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文化

  • 饥饿与国家

    作者:[加] 史蒂芬·塞勒斯

    本书用新的理论范式解读苏丹1883—1956年的饥荒、奴隶制和国家权力嬗变,对马赫迪王国的兴起和覆灭、土-埃政府的解体、英-埃政府的建立和治理实践、苏丹本土精英的崛起及其影响等重大历史事件,都有令人信服的论证和观点。就学术贡献而言,本书不仅重新确定了苏丹社会发展及其分期,挑战了20世纪关于苏丹奴隶制及其被废除的传统观点;还跳出了传统的殖民/反殖民框架拘囿,从宏观的经济和环境历史学角度更全面地还原苏丹近代历史发展。

    长期的政治纠葛与军事对抗,无效的市场投资与粮食管理模式,意外的自然灾害打击,一系列原因导致苏丹深陷贫困的泥淖,无法摆脱饥荒和粮食危机的循环,而英-埃政府官员的“把控”和苏丹精英群体的“自救”从未曾真正着眼于奴隶与农民……通过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影响苏丹北方、中部和东部的反复的饥荒的研究,本书作者有力地论证了苏丹经历的饥荒,其实就是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一个长期剥削过程的结果。

  • 我们都应该做女性主义者

    作者:[尼日利亚]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

    【内容介绍】

    “文化并不创造人,而人创造文化。”

    “我已做出了选择,将不再为我的女性气质而感到歉疚。”

    2012年,阿迪契应TED演讲之邀,作了一次关于女性主义的演讲,迅速风靡世界。《我们都应该做女性主义者》即是该演讲内容的修订版。

    女性主义者是不快乐的人?憎恨男人的人?不喜欢涂唇彩和穿高跟鞋的人?阿迪契从自身经验出发,纠正了“女性主义者”这个词所承载的某些成见;她用女性主义的视角切入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讲述女性所遭遇的普遍困境;她借用在尼日利亚和美国亲历、见证的一系列小故事,点出了文化中的性别偏见,启发人们一起为建设性别更平等的未来而努力。

    【编辑推荐】

    ⭐ “我已做出了选择,将不再为我的女性气质而感到歉疚。”

    ⭐ 非洲天才女作家阿迪契风靡世界的演讲,同名TED演讲超5000000人观看

    ⭐ 畅销全球,被译成30余种语言

    ⭐ 以切身经验谈论深刻议题,深入浅出拆解女性主义

    ⭐ 瑞典政府统一采购,全国16岁青少年人手一本

    ⭐ 碧昂斯引用演讲原声,用单曲《完美无瑕》(Flawless)向其致敬

    ⭐ 精装全彩插图×称手小开本×舒适阅读体验

    ⭐ 英语演讲比赛冠军、南京大学副教授、知名学者陈星精心迻译,展现演讲魅力

    【名人评价及推荐】

    我喜欢文章的雄辩,极具说服力,并不强求你的认同,因为无需如此,她的故事本身就说明了一切。真正重要的是,她如何通过这些强调女性主义关乎的是性别平等——这是女性主义的核心,但在今天的社会中往往被忽视。

    ——《卫报》

    这是我希望我16岁时所有男同学都能读到的书。

    ──克拉拉·贝里隆德(瑞典妇女游说协会主席)

    我要把这本书放到更多男孩和女孩手上,激发他们想象“一个男人和女人都更加快乐、更加忠于自我的世界”。

    ——《独立报》年度选书

    阿迪契的文章可能是探索女性主义樶容易的方式,你可以在网上的任何地方阅读它。这篇文章并不是在欺骗你或是让你感到可怕。在标题中她就指出了“要点”……在其余部分也是如此。对于那些尚未接触过或不信任女性主义者的人来说,《我们都应该做女性主义者》这本书恰好再适合不过。在叙述上,比起愤怒,阿迪契更多地展现了同理心。有了技巧与无限的关怀,阿迪契将女性主义提升为全人类都应关注的议题。

    ——《喧嚣》杂志

    奇玛曼达·恩格兹·阿迪契的《我们都应该做女性主义者》或许会是你今年读过的樶重要的书……根据这位尼日利亚作家2012的TEDx演讲改编而成的《我们都应该做女性主义者》,是推动性别平等的强大助力,它是耳语而非叫喊,是倾诉而非责骂。

    ——《每日电讯报》

    这位屡获殊荣的尼日利亚小说家本次的诉求非常动人,她将对性别不平等的愤怒引导为积极的转变。在面对性别的特殊问题时,阿迪契引用了个人经验……不动声色但十分巧妙地提出了自己的论点。这篇动人的文章应当抵达所有学生与老师,以激发新的对话及认识。

