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最新电子书

  • 我,你,我们

    作者:[法] 露西·伊利格瑞

    ☆如果我和你之间没有不可减少的差异,就不可能有我们。平等的策略,如果存在,就应以承认差异为目标。

    ☆法国当代著名女性思想家露西•伊利格瑞经典作品《我,你,我们:迈向一种差异文化》中译本首次出版。

    ☆要更女性,不要更男性。男性话语和女性话语之间有什么区别?为何确定不同性别的不同权利?如何创造我们的美?你多大年纪了?因此,我们何时“成为”女性?

    《我,你,我们:迈向一种差异文化》为伊利格瑞代表作之一,收录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演讲文章、采访及所写短文,着重讨论女性主体存在的可能性,以及这一主体将有别于男性主体,并独立于男性主体而存在。

    伊利格瑞从对于西方男权传统的批判中,寻找女性话语的可能,努力倡扬真实的女性自我。作者提出了如何在语言、外表、母性(自然和精神)、年龄和健康方面“成为”女性,关注分析和纠正男女之间所谓的不平等,并理解和重视彼此之间的差异。

  • 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东南欧(1354—1804年)

    作者:[匈] 彼得·R. 休格 / 彼得·休格

    本书全面描绘了巴尔干历史研究中最冷门、最模糊的部分——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

    本书从奥斯曼人的早期历史开始,描述了奥斯曼帝国的基本特征,阐释了这些特征如何影响帝国直接管理的欧洲领土的方方面面,并如何给帝国的附庸国或朝贡国留下永久印记。作者不仅解释了奥斯曼帝国如何得以统治其欧洲部分,还指出这种统治模式与其在欧洲的失败息息相关。本书提供的大量巴尔干政治、经济和社会历史方面的信息,为理解当下东南欧地区的局势和社会转型提供了有价值的素材和视角。

    本书对奥斯曼帝国对东南欧地区近500年的统治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首先考察了奥斯曼帝国在东南欧地区的行省以及在周边附庸国和朝贡国的管理体制,从机构的设置、官员的培养、选拔和任命,城市、乡村的建设,法律体系的建构,个体的职业、各类人群的等级划分,税收、军事、交通的体系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整体展现了奥斯曼帝国对东南欧地区的深刻影响,为理解当下东南欧地区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国家转型提供了有价值的素材和视角。得一提的是,本书虽然聚焦的是东南欧,但对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附庸国和朝贡国(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特兰西瓦尼亚、拉古萨),以及对匈牙利的占领等均有详细论述,对于理解东欧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亦有重要意义。

  • 星眉传奇

    作者:[英] J.R.R.托尔金 / 周鸦 绘

    《魔戒》作者托尔金短篇作品精选

    文学大师创作的奇妙故事

    艺术、梦幻、哲思、荒诞、深省

    带你畅游美妙又危险的奇幻世界

    ◎编辑推荐

    你将发现

    "这真是一份礼物!"

    ☆影响了众多名家的奇幻文学大师短篇作品精选

    “现代奇幻文学之父”J.R.R.托尔金是家喻户晓的《霍比特人》《魔戒》的作者,也是杰出的诗人、语言学家以及大学教授,曾参与《牛津英语词典》的编纂工作。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界具有难以超越的地位,更是影响过无数名家,包括C.S.刘易斯(《纳尼亚传奇》)、乔治·R.R.马丁(《冰与火之歌》)、J.K.罗琳(《哈利·波特》)、斯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赎》)等。本书精选收录托尔金创作的三部短篇作品,风格迥异,分别传递着不同的思考,结构巧妙,体现了托尔金高超的故事架构能力,不仅适合青少年阅读,也能为成人读者带来丰富的思考和启示。

    ☆感人至深的最后一部作品,探讨凡尘与仙境、现实与幻想

    《星眉传奇》是托尔金有生之年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篇幅不长,但浓缩了托尔金对仙境的认识和理解,充满了象征意义和深刻的哲理。故事讲述吞下仙星的男孩史密斯能够自由穿梭于凡尘和仙境,他在两个世界之间来往一生,见到了美丽和危险并存的神奇景象,许多年后,他必须做出是否交还星星的人生决定。故事中的仙境描绘得十分细腻而场面壮大,山峰、湖泊、草地、树木都充满了画面感。而史密斯通过在仙境的游历,逐渐成长为一个更有智慧和勇气的人,这些经历不仅是奇幻的冒险,更是对自我内心和人生意义的探索。这部作品也展示了幻想世界能够如何为现实生活提供新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

    ☆机智与讽刺,用反英雄人物笑谈中世纪黑暗历史

    《哈姆农夫贾尔斯》像一个幽默小品,谐仿中世纪屠龙传说,讲述了小王国的农夫贾尔斯迫不得已成为屠龙大业的主角,反英雄人物与狡猾的恶龙交锋,一切开始变得离弦走板、荒诞不经。故事中的人名、地名等象征着不同的神话、历史人物和地方,托尔金的叙述风格既庄重又不失幽默,既严肃又带有戏谑,使得内容富有层次感和可读性。他还在故事中加入了不少语言学笑话,通过注释,便能读懂暗藏的“彩蛋”。

    ☆关于挣扎与热爱的自我剖白,书写人生心路历程

    《尼格尔的叶子》是托尔金在创作《魔戒》的瓶颈期写下的作品,有自传色彩。平凡的小画家尼格尔一心想要完成一幅人生画作,但计划总被打断,有时归咎于他那善良的心;踏上注定奔赴的漫长旅途之后,他看到了无比奇妙的景象……托尔金在这部作品中表达了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个人理想和集体责任之间平衡的思考。细腻的心理描写、寓言式的叙事手法和丰富的象征隐喻使故事充满了哲理和人性光辉,展示了托尔金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独家插画版本,欣赏收藏的不二之选

    青年插画家周鸦为本书创作了近六十幅手绘插图,给每部作品量身打造设定,展现故事中的精彩情节和有趣细节,并设计了充满复古色彩的封面插图,展示了对《星眉传奇》一篇世界观的理解。插图的加入为整本书的艺术色彩更添一笔,同时也大大丰富了阅读趣味,是欣赏收藏的不二之选。

    ☆装帧精美,值得珍藏一生的文学佳作

    浪花朵朵“大作家写给孩子们”系列丛书之一,该系列印刷、装帧制作精良,方脊精装带护封,内文采用米白色白云胶纸,呈现出柔和的视觉效果。

    ◎名人评价

    我对托尔金的想象力的广度深为折服,对他的故事所具有的那种抱负心领神会。感谢托尔金先生,20世纪享有了它所需要的所有精灵和魔法师。

    ——斯蒂芬·金

    ◎内容简介

    “现代奇幻文学之父”托尔金用三个风格迥异的故事,带你漫步仙境,笑谈黑暗历史,细数人生心路历程。《星眉传奇》是托尔金有生之年的最后一部作品,讲述吞下星星的男孩在凡间和仙境的奇妙经历。《哈姆农夫贾尔斯》是一段关于中世纪英国的富有想象力的历史,也是一个充满讽刺与荒诞的童话。《尼格尔的叶子》是托尔金在《魔戒》创作瓶颈期写下的作品,有自传色彩,写出了理想与现实的挣扎,富有哲理。

  • 七只黑猫之谜

    作者:[美] 埃勒里·奎因

    ☆ 埃勒里·奎因巅峰期唯一一部短篇集!

