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文化

  • 艺术哲学

    作者:【法】 丹纳

    由丹纳编著、傅雷精心翻译的艺术史通论——《艺术哲学》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也是带领大家畅游艺术天地的一本导游书。丹纳通晓多国文字,是史学家、评论家,观点犀利独到,偏巧这本《艺术哲学》是丹纳所著的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内容来自于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授课时的讲稿,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丹纳在本书中不仅对美学提出科学见解,还将理论结合欧洲艺术史,讲解了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真所谓是鸿篇巨制。全书不但条分缕析,明白晓畅,而且富有热情,充满形象,色彩富丽,绝无一般理论文章的枯索沉闷之弊。

    《艺术哲学》是帮助人们理解和领会艺术的经典书籍,不管是艺术专业人士,还是业余爱好者,都可以从中获益。

  • 哲学100问

    作者:书杰

    “如何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为何非死不可”“理想国真的理想吗”“人是自由的吗”“这是最好的世界吗”“如何寻找宁静之道”……哲学,是我们人生遇到所有问题的本质性提炼。

    本书用通俗的语言,提问的形式,系统介绍了从古希腊到黑格尔38位哲学家的思想精髓,27张手绘版思维导图,清晰构建西方哲学体系,轻松读懂人类2000年智慧文明。

  • 马刺

    作者:[法] 德里达

    尼采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西方许多著名学者如海德格尔、福柯、德勒兹等都曾经对尼采的思想进行过解读。德里达是法国解构主义大师,当代重要亦受争议的哲学家之一。德里达非常重视和欣赏尼采,本书是德里达研究尼采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德里达以其突出的具有原创性的敏锐风格将女性问题与尼采遗留给现代世界的挑战结合起来,并对之进行了深刻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尼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动物解放

    作者:[澳] 彼得·辛格

    动物保护的圣经,素食主义的宣言,生命伦理经典之作。

    《时代》周刊1923年创刊以来最重要的100部非虚构作品

    我确实觉得, 人类要提升精神生活, 必须停止为满足口腹之欲而屠杀动物的行为。 对我而言,羔羊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一样珍贵。 ——甘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物没有能力解放自己,人类会采取动物解放这种纯粹利他的行动吗 ?

    一些生命在工厂里度日如年:

    ■ 奶牛生活在不长草的牧场里 ……

    ■ 和狗一样聪明的猪躺在水泥地面上,没有干草,腿脚受伤 ……

    ■ 为了生产出肉质鲜嫩的小牛肉,牛犊短暂的一生都在吃液体饲料,在75厘米宽的隔栏里,无法伸展四肢、只能趴下 ……

    ■ 200万只鸡被饲养在一个个长长的鸡舍里,每个鸡舍有9万只鸡,小鸡刚出壳就失去了母亲的温暖和咯咯声的抚慰 ……

    实验室里还生活着另外一些生命 ……

    动物与人类同属自然的生灵,但人类对非人类动物的暴行持续千年,给动物造成的巨大痛苦和折磨,只能与若干世纪以来白人对黑人的暴行相比。为反对这种暴行而进行的斗争,我们称之为——动物解放。

    与人一样有知觉、有痛感的动物饱受剥削、欺凌和杀戮。成为一个素食主义者,少制造动物的痛苦,不仅能使人类与动物和睦相处,也能降低环境成本,拯救不堪重负的地球。

    对其他生命的尊重正是对人类自身生命的尊重。

    动物的解放才是人类真正的解放。

  • 苏菲的哲学课

    作者:[法] 多米尼克·贾尼科

    这是一本哲学家为中学生编写的入门书。

    贾尼科是颇负盛名的法国哲学家,他女儿苏菲中学时开始接触哲学,他觉得市面上的哲学书都太深奥、枯燥了,于是决定亲手为女儿写一本哲学入门书。一天一堂课,总共30堂,每堂15分钟,用假期里的30天掌握哲学常识。本书篇幅虽然不长,却遍布着思考的轨迹。无论你是否接触过哲学,只要跟着贾尼科的脚步,一步步慢慢思考,都会发现哲学的乐趣与价值!懂点哲学,换个角度,未来的道路或许大有不同。

