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最新电子书

  • 1997年的蛹事件

    作者:栗鹿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家栗鹿的中短篇小说集新作,收录了作者从2020年至今创作的六篇小说,围绕千禧年前后的家庭、少年少女的成长、现代个体的历史和未来、心灵空间与宇宙之间的联系等话题展开。

    作品集延续了栗鹿一贯细密深邃的风格,也探讨了人类以全新角度理解世界的灵智和可能性。

    畸形展上的幼熊“乌苏里”,被两位小朋友救下,又被逐渐遗忘在动物园,而遗忘是事物腐坏的开始;

    “蛹事件”发生后,生活在南港的人们都失去了一些什么,失踪、失语、失忆;

    患有精神分裂症的舅舅费希,有一部未完成小说手稿《第四人称》,他哀求家人无论如何要将它找到;

    多年不见的发小清会忽然去世,她的葬礼本该是故事的终点;

    小时候,明明和秉爱都曾向名为“无穷洞”的大湖许愿,希望生命中的某人能够消失……

    回到老屋度过假期的一家三口,在旷日持久的大雨中,看到过去的雨、过去的人;

    所有的故事里,不安之后,我们可以跳过结局。

    【编辑推荐】

    收录人民文学新人奖获奖作品《空蛹》,新世纪写作十周年纪念!

    时空交错,千禧之约,一部属于所有人的“梦核1997”——我们永远无法回到过去,但过去、现在和未来总是同时存在。

    呈现千禧年前后历史记忆的大量细部,书写延宕在自我、心灵、时空和宇宙之间的微妙情绪。

    “心灵不需要做出任何选择,它可以同时抵达无数港口。”——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个迷你的宇宙模型。

    我们见到的一切都是曾经所见,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所有小事,都是彼此纠缠的悬念和线索。栗鹿用绵密的语言和蒙太奇一般的小说场景将它们编织,期待拥有类似经历的人,解开这些故事中的密码。

    瘦窄型小32开本,致敬科学思维版画大师M.C.埃舍尔经典画作《画廊》,小说存在于哲学与灵思的留白之处。

    【名家推荐】

    栗鹿的中篇小说《空蛹》是一篇给我们带来新鲜阅读感受的文本,小说将女性视角与科幻视野相融合,包含了对恒星、水怪、野人、UFO目击事件等的好奇,也包含了对自身以及身外世界的探秘。从身处的现实出发,抵达另一层空间的现实,视野辽阔而深具内省气质,《空蛹》凝聚了新一代青年成长过程中的惊奇经验与探索精神,彰显出小说所能抵达的想象广度和思维疆界。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莉

    在栗鹿的小说里,人物通常都不处在向前的行动中,而是处在停滞乃至回顾中,或者说,他们即便奋力赴约,也是为了与不安的过去重逢,并盼望某种和解,在讲述此生遗憾的总和之后。

    ——张定浩

    栗鹿越过了对于私人情感的凝注,沉浸在巨大的空间里,比如小说中的雾岛,探入人物幽深的内心,语言和故事编织绵密,呈现出独特的面目。

    ——胡桑

    如同复述梦境时常徒劳,小说本质上拒绝被其中故事的轨迹命名或定义,《空蛹》也是这样。一切始于一片飞地一座孤岛,有关闭合世界里一段逝去的时间。栗鹿将理念编织在充满雾气的异境里,“我”随婆婆长大的飞地“蛹”是“废墟”,也是从一去往无限,又从无限回到一的“神殿”。它是记忆层层叠套般的无尽之梦,是女孩对存在、理念、世界的好奇与探知。

    ——文学评论家 贺嘉钰

    “雾岛”是作家的再造之镜。栗鹿写书的时候,或许也有一种在腾挪魔方的感觉——跟故乡永别以后又再造了一个故乡。这个故乡是以她的名字和她的气息命名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大地上生长出来、从故乡生长出来的。有一些雨点注定落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些雨点去了其他的地方。我们每个人在谈到自己和故乡的关系时,都有权利对我们的故乡进行再叙述——这是故乡对于每个孩子特别宽容的一种姿态。

    ——《收获》吴越

  • 枯萎病

    作者:[美]艾米莉·莫诺森 (Emily Monosson)

    本书讲述了5个真菌感染导致灭绝的故事,也讲述了5个人类争分夺秒展开自救的故事——我们或许无法保证未来万无一失,但仍然可以奋力一搏。

    哥斯达黎加的高地森林,短短一年便从蛙鸣如鼓变得万籁俱寂;

    美国西部,松疱锈菌将一片美丽的白皮松林变成布满结节的幽灵树,在此之前,它们已经在恶劣的天气、肆虐的病虫害中顽强地存活了几个世纪;

    佛蒙特州的山洞里,冬眠的小棕蝠再也没有醒来,锈腐假裸囊子菌引发的白鼻综合征杀死了数百万只蝙蝠......

    霉菌、锈菌、壶菌,我们周围到处是真菌孢子。然而,正是这微小到让人忽视的生物,会对其他生命展开前所未有的围猎。与此紧密相关的,是生物网的撕裂与裂痕的不断向外延伸,可是我们却对此知之甚少。

    真菌的威胁并不是一次性的、单个物种的问题,而是一种持续时间长、覆盖面广、具有潜在灾难性的问题。大灭绝时代,人类如何进行自我的救赎?这本书讲述了5个真菌感染导致灭绝的故事,也讲述了5个人类争分夺秒展开自救的故事——我们或许无法保证未来万无一失,但仍然可以奋力一搏。

    《科学新闻》2023年度书籍,后疫情时代必读书目

    一种真菌杀死一片森林,一种真菌灭绝一个物种,一种真菌引发一场全球流行病——真菌传染比我们想象的更可怕

    5个真菌感染导致灭绝的故事,5个人类争分夺秒展开自救的故事——我们或许无法保证未来万无一失,但仍然可以奋力一搏

    专业评论:

    “一针清醒剂……真菌使我们患病,真菌也维系着我们的生存。无论哪种情况,忽视它们都会带来危险。”——《纽约书评》

    “令人感到不安……本书展示了真菌能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何种损害。”——《纽约时报》

    “莫诺森是一位技术娴熟的作家,能够将复杂的科学主题转化为外行也感到趣味盎然的术语……她讲述了一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柯克斯(星级评论)》

    “莫诺森就像医学界的保罗·里维尔,她令人信服地警告我们,危险的真菌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忽视这些微生物将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切实的危害。”——《书单(星级评论)》

    “作者对细节的惊人热情让人感觉她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当我们询问,人类给这个星球带来了何种变化,这本引人入胜的科学著作对这一问题作了清晰明了的回应。”——艾伦·韦斯曼(Alan Weisman),《没有我们的世界》与《倒计时》作者

    《科学新闻》2023年度书籍,真菌大流行将比任何病毒大流行更可怕

    一种真菌杀死一片森林,一种真菌灭绝一个物种,一种真菌引发一场全球流行病——为人所忽略的真菌传染有多可怕?大灭绝时代我们如何与真菌共存?

    作者简介:

    [美]艾米莉·莫诺森(Emily Monosson),作家、环境毒理学家、Ronin研究所独立研究人员、马萨诸塞大学客座教授,著有《与微生物结盟》《非自然选择》《有毒世界的进化》等书。

  • 战斗吧,蝗虫博士!

    作者:[日]前野·乌鲁德·浩太郎

    和蝗虫“谈情说爱”,就是我的梦想!

    ️30+无名小博士,孤身勇闯撒哈拉

    开启与蝗虫“热恋”的日日夜夜

    日本现象级科普神作,畅销超过250000册!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梶田隆章 倾情推荐

    ️像《龙珠》一样热血,和《天真的人类学家》一样爆笑!

