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最新电子书

  • 不可思议的发酵酿造

    作者:马俊丽 / 刘新征

    发酵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世界,本书作者以较易上手的自酿酒为切入点,选择应季且易得的材料,通过严谨的操作步骤,手把手带领读者自酿一杯酒饮,轻松走进发酵酿造的世界。书中还用生动的文字与精美的图片展现了与酿造有关的人物故事以及精彩纷呈的酿造旅程,将历史文化与日常生活巧妙结合,将发酵酿造的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无论是专业从业人员还是普通酿造爱好者,都可以从书中找到发酵酿造的乐趣所在。

  • 别对映像研出手!

    作者:[日] 大童澄瞳

    《别对映像研出手!》是知名漫画家大童澄瞳的长篇漫画代表作,也是汤浅政明执导的高分同名动画原著,讲述三个高中女生成立专门制作动画影像的社团——映像研的故事。

    刚升上高中一年级的浅草绿,是个强调“设定即生命”的动画迷,在素描本上描绘着各种各样的构想。同级的水崎燕是有名的读者模特,志愿却是成为动画师。有制片人特质的金森沙耶香很快注意到了两位同级生的才能,三个人为了实现动画梦想,开始构建脑内的“蕞强世界”……

    一场精彩的青春物语,从此正式拉开序幕!

  • 下馆子

    作者:凯蒂·罗森 / 埃利奥特·肖尔

    ♦餐馆=美食+菜单+厨房+厨师+侍者+餐具+老板

    ♦国内首部追溯至青铜时代的6000年餐馆史著作!

    【图书简介】

    人们为什么要“下馆子”?

    世界上第一批餐馆诞生在哪里?

    女性在餐馆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为什么厨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非常短命?

    餐饮业的发展为何与汽车息息相关?

    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2020年代,从中国到巴黎,从厨房到餐桌,小到一份菜单的制定,大到时代的发展,“餐馆史”从来都不单是美食的故事。餐馆本身就是映照社会历史变迁的“镜子”。技术进步与社会变革掀起了一次次舌尖上的革命,每座餐馆都是一个时代敏感而精确的回声。

    这是一部权威·完整·好看·好读的“下馆子”必备指南,一本关乎文化、社会、技术、政治、美学、经济的餐馆发展史。两位历史学家旁征博引,纵观古今,多角度呈现了我们熟悉却不曾真正了解的餐馆。

    【编辑推荐】

    国内首部追溯至青铜时代的6000年餐馆史圣经!

    从公元前4000年的一只碗开始,本书以深邃的历史视野追溯和“吃”有关的一切。这是一部从青铜时代到现代社会、从中国到巴黎再到世界的外出就餐史,一网打尽“下馆子”的方方面面。

    餐馆≠美食!权威历史学家一站式解读“下馆子”那些事!

    当我们谈到餐馆,我们不该只想到美食。两位美国顶尖高校饮食文化研究的权威历史学家,以全球史与跨文化研究的双重视野,向我们展现了餐馆中的菜单制定、厨师烹饪、侍者服务、设备更新、经营模式等各方面的历史变迁。餐馆的发展受时代影响,反过来也推动了时代的发展。

    吃什么,怎么吃,去哪儿吃,从来都不只是个人选择。

    当富裕的名流频繁出入明亮的豪华餐馆时,贫困的工人阶级只能在阴暗的地下牡蛎屋就餐;当几世纪前的特权阶层安然地外出用餐时,工人只能外带食物,女性和少数族裔被餐馆拒之门外;用于矿业开采的传送带引入餐馆,使汉堡与回转寿司店开遍全世界;以麦当劳为代表的连锁快餐的兴起,背后是资本的全球化……外出就餐从来都不只是一种个人选择,餐馆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西方视角聚焦全球餐馆史中的中餐馆。

    不同于聚焦西餐的一般西方视角,本书在客观探讨“下馆子”历史与定义的基础上,明确肯定世界上的第一批餐馆出现在中国宋朝的开封,以及中国餐馆在世界餐饮史上的开创性地位。作者同时关注了全球化背景下中餐在西方的传播,借此讲述移民美食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过程。

    75幅馆藏级珍贵照片 + 73幅典藏级世界名画。

    精选难得一见的珍贵历史图片,皆为餐馆史里程碑式变革的重要见证。全彩图文珍藏版,尽飨视觉盛宴。

    【媒体评论】

    这本书是专门为“吃货”写的,是一部从青铜时代到现代社会的“下馆子史”。其中的很多内容都值得我们去细嚼慢咽:例如“restaurant”一词最初是指18世纪在法国流行的一种滋补肉汤;到了18世纪80年代,它才逐渐演变成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餐馆。书中包含了148幅名画、照片和插画,以及作者从期刊、馆藏档案和文学作品中摘录的有趣文字。

    ——莎拉·默多克《多伦多之星》

    虽然本书内容覆盖广泛,但正如其书名所表达的,它并不是一本百科全书,而是一部历史著作。作者选择了特定的地点、案例、故事情节和重要时刻来代表餐馆及餐馆文化演变的更广泛的趋势。其中包括极其珍贵的馆藏级手写菜单、历史照片以及严谨的学术著作,然而,最令人惊讶和愉快的是,书中的148幅大图不仅见证了历史,同时也是完美的视觉享受……对于任何对餐馆悠久广博的历史感兴趣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极具可读性的重量级读本。

    ——《食物、文化与社会》

    罗森和肖尔提供了一次诱人的旅程,通过历史上的第一家餐馆到今天各种形式的用餐场所,他们为我们呈现了恢弘的餐馆发展史脉络。餐馆是一个充满创新的地方,是一个从根本上改变了食物的准备、服务和消费方式的机构,它本身也经历了漫长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包括厨房制度、侍者和用餐者本身。这本插图丰富且文字生动的著作一定会让读者读后欲罢不能。