    【编辑推荐】

    ★ 当代著名哲学家写给青少年的30天哲学启蒙。哲学是法国高考的必考科目。尼斯大学哲学教授贾尼科,挑战法国高中教学大纲,弥补学校哲学课的不足,专门为上高二的女儿量身打造一本30天哲学入门课,充满知识界的关怀与温馨的父爱。

    ★ 每天15分钟进阶式阅读,轻松入门,让哲学丰富假期。本书分为30节课,每天15分钟阅读,就能轻松入门,不需任何烦琐的仪式、暗号。在假期玩乐之余也能随时起步。

    ★ 点到即止,环环相扣,哲学常识一览无余。全书章节首尾相扣地介绍了什么是哲学;什么是独立思考;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与哲学相关的社会话题;从古希腊到20世纪,哲学大厦里都住着哪些哲学家;如何初次走进哲学家的著作;人为什么需要艺术;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哲学,等等。

    ★ 哲学不能止步于思考,还要体会生活的苦与乐。作者对年轻读者充满殷切的期待,希望他们播下名为独立思考的种子,用丰富的人生历练浇灌它,茁壮成长,最终才能收获智慧的果实。

    【媒体评论】

    这本优秀的哲学书是为初学者编写的,可读性很强,内容很丰富,是为长期学习哲学做准备的。许多人都是从教科书、哲学家的经典著作接触哲学的,最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贾尼科通过描绘一幅哲学森林的宏伟图景,激发了读者更多的思考。

    ——美国亚马逊网站

  • 剑桥柏拉图研究指南

    作者:[美] 理查德·克诺特 编

    《剑桥柏拉图研究指南》是国外柏拉图研究的精粹,以问题的角度,针对柏拉图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对于中国国内读者了解新学术动态,对古希腊哲学与柏拉图本人思想的推进都很有帮助。

  • 岂不怀归

    作者:田丰 / 林凯玄

    ◎ 编辑推荐

    ★社会学学者“潜伏”三和,以白描手法还原“三和大神”真实面貌;一部罕见的真实和诚恳的作品。

    深圳龙华一处城市角落里,有一群被称为“三和大神”的年轻人。他们干一天玩三天,吃廉价的食物,经常睡大街,十天半月不洗澡、不换衣服。

    三和随着一部纪录片而火遍全网,一方面被妖魔化为中国版的里约贫民窟,一方面被娱乐化为颓废时代的精神乌托邦。在种种被粗暴简化的标签和符号背后,这些徘徊在边缘地带的“三和大神”们,其生存状况究竟如何?社会学者孤身融入三和,展开长达半年的艰难田野调查,拨开媒体猎奇化的迷雾,还原一个全面而真实的三和。

    ★深度挖掘“三和大神”背后的故事,一窥 “佛系”外表下的无奈与挣扎;

    “丧文化”横行的时代,“三和大神”离我们并不遥远。

    “躺尸”到死亡,颓废到绝望。看似玩世不恭的生活,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复杂经历?本书列举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讲述三和青年的“前世今生”。每一个流落街头的“大神”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每一张故作洒脱的脸上,都藏着失落与迷茫。他们想做一个活生生的人,却成了混吃等死的躯壳。当梦被现实击碎,当希望沦为绝望,“丧”是他们对世界的无声反抗。

    ★探寻三和式底层社会成因,剖析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发展问题。

    为何新一代的进城务工者不再像父辈一样选择节俭而吃苦耐劳地工作?满怀希望前来三和寻找出路的青年们,为何无可避免地走向沉沦?本书尽可能透视与理解三和青年的想法与选择,揭示三和消磨斗志、泯灭理想的特殊“魔力”,并分析其背后的经济与社会原因,为理解中国城市化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