    ✊哪怕努力以失败告终,也要来一场干净利落的败北。

    *****

    “想当一个被虫子喜爱的昆虫学家。”

    儿时就着迷于昆虫的浩太郎,复读考上大学,误打误撞开始了蝗虫研究,苦读多年却发现日本根本不需要蝗虫博士。前途未卜之时,遥远的非洲爆发蝗灾,他赌上自己的人生,远赴撒哈拉,决心要实现梦想、拯救非洲!

    不料,接踵而来的意外让一切陷入停滞。环境恶劣、语言不通、研究经费即将见底,甚至险些命丧沙漠……一边是梦想,一边是现实,该如何抉择?

    *****

    【编辑推荐】

    蝗虫“恋爱脑”前野·乌鲁德·浩太郎 今夏震撼来袭

    生于日本“东北”秋田,北方人偏偏要去非洲追梦;

    一心想被蝗虫啃,蝗虫看了都要大喊“变态”;

    30+没钱没势语言不通,却一头扎到撒哈拉

    ……

    是不知天高地厚还是真情流露?

    欢迎收看当代博士大型爆笑、热血追梦传奇之——

    “撒哈拉追蝗记!”

    最荒唐的梦想,最坚韧不拔的勇气

    为蝗虫赌上下半辈子,远离家乡、告别朋友,

    换来后悔、失落、焦虑、心酸苦楚的日日夜夜……

    在这里你能看到每一个追梦人都有过的悲惨又好笑的日常,

    又如何对横在梦想前面的残酷现实报以自嘲、戏谑的痛歌。

    “抬起头来向前走,

    不要让泪珠一颗颗洒在胸口。”

    在谈梦羞耻、短平快的时代,仍有人心怀梦想,拼死缠斗、绝不放弃。

    超百幅高清大图,带你一秒降临非洲

    烈日、沙漠、蝗虫、骆驼、拟步甲、蝎子、刺猬……超100幅彩色+黑白照片直击非洲现场。限量附赠封面同款海报,中二博士大战蝗虫,鹿死谁手?!

    在日狂销超过250000册,无数读者为其摇旗呐喊!

    连续获得多个大奖:2017年每日出版文化奖特别奖、2018年中央公论新书大奖、第14届丝山奖……追梦的路上,你并不孤单!

    三年后推出少儿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梶田隆章推荐,为青少年读者注入勇气和希望……

    ️著名设计师山川操刀设计,漫画式插画,热血中二,冲击力十足,来一场酣畅淋漓的非洲大冒险吧!

    *****

    【名家推荐】

    当一个人将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转变成毕生的事业时,这将是一件多么幸运和幸福的事情!浩太郎博士,一个对蝗虫严重过敏的人,由于个人的兴趣在西非的异国他乡长期矢志不渝地研究沙漠蝗虫的生物学奥秘和防治技术,成为了一名国际知名的蝗虫斗士。他的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们许多的启迪,促使我们思考人生的价值……

    ——康乐(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讨厌昆虫也没有关系!比青春小说更有趣的年轻研究者的冒险故事。没有金钱、没有恋人、没有成功的保证……作者什么都没有,但他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全身心投入,让人感受到满满的活力。如果你最近没怎么笑,请一定要读这本书!

    ——佐贯聪美(评论家、纪伊国屋书店职员)

  • 大脑进化简史

    作者:[美] 布雷特·斯特卡

    从海绵到基因编辑,人类的大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融合多学科视角,谱写大脑进化的完整叙事

    探索影响人类命运的隐秘线索

    ◎ 编辑推荐

    ★ 在AI时代,重新认识大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发现影响人类命运的“暗线”

    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真的会被AI取代吗?《大脑进化简史》将 人类学、动物学、博物学、社会学、心理学、遗传学和古基因组学融合在一起,展示了我们大脑意义非凡的进化史,不仅包括人类大脑自生命诞生以来产生和进化的历程,还有随着神经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大脑可能会走向何方的推测。

    ★ 从“进化”的角度,带来关于大脑的新见解,发人深省

    诺贝尔奖得主沃森曾说:“20世纪是基因的世纪,21世纪是脑的世纪”。人类研究大脑的脚步从未停止,但少有人从“进化史“的角度来理解大脑。本书作者就从“进化”的角度提出了独具启发性的完整叙事,将我们的关注点从大脑进化的结果拉回到过程中来,增加了我们对这个非凡器官及其1000亿个神经元如何工作的理解。

    ★ 《环球科学》资深作者写给普通人的“脑科学入门”,零基础也能看得懂

    医学博士、《环球科学》资深主笔布雷特·斯特卡用简洁、有趣的笔调,在不到300页篇幅里讲述了数十亿年的地球演化历程,以丰富的资料和清晰的逻辑,探寻饮食、工具、朋友、创造力、社会文化等因素对人类大脑塑造的轨迹,将复杂的理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

    ◎ 内容简介

    这一个关于我们伟大而复杂的大脑如何形成与进化的故事。就在十二万五千年前,人类却正处于灭绝的道路上。那时候的人们为了生存做任何能做的一切:打猎、觅食、追踪潮汐、剥牡蛎……不久之后,人类这种物种真的就从灭绝的边缘被拉了回来,并处于更稳定的发展进程中。是什么拯救了我们?是人类的大脑。

    作者将人类学、动物学、博物学、社会学、心理学、遗传学和古基因组学融合在一起,展示了我们大脑精彩、伟大、意义非凡的进化史,不仅包括人类大脑自地球上生命诞生以来是如何产生和进化的,还有随着神经科学和技术在21世纪的发展,它可能会走向何方。

    ◎ 名人推荐

    我们建构这样的故事,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大脑,尽管“大脑能不能理解它自身”这样的哲学问题始终在困扰着我们。

    ——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江晓原

    斯特卡博士的这本《大脑进化简史》,从多个层面剖析了人类大脑在漫长进化历史中如何形成的奥秘。 内容通俗易懂,让你可以轻松走入脑科学的世界!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仇子龙

    “这是一本独特的、发人深省的,回答了我们可以问的关于自己的最重要的问题。”

    ——Richard Wrangham,哈佛大学人类进化生物学院教授

    “关于人的大脑,这个经过数百万年进化的产物,一直有很多观点。在这本有趣而内容广泛的书中,Bret Stetka尽可能地用读者能理解的方式解释它们。”

    ——Ian Tattersall,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部名誉馆长

  • 伴你老去的勇气

    作者:[日] 岸见一郎

    陪伴老去的父母,更需要“被讨厌的勇气”!

    老龄化时代,写给照护者的治愈之书。

    独生子女、养老困境、父母难相处、阿尔茨海默病……成年人不忍面对的话题。

    经典之作《被讨厌的勇气》作者岸见一郎照护晚年父亲的动情实录。

    ◆ 内容简介 ◆

    当父亲的记忆逐渐消逝,岸见一郎的世界也随之改变。这位忙碌的心理学家,曾因工作和家庭责任,忽略了与独居父亲的联系。然而,随着父亲被诊断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岸见一郎的生活重心发生了转变。

    在陪伴父亲的日子里,岸见一郎深刻体会到了照护工作的艰辛。面对无法回避的现实,他选择了积极的态度,用爱、智慧和创意,将照顾父亲这件充满挑战的任务变得轻松愉快。

    这是作者照护身患阿尔茨海默病父亲的实录,也是他自我疗愈的一部动情之书。

    ◆ 编辑推荐 ◆

    ◎ “自我启发之父”岸见一郎以亲身经历写成的“养老版《被讨厌的勇气》”。所谓的靠近父母,其实是在消除负罪感,偿还感,重建自己。写给老龄化时代,成年人必读的生命读本。

