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文化

  • 厚土

    作者:肖亚洲

    地处晋西黄土高原的山西石楼县,与《人生》、《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的家乡——陕西省清涧县,中间仅隔一条黄河。以《人生》《平凡的世界》为起点,再回头审视这30多年来的中国农村,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昔日的高加林、孙少安们,有着怎样的欣喜与痛感?为时代大潮所裹胁的乡村,又将去往何处?

    作者将自己置身于厚重的土地,用脚步丈量乡村,用眼睛观察现实,用心灵感受农民。水土严重流失的沟壑,暖意犹在的窑洞,陷入困境的红枣产业,游离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新生代农民工,逃婚的农村女青年,试图改变贫苦命运的女羊倌,渴盼电商脱贫致富的作坊主,困顿无望的留守儿童,村支书也娶不上媳妇的光棍村,借高利贷纳彩礼的农民,流于形式的易地扶贫搬迁……

    尽管生存于那样一方闭塞的天地、那样一种恶劣的环境,黄土地上的人们从未丢弃坚强、执着、淳朴、宽厚和善良。黄土高原上的痛和悲,总是带着温暖与坚韧,沉重却不乏希望。本书共八章,作者以包容、客观的立场和眼光,发现和呈现一个“远未实现现代化却漫溢着现代性”的转型期乡村社会生态,解开被现代性的宏大叙事有意或无意忽略了的真实境况。

  • 旧概念与新环境

    作者:梁鹤年

    对所有有志于中国健康城镇化的人,无论是开发、建设、规划、治理各专业的,或甚至只是在城镇里追求美好生活和效率生产的人,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对中国城镇化的机遇与挑战的深度探索。借用梁先生在文中说到的:“城市”一词的英文city,是公民(citizen)的字根,富有公民意识的城市才是真正的好城市,如何在空间利用和分配上培养和发挥公民意识,就是城市规划应有的使命。这本书是有志者必读之书。

    ——仇保兴

    (国务院参事;原住建部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城镇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不同的文明决定了不同的城镇模式。近代西方文明,特别是英语文明,是以“资本主义”为特征的城镇——无论是建筑形式、土地部署、基础设施等都是按增加资本效率和回报来决定;在现代城市里,人渺小而无奈,完全处于被动。西风东渐,中国的城市建设和规划都以西方为范式;连对城市的不满之声也是模仿西方的。

    城市规划聚焦于城市空间的使用和分配,为城市人提供效率的生产和美好的生活空间。本书讨论了古哲的思维如何帮助我们解读现代城市现象和实践现代城市规划,并以此为参照去重新思考人类聚居的意识和意义。作者梁鹤年还提出了“城市人”的理念——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就是通过服务和发挥人的本性(理性和物性),去建设配得上人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聚居之所。

  • 痞子英雄

    作者:[美] 凯文·莫勒(Kevin Maurer)

    ★亚马逊畅销书《艰难一日》作者最新力作

    ★真实讲述战地记者零距离深入阿富汗反恐作战一线战场,

    ★全方位呈现美军特种兵鲜为人知的作战实景与生活点滴。

    战地记者跟随美军特种部队绿色贝雷帽深入战场,独家讲述他们的战地岁月。

    ——卢斯蒂·布拉德利(Rusty Bradley),《坎大哈 之狮》作者

    作者提供了观察美军特种部队的独特视角,生动十足地记录了他们在阿富汗的战斗与生活。

    ——米奇·维斯(Mitch Weiss),著名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

    《痞子英雄》为我们展示了阿富汗战争最真实的一面。

    ——纳撒·艾德蒙森(Nathan Edmondson),《行动》作者

    在战火纷飞的阿富汗战场,这是一支特殊的部队。他们没有攻城拔寨的艰巨任务,也没有刺杀对方首领的一战成名的绝佳机会。他们的对手隐没在每个人的观念中,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担负常规部队所不能胜任的特种侦察、游击渗透、反恐、心理战、协防、民间事务、训练当地警察等非常规作战。

