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文化

  • 记忆

    作者:[美] 埃里克·沃格林

    《记忆》(Anamnesis)一书在沃格林的智识生涯中,地位相当独特。一般来说,他很少有兴趣去回顾之前已经发表过的东西,甚至,一旦兴趣不再,他连篇幅巨大的《政治观念史》都懒得筹备发表。那么,《记忆》这部以回望和盘点、而不是闯进新领域的作品,就值得读者们注意了。

    原书于1966年以德文刊行,从写作顺序上位于《政治新科学》和《秩序与历史》前三卷之后。在这部枢纽性的著作里,既有沃格林对与社会学家阿尔弗雷德•舒茨的交往、对自身童年经历的现象学式追忆,有他就政治观念史中的重要议题所进行博学式的考察,还有从秩序观念史考察拓展开去的“意识哲学”理论。

    沃格林亲自编修的这本书,并非单纯的旧文重刊。有心人想必能从中看出,沃格林是如何从其思考的出发点——胡塞尔现象学——逐步推进到对西方政治观念史的研究。同时,这部重新定向之作,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沃格林一生的思想事业。

  • Little Fires Everywhere

    作者:Celeste Ng

    In Shaker Heights, a placid, progressive suburb of Cleveland, everything is planned - from the layout of the winding roads, to the colors of the houses, to the successful lives its residents will go on to lead. And no one embodies this spirit more than Elena Richardson, whose guiding principle is playing by the rules.

    Enter Mia Warren - an enigmatic artist and single mother - who arrives in this idyllic bubble with her teenaged daughter Pearl, and rents a house from the Richardsons. Soon Mia and Pearl become more than tenants: all four Richardson children are drawn to the mother-daughter pair. But Mia carries with her a mysterious past and a disregard for the status quo that threatens to upend this carefully ordered community.

    When old family friends of the Richardsons attempt to adopt a Chinese-American baby, a custody battle erupts that dramatically divides the town--and puts Mia and Elena on opposing sides. Suspicious of Mia and her motives, Elena is determined to uncover the secrets in Mia's past. But her obsession will come at unexpected and devastating costs.

  • 人类的终极命运

    作者:(英) 乔治·扎卡达基斯

    我们跟随着人工智能发展的脚步正走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之巅。

    在这本书中,作者别出心裁地从文学、哲学和计算机科学三个方向探索了人工智能。他打开历史的时光隧道,带我们回到到旧石器时代,探索人类祖先心智的演化过程。接着又转向心灵哲学和神经科学,追随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先贤的脚步研究他们对于心智的理解。随后通过回顾计算机技术史,展望未来计算机发展的无限可能。书中援引了大量文化艺术作品,从古代神话到文学经典再到今天的科幻大片,帮助我们理解从古至今文化艺术中的故事是如何起源的,它们和我们当下的认知系统还有人工智能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人工智能思想从何而来,又会把人类引导向何方?

    西方文明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

    计算机离获得自我意识还有多远,一旦他们获得自我意识会发生什么?

    ……

    这本书用一种全新的、更为浪漫的方式审视人工智能,让我们得以在庞大的信息洪流中,静心凝神跟着作者的思路以历史视角探究心智起源,寻找文学叙事、哲学与科技之间的紧密连接,人工智能发展的商业价值,以及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伦理、道德、法律层面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作为数字时代的公民不可缺少的一课。

  • 中国二十问

    作者:古兵

    《中国二十问》是央视“面对面”栏目主持人古兵的记录之书。本书分四部分,选择了古兵对社会新闻、国家决策、文化、体育四个领域的热点人物的访谈,既有轰动一时的大案、要案的主要当事人,也有普通民众,更有相关领域的名人名家。作者通过文字和影像,表现出目前社会时代的剪影和切面,让生活在不同层面的人们去了解这个时代的真实印记,让读者能以批判的视角来思考生活、探究艺术、关注社会,发人深省。

  • 城市的品格

    作者:(美) 迈克尔·布隆伯格

    经济增长与城市清洁的空气可以兼得吗?

