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文化

  • 日本历史上的东与西

    作者:[日]网野善彦

    《日本历史上的东与西》是网野善彦早期的代表作,其中已然展现出“网野史学”的明显特征。网野在这本书中采用地域历史的研究视角,依据考古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诸学科理论,考察了历史上生活在日本列岛东西部的人们在生活和文化上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影响。他不仅谈论了东马西船、骑射型武者和海贼武者、东将门西纯友、源氏和平氏等有趣的历史话题,而且对于东西部地域的社会结构、政治力学关系、东国文化与西国文化等重要概念进行了富有启发的论述,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了“日本人论”和“日本史论”

  • 维米尔的帽子

    作者:[加] 卜正民

    1976年,考古学家从大西洋圣赫勒拿岛附近的海域打捞上来一艘沉船的残骸,在其中发现了一批明代的瓷器。这些古瓷的故事要追溯到四百年前,当时的荷兰人戴着以北美海狸皮毛制成的帽子,不远万里乘船前往亚洲,用波托西的白银从中国人手中买下大量的丝绸、茶叶和瓷器运回欧洲贩卖。其中一艘货船在海战中被击沉,使那批瓷器得以跨越古今,重见天日。

    同样跨越古今、令历史留驻其中的,还有荷兰的七幅油画与一件瓷盘。在本书中,著名汉学家卜正民从这些艺术品的细节切入,以维米尔等艺术家的作品中描绘的帽子、银币、烟管等物品及其流通为线索,梳理出17世纪在贸易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地如何逐渐从孤立状态走向接触,进而连接成一个交流网络。在这个全球化的黎明时刻,彼此陌生的文化开始相识、碰撞、融为一体。

    卜正民是一个很棒的学者,这本书从荷兰画家维米尔的几幅画作说起,涉及十六到十七世纪荷兰的代尔夫特和全球贸易、这两个世纪之交明清交替、中国的寒冷和瘟疫、传教士来到东亚,还说到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亚洲经营,荷兰人从海洋到达亚洲,甚至讲到“全球性流动现象重新界定他们(荷兰人)的世界观,还拓展了他们的世界”。维米尔的绘画,可能只是一个引子或者象征,不过通过这个小小的绘画,大大的世界历史就渐渐凸显了。

    ——葛兆光

    《维米尔的帽子》是一部兼收并蓄的巧书。卜正民汲取维米尔画作的多处细节,引导读者出入17世纪世界贸易、文化交流的广阔世界。他以代尔夫特为中心,读者随之神游历史,旅途中可见瓷器、海狸毛皮和火器,碰上船难的水手与其同伴、银矿和马尼拉大帆船。这是一本充满惊奇乐趣的书。

    ──史景迁

  • 我是炸药!

    作者:[英]苏·普里多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作品摧毁了西方思想的基石。上帝之死、超人和奴隶道德或多或少地渗透进我们的文化当中,而他也是历史上被误解最深的哲学家之一。

    尼采本人认为,所有的哲学都是自传性的,而在这本祛除神话的书中,苏•普里多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才华横溢、怪异非凡且厄运缠身的人的世界,并照见了那些塑造其生命及作品的人物与事件。

    从他早年平静虔诚而又笼罩在其父亲的神秘死亡之下的基督教成长经历,到他在高山之上孤独的哲学沉思,再到他最终陷入疯狂的恐怖与悲怆,普里多以其洞察力和敏感性探索了尼采的心智、情感和精神生活。

    本书深深勾勒出尼采生命中那些重要人物的肖像,令人难忘:理查德•瓦格纳和科西玛•瓦格纳,露•莎乐美——让他心碎神伤的蛇蝎美人,以及伊丽莎白,他那位狂信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的妹妹,她背叛他,篡改他的文本,任由纳粹肆意滥用。

    今时今日,尼采的思想仍然同时为左派和右派所采纳。要了解这位预见了我们所处的这个动荡时代,并为之寻求解决方案的哲学家,《我是炸药!——尼采的一生》绝对是一部无法绕开的传记。

    *********************

    “此书对于尼采生平的鲜活描述,既是对这位哲学家的探究性侧写,也是对其作品的敏锐评价……尼采常常担心自己会被误读和误用,事实上,误读和误用在过去与现在都从未停止,而这更凸显了如此书般明晰解读的价值。”

