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文化
-
历史·山水·渔樵
这本新作由三篇长文构成,分别是《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山水是大地中的超越之地》和《渔樵为何论古话不休》。作者是以一种“哲学与诗”的方式来论述他的历史哲学以及他对中国文明的基本理解:中国文明的精神基因是历史,历史即是中国人的信仰,这是中国文化与其他宗教文明最大的不同之处。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密码或关键意象是:历史、山水、渔樵。
-
南京课程
★著名技术哲学家斯蒂格勒在南大哲学系的课程讲义汇编。
★中英对照,完整保留讲稿格式与符号,真实再现写作过程与思想构境。
★以技术问题为指引,对马克思、海德格尔、西蒙栋、德里达等思想家的重新阐释与激活。
★重思政治经济学,剖析人类纪时代中人的历史性生存困境,探索走向负人类纪的方案。
★“我将尝试说明,这个新纪元为什么和怎样能够被克服而且必须被克服。”
本书是对法国著名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于2016年在南京大学哲学系开设的短期研究生课程“在人类纪时代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自然辩证法》”的八篇课程讲义的汇编。本书采用了中英文对照的编排形式,尽可能完整地保留了作者在电子讲稿中所使用的符号和不同字体格式,以求客观地展现作者的真实写作过程和微观思想构境。
在本书中,斯蒂格勒致力于借助现象学、后现象学、人类学、热力学、生物学等所提供的问题域和思想资源,从技术哲学的角度重新激活胡塞尔、海德格尔、德里达、西蒙栋等一批重要思想家的理论生长点,重新阐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文本和哲学精髓,以深入剖析自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纪时代中人的历史性生存所遭遇的诸多问题,特别是以数字第三持存为载体的自动化社会中以无产阶级化、系统性愚昧为表征的人类生存困境,并积极探索一种通过依托现代技术的药理学双面性来逃离人类纪、走向负人类纪的替代性方案和可能。透过本书,我们可以管窥斯蒂格勒在当代数字化资本主义批判中所做的种种理论努力,捕捉到他当下正在从事的激进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线索。
-
克尔凯郭尔传
“正是为了追忆,为了诗化追忆的缘故,我的作品呈现为现在的样子,将来会有一天,当一位诗人讲述我完整的生活故事时,会让年轻姑娘兴奋得满脸通红。”克尔凯郭尔曾在一八四六年的一段札记中这样预言。然而,他的一生研究起来很困难,真实的事件和著作中的虚构错综交织在一起难以厘清。也正因为如此,尤金姆•加尔夫撰写的《克尔凯郭尔传》可谓是一项标志性成果,他用充满活力的小说笔法将传主的生平、创作、思想和情感天衣无缝地糅合在一起,在所有已经付诸笔墨的关于这位高深莫测的丹麦哲人的作品中,这部传记是全面而通透的克尔凯郭尔生平描述。这部书于2000年在丹麦一问世就被称为重要的文化事件,获得众多好评。
-
走出黑暗:写给《索尔之子》
-编辑推荐-
《索尔之子》
一部像考古工作一般深入大屠杀这个“我们之间的黑洞”的电影
一次在光与影、黑与白、清晰与虚化中对四张幸存照片的直接见证
×
《走出黑暗》
一封艺术史家写给电影导演的长信
一次对大屠杀所打开的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问题的追问
围绕大屠杀的历史真相,记忆和见证的可能性,《索尔之子》导演拉斯洛•奈迈施成功地将这个不可再现的魔鬼再现于银幕,他是如何做到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艺术史家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的剖析。
-内容简介-
面对历史的“黑洞”,我们可以做什么?走出黑暗,是可能的吗?这是法国著名艺术史家乔治•迪迪-于贝尔曼在写给《索尔之子》导演拉斯洛•奈迈施的长信中试图探寻的问题。这也是本书的主体部分。
四张从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幸存的照片构成了《索尔之子》核心情节所主要参照的历史证据,这些照片重新把大屠杀不可再现与不可想象的问题带回我们的视野。在本书附录的《四张从地狱抽出的底片》一文中,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结合奥斯维辛幸存者的回忆,梳理了这四张重要的历史照片的背景与来历。
电影理论学者李洋(大旗虎皮)所撰写的译后记在全面回顾西方大屠杀电影的历史的基础上讨论了其所面临的伦理困境。
-