    ☆ 越挖越蹊跷的11桩谜案,隐藏着天衣无缝的作案手段!

    ----------------------------------------------------------------------------- ------

    编辑推荐

    ◎ 让阿加莎·克里斯蒂追更大半辈子的埃勒里·奎因

    ◎ 6项爱伦·坡大奖得主,其作品全球累销超2亿册

    ◎ 本书为埃勒里·奎因“花式炫技”短篇神作

    ◎ 与“国名”“悲剧”系列诞生于同时期的唯一一部短篇集

    ◎ 双封精装典藏版,主题篇名页精美插图

    ◎ 全新译本,全方位解锁文本信息

    ◎ 温馨提示:有彩蛋乱入,你能发现几个?

    -----------------------------------------------------------------------------------

    内容简介

    谜案1:《七只黑猫之谜》

    瘫痪老妇极度厌猫,却为何接连买下六只一样的黑猫?

    谜案2:《非洲旅客之谜》

    非洲旅客陈尸酒店,仅凭现场痕迹就能推出四重解答?

    谜案3:《疯狂茶话会之谜》

    “帽匠”神秘失踪,蹊跷细节居然逐一对应小说情节?

    谜案4:《玻璃圆顶钟之谜》

    古玩店主午夜暴毙,临死前为何执意打碎玻璃圆顶钟?

    谜案5:《长胡子的女人之谜》

    画中女子长出胡子,究竟是真凶下套,还是死者暗示?

    …………

    翻开本书,立刻挑战11桩蹊跷谜案!

    -----------------------------------------------------------------------------------

    名人/媒体评论

    ◎ 这么多年,我一直无比期待埃勒里·奎因的新作。——阿加莎·克里斯蒂

    ◎ 我对推理小说的兴趣根植于对埃勒里·奎因作品的阅读。 ——博尔赫斯

    ◎ 埃勒里·奎因就是美国侦探小说的同名词。——安东尼·布彻

    ◎ 埃勒里·奎因是继爱伦·坡之后美国悬疑小说界的一号人物。——《神秘出版社》

  • 氯水人鱼

    作者:宋玉

    东亚之女的惨烈成长,刮骨化尾的奇诡物语。

    【编辑推荐】

    ● 美籍华裔作家宋玉生猛首作,绚丽与恐怖相融,以人鱼为引,叩问生而为女的苦痛与血腥——“人鱼不是天生的。我们是被造就的。”女性也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

    ● 东亚女的“发疯文学”。自我规训,自我否定,自我厌恶——社会注入的种种毒素,终将酿成一场自我的风暴,迎来肆意自由的变身。

    ● 新锐译者金雪妮倾情译介,其译作曾获2021年全球华语星云奖,丰沛流畅的文字,高度还原原文的精神光泽,笔触华美诡谲,细致描摹氯水、汗水、血水相融而成的灼热处境。

    ● 先锋艺术家蓝彦祺,为本书量身绘制瑰丽鱼尾,赋予妖冶冲击的视觉效果。130*203小开本,平装单封,顺滑书纸,随取随读,通勤、旅行适用。

    【内容简介】

    荒诞与恐惧糅合,日常与幻想交错,

    写就氯水、汗水、血水相融而成的灼热体验。

    人类女孩壬·余的每一日始于泳池,终于泳池。如果她游得足够好,足够快,许诺她的美好一切就会出现——名牌大学的录取、父母的宠爱、教练的倚重、光明的未来。

    他们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他们说:痛,就是软弱正在离开身体。

    期待的重量、成长的残暴、生而为女的困境种种加之于她身。无处不痛,无时无刻不痛。她只能潜入泳池中逃离。身体触及氯水的刹那,裙摆变成鱼尾,皮肤化作鱼鳞。

    人鱼不是天生的,我们是被造就的。

    血腥、凶残、生猛,一如人类女孩长成的每一步。

    (建议18岁以上读者阅读)

  • 趁生命气息逗留

    作者:[美] 罗杰·泽拉兹尼

    末日之后,人类灭绝,统领半个地球的AI浮罗士德却想变成人。

    它精通修辞语法,却读不懂一首最短的诗;它分析一幅画的色彩、线条、风格,却猜不透画中少女的情绪;它在晨昏分界处一遍遍观赏日出日落,却仍感受不到什么是美。

    它孜孜不倦地学了亿万年,真正成为人时,只感到无限的恐惧、寒冷。

    他流下此生第一滴眼泪。

  • 巴黎有座艺术桥

    作者:[法] 卡特琳·莫里斯

    法兰西艺术院唯一漫画家院士卡特琳·莫里斯

    最受欢迎人文作品——艺术篇

    ………………

    卡特琳•莫里斯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将美术史上流派的兴起和更迭融于画家和作家的交往趣事中。你没法区分杰作和垃圾?那么让波德莱尔来教你吧!你在画作中没见过海鲜?狄德罗会冒着风险带你去瞅一眼!印象派让你感 到腻歪?左拉会借你一双慧眼。

    凭借深厚的学术积累和天马行空的画风,卡特琳• 莫里斯带领读者穿越一座幽默的艺术馆。在这个艺术馆里,画家和作家之间找到了联结,八卦被充分挖掘,高冷的艺术评论和文学史变得前所未有的亲切,所有图画和文学都生动起来。

    ………………

    ※ “艺术和文学的历史也是人类的历史”,来自法兰西艺术院院士的美术馆导览。

    卡特琳·莫里斯是法兰西艺术院唯一的漫画家院士,她打破重重壁垒,以女性漫画家的身份把漫画带入艺术最高殿堂。《巴黎有座艺术桥》是卡特琳最具个人特色的作品之一,举重若轻地将艺术史化为轶事并附以强烈的美学风格,以令人惊叹的搞笑方式进行艺术教学。

    ※ “如果失去了幽默感,我们就真的死了。” 让人捧腹大笑的人文漫画,送给读书人的一颗夏日薄荷糖。

    老少咸宜,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几乎把所有卢浮宫藏品都画进了书中,让人目不暇接,读者可以在画家和艺术家友谊的小故事中轻松地了解了绘画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内涵。

