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生活
-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本书是美国历史学家约瑟夫·列文森久负盛誉的代表性著作。全书分为三卷,视野广阔,目光如炬,既对儒教/儒家文化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与皇权、官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又聚焦于近现代中国在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迁以及儒教在历史进程中的沉浮,洞见迭出,启人深思,以其宏大的架构和所讨论的问题的重要性,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无法回避的经典巨著。
-
女人想要什么
【内容简介】
从客体到主体,从女孩到女人,从躲藏到寻找。
七个探索灵魂的女性故事,七场发现渴望的深度对话。
女人并不神秘,我们的渴望和需求亦是如此。
在对女性灵魂进行了30年的研究之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觉得蕞大的未解之谜仍然是:“女人想要什么?”
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师,在工作15 年之后,钟美凤确信自己知道这个答案。在《女人想要什么》中,她通过讲述她的七个女性病人的故事来证明这一点。这是一本交叉探讨女性生活以及她们与欲望的关系的真实故事合集。如果你感觉自己的欲望像一座陌生的岛屿,那这本书就是一扇轻轻打开的窗,你会发现自己因为有了全新的认知而停顿下来。
————————————————————
【编辑推荐】
✧察觉内心欲求,解除自我封印。是什么让女性一直处于遭受否定、缺乏爱和始终心怀渴望的状态?在一切对话开始前,请先理清前提:女人都有渴望。
✧超15年临床经验心理治疗师钟美凤真实记录,七个探索灵魂的女性故事,七场发现渴望的深度对话。情爱、孤独、创伤、身份;做母亲、不做母亲;爱异性、不爱异性……无法宣之于口的隐秘叩问,独属女性的自我探索。
✧你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了吗?如果臣服于恐惧,不敢改变现状,失去自己应有的人生,那该有多遗憾?获得认知,便是解放,发现并摆脱规训支配,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会得到它。
✧得益于丰富的从业经历,钟美凤用剥洋葱般的讲述方式,层层探索主角的内心,锋利、深入又温情。
-
成瘾的深渊
★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院长 马兰 诚挚推荐
★《纽约时报》畅销书
√ “瘾君子”逆袭成为知名神经科学家
√ 以感同身受的笔触,剖析成瘾的真相
√ 一部不可多得的科普佳作
√ 一场无比震撼的心碎旅程
√ 一次发人深省的大脑探奇
【简介】
药物滥用是全球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作为一位知名的神经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正在康复的成瘾者,格里塞尔以感同身受的笔触,深入剖析了这场灾难的科学本质。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揭示了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对大脑的危险控制,重点阐释了滥用药物会给大脑和行为造成怎样的变化,还为对抗眼下泛滥的成瘾问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新见解。
本书以其生动、坦诚、清晰晓畅的文风从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科普佳作。
【推荐】
这是一本很独特的书。作者格里塞尔是一位知名的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也曾是一名药物成瘾者。作者坦率地讲述了她早年“嗑药”的经历和感受,以及她如何从坠落中自拔,最终成为一名研究成瘾的大学教授。这不仅是一本关于成瘾的科普书——作者在书中从药物与脑的相互作用、成瘾机制和防治角度提出她的思考——同时也是一部具有学术深度和高度的著作,值得一读。——马兰,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脑科学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
格里塞尔博士从自己痛苦的过往中举出许多鲜活的事例,系统地将每一段经历与成瘾背后严谨的神经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她道出了成瘾科学的悲哀与瑰伟,使之变得有血有肉。翻开这本书,你将踏上一场震撼的旅程。——保罗·厄尔利(Paul H. Earley),国际顶尖成瘾医学专家,美国成瘾医学协会(ASAM)主席
这本书不仅内容翔实,而且感人至深。在这里,你将看到清楚明晰的科学解释,还有扣人心弦的人文叙事,以及药物成瘾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伤害。——玛莎·法拉赫(Martha J. Farah),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宾夕法尼亚大学Walter H. Annenberg自然科学教授,神经科学与社会中心主任
鲜少有哪本论述成瘾的书,能将情感与科学交织起来。《成瘾的深渊》讲述了格里塞尔如何一步步走出药物成瘾的泥潭,进而传达出一种希望之声。——克里斯托弗·埃文斯(Christopher J. Evans),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学与生物行为科学系教授,Hatos神经药理学中心主任
格里塞尔在书中讲述了她20岁出头时的任情恣性,一次次地追求药物带来的快意,读来令人心碎。她清晰而坦率地写下了自己的经历和成瘾的科学原理,明确指出大脑的运作机制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如果你想知道谁会成瘾、为何成瘾,本书就是你的明灯。——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
电影,我略知一二
★《贾想》系列之后贾樟柯全新著作,一个导演的电影学习笔记,首次面向大众的电影通识课。纵横影史,以百余部经典影片为案例;回归常识,近三十年从业经验的分享。“与我一起去理解、寻找电影之美。”——“看理想”音频节目《电影,我只略知一二》播出后大受欢迎,贾樟柯导演在此基础上精心修订并新增五章内容,把范围拓展至剧本、视听语言、后期制作等方面,并增加一个纪录片拍摄个案。本书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为什么要用长镜头?什么是电影的运动基因?怎么理解创新和反叛?什么是作者电影?场面调度怎么做?纪录片不是电影吗?电影是一种怎样的语言?……
★贾樟柯导演的私人电影史与电影杰作名录,也是一部具有当代精神的电影美学鉴赏指南。“电影并不为你所希望看到的‘美’而存在,电影为触动人心而存在。”——对贾樟柯影响深远的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诗意、脱俗、超凡地表现人类生存知觉的伊文思的《雨》,标志电影纪录传统的开端的《火车进站》和《工厂大门》,被认为是科幻电影的先驱的《月球旅行记》,将电影“动”的魅力发挥到极致的卓别林的默片,散文式结构充满怀旧色彩的《美国往事》……贾樟柯以世界一流电影创作者的视角将这些电影打动人心的奥秘细细剖开,让人大呼过瘾。
★贾樟柯导演深度解析《小武》《站台》《天注定》《江湖儿女》等经典代表作背后的思考与故事,详尽呈现其电影创作观念与拍摄经验。——《小武》从剧本诞生到表演与拍摄的细节,《站台》的电影动机与声音录制,《天注定》的剧本灵感、结构意识、类型元素、人物造型及拍摄细节……“拍电影是一项‘无中生有’的工作,这是人类最接近上帝的工作,你要赋予银幕以形象、色彩、声音,还有重量。”
★百余幅珍贵剧照与图片,全书四色印刷,内文雅质书纸,触感柔和。封面由著名设计师陆智昌设计,极致简洁,烫银方块如微型电影银幕,邀请大家进入贾樟柯的电影世界。
“电影并不为你所希望看到的‘美’而存在,电影为触动人心而存在。”
《电影,我略知一二》是贾樟柯导演的电影学习笔记,也是写给大家的电影通识课,共十七讲。他以百来部经典影片为案例,从电影观念谈起,谈及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为什么要用长镜头?什么是电影的运动基因?怎么理解创新和反叛?什么是作者电影?场面调度怎么做?纪录片不是电影吗?电影是一种怎样的语言?为什么说表演是所有人的工作?等等。
导演是一个每时每刻都在做出决定的工作,在创作的时候,支撑导演反应速度和质量的是日积月累的对电影的理解。无论你是资深影迷还是电影爱好者,都值得跟贾樟柯导演一同思考电影的这些根本性问题,它们正是电影作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大众媒介的成因。本书既是对电影史与电影观念深入浅出的介绍,是贾导近三十年电影创作从业经验的总结,也是一部具有当代电影精神、个人风格明显的电影美学鉴赏指南,值得所有文艺创作者和受众阅读借鉴。
-
电影狂想
从电影启蒙到构建自己的美学世界,一部昆汀成长史!
