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文化
-
高启:诗人的穷途
【编辑推荐】
★海外汉学名家牟复礼成名作,首次汉译引进
★从一介文士的命运沉浮,透视元末群雄逐鹿和明初政治生态
★18万字说尽“明朝最伟大的诗人”生与死
★“以诗证史”的传记写作——填补历史记载的空白
★学术型精译精校,全面提升史实、文本解读的准确性
★重磅大咖——北京 师范大学康震教授、牛津大学陈靝沅教授联袂力荐
高启何以被称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他成长的城市、经历的王朝怎样步步锚定了他的命运?
他和张士诚政权有什么关系?朱元璋又是怎样看待高启的?
美国学者牟复礼用这本书揭开高启命运的答卷,也就此奠定其在海外汉学界声誉。
译者团队强强联手,精耕细作,为学术性、可读性保驾护航,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颜子楠翻译,北京大学叶晔教授校译。
译者按语引证史料,在必要处补充、更正,链接学术前沿;
译后记金句迭出,深入、全面而有趣地展现原书的价值与汉译时的思考。
【内容简介】
高启是明代首屈一指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缔造了有明一代诗歌的气象、规模与轮廓。却在盛年因卷入苏州知府魏观的冤案,横遭腰斩。
高启有集传世,但因为始终未被平反,生平记载少之又少,青年时代充满了谜团。本书从高启的诗歌入手,勾勒出高启的行踪与交游。
更可贵的是,本书的并不止步于勾稽诗人生平,而是将个人的升沉置于元末大乱、群雄逐鹿与明初的高压时局下。被朱元璋消灭的张士诚政权,是曾让青年高启寄托英雄主义豪情的存在。之后则由幻灭转为疏离,这段经历终成为高启命运中难以摆脱的伏笔。
译后记从牟复礼写作此书的学术史意义谈起,旁及西方汉学著作的预设读者与终极追求,又将翻译过程中的种种纠结与思索一一呈现,极富意趣。
【名家评论】
青丘子高启——在元末明初写“唐诗”的天才:
[明]张羽:赖有声名消不得,汉家乐府盛唐诗。
[清]四库馆臣:(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
[清]赵翼:惟高青丘(启)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一涉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亦关有明一代文运。
毛泽东: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美国汉学家牟复礼其人:
北京大学教授陆扬:任何熟悉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北美汉学及中国史研究变迁的人是不会不知道牟先生的贡献和地位。
尤其是他的充满创造力的学术生涯和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的建立与成长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称其为普大东亚系之父并不过分。
牟先生是我见过最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中文说的最为标准典雅的西方人。
我的印象中,牟先生治学的特点是结和汉学的素养和史学的眼光。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朱鸿林:作为20世纪下半期欧美汉学的卓越宗师,作为中国近世史研究的一流学者,以及作为一辈高等院校教研工作者的杰出导师,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贡献,必会有人确认其价值而为之立传播扬的。
牟复礼的成名作The Poet Kao Ch'i 1336—1374 其书:
海外“汉学界第一人”、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讲座教授杨联陞:这是一部高启的完整传记。高启是元末明初之际最重要的一位诗人,他的作品在中国和日本都很受欢迎。作者对这位极具天赋的文学人物在动乱时期的悲惨一生,做了生动而充满同情的描述,从而广泛地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与文化。……书中的很多内容不仅吸引西方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学的学者和一般读者,也会使中国和日本的读者感兴趣,因为在这里还从未有人尝试以如此的规模或类似的方式记述高启的生平。
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齐皎瀚(Jonathan Chaves):正是牟复礼教授的著作使得高启成为“西方最知名的中国明代诗人”。
首度汉译,以《高启:诗人的穷途》为名:
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高启: 诗人的穷途》深刻探究明代诗人高启的生平与文学,揭示他在历史漩涡中的坎坷遭遇,彰显了高启的文学贡献,还原了明代社会风貌,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这部传记力作不仅是对高启的致敬,更是通向中国历史与文学交汇之门的标识。
牛津大学陈靝沅教授(Tan Tian Yuan):《高启:诗人的穷途》作为明史专家牟复礼教授的早年力作,如今中译本在原书出版六十年后面世,既可让读者一1960年代西方汉学之风格面貌,又可对照当今明代研究的格局作一反思。
-
剑桥罗马骑士等级史
◎剑桥出品,权威历史学著作。
◎第一部全面的关于骑士等级的历史著作。
◎一部罗马世界骑士等级的制度和社会史。
本书描绘了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5世纪罗马世界形形色色的骑士。从王政时代的骑士贵族和共和早期的骑兵说起,直到公元前2世纪末,这个等级才成为罗马国家内部一个不同于元老和平民的群体。
在共和时代,骑士有区分自己身份的标志,带有宗教和政治涵义的仪式,以及在剧场中坐在前排等特权。在帝制下,骑士等级包括总督、财政管理人员和其他官员,奥古斯都及其继承者让他们与元老一起参与国家管理。
在一千多年的罗马历史中,骑士作为骑兵、军官、商人、包税人、陪审员、行政官员和作家,在罗马的政府、军队和社会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是第一部全面的关于骑士等级的历史著作,是一部罗马世界骑士等级的制度和社会史,从中可见罗马骑兵是如何在共和时代变成了骑士等级,帝国统治又是如何改变了骑士在政府中的角色,骑士等级在罗马世界中如何发挥至关重要的社会职能,以及罗马国家本身的变化如何决定了这一点。
-
公开的密谋
·“科幻小说之父”畅想未来世界秩序的政论小册子
·一场触及“世界共同体”问题的思想实验和头脑风暴
·一个“保守的社会主义者”对世界的最后陈述
--
20世纪颇具独创性的思想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在62岁创作了《公开的密谋》。此书对20世纪的世界危机进行了深切思考,提出由于科学进步,受过教育和有影响力的人逐渐有了共同愿景——祈盼一个“政治、社会和经济统一”的世界,该愿景被认为是旨在实现世界和平的世界革命的基础。“世界共同体”的建立需要“公开的密谋”,它不仅是一个组织、一场世界性运动,更是所有向往新世界的人都应遵从的一个生活理念,需要各方的参与和帮助。
《公开的密谋》是一个“保守的社会主义者”改造社会的尝试,是一个推动并建立人类对命运的掌控,将其从危险、不确定性和苦难中解救出来的计划,是作者对世界秩序的最后陈述,对于读书界认识西方“世界共同体”这一问题有重要意义。
-
从衰落到革命
高阶法是罗马留给后世最重要的遗产,作为西方现代政治文明的象征与基石之一的宪制,无疑可看成其延续。施特劳曼细致而广阔地考察了这一成就,将案例史料、理论建构与历史影响等多个层面的内容纳入其中,既论及高阶法思想的起源,如习俗、权威等,也论及它的践行,如最高权力的确定方式、财产权的保护等,还论及西方政治在高阶法思想形成之前、之时与之后的面貌;他颇有说服力地支持了以西塞罗为代表的思想家们把罗马共和国的衰落归因于“宪制危机”的观点,并讨论了这段历史对后世政治思想的影响。
书中关于希腊-罗马政治思想的比较、对“紧急情况与超常权力”与西塞罗表达权力合法性的方式“对法的同意”等问题的阐述也相当具有启发性。另外,读者还可根据书中的线索,追踪现代社会重视的物权、债权、契约、代理或权力分立等思想的古代根源。
--
自公元前2世纪格拉古兄弟土地改革,至前1世纪秦纳、苏拉及三巨头拉开权力斗争与内战的大幕,罗马原有的、由一系列法律维持的秩序被逐渐打破,矛盾丛生的共和国就此滑入失序。本书作者施特劳曼认为,对于这段历史,以西塞罗为代表的思想家们的解释聚焦于“法”的层面,即政治危机与高阶法失灵的关系:后者原应制约实定法、规范权力运转,却在乱局中逐渐遭到搁置与破坏,致使共和制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由此出发,他对罗马高阶法展开了全景式研究,并讨论了这种法的规范性如何以有别于古希腊德治理想的进路对早期现代政治产生深刻影响。
-
理性之蚀
“工具理性”概念由《理性之蚀》奠基,该书对启蒙时代以来的理性的批判奠定了整个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基调。霍克海默仔细梳理了“理性”概念及其表征内容在西方文化史中的流变。他认为理性分为两种,即“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主观理性的特征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也即《启蒙辩证法》中提出的“工具理性”。客观理性关注的是目的自身。比如,“至善”的概念可以发展成包容万有的体系,用来衡量个人和群体的思想和行为是否合理。