    ※ 扎实的人物索引,避免在访问期间迷路

    最后附有人物索引,书里提到的艺术家及其画作均可在其中找到来源,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指导方向。

    ※ 装帧设计雅致美丽,精装大书,触感温柔

    新锐设计师王茜整体设计,内文使用120g纯质纸,质感一流,十六开大开本,四色印刷,令人爱不释手。

  • 成瘾的深渊

    作者:[美] 朱迪思·格里塞尔

    ★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院长 马兰 诚挚推荐

    ★《纽约时报》畅销书

    √ “瘾君子”逆袭成为知名神经科学家

    √ 以感同身受的笔触,剖析成瘾的真相

    √ 一部不可多得的科普佳作

    √ 一场无比震撼的心碎旅程

    √ 一次发人深省的大脑探奇

    【简介】

    药物滥用是全球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作为一位知名的神经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正在康复的成瘾者,格里塞尔以感同身受的笔触,深入剖析了这场灾难的科学本质。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揭示了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对大脑的危险控制,重点阐释了滥用药物会给大脑和行为造成怎样的变化,还为对抗眼下泛滥的成瘾问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新见解。

    本书以其生动、坦诚、清晰晓畅的文风从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科普佳作。

    【推荐】

    这是一本很独特的书。作者格里塞尔是一位知名的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也曾是一名药物成瘾者。作者坦率地讲述了她早年“嗑药”的经历和感受,以及她如何从坠落中自拔,最终成为一名研究成瘾的大学教授。这不仅是一本关于成瘾的科普书——作者在书中从药物与脑的相互作用、成瘾机制和防治角度提出她的思考——同时也是一部具有学术深度和高度的著作,值得一读。——马兰,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脑科学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

    格里塞尔博士从自己痛苦的过往中举出许多鲜活的事例,系统地将每一段经历与成瘾背后严谨的神经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她道出了成瘾科学的悲哀与瑰伟,使之变得有血有肉。翻开这本书,你将踏上一场震撼的旅程。——保罗·厄尔利(Paul H. Earley),国际顶尖成瘾医学专家,美国成瘾医学协会(ASAM)主席

    这本书不仅内容翔实,而且感人至深。在这里,你将看到清楚明晰的科学解释,还有扣人心弦的人文叙事,以及药物成瘾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伤害。——玛莎·法拉赫(Martha J. Farah),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宾夕法尼亚大学Walter H. Annenberg自然科学教授,神经科学与社会中心主任

    鲜少有哪本论述成瘾的书,能将情感与科学交织起来。《成瘾的深渊》讲述了格里塞尔如何一步步走出药物成瘾的泥潭,进而传达出一种希望之声。——克里斯托弗·埃文斯(Christopher J. Evans),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学与生物行为科学系教授,Hatos神经药理学中心主任

    格里塞尔在书中讲述了她20岁出头时的任情恣性,一次次地追求药物带来的快意,读来令人心碎。她清晰而坦率地写下了自己的经历和成瘾的科学原理,明确指出大脑的运作机制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如果你想知道谁会成瘾、为何成瘾,本书就是你的明灯。——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 仪式过程

    作者:[英] 维克多·特纳

    本书是人类学经典著作之一,堪与列维-斯特劳斯和伊里亚德的伟大作品同列。

    在本书中,特纳通过在非洲恩登布部落中的田野考察,将仪式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进行了诠释。特纳拓展了“阈限”与“交融”的概念,发展了传统的结构主义。与之同时代的范热内普、马克斯·韦伯、涂尔干等都曾经试图把所有的文化行为统一在超级结构里,提出涵盖全体的普遍化模式,特纳则突破了传统静态的社会结构的研究,把仪式放在运动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他把社会看作交融与结构的辩证统一,从而有“分化-阈限-再整合”的过程,这是结构与反结构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 中国式社区

    作者:王德福

    相较于传统村庄熟人社会,在作为陌生人社会的城市社区做调查难度很大,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德福老师用8年时间做田野调查,用调查事实写出的书难能可贵。《中国式社区》看见了普通城市居民的生活,把它呈现并归纳出来,让读者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及为什么我们的社区生活是此种形态。

    专家推荐

    本书积十年之功,从空间维度、社会维度和治理维度,对中国城市社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书所提出的“中国式社区”,一方面充分呈现了城市社会的流动性、异质性与陌生性特征;另一方面基于中国城市社区的治理实践,指出了治理共同体形构的现实路径:组织催化合作。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探索性研究。

    ——董磊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我总盼望有人写出这样一本书:从居住形态出发来研究中国的社区形态,从小区来研究社区。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地扭转那种把治理体系和社区体系的基本单元混为一谈的倾向,为中国城市社区的物理可持续以及中国文明在城市的深度展开提供理论基础。在这个方向上,王德福教授是有心人,他的努力令人钦佩。

    ——熊万胜,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数亿人口从广阔的乡村空间集聚到相对局促的城市空间,由此催生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形态。本书描绘和揭示了城市社区及其治理的复杂形态与内在逻辑,以此透视了中国社会的巨变图景。

    ——桂华,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一个在社区治理实践者心目中非常接地气的学者,他用多年的田野调查和潜心研究,通过大量案例和数据分析,系统疏理了中国式社区的建设发展历程,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治理机遇,提出了“街居治理共同体”“主辅结构”“简约治理”“需求回应机制”“强服务弱治理”“人格化自制”“混合式激励”等多维度概念。特别是书中提出的催化合作机制,将对建立在物权法律体系基础上的,中国城市住宅小区业主自治有机融入中国特色的社区治理进程发挥积极作用。对于社区治理实践者,该书是全面了解中国社区现状最好的资料。

    ——周洪斌,西安市心晴雅苑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

    本书从中国社区变化的几个维度,深刻阐述了中国社区治理的渊源,揭示了社区居住形态从扁平化向立体化转变,社区生态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社区治理模式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的客观现状。并对新形势下中国社区治理提出了建设性、指导性意见。是一本理论性高,实践性强的社区治理专著!

    ——赵健,南京市江宁区太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国家注册物业管理师

  • 声誉经济

    作者:[美]詹姆斯·F. 英格利希

    诺贝尔文学奖、奥斯卡奖意味着什么?