    ◎ 要老人还是要工作,中年独生子女的痛。在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老年阿尔茨海默病频发,空巢老人浮现心理危机,成年人如何应对?如何改善与父母的关系,接纳他们老去的事实?什么是认知症,都分为哪些类型?我们能为年迈患病的父母做些什么?老人性格不好,不讲理,我该怎么应对?除了个人,社会和养老照护机构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 用阿德勒心理学克服子女养老的心理难题。岸见一郎从阿德勒心理学出发,六个维度思考,科学认识阿尔茨海默病,减轻照护者负担,重新构建家庭关系,通过自身、父母、社会的三方力量,寻求幸福晚年。

    ◎ 养老不是还父母债,也不需自我绑架。养老的质量取决于亲子关系,子女需要正视父母老去的事实,积极调整心态,阿尔茨海默病需要早发现、早干预。从老人的角度理解老人,找出与老年人的相处之道。

    ◎ 《请你迷失在我身旁》重译精编版,文本更动人、流畅,还原作者的真实情绪。

    ◎ 北京健康教育协会常务理事杨军做序推荐;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标准与理论研究部主任 罗椅民诚意推荐。

    ◆ 专家推荐 ◆

    岸见一郎先生以医者和作者的视角,将自己照护父亲的心路历程以及照护心得写成了这本书。他诠释和解答了我们能为陪伴我们长大的父母做些什么、如何改善与父母的关系、如何做好心理准备来陪伴渐渐老去的父母、接纳父母的变化、理解父母的言行并恰当地应对、避免与父母陷入不必要的冲突等已经遇到过的或将要遇到的种种困惑。

    ——杨军 北京健康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副秘书长

    ◆ 作者简介 ◆

    [日]岸见一郎

    心理学家、哲学家,1956 年生于京都。

    曾在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究系攻读博士学位,专攻西洋哲学史。1989 年起致力于研究希腊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译著有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讲义》和《人为什么会患神经病》,著有《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入门》等多部心理学长销力作。

  • 巨浪下的小学

    作者:[英] 理查德·劳埃德·帕里

    最大的谜团是人心。

    74个孩子死了,没有人是恶人,也没有人最终为此事负责。

    一本书揭穿对集体和系统的迷信。

    一经出版便收获赞誉无数的年度好书。

    《纽约时报》|《卫报》|《经济学人》|亚马逊|GQ 一致推荐

    .

    ★一本书揭穿对集体和系统的迷信。

    对系统的信心,对集体的服从,对表面秩序的追求,成为吞噬一切的怪物。

    一旦发生不幸,有些社会的第一反应就是掩盖真相,对于这样的社会而言,这本书是发人深省的一堂课。今年你再也不会读到比这本书更好的非虚构故事。——《经济学人》

    ★最大的谜团是人心。74个孩子死了,没有人是恶人,也没有人最终为此事负责。

    在坚忍与顺从中成长的人们,该如何面对社会的溃败?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特大地震。尽管拥有周密的避难措施,大川小学的师生却几乎全部遇难。一场本不应发生的灾难,一次系统的失败,每个积极逃避责任的大人,揭示出这个精致社会的虚弱本质。

    ★死亡并非终点。看到灾难所带来的次生伤害:那些侥幸活下来的人该如何独自活下去?

    为了找到孩子破碎的尸体,母亲自考挖掘机证书,父亲发誓要耗尽整个余生……时间过去,什么都没有改变,无论是眼泪、哀痛还是抗争,什么也改变不了。系统照常运转着。寻找真相的人反倒变成了“异类”。

    ★新闻性和文学性高度结合,一经出版,便收获赞誉无数的年度好书!

    福里奥文学奖 |《纽约时报》《纽约书评》联合推荐

    《卫报》/《经济学人》/亚马逊Amazon/GQ 年度好书

    界面文化编辑部年度书单 |《新周刊》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 |豆瓣读书·社会纪实类top……

    .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特大地震。尽管拥有周密的避难措施,大川小学的师生却几乎全部遇难。

    记者帕里花费6年时间追踪调查,真相却让人感到困惑。孩子们在5分钟内就有序疏散到了操场,却在接下来的51分钟里默默等待着海啸的来临,最终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着队,直直地朝巨浪走去。

    大人说,待在学校是最安全的。校长说,一切都按照应急计划进行。老师说,我们在等待上级指示。老人不认为自己生活在海边。74个孩子死了,没有人是恶人,也没有人最终为此事负责。

    没有人做错什么,也没有人做任何多余的事情,每个人的恪尽职守竟是悲剧的源头。孩子们就这样死了,谁应该为系统的失败负责?那些不甘心的人们在泥水中共同挖掘出这场悲剧的真相:对集体绝对服从的社会就是一场自然灾害。

    .

    一旦发生不幸,有些社会的第一反应就是掩盖真相,对于这样的社会而言,这本书是发人深省的一堂课。今年你再也不会读到比这本书更好的非虚构故事。——《经济学人》

    这场海啸像是一个骇人的隐喻,隐现着日本精致整齐表象下涌动的潜藏力量……在作者令人紧张和震撼的字句之间,游荡着一个幽灵,提醒我们:在日本富有秩序的美丽外表下,仍然存在我们看不见的力量,统治着这片土地。——《纽约时报》

    一本纯粹、心碎的真与美之书。要是能写出这么一本书,我宁愿少写四部小说。——吉姆·克雷斯,都柏林文学奖得主

    作为泰晤士报长驻东京记者,劳埃德•帕里广受尊敬,他生动细致地讲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件,并且明智地选择退后一步,思考故事的本质。——《纽约书评》

    在一张由细节编织的精密之网中,劳埃德•帕里将灾难的分析解剖与小说家刻画的灵巧手法结合在一起……这本书记录下了大自然不可估量之力与我们可悲的缺陷。——《日本时报》

    劳埃德•帕里的叙述实在令人难以忘怀,读完后也仍然长时间烙刻在心中。——《新共和》

    在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之后,这本书跟随着这场全球最具毁灭性的灾难之一,展开了一场沉思之旅……作者忧心忡忡的讲述令人难以忘怀……是冷静而令人信服的灾难叙述。——《科克斯书评》

    一本令人心碎、精彩绝伦的非虚构作品。——《泰晤士文学增刊》

    灾难新闻写作未来的经典。——《卫报》

    帕里收集的素材在他的笔下组成了对性格与文化、爱与失去、悲痛与责任的动人研究……这是一本迷人的书,在反思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当下十分值得一读。——《芝加哥论坛报》

    帕里所讲述的,不仅是个人的故事……而是加入了重要的历史与文化语境,让读者得以理解日本文化中死亡、悲痛和责任所扮演的角色。——《书单》

  • 她是幸存者

    作者:[美]格蕾丝·赵

    一个女人,一位母亲,在历史暴力夹缝中的昂扬与坠落

    韩裔美国社会学者获奖非虚构力作,母女版《回归故里》

    以食物串联的生命故事,两代亚裔女性的创痛与相遇

    追索精神分裂症与“慰安妇”真相的锋利思考

    剖露共谋的沉默深处,被禁忌的家族历史,被抹除的幸存者人生

    编辑推荐:

    “我身在历史何处”系列001

    韩裔美国社会学者获奖非虚构力作

    母女版《回归故里》

    1.一个女人,一位母亲,在历史暴力夹缝中的昂扬与坠落

    ——书写命运巨轮下的普通个体,见证一位女性的荆棘一生。

    ◆ 她是靠泡菜活下来的战争逃难者,周旋有度的酒吧女招待,

    心怀美国梦的第一代移民,从容有致的“社区政治家”,

    工作、养育两不误的妈妈,涉足荒野的“黑莓女士”和“蘑菇夫人”……

    ◆ 她也是自闭家中的幻听囚徒,镇上敏感的“疯子”,

    不再与陌生人说话,不再接电话,不再出门,

    不再做饭,不再进食,不再活动,不再生活。

    ◆ 她载沉载浮的一生,

    始于殖民统治和战乱,

    终于精神分裂症和几近无家可归的状态。

    曾经坚韧、明媚的女人,何以衰零至此?