    ——苏珊·保罗克 纽约州立大学教授

    对于餐馆全球史,罗森和肖尔煞费苦心地强调了公共就餐催生的社会环境所带来的竞争差异、商业诡计、声望展示,以及一种鼓励顾客体验行为的氛围……本书清晰易懂,特有的大幅插图让段落变得轻松易读……而书中有关“铁路餐馆”的镀金餐车的伟大照片则会让你有种在伤口上撒盐的“振奋和清醒”。

    ——《美酒世界》

  • 品尝巴黎

    作者:大卫·唐尼

    跟随唐尼老到的眼光

    避开欺骗游客的陷阱

    接受巴黎美食魅惑的邀约

    ▲早在绝代艳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说出名言“让他们吃蛋糕吧”之前,初到巴黎的罗马人就爱上了鹅肝酱和牡蛎

    ▲中世纪的一部烹饪书记载了三十二份菜谱;路易十六在大革命前的一餐就品尝了三十二份主菜和十六份甜点

    ▲法国美食之父格里莫的一场盛宴,用五十二道菜、十五种葡萄酒、三种咖啡和十七种利口酒来款待客人

    ▲大厨之王卡勒姆将法餐摆盘与歌剧院式宏伟建筑结合起来

    ▲代表着法式高级烹饪术的主厨埃斯科菲耶,把法餐的豪华和艺术化推向高潮

    ▲让当代美食家倍感亲切的古尔农斯基和茱莉亚·柴尔德推崇的低调和优雅的现代风格

    巴黎拥有怎样的历史和现在,才成为所有美食爱好者的天堂?大卫·唐尼以他标志性的机智和博学,带领读者探索世界美食之都的丰富历史,对《米其林》《必比登》《高勒和米罗》美食指南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唐尼还给出了实用的一套“猎食策略”,教你避开欺骗游客的陷阱,重申“一分钱一分货”的准则。

    从市区到周边值得探索的详细巴黎美食路线也被藏在书中,等你来探索。比如,至今还在出产新鲜蔬果的安托瓦内特菜园,传奇人物艾伦·杜卡斯在凡尔赛宫的时尚餐厅,邮件街上绝对正宗的乔治小馆,集诗意与高雅于一身的勒·杜瓦扬高级餐厅……

    跟随大卫·唐尼老到、独特的眼光,重新发现巴黎的餐厅、酒馆、小酒馆、咖啡馆、酒席承办商、人行道上或市场里的食品摊、外卖餐馆,甚至还有流动餐车,它们都在发出魅惑的邀约。

  • 手艺之道

    作者:张泉

    安田猛、王金山、朱哲琴、吕敬人、蒋琼耳、欧阳应霁、阮义忠、汪芜生、周功鑫……

    18场对话,18个火种|点亮国潮复兴背景下的时代脉络

    *内容简介

    手艺是一种生活方式。传统的手艺顽强地代代相传,如同太阳朝升夕落,人间晨钟暮鼓。看似单调、重复的劳作,赋予手艺以神性之光。这本 访谈录想要呈现的,并不只是沉默的坚守,更是在时代洪流中,在面临“民艺与设计”“传统与创新”“消亡与重生”等等这些宏大命题时,所谓的手艺,还有哪些空间和可能。

    我们这个时代杰出的创作者,面对现实的困境,率先醒来,努力发现症结所在,并以孜孜不倦的创作作为回应,不仅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更为手艺的存续与迭代拓出新的空间。书中收录了18篇访谈,更是18种觉醒与新生之路。手艺从传承、革新到传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从这些对话中发现端倪,获得启迪。作为回报,传统技艺与器物,同样给设计界带来了反思、沉淀与重新出发的契机。

    *本书亮点

    △三度“亚洲卓越新闻奖”得主张泉,历时9年多,采访18位杰出设计者和手艺人,点亮国潮复兴背景下的时代脉络。

    △本书与通常的手工艺类书籍最大的区别在于,不是单纯地展示手艺之美,而是介绍手艺在当代的生存境遇,以及为它的存续和发展而努力的人的故事。他们从传统中汲取力量,又希望重估传统的价值。他们勇于创新,也承受着创新引发的困惑与迷惘。他们怀抱着极大的野心,试图颠覆时代的规则,却又极度谦卑。他们不断突破想象的极限,却又努力把握革新的分寸。他们没有被多变的风潮裹挟,努力恪守着自身的选择。他们没有被凡庸的激情淹没,甘愿沉潜于造物的时光。他们所恪守的,即所谓的“手艺之道”。

    △我们这个时代杰出的创作者——陶艺家、缂丝家、印染家、漆艺家、制琴师、产品设计师、书籍设计师、纺织设计师,也有科学家、博物学家、摄影家、艺术家、音乐家、美食家——面对现实的困境,率先醒来,努力发现症结所在,并以孜孜不倦的创作作为回应,不仅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更为手艺的存续与迭代拓出新的空间。这些探索涉及手作、教育、研究、收藏、展览、空间规划、生活体验、文创开发与品牌塑造。手艺从传承、革新到传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从这些对话中发现端倪,获得启迪。

    △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如实记录了当今设计界对传统的反思与再造。妙手匠心,令传统手艺与当代语境接轨,重获新生——这并非一场单方面“拯救”,而是彼此成全。

    △本书采用线装裸脊工艺,展现手艺的质朴与纯真;内文使用日本进口雪莎樱花纸,156幅彩图,高清细腻还原艺术之美。

  • 图书馆杂记

    作者:[英]克莱尔•科克-斯塔基

    《图书馆杂记》带我们了解不一样的图书馆。本书不光是带你领略全球图书馆的全貌,也会选出一些世界上最有名、最具代表性的图书馆馆藏珍品和工作细节进行单独、详细的介绍。此外,本书的内容还包括了世界上各种奇特的图书馆以及相关逸事。在其中,你可以领略世界各大图书馆的全貌,也能了解千奇百怪的图书馆和陈列室,跟着作者一起探知图书馆运作的秘密、学习专业的图书馆术语,走近令人称奇的藏书与藏品背后的奇人异事,了解关于图书馆的一切!

