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文化
-
歌唱的尼安德特人
语言和音乐是人类发展出来的最神秘的技能。没有语言,人类就没有办法解释音乐;没有音乐,语言就显得格外单调。英国考古学家史蒂芬•米森将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的脉络结合在一起,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创造出语言和音乐这些交流形式。此外,他在这本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学研究发现,向我们展示了语言和音乐在早期人类的生存和进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结合详尽的资料展现了它们的完整进化历程,既有一定的专业性,同时也充满了阅读趣味。
货真价实的佳作——无疑是米森目前为止最好的一本书。
——《英国考古学》(British Archaeology)
史蒂芬•米森在这本杰作中,借助轶事及大量语言学、古人类学、考古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方面的证据,向我们呈现了一个新颖而富有争议的关于语言和音乐起源的理论。
——阿德里安•沃尔夫森,《星期日电讯报》(Adrian Wolfson, Sunday Telegraph)
这本书对音乐和音乐能力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结合音乐学、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音乐的感染力的全面而广博的画卷……一本期待已久的著作,从生动有趣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进化。
——罗宾•邓巴,《泰晤士报文学增刊》(Robin Dunbar,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这本书不亚于史蒂芬•米森之前的《思维的史前史》《冰河之后》……妙趣横生,证据充分,让苛刻的语言学家也无法挑剔……这是一位重要考古学家对人类起源的最新独创研究。
——迈克•皮茨,《星期日泰晤士报》(Mike Pitts, Sunday Times)
这本书极具巧思。米森为其倾注的鲜明而富有感染力的热情让其成为了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的最好入门读物。我将此书推荐给所有对音乐的生物学和进化感兴趣的人。
——特库姆塞•菲奇,《自然》(Tecumseh Fitch, Nature)
-
以文学为业
【编辑推荐】
杰拉尔德·格拉夫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这本《以文学为业》是他关于文学教育体制史的经典著作,也是美国文学博士课程中的常见教科书。
本书详细介绍了美国文学教育体制的发展历史,内容清晰,论证有力,并引用了大量第一手文献资料。格拉夫教授想要强调的是文学教育的“过程”,即不仅要让学生看到文学理论的结果,还要让他们理解取得这些结果的过程。
如果你对美国文学教育体制的发展历史感兴趣,这是一部不应错过的基础理论文献。
【内容简介】
《以文学为业》挖掘出了长久以来我们已经遗忘的、曾经创造了我们现在正在阅读的文学体系的理念与争论。杰拉尔德·格拉夫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近代文化体系的激烈碰撞,以及在一个世纪以前我们是如何进行文学教育的。
文学研究者的观点分歧往往不为本科生所知,没有成为他们学习的对象。人们假定,学生应该知道他们的老师通过争论得出的结论,却不需要知道产生这些结论的争论。文本不会告诉我们它们要说什么,而为了有效地针对文学进行阅读和写作,学生需要批判性的对话以及批判论证的语言。
【名人评价及推荐】
[本书]是一部开创性的学术研究著作,他向我们展示了制度是如何塑造文学思想的,并提出了关于如何改变它们的建议。
——《诺顿理论与批评选集》
-
归葬
动荡年代,生命如此短暂,哪怕高门贵胄,死亡一来,也要“顾万物而遗恨,收百虑而长逝”,终于“扃幽户以大毕,诉玄阙而长辞”(陆机语)。一千多年后,终于有机会重启那扇“幽户”,面对灰烬式的遗存,还能不能读出曾经有温度的生命历程,来不及完成的人生遗恨?本书将“归葬”视为中国文化 “个案”,以六朝为背景,去理解中国人在终极安顿途中的文化再造:一项习以为常的“传统”如何被遗忘、被更改、被选择性保存?旧观念旧习俗对新社会的权力秩序、个人身份建构会产生哪些影响?中国人文化逻辑中的个体自由与家国想象如何产生与演变?
-
耻辱柱的历史
-编辑推荐-
★事关1630年米兰大瘟疫中的谣言与冤案
谣言四起➝酷刑论争➝屈打成招➝殃及池鱼➝构陷冤狱➝幕后“黑”手➝多重真相
这是时代的局限性?是法律的残暴?是无知?是迷信?还是一次罪恶的自欺欺人?