    ★凝视高楼之下的无名阴影,探索三和青年“后备军”的可能出路。

    三和青年的遭遇绝非孤例,他们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一些难以被城市容纳的群体的缩影。三和青年的“后备军”,是整整一代没有知识与技能的农村青年。本书对三和青年抱以人道主义的关怀与同情,并鼓励各界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抛下的那一群人,共同寻找解决之道。

    ★李培林、李银河、梁鸿、熊培云诚挚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青年农民工边缘群体的社会学著作,它以田野笔记和深描的方法,提供了类似《街角社会》的观察视角,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化过程艰难复杂的全貌。

    ——李培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一个社会的内在裂缝如何形成?“三和青年”如何一步步从社会秩序中游离出来,成了得过且过、没有任何生存实感的“三和大神”?当理论术语无法解释社会现象时,或许,回到经验,回到现场,我们能获得最真实也最有效的理解力。《岂不怀归》的两位写作者秉承这一信条,进入“三和”,让我们看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人才市场、中介、小旅馆、工厂,甚至天气,等等,它们构成强大的现实合力“剥夺”青年们的梦想和精神。在这里,“三和”就像一面魔镜,照出时代逻辑的另一面——荒凉、坚硬,以粗暴的力量侵袭着我们的灵魂。我希望大家能够阅读这本书。

    ——梁鸿 学者、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 内容简介

    在深圳龙华三和人力资源市场,生活着一群“三和大神”。他们干一天玩三天,白天四处闲逛,晚上睡大街;吃5块钱一碗的“挂逼面”,喝2块钱一大瓶的水,抽5毛钱一根的散装红双喜,在臭气熏天的网吧里呆到天明。混吃等死,得过且过,挣扎在城市边缘,在生存的极限自我麻痹。他们是城市化浪潮中掉队的人,是被时代遗弃的“零部件”。“留城无望,回村无意”,是他们共同面临的两难困境。

    社科院社会学学者“潜伏”三和,历时半年,完成了这份20多万字的研究笔记,并配有几十幅图片。采用白描式研究手法,还原三和青年生存处境,全景式展现“90后”和“00后”农民工流浪三和的生活,打破大众对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以点窥面,了解中国社会剧烈变革之下的城市化问题,探寻解决底层社会问题的进路。本书在突显学术价值的同时,体现人文关怀和学界对社会现实、劳动者的关照。

  • 土星之环

    作者:[德]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内容简介

    悼念上升的幻觉

    悼念瓦解于尘的秩序

    这是一场举行过无数次的葬礼

    我们终将在沉降中汇合

    本书是塞巴尔德继《移民》之后又一享誉国际的作品,记录了叙事者“我”一段穿越英格兰东海岸的徒步旅行以及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思所感。他行经古老的英国庄园、已故作家的宅邸、破败的海滨度假胜地、被遗弃的岛屿,回忆讲述各种奇异的故事,如托马斯·布朗的头颅、伦勃朗的解剖课、鲱鱼的自然史、康拉德的非洲之行、中国的宫廷火车、糖与艺术的历史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轰炸、耶路撒冷神庙的模型、诺维奇的蚕桑业,等等。

    这是一段真正的文学之旅,这些穿杂在旅程中的事件涉及文学、艺术、社会历史、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集体与个人回忆交织,图片与文本相辅,梦境与现实共生。读者受邀进入这座回忆博物馆,与塞巴尔德一同观察生存与记忆、变化与遗忘。

    ☀媒体推荐

    塞巴尔德的书写具有道德重量和忧倦智慧,它超越了文学,进入了神谕般的境界。

    在现代文学中他的声音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存在,也许还需要十年才能完全领会其言语的重量和精细。

    ——《纽约客》

    这本书就像一个你想永远做下去的梦。

    塞巴尔德完成了每个作家梦寐以求的工作。《土星之环》闪耀着人类心灵的光辉和坚韧。

    ——《纽约时报书评》

    塞巴尔德就是这样罕有的存在:一个无法效仿的创作者,他创造的不同凡响的句子像水晶一般,同时折射并放大了它们的意义。

    ——《书单杂志》

  • 叔本华哲学随笔

    作者:[德]叔本华

    这本哲学随笔集选自叔本华的《附录和补遗》,主要篇目有:哲学史散论、论大学的哲学、论宗教、论基督教、论一神论、论理性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论见到鬼魂及与此相关的东西、逻辑和辩证法、对自在之物与事物现象两相对照的思考。这些内容是叔本华完成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30年之后,对哲学问题的再思考。大部分篇目还没有中文翻译。

