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文化
-
齐美尔论艺术
【编辑推荐】
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格奥尔格·齐美尔论艺术、社会与美的20篇经典文章,多为首次翻译成中文,直译自德文原版文献。
既包括齐美尔对米开朗琪罗的诗歌、达·芬奇的绘画、罗丹的雕塑等的趣味性探讨,也包括他转向艺术哲学和生命哲学后,对艺术的形式、风格、法则等的更具理论性的美学反思。
【名人评价及推荐】
现代生活最深层的问题,就在于个人面对压倒性的社会力量、历史遗存、外部文化以及生活技术时,对维系其生存的自主性与个体性的诉求。
——格奥尔格·齐美尔
【内容简介】
格奥尔格·齐美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德国学者,作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著述广泛涉及社会学、哲学、文化学等诸多领域。本书精选齐美尔论艺术、社会与美的20篇经典论文,主题多样,不仅包括他对米开朗琪罗的诗歌、达·芬奇的绘画、罗丹的雕塑等的趣味性探讨,也包括他对艺术的形式、风格、法则等的更具理论性的美学反思。齐美尔的这部文集是艺术哲学乃至生命哲学框架下不可忽视的重要思想结晶,在人类个体的和普遍的特性之中寻找艺术的火光,是艺术社会学领域的根基之作。
-
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
“如果将唐史研究比为一场考试,那么杜甫几乎是在把答案展示给你看,只不过他的手势和暗号需要解读。”
对于诗圣杜甫,从来不缺少研究。但宋代以来,诸家对杜甫生命历程的划分多侧重后半段,关于杜甫的前半生很少有深入考证,以至杜甫的实际生命史划分不均衡,人生前三四十年关注不多,而这恰恰是他思想和认知的形成发展期。
本书聚焦杜甫的前半生,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唐史研究,将杜甫置于8世纪的家族、社会、政治斗争以及地缘格局中,考证并还原出一幅杜甫当日所目睹、所身处的历史图景。
————
作者的初衷是希望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将杜甫置于8世纪的家族、社会、政治斗争以及地缘格局中,考证并还原出一幅杜甫当日所目睹、所身处的历史图景。这个初衷是实现了的。这需要对于事实的洞悉,对于杜甫的熟稔,能够对杜甫前半生涉及的人事进行极其细致的勾稽与考证。此书读来不觉烦琐,不觉枯燥,饶有兴味,值得推荐。——张国刚(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在杜诗的接受和阐释中,围绕“诗史”说出现了很多的议论,汇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在前人工作基础上,作者在此书中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是,“以作为微观个体的杜甫为视角,还原他所看到的诸种历史图景”,并借以摆脱“大历史”的写作模式。就已看到的“盛世”这一部分来看,其中有对杜甫家世及其青少年时代更细致全面的复述呈现,也包括对杜并“吉州之案”等重要事件更近情理的分析,对于认识杜甫这位重要性无可替代的诗人以及他所生活的那一时代,都有新的启发。——谢思炜(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还原杜甫的历史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还原盛唐王朝的历史场景。之所以称之为“诗圣”,就是因为老杜的盛世情怀与人文关怀;之所以称之为“诗史”,就是因为老杜的史诗书写与时代记忆。这是杜甫伟大的地方,也是王炳文博士这本书值得特别关注的地方。《杜甫的历史图景》,一本值得你放在案头常读的好书。——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杜甫被称为“诗史”,本书则尝试将杜甫的人生嵌入盛唐历史之中。作者运用对唐代政治、制度、文化诸方面的知识,钩沉杜甫前半生与盛唐政治变迁的关联,展示了一个更具“历史场景感”的杜甫。——仇鹿鸣(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
包刚升政治学讲义
很多人都觉得政治学很枯燥,很艰深,跟自己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但是,包刚升老师试图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政治学是一种思维方式,遇到不能用经济学解释的现象,你其实可以从政治学的角度去解释。政治学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本书脱胎于得到课程《西方政治学通识30讲》,作者搭 建了一个系统的政治学框架,从5大维度、30个关键词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政治问题,系统地讲解了政治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
5大维度:权力如何管理社会、社会如何控制权力、制度设计的政治智慧、政治中的分歧与冲突、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全面解读各种政治现象。
30个关键词:国家、战争、君主制、官僚制、共和、议会、民主、自由、政党……30个关键词,也是看待政治的30个坐标。
读完这本书,你会理解人类历史上的很多政治现象。多一个看待世界的不同视角,比如:
为什么说民主制度起源于海盗?
为什么说战争塑造了国家?
为什么君主制延续了数千年?
为什么很多非洲国家建立了民主政体,却日益走向衰败?
为什么很多国家并不支持建设福利国家?