    过去,城市经济发展依赖于留住各种企业,并通过刺激措施吸引新企业进驻。但在21世纪,企业流动性更强,全球联系更紧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全新且更为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应该首要关注如何吸引人。这就触发了城市之间的竞争——哪座城市的更好、街道更、公园更大、公共交通更发达、空气更清洁?

    在《城市的品格》一书中,纽约前市长布隆伯格与环保运动领导人波普以乐观视角看待气候变化引发的挑战,指出了他们认为更有前途的解决之道,并为实现目标提出了现实的方案。布隆伯格与波普以自己的经历为素材,分享了他们在政府、企业,以及政治运动中的切身体会,并据此规划出了一张路线图,来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史上极其复杂的挑战。他们就这样从根本上扭转了人们对于气候变化的常规思式:由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由党同伐异转变为实事求是,由算计成本转变为重视收益,由放眼未来转变为关注当下,由心怀恐惧转变为满怀希望。

    在三届纽约市长任内,布隆伯格在这座全球颇受瞩目的城市实践了一系列大手笔的提升城市环境的举措,其中许多获得了成功。在书中,布隆伯格分享了不少成功经验,包括更换白屋顶,优化建筑规范;提供清洁的供暖;设立步行街,构建公共空间;交通,共享街道;恢复,重建自然屏障等,这些措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城市的发展颇具借鉴意义。

  • 激荡三十年

    作者:吴晓波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本书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著作,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整部书稿中都体现得极为真切和实在。作者用激扬的文字再现出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

    作者不是将一些事件、人物孤立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笔下的历史是可以触摸的,是可以被感知的,它充满了血肉、运动和偶然性。他把人物和事件放在一个国际和国内的政策、社会和当时的现实这样的大背景中,以整体和个别相结合的描述手法,将一部中国企业的曲折发展历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 人类的财富:什么影响了我们的工作、权力和地位

    作者:(美)瑞安·埃文特(Ryan Avent)

    劳动力充裕时代即将来临,

    历史的斗争再度上演。

    这是一场关乎个体的斗争:

    我的工作被机器取代了,怎样才能满足生活所需?

    我该如何教育孩子追求幸福的生活?

    我感觉城市的大门正在向我关闭,未来何去何从?

    也是一场关乎社会的斗争:

    政府应当如何向富人征税?

    发达国家是否欢迎来自贫困地区的新移民和新兴国家的企业?

    我们如何让孩子理解工作的意义,而不至于落入社会的虚无状态?

    我们谁都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工业革命,直至现在。

    数字技术正在改变经济的每一个角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做事的方式、做事的人,以及工作带来的报酬。在本书中,瑞安·埃文特带来了对于当下主要经济问题的最新研究和报告:现代世界是否可以管理科技变革的方方面面,就像应对19世纪破坏社会经济格局的那次动荡一样。

  • 读懂中国改革(5如何应对未来十年)(精)

    作者:厉以宁//林毅夫

    读懂中国改革(5如何应对未来十年)(精)将改革进行到底,《读懂中国改革》系列汇集厉以宁、吴敬琏、林毅夫、周其仁、郑永年、夏斌、巴曙松、黄益平……深度解读当下经济社会与改革热点话题,带你精准把握政经时局大走势未来经济走势是L型还是U型?增速下滑的底部在哪里?中国会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产阶级的焦虑如何解除?中国正在走向大国崛起,但并不是表示前方是坦途。相反,供给侧改革、金融体系改革、创新创业、实体经... 
  • 国家行动

    作者:程琳

    光天化日,两歹徒持枪行凶,一分钟内三死一伤……离奇枪声揭开了益州涉黑的深幕。层层抓捕,次次失利,A级通缉令四年无果,究竟谁是内线?有“省委第二组织部长”之称的“红顶商人”为凶杀案背书,一批政法干警被拖下水,案件越来越扑朔迷离。

    历时三年,抓捕86人,涉案400亿,牵连76家企业;“一案带多案”,深挖余罪,大老虎浮出水面;落马官员厅级6人,省部级2人,正国级1人;“异地用警,直接指挥”,横跨11省市,奔波十万里。大时代惊心动魄的国家演义,又一部涤荡人心的反腐大剧,让你在深思中感知灼痛。

