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文化

  • 现象学

    作者:[爱尔兰] 德尔默·莫兰

    本书为莫兰的代表作。莫兰根据几十年来的出版资料,对现象学运动中的五位德语代表哲学家(布伦塔诺、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阿伦特)和四位法语代表哲学家(莱维纳、萨特、梅洛庞蒂和德里达)的丰富学术思想,做了深入浅出的清晰论述。本书出版后次年即荣获巴拉德现象学杰出著作奖,并成为西方各大学有关现象学研习的教学参考书。本书另一个特点是,除哲学家本人的思想背景和主要理论的论述之外,不仅对各相关理论提出批评性解读,而且附有关于哲学家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细节描述,也因此增加了本书的吸引力。

  • 十八世纪的自由

    作者:  [法] 菲利普·索莱尔斯

    在电子邮件、微博热题、微信朋友圈所造成的信息膨胀中,现代人的阅读与书写生活,正慢慢被浏览与点赞所取代。资讯、商品、广告越丰富,作为启蒙运动后裔的我们,精神生活就越匮乏。

    那么,当我们重返启蒙运动的文化现场时,当我们与活跃于法国十八世纪文化界的文学家、音乐家、思想家发生照面时,或许会对他们的古典风格感到陌生、惊讶、不适乃至反感——而这,正是菲利浦•索莱尔斯希望通过文字所挑起的情绪。

    以典型的法式随笔录手法,索莱尔斯开掘出了弗拉戈纳尔画作中的深邃、莫扎特音乐中的诙谐、孟德斯鸠论文中的古典品味、伏尔泰小说中的深刻等等,最终向我们呈现出那被资本主义所遮蔽之物:人文主义的自由精神。

  • 动物的沉默

    作者:[英]约翰•格雷

  • 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

    作者:光子

    在最近两百多年里,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物理让我们对世界有了全新的理解,现代生物学让我们对生物界和人类自身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但许多人的思想并没随着科学的发展而进步-他们仍然以为时间是条无始无终、匀速流淌的河流,不知道时间有个起点,甚至可以伸缩;以为空间是个横平竖直、永恒不变的框架,不知道空间可以弯曲,而且在快速膨胀;以为世界是独立存在的实体,... 
  • 黑格尔

    作者:[德] 马丁·海德格尔

    本书被收入海德格尔全集第68卷,由两篇论文组成:《否定性》和《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之“导论”的讲解》。黒格尔哲学的独一无二之处首先在于,不再有精神的自我意识的某个更高地立场在它之上。因此,与黒格尔哲学相面对的、如同黒格尔哲学从它那方面必定事先把每一早前的哲学按照立场而包含在自身之下没那样地对黒格尔哲学而言仍然是更高层次的某个立场,将来最终是不可能的。

  • 一个等待与无用的民族

    作者:夏可君

    本书探讨海德格尔与庄子思想的关系,探讨现代性与哲学遇到的整体危机,本书具体分析庄子的影响具体“介入”到海德格尔第二次转向的思考中,以及具体思考无用的观念如何“转化”海德格尔后期的整个思想,成为中国思想介入当前争论的一次机会,这也势必带来整个哲学的转机。海德格尔借助庄子的思想,在改写德语与希腊的思想本身,以“无用”和“可用”的概念重新打开了一条思想的道路,形成了后期思想的转换。发现这个改写与转化的过程,无论对于比较哲学与跨文化研究,还是对于哲学本身的未来,都有着巨大的学术价值! 本书的标题来自海德格尔的一本哲学著作的原话。

    【编辑推荐】

    1、海德格尔黑笔记的出版导致欧洲思想陷入泥沼,本书提供了一种走出危机的视角。

    2、独特提出庄子无用的思想对海德格尔内在转化或第二次转向的意义,打开了新的哲学契机。

    3、这是中国思想家第一次原创性地介入海德格尔问题域。

    4、而且打开了中国思想本身的未来。

  • 结构主义

    作者:[法] 高宣扬

    自20世纪50年代起,列维-斯特劳斯和他所奠定的结构主义轰动了整个欧洲,嬗变成一股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它不仅是哲学的、也是人类学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文学艺术的、更是实际生活经验的。它代表的是一种对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社会及历史新的思想体系和研究方法。本书从结构主义的渊源、形成及发展,综述它和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引导我们进入结构主义极具革命性的、丰富有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心。