大图景
作者用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哲学的丝线编织成一张宇宙大图景,让我们尝试一起思考世界的本质。
关于世界的运作方式,还有很多地方我们仍不了解,但我们有着绝佳的理由去认为核心理论在它的适用范围中就是自然的正确描述。
从无知无觉的宏大宇宙看来,我们个人有很大的意义吗?我们需要正视这个问题,通过思考去理解,我们对意义的追求应该符合现实最深层面的本性。
本书好评不断,跻身Brain Picking的“2016年最优秀科学读物”列表、登上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科学星期五》的“2016年最优秀科学读物”列表。
本书探索了我们宇宙的历史,包括宇宙运转和进化的方式,也就是我们当前理解的整体图景,并尝试如何去理解这个世界,理解那些构成我们的物质,包括粒子、力和量子现象的领域,它们构成了我们感知和思考的系统的方式。同时,作者带我们思考这个世界的本质,在一个没有终极意义的宇宙中,应该如何构建意义和价值。
-
刑事理论与刑事制度
本书是米歇尔•福柯在法兰西学院讲授的第二门课程。本课程延续了对知识意志的探讨,仍以法律和司法制度为基础作研究。继“尺度”之后,福柯以对于整个中世纪的制度的研究为基础,引入“讯问”的主题。该课程的目标在于:司法作为国家镇压机器产生,确立镇压体系,它的作用不再是像在中世纪一样保障财富的流通,而是通过对人民的隔离来达到制度的目的。惩罚变为监禁。在司法经济学中发生了改变,即从对财产的征收过渡到对人的隔离,同时指出知识—权力关系的模式,该模式构成中世纪司法制度的特点。《刑事理论与刑事制度》是福柯隔离“权力”问题之地,一方面是通过大法官塞吉埃对赤脚汉骚乱的镇压的戏剧化的分析,另一方面是对从日耳曼法到现代性的开端之间的法律和司法制度的经济与认识论功能的分析。本课程对于司法制度作为权力行使之地提出了惊人的观点:镇压中的权力、权力与战争、权力与财产流通、权力—知识。这与法律的问题完全不同。司法处于权力分析的核心:权力关系在司法实践的核心相互联结、互相衔接:一方面是关于经济关系,另一方面是关于知识的形成。
-
作为激情的爱情
爱情现象学探讨在卢曼的社会理论整体框架中扮演了一个特殊角色。从学术生涯伊始,卢曼就涉入这一主题,在1968/1969年冬季学期代理阿多诺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教席时,他选择了“爱情”为授课主题。
卢曼认为,西方的爱情语义学自16世纪后半叶以来的形式变化,反映了造成人格性亲密性日益增长的社会分化。爱情媒介从社会系统中分化而出,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中出现的“激情”语义学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作用的实质是以悖论化代替过去的理想化作为编码路径。可见,亲密关系对于卢曼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是以悖论为生命力的交互作用系统,为了展开恋人间行动/体验的悖论而存在。爱情悖论的系统化能力,间接地提醒人们,不确定性并非秩序的敌人,反而是对冲不确定性的最佳手段,而爱情秩序的存在,也证明某些后现代理论家提出的绝对混沌并不成立。
-
启蒙之梦
没有一个人能够把西方哲学史的故事讲得如此生动有趣。安东尼·戈特利布做到了。他认为在西方哲学迄今2500年历史中,有两个极其活跃的爆发期,每个时期有150年左右。第一个时期在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雅典,从公元前5世纪中期到公元前4世纪末,作者就此写成了《理性之梦: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的哲学史》;第二个时期在北欧,在欧洲宗教战争爆发和伽利略科学兴起之时,这个时期从17世纪30年代延伸到18世纪后半期的法国大革命前夜,笛卡尔、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莱布尼兹、休谟、卢梭和伏尔泰——即大多数最著名的现代哲学家——留下了他们的标记。《启蒙之梦:现代哲学的兴起》讲了这些人的故事。他们探究新科学和宗教剧变的含义,对古希腊以来的哲学提出质疑。科学的进步对我们对于自身的认识、对我们的上帝观有何影响?政府应当怎样对待宗教的多样性?究竟为什么建立政府? 这些哲学家仍然在对我们说话,但这易使我们误解他们。为避免我们用现代人的观点语言去理解他们,作者希望我们重新穿上这些哲人的鞋子,追溯他们的时代,理解他们的怀疑和重建。而这种回溯,不仅带给我们生动丰富的故事,也让我们深思:当科技正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并改变人类自身,甚至创造机器人类之时,在文化冲突再次加剧之时,哲学又带我们怎样去认识这个世界?
