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文化

  • 里尔克传

    作者:[英] 唐纳德·普拉特

    里尔克是20世纪最重要的抒情诗人之一,也是诗作被阅读得最多的诗人,其51岁的人生给我们留下了《新诗集》、《玛利亚生平》、《马尔特手记》、《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等伟大的诗作和小说。普拉特的传记很好地向我们展现了这位诗人的一生,以及其生平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本书作者广泛引用了关于里尔克的原始资料和传记,生动描绘了这位在日常生活的痛苦与挣扎中创作出伟大作品的诗人。作者以里尔克的诗句“你须是鸣响的杯子,在鸣响中破碎”作为书名,高度概括了里尔克的个性和人生观。

    莱纳•马利亚•里尔克(1875—1926)是20世纪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之一。普拉特的著作对我们理解这位创作了《新诗集》《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和《杜伊诺哀歌》,取得非凡诗歌成就的诗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普拉特广泛引用先前出版的诸多书信和回忆录,向我们展示了这位其日常奋斗只以艺术创造为中心的诗人的肖像。不管是普通读者还是专家,都会对这部材料完备、文笔流畅、叙述优美的传记有浓厚的兴趣。

    ——乌尔丽克·雷蒂希(Ulrike S. Rettig),哈佛大学德语系

    里尔克死后声誉日隆,即便在英语世界,如今他和叶芝一起,跻身20世纪的伟大诗人之列……唐纳德•普拉特新的里尔克传是迄今为止最完整,也最详尽的研究里尔克生平的著作,突出了里尔克的特质……关于这位决心生活在自我最孤独的边境,并从那里将战利品带回给每个人的诗人,《里尔克传:鸣响的杯子》对其生平做出了最佳的描述。

    ——《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

    唐纳德•普拉特看来确实很了解这位诗人和他的诗歌,以及他生活的时代……这本书非常有趣,很值得一读。

    ——《图书论坛》(Book Forum)

    这本书充满了关于里尔克的诸多有趣的逸事……然而,更重要的是,普拉特成功地捕捉了里尔克生活中兴高采烈的时光和极度绝望的时刻,二者都极大地影响了他的艺术创造力,因此也影响了其作品。引用材料多数来自里尔克的书信,全都经过仔细的挑选和精心的翻译……对里尔克研究而言,该书是一项珍贵的补充。

    ——《南方人文评论》(Southern Humanities Reviews)

  • 巴黎的忧郁

    作者:  [法] 夏尔·波德莱尔

    【内容简介】

    巴黎的忧郁(法国文化部“文艺骑士”勋章获得者胡小跃翻译;关于巴黎、街头、情欲、不满、毁灭,“它渺小而孤独,恰似我不可救药的人生。”兰波、芥川龙之介、太宰治、艾略特一致推崇。)

    《巴黎的忧郁》收录了波德莱尔五部散文诗著作,包括《巴黎的忧郁》50篇、《杂诗集》25篇、《赤裸的心》70篇、《可怜的比利时》33篇、《比利时讽刺集》22篇。由法国文化部“文艺骑士”勋章获得者胡小跃翻译并撰写导读。关于巴黎、街头、情欲、不满、毁灭……忧郁的基调、愤世嫉俗的悲观主义情绪笼罩全书,“它渺小而孤独,恰似我不可救药的人生。”

    在欧美各国,波德莱尔被推崇为法国文学史最重要的诗人,尤其是自20世纪以来,波德莱尔受到了各国文学界和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T.S.艾略特表示,波德莱尔是“现代所有国家中诗人的楷模”。作为法国象征派诗歌先驱、现代派文学奠基者,波德莱尔文风深深影响了兰波、芥川龙之介、太宰治等,兰波表示“波德莱尔是一位真正的上帝”,芥川写下名句“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太宰治那句“生而为人,对不起”,更是深得波德莱尔真传。

