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文化
-
语境中的法学家
本书是英国杰出法学家威廉•特文宁以切身经历为线索,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法理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这既是一部引人入胜且通俗易懂的学术回忆录,讲述了特文宁教授的思想与著述在非洲、北美洲以及欧洲的语境中长达六十余年的发展;又是一部严肃而权威的法学理论专著,探讨了法律的概念、法律教义、法律推理、语境中的法律、法律与发展、法律现实主义、法律多元主义、法学教育、重新思考证据、法律与全球化等有关法理学、比较法以及部门法的理论与实践议题。特文宁教授在提出自己原创性观点时,勾勒了自己有关法学这个激动人心的学科的独到立场:这门学科在社会与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可谓无所不在,是理论与实践、概念与价值、事实与规则之间独具启发的结合。本书的论述既针对所有法学学者,也面向其他非专业人士,它展现出法学这门在“二战”后岁月中历经变迁、扩展以及多样化的学科的重要性与魅力,并展望了它的未来发展与潜力。
-
权力的文化与文化的权力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国家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蒂莫西·C. W.布莱宁,炉火纯青集大成巨制!面向专业读者和大众读者,融深刻的思辨、精辟的理论、翔实的史料、生动的记述、明了的语言于一体,呈现近代欧洲权力与文化激烈交锋与隐秘融合的时代大势与关键细节,打造历史研究与写作的典范之作!
✒️
横跨法兰西、德意志、不列颠,沿着历史大路与小径的轨迹,跟随要人与公众的脚步,追踪曲折变革的过程,拼合从路易十四的绝对主义、腓特烈二世的开明专制、乔治三世的爱国主义训练到启蒙运动之争、公共领域兴起、民族国家登场的旧制度文化全景图,洞察现代世界如何从明暗交织的18世纪破土而出!
聚焦卢梭╳赫尔德╳亨德尔╳海顿╳华托╳诺伊曼、建筑╳绘画╳期刊╳小说╳歌剧╳音乐会,呈现一段别开生面、宏伟壮观的欧洲文艺史,感受杰出巨匠领衔的创作潮流,勘破不朽名作背后的权力位移,见证冲击社会政治、改变人类面貌的文化领域大革命!
⛔
法国史学者高毅、英国史学者陈晓律、德国史学者邢来顺联袂推荐,读懂近代欧洲历史,反观今日全球景象,应对未来全新挑战! 当代,TikTok、短视频、AI等新媒介层出不穷,权力与文化的博弈仍在上演,而政治文化始终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实践维度。“一旦思想经历了变革,现实便难以维持”,权力唯有顺应文化变迁,方能持续强势,一旦罔顾文化变迁,只能成为历史。
>>>
内容简介
1660年,“太阳王”路易十四亲政在即;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在这至关重要的百余年中,旧制由盛转衰,启蒙熠熠生辉,公共领域兴起,民族国家登场。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蒂莫西·C.W.布莱宁在本书中探讨了改变18世纪欧洲权力格局的文化革命。漫长的一个多世纪中,王公贵族以古典方正的建筑、光辉崇高的绘画、庄严肃穆的歌剧呈现权力的文化,公众人民则在期刊、报纸、小说、图书室、咖啡馆中彰显文化的权力,逐渐显露的新生力量给既有秩序带来了撼动根基的挑战,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对纷扰与骚动,法兰西、德意志与不列颠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最终走上了迥异的发展道路,整个欧洲就此迈入现代世界的新篇章。
>>>
作者简介
蒂莫西·C.W.布莱宁(Timothy C.W. Blanning,1942—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剑桥大学历史学荣休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专攻从17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近代欧洲史,对几个世纪中的绘画、音乐、文学、思想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2016年,荣获英国国家学术院奖章。著有《浪漫主义革命:缔造现代世界的人文运动》《追逐荣耀:1648—1815》《权力的文化与文化的权力:旧制度下的欧洲(1660—1789)》《弗里德里希大王:开明专制君主与普鲁士强国之路》等十余部作品。
>>>
相关评论
高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雅特聘教授,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副会长:
布莱宁关于启蒙时代欧洲文化与权力关系的探讨相当精彩,很好地揭示了政治文化对于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这不仅有助于深化近现代世界史的研究,可能还有助于治国理政的实践。
陈晓律,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副会长:
欧洲世界权力与文化的圆舞曲自近代以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正如作者所言,文化的权力发生了位移,它不再由权力的掌控者直接控制,而是由“公众”来界定。在当代,权力与文化的博弈仍在上演,读罢本书不难理解很多问题。
邢来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雅学者,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前会长:
文化是权力的创制者,也是权力的终结者。权力顺应文化变迁,方能持续强势,构筑权力的文化;权力罔顾文化变迁,只能成为历史。这就是文化的权力。本书以法国、普鲁士和英国为例,生动诠释了权力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法国研究》(French Studies):
一部出色的文化史著作。在各国内政变革、国际霸权争夺、公共领域兴起的时代大背景下,布莱宁讨论了欧洲旧制度下的建筑、文学、艺术、音乐等,视野广阔、内容精彩,不时还有幽默的妙语,让人读来愉悦。
《文学评论》(Literary Review):
布莱宁是一位卓越的历史学家。他在本书中展现了广博的学术功底、独到的阐释路径、大气的行文风格,为历史写作树立了新的典范。同时,他的研究表明“政治史”与“文化史”相互交织,武断分割两者并不可取。
《历史》(History):
布莱宁阅读了广泛的文献,同时精于理论。他凝练地指出了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十分出色,堪称一流。
-
众生百态
《众生百态:清代刑科题本里的“打工人”》一书从营生分类,描述了清朝刑科题本档案中“剃头匠”“木匠”“铁匠”“篾匠”“开豆腐店的小业主”“挖煤的”“茶农”“演戏艺人”等从事多种职业的底层劳动群像,梳理他们在纠纷中反映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史料中蕴含着这些普通人的生存逻辑与社会应对策略,构成了清代普通人的历史。
该书呈现了常建华教授近年来利用清朝刑科题本对于清代社会研究的思考,揭示了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是社会史理论方法探索与历史书写实践新的尝试。作品既有历史考证的厚度,又兼具大众趣味。
-
罗马的崛起
【编辑推荐】
罗马早期的历史无疑是吸引人的,但因为材料稀少、复杂而难以可靠地讲述。洛马斯以一种综合性的方式来处理这个故事,介绍了相关的一手材料和现代对它们的评论。在本书所覆盖的这段历史中,这个台伯河畔的小村落发展成了一个国际都市,控制了意大利半岛的大片地区,并准备好跨过大海,与另一个强国一决胜负。洛马斯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审视了罗马走向成功的过程。
【内容简介】
本书探索了罗马在公元前1000—前264年间的发展,以及它对意大利控制的本质。最初罗马只是几个新兴势力之一,后来却实现了辉煌的统治地位,本书分析了罗马人是为什么及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从其复杂的政府形式,到其有创新性的与其他国家交流的方式,洛马斯展示了罗马的独到之处。
【媒体推荐】
这套丛书均由罗马史研究专家执笔,代表了学界对罗马文明兴衰史的最新诠释,面向研究者和广泛公众群体,是最新最完整的讲述罗马兴衰的丛书。——黄洋,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教授
这套丛书由三位罗马史专家执笔,以四部曲的形式呈现罗马作为城邦的崛起,作为帝国的开端、胜利与悲剧。在宏大的框架之下,作者运用细腻清晰的笔触和翔实而多元的资料,融合了欧美古典学界过去数十年对历史分期等诸多问题的新思考。这一系列作品还将视野延伸到罗马帝国的历史与“欧洲的诞生”以及“西方的崛起”的关系之间的叙事。每卷末尾均附有作者精心撰写的延伸阅读,反映了进入21世纪后的罗马史研究新成果,为读者提供深入探索的机会。——刘津瑜,美国埃默里大学罗马史贝蒂·盖奇·霍兰讲席教授
洛马斯清晰的叙述和最新的考古知识正好结合在一起,将罗马崛起为世界强国的迷人故事带给了更广泛的读者。——克里斯托弗·史密斯,罗马英国学校负责人、圣安德鲁斯大学古代史教授
凯瑟琳·洛马斯基于神话、书面资料和考古地层学的成果,对早期欧洲的政治基础做出了清晰的历史性综合描述。——西蒙·斯托达特,剑桥大学
从一段鲜为人知、文献贫乏的历史时期梳理出可靠而引人入胜的信息,并以一种易懂而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洛马斯为此展现出了高超的技巧。她的书因其对最新考古学证据知识的广泛使用以及对罗马崛起时的意大利背景的独特表述而与众不同。——蒂莫西·康奈尔,曼彻斯特大学
这是一本非常明晰、迷人的书。它提供了非常广泛且最新的综合描述,并出色地将罗马城邦及其向霸权的崛起置于更广阔的意大利背景下。——詹姆斯·理查森,梅西大学
-
民众的愤怒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经济学教授巴里·埃森格林
☆经典作品,7年等待,终于面世
☆经济衰退、分配冲突、全球化、技术变革,不平等如何激发西方民粹主义?
☆一本书讲透西方民粹主义思潮的本质
☆社会是一座休眠火山,民粹主义的沸腾就是火山进入爆发期
——————————————————————————————————
内容简介:
·经济不景气、社会不平等,以及民粹主义之间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什么带有反精英、独裁主义和本土主义倾向的激进政治运动有时成功, 有时失败?
·为什么在某些时刻政治中间派能够稳住局面, 而在另一些时刻极端分子占据上风?