  • 过度的医疗

    作者:【德】尤格·布莱克

    很多情况下,

    个人能为自己健康所做的贡献,

    比现代医疗更多。

    人获知的信息越少,接受治疗的频率就越高——这是从医生那里注意到的现象。从谈话、信件再到亲切提示,他们向我揭示了许多过度治疗的情况。受体系影响,人们都会或多或少地经历无效的医疗流程。

    必须承认,现代医疗有很多好处。但是,在我们把健康交给现代医学的同时,保持对过度医疗的谨慎和客观的态度,会远比盲从更加有益。

    --------------------------------------------------------------------------------------------------------------------

    ★ 普及医疗知识、提升就医品质、规避看病误区、节省医药开支

    ★ 在德国,本书相当于医疗界的“吹哨人”,“过度医疗”的概念第一次被大众认识和了解。

    ★ 德国最佳医药记者代表作,德国非文学类图书排行榜前十

    ★ 人获知的信息越少,接受治疗的频率就越高;人获知的信息越多,就越不需要依赖医疗!我们将不会也不愿意为过度的医疗买单!也不会再去争着吃药、抢着看医生!

    ★ 候诊室最佳读物。——《Brigitte》(德国女性杂志)

    ★ 知识就是最好的医疗。读完这本书,可以更全面地考虑是否要接受手术。——《健康生活》(Stern Gesund Leben,《明星周刊》旗下杂志)

  • 街角食界

    作者:[法]让-弗朗索瓦·马莱

    嗨,你点的全球小吃套餐到了,快来取!——

    集美味、人味、文化味于一身的全球街头小吃套餐,最是人间值得事!

    ••••••••••••••••••••••

    殳俏(悦食中国创始人、作家、编剧)、Pan小月(前下厨房App内容主编、美食博主)、野食小哥(B站百大美食Up主)联袂推荐!!

    ••••••••••••••••••••••

    ✌ 中文世界首部街头小吃摄影集!法国“食神”震撼巨作!作品全球销量超200万册、“每10秒就卖出1本”!

    ★ 法语世界 家喻户晓的“食神”,比肩日本的二郎(二郎寿司)、中国的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美国的M.F.K费雪(《写给牡蛎的情书》)、英国的戈登·拉姆齐(《地狱厨房》)!

    ✌ 跨多界美食家,出版近百部与食物相关的作品!法国官方电视台、《嘉人》《名利场》《外滩画报》多次报道!

    ★ “美食也是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它能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宗教、经济和艺术。”——让-弗朗索瓦·马莱

    ✌ 15年走遍世界60多个珍奇角落、近400幅超清食物×食客×街头小贩特写诱惑双眼!

    ◤从东京到曼谷,从哥本哈根到罗德里格斯岛,从索维拉到瓦哈卡,从塔希提岛到伊斯坦布尔……筑地鱼市的金枪鱼汤底荞麦面、曼谷街边的最强炒饭、挑着扁担游走的越南粉摊、塔希提岛神秘炉灶的烤物、墨西哥亡灵节墓地旁售卖的神秘食物、摩洛哥古巷深处的塔吉锅、滋味清奇的秘鲁“老虎奶”……◢

    ✌ 384页全彩考究印刷✚MOOK般的阅读体验✚特别附赠75道绝品心动食谱小册子 !舌尖在跳舞!

    ✌ 认识一个国家最好的方式就是走上街头!远离精致摆拍!反对口味均一!真实呈现30多个国家及地区独特的文化认同&人间烟火!

    ★ 无滤镜纪实背后是真实的人生百味和生活艺术,堪称图片版《街头绝味》&《人生一串》!

    ✌ 献给每一个曾被街头小吃治愈过的人!向平凡致敬!人间很值得!!!

    ————————

    【内容简介】

    街头小吃堪称城市之魂。

    在这个压力爆棚的星球,街头小吃以最简单直接的形式给每个人以脱缰欢呼的治愈,构成每一座城市独特的风景线!