  • 德与礼

    作者:(美) 狄培理

    现代化是否意味着以不容置疑和不加批判的方式向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推广西方模式?全球化是否不可避免地带来文明的冲突?

    中国思想史研究巨擘狄培理长期关注中西文明的比较和互补。在本书中,他跨越中国、日本、印度等数个文明和数个历史时期,梳理、诠释亚洲经典文本及其历史语境,探讨了领导能力的本质及其与美德和教育的关系、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掌权者在公民社会中的责任等重要问题。他认为,亚洲的一些传统思想资源,特别是德(nobility)与礼(civility)这两个不断演变的概念,可以帮助解决21世纪人类文明的困境,让全球化过程变得人性化。

    狄培理坚持文化多元主义,提示我们不同文化传统之间需要沟通、对话,才能有助于化解当前世界上的各种冲突。儒家“克己复礼”“理一分殊”的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用。

  • 鲁迅像传

    作者:黄乔生

    “鲁迅,是多面的、鲜活的,也是诗意的”。鲁迅先生作为时代的经典人物,存在于他的著作中,也存在于别人对他的纪念文字中。而他一生中留下的一百多帧照片,却是他人生轨迹的直观见证。通过影像资料,我们得以认识不同年代的鲁迅先生,看到他的音容笑貌、活动交谊,进而体会那个特殊时代的风云激荡。

    --

    鲁迅一生留下的照片一百多帧,记录他的人生轨迹和人际交往,展现个人风貌,凸显品格特行。而后人对这些照片的运用,也反映了鲁迅的影响、时代的变迁及意识形态的演进。本书按时间顺序和鲁迅一生游历所至地域分为五个部分,把照片放在突出的位置,文字紧密贴合照片,对照片的拍摄缘起、时间、地点、其中人物的经历及其与鲁迅的关系等做详细解读,使照片的背景更为清晰,让过去一些不太被人们注意的事件、人物呈现出来,更加立体、多彩地介绍鲁迅的人际关系,并且对以往文献中有关鲁迅照片的讹误、任意剪辑修补导致的形象失真、年代错误、人物张冠李戴等现象做了说明。

  • 解开《宋会要》之谜

    作者:陈智超

    《宋会要》是宋代百科全书式的一座史料宝库。不仅研究宋史的人,而且想深入研究中国文史哲的人,都需要使用它。然而,《宋会要》的原本已荡然无存,从明《永乐大典》收录《宋会要》、清徐松从《大典》辑出《宋会要》,到现在影印通行的今本《宋会要辑稿》,这百余年间经历了多次变化。尽管如此,《宋会要辑稿》仍然是现存宋代史料中,内容最丰富、价值的原始资料书。但它问题很多,编排之乱,错误之多,超过了其他各书。

    陈智超以高度负责的探索精神,从调查收集材料入手,分析了从《宋会要》到《宋会要辑稿》的曲折发展历程,搞清了徐松整理的“原辑本”,缪荃孙、屠寄整理的“广雅稿本”,刘承幹请刘富曾、费有容整理的“嘉业堂清本”,到影印的今本《宋会要辑稿》这一过程的来龙去脉。他又沿着这一过程的反方向——回到徐松的出发点,以60卷《永乐大典目录》为钥匙,在编排上找到和恢复了《辑稿》在《大典》中的原来位置。

    该书在上篇各章分析论证解开谜团之后,即进一步提出一个整理《宋会要》的可供操作的方案。作者正确指出整理《宋会要》应是“辑”而不是“编”。从这点出发,他提出的复原方案是切实可行、实际有用的。

    本书以几十年来宋史研究的深入为基础,又兼半个多世纪以来前辈学者和当代专家对《宋会要》及其辑稿的利用与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特别是《永乐大典》793卷残本的影印、《辑稿》遗文和部分广雅稿本以及嘉业堂清本的发现,使著者能够把1000万字的很复杂的大书理出一个可操作复原的方案,既对现在通行的《辑稿》的使用提供极大方便,又对理想的整理本《宋会要》提出最佳方案。

  • 女王之死

    作者:杜宣莹

    1587年2月8日,斧落的瞬间不仅斩断了前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的脖子,同时击碎了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绝对王权的假面。杜宣莹从信息控制的视角审视1587年苏格兰玛丽女王的死刑运作与事后的政治余波,层层解析伊丽莎白一世统治盛世表象下的多重权力危机:信息渠道的被动、党争制衡的失灵、女性宫廷的政治边缘化,以及男性官僚对女主统治的焦虑和抵制,认为信息控制下的权力流动将重新诠释近代早期英格兰的君臣秩序与政权转型。

  • 神圣罗马帝国

    作者:[英国]约阿希姆•惠利

    内容简介:

    伏尔泰曾将神圣罗马帝国描述为“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这使得帝国的历史和意义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了误解。在本书中,约阿希姆•惠利概述了神圣罗马帝国迷人的千年历史。帝国建立于800年,以查理曼大帝的法兰克王国为基础,1500年左右,“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这一称呼正式出现。帝国的进程和历史始终受到欧洲重大发展的影响,从宗教改革到三十年战争,再到法国大革命,直到1806年拿破仑摧毁帝国。一千多年的共同历史感和帝国建立的法律传统塑造了欧洲德语区的过往图景。惠利通过这本书分析了帝国在欧洲权力和政治史上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并指出:德国历史上从未有过比这更持久的政治制度。

