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文化
-
我的观看之道
从1978年起,自然主义式的再现艺术越来越让霍克尼感到束手束脚,其限制性和诸多缺陷越来越让他不耐烦。霍克尼总是抵制把艺术分为具象和抽象这种愚蠢的二分法,他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抽象艺术”,再现从来就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复制,一切再现,尽管风格有差异,都以感知和概念的假设与惯例为基础。与此同时,霍克尼痛恨自己的风格被模式化,虽然他的风格大受欢迎,他却不愿意重复可预测的霍克尼式图像。他挑战了过去被误以为真实的摄影(摄影虽然是机械记录,但它也不能摆脱对空间感知的特定预设,而且其
含义并非绝对客观中立),并对各种不同的空间再现方式,对采用新技术“复制”艺术的丰富可能性,都兴趣盎然,为之兴奋。他对空间再现具有莫大的好奇心,对之反复实验,因为空间是一切再现形式的精髓。作为这种好奇心的补充,霍克尼越来越频繁地从事舞台设计,舞台设计本身就是一门将制造错觉与三维性结合在一起的艺术。
霍克尼的脾气是完全不在乎别人说他天真。作为一名艺术家,他相信任何事都不能想当然,任何事他都必须亲自探索。他对空间再现的研究和实验,包括其涉及到的更广泛的意义,以及他对复制的含义等问题的关注,都不是哲学家会思考的问题,而是一位工作中的艺术家思考的问题。他的探索具有儿童般纯真的好奇。他对艺术界狭隘、多变、时髦的风气毫无兴趣,只顾走自己的路,这倒不是因为他刻意要摆出一副原创性的姿态,而是因为他总是站在艺术家的立场上,对“更广阔的视角”,对未知的宇宙,满怀真挚的兴趣和热爱。因为这个原因,本书不仅按年代编排了霍克尼的作品,同时也追溯了他创作中的道德和智性思考,它们当然和作品分不开。
-
美的交响世界
本书以两位艺术家相会为主题,其中东山魁夷世界也是以川端康成关于东山作品的评述为主轴展开的,让读者以新的视角和感觉欣赏东山魁夷的作品。
-
那些难忘的声音
“上译厂”出品的译制片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已经是一个文化现象,它给那个时代的中国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独特的窗口,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文化启蒙的作用,尤其是“上译厂”的配音演员们创造出的独特的“外国语言”,带给观众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激发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本书撷取了“上译厂”老一代配音艺术家各自的代表性作品,赏析了他们在电影配音中的艺术造诣,为读者更加深入理解这些电影作品,如何欣赏这些配音艺术家的配音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
声音与感受力
声音研究是当下前沿的跨学科领域。王婧编写的 《声音与感受力(中国声音实践的人类学研究)》关注 中国声音实践,从人类学视角,思考关于自由、感受 力和城市空间三个核心概念,探讨声音实践的社会背 景和文化意义。本书采用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同时 结合四十多张图片,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
艺术唤醒乡土--从直岛到濑户内国际艺术节
《艺术唤醒乡土》进入第三届的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已经成为与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相媲美的世界大规模的国际艺术节,并且受到国际瞩目。现代化进程中,岛屿和乡村面临着资源匮乏丶人口稀少丶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为了让这些岛屿和乡村重新焕发活力以艺术激活当地的活动,早在25年前就以benesseart-site直岛的形式诞生。希望见到“老人家的笑容”,为了创造出可以“好好生活”的理想园地,而通过艺术的力量努力至今的福武总一郎,与在里山人口稀少的越後妻有通过艺术进行地方再生的北川富朗相遇,一同将濑户内国际艺术祭从想法变为事实。以香川县以及12座岛屿为基地所展开的濑户内国际艺术祭,不仅吸引了上百万人的参与,也接连带动了移出人口的回迁,因人口减少而关闭的学校的的重开,以及汉生病患(麻风病,在当地是被嫌弃的)所居住的岛屿的开放(社会问题被关注)等成果。并且在这里举行亚洲艺术交流平台丶濑户内亚洲论坛等,成为亚洲国家之间交流的重要场域。主导这个项目的二位创始者,将述说并写下这段历史,将交织的大小故事,描述出以濑户内海为舞台所展开的艺术振兴的过去丶现在与未来。本书中有benesse-site以及濑户内国际艺术祭多数主要作品的照片,是濑户内国际艺术祭的爱好者丶通过艺术进行地方振兴的工作者以及社群商业的关联者的必备读物。
