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文化
-
步履不止
行走是身为人类的一项本能,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女性而言,在无人陪伴、没有牵累的情况下云游四方,去探究她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世界,都并非易事。不过,还是有些女性打破了束缚,走出了家门,享受到了行走于世间的乐趣。
从博学的伊丽莎白·卡特到坚韧的谢丽尔·斯特雷德,从漫步于群山间的多萝西·华兹华斯到游荡于城市里的阿娜伊斯·宁和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行走中,她们有的重获了健康,有的积累了创作灵感,还有的走出了可怕的婚姻阴霾、摆脱了逼仄的生活困境……
在这段长达三百年的女性行走史中,无论她们走了多远,也不管她们走了多久,那前行的身姿都会一直鼓舞所有能够行走的女性。就算前景未卜,就算为人所嘲,她们依然会行走下去,向来如此,步履不止。
-
故宫建筑细探
【编辑推荐】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古建专家周乾全新力作
☆单霁翔、晋宏逵、祝勇 诚挚推荐
☆专业的宫廷建筑图文详解,有趣的故宫古建故事,235张高清彩图,从一片瓦到整座城,细探故宫建筑里的秘密
【内容介绍】
从根号二的数字密码到精密设计的排水系统,从倦勤斋的通景画到太和殿的镇殿灵符,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古建专家周乾,以扎实的专业知识、详实的文献资料,真实再现建造过程,细致拆解古建结构与布局,探究建筑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辅以235张高清彩图,全面呈现故宫建筑之精妙与华美。
【专业评论】
本书是作者多年工作实践和研究成果的结晶,在知识层面不仅包括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建筑文化、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还涵盖了中国古代力学、化学、材料、风水、哲学等诸多领域的知识,文字深入浅出,图片丰富,是不可多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
——单霁翔
-
书籍与文明
一部英国“知识社会”进化小史
跨越百年重温维多利亚风尚
感知书籍与文明的互塑共生
《牛津英语词典》贡献最大者竟是一位精神病患者?
维多利亚“家庭天使”如何摆脱男权社会的身份桎梏?
英国三次议会改革与宪政史的学术出版有何历史关系?
以旅行著称的“维多利亚风尚”如何带动大 众旅游出版?
独特视角看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
大众如何选择读物带动出版发展
作家如何生产知识引导社会阅读
学者如何构建学科创立学派理论
商人如何出版书籍传播思想文明
自1837年始的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有史以来国家实力最为鼎盛、社会最为稳定的时代,历史学家将维多利亚时代称为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书籍与文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人文景观》是一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知识社会”进化小史,将带领读者跨越百年重温维多利亚风尚,感知书籍与文明的互塑共生。
本书回顾了维多利时代的“知识生产”光景:构建专业化的知识学科、为国民大众出版知识与探寻知识生产的价值隐喻,详细探讨的历史个案——威廉·斯塔布斯与《英国宪政史》、约翰·默里与大众旅游指南书、钱伯斯兄弟与《钱伯斯百科全书》、“疯子”迈纳医生与《牛津英语词典》、“家庭天使”与女性阅读,反映了该时代人文知识生产的不同侧影,其产生的巨大影响印证了英国中产阶级及其文化对“知识”的重新塑造,映照出19世纪英国这一“知识社会”的理念光谱,并表现出英国“知识制造工业”现代化流变的不同样态。全书围绕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大众阅读、书籍出版、学科建立、学派发展等重要事件而展开,梳理了大众、作家、学者和出版商之间的互动共存关系,展现了当时英国崇尚科学与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
◎本书获得四川大学“全国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资助出版
-
关于权力的对话
“即使是他的反对者,也应该倾听一下他极具洞察力的出色思考……如果此后有人还想就权力问题写些什么,必须先阅读施米特此文。”——《时代》(Zeit)
————————
在德国法学家卡尔·施米特漫长的学术生涯中,权力问题一直是他的核心关切。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施米特,整合了自魏玛时期以来的反思,在《政治的概念》出版二十多年后,推出一部言简意赅却引发热议的权力对话录。
在这部标志性的转型作品中,施米特虚构了一位青年与长者的对话,直面客观的权力运作,发展出一种崭新的权力辩证法。他质疑“人对人是狼”的拉丁古谚,向现代读者交出了耐人寻味的修正:人对人不是狼,而是人……
-
维特根斯坦