    “我”写下这个故事,希望能理解:是什么“杀”死了她。

    2.一起吃饭的日子里,我开始走近妈妈伤痕累累的复杂心灵。

    ◆ 移民家庭中更为复杂的母女关系,两代亚裔女性的创痛与相遇。

    * 她,一位“典型的”东亚母亲:

    异国小镇艰难立足,含辛养育子女,将一生的爱与乡愁,尽数灌注在食物中;

    战乱中被迫失去的“纯真”和受教育权利,此生未达之理想,延续为对女儿的深情期盼与托举——“用你的头脑工作,而不是用你的身体!”

    * “我”,一位小镇亚裔移民二代:

    从被霸凌歧视,到求学布朗、哈佛,继而成为社会学学者,成长之路皆是对母亲的艰难回应;

    从被代际创伤困扰、被家庭耻辱桎梏,到直面伤痛,书写禁忌,在勇敢质询中,寻回生命的自主性与尊严。

    * 两位女性跨越历史伤痛的联结与再生,一对母女在命运交织中的看见与相遇。

    ◆ 最痛苦的记忆,最温柔的爱,以食物串联的生命故事。

    *“世界始于餐桌旁;它是雨中之屋,烈日下的伞;是恐怖阴影中的藏身之处,是悲壮胜利的欢庆之所。”

    【奶粉】母亲记忆中“战争的味道。”

    【泡菜】“多吃泡菜吧,格蕾丝呀,我们是幸存者。你有能力忍受所有的一切。”

    【蘑菇与黑莓】在努力遵循规则,扮演好妻子的角色之外,母亲精神上渴求更多。

    * “食物既导向同化、隔离和遗忘,也意味着纪念、联结、快乐和可能性。”

    ——“烘焙,对我母亲来说,是成为美国人的一种方式,是一种遗忘的方式。”

    ——“对我母亲来说,给他人做饭使得她能够超越自己的出身。这是她生存的证明,是她对未来的希望。”

    ——“看望母亲就像在上烹饪历史课,遇见20世纪50和60年代的韩国。在她人生最后那些年里,我们一起吃过的每一样食物一定都让她回想起自己的青春。”

    3.剖露共谋的沉默深处,被禁忌的家庭历史,被抹除的幸存者人生。

    ——一位社会学者追索精神分裂症和“慰安妇”真相的锋利思考

    ◆ 打破共谋的沉默。

    “困扰人们的并非创伤本身,而是人们对创伤所秉持的沉默。”

    ◆ 诊断精神分裂症的的成因。

    “精神分裂症讲述的是贫穷、暴力和身处失权位置如何将我们逼疯的故事。”

    ◆ 剖析精神分裂症患者面临的处境。

    【偏见】对“精神分裂症”一词的避讳、彼时的难以确诊、精神健康护理的缺乏。

    【刻板印象】事实上,绝大多数患者都没有暴力倾向,绝大多数暴力犯罪事件都是没有精神分裂症的人所犯。

    【并发症】为了治疗她的精神分裂症,她被赋予了一种新的疾病。

    【用药】药物正在沦为一种监狱管控的工具。

    【种族歧视】作为亚裔女性,她的病症在美国“不典型”。

    ◆ 写下来,驱散魂萦绕不去的历史幽灵。

    * “耻辱本身就是一种用于迫使受压迫者闭嘴的政治工具。”

    【慰安妇】

    ——“我的身体像一个夏天被遗忘的烂南瓜。”

    ——“她一定是被那些让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多么渺小的信息吞没了——她不再被当作一个人,而是一个物件。这些信息来自她周围的人,来自韩国社会,甚至可能来自她自己的家庭。她逃离韩国,却只发现美国社会也在贬低她的价值。”

    * 统治整个家族历史的话语禁忌给养了幽灵,驱除幽灵的最佳方式是“将禁忌搬上舞台”。

    【性工作自由】

    ——“美国女权主义者在争论卖淫是否能成为一种自由选择,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妇女来说,拥有‘不做妓女的权利’更为迫切。”

    ——“即便是纯粹为了生存才接受的性工作,也是一种反抗权力结构的方式,如若不然,那种权力结构可能会让你去死。但在帝国主义的秩序下进行反抗,与‘出于自愿而当妓女’却并非一码事。”

    * “我”想通过书写来改变“慰安妇”的含义,“我”希望它不再是个耻辱的词。那个女人,是位英雄。

    获奖记录:

    2022年亚太裔美国人文学奖

    2021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图书短名单

    2021年《科克斯》非虚构图书短名单

    2021年《时代》、NPR年度最佳图书书单

    媒体&名人评论:

    《她是幸存者》对一位母亲的精神疾病背后的历史暴力做了亲密记述,过去的幽灵在餐桌旁有了一席之地。格蕾丝·赵记录了种族主义造成的心理伤害,也探索了食物的救赎力量——在其他形式的语言失效时,食物成为她母亲的语言。这本超凡绝伦的书,展示了回忆录这种体裁的创新潜能,也重新想象了学术在真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美国国家图书奖评委会

    献给一位出色而难懂的母亲的安魂曲和情书……这也是一个关于食欲、渴望、味道、气味和感觉的故事……而这一切最终也让一个女儿找到了归属。这部坦诚得令人灼痛且心碎的回忆录展现了,在一个移民家庭中,食物既可以导向同化、隔离和遗忘,也可以意味着纪念、联结、快乐和可能性。

    ——佳雅特丽·戈皮纳思,《不羁的想象:酷儿离散的美学实践》作者

    在格蕾丝·赵的《她是幸存者》中,精神遗产、历史、代际创伤,以及在探索母亲的破碎过往中可能发挥联结作用的食物之间有了一种史诗性对话……这既是一部回忆录,也是一次精神改造之旅。

    ——艾莉·罗伯托姆,《果冻女孩:一部家族史》作者

    《她是幸存者》是对所有那些“生存从来不是天注定”的人献上的一份动情致敬,同时也表明,治愈创伤不能总是通过个体的努力,而是需要对过去展开集体反思。

    ——迪安·博尔谢·林,《第一人称复数》导演

    赵动人且坦诚地探索了社会因素是如何跨越广阔的时空,侵入我们的内心世界,让一个人精神分裂的,以此阐明:精神疾病不仅是一种生物性疾病,更是一种社会性问题。

    ——伍德尧,《种族忧郁症,种族分裂:论亚裔美国人的社会与心理生活》联合作者

    《她是幸存者》是对一位女性的坚韧生存故事的见证:是对母亲、在韩美战争中死去的女性、战争中的“慰安妇”,以及历史上“歇斯底里的女人们”的致敬。赵以认真、质询的眼睛,检视了精神健康领域通行的措施、诊断,以及有色人种女性是如何被忽视、误诊并被错误对待的。

    ——米歇尔·马龙佐

    在书中,格蕾丝·赵袒露了自己与难以捉摸的母亲之间充满痛苦的共生关系。在母亲去世近二十年之后,她在书中将母亲写活,使其留下的遗产活在了书页上;同时,她也追溯了自己的生活,这是一部精妙的纪念之书,也是一部有力的再生之书。

    ——《书单》

    格蕾丝与母亲两人充满自主性、尊严、回忆与爱的生命旅程是平行的……它复杂,但催人向上。

    ——孙永信,美籍韩裔诗人、编辑,《不堪的荣耀》作者

    这部关于对具体之人的爱与回忆的作品,对所有人来说都真实而切近。

    ——《句号》

    内容简介:

