妖怪化物。

    本书基于从大量古籍中采集辑录的文献记述,勾勒出妖怪与化物的本来面目,由此一窥从古至今的人类之虚妄偏执的流变。

    发表于1923 年的论文《日本妖怪化物史》是柳田国男民俗学所依仗的先驱性妖怪研究。此外,本书另收录《文艺作品中的鬼》《磷火》二文。

  • 七年战争

    作者:[美] 弗雷德·安德森

    ◎ 编辑推荐

    ★ 以帝国为视角,以北美大陆为立足点,正确理解七年战争,不同于传统观点,重新诠释了它的意义和重要价值。

    ★ 既能集众家学术研究成果之所长,又能生动鲜活地讲述七年战争的背景、主要过程和战后影响,情节引人入胜,塑造的人物角色丰富多彩、富有魅力。

    ★ 包含有珍贵的馆藏18世纪 北美地图和图片资料,有助于更直观地感受七年战争前后大英帝国在北美的势力和彼时的北美风光。

    ◎ 内容简介

    18世纪北美大陆发生的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七年战争,但是目前诸多已有的著作和视角低估了这一事件对于北美史、欧洲史,乃至世界史的重要意义。本书选择从1754年开始描绘这场世界大战,这场战争开始时,易洛魁六大部族的外交失误导致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帝国为了争夺俄亥俄河流域的控制权互相对抗;接踵而至的冲突从北美蔓延到欧洲、加勒比海、西非、印度和菲律宾群岛,最终1763年《巴黎和约》的签订,使七年战争尘埃落定。

    但不止于此,作者还叙述了1763年之后混乱的战后岁月,使我们能够将七年战争理解为直接影响远超出征服加拿大的大事件,并对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场大战改变了一切,而且绝不仅仅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特别是1760年以后的延伸阶段,从而使我们深刻地领悟到,战争的力量塑造了殖民帝国之间和殖民帝国内部的多种关系。

    ◎ 媒体推荐

    安德森传神描绘他笔下人物的才能……令人心醉神迷……这是这部杰作的众多闪光点之一。如同所有伟大的历史著作一样,本书不仅是一部编年史,而且是一部研究治国之道的著作。

    ——《外交事务》

    安德森的笔调生动鲜活……他将欧陆各国君主和殖民帝国军官的经历,以及印第安人、贸易商人和殖民地多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混居生活融为一炉。

    ——《洛杉矶时报》

    本书很可能成为法国和印第安人战争的标杆式记述。

    ——《波士顿环球报》

    驾驭如此庞杂的学术专著撰写时,安德森举重若轻……他的叙述涉及面甚广,故事情节丰富,节奏虽快,但内容总是清晰明了。

    ——《纽约时报书评》

    阅读此书令人感到十分充实……任何认为个人对国家命运没有重大影响的人都应该思考一下安德森在本书中的角色塑造。

    ——《华尔街日报》

    获奖

    ⭐️ 2001年度美国历史学家协会弗朗西斯·帕克曼奖

    ⭐️ 2001年度马克·林顿历史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