本书以“沉默”为主线,从语言、行动、伦理和宗教的角度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做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解读。作者认为具有浓烈伦理色彩的“沉默”是贯穿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的关键。
对于《逻辑哲学论》而言,伦理、美及逻辑形式均属于必须沉默的疆域,因此沉默的核心是一部“伦理之作”何以拒绝言说伦理;而以《哲学研究》为代表的后期哲学,重要的则是哲学作为行动,而不是一种行动哲学。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重点研究《逻辑哲学论》,第二章关于通常意义上维特根斯坦前后期之间“转折”的意义,第三章主题为作为行动的后期思想,第四章是以“沉默”对维特根坦整体哲学的贯通理解。
本书属于我思学园小开本系列,小书里藏着大智慧,对于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要义、研读维特根斯坦哲学著作均有助益。
◎ 精彩书摘
作为“伟大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似乎已进入先贤的行列,至于一百年后他的思想是否会像他自己所预言的那样被更好地理解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同样不知道他在《哲学研究》前言中所提及的“这个时代的黑暗”是否已被更好地理解。不过,他划定不可通融的界限,测度沉默的品格,用即兴迸发的才智抵御语言的蛊惑人心,葆有精准和凌厉的诗性,拒绝“诗意盎然”和可见的诗。就照亮黑暗岁月、指点痛苦和迷津而言,维特根斯坦不仅始终不可替代,而且是独一无二的,就像布尔迪厄所说的那样:维特根斯坦或许是在艰难岁月中帮助我最大的哲学家,他是那种巨大的理智困扰时期的拯救者。在这个“哲学家”俯拾皆是的时代,与其说维特根斯坦是哲学家,不如说是哲学的英雄。
一般来说,关及维特根斯坦的“常规研究”依旧有其价值,但已成为过去,尽管人们会一直期待那种能够刷新认知的常规研究。当下最有意思的工作集中在两个方面:Apply Wittgenstein,把维特根斯坦(包括思想和形象)作为“现成品”挪置到其他领域,或者对维特根斯坦的文本,包括未刊行的手稿做细致入微的“经学式”的阐发和叙述。本书不属此列。不过它不是概论,也不是常规研究,毋宁说是一次冒险,试图从某种“含混”的宗教、沉默、伦理与行动的视角提供自己的理解。对于维特根斯坦的悖论领悟甚至延伸到本书之上:避免主题性探讨,回避二手文献。这种努力现在看来多少有些莽撞,甚至有些“草莽之气”,但在维特根斯坦所憎恶的“学院化”已无所不在的今天,它们未必都是负面的,尤其涉及打破常规,拒绝画地为牢,远离陈陈相因和程式化的理解,坚持某种连接,对学院规训不以为然......
哲学即是文学,文学即是哲学,两者浑然一体。“幸福因美而可能”,哲学的文学或文学的哲学必将实现于美。就维特根斯坦而言,美之实现并非实现于美之言说,而是在美之展示中被实现。换句话说,美之言说为美之实践所取代,并最终用来拒绝美的言说。因此,我们只是在隐喻意义上才称其为诗篇、建筑和音乐,总之,是一部艺术品。事实上,作为音乐,它无法被倾听;作为诗篇,它是献给耳朵的;作为哲学,它默不作声。表面看去,《逻辑哲学论》不过是些消解练习。问题在于,如果将伦理言说的消解称作“隐性”消解,那么“显性”消解正是逻辑世界的消解或建构,因为两者是同一的。《逻辑哲学论》对沉默的靠近因此成为沉默的言说:“一切逻辑命题之所说都是相同的,即什么也没有说。”
-
快乐上等
一本写给女性的行动纲领。愤怒与快乐的极限对话,九场棋逢敌手的较量!
上野千鹤子说:“无论何时,女人的人生中都有数不清的乐事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本书就是为了想活得自由的你准备的指南书。”
汤山玲子说:“成为主人公的人生绝对会更有意思!”
★著名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文化领域KOL汤山玲子的辛辣对谈录。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和社会现实,深入探讨女性“怎样自在地活”。
★妨碍女性生存的顽疾、爱情与婚姻、快感与性爱、老龄化的平等……九大主题,剖析 女性面临的社会现实,直面时代弊病。“我打算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不闭上双眼。”
★百无禁忌的话题+一针见血的点评,带来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为什么说浪漫爱情只是一种妄想?女性主义者也能打扮得很时髦吗?性爱的频率与个人幸福感的关系是什么?激烈的观念碰撞和言语交锋,带来1+1>2的效果,引领读者思考身边的日常。
★话题之作,改变众多读者对“女性主义”的看法。“它是妇女自由生活的运动,要按照你想要的方式生活,不是同侪的压力或其他人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你想要什么’,让我们成为能够理解这一点并采取行动的成年人。”
女性长久以来都沉浸在结婚生子、组建家庭的想法中。即便好不容易从中解放出来,却不知道接下来去往何处。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和出身音乐世家却不走寻常路的汤山玲子,结合自身经历与社会现实,围绕文化资本、女性主义、性、老龄化等多个主题,在嬉笑怒骂间分享超强“生存技巧”。即便外部环境千变万化,年龄增长,不为自身设限的女性仍能拥有值得期待的未来。
-
教化
# 编辑推荐 #
教化主题鸿篇巨著,德语直译经典重现!
