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文化

  • 电车难题之谜

    作者:[美]弗朗西丝·默纳·卡姆 / [美]埃里克·拉科夫斯基

    每年在英美九所大学举办的“坦纳人类价值讲座”(The Tanner Lectures on Human Values),是英美人文思想界声誉至高的学术盛事。2013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举办的坦纳讲座,探讨的主题是久负盛名的“电车难题”。本书即是根据此次讲座的内容整理而成。

    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哈佛大学教授弗朗西丝·默纳·卡姆,担任评议或者说与之论战的学者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哲学教授朱迪思·贾维斯·汤姆森、多伦多大学哲学教授托马斯·胡尔卡、耶鲁大学哲学教授谢利·卡根。发言阵容可谓星光熠熠。诸位发言人围绕“电车难题”这一极具争议性的伦理假设,各抒己见,激烈交锋,共同奉献了一场思维盛宴。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全新修订版)

    作者:【日】冈田武彦

    本书为畅销书《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的全新修订版。《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是国际阳明学大师冈田武彦先生写给大众的王阳明通俗传记。冈田先生于六十八岁高龄提笔撰写此书,九十三岁完成,花费了二十五年的心血。

    在穷尽中日两国史料和研究成果、历经六次阳明遗迹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冈田先生以心学发展的脉络为线索,史料互证,张弛有度、夹叙夹议地详述了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及其悟道的心灵轨迹,探讨了王阳明的人生经历和师友交往对其思想形成的深刻影响。冈田先生尤其注重从王阳明的诗文中探寻其当时真实的内心,并由此补充了许多不为众人所熟知的细节,解开了有关王阳明生平和思想的诸多谜题。

    本书内容全面丰富、权威严谨,是了解王阳明的传奇人生、轻松读懂阳明心学精髓的上佳读本。此次新版除修订了原书的部分内容之外,还增加了图文并茂的阳明先生大事年表和珍贵的阳明遗迹图片。

    名人推荐

    在现代日本,研究王阳明最深刻、最纯正的是冈田武彦。

    ——当代儒学大师杜维明

    想了解王阳明的生平与思想,我推荐大家阅读冈田武彦先生的《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樊登读书会创始人 樊登

    现在呈现在中文世界读者面前的这部《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可以说是冈田先生晚年花费心血最多的著作,也是他组织和领导王阳明遗迹考察、践行阳明精神的心血结晶。

    ——浙江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冈田武彦关门弟子 钱明

    一位国际阳明学者写给大众的阳明心学普及读本。《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深入浅出地描述了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及其思想的形成过程,既通俗易懂,又直达精髓。

    ——中华孔子学会阳明学研究会会长、浙江大学教授 董平教授

    市面上有很多写王阳明的书,绝大部分都是流于平面,缺少立体感。冈田武彦的《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是一个突破。本书着力于探讨王阳明的人生经历和师友交往对其思想形成的重大影响。

    ——浙江省儒学会执行会长、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吴光教授

    王阳明是世界级大哲,冈田武彦先生是日本著名的现代哲人,两位都是儒家的典范。本书是名家写名家的难得佳作,很值得一读!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 郭齐勇教授

    冈田武彦先生,余尝结识于龙场,其仪态容貌,大有儒者气象。后略有书信往返,或赠书法数帧,今尚悬挂于室内,倾读其书,仰屋兴叹,如晤故人。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院长 张新民教授

    阳明学之精神融化于王阳明一生波澜壮阔之行事中,故欲深窥阳明学,必先详知阳明子之生平事迹也。

    ——阳明精舍山长 蒋庆

    冈田武彦先生的《王阳明大传》有三个特点:一、化玄学为文学,化心学为行为教育。二、培养直觉,培育新感性,培植人性的根本。三、还原历史,还原真相,还原自性。可简称为一化二培三还原,总之为了每个人明心见性,自个成全自个。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王阳明心学》作者 周月亮

    “儒学祭酒”冈田武彦先生是学贯东西的一代宗师,是日本学界对阳明心学洞彻最深之人,也是国际儒学的权威。他认为阳明心学之精髓在体认,当于经验与磨炼中领悟,并以数十年身体力行践履这一同生命融为一体的“信仰哲学”。