    从某种程度来说,记者笔下的绿色贝雷帽是一支完美的队伍。他们年轻、充满活力,且竭尽所能把事情做到最好。他们遇到的一系列侦察、甄别、训练、民事等问题,就连最有经验的战地指挥官都没办法解决。且受制于一变再变的整体行动计划,他们没有什么自主决定权,只能不停地追着计划行动。

    作为一名士兵,在战场上浴血奋斗是他们的荣耀,驻防在一些没有战斗迹象的乡村是一种近乎耻辱的行为,但不论是在一线战场,还是在暂时没有硝烟的前哨基地,他们都拼尽全力,一如既往地完成部署给自己的各项艰巨任务,与违背了战场原则的各种落后的文化观念和官僚制度作斗争。对于整个阿富汗战争来说,他们作用显著,毫不夸张地说,维护战斗成果的决定权就掌握在他们的手中。《痞子英雄》这本书正是这支特殊部队在阿富汗战区战斗与生活的真实写照。

  • 枪炮、病菌与钢铁

    作者:  [美] 贾雷德·戴蒙德

    为什么现代社会中的财富和权力的分配,是以今天这种面貌呈现,而非其他形式?为何越过大洋进行杀戮、征服和灭绝的,不是美洲、非洲的土著,而是欧洲人和亚洲人?各族群间的生活差异为何如此之大? 对于现代人类、国家间的种种不平等现象,史学家往往存而不论,而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为许多大家熟悉以及想当然的答案赋予了截然不同的含义。

    远古时期,各大陆上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始分道扬镳。中国、中美洲、美国东南部和其他地区对野生动植物的早期驯化,使这些地区的各个族群获得了一种领先优势。 为什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了不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 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出现在其他地区?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至今仍停留在依稀隐约之间。诚然,农业与放牧出现在局部地区,只是对不同族群的不同命运的部分解释,重要的是,发展水平超过狩猎采集阶段的社会,就有可能发展出文字、技术、政府、有组织的宗教,同时也更有可能发展出凶恶的病菌和战争中的强大武器。正是这样的社会在海洋和陆地上进行冒险,以牺牲其他民族为代价,向新的家园不断扩张,人们最熟悉的例子就是欧洲人在过去500年中对非欧洲民族的征服。开始时,这些欧洲人只是想通过航海去寻找贵金属和香料,结果却常常导致对土著人土地的入侵,并通过屠杀和带来的疾病大批消灭了土著居民。

    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演化生物学家、人类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本书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一部真正关于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是对人类生活的完整一贯的叙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本书与戴蒙德的其他两部著作《崩溃》、《第三种黑猩猩》一起堪称为“人类大历史”。本书在2005年国外原版的基础上修订出版,新增“日本人乃何许人也”一章。

  • 独霸中东

    作者:[以色列]雅科夫•卡茨(Yaakov Katz) / [以色列]阿米尔•鲍伯特(Amir Bohbot)

    ·从无人机到卫星,从导弹防御系统到网络战,以色列在将新技术应用于现代战场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独霸中东:以色列的军事强国密码》为我们展示了这个仅有800多万人口的小国是如何长期身处战争环境而不断适应战争形式的变化,并成为21世纪的新型强国的。当然,以色列的“强”并不在体量,而在创新和效率上。

    ·作为21世纪探索战争模式的先锋,面对不断变化的战场,以色列研发出许多新型武器,并通过改装手段保持原有武器的有效性、延续性和致命性。虽然世界各国都在应对同样的挑战,但许多国家纷纷学习以色列的经验,尤其是在武器制造方面。可以说,以色列已成为全世界的武器研发实验室。

    ·以色列是如何做到这些的?这些研发成果在军事上和地缘政治上会产生哪些影响?这正是雅科夫•卡茨和阿米尔•鲍伯特在书中讨论的重点。作者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并同以色列国防体系保持着密切联系,本书可以说是一份来自前线的调研报告。

