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文化

  • 一部电影的诞生

    作者:徐峥 / 刘瑞芳 / 郑志昊 / 康利 / 猫眼娱乐 / 真乐道文化

    这是一本能够一览电影行业全貌、具有行业科普意义的图书。

    本书从电影行业中的职务身份入手,对制作、投融资、营销、发行、放映、数据、商务、法务等环节进行有效的系统梳理,通过概念解释、案例解读、疑问解答等更加细化的方式,完整呈现电影行业全貌,建立起关于电影行业的知识图谱,剖析电影行业的现状,探索电影行业未来发展前景。

  • 光影的来处

    作者:卢玮銮主编 / 熊志琴主编 / 张国荣 / 伍淑贤 / 许鞍华 / 刘以鬯

    2002年,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玮銮开设了“文学与影像比读”课程,以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小说作为研读对象,并邀请相关的演员、导演、作者为学生演讲及接受访问,对影像与文学展开了不同角度的探索。

    本书收录了张国荣、伍淑贤、许鞍华、刘以鬯的演讲及访谈记录。游走于影像与文学两种完全不同的媒介中,他们的创作者说,出于文学,入于光影。文字与光影交错之间,互为参照。

  • 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第5版)

    作者:[美] 迈克尔·拉毕格 / Michael Rabiger

    南加大电影学院指定教材

    BBC 金牌导演的毕生经验总结

    畅销全球 20 年的纪录片人必备指南

    解读《帝企鹅日记》《人生七年》等卖座佳片

    深度剖析国际通行的制作全流程

    内附策划案、拍摄提纲、预算清单等样例

    提供从求学到参加电影节等职业生涯建议

    编辑推荐

    《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 》是业界公认的经典教材,系统展示了国际通行的纪录片创作全流程,大到筹资企划、组建团队、参加电影节,小到租赁设备注意事项、拍摄计划进度日程的细节安排——纪录片创作者关心的所有问题,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答案。《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既提供提纲挈领的理论指导,也有丰富的实战技巧经验分享;既有对纪录片理念美学的思考,又有详细的技术讲解,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纪录片实战圣经。

    ◎ 经典权威丨南加大电影学院指定教材,全球风行20年的畅销经典

    ◎ 全面详实丨从前期构思、组建团队、拍摄剪辑到后期发行、参加电影节与影展的全程指导点拨,BBC 金牌导演 40 年创作心得倾囊相授,提供从求学到电影节的职业生涯规划

    ◎ 名作解析丨解读《帝企鹅日记》《迁徙的鸟》《人生七年》《华氏 911》等卖座佳片

    ◎ 实用模板丨内含 200 余幅操作示意图、剧照、工作照、流程图,另附策划案提纲、拍摄日志、预算清单、场地协议、受访者同意书等必备文件

    ◎ 表格作业丨随查随用的 32 套清单式工作表,将拍摄任务拆解为自查表,一站式破解创意开发、预算制定、采访与拍摄、后期制作中的难题

    内容简介

    想拍纪录片?无论你是迫不及待的新手,还是有经验的从业者,本书都能给你全方位的指导。书中系统展示了国际通行的商业纪录片创作全流程,囊括了创作者每个阶段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创作观念和拍摄技术。

    第五版进行了完整的修订和内容扩增,以反映技术变革和纪录片行业的新趋势,并针对不同阶段的读者分为基础篇和进阶篇,基础篇引导新手从个人生活经验出发,形成对纪录片的基本认识,并快速组建团队、上手拍摄制作;进阶篇则深入探讨了纪录片美学,剖析制作流程中的典型难题,并提供职业生涯建议。作者还结合多年实战经验,设计了大量实践作业,将复杂的纪录片制作过程拆解为五类动手练习项目,并附上步骤指引,让读者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巩固知识和技能。

    名人推荐

    自初版以来,南加州大学纪录片系的所有纪录片课程都要求学生阅读这本优秀的书……每一个专业纪录片创作者都可以经常参考和受到启发。

    —— 多伊·迈耶,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制作系教授

    这本书蕞大的优点是强调纪录片创作是一个创造性的讲故事过程……它让年轻的电影创作者能够充分了解道德基础的重要性。

    —— 菲尔·霍普,福特汉姆大学玛丽蒙特学院戏剧和媒体艺术项目主任

    作者始终如一地寻找艺术创作的哲学基础,从不迷失在电影制作的技术过程中,这造就了本书的价值。

    —— 乔纳森·罗斯金,旧金山飞鹿影视公司

    媒体推荐

    本书有一个观点贯穿始终:优秀的纪录片创作者,既要掌握技术,也要懂得心灵的艺术。

    ——《国际纪录片》杂志

  • 政法委制度研究

    作者:钟金燕

    本书在充分参考汲取现有资料的基础上,从政治学、历史学角度入手,着力对中国共产党政法委制度的历史演变、组织结构与关系结构、运行机制及主要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翔实地探索与分析。本著在对中国共产党政法委制度进行系统研究方面,具有较强地开拓性和现实性,对于关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广大读者,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 视差