    波德莱尔在巴黎街头漫步,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以及幻想:他看见孤独的老妪想跟婴儿亲热,却吓得婴儿大哭大叫;两个穷孩子为一块面包而争得你死我活;波德莱尔看到一个欢乐与痛苦对立的巴黎,所以他借驴子与人的故事辛辣地讽刺那种奴颜婢膝的民族性;他与这个城市格格不入,在这个城市中处处感到孤独,“我没有父亲,没有母亲,没有姐妹,也没有兄弟”。他像公园中的一尊雕像,“没有爱情,也没有友谊”,孤独而伤心。他想离开这个城市,“到那个宁静、梦幻般美丽的理想乐土上去”,到“充满了哀伤的歌声、拥挤着各民族的壮汉……停泊着许多船只”的港口去,到“一块富饶、美丽、充满希望的陆地”上去,“哪儿都行,只要在这个世界以外”……

    波德莱尔发现了现代都市人独有的“疏离感”。19世纪的巴黎已是发达资本主义大都市,“人们每天遭遇这么多人,彼此只照面而并不攀谈,彼此不了解对方,而又必须安然无恙地相处在一起。” 出身优越的波德莱尔,以冷眼和放浪对抗群体堕落,在都市妓女、流浪者、拾垃圾者那里,找到了微妙的亲近感。

    【编辑推荐】

    “做个有用的人,我一直觉得这很可恶。”

    ——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涉猎广泛,油画、素描、雕塑,艺术造诣颇高,这让他在描述巴黎街景时娓娓道来,精辟又不乏热情。他拒绝伪善,因此常常感到孤独和忧郁,在人群中感受更明显。那种稍纵即逝、孤寂而又有一些焦虑的心情,竟然与相隔一个世纪的我们微妙契合,字里行间总能找到深深的共鸣:

    关于“人生”:

    一艘小小的帆船在天边颤动,它渺小而孤独,恰似我不可救药的人生。

    人生是一座医院,每一个病人都想调换床位。这一位宁愿面对火炉受苦,那一位觉得靠近窗口才能康复。

    对于一个在瞬间内变得无比快乐的人来说,永久的惩罚又算得了什么呢!

    关于“疏离”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合群的,享受合群是一种艺术;

    人群,孤独:对于活跃而多产的诗人来说,这是两个相等而可以对调的词汇。

    不懂得与众人分享自己孤独的人,也不会懂得在忙碌的人群中保持自己的孤独。

    关于“孤独”

    孤独可能只对那些无所事事、放荡不羁的人才是危险的,因为这些人用激情和幻想来充实孤独。

    我们所有的不幸都是由于不能待在自己的房间里所造成的。

    人在心中总是对献身有一种不可避免的爱好,从中产生了对孤独的恐惧。

    在他人的肉体中忘却自我,就是男人们高雅的所谓“爱的需要”。

    关于“爱情”

    爱情是想摆脱自身,与受自己害的人融为一体,就像战胜者对战败者一样,但它想保留战胜者的特权。

    有些女人让人想去战胜她们、享受她们,可这位女性却使人想在她的目光下慢慢地死亡。

    爱情唯一而崇高的快乐在于确信自己在作恶。——男人和女人生来就知道恶存在于所有的快乐之中。

    关于“人性”

    别小看任何人的感觉。人的感觉就是他的才能。

    我明白,人们抛弃一个理由,想看看使用另一个理由能感受到什么。

    轮换着成为受害者和刽子手也许会很愉快。

    本书由荣获法国“文艺骑士”勋章的翻译家胡小跃依据Le spleen de Paris(Flammarion 1980年版)和 Fusées, Mon coeur mis à nu, La Belgique déshabillée, Amoenitates Belgicae(Gallimard Collection Folio, numéro 1727,1986年版)译出。

    【名人推荐】

    “波德莱尔是第一位慧眼者,是诗人之王,一个真正的上帝。”

    ——(法)兰波

    “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

    ——(日)芥川龙之介

    “波德莱尔是现代所有诗人的楷模。”