……
除了让你用政治学的眼睛理解世界,本书还能带给你更多的收获。
比如:
掌握结构化认知,建立思考政治问题的脚手架;
建立全新的思维模式,理解不合理现象背后的政治动因;
获取一幅关键概念地图,重新理解多数人日用而不知的概念;
结识重量级的思想家,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洛克到亨廷顿、福山,等等;
体验领袖如何艰难做出选择,获得真正的领导力的启迪。
翻开这本书,从看热闹到看门道。
◎编辑推荐
● 给普通人的政治学通识讲义,从看热闹到看门道。
●“得到讲义”系列重磅新书。“得到讲义”是一套定位于“学科通识”的丛书,致力于让所有的专业知识变得好读——用深入浅出的自然语言,为读者系统全面地了解一个学科,提供解决方案。
● 专业性与好读性兼具。这本书虽然讲的是政治学,却毫不枯燥,好读好懂。以30个耳熟能详的政治学概念为抓手,以30个问题为线索,搭配丰富的案例,为你条分缕析“民主”“国家”“议会”等政治学概念之下的底层逻辑,给你一个看世界的不同视角。
● 了解政治学的“敲门砖”。包刚升老师是复旦大学政治学教授,在专业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且极具个人魅力。他在得到APP开设的《政治学通识30讲》有4万+用户订阅,课程评分4.8分,广受好评。
● 自带畅销书基因。作者包刚升出版过多部政治学相关著作,销量与口碑俱佳,豆瓣评分都在8分以上。近两年出版的《抵达》《儒道法》《演变》等,也受到较多的市场关注。
-
奶奶的菜谱
【编辑推荐】
“好菜里有诗的味道。当你遇到这样的菜肴时,希望你能想起我,一个美味佳肴的代言人。”
“我的书有它自己的命运。”
★一位女性凭借对美食与烹饪的热爱与执着,在失落的生活中觉醒并独立,在战争和逃亡的恐怖中幸存
★一个家族在纳粹及战争铁蹄下的支离破碎与惊险奔逃
★第一次深入披露纳粹系统性盗窃知识产权的状况
★专章讲述惊险“上海往事”,中文版独家收录上海抗战时期老照片
️历史学家卡琳娜·乌尔巴赫透过大量家族信件、遗产资料、档案和访谈,“像素级”还原奶奶及家人的传奇故事。
️一位维也纳独立女性的诞生——在失败的传统婚姻后,爱丽丝明白“再也不能依靠男人了。男人们似乎都无法应对新时代的问题。”她靠精湛烹饪技艺叱咤维也纳上层晚宴行业,开办烹学校、出版畅销菜谱。直到92岁还在教烹饪课。
️纳粹会把自己不喜欢的书烧掉。但那些很有价值,舍不得烧掉的书,有怎样的命运?纳粹会用一种悄无声息的方法将它略去。通过还原奶奶的畅销菜谱被盗取的过程,本书对纳粹统治时期犹太人书籍和知识产权被“雅利安化”的历史,首次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
️本书作者也是一位优秀的历史小说家,她以生动文笔结构起可供拍摄一部完整电影的素材——迫害、谋杀、欺骗、集中营囚禁、逃亡、营救、友谊、特工活动、陷入绝境、开始新生活……令人激动,仿佛在看一部历史大片。
️ BBC广播四台《女性时刻》栏目、《明镜周刊》、《金融时报》、《泰晤士报》等著名媒体一致推荐。
【内容简介】
维也纳犹太女孩爱丽丝·乌尔巴赫自幼喜欢烹饪。她有一段不幸的婚姻,丈夫是个酒鬼、赌徒,还把她的嫁妆全部败光。丈夫去世后,爱丽丝靠高超的烹饪技艺独立支撑家庭,打拼出一番事业,开办烹饪学校、出版畅销菜谱。在纳粹统治下,她失去家园和事业,逃亡英国,在一座城堡里给一位女富豪做女佣,后来在一所“儿童之家”照护因战争无依无靠的犹太女孩。她的小儿子被关押在达豪集中营。大儿子一度流亡上海,后移民美国,成为了一名情报官员,与纳粹势力作斗争。战后,爱丽丝搬到纽约,开始了新生活。等她回到维也纳,她发现自己的畅销菜谱还在卖,然而封面上却印着一个陌生男人的名字。这位在书中自诩“烹饪大师”的人真的存在过吗?他究竟是谁?爱丽丝能要回自己的书吗?
本书作者,爱丽丝的孙女卡琳娜·乌尔巴赫为了研究奶奶这本被“窃取”的菜谱,前往维也纳、伦敦和华盛顿的档案馆,发掘出长期以来被认为已经丢失的信件、磁带和影像文件。它们揭开了爱丽丝家族的传奇命运,也揭开了德国纳粹罪行历史中一个不为人知的篇章——纳粹曾系统性地盗窃犹太人的知识产权。
爱丽丝及家人的传奇经历令人动容,包含诸多引人入胜的元素——迫害、谋杀、欺诈、监禁、逃亡、营救、友谊、特工活动,宛如一部情节动人的电影大片。而爱丽丝那本烹饪书的命运则更令人唏嘘。正如本的书所展现的,对爱丽丝来说,这本被盗窃的烹饪书,象征着她被“盗取”的一生。
【媒体推荐】
一个非凡而重要的故事。
——BBC 广播四台《女性时间》(Woman's Hour)栏目
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描述了爱丽丝·乌尔巴赫慢慢被剥夺自由的过程。
——《明镜周刊》(Der Spiegel)
一部扣人心弦的二十世纪家族史,极具原创性。对纳粹统治时期犹太人书籍被“雅利安化”的历史,作者有深刻洞察,非常珍贵。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这位历史学家发掘的是完整的电影素材——迫害、谋杀、欺诈、监禁、逃亡、营救、友谊、特工活动……乌尔巴赫的叙事令人兴奋,堪比电影。
——《每日镜报》(Der Tagesspiegel)
本书作者卡琳娜·乌尔巴赫不仅通过家庭通信和祖母遗产中的录音采访,还利用大量档案资料,重构了个人命运……她是爱丽丝·乌尔巴赫的孙女,同时也是一名合格的历史学家,深知缺乏情感距离的危险,正如前言中所承诺的那样,她做到了不带感情色彩地写作本书。这本身就是一项成就,事实已经足够感人。
——《法兰克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激动人心、感人至深、见解独到。卡里娜·乌尔巴赫写了一本关于一位坚强女性的好书,她坚韧不拔,若自己有一星半点的幸福,定会与他人分享。
——《南德意志报》通讯(Süddeutsche Newsletter)
卡琳娜·乌尔巴赫写了一部不同寻常的家族史和纳粹犯罪史。这也是关于背信弃义、反犹、贪婪和肆意妄为的教训,影响到今天还未消散。同时,这也是一份记录了反抗以及拒绝向不公正低头的文献。
——《日报》(Taz)
激动人心、感人至深、信息量很大——这个家族故事应该在畅销书榜名列前茅。
——西德广播公司 “现在和未来“栏目(WDR "Hier und Heute")
不忍释卷……乌尔巴赫还以令人难忘的行文重述了悲惨的大屠杀故事。
——英国专栏作家A.N.威尔逊(A.N. Wilson)
这本书引人入胜……聚焦于纳粹劫掠历史中鲜为人知的一面。
——《泰晤士报》(The Times)
-
屏幕上的受苦者
数字时代的领军艺术家,登顶艺术权力榜的女性艺术家代表作首次中译
以犀利洞察力直刺当代碎片化影像的黑洞
