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最新电子书

  • 逃走的伸子

    作者:[日] 宫本百合子

    东亚女性主义先锋,日本的“波伏娃”

    名导山田洋次、作家杨照、翻译家文洁若推荐

    首摘每日出版文化奖的女作家,与谷崎润一郎并驾齐驱

    宣扬女性意识的跨时代经典名作,赤裸直击女性的迷茫与渴望

    编辑推荐

    ◎日本近代文学重要人物,与林芙美子、平林泰子并称昭和三大杰出“女流作家”:

    与樋口一叶齐名的“天才少女”,17岁出道文坛,受文坛泰斗坪内逍遥叹赏。历史上首摘每日出版文化奖的女作家,与谷崎润一郎同时受赏(该奖后续得主有川端康成、村上春树、吉田修一、宫部美雪等)。

    日本国宝导演山田洋次、作家杨照、翻译家文洁若高度评价。日本艺术院奖获得者平林泰子:在作家的学养上,宫本百合子的水平仅次于紫式部。

    ◎ 日本“波伏娃”——宫本百合子的一生就是一部日本近代女性抗争史:

    《二十四只眼睛》作者壶井荣挚友,共同组织妇女民主俱乐部,推动日本妇女解放、鼓励妇女参与文学创作和社会运动。

    战后抵抗文学先锋、民主主义文学旗手、新日本文学会发起人:中日知识分子对宫本致以神一般的崇敬,她的方向就是时代进步的方向。

    ◎ 近代日本文学1级作品,以女性视角撰写的离婚小说先驱:

    《逃走的伸子》以作者结婚、离婚的经验为素材,忠实记录一个善感多情的少女向往独立,与中产家庭传统习俗和偏见发生的冲突,展示了面临婚姻的人必然面对的问题。对现代人而言,“做自己”仍是困难的“革命之路”,关于原生家庭、爱情、婚姻、自我认同,主角伸子的思考值得每位成年人一读。

    伸子如伍尔夫,她不仅需要“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更想要“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杨照谈书》节目推荐:宫本百合子对婚姻的质问与反思,是“女性主义”在日本出现以前领先时代的自觉。

    ◎ 被称为“心境小说”的私小说上乘之作,日本各大出版社不断重版出来:

    比起易卜生《玩偶之家》和鲁迅《伤逝》,宫本百合子挖掘出女性内心的幽深黑水,正视自身的怯懦矛盾。

    《逃走的伸子》完全从女性角度书写,虽用第三人称,却制造出特殊的窒息氛围,引领读者一同思考,如何才能突破生活中看不见的壁垒。

    ◎ 整体装帧与内容高度契合,沉浸迈入小说世界:

    封面氤氲缭绕,荧光橙稚拙字体:一片昏暗中眺望窗外火烧般的夕阳,预示着走向新天地的盼望。

    内封铁丝网压凹设计,环衬混凝土墙选色,寓意女主翻越无形围墙,挣脱生活的牢笼。

    内文米色顺纹纸,锁线装订,柔滑易翻,阅读感友好。

    ◎ 书后附作者后记+宫本百合子年表,诚挚讲述创作初衷与历程,了解宫本百合子笔耕不辍的热血一生。

    内容简介

    远洋留学的文学少女,爱上了虚弱的文青,她不顾旁人反对,毅然走入期待中的婚姻。未来的信条……现实的幻灭,一个不愿做笼中鸟的女人,勇敢直视理想的失落,伸出手触摸自由。

    《逃走的伸子》是日本作家宫本百合子依据亲身经历所写的自传性小说,讲述了一位出身中产阶级的年轻女性伸子赴美、恋爱、结婚、与丈夫产生矛盾、离婚、重拾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最后自我意识觉醒而迈向理想的生活。小说中,伸子与丈夫、与母亲、与女性密友等人的关系错综交织,场面描绘扣人心弦。

    日本私小说擅长自我暴露的叙述方式,素以深挖人物心理的特点著称。惯常的生活看似风平浪静、没有剧烈冲突,人物的感受却危机四伏、暗潮汹涌。文字叙述上,由于作者受到托尔斯泰等俄国小说家影响,表现出非常细腻的写实风格。

    名人推荐

    日本第一本正面写夫妻离婚的小说,扣人心弦。

    —— 日本国宝级导演 山田洋次

    在“女性主义”尚未成为通用的专有名词,也还没有明确的概念形体之前,宫本百合子已经借由不懈的自我凝视与自我剖析,塑造出完全与传统不同的女性生命意义。也因为是那样走在时代之前的先端探索,没有什么现成理论可供依傍、抄袭,宫本百合子直接从生活体验而来的感动、疑惑、挣扎、决断,格外亲切格外鲜明,经过了将近一个世纪,仍保存着和当今读者直接感性对话,尖锐刺入生命实感的力量。

    —— 作家 杨照

    宫本百合子用她丰富多彩的才能,为日本人民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学遗产。她的许多作品写的都是她个人的经历。但是,她笔下的世界,绝不是个人的小天地。她所创造的人物——比如伸子——也都是足以反映时代和环境的典型人物。

    —— 翻译家 文洁若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和鲁迅的小说《伤逝》都是在新旧价值更替之际,以新的角度剖窥婚姻与同居生活,但宫本百合子的《逃走的伸子》在女性心理层面挖凿更深,也走得更远。宫本百合子写婚姻的独到之处,在于她赋予女主角内省的能力,将女性的婚姻困境拔升至一个高度,让人看清女性离婚,对抗的不只是外人悠悠众口,贴身肉搏的对象其实是自己。这是对婚姻、阶级与性别的深刻觉察,比起前人笔下离家的妻子,宫本挖掘至伸子内心的幽深黑水,正视自身的怯懦矛盾。