    ——畅销书《明朝一哥王阳明》作者 吕峥

    冈田武彦先生是个东方悟道者,真正的阳明心学的践行者,八十多岁了还多次来中国寻访阳明遗迹,贵州、南昌的许多古迹修复,包括王阳明故居的修复,他都进行了捐助。《王阳明大传》很好地传达出了心学精髓发生、形成、及至大成的惊心动魄的经过,可作“信史”来读。也因为作者与传主实现了心灵的接通,它不是枯燥的高头讲章,自有一份生命的情意在。

    ——知名作家、《让良知自由:王阳明自画像》作者 赵柏田

  • 技术哲学——从埃及金字塔到虚拟现实

    作者:[俄]в·м·罗津

    本书是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B·M·罗津的经典之作。他在书中分析了技术的本质、特征,以及技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与特点,特别是对技术与工艺的本质、文化背景对技术的影响、技术与工业的统筹建构、影响技术发展的因素等方面的分析,是其他类似著作很少论述的。他还对人类因滥用技术而出现的“技术危机”作了认真的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一危机的途径。

  • 康德的批判哲学

    作者:[法]吉尔·德勒兹

    该书是德勒兹1963年出版的著作,原版在一百余页的篇幅中,将康德的三大批判体系解释为诸职能(faculté)的三种“法权的”关系构成的一架宏伟“机器”,并将代表着“自由的和谐”的第三批判奠立为代表着“有所立法的一致”的前两个批判奠基的“起源(genèse)”。在德勒兹哲学生涯的早期,即“哲学史”时期,这本小书紧随着其成名作《尼采与哲学》(1962)出版,它被德勒兹自己称作对康德的一次“敌情侦察”,但也包含着德勒兹对康德哲学的态度的转折。这一转折对理解德勒兹思想整体的发展都有着指示作用。进一步发挥其中对第三批判的解释的论文《康德美学中的起源理念》收录在《荒岛集》中。

  • 导读巴特勒

    作者:[英]萨拉·萨里

    -编辑推荐-

    ★ 朱迪斯•巴特勒的著作改变了我们思考性、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语言的方式。她对身份范畴的精彩研究在许多领域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它们不断促使读者对“主体”进行批判性的重新思考。

    ★ 本书将巴特勒的思想置于其理论和哲学背景中,分析了她的主要作品及其对当代思想的影响。作者始终强调巴特勒的理论本身对“定义”这个概念的质疑,她也强调了巴特勒的思想中有意为之的开放性。

    -内容简介-

    本书将按照出版时间顺序讨论巴特勒的著作,讨论的重点则是她思想涉及的五大领域:主体、社会性别、生理性别、语言和精神。在阅读时,我们应该记住,这并不意味着本书作者在暗示从一本书到下一本书有明确或线性的进展关系。过程或生成的概念,对理解巴特勒的理论至关重要,我们也会看到,她的每一本著作中都或多或少涉及这几个主题。

    本书英文原版出版于2002年,因而无法涵盖巴特勒在此后出版的作品。为此,本书译者在译后记中简要地介绍了巴特勒从2002年以来的主要著作,并整理出文献列表,以为本书作一些补充,并激发读者对巴特勒更多近期作品的兴趣。

  • 如何解读中世纪艺术

    作者:[美] 温迪·A. 斯坦

    精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38件中世纪艺术杰作

    透过艺术品洞察欧洲中世纪的信仰与生活

    编辑推荐

    ⚔以小见大,一个博物馆的馆藏,囊括多种艺术门类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及其修道院分馆拥有的全世界全面的中世纪艺术收藏,本书精选了38件代表作品,涵盖绘画、雕塑、金属制品、手抄本、彩色玻璃和挂毯等各个艺术门类,全面展现800多年欧洲中世纪艺术的全貌。其中包括堪称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镇馆之宝的《梅罗德祭坛画》、“独角兽挂毯”和《法国贝里公爵的美丽时祷书》。

    ⚔语言生动,讲解细致,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解艺术品

    中世纪的艺术是讲故事的艺术。本书作者温迪·A. 斯坦博士以简明易懂的语言梳理了中世纪的历史背景,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了作品相关的宗教或历史事件,揭示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力量,让读者理解作品想要传递的意义和目的,洞察欧洲的信仰时代、感受中世纪艺术的力量。