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在古希腊时期是和谐共存的;在文艺复兴时期,后者逐步式微;19世纪以来,主观理性压倒客观理性,谋求掌控一切成为人们的行动指针;由此,客观理性被彻底侵蚀,成为遗迹或口号。
-
金钱、奇珍异品与造物术
⭐科学——追求真理还是金钱?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读者讲述了一个由标本、贝壳和赝品和组成的世界。
⭐双封设计、四色彩插。
————————
本书是一部现代早期(17、18世纪)欧洲科学史著作,主要内容是荷兰博物学家、解剖学家在科学领域和商业领域做出的创新。自17世纪科学革命以来,商业利益对科学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在本书中,作者介绍了当时的阿姆斯特丹、伦敦、圣彼得堡、巴黎的博物学家、医生和古物学家,他们为了促进科学产品贸易,发展了现代分类学,发明了彩色印刷和标本制备技术,并参与了从人体解剖学到牛顿光学的哲学辩论。他们生产并向世界各地的客户出售珍奇异品、解剖学印刷品、标本和自然历史地图册。
在全球贸易极大地影响了文化生产的背景下,作者探究了知识商品化、视觉表现(标本、画册)以及现代早期荷兰科学领域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作者看来,商业网络在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现代科学并非来自那些孤立的杰出人物,而是在科学期刊、印刷品以及信件加快思想交流的过程中,发展而来。
-
重建
一部公认的史学经典,近乎“天才般的文采”讲述美国人再造国家、重建社会的转型故事
本书曾获班克罗夫特奖、帕克曼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特里林奖、奥斯利奖,以及国家图书奖入围奖
编辑推荐
公民权利、公民资格……这些重建时代的美国人所面临的问题,也依然困扰着21世纪的美国人,影响着美国的立法和现实政治。正因此,重建时代在美国史研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美国历史学家埃里克·方纳是重建史研究的大家,本书是一部关于重建时代的经典之作。基于档案研究和对既有成果的全面梳理,方纳将围绕重建进行的政治斗争、从奴隶劳动到自由劳动在南部的转换、一种新种族关系的演进、一个拥有新权力的民族国家的崛起等历史进程,编织成一部连贯性叙事。讨论在社会不同层面进行的重建活动,从国会大厅内的辩论到种植园里展开的斗争。聚焦南部,但同时也关注北部和西部发生的变化。将被解放的奴隶们置于故事的中心,但同时也讲述包括政治家、工业家、劳工和小农场主在内的美国白人群体的故事。读来犹如“一部情节复杂且精心策划的小说”,波澜起伏,惊心动魄。
内容简介
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75万南北方士兵战死沙场,美国人随即面临修复战争创伤、化解区域敌意、重建美利坚联邦的挑战。最艰巨的挑战则是:如何在奴隶制的废墟上创建一个新的自由劳动体制,如何将400万奴隶变成政治上拥有权利、经济上独立自主的公民,以及如何将普遍自由、种族平等和跨种族民主等新宪政原则付诸实践。重建的故事围绕这些挑战而展开,错综复杂、跌宕起伏,历史与未来在此时交锋,理想与现实在此刻博弈。
历史学家围绕重建史的书写进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争论,突破旧规异常困难。方纳教授的《重建》高屋建瓴,采用全新的视角,以多元史料为基础,精用前人成果,以凝练精致的文笔,重构了这部19世纪美国的历史大剧,忠实全面地再现了黑白美国人在第二次建国时所表现的理想、决心和创造性,同时揭示了这场伟大的美国实验最终未能成功的现实原因和深层原因。
-
亲美与反美
从“憎恶”到“拥抱”
从“鬼畜美英”到“麦克阿瑟万岁”
战后日本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东亚地区,日本长期稳定的亲美意识格外引人注目。这不仅源于日美安保体制、自民党的长期执政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更与日本民众对美国的多重认知有关。美国对于日本战后社会大众而言,既是解放者又是征服者,既是欲望的对象也是恐惧的源头。尽管经历了1960年代反基地斗争、安保斗争以及日美经济摩擦,大多数日本人依然认为战后经济的繁荣归功于美国的庇护,美国的社会富足是日本发展的理想模式。这种背景下,日本逐渐忘却与亚洲的联系,通过“拥抱”美国来寻找新的自我认同。
本书从社会文化研究和媒体研究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自19世纪“黑船来航”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在日本社会中的形象变迁。从幕末到明治大正时期的理想化憧憬,到帝国主义阶段将其视为敌国,再到占领期及之后的复杂情感,这些变化也折射出了日本政治、社会、经济和国际关系的演变。作者指出了二战时日本帝国主义与战后美国在亚洲影响力的历史连续性,强调战后日本与美国的“拥抱”关系既是美国霸权体系的产物,也与日本大众对自我认同的构建紧密相连,并认为日本应超越“亲美”与“反美”的对立框架探索自身的主体性,深刻反思与亚洲、历史以及多元复合自我的关系。