  • 德勒兹:关键概念(原书第2版)

    作者:[美]查尔斯·J. 斯蒂瓦尔

    - 编辑推荐 -

    吉尔•德勒兹所“发明”的诸多概念——装置、褶子、差异与重复、电影与欲望——是理解他的哲学方法的关键:它们致力于扰乱特定的知识体系,使之敞开并将其与知识体系内部和外部的其他概念联系起来。本书中简短易懂的各章都将聚焦于德勒兹的某个概念,阐释它们的含义并展示这些概念的用途。各篇文章的作者也会探究这些概念如何相互衔接、交叉和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偏离后现代思想的其他领域。

    - 内容简介 -

    在第1部分“哲学”中,每位作者都对概念进行了定位,它们和启发了德勒兹思考的哲学家们息息相关。

    第1章“力”的作者提出,这个术语的重要性涉及德勒兹对斯宾诺莎和尼采的重新理解;

    第2章处理“表现”这个概念,以帮助读者理解这个概念如何能够一如既往地扩展到德勒兹和加塔利在《千高原》里就力的“口令”和阐释的集体装置展开的一连串思考;

    第3章通过把德勒兹的思想视为他超越康德之运动的表征,向读者讲述了那个重要的对子,即“差异—重复”;

    第4章研究了德勒兹和加塔利最广为人知的一个术语,即“欲望”。

    第2部分,即“相遇”中的文章,允许作者们把特定概念作为手段,显示它们在其他领域中的活动、效用和生产力。

    第5章处理的是“意义—级数”这个对子;

    第6章论述了“事件”这个重要概念,并强调了《差异与重复》和《意义的逻辑》,还把这个概念和德勒兹最后的课程联系了起来;

    第7章探究了“装置”这个概念,首先探究了它在德勒兹和加塔利作品中的政治意义,然后探究了一个装置在技术领域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运作方式;

    第8章经由“微观政治”这个概念,解释了德勒兹和加塔利如何为理解并反抗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宏观政治力量提供了可能的手段;

    第9章思考了“生成-女人”这个颇受争议的术语;

    第10章涉及另一个频繁与德勒兹和加塔利联系在一起的术语——“少数”,该章展示了他们与卡夫卡作品的密切联系如何超越了文学而进入少数人在政治和艺术领域中的表现与实验;

    第11章论述了在政治和艺术上仍然可能引起强烈反应的一对术语,即“风格与口吃 ”;

    第12章处理的是“感觉的逻辑”,解释了德勒兹对弗朗西斯•培根的绘画的评论如何为他提供了另一种“做”哲学的方式;

    第13章论述了德勒兹在两本论电影的书中提出的相互联系的几个关键概念,以此揭示了德勒兹提出一门电影哲学时所采用的方法。

    第3部分“褶子”起到了一个总系索词的作用。

    第14章不仅探究了“情动”和“情状”的不同意义,而且探究了这些术语在德勒兹同代人的著作中如何聚集在一起,又是如何地彼此不同;

    第15章讨论的是德勒兹论述过的“褶子”和“折叠”的诸般过程;

    第16章论述的是德勒兹终身的计划,以便阐明一种既具批评性又具临床性的症状学;

    “哲学”构成了第17章的主体,并讨论了这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的哲学可能性。

  • 休谟的日常生活哲学

    作者:[英] 杰西卡·利文斯顿

    如今, 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是作为经验论、怀疑论的代表人物而被人们所铭记,但有趣的是,休谟在世时,却被公认为一名杰出的史学家。正是那部多次再版的《英国史》,让他得以扬名立万。那么,我们究竟是如何遗忘了作为历史学家的休谟?他那杰出的史学才能,同经验论哲学思想又有何种实质关联?

