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生活
-
失业名校毕业生日记
毕业于剑桥大学却找不到工作的马修,在父母的催促下,暂时放下文学梦想,去给富豪家的孩子当家教。众多雇主看中马修的名校光环,期待马修帮助他们把孩子送入英国顶尖的名校。马修就此一脚踏入伦敦上流家庭,他磕磕绊绊地应对种种始料未及的教学困境,也体味到富家之子与他迥异的复杂处境与烦恼。马修一边摸索着既可迎合雇主又能善待学生的工作方法,一边乘着舒适豪华的私人飞机,跟随雇主们往返于各个大洲,足迹遍布莫斯科、阿尔卑斯山、托斯卡纳、肯尼亚……
马修以幽默辛辣的文字记录了富豪光鲜背后荒谬怪诞的生活,书写“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些人却生在罗马”的惨淡现实,嬉笑之余道尽年轻人的心酸和困窘。
★《谐星聊天会》主播午夜骑手毛冬推荐!
★精英教育还能帮你实现阶层跃迁吗?这是一个毕业即失业的剑桥学生日记,他穿梭于伦敦上流社会做教培,所有经历都能写成段子,道尽种种令你大跌眼镜的荒诞现实!
★作者化身冷面笑匠,写下他陪读陪玩陪吃穿的爆笑心酸“保姆”日常,带来回味无穷的英式毒舌,让你笑到头掉!
★书写着每个年轻人面临的困境和迷茫,严峻的就业形势、失效的名校光环、惊人的阶层鸿沟,幽默外衣下诉说着当下就业难的残酷现实,也反思和探讨着社会阶级和教育公平等议题。
★英亚美国亚、goodreads好评如潮,海外媒体争相报道!
★《鳗鱼的旅行》插画师倾情绘制内文插图!
-
心理咨询师执业之路
一幅清晰、系统的心理咨询师成长路线图,手把手带你从新手到专家。
资深心理咨询师庄晓丹10余年执业经验+超1万小时临床经验精华总结。
樊富珉、张海音、李孟潮、王继堃联袂推荐。
你是否向往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却不清楚自己是否适合这个工作,以及如何进入这个行业?
你是否参加过一些入门课程或培训,或刚开始从事咨询,却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才能胜任这份工作?
你是否已在咨询行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却面临瓶颈,不知如何跨上新台阶?
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有着广泛需求,但有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却有巨大的数量缺口。资深心理咨询师庄晓丹结合丰富的个人执业经验与扎实的临床实践经验,在书中系统梳理与总结了个人经验、行业观察、同行交流等,把复杂漫长的咨询师专业发展过程剥茧抽丝,勾勒出一幅清晰、系统、可达成的咨询师发展路线图。
本书将心理咨询师的成长分为学习培训、临床积累、执业发展、个人成长四大维度,讨论了丰富的咨询师切身议题,如新手焦虑、咨访关系、咨询伦理、临床耗竭、个人创伤等,覆盖了实习期、新手期到熟练期等多个阶段。
本书适合四类人群:对心理咨询行业感兴趣但尚未入门的人;正在参加心理咨询课程或培训的学习者;处于执业发展初期的新手心理咨询师;处于执业发展中期,希望突破瓶颈、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心理咨询师。
-
实践乌托邦
◎本书是从建筑学和社会学角度研究20世纪国际新城镇运动的历史著作。
◎以全面的视角来看待20世纪的全球新城镇运动,揭示城市规划者和居民对他们理想的城市未来的想象。
典型的城镇围绕着河流、海洋、深港等自然资源形成,或者干脆依傍一个大的繁荣城镇。“新城镇”却不是,它是依据法令而非必要性创建的。
新城镇是一个标签,在特定历史时刻用来表达有意识的、具有高度象征性的领土控制和定居行为。它是插进土里的一面旗帜,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霸权标志。新城镇的一切——如何设计与布局,又如何建造,社会在其中如何运作,等等——都是精心策划的产物。
田园城市、法西斯主义新城镇、工业城镇、资源城镇、社会主义钢铁城镇、石油城镇、卫星城镇……新城镇是国家或地区重建和提取资源的工具,被用于人口的重新安置和领土统治。新城镇是大城市拥堵、贫困、犯罪问题的解决方案,也是汽车时代区域规划和交通系统的试验场,更是生活在大自然甚至外层空间的试验场。
每个城镇都是一个品牌,一个未来的形象,一个旨在打破过去的发展趋势、迈向新时代的台阶。这些乌托邦式的发展在20世纪死灰复燃,20世纪中后期更是全球新城镇建设的黄金时代。
在《实践乌托邦》一书中,罗斯玛丽•魏克曼以欧洲、美国以及中东、非洲和亚洲的新城镇为案例,让我们有了一个全面的视角来看待作为一种全球性现象的新城镇运动,也揭示了居民和规划者是如何想象他们理想的城市未来的,以及新城镇运动在21世纪和未来对于国际社会的作用。
本书是从建筑学和社会学角度研究20世纪国际新城镇运动的历史著作。
-
成为雍正
新晋B站百大UP主、“夺嫡区宝藏UP”——【正直讲史-李正Str】动情力献!从隐忍的胤禛到帝国权力巅峰,全面解读“近世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独裁君主”雍正的成长之路。葛剑雄、马勇、张宏杰、押沙龙联袂推荐。
-------------------------------------
他是今天故宫的当家IP,他的故事,是后世无数清宫剧、穿越剧的“大学”。
勤政、多疑、冷酷、重情……似乎我们对这个复杂的雍正并不陌生,再加上层出不穷的清宫剧,也成功把这位帝王塑造成了我们身边一位熟悉的老伙计。可他到底是怎样的?那段真实的历史又是怎样的?