★意大利文学瑰宝《约婚夫妇》作者亚历山德罗·曼佐尼历史研究经典代表作
“在《耻辱柱的历史》里,曼佐尼的才智达到了巅峰。”——莱昂纳多·夏侠
★“这件事中的激情也像其他的激情那样,促使那些绝不是职业恶棍的人在混乱的公共事件以及隐秘的私人关系中作恶。”
★在见过那场残忍的冲突,见过错误对真相取得的可怖胜利,见过那种针对手无寸铁的无辜之人的强烈愤怒之后,一个人只能对那些认可、赞扬这种错误的话语,对那种建立在如此轻率的信念之上的如此肯定的把握,对那些朝向受害者的咒骂,对那些混淆是非的愤怒感到遗憾,感到气愤,无论做出这些事情的人是谁。
-内容简介-
《耻辱柱的历史》记录了1630年米兰大瘟疫时期的一场有关“涂油者”的谣言,以及相应而生的拘捕、审讯和迫害活动。1630年6月,米兰居民卡特琳娜·洛萨的向当局举报卫生署专员古里埃默·皮亚扎在房屋外墙上涂抹有毒的油膏,传播瘟疫,皮亚扎随即被捕。法官们在破案的狂热和对瘟疫的恐惧的驱使下,对其实施了刑讯逼供,酷刑之下,皮亚扎供出了油膏的制作者,理发师詹贾科莫·莫拉。在法官们持续的拷问下,皮亚扎和莫拉不得已编造了大量谎言,使更多无辜之人卷入了案件。最终,法官判处皮亚扎和莫拉极其严酷的死刑,行刑后,米兰当局拆毁了涂油事件的“始作俑者”莫拉的住处,并在废墟上竖立起一根记录此桩“罪行”的耻辱柱。
曼佐尼通过查阅原始审判文档、梳理前人对此案的研究与评述,层层剖析了当时的法官们如何在狂热与恐惧的驱使下,将一则毫无理据的谣言发展成为一起穷凶极恶的公共犯罪案件。
-
经纬华夏
◎内容简介
“我要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
围绕着这一发端,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以九十高龄迎难而上,八易其稿,结撰出一部华夏文明从成长到成型的传记。作者跳脱出中国文化内部演变的叙述,以“大历史”的观看视角与思维方式,对华夏内外的历史互动进行了全新的归纳排列,再现了中国大地上人群、族群、文化互动融合的轨迹。
在超越五千年的长程叙述中,作者借由对中国地方性文化如何交缠为一,以及中国如何应对来自世界之冲击的细致分析,最终揭示了华夏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并将绵延永在的核心与奥秘,以赤子之心瞻见了一个有根底、有方向的中国。
◎编辑推荐
★历史学家许倬云超越昨日之我的托付之作
-九十三岁高龄迎难而上,一部超越昨日之我的总结性作品
-七十余年的研究生涯,用二十万字圆满收官
-八易其稿,融汇学术界前沿成果,呈现毕生所思所得
-从生命中流淌出来的平实语言,回归学问的本真境界
★传承《国史大纲》《乡 土中国》的文明通论
-一部真正面向新读者、写给新世代的文明通论
-大时代、大历史,在宏观格局中读懂中国文化的精微之处
-超越王朝更迭,以历史趋势叙述华夏文明的成长和成型
-将个人命运融入家国历史,以自身经历叙述对华夏大地的深情
★ 探寻华夏文明延绵永在的根本动力
-一部超越教科书的华夏新史,细述文化群体的多种起源与丰富样貌
-解释华夏文明历经劫难,仍能延续至今、延绵永在的奥秘
-透过历史迷雾,讲述中华文化的真谛,真正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充满温情与期盼的对话,审视现代人的结构性焦虑、困境,在文化中获取应对的方式
◎学者推荐
如果说《万古江河》犹如一幅构图细密、笔触重厚的西洋油画,那么本书更像浓淡相宜、舒卷自如的中国山水。现代人类属于同一物种。中西文化完全可以在各方自我检审、相济互惠的交流中臻于大同。
——姚大力,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许先生一直是一位前瞻者,他从前现代走来,身处现代文明的漩涡,窥见了许多后现代的问题。这位世纪老人的警世恒言,处处散发着思想的辉光和对人类文明的终极关怀。
——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许倬云先生深受《乡土中国》启蒙,与费孝通先生心思同调,眼界则更趋宏阔。《经纬华夏》作证,在时代精神的需要下,二人薪火相传,无需师承而特达自兴。从《乡土中国》到《经纬华夏》,两代学人,两盏学灯。
——张冠生,学者、费孝通先生晚年助手
-
文明破晓时
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行为举止、精神信仰,都可以追根溯源到文明破晓之时。
本书从宗教与人类文明初始阶段的关系入手,描述了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古代欧洲、古代中国、古代非洲、古代美洲等地上古时期与宗教有关的民俗、神话、礼仪、史事、传说,从现象学的角度分类整理并做理论概括,由此探究宗教的本质。作者从现象本身出发,以历史/比较的形式展示了宗教在各民族文化中丰富多样的表现形态,并对史前文化和早期文明做出了整体性描述。而努力更多地理解世界各民族的宗教,则是这部宗教现象学经典的主旨。
追溯祖先的仰望,直观宗教的本质,一部“宗教现象学”的奠基之作,一部比肩《金枝》的学术经典。历经三十年曲折,中文版推出。
-
爱的终结
为什么我们不爱了?