私家宝藏片单|大师视角深度影评|影迷必读神作
——————
《电影狂想》是一本让人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作品;犀利尖锐的评价,偶然抛出的观点,对人物和时代的明确划分,似乎都是在抛砖引玉。凭借着丰富的剧本创作经验,塔伦蒂诺在书中创造的那些 画面、情节、场景,以及讲述的那些故事,虽然会像他的电影一样难免受到批评,但也确实引人入胜、令人着迷。但最重要的是,《电影狂想》是一位心怀好莱坞的电影人心中永不停歇的憧憬。
——理查德·布罗迪,《纽约客》
塔伦蒂诺的这些影评居然和他的电影一样简洁有力、构思精妙、出人意料,其实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么多年以来,他既是在拍电影,也是在评电影……塔伦蒂诺的评论才华,既是电影的折射,也是电影的反射……对于电影的恶趣味,塔伦蒂诺不但不会难为情,还要大声地赞美。
——汤姆·肖恩,《纽约时报书评》
独一无二的艺术家,一流的非虚构处女作。
——柯克斯书评
原汁原味、未经删减的塔伦蒂诺,混合了电影史、大胆畅想和个人回忆,极具可读性。
——《泰晤士报》
当代传奇人物充满激情的电影评论,电影爱好者的必读之书。
——《图书馆杂志》
——————
昆汀·塔伦蒂诺是当代最著名的电影人之一,也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电影爱好者。多年来,昆汀一直在采访中称自己将创作一本关于电影的书,现在,时机已到。他将为所有电影爱好者献上让人期待已久的一切。
在他的首部非虚构作品中,昆汀从童年时代与电影结缘写起,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好莱坞电影及电影人进行了深刻而犀利的评论,同时穿插了自己与电影密不可分的成长往事。这是昆汀的私家片单,更是他的传奇人生。
-
电影冷知识
影评人电子骑士经典影评精选集,不按套路出牌的电影冷知识!
戴锦华,马伯庸,导演李睿珺、邵艺辉、董润年,《看电影》主编阿郎倾情推荐!
电影类型×剧本套路×趣闻轶事×行业术语,一口气就可以读完的电影电子食粮!
本书可以是你电影知识大PK时的杀手锏,也可以带你了解实打实的电影干货:黑色电影、英雄电影套路、只用一个镜头的电影、电影里的剪辑权、或爆笑或神来一笔的电影译名……一本书带你了解电影各方面的门道。
全书采用精美杂志风格的排版,穿插漫画插画,轻松有趣,适合大众阅读。
-
浮光掠影
★ 文学与艺术的天作之合:文学巨匠厄普代克艺术评论集中译本首次出版
★ 大师视角、幽默语言、智性思考,23篇艺术随笔,多角度剖析海量艺术佳作
★ 幽默诙谐的文学语言,睿智独到的艺术见解,启迪心智的艺术品鉴
★ 全四色彩印,正文铜版纸,16开标准画册开本,近200幅图片完美复刻艺术佳作摄人心魄之美
---------------------------------------------------------------------------------------------------------------
《浮光掠影》共收录美国文学大师约翰·厄普代克的23篇艺术随笔,品评对象从印象派的莫奈到萨金特,从现代派的安德鲁·韦思到德加,甚至还驻足品评一番早已被世人遗忘的《纽约客》杰出漫画家拉尔夫·巴顿、法国雕塑家让·伊普斯特吉等人的作品。
厄普代克睿智幽默、深刻独到的评论,配以190余幅精美图片,完美展示了其在探讨传统和现代艺术方面,将散文、视觉艺术作品与艺术评论融为一体的最兼收并蓄、最具趣味性、最具启发性的一面。本书还收录多幅厄普代克本人创作的线描画,向世人展示了这位文学大师不为人知的杰出艺术天赋。
-
入木三分
本书是厄普代克著名的三部艺术随笔集(《浮光掠影》《目不转睛》《入木三分》)中的一部,首次出版于2012年,共收录15篇艺术评论随笔。作者通过1990年代以来二十余年的观展经历,引领读者无限走近艺术大师的作品,从“美国视角”对近两百年来西方大师级艺术作品进行全面评述,从古典到现代,从印象派到波普文化,赏析了包括莫奈、德加、米罗、维亚尔、贝克曼、马格里特、利希滕斯坦等十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单独辟一篇评述收藏大家克拉克兄弟,阐述了艺术与人文的特殊关系,即艺术作为文明生活的附属品如何成为一种精神赌博或是未来的投资。
作为一位人类灵魂的文学画师,厄普代克试图用自己的哲学理念和审美作为艺术的解锁密码,去召唤潜藏在画作中的一个暗示、一首诗,甚至一个魔鬼;将视觉拥抱延伸到精神思考,实现了从“入目”(look)到“入木”(see)的跨越。全书随文配有近二百幅艺术作品图片。
-
我们好好聊聊
◎世界在越变越好吗?
一本对话构筑的神奇之书,直击时代之殇的应景作品
一位对社会失望透顶的母亲,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孩,在对话中互相启发、彼此救赎
时而一本正经,时而幽默搞怪
获奖无数,各种霸榜刷屏!(《时代》《出版人周刊》《纽约时报》《图书馆杂志》《科克斯书评》……)
◎献给对这个世界充满疑惑的你,对社会的割裂失望透顶的你,
也献给明明知晓这一切却依然抱有希望的你。
------------------------------------------------
★内容介绍
“有时,当你尝试跟别人解释一些重要的事情时,才知道自己也是一头雾水。”
《我们好好聊聊》从孩子的好奇发问、她与丈夫的回答开篇,围绕美国当今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日益紧张的种族和性别态势展开,一面书写父辈故事,一面记录当下日常,直击当代社会和心理现实。作者米拉·雅各布是“9•11”亲历者,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落幕与另一时代的开启,她四两拨千斤地将难解的问题化成日常对话,简单却不失深刻,幽默又深具亲和力,以再简单不过的对话还原了无数个体的真实生活,堪称对话艺术的颂歌。
------------------------------------------------
★编辑推荐
◎打赌是你从没见过的一本书,直击时代之殇的应景作品
是……漫画?不是。
是……自传?也不是。
那,是图像回忆录?是,也不是。
探究人性之幽微,拆解爱之复杂,一语戳破真相:“爱我们的人有时会选择一个不爱我们的世界”
◎对话写就的神奇之书,用巨简单的对话,探究超难解的问题
你上次和朋友聊天是什么时候?