    无论是露天市场,还是街边小摊,认识一个国家的最好方式,就是走上街头。

    作为一种生活艺术和古老传统,街头小吃不同于口味标准化的快餐,代表着强烈的文化认同。

    通过享誉全球的百万册畅销书作者、米其林大厨和美食作家让-弗朗索瓦·马莱的镜头,见证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60多个城市的近400幅引人注目的人物、街景和食物照片,记录全球街头美食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其背后的异域风情和人情冷暖,犹如品尝美味一般教人好奇、沉溺、深陷其中。

    ••••••••••••••••••••••

    还等什么,赶快开启这场街头美食文化盛宴吧!!!

  • 众神降临之前

    作者:[英]安德鲁•鲁宾逊(Andrew Robinson)

    ※ 失落文明系列丛书第6本,裸脊锁线,附大事年表、精美插图

     这本精心创作、配有精美插图的图书对印度河文明做出了很好的介绍……作者丰富的背景知识、对最新研究资源的介绍、简洁但引人入胜的写作风格,让这部新作品成为了这方面研究的重要大众作品。——《选择》

    【编辑推荐】

    古印度文明广为人知的历史始自吠陀时代,而吠陀时代以前,在印度河流域,还曾经出现过一个 “印度河文明”。1924年,印度考古调查局局长的一篇文章使该文明出现在大众视野范围内,他在这篇文章中称,“考古学家们极少能够有机会……可以偶然发现一个被世界遗忘已久的文明的遗迹。看上去,此时此刻,在印度河平原上,我们就站在新发现的门槛上”。

    ·

    本书是印度河文明的专著,在这里它不再是作为一个引言或者起源出现,也并非只有只言片语的叙述,作者鲁宾逊以严谨、精炼的语言为我们一一展示了与印度河文明考古工作相关的成果。时至今日,印度河文明出土的印章上的文字、字符依然没有被破解,在这个文明周身环绕了太多的谜团,也正因如此,它的魅力在沉寂4000年后依然不减。

    ·

    【其他推荐】

    鲁宾逊的新书内容丰富而有说服力……书中每个章节介绍了这个引人入胜的文明的一个面向,从宗教、社会、艺术、贸易、农业,到起源、消失、再发现……这本书是对印度河文明的全面记述,文字简明、易于阅读,是一本非常优秀的读物。

    ——《当今世界考古学》(Current World Archaeology)

    ·

    《印度河文明》一书写作上乘,读之津津有味……在未解之谜面前,鲁宾逊采取了公平的态度和审慎平衡的判断……此书是关于印度河文明的又一具有价值的著作。

    ——伊尔凡陀•马哈德万,印度河文字研究专家

    ·

    安德鲁•鲁宾逊为世界上最难解的古代文明之一绘制了杰出的肖像。在这一过程中,他毫不费力地跨越了数个不同学科,展示出相当高的学术水平。此书对印度河文明及其文字、宗教信仰和复杂的历史遗产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展现了当时历史背景下一个繁荣的城市文明社会。他把印度河文明和民族从历史的暗影中寻找出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对古代文明感兴趣的人,都应当读一读这本言辞优美、论证缜密的文明档案。

    ——布赖恩•费根,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人类学名誉教授

    ·

    ·

    ·

    【内容简介】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入侵印度河谷,当时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印度西北部的这个地区曾是一个堪与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相媲美的文明中心地带。公元前2600—前1900年,印度河文明繁荣了半个千年,但之后却神秘地衰落、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在近4000年的时间里都不为人所知。直到20世纪20年代,英国和印度的考古学家才发现了它的遗迹。今天,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挖掘之后,有人认为这里是印度文明的开端,它的出现将南亚次大陆的文明史开端整整向前推移了1500年。

    ·

    印度河文明地区曾拥有同时代最繁荣的城市文化,与波斯湾地区进行着活跃的海上出口贸易;甚至拥有可与20世纪相媲美的街道规划和排水系统,包括世界上第一个厕所;而该文明最大的疑团——晦涩难懂但颇具美感的书写系统——仍旧在吸引着无数学者竭力破解……