这似乎是一个人人崇尚自由、追求自主的时代,无论男女都可以自行定义自己的爱情样貌,随意选择交往的对象。但更多的选择,并没有为人们带来更高的情感满意度。爱的前景正变得愈发不确定,经历分手和离婚的人也仍然经历着心碎……
这既是一部关于“心碎”的历史记录,也 是一部批判资本主义和消费文化的学术扛鼎之作。伊娃·易洛思潜心二十年研究,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相关理论资源,从大量文学作品、社交软件、影视、访谈和咨询中抽取出丰富的案例,为我们展现出现代社会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情感结构和关系。
---------------------------------
★“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12位思想家之一”(德国《时代周刊》)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社会学和人类学教授伊娃·易洛思潜心20年研究成果
★梳理18世纪至今人们爱情观念的演变,并分析背后的成因
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多学科视角,一本书让你读懂当下我们情感关系的困惑:为什么我们“不爱”了。
★直击当下情感关系的病症:日益常见的分手、离婚,不断下降的生育率……
更少的承诺、更多的自由,这样的情感关系真能幸福吗?
男性和女性在自由恋爱中的处境有何不同?
性自由真的为两性带来了实质的解放吗?
★美国哲学家苏珊·奈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吉尔·伊亚尔、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玮、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姜宇辉等人力荐
伊娃·易洛思的作品将复杂的理论与对当代文化本质的敏锐眼光相结合。这种独特的融合使她成为欧洲世界的学术明星。《爱的终结》是作者二十年来对21世纪的情感方式进行反思的成果,它不可避免地与消费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也将向读者展示为什么易洛思是这一代人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苏珊·奈曼(美国哲学家、文化评论家)
“伊娃·易洛斯总是能够以她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的敏锐目光关注到人际关系中不常为人关注的侧面,对此展开深刻的分析,并且与时代的大背景建立联系。在《爱的终结》里,她考察了一组与‘不爱’相关的现象,以独到的视角回答了为什么在今天亲密关系的确定性变得越来越低,而亲密关系的消退、解体、崩溃变得越来越轻易和频繁。《爱的终结》在帮助我们理解“不爱”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如何‘去爱’。”
——刘玮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这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易洛思的又一部力作。几十年来,她沿着这个主题持续深入的推进,不仅其定力令人赞叹,其洞见更是令人折服。在这部作品之中,诚如作者所言,‘不爱’这个否定性的维度突显出来,成为她审视和剖析当下时代的情感困境的一个关键的概念入口。这不仅是对她之前研究的一个深化,更是进一步将深刻的哲思带向具体的问题语境,在一次次直面苦痛的生命历炼之中,不断尝试着升华与解脱之道。爱,或许从未终结,因为我们还尚未学会令其真正开始。”
——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这本书充满激情、洞察力和令人惊叹的视野,是对资本主义市场、消费文化和自由悖论造成的情感生活混乱的最好的社会学审视。”
——吉尔·伊亚尔(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
★《明镜周刊》《每日镜报》《时代周刊》《爱尔兰时报》等国际知名媒体一致好评推荐
“一项从根本上质疑现代爱情概念的启发性研究。”
——德国《时代周刊》
“书写人类心碎的历史学家。”
——《爱尔兰时报》
“没有人比这位社会学家更热情、更准确地分析了互联网和消费资本主义对爱情的影响。”
——德国《明镜在线》
-
体无完肤
————
编辑推荐
————
※ 首部以害虫为切入点,完整回顾400年现代文明进程的社会史