关于民粹主义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时至今日,民粹主义如幽灵般仍长期存在于西方国家。
到底什么是民粹主义?简单地说,民粹主义是一种诋毁经济和政治精英,崇尚“人民”的政治意识形态。民粹主义者认为,人民需要从那些无能的、不负责任的精英手中夺回权力。通常,民粹主义者对精英的不信任会演变为对专家的不信任,因为民粹主义者认为精英和专家与“人民”有距离。民粹主义运动的另一个标志性元素是对所谓“救世主”的信仰,“救世主”不仅可以直接与“人民”交谈,也承载着普通人的希望和梦想。
在这本西方经济史中, 知名经济历史学家巴里·埃森格林聚焦于研究全球民粹主义的历史。他将当今世界时局与19—20世纪早期的民粹主义浪潮进行对比,认为民粹主义思潮往往在经济衰退时更为兴盛,那时更易让民众认为,精英是邪恶的。然而,尽管部分银行家、金融家和政客对西方经济社会的混乱负有责任,民粹主义者的解决方案往往过于简单,并且在经济上适得其反,民粹主义者经常堕落为煽动者,并具有仇外心理。
解决民粹主义者所提出的担忧并无单一的、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但埃森格林认为,支持和改善国家福利与社会保险体系,使其能够更好地为经济中受冲击更大的群体提供缓冲与保障,是一个可行的出发点。
这本书于当下而言,颇具前瞻视野与宏大格局,它清晰地解释了历史上民粹主义的吸引力和危险性,对于任何不仅想要了解民粹主义的现象与本质,而且想要更深入地理解全球性经济危机与民粹主义之间究竟有何联系的读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读物。
——————————————————————————————————
编辑推荐:
1.了解西方当代政治的适时之作。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教授经典作品,7年等待,终于面世。经济低迷、通货膨胀、逆全球化浪潮,致使世界处于高度不确定性之中。这本书于当下而言,不但恰逢其时,更颇具前瞻视野与宏大格局,帮助读者了解民粹主义的起源,厘清民粹主义产生的经济与政治环境,提供有效遏制民粹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对策。
2.全景式剖析回顾西方当权者政治反应与解决方案。作者重点梳理了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在19—21世纪民粹主义意识形态、前民粹主义运动及其政党的历史。深度剖析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等欧美多国民粹主义剧变历程,全景式回顾西方当权者政治反应与解决方案。
3.究竟哪些因素决定了民粹主义能够形成浪潮?作者提出了几个主要深层因素:经济增长缓慢、贸易全球化、创造性破坏、社会保障缺失、社会救助缺位、贫富差距扩大……正是这一个个小波浪逐渐汇集,最终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危险力量。
4.紧扣当下时政热点话题,看懂变局背后深层逻辑。2024年美国大选,特朗普是否会重返白宫?从2016年特朗普当选、2020年英国正式脱欧、2022年法国大选不容小觑的极右翼代表玛丽娜·勒庞,2023年阿根廷右翼自由派候选人哈维尔·米莱获胜,甚至特朗普追随者助其再度参选,以及整个欧洲对民粹主义政党的支持中可以看出,蠢蠢欲动的民粹主义情绪近年在西方国家如影随形。然而,民粹主义并非仅为西方国家所特有,本书既可为所有政府决策者总结历史教训,又能帮助普通读者认清民粹主义的根源与危险,做不盲从的思考者。
5.4位导读教授,8位学者专家倾情推荐。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丁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陈云,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亚光,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政治经济学长聘副教授席天扬,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尹继武,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张哲,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区域国别研究院副教授梁雪村,联合力荐。从比较历史,国际关系、公共事务、社会发展、区域国别等不同学术视角深度解读民粹主义。导读文语言晓白生动、诙谐幽默,帮助您快速掌握本书精髓。
-
如何走好你的学术之路
【学者推荐】
本书对于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来说,是一本重要的学术写作指南;对于大学管理者和学科带头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培训手册。如何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如何进行同行协作?如何提升高校对外部的影响?研究者个人和研究机构都能够从这本书中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
—— 孙华,北京大学教授,《学术写作与表达》通识核心课主持人
这本书击中了当前青年学者与研究生的痛点——学术焦虑。虽然有志于学术,但是治学之路绝非坦途,不是所有人都能摸着石头成功过河的。作者所列的建议,既有在认知上提升对于学术工作的认识,也有在实践上建构共同体的卓见,更有在情感上保护学术热情的高招。我相信,这本书的读者如果能够知行合一,是可以在学术上走出一条光明大道的。