    ⚔图文结合,大量色彩准确的高清照片,尽显藏品细节

    书中所有作品均配有数张高清照片,既有作品的全图,也有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局部图。书中所有照片均为博物馆专业摄影师特意为本书拍摄,并对照原作进行调色,色彩准确。读者不用亲自到访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能够近距离观察到这些艺术品的细微之处。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欧洲中世纪艺术中常见的主题和故事,它们大部分都取材于《圣经》和其他宗教文献。书中选取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38件著名藏品,涵盖多联祭坛画、彩色玻璃、雕塑、挂毯以及彩饰手抄本等各种类型的中世纪艺术品,其中包括广为人知的《梅罗德祭坛画》、“独角兽挂毯”、《法国贝里公爵的美丽时祷书》等杰作。

    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作品创作的背景知识,并详细讲解了每件作品的风格特点及其背后的象征意义,揭示了中世纪艺术在视觉和观念上的丰富性。书中还配有大量精美的彩色插图,能让读者更直观地认识这个时代的历史和图像。

    媒体推荐

    这本书能为任何想更好地了解中世纪艺术的人提供了一个容易理解且图文并茂的介绍。

    ——《格式杂志》(Format magazine)

    即使对于不了解作品中故事的观众来说,精美的图像也有巨大的力量。作者被那些故事迷住了(这些故事对艺术家和他们最初的赞助人都很重要),所以她流畅而雄辩的写作也让我们着迷。对任何热爱艺术或历史的人来说,这都是一种享受。

    ——美国亚马逊读者

  • 古代日本的战争与阴谋

    作者:[日] 吴座勇一

    以阴谋串联起的日本中世史,再现一个阴谋丛生的古代日本

    揭开本能寺之变等重大事件背后的真相

    ◎ 编辑推荐

    ☆中央公论新社2019年新书大奖第3位

    ☆《应仁之乱》作者又一力作,构思三年而成,再度火爆日本。出版4日销量突破40,000册,3个月销量突破110,000册。《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周刊朝日》《周刊文春》《周刊现代》《京都新闻朝刊》《日刊工业新闻》《书的旅人》等各大报刊竞相报道

    ☆人人都爱阴谋论,将阴谋的来龙去脉剖析得异彩纷呈的书,更是被誉为“如同优秀的推理小说一般”。但这些阴谋真的发生过吗?看似合理的阴谋论真的解开了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人们的历史谜题吗?日本新锐历史学者吴座勇一逐一分析了与日本中世史上的著名事件,包括保元之乱、平治之乱、源平合战、建武新政、观应扰乱、应仁之乱、本能寺之变、关原合战等相关的阴谋与阴谋论,道出阴谋背后的隐情与真相

    ☆如何有理有据地反驳阴谋论?本书作者通过大量案例归纳出“阴谋论法则”,帮助信息化时代的读者避坑防骗

    ◎ 内容简介

    本能寺之变有幕后黑手?关原合战是德川家康精心策划的阴谋?室町幕府第一代将军足利尊氏是阴谋家?有“战神”美誉的源义经是阴谋的牺牲者?日本新锐历史学者吴座勇一从史料出发,结合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全面梳理了日本中世史上最精彩、最重要的事件,如源平合战、本能寺之变、关原合战等的来龙去脉,并利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抽丝剥茧,正本清源,深入批判了与这些事件相关的种种阴谋论。本书既可以被当作日本中世史的入门读物,也可以作为思维训练书,帮助读者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历史思维能力。

    ◎ 媒体推荐

    历史铭刻于过去与现在的复杂运作之中,从不简单。文献作为“胜利者的书写”,虚构之处甚多。不过,借助历史学的实证方法,增强对阴谋论的抵抗力,便可整理、分析中世的历史,从而戳破种种阴谋论。这对当今的信息社会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日本众议院议员、前国土交通大臣  太田昭宏

    阅读此书,能够体会到在法庭上揭开真相过程中的爽快感。—— 社会学家 大泽真幸

    本书试图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批驳流行的阴谋论。作者强调了用阴谋论解释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的危险。但是,这种危险仍在世界范围内蔓延。不管是日本还是美国,都有人在不经查证的情况下相信阴谋论。—— 历史学家 矶田道史

  • 梦之囚徒:使命

    作者:[法] 马克-安托万·马修

    鬼才漫画家马克-安托万·马修的成名之作

    ☆打破漫画的创作规则、颠覆纸书的呈现形式

    ☆欧洲漫画界卡夫卡的先锋艺术实验

    ☆令人无比焦虑的荒诞世界,究竟是梦境还是现实?