-
蒙德里安
跟随这条黑线,飞升、降落,而后浸入一片蓝色之中,
在黄色中跳跃,在红色中陶醉,并绕过一大片白色。
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一位特立独行的画家——蒙德里安。
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1944)是荷兰美术史上与伦勃朗和梵·高齐名的画家,也是荷兰风格派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后代的建筑、设计等影响极大。
他主张以几何形体构成“形式的美”,作品多以垂直线和水平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种格子组成,颜色只用红、黄、蓝三原色与黑、白二非色彩的原色。
这本立体书的作者是法国艺术家克莱尔·祖舍利-罗梅,擅长纸雕与游戏类书籍,她选择了蒙德里安几幅为人熟知的作品加以发挥,将原画中的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图效果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纸上搭建出一座座斑斓的建筑。
-
蓝围巾男人
蓝围巾男人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全书简称弗洛伊德)的肖像画《蓝围巾男人》是以马丁·盖福特(Martin Gayford,全书简称盖福特)为模特的。盖福特在同名书里以自己参与该画整个创作过程的经历,从模特的角度讲述了该肖像画诞生的经过。该书的主题是前所未有的:它写出了一个人在为一位杰出艺术家做模特时一点一滴的感受,也写出了大师是怎样将一个人坐在那里... -
自画像文化史
本书是“影响力艺术丛书”中的一本,在这本全面探讨自画像艺术的著作中,艺术史学家和评论家詹姆斯•霍尔创造性地将自画像的发展史展现了出来,从最早的有关自恋主义的迷思及基督教传统的“作见证”到当代艺术家们丰富的自画像作品。他用形象生动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几个世纪以来自画像都是艺术家们的宠儿这一事实。中间他还揭示了中世纪时期“镜子热”的重要性;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画像热潮;提香和米开朗基罗自我剖析的自画像作品;自传对于系列自画像画家如库尔贝和梵高的影响;蒙奇、勃纳尔和莫德松-贝克尔作品中展示的有关性的主题和才华;以及在全球化时代中自画像的最新发展。
书中几乎涵盖了自画像所有的类型,包括漫画、讽刺画以及自创的或假想的自画像作品。当然也少不了经典的收藏品,如佛罗伦萨的美第奇(Medici)家族的收藏品。通过仔细推敲艺术家们的字句和想法,霍尔始终在探求他们是何时何故决定创作自画像的。
-
美术史的实践和方法问题
本书作者奥托·帕希特是20世纪伟大的美术史家、新维也纳艺术史学派的关键人物。他的最大贡献在于引导读者如何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理解艺术品。他强调回到观看本身,美术史所关注的始于眼睛而非文字。
本书为奥托˙帕赫特的重要代表作,也是西方艺术史学史上的经典文献,是一部有关美术史学和研究方法的经典著作。书中荟萃了帕希特杰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探讨了美术史研究的诸多关键问题,对发展论、图像志、图像学、风格问题、鉴定、历史与个人、心理学与艺术史研究等做了深刻反思,同时剖析了李格尔、沃尔夫林、潘诺夫斯基、贡布里希、泽德迈尔等重要美术史家的思想与方法。书中不乏对图像形式的生动描绘,既表现出德语界学者严密的抽象思维能力,也体现了作者缜密的历史逻辑和对艺术的直觉感知力。作者意在通过此书重构艺术产生的原始文化与社会环境,澄清那些已不为人熟知的时空观念和重要的象征符号,从而强化观者的感知力。帕赫特在书中深入剖析了从李格尔到沃尔夫林、潘诺夫斯基等重要艺术史家的思想,一直强调要回到观看本身。帕赫特最大的贡献在于让学生和读者懂得面对艺术品时如何从艺术史的角度来思考。本书可被列入艺术史经典著作之列,在抽象思维中闪烁着光芒,对图像形式的描绘无以伦比,同时还充满了缜密的历史逻辑和具体史实,这使得帕赫特能与沃尔夫林、李格尔、瓦尔堡、潘诺夫斯基齐名,成为西方一位名副其实的艺术史的布道者。
-
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
★中国的独立电影人还在么?他们是谁?他们在哪里?他们做了什么?
