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文化
-
国家兴衰
◆暴涨的洋葱价格摧毁了谁的财富?政府干预的边界到底在哪?
◆下降的汇率更利于国际竞争吗?科技或资源富翁如何影响贫富不均?什么样的人口结构才能产生红利?
◆政治强人如何改变一国的命运?国际舆情热捧就一定有利于国家发展吗?多高的债务增长率会造成经济猝死?
◆为什么制造业最重要?区位优势的威力怎样运作才能最大化?
鲁奇尔•夏尔马试图回答史上最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国家贫穷,有的国家富裕?
借助海量的数据和长达数十年的深入观察,夏尔马分析了影响国家经济和未来前景的数千种因素,并从中总结出10大核心原则,带领读者了解一国兴盛与衰落的秘密。
翻开这本书,你将彻底读懂正在发生的经济变化,消解经济格局变迁带来的财富焦虑与危机感。
-
The Buried
From the acclaimed author of River Town and Oracle Bones, an intimate excavation of life in one of the world's oldest civilizations at a time of convulsive change
Drawn by an abiding fascination with Egypt's rich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Peter Hessler moved with his wife and twin daughters to Cairo to explore a place that had a powerful hold over his imagination. He wanted to learn Arabic, explore Cairo's neighborhoods, research ancient history, and visit the legendary archeological digs. After years of covering China for The New Yorker, friends warned him it would be a much quieter place. But just before his arrival, the Arab Spring had reached Egypt and the country was in chaos.
In the midst of the revolution, he attached himself to an important archeological dig at a site rich in royal tombs known in as al-Madfuna, or "The Buried." He and his wife set out to master Arabic, striking up an important friendship with their language instructor, a cynical political sophisticate named Rifaat. And a very different kind of friendship was formed with their garbage collector, an illiterate neighborhood character named Saaed, whose access to the trash of Cairo would be its own kind of archeological excavation. Along the way, he meets a family of Chinese small business owners who have cornered the nation's lingerie trade; their pragmatic view of the political crisis is a bracing counterpoint to the West's conventional wisdom.
Through the lives of these ordinary Egyptians in a time of tragedy and heartache, while drawing connections between contemporary politics and the ancient past, Hessler creates a richly textured and original portrait of a revolution and the people swept up in it. Whether he's investigating the relics of pharaohs, the neighborhood trash that Saeed brings him, the Arabic vocabulary lists from Rifaat, or the Muslim Brotherhood documents left behind after mobs have looted their offices, Hessler finds subtle and illuminating insights to understand a nation from a new perspective.
What emerges is a book of uncompromising intelligence and glorious humanity. Through the lives of Saeed and Rifaat, we encounter a land in which a weak state has collapsed but its underlying society remains painfully the same. The Buried is an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 that unearths a new world for the reader, one filled with unforgettable people who escape their context and become universal.
-
The Buried
In 2011, the world's eyes were on Egypt, as revolution swept across the country. But what lay below the surface of events was harder to see. Living in Cairo, over the following years award-winning writer Peter Hessler set out to uncover the everyday lives and archaeological secrets of a country in turmoil.
From the protests in Tahrir square, to Egypt's first democratic elections, and on to the massacres, the coup and its aftermath, The Buried follows the ongoing events of the Arab Spring while also exploring the social forces and historical context behind it. At its heart lies human stories: iconoclastic Pharaoh Akhenaten, rubbish collector Saeed, Arabic teacher Rifaat, Chinese lingerie salesmen and resourceful archaeologists. Together, they raise the question: is revolution just repetition, or can things really change?