  • 从卢梭到尼采

    作者:(美) 弗兰克·M.特纳 (Frank M.Turner) / (英) 理查德·A洛夫特豪斯 (Richard A.Lofthouse)

    本书源于耶鲁大学一门本科课程,授课内容一共十五讲。本书作者弗兰克?特纳是耶鲁大学教授,他积多年之功,倾注于此课。特纳认为思想史最好是历史,而不是思想。他把原始材料放在首位,而不是自己的描述。本书资料翔实,为广大读者以既不晦涩又很学术的方式阐述欧洲近代思想史(从卢梭到尼采)。

    在耶鲁校园,代号"HISTORY 271"的公选课多年来一直备受欢迎,每次开课都能吸引成百上千的学子。该课程就是由弗兰克·特纳主讲的欧洲近代政治法律思想史。在特纳教授2010年辞世后,他的助教在耶鲁校园,代号“HISTORY 271”的公选课多年来一直备受欢迎,每次开课都能吸引成百上千的学子。该课程就是由弗兰克·特纳主讲的欧洲近代思想史。在特纳教授2010年辞世后,他的助教理查德·洛夫特豪斯将其2003年秋至2004年春那个学期的授课讲义编排整理,汇集成书,让广大读者有机会透过书本感受特纳教授独具魅力的授课。全书共分十五讲。从卢梭开始,托克维尔、密尔等重要思想家逐个登场,直至尼采。特纳教授以生动浅白的语言和循循善诱的讲授方式,梳理了十八、十九世纪欧洲的主流政治法律观念,并总结这些思潮对今日世界的影响。

  • 瓦格纳与哲学

    作者:[英] 布莱恩·马吉

    《瓦格纳与哲学:特里斯坦和弦》将作曲家瓦格纳的艺术生涯置于他那个时代的哲学背景中,详细而全面地研究了瓦格纳与哲学家之间的密切联系:从马克思以前的社会主义者到费尔巴哈和叔本华。

    在《瓦格纳与哲学》里,布莱恩·马吉探索了音乐与文字,艺术与哲学,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关系,理性而客观地分析了瓦格纳偏执、自我中心和反犹倾向等性格特质,以及他的艺术天分,并以全新的方式阐释瓦格纳和他的作品。

  • 理想国

    作者:[古希腊] 柏拉图(Πλτων)

    古希腊是整个西方文化的两大源流之一,而柏拉图哲学又是古希腊哲学的顶峰,其成果值得每一个时代学习借鉴,《理想国》作为柏拉图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思想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

    《理想国》汉译本至今已有多种,但是,早期的译本要么是用古奥文言译成,要么只是节译,本世纪的新译本大多也并非覆按标准希腊语编辑本移译,而西方学界《理想国》译本层出不穷,无不依据希腊语原文,不断追求用贴切、流畅的现代英语传达柏拉图的妙笔。相比之下,我们在《理想国》的汉译本上做得还非常不够。 2012年年底,华夏出版社推出王扬博士译注的《理想国》。这个译本采用的是西方学界已经用了上百年的布奈尔特编本,这个本子有具体到五位数的行码,查索方便。王扬译注的《理想国》是我国第一个按照标准希腊语编辑本来翻译的全译本,是严肃认真的《理想国》“标准”汉译的开端,译文准确、流畅,有丰富的注释,文后有对话纲要、专有名词索引、内容索引和参考书目,是一个经得住核对希腊语原文的译本,不仅对于专业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都是一个可靠、可读的译本。从2012年推出至今,五年时间过去了,王扬译注的《理想国》已逐渐为学者、学生和广大读者接受,在学术论文、论著中逐渐取得了较高的被引用率,销售数量也呈上升趋势,将来应该会成为一个留得住的经典译本。故此,我们推出该译本的精装本,加强推广,使其为更多读者接受使用。