    ——《柯克斯书评》

    《我们都应该做女性主义者》是奇玛曼达·恩格兹·阿迪契所著的袖珍书,它以一种非学术的方式为女性主义作辩护……阿迪契将对于理论经验丰富的女性主义者所耳熟能详的观点,有效地分解为更广大的读者群体所能接受的语言。

    ——劳伦·福尼耶(《加拿大女性研究季刊》)

    在YouTube上获得一百五十万次浏览后,这则小而完美的演讲如今变成了一本同样小而完美的书……真的没有理由不买上几本。

    ——《哈泼时尚》

  • 盎格鲁-撒克逊人

    作者:[英] 马克·莫里斯

    一千六百年前,不列颠脱离罗马帝国,原本的文明迅速湮灭。城镇被人遗弃,社会陷入混乱。此时,一个新的人种进入这个废墟世界,他们是罗马帝国北部边界以外的人,被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这些来自大洋彼岸的入侵者进入了这个充满暴力的世界,并逐步使自己成为新的主人,建立起新的文明。

    本书利用大量原始证据,区分了真实与传说,追溯了这段动荡的历史,展示了这片士地上的早期统治者是如何为了荣耀和权力相互斗争,又几乎被维京人毁灭的;描绘了城镇和贸易的复兴,以及影响至今的制度和习俗的起源。从中,你可以看到一个新的社会、文化和统一国家的诞生历程。

  • 彼特拉克的战争

    作者:[美] 威廉·卡费罗

    一部新颖独特的微观史研究

    黑死病阴霾笼罩下的一场战争

    编辑推荐:

    人们通常认为,瘟疫的暴发能让所有活动中止,但回眸人类历史,不难发现瘟疫与战争往往相伴而来。威廉·卡费罗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档案研究,聚焦于黑死病暴发后不久在佛罗伦萨发生的一场战争。他不仅关注到人文主义者彼特拉克与这场战争之间密切的联系,还通过对一系列档案材料,尤其是经济数据的细致分析,揭示了瘟疫和战争同时发生给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对14世纪中期佛罗伦萨的历史做出了极具独创性的诠释。这部微观史新作不仅能让读者感受到生动的历史细节,还能很好地开拓历史研究和写作的思路。

    内容简介:

    14世纪中期,黑死病阴霾笼罩整个佛罗伦萨,与此同时发生了另一场灾难——“彼特拉克的战争”。因为挚友遭遇豪强乌巴尔迪尼家族的抢劫和殴打,意大利著名人文主义者彼特拉克致信佛罗伦萨执政官,呼吁这座城市向这一显赫家族宣战。

    这是一部围绕佛罗伦萨反对乌巴尔迪尼家族之战而展开的微观史新作。作者将战争与瘟疫叙事相联系,通过详细解读档案中的经济数据,尤其是士兵的工资数据,重新审视佛罗伦萨的雇佣兵、公职人员,以及政治、经济体制,试图揭示瘟疫和战争带来的影响。

    本书将经济、军事、文学和社会历史等都纳入对瘟疫后佛罗伦萨社会的考察中,探索了一种分析性的叙事,是一部结合了军事史、经济史和文学分析的独创性研究。

  • 国家与市场之间的中国妇女

    作者:[加]朱爱岚

    本书是加拿大汉学家、人类学家朱爱岚教授的代表作。作者基于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记录了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妇女在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下,如何发挥其能动性,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农村社区的即时结构所提供的资源,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以改善生活的生存智慧。展现了中国妇女在改革开放时代大潮中的重要作用和各方面变化,揭示了农村社会性别关系的整体结构变迁过程。

  • 中国租界通史

    作者:费成康

    本书定名“通史”,“通”之要义贯穿全书。作者把对租界的论析置于整个近代历史长河中,采用“纵观”和“综观”两种视野进行考察:纵观租界百年的发展过程、历史阶段,包括租界的开辟、扩展、收回的源流、脉络、走向、趋势,揭示各个阶段之间的特点、联系及其内在动因;综观租界百年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学、技术,重点探讨各租界的土地制度、法律制度、司法制度、行政制度,进而剖析其特征,比较其异同。作者挖掘与利用大量以往未被发现的中、英、法、德、意文原始资料及各租界的土地章程、工部局年报等档案资料,系统、清晰地梳理出了中国租界百年发展演变的历史,同时补充、修正了国内外学界对租界问题的一些认知。本研究所呈现的原创性、开拓性和学术思想性,将租界史研究提升到一个新台阶。

  • 玛雅通史

    作者:[美] 迈克尔·D.科 / [美] 斯蒂芬·休斯顿

    本书作者迈克尔·D. 科是古代中美洲和玛雅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一生致力于探索古老而神秘的玛雅文明。他认为,应该为玛雅文明撰写一本简明扼要,同时相当准确完备的书,供学生、旅行者和对此有兴趣的公众参考,本书首版因此于1966年问世。随着众多学者、专家在相关领域不断收获新成果,科也持续更新、修订其中内容,本书已是第十版。