—— 郑伟平,厦门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书手把手地引导学者成长,充分体现了批判性思维的特征与魅力。无论对于学术研究的初学者,还是拥有一定经验的年轻学者以及学术带头人、研究机构的管理者来说,本书都可谓难得一遇的“指南车”。我愿向所有有志于学术之路的读者推荐这本文不甚深、词不甚俗、常读常新的方法书。
—— 杨果,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写作与交流课程教研室主任
从读研究生开始算起,我在学术道路上整整摸爬二十年了。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经常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通透感,潜意识中也时常有一个声音,“如果能早点儿领悟到这本书中的奥妙,这二十年的路可以走得更好、更快些”。现在,我愿意把它推荐给我的学生和年轻的同事,然后跟他们一起大步快跑。
—— 黄伟,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计量语言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孙华教授、厦门大学郑伟平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杨果副教授、北京语言大学黄伟研究员诚挚推荐。
★众多资深学者几十年来工作中的经验、乐事、反思与成就,毫无保留与你分享。
★获取研究灵感、扩充研究方法、拓展研究思维、有效同行协作、参与学术会议、发表期刊论文、协调教学与科研、扩大研究影响、应对外部资助,涉及各个学术环节,全方位指导走好学术之路的每一步。
★对于博士生、青年教师来说,本书可指点迷津,助力确定研究方向、顺利发表论文、缓解学术压力;对于陷入瓶颈的资深研究者来说,本书可助力提高产出速度,让研究重回正轨。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一本开创性学术指南,涉及了一个在众多研究方法类著作中从未被过多讨论的领域:如何增强学术研究者的研究潜能和成就。
为何有的学者在从事研究活动时更加成功?研究者可以参加哪些活动来提升自身和其他人的研究质量?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管理经济学讲席教授唐·J. 韦伯以专家的视角,汇编了无数备受尊敬的“过来人”的心得体会,即来自不同大学的不同研究环境的优秀学者的经验与反思,并结合自身几十年来的经历、观察、听说或采用过的公开或未公开的实践,从实际出发总结出了100条实用建议,旨在指导学术研究者产出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在未来实现更大的目标:有目的地共同提升社会研究成果的质量。
对于刚入行,想了解最佳研究实践的博士生、青年教师来说,本书是必备的学术生活指南。对于迷失方向、想让研究重回正轨的资深学者来说,本书可指点迷津,助力提升研究产出速率,增加研究成果在高质量期刊上的发表概率。
-
北京的六分仪
六分仪,又叫纪限仪,主要用来测定60°以内任意两颗天体的角距离和日、月的角直径。康熙十二年(1673),时任钦天监监正、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根据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设计,结合中国传统造型艺术铸造,陈设于京城观象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它连同其他4件天文仪器被德军劫至柏林。直到一战结束,《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战败的德国将其归还中国。这些天文仪器,承载的不仅是西学东渐的中西交流史,也反映了近代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浮沉。
本书用通俗的方式介绍了丝绸之路形成以来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交往的历史。历史学家卫周安以有力的证据,打破了西方长期以来关于中国文明一成不变、与世界隔绝的刻板印象,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开放、创新的中国。她认为,早在欧洲人来到东亚之前,中国就已经融入了一个复杂的国际交流网络。纵观历史,在贸易、宗教、知识和技术等方面,只要交往规则不是外部强加的,中国都积极地与世界互动。中国的许多历史经验是本土与外来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贯穿中国历史的全球潮流,仍将奔腾不息。
-
此生有味
像苏东坡一样走遍大江南北,尝遍中华美味,在食物中感悟人生、获得疗愈!
70多种苏式原汁原味美食、60余载笑中带泪的吃货人生,还原一个生动鲜活的吃货苏东坡!
苏东坡有关吃的文字都在这里了!《风味人间》美食顾问林卫辉全新力作!
【本书看点】
1.《风味人间》美食顾问林卫辉全 新力作,《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陈立、中山大学教授黄天骥、文化学者胡文辉一致推荐。苏东坡的一生就是一部《风味人间》!
2.从美食的角度还原苏东坡60余载吃货人生。
围绕苏东坡200多篇代表性作品中关于美食的记录,涵盖对食物的选材、制作、品尝、感悟、记忆等,见证其跌宕起伏的人生,通过分析、品评其熔铸每一阶段人生况味的与吃相关的文字,探寻他“以食为天”的人生轨迹及其对饮食、生活等的态度。发掘历史上作为“吃货”的苏东坡的一面。