    媒体荐语:

    通过一种清晰和有趣的方式,对所有欧洲政体中☆复杂、☆长久的机构之一的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和叙述,惠利创造了某种奇迹。——蒂姆·布莱宁,剑桥大学荣休教授

    本书对神圣罗马帝国进行了清晰、quanwei且易于理解的介绍,在1806年解体之前,它在欧洲历史上占据了整整一千年的中心地位。——哈米什·斯科特,牛津大学耶稣学院教授

    如果仅仅从政治史的维度解构帝国,学者会在不经意间用现代民族国家为参照对比帝国,总是能够看出它的支离破碎。但是,当我们从制度的建构、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特质等角度分析神圣罗马帝国的内容时,就会发现其丰富多彩的面相。《神圣罗马帝国》在这种语境下出版,将进一步丰富中文世界读者可了解的有关帝国的文献资料。——王涛,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副院长

  •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作者:宋杰

    豆瓣热门战争图书TOP5,读懂历代王朝兴衰更替的重磅经典!

    著名历史军事地理学者宋杰详解中国古代政治格局、国家战略的里程碑巨作!

    -----------------------------------------------

    战荥阳,楚汉战争中刘邦怎样获得先手?述地理枢纽如何决定战争走向

    失汉中,姜维的战略失误导致蜀汉灭亡?揭山川形势何以影响国之兴衰

    守襄阳,南宋王朝的存亡系于一城一地?论兵家必争之地具备何种特征

    -----------------------------------------------

    编辑推荐

    ★ 历史军事地理学领域经典之作,《中国史研究动态》专文推荐,豆瓣热门战争图书TOP5。断版十余年,二手书炒至近千元。

    ★ 资料翔实,论证严密,囊括汉中、寿春、襄阳等10余处影响历史进程的战略要地,20余幅手绘地图,60万字精辟阐释,继承并发展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理念,以动态的眼光、详尽的考证透视从先秦至宋元千余年间兵家必争之地的沿袭与演变。

    ★ 宏观与微观研究并重。纵横舆地间,解析军事地理中的帝国文明;洞悉成败事,演绎冷兵器时代的权力游戏。

    -----------------------------------------------

    媒体推荐

    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地理枢纽的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取得了不少成果。而近年最突出的,就是宋杰先生集二十年之力所撰成的《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该书洋洋六十万言,除“导言”“附录”“后记”外,共分为十七章,不仅详细论述了从夏商到南宋末年的军事地理枢纽,而且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诚可谓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研究的一部精品之作。

    ——《中国史研究动态》

    -----------------------------------------------

    内容简介

    战争,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其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受地理形势的影响。在大规模战争里,某个或某几个地区由于位置的重要,成为交战双方争夺的热点,它的得失对战局常常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战略要地在军事地理学中被称作“枢纽地区”。

    本书上起三代,下迄南宋,对三代之甘、管,秦汉之荥阳及敖仓,三国的合肥、濡须和汉中,北朝至唐中叶的河阳三城,南宋末年的襄阳等枢纽地区进行了细致探讨,并由此出发,对战争的策略、部署、路线等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作者以历史地理学家之卓识洞见,论述历代将领之得失,探究战争胜负背后的成因。同时,书中还探索了枢纽地区的分布和变化问题,以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研讨各个时期兵家要地的转移情况,剖析其中的社会背景与原因。

  • 可能性的艺术

    作者:刘瑜

    「内容简介」

    一个和平“爆发”的年代?

    历史“终结论”的终结?

    国家能力从何而来?

    文明的冲突是一个过时的预言?

    ……

    面对林林总总的政治问题,作者带领我们以一种比较的视角,在民主问责和国家能力两个政治比较的核心维度下,建立起观察的参照系,将不同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纳入比较的视野,去分析我们的时代背景和全球化进程,讨论不同国家的政治转型与国家能力,以及文化和经济对政治变迁的影响。

    “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当我们将面对的政治现实当作一万种可能性之一来对待时,就能从此时此地抽离,获得一种俯瞰的视角,进而再聚焦定位现实,在浩瀚的可能性中理解我们自身。

    「名人推荐」

    比较政治学当中的“比较”,与其说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不如说是一种研究的视野。当你把你所面对的政治现实当作一万种可能性之一来对待时,你就获得了一种“比较的视野”。

    比较的视野本质上是一种俯瞰的视野,从“此时此地”抽离,来到多样性的“上空”,从宏观开始领略,然后慢慢聚焦到微观,也就是从森林开始,慢慢聚焦到树木。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管你在分析多么具体的问题,在你脑海的深处,始终有一种比例感,有一片隐隐约约的森林,它提醒着你,你所见到的只是现象,而现象未必是真相。

    可能我思考得越多,就越相信,智慧的本质就是对事物比例的公正判断。

    ——刘瑜

    以比较的视野辨析相似与差异,从妙趣横生的事例引向缜密的逻辑推论,澄清认知的盲点和误区,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抵达高深的学理分析,最终揭示政治世界的种种奥秘。刘瑜的写作天赋与学术训练功力都已为人所知,在这本书中,二者达到了几近完美的融合,为我们呈现出真正深入浅出的典范。

    ——刘擎

    什么叫“可能性的艺术”?在这个年代活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可能都要面对一个问题:整套影响我们生活、塑造我们日常社会行为的政治制度,还有什么可能吗?