上次和父母聊天是什么时候?
上次和孩子聊天是什么时候?
你多久没和别人好好聊聊了?
一问一答中互相启发与救赎,不是所有问题都有答案,但沟通本身就已足够宝贵
◎搞笑又治愈,毒舌又深情,令人忍不住大笑又痛哭,是你我正在经历的日常
身为女性/东亚女儿/一位母亲,是什么感受?
你能接住别人的所有提问吗,尤其是来自孩子、刁钻的那种?
魔力非凡,颠覆一切,这个时代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四色印刷,精致锁线,可180°平摊,全新阅读体验
“我是谁?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们又能做些什么?”这是小直挂在嘴边的问题,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问个不停,问到大人哑口无言。对话另一头的大人,也在不断的解释中,更加厘清了当下这个不断割裂的世界。《我们好好聊聊》是一部相当特别的作品,虽然许多问题最后仍然无解,但还是给了我们偌大的安慰。
我们每个人都曾是小直,我们每个人也都是米拉。
------------------------------------------------
★名人推荐
时而捧腹大笑时而痛彻心扉……这正是我们当下所需要的作品。
——伍绮诗
这本书在我心中排名很靠前。作者通过描画一个印度-犹太裔的美国家庭,折射出了有关交叉性、身份认同、婚姻、家庭等话题。它非常特别,发人深省,有趣、动人又坦诚。
——伯娜丁·埃瓦里斯托
书如其名,里面的对话常常刨根问底而且很搞笑,阅读这些私人对话,就像坐在跨城巴士上听邻座的对话一样轻松……形式也是魔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书中的对话和图画充满了古老的魔力,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人们的肤色有黑白之分,问题的答案却不是非黑即白。
——朴艾德,《纽约时报书评》
米拉·雅各布彻底打破了我们对书、对哪类作品才可以称之为艺术的定义。她的书颠覆了一切。
——基斯·雷蒙,《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
关于身为一位棕色皮肤儿子的母亲意味着什么,生活在“后9·11时代”的美国意味着什么,以及作为有色人种,作为女性,作为艺术家又意味着什么,这本书太神了,令人瞠目结舌……米拉·雅各布太才华横溢了,在她的妙笔之下,时而滑稽,从来坦诚,最终治愈,《我们好好聊聊》是这个时代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杰奎琳·伍德森,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
我非常非常喜欢这本书,它深刻而坦诚,风趣又有力,同时还特别应景,而且它的呈现主题形式实现了真正的艺术超越。
——柯蒂斯·希登菲尔德,《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
《我们好好聊聊》始于孩子对种族问题的天真提问,慢慢变成一段坦诚、直接、笑中带泪的心灵之旅。作为一个嫁给犹太人的棕色皮肤女人,一个混血孩子的母亲,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多重体验:它让我心碎,让我笑得很大声,但最终,它也迫使我思考自己过去给孩子的那些反种族主义的教导是否正确。
——林恩·诺塔奇,普利策戏剧奖得主
------------------------------------------------
★媒体评论
雅各布的回忆真挚,心碎,同时又不失轻松和幽默。最可贵的是,她在剖析家和爱的复杂性时怀有的慈悲。
——《时代》
光彩夺目,戳心,令人眼前一亮。《我们好好聊聊》直面作为一个彻彻底底的美国人,同时又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犹太人、彻彻底底的印度人、彻彻底底的混血儿等身份下的个体境遇,他们人生的复杂性……它试图用幽默和真诚回答那些最困难的问题。
——《喧嚣》
小直对世界的迷人看法是这部感人有趣的图像小说的精髓。
——《时尚先生》
引人注目的钢笔画拼贴在生动的照片和插图背景上。这本书以极大的勇气和直率,使读者渴望读作者更多的智慧和光明之语。
——《柯克斯书评》星级评论
轻快而又沉痛。书中的文字节制,令人难以忘怀;对话也切中要害,时而搞笑,甚至荒谬,但正因如此,才更彰显出这些对话的难能可贵。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对话。
——《出版人周刊》星级评论
对话艺术的颂歌。
——《娱乐周刊》
一部富有洞察力和影响力的图像回忆录。
——《纽约晨报》
米拉·雅各布是一位犀利、深深打动人的喜剧大师。《我们好好聊聊》节奏快,以对话推动情节,有趣温柔又悲伤。
——Hello Giggles
动人又让人捧腹大笑……这本书有力地证明了我们并没完全为我们认为已经做好准备的事情做好准备。
——109
-
黑格尔入门
《黑格尔入门》一书由两位德国古典哲学领域的权威学者蒂娜·埃蒙茨和罗尔夫-彼得·霍斯特曼联袂撰写,旨在为读者提供对黑格尔哲学的快速概览。
黑格尔是德国唯心论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体系极为复杂且深刻,强调理性并非抽象概念,而是现实世界本身的内在逻辑。他通过辩证法阐述了现实的动态发展及其背后的规律,主张自我意识经历从最初的自我与非我分离到最终的绝对精神统一的过程。黑格尔认为,哲学可以揭示现实的总体性,并提供理解世界及其发展方向的框架。
本书系统介绍了黑格尔哲学的核心理念,涵盖了其辩证法、自我意识、绝对精神等关键概念。两位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深入剖析黑格尔的理论,帮助读者克服理解上的障碍。通过简明而透彻的讲解,本书为学术研究者和对哲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条通向黑格尔思想的清晰路径。
-
摹神记
大16开画册,210mm×280mm,跃入无尽的蓝
西方绘画之父乔托36幅湿壁画+艺术评论家拉斯金逐一深度解读
五种不同质地特种纸+五种不同印装工艺
编辑推荐:
★艺术世界
乔托
类似于挚友但丁在文学中的地位,乔托是中世纪最后一个画家、文艺复兴第一个画家,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创者,被誉为“现代绘画之父”,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方面造诣颇深。
师从契马布埃十年后,乔托到罗马、那不勒斯、米兰等地绘制壁画,代表作有帕多瓦阿雷纳教堂壁画、阿西西圣方济各教堂壁画等,并设计佛罗伦萨主教堂钟楼(乔托钟楼),被授予“艺术大师”的称号。
帕多瓦壁画