    —— 梁实秋文学奖、时报文学奖得主 廖梅璇

    号称人人平等的今日,女性的处境仍值得关心。《逃走的伸子》所反映的,是几十年前只有少数女性才意识到的问题,今日已成为大多数年轻女性真实体会到的社会现实问题。

    —— 文学评论家 水野明善

    伸子就像她的名字一样,象征着无拘束发展的女性,而且是决不妥协、顽强拒绝惰性的女性,我认为伸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

    —— 日本近代文学研究者 渡边澄子

    在作家的学养上,宫本百合子的水平仅次于紫式部。

    —— 日本艺术院奖获得者、小说家 平林泰子

    迄今为止,写日本妇女的作品很多,但是把妇女真正作为时代和社会的典型,在未来发展的展望中来描述她们的作品几乎还没有。在这个意义上,宫本百合子的作品在明治以来日本文学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日本文艺评论家 藏原惟人

    获奖情况

    作者曾获日本第1届每日出版文化奖

  • 麒麟

    作者:周游

    瑞兽杀人,盛世惊悚

    福祸有数,命运如笼

    清乾隆年间,江南名城苏州,大案奇案接连发生——苏州城外的藏鼎山上,巨额官银被抢,凶手还残忍地将官兵尸体肢解,摆出奇怪的图案;苏州城的大街上突然出现了一只凶猛无比的麒麟,这种传说中的“瑞兽”不仅没有带来祥瑞,反而大肆展开杀戮,血洗苏州城;祗园寺维修佛堂时,意外从地底下挖出一个大瓮,里面有一个打坐了四百年的老和尚,被挖出后气息尚存……

    隐姓埋名于乡野的陶铭心,暗地里却背负着一段死而复生的惊天秘密。但家道中落、身犯死罪只是他厄运的开始。在命运的裹挟下,他无意识地卷入各派势力的阴谋、秘密与争斗之中,明面上的杀戮与危机,交织着暗地里的操纵与诡计。真相每揭开一层,都不断刷新着一个正人君子对于恶的认知底线。当真相揭穿后,只剩半条命的陶铭心方才醒悟,自己的一生,不过是别人写好的剧本,自己穷尽一生地抗争,但始终无法冲破那量身定制的牢笼!

    苏州,这个乾隆南巡必到之处,汇聚了改名换姓避难的传统儒生、舌灿莲花的说书人、法兰西基督教会传教士、不知是否要留辫子的混血儿、胆小怕事却又叛逆的青年、守旧却刚正的妇道女子、心怀正义又回归习俗的女侠、珠胎暗结的官员们、民间反清势力的领头人……在那样辉煌的时代下,总有太阳照不到的角落。为了更好地活着,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可见人的手段,都陷入自己身份认同的泥淖中。时代的繁荣昌盛反射进每个人的生命,照出的都是一幕幕荒诞不经的悲剧。

    *一头真假难辨的麒麟,十段自以为是却命中注定的扭曲人生。*

    作家萨苏推荐:文笔有冯梦龙之趣,读来似二月河梦回。

  • 玩笑

    作者:[意] 多梅尼科·斯塔尔诺内

    多年来,丹尼尔在米兰独居,专注创作。有一天,在大学任教的女儿请他回那不勒斯住几天,在她与感情不合的丈夫出差时照看小马里奥。七十岁的马拉里科不得不回到故乡,住进他度过自己童年、充满过往“幽灵”的公寓。

    在筋疲力尽、心不在焉的老画家与不知疲倦的“小战士”斗智斗勇的同时,他也陷入对自己当年理想和生活选择的深思,一个暴力、不安定和充满激情的那不勒斯浮现出来,它在丹尼尔身上留下的印记,依然清晰。

    多梅尼科·斯塔尔诺内继《鞋带》之后,在新作《玩笑》中再度聚焦家庭关系。他用一部紧凑的小说让读者始终面带微笑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精确剖析人们的害怕,面对生命的顽强时的那种不知所措。

  • 悉达多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赫尔曼·黑塞的自我心灵救赎之旅。

    ·1922年初次出版,即在德国售出10万册,此后常年居于销售榜之首。继而翻译为几十种文字,全球销量几千万册。

    ·英译本被认为是美国嬉皮士的“崇拜之书”,参与战后美国青年运动,二战后“垮掉的一代”,几乎人手一本《悉达多》。

    ·写石头、写河水、写人生,平凡之物体现着最深的人性。能够启发人怀着爱、惊叹和敬畏的感情去对待世界、我以及其他一切生灵。

    ·德语直译,译本之外,还附有十万字的作品解说及译后记(评注),开启一种译、评、注一体的新风范。

    ——————

    内容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赫尔曼的小儿子布鲁诺患上了一种严重的疾病,1916年,他的父亲去世了,婚姻危机,妻子的精神疾病,使这位本已著名的作家兼诗人陷入了深深的抑郁。在这种境况下,作者开始创作了本书。

    在1922年所著的这部作品,也是其第九部作品,描写主人公悉达多在古老的印度追求他自己的三个重要历程的过程。从自觉的禁欲主义,通过自我放逐和视觉感官享受,最终内心的和平成为他追求生命的最终目标。用一种简单,诗意化的语言写就。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内心的自我,他踏上了自我寻求之旅。在享受了纵情欢愉的快乐与奢华生活之后,他厌弃了感官刺激的一切,来到那河边。在河边,悉达多终于觉醒,体验到自我与瞬间的永恒。

  • 天堂

    作者:[英]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故事发生在百年前处于德国殖民阴影下的东非桑给巴尔,这片多种文明交融、多种宗教并存的古老土地。男孩优素福被父亲抵押给商人阿齐兹偿债,从此跟随商队行走异乡,亲历生存之难。他困惑于他成长仪式上的领路人阿齐兹的阴阳莫测;他好奇于被深锁在花园背后的疯女人的泣泣私语;他痴迷于旅途中那座火焰墙般的巍峨悬崖,它仿若天堂之门,令他天眼开启:是忍辱偷生,守着方寸店铺变成一个小掌柜,还是在残酷的世界中变得像铁一样结实,去找寻有花园和喷泉,更有自由与尊严的穷人的天堂?