    ——(美)T.S.艾略特

  • 果园

    作者:[波斯]萨迪

    《果园》是“汉译波斯经典文库”的其中一种,也是萨迪的传世之作。全书内容丰富,寓意深邃,风格多样,意象优美,抒情率真,议论精当,格调雄放。大量引用了民间的谚语、格言、警句等,许多名言至今仍交口传颂。书中的散文尾韵自然,对仗工整。作品中明白晓畅、清新自然、质朴流畅的语言,数百年来始终是波斯文学的典范。

  • 冰与火之歌 卷二

    作者:George R.R. Martin

    “冰与火之歌”系列小说是美国“国宝级”文学作品,

    是世界级奇幻大师乔治�6�1R.R.马丁积20余年之功精耕细作而成的经典。

    已出的前五卷共获得四次“轨迹奖年度*佳小说”、五次世界奇幻奖提名、

    四次“雨果奖”提名并获得一次大奖以及三次“星云奖*佳长篇”提名。

    目前,该系列图书已在全球以数十种语言翻译出版,

    销量接近八千万册,掀起了全球性的“冰与火之歌”热潮。

    自2011年以来,由于HBO同名电视剧的推动,

    越来越多的人得以接触到这部经典,

    使其得以长时间霸占《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十位的多个位置。

    昔日的开国英雄,如今的权力牺牲者。

    乔佛里的继承权受到质疑,贵族们纷纷僭越称王。

    临冬城继承人罗柏�6�1史塔克为报父仇挥军南下,劳勃幼弟蓝礼则从南境不断逼迫君临。

    整个维斯特洛大陆陷入了战火兵燹,无人能够幸免……

  • 上来透口气

    作者:乔治·奥威尔

  • 奥威尔自述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研究奥威尔必读书:被称为“佳社会报告学”的本书是研究奥威尔不可绕过的著作;

    ·全面纪实:一本深入英国工业区写成的社会学报告,翔实地记录了矿工艰难的生存实况;

    ·客观深刻:理性的、遵循逻辑的、细致耐心地铺陈整个社会的穷困潦倒,

    启发人们关于社会、关于人性的思考;

    ·现实意义:在今日世界,我们仍未完全免于滑向奥威尔所描绘的危险未来的可能,它们令人不寒而栗,因此,我们还是得读奥威尔。

    1934年作者调查了英国北部煤矿工人的生存状况,他首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工人阶级的存在,并被矿工们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及他们表现出的勇气和忍耐深深地打动了。他在北部工业区停留了两个月,深入走访矿工家庭,实地考察矿工井下作业,做了大量翔实的笔记,回去后整理出版了这本长篇纪实文学。

    本书分为两部分,首个部分,奥威尔以梭罗式的手法再现了威根煤矿工人艰辛的生活状况。第二部分,以简单直白的语言阐述了自己的政治观,直言自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阐明了自己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反对人压迫人的立场。这本长篇纪实文学成为奥威尔政治生涯创作的起点,储藏了他最直接、最纯粹的思考与远见。

  • 冰与火之歌

    作者:乔治•R.R.马丁

  • 生活之盐

    作者:[法]弗朗索瓦丝•埃里捷

    作者以意识流的写作手法,截取11天以为超脱人世的思想之旅。从8月13日到10月10日,笔下所涉自然、动物、天籁、光影、滋味,度假、看戏、看电影、听音乐会,散步、种花、访友、远足、旅行,无所事事、胡思乱想、反思、运动、做游戏、对话、休息,友情、调情、爱情等等,通过观察,与人共情,就像讲述了一段长长的呓语般的独白,它有关觉知、感受、情绪、小确幸与大欢乐,以及幻灭之感,甚至痛苦,进而获得“我”生而为人的独特感受,让人生比通常想象得更丰富、更有趣。