1306年,正值创作巅峰的乔托移居意大利北部城市帕多瓦,创作了著名的阿雷纳教堂耶稣故事壁画。他不仅创作壁画,并参与教堂设计,使壁画布局与教堂结构完美融合。这组湿壁画共有38幅,主要描绘与圣母、耶稣生平有关的《圣经》故事,最能代表他的艺术风格与成就。
这组壁画不仅在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空间场景和光影效果方面进行创新,并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叙事手法,注重作品的故事性和连贯性。这组湿壁画被誉为“14世纪意大利艺术的重要纪念碑”,至今仍保存完整,是帕多瓦小城入选世遗的核心。
拉斯金艺术评论
19世纪英国著名艺术评论家拉斯金对乔托推崇备至,把乔托比作自己时代两位重要的英国艺术家透纳和庚斯博罗。在总论中,他叙述了乔托的生平经历(尤其是负有盛名的“乔托的圆”)与艺术成就。接下来,他详细描绘每一幅壁画,深度解读其艺术独到之处。
同时,他大量引用大英博物馆珍藏手稿,林赛伯爵、瓦萨里、巴尔迪努奇等人相关记载与研究,以但丁、罗杰斯、提香、丁托列托、佩鲁吉诺、委罗内塞等哲人、诗人、画家为观照,深入剖析乔托的思想、艺术观。
★设计制作
封面与工艺
专色深蓝呼应壁画蓝色背景,亮金文字呼应壁画金色人物,营造静谧神秘之感。书名烫金,文字印金,压凹贴片,呈现多层次立体视觉。
开本与版式
大16开画册,210mm×280mm,淋漓尽致地展现乔托壁画的色彩,尤其是无数种不同调子不同质感的蓝。让我们跟随这个善于绘画天使的画家,跟随画中的那些天使,跃入无尽的蓝中。
纸张与印装
硬壳精装,覆触感膜。环衬靛青蓝罗莎彩,连接封面与内文不同层次的蓝色。贴片日本进口绒马纸,触感细腻。内文浅米色樱桃丸纸,完美再现壁画细节。樱花布包脊锁线,瑞士装订,180°平摊,提升阅读体验。
★适读人群
绘画爱好者
乔托开创了佛罗伦萨画派,对马萨乔、米开朗琪罗等画家影响深远,更是影响了其后五百年间的西方艺术大师。帕多瓦壁画作为其代表作,被视为现代西方艺术的起点。
艺术爱好者
同时代人文艺复兴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都对乔托推崇备至。在其身后的艺术家中,乔托的影响更是无以估量。从瓦萨里的《艺苑名人传》到琴尼尼的《艺匠手册》,任何一部西方艺术史都无法绕过乔托。
内容简介:
1306年,正值创作巅峰的乔托移居意大利北部城市帕多瓦,创作了著名的阿雷纳教堂耶稣故事壁画。这组湿壁画共有38幅,主要描绘与圣母、耶稣生平有关的《圣经》故事,最能代表他的艺术风格与成就。19世纪英国著名艺术评论家拉斯金,逐一解读了这组湿壁画。
在总论中,他叙述了乔托的生平经历(尤其是负有盛名的“乔托的圆”)与艺术成就。接下来,他详细描绘每一幅壁画,深度解读其艺术独到之处。同时,大量引用大英博物馆珍藏手稿,林赛伯爵、瓦萨里、巴尔迪努奇等人相关记载与研究,以但丁、罗杰斯、提香、丁托列托、佩鲁吉诺、委罗内塞等哲人、诗人、画家为观照,深入剖析乔托的思想、艺术观。
-
从熊口归来
编辑推荐:
☆法国新锐人类学家娜斯塔西娅·马丁的成名作,出版后即在法国引起轰动,连获索梅尔奖、生命之光奖、皮埃尔·马克·奥兰奖等多项殊荣,被翻译成德、西、葡、俄、意、荷等各国文字,通行近三十个版本,还被改编成不同版本的舞台剧在美国、巴西、法国等地上演,撼动全球读者与观众 。
☆著名翻译家袁筱一倾情翻译并撰写译后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重走》作者杨潇、文化人类学者袁长庚等诚挚推荐。
☆一场人与熊的相互启蒙,一次艰苦卓绝的内向探索。我们仿佛与作者共同经历了这段重创后的重建之路,感受到我们所处的日常世界中看不见的暴力与野蛮,也发现原来还有其他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内容简介:
年轻的法国人类学者娜斯塔西娅·马丁长期和北极圈内的原住民共同生活。2015年秋天,她在翻越堪察加火山的途中遭遇了一头熊,被咬去了半边颌骨。她奇迹般幸存了下来,而她生命中的危机才真正开始:辗转俄法多家医院,被绑在床上,切开气管,脸上植入金属板,反复经历手术、插管、感染,遭受秘密警察的盘问和猎奇者的围观……这一切几乎将她摧毁。
破碎中的娜斯塔西娅回想起,堪察加的埃文人中有一个词叫“米耶德卡”(“半人半熊”),在这场相遇之前,她也曾被当地人称为“玛杜卡”(“女-熊”)。为了重新理解这一事件,她在零下40摄氏度的气候中穿越800公里的森林,重返埃文人的部落,和他们共同生活。在这段日子里她重建自我,也探索与世界相处的其他方式,直到再次出发……
评价推荐:
我们仿佛与娜斯塔西娅共同经历了创痛、恐惧、绝望,直到走出漫长黑暗的隧道,豁然开朗。也让我们发现看似“正常”的社会生活里的“异常”、“文明”世界里的“野蛮”。
——张新颖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作者的叙事功力非常了得。这是一部从死亡边缘重生的回忆录,也是一次对自我与他者、对文明与自然的再认识。
——杨潇 作家、记者
法国人类学家娜斯塔西娅在勘察加半岛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被熊袭击。独闯异乡的智识之旅因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力量的碰撞而变成惨烈的意外事故。遇袭事件之后,人类学家沉重的肉身被迫在人类世界的医疗景观内部漂流。与角落里会窜出恐怖强力的自然相比,文明内部幽暗的脆弱和荒诞似乎更让人难过,也正是在疗愈的过程当中,娜斯塔西娅确认了野兽的启示:对于游走在边缘地带的人类学者而言,肉身上的创痛提醒她不要忘记,这个世界上永远存在着另外一种逻辑。本书不是拟人化地把野兽纳入人类社会的伦理系统,而是以身体和生命的脆弱性为代价,对世界的开放性保持存在论意义上的忠诚。
——袁长庚 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马丁始终令自己的文字处于试图言说不可言说者,而又不落入任何既定象征体系的“不舒适地带”。正是在这种“不舒适地带”中,读者会像灵光乍现一般感受到任何民族志中都很难感受到的对于原住民的深刻理解与共情,感受到我们所处的看似正常的世界的异常之处、不合情理之处、野蛮之处。
——谢晶 复旦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这是一本关于恐怖、痛苦、忍耐和自我蜕变的令人着迷、震撼心灵的书,其感知的强度和风格的独创性可与 J. A. 贝克的经典作品《游隼》相媲美。在这里,娜斯塔西娅·马丁将我们带到了人类最遥远的极限。
——New York Review Books
马丁的叙事,具有个人散文的骨架和散文诗的升华感……在仍然被掩盖和分离的事物中猎取美。其结果是令人激动和着迷的,因为她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每个人认知的极限:什么是自我?什么是“他人”?…… 如果一只熊能突然撕下你的部分头颅,你到底有多珍贵或神圣?