    作者:[美]布鲁斯·卡明斯

    芝加哥大学历史系著名教授布鲁斯·卡明斯在20世纪结束前对东亚地区历史和现状,以及美国与东亚关系所作的解读,至今仍具有启发意义。书中既从东亚一方,也从美国一方探寻双方复杂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对美国进行自我反思:不仅反思其对外政策,更反思其行为、假设,同时也反思跌宕起伏的情节赖以发生的美式舞台布景。

    20 世纪90 年代,美国发现自己处身于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里,它赢得了冷战的胜利,同时紧紧操纵着德国和日本。这绝非偶然,因为冷战包含着两套系统:一是遏制计划,既遏制敌人,也遏制盟友,以确保安全;一是霸权计划,以确保美国对主要工业竞争对手所必需的资源的操控。无论霸权计划,还是既结盟又遏制的系统,今天都不仅依然存在,甚至更加根深叶茂。

  • 论僭政

    作者:[美]施特劳斯 / [法]科耶夫

    《论僭政》中文版曾在2006年出版,此次全部重新翻译,并依照英文新版(芝加哥大学2013年版)做了增补。

    《论僭政》包含施特劳斯对色诺芬《希耶罗》做的义疏《希耶罗与僭主》以及施特劳斯在法国的老友科耶夫的评论《僭政与智慧》,还有两人的部分通信。由于触发了与科耶夫的争论,《论僭政》也极其有助于理解施特劳斯的古典立场何以与现代立场对立,揭示了古今政治科学的根本差异,振聋发聩。

    因此《论僭政》不再只是施特劳斯对一部古典作品的解读,还展现了施特劳斯与科耶夫之间深刻的思想争论,也记录了两人由年轻到年老的友谊。凡此种种,使得《论僭政》当之无愧地成为二十世纪的经典。

  • 两个世界间的托克维尔

    作者:[美] 谢尔顿·S. 沃林

    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法国政治思想家,他的《论美国的民主》在政治学领域一直都享有盛誉。与此同时,托克维尔在法国的政治圈中还是一位颇有抱负和表现积极的政治家。美国重要的政治理论家谢尔顿•S. 沃林在这部著作中首次将托克维尔的政治生活和理论生活完整地联结在一起,并借此对托克维尔的主要著作,以及他在过去二百多年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给出了广泛的全新阐释。

  • 何为封建主义

    作者:[比] 弗朗索瓦·冈绍夫

    “封建主义”这一概念有三种理解:狭义封建主义、广义封建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封建主义。

    狭义封建主义概念源于16世纪法学家对西欧中世纪“封建法”的研究,专指封臣制和封土制。现代史学家以比利时学者冈绍夫为主要代表。

    广义封建主义概念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产物,形成于启蒙思想家对中世纪社会的批判。广义封建主义的代表是马克•布洛赫,他将封建主义视为一种社会类型、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其研究是对这种“社会组织结构以及把它联为一体的各项原则进行剖析并做出解释”。

    马克思主义封建主义概念源于马克思对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研究,封建主义具有生产方式的含义,代表社会形态演进的一个阶段,其根本特征,是将封建主义首先理解为一种所有制形式、一种生产方式、一种社会形态。

    《何为封建主义》(Qu'est-ce que la féodalité)是研讨狭义封建制度的名作。集中探讨西欧封建主义的起源、加洛林王朝时期的封建主义和10 —13 世纪的封建主义。冈绍夫认为,构成这种封建主义基本内容的是两大要素,一是人身方面的,即封臣制,二是财产方面的,即封土制或称采邑制。所以他认为封建主义“意味着封土制和封臣制的体系”。

  • 界而治之

    作者:(乌干达)马哈茂德·马姆达尼

    本书是当代非洲重要思想家马哈茂德·马姆达尼对于现代非洲(殖民)政体的理论性总结。全书分三章,第一章讨论间接统治模式的发轫阶段。这种统治模式之出现,既是帝国最具原创性思想家之一梅因爵士对帝国在19世纪中期所面临危机的知识性反思的结果,同时也是旨在在英国印度、马来半岛殖民地以及荷属东印度缓和这种危机的系列殖民统治改革的结果。第二章思考非洲各殖民地国家的“间接统治”;最后一章转向这一过程的反面:脱殖民化运动,包括它的精神的以及政治的维度。