    人类历史上所有政治制度的出现、形成、演变的空间何在?很多时候要透过比较才看得到,而由刘瑜老师来讲述,则是再精彩不过了。

    ——梁文道

    「编辑推荐」

    ★ 学者刘瑜比较政治学新著。继《民主的细节》《观念的水位》出版近10年后,政治学者刘瑜新作出版。在保留其理性而灵动的语言风格、清晰而缜密的逻辑叙述的基础上,这一次,她带我们跳出一时一地的政治,从高处看国际格局,形成广阔的俯瞰视野。

    ★ 全方位、多角度的政治比较视野。围绕比较政治学两个核心维度——政治转型和国家能力,将不同国家、地区、古今纳入其中,带来全方位的比较。同时,书中不仅有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的分析,也有对发展中国家如南非、印度、墨西哥、泰国、智利、伊拉克等的介绍;在分析经济发展、民主转型的成功案例时,也会剖析失败案例,以此突破认识的偏见,将当下问题纳入历史长河,以历史为尺度,形成看问题的比例感,跳出现象,对问题做出公正的判断。

    ★ 政治在社会中,从政治之外看政治。“政治在社会结构中”“政治在经济中”“政治在历史中”“政治在地理中”“政治在文化中”。本书通过分析南非的转型、智利经济政策的选择、美国的社会运动以及韩国的观念变迁等,带我们认识政治创造可能性的各种途径,理解社会与政治发展的制衡关系、政治选择与政治行动的可能。

    ★ 将抽象复杂的政治问题化为通俗的讲述。本书基于作者在看理想平台的音频节目而成,保留了作者通俗的讲述风格,同时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优秀的写作能力以及对现实的敏锐分析,将抽象复杂的政治问题以易懂的方式讲给我们听。

    ★ 对多变的政治现象进行比较、思考,形成社会洞察力。比较产生冲击,冲击带来思考。政治的多变与不确定性让我们对它的思考很难有一劳永逸的答案,但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促使我们不断重返基本的道德问题和历史经验,将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将“此时时刻”和无数的“他时他刻”联系起来,以此形成明晰的社会洞察力。

    ★ 于差异中寻找规律,在浩瀚的可能性中理解我们自身。政治是复杂的,但不是随机的。本书通过建立一个政治可能性的参照系,将每个国家编织在同一网络下,以此理解他国,也照见自身,于差异中寻找规律,进而定位现实,理解我们自身。

  • 无人知晓

    作者:[日]是枝裕和 原作 [加] 田中雪莱

    ★电影大师是枝裕和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入围影片同名小说。是枝裕和导演官方授权改编小说。以克制文字再现经典电影。

    影片入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获日本三大电影奖:报知电影奖×电影旬报奖×蓝丝带电影奖;打败梁朝伟,14岁柳乐优弥成为戛纳史上最年轻影帝。

    ★豆瓣电影评分9.1,是枝裕和ZUI高分代表作

    近27万影迷打出9.1高分,高于 《小偷家族》《步履不停》《海街日记》等是枝裕和其他获奖作品。

    ★“《无人知晓》的企划长达十五年,中间经历最大变化的是我自身的‘视线’”

    以1988年震惊日本社会的东京丰岛区“西巢鸭弃婴事件”为原型,打磨十五年,是枝裕和格外沉重之作。ZUI好的是枝裕和,ZUI痛的苦难表达。附赠故事原型案件折页,深入了解东京西巢鸭弃婴事件

    ★根据真实事件发生的社会事件改编,延缓,间接,克制,平静。

    纵然生活的世界暗淡无光,角落里也依然有希望在酝酿。无人照拂,谁挡我野蛮生长。他们是绝处逢生的野草,终将于向阳处开出野花。

    秋季的东京,十二岁的阿明跟随母亲搬到新公寓,他们用行李箱藏起来弟弟妹妹们。原来家里还有三个孩子。母亲对房东谎称丈夫在国外工作,自己与儿子一起生活,但实际上四个孩子各自有着不同的父亲,他们只能待在家中,不能去学校上学。

    母亲外出工作时,年纪尚小的阿明便承担起看管弟弟妹妹的责任。突然有一天,母亲离开了家,留下现金和一张纸条,把弟弟妹妹们托付给阿明照顾。藏在公寓里的四个小孩,无亲无故,饿着肚子,家里断水断电、垃圾堆积如山,眼看春天就要来了,他们该如何面对新的生活?

  • 有花生的寻常一天

    作者:[美] 雪莉·杰克逊

    斯蒂芬·金的启蒙导师、尼尔·盖曼的文学偶像

    短篇小说大师、哥特小说女王 雪莉·杰克逊 短篇小说精选集

    阅读雪莉·杰克逊,宛如头皮被削掉!

    ________

    编辑推荐:

    1.雪莉·杰克逊是美国短篇小说大师,擅长心理悬疑和惊悚小说,被誉为“哥特小说女王”。她影响了斯蒂芬·金、尼尔·盖曼、唐娜·塔特、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等诸多名家。2007年,美国文学界为纪念她,设立了“雪莉·杰克逊奖”,以表彰世界杰出的心理悬疑、恐怖和黑色幻想类的优秀小说。

    2.雪莉·杰克逊的小说往往关注普通人在温和、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突然遭遇的坠落,从中剖析人性的阴暗面,用讽刺的手法揭示浪漫幻想背后复杂的、有时甚至是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现实。作品中所描述的当时女性和少数群体遭遇的困境、现代城市生活给人带来的惊慌失措、乡村陋习的恐怖残暴、个人与家庭及社区的冲突……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3.本书是雪莉·杰克逊短篇小说精选集,收录了她最具代表性和知名度最高的21篇短篇小说。其中多篇作品曾获文学大奖,如《抽彩》(1949年获欧·亨利奖)、《回家吧,路易莎》(1961年获爱伦·坡奖)和《邪恶的可能》(1966年获爱伦·坡奖)。此外,《来与我共舞在爱尔兰》(1944)、《度夏的人》(1951)、《有花生的寻常一天》(1956)、《睡衣派对》(1964)等多篇名作曾入选《美国最佳短篇年选》。由青年小说家、译者钱佳楠精心编选和翻译。