    从第九版开始,科邀请其学生、玛雅文字和社会学权威斯蒂芬·休斯顿合作,以各自成就共同完善本书。不幸的是,在第十版的筹备过程中科离世了,享年90岁,本书成了这位学者穷尽一生为对玛雅文明感兴趣的大众读者留下的宝贵遗产。

    本书以时间顺序介绍了玛雅社会的崛起与覆灭,从生态环境、语言分布、农业发展等方面细致地解释了当地族群扩张的方式与原因,通过建筑、铭文、雕塑、器具等考古发现,还原了当地居民数千年间的生活与文化,也为玛雅人遭受的苦难与不公发声,并展现现代玛雅人的社会面貌。书后附当前玛雅各遗址的游览指南。

    《玛雅通史》展现了这一灿烂的古老文明从未消逝的生命力。直到今日,玛雅仍值得我们不断探寻其更深处的奥秘。

    ★问世近60年,国内首次引进,玛雅学家一生心血,致每一位读者的不朽之作:本书首版发行于1966年,是作者迈克尔·D. 科致力于为“学生、旅行者和对此有兴趣的公众”编写的玛雅学入门读物,之后隔数年就根据玛雅文明考古发现新进展修订一次,本书是于2022年问世的第十版,记录了学界目前为止更新的探索与成果。科于第十版的筹备过程中离世,享年90岁。本书是他为玛雅文明投入一生凝结成的不朽之作。

    ★从环境变化到社会变迁,从建筑艺术到日常生活,全面重现目前已知的玛雅文化:区域划分、语言发展、气候变化、文明冲击、信仰体系、历法秩序、建筑结构、雕塑艺术、日常生活……本书以早期—古典期—后古典期—西班牙征服时期—现代的时间顺序,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详细梳理了目前已知玛雅文明的发展脉络,重塑了古玛雅人的社会生活,带你见证玛雅神秘面纱下的真相。

    ★玛雅研究领域泰斗联合危地马拉最高荣誉勋章获得者共同编写,国内专业学者审校译文:本书作者迈克尔·D. 科曾在危地马拉和墨西哥发掘了奥尔梅克文明及其他早期文明遗址,并利用文字和图像破解了玛雅人的信仰体系,成为古代中美洲和玛雅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斯蒂芬·休斯顿因本书的早前版本对玛雅文明产生兴趣,后因在玛雅文化研究及推广方面的杰出贡献,于2011年被危地马拉总统授予该国最高荣誉格查尔勋章。本书特邀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历史作家张炜晨翻译,《玛雅史》译者杨靖审校,确保准确传达作者原意。

    ★收录200余幅全彩高清文物照片、地图、遗址实地拍摄图,附玛雅地区游览攻略与建议,兼具知识性、收藏性与实用性:全书收录200余幅全彩插图与直观图表,其中不乏罕见、难得的珍惜图片资料。优质超感纸搭配四色印刷,高水平图像表现力,让本书既能引导你更深刻地了解辉煌玛雅文明,又能成为你书架上的藏品、赠送亲友的佳品。书后附作者为大众读者提供的玛雅地区游览攻略,帮助你亲眼见证这一人类文明的奇迹。

  • 常态病理学

    作者:[美] 艾里希·弗洛姆

    人是天生懒惰的吗?

    什么才是真正的精神健康?

    心理学大师弗洛姆将“人学”娓娓道来

    《常态病理学》深入分析了现代人的常态病理学:包括何为精神健康、当代文化中的宗教真空、对生产与消费的崇拜、快乐与安全的关系,等等;明确阐释了精神健康的概念和人文主义的人学理论;并在最后部分试图从社会经济、科学、神经心理、动物实验、人类的天生被动性等多重角度回答“人是天生懒惰的吗?”这一经典问题。此外,弗洛姆还试图在本书中给出克服不健全的社会、自恋、异化、恋尸癖等精神疾病的解决方法。

  • 先验唯心论体系

    作者:F. W. J. 谢林

    谢林于1800年发表的《先验唯心论体系》是整个德国古典哲学演进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通常也被看作他的早期哲学最重要的代表作。谢林本人对这部著作同样十分重视,他在晚年撰写的《近代哲学史》里不但为其开辟了一个专门的章节,而且明确指出:“如果你们中间的某位现在或者将来想要准确而原原本本地了解近代哲学的逐渐发展过程,那么我只能推荐他去研究这部《先验唯心论体系》。”(第113页)