    唐纳德·利文斯顿在这本经典的休谟研究中,精彩地回答了上述问题。他令人信服地指出,阅读休谟的哲学作品,不应停留在理论哲学和形而上学层面,而要看到其背后的伦理指向:休谟试图通过一种有限的怀疑主义,来帮助我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至于休谟的史学作品,一方面在创作时间上与他的哲学作品重合,并没有学问上的明显转向;另一方面,他笔下的历史叙事,也是对抽象哲学原理的精湛运用。

  • 德勒兹

    作者:[法]阿兰·巴迪欧

    本书属于南京大学出版社“当代激进思想家译丛”系列。吉尔•德勒兹(1925-1995)是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他被视为左翼尼采主义者,被看作是后马克思思潮的一份子。本书是吉尔•德勒兹的“敌人”——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著作,围绕着“大写的一”以及其他内容,巴迪欧以自己的 方式,对德勒兹的思想进行言说。全书分为十章,在书中,巴迪欧试着展示一种思想运动——抗拒、加速与减速、翻覆与逆转德勒兹的思想运动,以一种哲学家的本格方式。

    这本篇幅不大的书可以同时视为德勒兹与巴迪欧哲学的简介,而且因为涉及德勒兹这个被巴迪欧一再拿来较量与挑战的同代哲学家,急遽升高了火线,成为一本当代法国哲学的“诸神战役”。必须有相当的配备与防护才能深入两位天神以巨大雷电互殛斗殴的战场。本书中的导演当然是巴迪欧,但从他扮演的、不无自我袒护的戏码来看法国当代哲学,在重重的硝烟与核爆粉尘中,20世纪最激进与最饶富趣味的思想无疑地已掀开特异的一个视角。

  • 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

    作者:[德] 尤尔根·哈贝马斯

    哈贝马斯经典著作 以跨学科的宏大思想重新审视现代性

    -------------

    《交往行为理论》是哈贝马斯所著的一本经典著作,在这一著作中,哈贝马斯系统阐述了交往行为理论这一原创性极强的哲学思想。现代性的症结在于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诸功能系统对生活世界的入侵,交往行为理论就是要尽可能地勾画出现代发生悖论的社会生活关系。在本卷中,哈贝马斯分别从普遍语用学行动理论的角度,阐明了一个比工具理性内涵更加丰富的交往理性概念,由此诊断了社会现代性进程中的片面合理化,展示了社会发展的合理性潜能,为一门批判的社会理论奠定了规范基础。

    -------------

    哈贝马斯是当世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对哲学和社会学的贡献影响广泛,半个世纪以来,他不仅是德意志民族的良心,即便对于整个欧洲来说,也是如此。他的作品已经被翻译为40余种语言,对认识论、语言哲学、宗教哲学、民主理论、法学及社会理论领域多有贡献。

    《交往行为理论》是哈贝马斯的重要作品,在本卷中,哈贝马斯对行动与合理性概念进行了规定,并在对韦伯与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历史研究和综合研究中详细展开了他关于行动与合理性的考察。

    本书的译者是哈贝马斯研究专家,对哈贝马斯思想的理解十分充分而透彻。本书译文十分流畅,虽然原书很具理论深度,但译文读起来并不艰涩,可见译者对于原书的消化咀嚼已十分到位。

  • 海盗、囚徒与麻风病人

    作者:[美] 保罗·罗宾逊 / [美] 莎拉·罗宾逊

    法律的存在,是为了维护正义。那么,当法律缺席的时候,正义还在不在?本书作者保罗·罗宾逊教授考察了古往今来数十个真实存在的生动实例,试图告诉我们,若尖牙利爪的丛林法则大行其道,正义还有没有容身之地。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而就美国社会面临的司法困境提出了自己的改革设想与倡议。