    ☆倘若真有造物主,“我”又为何而存在?

    ◎ 编辑推荐

    “一切都看似合乎逻辑,即使是在最荒诞的情况下。这就是梦的本性。”

    ——马克-安托万·马修

    欧洲漫画界最具实验性的概念型奇才成名之作

    从悬念重重的《画的秘密》到不着一字的《方向》,从一镜到底的《3秒》到话痨烧脑的《全民审判》,再到命题创作的《卢浮地宫》,马克-安托万·马修的每一部作品都令漫画爱好者耳目一新,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带给读者强大的震撼和非凡的体验。

    1985年,马修与朋友成立 Lucie Lom 工作室,开始进入舞台设计领域,业余着手创作自己的第一本自编自绘的漫画——《梦之囚徒:起源》,随后凭借该书极具创意的实验性而在漫画界一鸣惊人,并斩获1991年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初露锋芒奖。在接下来的23年里,马修用《梦之囚徒》系列完成了他一连串的漫画实验,使其成为被研究得最多的漫画系列之一。《梦之囚徒:使命》是《梦之囚徒》系列的第二册。

    在虚构中影射现实,黑色幽默风格描绘一个卡夫卡式的荒诞世界

    在《梦之囚徒》系列中,马克-安托万·马修塑造了著名角色:尤里乌斯·科朗坦·阿克法克(阿克法克是“卡夫卡”的法语倒过来念)。这个勤勤恳恳的小人物是幽默部的一名普通职员。他一点也不虚荣、一点也不自负,对于他所生活的世界没有任何观点。他只是一张面具,读者可以戴着这张面具亲自进入他的世界。这是一个真正的卡夫卡式的世界:荒谬和极权的行政管理、住房危机、交通堵塞、强迫性的准时……马修以一种夸张的黑色幽默描绘了这个世界的荒诞之极,让人在忍俊不禁间窥见一个个似曾相识的场景。

    “戏中戏”的套层结构叙事手法,创造一段如坠梦境的探索之旅

    《梦之囚徒》故事的开场总是阿克法克的一段似是而非的梦境。随后,伴随着某种形式的“坠落”,现实与梦境的界限变得模糊,主人公带着庄周梦蝶式的疑问开启看似寻常的一天。但是这一天注定与正常无缘:让人摸不到头脑的情况接踵而至,事情越来越脱轨,一时莫名其妙,一时啼笑皆非,读者的世界观逐步被颠覆,主人公开始带领读者经历一段谵妄的解密之旅。

    上帝视角,引发思考关于存在的问题,漫画家本人 “倾情出镜”

    如果人生只是一场戏,那“我”又扮演了什么角色?《梦之囚徒》系列是马克-安托万· 马修构建的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宇宙。他不仅为角色搭建了舞台,还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似乎身在戏台,幕后更有位一手导演他们人生的“造物主”。这导致他们不断质疑所处世界的真实性,思考自己存在的理由。《梦之囚徒:使命》一册中,真身出镜的漫画家本人直接打破了漫画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次元壁,引人思考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世界。

    奇诡的想象力和实验性,将漫画这一载体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在该系列中,马修创造性地颠覆了封面、画格、色彩、维度等各个方面的常规表现手法,用六本书的创意,打破漫画的创作规则。在《梦之囚徒:使命》中,作者在一贯的黑白世界中安排了突如其来的四个彩页——蟪蛄不知春秋,囿于黑白世界的小人也不知色彩为何物,因此色彩来得惊艳又惊悚。那我们所处的世界呢,我们是否也缺少某些根本性的认知?我们在充当黑白二维世界的造物主的同时,是否也被更高级的造物主主宰?我们是导演还是演员?在一次采访中,马修自我评价道:“这些形式上的颠覆性改变会让人产生对载体的疑惑,也就是思考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每一位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学到他的生存之道。”