    《天堂》发表于1994年,是古尔纳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借少年未经世事、不加滤镜的视角,将一个男孩的成长故事嵌于社会动荡、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中,通过书写一代移民的前生,来“努力保存那种记忆,找回人们赖以生活,并以此认知自我的那些时刻与故事”。

  • 起初·纪年

    作者:王朔

    王朔沉潜十五年,亮出压卷之作!

    “我以往的作品多少都在写自己,可算作‘非虚构’;只有这部作品,才是我真正意义上的虚构小说。”——王朔

    ·

    将中国当代小说推向新高度

    【突破】现代西方小说的叙事格局,承续中国古典小说的气韵而又大胆超越。

    【跳脱】宏大叙事的窠臼,而以柴米油盐的日常细节与天马行空的想象,让历史中的人纷纷活了过来,走到我们中间!

    【博采】正史、方志、传说、文学、诸子百家、天文、地理、气象、医学、数学、物理……

    文化功底深厚,建构奇绝“朔式”时空,包罗万象!

    ·

    语言达炉火纯青之境,一部用嘴而不是用手写的巨作

    北京话,间或有陕西话、吴语、粤语,流行语、网络梗、民间俚俗语……

    在千姿百态的语言之间自如切换,在正经严肃与轻松戏谑之间、在古今中外之间灵动跳跃。

    亦庄亦谐,亦真亦幻,时而阳刚豪迈,时而阴柔缠绵,丰富到不可思议的奇妙文字。这是一场文学的狂欢,读者的盛宴!

    ·

    丰饶的境界和层次

    令人捧腹的语言 → 回味良多的故事 → 丰富翔实的细节 → 何谓天地,何谓人

    可为幽默乐趣读它,也可为回味良多的故事读它;可以咂摸经得起细品的细节,也可领悟何谓天地、何谓人。

    “我找到现在这个故事,我的全部思想感情都能安放进去,这个结构特别合适,我把它投射到古代和远古以后反倒自由了。”——王朔

    ·

    我读《起初》,诚心诚意佩服作者巨大的想象力,完满的表现力,惊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高超的结构与塑造人物的能力。过去我们常说,王朔难以被同代及后辈的作家所超越,现在王朔超越了他自己。这似乎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却也在情理之中——只有他肯下这么大功夫,只有他能有如此收获。——止庵

    ·

    王朔这本书真是又快乐又寂寞,他就像说了一场漫长的脱口秀,从头到尾却没有现场观众;但他又像立起了密密麻麻的无数面哈哈镜,每个人都可以梳头照镜子,找到和自己有关的印证,作者和读者之间有一种掰手腕的乐趣。——史航

    ·

    多年来,我一直盼着哪天把这本小说写出来,我就踏实了。可以放心去过自己的日子,到处转转,到异国他乡看看风景,像电影里那样一个人开车长途旅行去看望朋友,或素未谋面的亲人,吃一点没吃过的东西,每天躺着晒太阳,或开个酒吧。——王朔

    ·

    ·

    【内容简介】

    《起初·纪年》是四卷本长篇小说《起初》中的一卷。

    ·

    本卷取材自汉武帝故事。

    王朔以我们熟知的历史为出发点,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安放其中,凭借丰富的想象力,讲述了从汉武帝亲政到去世为止近五十年的人生,以及生活在他的时代的众多立体饱满的人物。

    李广、李陵、司马迁、张骞、司马相如、陈阿娇、卫子夫、霍去病等各自跌宕起伏又彼此交织的经历,汇成群星璀璨的故事之网。

    ·

    一场大梦,有嬉笑怒骂,也有荡气回肠。

    情大于盛名。这是一代帝王的故事,但归根结底,是人的故事。

    ·

    本书取材于《资治通鉴》《汉书》《史记》所载汉武旧事。历史就是故事。历史景观自有其深远和无垠,一旦进入有特别大的身不由己,有些视角不容遮蔽,走着走着就在故事之外上千年。当我起大妄想准备上探、觊觎一下我国文明源头,就把自个搁这儿了。——《<起初·纪年>自序》

    ·

    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而且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不过并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却也许暂时还有存在的余地的罢。——鲁迅《<故事新编>序言》

  • 赞美沉默

    作者:[英]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我感到胸口有硬块,医生告诉我可能是心脏病,而我的确有心病。

    离开非洲故土20年,我在英国的中学干着不喜欢的工作,和爱玛的爱情在平庸的日常摩擦中消耗殆尽。

    直到一封家书邀请我回国探亲,他们在为我张罗相亲的事儿。是的,我从未向他们告知英国的一切,在他们眼中,我还是个单身汉。此行我也另有目的,我想要母亲打破多年的沉默,让她说出父亲的出走之谜。他为什么可以抛下妻儿,一走了之?

    我坚信在厘清过往的谜团之后,我和爱玛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但终将事与愿违……

  • 北流

    作者:林白

    一首《植物志》,打通人与自然的阻隔,照出李跃豆记忆深处的世界。从此,她在二十一世纪的粤港地区穿梭,却又如遁形般游走于不同时代坐标中。移步换景下,她不断变化,亦不断生长。似已隐匿又在时间的流动中循环讲话的亲友,带出一个斗转星移的二十世纪下半叶。浮动的农场闪烁着独特光芒,嬗变的词语照耀着寻回的故土。当时空与变化中的面庞紧密相依,情感的源头与归处竟意外地合二为一。所有的信息汹涌而至,岁月的缺口成为包罗万象的南国之诗。

  • 一团坚冰

    作者:杨知寒

    班宇、双雪涛之后,“东北文艺复兴”浪潮的接力书写

    九篇东北故事,小说版《漠河舞厅》

    讲述冰天雪地里的人世严寒

    《一团坚冰》是青年作家杨知寒的中短篇小说集。

    故事是藏人的好地方。九篇东北故事,里面藏着许许多多在人世严寒里行走的人:

    迟敏开枪终结了妹夫的性命,却终结不了两家人数十年的恩怨;

    少女逃学隐身于公交终点站旁的佛寺之中,她既在逃避,也在追求;

    连续更新八年的朋友圈终于中 断,瑞贝卡消失于网络,李小瑞消失于人生;

    坐在蓝桥饭店吃着雪衣豆沙的老戏子,等待门帘突然被掀开,等待一出戏再次被唱响……

    人如同一团巨大的坚冰,谁又真的能在里面藏进火种呢?