    生活之盐,语出《圣经•马太福音》:“你们是世上的盐。” 盐是洁净的,盐可调味,谕示人们要过圣洁的生活,要能调和百味。我们活着,就被赐予生活之盐,它超越职业,超越强烈的情感,超越任何立场,构成了我们生活中轻盈和美好的那一部分。所谓“盐”,即我们的感官创造力以及对一切的好奇心。假如说人生是一列长长的清单,那么生活之盐保证了我们拥有一份感觉记忆的私密收藏。

    作者思绪飞扬,恰如做了一场奇思妙想之旅:

    在雨季的夜里抵达尼亚美,走出停机坪闻到非洲大地潮热浓烈的气味,看着月光下一对狮子悄无声息地横穿飞机跑道,车头灯突然照见一只兽的眼睛⋯⋯

    迷失在约翰•福特无垠的天空里,乘小飞机飞越非洲丛林;打水漂儿;不耐烦到哆嗦起来;含住一块姜时感觉味蕾的颤动;触摸小牛湿润的鼻子⋯⋯

    暮色四合时感觉空气微凉而轻轻颤抖,听到阴险恶毒的话语时丝毫不为所动⋯⋯

    独自一人想到一些事情的时候,笑弯了腰或痛哭流涕⋯⋯

  • Enigma Variations

    作者:André Aciman

    Italy, where as a boy he has a crush on his parents’ cabinetmaker, or a snowbound campus in New

    England, where his enduring passion for a girl he’ll meet again and again over the years is punctuated

    by anonymous encounters with men; whether he’s on a tennis court in Central Park, or on a New York sidewalk in early spring, his attachments are ungraspable, transient, and forever underwritten by raw desire―not for just one person’s body but, inevitably, for someone else’s as well.

    In Enigma Variations, Aciman maps the most inscrutable corners of passion, proving to be an unsparing

    reader of the human psyche and a master stylist. With language at once lyrical, bare-knuckled,

    and unabashedly candid, he casts a sensuous, shimmering light over each facet of desire to probe how

    we ache, want, and waver, and ultimately how we sometimes falter and let go of those who may want

    to offer only what we crave from them. Ahead of every step Paul takes, his hopes, denials, fears, and

    regrets are always ready to lay their traps. Yet the dream of love lingers. We may not always know what we want. We may remain

  • 翡翠城

    作者:[美] 珍妮弗·伊根(Jennifer Egan)

    【编辑推荐】

    ★ 关于“孤寂与向往,遗憾与欲求”的11个动人故事。

    ★ 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布克文学奖、普利策奖得主詹妮弗•伊根短篇小说集首次引进国内,在国外20余年高口碑畅销。

    ★ 都市 “冷治愈”全球佳作 :关于都市男女的自我救赎,关于你掩藏最深的那些心结;将漂流的记忆寻回,剖开其间的沉痛辛辣,救赎在悬崖危地处的心灵。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著名作家珍妮弗•伊根的短篇小说集,包含了11个短篇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们大都有一个深藏心中、需要解开的心结;他们或向往自由,或追求梦想而不得,或对父母已然离婚无法释怀,或无法原谅曾经误杀了母亲的幼年的自己……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平静无波的假象,然而氛围处处压抑、紧绷;主人公的心也许被狂风暴雨摧残已久,他们在这平静无波中挣扎着寻求救赎。

  • 妈妈再爱我一次

    作者:[法]奥尔本·奥尔西尼

    《妈妈再爱我一次》这本书背后的来源是在2013年2月,作者 Alban Orsini开通了他的Tumblr。在几个月内,他就拥有忠实的粉丝,每天期待他上传一对母子之间幽默的对话。一年后,这虚构的母子对话成为了一本书,不但好笑同时也非常感人。

    Alban Orsini当时会创造他的Tumblr也是因为他收到来自自己母亲的爆笑短信。他很快地发现他们之间的对话应该是很多人都可以理解的,于是开始在网路上创作一个虚构的母子对话。在这个亲子关系之间,智慧型电话成为了两代之间沟通问题的象征。

    "CijkiopplypM'po" 是儿子收到来自妈妈智慧型电话的一个whatsapp讯息。妈妈才刚开始接受新科技,非常期待快快实验所有功能,折磨着她那充满耐心的儿子。这个故事进化成一个母子之间动人的故事,是我们现代人都可以感到同情的,也是一本现代、新鲜以及充满乐趣的书 !