本书详细阐述了雍正这位“近世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独裁君主”的成长之路,以及掩盖在“康乾盛世”背影下的雍正一朝的真实面貌。全书结合了大量的史料分析,系统梳理了相关的档案文献,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再现了清帝国拐点时期的历史群像。
特别是关于雍正本人,是结合对其他历史性人物的生动描绘所塑造而出。借外部视角、借他人之言,在轮廓清晰的雍正正颜之外,带来一份我们不曾留意过的雍正侧写。而与此同时,那个上承康熙、下启乾隆的雍正王朝,就这样款款而来。
-------------------------------------
★ B站百大UP主、创下1亿播放量——【正直讲史-李正Str】动情力献!这位来自B站的“夺嫡区UP”,一向关注那些被掩盖在历史大潮背后的“一笔姓名”,夺嫡之外的吃瓜王子、命运多舛且不服输的皇家公主、《清史稿》上占不满一行字的nobody……他为我们重新理解雍正和那个时代打开了一扇充满惊喜的新窗。
★ 一个依旧说不尽的雍正:在为后世无数清宫剧提供素材之源、并晋升为故宫的国民IP之后,雍正的面孔在大众娱乐的狂欢之下,似乎越来越模糊。一边是来自历史的口诛笔伐,一边是来自今天民间的翻案,从胤禛到雍正,他永远充满了说不尽的话题。接力二月河、刘和平,在后《雍正王朝》、后清朝叙事时代,以当下视角,重解这位孤臣、孤君的情感方程式。
★ 一个承前启后的王朝:雍正一朝,不仅仅是为清廷强行续命的那13年,它是解释“康乾盛世”得以形成的核心动因;从“九王夺嫡”到“弘晳逆案”,那些贯穿了三朝的人与事,是整段清史的生动剪影。
★ 在一幅看似熟络的雍正正颜之外,带来一份我们都不曾留意过的雍正侧写:你要写雍正,就不能只写雍正——要写无情最是帝王家;要写重臣恃宠而骄的膨胀与毁灭;要写延续至乾隆朝的夺嫡余威;要写“朝乾夕惕”的人治极限;还要写被政治裹挟的女性命运……本书通过对众多关键历史人物的生动描绘,借外部视角、借他人之言,在个体命运的打捞中,一个丰沛的雍正、一个被遗忘在“康乾盛世”背影下的雍正王朝,就这样被渐渐拼合而出、款款而来。
★ 目光向下,是如今历史写作的一大趋势:本书关注时代洪流下的个体命运,从“人”出发,通过他们或幸福、或坎坷、或无常的一生,串联出那一段恢弘且情感丰沛的历史。我们之所以被历史所打动,首先是因为被“他们”所打动。
★ 关注小人物的命运注脚:不同于以往社科历史图书的宏大书写,本书为那些在《清史稿》中占不满一行字、甚至上不了史书的生命,均配以人物介绍脚注,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人”的尊重。
★ 在由男性主导的父权历史书写中,关注女性:在“九子夺嫡”的烽烟下,公主们的命运更能反映一个王朝、一个执政者的底色。她们的悲喜、无耐、跌宕,是解读那段历史的秘径。在所有人都关注权谋、男性的时候,展开对女性的关注,显得更为重要。
★ 注重考据:从文献出发,深刻解析《上谕档》《活计档》等清代档案,从充满生命感的史料中,发现一个有温度的雍正、感知更为具体的历史。
-
每一天怦然心动的整理魔法
《每一天怦然心动的整理魔法》是近藤麻理惠的生活类经典图文图书。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系列鼓励上百万读者,运用心动就留下、不心动就丢弃的简单辨别法,不仅整理房子,连工作、人生、感情生活……也都彻头彻尾的改变了!适合每天练习的怦然心动居家魔法,让每一天都过着怦然心动的生活。 本书从具体的整理顺序,到折叠衣服的方法,都以简单易懂的全彩图文解说,更能一窥这位坚持生活品质的日本新一代整理教主,如何彻底实现了她心目中的理想生活。请一起来亲身体会,整理之后,你可以拥抱何等幸福的人生。
-
富种起源
“一本出自经济学者之手的《人类简史》。 ”
——兰小欢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直到工业革命的前夜,人类的物质生活一直在低水平徘徊。这引出了两个谜题:
· 以前为什么穷,即所谓“马尔萨斯陷阱之谜”;
· 后来为什么富,即所谓“现代增长起源之谜”。
这本书涵盖了经济学界解答以上两个谜题的最新理论。
与传统解释截然不同,作者认为前工业时代贫困陷阱的主因并不是人口增长,而是族群间的技术、文化和制度竞择。在四两拨千斤的竞择压力下,族群存衍压倒个体福利,封锁了生活水平的持续增长。
要摆脱陷阱,关键在于打破这个逆向竞择。幸运的是,竞择天然具有两面性。一旦时机成熟,竞择效应会自发逆转,从“竞穷”转至“竞富”,开启平地惊雷般的现代经济增长。