    马姆达尼在本书中通过对历史脉络的认真梳理和后殖民统治现实的冷静分析,深刻而尖锐地揭示出在后殖民时代,历史和政治思想及法律如何汇集于殖民想象之中而创造出了“界而治之”这样一套制轭东南亚、印度和非洲大部分地区的统治技术。他展示出过去的殖民历史如何在当下仍然活着,而如何打破殖民史的过程中所遺留下来的政治构造,如何拆解殖民史观,如何打破间接统治的格局,重建政治、法律机构乃是非洲大陆漫长的努力方向。

  • 权利的时代

    作者:[意] 诺伯托·博比奥

    本书是博比奥关于人权问题的重要著作,共收录了十二篇文章,主要讨论了权利观念的历史形成、法国大革命对于权利理论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刑事法律问题,理清了权利理论的历史脉络等诸多复杂问题,从而得出结论:权利理论观念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起来的,是现实政治的产物,而非哲学思辨的结果,所以任何试图将权利观念建立在某种绝对原则之上的尝试都是徒劳的。

    在个人主义的观念看来,个体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国家,而不是相反。……对传统的个体与国家之间关系的颠倒,也包括了对传统的权利与义务之间关系的颠倒。现在,对个体而言,权利先于义务;对国家而言,则义务先于权利。国家存在的目的也发生了同样的颠倒。对于把国家看作一个有机体的观点而言,国家的目的在于西塞罗式的和谐观念,或者说目的在于对抗使政治实体陷于分裂并最终灭亡的派系斗争;而对于个人主义来说,国家的目的在于使个体自由脱离外部条件的限制尽可能地实现发展。同样,就正义而言,在将国家视作有机体的观念看来,正义最恰当的定义是柏拉图式的——社会体中的每一部分各司其职;而个人主义的观念则将正义视为一种权利,即所有人都应该被这样对待——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尤其是实现快乐这一典型的个人主义的目标。

    ——博比奥

    佩里•安德森称博比奥是“意大利政治秩序的道德良知”,确实,博比奥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是一个相当有影响力的人物。作为意大利反抗运动在政治上的主要导师,他两次遭到墨索里尼的关押;战后他对意大利共产党既抱有同情心,又不忘对其进行严苛的批评。他的批评为其转变打下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早期意大利共产党转向欧洲共产主义,几年后,博比奥与之合作,共同起草了意大利社会党的宪章。如今(2000年),他已经91岁了,仍然十分活跃,是意大利的终身参议员、荣誉教授,有着圣人一般的神圣地位。

    ——伊格尔顿

  • 走向善治

    作者:俞可平

    善治就是好的治理,也可以理解为越来越好的治理。善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种理想状态,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活动和治理过程。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继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是最深刻的社会进步。因为它以制度的形式,将人类文明的成果加以固定下来。 政治现代化既是经济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政治进步的必然要求。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来看,不断地从以“官员的权力本位”为表征的传统政治,走向以“公民的权利本位”为表征的现代政治,是社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在《走向善治》一书中,作者用历史的眼光、哲学的分析、政治的远见条分缕析地阐明了统治与治理、善治与法治、善治与民主的关系,进而指出善治的丰富内涵以及实现方法。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曲折、民主的细节、法治的思维、政治的蓝图。

  • 中国为何不会统治世界

    作者:孔诰烽

    在中国快速发展日益引起西方国家重视和警惕的背景下,着重分析了对“中国热”的常见误解,客观地评价了“中国热”对世界的积极影响和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威胁论”的一种否定。 以西方国家的视角介绍了中国崛起对南半球国家的影响,对旧有的政治经济秩序的冲击,以及崛起背后的问题,较为客观地阐述了中国不会统治世界的缘由就是自身实力有所局限,以及中国对现有世界秩序的依赖和维护。

    一提到中国的崛起,很多人便会想到其将会改变现有的全球秩序。然而,如同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发现其所置身于的全球秩序依旧是以自由贸易和美国控制为特点。