★郑 阔、耿 军、鬼叔中、李睿珺、李 珞、彭 韬、舒浩仑、唐 棣、万玛才旦、徐 童、杨瑾、杨弋枢、郑大圣、周 浩、张献民……阅读十四位独立电影人的访谈,感受中国独立电影的顽强和脆弱,观照这个复杂时代的挣扎与阵痛
★《安阳婴儿》《江城夏日》导演王 超,知名影评人、作家卫西谛,知名民谣歌手、乐评人蒋 明,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 周晓虹,倾情推荐
…………………………………………………………………………………………………
自从“第六代”贾樟柯、王全安、娄烨等集体上岸后,我们似乎已有很长时间失去了独立电影人的消息,他们的存亡与功名不再被人们津津乐道。他们还在吗?他们是谁?他们干了什么?本书通过对郑阔、耿军、鬼叔中、李睿珺、李珞、彭韬、舒浩仑、唐棣、万玛才旦、徐童、杨瑾、杨弋枢、郑大圣、周浩、张献民等共14位独立电影导演的采访,展现了中国独立电影人在这个复杂时代里的坚强与脆弱。本书的访谈并不着重于电影的摄影、导演、表演等技术层面的内容,而是从导演生平、电影观、电影主题、现实关怀、作品思想性等层面,探究中国独立电影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内涵。这本访谈录对影迷与研究者都大有裨益。
…………………………………………………………………………………………………
或许只有到这个世纪未再来回顾上个世纪未至今的中国独立电影时,我们才能较为客观地感受到它的顽强和脆弱,感受到它是如此鲜明而直接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阵痛……但这本访谈录仍是一份尽可能真切而专业的文献记录。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留在这里的,这些人,在这样一个时代,这样拍过电影——而这本应是电影创作的本质。
——《安阳婴儿》《江城夏日》导演 王超
阅读这本大作令人欣慰:独立电影与民间影展的黄金十年原来是有人如此认真地记录与梳理的。只有真正的观影人,才会为此注入心血。这本访谈录对影迷与研究者都大有裨益。
——知名影评人、作家 卫西谛
自从“第六代”贾樟柯、王全安、娄烨等集体上岸后,我们似乎已有很长时间失去了独立电影人的消息,他们的存亡与功名不再被人们津津乐道。他们还在吗?他们是谁?他们干了什么?作者用时间堆积的写作方式向我们证明了这个群体依旧鲜活却隐秘的轨迹。这是一本独立电影的史书,在如此繁杂的群像里,我们不仅知道了一个个荒诞有趣的故事,也最终了解了独立电影这个隐匿着时代悲剧的谜团。
——知名民谣歌手、乐评人 蒋明
在中国,“独立”庶几就意味着边缘或非中心,它也因此为一些人所不屑;但是,鉴于人类社会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独立电影依据自己独特的视角所拍摄的人或事,却常常是构成我们这个国家最普通一群的最日常的生活,并也因此更能代表这个国家的真实样态。感谢许金晶,他通过对十多位独立电影人的访谈,呈现了电影界的边缘人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关照。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长江学者 周晓虹
-
Chinese Painting and Its Audiences
What is Chinese painting? When did it begin? And what are the different associations of this term in China and the West? In Chinese Painting and Its Audiences, which is based on the A. W. Mellon Lectures in the Fine Arts given at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leading art historian Craig Clunas draws from a wealth of artistic masterpieces and lesser-known pictures, some of them discussed here in English for the first time, to show how Chinese painting has been understood by a range of audiences over five centuries, from the Ming Dynasty to today. Richly illustrated, Chinese Painting and Its Audiences demonstrates that viewers in China and beyond have irrevocably shaped this great artistic tradition.
Arguing that audiences within China were crucially important to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Clunas considers how Chinese artists have imagined the reception of their own work. By examining paintings that depict people looking at paintings, he introduces readers to ideal types of viewers: the scholar, the gentleman, the merchant, the nation, and the people. In discussing the changing audiences for Chinese art, Clunas emphasizes that the diversity and quantity of images in Chinese culture make it impossible to generalize definitively about what constitutes Chinese painting.
Exploring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 works of art and those who look at them, Chinese Painting and Its Audiences sheds new light on how the concept of Chinese painting has been formed and reformed over hundreds of years.