按照这一理论,增长之所以启动,是因为“生存”与“文明”这对长期矛盾的目标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取得了暂时的统一。凝视未来,我们无法将这种统一视为天经地义。增长纪元随时可能终结于下一次黑暗时代。
-
浪漫机器
浪漫主义与工业文明曾被认为是对立的两端。本书揭示了在19世纪早期的法国,科学与艺术是如何交织在一起,使社会从长期动荡中恢复过来。作者特雷希致力于现代早期历史与科学社会学研究,大胆讨论了以复合蒸汽机、银版照相机为鲜花的“浪漫机器”与以机械时钟、杠杆为泥土的“古典机器”,及其背后的政治、道德、美学和认知论。书中也涉及催眠术、透视画和全景图等大众魔术和舞台艺术。
-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防御
一言不合就拉黑
观点不同就反驳
遇到冲突就回避
......
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做?
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师约瑟夫·布尔戈依据30余年的从业经验,总结了人们在抵御痛苦情绪时常用的10种心理防御机制。他强调:心理防御是人生体验中不可避免的、必要的部分。在面对困难时,心理防御机制会保护我们并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但是当它们变得僵化或根深蒂固时,可能就会损害我们的人际关系,限制或扭曲我们的情感,并伤害我们的自尊。
约瑟夫博士在书中将心理动力学的基本方法改编为自我探索的指导练习,带你深入探究潜意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教你理解心理防御及其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带你认识10种主要防御机制,通过练习识别自己的心理防御;第三部分探讨如何解除无益的心理防御,用更有效的方法应对痛苦情绪。
-
焦土故事
人类正处于数字时代,更准确地说,是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当所有人都惊叹于互联网的快捷便利,却很少有人思考过它如何被发明出来,受到何种控制,以及对人类的真正影响。
乔纳森·克拉里说出了数字资本主义中显而易见却从未被正视的社会病症,戳穿了人类因科技而快乐的假象。“焦土”意味着一个富有生机的地方退回到贫瘠的状态,同时丧失复苏的能力。人的异化、社会凝聚力的涣散、自然资源的枯竭……这些问题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前所未有地加剧。作者怀着赤子之心,极富洞察力地深挖这个时代的病源,并邀请所有人加入寻找未来出路的队伍!
-
不再讨好
武志红诚挚推荐。
不要再妄想,对别人要极尽负责。不要再妄想,让所有人都必须满意。
不要再妄想,不会当“坏人”。不爱自己何以爱人?你无须再讨好其他人!
讨好不是错,愿你给自己爱和宽容,愿你爱自己所爱的人,而不是讨好他们。
◆ 内容简介 ◆
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习惯把生活中的一切都建立在让他人满意的基础上。他们的脑海里,总有这样一群声音:“我这样说,他不会多想吧?”“不是我,不是我,别怪我。”“被嫌弃、嘲笑又算什么,只要不被抛弃就可以了。”
交往中,他们很想安顿下来,可面对冲突,他们就像赤脚踩在发烫的铁皮上一样,无法扎根,不得安稳。这,就是讨好型人格。在这种情况下,你不仅会感到疲惫与委屈,还很难吸引真正欣赏自己的人。不如,试着对自己说一次:“停下来吧。”
本书从5组情感反应入手,精准深刻地描述了讨好型人格会经历的各种感受,由此,从5组维度探讨了讨好型人格的关系模式,由内而外,带你学会找回自己的“个性”。因为,这是你的人生,你本不该为满足别人的需求而活。
读完本书,你将学会什么是正确的爱,什么是爱所爱的人,而不是讨好他们。
祝大家最终不再讨好,迎来安稳强大的自己。
◆ 编辑推荐 ◆
◎ 武志红作序强烈推荐!作者是研究讨好型问题的专家,曾被武志红评价为“专业非常扎实”的心理咨询师,本书是作者10余年咨询经验的精华总结。
◎ 本书围绕心理咨询中经常出现的讨好问题,从重建自我秩序、重新扎根出发,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和观点。
◎ 书中案例描写极具现场感,作者将内心活动描写得非常生动,“言说”出了来访者的无意识困境,使“无意识”意识化,于是,痛苦不再难以言说,变成了“有人懂,有人理解”。看完本书,等同于做了一次心理咨询。