“弱影像是当代的屏幕上的受苦者,是音像制品的残渣,是冲上数字经济海岸的垃圾。其存在证明了影像剧烈的错位、转移和置换——在视听资本主义的恶性循环中影像加速产生和流通。弱影像作为商品或其拙劣的拟像、作为礼物或作为赏金被拖拽到全球各地。它们传播快乐或死亡威胁,阴谋论或走私品,反抗或镇压。弱影像可以展示难得一见的、显而易见的、不可思议的事物——前提是我们还能够破译影像内容。”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资产阶级的衰败最终以经济黑洞的方式成为现实。一台排水泵开始吞噬并毁灭两百年来勤劳与集体智慧的产物,将社会文明的具体现实转化为抽象的事物——数字、算法、精确的暴行和虚无的积累。历史已经被无尽的、流动的碎片化影像的重新组合取代。然而,一种新的研究形式正在出现,艺术家正在寻找理解这些变化的共同出发点。
黑特·史德耶尔无疑是这一潮流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和写作者之一。本书是史德耶尔的一部代表性研究文集,围绕作者在艺术创作和写作里稳步推进的一种强力影像政治,收录了其近年来发表的多篇里程碑式的文章,包括名作《自由落体:关于垂直视角的思想实验》《为弱影像辩护》《博物馆是工厂吗?》等。这些独树一帜、洞察力犀利的文字反映了作者对数字影像、博物馆、电影院甚至垃圾邮件等现象的思考,以及对社会问题和人类困境的探索和拷问,不断突破传统艺术批评的界限。
----------
史德耶尔的艺术极为丰富、缜密,令人受益匪浅……在史德耶尔的作品中,你总是分不清事实和虚构,分不清哪里是玩笑的终点,哪里是严肃的起点,分不清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谎言。
——《卫报》
理论和艺术的最高职责就是把握和阐明自己的时代。在我们这个时代,史德耶尔无人能及。她对图像和文字在全球流通时代的命运的探究总是专注而精确,但也充满冒险精神,出人意料,引人入胜。
——鲍里斯·格罗伊斯(哲学家、艺术评论家)
史德耶尔拒绝固守单一理念,也不坚持自己的观点。相反,我们看到的艺术——她的视频——是一种正在进行的道德思考行为。
——《纽约时报》
-
哈耶克论哈耶克
【编辑推荐】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亲笔自传,讲述一段蛰伏多年,颠覆学界的传奇人生
始终坚持市场经济,坚信市场调节机制,才让哈耶克成为市场经济的精神图腾
哈耶克的成功不靠时代来成就,时代的变化才是他真知灼见的注脚
被凯恩斯压制数十载,打好逆风局,专注正业,有效积累,才能在风向改变时起飞
【内容介绍】
本书是弗里德里希·A. 哈耶克仅有的自传性质作品,也是一部典型的思想家传记,呈现出这位敏锐且富有洞见的思想家如何将自己对人生、学术和社会的思考与20世纪的时代脉动结合在一起,深刻地参与并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哈耶克曾因《通往奴役之路》而名噪一时,也曾因凯恩斯在经济学领域的统治地位而被学界忽视了三十余年。但随着他对货币政策和经济周期研究的卓越贡献,以及他在1974年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终于在晚年收获了理应享有的学术声誉。本书包含此前未曾公开的哈耶克自传笔记和各类访谈,用哈耶克本人的声音,讲述了他早年的教育经历,其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世界对其观点的曲折接受过程。
【名人评价及推荐】
我们时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探索了人类社会对于自由的承诺,以及自由的边界……[哈耶克]给这个世界的思想和政治生活带来了变革。
——乔治·布什
哈耶克并非厄运和灾难的先知,而是和平与富足的向导。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乃至整个时代的智慧之声。我们应该聆听他。
——玛格丽特·撒切尔
表彰他们[哈耶克与默达尔]在货币和经济波动理论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以及对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入分析。
——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词
-
逐利而生
编辑推荐
★ 《经济学人》《出版人周刊》《金融时报》、美国亚马逊等多家媒体2022年度推荐图书
★ 公司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们为何存在?公司是进步与繁荣的引擎,还是无情追求利润的机器?通过本书抽丝剥茧的分析,我们将看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 罗马大税吏公司、美第奇银行、英国东印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KKR私募公司、Facebook……以它们的故事为核心,阐述公司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为今天的模样
★ 公司的故事归根结底是人的故事,从资助公司的股东、管理公司的高管,到维持公司运转的员工,在本书中,我们会与臭名昭著的奴隶贩子和强盗大亨相遇,也能同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创新者对话
----------------------
内容简介
从传统制造商到新兴科技巨头,公司一直都是历史舞台上备受关注的角色。有人将其视为进步与繁荣的引擎,有人则认为它们不计后果地追求利润,而让整个社会一起来承担发展的成本。公司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们为何存在?
从被视为“国家支柱”的罗马大税吏公司到日不落帝国缔造者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从消费型社会始作俑者的福特汽车公司到可以左右选举的Facebook……本书将通过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8家公司,展现公司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为今天的模样,洞察它们如何崛起和运转,又因何失败;了解它们使哪些领域得到了高贵的地位,又使哪些领域受到了腐蚀。但无论历史如何演变,它们始终对世界局势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纵观历史,公司为谋求公共利益而生,虽时常偏离初衷,但其独特且持久存在的合理性始终在于增进人类福祉的能力。
-
古今之变
◉今天的中国比一百多年前进步了多少?