-
在生命的尽头,他们画了什么
画家在临终前画了什么?对于他们来说画画是目的还是手段? 本书分为“画家和神”、“画家与王”、“画家和民”三个部分,从美术的发展史角度,解释了美术如何从宗教神坛一步步走向世俗。通过15位西方艺术大师每人一件临终作品还原创作背后的故事,探索名画中的秘密。
-
欧洲大教堂
本书主要选取欧洲79座宏伟的教堂进行建筑风格分析,穿插建筑的历史和趣闻轶事;书后另有30座比较著名的教堂简介,可以说本书囊括了欧洲大部分知名教堂,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比较清晰地了解不同时期教堂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沿革。
-
微醺手绘
《微醺手绘》是一本珍贵的手绘品酒笔记书!打开它,开启“飞行嗜酒师”Denis的奇妙葡萄酒世界。
作者走遍全球葡萄酒产区,尝遍各国名酒,精选近200多幅手绘亲自品鉴的名酒以及手写专业品酒笔记,记录下无数个酒界探寻的闪光时刻。每一笔、每一画都源于对葡萄酒的无尽挚爱。
品酒与绘画的交汇融合,一场妙趣横生的葡萄酒文化体验,纸上探访酒庄,学习产区特色,了解各种酒具……在乐趣中轻松掌握葡萄酒知识。
亲临包罗万象的酒中奇境,每一个带着气味的观感符号都是大自然的恩赐,微醺之美,沉静迷醉。
-
不要靜靜走入長夜
這本書以出乎意料的寫作方式,探問死亡此一無人能倖免的人生結局,從死亡開始書寫人物的一生。
作者凱蒂.洛芙爬梳了大量文獻,訪談這五位創作者的家人、朋友和看護,呈現這幾位作家、思想家、藝術家如何面對迫近的死亡。
這五位創作者是:蘇珊.桑塔格(作家)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心理學家)
約翰.厄普代克(小說家)
狄倫.湯瑪斯 (詩人)
莫里斯.桑達克 (插畫家)
首先來到蘇珊.桑塔格的病房。這位享有聲望的公共知識分子,在她第三次檢查出癌症的時候,終於發現她素來以理性自許的態度受到了重大考驗。
接著,心理學家佛洛依德,從納粹控管之下的維也納出逃到了倫敦,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煙斗,儘管他明知抽菸會使已罹癌的他更快死亡。
然後作者帶我們來到療養院病房。七十六歲的小說家約翰.厄普代克聽到醫生說出最壞的診斷結果。然後他還是提起筆,開始寫詩。
我們看到英國詩人狄倫.湯瑪斯在寄宿飯店裡摔倒,在此後出現了自殺傾向。
我們最後看見,插畫作家莫里斯.桑達克畫給孩子的故事書裡面,隱藏著他對於死亡課題的迷戀和恐懼。
透過這位作者的強大感知力和事實細節的呈現,我們看到這些創作天才在人生落幕之際的勇氣、病痛的磨難、深刻的洞察,也看到自我欺瞞和自我安慰。讀了這幾位創作者面對死亡的經歷,對於他們作為一個「人」的特質有了完整而立體的認識,並且加深對於他們的思想或作品的理解。
此書以不帶感傷的書寫方式,帶領讀者走入這幾位藝術創作者的心靈,從他們的最後時光開始描述,回溯他們人生裡的重要時刻、他們與至親所愛的情感糾結,並且對照他們的思想和藝術創作裡的內涵如何與死亡相關。從中我們看見每一位藝術家對死亡的認知、恐懼或執迷如何在日常之中舒展開來,滲入生活細節,佔領他們的心思,爬滿他們的書寫字句,藏入他們的思想與圖畫裡。這些獨特的心靈,各以獨特的方式同時展現出對死亡的理性與執迷,以及他們對抗死亡此一人類終極命運的脆弱與頑強。
「在這本優雅而美麗的輓歌文集裡,凱蒂‧洛芙直視死亡的面目,描述人如何腐朽,近親好友如何一點一滴失去他們,以及他們如何失去自己。這書讓我們看見,寫作成為一項與永生協商的工具。這部作品勇敢、慷慨而親密,充滿情感,因此即使這本書的主題是人必一死的寂寞,這寂寞之中也有安慰。」——安德魯‧索羅門(Andrew Solomon),《背離親緣》作者
「這本書是一場文學性的擁抱。它既是一次報導寫作的壯舉,也是一項全新的發明。——More
「這是凱蒂‧洛芙迄今最棒的作品。她知道,我們對死亡感興趣的並不只是那個結局,不是誰死了之後怎麼了;我們感興趣的是,在這走向死亡的過程裡,我們彼此之間如何相處,親情與友情如何發揮作用,簡單說,也就是我們在死亡之中如何過日子。」——《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
「一本美麗的書……內容濃烈,研究的深度,對於關鍵時刻的敏銳感性,令人讀到忘我。」——《紐約時報》書評
「有正常人想要誤入這個會把人驅趕出去的神聖空間嗎?有。我們都想進入。洛芙這本書以優雅姿態把我們帶進那塊神聖之地。」——《紐約時報》
「跳脫傳統,引人入勝,既有學術的深度,飽含文學,又飽滿多汁。」——《洛杉磯時報》
「一場溫柔卻深刻的對人生暮年所做的觀看。……作者洛芙融合冷凜的直視與博學的徵引,展現了她的書寫特色。」——《華爾街日報》
「令人沉醉的敘事……凱蒂‧洛芙(對這些人物)的描寫指出一項道理:人人以自己的方式面對死亡。」——《出版人週刊》
「深刻,詩意,同時帶來安慰。」——《時人雜誌》
「本書對生死的沉思提出了挑釁的質問。」——《明尼亞波利論壇報》
-