◎ 本书,提供了10个有关讨好的情绪“矩阵”练习。以书写疗愈的方式,探索“恐惧与焦虑”“羞耻与委屈”“愤怒与内疚”“悲伤与无力”“孤独与空虚”5组情感反应。
◎ 自卑、愧疚、敏感、焦虑、受害者思维、不敢拒绝、人际关系差、对评价过于敏感、依赖父母......你遭遇的讨好型困境,书中都有。
◆ 作者简介 ◆
黄玉玲
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首席咨询师,资深心理学工作者;拥有十余年心理咨询从业经验,咨询时长近10000小时;主讲的“攻击”主题课程,学习人次超过190万。
对攻击性、讨好型人格等主题有深入研究,作品十分深刻且具有疗愈性,已出版图书:《你的善良,也许只是软弱》。
-
吞噬黑暗的人
21岁英国前空姐从东京街头消失的真实故事,以及吞噬她的邪恶
女孩失踪——尸体被发现——男人受到指控,案件扑朔,牵出更多悬之又悬的案子
2000年5月,21岁的英国前空姐露西•布莱克曼与朋友路易丝•菲利普斯以旅游之名前往日本打工。两个月后的一个下午,露西消失在了日本街头, 自此音讯全无。
“社会经验丰富、具备一定判断力、自信、世故、聪明的女孩”露西去了哪里?加入了邪教,还是故意躲债,抑或被人绑架?并惨遭暗杀?
此事影响之大,甚至惊动了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与日本首相森喜朗,彻令日本警界查办。
身为驻日记者,理查德•劳埃德•帕里前后共用十年时间,还原了露西失踪案的所有细节:路易丝的反常、日本警察的低效、露西母亲娘家被诅咒般的宿命、父亲对女儿失踪的“非正常”反应和之后的“背叛”、露西妹妹索菲不堪悲痛而形成的精神抑郁、家人关系的崩坏……
有关凶手,大量黑洞般的谜题不断涌现:自我中心、冷酷无情、极度缺乏同理心、富有。警方对其豪宅突击搜查后,没有发现与露西相关的信息,但却意外搜查出170盘录像带,涉及超过150名女性,时间跨度达20年之久,都是他对处于意识不清的女性实施猥亵、性侵等内容,受害者之多、内容之下流, 震惊世人……
作为一部非虚构作品,本书犹如一本推理小说。客观叙事之外,凭着对日本社会的深入观察和了解,作者尝试阐释产生此类事件的社会、文化根源,敏锐地发现了西方人的一个常见误区,即把日本表面上的社会范式看作发自内心的礼貌,实际上,日本人普遍的礼貌和服从并不代表其中没有压抑,邪恶和失控。
编辑推荐:
1. 露西失踪案——本书主题,影响之广,全球皆知,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会晤日本首相森喜朗时,就曾当面谈及此案,故森喜朗督令日本警界彻查。中国媒体对此也有海量报道。
2.本书作者为英国著名驻日记者理查德•劳埃德•帕里,堪称日本的何伟,前后投入十余年心血,追踪报道露西失踪案,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情节曲折、文字耐读,令人手不释卷。
3.作为一部非虚构纪实作品,本书除了完整再现露西短暂的一生外,还追溯了其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以及母亲、父亲家族的历史,从更深的层面来剖析悲剧的原因。
4.当女儿失踪,晴天霹雳传来,已经离异的父母是抛弃前嫌携手共进,还是心怀怨隙互相甩锅?是放下仇恨接收嫌疑人的补偿还是怨恨到底分文不取?
-
了不起的基因
核酸检测运用了基因技术吗?
为什么有人千杯不醉,有人一杯就倒?
不爱吃香菜是因为挑食吗?
为什么有人吃再多也不会长胖?
长寿能遗传吗?
转基因食品到底安不安全?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小小的基因里,了解基因就是了解我们自己!
科普作家尹烨生动解读基因的秘密。基因既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也是一切生物信息的基础,破解了基因的运行机制,也就破解了生命的奥秘,人类的性格、疾病、种族、身份、命运也就有了更新的答案。
这本书讲解了和基因相关的17个主题,结合人文和哲学领域的观点来讲解生命科学,不仅介绍了大众关注的基因问题,还融入了关于生命的哲思。
-
在东大和上野千鹤子学“吵架”
▲想要在“吵架”中获胜?上野千鹤子教授告诉你:
“要学的不是一招制胜,而是玩弄对方于股掌之间。”
▲无数人的女性主义启蒙导师、“全日本最可怕的女人”上野千鹤子
其“入室弟子” 日本艺人 遥洋子 东京大学三年爆笑求学记
▲一份情绪饱满有力的“吵架”指南,一本充满启发和感动 的女性主义之书
▲上野千鹤子盛赞:“她比我还了解我自己!”