-
关于电视
本书是布尔迪厄在法兰西公学院讲授的两堂电视公开教学课的内容。
本书持批判的态度,应用社会学结构主义的方法,以“场域”的概念为线索,揭示了电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基本功能。
第一讲“台前幕后”剖析了影响电视的运作的内部机制,揭露了电视形象与电视话语背后的运作秘密;第二讲“无形的结构及其影响”揭示了电视如何通过引入收视率逻辑深刻地改变了不同场域的运作。
附录部分是三篇整理后的论文,目的是启发读者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本书中提出的媒介场域理论对于我国的新闻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
来临中的共同体
本书通过对共同体概念的深入阐发,创造性地延续了思想史上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神学家、斯宾诺莎直到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等人的论题,也回应了同时代人南希、布朗肖等人关于“共同体”观念的激烈争论,探寻了正在从现实世界中来临并塑造未来世界的人的“独特性”,以及由此构成的一个“无本质的共同体”的特征。本书作为著名的“牲人”系列研究的起点、阿甘本哲学的宣言性著作,几乎涉及了作者后来通过具体研究进一步发展的所有母题,是理解和进入阿甘本思想的一个不可越过和忽视的文本。本书采用了跨学科的视野,超越了传统的学科、民族、性别、种族等身份认同的界限,对文化理论、文学理论和哲学研究者均有启发。
-
花园里的哲学
★★★
一部优秀的编年体、主题式花园哲学史,一次有柏拉图、罗素、笛卡尔、梭罗陪伴的阅读之旅。
丰厚的思想、高尚的美德、伟大的作品,都曾在花园里诞生和栖息。花园,是美好生活的真正样子。
……………………
◎ 编辑推荐
★ 从多学科角度讲述花园文化的通识作品。花园作为美的象征,是很多人内心的美好之地。国内尚无从哲学、历史、数学、建筑学、社会学、艺术等多学科角度讲述花园文化的通识作品,本书能让读者全方位了解花园文化;
★ 作者多重身份的加持。作者学术背景深厚,是哲学博士、人类学学士,同时熟谙生活之美、艺术之美,具有诗人、园丁等多重身份,在劳作、教学之余写下这本集知性、诗性和哲思于一体的书;
★ 全书体系严谨完整,除24节正文内容,还有关于花园文化的术语解释、名人介绍内容,以及正文部分的注解。既有学术意义和思辨精神,又富于人文情怀。
…………………………
◎ 内容简介
在哲学领域,针对花园的研究少之又少,但实际上,最早的哲学流派就诞生自花园。从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到现代城市“绿色游击队”的生态园,充满智慧的花园一直是人类社会的生动投射。
本书是一部优秀的编年体、主题式花园哲学史,超越了学科界限,梳理了花园文化与哲学、数学、建筑学、社会学、艺术等多学科之间的微妙关系和交互影响。全书体系严谨完整,24节正文篇目既是编年式,也是主题式的,每一章都自成一派,但又关联紧密。除此之外,还有关于花园文化的术语解释、名人介绍,以及对正文部分的详细、精妙的注解。
这是一次有哲学家、思想家、建筑师和历史作家相伴的花园之旅,让人们用更全面、更客观的视角,探索美好生活的真正含义。
-
自然的弃儿
-编辑推荐-
2009年降临节之夜,一位父亲在儿子的臂弯中安然离世。儿子说,这是父亲留给他“最好的礼物”。三年后,儿子结发37年的爱妻溘然长逝,留下这个世界让丈夫独自面对。
这“500多页”的文字记录了这位“儿子和丈夫”将“灾难化为坚贞”的时刻——为他自己,也为赞美死亡 这份遗产。
“进行哲思就是练习死亡。”至亲至爱之人的死检验着我们对“死亡”的所思所想,但哲学在这个主题上似乎缺乏真正有效的安慰。我们要如何自处?