  • 贵客

    作者:  [南非] 纳丁·戈迪默

    如果一场革命能解救人民,不受恐吓、剥削,走出错误的权力画地为牢的藩篱,那么这革命要走多远,才能自我保护,并保护给人民带来的福利?多远,才能拾起足够的石块,再造它毁掉的墙壁和武器,再开始使用它们对付那些所谓的反革命?什么是反革命?

    ——戈迪默

    主人公詹姆斯•布雷是一位英国殖民官员,十年前因支持黑人运动而被放逐。十年后,他以“贵客”的身份应邀回到刚刚独立的国家参加庆典。很快,他陷入了权力派别的争斗旋涡。与此同时,他卷入了一段浪漫的婚外情。随着新国家中派系之争和暴力冲突愈演愈烈,布雷陷入选择的困惑……

    戈迪默在小说中以传统的现实主义笔法刻画了丰富的情节事件和人物内心世界,再现了一个国家诞生之际的种种纷繁复杂。她着眼于权力的腐蚀性,所揭示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是与非,而是触及人性的根本问题,并对个人在追求未来的伟大游戏中的作用提出了反思。同时,在这部小说中,戈迪默似乎预言了“黑人民族主义”和独裁统治,对现实做出了艺术性警示。

  • 燃烧的天使

    作者:[俄]瓦·勃留索夫

    小说以十六世纪的德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三角的爱情故事。

    一个魔鬼三番五次乔扮成上帝的使者下凡,捉弄多情的少女莱娜塔,引诱她犯下了形形色色的罪孽。骑士鲁卜列希特在旅行途中遭遇了被魔鬼缠身的莱娜塔,陷入了对她无法自拔的痛苦的爱恋,他和莱娜塔共同探索魔法、关亡术、招魂术,期望寻找到魔鬼的踪迹。

    最终,骑士和魔鬼化身的亨利希伯爵相遇并展开了决斗……

    莱娜塔隐身于修道院自新,但将面临宗教界的审判……

  • 启蒙之旅

    作者:[英] 威廉·戈尔丁

    《蝇王》作者戈尔丁巅峰之作,荣获1980年布克奖、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西方评论家眼中伟大的“寓言编撰家”,深刻探讨人性中的“恶之花”,无情挑破人类最后的道德遮羞布。“善”攀上奥林匹亚的峭壁,步履维艰;“恶”也一路蹀躞,走向地狱的魔殿!

    在一艘从英国经赤道驶向新西兰的民用战舰上。船上乘客组成一个有代表性的小社会,诸如威权的船长、善感的牧师、势利的绅士、自由派画家,以及荡妇、孕妇、酒鬼等,在足以引发忧郁症的航程中上演人间戏剧。

    埃德蒙•塔尔伯特,以撰写航海日志的方式讲述见闻。他是年轻的上流绅士,受过良好教育;此行去殖民地任职,受到其一位位高权重的爵爷的关照。船长安德森是后甲板“禁地”的暴君,作威作福,塔尔伯特向船长点明这层关系,后者有所忌惮,顿时收敛了威风。船长安德森厌恶牧师,以诡诈的手段虐待罗伯特•詹姆斯•科利,致使后者蒙羞而死。

    在这幅色调灰暗的“世态画”中,上演了一则人性中无法回避的“道德寓言”:“恶”如何在“善”的妥协与默认下施行;人如何具有毁灭他人和自我的本能。

  •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作者:帕斯卡

    法国第一部散文杰作,

    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之一,

    四百年来全球畅销,被译成几乎所有文字,

    影响每一代学人的知识巨著,

    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如果你有什么事情想不明白,不如翻开它。在这本书里可以发现,人生一切悖论的答案。