◉汇集葛兆光、张鸣、赵鼎新、许宏、罗新等17位重要历史学者
饱含关怀与忧思,启发所有关心中国未来的人
◉回首过去,思忖当下,
“古今之变”是对再造国家甚至自身“文明”的一种思考。
内容提要:
今天,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已不复古典之貌,但“现代中国”就是中国当下的模样吗?古典中国如何演化为现代中国?中国进入“现代”会遵循一种通用的演化路径,还是会变成一个相当特殊的例外?如果是例外,它又是如何发生的,它是否不可避免?
围绕上述疑问与困惑,作者与十七位中外历史学者探讨了晚清以来的“现代”之路,从不同视角、不同立场重新审视“古今之变”,思考中国的过去、当下与未来。
这些话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反复讨论,本书也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但在充斥着悖论和扭曲的时代,在沉重历史包袱和美丽新世界的缠绕下,这些饱含关怀与忧思的访谈必将启发人们越过光怪陆离的表象,抵达更真实的历史与现实。
名家推荐:
比起正儿八经的学术论著,面对面的访谈更有意思。我向来认为,访谈的关键未必是回答问题的受访人,而往往是提出问题的采访人。好的采访人提出好问题,才能刺激或者逼出好答案。李礼试图通过“古今之变”来探究“现代中国的困惑”,并让人们从这些回答中,看到近年来这些历史学者内心的关怀和焦虑。
—— 葛兆光
一个史学大家,写得一手好文章不难,难的是谈出一串大见识。本书所采访的诸位中外名家,话题纵横上下千年,视野跨越东西南北,承多家史学之传统,领一个时代之风骚。每一篇读毕,都会让你反复回味,掩卷三思。你会相信,大学问是做出来的,也是谈出来的。
——许纪霖
编辑推荐:
◎著名历史学家葛兆光、许纪霖诚意推荐!
◎聚焦近现代中国转型之路,汇集17位中外重要历史学家的深切思考。
◎《东方历史评论》《历史学人》执行主编李礼对话17位著名历史学家(按目录顺序):许宏、赵鼎新、许纪霖、佐藤慎一、杨奎松、谢泳、狭间直树、张鸣、黄克武、高全喜、施耐德、罗新、卢汉超、章清、马勇、梁治平、葛兆光。
◎本书访谈的学者不只限于历史学家,也包括考古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等,但话题集中于百年以前的晚清近代史:中国与西方,救亡与启蒙,问题与主义,激进与保守,传统与现代,宪政架构与党国体制,戊戌变法,太平天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北洋军阀……共同构成所谓“古今之变”的主题,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历史评价,思考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洞见频出,警语不断。
◎关于“现代中国”的种种困惑和疑问,本书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也许我们唯一可确定的是,这些话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反复讨论,而这个时代的人也注定要背负不安,怀揣忧思,忐忑前行。但多位学者的不同视角和立场必将启发人们越过光怪陆离的表象,激发我们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层思考。
◎访谈不似正襟危坐的学术论著,其妙处在于不设门槛,能于问答之间轻松自然地呈现观点与态度,通俗易懂,但意味深长。
-
德国知识分子批判
一部追溯德国“一战”罪责的战斗檄文,一次对德国知识分子振聋发聩的灵魂拷问
深入剖析宗教改革缘何让德意志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德国观念论如何变相为君主专制辩护
--
一部从战争罪责问题出发,对德国的历史、现实、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进行全面反思的“战斗檄文”。胡果•巴尔以犀利的文笔和辩证的思维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罪行追溯 到16世纪由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对包括路德、康德、黑格尔和尼采在内的德国知识分子及其思想中的弊病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与揭露,指出正是路德创立的新教使 德国在观念上脱离了与基督教普世精神的联结,在世俗统治和神权统治的高度合一下走上了对内专制、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并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欧洲的罪人”。 同时,也论证了闵采尔、巴阿德、魏特林等基督教神学家以及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的思想功绩。
-
活着回来的男人
一部庶民视角的二战前后日本生活史
一位平凡的日本兵,折射出二战和底层生活的真实面貌
再现日本普通民众眼中的战争、社会与国家
正视战争及其对个体生命的影响
-------------------
◎内容简介
《活着回来的男人》是一部以普通人的视角记述二战前后日本生活史的著作,以超过半世纪的时代纵深,通过一个普通日本底层市民的生命历程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时代变迁和个体命运。
书中主人公小熊谦二(作者的父亲),出生于1925年,19岁被征兵送往中国东北,后遭苏联拘留于战俘营,在严酷的西伯利亚劳动了三年。活着返回日本后,谦二在不断更换工作时,染上当时被视为绝症的肺结核。从25岁到30岁,他人生最失落的光景在疗养所中孤独地度过。失去半边肺叶的谦二,以30岁“高龄”重归社会,幸而赶上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浪潮,得以从“下层的下层”爬到“下层的中层”。成为银发族后,他甚至与身在中国延边的原朝鲜人日本兵共同成为原告,向日本发起战后诉讼赔偿。就这样耗尽心力活到现在,无论陷入何种困境,前路如何渺茫,却从未丧失活下去的希望。
本书既是口述历史,也是民众史与社会史。作者以平实的叙事和开阔的视角记录了自己的父亲作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生命轨迹,同时融入同时期的经济、政策、法制等状况,描绘出当时的阶级、教育、职业、医疗等面向,乃至对日本战争罪行的反思,形成了一部“活生生的20世纪历史”。
-----------------------------
◎作品看点
★2015年新潮社小林秀雄奖获奖作品,一部“活生生的20世纪史”
日本知名社会学者小熊英二执笔、记录其父亲小熊谦二跨越90年的人生经历,反映了二战前后日本社会发生的时代变迁,涵盖日本战前生活、战时经验以及社会经济、政策、法制等状况,是一部“活生生的20世纪史”。
★一部庶民视角的日本现代史,深入理解一个普通市民眼中的战争、社会与国家
本书展示了日本社会鲜少被记录的“大多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了解身处社会最底层、无法抵抗权力摆布的普通人,前往各种战场之前究竟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思考些什么事情?为何离开故乡来到战场?战争结束后,他们又如何努力生存,并如何看待产生剧烈变化的社会和国家?