● 水流千川归大海。这是——
作者最私密的“第一本书”:一种过哲思生活的示范,一种真正的哲学的慰藉。
○ 始于将生命切成两半的父亲之死,完成于让生命飘摇不定的爱妻之死。这是——
向天地万物寻求安慰的哀悼之书:让苦难变得有意义,正是哀悼创造了我们。
● 自然无需拯救,文明只是过客。这是——
回应现代“文明人”生存困境和焦虑的启示之书:文明不是对自然的破坏,而是对自然的升华、对自然之力量的雕琢。
○ 大自然不需要人类,人类需要大自然。这是——
击碎人类的自大与傲慢,重返自然之书:我们不在自然中,我们就是自然。
品评美食、分享游记攻略、窥视哲学家的肚子、数落弗洛伊德……这位法国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写作者米歇尔•翁弗雷践行着他的享乐主义宣言。这一次,他开启了雄心勃勃的“世界百科全书”计划,呈现在此的首部力作展开了他对自然、文明、生命的哲思,带领我们重新发现世界的意义、重新定位我们在天地万物中的位置。
你不必担心自己会被淹死在难以理解的哲学黑话和文字游戏之中,相反书中那些朴实易懂、感性诗意、最具法兰西风格的文字会让你领略到翁弗雷的箴言:思考生命、践行哲学的最佳方式就是去生活。
-内容简介-
◇ 一瓶葡萄酒中蕴藏了多少值得我们去追忆的时光?
◆ “明天之后,明天将成昨天”——什么样的时间值得去经历?来看看流浪的茨冈民族的生存之道。
◇ 斗牛士桃花心木,这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藤本杀手,给了我们对生命善恶的理解哪些启示?
◆ 在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循环中,自由意志是否存在?
◇ 素食主义者、纯素食主义者和素行主义者,他们在对待动物的立场上都说了什么?
◆ 斗牛术展现了文明的强壮还是文明的虚弱?
◇ 教堂的设计和建造与原始的太阳崇拜有哪些对应关系?
◆ 以拉斯科洞穴壁画为代表的史前绘画,它们散布在世界的不同地方,却展现出相似的表现形式。这隐藏了哪些人类起源的秘密?
◇ “三句十七音”的日本俳句蕴含着哪些东方智慧?
……
这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展示了一种自然和生命的哲学。作者哀叹“哲学的堕落”,因为人类开始摆脱恐惧,不再将生命理解为一个循环:出生、活着、死亡——一切都将终结。他认为我们已经丧失了对天地万物的感觉。因此,在本书中,他试图通过对世界的沉思,重新恢复我们对时间、对生命、对天地万物的直觉,以此理解它的神秘性以及它给予我们的教诲。作者讲述了诸多亲身经历和观察,进而探讨了自称“文明人”的人类在当下如何处理自身与自然和世界的关系,并与之和谐相处。作者将哲学沉思与天地万物和谐一致地重新连接起来,以此回应有关“天人合一”的人类理想。
本书采用五个部分每部分五章的形式。第1部分是对时间的拷问,讲述了作者父亲的时间,一种平静安详的时间,一种遵从大自然节律的时间。作者以一种有别于“科学”对时间的探讨,来描述一种时间的诗学;
第2部分反思了作为力量的生命,这种力量超越善恶,我们服从这种力量,直到死亡。作者把尼采的强力意志、超人学说用于描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现象,给予我们很多对生命的全新认识;
第3部分思考了达尔文理论的后果,达尔文认为人和动物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而只有程度的差异。作者着重讨论了素食主义、动物权利保护的议题;
第4部分把目光转向了我们身处的宇宙苍穹,作者反思了西方宗教传统对天空的“污染”:没有所谓的天堂,也没有所谓的天使。为了让自我与自我,并因此与他者能够相遇,为了让智慧能够显现,必须还宇宙苍穹以本来的面貌;
第5部分邀请读者进入崇高之境,去体验崇高感的降临。在这一部分,作者讨论了诸多当代艺术实践。
-
其实你没那么爱他
在纽约市一个清新凉爽的早晨,38岁的单身出版宣传员朱莉,接到好友乔治娅一通歇斯底里的电话。两个礼拜前,乔治娅的丈夫为一个森巴老师离她而去,在乔治娅的压迫与请求下,朱莉不得不帮助这个自暴自弃的好朋友,把单身的朋友一个一个找来,要为乔治娅举办一场女人的狂欢派对。出乎意料地,那一夜晚,却帮助她自己觉醒。Julie恍然大悟,这群单身女生朋友之中,没有一个真正享受单身。