  • 风的女儿

    作者:[英]克莱尔•马利(Clare Mulley)

    本书是一部非常引人入胜的双人传记作品,讲述了纳粹德国两位受过高度嘉奖的女试飞员的故事。

    汉娜和梅利塔战胜了舆论对女性的偏见,在20世纪30年代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德国飞行领域为自己争得了一席之地。她们在战争中成长为首屈一指的试飞员,并且凭借自己对第三帝国的卓越贡献获得铁十字勋章。然而,两人的命运截然不同,她们也不能苟同对方的抉择。出身中产阶级的汉娜是雅利安人,而不爱出风头的梅利塔来自普鲁士贵族家庭,两人都怀有深深的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然而在最终,1945年,汉娜恳求希特勒同她一起逃出柏林,企图挽救其生命;而梅利塔却暗中支持最著名的元首刺杀计划,并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两人交织的人生让读者有机会洞悉纳粹德国及其女性、阶级和种族的态度。著名传记作家克莱尔•穆利通过深入挖掘两位非传统女性,通过1936年奥运会、东方战线、柏林航空俱乐部和希特勒地堡等背景,描绘了她们非凡而又杰出的人生的真实故事。

  • 注意力商人

    作者:吳修銘

    電子郵件,免費!照片分享,無上限!

    你是否想過,隨手可得的免費內容、便利的免費服務,到底都是誰在付費?

    如果商品免費,那你就不是消費者,而是商品!

    你我可能都不知不覺地把自己賣給了注意力商人!

    「『媒體轉型、網路演化與資訊浪潮」此一主題最具洞見的作者。』──黃哲斌(資深媒體人)

    「這是少有的關注產業發展的傳播史,對現在或未來的『注意力產業』」中人來說,不可不讀。」──游梓翔(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

    ※ 爬梳兩百年來從報紙、海報、廣播、電視、網路崛起的商戰歷史。

    ※ 拆解創造吸引╳培養聚眾╳收割轉賣的注意力變現商業模式。

    ※ 注意力商人如何因時代變化、工具改變轉進新的獲利結構。

    ※ 人們如何看明白商業的操弄邏輯與交易條件,提升自己的注意力意識。

    作者吳修銘(Tim Wu)是新生代網路與媒體思想家,哥倫比亞大學法學教授、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顧問,擅長結合政治、經濟、社會的視角,深入剖析科技對文化與生活的衝擊,他提出「網路中立性」(Net Neutrality)的創見,出版為《誰控制了總開關》一書,是網路與傳播界的重要概念。《科學人》雜誌評選他爲2006年五十大風雲人物、名列2007年哈佛大學最有影響力的百大畢業生。

    這本書,吳修銘把焦點放在跟我們每一個人都更切身的注意力交易,注意力商人的崛起,對社會造成了哪些改變。

    ◎誰是注意力商人?

    從過去到現在,參與媒體、廣告、行銷、節目、到今日投入網路、社群的人,都是注意力商人的一員。時代、行業或許有別,但是他們的專業都是設法創造能夠吸引更多目光的內容,不論是聳動的標題或是免費的影音,抓住我們的注意力後,再把我們轉賣給其他業主,變現獲利。

    ◎注意力人人都有,什麼時候成了產業?

    吳修銘梳理近200年的媒體發展,告訴你第一份依賴廣告收益的報紙誕生時,注意力產業就成形了。書中用四個屏幕把從報紙到手機的發展分成四個階段,生動的故事分析從海報、報紙到今日手機、社群,不同時代、如何用不同方式來吸引眾人。若你就是注意力商人,該如何進一步思考新的商業模式。

    ◎為什麼需要了解注意力產業?