作者花费数年,从多个世界一流图书馆和资料库中纲举目张,凝练提纯400年近现代化的进程史,成就本书。它引领我们走入幽暗的历史通道,一窥文明社会何以至此,何以至今,让我们更理性的面对未来。
※ 社会学家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严飞 郑重推荐:
“现代世界的诞生,意味着要清除一切污秽和肮脏、一切污点和威胁,而这恰恰正是现代世界的讽刺。”
※ 每个自诩文明的现代人都该读一读这本书,看清这个时代的本来面貌。
人类对害虫的态度从冷漠到厌恶,从嘲笑到恐惧。
从蛋黄酱到虱子梳,为了消灭害虫,人类无所不用。
我们的思想为何转变?现代文明的范式如何将人与害虫推向对立的两端?每个自诩文明的现代人都可以在本书中一探究竟。
※ 显微镜下,现代文明的体面,不堪一击
人类对害虫展开终极的消杀,源自对失控的恐惧。从消杀害虫到消杀害虫般的人只有一步之遥,我们曾走过泥泞。回望历史是为反思,是为更好的未来。
※ 人类与害虫之间注定要展开无差别、无休止的战争
害虫在地球上存活的历史远超人类,它们的身份却被人类定义。
害虫关乎我们的身体,更关乎人性,是野蛮与文明的碰撞。即便人类有齐克隆B这般强大的杀虫剂,在害虫面前依旧脆弱无比。害虫不受约束,可以轻松跳跃于不同的社会阶层。现代人被发现“有虫在身”就会当场“社死”,颜面扫地。害虫还无所不在、无孔不入,让人防不胜防!
※ 多幅珍贵史料图片难得一见,内涵丰富超有趣!
※ 精装小开本,优质胶版纸,不怕破损、携带方便,随时随地展开阅读。
————
内容简介
————
本书立足历史学,借鉴社会学、人类学、医学、生物学等相关知识,辅以几十幅难得一见的史料图片,深刻剖析害虫承载的历史意义,内容发人深省。
历史学教授丽莎·T.萨拉索恩文笔精妙,以幽默、通俗又充满《1984》式讽刺的文风,讲述了害虫与人的诸多关系,从而引导读者体悟文明荒谬、认识人性脆弱、反思群体命运。
害虫在地球上生存的历史远远早于人类,它们的身份却被人类定义。作者在书中详细讲述了从早期现代社会至今的400多年的时间中,害虫如何从常见寄生虫到被人类深恶痛绝的对象、从神旨的代表到传染病的传播者的身份转变;它们如何在讲究体面的现代社会中轻松打破阶层壁垒,破坏文明秩序,引发人心底的恐惧,最终成为社会阶层的标志、污名化的标签。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无论是种族主义影响下的他者带来的人口过剩的恐惧,还是对现代社会孤立状态的倦怠,老鼠尖锐地反映着我们的恐惧和我们对自己的映照。
-
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三卷)
本书主要涵盖了早期近代这一全球化发端的时期,公元1500—1800年,考察这三个世纪的暴力难题,需要首先解答人类社会组织及其互动的基本形式问题。暴力往往牵涉到许多重要议题,如社会礼仪等。此外,暴力为关于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考察人类与神和自然世界的联系提供了素材。
-
书写自我
【编辑推荐】
此书除了是一本了解中国历史、引发兴趣与思考的轻学术读物之外,本书也为国内读者了解海外中国史研究现况与方法搭建了一个入门阶梯。
【内容简介】
有很多原因让中国古代的人们提笔书写自己:让亲人知道自己的近况,记录旅行中的经历,为自己辩护、抱不平,表达对个人能力的 骄傲或对生活的失望,抑或解释著书立说的缘由。许多写作者会用幽默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缺点,而那些为子孙后代写作的人,则往往采用严肃的语气。一些人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另一些则用散文。
此书选取了西周至清末3000年间的50位作者关于“自我书写”的作品,分列在29个话题之下。这些作品讲述的故事,往往生动且引人入胜。它们的作者包括男性和女性,既有名垂青史的人物,也有普通百姓。有些相当简短,另一些则要长得多。这些作品将引领读者走近他人的世界,并激发大家对各种问题的讨论,包括自我意识的觉醒、与他人的联系、家庭生活的情感基调,以及各级官员的关心照顾,等等。每个话题均有一篇导言和拓展阅读书目,可以帮助读者们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
-
以王羲之的名义
书法、篆刻是一种模式化、重复性很强的的“创作”,或者不如说是“劳动”。书吏和读书人的“劳动”。
我曾戏言,书法的本义只是写字,写得最好,也就是个“扫描仪”。书法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因为古人写得太多,千百年中无数人,独得一二,他们写得太好。这个谁也绕不过去的“好”,便叫“经典化”。