  • 古往今来的秘密第一辑:失落的密码

    作者:[美] 曼利·P.哈尔

    本书是关于西方古代文化和符号主义的集大成之作,写于1928年,全书共15章,揭示了古代不列颠岛和高卢的社会组织及其仪式、亚特兰蒂斯和古代诸神、赫尔墨斯相关作品、斯芬克斯之谜、伊西斯与古代埃及传说、象征主义、毕达哥拉斯的哲学以及希兰传说等,总结了西方古代各种哲学流派和团体,还配有大量相关的插图。本书包罗哲学、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语言学等诸学科知识,是了解西方文明的钥匙,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中的一些基本常识和背景渊源。

  • 日常生活批判

    作者:[法] 亨利·列斐伏尔

    列斐伏尔结合超现实主义、法国的黑格尔主义、尼采和存在主义等思潮,用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推进对日常生活领域的批判。所谓异化,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交换价值超越、脱离使用价值的社会,一个为生产而生产而不是为日常生活而生产的社会,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活意义消失的异化现象。前工业社会中人对自然、暴力统治的直接恐惧不见了,人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无法逃脱的符号化、抽象化、功能化时代。列斐伏尔把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作为其分析的出发点和指引,这一日常生活经验为商品侵入,被非本真遮蔽,但它呈现为抵抗和更新社会生活的基础。日常生活具有可能性,可能性这一列斐伏尔常用的词语蕴含了变革的需求,他始终坚持,今天的社会解放一定是总体性的,是日常生活的节日化、艺术化与瞬间化。

  • 想透彻

    作者:[美] 夸梅·安东尼·阿皮亚

    本书是一部全面、生动的当代哲学导论著作,介绍了人类生活中最为关键的那些问题,包括心灵与知识的本质、道德论断的状况、上帝的存在、科学的作用,以及语言的法则。

    著名哲学家夸梅·安东尼·阿皮亚阐述了在我们的时代“做”哲学意味着什么,以及对于希望活得更有思想深度的人们来说,思考这些哲学问题为什么重要。人们有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作为一名哲学家就意味着信奉某些哲学观点,或者是某位思想家的追随者。与此相反,阿皮亚认为,“哲学探索的成果并不结束于某一固定观念,而是心灵在众多的可能性上更舒服地休憩;或者重新表述问题,开始新的探索。”

    本书围绕八个核心主题展开论述:心灵、知识、语言、科学、道德、政治、法律、形而上学,追述了过去的哲学家们如何思考这些主题,比如霍布斯、维特根斯坦、弗雷格如何思考语言问题,并进而探讨了仍然吸引着当代哲学家的一些重要问题。更重要的,阿皮亚不仅介绍了哲学家们对这些问题的观点,而且解释了哲学家们思考这些问题的方法。在当今的读者思考他们所面对的复杂问题时,这些方法无疑能起到导航作用。

  • 法国人是如何思维的

    作者:[英]苏迪·哈扎里辛格

    法兰西民族为世界贡献了无数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笛卡尔、莱布尼茨、斯宾诺莎、伏尔泰、卢梭、孔德、加缪、萨特、福柯、德里达、左拉、巴尔扎克、雨果……

    产生了很多影响世界的思想体系:理性主义、共和主义、女性主义、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等。

    提出了诸多关键概念:自由、平等、博爱、人权、人民主权、爱国主义、公共利益,决定性地塑造了世界其他国家的价值观和理想。

    甚至创造了“知识分子”一词,来称呼像左拉那样为了“正义的普遍理想”、为了公众利益而奔走呼号、对抗强权的人。

    法国人为什么那么有思想?本书通过讲述法兰西历史上这些杰出人物的故事和法国政治与社会演变的历史,揭示了法兰西思维的文化特性。

    法国人素来思路清晰,这源于法语本身的特点。作家里瓦罗尔傲慢地说:“说得不清晰的,不是法语。”喜好争辩,热烈信奉蒙田的格言:“最无聊的,就是每个人都持相同意见的谈话。”