3.“苏式”美食全收录,涵盖70多种美食。
食物类别广泛,涉及酒、肉、果蔬,甚至甜品,如鸡苏水、莺粟汤,贬到哪儿吃到哪儿;有食物的制作过程,如耳熟能详的祖传“秘制”东坡肉,也有用食物解忧的经过,如“日啖三百颗”的荔枝;有见证风光时期的御赐黄柑,用皇家赏赐密云龙茶待客,也有贬谪落难时煨芋头、烧蝙蝠吃;也有借食物表明立场、态度,如借吃鳊鱼感慨自己命运,或托不吃大雁以示自身廉洁自律。
4. 一幅囊括30多地的风味地图,循着苏东坡的足迹吃遍大江南北。
苏东坡从眉山出发,至开封、杭州、黄州等地任官、游历,途中所见所闻或品尝、制作过的诸多美食,勾勒一条苏式美食路线,呈现各地风土人情和时代发展。比如由重庆奉节盐井和吃盐的问题,联系到历代特别是宋代食盐的制作,以及专卖政策的变化;从眉山人过年吃兔子的记忆,呈现四川人喜吃兔子的历史。
5. 一种以食物疗愈身心、拒绝内耗的人生哲学。
人生不过诗和酒,还有眼前的这碗饭。无论是吃酥煎牡丹治眼疾,荠菜羹治痔疮,吃棕笋促消化,崇尚蜂蜜能“治百疾”,以及当代盛行的辟谷,苏东坡都尝试过,不论身处何种荒蛮之地,只要保持热爱和期待,即便吃得粗糙,也能乐在其中。
6. 随书附赠思维导图,直观了解苏东坡三起三落跌宕起伏的一生,随手制作一份属于自己的“有味”逛吃地图。
【内容简介】
一部关于苏东坡生平与美食渊源的作品,以苏东坡关于美食的诗文记录为线索,循着他为官、游历的足迹,从美食角度还原作为“吃货”的苏东坡的一生。
从眉州到黄州、惠州等地,从猪肉、河豚到荔枝、羊蝎子……通过苏东坡在30多地所遇、所尝的70余种食物,勾勒出一条苏式美食路线,从中窥探苏东坡如何把眼前的苟且变成味蕾盛宴,呈现其苦中作乐、笑中带泪的吃货人生。同时,围绕苏东坡作品中由美食引发的感悟,探寻其对饮食、生活的态度,呈现其以食物疗愈身心、拒绝内耗的人生哲学。
【名家推荐】
在世间漂泊,无论人情冷暖,还是宦海沉浮,总能够寻找到美味来鼓励自己、安慰自己,能够以美食为桥梁建立起快乐。美食是山水四季的产物,因为有了美食,人与自然相通。人也能像自然一样,保持快乐。快乐是古道,青山是馈赠。
——陈立(浙江大学教授、《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总顾问)
卫辉是从研究苏东坡对饮食的态度中,看到了宋代的文化发展 ;又从宋代饮食状态的描述中,看到了苏东坡的思想和情感变化的轨迹。这创新而独特的研究苏东坡的做法,不仅有助于推动“苏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对我们开拓中国文学史、文化史和作家作品分析等方面研究的思路,也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黄天骥(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苏东坡”,其中一个叫吃货。这是“吃货林卫辉眼中的吃货苏东坡”。唯有吃货能理解吃货,唯有诗与美食不可辜负。
——胡文辉(文化学者)
【编辑推荐】
大宋美食博主苏东坡的吃货日记:一边吃河豚一边感叹死也值了;没肉吃时把骨头啃得太干净导致“众狗不悦”;第一次生蚝像发现新大陆,还叮嘱儿子不能告诉别人,免得别人不远千里来跟自己抢。黄州的东坡肉、惠州的荔枝、儋州的生蚝,这位行走的美食家,从南到北一一尝遍,无论得意还是失意,他总能竹杖芒鞋,在大自然中找到馈赠,享受当下的滋味。
-
从消费社会到格差社会
本书是享誉世界的女性主义理论家上野千鹤子与日本消费行业研究第一人三浦展的对谈实录。两位顶级社会学家对从消费社会演变为格差社会的现象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
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的大众消费社会开始,经过了泡沫经济崩溃和全球化,逐步进入格差社会。所谓格差社会,是指民众之间形成严密的社会阶层划分,不同阶层之间经济、教育、社会地位差距不断加大且阶层固化的现象。在本书中,两位学者以对谈的方式解读了日本从消费社会到格差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少子化现象、败犬女、社会底层人、裁员潮、在职穷人、啃老族等等,深度剖析了问题背后的日本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扭曲以及日本人价值观的变化。
本书对于同样进入消费社会轨道的中国而言,具有很好的警示意义与借鉴价值。
-
鸟瞰古文明
一本可“在纸上游历古埃及”的历史科普书
20处遗迹纵贯3000年古埃及史
跟随50幅水彩复原图漫游尼罗河沿岸,体验文明古国昔日的辉煌盛景
埃及考古学家奥德·格罗斯·德贝勒联合城市复原图巨擘让-克劳德·戈尔万
将考古成果与艺术相结合,全景式重现生动、鲜活的古埃及文明
·
编辑 推荐
★ “鸟瞰古文明”系列丛书第三册,聚焦《鸟瞰古文明:130幅城市复原图重现古地中海文明》中最为繁华神秘的古埃及,详述3000年古埃及史的方方面面。
★ 埃及考古学家与城市复原图巨擘强强联手,将考古成果与艺术相结合,保证专业性的同时提高内文的欣赏价值和阅读趣味,全景式重现古埃及文明。
★ “在纸上游览埃及”是本书的最大特色,全彩复原图将带领读者按照当年希罗多德的方式在尼罗河沿岸漫步,看到众多遗址在不同时期的模样;书中同时选取埃及史中的重点主题,让读者从不同角度理解法老时代的文明。
★ 50多幅复原图及其他各类图片,记录神殿、陵庙、城市、墓地的原貌,讲述历史的同时为读者展示古埃及不同建筑的内外细节。
★ 碎片化文字对复原图进行专业性说明,除考古研究成果外,亦有古代旅行家造访埃及留下的记录、神话故事、战役记录、信件、传记节选等辅助性资料,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法老时代的文化、思想、政治及建筑。
·
内容简介