    全书共分六章,前面两章阐述先验唯心论的本原并对其进行演绎,在费希特的基础上克服了康德哲学缺失本原的弊端;后面四章分别讨论理论哲学、实践哲学、目的论和艺术哲学,其框架和内容与康德的三大批判精准对应,同时处理了晚年康德关心的自然、法权、历史、宗教等问题。因此可以说《先验唯心论体系》是康德-费希特的整个哲学蓝图的实现,并且就深度和广度而言堪称近代哲学的第一个完整体系。

    在这部著作里,谢林展示了自我如何基于自身的原初同一性和二重性结构,经过无意识地生产出外部世界而最终达到最高的自我意识的过程。历史的-辩证的发展方法在这里第一次得到淋漓尽致的应用,因此《先验唯心论体系》一方面比此前的自然哲学体系更全面,另一方面比此后的绝对同一性体系更具有历史的维度和辩证法的活力。

    尽管如此,本书只能说是谢林“早期哲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它的框架和方法后来已经容纳不下后期谢林在《世界时代》(这是谢林本人钦定的真正的“代表作”)、《神话哲学》和《启示哲学》里面对人类精神史的全新刻画,因此谢林在他的绝笔之作《神话哲学之哲学导论》里也指出:“《先验唯心论体系》这部著作在别的方面本身又只是扮演着过渡和预演的角色。”(第137页)

  • 史学导论

    作者:[英] 约翰·托什

    本书是历史学的基础性专业书籍,主要讨论有关历史学和历史学家的一般性命题,从多角度、多层次剖析了历史研究的目标、方法与新方向。本书从19世纪的“历史主义”运动切入,指出后现代主义等重要思潮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历史学由此产生了文化转向,也在当代发展出了性别史、后殖民史等分支,但历史学本质上仍在沿用始于19世纪的历史意识。同时,本书对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涉及的主题有对历史资料的认识与考证、历史著述的撰写方法、量化分析的优势与劣势等,为初入历史学的学生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

  • 惠通桥之战

    作者:余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的抗战,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事吃紧时期,滇缅公路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交通运输生命线,而天堑怒江之上能够承载汽车通行的桥梁只有一座——惠通桥。

    在第一次入缅作战期间,惠通桥维系着十万远征军的兵力输送和物资补给;战事失利后及时爆破惠通桥,为避免形势危殆构筑起一道战略防火墙。在滇西反攻阶段,修复惠通桥、夺控滇缅公路,惠通桥又成为扭转战局、赢得胜利的战略枢纽。

    惠通桥不仅支撑着缅北和滇西两个战场,也是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战略焦点。从此种意义上讲,惠通桥不仅关乎滇缅战场的成败,更关乎着民族抗战的命运。

    本书以“微观战史”的写作方式,借助最新发现的原始档案,对围绕惠通桥的战事和人物细节进行了细致还原。作者以惠通桥这一战略节点为着眼点,冷静客现地叙述了1942年中国远征军与日军围绕惠通桥展开的攻守较量,细腻生动地再现了抗战史上一段命运转折之战。

    编辑推荐

    1. 1942年中国远征军退守怒江,炸毁惠通桥,打破了日军觊觎昆明的企图,为日后扭转战局创造了条件。本书以细腻的文字和丰富的史料完整讲述了1942年中国远征军围绕惠通桥展开的一系列战事,这在抗战史研究上是第一次,填补了研究空白。本书也是作者微观战史写法的再次运用,其细节呈现,史实挖掘,甚至以日来记的写作,真实还原了一段抗战史,是一部有血有肉的作品,可读性极高。

    2. 《惠通桥之战》大量使用了口述史资料,最大限度还原了历史。同时,本书也以客观的态度讲述日军和中国远征军真实的战场状态,正视历史,给人警醒。作品让人体会到了战场的残酷和战役指挥时千钧一发的紧迫感,真实的战争绝不是荧幕上简单的冲杀,而是细微之处的临机处置,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本书是一部真实的战史作品。

  • 朱雀

    作者:[美]薛爱华

    《朱雀》一书是汉学家薛爱华的代表作之一,本此再版,邀请译者对全书进行了修订。

    《朱雀》考察中古中国的热带地区——南方(南越),包括岭南和安南之地,是如何呈现在唐代人的诗文创作、生活习俗以及历史文献之中的。在中国传统的意象谱系中,南方正是以朱雀为象征的。全书十二章,触及中古时期南方形形色色的名物与意象,这些古灵精怪的“南方意象”,超乎现代人的想象,将唐代人的中世纪世界渲染得,既似一个实有的境界,又似一种想象氛围。