    【编辑推荐】

    萧红青年文学奖得主、“90后”新锐作家杨知寒全新小说集

    1994年出生的杨知寒有着丰富的文学经历,从网络文学转场“纯文学”写作并已初露锋芒:小说发表在《人民文学》《花城》《上海文学》等重量级期刊;获得萧红青年文学奖、豆瓣阅读征文大赛最佳人物奖、“《钟山》之星”年度青年佳作奖等奖项;作品先后入选中国小说学会年度小说排行榜和中国城市文学排行榜年度榜单。

    “东北文艺复兴”浪潮的接力书写,讲述冰天雪地里的人世严寒

    杨知寒是“东北文艺复兴”浪潮的接力者,看似失序而又自成圆满的底层人事是她着眼之处:隐身佛寺的辍学少女、苦等搭档的落魄戏子、送走老虎的驯兽师、流连网吧的女教师……不同于班宇、双雪涛、郑执,女性身份使她对人物微妙的情感有更加细腻的把握,冰天雪地里每一个超脱世俗的故事,内里都有着人世严寒的顺理成章。

    恣意日常的语言,峰回路转的情节,交织成小说版《漠河舞厅》

    小说语言不事修饰,如流水恣意展开,虽使用东北口语,但不难理解,反倒贴切而日常,自带东北腔调的冷幽默;情节中常有伏笔埋下,待到揭开时颇使人有豁然开朗之感。语言和情节交织一处, 如同小说版《漠河舞厅》,冰雪衰老,尘封入海。

    独特封面设计,诠释“人如同一团巨大的坚冰”

    封面以3D建模的巨大冰块作为主视觉图,呼应书名。“一团坚冰”来自东北常见的冰雕,而冰里藏火的冰雕很难实现,正如同一个个在人世严寒中行走的人很难保有内心的火种。但冰块里留有微光,一片灰败里总有生机在酝酿。

    特邀新锐设计师谢翔操刀封面设计,封面精选牛皮纸专色印刷, 手感精致。

    【译林出版社“现场文丛”书系】

    《一团坚冰》是继陈思安《活食》、周恺《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朱宜《我是月亮》、王苏辛《马灵芝的前世今生》、三三《俄罗斯套娃》之后,“现场文丛”书系的第六部作品。

    “现场文丛”是由著名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主编,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连续书系。以瞩目汉语文学未来的可能性,推动中国青年文学图书出版为目标。书系勘探35岁以下的中国青年写作现场,鼓励文学探险和实验,旨在遴选世界文学视野的青年性和创造性的写作者。

  • 如何建造一座小木屋

    作者:[英 ] 莎莉·库特哈德 著 / [英] 李·约翰·菲利普斯 绘

    一看就懂的小木屋建造全过程图解指南

    精彩手绘图+专业说明

    田园梦实现方法论

    ◎ 编辑推荐

    小木屋是田园梦的基础设施

    范成大的“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不知激发了多少人的田园梦:一个小窝,远离尘嚣,仰望浩瀚星空,坐看云卷云舒, 静听蜻蜓蛱蝶……拥有本书,即便连锤子也未曾使用过的门外汉,也能实现这个梦想。

    一看就懂的小木屋建造全过程图解指南

    本书包括工具和材料、建筑技巧、地基、大建筑工程、小木屋内饰五部分内容,是小木屋建造全过程的图解指南,文字通俗易懂,指导意见专业,插图丰富且细致入微。一书在手,所需工具和建筑材料清单都有,也不用担心超预算,一座小木屋就能拔地而起。

    步骤详尽,精彩手绘图和文字完美贴合

    每一项工作细分为很多步骤,每一步骤都详尽介绍。比如安装门合页,一共分为10步骤:

    ①标记合页位置;

    ②标记合页厚度;

    ③切割合页安装槽四周;

    ④切割合页安装槽深度;

    ⑤对齐门扇和门框;

    ⑥标记安装螺丝钉位置;

    ⑦合页置于门扇上;

    ⑧修整合页安装槽;

    ⑨用螺丝钉固定;

    ⑩把合页用螺丝钉钉在门框上

    各种贴心的安全和操作提示

    除详细步骤说明和精美手绘图外,还补充了很多有用的提示:材料、工具、警告、注意事项、基本常识、问题解决、正确做法。

    ◎ 内容简介

    范成大的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不知激发了多少人的梦想:一个小窝,远离尘嚣,仰望浩瀚星空,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蜻蜓蛱蝶……

    《如何建造一座小木屋》,文字通俗易懂,指导意见专业,插图丰富且细致入微。一书在手,工具和建筑材料不愁,也不用担心超预算,一座小木屋就能拔地而起。即便连锤子也未曾使用过的门外汉,也能实现这个梦想。

    ◎ 媒体推荐

    小木屋和男人窝儿、归隐田园非常盛行,为了让大家能够建造自己的隐居小木屋,莎莉•库特哈德用了两周,花费2500英镑,设计并写作了这本《如何建造一座小木屋》。这本书由Laurence King Publishing出版,对于那些想建造个性化小木屋的人非常有用。或许再加上植被屋顶、电器安装部分,就更完美了。

    ——《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

    即便从未用过锤子的门外汉,也可以建造自己梦寐以求的隐居小木屋?选择本书就相当于拥有了一张入场券。本书是非常好的施工指南,精美手绘图和专业的说明文字完美搭配,指导你一步一步地施工,怎么选建材,选工具,做工程预算。