    我这一生中至少有过三位母亲。

    在我的童年,母亲是迷人的派对女主人,是野心勃勃的“黑莓女士”和“蘑菇夫人”。到我的青春期,她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成了幻听的囚徒。

    逃过战乱,移民至美国,曾经坚韧、明媚的她,何以蜕变至此?我开始探索她精神痛苦的根源,希望能理解是什么力量“杀”死了她。

    由此,我的第三位母亲诞生了。我不仅发现了是什么将这个女人打倒的,亦发现了她为之而生的是什么。追索的深处,是一段隐秘的家族往事,以及一代女性的飘零人生。

    我收集起关于她和她们的碎片,写下这个关于幸存者的故事。

    有些人希望将某些历史删除。但我知道,“生存从来不是天注定”,我必须为那些社会认为不值得为之流泪的人发声。

  • 中世纪政治思想史

    作者:[英] 沃尔特·厄尔曼

    西方中世纪研究大家写给知识公众的读本

    用清晰的线索勾勒整个中世纪的政治和法律发展

    自成一家之言的典范性政治思想史

    --

    从5世纪到12世纪,当欧洲大片地区仍然无人居住时,一个社会已经成长了起来。这个社会必须学习如何组织公共生活秩序。今天西方的许多基本政治概念就是在这一时期及稍后一段时间形成的。

    在这本写于1960年代的小册子里,作者追溯了西欧政治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例如主权、议会、公民权、法治和国家等我们熟悉的观念。在他看来,中世纪有两条意识形态的主轴影响着一系列观念、制度以及历史进程的发展。以13世纪亚里士多德的学说理论在欧洲重现作为分水岭,在此之前主导历史进程的是神权——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在此之后前者则逐步让位于自然法——自下而上的意识形态。作者展示了这两种政府观念的冲突过程,以及它们的罗马或日耳曼根源,并解释了中世纪社会中教会权力的主导地位,以此诠释了整个中世纪的政治和法律。

  • 列维-斯特劳斯传

    作者:[法]伊曼纽艾尔·卢瓦耶

    -编辑推荐-

    学者、作家、美学家

    忧郁的形象

    现代人类学之父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Claude Lévi-Strauss,1908—2009)

    不仅改变了人类学

    还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看待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方式

    ★ 荣获2015年法国费米娜散文奖、布朗利河岸博物馆玛蒂娜•奥布莱基金会奖。英语译本获法国声音奖优秀翻译出版奖,德语译本获德国爱因哈德基金会传记文学奖。

    ☆ 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冒险家的故事,展现一个年轻、世故、富有魅力、英俊潇洒的列维-斯特劳斯,他那令人难忘的声音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类和进步的意义。

    ★ 首位获得法国国家图书馆列维-斯特劳斯个人档案查阅许可的传记学者。

    ☆ 遍览261箱珍贵文献和资料,开启深入了解这位结构主义大师工作和生活的崭新视角。

    -内容简介-

    在这本屡获殊荣的传记中,历史学家伊曼纽艾尔•卢瓦耶讲述了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真正的知识分子冒险家——的故事。本书以列维-斯特劳斯生平的四个主要时期为线索,为我们开启深入了解这位结构主义大师工作和生活的崭新视角。

    •1908—1935年:在一个被同化的犹太家庭中度过他的童年、充满希望的学生时代和他对政治与智识运动的首次尝试。

    •1935—1947年:作为一名年轻的教授,他于1935年离开巴黎前往圣保罗教授社会学。他在巴西腹地进行了曲折的探险,在那里发现了作为他者的美洲印第安人,这使他成为一名人类学家。从1941年起,他在纽约开启了新的学术生涯。

    •1947—1971年:“二战”后,他回到法国,开始了他创作最伟大作品的时期。在数十年的紧张工作中,他重塑了人类学,将其确立为一门提供全新世界观的学科。1955年,《忧郁的热带》一书向全世界提供了无可争议的证明。在那些年,他成为法兰西民族丰碑,也成为享誉全球的知识名人。

    •1971—2009年:他坚称这个世纪已与他无涉,但与之相悖的是,这个距离却允许他能以一种难以置信的犀利和反叛风格阐明现代性。

    我们中的许多人都习惯于看到老态龙钟的列维-斯特劳斯的照片,或是他在亚马孙河流域邋遢不堪、饱受文化冲击的样子,而本书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年轻、世故、富有魅力、英俊潇洒的列维-斯特劳斯。与其说作者把列维-斯特劳斯描绘成一位现代人,不如说她把他描绘成一位伟大而不安的同代人。

    -名人/媒体评论-

    卢瓦耶经过精心研究,创作出一部睿智而敏锐的传记,无愧于她的研究对象——20世纪最伟大的法语知识分子之一。她对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描绘,既严谨又丰厚,字字珠玑,栩栩如生。

    ——迈克尔•哈金,怀俄明大学

    对许多人类学家来说,从列维-斯特劳斯的著作中不断迸发出灵感是一个谜。他告诉我们,他的工作受到许多影响,评论家认为还有其他影响,但这些影响并不能真正解释他非凡的原创性和独立性。卢瓦耶对他的生活和工作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或许能帮助我们解开这个奇妙的谜团。

    ——莫里斯•布洛赫,伦敦经济学院

    这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的第一本真实传记,他活了100多岁,一生充满荣耀和荣誉。卢瓦耶的这本书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奇书,从头至尾都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

    ——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世界报》

    卢瓦耶生动地描绘了这位人类学家和他所处的时代。但她也邀请我们想象一下,作为我们这个世纪的思想家,列维-斯特劳斯是如何为他自己的世纪而存在的。

    ——《波士顿评论》

  • 有为有守

    作者:许纪霖 等

    ★ 许纪霖、瞿骏、宋宏、王晓渔、王儒年、唐小兵、储德天、郑志峰两代学人传承共著,一部了解近代知识人无法绕开的必读书

    ★ 勾勒中国知识分子黄金时代的文化地理版图,网罗民国文化名流的“朋友圈”

    ——————————————————————————————————

    ☆ 血缘、地缘、学缘,在“士绅社会”向“知识人社会”的近代转型中,

    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地理版图是何种样貌?

    社会文化的结构性变迁如何推进和制约了知识分子的公共角色?

    ☆ 聚焦知识分子聚散分群的地理纽带,重现知识分子文化生产的空间网络

    两代学人耕耘,打造知识分子社会史论域开拓之作

    ——————————————————————————————————

    本书聚焦于1895—1949年间中国知识分子的人际交往、私人脉络、团体组织以及与城市公共媒体的关系,是一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文化史。本书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笔墨介绍了梁启超、陈独秀等众多著名知识分子的社会交往,亲疏聚分。

    当科举和门第嬗变为学校和文凭,以儒家文化为共同价值观的思想框架逐渐解体。从朦胧且短暂的新文化联盟,到各种各样的主义与流派,聚散分群的近代知识分子群体构成了近代中国耀眼的知识光谱。

    在这样一个大转型时代,知识分子身处都市并接受了新式教育,作为思想文化的主体,他们承担着启蒙大众的使命,而作为启蒙者,他们自身又面临着从传统向现代怎样的转型?