  • 科技之巅

    作者: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从2001年开始,每年都会公布“10大突破技术”,即TR10(Technology Review 10),并预测其大规模商业化的潜力,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的重大影响。

    这些技术代表了当前世界科技的发展前沿和未来发展方向,集中反映了近年来世界科技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将引领面向未来的研究方向。其中许多技术已经走向市场,主导着产业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

    正如《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主编JasonPontin所说,突破性技术的定义非常简单,那就是能够给人们带来高质量运用科技的解决方案。有些技术是工程师们天才创意的结晶;而有的则是科学家们对长期困扰他们的问题所采取的诸多尝试的集大成者(比如深度学习)。评选“10大突破技术”的目的不仅仅是向人们展示新创新成果,同时也是为了强调是人类的聪明才智促生了这些创新技术。

    本书收集了2012年~2016年的50大突破技术。这些技术是为解决问题而生,将会极大地扩展人类的潜能,也有可能改变世界的面貌,值得在未来十年内给予特别关注。

  • 低欲望社會

    作者:  [日] 大前研一

    當台灣經濟呈現疲弱的L型

    低欲望、新平庸正在帶領我們向下沉淪

    薪資凍漲、未來不明,

    新世代「向內、向下、向後」,

    喪失成功欲,只在乎小確幸。

    現在,不工作、不結婚、不出門是常態,

    這就是「低欲望社會」!

    本書作者大前研一被英國《經濟學人》譽為「世界五大管理大師」,也是其中唯一的亞洲人。這位「策略先生」在本書提出其他國家未曾有過的獨特現象:低欲望社會,這是經濟面臨的根本問題,不只是不景氣的緣故,或是通貨緊縮或通貨膨脹所造成。

    什麼是「低欲望社會」?大前研一在本書深入探討這個社會現象,由於人口超高齡化、少子化、無欲無求的年輕人不斷增加,日本超前世界各國面臨這個現實問題。在「低欲望社會」中:

    ・ 出社會工作幾年後,薪水也沒什麼漲。年輕人不願意背負風險,不像從前世代一樣願意獨立購屋,背負幾千萬的房貸。現在自有住宅的人,不是請父母幫忙出錢,就是改建父母的房子。

    ・ 晚婚化、少子化,人口持續減少,導致人力不足;另一方面,又面臨人口超高齡化的問題。年輕人喪失大志、草食化;老年人活力十足,到處都是老年管理高層或高齡領導人。

    ・ 喪失物欲、成功欲,對於「擁有物質」毫無欲望。年輕男性不買車,年輕女性平時只選購Zara等平價時尚,在家就穿運動服。在這個用幾個銅板購買超商飯糰、麵包或便當,隨便吃個一、兩餐就能活下來的社會,出人頭地的欲望也比先前世代降低不少。

    ・ 國民持有大量的金融資產,企業也有高額的內部準備金,卻未能有效運用資金。貸款利率低於1%也沒人想借,無論是貨幣寬鬆政策或公共投資,無法提升消費者信心,撒再多錢也無法改善經濟。

    面對「低欲望社會」的問題,就算股票持續大漲也不是高興的時候。但大前研一也指出,並不是要指責年輕人欲望低落,因為這種無欲無求的傾向,在時代脈絡之下,也是一種合理的選擇。必須思考的是,身處於「低欲望社會」,國民與企業應該如何因應。

    「低欲望」的年輕族群,對企業帶來嚴重影響,其後的世代可能也擁有類似的價值觀。企業必須確實分析他們的想法及行為,精準掌握他們的價值觀,重新擬定各種策略及商業模式。

    在本書,大前研一除了深入剖析「低欲望社會」的各種面向,也提出相對應的解決策略。他引述歐美有類似先例國家的做法,針對欲望低靡、人力不足、都市再開發、閒置土地再利用、冷清觀光地再現榮景、刺激「熟齡大人」消費、人才培育、學校轉型等問題提供實際建議。

  • Homo Deus

    作者:Yuval Noah Harari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Yuval Noah Harari, author of the critically-acclaimed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and international phenomenon Sapiens, returns with an equally original, compelling, and provocative book, turning his focus toward humanity’s future, and our quest to upgrade humans into gods.