    以故事为主导的极简主义画风,只保留恰到好处的细节

    马克-安托万·马修说:“我不需要成为伟大的画家才能讲好故事。”在《梦之囚徒》系列中,故事占主导地位,还有关于漫画这个载体的思考,因而绘画是次要的。当马修在画一张画稿的时候,总是在极力消除细节,比如说,把一些区域整个涂黑。他非常注重让每一页的画面都极度清晰易读,以便让读者首先被故事情节吸引。在昂热美术学校就读的最后三年,马修开始专注于研究光线对雕塑形状的影响。在开始画漫画以后,他自然而然地将这个问题搬到了黑与白的强烈对比中。这种非黑即白的画风,给人一种强烈的舞台照明效果,简洁却不失张力,成为他独有的图像语言。

    ◎ 内容简介

    尤里乌斯·科朗坦·阿克法克是幽默部的一名普通职员。由于一个忘记关上的抽屉,他被指控犯有浪费空间资源罪,被判处穿越永无尽头的虚无之地,赶往一座火车站。可是他无论怎么走也走不到。一番奇遇之后,阿克法克终于登上了火车站唯一的列车,还莫名其妙地被赋予了一个重大使命,而所有的知情人都对这一使命讳莫如深。事情的发展越来越脱轨,他要完成的使命到底是什么?当他带着无数疑问走到终点,才发现这一切竟是为了给黑白的世界赋予色彩。

    ◎ 媒体或名人推荐

    我将自己从现实抽离,和叙事密码周旋,重新创造自己的梦境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就是造物者。——马克-安托万·马修

    与卡夫卡和大卫·林奇水平相符的继承人。一部成功引起幻觉的漫画,您将完全沉浸于其曲折的情节之中。就连萨尔瓦多·达利本人都会赞不绝口的变幻之术。您将拥有独一无二的体验,并深受其影响。——Fnac书店评论

    一部将想象之门大开的漫画。一本关于漫画的漫画,关于它的创作过程,每一本都充满了独特的创造性,作者将载体的优势发挥到极致。——Fnac书店评论

    该系列在20世纪90年代的漫画界打下了马克-安托万•马修的烙印,成为新生一代作者的灵感来源。荒诞、无意义和悖论闪耀其中,是书中的主宰,却丝毫不会影响故事的结构。马修巧妙地将我们的真实世界改编成一个有点错位的世界。他用他特有的语言构建他的宇宙。——sceneario.com

    马克-安托万·马修是一位高贵的演奏家,一位玩转漫画叙事手法的杂技演员,一位善于发挥漫画这一媒介的一切潜能的高级玩家。别再看我写的文字了:去读他的书吧!——Actualitte.com

    如果所有的漫画书中只能保留一本,那只能是这一本!一个超级棒的画中画,表达出角色对他所处的世界、他的起源和他存在的理由的思考。——亚马逊读者

    《梦之囚徒》适合作为礼物送给不了解漫画或对漫画有偏见的人。这是一部既滑稽又聪明的漫画,图像富有表现力,而且玩弄的是漫画本身的创作规则。我们无法将其划归为现有的任何一个漫画种类。——亚马逊读者

  • 论数码物的存在

    作者:许煜

    数码物最简单的形式就是数据。它也是一种新型的工业物,遍及我们当今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在线视频、图像、文本文件、电子邮件、博客文章、Facebook活动等。然而,尽管数码物无处不在,其本质仍不明确。

    《论数码物的存在》建立起马丁•海德格尔与吉尔伯特•西蒙东之间的对话,将其置于计算机史的语境中,从而对数码物及其组织架构进行哲学考察。如何依据个化与个体化来理解数码物?许煜通过本体论史以及标记语言和网络本体的研究来探求这一问题,他探究了数码物在其系统与环境中的存在结构。借助对数码物与技术系统的关系性研究方法,本书重新描述时间和空间两个范畴,同时通过对现象学与西蒙东的诠释,展示哲学如何介入数码设计以及其所洐生的异化。

    《论数码物的存在》跨哲学与技术领域,发展了一种原创且富有成效的方式来思考日益定义我们世界的数据与元数据。

  • 宗教

    作者:[法] 雅克·德里达 主编

    《宗教》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雅克·德里达、伽达默尔等人在意大利举行的一次关于宗教的会议的论文集。这次会议的论文有:“信仰与知识”,“踪迹的踪迹”,“作为事件和解释的宗教经验”,“荒漠,道德,遗弃”等。在这些论文中,哲学家们讨论了当代所面临的严重的宗教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思考。

  • 批判与启蒙

    作者:邓晓芒

    邓晓芒教授在本书的前言中写道:“在纪念五四新文化运动100周年前夕,本书以‘批判与启蒙’为主题面世,对于我具有特别的意义。多年来,我致力于实践我所提出的‘新批判主义’,并在一些文章中努力推动中国当代的‘第三次启蒙’,但如此集中地将自己这方面的文章作为一个专题汇集起来还是第一次。”

  • 我是个怪圈

    作者:[美]侯世达

    侯世达近三十年最受关注作品

    当我们开口说:“我......”