    人既高贵又渺小,人因思想而高贵,高贵到知道自己渺小和高贵。人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所以他是一根芦苇,但他因为会思考,可以囊括宇宙,可以通向无穷,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严。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神造天地,而天地不知,唯有人有知。人因会思考而高于万物,统率万物,高贵得如同世间的王。即使死亡也无法剥夺他的尊严,因为他知道自己将要死亡,而宇宙对此浑然不知。即使他被毁灭了,也是一个被罢黜的国王赴死,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剥夺他的尊严和血统,那就是他的思想。

  • 沙丘

    作者:  [美] 弗兰克·赫伯特

    人类每次正视自己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进步。

    ——————————

    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我们才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宇宙的中心。

    哈勃用望远镜揭开了河外星系的神秘面纱,我们才知道宇宙中还有千亿个银河系。

    “自由号”发现了黑洞的存在,我们才知道也许宇宙之外还有宇宙,我 们只是永恒中一颗微小的沙粒。

    -

    一切会思考的机器都被摧毁后,宇宙的焦点重回人类之间的争夺。行星厄拉科斯——人类梦寐以求、竞相抢夺的“香料”的唯一产地,在这里上演着权术与背叛、恐惧与仇恨、希望与梦想的太空歌剧。人们常常用另一个名字称呼这颗干旱的星球——沙丘。

    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少年保罗在这里抗争着他的宿命。在命运面前,他是如此的渺小,却又如此的强大……

    ——————————

    ◆《沙丘》是伟大的科幻作家弗兰克•赫伯特的传奇代表作。

    -

    ◆每个“一生必读”的书单上都有《沙丘》

    -

    ◆美国亚马逊“一生必读的100本书”

    -

    ◆BBC“英国最受欢迎的100本书”

    -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科幻•奇幻小说TOP100”

    -

    ◆摘得《轨迹》杂志“20世纪最佳科幻小说”桂冠

    -

    ◆首部同时获得雨果奖与星云奖的作品,科幻小说史上的必读经典。

    -

    ◆人类每次正视自己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进步。

    -

    ◆《沙丘》在科幻文学中的地位就如同《魔戒》在奇幻文学中的地位。

    -

    ◆风靡全球半个多世纪,全球销量已突破1200万册。

    -

    ◆《沙丘》被改编成红遍全球的即时战略游戏的鼻祖《沙丘魔堡》,由此衍生出的《红色警戒》《星际争霸》几乎成为每台电脑上的必装品。

    -

    ◆催生了《星球大战》《阿凡达》等经典科幻电影。

    ——————————

    媒体及名人推荐

    《沙丘》在科幻文学中的地位就如同《魔戒》在奇幻文学中的地位。 ——《图书馆杂志》

    -

    科幻小说史上的里程碑。 ——《芝加哥论坛报》

    -

    这部作品所描绘的外星星球比其他科幻作家所描绘的更完整、更细腻,完美地平衡了技术描写和心理描写。 ——《华盛顿邮报》

    -

    随着气候变化、中东局势、能源危机层出不穷,《沙丘》比50年前更具现实意义。如果你还没看过,的确该找来读读。 ——《纽约时报》

    -

    赫伯特对于这个星球的创造,包含了复杂的情节发展,以及对生态、宗教、政治和哲学,是科幻史上一个伟大而又影响深远的成就——《路易斯维尔时报》

    -

    极强的感染力,情节令人信服,绝对天才的创意。——《星船伞兵》作者罗伯特•A•海因莱因

    -

    《沙丘》在故事的生动复杂方面,《沙丘》同金庸的小说有的一比。《沙丘》又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这里面有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生态学,未来学等等,更把人性、人的本质、人的目的放在一个宇宙的尺度上进行终极思考,这个规模恐怕又是金庸所不及的了。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