————————
△学历再优秀,女性最重要的还是外表?
△思想再独立,附和男性才是聪明的做法?
△事业再成功,成为贤妻良母才能获得幸福?
日本艺人遥洋子在演艺界深刻感受到了这些“不对劲”。为了解决自己内心的疑惑,也为了能在综艺节目的唇枪舌战中胜出,她进入日本的最高学府——东京大学,向启蒙了无数人的社会学家、“全日本最可怕的女人”上野千鹤子学习女性主义社会学。
记不住文献怎么办?她告诉你:“使劲忘掉吧。最后能记住的东西才真正有价值。”赢不了讨论怎么办?她告诉你:“你要学的不是一招制胜,而是如何玩弄对方于股掌之间。”上野教授总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的思维误区,指导她们夯实理论基础,同时以感性和直觉不断挖掘问题的核心,运用女性主义的思维打破既有框架,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
编辑推荐:
1、上野千鹤子在中国大受欢迎,是无数人的女性主义启蒙导师。她被称为“全日本最可怕的女人”,因为她总能在“血雨腥风 ”的学术论战中获得胜利,将众多男性学者“杀得片甲不留”。谁不想向这样帅气的上野教授请教“吵架”的正确姿势?通过本书,你不仅可以近距离感受上野教授的人格魅力,还可以学到阅读文献的方法、赢得讨论的技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女性主义!
2、在本书中,遥洋子提供了一种跨界的视角。一方面,她是习惯了日本演艺界“常态”的艺人,在她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得以窥见女性艺人被年龄与容貌焦虑腐蚀、个人能力得不到重视的现状;另一方面,她是上野千鹤子教授的入室弟子,通过她的亲身体验,我们看到了学术最前沿的风景,也看到了在成为学者的道路上东京大学的学生们是如何“奋战”的。
3、做学问有什么用?学成了又能怎么样?这或许是许多人在求学路上的困惑。透过遥洋子拜师上野千鹤子教授的求学经历,我们能感受到女性体验的共鸣与女性思想的传承,看到学习理论知识并不是为了独善其身,而是希望利用任何机会将女性主义传播出去的决心。通过她们的行动,深刻明白做学问、研究社会学的意义所在,为迷茫的人指明前进的方向。
-
有效的安慰
安慰是同频的陪伴。
这不仅是一本关于安慰的书,也是一本带来安慰的书。
法国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畅销书作家克里斯托夫·安德烈继《恰如其分的自尊》《内在疗愈》后又一力作。
◆ 内容简介 ◆
当我们身边的人感到痛苦时,我们会非常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却很容易有不知道如何才能安慰好对方的无力感。
本书作者从心理学家与个人生活经历的双重视角,告诉我们,当我们需要安慰他人时,应从他人的参照系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人正在经历的事情,并能够充分地尊重对方的边界,让对方振作起来、变得强大,重拾体验快乐的能力与对未来的希望,而不是让对方产生“我就是个需要被拯救的弱者”“你不相信我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喝热水式的安慰跟没说一样”“你以为的幽默让我感觉你在嘲讽我”之类适得其反的感受。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创伤后成长”的能力。
安慰一是门可以同频地陪伴他人的艺术,也是我们每个人能接受的来自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
◆ 编辑推荐 ◆
法国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畅销书作家克里斯托夫·安德烈继《恰如其分的自尊》《内在疗愈》后又一力作。这本书是他所有作品中倾注最多感情、最温暖的一本。
当我们身边的人陷入糟糕的情绪中:
怨恨、绝望、内疚、恐惧、嫉妒、愤怒、无助……
我们该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安慰TA?
为什么安慰对我们如此重要?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觉得别人无法安慰我们,我们也无法安慰别人?