    Over the past century humankind has managed to do the impossible and rein in famine, plague, and war. This may seem hard to accept, but, as Harari explains in his trademark style—thorough, yet riveting—famine, plague and war have been transformed from incomprehensible and uncontrollable forces of nature into manageable challenges. For the first time ever, more people die from eating too much than from eating too little; more people die from old age than from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more people commit suicide than are killed by soldiers, terrorists and criminals put together. The average American is a thousand times more likely to die from binging at McDonalds than from being blown up by Al Qaeda.

    What then will replace famine, plague, and war at the top of the human agenda? As the self-made gods of planet earth, what destinies will we set ourselves, and which quests will we undertake? Homo Deus explores the projects, dreams and nightmares that will shape the twenty-first century—from overcoming death to creating artificial life. It asks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s: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And how will we protect this fragile world from our own destructive powers? This is the next stage of evolution. This is Homo Deus.

    With the same insight and clarity that made Sapiens an international hit and a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Harari maps out our future.

  • Weapons of Math Destruction

    作者:Cathy O'Neil

    A former Wall Street quant sounds an alarm on mathematical modeling—a pervasive new force in society that threatens to undermine democracy and widen inequality.

    We live in the age of the algorithm. Increasingly, the decisions that affect our lives—where we go to school, whether we get a car loan, how much we pay for health insurance—are being made not by humans, but by mathematical models. In theory, this should lead to greater fairness: Everyone is judged according to the same rules, and bias is eliminated. But as Cathy O’Neil reveals in this shocking book, the opposite is true. The models being used today are opaque, unregulated, and uncontestable, even when they’re wrong. Most troubling, they reinforce discrimination: If a poor student can’t get a loan because a lending model deems him too risky (by virtue of his race or neighborhood), he’s then cut off from the kind of education that could pull him out of poverty, and a vicious spiral ensues. Models are propping up the lucky and punishing the downtrodden, creating a “toxic cocktail for democracy.” Welcome to the dark side of Big Data.

    Tracing the arc of a person’s life, from college to retirement, O’Neil exposes the black box models that shape our future, both as individuals and as a society. Models that score teachers and students, sort resumes, grant (or deny) loans, evaluate workers, target voters, set parole, and monitor our health—all have pernicious feedback loops. They don’t simply describe reality, as proponents claim, they change reality, by expanding or limiting the opportunities people have. O’Neil calls on modelers to take more responsibility for how their algorithms are being used. But in the end, it’s up to us to become more savvy about the models that govern our lives. This important book empowers us to ask the tough questions, uncover the truth, and demand change.

  • 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作者:Arlie Russell Hochschild

    Arlie Hochschild is best known for her contributions to the domestic division of labor (The Second Shift), emotional labor (The Managed Heart), the rationalization of the home (Time Bi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private life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Intimate Life, The Outsourced Self). In her latest book, 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Hochschild takes her notion of “feeling rules” to Louisiana, exploring the emotional foundations of right wing politics (The Tea Party and support for Donald Trump) by studying divergent responses to one of the most pressing issues facing the region –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n the basis of her fieldwork, conducted between 2011 and 2016, Hochschild advances the “deep story” of supporters of the American right: “…the shifting moral qualifications for the American Dream had turned them into 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afraid, resentful, displaced, and dismissed by the very people who were, they felt, cutting in line.”