    注意力影響我們的意識、決定我們的消費、型塑我們的生活型態。我們多數人是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被動接收資訊,只會在被注意到的訊息中做選擇,讓商業分分秒秒剝削我們的注意力。五花八門的注意力產業競相爭取我們清醒時刻的注意力,雖然我們可能換得娛樂與便利,但是卻也讓注意力商人高度介入我們的生活。

    資訊爆炸,注意力愈來愈稀缺,是眾相爭奪的新貨幣。

    注意力商人不會消失,只會不斷推陳出新。

    認清注意力商人的手法,知道自己何時正在被影響、被出賣,是現代公民必備的常識。

  • 李光耀观天下(精装)

    作者:[新加坡]李光耀

    新加坡开国元首生前绝笔,洞察天下与人生,精装珍藏版全新上市。

    这本书绝不是枯燥的地缘政治论述,也不是全球事务迂回曲折发展的专题报告。

    李光耀一生密切地参与国际事务。在本书中,他凭借其丰富经验和深刻洞察力,对今天世界的形势和20年后世界可能展现的面貌提出看法。相反,在横跨美国、中国、亚洲和欧洲的广博叙述中,他剖析了它们的社会、探究其人民的心理,并提出了有关这些国家未来的结论。

    李光耀在书中表达的坦率且往往令人惊讶的观点,使本书成为一本新鲜生动又引人入胜的读物;也探讨了他长久以来最关切的新加坡的未来,并让读者一窥他的私人生活和他对死亡的观点。每章中还穿插了他接受《海峡时报》访谈的问答录,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他的观点。

  • 怎样才叫会说话

    作者:[美] Alan Garner

    很多人会认为,有些人天生伶牙俐齿,有些人生来笨嘴拙舌。实际上,没有人生来就是巧舌如簧,能说会道的人只是掌握了一些大家都学得会的简单技巧。

    这些技巧就如同工具。想象一下用螺丝刀来钉钉子,或者用铲子来锯木头,即使花费五倍时间,仍会一无所获。如果选用正确的工具——榔头和锯子,做起事来就能节省很多力气。

    同样的道理可应用于谈话的工具和技巧。你施展了你所有的技巧,只是这些技巧通常没有用对地方。你可以做得更好。

    研究交际学、心理学等的学者们,已经发现了能够有效促进社会交往的具体技能,并且,你能在短时间内就掌握它们。

    这本书,就是基于学者们的这些发现,以一种有趣、直接、非技术性的方式来传授这些技巧。作者分门别类地介绍了沟通中可以用到的各种技巧,包括提问、称赞、倾听、自我披露、利用自由信息、运用肢体语言、克服紧张情绪等,清晰地说明了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具体怎么做。

    但是,正如读一本关于健身的书不会让你的肌肉强壮一样,仅仅读这本书也不会增进你的社交技能。这本书给了你很好的工具和方法,你需要的就是实践。

  • 事实改变之后

    作者:  [英] 托尼·朱特

    ◆“全球百大思想家”、奥威尔终身成就奖得主托尼·朱特最后一本文集,由其遗孀珍妮弗·霍曼斯整理出版;

    ◆收录了朱特对他持续关注的话题的最终看法。事实改变之后,朱特不畏惧修正自己,亦不畏惧站在潮流的反面;

    ◆一本关于我们时代痛点的书,深入讨论了中东危机、伊拉克战争、“9·1 1”事件、世界新秩序等问题;

    ◆交付“真诚之心”的公共知识分子写作,关注公正、历史、国家、公共领域、记忆与遗忘的深层意义。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托尼·朱特的遗孀珍妮弗·霍曼斯整理并作序出版的朱特的最后一本文集,收录了朱特作为一位公共知识分子所写作的诸多重要文章。这些文章记录了他思想的改变轨迹,也代表了他对公共生活持续的、充满热情的介入。无论是谈论巴以冲突中人类所面临的道德困境,还是“二战”中对自己国家犹太人的遭遇选择性失明的法国人,抑或他所崇敬的加缪和奥威尔,朱特都带着一种公正的视角、清晰的道德判断和绝佳的智识标准。他提醒我们这个时代潜藏的危机,让我们在走进21世纪时不忘回顾20世纪的历史,亦使我们更加接近当下世界的真相。