    这个主语是谁?自我是什么?“我”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个自我、一个灵魂、一个意识、一个“我”,是否纯然从物质中诞生?

    意识可以复制吗?机器会困惑吗?机器能够知道自己困惑吗?

    ……

    这是侯世达对其家喻户晓 的《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GEB)一次全新阐释与扩写。

    ——凯文·凯利

    这是人类意识探险中最为重要的挑战。

    ——《科学美国人》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出版30年后,侯世达回到了他最有发言权的领域回答:我是什么?

    ——《新科学人》

    1993年,侯世达的妻子卡罗尔因脑瘤逝世,年仅42岁,两个孩子还都很小——侯世达人生后半程的遭遇影响了他的思想……这是一部经过认真反思的作品。

    ——《时代》周刊

    你会返航,重新找到生命的平衡,焕然一新,但是需要一点时间来治愈。当你回来的时候,我们都在这里,都在岸边等你。

    ——丹尼尔·丹尼特

    ……

    "三十年前,我不懂得心智建模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区别。

    现在我明白两者截然不同,并把精力专注于通过计算机建模来理解人类心智。

    我认为自己是一名认知科学家,而不是人工智能专家。"

    ……

    我们大脑中“浮现”出来的现象— 例如想法、希望、意识 和自由意志都根源于一种怪圈,是不同层次之间的一种自我强化的“共鸣”。《我是个怪圈》认为自我和意识的本质是一种“怪圈”,它作为一种抽象反馈寓居于我们的大脑。全书融合哲学、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 脑科学和数学哲学,讨论了在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中得到充分说明的自我指涉(self-reference)如何刻画了我们的心智。

    心灵、大脑、符号、模式、文字游戏、 自我指涉与意识

  • 海德格尔与阿伦特通信集

    作者:[德] 马丁·海德格尔 原著 / [德] 汉娜·阿伦特 原著 / [德] 乌尔苏拉·鲁兹 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众就已知晓:在马丁·海德格尔和汉娜·阿伦特之间——超出了老师-学生的关系和后来的专业上的联系——有一种爱和友谊的关系。本书中的文献证明了这个关系,它们出自被保存于马尔巴赫德国文献档案馆的阿伦特和海德格尔的遗作。在本书中,它们是第一次被公开发表。除此之外,出自美国华盛顿特区国会图书馆的“汉娜·阿伦特的文件”也被照顾到了。

    本书正文共收录了168封书信。其中,除了海德格尔的妻子埃尔弗丽德与阿伦特之间的八封书信往来、海德格尔的弟弟弗里茨写给阿伦特的一封信、海德格尔写给约纳斯的两封信,以及埃尔弗丽德和海德格尔共同写给阿伦特的一封信之外,其余的都是阿伦特与海德格尔之间的书信往来。这些书信往来开始于1925年2月10日,终止于1975年7月30日。另外,该书的附录部分收录了海德格尔写给阿伦特的三封信、阿伦特1923-1926年写的诗歌,以及阿伦特1953年7月手写的“思想日记”中的内容。

  • 岸萤

    作者:陈传兴

    作为上世纪70年代留学法国的文化先行者,陈传兴亲历了巴黎最后的黄金时代,在时代的尾声中收集并纪录下哲学、艺术、影像的种种刻痕,并在之后多年深耕于影像的探索和实践,书籍文本的阅读,哲学、精神分析等领域的思考,从中厚积了丰沛的感悟,最终通过片段式的私人记忆回溯时代的断璧残圭 ,还原一段或误解重重或鲜为人知的传奇岁月。在散文诗般的笔触中,文字陈列、发散,经由记忆的脉络,如丝网般将人收束在法国的鎏金时代,电影馆、暗房、图书馆这些场景通过思维如影像熔接,在法国文化界“诸神黄昏”的时代溯源、登岸、触光。