    --

    今天富饶的岭南(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岛)和毗邻的安南(大部分北越及红河三角洲)地区,在唐代时还是一片边远地区的“蛮荒化外”之地,旧称“南越”。本书即是关于这片神秘而燠热之地的历史文化研究,作者“遵循了上帝造物及从诺亚方舟登岸时的顺序”,逐一描述了中古南越引人注目的自然风物与山川地貌:从天空到海洋、岩石、河流、植物、野兽与鸟类,当然还有历史地理、区域分布、语言、人种、宗教、气候等。

    作者卓越的历史语言文献的功底与人类学、民族学与民俗学的广阔视野,使得本书集历史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与名物研究于一体;而唐代诗文与笔记史料中所呈现的中原唐人对南方土著的人文、宗教、风土、名物的认知与想象,使得本书不是在展示“博物馆抽屉中的一些标本”,也不是把历史“观念化”,而是要真正地复苏并认识那段历史,在千变万化的气、味、音、色中,试图探究这种南方的气味和感觉——以朱雀为象征——如何激发了在南越的唐人的想象力。

  • 毁灭与重生

    作者:[英] 保罗·贝茨

    在战后的废墟上,重建物质、精神、法治和道德

    从和平到暴力,从恢复到分裂

    欧洲的知识分子、政客以及普通人

    如何重新认识自我,想象欧洲文明的未来

    ◎作品看点

    ★满目疮痍的欧洲大陆,在难民救济、住房、居家和礼仪等诸多方面重建文明生活

    二战后,文明的危机促使欧洲人在各个层面迅速展开了重建工作。战后初期,国际组织着力解决基本生活需求。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家电和汽车等逐渐普及,住房建设也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话题。展示最新家居用品的展览受到各界人士关注,被视为国家恢复、社会进步和文明重建的象征。欧洲大陆各处涌现出帮助人们适应新生活的各种礼仪手册,引导社会重拾和平与尊严。

    ★大量使用摄影和电影等材料,以文化史眼光观察欧洲人在半个世纪里的破败、重建、和平与分裂

    为展现战后欧洲更为立体的面貌,本书涵盖艺术、科学、建筑与考古等领域,尤以摄影和电影素材为特色,生动刻画了欧洲人在重建文明、和平发展与扩大分歧等不同历史阶段的真实心理。本书以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纽伦堡审判等案例说明,摄影和电影等艺术形式不仅是引导公众意识和思潮的重要媒介,更在关键历史事件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

    ★梳理文明从代表欧洲中心论到倡导多元文化,再到维护保守势力的转变,展示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博弈

    2019年底,新冠肺炎大流行再次引发国际社会对“全球文明危机”的讨论。“文明”一词曾长期被用来掩饰欧洲扩张和帝国主义统治,二战后,文明以和平、正义、去殖民化和多元文化主义的面貌出现,为欧洲的繁荣发展服务。然而,“9·11”事件、恐怖主义、民粹主义和难民危机等困境,使文明再度沦为恐惧不安和激进行动的借口,被用来支持边境防卫甚至侵略,文明成为各色思想家、政治家、宗教团体和国际组织争夺的核心概念。

    ★解码战后欧洲的“和平幻象”,揭示帝国主义复兴与殖民地独立相交织的特殊历史画卷

    一种流行的误解是,二战后帝国主义强国为了和平与繁荣,放弃了殖民地和海外利益。但时至今日,地图上依然存在“欧盟特别领域”。以加纳、阿尔及利亚和塞内加尔的独立为例,本书深入分析了1945年后老牌欧洲国家最终失败的再殖民化努力,以及非洲的被殖民国家如何颠覆欧洲文明的话语,以自身的历史和传统重塑民族文化、构建以非洲为中心的文明。

    ★在旧信念崩溃的战后世界,宗教主导欧洲人的思想领域,构建人道主义和人权话语

    本书以影响深远的匈牙利枢机主教审判案为切入点,探究东西欧民众宗教信仰骤增的深层原因及其影响,并着重分析宗教在冷战中的重要角色。战争摧毁了旧有的信念体系,催生了一种新的宗教情怀。基督教前所未有地凝聚了西欧、美国乃至南非的力量,并对人权和人道主义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其成为意识形态对抗中的重要思想武器。

    ★获2021年美国哲学学会雅克·巴赞文化史奖

    ◎内容简介

    1945年,战后的欧洲满目疮痍,数千万人流离失所,重建的需要和东西欧的冲突合成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着欧洲各国领导人、各国际组织及知识分子群体持续思考欧洲文明的历史和未来。