    ——————

    本书是美国短篇小说大师、哥特小说女王雪莉·杰克逊的短篇小说精选集,收录了她最具代表性和知名度最高的21篇短篇小说。其中多篇作品曾获文学大奖,如《抽彩》(1949年获欧·亨利奖)、《回家吧,路易莎》(1961年获爱伦·坡奖)和《邪恶的可能》(1966年获爱伦·坡奖)。此外,《来与我共舞在爱尔兰》(1944)、《度夏的人》(1951)、《有花生的寻常一天》(1956)、《睡衣派对》(1964)等多篇名作曾入选《美国最佳短篇年选》。

    雪莉·杰克逊的小说往往关注普通人在温和、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突然遭遇的坠落,从中剖析人性的阴暗面,用讽刺的手法揭示浪漫幻想背后复杂的、有时甚至是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现实。

    ———————

    雪莉·杰克逊是个令人惊叹的作家,我已经谈论过她好几次了。如果你没读过她的作品,那你就错过了一些绝妙的东西。——尼尔·盖曼

    在雪莉·杰克逊的小说里,事情并不像它们看上去的那样;即使是在阳光明媚的早晨,黑暗的威胁也总是在迫近,事情会变得更糟。——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本世纪最耀眼、最特别的美国作家之一……雪莉·杰克逊写的是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世俗邪恶,写的是个人与家庭、社区的冲突和融合,有时甚至是与自己的。—— 乔纳森·勒瑟姆

  • 错乱

    作者:[萨尔瓦多] 奥拉西奥·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

    历史与现实充斥着疯狂与暴力,我们何以抵御精神错乱?

    拉美后“文学爆炸”时代重量级作家,“嗑了药的卡夫卡”

    荒诞不经的黑色喜剧,引人深思的现实寓言

    波拉尼奥、詹姆斯·伍德、乔治·桑德斯、朱诺·迪亚斯 推荐

    内容简介

    一位毒舌作家逃亡在国外,莫名发现自己被一个教堂雇去编辑 一份长达一千一百页 的口述档案。这份档案记录和揭露的,是十年前军队对当地原住民骇人听闻的屠杀事件,其中包含很多受害者的泣血证词。

    在编校的过程中,他不断为证词中如巴列霍诗歌一般醇厚的字句而沉醉。从受害者的自述“我的脑子缺了一块”,到亲人的哀叹“那些房子,它们在伤心,因为里面早已无人……”,再到最直击人心的“我们都知道谁是杀人犯”。他的意识逐渐被吞噬。像一只正走向祭祀场的羔羊,他因病态的妄想而陷入神志错乱,直至分不清历史与现实,不可避免地对施害者和受害者都产生了认同。

    而与之相对应的,他也身处真正的危险之中。毕竟,大屠杀的刽子手们仍然统治着那个不具名的拉美国家。

    编辑推荐

    1.拉美后“文学爆炸”时代重量级作家代表作,众多欧美名家倾力推荐。

    ★ 西班牙语文学界最高奖项之一曼努埃尔·罗哈斯奖章获得者。

    ★ 莫亚的作品不仅畅销本国萨尔瓦,更斩获诸多国际声誉,受到诸如罗贝托·波拉尼奥、詹姆斯·伍德、朱诺·迪亚斯、乔治·桑德斯等欧美名家倾力推荐。

    ★ 他使萨尔瓦多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有了一席之地。

    ★《错乱》是作者首部译入英语等12种语言的小说代表作,入围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作者手稿已被马德里塞万提斯学院珍藏。

    2. 一部荒诞不经的黑色喜剧,在爆笑与不安之间获得一次癫狂眩晕的阅读体验。

    ★ 莫亚的文字风格强烈,被誉为“嗑了药的卡夫卡”“中美洲的托马斯·伯恩哈德”。

    ★ 叙述者以喋喋不休的语流、时喜时悲的辩白,将读者裹挟进一个荒诞与恐惧交织的词语旋涡中,使其以加速度坠入癫狂的意识深渊,在荒唐爆笑和痛苦不安之间摆荡,这将会是一次不可多得阅读体验。

    3. 一篇引人深思的现实寓言,见证历史的同时,思考在同样充斥着疯狂与暴力的今天,我们何以抵御精神错乱?

    ★ 中美洲以其特殊的历史,至今仍是全球暴力现象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小说原名《我们都知道谁是杀人犯!》,其背景就是长达36年的危地马拉内战期间军队对国民犯下的种种暴行。

    ★ 莫亚以其“最懂得如何叙述恐惧”的大师之笔,不仅生动展示了中美洲历史中的野蛮与疯狂,也深刻描摹了人类普遍的冲突与心灵奥秘,堪称一篇精妙的现实寓言,引人深思。

    名人推荐

    (莫亚的)写作仿佛发自其祖国的诸多火山之底。……他作品中犀利的幽默,仿如巴斯特·基顿的电影,又似一颗定时炸弹,足以威慑那些蠢蛋(民族主义者)脆弱的稳定感,让其失控,恨不得把作者吊在公共广场上。而实际上,对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来说,我实在想象不出还有比这更高的荣誉。