Through extraordinary first-hand reporting and deep research, Hessler brings to ligh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cient past and the contemporary condition, the political and the personal, to create an unforgettable work of literary and documentary brilliance.
-
读库1902
2017年1月15日-22日,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摄制组跟随作家迟子建回到黑龙江漠河北极村,导演张同道与作家在哈尔滨和北极村进行了三场访谈。《迟子建和她的冰雪北国》是这次访谈的整理稿,也是这个系列的第三篇(毕飞宇和贾平凹的访谈参见《读库1803》和《读库1806》)。
迟子建觉得,一个作家要有自己的根,要有宽广的视野和宽阔的胸怀,要有这种真正的人文精神,不居高临下,发现生活和艺术的朴素的美。“我特别喜欢有根……我生命和文学的根就是冰雪根芽……不管潮流怎样涌现,我就是钟情我那片土地,我熟悉的生活,还有那些我笔下的亲爱的人,就是除了我的亲人之外——我故乡的人。”
2018年是中国雅鲁藏布江科学考察漂流队漂流胜利二十周年,肖斌走访雅漂队队员,试图还原当年9月到12月惊心动魄的漂流过程。十八条汉子面对的不仅仅是一条江,还有尊严、性命、孤独,以及缺钱带来的装备问题和饥饿。有评论说,这次漂流活动的完成标志着中国漂流探险活动已走向成熟和理性,相对于从前的“一寸不落”“全程漂流”,“珍惜生命”“讲究科学”的理念已成为贯穿整个漂流探险活动的准则。
《贫困生(续)》依然是绥化学院教师艾苓的“学生”系列文章(《贫困生》参见《读库1806》),她从2017年开始,先后采访了百余位绥化学院的贫困生。本文收录的十余位主人公,年龄大的已毕业十年,小的即将毕业,有的留在当地,有的到大城市打拼,各有各的故事。他们谈自己、家人、同事,也谈工作和生活、过去和未来。
社会告诉我们很多东西,包括我们在职业中应该追求什么,以及职业的各种可能性,但“社会”对“我”想要应该什么知之甚少,而“我”肯定比“社会”更有资格来决定什么最适合自己。蒂姆·厄班(Tim Urban)的这篇《职业的选择》,旨在提供一个帮你做出职业选择的思考框架,让你重新思考“自己是谁”、“想要什么”,为你描摹现代社会快速变化中的职业场景。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一季和第二季的播出,曾引发观众对美国上世纪五十年代时尚的怀旧讨论,特别是对麦瑟尔夫人服装的关注。在《美得像幅画》中,作者谭映月和依霖从色彩的角度分析了剧中服装的风格,让读者弄懂这些服装是如何做到既如此缤纷又不落俗套的。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当代音乐的伟大经典,中华民族精神觉醒的音乐象征。《“黄河”的传播》介绍了《黄河大合唱》的传播史,并展示了作者杨浪收藏的几件珍贵的早期《黄河大合唱》藏品。
赛博朋克(cyberpunk),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起来的一个科幻流派,虽然很难有明确的定义,但通常是以计算机或信息技术、网络空间为主题,小说的气氛往往比较阴郁,对未来充满悲观主义的情绪。汪诘在《赛博朋克浪潮》中由赛博朋克科幻电影的巅峰之作《黑客帝国》三部曲入手,探索赛博朋克的源头,尝试理清其脉络,也畅想了一下人工智能以及电影中的机器人未来世界。
刘勃老师读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的合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有感而发,写成这篇《窦婴田蚡之死》。两人都是外戚,但为人大不相同,通过他们的命运,可以看出西汉初年政治乃至社会情势的许多变迁。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標籤讓人恐懼,標籤讓我們始終無法理解人性。
金獎編劇呂蒔媛最新話題鉅作——
每個人都有苦衷,每個人都有犯下錯誤的可能。
馬欣、賴芳玉 深入導讀
李屏瑤、吳曉樂、易智言、徐譽庭、連俞涵、温貞菱、謝盈萱 重磅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這齣劇本不是要批判誰是善惡或廢死與否,而是在這噪音世界中,如何能當一個清明的人。不清明,以為所行之善事,遲早會為惡鋪路,如政治哲學家海耶克(F. A. Hayek)的名言:『通往地獄的路,都是由善意鋪成的。』故事中所有人比起黑白都更接近灰,而你我,又能論誰黑白?」——作家、影評人/馬欣
「這本書很大膽,因為它把世人最容易理解的邪惡如殺人,最期待的罰如死刑,透過每個角色的敘事,叩問這個『簡單』,帶入『思辨』。不過,我認為這本書藏在最深處的意涵是:邪惡來自於欠缺思考的危險。而你我都可能正在走向邪惡,卻毫無所知。」——律師、作家/賴芳玉
「閱讀這個故事的初版大綱時,當我被自己並沒有預料到的共鳴給撼動得紅了眼眶,我知道自己遇到了一個非拍不可的故事。劇本書的出版,還原了這個劇集最原初的模樣,有些被我在影片中因為各種原因刪減的篇幅應該也能看到。文字的想像空間還是最大的,劇本也是這個故事的文本最完整的樣貌。」——本劇導演/林君陽
「《我們與惡的距離》寫在律師身上的戲,不著重法庭的針鋒相對,我演的王赦也非一般律師刻板的凜然形象。蒔媛姊劇本厲害之處,就是她根植於人性的深刻,進而鋪展的場面調度。」——本劇主要演員/吳慷仁
「頭一回看劇本時,除了被劇名吸引,其實前兩集關於媒體現況的描繪很打動我。當時看見劇本中擔任新聞部編輯台主管的宋喬安,既是被害者家屬又在高壓的媒體環境工作,真是太過癮的角色,編劇十元姊在前兩集就已經把角色人物都傾巢而出了;拿到全數劇本後,我看到了這齣戲的全貌,『去標籤化』該是故事的核心之一,期望觀眾能夠學習在事件發生時,先不去預設立場,而有更多對話空間。」——本劇製作人/林昱伶
「這個劇本一開始就非常打動人,光看劇本就讓人流淚,因為裡面的人物就是那麼鮮活的生活在我們周遭,那個『活』是非常立體的。而描述媒體職場也因為做了紮實的田調,新聞台裡各種職人角色形塑具體,也替許多媒體工作者道出心聲,讓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呂蒔媛選擇這個題材我覺得非常有勇氣,也相信這是一部具備社會意識,也可以滿足觀眾的作品。」——本劇監製/於蓓華
◎ 本書特色
★二○一八暢銷電影《誰先愛上他的》編劇新作,以「無差別殺人事件」、「思覺失調症」雙主線敘事,結合大數據資料與田調訪談結果,帶出媒體法治、家庭、精神疾病等故事題材。
★賈靜雯、溫昇豪、吳慷仁、周采詩、曾沛慈、林予晞、陳妤、林哲熹連袂主演。
★收錄完整版十集劇本。
★隨書加贈二張精美明信片(Catch Play提供,首刷限量送完為止)。
★製作編導、演職員群幕後訪談獨家整理,內附近百張劇照。
◎ 本書內容
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燃起社會病灶,
人性的愛恨、脆弱與尊嚴即刻引爆!