    ···

    【媒体及名人推荐】

    在这些文章中,你会看到托尼既是一个头脑清晰,相信事实、事件、数据的现实主义者,也是一个追求过上一种良善生活,不只为自己也为社会而生活的理想主义者。

    ——珍妮弗·霍曼斯(历史学家、本书编者)

    ·

    在一个越来越反智的时代,托尼·朱特的文章提醒我们,当紧紧持守高贵的道德和智力标准的时候,我们将得到什么,而让它们溜走的时候,我们将失去什么。

    ——马克·马佐尔(《谁将主宰世界》作者)

    ·

    托尼·朱特常被视为爱德华·萨义德之后美国最优秀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朱特一生中学术方向不止一次发生变化,但对专制暴力之恶的憎恨、对人权道德价值的肯定却是一以贯之。今天,在史学的成就之外,人们记得他,是因为他曾经致力于用公共写作来防止民主因自身的堕落而被毁掉。

    ——徐贲

    ·

    朱特这样写加缪:“加缪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他在对善恶的区分上毫不犹豫,但他不去谴责人性的弱点。”这句话作为朱特自己的墓志铭也很恰当,他的充满智慧、人道主义和勇气的学识被很好地记录在了这本书中。

    ——《纽约书评》乔纳森·弗里兰德(Jonathan Freedland)

    ·

    托尼·朱特对我们永远是一种鼓舞:一个智识上的巨人,一个勇猛的战士,一个才华横溢的发声者,一个充满魅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但他从来无意主动获取以上的任何一种褒奖。他只想讲述他认为必须被讲述的,一直到人们注意到他所讲述的问题。

    ——《观察家》

  • 你为什么没朋友(14岁懂社会系列)

    作者:桥下彻

    对于朋友间的关系,现在重要的不是完美的理论,而是在了解现实的残酷后考虑对策。 ——桥下彻

    无论长到多大,人际关系都是道越不过去的坎,十四岁的少年少女更是如此。

    他们会在某一刻突然觉得,无法顺利结交朋友的自己是个失败者,或者整日苦恼于朋友太少,甚至形单影只。

    但这种想法其实根本没必要。大部分成年人,会强调朋友与友情的重要,并对此大讲特讲。然而,正是这种对友情的理想描绘给了人压力。面对不能多交朋友的自己,朋友太少的自己,不会与朋友好好相处的自己,你苦恼起来。

    《你为什么没朋友》是“14岁懂社会”系列的第七本。

    本书中,桥下彻以自己的实际体验和生活经历为样本,慢慢刻画出“朋友”这一角色在人际关系中的意义与坐标。到底什么才是朋友,什么才算友情?

    他苛刻地提出“朋友其实可有可无”这一观点,但也耐心地述在面对孤独与困境,以及变幻莫测地人际地图时该如何自处。

    渴求与人的羁绊很正常,但软弱和逃避没什么用,要看清现实,理性分析。

    这本书,可能会让人大受打击。因为关于朋友之间的关系,书里写了许多苛刻的话。但也只有接受现实,才能解决问题。

    准备好了吗?下定决心了吗?希望读完本书,能让你窥见友情的真相。

  • 认知差:你比人生赢家差在哪?

    作者:周桂伊

    认知升级,是时下热门的话题之一。而在这个主题下,这本书是一本由女性作家撰写的,鲜有的柔软又锋利,开创不同以往的跨界认知的先锋作品,是读者们通往认知新世界的口令。

    美国军方有个非常经典的概念叫VUCA: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 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用来形容人生,再贴切不过。人生就像战场一样无常,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得不随时面对这四种状态。在无常面前,你可以选择闭上眼睛,随波逐流,把人生的掌控权交给命运;也可以勇敢睁开双眼,探索世界真相,做自己命运的领航员。真正的赢家只有一种,就是在不断变迁的时代中,率先迭代自我,升级认知模式,逃离可怕的舒适区,拥有活在未来的格局。

    这本书将为你呈现如何重新认识自我、财富、时间、知识、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以及日新月异的社会。你将发现:

    每一个问题,再往前走一步,也许就有一个相反的答案;

    每一种鸡汤,只有去伪存真,才能成为幸福的加速器。

  • 美國的反智傳統

    作者:理查.霍夫士達特(Richard Hofstadter)