    ——《真实家居》杂志(Real Homes)

    莎莉带着一股子豁出去的劲头,决定动手建造自己的小木屋,结果一座惊艳而宁静的写作小屋拔地而起。本书的目标读者是那些热爱DIY、像她一样,跃跃欲试的新手。本书非常显著的特点是,专业的操作指南、选择材料和工具的专业意见、专业的图解。

    ——《约克郡邮报》(Yorkshire Post)

    讲得清楚明了,是可以操作的,绝不是可望不可及的。对于那些想在花园中建造工作间的人来说,本书是本年度最畅销的指南书,它的装帧设计精妙、美观、大方。

    ——小木屋建造网(www.shedworking.co.uk)

    莎莉•库特哈德的书《如何建造一座小木屋》提供了手把手指导,根据书内指导可以在花园一角建造一个宁静室内空间。李•约翰•菲利普斯根据莎莉•库特哈德的文字说明为本书配了精美的插图。

    ——Hole and Corner magazine

    一份手把手指导的小木屋建造完全指南。

    ——英国《园艺画报》(Gardens Illustrated)

    谁不梦想有一个可以远离尘嚣的角落呢?此书就告诉你怎么创造一个。

    ——英国《先驱报》(The Herald)

  • 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

    作者:[美] 凯瑟琳·麦考利夫

    ◎ 作品看点

    ★ “最佳美国科学和自然写作奖”得主、畅销科普作家凯瑟琳·麦考利夫经典著作

    ★ 美国亚马逊网站“编辑精选”好书

    ★ “社会生物学之父”爱德华·威尔逊、《科学》《自然》《华尔街日报》专业推荐

    ★ 从生物科学到地缘政治,从人类思维框架到社会文化规范,精彩纷呈的有趣生物,令人信服的跨界研究,见证前沿科学与人类心理、社会习俗、宗教信仰、政治观念令人激动的交织与碰撞。

    ★ 作者观点新颖,文笔流畅幽默,将科学研究编织进高潮迭起的故事之中,以高超的叙述方式,带领我们打开寄生世界之门,发现我们身边的隐形操纵者,更新观察世界与人类的视角。

    ◎ 内容介绍

    老鼠被寄生后主动靠近猫?

    ◆ 被寄生的鱼儿故意吸引天敌注意,毫无反抗被吃掉?

    ◆ 你可能变成寄生生物的私人保镖、保姆、司机和仆人?

    ◆ 寄生使我们对陌生外来群体产生更多排斥,导致偏见、仇视、种族主义?

    ◆ 我们的思想真的由自己做主吗?

    寄生生物与宿主已经彼此纠缠斗争了数十亿年。

    这些“隐形”的寄生生物是现实世界的魔术师、巫师、脑外科手术大师。它们能够操纵不同的宿主做出大量反常行为:将自己暴露在天敌的视野内,以各种方式牺牲自己,甚至改变自身性别,而这一切仅仅是为了不择手段完成自身的进化。

    蚂蚁、蜜蜂、老鼠、猫、狗……甚至人类,都处在寄生生物的操纵之下。由宠物传给我们的寄生虫,很可能使我们性情大变,让我们变得鲁莽、冲动甚至精神失常。

    在文化层面上,因循守旧、集体主义、政治保守、重视公共卫生的宗教条例……寄生生物也在悄悄改变着我们的饮食习惯、择偶倾向、信仰习俗,甚至政府公共政策,渗透了我们的整个世界观。

    本书不仅是一趟深入寄生生物和宿主内心的冒险之旅,更是一次对寄生与文明关系的深度考察。

  • 单身女性的时代

    作者:[美]丽贝卡·特雷斯特

    「理想国纪实01」

    《纽约时报》年度好书,豆瓣热门两性关系图书全新修订再版。

    ★ 追溯近代女性单身史,讲述当代30位女性的故事。美国记者特雷斯特直击单身女性群体,将单身女性纳入美国近代史的历程,结合政治、经济及两性关系的发展,追溯美国女性单身史,并采用社会学研究方法访谈了21世纪约30位单身女性,讲述不同时代女性积极追求自身权益并 影响了美国社会方方面面的故事。

    ★ 多角度视角,真实再现单身女性的生存境况。这不是一份“独身宣言”,不仅呈现了单身的积极一面——更自由的人生、更多元的选择,也真实记录了单身女性面对的困境——内心的挣扎、住房的成本、不利的税收政策、养老难题,真实再现单身女性的现实生存面貌。

    ★ 多人群样本,描绘出单身女性的生活群像。书中涉及的女性,既包括早期积极争取权益的女性主义代表人物,也包括当代不同族裔、不同层级、不同教育背景的女性——职场中的女强人、单身妈妈以及女大学生;不仅涉及富有单身女性面对的问题,也触及贫困单身女性的困境。

    ★ 单身是一种能力,展现女性的多元可能。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来理解“单身”——单身意味着思想上的自主、经济上的独立。通过记述不同单身女性面对事业、婚姻、生育时的选择,作者向我们展现了女性的多元可能。结婚与否,女性都需要一种保持单身的能力。

    ★ 《纽约时报》年度好书,豆瓣热门两性关系图书全新修订再版。本书初版长期位列豆瓣热门两性关系图书TOP10,被读者评为“每个女性都应该看的书” “我们这个时代的女性主义‘圣经’” “有态度又客观”“还原真实的单身女性的生活以及面临的问题”“展示多样的、积极的女性的可能”……在2018年初版基础上,本版对全稿进行修订,进一步优化了某些语言表述,核定了某些术语、人名,加入参考文献,同时重新进行装帧设计,进一步提升了阅读体验。