-
生而无权
我奴役你,我解放你,均与你无关;奴役与反奴役,一切皆为利润与帝国!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独立后首任总理埃里克·威廉斯经典名著;理解大英帝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奴隶制的必读之书。
——————
编辑推荐
※ 被译为9种语言,入选“企鹅现代经典”系列读物,改变“nice爷爷”迈克尔·罗森的世界观。英国伦敦议会前主席特雷弗·菲利普斯推荐
※ 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教授 舒运国;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 杜华;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讲师、硕士生导师 焦姣联合推荐
※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副会长李安山3万字长篇导读;经济学家、杜克大学教授小威廉·A.达里蒂 倾情作序;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教授科林·A.帕尔默 撰写导言
※ 随书附赠80页导读本
※ 大英帝国仿若一座富丽堂皇的大厦。上层建筑是美洲贸易和制海权,地基则是非洲黑人的劳动。
※ 欧洲精英凭借奴隶制为工业革命积累到足够剩余资本之时,资本主义便作为一种经济形态迅速取代了奴隶制;英国废除西印度群岛的奴隶贸易,解放西印度群岛的被奴役者,是英国官方出于经济和战略利益精心策划的结果,而非人道主义之功劳
※ 为何说种族主义不是产生奴隶制的根源,而是施行奴隶制的产物?为何说并非种植园制度依附于奴隶制,而是奴隶制依附于种植园制度?奴隶贸易如何成为英国贸易的“万流之源”?英国是在工业革命的加持下成为日不落帝国的,而奴隶制与奴隶贸易则提供了催生工业革命的资本积累。
———————————
内容简介
奴隶制助推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与奴隶贸易有关的种植园主、造船厂厂主和商人积累了巨额财富,在欧洲建立了银行和重工业,并将资本主义的影响扩大到了全世界。埃里克·威廉斯在本书中提出了这些强有力的观点,认为英国政府在1807年废除奴隶贸易主要是出于经济考虑,而不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
威廉斯将经济史观与道德论证结合起来,研究了奴隶制在助推工业革命中的作用,驳斥了经济和道德进步的传统观念,指出了非洲奴隶贸易在欧洲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地位。除此之外,作者也提出,成熟的工业资本主义反向助力了摧毁奴隶制。在确立商业资本主义的剥削及其与种族态度的联系时,作者采用了历史主义的观点,为未来的研究定下了基调。
作者的深刻批判领先于时代多年,成为研究大英帝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奴隶制的基础。本书也成为理解现代性与后殖民时代世界的必读之书。
-
史记人物五十讲
一部《史记》,千载人物,藏着我们的精神基因与思想密码。
从商汤、周公到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这些早期中华文明的奠基者,跨越两千年仍然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今天的我们在面对这些古老的先王、圣人、思想家时,内心不免会浮现一个问题:我们是承继了先人的伟大,还是重复着他们的局限?
这是本书试图要回答的问题。如何理解他们的世界观,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历史,如何理解当下。学者杨鹏潜心研究多年先秦思想流变,以《史记》人物为脉络,从信仰、政治制度、战争观、社会价值观等多个角度解读人物思想与价值观念,让我们看清从商周之变到周秦之变两次社会转型的思想嬗变,以及它是如何影响我们至今的。读懂先秦时代社会思想的变迁,才能读懂先人的伟大与局限,获取当下的经验与智慧。
★从周朝分封建国到秦制大一统的思想变迁,一本拎清!从敬天法祖到天行有常,从建立礼制到礼崩乐坏,从贵族分权到中央集权,从春秋军礼到军功爵制,周秦之变不仅是一场社会制度的变革,更是上天信仰、治国理政思想、战争观、社会价值观的一场嬗变。
★学者杨鹏以现代文明之眼,全面盘点先秦时代君主、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思想价值观念,仰望中华文明的高光时刻,而又不乏冷思考:我们到底是承继了先人的伟大,还是重复着他们的局限?