  • 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艺术

    作者:[美] 约翰·马尔恰里

    探索永恒之城的辉煌艺术遗产,走进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黄金时代

    编辑推荐

    一部深刻而详尽地探讨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艺术及其赞助体系的著作

    探索永恒之城的辉煌艺术遗产,走进文艺复兴的黄金时代

    揭开罗马艺术与权力的秘密,感受文艺复兴大师的非凡创作

    ◎梳理文艺复兴时期罗马艺术的发展,揭示艺术家与赞助人之间的动态关系

    本书以时间为顺序,展示了从罗马的古代遗迹到文艺复兴杰作之间的历史联系。作者详细描述了这一时期罗马的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在不同教宗和赞助人影响下的演变,阐述了不同赞助角色对艺术发展的影响,揭示了艺术家与赞助人、赞助制度之间复杂的关系。

    ◎着眼艺术与社会的互动,探索文艺复兴时期罗马艺术的丰富世界

    本书提供了细致的分析和丰富的历史背景,带领读者深入了解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杰作和它们背后的复杂故事。本书讨论的话题时间跨度长、内容覆盖面广,但它并不局限于探讨任何单一艺术家或赞助人的生平,而是侧重于宏观视角下的艺术和社会互动。作者将复杂的历史和艺术脉络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历史遗迹在当代的影响和价值。本书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也为一般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有趣视角。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1300年—1600年前后罗马的艺术、艺术家和赞助人的故事。约翰·马尔恰里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罗马当时的艺术和艺术项目,讨论了罗马城中多样的赞助模式,以及不同教皇当权时期的赞助差异,同时分析了当时兴起的别墅文化。作者将这一时期的一批杰出的艺术作品和艺术项目置于实践、竞赛和互相竞争等语境下进行讨论,让读者从多个方面领略文艺复兴时期罗马的伟大及对后世艺术活动和艺术理念的影响。

  • 东亚的律令与国家

    作者:赵晶 / [日] 吉永匡史 编

    律令是古代东亚世界共享的指标性元素之一,中古中国的法制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周边国家在法律移植之际所做的创造性转化等,始终是东亚文化交流史、比较法制史密切关注的课题。日本的古代(法制)史学者立足本国史料,旁及中、韩文献,援入日唐比较的视野,在这一领域颇多创获。《东亚的律令与国家——日本古代法制史史料学》遴选、迻译了日本学者对日本古代法制史料的十四篇经典解题,涉及各种史料的编撰背景、编撰者、体例、内容、版本、研究状况及使用方法等,或许有助于更多的中国学者透过日本古代史料观察唐代中国,进而以域外之眼反观日本古代(法制)史。

  • 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一部极简中华文明史,道尽五千年华夏之美

    冯友兰、骆玉明、刘擎赞叹的石破天惊之作

    本书有如穿越历史长廊,对中国之美所做的一场鸟瞰式的巡礼。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谈起,一路走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触摸青铜器“狞厉的美”,感受楚辞汉赋的“气势与古拙”,聆听“盛唐之音”,融入宋元山水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感受明清文艺的市民气息与“浪漫洪流”……在短短十几万字里,李泽厚娓娓道来,梳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脉络,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艺术形式,既大气磅礴,又细腻深刻。

    本书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产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勾画出中国历史与文艺的整体轮廓,堪称一部极简中华文明史。

    1、内容升级:①新增近200幅高清插图,图文混排,方便对照阅读;

    ②附赠名家万字导读手册:骆玉明(复旦大学ZUI受欢迎古典文学教授)+牛宏宝(人大哲学院教授、美学与现代艺术研究所所长)领衔导读。

    2、装帧升级:①锁线裸脊,可完全平铺阅读;

    ②内外双封面,护封印金+烫红,典雅厚重。

    3、实用性升级:优质的博物馆游览指引——书中近200件文物插图全都标注了收藏博物馆,适合带书前往相应博物馆打卡,配合李泽厚先生的深度解说文字,让你对每件文物的意义有真正的理解,逛博物馆不再是走马观花!

  • 以毒为药

    作者:刘焱

    【编辑推荐】:

    美国医学史学会韦尔奇奖获奖作品,以丰富的史料生动呈现古代中国日常“服毒”的历史。

    揭示“毒”的两面性,让我们重新认识“毒”与“药”:中国古代医学观念中,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药物具有可塑性,只要运用得当,猛烈的毒药也可以用来治病与养生。

    融合政治史、宗教 史、社会史和经济史,展现医学与宗教、科学与玄学、毒物与药物、精神提升与肉体痛苦之间的张力。一部以毒药为视角展开的汉唐中国文化史。

    引入西方医学传统,带来比较医学史的视域,打破中西医全然对立的传统观念。

    【内容简介】

    毒物和药物看似对立,但翻开中国医学史,我们会发现毒物曾被如此广泛地用于治疗风寒、疼痛、瘟疫等多种疾病与日常养生。本书研究了在3-9世纪中国药学的形成期,医生、宗教人物、朝廷官员和非专业的士大夫如何使用有毒之药物来医治顽疾、强身厚生。通过聚焦汉语中“毒”字的概念是如何引导医者采取各种方法,将危险的毒物转化为灵丹妙药,作者清楚地揭示出毒物在中国传统医学和中古社会的重要地位。

    本书讲述了汉末到初唐时期涉及毒药的医疗纷争和政治事件,彰显了“毒”对于当时人们如何感知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政治至关重要。作者还研究了中国古典药学中大量有毒的矿物、植物和动物制品,包括有剧毒的“百药长”附子和一度非常流行的五石散,展现了强效药在身体上如何产生作用,以及这种药效如何塑造了对药物及其治疗的疾病的知识。该书还发掘了古代中国对健康以及身体与有毒药物如何互动的不同理解方式,提醒我们关注药物流动的物质性,其真正的意义与效用并不能被归结为固定的内核,而是依具体的技术干预、社会政治状况与个人身体体验而变化。

    【媒体评论】:

    历史上的药物绝不仅仅是医学知识的问题,它联结着自然与人身,交织着医疗技术、权力网络、生命意识、宗教信念等诸多层面,何况毒药;“毒”之施用,似乎应该具有更丰富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意涵。《以毒为药》向我们展示了中古中国“毒药”的多重景象,足以满足人们对文化史这一特殊侧面的好奇。

    ——陈引驰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古代中国人的认识中,毒和药本身就有很强的一致性,具有一体两面的性质。本书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诸多与医药相关的历史现象,而且更进一步引导读者去思考现实中,药作为物质的流动性、药与毒的可转化性以及身体与物质世界互动的复杂性。

    ——余新忠 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杰出教授

    这是一部揭示“毒-药”神秘张力的知识考古专著,作者通过“毒药”的命名、诠释,“度”的驾驭建构出古代中医特别的“身体观”与“文化药理学”图景,大大超越了“古方今用”的实用主义思绪,开启了中药学“古慧今悟”的联想空间,是文化史,社会史观照下医药史写作的绝佳范本。

    ——王一方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

    《以毒为药》驳斥了将传统药物视为无毒疗法的浪漫谬误,提出了重新认识中世纪中国使用毒药的新视野。他的研究启发我们重新思考古往今来药物、文化和人体之间的关系。

    ——《东亚科学、技术与社会》

    刘焱巧妙地将政治史、宗教史、社会史和经济史交织在一起,阐明了医学,尤其是烈性药物,是如何在玄学的新兴知识框架以及佛教和道教相互竞争的宗教传统中发挥作用的。

    ——《医学及相关科学史杂志》

    刘焱的文章通俗易懂,语言清晰,引人入胜,它将被证明是跨文化背景下教学的绝佳材料……这本灵活易懂的书必将为后续更多富有探究精神的研究奠定基础。

    ——《医学社会史》

    基于对最重要的中文文献的全面研究,刘焱为高年级学生和专家提供了关于这些药物发展的清晰阐述,并提供了一些最重要的药物及其用途的宝库。

    ——《选择》

    学者们会发现,这本对中国药物学的精彩探索读来令人愉悦,章节简短,结构合理,论证连贯。

    ——《亚洲研究杂志》

    刘焱对公元前一千年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医药学习与实践的结构性背景进行了最杰出的、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翔实描述。