    法国人嗜好演绎推理,从一个笼统的抽象命题开始,得出一个具体的结论或命题。散文家埃米尔·蒙泰居说:“法国的历史充斥着如此惊人的哲学倾向,人们对事实毫不关注,但是对抽象的东西充满了高度的渴望。”

    法国人相信,他们不仅有责任为自己着想,而且有责任为全世界着想。在现代法国,所有伟大的政治纲领都无一例外地相信法国会扮演救世主的角色。

    苏迪·哈扎里辛格著的这本《法国人是如何思维的》描绘了一幅法兰西民族的思想肖像,展现出法国思想的创造性、想象力和广泛性,充满热情、理性和幽默,是奉献给读者的一道丰富、精美、可口的“法式大餐”。

  • 电影时代

    作者:[美] 保利娜·凯尔

    保利娜·凯尔(Pauline Kael,1919-2001),美国著名影评人,在1968到1991年期间为《纽约客》撰写影评。20世纪下半叶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影评人。她的特点是诙谐、尖锐、一针见血。作为当时少有的女性评论家,她的文风深深影响了一代人对于女性作家的认知。罗杰·伊伯特称她“没有理论、没有规则、没有指导方针,也没有客观标准”,她的一切评论“都是个人化的”;“她远不止是一位伟大的评论家,她革新了这种文体,并且开创了一整套自己的写作美学”。

    1970年,凯尔因其在《纽约客》出色的评论工作获得乔治·伯克奖。她的第四本文集《深入电影》(Deeper Into Movies,1973年)是唯一一部以影评写作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作品。

    “电影评论之所以令人兴奋,正是因为它没有定式可循,你必须动用你所知的一切来思索。”

    从1968年到1991年,凯尔为《纽约客》定期撰写电影评论,影响与塑造了整整一代人的品位。演员的一个手势,电影中的一个意象,经过她的解读,既意蕴非凡又令人信服。她称电影为“我们拥有的最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并以精确、机智和即兴挥洒的文风,在评论电影的同时,也论及与之相关的整个人类世界。

    作为一部跨越世代的评论精选,《电影时代》收录了凯尔最为风趣、畅快、见解独到的篇目,让我们得以与她展开一段充满启示与娱乐意义的对话。她能带我们重温伟大艺术家的精髓——例如奥逊·威尔斯和罗伯特·奥特曼,也不吝于赞美垃圾商业片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情感的方式。同时也绝不放过整个电影产业日渐堕落与自欺欺人的腐败事实。

    凯尔的论点常常走在时代前面,对很多以后在电影史上被认为是具有开创性的作品——如《筋疲力尽》《雌雄大盗》《教父》《巴黎最后的探戈》《纳什维尔》等等,她在电影甫一问世时就写下了极为精彩的评论。今天重读这些文章,读者依然会觉得耳目一新。就像经典的电影永不过时,保利娜·凯尔充满观察与洞见的影评也值得一读再读。

  • 论至善和至恶

    作者:[古羅馬]西塞罗

    《论至善和至恶》(《论善和恶的目的》)是西塞罗最重要的道德著作,也是西塞罗最精致和最系统的哲学著作。书中他作为柏拉图主义者与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亚学派等展开激烈论辩,不仅展现了一种修辞技巧与文风,而且有力地揭示了快乐主义的目的与可能的后果。西塞罗认为,合乎本性的,具备美德的行为,才拥有真正的道德价值。