★从一位平凡的日本兵的人生审视二战历史的另一面,见证普通日本人对二战的反思
过去关于战争的体验,大多是有学历有地位的人所写,鲜少普通士兵的记录,更少提及西伯利亚战俘营经历者。本书记录了一个普通士兵的所思所想、对战争的反思、对参战各方的理解、对同代人的看法、对日本爱国主义的反省,以及对日本政府的抗议。从中展现了二战宏大叙事之外、有血有肉的一面。
★作者小熊英二结合“史家”、“社会学者”和“人子”三重身份,对父亲深度访谈而成
本书既是口述史,也是社会史,作者父亲以个人视角和亲身经历回应了“战争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以及“战后的和平意识是如何形成的”等社会议题,不仅是单一人物的生命轨迹,也融入了法制史与经济史的视角。
★新增年表、地图、家系图、照片和作者采访父亲的过程
较旧版新增了历史年表、日本和中国东北地图、小熊家家谱、照片,以及作者采访的过程,提升阅读体验。
-
巴比松大饭店
致敬自由、勇敢的女性力量
一切尽可以想象,可以实现
《纽约时报》《卫报》《纽约客》等欧美数十家媒体霸榜推荐,《福布斯》最佳必读非虚构
HBO同名美剧火热制作中,《权力的游戏》“龙妈”艾米莉亚·克拉克将担任执行制片
——
欢迎来到巴比松大饭店。
20世纪20年代,大批 从家庭中解放出来的年轻女性涌入纽约,以女性住客为主的公寓式酒店风靡一时。其中,真正让全美国浮想联翩的,只有巴比松大饭店。这里满是充满抱负的年轻演员、模特、艺术家和作家,她们拥有属于自己的房间,渴望在纽约声名鹊起。
作家西尔维娅·普拉斯在巴比松度过了十年时光,“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莫莉·布朗在这里唱起最后的咏叹调,作家琼·狄迪恩的写作在这里起步,演员格蕾丝·凯利也在这里起舞。《巴比松大饭店》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女性群像,也记录了一段辉煌的女性发展史。历史学家布伦带我们回到20世纪的纽约,见证一段鲜为人知的迷人历史。
——
【编辑推荐】
一段辉煌的女性发展史,20世纪非凡女性群像:“一战”后,大批追求解放与自我创造的年轻女性涌入纽约,作家西尔维娅·普拉斯、琼·狄迪恩,演员格蕾丝·凯利、蒂皮·赫德伦,泰坦尼克号幸存者莫莉·布朗等人先后入住巴比松,她们满怀热情,勇敢追逐梦想。
融合文化、传记、历史、女性主义的年度非虚构:一百年前的纽约城,时代大潮中无数女性命运交织。以真实、好看的个体故事,侧面展现20世纪两次女性主义浪潮。
谈论女性主义绕不过去的地标性建筑,一个时代的造梦之地:巴比松大饭店历经近百年历史,其命运与纽约文化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繁荣到衰落的命运令人唏嘘。
获奖作者+知名译者王牌组合,阅读体验酣畅淋漓:美国知名历史学家布伦多年研究力作,“一书成名”,还原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国内知名译者何雨珈倾情翻译,译文准确流畅,鲜活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
-
不必向长安
这是一本体例独特、视角新颖的艺术家小传,明四家之首沈周的“生命之书”。
作者以沈周晚年名作《卧游图册》为叙事线索,结合沈周及友人诗文集、地方志、画史笔记等大量材料,深入挖掘这位吴门画派宗师、一代隐士不为大众所知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对生活中那些微末主题妙趣横生、暗含哲理的阐发与感悟。
书名取自沈周《为沈尚伦进士题画》中的“未信长安春似海,归人不及去人多”。唐以后虽然历代皆未定都于长安,人们却习惯以之指代京城。在那个身边大部分人都在为功名富贵奔波劳碌的太平年代,终生沉浮乡里的沈周反而成为一个固定坐标,一个无法真正置身事外的旁观者,注视着明代中叶三吴之地各色人等的来来往往,成败荣辱,悲欢离合。
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看到一个清醒却多情、细腻又旷达的沈周,在领略其高超艺术造诣与创意的同时,体味平淡日常的趣味横生,共享一份古今共通的情感,收获短暂的休憩与治愈。
-
疯狂旅行者
总想旅行不正常,精神障碍会传染❗
现代科学思想巨擘伊恩·哈金精神疾病哲学代表作
---
走进第一个疯行者的生命世界
揭示催生疯癫的社会“生态位”
追问困扰现代心灵的深层问题
---
【亮点推荐】
★现代科学思想巨擘、加拿大著名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新实验主义”开创者伊恩·哈金精神疾病哲学代表作:总想旅行不正常,精神障碍会传染。医疗社会史名家余新忠X精神疾病专家徐一峰联袂推荐!
★走进第一个疯行者的生命世界,展现19世纪神游症“大暴发”的历史图景:迷失自我的神游患者阿尔贝·达达,坚持自我的专一医者菲利普·蒂西耶、精神医学宗师夏尔科、癫痫和癔症的医学之争,盛产疯人的双重意识之城波尔多、浪漫旅行和无序流浪的文化意涵、受到监控、无所遁形的欧洲大陆、试图逃脱庸常、释放自我的中产阶级……
★横跨精神医学、科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开创性地定义暂时性精神疾病的概念,揭示催生疯癫的社会“生态位”!从19世纪的歇斯底里、神游症到20世纪的多重人格,这些流行一时的狂症是真实存在的精神疾病还是不由自主的对号入座?究竟是什么因素,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制造发疯的方式?