爱丽丝,原本是一位机智、聪明、专业,也很性感的法律援助律师,就在几天前毅然决然辞职了,决心以「约会」为新的「全职工作」。塞丽娜,每天忙碌的工作,到了最后才了解到,她不是选择单身,而是压根没有时间寻觅伴侣。而露比,这个曲线美好又富有同理心的善良女人,正为着她那死去的猫哀伤了好几个月。
朱莉厌倦了在曼哈顿的单身生活,决心启程进到世界,去了解世界各地的女性如何面对这个「可怕的现象」。从巴黎到里约热内卢;从悉尼到峇里岛;从北京到孟买,再到雷克雅维克。朱莉旅行世界,坠入爱河、心碎,也拥抱了世界。
-
吉诃德大神父
燠热的西班牙中部平原上,一位刚刚意外晋升为高级教士的神父,一名笃信共产主义的前任镇长,开着一辆锈迹斑斑的西雅特600汽车,正朝着马德里驶去……
佛朗哥将军、宗教裁判所、马克思与《资本论》、色情电影、马拉加葡萄酒、圣三位一体……在格林这部对《堂吉诃德》的现代戏仿中,吉诃德神父与“桑丘”镇长就各种问题展开辩论。信仰遭到拷问,怀疑暗地滋生,两人事态频发的旅程最终将走向何处?
—————————————
格林一生获得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终未获奖)×加西亚·马尔克斯最爱的文学家之一×文学界形容其风格为“格林国度”(Greeneland)
《吉诃德大神父》是《堂吉诃德》的现代戏仿,格雷厄姆·格林晚期力作,用浪荡汉小说的外壳包裹其最擅长的宗教主题,诙谐之中暗藏机锋
作为一名仅持续六周的共产党员与终生的天主教徒,格林在这部小说中所投射的,似乎正是他本人历经的信仰与身份上的冲突
1985年被拍成同名电影,由因《桂河大桥》获奥斯卡影帝、《星球大战》中饰演欧比旺·克诺比的亚历克·吉尼斯爵士扮演吉诃德神父
简体中文版单行本首次出版
—————————————
格雷厄姆·格林最杰出、最巧妙,也是最轻松、最有趣的小说。
——《旁观者》
(格林的)晚期力作……轻松愉悦,又充满深切的人性意识。
——马尔科姆·布拉德伯里
《吉诃德大神父》十分重要,因为它展示了作者长期以来在有关信仰的需要、本质和效力等问题上进行自我辩论的最后一个阶段。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
骸骨迷宫
自由岛沦陷后,阿尔法与欧米茄之间的生存矛盾持续升级,找到方外之地对欧米茄人来说已是刻不容缓。扎克企图彻底铲除欧米茄人的行为愈加疯狂,令阿尔法阵营的内部出现了分化。此时,有关大爆炸之前人类为避难而建的方舟的线索也逐渐浮出水面。在纷乱的情势下,卡丝一行人只有壮大队伍,才可能突出重围,抢占先机,并揭开史前之谜。但当希望的坐标才刚刚出现,她却不得不再一次与自己的哥哥针锋相对……
-
康德历史哲学论文集
康德的历史哲学长久以来一直为中文学术界所忽略,往往被视为过渡到黑格尔与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桥梁,而不是一套成熟的理论。但这确实是个很不幸的误解,因为康德历史哲学自成一派,与黑格尔、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分属不同的类型。康德本人虽未撰写一部讨论历史哲学的专著,但有八篇重要的文章直接涉及历史哲学。
本书包括这八篇文章的译文及注释,并在书末附有详细的研究书目供读者参考。通过本译作,读者可以了解康德的历史观、对“启蒙”和“人类意志”的独特理解、对“永*和平”的追求,以及康德哲学系统中“自然”的目的。
以研究康德哲学为志业的学者李明辉先生,留学德国获得哲学博士后,致力于康德著作之翻译,且不时核对三种英译本及何兆武先生的中译本,直接从德文精心翻译并修订译文,终以此译本贡献于读者。
-
爱、死亡与后人类
本书聚焦于“后电影时代”的话语和思想,旨在通过重铸电影哲学的方式,在学理思想层面哲学性—分析性地重新探讨电影,从而在后电影时代捍卫电影的进路,回应“后电影状态”对电影构成的一系列关键性的瓦解和冲击。作者通过与精神分析和后人类主义思想与电影的“遭遇”来重新煅铸电影的哲学地基。这是一次思想的探险,深度的捍卫,也是对“迷影”时代的重新召唤。
-
有机的现代性
有机体(Organismus)是现代政治—社会语言的基本概念,并且尤为深刻地作用着德国保守主义思想。有机体话语滥觞于1800年前后的浪漫派思想,其实质乃是一种审美现代性话语。本书围绕着青年黑格尔与早期浪漫派的思想关联,探讨了青年黑格尔对浪漫派有机体话语的接受和批判,借此初步分析了青年黑格尔之决裂于浪漫派的思想动机。