在善惡的邊緣,每個人都有話想說;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
「作為一個編劇,我只是希望這齣戲能讓大家試著了解跟我們不一樣的人,不能認同他的行為,但是我們可以試著去了解背後的原因,我相信任何人都不願意看到這些傷痛在周邊發生。如果不願探索原因,我們是真的無法預防這樣的悲劇再度發生。」——呂蒔媛
/
「真相永遠只會怪我們社會體制出了問題,如果殺人犯還有他們的家人都不用負任何責任,那我們家天彥呢?我們家天彥算什麼?」
「我哥是殺了很多人,但我跟我的家人連活下去的權利都沒有嗎?」
「你的正義感、你的人權,都是為了這些該死的人!他要人權,那被害人的人權呢?」
「就算是最該死的人,他也跟我們有一樣的人權,這是人人生而均等的權利!」⋯⋯·
兩年前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兇手李曉明造成九人死亡、數十人受傷,最高法院宣判其死刑定讞。
身為「品味新聞台」編輯主管的宋喬安,兒子正是這起事件罹難者。喬安與丈夫昭國本因工作理念不同漸行漸遠,更因兒子離開後水火不容、準備訴請離婚。白天她是新聞台厲聲火爆的副總監,晚上則是無法走入兒子房中,以酒精麻痺身心的可憐母親⋯⋯當女兒行為日漸失序,加上兇手李曉明的妹妹因緣際會進入公司,成為自己下屬,她與先生昭國,終究被逼著直視整起事件,和新痕舊創不斷的人生⋯⋯
於此同時,李曉明的辯護律師王赦,在死刑定讞之後仍想了解其犯罪動機,被受害家屬潑糞、遭罵「人渣律師」,連家人都無法體諒。鍥而不捨的他,開啟了眾人命運連結,也引發了人權律法的掙扎、精神病識的探究,以及新聞媒體的反思。
《我們與惡的距離》撕開沉默傷口,是呂蒔媛丟給噪囂社會的一個龐大詰問。一起隨機殺人事件、一位思覺失調症患者,扣連出家庭、媒體、教育、法治與精神疾病污名等思辨對話;透過發生在你我周遭的故事,串起事件與人性的多重樣貌。加害者、被害者、律師、社工、媒體人員,各有各的殘缺、各有各的正義急欲伸張;當種種即時新聞如不痛不癢的擦邊球刷過生活,當批判輕易脫口而出將人定罪,我們與惡的距離之間,究竟還剩下些什麼?
-
读库1901
2018年9月,知名人文艺术博主、科普作家@刘大可先生在微博问答里回答了《如果物质文明瞬间消失,人类会怎样?》的问题,说这是他自有微博以来信息量最大的问答。有读者评论,尽管讲述的是大灾变过后的世界,但任何人读上去都能感受到人类文明的闪耀。文章分四部分,在界定了“物质文明”的概念之后,沿着崩溃——平衡——复兴这一路径,从多个方面探讨论证人类可能的走向。
京剧《四郎探母》是一出老戏,历经多个历史时期流传至今,清朝沈容圃的戏画《同光十三绝》中,就有杨月楼在《四郎探母》中扮演的杨延辉杨四郎。因为剧中的一段情节,1949年之后它成了一出有“争议”的戏,有数十年的时间不准演出。吴钢在《〈四郎探母〉复出四十年》里还原《四郎探母》在“文革”后复出的整个过程,文中展示的十余张各个时期《四郎探母》演出时的剧照,极为珍贵。
《学美术,教美术》是王立采写的美术教育家郭绍纲老先生的回忆录,讲述了郭老求学、工作等经历。在天津念初中时,年轻的郭绍纲就认识到老师对学生的培养、启发、引导的重要性,考上国立北平艺专后,便在志向一栏写上了“教育”,选择教育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
继介绍了人类如何一步步控制天花、狂犬病、炭疽病、结核病、霍乱等(见《读库1704》与《读库1706》)之后,朱石生这次在《送瘟神》里讲的是血吸虫病——一种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年传播历史的地方性传染病,俗称大肚子病。这期间,我们的前辈医家没能准确捕捉到它的一系列症状,从而归结为一个单一疾病,更没意识到这一系列症状是由一种不到一寸长的小虫引起的;而近邻日本的科学家从十九世纪末期开始研究并寻找系统治理的办法。多年后,中国尝试防治血吸虫病,奋斗了近半个世纪,依然未能根除。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曾一度占据优势,珍珠港事件过后,美国海军一边打捞修复受损船只,一边准备对日本本土实施打击。1942年4月2日,美国海军的大黄蜂舰拔锚起航离开旧金山,向西航行,目的便是轰炸东京。这个故事曾被搬上大银幕,范·约翰逊和斯宾塞·屈塞等担纲主演。徐辰在同名文章《东京上空三十秒》中详述了此次行动的经过,文末还配有当时战地记者拍摄的照片。本文写作之时,杜立特的副驾驶理查德·柯尔还在世,一百零三岁,2019年4月9日,他在德克萨斯圣安东尼奥去世。至此,参加杜立特空袭的八十名战士都已荣归。
克韩的《知道“自己在哪里”》探索了GPS的前世今生;严锋的旧文《金庸为什么这么好》,通过对《天龙八部》中天龙寺群僧斗鸠摩智这节文字的分析,带读者领略金庸讲故事和描写场面的能力。《冰与火的暗影(续)》延续上篇的风格,继续梳理原著中那些篇幅不多的人物与事件。
-
父母艺术力
除了给孩子读睡前故事和准备可口又营养的饭菜,让家庭充满艺术和创造将是父母为孩子做出的最好选择!