    ——《血清学》

    《以毒为药》巧妙地将医学史和身体史结合在一起。

    ——《世界历史百科全书》

    这本学术性强、参考资料丰富的著作研究了中国药学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00-800 年),当时毒药被认为是有效的治疗药物。从简单的腹痛到流行性疾病,有毒植物都能提供治疗。药剂师们结合“毒”或“特效药”的概念,设计出了将有毒植物转化为有效药物的技术。许多古老的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刘焱让我们了解了中世纪的治疗哲学及其对现代中医的影响。

    ——《美国草药协会季刊》

    该书写得很出色,为中国医学史的研究作出了显著贡献。

    ——韩嵩(Marta Hanson)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有一种迷思是认为中医在人们能想到的各个方面都与西医相反,但该书揭开了这层迷雾,指出中古中国的医家不仅治疗急性病,也普遍使用毒药,并且完全知晓毒药对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董慕达(Miranda Brown) 密歇根大学

  • 诡丽幻谭

    作者:[美] H.P.洛夫克拉夫特 等

    《诡丽幻谭·百年精选·Vol.1》是为了纪念和致敬已有100年历史的老牌奇幻科幻杂志《诡丽幻谭》而策划并编译的一套书。本书从过刊几千篇小说中精挑细选出20余位文学大师的25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他们中既有耳熟能详的“诡丽幻谭三杰”——H.P.洛夫克拉夫特、C.A.史密斯、罗伯特·E.霍华德,也有“阿卡姆之屋出版社”创始人奥古斯特·W.德雷斯,更有十分出色的实力派作家亨利·库特纳、西伯里·奎因、安东尼·M.路德、雷·卡明斯等作家。

    本书中收录的小说作品涵盖了怪奇、科幻、奇幻、惊悚等多个领域,均完成于二十世纪中叶那个科幻、奇幻文学百花齐放的时代,风格迥异,色彩鲜明,既有传统的星际旅行故事,也有大众喜爱的奇幻冒险传奇,还有德古拉式的老宅传说,令人目不暇接,卷不释手。

  • 梦游人

    作者:[奥]赫尔曼·布洛赫

    ★被中文世界“遗忘”的文学巨匠

    赫尔曼·布洛赫首部长篇小说代表作

    ☆米兰·昆德拉的文学偶像,与卡夫卡齐名的德语文学巨擘

    汉娜·阿伦特、卡洛斯·富恩特斯、苏珊·桑塔格等一致推崇

    ★继《尤利西斯》之后的不朽杰作,国内首部德语直译版本问世!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范本,三部曲结构塑造三代“梦游人”

    ——从犹豫不决到徒劳无功,最后与破碎的时代共沉沦……

    ☆横跨欧洲30年动荡岁月,再现分崩离析的“昨日世界”

    在无力反抗的时代,陷入一场集体梦游

    “我们知晓自身的分裂,但我们无法解释原因……这是个让人无力反抗的时代,我们无法理解它,只能将它形容为‘疯狂’或‘伟大’。”

    ——————————

    【内容简介】

    《梦游人》是奥地利作家赫尔曼·布洛赫的首部长篇小说,被誉为“继《尤利西斯》之后不朽的杰作”。小说聚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三十年的动荡岁月,以三部曲的形式塑造了三代“梦游人”形象。梦游人行走在清醒与深眠、现实与梦境之间,是社会价值持续崩溃的时代人们精神境况的浓缩。因为写下《梦游人》,布洛赫成为现代欧洲当之无愧的文学巨匠。

    ★第一部《1888年:帕瑟诺或浪漫主义》

    帕瑟诺,一位贵族军官,一个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的“梦游人”。

    帕瑟诺十分认同自己作为“军官”的身份。他迷恋制服,因为制服明确了世界的等级秩序,是他拥有的最确定的东西。但他的好友伯特兰却中途退伍,成为玩世不恭的商人,这对崇尚传统价值观的帕瑟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同时,帕瑟诺发现自己正被生活围困,无法从巨大的不确定性中挣脱。少年时,他遵循“次子从军”的传统,被迫离乡,进入军校;成年后又因哥哥意外离世,面临接管庄园的艰难抉择。他爱上了妓女鲁泽娜,却最终与门当户对的庄园主女儿伊丽莎白结婚。但无论如何选择,帕瑟诺都无法获得内心真正的平静……

    ★第二部《1903年:艾施或无政府主义》

    艾施,一名会计,一个徒劳地想要挽救世界的“梦游人”。

    艾施不理解,为什么弄虚作假的同事能被委以重任,认真工作的自己却被解雇了。在他看来,价值颠倒的世界就是一本“坏账”,他渴望“清算”社会不公平之事。

    然而,在这个时代,艾施的努力显得徒劳又矛盾。他既不满于黑白颠倒的世界,却又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为解救从事危险表演的女演员,艾施买下了杂技团,但很快又办起哗众取宠的女子摔跤比赛;为解救入狱的朋友,艾施四处求助,但最终却选择举报一个无辜之人……身处混乱的时代之中,他本就是价值崩溃的一部分。

    ★第三部《1918年:胡桂瑙或现实主义》

    胡桂瑙,一个自私的逃兵,一个与混乱、失序的时代同流合污的“梦游人”。

    逃兵胡桂瑙一路东躲西藏,来到了特里尔小镇。凭借着满口谎言,他摇身一变成为军火集团的代理人,周旋于以帕瑟诺少校为首的政要名流之间,收购了艾施主编的报纸,以报社发行人的身份名正言顺地在小镇生活下来。

    与胡桂瑙不同,在战争阴影的笼罩下,小镇上的其他人无不是痛苦而彷徨的:郁郁寡欢的律师妻子在大流感中死去,死里逃生的战时后备兵陷入精神崩溃,失去手臂的少尉失去了生活的希望……随着战事延续,一场暴乱和大火彻底颠覆了小镇本就岌岌可危的安宁。

    ——————————

    【名人推荐】

    ☆《梦游人》预示了小说的未来可能性。……必须认认真真地、慢慢地读《梦游人》,在那些最不合逻辑却可以理解的情节上玩味良久,去看出一种暗藏的、隐蔽的秩序。……在布洛赫的《梦游人》中,大写的历史呈现为一种价值贬值的过程。

    ——米兰·昆德拉

    ☆本世纪为数不多的真正具有原创性和思想性的小说之一。

    ——英国诗人、美国桂冠诗人 史蒂芬·斯彭德

    ☆这是一场最高级别的智力探险,是布洛赫足以称得上伟大的著作。

    ——《纽约时报书评》

    ☆赫尔曼·布洛赫是乔伊斯之后欧洲最伟大的小说家。

    ——乔治·斯坦纳

    ☆他是天生的诗人。对他而言,写作本身无疑就是一种迷狂。

    ——汉娜·阿伦特

  • 麦卡托如是说

    作者:[日] 麻耶雄嵩

    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本格推理大奖得主麻耶雄嵩 “反推理”故事集

    富有争议的推理作家×恶德侦探×崩坏性结局,让人阅读上瘾!

    彻底颠覆和解构推理小说的传统范式,用逻辑破坏现有推理框架

    ******

    他被中文世界的读者称作“麻神”,以“离经叛道”的方式挑战传统推理小说的范式:

    每位侦探都必须聪明绝顶,坚定不移地坚守法律“正义”吗?

    每起死亡案件必须由侦探揭示谜底?

    是否所有的推理小说都必须存在凶手?

    所有的推理必须导向唯一的结局吗?

    ******

    ◎《亡灵嫌犯》

    ◎《九州旅行》

    ◎《收束》

    ◎《没有答案的绘本》

    ◎《密室庄》

    相信自己的推理能无懈可击、嘲笑侦探小说诡计的神探麦卡托鲇五个推理故事!