    广博、犀利、翔实 | 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经典

    《纽约》杂志“年度最佳学术图书”

    “我们时代最好的批评作品之一。”——《N+1》杂志

    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但汉松推荐

    ----

    本书是目前学术界唯一完整梳理了包括文学奖、音乐奖、电影奖等在内的文化奖的历史,并对现代文化奖 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著作。从公元6世纪历史上最早诞生的奖项及其在文化领域的扩散,到其自20世纪以来的飞速增长,作者詹姆斯·英格利希不仅展现了一幅文化奖历史的全景图,而且还分析了各种奖项的设置、管理及其文化影响,解释了造成文化奖盛行的各种内外部复杂因素。

    此外,他还基于对奥斯卡奖、诺贝尔文学奖、威尼斯电影节等诸多国际重大文化奖、电影节案例的深度分析,探究文化声誉作为混合了新闻资本和文化资本的象征资本在当代文化经济体系中发挥的核心作用,从而提出了“声誉经济”理论。2005年出版后,该书受到《华盛顿邮报》等英美各大报刊的广泛好评,到2013年,已成为文化奖、文学奖研究的经典著作。

    ----

    在2010年的中国之行中,我有幸在南京大学英语系分享了《声誉经济》一书,当时有个研究生问我:“这与文学有什么关系?”这可是个好问题!简单说,文学奖或艺术奖是文化生产的典型机制。人们要认可某种东西是“文学”,就必须经过一个集体的来回拉扯和争夺,这个认可过程可以被广义地描述为一种经济行为。——詹姆斯•F. 英格利希

    很少有哪个学者能像詹姆斯 •F. 英格利希一样,如此深刻地洞悉井揭示了文学奖的声望机制——正是它们制造并认证了出版市场的明星作家,并秘而不宣地形塑了大众的阅读趣味和审美判断。——但汉松,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

    ----

    人人都是赢家,每个人都必须得奖。——《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渡渡鸟”

    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我觉得这不算什么。——“格莱美最佳硬摇滚演奏奖”得主“珍珠果酱”的成员埃迪·维德

  • 君子时代的争霸

    作者:何晋

    500年中国历史格局的大转型,

    就从春秋时代开始。

    作者笔下的春秋史,不是封建秩序的黄昏,而是贵族社会落幕前的绝响。

    『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时代,人们质朴率性却又能老谋深算,打起仗来轰轰烈烈却又能彬彬有礼,说起话来委婉文雅却又能直抒胸臆,做起事来循礼遵德有时却 又荒诞不经』

    ◎编辑推荐

    1.书中附有《春秋历史年表》、赠送《春秋历史大事记》彩色信息图,通过信息图,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史家称春秋时期是“礼崩乐坏”的原因。

    2.历史线索非常清晰,全方位呈现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串联各国争霸的互动始末,让春秋的历史不再有叙事错乱之感。比如,“烛之武退秦师”、“顺手牵羊”、“秦晋崤之战”的故事,背后是一连串的经典故事:“烛之武退秦师”是引子,“蹇叔哭师”、“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是“征途”,“顺手牵羊灭滑国”、“秦晋崤之战”组成了“归途”。

    3.不再是春秋五霸,而是春秋七霸的故事。作者增加了郑庄公、宋襄公小霸的故事,补齐了春秋霸主此消彼长的历史发展线索。读者可以增加对于小霸、主霸的历史发展脉络的理解。

    4.相比于其他春秋历史的作品,作者重视鲁国和卫国的历史,给予它们相称的历史叙事篇幅,彰显它们的作用。

    5.本书以《左传》为文本基础,在讲述春秋历史故事的同时,串讲涉及到的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如政治制度、礼乐制度、节令、春秋时期女子的姓名问题、服饰、饮食等,将文化常识置于具体生动的历史语境下讲解流变。这些文化常识正是理解《左传》和春秋历史的基础。

    ◎推荐语

    《春秋》是“一部诸夏的国际史,亦可称为乃是那时的一部天下史或称世界史”,“是把天下一家的大一统观点来写的一部世界通史”。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

    《左传》文章优美,其记事文对于极复杂之事项──如五大战役等,纲领提挈得极严谨而分明,情节叙述得极委曲而简洁,可谓极技术之能事。其记言文渊懿美茂,而生气勃勃,后此亦殆未有其比。又其文虽时代甚古,然无佶屈聱牙之病,颇易诵习。故专以学文为目的,《左传》亦应在精读之列也。

    ——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至《左传》之纪事,则愈读愈觉其可信,其史料价值实尚在《国语》之上,甚至在《春秋经》之上,可与匹者《论语》一书而已。

    ——童书业:《春秋史》

    ◎内容简介

    本书以《左传》的记事为基础,偶尔也参考其他文献如《国语》《史记》、诸子著作中的相关内容,以春秋时代争霸为主线,讲解整部《左传》记载的二百四十多年间各诸侯国的重大史事。

    《左传》里记载的史事头绪纷繁、内容离散,一般读者不便把握前后的因果联系,因此,本书在完全忠实于《左传》原书原文的情况下,将相关史事的零碎记载抽绎出来,按照时间先后重组综合,用浅显的文字加以阐释和重述,不仅使史事的完整得到凸显,而且还试图揭示史事彼此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希望本书能为愿读《左传》原典的读者提供一些帮助,同时也想为一览整个春秋时代历史风貌的读者提供一点参考。

  • 翻译与近代日本

    作者:[日] 丸山真男 / [日] 加藤周一

    以翻译史线索勾勒日本近代史轮廓

    一部另辟蹊径的简明日本近代思想史

    【内容简介】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另辟蹊径的简明日本近代史或日本近代思想史。

    日本知识界的两位大家丸山真男和加藤周一,以问答形式展开对话,由翻译角度切入日本近代化进程中思想与文化的巨变,尤其着重探讨从接纳朱子学转向吸取西洋学这一变迁中,知识人通过翻译所做的贡献。

    日本思想史何以那么重视荻生徂徕?为何福泽谕吉的影响如此巨大?近代日本为什么要打着尊皇攘夷的口号推翻幕府?日本又是如何走向国家主义的?

    全书议题深入而尖锐,讨论轻松而灵动,一问一答间,历史转折点中知识人的努力被一一道来。

    【编辑推荐】

    在社会发展以及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翻译对社会和文化都有巨大影响。探究日本翻译发展史的核心问题——比如翻译的目的是什么?翻译什么?如何翻译?,可以说是从翻译的角度,对日本近代史或日本近代思想史 的简明介绍。从这个意义上,《翻译与日本近代》可以说是一本关于日本近代史或日本近代思想史的简明入门书。

    这也是一本真正的“大家小书”:两位日本思想界的重量人物,以对话形式进行探讨和引导,逐步深入话题,从翻译角度勾勒日本近代史轮廓,好读易懂又不失深度。

  • 人与神圣

    作者:[法] 罗杰·卡约瓦

    ◎人类为何本能的追求神圣情感体验?游戏、战争、节庆、性、浪费……从多重社会事件中反思神圣性体验的根源。

    ◎赫伊津哈之后“游戏研究”最重要理论家之一,跨越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的跨学科写作典范。