★饱含同理之心,追问困扰现代心灵的深层问题: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惊恐障碍、进食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当今的我们是否越来越不正常,未来的我们能否治愈这些疾病?“希望借助更多知识、更多技能,人类能在道德上和生理上更好地理解自身的状况……只会反复念叨一个流行短语、一个时髦词汇,一切终将是徒劳无益的。”
---
【内容简介】
一个迷失自我的魔怔行者,一位坚持自我的专一医者,拉开一场流行疯病的序幕
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种奇怪的传染病似乎从法国波尔多蔓延开来。数十位男性发现自己在无知无觉的状态下漫游欧洲,明明心里没有目的地,却穿越国境,乃至跨越大陆,最后或被警方拘留,或被关进疯人院。当时的医生诊断其患有“神游症”。在本书中,现代科学思想巨擘、加拿大著名科学哲学家伊恩·哈金创造性地考察了这一鲜为人知的疯狂旅行流行病。他横跨精神医学、历史学、科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不仅讲述了第一个“疯行者”阿尔贝·达达耐人寻味的人生故事,而且探索了一些十分重要的问题,包括精神障碍的真实性、催生疯癫的社会“生态位”,以及这个一百多年之前的案例对备受精神疾病困扰的现代世界的意义。
---
【著译者简介】
伊恩·哈金(IanHacking,1936—2023),现代科学思想巨擘,加拿大著名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新实验主义”开创者,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士,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曾获加拿大勋章、霍尔贝格奖、巴赞奖等荣誉。研究方向横跨概率学、实验物理学、语言哲学、逻辑学、精神病学等多个领域,开创性著作包括《概率的突现》《表征与干预》《驯服偶然》《重写灵魂》《疯狂旅行者》等。凭借卓越的创造力,他不仅架起了多个学科之间的沟通桥梁,更改变了公众对人类生活中科学问题的讨论:要理解现今科学为何如此,仅知道它是“真实”或被“确证”是不够的,还必须了解它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
傅益东(1987—),江苏宜兴人,历史学博士,南通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史、医疗史、精神卫生史。
---
【相关评论】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史学会医疗社会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余新忠:
这是一本令人感到新奇,同时也促人深思甚至大开脑洞的著作,一本兼具趣味性和学术性的好书。它不仅向读者展现了人们日常较少关注的一个个疯人的奇特故事和他们的生命世界,而且还提出了“短暂性精神疾病”“(社会和精神)生态位”等前沿而具启发性的新术语。更为重要的是,本书还启发我们,如果继续沉溺于由此引发的“现实存在”还是“社会建构”的争论,可能无益于真正消除那些“病人”的疾病和苦难,反而可能制造新的疾痛。只有进入他们身体和心灵的生命世界,理解其所处的“生态位”,然后依靠科学的力量给予对症干预,才有可能超越争论,给人类的健康和快乐带来更多福音。
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脑健康研究院院长,上海市重性精神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徐一峰:
多重人格、歇斯底里、神游症、催眠、精神分析、癫痫……围绕第一个“神游症”病例,《疯狂旅行者》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引人入胜的精神病学史画卷:启蒙理性对疯癫的构建,是否否定了将漫无目的的旅行当作逃遁及发现自我的隐喻?文化、种族、权力、社会建构,或哈金更喜欢使用的“生态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今天,虽然多重人格、神游症统一归类在“分离性障碍”之下,改头换面、各安其所,我们对它们依旧所知甚少。本书让我们重新踏入精神疾病名称由来及遭受污名化的发展历史,反思其对当今世界的意义。
《纽约时报书评》:
哈金不仅以罕见的同理之心和典雅风格写作,他还利用自己的哲学功底,让这段医学史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引起人们的共鸣。
-
宋太祖
【编辑推荐】
★一介出身平凡的武夫,如何缔造“华夏文化登峰造极”之世?
作为赵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为世人所熟知的事迹,多与军事有关。然而本书不仅细腻地还原了黄袍加身、雪夜定策、杯酒释 兵权等重要历史现场,更详细梳理其作为一介出身平平的武夫,在一夕篡权之后,如何凭借极其敏锐的政治嗅觉,确立“尚文抑武”的国策,在南征北战的同时兴文教、重农商、布宽政、整吏治,不仅使宋朝免于重蹈唐末至五代武将专权之覆辙,也为后世三百余年奠定了“华夏文化登峰造极”的坚实基础。
★循古典文献学的路径,重探历史疑案原本面貌
为力证宋朝乃膺天命而立国,宋人有意神化其开国之君,与宋太祖相关的记述多有曲笔和夸饰,尤其对陈桥兵变、斧声烛影等关涉皇权授受的事件,更多有含糊现实而附会神异之笔,留下颇多争议。本书爬梳史料文献,以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逐一梳理其版本流变过程,据此考辩个中真伪,剔去诸多浮夸不实之处,探寻史笔之下掩藏的真相,拨开重重迷雾,还原宋初诸多历史疑案的原本面貌。
★以曲致入微之考论,举异于成说之新见
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顾宏义教授利用古典文献研究之长,逐字精研史料,博考各家之论,对陈桥兵变的具体过程、杯酒释兵权与收藩镇之权的混淆、太祖誓碑的真伪及其具体内容、太祖与太宗皇位授受等或已有成论,或仍有争议的诸多具体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为宋初历史的研究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
【内容简介】
赵匡胤正生逢五代这一动荡分裂、“易君如骰棋”的极乱之世。他的家世平平无奇,年方及冠就为家庭生计,不得不离家求职,在历经长达一年半一无所获的流浪之后,终于被当时的后汉重臣、后来的后周太祖郭威收为帐下亲兵。以此为起点,他仅在约十年间就快速跃升为后周的高级将领,并于一举篡夺政权,成为叱咤风云、君临天下的开国皇帝,不仅南征北战、统一疆域,更通过收拢兵权、厘革官制、大兴文教、鼓励农商等手段稳定了宋初局势,奠定了绵延三百余年的赵宋王朝的基业。
本书既在陈桥兵变、金匮之盟与斧声烛影等宋初诸疑案上,有异于成说之新见,在宋太祖针对宋初乱局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政策上,亦深稽博考,融叙事与考辨一体,全面地展示了一位与“秦皇”“汉武”“唐宗”比肩的千古一帝的个人形象与千秋功业,更借赵匡胤的传奇一生,重现了五代末至宋初的历史风云。