    孔诰烽教授还在本书中重点讨论了四个常识性的概念错误:1、中国作为另外一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出现将会改变正统的经济增长模式;2、中国正在剧烈地改变东西之间的权利对比;3、中国有能力替代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4、中国经济发展将能恢复2008年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世界财富损失。孔诰烽教授的著作同时揭示了中国是如何利用现有的国际秩序进行其自身的发展,以及中国精英们的利益诉求是如何有助于维系这些国际联系的。由于长期存在的美元本位制度,以及中国热衷于购买美国债券,中国自身的繁荣与利用债务泡沫进行的经济实践注定会失败。孔诰烽教授最后提出了警告,“后奇迹时代”的中国虽然在姿态上将会变得更加自信坚定,但在能力上仍然显得有限。

  • 思想的掮客

    作者:[美]詹姆斯·艾伦·史密斯

    思想是强有力的政治工具,专家则是思想的载体。当数以万计的专家凝结在一起,这样的群体就构成了所谓的“智库”。目前,美国有超过一千家的智库,而他们的政策专家影响着美国政治和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就以美国智库为中心,以美国历届总统任期为时间线,探索了20世纪以来的美国智库机构的发展历史,包括成立背景、研究领域、咨询的成功与失败等内容,并着重描绘了这些智库的重要时刻,深入揭示了政策专家在美国政治生活中不断变化的角色。正如里根政府的顾问马丁·安德尔森所言:“这是我读过的记述美国智库*棒的著作。”

  • 妥协

    作者:阿林·弗莫雷斯科

    这是第一本关于“妥协”观念史的学术著作,从历史与哲学的高度梳理并分析了作为政治观念的“妥协”概念及其演变,区分了英国与法国妥协观念的两条线索,重点阐述了:何时妥协是有利的,何时该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妥协。

    在现代世界早期,英国人对妥协持积极的看法,将其视为自由政治的健康属性;法国人却鄙视妥协,将其视为对自己内心良知的背叛。针对这种现象,作者阿林·弗莫雷斯科梳理了“妥协”这个重要却被污名化的概念谱系,通过追溯从雅典、罗马到近代早期欧洲的思想根源,将欧洲古代、近代至现代对妥协的哲学探讨连接起来,重建了“妥协”的观念体系,在政治学的空白处获得了成功。其洞见引起历史学家、哲学家、政治理论家和执政者的重视。

  • 政治仪式

    作者:王海洲

    政治仪式是人类政治生活中的精髓所在,历史长河的洗刷未褪其色,反而令其熠熠生辉。政治仪式对于理解政治实践的内在逻辑和机制、政治文化的功能和效果以及政治制度的理性和非理性特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借用一种戏剧隐喻的叙事手法,以权力生产和再生产为主脉,渐次铺陈出政治仪式的原初动力、外部环境、内在结构、操演过程、重要变因和理解图式。在跨学科视野和政治学框架下,本书首次完成了对政治仪式全过程的系统性分析,从而构建起一种政治仪式研究的基础理论。对各领域中丰富仪式研究成果的借鉴和融合,以及对古今中外各种政治仪式案例的精心采撷和整理,使得本书得以兼顾思想性和可读性,并呈现出政治仪式这一主题的广博性和趣味性。

  • 非洲的政治制度

    作者:[英]M.福蒂斯 / E.E.埃文思-普里查德

    本书1940年英文版的首次出版,成为政治人类学作为人类学一个分支出现的标志。

    本书是以“非洲学派”为代表的人类学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于历史非洲殖民地的田野研究成果,亦被视为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研究之一。书中各项研究展现出的非现代国家的政治体制动作方式及其在殖民化的转型,对后来的政治研究及部族社会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一个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

    作者:[法]伊丽莎白·巴丹德 / [法]罗贝尔·巴丹德

    孔多塞,1743—1794

    他25岁已成为名满天下的数学家,39岁入选法兰西学院院士

    他是启蒙运动年轻的思想家、“百科全书派”最后一名成员

    他是亲历法国大革命的启蒙思想家,被誉为法国大革命的“擎炬人”

    他反对贩卖黑奴,为犹太人争取公民权,为妇女争取平等的权利,一生致力于反对死刑

    他首先提倡共和制,是公共教育计划的奠基人

    他在逃亡期间依然写出充满理性乐观主义的名著 《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并宣告:

    “有朝一日,阳光照耀下的人都将是自由人。”

    他忠于政治理想,恪守道德信念,主张团结,群而不党,却为残酷的党派斗争所吞噬

  • 大國的不安

    作者:詹姆斯.麥唐諾(James Macdonald)

    紛爭、動亂、不安,本書一語道破世界問題的本質!