整合大量英文版作者注释和添加译者注释,新增10万字精彩附录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张巍教授作序导读,黄洋、陈嘉映、程炜等众高校学者诚挚推荐
# 学者推荐 #
耶格尔的经典名著Paideia从教育理想和文化理想的独特角度,对希腊文明的特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是最具启发性的希腊文明史著作之一。
——黄洋,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今日的历史学和语文学研究长于细节和局部,却无意也无力驾驭整体。只有采取《教化》那样的宏阔视野,才能让我们重新思索古希腊文化的两个根本问题: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古希腊文化的精神实质?古希腊文化的精神实质有何独一无二之处?
——张巍,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耶格尔的《教化》不仅是一本关于古典希腊的巨著,也是一面关于德国甚至 世纪欧洲文化的镜子。它试图重新全面地解释古典文化的成功并再次唤起学习古代的热情,但伴随着本书写作和出版的实则是战乱、极权和古典文化不可挽回的失败。因此与其说是学术上的成功,不如说是历史的教训,使得《教化》成为一本今天必读的经典之作。
——程炜,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在哲思的开端处,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哲思都与教化相连。教化,paideia,意在培养人品,什么是人,什么是品,这是哲思的根本关怀。耶格尔的这部《教化》深入地阐述了这一根本关怀。展读之际,不禁对当今的哲学感到迷惘、失望。不过,人的精神结构早已改变,不再有仰之如泰山北斗的教化者。在一个人人都是普通人的世代,如何在对话中开展哲思,教化世人、教化自己,还需要更加切合现实的重新思考。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我读过的关于希腊的最具启发性的作品。
——伊迪丝·汉密尔顿,《纽约时报》书评
《教化》是为普通读者准备的,它可能是上帝给予教育工作者的礼物,因为它以清晰而吸引人的形式,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全面覆盖希腊社会和文化的核心观念。
——埃德蒙 · 威尔逊,《纽约客》
# 内容简介 #
《教化:古希腊的成人之道》 原书为三卷本,德文版出版于1934—1947年。第一卷“早期希腊”和第二卷“阿提卡精神的高峰与危机”描述了希腊文化在古风和古典时代的基础、成长和危机,以雅典的崩溃而告终;第三卷“伟大教育家和教育体系的时代”处理了古希腊在柏拉图时代的思想史。在这个时代,希腊失去了这个世界上所珍视的一切——国家、权力、自由,但仍然坚持着教化的传统和理念。教化在书中作为研究希腊文化整体的基础,用来解释希腊性格形成的历史过程与他们建构理想人格的思想过程之间的互动关系,该书构成了对整个早期和古典时期希腊教化传统的重要综合性考察和对西方文明基础的深刻而永恒的研究。正如耶格尔所言:“本书不仅面向学界,也面向所有在我们延续数千年的文明陷入今天的生存危机时再次寻找通往希腊文明道路的人。 ”
《教化》德文版和英文版并行,本译本以De Gruyter出版社于1934—1947年出版的三卷德文本为基础,同时整合大量的英文版作者注释和添加了译者注释。除此之外,本书还专门收录了耶格尔晚年所著的 《早期基督教和希腊教化》(Early Christianity and Greek Paideia,哈佛大学出版社,1961年)全文,以及牛津大学教授雅希·埃尔斯纳(Jaś Elsner)的相关评论文章——《教化:古代的概念与现代的接受》[Paideia: Ancient Concept and Modern Reception,Int class trad (2013) 20:136–152]。
-
海洋之间的欧洲
作者巴里选取从大约公元前10000年的末次冰川期到公元后第一个千年,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欧洲国家开始出现的时期,围绕流动性与创新性这两个主题,从考古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多个角度阐释空间、时间和人类的互动概念,突出他的“海洋是欧洲独特发展轨迹背后的驱动力”的观点。他的欧洲,是一个没有民族国家的欧洲;他的欧洲,是一个洋流、江河、人口、贸易、观念流动的欧洲;他的欧洲,是一个陶器、工具、兵器、船只不断改革创新的欧洲。
-