————————
【专家推荐】
宋太祖以当时通常的方式夺取政权,创立了宋王朝,崇文的政策取向却无意中造就了士大夫政治,形成中华文化造极的辉煌时代,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宋太祖作为不世出的杰出帝王,没有身与名俱灭,而是唐宗宋祖并称,厕身于汗青。围绕着宋太祖,从“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雪夜定策”到“烛影斧声”“金匮之盟”,流传着很多轶事和谜团,吸引着历史研究者去探索。一向注重文献考证的顾宏义教授,积薪居上,后出转精,吸收既有研究成果,并在自身对宋初历史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奉献出迄今为止学界篇幅最钜的宋太祖大传,学术规范严谨,且雅俗共赏。曲致入微,引人入胜,其间考索论证,既有共鸣,亦可争鸣,开拓了广阔的研究空间,成为一个新的里程碑。
——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王瑞来
赵匡胤以一介武夫终结五代扰攘,其立国规模形塑了天水一朝的国家品格,顶层制度影响了后续三代的王朝统一,遂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提并论,跻身于中国杰出的帝王之列。宋太祖一生颇具传奇的色彩,文治武功为人乐道,疑案迷踪匪夷所思。著者从皇位授受的视角对宋初政治下过钩隐索微的大功夫,别有专书行世,故这部新著在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金匮之盟与斧声烛影等千秋疑案上,既有异于成说的真相抉发,又有独持所见的史事评骘,镕汇叙事与考辨入一炉,兼顾普及与提高于全书。读其书者应能更全面认识这位开国君主,更深刻把握那段历史风云。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虞云国
-
国家与学术
本书分析视野之广泛,议题层次之多样,在晚近学界有关国学、史学的专著中,最具思想史意趣,对我们认识文明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温故知新的启迪。
作者在写法上偏重于叙述,引用史料较一般论著稍详,尤其对不同见解尽量征引,以期回到历史的“案发现场”,向读者传达出“近代中国多歧互渗的时代特征”——这在清季民初表现最为明显的面相。
--
19—20世纪之交,是一个旧学衰落,新学纷争的时代;在西学冲击下,出现“国粹”“国学”等概念。本书聚焦于“国学”,以此为“抓手”,剖析“国家与学术”的时代主题——什么是国学?国学是否妨碍中国“走向世界”?国学自身怎样“走向世界”?在一连串追问之下,作者把一系列充满歧异而使人困惑的、远远超出学术的范围,形成社会参与相对广泛的思想论争展开在我们面前。
本书大体涵盖清末保存国粹与民国整理国故两大运动。讨论了这个时代思想文化层面所面对的根本性问题,投射入也表达出20世纪前期,许多中国士人的共同期待,即中国的整体“复兴”。
-
蒙塔尤
※14世纪法国一个200余人小山村里的江湖
※历史人类学名篇,心态史、微观史代表作
【编辑推荐】
《蒙塔尤》这本书是历史人类学名篇,是心态史、微观史领域的经典著作,也是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勒华拉杜里的代表作之一。书中从法国南部一个小村庄的角度,呈现了一个丰富具象的中世纪。文字流畅,深入浅出,极具可读性。
【内容简介】
蒙塔尤是法国南部讲奥克语的一个牧民小山村。1320年,时任帕米埃主教(后为教皇)的雅克•富尼埃作为宗教裁判所法官到此办案。在调查、审理各种案件的过程中,他像现代侦探一样发现和掌握了该山村的所有秘密,包括居民的日常生活、个人隐私以及种种矛盾、冲突等,并把它们详细记录下来。法国著名学者勒华拉杜里以历史学家的敏感和精细,发现并利用了这些珍贵史料,以现代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再现了六百多年前该村落居民的生活、思想、习俗的全貌和14世纪法国的特点。
-
风痕
编辑推荐
性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短而且研究人员少,但是,它研究的却是人类生活中发生最频繁、体验最深刻、意义最广泛的重大活动之一。人类智慧数千年来对于自身的几乎一切认识和争论,都可以在“性”这里得到集中的体现:精神与肉体、个人与社会、美与丑、生命与死亡,等等,不一而足。不妨说,“性”是研究人类的最佳切入点之一。
然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大众对于性社会学普遍存在误解,就是把它混同于“黄”或者“求医问药”,即使在学术界,非本专业的师生也往往认为:性社会学很有意思,但是不重要,尤其是学术价值有限。本书所呈现的研究成果,能够促使大众知道这是一门学问,而且很有用。作者用这些在经典社会学领域中也顶天立地的创新成果,来推广性社会学的学术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的学术研究回顾,以他从1981年开始的经历与心路为线索,详细介绍了性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及取得的成果。其纵向描述,以作者投入某项研究的年头为序(他几乎全都是第一个投入该研究的);横向描述,则以性社会学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为线索(作者几乎涉及一切方面)。也就是说,通过作者一个人的经历,反映出了中国性社会学这个学科的发展脉络和全貌。
-
无薪主妇
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特殊的劳动,维持着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劳动者却在市场上被视作“无业”,且不被回报、不被评价、不被感谢。这项工作被人们称作家务劳动,从事者大多是家庭中的女性。
在本书中,上野千鹤子回到了自己女性主义之路的起点——主妇研究。
她讲述了自己开始研究女性学的契机,正是从母亲不幸的婚姻中发现了主妇们无偿进行家务劳动的普遍状况,影响日本学界的“无薪劳动论”则脱胎于此。
她以女性的家务劳动价值不被认同、不被回报为入口,逐步揭露了女性的劳动价值被持续剥削、长期隐形的社会病灶。在此基础上,她将性别问题纳入更广泛的权力结构,从追求“弱者也能安心生存”的社会理想出发,系统地梳理了自己从“主妇研究”到“照护研究”的研究历程,阐述了其基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的无薪劳动理论、劳动市场底层中的女性困境思考、“官·民·协·私”的福利多元社会构想,以及日本老龄化社会下照护的哲学实践。痛快地拆解了现代社会固有的女性压抑结构,提出旗帜鲜明的犀利见解:
停止以爱为名的剥削,主妇不是免费的“恋家劳动者”,她们是应该被尊重、被看见、被回报的社会劳动者。
--------------------------------------------------
是什么在推动着我做这一切呢?