    ◎20世纪独树一帜的人类学家,巴塔耶挚友、神圣社会学小组成员罗杰·卡约瓦代表作。

    本书是人类学家罗杰·卡约瓦1930-1960年代关于神圣性问题研究的作品。神圣并非仅存在于宗教之中,战争、游戏、节庆、性、奢靡浪费……揭是人类为追求神圣性体验而启动的社会行为,而宗教只是神圣的表现形式之一。神圣性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情感,既是个体存在的根本需求,也是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无论种族、文化与信仰:先民敬拜自然,臣民膜拜圣人与君主,现代世界将主权、战争视为神圣……在这本社会人类学著作里,卡约瓦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神圣的整体图景,介绍了它的主要特征,勾勒出它在社会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呈现了它在历史中的演变。

    本作承接法国社会学学派,尤其是涂尔干和莫斯的先行研究,同时综合了大量英美和德语世界社会人类学成果,并在最后延伸出作者自己关于神圣的独创见解——节日理论。论据方面几乎涵盖世界各地区的社会现象和人类学实例,既有美洲、非洲、大洋洲原住民文化和习俗,又有欧亚文明的神话传说、风俗习惯与文学记述,还通过参考法国汉学家葛兰言的著作,将中国古代,尤其是上古时期的种种文化现象纳入自己的讨论范围,旁征博引扎实充分。

  • 生而不称意

    作者:[法] 齐奥朗

    “”自由、幸福、空间——这些术语定义了我们不幸出生之前的状况。死亡是某种灾难;这一真实的灾难并非在我们出生之前,而是在我们出生之后。我们甫一出生,便丧失了一切。虽然不适,虽然沮丧,可恰恰正是这些不堪忍受的完满时刻让我们彻悟了生之灾难。”

    ——齐奥朗

    齐奥朗的《生而不称意》分为十二章,以格言式的写作阐述了作者对“生而为人”的哲学反思。齐奥朗认为,我们降生在这个世界上,须清醒地面对所有的沮丧和不幸,当所有的决心皆被弃绝,便可轻而易举达至某种莫名的狂喜。这种纯粹的状态,即涅槃之境、解脱之境。齐奥朗引用拈花微笑的典故,说明对人生的提问不能超越限度,而微笑,就是对无意义的问题最好的回答。

  • 城堡、战役与炸弹

    作者:[美] 尤尔根·布劳尔 / [美] 休伯特·范图伊尔

    私人军事公司能否取代征兵制?

    战争期间大规模的空袭是否行之有效?

    核威慑如何取得最优解?

    怎样降低反恐战争的成本?

    当战争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在纷纷扰扰的立场争吵之外,如何使用一种冷静理性的视角重新认识动荡的世界变得格外重要。

    ——————————

    【内容简介】

    穿越战 火硝烟,《城堡、战役与炸弹:关于战争的七堂经济学课》为读者掀开了一扇通往军事学与经济学交汇之地的大门。作者深入分析七个时代里的不同案例,抵达更遥远的地方和更久远的过去,从机会成本、预期边际成本和收益、资本-劳动替代、边际收益递减、信息不对称等原则出发,探讨了中世纪盛期城堡的建设成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邦的私人军事承包商的性质和作用、启蒙时期将军们的战役决策、美国内战中的“信息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德国的战略轰炸,以及法国发展核武器的决定等战争史上的重大问题。

    两位作者也谦逊地承认,尽管经济学理论非圆满无缺,但他们仍希望通过注入经济学的理论活水,给陈旧的军事史注解带来全新的阐释视角。

    ——————————

    【编辑推荐】

    ⭐ 深入浅出,以史为鉴,通过经济学入门理论重写千年战争史

    本书作者尤尔根·布劳尔和休伯特·范图伊尔坚信以经济学的视角来书写战争史,通过经济理论的角度来重塑战役过程将会给军事学领域带来新的洞见。

    为此,本书精心选取六条经济学基本原理——机会成本、预期边际成本与收益、替代、边际收益递减、信息不对称和隐藏特征以及隐藏行动和激励协调,使用简单的基础概念,总结成七堂课,跨越七个时代,深入分析历史上耳熟能详的著名战役和历史事件,重新审视现有的军事理论。哪怕是对经济学理论一窍不通的读者也可以放松心情,跟随作者的推理,从阅读中收获乐趣。

    ⭐ 经济学版《枪炮、病菌与钢铁》,说透战争背后的复杂逻辑与动机

    回顾过去,战争与经济史的著述颇丰,其中大部分探讨了“如何为战争筹备物资”“战争在国内外造成的经济影响及后果”等人们期望经济学家能够解决的问题。但实际上,经济学可以延伸得更远,深入实际作战的行动领域,例如解释经典战役背后的逻辑与动机。

    在探讨城堡建造成本时,梳理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分析当时君主们愿意投入巨额资金建造城堡背后深层次的动因;而在研究核武器发展时,利用经济学理论则能够帮助读者思考常规部队与核力量之间成本效益比较,并探讨法国是否通过发展核武器来重塑自身地位等问题。

    与贾雷德·戴蒙德的畅销书《枪炮、病菌与钢铁》一样,本书从其他研究领域,特别是经济学领域汲取新鲜血液、补充理论,改变了过往一潭死水的军事史叙事,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阅读感。

    ⭐ 和平经济学领域权威力作,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C. 谢林重磅推荐

    本书虽然是一本通俗历史读物,但每一个独立章节都对学术知识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挖掘被传统历史理论忽视的视角,填补军事史研究的空白。作者尤尔根·布劳尔是美国乔治亚州奥古斯塔大学的经济学名誉教授,和平经济学领域权威研究专家,出版了多部重磅作品,学术专业性备受赞誉。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C.谢林盛赞本书是“严肃的、有创造性的、重要的”。

    ——————————

    【专家推荐】

    “读完序言,我的疑虑消失了,第一章增强了我的期望,第二章让我信心倍增。这项研究是严肃的、有创造性的、重要的。作为一名经济学家,我很高兴看到经济学被如此专业地应用在对战争历史中重大决策的阐明上。”

    ——托马斯·C. 谢林(Thomas C. Schelling),马里兰大学,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很少阅读一本书能够提供如此丰富的回报。毫无疑问,布劳尔和范图伊尔这部作品是以贾雷德·戴蒙德为蓝本的学术著作,将这位经济历史学家带入跨越一个世纪的领域,打开了我的眼界,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对自己以为了解的过去有了更广泛、更深刻的理解,我的教学也因此得有所改变。我享受这次旅程。我对作者感激不尽。”