复原是考古学的成果之一,除了再现古迹的原貌外,它还使回溯历史变得更加便利,为人们留出想象的空间。本书用 50 幅古代遗址复原图带领读者漫游古埃及,使历史不再仅存于冗长复杂的文字描述中,而是通过复原图细节及相关文字简介体现。作者精选两类古迹—为人熟知的重要城市和已成废墟、难以造访的遗址,以细腻的笔触绘制尼罗河谷中众多神殿、陵庙、城市、墓地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原貌,再现古代埃及的繁华景象。
本书摒弃了按时间线叙述历史的传统方式,以古建筑为依托,以所选遗址的地理位置为顺序,讲述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600年共3000多年的埃及历史,每张复原图都配有碎片化说明性文字,文字之间没有逻辑联系,但整体成一完整体系。亦有考古研究成果、古代旅行家造访埃及留下的记录、神话故事、战役记录、信件、传记节选等辅助性资料,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法老时代的思想与文化的各个方面。
-
纳粹亿万富翁
与纳粹共生,却未曾同死。
他们的名字长存于世,他们的财富庞大无比。
世人眼中的他们,是设计大师,是行业传奇,是神秘的贵族也是慷慨的慈善家……
而在真实的历史中,他们是军火制造巨鳄,是精明疯狂的投机分子,是纳粹事业资助人,也是战争机器的发动机--他们是第三帝国的“军事经济元首”。
当强权覆灭、帝国崩塌,当战犯走上审判台,那些曾在希特勒统治下叱咤一时的顶级富豪,却最终逃脱清算、全身而退,继续享受巨大的财富,其家族至今仍然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
★ 震动西方社会的商业调查作品,翻译版权售出20多个国家
★《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福布斯》专文推荐
★ 亚马逊编辑精选2023年最佳历史图书
【内容简介】
本书揭示了德国最富有的五个商业家族(匡特家族、弗利克家族、芬克家族,保时捷-皮耶希家族、厄特克尔家族)通过支持第三帝国的暴行,积聚了无数金钱和权力的真实故事。
作者利用大量未披露的史料文献,展示了这些商业大亨如何在欧洲战火纷飞之际,通过主动投靠希特勒,吞并犹太企业,强征战俘劳工,并加大武器生产以装备纳粹军队。最令人震惊的是,这些亿万富翁绝大多数在战后得以逍遥法外,其后代如今继续在世界经济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拥有宝马、保时捷、大众、安联等世界著名品牌,产品覆盖全球。
-
本雅明书信集
书信集收录德国思想家本雅明信件300多封,由肖勒姆、阿多诺合力编辑,编年编定,加以注释。展现了本雅明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文笔,揭示了思想轨迹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和他所处时代的思想家及各类人物的关系,对于理解20世纪前半期欧洲文化和思想人物有特殊的参考价值。
-
伪历史
在《伪历史》中,弗里兹精准地解剖了阴谋论的社会背景。无论是怀疑论者还是信徒,这本书都能颠覆既有的信仰,激励批判性思维
秘密、腐败、企图控制世界的光明会,能够带来新的世界秩序吗?特朗普是否真的是大型的选举舞弊受害者?伊丽莎白二世是变形的外星爬行生物吗?是谁在背后策划这一切?
从圣殿骑士团和以色列十个失落部落的神话,到纳粹、犹太人贤士议定书和UFO,罗纳德·H.弗里兹探究了边缘思想和阴谋论:人们为了理解周围世界而选择的思想模式。正如弗里兹所揭示的,当阴谋论、神话和伪历史主宰一个社会的思想时,事实、现实和真相就会被抛在一边。
这是一本社科版的《达芬奇密码》;一本美国的“走近科学”。
所有人都听说过这些传闻:这个世界被一个蓝血蜥蜴人群体控制,秘密社团主宰了社会的上层精英;特朗普是美国大选舞弊的受害者。弗里兹深入探讨了荒谬的信仰出现的原因,以学术的严谨揭示了现代神话的出现历程。从神秘的圣殿骑士团到UFO,这本书是对历史和神话感兴趣的读者的必读之作。
在《伪历史》中,弗里兹精准地解剖了阴谋论的社会背景。他审视了秘密社团的传说、圣殿骑士团神话以及51区外星人的谣言。通过将这些叙事置于历史背景中,弗里兹揭示了神话如何影响我们对过去的理解。无论是怀疑论者还是信徒,这本书都能颠覆既有的信仰,激励批判性思维
一段令人大开眼界的“走近科学”之旅。从关于以色列十失落支派的说法到爬行类外星人理论,弗里兹航行在垃圾历史的混浊水域中。通过考察这些神话的起源、动机和影响,弗里兹揭示了人类为何对秘密着迷。《伪历史》是在复杂世界中辨别事实与虚构的明灯。
专业评论:
弗里兹对这些疯狂信仰的历史以及人们被它们吸引的原因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人类喜欢好故事’是他最基本的主张之一,事实上,一些疯狂的理论一开始就是虚构的。” ——《每日邮报》
在《伪历史》一书中,弗里兹带读者踏上了一段启发性之旅,让读者了解那些被他称为“恶性形式的垃圾知识”。 这本书追溯了怪异幻想爱好者之间的共同联系,从纳粹的超自然崇拜,到外星人绑架论者,再到我们这个斑驳的时代的新馆疫情否认者和QAnon拥趸。” ——《独立报》
弗里兹最擅长的是探索将人们推入后真相世界的心理机制和历史力量。 ” ——《选择》
从光照派到蓝血蜥蜴人,揭开美国盛行的阴谋论背后的社会焦虑
一个秘密和腐败的阴谋组织正在密谋控制世界事务;唐纳德·特朗普是大规模选民欺诈的受害者;扎克伯格是会变形的爬虫类外星人:在关于人的历史中,谎言永不眠!
作者简介:
[美]罗纳德·H·弗里兹(Ronald H. Fritze)
阿拉巴马州雅典州立大学的历史和宗教学教授。他已撰写和编辑十本著作,包括《捏造的知识》和《对于埃及的迷狂》
-
近世基层治理及制度变迁
在“官不下县”的传统中国,是什么维护着庞杂的基层秩序?是什么保证着公共品的供给?