    從美國建國歷程、宗教傳統、政治體制、與商業精神中,探詢美國的反智根源。

    「這是美國史學史上一部傳世的傑作……是想瞭解今天美國的人所必須閱讀的一本書。」--余英時

    「本書內容不但深深吸引我,也解答了我在美國生活時心中所累積的若干疑問,真的有恍然大悟的感覺。」----本書譯者、台大政治系教授陳思賢

    從文藝復興、啟蒙運動開始,近代文明就一直是以理性思辨與知識探索為前進的動力,並締造了輝煌的成果。到了當代,美國又以其發達的學術、科技與物質生活為其佼佼者,特別反映在它擁有傲視全球的頂尖大學與最多的諾貝爾獎桂冠之上。然而,另一方面,美國文化在世人心中卻少以精緻、優雅聞名,訴諸實用與庶民品味的大眾化商品與娛樂才見其所長。近年來小布希的窮兵黷武、川普的粗暴的言論與政策更讓世人驚見美國文化中「反智」的一面,美國社會層出不窮的民粹與暴力事件也令人憂心忡忡。

    二十世紀中知名的美國公共知識分子理察.霍夫士達特是少數最早注意到美國文化中的「反智」現象的學者之一。作為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史教授,他深深感受到美國人對純粹的學術--包含深厚的人文學養、抽象的理性思辨、審慎的推敲論證等等--的漠視甚至是敵視,尤其是五〇年代以反共為名卻動輒以知識分子為標把的麥卡錫主義,更另人痛心疾首。他於是於一九六三年出版了這本結合了思想史、社會史、與政治史的《美國的反智傳統》。

    《美國的反智傳統》指出,「反智」不只是一時的民粹現象,也未必只是理盲躁動,它反映了美國人在特殊歷史與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傳統。作為一個脫離英國而獨立的新興國家,美國人往往視過往的歷史為落後、腐敗、封建貴族對平民的剝削的累積。基督教在美國蔚為主流的福音教派與振奮派推崇教友發自內心的感動以及與上帝的直接溝通,而揚棄在神學、教儀上的鑽研。傑弗遜、亞當斯、富蘭克林等建國先賢雖然具備偉大的心智,但對平等的堅持使得美國政治很快轉向以純樸、勤奮、踏實而沒有受過高等教育訓練的庶民百姓為主體,哈佛、普林斯頓等東岸名校出身的仕紳則變貶為懦弱、空想、不務實的理論派。對科技的崇拜、對進步的期盼,以及蓬勃的商業文化更將美國的基礎教育導向培育具有實用價值的技能,而輕視博雅的人文薰陶……

    霍氏作為偉大的史學家,其傑出之處不僅在於對「反智」做了有系統性與歷史深度的耙梳,更在於他固然一面嚴加批判民粹、保守、反動、極右的思維,卻也試圖挖掘其背後深層的文化與社會背景,予以同情性的理解。這使得本書不但是研究美國文化與思想史的經典,更可以透過它去思考一個更宏觀的主題:「智識」在人類文明中該如何進展?知識分子能在社會上、政治上扮演什麼角色?

    《美國的反智傳統》於六〇年代甫上市就造成轟動,並接連獲得普立茲非小說類獎、愛默生獎與希爾曼獎等殊榮。當代華人史學泰斗余英時先生於1975年撰寫的〈反智論與中國傳統〉即是受到本書的啟發。半個多世紀後本書中文版終於上市,讀者將可見其歷久彌新、經得起時代考驗的深厚史學造詣。

    專文推薦

    1. 余英時

    2. 苑舉正(台大哲學系教授)

    掛名推薦

    1. 楊 照(作家)

    2. 嚴震生(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

    「這是美國史學史上一部傳世的傑作……是想瞭解今天美國的人所必須閱讀的一本書。」--余英時

    「本書內容不但深深吸引我,也解答了我在美國生活時心中所累積的若干疑問,真的有恍然大悟的感覺。」----本書譯者、台大政治系教授陳思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