罗丰,著名考古学家,“五十学书”,突然迷上书法,让我好奇。考古学家,特点是“动手动脚”,他以《集王圣教序碑》为例,探讨王羲之的“经典化”,写成专著,不但用考古学的方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还一笔一画,反复临写碑文,以亲知亲见,遥接千古,自有心得在焉。
——李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集王圣教序碑》在唐初的出现,本是历史之偶然产物,却成为一座影响深远的书法艺术的丰碑。这件作品,从内容到书法再到以碑刻为物质载体,其难以比拟的经典地位的造成,可以说是唐初政治、宗教和以书法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几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如果想要了解王羲之书圣地位的最终确立,行书何以成为高雅文化的标志,就离不开对这块碑铭的形成和接受史的了解。
罗丰的这部著作是迄今对《集王圣教序碑》最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作者对涉及该碑的历史、考古、艺术和宗教问题可以说是了然于心。全书围绕此碑的形成与接受史而展开,在每一方面均能提供读者丰富而准确的历史信息。对《集王圣教序碑》的纂辑、铭勒到摹写、传拓和收藏均有细致论说。书中锐见叠出,征引赅博,文字雅畅,叙述引人入胜,称得上是一部以《集王圣教序》为中心的中国书法文化史。
——陆扬(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怀仁《集王圣教序碑》是唐朝著名的佛教碑刻,也是最早集王羲之行书上石的大碑。碑文集刻的“王书”,是历代书家学习王羲之行书的范本。罗丰这本专著,用考古学、历史学的方法,对《集王圣教序碑》作出全方位的研究,可供我们系统了解此碑的历史及其价值,也为金石书法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范例。
—— 刘涛(书法史学者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本书为考古学者罗丰对“行世法书第一石刻”《集王圣教序碑》所做的全面考察,梳理了由唐至清人们“以王羲之的名义”推动该碑经典化的历程。他不只关注文字、书法,更考索了碑的形制、花纹、石材,以及碑的物质存在同书法和碑文内容的关系;从考古学与历史学的角度,回答了一些重要的书法史问题。
-
季风之北,彩云之南
荣获2004年美国历史学会古登堡电子出版奖。
《东南亚研究期刊》等学术期刊一致好评。
以云南之矢,射中国之的,中国历史书写的另一种可能。
【编辑推荐】
⭐最早倡导以全球史的视野和方法来研究中国边疆与中国历史的开创性著作
将中国、中国的边疆与世界联系在一起,把中国边疆史、 地方史作为世界史来研究,将中国置于世界之中,而不是世界之外。很多中国历史的问题,答案恰恰在中国之外,或者本身并非仅仅是中国的问题。因此,对理解中国和中华文明的形成而言,全球史的视野和方法不但不会否认中华文明的独创性,反而会在比较、联系和互动的场景下还原丰富多样的历史进程。
⭐倡导并实践长时段的视野,从古滇、南诏、大理直到云南省,横跨二千年
以朝代为基础来划分和研究中国历史,这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历史的延续性,其弊端也一眼可知。拙作从长时段考察了云南的商贸、军事冲突、行政管辖、人口变迁、身份认同和经济转型,长时段的视野更能体现历史的变迁与承继。
⭐倡导并实践从边疆/边缘看中国,以云南之矢,射中国之的
关于白银、贝币和铜政的研究,就是从云南货币制度的变革来揭示云南的经济逐渐融入并且塑造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过程。特别是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时期,云南在这近百年间为全国提供了天文数字的铜料,这集中体现了云南在清代中国经济中的地位。
【内容简介】
“云南”一词的起源与变迁,与历代中原王朝“统合”这块区域的过程息息相关。了解云南就了解了历史性的中国。本书将云南视为一个边疆进程,许多“演员”在其中扮演自己的角色,由此,我们可以将中国理解为一个不断变化与转型的历程,而不只是一个固定的概念。