    为了尽快拿到委托费,让死者“复活”成为凶手;为了报复助手,让其与凶手正面相对;为了了解凶手的心理,故意等待下一个受害者的出现;已经预判凶手的下一次犯案,却不阻止……作者一次次颠覆和解构着推理小说的传统范式,重新定义推理小说。

    不逊于长篇的诡计,逻辑严密的推理游戏,一次性满足推理迷的解密乐趣!

  • 哲学与战争

    作者:徐英瑾

    当哲学遇上政治,纯粹的思想如何在真实世界中扭曲、变形与突围?

    本书对日本现代哲学代表京都学派的核心思想做出详尽解析,同时批判性地考察其哲学观点与政治立场之间的复杂关系,力图用京都学派自己的哲学,去批判京都学派成员在二战时期的拥战言行。周濂、廖钦彬、沙青青推荐。

    ——

    京都学派是一个以京都大学为中心、试图将欧陆哲学的话语结构与佛教精神实质相互结合的哲学流派。其核心人物为西田几多郎和田边元。一方面,作为日本现代哲学的代表,京都学派以其迥异于西方哲学的“绝对无”的思想立场,为世界哲学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另一方面,京都学派的一些成员的学术旺盛期,正值日本迈向军国主义的不归之路,而他们在战前与二战期间发表的拥战言论,在当时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在战后更引发漫长的争议。如何理解和看待京都学派,不仅是一个思想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本书详细介绍了京都学派核心成员的哲学思想,并通过跨文化比较,将他们的理论放入世界哲学的广阔背景中,由此展示出日本哲学的特色。在此意义上,本书可视为一部“20世纪日本哲学导读”。与此同时,本书对京都学派不同成员的不同哲学观点与政治表态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就事论事、细致入微的分析,试图证明:京都学派主流的核心哲学观点与其政治表态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但他们对于主客融合状态的追求,的确可能导向界限感的丧失和对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国与国彼此平等”的国际秩序的轻视。

    ——

    在战争阴云挥之不去的今天,批判性地考察二战期间京都学派的哲学观点与政治立场之间的复杂关系,凸显出本书作者的智识真诚与道德勇气。这本书固然无法让世界避免重蹈覆辙,但至少可以帮助我们在众声喧哗中辨认出历史的韵脚。

    ——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这是一部拒绝用学院真空、抽象方式来探索京都学派哲学的专书。此书从思想史、东西文化交流史等出发,以心理学角度阐释京都学派哲学家的哲学及该哲学与战争之间的微妙关系。作者剖析的内容细致精微,饶富哲学兴味。此书极具引发今人思考新哲学的各种可能性,值得所有喜好哲学思辨的人玩味。

    ——廖钦彬[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一部以“京都学派”流变为主轴,令人耳目一新的“20世纪日本哲学史”,也是一部从哲学出发,兼具政治视野和社会关怀的文化批判史力作。

    ——沙青青[日本文化历史专家]

  • 最后的世界帝王

    作者:[德]奥拉夫·B. 拉德

    号称“世界奇迹”的传奇皇帝,

    “世界帝王”的最后光辉

    【编辑推荐】

    很少有君主像腓特烈二世这样,身上被贴了各种标签。他就像戏剧人物,在历史舞台上轮换着各种面具。

    他是“阿普利亚的男孩”,因为他来自西西里,幼年多灾多难。他是诗人,自己写诗,资助西西里的诗人群体。他是鹰隼爱好者,喜爱研究鸟类,热衷驯隼狩猎。他是风流情种,有很多情人。他是“救赎者”,因为他参加十字军,与埃及苏丹谈判,兵不血刃拿下圣城耶路撒冷。他又是“敌基督”,因为他行为放荡,宽容异教,与教宗争权。他是“暴君”,因为他对待敌人残酷无情,给帝国带来西西里的专制作风。

    在丰富生动的历史细节的基础上,本书作者论证腓特烈二世的统治是建立“世界皇权”的最后一次尝试。腓特烈死后,神圣罗马帝国走向分裂,但世界帝王的理念变成了特殊的政治遗产,腓特烈成了一个模范君主符号,寄托了后人重塑德意志国家的理想。

    【内容简介】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是传奇的帝王,本书展现了他复杂多面的一生。他生于西西里,先为西西里国王,后成为德意志国王,进而登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位。他颇有统治手腕,重视法律,颁行《梅尔菲宪章》;经营建设西西里的堡垒防御网络,参加十字军战争;与苏丹谈判,兵不血刃拿下耶路撒冷。他多才多艺,爱好文学,资助西西里诗人群体;喜好研究鸟类,热衷驯隼狩猎。

    在这些历史细节的基础上,本书论述了腓特烈二世的统治是建立“世界皇权”的最后一次尝试。他死后,虽然神圣罗马帝国走向分裂,但世界帝王的理念变成了特殊的政治遗产,影响了之后的德意志。

    【媒体推荐】

    这本书非常刺激,讲述也令人愉悦;精挑细选、巧妙注释的插图让本书增色。拉德由此优雅地完成了为腓特烈作传的艰巨任务。——约翰内斯·弗里德,《时代周报》

    在这本迷人的书中,通过理解、思考和令人难忘地审视一切,拉德让读者成为共谋者,一起搜寻(施陶芬人)腓特烈二世的身份线索。这有一种类似于侦探小说的吸引力。——沃尔夫拉姆·许特,《辉煌与苦难》杂志

    拉德描绘的“世界奇迹”腓特烈的形象,有很多惊人的方面,令人着迷。最重要的是,这个形象非常生动,作者描绘时保持着尊敬而不敬畏的距离。——克里斯蒂安·约斯特曼,《南德意志报》

    拉德设法用多彩的方式将一个古老的时代拉近到读者面前。——吉纳维芙·吕舍尔,《新苏黎世报》

  • 19-20世纪法国哲学

    作者:[英] 弗雷德里克·科普勒斯顿

    ★编辑推荐

    ◎广阔的思想史视野

    本书以其详尽的内容在哲学史界占据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力图破除哲学简史类书籍对哲学家、哲学思想漫画式的理解,不仅细致地描述了哲学史上耀眼的“明星”哲学家们及其哲学思想,还对那些通常被史书忽略的哲学家们给予一定关注。

    ◎细致的哲学流派谱系研究

    科普勒斯顿以深厚的学养勾勒出各哲学体系的逻辑发展和内在联系,试图以“永恒哲学”的原则完成历史材料的挑选工作,提供连贯而有意义的哲学历史解释。

    ◎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引用

    作为一本以“成为教科书”为目标的哲学史,其中广泛吸纳了各种古代、近代、现代学术研究的成果,鼓励学生在学习哲学史之后去阅读哲学原典,拿起书来读。

    ★内容简介

    《科普勒斯顿哲学史》是由科普勒斯顿 所撰写的11卷本的西方哲学史,其内容涵盖了从前苏格拉底到存在主义各个时期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是现代英语学界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作者详尽而充满热情的叙述,不仅意图帮助读者获取哲学史的知识,还希望开拓读者的胸襟和视野,增进其对人类理智奋斗的了解和同情,使其更坚定和深刻地掌握哲学的原则。

    本书各卷为读者研究特定时期的哲学提供观念引导,其中第9卷清晰地介绍了从法国大革命到20世纪中叶这150年间的法国哲学:从观念学家到孔德这样的实证主义者,从柏格森的伟大著作到托马斯主义与科学哲学,从萨特的存在主义到梅洛庞蒂的现象学……在书的最后,作者还探讨了现象学与结构主义为战后法国哲学带来的颇具争议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