书中推荐超过60个适合1-8岁孩子进行的艺术活动,个个都让人惊喜。
培养家庭艺术力必备手册,对孩子进行艺术熏陶全程指南!
为了让孩子更富创造力,更自信,拥有更敏锐的双眸,为了营造充满欢乐和创造、艺术和美的家,让我们现在就开始吧。
本书作者认为:所有的孩子天生就有创造力。不同于成人有着偏见和自我怀疑的困扰,他们天生就带着许多问题并以开放的心态寻找答案:他们乐于尝试新事物,对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身体运动的韵律,情感的表达,乃至最不起眼的物件,比如一颗小石头或是树叶,都是他们艺术创造的灵感源泉。
既然儿童都是小小“艺术家”,父母们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体验艺术的机会。艺术活动并非仅局限于画画或是雕塑,艺术可以渗透至生活的每个方面,烹饪、玩耍同样蕴含着艺术。通过艺术创作,孩子们可以放飞想象力,培养创造力,接触各式各样的创作材料,同时还可锻炼精细动作的技能,塑造更自信的自我。
作者认为:通过父母的行为、言语、态度和给孩子们安排的活动,艺术完全可以走进每个家庭。你可以给孩子辟出独立的艺术空间,准备艺术创作材料,引入新的理念和艺术活动。这样的改变可以是如和风细雨般不急不缓,也可以是如暴风骤雨般突然发生。无论何种方式,其益处都是深刻久远的。
那么,家长怎样才能更好地鼓励孩子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更大胆、更富于创造力呢?这本《父母艺术力》将提供你所需要的各种方法和工具。通过该书,您会了解到如何设置艺术空间,怎样跟孩子聊聊他的艺术作品,选择艺术材料有什么标准和节省的窍门,如何将孩子的作品进行再次利用,连怎样在过渡时间段安排艺术活动都很贴心地帮你想到了!
书中推荐的艺术活动种类超过60种,都简单易行却充满创意,尤其适合1-8岁的孩子。从“描身画”到“点彩画”,从“泡泡画”到“音乐椅子” ……每个活动都会让孩子激情迸发,尽情探索艺术材料和技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更有各种关于艺术的讲解,和孩子互动的忠告,家庭DIY艺术材料的小贴士等等。本书堪称是培养家庭艺术力的必备手册。
-
没有思想的世界
【内容简介】
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年度影响力著作。挑战硅谷垄断力量,强力反击数字乌托邦。从黑客的嬉皮士起源,到技术巨头的垄断野心,这场控制与反控制的决战,关乎每个人的隐私与利益。
如果思想消失了,世界将会怎样?
这是一本深入讨论思想,并且很可能引发争论的作品。富兰克林·福尔用亲身经历,演绎了今天的数据革命如何威胁新思想的诞生与创造性的表达。福尔指出,在三大垄断企业——亚马逊、谷歌和脸书——的控制下,我们距离富有活力的智识生活已然遥远。这种无时无刻不在的操控,导致我们都快忘记了科技企业原本的核心职责:创造思想。
福尔以20世纪中期美国的方便食品革命为例,以廉价“美味”危害国民健康与农业结构为案例,说明消费模式恶化,给社会造成的巨大伤害。与此同时,福尔指出,当前的人类文化,正遭遇相同的变化。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自以为进入了写作和思想的新时代。写作不再冗长啰嗦,不再一本正经。写作者却对推动时代变化的科技产品,以及这些产品背后的深沉威胁一无所知。
谈起人类文化在今天所面临的困境,大众往往轻而易举地就把责任推到网络和技术冲击上,福尔批评了这种简单化的想法。他严谨地分析了这种变化背后的经济原因,深入考察了未来知识社会学产生的可能。福尔认为,亚马逊、谷歌和脸书正有意地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和内容。与此行为结伴相随,这些商业巨头推动新科技发展的动机,就是不断制造迎合消费者口味的电子产品捞取利润。知识分子、社会科学研究者、文学创作者都成了这种以追逐利益为核心的激进科技变革的标靶。在快节奏的产品更新换代中,真正有趣的、富有生命力的思考和表达隐藏起来。问题在于,思想到底是会消失在科技和网络中,还是仅仅在科技和网络里避险?