    本书是一部关于21世纪美国单身女性的生存录。作者特雷斯特密切关注这一群体,从近百个原始访谈中选取了约30位女性的故事,其中有叱咤职场的女强人,有兼两份零工的单亲妈妈,有敢爱敢恨的女大学生。尽管她们肤色、族裔多样,生活环境与教育背景不尽相同,但这些单身女性积极争取自身权益,影响了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追溯女性单身的演变史、记录当代单身女性的生存状况,作者提醒我们:单身是一种力量,意味着思想上的自主和经济上的独立;结不结婚,女性都需要一种保持单身的能力。是时候开启一个“单身时代”了。

  • 捏造

    作者:[日] 福田真澄

    他们要用“正义的笔”

    声讨教师欺凌学生

    可没人听他说 “我没有做过”

    获新潮纪实文学奖

    ————————

    媒体与公众组成的“乌合之众”,

    引发一场现代“猎巫”。

    2003年,福冈市的一所市立小学,发生了一起老师欺凌学生的恶性事件。一名男性教师以种族歧视为由,对“有美国 人血统”的四年级学生处处找茬,施行恶毒的语言暴力和残酷的体罚,甚至要求学生“去死算了”。该学生的家长对教师提起民事诉讼,550名律师自发组成原告律师团。福冈市教育委员会也对教师做出了停职处罚。

    行为如此恶劣的教师堪称罕见,经《周刊文春》《朝日新闻》等主流媒体报道,引起轩然大波,涉案教师被冠上“史上最恶劣的‘杀人教师’”的名号。

    但欺凌事件真的发生了吗?随着调查的深入,事件发生了惊人的逆转……

    ————————

    编辑推荐

    《捏造》讲述了日本一名小学教师遭受毁灭性诬陷的真实事件。面对家长一面之词的指控,校方只求息事宁人,媒体只顾追逐热点,公众则轻信盲从、以讹传讹……漏洞百出的谎言,竟发酵成了一桩持续10年之久的冤案。这是一场荒诞的闹剧,是现实版的《狩猎》。

    本书的代入感很强,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蒙冤教师百口莫辩的绝望,令人感同身受。在集体狂欢式的猎巫中,人人自诩正义,个个义愤填膺,却不知自己早已陷入了非道德的人性黑洞。在网络新媒体高度发达、快餐式浅阅读成为时尚的当今社会,《捏造》揭示的人性真相尤其值得人们深刻反思。

  • 东大女子

    作者:[日] 太田敏正

    东京大学是全球大学排名最高的亚洲学校,然而在东大每年入学的3000人新生中,只有不到两成是女性。

    “东大女子”在日本社会中是一个带有特殊意义的标签,一方面意味着这些拥有日本最高学历的精英女性在智商、能力上的出类拔萃,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高冷、强硬、缺少女性魅力等固化形象,暗示着她们背离了日本女性相夫教子的传统道路,闯入男性主宰的社会不得不付出的沉重代价。

    本书将揭开这些被视为“男强女弱”社会的异类的高学历女性在求学过程,工作,生活与家庭所面临的进退两难的真实情况,以及她们对抗社会偏见、追求性别平等和自我实现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成就。

    正如有识之士指出,如果这群比其他人更有能力、本应更有选择余地的女性都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么社会多样化的实现更是无从期待。可以说,东大女子的生活状态正是日本未来社会的先兆。因此,“只有当东大男女性别比例达到1:1之时,才是日本真正变革之际。”(中屋健一)

  • 我成长的音乐时代

    作者:[日]大友良英

    ◎享誉国际的日本音乐家大友良英,日本新即兴音乐和地下音乐的代表人物。

    ◎宛如电影般精彩的音乐少年成长记,一部充满笑与泪的二十世纪音乐史。

    ————————

    【编辑推荐】

    ※大友良英,享誉国际的日本音乐家。他是日本新即兴音乐和地下音乐的代表人物,也是与中国渊源颇深的电影配乐家。他曾为许鞍华的《女人,四十》《阿金》、严浩的《天国逆子》《太阳有耳》、何建军的《邮差》等诸多经典作品创作配乐。而近年来,他为《海女》《花束般的恋爱》等高人气影视剧创作的配乐,也使得他的名字在新一代的观众和乐迷中更加广为人知。

    ※本书是大友良英的自传性音乐随笔集,介绍了伴随他成长的诸多有趣音乐。曾是音痴又不会乐器的少年,却被牵引着闯入了音乐的世界,从歌谣曲、流行乐、摇滚乐、自由爵士到噪音音乐……一首首经典名曲,交织着诙谐逗趣的成长故事,让人忍俊不禁。这些音乐,改变了他的人生;而记录它们的文字,则汇聚成了这部有笑有泪的二十世纪音乐史。

    ※坂本九、奥特Q、披头士、007、卡朋特、吉米·亨德里克斯、平克·弗洛伊德……悉数登场!每一篇宛如电影般精彩的故事后,还附有原书编辑撰写的音乐专栏,对文中提到的歌曲及当时重大事件做出的扩展性简介,资料丰富,值得收藏,乐迷必入!

    ————————

    【内容简介】

    大友良英,享誉国际的日本音乐家。他是日本新即兴音乐和地下音乐的代表人物,也是与中国渊源颇深的电影配乐家。

    本书是大友良英的自传性音乐随笔集,介绍了伴随他成长的诸多有趣音乐。曾是音痴又不会乐器的少年,却被牵引着闯入了音乐的世界,从歌谣曲、流行乐、摇滚乐、自由爵士到噪音音乐……一首首经典名曲,交织着诙谐逗趣的成长故事,让人忍俊不禁。这些音乐,改变了他的人生;而记录它们的文字,则汇聚成了这部有笑有泪的二十世纪音乐史。

  • 读图观史

    作者:贺西林

    汉唐美术开创格局,成就风范,在诸多领域开后世之先河,启未来之风气,树时代之楷模。其以特有的视觉方式建构了帝国形象,描绘了现实生活,营造了死后世界。近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发掘迅速推进,视觉材料大量涌现,为汉唐美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动力。