★走进《史记》人物,以全新的角度解读人物思想与价值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商汤“万夫有罪,在余一人”的领袖精神有何局限?什么是周公之道?什么是战国精神的本质?跟随学者杨鹏重读《史记》人物,洞悉古人精神上的超越与晦暗。
★颠覆认知的有趣常识,从细节处还原历史真相。商朝妇女的地位很高吗?曹刿论战其实赢在玩弄战争规则?春秋军礼的规则是什么?国人与野人分别指哪些人?荀子眼中的世界其实很残酷?既有宏观视角,又有细节洞察,帮你还原一个更立体的历史世界。
-
权势转移
【罗志田教授学术代表作,畅销25年。布脊纸面精装典藏,王汎森院士题签书名】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全书跨越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学科藩篱、通过探讨近代大变局中传统的中断与传承、中西文化竞争的特异,思想衍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等各层面的多元互动,揭示近代中国社会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丰富特性。随着四民社会的解体和经典的隐退,出现了民国之中“国进民退”的倾向。这些演变既产生了众多问题,又遮蔽了不少问题,当时就造成读书人的困扰,迄今仍在影响我们。
-
中国基督宗教史
本书是中西学者共同合作撰写中国基督教史的一次尝试,旨在借鉴并融合过去30年所涌现之中西研究方式及成果。通过编年史和专题史两个部分,力图呈现一部可读性、准确性、跨学科性兼备的中国基督教史读本,帮助我们更好地体认基督教中国化的历史现象。21世纪的今天,当人们在一种跨文化的视野下回顾基督教自西徂东的历史时,会发现其在中国社会经历了漫长的调适过程,其间既有文化的碰撞与激荡,亦有挫败与不适;既有思想的交锋与对立,亦有理解与认同。尽管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有限,但却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范例。基督教中国化证明了中国不是一个封闭的国家。即使基督教与本土文化存在很大差异,亦能被吸收并演变为中国的基督教,从而成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
羞耻
【内容简介】
Choice杂志年度杰出图书奖,情感史首倡者彼得·N.斯特恩斯代表作。
一部关于羞耻的文化史,一种无处不在的社会治理术。
我们常将羞耻视为一种负面情感加以回避。而历史上,羞耻感在家庭、教育、刑罚、体育、政治等诸多领域都发挥着作用。社会用它来规范我们的行为、维持秩序、建立身份认同。
现代社会,羞耻感看似衰落,却仍在各种文化中延续,并不断被开发出新用途。而当新媒体时代的羞辱狂热给人带来难以磨灭的伤害,羞耻是否还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斯特恩斯比较东西方文化,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揭示羞耻无处不在的情感威力。
【编辑推荐】
羞耻不只是个体内心的卑微情绪,也是社会用来维持秩序的手段。本书揭示了历史上羞耻心与各种羞辱方式如何被家庭、学校、法院等机构利用来规范共同体成员的行为,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
引发我们对当下羞耻复潮的反思:如今,“羞耻症”无处不在,从校园霸凌、身材羞辱到各种性别、年龄羞耻。当网络暴力充斥着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我们该如何看待羞耻,它是否还能以建设性的方式加以利用呢?