----------------------
【赞誉推介】
富兰克林·福尔要求我们拔掉电源插头然后思考——他要求我们承认并挑战硅谷的垄断力量。在社交媒体迫切需要新的道德规范之际,《没有思想的世界》是对数字乌托邦的强力反击。
——史蒂夫·科尔(Steve Coll)
著名记者,1990年、2005年普利策奖得主
2008年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得主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科技寡头正在摧毁创造力和思想——富兰克林·福尔对这个事实的揭露与分析不是出于玩世不恭,而是建立在对人类无知与人性的深刻认知上。《没有思想的世界》明确告诉所有人,利用消费贪食利润的科技寡头是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
——霍华德·雅各布森(Howard Jacobson)
著名小说家、电台主持人
以喜剧小说《芬克勒问题》摘得2010年布克文学奖
《没有思想的世界》展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信息,也是一本阅读节奏非常好的书。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敞开心扉,从《没有思想的世界》里汲取福尔的真知灼见。
——休·休伊特(Hugh Hewitt)
红遍北美的脱口秀主持人,尼克松基金会总裁
查普曼大学法学院教授
福尔不仅仅要对人类未来进行考察和预警,也无时无刻不在关照着我们所谓的“自由意志”。《没有思想的世界》字里行间充满引人入胜的生命活力,每一次翻页都令人酣畅淋漓。
——吴修铭(Tim Wu)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教授,传媒技术专家
曾任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高级顾问、国家经济委员会成员
事实证明,硅谷的巨头并没有把我们带入和平与自由的乌托邦。相反,正如福尔所说,通过垄断化的分配模式,科技巨头已经系统性地将书面文字货币化和低俗化。
——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
畅销书《优秀的绵羊》作者,美式精英教育批评人士
2012年全美书评人协会奖得主
2013年希特人文奖得主
《没有思想的世界》讲述了科技领域最具实权的决策者——少数几个人——如何通过在科技公司做出的决定,控制70亿科技消费者的生活。福尔认为,这些决定正在威胁我们的人性、价值观以及应对复杂事务的能力。对在电商平台上购物、在移动设备上刷屏、或喜欢挪动手指来浏览新闻的人而言,这本书不可或缺。
——亚当·奥尔特(Adam Alter)
TED大会主讲人,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
行为上瘾与社会心理学专家
----------------------
【本书话题】
1.跨国科技公司的垄断趋势,会威胁人类生存,是危言耸听吗?
跨国科技公司,作为全球化关键一环,引发诸多争议。即便格里高利·曼昆、保罗·克鲁格曼等全球精英都力挺全球化,但其带来的一系列不均衡、不平等、不可持续发展现象日益受到关注。跨国科技巨头在经济全球化中的高地位,以及它们引发的地区与群体不平等,甚至是对人类一些基本价值,如思想原创性、思想开放性、隐私权、著作权,对个体独立自主思考权利的遏制,越发受人诟病。《没有思想的世界》深刻总结了科技巨头的历史、思考方式、运作套路、核心本质,摸清科技垄断的本来面目,知己知彼,避免碰壁和风险。
2.我们的隐私,我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受到侵犯吗?
牛津大学教授阿里尔·埃兹拉奇认为,科技巨头有着“看待市场的上帝般的视角”。毫不客气地说,科技巨头试图并正在粉碎隐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帝国。它们还会通过更咄咄逼人的手段,对我们建立更全面的了解,由此不断推进自己的边界,让自己更能稳坐钓鱼台。实际上,对隐私的威胁和对自由竞争的威胁如今是一回事。垄断问题已经改头换面。《没有思想的世界》挑明了科技巨头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入侵现实,反思技术,珍惜文化,这种告诫和自省在当代社会掷地有声,关乎每个人切身利益,不再是一句空话。
3.浮躁的流量经济无法解决核心问题,我们到底需要什么填补空虚?
科技垄断企业在稳定吸引受众注意力方面,成绩要比传统媒体好得多。读者对技术平台十分忠诚,整天都会一再回到这些平台上。货真价实的东西,反而越难越抓住读者的眼球。一些耍花招的伎俩成为日常操作。所有媒体依赖于“流量”:读者会受骗点击某篇文章,受骗原因可能是精心设计的标题、撩人的照片或时下热门话题。《没有思想的世界》描述好几种解决办法,妥协、随波逐流、开辟新的消费习惯等等,新的思考,带来平息浮躁的可能,这就是阅读的价值所在。
4.在知识经济的供应链里,所有参与者都只是工具人吗?