——The New Yorker
这是一本令人震惊的蜕变之书,是人类学和文学的混合体,它既记录了一次内部旅行,又邀请读者以另一种方式看待世界。
——L’Humanité
美妙得可怕……对万物有灵论——人类和动物之间的界限——的一次迷人的、雄心勃勃的探索。这本书既展现了坍塌,也代表了重建。
——The Guardian
马丁执着地回想着她的暴力遭遇,努力从中寻找意义。本书是一个惊心动魄的生存故事,让人联想到阿尔托和米肖,在深渊的边缘徘徊。
——Le Monde des Livres
这部作品横跨脏体和大脑两个层面。既是一部关于遭遇野兽并改变人生的动人回忆录,也是关于边界和边缘性、关于在自我与他者的互动中吸收他者的一部分,以及人类学作为理解这一切的方法的局限性的探索……令人兴奋,引人入胜,极具可读性。
——4 Columns
-
时间困境
家庭越来越按照讲究效率的“工作场所”的规则来运转
工作场所却被设计为强调幸福、归属感的“温暖大家庭”
工作与家庭的情感磁场发生逆转
工作中的时间要求刻不容缓,家庭中的时间则任人宰割
霍克希尔德关于工作与家庭缘何被颠倒及其代价的专著
李一诺、淡豹、佟新、吴愈晓联袂推荐
--
本书是美国知名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关于工作-家庭的平衡为何难以寻求这议题的社会学著作。基于在一家美国财富500强企业的田野调查以及对其员工的深度访谈,本书考察了那些隐秘的、促使职场父母长时间工作的社会力量。作者在这家公司——化名为阿莫克(Americo)度过了三个夏天,采访了高管、普通员工、工厂工人等。她的发现令人吃惊:尽管公司提倡工作家庭平衡,提供兼职上班、工作分担、灵活工作时间地点和职业年休等机会;接受采访的每个母亲和大部分父亲都说“家庭第一”,但这些在职父母中很少有人质疑自己的长时间工作,也很少有人利用公司提供的弹性工作时间、陪产假或其他“家庭友好”政策。是因为员工们不了解这些政策,还是他们担心享受这些政策的负面后果?是因为经济的问题,还是经理们故意阻挠?
作者在对多个典型样本家庭进行了深入访谈与交流后指出,家庭正在被“男性化”,越来越按照讲究效率的“工作场所”的规则来运转,个人需求被取代、压制或耽延,而工作场所却在被“女性化”,推行强调信任、团队建设和周到对待“内在客户”的管理哲学。工作已经成为了“家”——在那里人们感觉自己得到奖励、受到关注、得到 “父亲般”上级的鼓励和同事们的支持;与此同时,家则成了一个在太少的时间里有太多事情要做的地方,变成了孤独的“工作”场所。
本书内容翔实、论证有力,跳脱出“提升个体”的角度,从更为宽阔的社会文化的视角来探讨工作家庭平衡议题,透视工作和家庭的意义在当代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这一切带来的社会后果。这对当下中国工作—家庭平衡问题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阿尔布卓夫戏剧六种
【编辑推荐】
*俄罗斯传奇剧作家阿尔布卓夫六部经典剧作的权威中文译本
*轻描淡写地书写沉甸甸的时代,歌颂可爱又青春的人儿
*《老式喜剧》《我可怜的马拉特》几度被人民艺术剧院摆上舞台
*大概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不断地接近你。(《老式喜剧》)
*苏联戏剧大师、“后契诃夫戏剧”重要代表人物六部经典之作
轻描淡写地描述沉甸甸的生活
歌颂可爱又青春的人儿
探讨幸福、人生、爱情、青春的永恒话题
【内容简介】
《阿尔布卓夫戏剧六种》选录俄国剧作家阿尔布卓夫六部代表剧作《老式喜剧》《我可怜的马拉特》《塔尼娅》《伊尔库茨克的故事》《阿尔巴特旧区的传奇》《漂泊的岁月》。阿尔布卓夫是苏联时期最受欢迎的剧作家,他善于将时代洪流同人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使他的剧作在国内常演不衰。
*《我可怜的马拉特》
“不过你别怕,别怕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从1942年围困进入死守第700天的列宁格勒,到1959年的元旦前夜,从16岁到35岁的三人,写遍了青春期的诗。
*《老式喜剧》
“您是同雨水、日出、拐角上的咖啡馆和古老的里加市一起出现的。”
里加海滨的疗养院,发生了一段不甚愉快的短期休养,与一段不可磨灭的黄昏恋情。
*《塔尼娅》
“青春就过去了,可爱的、好笑的青春。”
坠入爱河的天真少女,苦苦唤醒的该是爱情的保鲜还是道德的勇气?
*《伊尔库茨克的故事》
“我在幻想不会再重现的事情。”
安加拉河畔在建设一座巨型水电厂,一群热烈而迷茫的青年人,在真挚的情感和时代的洗刷中,吹响生活的号角。
*《漂泊的岁月》
“我们要像战争中那样生活,那样诚实和圣洁。”
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了。被战争离散的爱人,被理想困住的挚友,一曲爱的哀歌,一段漂泊的人生。
*《阿尔巴特旧区的传奇》
“尽管这个术语由于年代长久而暗淡下来,我仍然爱你。”
一位活泼灵动的姑娘,一位孤独的木偶制作师,一段啼笑皆非的误打误撞,一阵老派又浪漫的轻盈浪花。
【作者简介】
阿尔布卓夫(1908-1986)
阿列克塞·尼古拉耶维奇·阿尔布卓夫,苏联剧作家。出生于莫斯科贵族家庭,1917年因革命爆发成为流浪儿,由教养院收留。11岁在彼得堡大剧院观看席勒名剧《强盗》后痴迷戏剧。毕业于列宁格勒戏剧学校,代表剧作有《塔尼娅》《老式喜剧》等,1980年获苏联国家奖。
【译者简介】
白嗣宏
1937年出生,笔名石公。1956年赴列宁格勒大学(现圣彼得堡大学)俄国戏剧文学专业学习,1961年回国。现居莫斯科。著名翻译家、戏剧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俄罗斯电影家协会会员。致力于中俄文化交流,创办莫斯科华人华侨联合会。
【名人推荐】
阿尔布卓夫的《老式喜剧》,浪漫幽默,温情感人,剧中以爱情的美好点燃人的希望,也在爱情中探讨了丰富的人生。这部作品不仅治愈了战后的俄罗斯人也温暖了当下的我们。 ——史兰芽
《老式喜剧》讲述了两位经历战争伤痛的孤独的人,如何去产生心灵碰撞和情感交流的故事。作品在诙谐幽默的背后深刻的展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伤害和影响,让今天的我们更加珍爱和平,呼唤和平。 ——李幼斌
-
伦勃朗的眼睛
◎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诺奖得主多丽丝·莱辛推荐!