    保罗•贝茨以“文明”的概念和话语为线索,讲述了欧洲的重建及其政治文化版图变迁的故事,呈现了另类的20世纪欧洲史。战争尚未结束,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即已成立,与其他国际救济机构和慈善工作者一道在物质和道德上重建欧洲。为恢复国际司法秩序,战犯被新成立的国际军事法庭以反人类罪起诉。濒临破碎的基督教世界重新团结起来,提出了基本人权与信仰自由的主张。在战争破坏与核威胁的阴影下,舒适的家庭生活成了欧洲人首要关心的问题,各国都把捍卫家庭价值作为社会文明化的核心,致力于发展社会福利。老牌殖民帝国不甘失败,试图通过掠夺殖民地来挽救衰败的命运,却不得不面对非殖民化运动的巨浪。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在推进物质与道德建设,力图发展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文明。文化多元主义逐步压倒了欧洲中心论,世界的文明版图朝着多文明共存的方向演变。

    “9·11”事件、恐怖主义和难民危机再次唤醒了人们对文明遭受威胁的恐惧和不安,各种保守势力趁机将“保卫文明”作为分裂和进攻的借口。重新审视“文明”的内涵,或许能够帮助人们跨越民族、国家和政治的藩篱,构想国际合作与和平的图景。

    ◎推荐语

    保罗·贝茨的书直指游荡在欧洲大陆上的新幽灵:关于文明的话语。“文明”比任何一种我们熟知的“主义”持续的时间更长、面相更为复杂。它既是进步和自由的代名词,也是暴力和帝国的借口。哀悼文明衰亡的声音和致力于再造文明的力量旗鼓相当。而正是这种多样的文明观念成为欧洲重新想象自己、寻找身份、处理与广阔世界关系的思想锚地。这本书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战后欧洲政治历史范畴,将文明作为我们在民族国家话语之上进行抗争、对话和建造的新方法。

    ——吕晓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对于二战后欧洲在物质和道德方面重建自身的方式,《毁灭与重生》进行了极其微妙而广泛的探索。保罗·贝茨大胆地使用备受争议的“文明”概念来展示冷战双方的欧洲人如何重新定义自己和他人。对于任何想要了解当今世界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的书。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牛津大学

    《毁灭与重生》关注不同的主题,其中最明显的是帝国、国际组织和多元文化主义。它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方法,偏爱文化史——尤其是摄影、电影和建筑——而不是通常那种知识性和政治性的历史。它描绘了欧洲不同的文化地理,不仅跨越欧洲的东西,也跨越南北之间的边界,其范围包括非洲的几个前欧洲殖民地……(我们)可以努力实现一个没有文明冲突的未来,但在那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文明在过去所扮演的角色。为此,没有比《毁灭与重生》更好的起点了。

    ——阿登·克纳普,哈佛大学

  • 奥斯维辛之后

    作者:[德]特奥尔多·W.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

    “论笔”一词译自“Essay”,意谓“具随笔之形,有论文之实”,是阿多诺特别推崇并亲自实践的一种述学文体。本书精选阿多诺的论笔22篇,试图呈现这位思想家在社会、文化与文学层面的相关思考。因“奥斯维辛”是阿多诺的创伤性内核,“奥斯维辛之后”又是覆盖其整个思想话语的重要哲学命题,本译著故以《奥斯维辛之后》为主打书名。

    全书分为三辑,选文主要考虑它们在阿多诺思想中的重要性和代表性。第一辑名为“奥斯维辛之后:写诗野蛮否”,体现了阿多诺对文化与社会的总体思考;第二辑名为“艺术:摇摆于严肃与欢悦之间”,呈现了阿多诺对文学艺术的关键论述;第三辑名为“文化工业:总体效果是反启蒙”,选取了阿多诺谈论大众文化的重要文章。

    本书前有译者导言,后有附录三篇——其中译文一篇(译文作者洛文塔尔是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对阿多诺知根知底),访谈两篇(受访者塞缪尔·韦伯译有《棱镜》,是普天下英译阿多诺第一人;马丁·杰伊著有《辩证的想象》,是全世界法兰克福学派史第一部)——它们都有助于读者对阿多诺的阅读理解。

  • 八十七年

    作者:田雷

    现今的知识界肩负着重新认识美国的任务。在这样一个庞大而艰巨的任务中,对美国宪制的研究在长时间内承担着不可承受的重负,被赋予了太多学术之外的意义和意图。要走出这样的迷思,一方面要坚持以扎实的研究作为学术讨论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要继续挖掘具有自身主体性的美国宪法研究,既不能将自身“变成法律的一部分”,更不能让自己成为“美国法的一部分”。在这一意义上,此书是一种真正展开中国学者自身主体性的美国宪法研究,通过美国宪法史上的一段“断代史”,以“建国”与“重建”作为所有讨论的两个焦点,向读者呈现了建国宪法如何历经三代人守护,真正成为联邦共同体所有人的法律,在一代又一代人中发挥着宪法的团结功能。

    --

    1776年美国建国,1863年林肯作为第16任总统发表葛底斯堡演说,这八十七年来的若干政治斗争和关于宪法的论辩,以及不同的政治人物在不同时期做出的不同努力,是本书的主要讨论对象。作者在历史的纵深中梳理制度形成的来龙去脉,实事求是地展示各种力量在历史重大关头的选择,并且不忽视历史行程中的偶然和复杂,组织起对美利坚的创制的讨论。

    这是一部充分体现中国学者主体性、以中国的学术话语认真研究美国的专著,在基本立场上,作者摒弃了曾经影响过中国学术界的美国制宪的“民主奇迹”说,同时,通过历史路径来反思美国法治道路,有助于驱除我们曾经为美国模式编织的光环。

  • 基辅罗斯

    作者:肖瑜

    曹维安、张建华、张来仪、施展重磅推荐!