读者在哪里?作者还有价值吗?两个问题反复飘荡在全世界的上空,引人深思。我们关于作者的传统观念将个人的天赋浪漫化了。这种观念赞成“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苦功,视其为创造的最高形式。但科技巨头所支持的,是关于创造的另一种理论,强调合作的好处——网页排序、信息流、推荐算法占领了电脑端、移动端与人类大脑。《没有思想的世界》认为,为了让硅谷能听得懂作者的声音,我们必须让“天才”的概念延续下去,因为正是这个概念孕育了创新。当然,科技巨头也许永远都不会接受这样的见解,因为公司的收益会因此降低。
5.作者见识广博,文本细节丰富,翻译精良,难以想象的耐读,既冷静深刻又能燃爆全场。
《没有思想的世界》融合了对科技的理性反思和流畅文笔。福尔写道:我们曾自欺欺人,更为关心方便和效率,而不是持久的事物。沉思默想的生活和对文字的全心投入会带来持久的滋养,与此相比,网络上鱼龙混杂的乐趣转眼就会消失。只要我们选择,我们仍然可以自由进入沉思默想的生活状态——选择读什么、买什么,选择如何休闲、如何自我提高,放弃空洞的诱惑,保留安静的空间,下决心努力成为自己的主人。
-
朱令的四十五年
☆★中國第一起互聯網求助事件☆★
☆★李志德(端傳媒總編輯)專文推薦☆★
本書是朱令事件迄今最完整的紀錄……我所著迷的,除了故事本身,還在於環繞在這個無辜殘損的生命四周的,豐富的時代細節,它像微縮膠片一樣記錄了中國的過去,並不太久的過去,也讓我們理解中國的現在。──李志德
從未遺忘,不敢遺忘,希望有生之年看到真相
──一名中國網友對清大女學生朱令被下毒事件所下的注解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五號感到腹痛,繼而發展為全身劇痛。持續三天後開始脫髮,顏面神經麻痺,中樞眼肌麻痺,呼吸障礙,目前已失去自主呼吸能力。」
一九九五年,北京清華女學生朱令罹患怪病已四個月,從秀逸且多才多藝的學霸,變成躺在協和醫院加護病房、全身插滿儀器的病患。她的高中同學姑且試著以不甚流利的英文,將上述文字傳上當時在中國才剛起步的互聯網求援。不久後,回覆紛至,這些訊息帶來一個令人疑惑的詞:Thallium(鉈,有毒化合物),這是一種罕見的化學物質,並不是生活中隨便就可以接觸得到的。
之後半個月,全球專家共寄來七百七十六份電郵,其中一百零六份明確指出朱令是鉈中毒。朱令父母要求協和醫院為朱令進行铊中毒測試遭拒,請求學校協助未獲正面回應,甚至連朱令宿舍都莫名遭竊……一切的一切,都顯示整個事件正往詭譎的方向前進:協和不希望自身權威被挑戰;校方的不作為,則是不願承擔毒物管理不善、現場保護不力的失職責任;更恐怖的是,兇手極可能就是清華的學生、朱令的室友孫維──她是朱令身邊唯一能接觸到铊的人。
之後,朱令和她父母的人生就在醫療單位、公安部門以及法院間來回拉扯。即使諸多事證都指向孫維正是下毒者,然因為她的高幹家庭背景,此事件始終無法真正破案。如果不是一般市民、互聯網和海內外無數網友的持續關注與無私援助,朱令不可能存活到現在。
朱令的四十五年,講述的是網路社群、小市民與難以撼動的權力結構對抗的故事,也是在巨大的絕望中,看見不間斷的善意與微小希望的故事。
-
去依附
本书为温铁军团队继《八次危机》后推出的最新研究成果,详细记录了我国应对第1次通胀危机的真实经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既要应对民国延续下来的长期高通胀,又要处置经济发展所内生的新矛盾,正如作者所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终,中国共产党靠土改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靠增量农产品稳定供给压低城市物价,成功吸纳了过量增发的货币,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中国靠乡村土改缓解了通胀危机,而大多数没有开展土地革命的发展中国家至今仍难以从“发展陷阱” 中自拔。这些国家虽然在政治上取得独立,在经济上却又陷入了困境。对比中国经验,探寻如何应对此前半殖民地经济遗留下来的高通胀,归纳其经验和机制,对深化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指导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甚至指导世界各国应对通胀危机,都具有重要意义。
-
经济学与法律的对话
经济学和法律有什么关系呢?假设立法者提议持枪抢劫犯必须判终身监禁。媒体社论强烈支持对犯罪采取强硬手段;律师提出异议,认为这种惩罚太残酷和不合常规;法学家则在思考这个议案的公平正义问题。而经济学家则发现,持枪抢劫的判罚跟谋杀一样,会鼓励抢劫犯杀掉被害人。这种直达问题本质的能力,使得经济学不仅适用于解释法律,还有助于法律的制定。
利用大量的常见案例,加上他渊博的芝加哥学派经济学知识,大卫·D. 弗里德曼坚定地为法律的经济分析“辩护”。他简洁明快地厘清了法律与经济学的关系——这种行文风格适合学生、律师和外行读者,同时又不会牺牲观点的深度。法律的经济分析并没有颠覆传统法律学者的结论——对同一法律问题,比如是否废除死刑,它能被不同的立场所用,而是改变了双方辩论的本质。比如,在讨论房屋租赁法时,一般观点会认为它要么偏袒房东或要么偏袒租客,但经济分析明确表示:长期来看,一个糟糕的法律会对双方都造成损害。此外,跟传统法律理论不同,经济分析用相同的基本概念(如经济效率)和方法去理解和评估不同类别的法律条文,比如合同法、财产法、刑法、侵权法等——不管是当下的美国法律,还是其他历史时期或其他地方的法律。
这本经典入门适合公检法公务员、律师,对法律经济学感兴趣的读者。
-
花神的女儿
◎荣获美国历史学会女性史琼·凯利(Joan Kelly)纪念奖
开创了关于女性与自然、科学和知识的历史研究范式
安·希黛儿以其作品的经典性影响了大批相关领域的学者
◎从古罗马司花女神到欧洲女性植物学家
18、19世纪的启蒙运动为女性打开了植物学大门
却又用“女性”标签压制她们在科学领域的更多探索
女性为植物学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莫大贡献
但在男性拥有绝对话语权的专家文化下
她们却难以独立署名
【内容简介】