◎BBC纪录片撰稿人、艺术史家西蒙·沙玛力作
◎半生荣华、半生凄凉,荷兰黄金时代艺术巨匠伦勃朗
◎近400幅原版高清名画,精装珍藏佳品
——————————————————————
【编辑推荐】
★ 凡·高挚爱的偶像,荷兰首屈一指的艺术巨匠,艺术史上特立独行的探索者。
伦勃朗是美术史上不可跨越的一座高峰。他一生痴迷于绘画,也是技艺精湛的蚀刻版画家,持续探索艺术语言、介质及题材的无限可能。他不拘泥于古典主义传统。在推崇光滑、明亮和流畅的年代,他固执地使用“粗糙”的笔法和极具未完成感的画面,深深影响了后世的画家。他也是凡·高等众多大师追随的艺术楷模。
★ 用图像为时代作注,让画笔为普通人立传;透过大师之眼,观览17世纪尼德兰熙熙攘攘的风俗画卷。
在西蒙·沙玛看来,伦勃朗是一位像莎士比亚那样洞悉人性、囊括众生的绘画界剧作家。他是讲故事的高手,也是眼光毒辣的人性探索者。他一生只留下了极少的文字,但却创作了近80幅自画像,将自己打扮成历史人物、商人、东方来客、画家、酒馆浪子、小丑,甚至乞丐……我们从这些图像日记中看到他的千变万化、可爱可亲,也透过他的眼睛一窥当时的众生百态。天才画家的眼睛能洞悉世界的本质,他的魔法之手赋予了颜料以人性深度。
★ 艺术史名家耗时二十余年浩瀚力作,首次汉译引进;像历史小说一样流畅好读,一部酣畅淋漓的另类传记。
作为艺术史和历史兼修的著名学者,西蒙·沙玛综合大量历史文献和图像学资料,以波澜壮阔的时代视角探讨大师伦勃朗的一生。西蒙·沙玛也是一位善于修辞的文艺评论家、富有激情的艺术解说员。从浩瀚的尼德兰革命,到英荷海上争霸;从欧洲王室的八卦,到艺术界的掌故;从荷兰城镇的兴起,到阿姆斯特丹市民的一日三餐;从圣像破环运动,到尼德兰艺术风潮的流变……本书如同一幅巴洛克风格的历史画,用浓稠华丽的细节与戏剧性的表达,铺陈出艺术、历史与信仰之间的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接。
★ 在画作中解答大师之谜,用文献打破刻板印象,勾画一个立体的伦勃朗。
关于伦勃朗生平的记载如此之少,而他存世的艺术作品又如此之多。通过200余幅伦勃朗的画作,一窥大师的人生与创作理念。西蒙·沙玛通过梳理各方资料,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追溯了大师的一生:荷兰的经济发展与政治环境,他接受的文化熏陶,他的恩师与赞助人,他与情妇的纠葛,他失去亲人的痛楚,他的挥霍无度,他的风光无两与败落……这些纷繁复杂的背景资料与伦勃朗的画作形成互文,讲述了画家通往自己独特风格的漫长旅程,映照出一个与时代对话、更加多面的伦勃朗——一个作为天才,而远非圣人的伦勃朗。
★ 精彩纷呈的画作解析,调动五感品味艺术,解锁名画观看之道。
《夜巡》等传世名画究竟好在哪里?伦勃朗为什么被视为无与伦比的肖像画大师?他的画为什么具有穿透灵魂、深邃动人的力量?他的色彩与笔触有哪些特征?他的画作中藏着哪些典故与现实?……作者在历史的洪流中娓娓道来,像细读文学作品一样“细读”一幅画。从创作背景、艺术技法到哲思内涵,深入剖析绘画中的视觉语言与技术创新。
★ 近400幅原版高清名画,来自100多家艺术机构的珍贵藏品,装帧典雅大气,适于收藏。
16开圆脊锁线精装,护封采用进口纸,细腻还原自画像中的光影层次与笔触肌理。内文采用收藏级画册涂布纸,柔软易摊开,全彩印刷,高品质呈现名画细节。排版有呼吸感,图片充分放大,图文紧随,带来舒适的观画体验。
——————————————————————
【 内容简介】
《伦勃朗的眼睛》是一部融合了历史、艺术与人物传记的宏大作品。
西蒙·沙玛以16至17世纪尼德兰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背景,通过解读荷兰艺术巨匠伦勃朗各阶段的重要作品,向我们呈现了这位绘画大师的天赋之才与起伏生涯:他如何从一个青涩却有着惊人天赋的模仿者,迅速成长为以无语伦比的独创性傲视群英、备受上流社会追捧的博学画师?又如何因特立独行、画风粗野而遭到冷落,以致晚年落寂?他在艺术风格上的持续探索、对自身境遇的淡然,揭示了怎样的艺术理念与追求?他令人唏嘘的人生结局,又折射出怎样的人性弱点与社会势态?
作为历史学家,西蒙·沙玛以大量史料为基础,用重要的历史节点勾勒出16至17世纪尼德兰乃至欧洲的社会变迁,并填充生动的风俗起居细节,铺陈出一幅熙熙攘攘、随时代沉浮的市民生活图景。
作为艺术史家,沙玛将视角对准活跃于那个时代的众多艺术家,他们之间的交集与擦肩而过、传承与超越、惺惺相惜与相轻相竞,一展尼德兰艺术界百花齐放的盛况。
作为一名有人文精神的艺术鉴赏家,沙玛冷静而富有同理心,不仅全方位解读绘画作品的意蕴内涵,也由画及人,带领我们探知一代大师的内心世界与复杂人格。
本书文史并进,历史部分鲜活好看,如小说般跌宕起伏;画作解读娓娓道来,从创作背景、艺术技法到哲思内涵,无不精彩。
——————————————————————
【名家推荐】
伦勃朗对神秘的探索是如此深邃,他表达着用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的内容。人们称伦勃朗为魔术师是有道理的,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
——凡·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信,1885年
一幅作为矛盾体的艺术家肖像。
——贡布里希(艺术史家)
一本包罗万千的大部头,充满新颖的观点与信息。它着眼的不仅是伦勃朗,还有他的生活、时代以及同代人。西蒙·沙玛让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观看一幅画。
——多丽丝·莱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动人而富有启迪……一个与我们的时代十分契合的伦勃朗。
——阿兰·德波顿(英伦才子)
伦勃朗之谜终于被西蒙·沙玛这位才华横溢的历史学家解开了……沙玛以专家的口吻娓娓道来,但他传递知识的方式十分轻盈;很少有人能比他更精辟、更流畅地传达如此广博的学识……这本书能牢牢抓住你的注意力,激发想象……一幅巴洛克风格的艺术家肖像。
——罗伊·波特(历史学家、《剑桥医学史》主编)
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历史文字绘画盛宴……一台宏伟的巴洛克式戏剧机器,充满了鲁本斯式的丰满、华丽的细节以及如诗如画的角落和罅隙……沙玛是纹理、色彩、色调、气味、声音、空间和动作的生动记录者,不羁地唤醒观察过往游行队伍的人眼底的情感风景。
——马丁·肯普(艺术史家、牛津大学艺术史系荣休教授)
一场华丽的表演……沙玛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他对伦勃朗的见解不仅体现在对17世纪的深刻了解上,还体现在他对生活中每一个角落的文化物质表现的贪婪迷恋上……沙玛加深并丰富了我们对伦勃朗的了解,让我们更加明白为什么伦勃朗被誉为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弗朗西斯·斯伯丁(艺术史家)
西蒙·沙玛关于伦勃朗的这本精彩传记颠覆了传统的画家传记,就像《项狄传》和《白鲸》革新了传统的小说那样。《伦勃朗的眼睛》慷慨激昂、博学多识、视野开阔、论述精辟,不仅让我们对这位艺术家的作品产生强烈的欣赏,而且让我们不可自拔地沉浸在他的世界中。
——角谷美智子(文学评论家,普利策评论奖得主)
-
90岁,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意大利网红奶奶的人生哲思
迷茫时看一看,总能找到答案
只有当你停止寻找痛苦的意义时,你才能开始寻找生活的意义
——————————
出生于1930年的莉西亚,一直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贫困、战争、因为与众不同而被视作异类,都无法让她低头。关于女性在家庭和工作中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做什么等陈腐观念,她从不在意。即使是独生女玛丽娜去世,也没有将她击垮,她擦干眼泪,承担起了照顾外孙埃马努埃莱的责任。
然而,相伴62年的丈夫阿尔多的去世,让她的世界变成一片死寂。她甚至准备绝食。这时,埃马努埃莱发明了一个“游戏”来分散她的注意力:每天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和无可挑剔的妆容拍照。
如今,莉西亚奶奶在Ins上已经拥有20多万粉丝,并登上了《滚石》杂志封面。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年轻人:抱怨和回首过去是没有意义的,做你喜欢的事情,永远都不晚。
——————————
【编辑推荐】
我们为什么会迷茫焦虑?因为智慧不够!