我想应该是愤怒。
我对日本女性学的贡献就是引进了“家务乃是无薪劳动”的定义。为何人类孕育生命和为其送终的劳动被置于其他一切劳动的低位,这是一个根源性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女性主义的课题将永无终结之日。——上野千鹤子
我认为主妇的问题是思考女人问题时的一个基点。只要世人认为主妇是女人应有的姿态,是女人幸福的象征,那么不只目前是主妇的女人,那些尚不是主妇、不打算成为主妇、无法成为主妇、曾经是主妇的女人,都将无法逃脱“主妇”这个很难说是好是坏的称谓而获得自由。——伊藤雅子
◆上野千鹤子系统阐述颠覆日本社会学界的“无薪劳动论”。一次学术生涯的激情回顾,一堂力重千钧的觉醒之课。
◆从愤怒中汲取能量,用敌人的武器与之战斗。“教授真是一颗温柔的子弹!”
◆脱胎于NHK高分纪录片《最后的讲义》,收录超60%全新内容,上野亲自整理补充。
◆系统梳理上野过往理论体系,收录上野VS学生的精彩群辩,理论+实例,毒舌犀利,一针见血!
◆一本写给东亚女性的觉醒之书,击碎“家务劳动”谎言,勇敢向无薪劳动说“不”!
-
20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
“东亚社会主义先导者”——幸德秋水
在20世纪讨论帝国主义问题的传世名著
文章有“节义风骨”,读来酣畅淋漓
在批判欧美与日本帝国侵略行径的基础上
倡言社会主义
--
本书以作者《20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为主体,外加一编《倡言社会主义》,是相继刊行的两部著作的合集。
这两部著作分别出版于1901年和1902年,内容方面具有思想理论上的结构对应关系——作为反题的帝国主义批判建立在作为正题的社会主义理念的基础之上。因此,本书的基本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参照欧美自由、平等、博爱原则和社会主义思想,并结合日本的现实境况,从正义、人道等社会伦理和文化心理等层面切入帝国主义问题,以批判民族帝国主义的“爱国心”为经,以批判军国主义的国家策略为纬,对19世纪末以来日本的“大帝国”迷思痛下针砭;二是讨论社会主义的“实质”“理想”“急需”“适用”和“大势”等基本方面,包括平等的理念、生产分配制度的变革、公有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取代帝国主义的愿景等。
幸德秋水的几乎所有著作早在问世之时就受到中国人的密切关注,并不断有翻译介绍,甚至一书有多个译本。然而,1949年后,《帝国主义》和《倡言社会主义》却始终没有新译出版,而旧译是清末民初半文半白的文体,已不适合于今天的读者。因此,推出新译本,不仅对了解日本20世纪思想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有助于中国读者认识反帝反战和社会主义思想在东亚的传播过程。
-
儒法道
敏锐的问题意识、清晰的意义表达、严密的分析逻辑,
解剖中国传统思想史的真问题,以现代心灵抵达古代世界,
实现跨越古今的有效对话。
⭐用现代政治理论,以古今中西比较的视角,走出理解古代先哲的新路径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传统研究路径,就是以思想家的著述为主,根据主题分门别类进行梳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与评论。如果说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今日或未来还有什么价值的话,那么它就不能只聚焦于中国古代政治的情境与议题。否则,这样的研究,对绝大部分非专业人士而言,将会丧失吸引力与影响力。
本书试图超越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传统研究路径,而以一种全新的路径和方法来重新理解中国轴心时代的政治理论。总体上,本书试图基于这些经典文本,结合政治史,借鉴社会科学方法,以古今中西比较的视角,用新方法来对中国轴心时代儒法道三家的政治理论进行全新解读,并以严密的逻辑进行反思。
⭐跳出传统路径,用新的分析框架解读和反思儒法道三家的政治理论
本书主要为理解中国轴心时代的主要政治理论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这一分析框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儒家、法家、道家的典籍进行文本解读,着重讨论这些思想流派的问题意识、理论解释、政治解决方案与理想社会模式;第二部分是对儒家、法家、道家的政治理论进行逻辑反思,着重关注这些思想流派的基本人性假设、个群关系(个体—群体关系)假设、可能的理论优势以及在核心逻辑上存在哪些问题。借助这一分析框架,本书试图以一种全新的方法来理解儒家、法家、道家的政治理论。
用这样的方法去解读和剖析中国古代政治理论,是期待能跳出传统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以诠释为主的路径。
⭐大胆而系统地检讨儒家、法家与道家政治理论的逻辑问题
无论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与孟子,或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与韩非,还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与庄子,在提出问题、提供理论解释、提出政治解决方案,以及构想理想社会模型时, 他们是以合乎逻辑的方式阐述或呈现的吗?还是说,他们的政治理论本身就存在着许多逻辑上不自洽的地方?如果这些理论本身存在较多的逻辑问题,那么我们又凭什么相信这些理论呢?
本书会对中国轴心时代的政治理论进行基于严密逻辑分析的大胆检讨与反思。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讲述传统中国政治思想理论的学术著作。中国轴心时代的政治理论始终是我们理解中国历史与中国政治文明演化的资源,为此,本书试图基于经典文本,结合政治史,借鉴社会科学方法,对中国轴心时代三大主要思想流派儒家、法家与道家的政治理论予以重新梳理,主要着眼于两个层次:一是文本解读本身,包括儒法道三家的问题意识、理论解释、政治解决方案和理想社会模型;二是儒法道三家政治理论的逻辑反思,包括它们的基本人性假设、个体群体关系假设、可能的理论优势。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