作者在这本书中回答了很多关于安慰的问题,他也表示:任何人都不应该独自承受情绪。好的安慰,不是扮演“拯救者”,而是:看见TA的感受,理解TA的情绪,尊重TA的选择。
有效的安慰,都包含这四个不可或缺的A:
温情(Affection):一切安慰都是对痛苦之人的关爱,即使这种关爱没有直接表达;
专注(Attention):安慰转移了对痛苦的专注,使痛苦之人好受一些,缓一口气;
行动(Action):促使对方行动,比如参与公共活动,能帮助痛苦之人重新投入生活;
接受(Acceptation):引导被安慰者逐步接受现实,这是安慰的远期目标。
这不仅是一本关于安慰的书,也是一本带来安慰的书……
◆ 作者简介 ◆
[法]克里斯托夫·安德烈(Christophe André)
法国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畅销书作家。他还在巴黎第十大学教授多门心理学及临床治疗课程,目前在巴黎圣安娜精神院工作。
他著有多本心理学畅销书,每本在法国的销量都超过10万册,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10余种语言,畅销世界各地。代表作有《恰如其分的自尊》《内在疗愈》《生活中的心理学》《面对的勇气》等。
-
纽约人
☆全景式展现21世纪纽约的生活图景
☆经受新冠疫情、恐怖袭击、飓风、经济衰退、社会不平等加剧的纽约人
☆《伦敦人》姊妹篇,口述史大师克莱格·泰勒花费六年、采访数百位普通人完成的全新非虚构力作
“纽约意味着所有的东西加倍。快乐加倍,痛苦加倍。经历加倍,找到真爱的几率加倍,财富加倍,贫困加倍。”
这本书就像纽约本身一样华丽、嘈杂、令人震撼。
——《孤独的城市》作者奥利维亚•莱恩
这是一部记录我们这个不稳定、灾难和混乱的时代的不朽文献。同样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解药,是封锁的对立面:欢迎我们进入邻居的公寓,然后来到生活的街道上。
——加斯·瑞斯克·哈尔伯格(美国作家)
******************************
继《伦敦人》出版后,作家克莱格•泰勒移居到纽约,历时六年,走遍纽约的大街小巷,对各色人物进行了数百次访谈。这些人包括医生、心理咨询师、警察、保姆、服刑人员、小偷、房地产中介……他们有人是与新冠搏斗的幸存者,有人经历了“9·11”事件,却永远无法摆脱它的影响;有人深爱着这座城市,有人抱怨它的混乱和不平等。
富人和穷人,年轻人和老人,移民和当地人,城市边缘人……所有普通人的声音汇集出这座瞬息万变的城市当下最丰富的细节。
-
我将是你的镜子
☝
读过他的访谈录之后,一个人与语言的关系将发生革命性的转变,你所持有的自我假设都将受到挑战:
透过安迪·沃霍尔这面镜子,我们将看清自己到底是谁。
——————————————
☝【编辑推荐】
★从早年成名至最后岁月,安迪·沃霍尔唯一访谈精选,
从波普狂想到假面狂欢,每一个读者都将与安迪·沃霍尔一起共演, 完成这场我们时代里最先锋、最挑衅的话语剧场:
对安迪·沃霍尔来说,访谈是游戏,是剧场,也是艺术的一种形式。
他使得对话裸露,他把访谈变成一幕幕恐怖的镜面场景,然后从交谈中潜逃。
★ 安迪·沃霍尔是谁?真正的安迪·沃霍尔是谁?
热情洋溢的商业插画家、充满讽刺的平民艺术家、影响力从20世纪延伸到21世纪的波普教父、解构艺术的地下导演……
三十年间的访谈中,安迪这只社交动物随心扮演着无数角色,面对世人卑躬屈膝而毫无想象力的提问、猜测,他超然物外,无动于衷,以缺席作为礼貌的“在场”。 “我似乎在回答你的问题,但别被我骗了。”
★ 去往六〇至八〇年代,美国反文化艺术圈的全景展示画,社交动物沃霍尔的交际盛衰记:
他在纽约的工作室名为“银色工厂”,世界知名的画家、诗人、作家、摇滚乐手纷纷聚集于此,甘当“工人”。该名单包括但不限于鲍勃·迪伦、田纳西·威廉斯、苏珊·桑塔格、约翰·列侬、艾伦·金斯伯格、凯鲁亚克、滚石乐队,甚至还有达利和杜尚……
★ 美式幽默的集大成者,插科打诨装糊涂的绝顶高手
——时而口若悬河,妙语连珠,有声胜无声;时而静若处子,沉默不语,无声胜有声。
安迪流段子一览:
你相信亚特兰蒂斯的存在吗?——相信这个是很性感的。
如果你有超能力,你会对未来做出何种预言?——世界是圆的。
你是更偏向左翼呢还是右翼?——我没有翅膀。
你会希望你的临终遗言是什么?——拜拜。
……(未完待续,详情请购买并阅览本书)
★ 安迪·沃霍尔研究者 × 著名艺术设计师,安迪之银×镜面纸丝网印刷,让装帧唤醒灵魂的波普!
本书译者精研安迪·沃霍尔多年,翻译过其代表性自传《波普主义》,并担纲三联周刊“成为安迪·沃霍尔”课程主理人。在本书的翻译中,他力图精准呈现安迪·沃霍尔在三十七场对话中的不同样貌。
新锐设计师山川倾心设计,以最安迪的银+最波普的丝网印刷工艺,在21世纪的书籍装帧上重走安迪·沃霍尔的波普旅程。
——————————————
☝【媒体推荐】
对沃霍尔而言,访谈是与其他艺术无异的艺术形式。面对各式各样的对话者,从天真的、虚伪的到充满敌意的,沃霍尔一次又一次巧妙地操纵局面。沃霍尔那柔道式的假动作使得提问者被自己先入为主的观点弄得不知所措,如堕雾中。这与其说是为了隐藏什么,毋宁说是为了给本就荒诞而做作的对话增添些许的神秘与紧张感——你要是愿意,也可以称之为“娱乐价值”。
——《出版者周刊》
三十年来,沃霍尔戏弄他的对话者,瞎编乱造,有意回避,看似寻常的言论中暗藏着对社会、美学的敏锐洞察力。沃霍尔确实是一面镜子,一颗旋转的迪斯科球,反映出人类生存境遇的肤浅与悲哀。
——《书单》
直到今天,沃霍尔仍被斥为一个爱恶作剧的捣蛋鬼、一个爱出风头的家伙、一个虚无主义者、一个破坏者。毫无疑问,他是一个挑衅者,他喜欢逼着人们重新审视他们先入为主的艺术观念:艺术究竟是什么?在哪里可以找到它?