本书主体部分共有三章。第一章在宏观的思想史层面上剖析启蒙方案的机械论本质,进而围绕着康德的自由哲学和浪漫派的自然诗学,讨论了1800年前后的德意志思想对启蒙的反动。第二章聚焦于黑格尔在伯尔尼和法兰克福时期的神学研究,围绕着他对荷尔德林的“统一哲学”的接受,讨论他在审美现代性框架下的启蒙批判策略。第三章在康德的自然目的理念中重构了1800年前后的有机世界图景,进而表明谢林和黑格尔在有机体范式中的不同思想旨趣:谢林用它来建构艺术精神,而黑格尔则用它来建构哲学体系。本书试图借此指出:在现代性批判的问题域中,以浪漫派思想为代表的审美现代性方案过于简单化,而青年黑格尔将哲学体系视为有机体,则充分认识到现代世界的复杂性,这才是现代性批判的真正起点。
-
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
中东,当今世界的战略要地,也是纷争之地。战争、宗教冲突、恐怖主义、大国干预、族裔对抗……100年来在这片土地上轮番上演。而所有这些,都可以追溯到“一战”期间和战后,英国、法国和俄国等大国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和决定。
“一战”爆发前,奥斯曼帝国,这个曾经兵锋直指维也纳的大帝国已经没落。它在欧洲的领土大多已经丧失,而名义上属于帝国的埃及也沦为了英国的附庸。野心勃勃的英国驻埃及总领事基钦纳伯爵已经着手在中东谋取更多利益。战争爆发后,奥斯曼帝国加入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与英、法、俄等协约国作战。协约国并不把这个老气横秋的帝国放在眼里,以为能够很快战胜它。1915年,英法两国发动加利波利战役,企图直取奥斯曼首都伊斯坦布尔。然而,整场战争竟然演变成了持续250多天的壕堑战,最终以英法两国撤军告终。
战争期间,看到胜利无望的英国政府调整了自己的中东政策。主导英国中东政策的陆军大臣基钦纳伯爵派手下马克•赛克斯与法国和俄国谈判。三方秘密达成了《赛克斯—皮科协定》,大致划分了三国在中东的势力范围。同时,英国政府积极支持麦加的统治者发动阿拉伯大起义,试图从内部瓦解奥斯曼帝国。1916年底,劳合•乔治成为英国新任首相,他在中东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进攻政策,不到两年,英军相继攻下巴格达、耶路撒冷和大马士革。1918年10月,奥斯曼帝国战败投降。
“一战”结束后,温斯顿•丘吉尔成为中东问题解决方案的“总设计师”。然而,中东问题的解决却困难重重。许多地方爆发了反对英法统治的动乱,英法俄三国之间的矛盾又显现出来,美国、意大利和希腊等国也要插上一脚,更重要的是,在经历了“一战”的血腥后,西方各国人民更渴望休养生息,对帝国主义扩张已经兴味索然。1922年,一系列中东问题解决方案才艰难出台,英法两国强行将西方政治体系移植到了中东,并自行为中东各国划定了边界,丝毫没有考虑当地的政治现实和人民的要求。纷争的种子已然埋下。列强声称可以给中东带来和平的解决方案,成了“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
【编辑推荐】
●揭秘现代中东的起源,追溯中东百年动荡的根源,波士顿大学教授戴维•弗罗姆金十年磨一剑的力作
现代中东是如何形成的?叙利亚、伊拉克、以色列、沙特阿拉伯、黎巴嫩、约旦、巴勒斯坦……这些国家是怎样出现在世界地图上的?中东为何至今动荡不断?这些问题都源自“一战”后英、法、俄、美等国对战败国——奥斯曼帝国——的处置。处置的决定是如何做出的?各个战胜国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中东各国的边界是如何划定的?犹太复国主义是如何出现的?巴以冲突源头何在?最终的中东解决方案为何埋下了纷争的种子?作者埋首于档案和文献之中十年,为我们逐一解答这些关乎现代中东命运的问题。
●精彩的大国博弈,牵动来自五大洲的多方势力,一部外交与战争交织的史诗
“一战”期间,中东不仅是协约国与同盟国厮杀的战场,也是协约国内部各国相互博弈的舞台,在欧洲结成盟友的英、法、俄等国,在中东却互相猜疑、防备和排斥,有时甚至走到了冲突的边缘。国家间的外交活动充满了猜忌、误判,甚至欺诈,情节不断反转,条约签了又改,敌友关系随时变化。美国在加入“一战”后也开始在中东问题上指手画脚,意大利和希腊也试图在中东分一杯羹,而来自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军队则成了英国在中东战场的主力军。中东一个地区的问题牵动了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五大洲的神经。