  • 非平面

    作者:[美] 尼克·索萨尼斯

    哥伦比亚大学首部漫画形式的博士论文

    包揽多项国际大奖的天才奇书

    一部人人都能读懂的学术著作

    一次视觉思维的实验,探究人类构建知识体系的方式

    一场对固化观点的起义,启发我们打破局限,跳出平面国

    ◎ 编辑推荐

    ☆ 一部人人都能看懂的学术著作

    本书为哥伦比亚大学首部以漫画形式 呈现的学术论文,一部关于漫 画的漫画,一部探讨图像与文字关系的图像小说,一部研究视觉思维的视觉作品。作品的形式、内容与研究方法之间高度协调统一,作品本身就是对自身理论的践行,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读者观赏、理解、接受知识。

    ☆ 涵盖范围广泛,实际意义深远;能读懂本书,就意味着你已经掌握获取更多知识的方法

    本书主要研究视觉思维、多维视角、获取知识的方法论,同时涵盖哲学、天文、数学、光学、哲学、生态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成果。以阅读本书的方法阅读世界,有助于读者逃离“平面国”的禁锢,颠覆固化、僵化、常规的思维,开启动态、高效、多维的视角。

    ☆ 非虚构漫画,却能带来的惊心动魄的阅读体验

    从一维到多维,从平面国到浩瀚的宇宙,阅读本书如同体验一次头脑的奥德赛之旅,一路上布满丰富的知识和惊喜的启示,图像与文字配合无间,共同创造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场景。

    ◎ 内容简介

    社会给每个人固定的角色,我们被分门别类,放置在轨道上接受指令,按部就班地过完平面化的一生。单一的视角、狭隘而僵化的思维,使我们无法突破自己的局限,无限的潜能也被遏制。我们如同小说《平面国》中的居民,从不理解更高维度的存在。

    《非平面》提供了一种认清自身局限,并进一步突破局限的方法。它融合了科学、哲学、艺术、文学和神话的多种观点,利用漫画的拼贴能力,教人以一种新的感知模式。这种新型的感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能整合不同的视点,从中开辟出一条重新发现世界的创新之路。

    ◎ 媒体推荐

    尼克·索萨尼斯的《非平面》是一本关于太阳底下所有事物的复杂、美丽、迷幻的冥想之书,是一部别具一格且启人心智的杰作。

    ——斯考特·麦克劳德,《理解漫画》《雕塑家》的作者

    索萨尼斯对漫画研究、符号学、认识论以及新兴的视觉思维研究都做出了深刻贡献。对于任何试图创造、批判或思考视觉叙事形式的人来说,都值得一读。

    ——《出版周刊》

    《非平面》内容丰富、构思巧妙、影响深远而又难以概括。它将自己从漫画的常规格式中解放出来,教导人们用超越常规和创新的方式来阅读这一部黑白艺术漫画。《非平面》应该成为学校的必修课。

    ——《新政治家周刊》

    索萨尼斯的《非平面》是一部天才奇书,是以漫画形式书写的哲学杰作。对于索萨尼斯来说,“平面”并非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所激赏的现代艺术的抽象品质,而是爱德温·艾勃特的“平面国”居民的可悲处境:在可以察觉的维度之外,无法理解其他维度的存在。索萨尼斯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将视觉元素,尤其是绘画,纳入语言主导的智识。

    ——《纽约时报》

    ◎ 获奖记录

    2015年:

    《印刷》年度最佳设计书奖

    Panels年度最受欢迎漫画

    《纽约观察报》“十大创新书籍”

    《独立报》年度最佳图像小说奖

    《福布斯》年度最佳图像小说奖

    《精选》年度杰出学术著作

    2016年:

    2015年林德·沃德“年度图像小说奖”

    美国专业与学术杰出出版奖-媒体&文化研究类

    美国专业与学术杰出出版奖-人文类

    2017年 巴西Troféu HQMIX奖

  • 东西之道

    作者:[德]汉斯-格奥尔格·梅勒

    【内容推荐】

    千百年来,中国哲学经典《道德经》始终令东西方读者感到痴迷与困惑。虽然它提供了一系列内含丰富的哲学见解,如强生之道、无为而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但其内容与结构依然晦涩难读。