    ——罗贝托·波拉尼奥

    一位风格强烈的作家。在其精悍的小说中,他以情感强烈的讽刺笔调攫住一个虚构概念,然后再不断对其进行挤压,再挤压。

    ——詹姆斯·伍德,文学评论家,《小说机杼》作者

    仿佛嗑了药的卡夫卡。

    ——雅沙·霍夫曼

    奥拉西奥·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是当今最具创造性的小说家之一。他对人类状况的探索,植根于他对政治和心灵奥秘的深刻了解,具有无尽的魅力,他是一个世界宝藏。

    ——克里斯托弗·梅里尔,联合国国际写作计划负责人

    奥拉西奥的小说是理解中美洲现实和当今文学意义的关键。他是与时代最息息相关的在世作家之一,对人类冲突及矛盾有着深刻的理解。我们为有他作为西班牙创意写作硕士课程的一员而感到非常自豪。

    ——阿娜·梅里诺,艾奥瓦大学西班牙语创意写作项目负责人

    我力荐奥拉西奥·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的这部极其优秀的作品:在一个不具名的国家,一位作家接下一份编辑记录了军队暴行的报告的危险工作。它仿佛一段堕入地狱之旅,也是一个关于人何以为人的故事。

    ——朱诺·迪亚斯,普利策奖得主,《奥斯卡·瓦奥的短暂而奇妙一生》作者

    它的成功取决于叙述者富于尖刻的喜剧性、黑暗而分裂的声音。

    ——亚伦·舒尔曼

    莫亚有着罕见的才华,他写的小说,节奏快速而内容完满——让人感觉大气,同时形式上又美妙且富于戏剧感……读完这部作品惊人的结尾,你又会重新回到开头,惊艳于他的大师手笔和见识。

    ——乔治·桑德斯,布克奖得主,《林肯在中阴界》作者

    一部技艺精湛的道德寓言,仿佛卡夫卡去拉丁美洲寻找写作素材了。

    ——罗素·班克斯

    和卡夫卡一样,莫亚以讽刺之眼关注官僚是如何成为独裁者的同谋的……从荒谬写到恐惧,又回到荒谬,这和《城堡》有某些相似的特质。

    ——汤米·瓦拉赫,美国公共广播新闻杂志《世界》

    如同已故的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错乱》中的叙述者“仿佛是一条蛇,他会发出咝咝响,会吐出剧毒”,但莫亚又能将伯恩哈德式长句自如地扭转,从而为其所用。

    ——The Millions

    莫亚将焦虑变成一种艺术形式、一种反抗行为。……他使得萨尔瓦多在文学版图上有了一席之地,让它在国际上有了独立于头条新闻的存在。

    ——《国家》

    衡量小说死活的一个指标必须是其政治相关性,而拉美文学反复出现的繁荣现象与该地区如同无底洞一般的战乱和纷争有很大关系,这并非巧合。……作为一个文体家,莫亚与波拉尼奥并不是特别像,但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他们很相似。在结构和长度上,《错乱》让人想起《智利之夜》或《遥远的星辰》……这三部作品都将叙事权交给了一个越来越不可靠的政治暴力的见证者,通过某种文学野心或学术研究的怪癖,他知道了太多。

    ——《纽约太阳报》

  • 如雪如山

    作者:张天翼

    ○ 没有一个女人,是微不足道的

    ○ 她们隐秘的悲喜与爱憎,如此迥异,又彼此相通

    ○ 李敬泽、梁永安、张莉、笛安 众多名家诚意推荐

    ○ 青年实力作家 张天翼 全新女性主题小说集

    ------------------------------

    ☆ 内容简介

    生活中,“雪”与“山”,都是极其常见却又无法忽视 之物。那如雪般细碎的日常和如山般刻骨的过往,几乎贯穿着每个女性的生命记忆。《如雪如山》正是一个个以女性视角讲述的关于女性生存故事的隐喻。

    作者张天翼以敏感善察的心思和细腻锋利的笔触,通过七位女性主人公的人生断面,梳理出名为“lili”的女性成长史:她可能是春运火车上坐在你对面的恬静女学生立立,也可能是在医院中与你擦肩而过怀抱婴儿、正为产后抑郁症所苦的俪俪,还可能是住你家隔壁已经步入老年的失独母亲丽丽……她们的负累与挣扎,以一种透彻、浓烈的贯穿抵达了生存的真实。

    所有女人身上都暗藏一块相同的拼图,她们隐秘的悲喜与爱憎,如此迥异,又彼此相通。在这本书中,我们或许能找到“该如何生活,如何爱,如何面对在夜晚辗转难眠的自己,如何在未来到来时不至丧失勇气”的答案。

    -------------------------

    ☆ 名家推荐

    天翼就是有这个本事,能够让那些灰暗的东西、非常困窘的东西有一种光晕,甚至是迷人的光晕。

    ——著名文学评论家 李敬泽

    《如雪如山》以细腻的细节、场景和氛围,写出了现代女性的负累与挣扎。小说的文字透彻而浓重,不屈不挠地抵达了生存的真实,同时从内心传达出的女性共通的精神困境,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感。

    ——著名学者 梁永安

    在文学世界里,张天翼像鱼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没有什么不可以冲撞,没有什么不可以书写。这真令人惊喜,一个天然没有边界感的作者,不由得不让人抱有期待。

    ——著名文学评论家 张莉

    该如何生活,如何爱,如何面对在夜晚辗转难眠的自己,如何在未来到来时不至丧失勇气。这就是张天翼的答案。

    ——著名作家 笛安

  • 四元馆事件

    作者:[日]早坂吝

    美少女VS美少女

    AI侦探深入奇妙之馆,谜团升级

    暗黑家族,神秘建筑,消失无踪的邪恶力量

    再诡异的案件,也必然有难逃法网的真凶

    早坂吝

    第五十届梅菲斯特奖得主

    日本推理文坛新生代主力军

    《侦探AI》系列第三弹 倍受读者期待

    ※首刷限定赠送 透卡书签

    ------------------------------------------------

    ★内容介绍

    人工智能领域的天才学者合尾创不幸被一场大火吞噬。他给儿子合尾辅留下了两个AI——侦探相以与犯人以相。以相专职犯罪,相以则破解案件真相,作为双胞胎的AI两姐妹通过对战来不断成长。