●大英帝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伦敦、埃及、印度三方围绕中东政策的博弈
伦敦是英国的首都,但它是大英帝国的中心吗?伦敦、开罗、德里(西姆拉)之间有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博弈?哪方是英国中东政策的主导者?作者的行文穿梭于伦敦、开罗、印度和伊斯坦布尔之间,为我们展示了伦敦中央政府、英印政府、英国驻埃及当局,以及一些英国外交官在中东问题上的分歧与协调,详细记录了官员的决策过程,使我们可以一窥大英帝国的权力结构,并帮我们厘清了官僚政治的来龙去脉。
●丘吉尔、阿拉伯的劳伦斯等历史名人在现代中东的形成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几个英国政府的中级公务员为何能决定世界上一个地区的命运?
我们所熟知的丘吉尔是英国在二战中的首相,其实丘吉尔在“一战”时已经在政坛崭露头角,战后担任殖民地大臣的他是英国中东政策的“总设计师”,那么,丘吉尔究竟做了什么?阿拉伯的劳伦斯是促成阿拉伯大起义的英雄,还是言过其实的、被包装出来的明星?巴黎和会三巨头又是怎样规划中东命运的?马克•赛克斯等几位英国政府的中级公务员,竟然基本决定了现代中东国家的边界,这又是为何?书中登场人物众多。全书在描写人物决策过程的同时,也关注决策者背后的价值观和他们对“一战”后新世界的期许。可以说,本书不仅是关于现代中东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更是关于20世纪的世界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独特的从“大中东”、“大博弈”视角考察现代中东形成的创新之作
以往书写现代中东形成的史书大多只关注英国,至多是英国和法国,在其中所起的主导作用,而作者将这一问题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框架下考察。他将俄国统治下的中亚作为“大中东”的一部分加以考察,认为现代中东的形成过程也是英俄两国从19世纪开始的“大博弈”的高峰。视野宏大,观点颇具创新性。
●全面呈现奥斯曼帝国最后的8年岁月,刷新对晚期奥斯曼帝国的既有认知
奥斯曼帝国为何选择与德国和奥匈帝国结盟?被讥讽为“西亚病夫”的奥斯曼帝国为何没有在战争开始后被迅速击垮,而居然能与英、法、俄等世界列强打得有来有回,甚至还取得了一些战役的胜利,这是为何?而这些胜利为何没能最终拯救帝国,使其免遭覆亡的命运?在作者笔下,帝国的最后岁月不只是充满了内忧外患,也有高光时刻,帝国并非像我们传统上认为的那么不堪。
●多方赞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等国际国内知名人士和学者推荐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要求他手下每位处理中东事务的官员都要阅读的作品;普利策奖提名作品,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提名作品;美国海军陆战队“专业阅读项目”指定书目;美国陆军、美国国务院、弗吉尼亚大学、堪萨斯大学、罗格斯大学、斯沃斯莫尔学院推荐书目;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思考未来人类处境所需要阅读的50部书”之一;北京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昝涛、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王三义、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天社等国内专业学者推荐。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