    ——约翰·J. 麦卡斯克(John J. McCusker),三一大学

    “将经济学引入军事历史评估中,[作者们]也带来了启示。[作者们]把他们的跨学科视角投向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雇佣军安排;马尔博罗、弗里德里希大王和拿破仑的战争;格兰特在美国南北战争中的战役;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轰炸。结果总是激动人心的。”

    —— 马丁·沃克尔(Martin Walker), 《威尔逊季刊》(Wilson Quarterly)

    “作者对大量文献进行了有说服力的综合梳理,向非专业人士有效地展示了基本的经济学概念是如何帮助人们深入了解战争的本质的。”

    ——《选择》(Choice)

    “布劳尔和范图伊尔对军事史的分析和讨论引人入胜,反映了近期人们对冲突的经济层面和战略选择的财政重要性的浓厚兴趣……本书的优点包括:材料和写作风格清晰明了,所使用的经济理论和历史案例通俗易懂,以及各种插图和补充材料十分丰富……我衷心地向所有对军事史以及经济学理论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结果感兴趣的人推荐这本书。”

    ——贾里·埃洛兰塔 (Jari Eloranta),《经济史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更仔细地研究经济与战争之间的历史关系是有必要的……《城堡、战役与炸弹》并不是这种书。它的标题表明它可能是另一种风格,讨论的范围更窄,但可能更具启发性:试图解释战争中的决策是考虑经济因素后的产物。”

    ——《国际历史评论》(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Review)

  • 沉默与死亡

    作者:尉光吉

    【编辑推荐】

    ○ 穿透晦暗的文本,以摸索的笔触,勾勒“晦暗者布朗肖”之肖像。

    ● 深入解读布朗肖的文学理论和哲学理论,剖析布朗肖虚构作品的叙述秘密和黑夜诗学的发展历程。

    ○ 布朗肖的名字就像黑夜里窸窣作响的呢喃,在法国哲学和文学的思潮周围,萦绕不去:他在遗忘中被人记忆,在缺无之处到场。

    ————

    为了再现一个思者的形象,我们需要一种描绘,需要一幅肖像。

    然而,布朗肖这个名字要求一种速写。因为从根本上,布朗肖反对给出一个清晰的图像,不论是他本人的肖像,还是其思想的形象。或者,不是没有图像,而是只有一个绝对晦暗的图像,一个属于黑夜的,来自外部的图像。它要求自身在消失中出现,在抹除中得以铭写。它注定要在经过无数次涂抹擦除的、支离破碎的画面上留下一个模糊不清的轮廓,一个不是人影的人影,一张没有面孔的面孔,一个没有形象的形象。

    那么,只能速写了。

    面对时间的遗忘,我们只能在涂抹中保存原初的不可能之印象,只能以破碎的笔画,在那同样为书写而敞开的纸上,尝试一次没有止境的勾勒,勾勒那深藏在历史之目光深处,躲避思想之光亮的无形的思者——Blanchot l’obscur:晦暗者布朗肖。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法国思想家、批评家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1907—2003)展开的一次速写。全书围绕“沉默”与“死亡”两个概念,结合马拉美、卡夫卡、里尔克等现代派作家的作品,对布朗肖的文学理论和哲学理论进行深入解读,并剖析了布朗肖虚构作品的叙述秘密和黑夜诗学的发展历程,试图在晦暗的文本之光下,以摸索的笔触,为这位“影响整个法国当代思想界的著名失踪者”勾勒出一幅可理解的肖像。

  • 黄道十二宫杀人事件

    作者:[新西兰] 埃莉诺·卡顿

    ◆新西兰天才少女27岁作品拿下英语文学ZUI高荣誉。

    布克文学奖最年轻获奖者!同年击败科尔姆托宾等151位文学大师。

    ◆狂揽40种文学奖 ,163家媒体年度选书推荐。

    英国布克文学奖、加拿大总督文学奖、新西兰图书奖、华特‧史考特历史小说奖、安可文学奖、英国国家图书奖、狄伦托马斯文学奖、Goodreads年度好书奖等加冕。亚马逊年度编辑推荐、巴诺书店年度选书、《纽约时报》年度百大瞩目好书、《华盛顿邮报》年度瞩目小说等。

    ◆横空出世的天才少女作家耗尽了评论界所有的赞美。

    令人目眩神驰的故事,古灵精怪,足以媲美简‧奥斯汀。生动重现十九世纪风格,却创造出二十一世纪前所未见的小说。

    ——《纽约时报》

    ◆布克文学奖历史ZUI长篇幅获奖作品。908页超长篇

    它的结构就像太阳系星图般严谨。我们读了三遍,每一次拜读都能产生不凡体会,得到极大收获。——布克奖评审团主席罗伯‧麦克法兰

    ◆模拟月相变化,12章节篇幅依次减半

    本书共分为12章,每一章的长度大约是前一章的二分之一左右,第一章长的令人发指,而最后一章干脆只有两页。其用意是为了体现月相从满至亏的变化。

    ◆依据星盘结构,12星座嫌疑人逐一供述

    故事中的12个人物,对应十二个星座为12恒星角色,有各自的性格和命运。

    ◆12恒星角色+7大行星角色+1地球角色

    水星角色、金星角色、木星角色、火星角色、土星角色、太阳角色、月球角色、地球角色

    ◆黄道十二宫星盘图破案

    每章前配置星盘图,行星和恒星在星盘图上出于不同的位置,表明了此时此刻某人物正受什么行星影响,因而做出了什么举动。

    ◆仿维多利亚小说+叙诡+民俗+占星术

    更有灵媒、神秘学、星座审判、宇宙双胞胎等多种奇特概念和元素爱、欲望、贪婪和谋杀结盟与背叛、秘密与谎言、幸运与不幸,令人发指的罪行、近乎荒谬的痴恋几乎无所不包

    ◆《哈利波特》系列翻译家马爱农携手于晓红4年潜心翻译臻美译本。

    ◆锁线胶订,十二星座维多利亚烫金外封+月相黑卡十二宫烫金内封

    1866年一个雨夜,来自英国的华特‧穆迪经过漫长的海上航行,疲惫不堪地抵达纽西兰的海岸小镇霍基蒂卡。他跟当时所有做着发财梦,从世界各地蜂拥而至的人一样,准备在这股淘金热中为人生赌上一把。当华特走进旅馆的吸烟室歇脚时,发现里面挤了12个男人,从外貌与穿着看来,混杂着不同种族与身分阶级,画面极不寻常。

    初来乍到的他,意外闯入一场秘密聚会。

    这12名当地男子神情凝重地聚在一起,为的是厘清一天之内三起疑似犯罪事件之间的关联:镇上最富有的淘金者无端失踪;一名离群索居的酒鬼遭到杀害,家中发现藏有大批黄金;一名妓女自杀未遂倒卧路边,即将接受谋杀罪审判。