学一学宝藏奶奶莉西亚,活出通透的人生!
迷茫时看一看,总能找到答案!
-
DK魔法百科
【编辑推荐】
作为魔法百科图鉴,本书收集了丰富的视觉资料,解析了魔法和神秘学的各种象征符号,又提供了大量考古文物及艺术作品的精美图片;
内容比较侧重于文艺复兴神秘文化及近现代魔法流派:巫魔会、共济会、玫瑰十字会、恶魔学、卡巴拉、赫尔墨斯主义、神智学、黄金黎明协会等热门神秘学话题一网打尽;
广泛收录了从史前时代开始、跨越古今中外的魔法神秘学知识,总览埃及、希腊罗马、北欧、美洲、非洲等各地区的魔法遗产;
时间线索清晰,目录方便查询,并提供中英对照的魔法术语表及术语解读,人物、流派、著作等的译名对照表;
简中版特别附录,增补了由国内神秘学研究者撰写的万字中文版导读,40多条增补注解条目,补齐重要的神秘学知识点及必要的学术研究辅助信息。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全球各地魔法信仰与实践的百科全书,帮助您快速了解魔法的源流分支、关键人物、关键神灵、宗教组织等知识,也搜罗了从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到《魔戒》《哈利·波特》等流行作品中涉及的魔法话题。全书设置了丰富多彩、简明易懂的专栏版块,配有大量考古文物及艺术作品的精美图片,并通过图表详细解析魔法和神秘学的各种象征符号。
从人们耳熟能详的手相术、占星术、塔罗牌、魔药和护身符,到神秘深奥的魔典、玫瑰十字会、赫尔墨斯主义和卡巴拉传统,再到北极冰原上因纽特人安抚海中老妪的仪式或非洲雨林中钉满钉子的尼孔蒂人偶,千变万化而魅力无穷的新奇魔法知识将会为您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名人推荐】
◎这个世界真的被“祛魅”过吗?一如“上帝之死”之于尼采,“祛魅”之于韦伯也一样,所有哲学的宣称和发现,都不能限制事实的发生和变化。为什么我们还会对魔法感兴趣,以至于这么多学者费时费力要做这本《DK魔法百科》呢?在我看来,既非好奇也不是实用目的。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对某种人之外的决定性的力量的感受和揣测。魔法就是我们对世界未知之谜的开放性探索,就是我们对人自身可能性之谜的尝试性解释,就是我们企及那不可能的可能,理解那不可知的知识。
——梁中和,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国际新柏拉图主义协会中国分会会长
◎这本详尽而精美的《DK魔法百科》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我们展示,魔法如何作为一种多元而严谨的系统性知识帮助人类更好的认识及改造世界。魔法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关系远非泾渭分明、水火不容,而是复杂而迷人的纠缠共生。理解魔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本身,获得超越二元性的智慧,这对于当下的世界至关重要。
——陈楸帆,科幻作家
◎魔法是先民试图理解和掌控世界的原初方式。灵光如今在理性白日下黯淡,但仍在夜间神秘飞翔,准备着,在世界的复杂程度超越人类心智边界的时刻,重拾其昔日强大力量。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新“魔法”的时代,《DK魔法百科》中对魔法全景式的溯源和分析不仅仅是历史记录。作为最早的人类技术之一,理解魔法的复杂演变过程、对个体和社会的深远影响,以及关于“魔法”的叙事本身,将为我们理解过去、当下和未来提供关键的洞见。
——慕明,科幻作家
◎魔法是属于艺术,而非科学的范畴。人类用艺术描述自己的经验有多久,魔法的历史就有多久。魔法早已不再限制在物质的层面,而是涉及到了人的自我定位、身份认同。您手上这本《DK魔法百科》,就是对这个魔幻空间的一个导游编目。但是引导我们的并不是脚步,而是头脑中的意志。魔法把意志用来创造现实的本职并没有改变,我们希望给自己创造什么样的现实,我们的意志就会找到什么样适合的魔法。
——周宇,作家、神秘学研究者
◎魔法是什么,我想就是那个我们无法抓住,又无法离开的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曾被那如同超越尘世的瑰丽梦境与意象而沉醉,被诡异怪谈而吸引,被虔诚或宏大场所的气氛打动。当否认魔法的人们,转过头去,想要投入彻底的世俗与物质的世界,却发现,魔法,就像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一直暧昧地徘徊在我们身后。
——幻蓝,作家、游戏艺术总监
-
李安访谈录
【编辑推荐】
★李安的英语访谈合集首译中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断背山》《卧虎藏龙》标配读物,精选十九篇重要访谈,时跨二十年。
-----------------------------------------
★他是轰动国际影坛的传奇,屡获奥斯卡金像奖。
-----------------------------------------
★幽默大胆,一针见血,直击人心,引发当代人的情感共鸣,洞悉女性、欲望、家庭、中年危机、跨文化交流、局外人身份等社会热点议题。
-----------------------------------------
★十九堂大师电影课,清晰勾勒李安创作理念与电影之路。
听李安亲自深度解析他的代表作:《饮食男女》中食物镜头艰巨的拍摄过程;《卧虎藏龙》多重深刻的隐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多层次叙事……
听李安回忆电影拍摄的苦与乐:《卧虎藏龙》的打戏浪漫疯狂,剧组经历戈壁噩梦;因《断背山》反响热烈而感到忐忑不安;英语很差,却要拍简·奥斯汀的作品;周润发不肯梳辫子;杨紫琼拍打戏时受伤;温斯莱特刚满十九岁,青涩却天才;汤唯由李安从一万名女演员中挑选出来,因为觉得她很像自己……
-----------------------------------------
★十九份大师电影与文学私人清单,与李安同步观影读书。
希区柯克、比利·怀尔德、费里尼、伯格曼、大卫·林奇、成龙、李小龙……
张爱玲、扬·马特尔、安妮·普鲁……
-----------------------------------------