    本书收录了作者历年来发表的十篇有关汉唐视觉文化研究的论文,并对其做了补充修订,依据主题和内容分为三编,即图像表征与思想意涵、图像考辨与知识检讨、图像传承与文化交融。作者旨在透过可视的图像和固态的物质遗存,揭示其内在逻辑理路和创造动机,进而实现重构历史体验的目标。本书集中展现了作者多年来就汉唐视觉文化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心得,所收录论文深化了多项研究议题,拓展了美术史研究的视域和格局,也为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文化史提供了学术支持。

  • 纠缠小史

    作者:[英]伊恩·霍德

    ◎ 内容简介

    自智人踏上演化之路起,人与物的关系便牵引着历史前行的轨迹。

    从游群到部落到酋邦再到国家,从最初掌握用火的奥秘,历经石器、青铜与铁器时代,直到工业与信息文明,人类前进的每一步都被与其纠缠最深的造物命名和定义。今天,人们感叹越来越难以摆脱对物的依赖,殊不知自远古时起,人类便一直如此。

    带着对人–物关系的追问,考古学家伊恩·霍德带领读者返回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从谷物的驯化到轮子的发明、从棉纺织工业到全球消费资本主义,借助考古学独有的远见,重新思考人类的演化方向,审视我们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 编辑推荐

    ★ 既是智人,也是匠人,我们与物的关系,决定着历史将往何处去

    每一次时代变更、技术革命,背后都是人与物关系的调整。人与物相互依赖、彼此纠缠,人类的历史,就是纠缠的历史。

    ★ 美国考古学会杰出成就金章&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勋章得主作品

    半个世纪的实践与理论互鉴,重思人类与文明的演化之旅

    ★ 以考古学眼光贯穿一万年历史,理解今日全球问题的史前根源

    “伊恩·霍德为人类演化的宏大叙事构建了一种考古学的新视角。《纠缠小史》第一次令人信服地解释了文化变迁中的方向性。”

    ◎ 媒体评论

    伊恩提供了一种弥合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巨大鸿沟的新方法。

    ——罗伯特·普雷克,宾夕法尼亚大学人类学教授

    在这本重要的书中,伊恩·霍德展示了物之所以重要,并非因为它们代表了什么,而是因为一切事物间相互纠缠的依赖关系引出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约翰·C.巴雷特,谢菲尔德大学教授

    伊恩·霍德的新演化论模型赋予人类与物的纠缠以突出地位,极为清晰地描述了人与物相互引领的长程路途。

    ——卡尔·克纳佩特,多伦多大学艺术史教授

    在研究我们如何陷入物的纠缠时,研究者通常集中关注人的能动性,与之相反,霍德妙趣横生的著作则发展了物的系统理论,这一系统将人类演化困在其中。

    ——皮埃尔·勒蒙尼耶,《俗物:物质性与非语言沟通》作者

    伊恩·霍德为人类演化的宏大叙事构建了一种考古学的新视角。《纠缠小史》第一次令人信服地解释了文化变迁中的方向性。

    ——傅稻镰,伦敦大学学院教授

    伊恩·霍德为回答如下问题作了勇敢的尝试:为什么人类日渐将自身置于越来越大量的物的包围中,以至于自身的存在都受到威胁?本书为理解当前环境与气候危机的深刻根源作出了重要贡献。

    ——朱利安·托马斯,曼彻斯特大学教授

  • 中华帝国晚期的大众文化

    作者:(美) 罗友枝 / (美) 黎安友 / (美) 姜士彬

    20 世纪70 年代末,西方史学的研究取向发生了变化。年鉴学派史学家们放弃传统年鉴学派对经济、社会和变化的研究,不再支持总体史学,他们收编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把注意力转向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社会底层和以前不被关注的方面,如边缘人群体等,到了80 年代更转向了视个人为研究主体,以政治、饮食、服装、日常语言、身体等为研究主题的新文化史。《中华帝国晚期的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一书便是这次史学“文化转向”所影响的产物。

  • 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

    作者:昝涛

    ●北京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昝涛老师新作

    ●聚焦全球化下的当代中东

    ●以伊朗、土耳其、埃及、叙利亚、伊拉克5个大国为主干

    ●中国前中东问题特使、前驻沙特和埃及大使吴思科作序

    ●从跨国史、现代化、全球化、文明史、地缘政治、能源政治等多重视角观察中东

    中东,人类文明的摇篮。这里诞生了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孕育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三大宗教,成就了阿拉伯帝国、波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等伟大帝国的辉煌。

    然而如今,中东却成了动荡和战乱的代名词。宗教冲突和战争频发,民众抗议此起彼伏,恐怖主义肆虐。文明的摇篮如何变成了混乱的温床?

    在《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历史视野下的中东大变局》中,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专攻中东研究20多年的昝涛老师,将为您揭开中东乱局的真相,探讨中东动荡的根源。全书从历史的视角切入,先是回顾了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和奥斯曼—土耳其文明给当代中东留下的遗产,然后从不同角度观察中东五个大国的现状:

    伊朗,在经历了“伊斯兰革命”之后,仍在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拉扯下动荡不断;伊拉克,经过被美国主导的重建,前途依旧不甚明朗;埃及,经历了两次革命的冲击,竟又回到了军人主政的原点;叙利亚,在各大国的干预下,胶着了十年的内战还是看不到尽头;土耳其,在埃尔多安和正发党的长期执政下,开始怀抱着“新奥斯曼主义”去追逐自己的“大国梦”。

    除了国别的视角,昝涛老师更是从现代化、全球史、地缘政治和能源政治等多重角度,观察近几十年来,尤其是“阿拉伯之春”爆发以后中东整体上的新变化:为什么说全球化和现代化是IS等恐怖组织兴起的原因之一?伊朗和土耳其为何成了主导中东地缘政治的两极,历史竟仿佛回到了奥斯曼帝国和萨非帝国争霸的时代?美国的页岩革命给中东的石油政治又带来了哪些冲击?巴以问题为何已经被边缘化?……