    通俗讲解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的历史渊源,

    全方位展现东欧三国的早期文明

    ————————

    【编辑推荐】

    ★难得一见的讲述东斯拉夫文明起源的国内佳作!梳理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的历史渊源,百科全书式展现东欧古文明

    东斯拉夫人是今天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民族的共同祖先,东斯拉夫文明也是俄、乌、白三国共同的文明源头。本书讲述东斯拉夫人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基辅罗斯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变迁,同时展现古代东斯拉夫人在文字、音乐、绘画、建筑、雕刻、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瞩目成就,为读者了解今日冲突频生的俄乌之间的历史与文明渊源提供重要参考。

    ★ 考据翔实,文笔生动,还原基辅罗斯诸位大公、夫人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和英雄故事

    奥列格、伊戈尔大公远征君士坦丁堡,奥莉加大公夫人四次复仇,弗拉基米尔一世弑兄夺位,鲍里斯与格列布之死,三位公主与欧洲王室的和亲,罗斯军队与波洛韦茨人的数次大战,“长手”尤里兴建莫斯科……这些故事在俄罗斯和乌克兰等民族中家喻户晓,作者以《往年纪事》等古罗斯文献为本,还原这些重要历史事件的细节,以细腻、动人的情节再现古罗斯的过去。

    ★内附约70幅精美彩图,图文并茂,再现古罗斯历史场景

    个中不乏维·米·瓦斯涅佐夫、谢·瓦·伊万诺夫、瓦·伊·苏里科夫等俄国名家的画作,众多著名遗址及重要教堂的高清照片,以及中世纪画家手下的壁画。精彩文字搭配丰富高清彩图,更直观展现古罗斯的魅力。

    ————————

    【内容简介】

    罗斯公国是9—13世纪以基辅为中心、以东斯拉夫人为主体的一个多民族国家,其统治区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地区。罗斯被认为是俄、乌、白三国共同的文明起源。历史学家习惯上把这个国家称为“基辅罗斯”。

    在罗斯公国300多年的历史中,征战、商贸、外交、文化碰撞不断,无数英雄人物与传奇故事诞生。留里克开创了以他为名的王朝,奥列格、伊戈尔远征拜占庭,奥莉加夫人为夫复仇开启清明的摄政时代,“红太阳”弗拉基米尔、“智者”雅罗斯拉夫和莫诺马赫将国家发展至最鼎盛的阶段……但纷乱血腥的内战与外患最终让罗斯分崩离析,1169年以后,罗斯的统治中心逐渐由基辅转移到了东北部的弗拉基米尔公国,统一的罗斯不复存在。

    随着蒙古铁骑踏上东欧平原,罗斯被永久尘封在历史的宝函中,但罗斯公国的解体奠定了今天俄、乌、白这三个东欧重要国家的主要历史版图,东斯拉夫文明的亮光依然闪耀至今。

    ————————

    【学者推荐】

    苏联解体后,俄、乌、白三国重新开启了古罗斯文明遗产之争。9—13世纪东欧地域上以基辅为中心的罗斯国家,究竟是谁的遗产?《基辅罗斯》一书以生动形象的图文带领读者来到这个中世纪国家,倾听今日冲突之地上过去的故事,相信读者会找到自己的答案。

    ——曹维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肖瑜先生所著洋洋30余万字……旨在探索东斯拉夫历史的奥秘,通过深入了解这个地区的民族、文化和政治演变,来揭示东斯拉夫人独特的历史命运,探究东斯拉夫人的第一个统一的国家——基辅罗斯的兴亡历史。……该书将促进广大读者深入了解欧洲的历史和文化。

    ——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中国苏联东欧史学会副会长)

    读完《基辅罗斯》,就能进一步感受到东斯拉夫文明史是具有鲜明特点的地区国别史,它能为世界历史的多样性提供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范例。《基辅罗斯》为东欧史知识走向中国大众打开了方便之门,理应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张来仪(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俄罗斯的历史虽然远没有中国长,却是近代以来影响中国命运最为深远的国家之一,因此,梳理清楚俄罗斯的历史逻辑,对于我们理解它与中国之间的各种命运纠葛便极为重要。要真正理解俄罗斯的历史逻辑,需要在发生学意义上一直回溯到基辅罗斯时代。肖瑜先生的《基辅罗斯》一书,是国内学界少见的选题,值得郑重推荐。