★十九部李安即兴主演的微电影,讲述他的童年、亲情、事业,记录他的热爱与困惑。
总是在走神的童年,穷得叮当响的窘迫,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在美国做局外人的困惑,对做父亲的恐惧,对强势女性的偏爱;不喜欢写作,喜欢做导演、讲故事、挑战极限……
-----------------------------------------
★十九次面对面畅谈,唤醒李安电影世界的卧虎藏龙:爱、欲望与极限。
-----------------------------------------
★随书附赠藏书票,你有3/4的概率获得卧虎款,1/4的概率获得藏龙款,尽享盲盒惊喜。
-----------------------------------------
★装帧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精心打造,封面精选李安金句,采用手揉纸,给人复古的体验、温柔的触感。
=======================
【内容简介】
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断背山》《卧虎藏龙》的导演,奥斯卡金像奖得主,轰动国际影坛的传奇。《李安访谈录》精选李安接受的十九篇重要访谈,时跨二十年。这是其英语访谈合集首译中文,多方面记录了这位导演的人生与创作,以及他对自己代表作的深入解读。
李安的电影丰富多元、难以归类,他在三大洲、两百年间自如穿行,始终寻求变化与突破,不变的则是他对叙事与人的关注。这一切都在李安的访谈中得到展现:对电影的狂热,对讲故事的着迷,对自我极限的探索,对局外人身份的困惑,对做父亲的恐惧,对女性的认同;关于家庭与温情,关于中年危机与欲望,关于东西方文化的界限与交融,关于和明星们的磨合……在这些访谈中,李安是充满魅力与智慧的讲故事的人,温和谦逊,幽默大胆,直击人心。
-
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
用成年的力量,重新养育童年的自己。
既温柔又犀利的心理治疗师、百万畅销书《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作者菲利帕·佩里写给成年人的心理疗愈问答书。
如果你人生中有未完成的事件——来不及告别的人,得不到的回应,未被满足的需求,内心没有解决的冲突——试试在房间中放两把椅子,你坐其中一把,另一把留给未完成事件中的人(或者是你的一部分自我)。想象那个人坐在空椅子上,把你的感受、情绪和想法都告诉他。然后,你再坐在他的椅子上,想象你现在变成了他,用你想象他会对你说的话,来回应你刚才坐的那把椅子(也就是你自己)。
童年时的我们为了保护自己,发展出了相应的适应能力和防御机制,比如乖巧、懂事、警觉、讨好。然而,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儿童式的生存机制不再适用于成年人的生活,甚至会带来创伤和阻碍,留下一桩桩“未完成的事件”。
在这本温暖人心的书中,心理治疗师菲利帕·佩里用温柔又犀利的回答,帮助读者看见自己,觉察自己,给未完成的事件逐一画上句号。
感谢童年时代拼力保护我们的自己,现在,让我们用成年的力量,再重新养育一次童年的自己。
-
巴黎月色下
为永恒的好品味干杯!
VOGUE、时尚芭莎等时尚大刊御用封面插画师共同打造的时尚插画典藏,
插画作品收录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荷兰国家博物馆等世界级博物馆。
编辑推荐:
1.这是一席关于好品味的饕餮盛宴,我们从书中走进100年前的时尚与艺术之都,在保罗·波烈、沃斯、浪凡等大师设计中捕捉美学灵感;这是一首流动的霓裳舞曲,从纤细柔软的新艺术运动到华丽强烈的Art Deco风格,再到前卫大胆的立体主义,时尚插画的黄金年代群星闪耀;这是一场女性主义的时尚变革,衣物体现了生活方式的转变,女性穿着宽松长裙跳起了摇摆舞,裤装和衬衫逐渐流行。
2.艺术永不褪色。16开全彩印刷,250余幅高清大图高度还原百年前印刷细节。随书附赠日本广告纸印刷的复古画报,高色彩对比度的图案可做吸睛的墙面、桌面装饰,也可做复古/时尚穿搭主题的手账素材。
3.高度精炼的20世纪初欧洲时尚史,同时也是高艺术性的时尚杂志的出版史。这是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时尚与艺术的创新改变了现代服装设计的发展方向,不可逆地影响了现代人的日常服饰。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20世纪初一系列重要的时尚插画,并由曼彻斯特时尚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喆撰文梳理这个时代的时尚插画历史。200余幅插画作品把我们带到20世纪初的巴黎,看装饰艺术、立体主义、东方主义是如何引领时尚和艺术的潮流,它是摄影技术之前的短暂的荣光,亦是永恒的美学灵感宝库。
20世纪20年代,巴黎是世界的时尚中心,在美国,VOGUE开始出版巴黎的最新时尚。这个时期同样也是时尚和传媒的转折年代,从1910年开始到整个20年代,插画被频繁使用来表现时尚,但到了20年代末,摄影开始取代插画,所以20年代的时尚插画可以说是20世纪初插画黄金年代最后的吉光片羽。
1908年,由保罗·波烈发起了一场巴黎时尚革命,他把女性从束腰中解放出来,带来了更简单和便于行动的衣物。那一年,他让乔治·勒帕普负责插画,出版了他的系列设计。这个作品集不光光是介绍了一种新的设计,更是打开了原本封闭的高级定制的世界,让之前只开放给精英小众群体的时尚进入了大众的视野。1912年,由吕西安·沃热尔牵头,7家当时顶尖的时尚服饰品牌背书,包括乔治·勒帕、乔治·巴比尔、查尔斯·马丁在内的年轻又时尚的插画艺术家加入了《好品味杂志》,这是一本融合了艺术和时尚的给精英阶层的订阅杂志,标语是“时尚就是艺术”。《好品味杂志》的创意在于,一是不给艺术家任何服装设计上的束缚,可以纯粹是艺术创作的想象,二是插画本身是戏剧性的、叙事性的,画中的模特仿佛是戏剧故事中的人物。1912年同样也是《今天的时尚和礼仪》创刊的一年,这些杂志在一战开始前的那几年是潮流文化的领航人,并在一战后加入了包括浪凡、香奈儿在内的更多品牌和其设计师。
Bon Ton的意思是“永恒的好品味”,这仿佛是个预言,就算是在100年之后的当下看这本画册,我们也能从中读出时尚和艺术的轮回。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