《花神的女儿——英国植物学文化中的科学与性别(1760—1860)》是书写1760—1860年英国博物学文化中的科学与女性的经典著作,出版后影响了大批相关领域的学者。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和详实的史料聚焦了博物学史、科学史上重要却被忽略的边缘人群,再现了女性植物学家在性别意识形态严重束缚个体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兼顾学术理想并平衡家庭生活。本书的引进出版,对中国读者认识植物学文化以及女性植物学家的生活与学术深有裨益。
【专家推荐】
这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探讨了植物学为何在林奈时代的英国被推崇为适合女性的科学,成为女性重要的文雅活动。希黛儿也剖析了19世纪科学职业化和专家文化影响下女性植物学实践遭受排斥的过程。本书为我们理解植物学、理解女性打开了新的视野,提醒我们唯有了解女性的植物学实践,才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当时的植物学文化。
——伯纳德·莱特曼 加拿大约克大学科学史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希黛儿用翔实的证据展示了女性为植物学、博物学文化贡献良多,让人们重新正视人类与植物交互的多样性,也启发我们拨乱反正,反思科学世界图景,以实际行动丰富我们的生活世界。
——刘华杰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
-
忧虑
“我忧故我在”
忧虑者的自查手册 “时代疾病”的文化指南
以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之手
层层拆解忧虑的魔盒
忧虑,人类精神的隐痛,日常生活的暗涌。本书融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视域,以全新的方法,剖析了“忧虑”这一内在经验。作者从词源学的角度,通过征引其文学表征,追溯了“忧虑”之观念的历史,并从心理学、文化史等角度探寻其深层成因和特质,揭示了在理性主义和选择理论盛行的现代社会中,为何忧虑注定与我们如影随形,以至成为“时代的疾病”。此外,作者还讨论了忧虑对于个人乃至社会的独特意义,并从作为忧虑者的自身经验出发,尝试提出可能的纾解通道。
-
走过兴都库什山
伊夫林·沃作序力荐,《国家地理》杂志“100 本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探险类书籍”第16。著名旅行家埃里克·纽比最受欢迎的作品,阿富汗异域风情,兴都库什山绝地探险,与伟大探险家塞西格的相遇。
本书叙述了两个英国人如何徒步深入“文明人”极少涉足的阿富汗内陆、走过蛮荒之地的冒险经历。1956年,37岁的埃里克·纽比厌倦了时尚界的生活,给他的朋友休·卡莱斯发了一封电报:“6月你能去努里斯坦旅行吗?”由此开启了一次传奇般的阿富汗和兴都库什山之旅。为了获得阿富汗内陆旅行许可和资助,两人用登山做借口(就像此前很多旅行家、冒险家用测绘地图做借口一样)。纽比并没有任何登山经验,只是和同伴在威尔士某地接受了短暂的攀岩训练,就踏上了旅途。
他是同时代人中最成功的旅行文学作家。阅读本书时不可能不放声大笑。——《观察家报》
20世纪最令人愉悦的读物之一。——《先驱论坛报》
无尽的逗乐与自嘲。——《每日邮报》
《走过兴都库什山》一书使他以旅行家的身份站稳脚跟,不仅是因为他途中成果丰厚,更是因为他有能力使读者身临其境。——威廉·特雷弗,《卫报》
我依旧认为《走过兴都库什山》的最后几句话是我读过的所有书里最好笑的结尾。——杰弗里·穆尔豪斯,《泰晤士报》
-
谁人不思乡
过去的一切都不过是比喻。
反正我们啊,总在漂泊流浪。
---------------------------
《谁人不思乡》是跨界奇人寺山修司的自传散文集,以虚实相间且极富表现力的叙述方式写就,风格独树一帜。
“你是在奔驰的火车上出生的,所以弄不清具体的出生地。”寺山修司着迷于居无定所的思想,因此对母亲半开玩笑说出的这句话抱有深深的执念。父亲酗酒成瘾,母亲是私生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他整日离家,将新宿的酒馆当作学校,度过了青春时代……
阅读本书,揭秘寺山修司的童年和青春时代,了解诸多佳作的创作原点。
--------------------------
一种令人醒悟的高音。在高音域和高清画质的表现力上,寺山修司应当是当代写作者之最。
寺山其实是假借自传之名,唱出了一支《马尔多罗之歌》。
——平冈正明
-
有书真好啊
宫崎骏选给孩子的50本书完整书单 & 阅读经验大公开!
宫崎骏70岁之际,花了3个月的时间,重读对其影响深远的儿童文学作品,从400多本书中慎重挑选出50本,一一写下推荐文,郑重地推荐给所有孩子和葆有童真的大人。
本书第I部分为宫崎骏选择、推荐的50本书;第II部分为宫崎骏围绕这50本书,讲述自己难忘的读书经历、独特的阅读体验、从阅读中汲取的动画灵感等,传达其对世界、对书籍和对孩子们的炽热情感。
★ 吉卜力审核认定,中文简体版首次授权出版。
★ 宫崎骏手绘封面画,纯美精装,值得珍藏。
★ 这本书会告诉人们,读书是一件如此有趣的事情。
★ 不管时代多么艰难,我都想给孩子们加油:能出生真好。《有书真好啊》正是送给孩子们最好的加油声。——日本亚马逊
★ 为了重新来过,为了不失去自己,或者只是为了享受阅读,我都希望你能读完这本书。比起孩子,大人更应该看一看。如果对读书感到疲惫、迷茫,想重新站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本书。——日本Honto书店
★ 如果这本书能成为你遇到“自己的一本书”的契机,我将不胜欣喜。——宫崎骏
-
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
在现代政治中,理论决定政策,其关系可谓紧密。戊戌变法堪称近代史的转折事件之一,它的主要推动者康有为、梁启超有没有核心思想和成体系的理论?他们的思想资源从何而来?与改革的走向又有着怎样的关系?二十余年来,茅海建教授沉浸于戊戌变法,从点滴的档案释证做起,依次完成了厘清重要史事、鉴注核心史料、考察康梁以外z大的改革派——张之洞陈宝箴集团的多项工作,进入到戊戌变法的“深水区”——康梁的思想研究,通过文本与史事互证、“由梁渡康”等方式,确认了在变法前形成的“大同三世说”的内涵及持该学说的康有为在政治上的权变、康有为派上层路线与下层路线并举的基本策略、康梁变法思想形似西学而主体仍为中学的本色,为戊戌变法史再添稳固的基石。
-
大分流
★费正清奖得主彭慕兰经典代表作,资深译者奉献中文世界全新译本
.