作者在全球史的脉络背景中书写地方史,从军事、政治、经济、国际环境等方面追溯了我国云南长达两千年的历史,阐述了云南在全球跨区域网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第一章从西南丝绸之路切入,讲述了全球脉络中的云南。第二章则讲述了云南自古以来如何是中华的一部分。第三章到第六章则进入政治、经济分析,阐述了云南土司制度的兴衰以及明清时期的经济转型,并探讨了云南完全纳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过程。
-
三国人物风云录
推荐语
继《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三国军事地理与攻防战略》,宋杰教授又出力作,第三本三国主题专著《三国人物风云录》即将推出。三国时期英雄豪杰辈出,各种故事与传奇,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三国人物风云录》为您还原一个真实的三国人物群像。
---------------------------------
内容简介
《三国人物风云录》分为“曹魏雄风”“魏晋风云”“蜀汉英烈”“东吴豪俊”“用兵之道”“外交谍影”“乱世庸才”和“巾帼贤淑”八个专题,收录文章101篇,记录和点评了汉末三国不大为人知晓的珍闻轶事,与《三国演义》传统叙事有所不同的真实史迹,并从特殊的角度揭示了曹操、曹丕、司马懿父子、刘备、诸葛亮、孙权等诸多人物的性格特点、生平经历,以及当时战争、文化、制度的某些重要方面,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三国的历史事迹。
-
大汉帝国在巴蜀
北大历史系教授张帆、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推荐
兼具学术性和趣味性的三国史著
用“讲政治”打通三国乱局的蜀汉史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三国时蜀汉政权的兴衰脉络为主线,以流畅的笔触激活那段历史。在一个生动的历史流程里,凸显出那些人与事的意义,在一部断代史的著述里照应“通古今之变”的史学追求。本书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围绕天命、合法性与政治兴亡这一主题做了通透的论述,对一些争议性的问题——诸如衣带诏的真伪、《隆中对》的得失、襄阳之战的明暗折冲、夷陵之战的败因、永安托孤的迷思、孙刘联盟的政治问题、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检讨等——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修订版除了在行文上更形精炼,对李严案、姜维复国之谋等细节也作了补充性的分析。
★媒体推荐
文笔优美,读之使人忘倦,同时又出自职业历史学者之手,没有坊间通俗历史读物常犯的虚构、夸张、过度演绎之类毛病。——张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大义所在,情怀所在,终究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拿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国历史来说,就包含了这么一条主线。让我们跟着饶胜文先生的《大汉帝国在巴蜀》回到历史现场。——罗振宇,得到App创始人
-
知其所止
本书是作者在上海交大历史系开设课程“中国文化史”的基础上重新结构撰写而成。全书取用思想史的视角,采用“典籍选讲”的方式,按照先秦儒家、道家、道教、佛教、理学、明清之际思想及清代三教混融的次第,选钞《论语》《孟子》《庄子》《抱朴子内篇》《佛遗教经》《佛说阿弥陀经》《坛经》《朱子语类》《语录》《传习录》《明夷待访录》《阅微草堂笔记》的部分内容,以学术笔记的形式,分设若干条目进行讨论:一方面贴近文本,在具体的语义、范畴辨析中,呈现经典的主旨与原貌;另一方面,又把对作者、著述、相关思想的阐绎,放置在时代思想的宏观视域中加以考察,试图在“总体史”的关照下,打通“文”“史”界划,探索古代思想的内在紧张及外在局限,并由此窥见中西文明的根源性差异。
全书最独特之处,便是取用了传统文史之学中常见的“笔记体”,而非时下源自西学的论文式写作。笔记的开合自如、灵活跳跃、回环掩映,照顾到了传统思想方方面面的细节,也在细节中寄寓了对整个中国思想发展轨迹的全局式理解。
-
金钱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金钱的精神分析,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了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金钱,在精神分析过程中用以支付费用的货币,人们处理金钱的方式、态度,以及金钱如何作用于人。货币的符号性根植于其社会属性,而精神分析中用来支付费用的货币不仅具有符号性,更有着超越经济学领域的意义,它的价值体现了一个主体与另一个主体之间的平等与尊重。我们与金钱的关系也充分展现了我们和他者的关系。