⭕ 在这里读懂士绅、宗族、民间组织的运行逻辑,在草根经济的韧性与行政金字塔末梢的运转规律中,寻找近世基层治理的历史延续性
本书亮点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教授龙登高权威论著!第十八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得主,曾任哈佛燕京学者、剑桥桑坦德学者、耶鲁大学访问教授。听龙老师深入浅出梳理基层治理的制度基因。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中国经济史著名学者李伯重,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所长陈志武联袂推荐!
宏观治理框架与微观经营案例一书全掌握,国家与民间双重视角兼备!有基层自治与国家能力的大格局,也有民间善会义仓供应的微观察。海河工程局如何获得疏浚权利?徽商吴炽甫的茶叶铺面如何经营?均可找到详细答案。
24张民间契约文书高清图片首次披露!近距离赏析从嘉靖二年到宣统元年的田契、山契、分家书,在一手档案资料中,洞悉民间智慧与韧性,揭秘来自基层的最广泛的经济活力。
在这里窥见传统中国民间的自发性和创造力!重新认识农民与商人群体,重塑对中国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认知。
名家推荐
从土地产权到基层治理,登高教授新著把握近世民间的智慧与韧性,在反思与澄清历史成说的同时,也为经济史研究提供了研究视野与方法上的启示。本书基于原始民间契约文书等丰富史料,结合国家与民间的双重视角,在历史源流中梳理产权、组织和市场等制度要素的安排,系统性地揭示了近世中国基层治理的特征及其变化。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 李伯重
传统中国的基础秩序到底如何建立和维护?这是至今还理解不透的话题。本书以明清时期基层公共品供给与民间主体治理机制为核心,系统挖掘并论述基层秩序的产权基础、组织安排以及近代变迁,在深化对传统社会认知的同时,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拓展提供宝贵启示,非常值得深读。
——香港大学金融学讲座教授 陈志武
内容简介
在传统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变迁中,基层治理为什么占有重要地位?哪些群体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哪些制度左右着社会资源的控制和动员?
著名经济史学家龙登高教授及学术团队立足原始档案、契约文书,重新审视近世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脉络,考察宗族治理与商业经营、小微公共品供给、公共工程管理、新式教育体系的互动,细致展示了土地产权制度的流转、民间组织对基层的间接治理、士绅群体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的全貌,让我们对屡受误读的农民与商人群体有了全新的认识,重塑了我们对中国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认知。
-
叙利亚
叙利亚,这个古老名词一直被用来指代一片拥有灿烂文明的土地。它位于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横跨东西方文明的交界线,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几千年来,叙利亚先后成为亚述、埃及、波斯、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周边强权相互竞逐和交流的舞台,无数的军人、教士、商人、游牧者、冒险家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战争与和平的史诗。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叙利亚破碎而脆弱的社会底色。
19世纪,随着奥斯曼帝国的逐渐衰弱,叙利亚再次受到了帝国和地方权力交叉的冲击。无论是地方精英的统治,还是来自埃及的干涉,都轮番打破了这里原本就十分脆弱的权力平衡。一战后,一个独立的、立宪的阿拉伯叙利亚王国从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中崛起。然而欧洲列强的介入,使得独立和宪政的梦想最终破灭。伴随着争取国家独立的斗争,这片本就是被拼凑起来的土地,最终在二战后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实体,实现了从叙利亚地区到叙利亚国家的转变。然而独立后的叙利亚仍频繁发生暴力冲突,因为这片支离破碎的土地始终无法形成统一的认同。社会、地理、政治和民族的分歧,最终导致军人掌握了政治话语权。迈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这个国家再次产生裂痕,暴力与冲突成为叙利亚人挥之不去的梦魇。
本书的作者马修·雷伊将目光聚焦于叙利亚在1780—2013年之间的历史,探究了造成她破碎而脆弱现状的历史根源。
-
自由古巴
古巴,是加勒比海上面积最大的岛屿,也是1492年哥伦布在首次美洲航行中最先踏足的土地之一。这里丰饶的水土,加之一船又一船非洲黑奴,使得古巴成为西班牙帝国王冠上的明珠,为欧洲带去源源不断的蔗糖、咖啡和烟草。然而财富的背后,是无数土著和黑奴所付出的汗水与鲜血。因此从一开始,追求自由和种族解放就成为了贯穿古巴历史的主线。
随着19世纪末的美西战争,西班牙殖民者黯然退场,但新生的古巴共和国(1902—1959年)迅速被美国所控制,成为后者对外扩张政策的战利品,不得不开始了新一轮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斗争。1959年,卡斯特罗所领导的古巴革命取得成功,古巴人才终于建立了他们渴望已久的独立国家。而美国,这个危险又强大的邻居,从未将目光从古巴身上移开。