  • 理性选民的神话

    作者:  [美] 布赖恩·卡普兰

    民主是什么?国家任何事务皆由公投直选来决定,就真能产生能令大多数人满意的政策吗?民主真是一剂政治万灵药吗?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布赖恩·卡普兰在这部被誉为“过去二十年里公共选择领域好的两本或三本书之一”的著作中,颠覆了人们对于民主的传统观念,提出选民非但不是理性的,而且由于他们对于现实根深蒂固的错误的认识,选民最终的选择往往是糟糕的。所以,投票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 在一起:中国留守儿童报告

    作者:南方周末

    《在一起——中国留守儿童报告》是为中国6100万农村留守儿童而作。这本书直面全国各地农村中被命运抛在“孤岛”上的儿童,他们茕茕孑立的身影、需要保护的眼神敲打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他们的日记和书信里,满满都是对家人的思念、对亲情的渴望。本书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深刻剖析了“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从国家治理改革的高度上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之道。书中收录的几十篇“留守儿童”日记感人至深,马伊琍等社会爱心人士也在书中撰文吐露心声。

  • 看见·看不见

    作者:翟红刚 / 秦翼

    人们常说文人是一个社会的良心,摄影师何尝不是?《看见·看不见》所展示的,是一大批中国顶尖的报道摄影师,用他们的正义和良知,持续不断地对社会和现实的观照。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不愿意看见的,关注的力量才得以发挥和扩散。影像和文字的呈现,是为思想提供养料,令观者动容,启发和思考。在混乱中挖掘真相,在质疑中展示真实,在困境中发现希望,也许这就是“看见看不见”背后的奥义吧。

  • 不会说话,你就输了

    作者:墨陌

    当你和上司提及你对公司发展意见时,却被泼了一脸冷水;当你向下属传达项目技术要求时,他们却爱理不理;当你和你的孩子交谈以期他们健康成长时,却没有任何功效;当你和你的爱人说道自己对生活的期待时,却总是被冷落……这本书会告诉你如何更好地与别人沟通,教你说哈的艺术,赢得更好的生活。

  • 战略

    作者:[英] 劳伦斯·弗里德曼

    【内容简介】

    ·

    劳伦斯•弗里德曼在《战略:一部历史》一书中,运用其一贯极富吸引力和洞察力的描述,通过浩瀚的战略思想史,讲述了战略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各个方面的过程。

    ·

    弗里德曼以战略的起源为开端,从圣经、古代希腊神话、孙子和马基雅维利身上寻求深刻见解。在接下来对军事战略的权威描述中,他引领读者浏览了从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核战略家,直至反叛乱和新军事革命时期的诸多作品。他从马克思对政治的革命性分析入手,对政治战略展开分析,直至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随后,弗里德曼对商业战略展开了全面的历史叙事,涵盖了从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阿尔费雷德•斯隆到彼得•德鲁克等所有的重要改革家。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他讲述了当代社会科学正在重塑我们对战略这个概念的理解。

    ·

    战略的核心问题是,我们是否有可能操纵并塑造环境,抑或只是成为不可抗拒力量的受害者。弗里德曼在书中一次又一次地证明,环境生来具有不可预知性——由于偶发事件、对手干扰或盟友失误——使得战略既具挑战,又富戏剧性。很少有哪个军队、企业或国家能够接二连三地预测事态发展,相反,它们只能在一系列情形中摸索前行,每一次实践都不可能与预期相吻合。在此过程中,它们要不断地重新评估包括终极目标在内的最初战略。因此,本书向读者展示的战略是流动的、灵活的,它受制于起点,而不囿于终点。

    ·

    本书气势恢宏地概述了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战略理论,从大卫使诈击败哥利亚,直至当代经济领域中运用的博弈论,这部精彩的巨著总结了古往今来对战略的反思。

    【媒体推荐】

    ·

    (弗里德曼的)著作在取悦专家的同时仍然能为普通读者所理解,这对于驾驭此类体裁来说是种难得的本事。正因为如此,他写出了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棒的一本有关战略的书籍。——《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