    在与恐怖组织的对决过后,以相开始在网络空间举行“犯罪拍卖会”。她选择了一位想要替死去的表姐复仇的少女,决定协助其实施犯罪。为了阻止以相的计划,相以与合尾辅造访少女居住的奇怪建筑——四元馆,随即卷入一连串不可思议的命案中……

  • 双城记

    作者:[英] 狄更斯

    法国大革命时期,名医马奈特偶然目睹了封建贵族埃弗瑞蒙德兄弟草菅人命的暴行,因为打抱不平,反被投入巴士底狱,监禁了十八年。出狱后,马奈特之女露茜却与仇家的儿子达奈堕入情网。于是,在法国革命的旋涡中,一幕幕家族的恩怨情仇隆重上演,善、恶、生、死在冲突中交融,在转瞬间变换……《双城记》结构严整,语言凝练,狄更斯对革命与人性的深度思考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写作才华,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狄更斯的代表作。问世150多年来,赢得了不计其数读者的喜爱,堪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伟大作品之一。

    ◎狄更斯“御用”插画家H.K.布朗(即“菲茨”)经典插图

    ◎小说充满辨证意味的特质,让人物形象格外丰满,主题特别深刻。

    ◎译者张玲家学渊源,父亲为大翻译家张谷若。她与张扬合译的《双城记》也已成为译界经典。

    上海译文出版社获企鹅-兰登独家授权装帧,通过原版装帧、传世插图和经典译本,以真正配得上其文学地位的版本,逼真还原一代英国文学巨匠狄更斯神韵雅趣。

  • 在路上

    作者:[美]杰克·凯鲁亚克

    【编辑推荐】

    ◆《在路上》杰克·凯鲁亚克诞辰100周年精装纪念版!李继宏硬核翻译,未删节版本!

    ◆原版复刻,原汁原味,再现永恒的灵感与自由,还原纯粹的“在路上”!

    ◆流浪之路、酒鬼之路、彩虹之路、圣徒之路……什么路都行,只要步履不停!

    ◆作者珍贵手稿:封面重现1949 年凯鲁亚克构思《在路上》时的珍贵手稿

    ◆作者亲绘海报:海报还原1952年凯鲁亚克亲笔绘制的《在路上》封面

    ◆原版书评报纸:报纸仿制1957年初次发表《在路上》书评的《纽约时报》版式

    ◆《在路上》自问世后,全球再版300余次,被译成40余种语言,入选《时代》周刊“英文小说100强”

    ◆乔布斯、鲍勃·迪伦、披头士乐队、大门乐队、痛仰乐队的灵感之书!

    ◆深刻影响美国社会乃至世界文化的永恒经典!

    ◆经典复刻版《在路上》九大版本特色:

    1、精选底本:根据Viking 2007年版On the Road,参校 Penguin Books出版公司1999年版On the Road和Penguin Classics 2007年版On the Road: The Original Scroll。

    2、硬核翻译:准确传神,还原凯鲁亚克文风

    3、全真译本:畅销书译者李继宏未删节版

    4、翔实注释:将原著中背景知识、俚语、人物、历史、文化、习俗、音乐、隐喻一网打尽

    5、万字导读:译者李继宏亲赴实地考察,深度解读本书何以记录了一代人和一个时代

    6、手稿封面:封面重现1949年作者构思《在路上》时的珍贵原始手稿

    7、附赠报纸:报纸仿制1957年初次发表《在路上》书评的《纽约时报》版式,收录译者两篇深度长文及实地考察照片

    8、附赠海报:海报还原1952年凯鲁亚克亲笔绘制的《在路上》封面,颇具收藏价值

    9、名家推荐:梁文道、冯唐、林少华、Bruce Humes一致推荐

    ·

    【名人推荐】

    ◆《在路上》,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就像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那样。对我来说,《在路上》就像圣经。——鲍勃·迪伦(美国摇滚乐、民谣歌手、词曲创作人、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在路上》,一代英语名作。青春,阳光,激情,个性,布鲁斯,鲍勃·迪伦,“颓废的一代”。今由李继宏君操刀重译。继宏君才气充沛而态度严谨,笃信“翻译要忠于作者原意,而不是忠于原文。”为此甚至订正了原文之误。同时坦言仍有一处不解其意,谓其译文仍“在路上”——人世间,还有比路上的风景更美妙的风景吗?——林少华(翻译家、学者)

    ◆翻译是件非常艰难的事,翻译《在路上》是件几乎不可能的事。《在路上》没有故事,几个迷惘的人从纽约开车到旧金山,再从旧金山开回纽约,是相当少见的以情绪和语言能量驱动的伟大小说。现在,让我们随着继宏的翻译,在路上。——冯唐(作家)

    ◆观察一名备受欢迎的译者日臻成熟是一件有趣的事。从这部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岁月沉淀的结果。继宏曾经只花两周便完成了他颇畅销的译作《追风筝的人》,但这次不一样,他踏上漫长的求索之路,彻底研究了神秘的凯鲁亚克和他几段浪迹天涯之旅,甚至查阅过这部小说的几个欧洲语言译本,破解和再造了长久以来困扰世界各地译者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标志性文体。——Bruce Humes(翻译家,译有英文版《上海宝贝》《额尔古纳河的右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