事实上,这段长达五个世纪的古巴历史,既是古巴人民追求自由和解放的历史,也是奴隶制、糖产业园、殖民主义和民族革命相生相伴的历史,更是一段古巴与美国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历史。通过近距离阅读古巴的发展历程,我们将见证她从被征服和奴役,逐步走向自由和独立的辉煌历史。而古巴这面镜子,也映射出近一百多年来美国逐渐取得世界霸权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从未将视角局限于个别伟大人物。那些在奴隶小屋的微弱荧光下缝纫的人,那些在革命中拿起武器的人,那些没有在官方历史中留下姓名的人,才是古巴历史真正的主角。
-
福柯最后十年
编辑推荐
本书是福柯研究专家斯图尔特·埃尔登集多年研究成果的一部总结性作品,一经出版旋即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更有学者称之为“对福柯在1974年至1984年间创作的大量著作,包括书籍、课程、讲座、论文和访谈的最好指南”。对晚期福柯的探讨一直是福柯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性史》(又译为《性经验史》)计划本身的巨大改变和福柯“死后不出版任何作品”的遗嘱,对晚期福柯、尤其是福柯人生亦即学术生涯最后十年的研究一直困难重重。《福柯最后十年》对福柯1974年至1984年间的几乎所有重要文本做了全景式的扫描,探究了福柯思想演变的隐秘线索,展示福柯晚期探讨议题的丰富性与独特性,尤其聚焦于福柯《性史》 两个计划的纠结和最终结构,揭示了其中建构的西方欲望主体的谱系。本书更重要的价值亦在于,正如本书的译者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北成所言,它“不是一幅定格的照片,而是一部精神的奥德修纪。福柯的苦苦求索,提供了一幅‘思想者’的标准形象。福柯最后的演讲以及赶在大限之前出版的《性史》后几卷,给我们留下的依然是‘在路上’的执着和思考”。
内容简介
本书提供了一段关于福柯生命最后十年、亦即福柯学术研究工作最后十年的详细思想史。1974年至1984年,是福柯生命的最后十年,也是福柯职业生涯中极为迷人的十年,它始于《性史》计划的启动,止于福柯去世,该计划提前结束。
然而在1984年,福柯对《性史》的想法与1974年截然不同。福柯原本计划按主题组织一个六卷本的系列,但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他的研究工作却走向了非常不同的方向:主体性的历史或者说主体的谱系学成为福柯的主要关切。
围绕《性史》计划的产生与转变等问题,本书对福柯的最后十年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描述,既细致解读了福柯正式出版的作品,也全面考察了福柯所抛弃的主题项目,同时尽力参照了福柯身后留下的大量不完整稿本。
-
精英陷阱
在如今这个年代,成为精英意味着什么?卷学历,刷简历,从事光鲜的工作,以拼命加班为荣,精心择偶以培育优秀的下一代……
“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这句话足以概括精英社会的现状。努力就会成功吗?也许。但历经万难成为人上人后,顶层的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安逸。昂贵的教育投入和工作所带来的人格异化与时间饥荒,是成为精英必须付出的代价。
在本书中,耶鲁大学教授丹尼尔·马科维茨从精英身份出发,揭露了20世纪中叶以来优绩主义给美国带来的阶层分化与结构失衡。美国生活的一条公理是:一个人的优势或成就理应来自个人的能力和努力,而非世袭的地位和身份。但恰恰是这种主导社会的优绩主义教条(而非对其的偏离),打造了新的特权的集中和传递机制。马科维茨运用海量数据揭示了优绩主义的内部机制和后果:中产阶层的工作岗位边缘化,收入停滞,与劳工阶层逐渐趋同;精英则通过垄断教育资源和高薪职位积累大量的财富,同时自身陷入竞争和内卷的困境。这是一个社会流动口径收窄、结构趋于病态的局面,一个对所有人都无益的陷阱。作者呼吁,美国应该降低教育的竞争激烈程度,让中等技能的劳动力重新回到经济生产的中心。
-
九至十三世纪东欧和东南欧的民族大迁徙
※ 填补国内对九至十三世纪欧亚游牧民族大迁徙认识的空白。
本书涉及中古时期 (九至十三世纪)内陆欧亚西部的历史,包括黑海—里海地区、多瑙河中下游乃至向西延伸至巴尔干半岛,即东欧和东南欧。在这五百多年里,匈牙利人、佩切涅格人、乌古斯人、库蛮人和蒙古人等游牧民登上历史舞台 ,从东向西迁徙。本书探讨了这五支游牧民的名称和族裔构成、经济和生活方式、社会和政治组织、宗教信仰和实践、政治演变等基本方面。
正如作者所言,这段历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中世纪背景,还在于它的长时段的影响,即当代中欧的民族、人口和文化格局都可以追溯至此。
-
众生无束
理查德·大卫·普莱希特向我们展示了工作世界的变革将如何改变我们对生活、文化、教育的理解,并最终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也指出,决策者将面临何种艰巨的、旨在重塑社会的任务。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将现有的有偿劳动社会体系重塑为无条件基本收入社会。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担心 自己的工作时间会减少,闲暇时间会增多,尽管这正是他们日日夜夜所渴望的状态。人们应当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呢?为何曾经的技术经济革命并没有减少就业岗位,但第四次工业革命引发的结果很可能会有所不同?在未来,我们将如何工作?又为何将如此工作?
备受陈嘉映、刘擎、许知远推崇的德国公共知识分子带你从哲学角度认清工作的本质,在充满未知的劳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用充满哲理的语言剖析劳动体系与人类社会运作的本质,书中不时出现的金句会令人深有感悟、会心一笑。
切断紧紧捆绑收入与工作的坚固纽带,才能人人得享自由,实现“意义社会”
德国新一代公共哲学家、畅销作家普莱希特新作,写给所有对未来感到迷惘的“打工人”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