    ·

    权威……渊博的学识和密集的论点。——《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

    这是一部蕴含着惊人的视野、学识以及重于一切的智慧的著作。——《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

    全面而有力的战略概论……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清爽文字——无论是对于广告宣传策划师还是军事计划制订者都助益无穷。——《柯克斯评论》(Kirkus Reviews)

    ·

    劳伦斯•弗里德曼爵士长达750页的代表作《战略:一部历史》堪称一部不按字母顺序编纂的百科全书,字里行间处处耐人寻味……虽然弗里德曼此前的一些著作对大战略已多有阐述,但是《战略:一部历史》却把读者放到了战略层面,使之成为大战略的一个子集。——《新标准》(New Criterion)

    ·

    《战略:一部历史》无疑是我多年以来读过的最雄心勃勃的书了……任何人都会对其中的某些内容提出异议,但没有人能否认它带给自己的充实感和智力挑战。它将会作为经典留存于世。”——马克•斯托特,《战争困境》(War on the Rock)作者

    ·

    《战略:一部历史》是由一位英国军事史学家打造的一部雄心勃勃且卷帙浩繁的巨著,他曾就核武器与冷战战略、马岛战争、当代军事以及其他战略主题撰写过大量内容优秀的著作……弗里德曼以令人钦佩的坦率态度告诉我们,他在1994年就拿到了本书的出版合同,而且“开始时写作思路总是不顺”。看看令人生畏的主题涵盖范围,这完全可以理解。再看看他在诠释这一主题时所表现出的睿智和解析才华,等待也是很值得的。——《每日野兽》(The Daily Beast)

    ·

    一部杰作……具有非凡的洞察力,语言极其透彻,弗里德曼的巨著是政治理论领域一项严肃的学术研究,它跨越多个领域,对军事规划、战略系统和权力本质感兴趣的人都会被它吸引。——《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

    这是一次非凡的战略探索……充满惊喜,凸显无以伦比的博学。这部睿智的作品让我们明白,世界上最懂战略的人也许是那个对战略最不在意的人。——《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

    ·

    这是一项博学的、百科全书式的研究,必然会成为学科标杆。——《战略与经营》(strategy + business)

    ·

    这是一部迷人的作品,回顾了我们创建明智决策时所能用到的各种工具。——谢里丹•乔宾斯(Sheridan Jobbins),世界经济论坛博客

    ·

    劳伦斯•弗里德曼展现了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世界领先战略思想家,他认为相比权力平衡,战略在更大程度上是源自形势的核心艺术。——约瑟夫•奈,哈佛大学教授,《权力大未来》作者

    ·

    这是一次历经古往今来、世事变迁,有关战略思想含义和结果的非凡浩大之旅。弗里德曼在该领域堪称大师,他凭借卓越的能力解开了有关战略复杂性和各种悖论的诸多曲折。——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阿德莱•史蒂文森(Adlai E. Stevenson),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

    ·

    这是一部绝妙之作——战略领域的顶尖社会科学家全面、深刻地综述了战略的本质。从战略来看:历史是清晰而冷静的,时而可悲,时常讽刺,给人启示。

    ——菲利普•罗比特(Philip Bobbitt),《阿基里斯之盾:战争和平与历史进程》

    (The Shield of Achilles:War, Peace and the Course of History)作者

    ·

    这部内容充实、全方位的作品阐释了“战略”历史的各个维度……如此雄心勃勃的探索为读者提供了战略研究领域的实用入门之道。——《选择》(CHOICE)

  • 经济学思维

    作者:李子旸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增长。回首出发时的状态,无论从哪方面比较,我们都会意识到,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全方位的、脱胎换骨的。虽然如此,经济发展毕竟是最主要的外在表现。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最为有利和有力。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深入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在变革中出现的一系列经济现象,并给出了相应的经济学解释。