    -

    独一无二。只有《指环王》可以与之媲美。 ——英国著名科幻作家阿瑟•C•克拉克

    -

    如果你只读过这部杰作的外延或改编作品,你都不算真的了解《沙丘》是怎么回事。这是一次“必须通过阅读才能完全领略的全沉浸式的体验”。——《合成人》作者帕特•卡蒂根

    -

    现代科幻史上的标杆之一,想象力创造上的丰碑。 ——美国科幻作家P•斯凯勒•米勒

    -

    在16岁那年,我第一次被《沙丘》打动,它成了我心目中的神作。八年来,很少有书能撼动它在我心中的地位,包括《权力的游戏》、《基地》、《安德的游戏》和《指环王》。于是,我又重读了一遍《沙丘》,发现16岁那年的感动历久弥新。真的有那么棒吗?当然了! ——读者评论

    -

    我经常默念书中的“恐惧是思维杀手”这句话。恐惧——通常是对失败的恐惧——是我们思维清晰、专注的最大障碍。默念这句话并不能消除恐惧,而是让我意识到恐惧并直视它。 ——读者评论

  • 4 3 2 1

    作者:Paul Auster

    Paul Auster’s greatest, most heartbreaking and satisfying novel―a sweeping and surprising story of birthright and possibility, of love and of life itself: a masterpiece.

    Nearly two weeks early, on March 3, 1947, in the maternity ward of Beth Israel Hospital in Newark, New Jersey, Archibald Isaac Ferguson, the one and only child of Rose and Stanley Ferguson, is born. From that single beginning, Ferguson’s life will take four simultaneous and independent fictional paths. Four identical Fergusons made of the same DNA, four boys who are the same boy, go on to lead four parallel and entirely different lives. Family fortunes diverge. Athletic skills and sex lives and friendships and intellectual passions contrast. Each Ferguson falls under the spell of the magnificent Amy Schneiderman, yet each Amy and each Ferguson have a relationship like no other. Meanwhile, readers will take in each Ferguson’s pleasures and ache from each Ferguson’s pains, as the mortal plot of each Ferguson’s life rushes on.

    As inventive and dexterously constructed as anything Paul Auster has ever written, yet with a passion for realism and a great tenderness and fierce attachment to history and to life itself that readers have never seen from Auster before. 4 3 2 1 is a marvelous and unforgettably affecting tour de force.

  • 三四郎

    作者:[日] 夏目漱石

    《三四郎》是夏目漱石的长篇小说,写于一九〇八年,与《后来的事》和《门》构成了爱情三部曲。主人公小川三四郎从熊本的高中毕业后,考上了东京的大学 。来到东京这个与他以前的认知完全不同的世界后,在现代文明和现代女性的冲击下,他彷徨迷茫,不知所措。他被三种世界同时包围,一是故乡熊本,二是野野宫和广田老师所在的学问的世界,三是浮华世界。三四郎越来越被他暗恋的对象——美弥子所在的浮华世界所吸引。三四郎对美弥子一往情深,可美弥子的态度却暧昧含糊。她数次向三四郎提过“迷途的羔羊”这一词语,却最终与哥哥的朋友结婚。平凡的青年人在与大都市形形色色的人的交流中,也慢慢得到成长。

    夏目漱石在不失为优秀的青春小说《三四郎》里,描绘了纯朴无邪的青年三四郎与明治新女性美祢子之间不存在爱情的爱情模式。而《后来的事》则旨在表明,爱的价值源泉当存在于“自然天成”之中,不在于神,亦不在于近代西欧的个人主义。换言之,爱的源泉是日本人心灵深处的自然天成。《门》描绘了自然天成左右人生的幸与不幸。至此,在爱情问题上承上启下的三部曲长篇小说谱完终章。但弦外余音,不一而止。譬如:人们在内省之下,决心不顾社会制裁也要归依自然之昔我,其结果,会不会陷入以更深的内省再度否定目前之自我的境地呢?