——《纽约时报》
这本访谈录很像沃霍尔本人:有趣、偏激、神秘、乏味、富有洞察力、超前、混乱、矛盾。他当真是在用他那只有一个词的答案玩弄采访者?还是说他真的那样肤浅?我想我们永远无法确定。
——Goodreads读者 Blane
————————————————
☝【内容简介】
“如果你想要知道关于安迪·沃霍尔的一切,那么只看表面就好了:我的画、电影还有我,那就是我了。没有什么在表面的后面。”
《我将是你的镜子》精选1962至1987年来波普巨星安迪·沃霍尔接受的37次访谈。他以波普艺术教皇之姿,谈论名声、谈论艺术、谈论电影与超级明星、谈论波普与现代神话、以及谈论他自己——从安迪·沃霍尔早年崭露头角的岁月直至他生命中的最后几个月。
这是关于安迪·沃霍尔的第一本访谈集,呈现了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位艺术家复杂的心理。从1962年横跨至1987年,这一篇篇高深莫测、机智诙谐的对话展现了沃霍尔艺术生涯中不同进程的真实面貌。
-
五感之谜
“视听触味嗅”这五感,不仅仅是被动而中立的信息接受器,它们覆盖神经线路的全长,参与着人类的感知、理解、记忆乃至情绪的塑造。但我们对感官的习而不察,对“眼见为实”的盲目信赖,依然根深蒂固。
头晕、通感、幻视幻听,痛觉尽失、嗅觉倒错、心盲症……在这些或不陌生或很少见的感官失调体验之中,蕴藏着人类日常感觉的各种神经机制。
身为领军级的神经科医生,作者借职业经历中所遇所闻的疑难病例,为我们展示了人类感官方方面面的机制及其构成的、联系着的奇妙世界,这里不仅有曼彻斯特的音乐、中东的食物和咖啡、斐济东星斑的鲜美和潜藏危险——这里栖居着我们每一个人,也是我们每个人无意间的个性创作。
--------------------------------------------
★ 见识感官世界,启发困惑时刻
嗅觉刺激不一定来自真实物质,耳朵问题可能导致头晕,同样的食物会对不同人产生不同风味,眼见耳听甚至手摸都可能是幻觉,人有时还无法在心里想出图形……这种种情况,我们或许都有不同程度的经历,甚至多对有些人构成了困扰,但往往因为我们对感官的简单误解而忽视了可能的成因。而感官给我们造成的系统性错觉,更为我们习而不察。
业务精熟又热心科普的作者,把复杂神秘的感觉神经系统,生动又精准地呈现给了我们。本书不但借十几个闻所未闻的病例讲解,领你进入神奇、广阔的人体神经世界,更能在你面对感官问题与困惑时提供启发。
★ 彼之人生,己之鉴镜
热爱户外活动的人因先天无痛症终至骨折不治;一次又一次的眼球手术带来的光和希望,又一次次因小意外而熄灭;品酒师失去味觉,听鸟鸣的人听力受损……他们如何应对、面对这些磨难?其间的心路和情感,也会给阅读本书的你触动和启示。
★ 饱含感官体验的科普美文
与中东、欧陆和英国等多种文化皆有不解之缘的作者,也在这本感官之书中为读者呈现了丰富的感官画卷:那是欧洲、中东乃至太平洋海岛的美食,曼彻斯特的冷雨和音乐,伦敦的冬日大雪、春野鸟鸣、周末派对狂欢之后的阑珊街头……
-
秘密
畅销书《秘密》作者朗达·拜恩曾掀起世界“吸引力法则”旋风,时隔十余年再推“秘密”系列重磅新作,带你超越阻碍你的种种限制,找到真实本质,毫无不安及恐惧地活出真正的自己。超豪华精装珍藏版。
《秘密》是为数百万人带来喜悦和转变的奇迹之书,《秘密:爱、健康与金钱》则深入探究如何将吸引力法则应用于人生的三大领域,堪称《秘密》的入世实操指南!