    然而真实与表象有着极大落差,随着每个男人说出自己的片面故事,真假难辨的说词逐渐拼凑出一张交织着同盟与背叛、秘密与谎言、幸运与不幸的大网。有人联手让妓女身陷鸦片毒瘾,有人恋上妓女,有人则是死者的异姓亲兄弟,穆迪很快卷入这重重迷雾中,但他身上也带着自己的秘密……而穆迪在船上目睹的一幕景象,又将与以上事件巧妙串连起来。

    这张错综复杂的谜网如同星空般隐然有其运行秩序,每件事皆互为关连,每个人在其中皆有扮演的角色,却浑然不觉……

    伟大的杰作!令人赞叹的繁复结构,使人沉迷的叙事手法,魔幻般召唤出一个由贪婪与黄金构成的世界,栩栩如生!你偶尔觉得迷失,担心它毕竟是“大而无当的松垮怪兽”,然而结果证明,它的结构就像太阳系星图般严谨。我们读了三遍,每一次拜读都能产生不凡体会,得到极大收获。这是一部展现出惊人掌控力的小说。每一个句子以及故事节奏与平衡感,在在显露出成熟。它就像蕴藏量最丰富的金矿,只要往内挖,就能得到庞大的收获。

    ——布克奖评审团主席罗伯‧麦克法兰

    《黄道十二宫杀人事件》有着属于自己的神祕世界。每个角色都是颗行星──各以复杂而耀眼的方式登场。精确灵动的文笔,昭示出贪婪、恐惧、嫉妒、渴望──以及人性中的一切。

    ——加拿大总督文学奖评议委员会

    令人目眩神驰的故事,古灵精怪,足以媲美简‧奥斯汀。生动重现十九世纪风格,却创造出二十一世纪前所未见的小说。

    ——《纽约时报》

    偶尔,你会读到一部小说,带领你超脱日常琐事,把你拆解开来,然后重新组装,让你觉得彷彿刚与天才度过一段假期。埃莉诺·卡顿惊人的新作品《黄道十二宫杀人事件》正是如此。卡顿是位了不起的作家,这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纽西兰先驱报》

    《黄道十二宫杀人事件》结构精湛,是部登峰造极的文学作品,让人忍不住一页翻过一页。

    ——《卫报》

    作者的才华如阳光般耀眼。

    ——《温伯尼自由报》

    本书就像个巨大的魔术方块,在一面面情节间切换、转变,创造出新的模式、新的视野。

    ——《温哥华太阳报》

    我有信心,她注定成为这一世代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作家。

    ——英国蜉蝣书店

    足以媲美《德古拉》、《白鲸记》,以及狄更斯最杰出的作品:《我们共同的朋友》、《荒凉山庄》与《远大前程》……就格局与严肃性而言,《发光体》可与维多利亚时代任何一套三部曲抗衡──对一位二十八岁的年轻作家来说,实为了不起的成就。

    ——《我们都爱这本杂志》

  • 长夜行

    作者:[法] 路易-费迪南·塞利纳

    比肩普鲁斯特、陀思妥耶夫斯基,启迪萨特、昆德拉、凯鲁亚克,

    一经出版便引发文坛地震,惊世骇俗的底层黑马!

    畅销90年,法国小说榜单中仅次于《人间喜剧》和《局外人》的不朽之作!

    独身穿行,在茫茫黑夜漫游。

    ——————————

    【内容简介】

    我是巴尔达米,当过士兵、殖民地代理人、流水线工人、龙套演员、诊所医生、疯人院主管。

    我一点也不勇敢、不善良,缺乏同情,漠视理想。可以说,我是个浑蛋。

    世界是个大垃圾场,我在其中阴暗爬行。陪伴在我身旁的,只有肉欲和困窘。

    对我来说,生命是难以忍受的冒险。没有比这更绝望的冒险了。

    我的故事不是什么光彩的传奇,但说出来也许会有人感同身受。

    ——————————

    【编辑推荐】

    ⭐ 影响几代作家、改变法国文学的不朽之作!沉寂多年再版归来

    一经出版便引发文坛地震,20世纪法国文学的永恒经典;

    存在主义的先声,虚无主义的集大成者,“垮掉的一代”心中的巨擘;

    启迪萨特、亨利·米勒、凯鲁亚克、菲利普·罗斯、布考斯基等几代作家;

    米兰·昆德拉为了资助其捷克语版本,甚至主动放弃自己的版权收入;

    略萨则说:在普鲁斯特之后的现代法国文学,没有任何一个作家可以与塞利纳相提并论。

    ⭐ 塞利纳:惊世骇俗的底层黑马,“法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被誉为“法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年轻的,嚎叫的,挑衅的;

    与普鲁斯特齐名——但是反精致,反文化,反中产美学;

    他将生活中的口语呈现于纸面笔下,创造了“一种和话语同样生动的写作”;

    他弃医从文,蔑视一切道德,试图用写作的解剖刀剖开人性,刺破谎言;

    而他立场摇摆的一生,则为他的作品蒙上了藐视一切道德的黑暗光晕。

    ⭐ 朋克鼻祖,发疯艺术家,一个底层青年在烂泥中摸爬滚打的史诗

    《长夜行》从个人的生命经验出发,具有强烈的自传性质,却道尽了世界的阴暗。

    主人公巴尔达米上过“一战”的前线,横跨欧、非、美三大洲,

    当过士兵、殖民地代理人、流水线工人、龙套演员、诊所医生、疯人院主管,

    不勇敢、不善良,厌恶伟大,漠视理想,他是迷惘年代里一个四处乱撞的青年。

    他遭遇了炮火,遇见过爱情,在热带病倒,被工作压榨——“我周围的黑暗太深邃了。”

    但他选择了撕开黑夜,击穿假象,咒骂一切,也嘲笑一切。

    ⭐ 翻译家徐和瑾经典译文,新锐文学导师张秋子万字长文导读;全新版本,精校精注

    《长夜行》的语言市井俚俗,与“标准”的法语相去甚远,足以让译者望而生畏,

    已故翻译家徐和瑾却迎难而上,留下了这份历经岁月打磨的经典译本。

    本次新版在经典译本之上精注精校,补齐数十条双关语释义,直击塞利纳的“大俗即大雅”;

    《万千微尘纷坠心田》《堂吉诃德的眼镜》作者张秋子撰写导读,

    从文学史角度定位与观照,万字长文带你细读经典。

    ⭐ 知名设计师汐和操刀装帧,文库本函盒典藏

    浮雕烫银工艺,黑色夜空中凸起的耀眼星芒;

    冷蓝色阴郁书封+藏书票,契合小说中随处弥漫着的平静的疯感;

    大海、陆地、天空——象征主人公巴尔达米跋山涉水的流浪;