    ——施展(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

    这是一本由我国新生代学者所著的中世纪史,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本深描东斯拉夫文明初创时期的历史学专著,生动地体现了东斯拉夫因素和拜占庭因素如何产生罗斯文明的进程,这在国内史学界,还是较为罕见的。全书脉络清晰、取材精当,配有多幅图片,有利于增强读者的时空感。因而,它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也是一本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教科书,足见作者功力深厚。

    ——龙秀清(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副会长、云南大学教授)

  • 脱了臼的世纪

    作者:[美] 彼得·盖伊

    一颗微距镜头,深窥维多利亚时代的世相与人心;一面远距魔镜,映鉴当下人的困惑、不安与紧张。

    彼得·盖伊以德语文学家施尼茨勒的私生活为切口,以精神分析的文化史方法为织线,潜入维多利亚时代一些深隐而幽闭的角落,在日记、信件、回忆录、画作、广告、房屋设计图等材料中,阐幽发微,生动细腻地勾勒了中产阶级在家庭关系、性生活态度、政治立场、心理焦虑、宗教信仰、工作态度、艺术品位、私密空间等方面的诸种情状、样态,揭示了中产阶级价值观的形成,并颠覆了过去中产阶级留给世人刻板、平庸、冷漠、邪恶的印象。

  • 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

    作者:[德] 黑格尔

    发表于1801年的《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历来被视为黑格尔的重要作品。表面上看,这部作品梳理了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两位重要人物——费希特和谢林的哲学体系,并试图澄清两者的根本区别。但实际上,黑格尔通过比较这两位哲学家的思想,发展出自己的哲学观点,尤其是对绝对精神的理解。

    在黑格尔看来,费希特的哲学过于侧重于主观性,而谢林的哲学虽然更注重自然与精神的统一,但他的尝试没有成功克服对立。因此黑格尔认为,真正的哲学应该超越这种主客观的对立,通过辩证法揭示出绝对精神在自然和人类历史中的自我展现和自我认识过程。也正是这一洞见,让本书成为黑格尔后来哲学体系的重要基石。

  • 我们活着的理由

    作者:[奥]维克多·弗兰克尔

    我没有理由继续活着,但我决心不自杀,在我完成这本书之前。——维克多·弗兰克尔

    *****************************************

    本书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是理解他的心理学的起点。维克多·弗兰克尔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使他认识到,对生活意义的需求是个人生活的主要方面,因此他提出了意义疗法的理论。他的革命性理论在《我们活着的理由》一书中得到了概述。他认为,当今社会面临一种“存在的真空”状态,人们普遍患有一种“心灵性神经症”。针对这种状况,他提出了意义治疗和存在主义分析。在本书中,他将哲学与治疗交织在一起,讨论了生命、死亡、工作、痛苦和爱情的意义,分析了焦虑症、强迫症、忧郁症、精神分裂症背后的深层心理。

    *****************************************

    ★如果你感到生命没有意义,一定要读这本书

    ★百万级畅销书《活出生命的意义》姐妹篇

    ★“意义疗法”创始人维克多 ·弗兰克尔以他在集中营的痛苦体验写就的心理学名著

    ★风靡法、意、日、韩、英、美等20多个国家

    ★有关生命、痛苦、工作和爱的意义;有关焦虑症、强迫症、忧郁症、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学

    *****************************************

    过去五十年来对心理学思想杰出的贡献之一。——卡尔·罗杰斯

    也许是自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以来最重要的思想。——《美国精神病学杂志》

    本书对生命的伟大现象进行了新的评估……文采斐然,并有强大的个人信念作支撑。——《美国心理学杂志》

  • 从韩国到东亚

    作者:[日] 宫嶋博史

    《从韩国到东亚》收录了宫嶋博史进入2000年后执笔的部分论文。各篇论文都是作者作为日本的韩国史研究者,在思考该如何应对当今人类所面临的时代性课题时的产物。

    本书共分4部分,第一部分收录的是与东亚“小农社会论”相关的论文,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东亚视域下的朝鲜王朝,第三部分主要讨论的是如何理解近代作为小农社会的东亚与欧洲的相遇过程,第四部分是作者对于今后韩国研究乃至东亚研究的方向性问题的一些相关思考。


    无论是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小农社会论”,还是“东亚儒家式近代”,都是作者试图克服当前东亚历史研究中潜存的欧洲中心主义影响,跳出西方话语框架,从真正意义上的内在视角来理解东亚历史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