作者帕特里克•阿夫纳拉将读者熟知的文学作品融入精神分析,如左拉的《金钱》、莫里哀的《悭吝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赌徒》和茨威格的《变形的陶醉》等,探讨了吝啬、贪婪、虚荣,以及金钱引起的羡慕、嫉妒和种种焦虑,既为我们理解经典文学作品和生活现实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也生动地阐释了精神分析的理论精髓。
◎ 编辑推荐
你是吝啬还是挥金如土?慷慨还是斤斤计较?是否容易被羡慕嫉妒恨左右?你对金钱的态度,隐藏着原生家庭对人格的深刻影响,隐藏着焦虑得以萌生的温床,和你自己意识不到的人格秘密。
正如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所说:“焦虑是一种处处流通的货币,当它所伴随的表象内容受到压抑时,就被换成或者能够换成所有的情感活动。”可以说,我们都在用金钱支付内心的压抑,而本书正是从精神分析角度,探索着货币、信任与焦虑之间的关系。
博览群书的阿夫纳拉总是善于通过大量文学和艺术作品来丰富和深化精神分析实践。在本书中,从左拉到莫里哀,从莎士比亚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阿夫纳拉解析的经典文学形象,映射着我们每个人和金钱的日常故事。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阿夫纳拉厘清了精神分析家、货币和分析来访者三者之间的关联,以巧妙的构思把精神分析的精彩之处呈现于笔端。
本书属于“我思万象•阿夫纳拉作品系列”。这个系列每本单独成书,各本书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引领读者在文学和艺术之旅中获得精神分析的真谛。本系列已出版的另三本为《倾听时刻:精神分析室里的孩子》《房子:当无意识在场》《福尔摩斯与无意识侦探》。
◎ 推荐语
在阿夫纳拉的作品中,他是精神分析家,也是作家。他的写作有这样的特点:把我们的生活用精神分析的方式融入文学,又把精神分析用文学的方式写进我们的生活。
以货币形式支付的分析费用,超越了经济学领域,在保证符号性功能的同时,在一个主体与另一个主体之间,闪耀着平等与尊重之光。
——严和来
在精神分析关系中,无论是从移情还是反移情的角度考虑,用以支付费用的货币的动力学意义都值得重视。
——秦伟(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常委)
精神分析家阿夫纳拉的文字灵动轻盈,但人性的重量从未在那里缺席。
金钱,是财富的想象性载体,保留着童年的气息。它是精神分析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对它的理解越深刻,我们对自己的价值就越了解,从而可能与无常的命运抗衡。
——姜余
阿夫纳拉先生除了是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家,也是一位学养深厚的文学评论家。在他的笔下,文学材料总是焕发出精神分析的独特魅力。
阿夫纳拉很少直接谈论精神分析的概念,他擅长用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文学经典来揭示精神分析的妙处。
通过阿夫纳拉对一个个生动的临床片段和文学作品的巧妙编织,读者往往会在个人与社会、个体与文化的来来回回之间,收获一种豁然开朗的领悟。
——乔菁
以精神科医生的精准和畅销书作家的文采,精神分析家阿夫纳拉分析了众多文学艺术作品和临床个案,生动剖析了金钱在精神分析中的含义,以及对于精神分析家乃至对每个人的意义。
——华璐
-
她之所以为她
爱我所爱, 且用我的方式去爱。
想象一下,化妆品、高跟鞋、塑身衣、公主裙、蕾丝胸罩、珠宝首饰、名牌包包……这个丰盈的物质世界和社会文化对女性的期许和塑造;当你生儿育女成为母亲,你感受到“母性”带给你的“痛并快乐着”的充实和满足……这一切的一切是如此自然,如此理所应当。
即使是那些最有独立意识、最具女性主义倾向的女性,也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她们享受男性对她们投来的具有征服意味的目光,她们渴望成为伴侣怀中一只温顺的宠物,相比那些看上去更能让她们绽放自我的工作,她们更愿意去干干家务活儿,从叠得整整齐齐的衣服、为家人精心准备的早餐中获得小小的乐趣。这些欲望和乐趣同女性的独立是否矛盾?这些下意识的顺从是天性使然吗?