苦命天子
《天朝的崩溃》作者茅海建教授的作品。大体说来,这本书可以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归为一类,学术品质能够得以保证的通俗性著作。内容涉及太平天国、湘军、厘金、第二次鸦片战争等重要史事。作者将经过精心考证的重大史实转化为重要场景的细密描述,虽为咸丰帝的传记,但努力着墨于与咸丰帝关系最密切或对咸丰朝政治影响最重大的人物:杜受田、穆彰阿、洪秀全、曾国藩、僧格林沁、恭亲王、肃顺、慈禧太后,由此入窥咸丰帝的反应,折射其内心世界。
黄仁宇说《万历十五年》的作法是“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本书作者的笔下,咸丰帝一个人的进退成败其实不足以改变历史的方向。借助于谨慎选取的材料,本书重述了这一段历史。
--
咸丰皇帝奕詝在位的11年中,清朝在内战外战中一败涂地,但也开始与世界建立起崭新的联系,很多事件对近代中国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书作者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历史叙述,而是带读者直接进入当时复杂困难的局面中,从而理解那个年代被迫丧权辱国的深层原因。
此外,对于咸丰朝的重要人物,杜受田、曾国藩、叶名琛、肃顺、恭亲王、那拉氏(慈禧)等,在书中也有详细的描述。
咸丰帝当政的年代,1850—1861年,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年代。作者用十分细腻的笔法,近距离地再现了咸丰帝奕詝的悲剧人生。
-
马克斯·韦伯与德国政治:1890—1920
◆19世纪末的德国,经济崛起却政治保守
◆“一战”后的德国,民族复兴的焦虑掩盖了魏玛宪制的脆弱
◆发现一个在帝国主义、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中徘徊的韦伯
···
【内容简介】
他激烈批评俾斯麦和德皇保守的社会政策,却更失望于资产阶级的政治软弱;他在“一战”中出于德国利益稳步 推动“体面和平”的实现,却被自私的政治领袖葬送;他在魏玛制宪中期盼卡里斯玛威权领袖重振大国荣耀,却未料到纳粹主义的兴起……
他们在20世纪20年代营造了一个神话,就是韦伯作为一个天然领袖被极度冷落了,但他们描绘的这幅伟人肖像是根本不恰当的……我的目标是根据对原始资料的谨慎分析刻画韦伯的政治人格,这不是一种片面的意识形态解释,而是力求描绘出韦伯的全部复杂性,包括他的内在矛盾与模棱两可。
——沃尔夫冈·J. 蒙森
现代有谁知道这个春天将怎么熬过去?首先是政治上,然后是财政上。一切都堕入了黑暗之中,如临深渊。最恼人的事情是这个“君主制”摊上了这个一个君主!(在柏林!)这些绅士理应免受伤害。但是还有什么办法?他们干下了一切丢人现眼的罪孽,让人爱莫能助。局面就是这么荒诞。
——马克斯·韦伯
···
【学者、媒体推荐】
尽管由于命运和环境的作弄,(韦伯)没有在政治方面享有显赫的地位,但这毫不减损他杰出政治家的本色,他的伟大就像一个没有手的拉斐尔,没有功绩但却有无限的潜力。
——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
(韦伯是)历来登上学术舞台的角色中最有影响的一个。
——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
韦伯是最后一批博学者之一。
——社会学家刘易斯·A·科瑟尔( Lewis A. Coser)
沃尔夫冈·蒙森详细重建了马克斯·韦伯的政治观点……尽管蒙森打破常规的观点引起了巨大争议,但他在学术史料上全面彻底的挖掘不容置疑。
——《美国社会学期刊》
蒙森这本著作的价值不在于重新发现了许多重要事实,而在于对散落各处的文献的仔细校订,系统性的分析,以及从民主和反民族主义者的角度对韦伯突出而敏锐的批评。
——历史学家克洛泽·爱泼斯坦(Klaus Epstein)
在浩瀚的韦伯二手文献中,认真研究“政治人”韦伯因而具有里程碑意义者,首推蒙森這本经典。
——著名学者钱永祥
···
【编辑推荐】
1、本书作者沃尔夫冈·蒙森是20世纪闻名于世界的德国历史学家,在英国史和德国史研究领域名声斐然,在韦伯思想研究方面更是首屈一指。蒙森生于史学世家,其曾祖父特奥多尔·蒙森1902年因写作《罗马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父威廉·蒙森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2、本书德文版甫一出版便在学界掀起巨大波澜,蒙森对韦伯极具争议性的解读,令这本书先是遭到尖锐抨击,之后逐渐获得普遍好评。许多学者赞誉蒙森“重新发现了许多重要事实”。