  • 怀疑的理性

    作者:[古罗马] 西塞罗 等 著

    本书收录了西塞罗研究怀疑论的最重要著作《学园派》,旨在集中展示西塞罗和安提库斯在学园柏拉图主义思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是为了让大家进一步看清,学园柏拉图主义如何走向和影响了中期柏拉图主义,以及柏拉图之后,其学说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西塞罗细致还原或补足了怀疑派和教条派之间的论证,以哲学思考和论证为依归,可以说是罗马(拉丁语)哲学吸纳古希腊思想的最初努力之一,也是罗马哲学自身的重要开端之一。

  • 自我与历史的戏剧

    作者:[美] 莱因霍尔德·尼布尔 (Reinhold Niebuhr)

    《自我与历史的戏剧》出版于1955年,被评价为尼布尔最为理论性和最深刻的著作。

    序言中作者坦言,书中对自我的分析受到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我与你》的影响。第一部分论及人的独特性,作者把人视为一种不断“对话”的存在,生活在与自我、他人的对话之中;自我作为共同体的成员,也生活在历史的戏剧之中。第二部分,作者结合传统历史思想资源,批判经验文化以及对人性的错误认识。第三部分,论及财产、等级和正义问题,共同体的整合,以及个体和集体的命运。

  • 视觉艺术的历史语法

    作者:[奥] 阿洛瓦·里格尔

    藝術史研究名著。本書收入奧地利藝術史家裡格爾的兩部身後出版的手稿。在這些手稿中,作者的研究重點在於揭示藝術風格的發展與文化史之間的深刻關係,試圖將整部藝術史歸結為人類“與自然競爭”的歷史,而基於人類對於自然的觀念的改變,這種“競爭”的形式亦隨之改變,從而形成藝術發展的歷史。

  • 隐在亮光之中

    作者:[英]迪克·赫伯迪格

    -编辑推荐-

    ★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深化之作——

    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重要成员迪克•赫伯迪格,继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后又一力作,是作者学术思想转变并深化的忠实记录。

    ☆ 流行文化研究的杰出之作——

    通过将青年亚文化同消费、时尚、设计、品味等问题相关联,作者带我们经历了一场从亚文化穿越后现代主义并走到它的“另一面”的旅行。

    ★ 丰富生动的个案剖析,为当下文化研究和批评实践提供鲜活范本——

    朋克、摇滚、摩登少年、雪佛兰轿车、波普艺术、比夫漫画……各类物、形象和文化现象的生产和消费,尽收赫伯迪格笔下,他对其广泛的文化意义及其对当代大众品味之影响的描绘,分析之精辟、文笔之优美,令人叹为观止。

    -内容简介-

    这是一场有关形象与物的旅行,始于19世纪早期亨利•梅休笔下的伦敦贫民窟的小贩文化,终于在美国中西部“正午时分”搭车前往“无地之路”。作者运用符号学、大众文化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透析了各式各样的流行事物和文化现象,呈现出一个充满细节的景观,作者认为,唯有将分析建立在这些具体对象之上,我们才能抵消相关理论学说的局限性。

    本书共分四个部分:(1)“年轻的生活”关注的是作为“亚文化”存在的青春形象;(2)“品味、国家和流行文化”关注的是作为消费与时尚的物;(3)“命悬一线”关注的是英国波普传统在当代的艺术形象;(4)“后现代主义和‘另一面’”则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时尚做了系统检视。

    这份“旅行”记录的路线看似随意,却暗含了作者在这个世界中对价值、意义和方向的追求。在这里,市场和符号的“逻辑”合谋表明,如今“没有地方可以去,除非去商店”。

    -媒体评论-

    总算有一本能清楚解释后现代主义的著作了……本书对流行文化的后现代分析,详尽、机智、诙谐,出自一位同样对大卫•拜恩、比夫漫画、《面孔》杂志、约翰•伯格、罗兰•巴特、让•鲍德里亚和詹姆斯•布朗着迷的作者之手。

    ——《方钉子》

    ……对于我们之中那些既希望缅怀雷蒙•威廉斯又情不自禁地喜爱凯莉•米洛的人来说,这是一部令人振奋与欣慰的作品。

    ——西蒙•弗里思,《媒介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