然而,当我们回到日常生活,关于女性问题的暧昧和矛盾随处可见:人们呼吁女性应该独立自由,应该追求自己的事业,不应该接受男性高高在上、对她们颐指气使;与此同时,社会中又充斥着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性感娇娃、一个贤妻良母的建议和准则。女性究竟是什么?是否存在一种“女性天性”?这样的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作为哲学禁忌和女性主义的盲点,女性顺从在经验层面上的复杂性从来没有被抽丝剥茧、细细分析。追随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脚步,本书作者玛侬•加西亚致力于研究这一现象,研究社会中存在的性别等级是如何深刻影响女性的生存体验,因为理解女性为何顺从是走向一切解放的必由之路。如果这个世界希望女性“成为自己”,那么女性首先要找到“自己”之所是。
-
妈妈教授
是追逐学术还是组建家庭,是成为学者还是成为妈妈?本书告诉你,你可以两个都是。
《妈妈教授》是一部学术界生活指南,以两位作者的自身经历和众多“妈妈教授”的经验教训,帮助女性学者在取得学术成功的同时,还能享受做母亲的乐趣。本书讨论了女性学者在学术生涯不同阶段会面临的一系列关键问题:什么时候生孩子,生几个;何种学术机构对家庭最友好;人们对学术生活的认知是否真实等等。两位作者还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行之有效的策略,助力学界女性兼顾家庭生活与学术工作的重重挑战。同时,《妈妈教授》也是对时代和职场问题的一种呼吁:你可以选择什么,你不必放弃什么——在未来,我们是否能建立更为友好的政策和环境支持,让每个人都能更从容地面对工作与生活。
-
上野千鹤子的私房谈话
☆你想知道的私密问题——两性、情感、欲望都在这里!
日本女性主义标杆式人物50个私房场景对话,女性主义对人生的解决之道
☆冲破羞耻,大声说出——婚姻 情欲 职场 育儿 原生家庭
大众人生中迫切的50个烦恼,恋爱难题、夫妻爱欲、亲子教育、职场纠纷等,上野千鹤子从女性主义者的角度给出各种切身的建议,让男女两性都可以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
讨厌的老公,讨厌的职场/可以讨厌自己的母亲吗?/上司这样算性骚扰吗?/很爱妻子,却与已婚女性发展出了危险关系/无性婚姻让我枯萎 / 快50了,想和年轻男孩约会/和异性交往真麻烦/妻子说,老了最好适当禁欲/生活贫穷,没有朋友/25岁了,没有人爱/你要解决的是性欲还是性交欲?……
怎么办?
一本女性成长指南书,直指要害,明快犀利
切中女性痛点,读来豁然开朗、勇气大增!
对私密问题的回答大放异彩,金句频生
-
别再问我什么是嘻哈②
- 编辑推荐 -
★再来一回,How to嘻哈入门:迈入2010年代的嘻哈发生了哪些变化?
★万众期待的人气作家×大学教授嘻哈入门续集终于登场!特别座谈:爵士与嘻哈 featuring 柳乐光隆。
★《别再问我什么是嘻哈①》已重版出来至第7印!
★小老虎×张有待 联袂推荐!
★嘻望HIPHOPE×Complex中文 力荐!
★小老虎:“嘻哈真的是防腐剂和美容针,两位作者的谈吐和看法比第一部更年轻了,用他们的原话说,更‘小混混’了。”
★张有待:“年轻的爵士钢琴演奏家罗伯特·格拉斯帕(Robert Glasper)曾说:爵士是嘻哈之母(Jazz is the mother of Hip-Hop)。”
★嘻哈音乐/文化自媒体嘻望HIPHOPE:“终于等到第二部的中文版!边读边听,让文字与音乐一同带你重温2010年代嘻哈。”
★全球青年文化媒体Complex中文主编Frank Li:“由浅入深,由近看远。复杂的嘻哈故事被两位作者用聊天的口吻说得生动而有趣。”
- 内容简介 -
划时代人气嘻哈入门系列“别再问我什么是嘻哈”第二弹!
还是那个文艺二人组!为你总结2012—2014年的嘻哈界!
~80张唱片指南~
……“南部化”的嘻哈:从八拍到响棒节奏型……“内省化”的说唱:坎耶·威斯特(Kanye West)状况……肯德里克·拉马尔(Kendrick Lamar)压倒性的技巧与弗兰克·奥申(Frank Ocean)的出柜……作为TPP的亚裔嘻哈:PSY的登场背景……渗入爵士乐的循环感……J·迪拉(J Dilla)真的是神吗?……鼓音色的采样化……2012年是四四拍之年……“唱片合约我不需要”:说唱歌手钱斯(Chance the Rapper)……天不怕地不怕的年轻人:未来怪(Odd Future)一族……YouTube改变了爵士音乐人的意识……爵士乐能否成为嘻哈的武器?……制作人DJ芥末(DJ Mustard)蹿红……作为纪录片的嘻哈……被冷波(chillwave)拯救的女子与乘波荡漾的男子……不事张扬的“酷日本”(Cool Japan)……苹果收购Beats,以及《脱瘾》(Detox)……依惯例为您奉上波诺diss……流媒体和耳机将会是音乐行业的未来……
本书所涉音乐播放详情请见扉页。边读边听,乐趣何止倍增。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