3、本书是翔实的韦伯传记,也是了解韦伯生平及其思想的重要参考文献。本书不同于大多数韦伯传记的“造神”倾向,其目标是根据对原始资料的谨慎分析刻画韦伯的政治人格,不是一种片面的意识形态解释,而是力求描绘出韦伯的全部复杂性,包括他的内在矛盾与模棱两可。在这本独树一帜的韦伯传记中,读者将发现一个全新的在帝国主义、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中徘徊的韦伯。
4、这是一本韦伯传记,同时也是一本史料翔实、论述有力的德国政治史。本书从经济崛起却政治保守的19世纪末德国讲起,一直叙述到民族复兴焦虑掩盖了魏玛宪制脆弱的“一战”后的德国,几十年间诸多重要的德国政治家如俾斯麦、威廉二世、胡戈·普罗伊斯等轮番上场。
5、本书译者阎克文是马克斯·韦伯著作中文本译介的专家,从事相关译介工作近二十年,目前市面上已有的韦伯著作中译本,半数以上出自阎克文的译笔。阎克文为本书撰写的译者序,详细阐释了本书的历史价值以及韦伯的政治使命。
6、著名学者、韦伯研究专家钱永祥应邀为中文版撰写导读。导读将韦伯所处的历史与政治环境及其思想对中国目前处境的借鉴意义一一详述,可谓情理兼备、发人深省。
-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我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也不知道我是什么生物。这本书试图找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我不相信书本会给我任何答案——你也不应该相信这本书。我走出书房,走进荒野,尽可能回到了过去。”
作者亲身模仿獾、水獭、狐狸、赤鹿、雨燕的生活方式,写出了Being a Beast(《动物思维》),而在本书Being a Human中,作者也想通过某种方式(带着儿子,茹毛饮血,荒野生存),模拟重回三个人类历史上的关键时段:
①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3.5万到4万年前)——那时人类首次表现出了考古学家所说的“行为现代性”,那时的人,与土地和许多物种有着亲密、虔诚和令人欣喜的联系。他们活得很长,少有疾病,而且几乎没有人类暴力的证据。最早的人类艺术出现在欧洲南部的洞穴墙壁上,是有史以来最好的艺术之一。作者认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是最有利于人类繁荣的时代。“野蛮人”比起现代人,更快乐、更高贵。
②新石器时代(约始于10000年前)——人类开始管理土地,种植自己喜欢吃的果树。流浪者停止流浪,他们的地理世界变小了。他们不再需要了解大量的物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开始从对一切事物的敬畏和依赖转变为对少数事物的控制。人类开始被控制。他们必须待在自己的居住地,定居带来了政治、等级制度和法律。生命缩短,瘟疫蔓延。人类不再被季节的循环所推动,而是被供需所压制。编纂和束缚扼杀了思想。艺术中出现了窒息的痕迹。在新石器时代,我们开始变得无聊和痛苦。
③启蒙运动时期(17-18世纪)——启蒙运动继续并系统化了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革命。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和自然正式分离。作者认为,在那之前,一切都孕育着某种灵魂。启蒙运动将灵魂从非人类世界中清除出去。宇宙现在是一台机器,基督教思想的革命让人类被允许在一段时间内依附自己的灵魂。达尔文最终把它拿走了,让我们成为机器中的机器。
现在,将人类视为经济人是非常合乎逻辑的。世界上只有物质,我们也只是物质。我们身处假定我们是原子实体的经济结构中,我们想知道为什么感到不快乐。我们是需要灵魂的,与自然有连接的人,我们能有的,是沉闷的、贬低人的自由市场辩证法。
这本书是一个人类尝试去感受这种联系。作者来到荒野之地,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与思考,将这种亲身地模拟过去人类历史中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以讲故事的方式,描述了出来。同时,作者将对人类历史的思考,融入了这种描述——我们什么时候发现“自我”的?这种发现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我们是怎么一步步走向原子化、物质化的?我们在何时丢失了灵魂?!作者用亲身经历,强烈地批判了现代性,甚至批判了自柏拉图以来的理性主义,号召我们与自然,重新发生联结,找回生而为人的旧石器时代的灵魂。
-
到冬宫去
冬宫为何能在欧洲革命浪潮中屹立不倒?