    德国汉学家梅勒受网络思维启发,创立了“超文本”的阅读方式,对《道德经》八十一章进行了清晰连贯的分析,从十大主题探索了其中的重重意象,帮我们清楚地理解和欣赏老子哲学。

    梅勒通过东西哲学对比,梳理了阴和阳、道和德的核心概念,还有人性、道德、欲望、宇宙、情感、时间、生死等意象,而且他总结了道家在政治和战争中的独特理念,即“战争与和平”的哲学。

    【编辑推荐】

    ★ 超文本解读,在互联网时代读《道德经》的新尝试。借用网络思维,助我们欣赏和理解道家哲学。

    ★ 十大主题,涵盖道德经哲学意象的方方面面。包括阴阳、道德等关键概念,还有人性、道德、欲望、宇宙、情感、时间、生死、战争与和平等内容。

    ★ 既是汉学家比较东西方哲学的重要成果,也是道家哲学的通俗导读。作者师承汉学大师陶德文(Rolf Trauzettel),在他们眼中,东方的道家哲学与西方几千年哲学宗教、人文主义传统有何相似与不同?

    ★ 东方哲学思维,正以独特的魅力征服西方学界。随着中国在21世纪的复兴,在哲学上解读道德经和其他中国经典,也要抛弃西方话语,以它们本身语汇来解读。

    ★ 站在德国人角度反思战争,作者领悟到道家2500年前总结的“战争与和平的哲学”。

    ★ 《道德经》不仅包含宇宙生成的奥秘,还弥补了现代政治、企业管理的不足,帮助我们重新找到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媒体评论】

    智慧性、可读性俱佳,还包含更多相关的话题。强烈推荐!——《抉择》杂志

    一部耐人寻味的书。——《中国哲学前沿》

    它是对《道德经》的一次有趣反思,能让“我们”,即后现代西方知识分子认识自己的文化,我们都该读一读《道德经》。——《宗教研究评论》

  • 论世界灵魂

    作者:[德] 谢林

    《论世界灵魂》(1798)是谢林关于自然哲学研究的代表作品之一。从1796年起就致力于电学、磁学与化学方面的自然科学研究的谢林,在借鉴同时代其他人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启了自然哲学研究的征程。谢林的自然哲学研究不止停留在对经验事实的描述,而是追问这些事实的根据。借用“以太”“生气”“本原”等古代自然哲学的概念,谢林对重力、物质、光、电、生命等现象给出了存在论意义上的解释,体现出谢林对19世纪德国自然科学研究的独特贡献。

  • 永恒之路

    作者:徐龙飞

    时间范畴不仅是哲学、而且是诸多人文、社科以及自然科学之最基本范畴,自古典以来至现、当代,几乎所有名家及流派都无法绕过而不断研究之,本书以《忏悔录》中著名的第十一卷以及《上帝之城》中的相关文本为基本文献,探讨奥古斯丁的时间概念,首先从问题的来源及历史出发,亦即从古典希腊哲学传统的探讨入手,以《蒂迈欧篇》为原始文献研讨了柏拉图的、以《九章集》第三卷第七章为原始文献研讨了布洛丁的时间概念,进而延入深受古典所陶铸的奥古斯丁的时间概念,首先研讨奥古斯丁时间哲学的思维方式(这一部分逾三万字,已作为文章发表),随后从本体论、类型论、形上学、主体意识论、认知论、心理论、伦理论(这一部分逾三万字,已作为文章发表)、历史论等诸多方面,围绕时间概念本身而逐层深入展开这一概念的内在逻辑,剖析其在上述这些方面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最终总结其自中世纪以来直到现、当代对于诸如托马斯、牛顿、莱布尼茨、胡塞尔、海德格尔等哲学家及自然科学家广泛而深度之影响。