    ★ 台湾教父级摄影家、文学纪录片导演、学者,融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大师

    ★ 陈丹青、梁文道、阮义忠等推崇的思想家,获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军官勋位”——法国政府授予文艺界的最高荣誉

    ★ 豆瓣高分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第一辑总监制,亲自执导诗人三部曲《化城再来人》《如雾起时》《掬水月在手》,开创中国文学纪录片新范式

    ★ 一本需要读6遍才能读懂的书 ,融回忆录、思想史、电影述评、摄影评论与精神自传与诗性语言于一体

    ★ 记录初代留法青年留学生活,立体视角重现法国黄金时代

    ★ 串联法国思想文脉,从笛卡尔、孟德斯鸠、奈瓦尔到福楼拜,隐藏于酒神狂欢背后的文艺剧场

    ★ 内文黑卡印银,极致呈现“银盐”概念;六十余张独家摄影作品,十余种笔记手稿,体验游弋于剧场与暗房之间的奇异阅读

    【推荐】

    曝光在文字中的青春,定影在摄影里的记忆,一起编织起一个青年成长叙事中的时代。深潜于影像回溯中的思辨的暗流,打捞闪耀在暗房中的时代的片鳞。无限接近的过去与彼岸萤光的紧紧拥抱。

    ——顾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我算是陈传兴先生的忠实粉丝了。从他1990年代初的第一本书《忧郁文件》开始一路读过来,每本都有重大收获和启发。陈先生的著述,不仅长于绵密学理与宏阔的国际和古今的比较视野,而且都有非常切身感受和“当代的”问题意识。

    ——董冰峰(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员)

    马奈、波德莱尔、佐拉、马拉美这些久居现代文艺殿堂的名字,在陈传兴先生贯通史、论、创作分析的讲座中,一一恢复生气。历史人物彼此欲言又止的对话,图画和语词,连同其间无法消除的暧昧、怀疑、悖论,都既是谜题,又是锁匙。

    ——周诗岩(艺术史与媒介理论学者,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

  • 生死有时

    作者:[美]莎伦·考夫曼

    美国医学人类学会新千年图书奖

    ★这是一本关于时间和死亡的书籍。由官僚制度、言语辞令、机械设备及程序步骤定义了的美国医院,组织安排了医院围墙里的时间和死亡,创造出一种新的现实——被带进生命的死亡。这也是一本关于医院文化的书籍。这种文化在医院关于死亡的深刻内在矛盾中居主导地位,迫使患者、家庭、医护人员不得不做出似乎不可能的选择, 并引发一场全美上下轰轰烈烈的关于“死亡问题”的讨论。本书描绘了患者走进和穿越生死之间,被称之为灰色地带的旅程,以及围绕着这一旅程的文化现象。本书通过还原医护人员、入住医院的重症患者以及必须决定治疗方案的患者家属的亲身经历,探索美国医院如何形塑其围墙里所发生的死亡,也探索这种格局得以建立的社会根源。

    ★这是一种彰显勇气和服务公众的行为。——《旧金山纪事报》

    ★通过27段叙述,(考夫曼)以惊人的准确性和细节描述了死亡临近时患者、家属、医生、护士和医院所共同参与的、一支复杂且经常是麻烦重重的舞蹈……

    作为一个花大量时间参与重症监护室临终讨论的人,我发现这些叙述真实,而且非常熟悉……对于愿意审视自己在患者临终时进行的医疗护理行为的医生来说,这些故事将会证明是很有启发性的。

    ——保罗·巴斯克姆 医学博士 《美国医学协会杂志》

    ★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倾听美国医生在照顾濒危患者及其家属时进行的对话,以及他们面对的问题;就像是面临着那些没有人——即使是有生前嘱托的人——能够真正计划好的、悲伤的选择。莎伦·考夫曼生动地描述了那些悲伤的场景。或者更现实的是,待我们当中那些必须死在医院里的人,等到的是开启被现代技术改造和拉伸的“死亡过程”,这些无人能掌控。

    ——霍华德·斯皮罗 医学博士 耶鲁大学医学院

    ★这是一段引人入胜的陈述,讲述了人们如何结束他们的生命,以及我们能够并且必须做些什么来缓解他们最后这段行程的痛苦……我高度推荐这本书。对于美国医院对如何形塑死亡一事,这是一部令人难以置信的、经过缜密调研的、出色的、很接地气的作品……我感谢考夫曼博士,为她的勇气和对患者、患者家属及我们这些医护人员的敏感性。