    世界貿易增加了各國的財富,也擴大了財富受制於人的風險;

    每個大國都有控制他人的欲望,也有受制於人的不安,

    為了取得更多的安全感,大國只能向外擴張……

    ◎經濟互相依賴並未帶來和平

    十九世紀末,自由派人士為國際貿易即將帶來的榮景與和平歡欣鼓舞,他們認為經濟相互依存的時代,將使各國動武成本過高,自然打消窮兵黷武的妄念。

    然而,日益依賴貿易所衍生的不安感卻越來越強,各國都深怕有一天,外貿戛然而止,航路被切斷,原料被控制,國家因此陷入絕境。於是,大國間的軍備競賽開始了,以打破當時英國皇家海軍的獨霸地位為目標,最終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為了確保自己國家能自給自足,就得犧牲他國的經濟安穩

    一次世界大戰的教訓,讓各國對世界貿易的態度轉趨消極,試圖回復自給自足的安全狀態,以消除對貿易依賴的不安感。但由於世界資源的分布不均,想要確保自己國內的經濟安穩,就要保障關鍵資源的取得,這一切,只能透過擴張領土的手段。於是,大國間的資源爭奪戰,演變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多極化世界的再次到來,世界將陷入動盪不安?

    二戰後,舊帝國的瓦解與冷戰,使美國成了獨霸全球的唯一強國,也意外地成了維持世界貿易安全與平衡的重要推手。仰賴貿易的不安感消失,自給自足的心態不再,各國心無懸念地參與全球貿易,也造就了幾近和平的長期局勢。

    如今,俄羅斯、中國、印度新興勢力的崛起,試圖挑戰美國地位,打破舊有的秩序以保障自己取得資源,此景宛若二戰前各國爭奪物資引爆戰爭的再現。而各國人民相信經濟上的緊密相連,將使戰爭絕不可能發生,也與一戰前普遍的思維一致。此情此景,與兩次大戰前是如此相似,歷史是否將重演,大戰是否將再次發生?

    戰爭的成因,從來不是政治鬥爭,而是商業和工業之爭!

    全球貿易失衡,才是所有戰爭爆發的真正源頭!

    十八世紀以來,全球化的貿易逐漸興盛,最終形成一股席捲世界的浪潮,無論是自願或被迫,各國都被吸入這股全球貿易的漩渦裡,無法置身事外。世界貿易造成國家間緊密的經濟依存,也如同一把雙面刃,在帶來了富足的生活之外,引起了國家間緊張的對立關係。

    本書巧妙融合了政治及經濟史,從世界貿易的發韌到興盛,解析這兩百年來世界局勢的演變,同時面向未來,探討我們該如何從歷史借鏡,解決未來國與國之間的紛爭。

    我們的世界是由貿易打造出來的,也會因為貿易的失衡而崩解!

    名人推薦

    經濟學家 馬凱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苑舉正 重量推薦

    ※「二十一世紀不需要重蹈二十世紀的覆轍,本書是顛覆世俗認知的精闢之作。」──約瑟夫.喬飛(Josef Joffe),史丹佛大學史巴克里國際問題研究所資深學人

    ※「作者提出一套令人信服的論點:唯有在單一良性強權的保護下,自由貿易與世界和平才能持久蓬勃,多極對立的世界並無法穩定發展。本書立論宏大,偉然可觀,是近年來最重要的論著之一。」──默文.金(Mervyn King),英國央行前總裁

  • 政治神学

    作者:李强 主编 / 张新刚 主编

    本书由北京大学政治思想研究中心“秩序与历史”学术演讲汇编而成,本书为第二辑,由8篇演讲稿组成,以介绍西方政治思想为主,通过本书的阅读可以了解西方政治思想领域关注的问题及其研究成果,本书所收录的8篇稿件,涉及神学的回归、反动的概念、两河流域的区域政治、奥古斯丁的秩序与自由观、伊斯兰教与现代政治、纳粹意识形态及其起源等。

  • 政治中的历史与幻觉

    作者:[英]雷蒙德·戈伊斯(Raymond Geuss)

    雷蒙德·戈伊斯批判性地审视了发达西方社会几种接受度最高、最为重要的关于当代政治的先入之见。在本书中,戈伊斯探讨了国家、权威、暴力与强制、合法性概念、自由主义、容忍、自由、民主、人权等主题,对当代政治基本结构进行了简洁精辟的分析。

    本书带给读者的惊奇之处,是批判地分析当代政治学多个重要的概念,包括国家、权威、暴力、强制、容忍、自由、自由主义、民主、人权、合法性等等。书中宗旨是要深入反思各种各样的流行政治概念,揭示其中的历史偶然性,清除各种貌似真实的虚无幻觉。这样紧扣政治现实而剖析修辞的研究进路,在学术界是比较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