观赏之道:如何体验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作品已经没有显而易见的中心思想,传统的艺术媒体也有负众望。为了让读者以一个全新的方式解读当今世界一些极具竞争力的艺术作品,作者奥西安•沃德提出了他的“白版法则”,即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当代艺术,倾听自己的内心,擦掉艺术作品表现对象的某种神秘感,将它们从一切人为赋予的价值中抽离,将每一件艺术作品都视为我们第一次接触这种艺术形式。本书就是围绕这个法则展开的。既然艺术家们越来越依靠传统媒体和风格进行创作,那么作者又为当代艺术创作进行了一种全新的分类,例如“作为娱乐的艺术”“作为对抗的艺术”“作为事件的艺术”“作为玩笑的艺术”等,这些分类将帮助我们理解那些令人倍感晦涩的作品。另外,作者还特别设计了十几个“聚焦阅读”,带领读者深入体会那些知名的作品。
-
世界3
现代图像学由于瓦尔堡、潘诺夫斯基和贡布里希三位艺术史大师的努力而成为一门开放性的学科方法,瓦尔堡和他的学派成员通过将图像解释的基础建立在文化一科学的广阔维度上而奠定了艺术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的地位;潘诺夫斯基通过他深渊宽广的历史观念与严密睿智的学识境界,使图像学获得与其他人文学科相比毫不逊色的卓越成就,而贡布里希则通过对图像学的批判性研究将图像学带入到一个更加令人神往的开放领域。
今天无论是哲学、史学、文学、宗教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研究和各种形式的视觉理论都能从这种开放性中获益,更不用说纷繁的“新艺术史”方法。《世界3:开放的图像学》力图通过梳理现代图像学的理论脉络和它的开放性影响,展示图像学在当代艺术史学中的可能性前景并借此提倡一种建立在理性批评基础上的开放学风。
《世界3》是由OCAT研究中心(OCAT Institute)组织编辑的中文艺术史理论学术年刊。主要登载艺术史理论及与其相关的语言史、心理学史、哲学史、文化史、宗教史、社会史和思想史的前沿性研究课题和译文,也对相关课题的国际资讯、图书、展览和研究机构进行报道与评介。通过为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提供出版平台,力图为这一领域新的汉语思想模式和知识形式的形成创造条件。
《世界3》是OCAT研究中心的核心出版物,由主编黄专先生于2014年创办,年刊主要栏目有“专题研究”、“理论焦点”、“前沿动态”、“机构概览”和“书评”等。“专题研究”是丛书的核心栏目,刊登美术史、建筑史、影像史、设计史为主体的艺术史理论和方法及与其相关的语言史、心理学史、哲学史、文化史、宗教史、社会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论文和译文。“理论焦点”是介绍世界当下重要的理论动向与理论研究,并突出其与艺术史研究的相互借鉴意义。“前沿动态”是丛书的综述性栏目,主要综述报导上述领域中重大课题的历史和现状,评论性报导年度内重大学术活动、人物、会议、出版、展览的现场。“机构概览”是介绍世界代表性的艺术史研究机构的概况及研究主题为主。“书评”是推介前述学术领域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前沿位置和独特方法的著作、学术期刊和学术展览的专栏性评论文章。
-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书中围绕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近二十位艺术大师及其名作展开讨论,着重介绍了文艺复兴初期自乔托以来,经过“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十七世纪的伦勃朗、鲁本斯,到十八、十九世纪的近二十位画坛巨匠及其名作。讲解其艺术风格、绘画技巧,又辅以大师生平、时代思潮等内容,从艺术风格延至人格操守,行文生动洗练,深入浅出,形象解读,娓娓道来,紧扣每讲内容,或全貌,或局部,或对比,形象解读,感情表达,易于领悟,融文学、音乐、哲学、社会、时代于一体,给人以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享受。
-
纽约无人是客
本书为作者在纽约实地踏访数十家博物馆并进行深入了解后,对纽约博物馆展示特色、专业内涵、设计匠心及观众体验等进行多维度评价的作品。
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博物馆导览手册,而是基于作者的个人经历和专业背景,试图阐释纽约这个五方杂处、光怪陆离却又独具特色的国际大都会的底色。全书行文从容,图文并茂,兼具知识性、实用性和可读性,无论是否去过纽约,它都会在流畅的阅读之后,带给你充足的知识与细节,同时也带给你深深的思索。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