    兼有东西文化教养的夏目漱石,在爱情三部曲里描绘了受西欧影响的“恋爱”,这种“爱”既不同于日本旧有的上对下之“恩爱”,也不同于男女之间的“性爱”。这使当时的读者饶有兴味,与此同时,漱石又融入东洋文化的特点,强调“爱”受“自然”所涵,爱的形式须以自然为源泉。读来隽永可亲。

    ——吴树文 《漱石枕流,悠悠百年》

  • 不乖的哲学家

    作者:[法] 罗朗·古内尔(Laurent Gounelle)

    编辑推荐:

    ★这是两种命运的碰撞,也是两种生活理念的较量;当现代文明的罪过切实影响到生活,我们才会真正反思生命的意义。

    ★一部引人入胜、诙谐幽默、内涵深厚、悬念满满的小说。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背后,巧妙地隐藏着对我们这个社会的控诉,毫不留情地揭露现代社会的顽疾。

    ★法国百万畅销小说作者罗朗·古内尔,继《曾经想要幸福的人》后,又一部发人深省之作。

    ★《不乖的哲学家》在法国是备受瞩目的畅销小说,本书出版至今法国亚马逊总排行一直保持在畅销榜中。

    ——————————————————————————————————————

    内容提要:

    桑德罗是个年轻的哲学家,他的妻子在南美洲因为当地原住民祭献的缘故而丧生,于是桑德罗对原住民本来的好感消失殆尽,他现在一心只想为妻子复仇。

    对于一位哲学家来说,比起杀掉这些野蛮人,更好的复仇方式就是让他们永远感到不快乐。

    于是他将现代化的商品引入原始部落,让原住民开始有私有财产的观念,让他们开始有个人想法、产生竞争心态,生出相妒之心……

    一切如他所愿,效果立竿见影!

    ——————————————————————————————————————

    媒体评论:

    这本书涉及我们自身、我们的社会及我们的文明。作者要表明的其实就是,如果想让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社会”陷入不幸,只需让生活在其中的成员活成我们的样子就够了……

    ——法国美好生活网站

    罗朗·古内尔带领我们进行了一场奇妙的探险:一场寻找在现世能够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的探险,启发我们产生对自身的思考。读过此书,您将改变以往对生活的看法。

    ——法国Fnac网站

    在这个充满幽默的故事背后,隐藏着对我们的文明及我们的消费模式的质疑。作者一步步揭露出人们的思想是如何被操控的。通过现代社会与书中所谓的“原始人”的对抗,我们将发现当今社会的种种局限。

    ——WordPress博客平台博主评论

    这本书可能会令那些认为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一辆新车或一部新款手机体现出来的人咬牙切齿。

    ——法国亚马逊读者评价

    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反观自己:西方文明带给我们什么?它是如何改造我们的灵魂、思维方式、欲望与追求……并且往往,还令我们浪费自己的生命。

    ——法国书商之选网站

  • THE HATE U GIVE

    作者:Angie Thomas

    Inspired by the Black Lives Matter movement, Angie Thomas’s searing debut about an ordinary girl in extraordinary circumstances addresses issues of racism and police violence with intelligence, heart, and unflinching honesty. Soon to be a major motion picture from Fox 2000/Temple Hill Productions.

    Sixteen-year-old Starr Carter moves between two worlds: the poor neighborhood where she lives and the fancy suburban prep school she attends. The uneasy balance between these worlds is shattered when Starr witnesses the fatal shooting of her childhood best friend Khalil at the hands of a police officer. Khalil was unarmed.

    Soon afterward, his death is a national headline. Some are calling him a thug, maybe even a drug dealer and a gangbanger. Protesters are taking to the streets in Khalil’s name. Some cops and the local drug lord try to intimidate Starr and her family. What everyone wants to know is: what really went down that night? And the only person alive who can answer that is Starr.

    But what Starr does—or does not—say could upend her community. It could also endanger her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