你可以获得个人的幸福、满意的关系、健康、金钱与成功,但你需要知道如何吸引这一切进入你的人生。当我们舍弃局限性的想法,以心念创造强大的力量,对宇宙发出讯号,加速愿望的达成,我们将在每个创造领域,体验到生命的真正精彩。
善用吸引力法则,让它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生活方式,引导你过上梦想中的生活:
第一部分教你用思想的力量,吸引并维持新的、更好的关系。关系对人生的影响比我们以为的要大得多,拥有快乐的、充满爱的关系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美好关系带来的巨大转变也会发生在你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财务、健康、个人目标和梦想,你会变得快乐、幸福。
第二部分教你用吸引力法则获得健康,很多人因此摆脱了慢性病、抑郁等疾病的困扰。通过你自己的思想和吸引力法则,你创造了自己的全部生活,包括健康的身心。
第三部分教你用自身的力量创造财富,用富人的思维获得金钱以及事业上的成功。带来财富的秘密将帮助你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过上你自己值得拥有的人生。
吸引富足,而不是匮乏! 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你可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获得巨大的转变——向着更美好的未来。
-
杀手的影子
约瑟夫·保罗·富兰克林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震惊整个美国的白人至上主义连环杀手。已知的二十余名受害者都是被他视作“敌人”的犹太人、黑人和跨种族情侣。
为什么理解富兰克林这样的杀手非常重要且急迫?
仇恨总有条件和目标——它从来处来,到去处去。
富兰克林死了,
但他所期望的种族仇恨还活着。
只要还有偏见和歧视,他就能存活。
他带来的阴影至今绵延不绝。
在研究的所有连环杀手中,FBI心理画像专家道格拉斯始终面临着一个问题:“他们是天生的,还是人造的?是自然生成还是后天教养而来的?”答案,就研究结果所知,两者都是。实际上,是出于两者之间的活跃互动。尽管身为一名连环杀手有着可怕的成就,但富兰克林并不特别,他带来的阴影也绵延不绝。
富兰克林曾亲口告诉道格拉斯,他是如何使用白人至上主义者报纸的。就和性捕食者使用暴力色情内容的方式一样,这些报纸既为他有关种族暴力的幻想火上浇油,还坚定了他认为自己在一项更宏大的运动中扮演英雄角色的信念。今天的互联网充斥着这样的空间,有人从事着完全一样的行径,培育并散布充满仇恨的谎言和阴谋。
约瑟夫•保罗•富兰克林和他的同类们投下的阴影绵长幽暗,消除它们的阳光必须更明亮、更强烈。
-
现代精神之花
【亮点推荐】
☆“日常生活&档案生成”系列最新篇,新锐学者徐前进继《流动的丰盈》《驶于当下》后的又一力作!
☆把东北作为一种方法!一次极具先锋意义的思想实验,一次本土视角的城市深观察;从日常景观中重新发现东北,发掘隐藏的中国现代精神;呈现被人忽视的日常生活,留下时代变迁的文本,用记忆对抗遗忘
☆我们都是日常生活的专家之“城市”篇,用个体的经验感受,通向具体真实的日常叙事。
人民大街、流行音乐、垃圾箱、电梯、快速路、地铁、早市、辅导班……这些转瞬即逝的日常景观,在生长与消失中,记录着一个东北工业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历史学学者陈恒、社会学学者陆远、作家班宇、人类学学者黄剑波诚挚推荐!
“关注普通人和琐碎的事项,试图将那些转瞬即逝的日常景观转化为面向未来的档案。”
“事实上,我们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东北,就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理解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多元、多歧与曲折。”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次先锋的思想实验,作者以在地的观察视角,从空间、物质、人物着眼,考察一个东北工业城市具体层面上的景观与抽象意义上的城市内涵。那些正在变化或已经消失的事物,逐渐成为现代精神的象征。记录东北城市的日常景观,这既是普通的,又是特殊的,它意味着我们必须诚实地面对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那些生长的、消失的事物,正蕴藏着我们未曾仔细了解的现代精神,属于中国城市的现代精神。
---
【作者简介】
徐前进,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曾在伯明翰大学、巴黎政治学院、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访学。著有《流动的丰盈:一个小区的日常景观》《驶于当下:技术理性的个体化阐释》《一七六六年的卢梭:论制度与人的变形》,译有《启蒙运动的纲领〈百科全书〉序言》,近年来致力于思考日常生活状况以及相关理论,以实践性的写作开拓文字制度的边界,发掘此时此地的思想意义。
---
【相关评论】
一次对东北工业城市的个人记录,强调当下的日常生活,重视自我和感觉能力,关注普通人和琐碎的事项,试图将那些转瞬即逝的日常景观转化为面向未来的档案,这当然也是一种历史写作,亦是一种理论思考的努力。
——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黄剑波
我们或许很熟悉“东北文化”,却对“文化东北”充满隔阂与误会。事实上,我们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东北,就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理解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多元、多歧与曲折。在本书中,我仿佛听到赖特·米尔斯有关“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呼声,在半个多世纪后,这一呼声得到了来自东北的响亮回应。
——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助理、“群学书院”主理人 陆远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