世界史名家的情感史奠基之作:彼得·斯特恩斯是AP世界史委员会的创始主席和美国历史协会教学副主席,创办并主编了《世界历史杂志》长达五十年。他提出了“情感学”概念,成为情感史研究领域的奠基人。
结合心理学与社会学最新成果,跨越东西文化比较研究。引入中国、日本、印度为代表的亚洲文化相比较,体现羞耻感在社会情绪中的核心位置,也打破了自《菊与刀》以来认为西方为“罪感文化”社会,优于“耻感文化”的东亚社会的传统偏见。
【媒体推荐】
连续性和不连续性,结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重要观点。无论好坏,羞耻与我们同在——过去、现在和未来。
——琼·唐尼(June P. Tangney),美国心理学家
本书将各个文化中对羞耻情感的零散分析编织在一起。斯特恩斯对羞耻感的长时段历史研究打破了情感史中常见的古典、中世纪、早期现代和现代分期的界限。
——《社会史》
斯特恩斯是美国情感史领域的权威。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无与伦比的。这是一本精彩的书,对当前最重要的情感之一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
——乔安娜·伯克,《疼痛的故事会》作者
本书将读者带入一个令人惊叹的旅程,审视全球各地和各个时代的羞耻和羞辱习俗。斯特恩斯巧妙地勾勒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间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整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重要观点。这本巨著语言优美,发人深省,探讨了羞耻感在教育、育儿、刑罚、国际政治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无论好坏,羞耻感与我们同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如此。
——朱恩·P.唐尼(June P. Tangney)
“这部专著写作上乘、发人深省、研究全面,是对社会中日益增长的情感领域的重要贡献……必不可少。”“大胆审视一种谦卑的情感。”
——Choice杂志
-
反讽与现代性话语
本书系作者于1986年11月在华盛顿大学所做的年度院系讲座结集,旨在系统地回应同时期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的启蒙辩证主义“元叙事”。作者通过探讨与反讽相关的事物,对西方观念史进行了纲要性的梳理,将反讽从一种单纯的修辞手法阐释为一种哲学构型。作者在历史语境中将反讽标定为当下的不断“自我指涉性”,引出了一系列从浪漫派到后现代的“现代性的反讽话语”——“反讽主义者知道没有真理,如今必须完全不同地扮演哲学的角色。”
【学者评论】
施莱格尔兄弟的批评版全集主编恩斯特·贝勒尔是德国浪漫主义首要的解读者之一,在这些优雅的讲座中他展现了利奥塔所谓的后现代主义之为现代主义内在基本张力的强化,以及现代主义实现了已然内在于浪漫派反讽理论中的文学自觉。
——马丁·比德尼(Martin Bidney)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名誉教授
在这本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总结中,贝勒尔再次展示了自己作为一位精湛的观念史家的高超技艺,得以描绘出从浪漫主义到当代思潮的整个群岛。
——杰拉德·吉列斯比(Gerald Gillespie)斯坦福大学名誉教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副会长
如果说哲学家通过重置概念来阐释世界,就像艺术家通过重置色彩来图绘世界一样,那么对哲学阐释的阐释,恰如艺术史家的工作。贝勒尔可能就是这类了不起的人物,能够让读者在密不透风的哲学丛林里获得片刻小憩,并通过间接、迂回或反讽的真诚方式来观照自己脚下那片土地。
——沈语冰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艺术史与美学学者
-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
资深学者葛兆光教授主编
由中国人自己撰写的首部全球史
凝聚二十几位学者的“激情·野心·才华”
讲述三百万年“全球·人类·文明”的故事
◎内容简介
本书由“看理想”深受关注和有影响力的节目“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转化而来,历经主编葛兆光教授和各位作者多次用心打磨而成。本书讲 述的是一种超越国家的,笼括全球的,联系的、互动的、交往的历史,采用了国际化的视野,前沿的理论成果和历史观念,以及好听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本书讲述的也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历史,它与来自西方的各种全球史都不同,摒弃了历史学的任何中心主义,真正呈现了中国历史学者眼中的全球史观。