这座舞台上暗藏着一个王朝国祚绵长与最终消亡的线索。
内容简介:
在俄国君主制最后的150年里,欧洲风云变幻,工业化迅猛发展,市民阶层崛起,现代政治思潮席卷各国,无不给罗曼诺夫王朝带来挑战。
正如君主制并非一成不变,冬宫及其广场也扮演着多种角色:它是皇室居所、帝国展示权力的舞台、匠人与建筑师的训练场、艺术品博物馆,也是首都市民生活的中心。在这里,君主与平民相遇,皇宫与城市交汇。
成千上万民众从各地来到圣彼得堡,成为宫殿的建筑工、建材供应商、差役仆从、守卫士兵、艺术家、文物管理员……他们与皇室成员一起上演着一幕幕精心编排的君主制大戏。而1917年,当布尔什维克占领冬宫,这座由人民搭建、打理、参演的舞台也最终由人民继承……
编辑推荐:
这是俄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奢华宫殿,也是一座巨型的历史舞台,这里曾上演:权力争斗、篡位政变、皇室丑闻、暗杀爆炸、化妆舞会、节庆阅兵……成千上万民众与皇室成员共同演绎这一幕幕精心编排的君主制大戏。
欧洲的革命年代,当卢浮宫、巴黎圣母院与杜伊勒里宫被焚烧,冬宫为何毫发无伤、屹立不倒?在舞台控制权的争夺中,一座宫殿如何从君主制的象征转变为公民国家的代表?
从皇室成员到冬宫的建筑工、供应商、差役仆从、卫兵、艺术家、文物管理员……全景式展现圣彼得堡的崛起与俄国君主制最后的150年。
评论推荐:
冬宫,这是一个权力登峰造极的公共空间,也是一个宫闱扑朔迷离的私人空间,它更是平凡人们透视不平凡人生的历史空间。从夏宫到冬宫,从彼得大帝到女皇伊丽莎白,再到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他们看似宫廷和国家的主人,但是本书作者却告诉你:人民不仅仅是历史的创造者,还是这些统治者命运的真正主宰者。
——张建华 北京师范大学俄国史教授、中国苏联东欧史学会副理事长
这是一部既渊博又妙趣横生的空间文化史。冬宫是了解帝俄历史的一个独特视角。作为一个物理空间,它是君主的居所,是皇室展示财富与权力的舞台;随着人民逐渐登场,它又成为公民活动乃至政治事件的场所。我读的时候经常在想,希望能看到以类似手法书写中国建筑历史的书!
——陆大鹏《罗曼诺夫皇朝》译者
这是一项雄性勃勃且研究充分的著作,它以冬宫为线索,描述并分析了统治者与首都人民之间的互动。通过这种方式,它将政治、建筑和社会历史结合起来,揭示了皇宫作为君主统治工具的作用。书中有关于皇宫的建造、工匠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人口的增长及其与帝都的关系等部分,都有很有启发性。
——理查德·沃特曼(Richard Wortman)哥伦比亚大学欧洲法律史荣休教授
-
木材与文明
一部以木材为中心构建出的人类文明史
重新评估木材在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
看木材的独特属性如何对我们的身体、思想、社会生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内容简介
从在树林中筑巢的类人猿到依靠木材生火、搭建住所、制作工具和武器的早期人类;从车轮和木管乐器的结构设计,到纸张和印刷机的发明……人类成功的关键在于我们与木材的关系。
罗兰•恩诺斯结合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工程学等领域的知识,将木材与文明深度融合,重新诠释了人类史,让我们了解到木材的独特属性如何对我们的身体、思想、社会生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以木材为中心去看待世界,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想明白我们是谁、来自哪里、将前往何方。
★编辑推荐
◎独特视角下的人类文明史,挖掘长久以来被人们忽视的历史的另一面。 选取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却又被视而不见的“木材”,以木材为中心全面回顾人类的历史和文明。
◎为“万能”木材正名,重新评估木材在历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信息量和知识点超多,延伸的领域极其广泛 。从木材出发,衍生谈及石、铁、玻璃、塑料多种材料以及与木材相关的学科和领域,如生态、地理、交通、建筑、城市规划、家具、乐器甚至军事领域。
◎对人类现状和未来的深刻反思和设想具有强烈的启发性。 能引发人们重新思考人类的生活方式、环境保护、城市发展、人类与树木的关系等问题。
★媒体评价
《木材与文明》完全是对人类历史和史前史的重新诠释,而且写得非常有魄力,一针见血……任何评论都无法与恩诺斯这本书的丰富性相提并论。书中关于煤和木炭、陶器、现代木制建筑、造船史、风车和水车、森林砍伐以及其他与木材有关的重要内容……值得每个人认真完整地读上几遍。——《星期日泰晤士报》
这是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历史调查,它重新评估了木材在我们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试图帮我们修复与自然界的关系…… ——《卫报》