    ——琼·赫曼 《肿瘤学时报 》

    ★考夫曼本可以通过更加晦涩的叙述让写这本书少一些痛苦……。她本可以通过提取热点问题并过度简化使它们更加耸人听闻……。但是她没有。她的语句清晰直接……。这使得《生死有时》一书成为了一种彰显勇气和服务公众的行为。现在,政策制定者们,医疗机构,和个体读者将无处躲藏。

    ——威廉·S.·考文斯基 《旧金山纪事报》

    ★本书出色地,及时地解释了美国社会人们为什么死亡或者被维持活着状态……读完本书,你会感到,尽管未来尚未可知,你至少对不可避免的未来有了更多的了解,或许也更有能力应对它。

    ——《今日美国》

    考夫曼在医学和人性之间,在‘坚持’和‘放手’之间,在疾病和终止生命之间划定了艰难的界限……。这是一个令人信服的见证,见证了我们如何管理死亡及其意义。对于专业人员和普通读者而言这都是一本必读书。

    ★——托马斯·林奇 《殡葬人手记》 和《动与静的身体》作者

  • 现代性的神学起源

    作者:[美]迈克尔·艾伦·吉莱斯皮

  • 色情

    作者:[法]乔治·巴塔耶

    【编辑推荐】

    ★比《色情史》更深入、更系统、更全面的色情研究著作。

    ★南京大学法语系副教授张璐翻译。

    ★色情,可以说是对生的赞许,至死为止。

    【内容简介】

    1957年,乔治•巴塔耶出版《色情》一书,相比其1950—1951年撰写,但并未完成的草稿《色情史》,这本《色情》展开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色情研究,系统地建立起了他关于色情的理论,是一部相当精彩的理论作品。

    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围绕禁忌与僭越,从内在体验、死亡禁忌、生殖禁忌、僭越、杀戮与战争、献祭等多方面分析了色情作为人类内心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些不同方面中的一致性;第二部分结合金赛、萨德、列维-斯特劳斯及巴塔耶本人的研究成果或文学作品,对色情主题进行了个案研究。巴塔耶循序渐进地分析多种形式的色情,让色情这一庞大的主题从深陷的黑暗中脱身而出,从而揭开色情的秘密。

  • 康德与鸭嘴兽

    作者:[意] 翁贝托·埃科

    当鸭嘴兽初抵欧洲的时候,没有任何词语可以用来命名这种动物

    如今,我们用鸭嘴兽来解释那个连康德都不曾解决的认知论问题

    ∽ ∽ ∽

    ◆ 出自我们时代深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手

    ◆ 以轶闻博物讲授哲学的著作

    ∽ ∽ ∽

    《康德与鸭嘴兽》是意大利著名小说家、符号学家翁贝托·埃科有关认知、语言哲学、符号学的哲学论著集,1997年出版,也可以视作其七十年代专著《符号学理论》的补充和延伸。全书按照主题和内容分为六章,从语义学思考到哲学的基本问题,从亚里士多德到海德格尔,纷繁杂陈,无所不包;特别的是,埃科从康德与鸭嘴兽的奇妙组合出发,在哲学思考中加入了轶闻趣事作为例证,比如蒙特祖玛二世“指鹿为马”的故事,大天使加百利的传说,鸭嘴兽命名的寻根溯源,海德与杰基尔故事的新版本……读来颇有趣味,使得哲学论述变得平易近人。

  • 大卫·休谟

    作者:(英)克里斯托弗·贝里(Christopher J. Berry)

    在这本深入浅出地解读苏格兰启蒙哲学家大卫•休谟(1711-1776)的著作中,格拉斯哥大学的克里斯托弗•贝里教授认为,休谟思想的核心是人性的一致性。贝里在书中为读者介绍了若干经典的“休谟式”论题,包括社会制度的演进是追寻自我利益时所产生的一个无意识结果;风俗和习惯在建立正当的行为规则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商业和奢侈品的辩护等。此书将休谟诠释为一个原创性思想家,即休谟的思想融合了保守主义、自由至上主义和自由主义等多个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