近些年来,关于全球史的著作陆续出版了不少,但是没有一部是属于我们中国学者自己所叙述的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而本书的出版,弥补了这一遗憾和缺陷,在全球史的学术领域,显现了中国学者的抱负和水准。
◎编辑推荐(作品看点)
★二十余位资深学者,带你打开历史的“任意门”
本套丛书由资深历史学者葛兆光教授主编,除此之外更是邀请到了二十余位堪称一时之选的、对各个领域有着深刻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参与撰稿。如此强大阵容,可谓是前所未有。
★打破国别史的单一视角,既讲述人的历史,同时也观照“物”的历史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以故事为原点,同时也观照“物”的历史,探讨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与彼此之间的联系,讲述全球史中的帝国、战争与移民,商品、贸易与物质交换,宗教与信仰,疾病、气候与环境,大航海之后交错的历史进程。
★改变“欧洲中心”的立场,从中国视角出发看待全球历史
我们不能把不同文明、不同族群和不同国家区隔为互不通融的、在历史上相互之间没关系的若干块。国+国≠世界,欧洲史≠全球史。只有在我们破除了国家本位的束缚、改变了欧洲中心的立场之后,更为丰盛的全球史全景图才得以呈现在我们眼前。
★新增大事年表与参考书目,精选并收录大量配图,内容较音频课程更丰富
语言精炼简洁、通俗易懂。除此之外,本书还为读者提供了大事年表,在每季的最后也增补了每一季相对应的参考书目,精选了百来幅相关图片作为插图,不仅提高了可读性,也营造了强大的历史画面感。
◎推荐语
这本书的目的是要促进大家了解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不仅是拿中国对照外面,也是把中国放在世界里面。我希望这能够蔚成风气,使中国的历史教学研究有更宏阔的眼光,更能思考未来,找到过去跟未来有关的事情。
——许倬云
一般来说,历史学总是有两个崇高理想,其中一个,就是通过国别史追溯民族和国家的来龙去脉,让人们意识到,我们是谁?然而出现在“现代之后”也就是全球化时代的全球史,却希望达成的是历史学的另一个崇高理想,即培养世界公民。
——葛兆光
-
宋神宗
本书是一部关于宋神宗的传记。全书共六章,主要讨论分析了神宗的成长环境、主导的熙宁变法、主持的元丰改制、人事运用、对辽夏的策略等,全面论述了宋神宗的个性特质及在位期间的施政得失。作者认为,宋神宗是一位年轻有为、勤俭无华、勇于改革、行法持衡的有为之君,终其一生志在振起有为、理财富强、兴旺大宋,做了很多前朝君主所不敢做的工作。同时,作者也指出,熙宁变法过于急骤,不仅扰民,而且影响新法的效果;“新旧人两用之”的用人策略又导致其后的政治腐败、财政穷匮,终至金兵南下,徽钦二帝被俘;与辽维持和平,但大举伐夏损失惨重,壮志雄心蒙受挫败,竟因而致病,于三十八岁英年崩逝,壮志难伸,实甚可叹。
-
局外人
什么样的行为是正常或不正常的?如果你在马路上边打手势边自言自语,别人可能觉得你不太正常,当人们看到你的耳机时,可能会觉得你在打电话,又觉得这很正常。类似这样的情形发生在社会的各个角落,覆盖各种各样的群体。
作为最早应用标签理论来解释此类现象的社会学经典,《局外人》用“越轨”来讨论正常或不正常的各种可能性。在大麻吸食者与缉毒警察、舞曲音乐人与听众、驾驶员与交警、学生与老师、小偷与警察等此类局外人或局内人之间,谁来制定规则?谁是违规或越轨者?谁来执行规则?谁来贴越轨的标签?这种标签有何影响?
作为曾经的音乐人,作者用第一手的对话或访谈,生动呈现各个社会群体的亚文化。时隔五十余年后,作者在新版本中分享了他关于越轨问题的最新思考。
-
权力的支柱
“财政-军事国家”论的奠基之作
看英国如何崛起为世界大国
编辑推荐:
《权力的支柱》作者约翰·布鲁尔从财政及公共行政变革的视角来看英国的崛起,突破了英国崛起的“例外论”解释,为研究18世纪英国帝国扩张及国际地位的增长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本书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数据,综合了多位前人的研究,细致地描绘了英国崛起的历程,是研究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
内容简介:
作为一个偏居欧洲一隅、人口稀少的小国,英国是如何在一个世纪之内崛起为世界性的大国的?长期以来,历史学家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然而很少有人像著名历史学家约翰·布鲁尔那样另辟蹊径,以流畅而不失专业的笔触,细致地分析了英国成为现代国家的历程,指出英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原因并不在于政府被削弱,而在于行政力量的增强,特别是税收力量的增强。书中,布鲁尔指出了税收和战争之间的直接联系,提出英国取得欧洲战争胜利的关键正是其行政机构的完善和征税取得的金钱,并引出了英国历史上的一大悖论——英国人引以为傲的自由,恰恰是由复杂的官僚体系支撑的。