恩诺斯关注由树木制成的一切东西.....从伐木、木工到造船和造纸,都精确地进行了描述,细节着实令人着迷。——《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
铁路与中国转型
作为现代性的一种象征,铁路自清末以来一直在中国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本书透过铁路系统的视角,考察一百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和转型,探讨铁路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又是如何反过来塑造作为科层系统和经济系统的铁路。
在研究路径上,本书使用了“机构”这一概念,亦即从铁路机构的组织运作出发,研究了与之相关的技术、管理、市场、观念、政治、战争等不同面向的问题,从而构建了一种关于中国铁路史的综合性叙事。在这种“实践的”历史研究过程中,本书也对中国近代史上的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断裂与延续、本土与外来、精英与民众等议题展开了富有启发性的讨论。
-
元代印刷文化与文学研究
本书立足于版本目录学,在调查并阅读数百种元刻本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出版学、传播学、书籍史、古典文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和理论方法,对于元代编选和刊刻《诗经》《楚辞》、汉魏六朝别集、唐人诗集、宋人别集、元人诗文集、历代诗文评著作、元代通俗文学典籍等书籍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梳理,动态地考察了这些书籍的印刷、流通、阅读、接受、传播的各个环节,探讨这些书籍的出版印刷与元代文学传统的建构、元代文学特色的形成、元代文学传播的之间的关联与互动,由此对于元代印刷出版文化的整体面貌、历史地位进行了全新的审视和定位。
-
NPR 播客入门指南
无论你是谁、你的爱好是什么,总有一档播客适合你。在人人都能当主播的时代,播客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只要有一支麦克风和一台笔记本电脑,你就能够开启播客之旅。但如果你想要制作出品质精良的播客,则需要更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本书汇集了全球顶尖播客制作团队的制作经验,详细介绍了播客生命周期的4 个基本环节:想象、计划、制作、分享。除了幕后花絮、须知列表和解释说明,本书也带有互动功能。无论是打算当一个自食其力的单人主播,还是计划成立坐拥商业预算、为企业领衔制作系列节目的商业机构,请你把本书当成一本工具书,在制作播客时反复查阅、思考。
-
中西文化的精神分野
一本书读懂从神话时代到全球化时代的中西文明。
重走中西文明4000年来的磅礴之路,探寻文化形态背后的思维逻辑。
潜心研究中西文化40余载,武汉大学西方文化通识课场场爆满,国家教学名师赵林教授为你带来酣畅淋漓的知识盛宴。
★编辑推荐
◎第一位走进百家讲坛的哲学教授;出版学术专著、演讲录、高校教材等20余部,部部好评……在这本书中,国家教学名师赵林教授将以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深入浅出、灵活生动的叙述笔触,为读者带来酣畅淋漓的知识盛宴。延续赵林老师独到的讲述方式,不晦涩、不拗口,通俗易懂、逻辑紧凑,堪称快速了解中西文化的入门首选。
◎ 不局限于陈列出中西文明各个时期的文化形态与精神实质,而是抛出了更加根本性的问题:先民的信仰大抵类似,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从何产生?在它们之中,演变如何逐步酝酿?两种文化有哪些不同的底层逻辑?
中西文明中的上古神话有哪些异同?神话之后的世界如何展开?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生存哲学中,为何发展出了两条路数迥异的文化主脉?从充满感性的希腊神话和崇尚律法的希伯来传统之中,为何生发出唯灵主义的基督教?在古代中国,尊神事鬼的巫觋精神如何被逐步转化成协调现实的伦理精神?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中国文化经历了哪些身份焦虑、争执与变革?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国学复兴该何去何从……
在这本书中,赵林教授以中西比较的方式生动详实地讲述了关于文明的历史,层层深入,探究“文明如何思考”。
◎如果你想用最短的时间了解从神话时代至今的中西文化;如果你想在同一本书中体察两种文化形态跨越4000年的内部变迁;如果你想获得思考与分析当下实事的基本视野;如果关于这个世界,你曾提出过许多无法简单回答的问题,而那些问题的答案又仿佛深埋在历史的脉络之中——那么这本书就是不容错过的选择!