    李子旸先生不仅懂得经济学的一般原理,而且能将原理应用到生动而复杂的现实中去,从而展现事物的丰富内涵。在今天,背诵原理的人不少了,懂得运用才见真功夫。

    ——薛兆丰

    在今天,人类正在卷入越来越广泛的协作中,仅靠直觉做出的简易判断,通常都是不牢靠的。我们必须用理性面对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运用经济学思维思考问题。这样做,得出的结论有时会反直觉,毁三观,但这其实就是一个帮助你破除蒙昧,重塑三观的过程。

    想把自己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个理性人,其实很难。好比我自己,有太多普通人的毛病,改起来犹如剥皮抽筋。其中两大关节:从空想完美之境,到定义并解决问题,这是思维模式切换;遏制傲娇心态,多方营求协作,这是行为模式切换。若不是经济学的独特魅力给了我足够的力量,几乎坚持不下去。

    李子旸老师是罗辑思维的长期专栏作者,他的新书《经济学思维》讲了一个浅显道理:做事情也好,思考问题也罢,都要从收益与成本的角度分析问题,强调合作,减少对抗。做一个用经济学思维思考问题的理性人,就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罗振宇

    李子旸老师从事经济研究工作多年,他的文章我大都看过,多数观点我都赞同。少数观点不一致时,我们在饭局上也会争论,争论的结果是,他要么用道理说服我,要么用诡辩击垮我。虽然跟朋友交流时他是这样一个时而才华横溢,时而流里流气的人,但他严肃对待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我是极力赞同的:用经济学思维来思考问题。这是做一个自由人的第一步,强烈推荐这本《经济学思维》,相信这本书能帮你走出这第一步。

    ——罗永浩

  • Small Great Things

    作者:Jodi Picoult

    Ruth Jefferson is a labor and delivery nurse at a Connecticut hospital with more than twenty years’ experience. During her shift, Ruth begins a routine checkup on a newborn, only to be told a few minutes later that she’s been reassigned to another patient. The parents are white supremacists and don’t want Ruth, who is African American, to touch their child. The hospital complies with their request, but the next day, the baby goes into cardiac distress while Ruth is alone in the nursery. Does she obey orders or does she intervene?

    Ruth hesitates before performing CPR and, as a result, is charged with a serious crime. Kennedy McQuarrie, a white public defender, takes her case but gives unexpected advice: Kennedy insists that mentioning race in the courtroom is not a winning strategy. Conflicted by Kennedy’s counsel, Ruth tries to keep life as normal as possible for her family—especially her teenage son—as the case becomes a media sensation. As the trial moves forward, Ruth and Kennedy must gain each other’s trust, and come to see that what they’ve been taught their whole lives about others—and themselves—might be wrong.

    With incredible empathy, intelligence, and candor, Jodi Picoult tackles race, privilege, prejudice, justice, and compassion—and doesn’t offer easy answers. Small Great Things is a remarkable achievement from a writer at the top of her game.

  • 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

    作者:[美] 大卫·哈维 (David Harvey)

    《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是大卫•哈维笔下“最危险”的一本书,也是韩毓海眼中一本“催人泪下”的经济学著作。

    近250年来的经济增长是人类社会的常态吗?

    是什么导致了全球人口长期失业问题?

    是什么让欧洲和日本经济陷入衰退旋涡?

    是什么导致中国和印度和其他金砖国家的蹒跚前行?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重读马克思的《资本论》?

    在西方社会,资本主义如同人们呼吸的空气,极少有人思考其好坏并提出质疑。但了解资本主义的成败根源,对了解其未来和全球经济因此受到的巨大影响至关重要。

    在这本书中,大卫•哈维用自己的深刻洞察揭示了资本引擎的隐藏的运作方式——以及可能将资本主义引向灭亡的矛盾。

    在对当今世界发生的一切做精辟描述的同时,当代《资本论》最权威的研究者大卫•哈维,在本书中揭开了资本主义核心矛盾——如以超出投资的手段积累资本的驱动力;其利用节省劳动力的新技术,并因此造成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被剥夺;以及其掠夺自然直至毁灭自然的冲动。这些矛盾与压力造成:全球人口长期失业问题,欧洲和日本经济的陷入衰退旋涡,以及中国和印度和其他金砖国家的蹒跚前行。