    105*148单封平装,函套全三册,兼具收藏价值与便捷属性。

    ——————————

    【名人推荐】

    一部书写罪恶的杰作。

    ——保罗·瓦莱里

    也许塞利纳将在我们所有人之中独树一帜。

    ——让-保罗·萨特

    塞利纳铸造了一种新的器乐:一种和话语同样生动的写作。

    ——西蒙娜·德·波伏瓦

    那些不够成熟的人会对塞利纳的游荡品头论足。但他们意识不到,正是这些漫游赋予了塞利纳的小说以一种存在主义的知识——一种理解之后会使人变得更成熟的知识。

    ——米兰·昆德拉

    我认为在普鲁斯特之后的现代法国文学,没有任何一个作家可以与塞利纳相提并论。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塞利纳是一位伟大的解放者,他的声音感召着我。

    ——菲利普·罗斯

    亨利·米勒是一位伟人,而他所师从的塞利纳,则是一位巨人。

    ——杰克·凯鲁亚克

    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可以说,没有塞利纳,就不会有亨利·米勒,不会有杰克·凯鲁亚克,不会有查尔斯·布考斯基。

    ——约翰·班维尔

  • 人形爱情故事

    作者:[英]珍妮特·温特森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作者珍妮特·温特森冲破尺度之作!★

    ★跨越性×爱×人的边界★

    我们要不要重新开始?人类的梦。

    这具温柔躯体,由电路板、硅胶和电线构成,就很适合我。

    【内容简介】

    美国凤凰城,一座人体冷冻基地中存放着数十具男女尸体,他们在医学和法律意义上都已死亡,却在此处等待着重获新生。

    在这死亡之地,年轻的跨性别医生利·雪莱与维克多·斯坦相遇。斯坦教授明面上是人工智能科学家,实则在地下隧道进行着秘密实验,试图实现另一种新生:将人类的思想上传云端,摆脱衰朽的肉体,实现永生。利知道斯坦并不可靠,却难以抗拒他如夜行动物般明亮狂野的眼睛,不觉之中陷入一段危险的恋情。

    与此同时,刚刚结束婚姻的伦·罗德着手开展新一代“爱爱机器人”事业,立志为世界各地的孤独男人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性、欢愉与亲密将变得唾手可得。

    可,如果没有了身体,爱还是否可能?如果我们成为永恒的纯粹精神,又该如何去爱?

    【编辑推荐】

    暌违四年,《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作者珍妮特·温特森小说新作!

    【横扫榜单】《出版人周刊》·《图书馆杂志》·哈德逊书店 年度最佳图书

    【媒体宠儿】《卫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独立报》一致推荐

    【奖项热门】入围英语世界最高文学奖 布克奖(2019)、波拉尼奖(2020)

    【中国读者急盼】小红书、豆瓣、微博高赞热帖,读者超高呼声:“珍妮特·温特森新书什么时候出中译本!好急,急三年多了!”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诙谐锐评:“这是一场和弗兰肯斯坦在时间中风趣而不失严肃的嬉戏:人工智能、人体冷冻技术和性爱机器人如现代的倒影,映在两端。(提示:拜伦风评被害。)”

    ―这是一本关于人工智能和流动性别的书,同时也回到了温特森一直在书写的主题:爱与欲望、转变,以及身体未被言明的意义。作品中充满了发明创造。被电信号激活的人手像蜘蛛一样在地下研究所的地板上窜来窜去。一个失灵的性爱机器人在手提包中自行启动,在一次高端酒会上对一屋子懵懂的观众说起了下流话。——《卫报》

    人形/非人形爱情故事:当一切界限都被打破,爱又意味着什么?

    19世纪女作家化身为跨性别医生,和人工智能科学家陷入危险的恋情;

    诗人转世为性爱机器人制造巨头,收到一场关乎人类未来的神秘项目的入场券;

    第一部吸血鬼小说作者“性转”为对新科技怀有警惕的女记者,来到曼彻斯特的地下隧道;

    一段人形/非人形的爱情,也将在这里迎来终局……

    ―横跨时空,超越性别,冲破男与女、灵与肉、人与机、生与死的边界!

    ―爱的潮流来来去去,但我会坚持去爱,因为一切都彼此相连,一切都与我们和其他事物的互动有关。——珍妮特·温特森

    脑洞大开,灵魂发问,写给即将到来的AI时代的酣畅狂想曲!

    ―AI、死亡与性爱机器人?还有永远不会对你说“不”的震动阴道……这年头什么才是现实生活?!

    ―如果我们有一天真能离开身体,上传意识,如果我们没有照片能向别人展示我们的样貌,那线上交友会变成什么样?

    当生物学不再适用,标签还会存在吗?如果没了身体,我们还怎么做爱?

    “那就和机器人一起吧!反正我不会再需要一个老式的人类了。这个由电路板、硅胶和电线构成的温柔躯体就很适合我。”

    “温式”金句频出,炽热辐射!

    ―“我用我全部的肾爱你,我用我的肝爱你。我的胆囊只属于你一个人。”

    ―“哪怕我们没法将这份爱持续下去,我心里仍有一个地方永远地被这爱改变了。”

    ―“我不想永生,这一生的烦恼已经够多了。”

    ―“女人生自男人——这观点实属怪异。自创世故事以来,是否还有哪个活着的男人生出过活的东西?先生们,你们是由我们造的才对。”

    【各界评论】

    ―离奇、迷醉,令人不安,充满奇迹。这位以其对性别、欲望和想象的探索而闻名的作家将我们带回过去,从而展望未来。温特森提出的问题一直伴随着我们:什么是爱?什么是生命?“我”是什么,想成为什么?当然,温特森没有给出答案;相反,她热情地恳求我们在重塑自我和自身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提出这些问题。——《科克斯书评》

    ―当人类不再是地球上最聪明的生物时,会发生什么?珍妮特·温特森探索了这样一个当下,它比我们想象中的更接近未来。——2019年国际布克奖评委会

    ―它询问什么是真实,当所有坚实之物消融无踪,人类的意识究竟是什么,重新定义何以为人,并探讨我们能否超越有限的肉体,去实现并拥抱AI的永生,让人成神。——Goodreads读者评论

    ―这是一部既愉悦又深刻的作品,结构严谨而娴熟,延续了温特森一贯关注的主题——性别、语言、性、个人自由的限度和思想的生命。她写道:“世界正处于一个新的开端”“将要发生的事情……已经开始”。我们现在拥有了重新设计自己的技术,但要驾驭这种技术,我们仍然需要一种途径来了解自己——一种足以融合过去和未来、真实和想象的途径;它的广阔足以提供超越我们身体的生活空间。温特森以小说的形式提醒我们,这种途径已然存在。——《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