    如今,随着IS的衰亡,自西方崛起以来便困扰着伊斯兰世界的问题——既要现代化,又不想失去伊斯兰色彩——重新成为中东各国的主要议题。“后IS时代”的中东将走向何方?是否会继续动荡下去?我们也许可以从昝涛老师为我们梳理的脉络中找到答案。

    【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既有普及文化功能,又有学术贡献的好书。16世纪欧洲人由海路来中国通商与传教之后,一些士大夫开始对欧洲文明感兴趣。今天,任何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欧洲的历史文化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位于欧亚非三大洲中枢的中东和拥有17亿人口的伊斯兰世界,却可能懵然无知。针对国人这种由“西力东渐”而形成的知识结构,昝涛教授精准地勾绘了“历史视野下的中东变迁”。

    ——张信刚,香港城市大学荣休校长,北京大学名誉教授,清华大学名誉教授

    昝涛老师是中国著名的中东问题专家,尤其对奥斯曼—土耳其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非常熟悉,如数家珍。这本新作是昝涛老师对“阿拉伯之春”爆发以后十年中东历史变迁的纵横爬梳与思考,视野也超越了他传统聚焦的奥斯曼—土耳其,进而视野更加开阔,观察更加前沿,也更有大时代和大历史的脉动,突出了对中东各民族的再认识,以及彼此互动关系的学理思考,分析十分透彻,鞭辟入里。

    ——马晓霖,国际问题专家,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

    巴尔干是火药桶,中东至少是它的平方。因其事务复杂,捋清脉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可它偏偏事多,且频发。如此,读者需要一本读物,把乱麻捋成线团。昝涛教授是土耳其问题专家,这部分写的顺手好读。其它部分,写埃及、沙特、伊朗、伊拉克、叙利亚……有予读者“线团”之功,读者可顺着昝涛教授的思考、评论路径,找到各自的需要。

    ——刘苏里,万圣书园创办人

    昝涛老师的《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历史视野下的中东大变局》,立足区域国别研究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心得,聚焦全球格局下的中东,追溯历史脉络与文化传承,探究现实局势与社会根源,为青年学子通过通识教育开拓视野打开了一扇大门。

    ——吴冰冰,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

    一次历史学家对中东地区社会、宗教和政治问题的全景式深度导览,带领读者去“理解”中东,去感受中东地区在人类文明史进程中的深层脉动。无论在区域国别研究方面,还是作为一部成功的通识教育作品,本书都堪称典范之作。

    ——王献华,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所长

    在昝涛展示的中东伊斯兰文明的恢宏多彩的历史画卷中,传统与现代、宗教与世俗、东方与西方的交织碰撞动人心魄,引人深思。在血与火的悲歌中,在曲折的国家建构与复杂的记忆塑造中,这些古老的民族为寻求新生而上下求索,为我们这个同样历经沧桑并遭遇现代挑战的文明提供了丰富的思考与深刻的启发。

    ——崇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聘副教授

    中东能成为人类文明源头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里联通各方的地理位置,带来了最丰富的文化交流与冲击。同样也是这个地理位置,在现代则带来各种历史与现实、理想与利益的纠缠,成为国际秩序中最动荡的地区之一。中东的各种牵扯要素过多,经常让人眼花缭乱,难以理出线索;而中东因其重要性,又是我们必须关注的。昝涛的这本书,在诸多要素中,条分缕析地理出关键线索,值得认真阅读。

    ——施展,学者、《枢纽》作者

  • 你好,德勒兹!

    作者:[德]马丁·汤姆·迪克 / [德]延斯·巴尔策

    - 编辑推荐 -

    ★差异,还是重复?这是一个问题。准备好了吗?让我们搭乘这台德勒兹式的时间机器漫游德勒兹的死后世界,五次,或无限次!而巴特、拉康和福柯此刻正在彼岸等候。

    ★致敬德勒兹之作:对德勒兹哲学富有想象力、创造性和艺术感的诠释,为检视生死问题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马丁·汤姆·迪克和延斯·巴尔策充满智性地重新解读了吉尔·德勒兹在《差异与重复》中讨论的议题。——菲利普·索埃,《叙事图像》作者

    ★在把德勒兹塑造为一个漫画角色的同时,马丁·汤姆·迪克和延斯·巴尔策也把他塑造成了其哲学的一个化身。——约瑟夫·福格尔,《差异与重复》德译者

    ★……既从形式上、又从实质上对德勒兹的《差异与重复》提出了一种引人入胜的批评。……作者们对特定的概念编排进行了细致的反思,这种反思能够而且也确实为从事创造性工作、触发点点灵光、在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之间制造联系与相遇发挥了灵感之源的作用。——查尔斯·J. 斯蒂瓦尔,《德勒兹:关键概念(原书第2版》编者

    - 内容简介 -

    1995年,法国当代至为重要的哲学家吉尔·德勒兹辞世。他的读者、艺术家马丁·汤姆·迪克想知道他死后去了哪里,于是决意开启一个关于他和他的思想的漫画项目。马丁邀请来作家朋友延斯·巴尔策担纲编剧。二人一拍即合,将德勒兹思想中诗意的力量转化为动人的漫画,创作出《你好,德勒兹!》及其续作《德勒兹归来:不可思议的俄耳甫斯之新历险》。

    《你好,德勒兹!》一书邀请我们跟随德勒兹一起去探索他的死后世界:他来到冥间,由卡戎划船载他过勒忒河去往彼岸,而巴特、拉康和福柯正在岸边等候他。受德勒兹代表作《差异与重复》的启发,这个故事在本书中重复了五次,但每一次都有所差异,这体现于德勒兹与卡戎在船上的对话,而这些对话恰恰又是对《差异与重复》的全新理解。有必要说明的是,这是一部开放的作品,实际上,只要你阅读它,这个故事就会无限重复,“永恒回归”,而且不断重复化和差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