    短期内这些矛盾不会产生破坏性:历史上资本主义不断在新面具下重组自身,并由此产生危机。但是长期来看,资本主义能否在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下继续生存?哈维认为种种迹象不容乐观,并且表象具有欺骗性,许多资本矛盾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得到控制,而另一些则威胁到了资本体系的核心。本书提出了理解世界的方法,并且为迈向更为公平﹑理性和可持续的社会提出了17个纲领性的建议。

    正像我曾经建议:人们应该从第三卷开始,“倒着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一样,现在,我建议读者从哈维这本书的第三部分开始自己的阅读。因为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中,哈维方才最为充分地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才华,那是心灵的呼号,是真理的祈愿——而借助译者的文笔,我们很难不被这种良知、思想与才华所打动,必须承认,有些段落催人泪下。

    韩毓海 北京大学教授、《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作者

    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诊断师之一,哈维以少见的历史洞见和清晰逻辑分析了资本主义不同层次的矛盾及其社会后果,把别样社会想象这个问题直接提呈到每一个读者的面前。这是每一个关心这个时代全球命运的人都应该阅读的资本主义ABC。

    胡大平 南京大学教授

    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当下的危机、资本的运作逻辑及其潜在矛盾,哈维的诊断要比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更具挑战性,也更贴近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性和人道主义精神。

    陈宜中 台湾“中研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8年以来蔓延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让许多人更渴望理解与改变世界。享誉世界的学者大卫•哈维用他的一系列著作为我们展示了开放的、吸收各门学科成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而本书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从辨识矛盾、解释危机到发掘出路,这本书是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必读著作。

    万毓泽 国立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哈维是学院派的激进人士,他的写作充满事实及深思熟虑的想法。

    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

    在精准的时点呼吁推翻资本主义……优美之作……神气活现,趣味盎然。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重新阐释马克思学说的活力之作……充满关键洞见和脱俗的分析。

    社会主义劳工报(Socialist Worker)

    以动态的方式重写马克思……充满关键洞见与打破传统的分析。

    每周之书(Book of the Week)

  • 未来简史

    作者:[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进入21世纪后,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智人面临着新的待办议题:永生不老、幸福快乐和成为具有“神性”的人类。在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颠覆我们很多当下认为无需佐证的“常识”,比如人文主义所推崇的自由意志将面临严峻挑战,机器将会代替人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更重要的,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最大的一次改变,绝大部分人将沦为“无价值的群体”,只有少部分人能进化成特质发生改变的“神人”。

    未来,人类将面临着三大问题: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如何看待这三大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

  • 统计学的世界

    作者:[美] 戴维·穆尔 / [美]威廉·诺茨

    【编辑推荐】

    作为通识教育,人人都该懂点儿统计学!

    通俗、易懂、实用的统计学,助你培养统计思维!

    【内容简介】

    统计学的思想和各种统计数据对政府、社会乃至我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甚至超乎你的想象。通过阅读本书,你将会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更完整、更清晰的认识。

    这不是一本讲述干巴巴的统计学理论的书,它主要介绍统计学概念的应用及其对日常生活、公共政策和许多其他领域的影响。书中没有烦琐的公式、图表和计算,你只要看得懂而且会解简单的方程式就足够了。本书着重于启发思考,这比生搬硬套地使用数学公式更有助于训练看问题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

    本书把统计学概念分成四个部分来呈现:数据的生产、整合数据、机会与概率、统计推断。

    本书一点儿也不乏味,恰恰相反,它是那样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地把统计学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呈现在你面前。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简单的练习和知识普及,能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增长统计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这是一本能给你带来阅读乐趣的书,也是一本能让你更睿智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