  • 叔本华暮年之思

    作者:[德] 叔本华

    《叔本华暮年之思》收录了叔本华生前未公开的两部作品,《老之境》与《自我拷问—沉思录》。这两部作品都是他孜孜不倦地工作到去世前的“秘密”手稿,《老之境》耗费了叔本华8年心血,从1852年4月动笔直到去世为止,全部记录在札记中。《老之境》中大部分篇目的内容短小精悍,密布着插入语、改动段落与替换语句,是他晚年的收成。他把这份收成播撒在了他更新出版的各本著作里。《老之境》是一本老来充满智慧箴言的著作,但叔本华与世界的对峙并没在这部书里终结,其中有对犹太人的贬低和蔑称,愤怒地挞伐泛滥成灾的乐观主义,还讲了些神神鬼鬼的东西,如敲桌子占卜、美洲唤魂术、通灵神谕等。

    《自我拷问—沉思录》以希腊文为标题,短短的篇幅里有叔本华对自己的懦弱、胆怯、神经质的坦诚与讽刺,乃至无奈,是一本回溯自我与挖苦自我的传记,类似于深剖内心的“忏悔录”。他分析了自己无法与任何人相处,无论是在集体中还是与人独处,平等的人际关系着实令他难受,所以不结婚。成名后,他的身旁聚集着仰慕与崇拜他的年轻人,但这并没有驱散他与生俱来的孤独感;相反,他对人类的厌恶日甚一日,对自己恪尽职守即将完成自然所赋予的使命——教导人类何谓幸福,感到欢欣鼓舞,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 刑法学讲义

    作者:罗翔

    全网爆红的“法律男神”罗翔教授为每一位普通读者写的刑法普及讲义。

    刑法与每个人的生活都密不可分,家庭、校园、职场、人际关系、经济活动处处都有违法犯罪行为,相应地,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刑法。

    罗翔让本来枯燥专业的刑法课变得“津津有味”,读者直呼上头,“根本停不下来”。刑法常识结合法理精神,兼具法律与人文的力量。本书为读者提供了相对完整的刑法学习体系,涵盖刑法演变、犯罪论、刑罚论,以及具体罪名的定罪量刑。全书通过分析真实刑法案件、张三的犯罪行为,激发读者用独立、睿智的法学思维去看待生活,提高法律感知能力。最后,每一位读者都能带着法学思维回归到工作、生活中去。

    ◇火爆全网!法律男神罗翔教授普法力作,超过900万人追着学

    ◇年轻人都在学,颠覆刑法认知,升级思维方式,守护自己的生命、身体和财产

    ◇识破网络诈骗、防治性骚扰、合理索赔、守护婚姻、处理意外,全方位打开法律感知力

    ◇法律界"郭德纲",让刑法变有趣,法律入门神书,享受法学和哲学的双重降维学习快感

    ◇2020年现象级出圈学者,1天涨粉百万,创造B站增粉记录,千万人点赞,1.5亿次观看

    ◇陈睿、罗振宇、罗永浩都在转发推荐的刑法老师

    理性而不失温度,感性而不失高度。这不仅是罗翔老师这样法律传播者的愿望,也是在法治社会中我们应有的态度。

    ——《人民日报》

    法律可能让人觉得很生涩,离生活比较远。但是罗老师能让你知道法律跟生活是非常贴近的。他自己本身很懂,所以可以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讲出来。

    ——《南方周末》

    罗翔老师不仅给你提供法律专业视角下的独特解读,还时不时来一场哲学教育,让你感受到一种被降维打击的快感,获得感和成就感满满。

    ——《第一财经》

    外皮是喜感的口音,搞笑的例证;内核则是在多年的实践和思辨中寻求真理,催人上进,成为内容产业中的一股“清流”。这恐怕是罗翔之所以能持续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中国新闻周刊》

    罗翔老师满足了人们对有力量的通识教育的想像。用荒诞、极端案件逗笑人的同时,夹带出对尊重生命、尊重常识和对理想主义的呼唤。

    ——《三联生活周刊》

    “津津有味”是罗翔弹幕里的高频词。除此之外,人们喜欢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的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