★名人推荐
◎这本书邀我们乘上遨游时空的飞艇,观览文化的具象、体悟其抽象,发现中西文化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油然而生会通古今中外的渴望。
——冯天瑜 武汉大学资深教授、著名历史学家
◎赵林先生学贯中西,博通古今,四十余年潜心深入探索两种文明,尤长于比较研究。他在本书中,以高屋建瓴、统揽全局的宏观视域,对中西方文化史的历史脉络、精神特质、启蒙路径、文化前景做了深层次的反思与重建。内涵丰富,论述精当,大气磅礴,豪迈雄浑,是当代不可多得的思想精品与文化佳构,如美酒陈酿,值得细细品味。
——郭齐勇 武汉大学国学院名誉院长、著名中国哲学史专家
★内容简介
中西文明中的上古神话有哪些异同?神话之后的世界如何展开?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生存哲学中,为何发展出了两条路数迥异的文化主脉?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中国文化曾遇到哪些身份焦虑,又经历了多少争执与变革?……这本书是一部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的中西文化溯源之作,以文化比较的方式讲述了大约4000多年以来的中西文明,其中,作者不仅阐述了两种文化内部的若干源流传统,而且还以源流传统的演变与更新为视角,分析了中西文化的近代启蒙历程和现代转型,以及全球化视野下中国文化的自我更新;等等。
在这本书中,读者可以从神话时代出发,重走中西文化时至今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从历史与哲学的角度切入两种文化在不同时代中的基本精神,探寻埋藏在文明底部的思维逻辑。
-
史学原理
柯林武德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历史哲学家之一,其遗作《历史的观念》为其赢得了无限声誉。而《史学原理》是柯林武德生前计划作为《历史的观念》的姊妹篇共同出版的另一卷历史哲学著作,并对其寄以厚望,甚至视为毕生之作。遗憾的是,柯林武德去世前只完成了写作计划的三分之一,且手稿始终未被后人发现。
199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宣布发现《史学原理》手稿,本书即根据这份手稿编辑而成,同时还增补了八篇柯林武德在20世纪30年代写作的未发表的手稿和笔记。在这些手稿中,柯林武德进一步阐发了他关于历史学的性质、对象、方法和价值等问题的思考。德雷和杜森两位编者为本书撰写了长篇导言,对手稿的内容、编辑始末和所涉及的柯氏历史哲学思想之问题做了深入介绍。此次中文版的面世,将有助于中文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思想,对于学界的相关研究亦具有重要价值。
-
母亲 女儿 自我
在与女儿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简•戈德伯格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母女的关系如此重要和紧密?作为母亲的女儿,作为女儿的母亲,作为一个精神分析学家,她在探索一个重要的事实——我们与母亲的关系,影响我们人生中的一切重要关系。
这本书为我们阐述了母女关系复杂的特质和心理因素:两个女人在彼此身上同时寻求着个性和亲密。母爱是伟大无私的,它像水一样滋润了我们,但有时候却像山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在这种既亲密又分离的关系中,如何保持平衡?如何学会与至亲和谐共处?如何正确地表达爱和接受爱?这些问题,是很多人需要穷其一生不断探索的人生课题。
作为一名从业四十多年的资深精神分析师,简•戈德伯格在这本书里讲述了自己从女儿成长为母亲的故事和心路历程,有时记录的是她自己和她的母亲,有时记录的是她自己和她的女儿,也有时记录的是她的病人,情节扣人心弦,文字强而有力,它读起来像一本小说,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心理著作。
-
真实幸福的形而上学
【图书简介】
阿兰·巴迪欧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当代世界与齐泽克和阿甘本等人齐名的左翼学者。在这部简短而有力的作品中,巴迪欧以一种生动的方式辨析哲学生活与幸福之间的关系,深入浅出地厘清“哲学的任务是什么?”,呈现寻求真实幸福的方式,并表明他的哲学对我们当今生活之意义。
他以“真实幸福的形而上学”这一看似存在悖论的标题为本书命名,并通过分析哲学与哲学的欲望、幸福考验下的哲学与反哲学间的张力、是否必须为了幸福而改变世界,以及哲学的目的地与情感之间的关联等一系列问题,来简明扼要地回答哲学的任务。
【编辑推荐】
当今世界遭遇到商品的主宰、交际的主宰、货币普遍性以及生产与技术的专门化这四个主要障碍和必然压力,它们使真正生活和幸福的不可抗拒的观念缩减为一种消费满足的相似物。哲学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它能应对挑战吗?它是否有能力做到?
在这本小书中阿兰·巴迪欧指出,任何哲学,都是一种幸福的形而上学。巴迪欧明确了哲学的任务并试图给出关于幸福的定义:“真正的哲学,不断奋起反抗世界的不公正”;“只有当个人接受成为主体时,才有幸福”;“一切真实幸福都以时间的解放为前提”;“任何幸福都是一种对抗有限的胜利”……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