《大分流》是加州学派代表人物彭慕兰的代表作,畅销20年而不衰。
在这本书中,基于大量的材料,彭慕兰考察了旧世界欧亚两洲各个主要国家及其核心地区经济发展,探讨了一系列影响现代世界经济形成的关键问题:为什么英格兰没有成为江南?为什么中国和欧洲为什么走上了不同道路?在彭慕兰看来,1750年,英格兰和中国的经济核心区,在人均预期寿命、农产品市场、劳动体系、土地利用、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等方面非常相似。中国和日本核心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并不比西欧差,整个18世纪旧世界的核心地区都面临着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局部短缺。东西方走在大体相近的经济发展道路上,西方并无明显优势。
欧洲在19世纪与旧大陆的分道扬镳,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欧洲在煤炭资源方面享有地利,煤炭替代了木材,有利于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增长。同时,由于跨大西洋贸易的展开,新世界(美洲)比任何亚洲周边地区都更能为欧洲提供发展所需的初级产品。大量输入的外部资源使西北欧克服了自身的生态限制,人口急剧增长,制造业进一步专业化。煤炭、新世界和全球形势相结合,共同让欧洲沿着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节省劳动力的道路往前走。与此同时,亚洲的经济发展却陷入停滞。东亚经济核心地区被迫走上了劳动密集型、资源节约型的道路。
进入21世纪以后,500年前大分流开创的世界经济是否已经终结?
-
多面的制度
从三皇五帝到品秩爵位,从中央集权到地方自治,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从正式规章到潜在规则,在古往今来的社会发展中,“制度”扮演着多种多样的角色,也一直是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者密切关注的焦点话题。虽然制度研究的历史悠久,然而“制度”为何?它如何形成、如何呈现、如何研究?其变迁的动力又何在?很多问题仍未在学界达成共识。
本书源自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跨学科视野下的制度研究”系列讲座,聚焦于“制度”这一极富内在张力的对象,邀请阎步克、邢义田、邓小南、刘志伟、侯旭东、应星、周雪光、周黎安、刘世定九位知名教授,从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的视角,讨论古今中外的制度及制度研究的理论方法,希望在路径的交叉中激活思想,拓宽制度研究的视野。
-
自我坦白
-编辑推荐-
☆福柯晚期讲座集第三本,拜德雅持续增量中!☆
○ 深化自我解释学研究——
接续1980年秋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达特茅斯学院所作演讲(收录于拜德雅出品《自我解释学的起源》一书),福柯在多伦多系列演讲中继续深化了对自我解释学的研究:对整个古代自我文化和在早期修道团体中出现的基督教自我解释学进行了透彻比较。
● 处于福柯思想三次重大转变的交汇点——
主体谱系学、主体和真相的关系以及对古希腊—罗马的持续兴趣,贯穿于多伦多系列演讲始终。这次演讲介于福柯思想三次重大转变的交汇处,这三次转变发生在1980年代初,至此他的研究被纳入现代西方主体谱系学计划之中。
○ 自我坦白:说出自己的真相——
福柯在此次多伦多的研讨班上,重拾其在《主体解释学》讲课中对“说真话”的探讨,详细分析了“说真话”在古希腊、希腊化时期、罗马时期所具有的不同含义。这与他在性史研究中注意到在西方社会里性方面的禁忌和坦白自己真相的义务这两者之间存在联系是密切相关的。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米歇尔•福柯于1982年5月31日至6月26日在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举行的第三届符号学和结构研究国际暑期研讨班上的五次演讲,以及由他主持的研讨班讲课。
“自我坦白”是这一系列讲座的主题,也是福柯关于“现代西方主体谱系学”研究项目的一部分,他致力于阐明自我解释学的历史形成。在分析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苦行”“修行”实践中所特有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关系的特殊类型,即主体必须与自己建立一种占有和主权的关系之后,福柯研究了基督教发展的前几个世纪中,在修道院团体里诞生出来的一种自我解释学,这种解释学被认为是主体对其自身内在性的探索和解读。至此,自我解释学在古代和基督教早期发生了一个明显的断裂,为了界定这种断裂,福柯引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区分,即两种形式的禁欲主义:一种面向真理,另一种面向实在。
在演讲之余,福柯还在多伦多大学举办了系列研讨班,专门对古代作家的文本进行详细研究,他对古代自我文化的分析正是基于此。在这些研讨班上,他还提到了古代“说真话”概念的不同含义,而这正是他后来作品的重要主题。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