这本书因其观点新颖,一出版便引发了学界轰动,书中对18世纪英国的描绘,于世界史学者和爱好者来说深具借鉴意义。
-
认识中世纪手抄本
编辑推荐:
◎ “复古艺术馆”系列新品,美的视界,美的回响
解读世界文化的印记,汇聚艺术与万物之美。聚焦“黄金中世纪”的闪耀篇章,探寻历史中的复古之美,带你重新认识历久弥新的手抄本艺术。
◎ 100余幅彩图,复刻经典彩饰手抄本
全彩印刷,呈现百余部手抄本精美页面,有大众熟知的《凯尔经》《贝里公爵的豪华时祷书》,有黄金装饰、华美奢侈的《埃希特纳赫黄金手抄本》《狮子亨利的福音书》,也有图画生动、故事有趣的《马内塞古抄本》《玫瑰传奇》……
◎ 梳理上千年全球历史脉络,用手抄本的演变串联起艺术史的进程
从古典时代晚期到中世纪晚期,乃至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手抄本从纸草卷轴发展为装订成册的书籍,从色调单一的册子本发展为色彩斑斓、珠光宝气的华丽手抄本,不仅见证了工艺技术的进步,也印证着思想文化的变迁,记录着一段熠熠生辉的人类历史。
◎ 百花齐放的插画艺术与装帧设计,至今仍是插画设计师的灵感源泉
中世纪手抄本中的故事插画、页边装饰、大写首字母,仍然深刻影响着当代艺术设计。古代工匠与画师的巧思造诣,至今仍启发着插画家、设计师的创作。
◎ 精装大开本,独特竖向腰封设计,烫金复刻手抄本的经典纹饰
模拟中世纪手抄本的华丽质感,采用大16开锁线精装,全书可平摊,封面采用压凹技术,独特竖向腰封采用烫金工艺,呈现手抄本的金色纹饰;内文采用128克太空梭哑粉纸,全彩印刷,手感丝滑,色彩还原度高。不仅给你舒适享受的阅读体验,也是一份值得收藏的礼品之书。
内容简介:
本书着眼于中世纪手抄本艺术,梳理了从古典时代晚期到中世纪晚期,乃至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手抄本插画与文字设计的历史脉络,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各时期、各地区手抄本艺术的历史背景、形式特点、发展历程以及文化意义。
从朴素的纸草卷轴,到装订起来的册子本,再到由黄金和宝石装饰、多种珍贵颜料绘制插图的彩饰书籍——在本书复刻的数百幅手抄本插图中,你可以看到古代工匠与画师的高超技艺与艺术巧思,看到文字、插画、版式设计在各时期的演变,以及各民族文化与艺术形式的融合发展,你会理解手抄本为何风靡中世纪,并仍然深刻影响着当代艺术。
-
荒原
【编辑推荐】
《荒原》一书分析研究了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的英格兰荒原观念的变化史。作者维多利亚·迪·帕尔玛是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副教授,本书出版后荣获了多种奖项,包括美国十八世纪研究学会设立的路易斯·戈特沙克奖,该奖项明确规定旨在奖励相关领域的杰出作品,获得此奖充分证明了《荒原》一书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维多利亚·迪·帕尔玛采取了“反风景如画”的态度,对传统上令人恐惧和蔑视的荒原风景进行了描述。她认为,18世纪英格兰的信仰、技术、制度和个人的融合导致了一种有关“厌恶”的文化态度的形成,该文化态度直至今日依然在塑造着我们评估景观的方式。
本书包含的大量插图最早可追溯至17世纪,涵盖了景观研究、艺术和建筑史、地理、历史和科学技术史等多个不同的领域。通过这些材料,作者为我们展示了将沼泽、山脉和森林视作“敌对领土”的概念,她认为这些荒原不是出于任何基本的物理特征,而是由它们所激发的厌恶反应而被归纳在一起的。
【名人评价及推荐】
这部构思绝妙、文笔优美的著作借鉴了一系列学科的知识,审视了自早期现代以来一直被忽视的荒原概念。迪·帕尔玛将荒原理解为自然的荒野和被人为开发后又废弃了的荒地。在农业改良和市场关系大幅变化的背景下,作者敏锐地描绘了对景观的审美反应与不断发展的中央国家权力和新调查技术所带来的压力之间的紧张关系。
——美国历史学会
维多利亚·迪·帕尔玛的作品结合了艺术史、景观学、园林研究、科学史以及其他许多学科的资源,这一学术杰作综合了从土地圈地到审美崇高等不同主题的研究,为揭示当代生态环境挑战的历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拥有精美的插图和令人回味的文字,《荒原》是一部原创的、信息量丰富的、优雅的学术作品,它在关于土地使用的美学价值和道德辩论之间建立了强大而令人惊讶的联系。迪·帕尔玛在众多学科之间自由穿梭,展示了荒原概念是如何长期而多样地塑造了我们的工业现代性,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方面。
——美国十八世纪研究学会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