    ——《纽约客》

    “一部杰出的传记,其知识的深度与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

    ——约翰•凯里(John Carey),《星期日泰晤士报》

    “典范性的传记作品……尼采被生动地唤醒,并走出了混乱与流言的迷雾……一帧细腻严谨的肖像。”

    ——帕鲁尔•塞加尔(Parul Seghal),《纽约时报》

    “自1889年弗里德里希•尼采在都灵广场上抱住一匹马并失去理智的那一天起,他就一直在呼唤这样一部传记。普里多向这位最炽烈的哲学家-诗人投以平静而安宁的光束,并产生了极富启发性的效果。”

    ——约翰•班维尔(John Banville),《卫报》

  • 如朕亲临

    作者:黄博

    本书是一部有关宋代政治史和艺术史的通识读物。作者黄博围绕宋代帝王肖像的史实与逸事,看图说话,分析考辨,绘制出一幅别致的宋代政治生活画卷。全书以轻快的文笔驾驭严谨的学术主题,拥有象征意义的宋代帝王肖像,在两宋的外交往还、军事对峙中发挥了“如朕亲临”的神奇效果,更在北宋的败亡离散中,催生出一幕幕“誓死保卫御容”的动人故事,体现出帝王肖像的视觉展示对于皇权运作的重要性;同时,透过御容殿的迁转与重建,以及皇帝肖像对神仙与先贤圣人的“角色扮演”,揭示了仪式背后皇权与士大夫、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为宋代政治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全书图文并茂,彩色印刷,兼具学术严谨性与阅读趣味性。

  • 艺术的罪与罚

    作者:〔美〕弗兰克·兰特里夏 / 〔美〕乔迪·麦考利夫

    【编辑推荐】

    ★艺术家与杀人犯和恐怖主义者是否彼此需要?艺术创造与暴力犯罪是否一体双生?

    ✔直击9·11事件,消费社会、大众媒体与爱国行为如何勾连?

    ✔炸弹客与艺术家互为镜像,颠覆经济与文化秩序?

    ✔从陀氏的《罪与罚》到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文学与电影中潜藏了怎样的越界欲望?

    -----------------------------------------

    ★切中要害的社会调查 X 细思极恐的深度揭秘 X 自由大胆的跨文化研究

    -----------------------------------------

    ★以尖锐的诘问打开潘多拉魔盒,如同飓风席卷世界。

    -----------------------------------------

    ★美国杰出学者文化研究力作首译中文,知名学者陆建德、知名作家小白联袂推荐。

    -----------------------------------------

    ★装帧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精心打造,完美呈现艺术与恐怖的阴郁诡谲。

    =======================

    【内容简介】

    杀人犯、艺术家和恐怖主义者是否彼此需要?

    本书探索了文学创造力与暴力,甚至与政治恐怖之间令人不安的紧密联系。作者从9·11事件谈起,论及作曲家斯托克豪森将世贸大厦遇袭称为伟大艺术这一事件,进一步揭示出,潜藏在许多浪漫主义文学幻想之下的欲望,是一种将要颠覆世界经济与文化秩序的力量。当然,这也是我们所谓的恐怖主义的欲望。作者提出,在作家和艺术家的力量逐渐消退之时,是罪犯和恐怖主义者继承了这种浪漫而又颇具毁灭性的传统。

    作者在高雅和通俗艺术、虚构和真实罪案之间自由穿行,游刃有余,编织出一张冲动之网,网住人们不安的精神。

    =======================

    【名人推荐】

    艺术的活力有赖于接连不断的“越界”,挑战陈规与传统的艺术家也是某种程度上的路西法。作者以罪与罚为主题,揭示先锋文学艺术和电影如何重塑人的意识,颠覆“存在的统一性”(叶芝语)。这本书像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

    ——陆建德(知名学者)

    -----------------------------------------

    将艺术家对越界和颠覆的渴望,与真实世界令人恐惧的暴力行为并置,不仅仅是某种隐喻。话语本身即是行动,写作,以及其他诸种艺术创造,都是一次心智事件,在艺术想象与真实行动之间,存在着某种心理同构。本书试图由此重新考虑艺术之于世界的位置:对于他们制造的破坏,越界艺术家们天然具有豁免权吗?或者,艺术家是不是应该退回其边缘一隅,不要去妄想改变世界?

    ——小白(知名作家)

  • 续命

    作者:[法]法尼娅·费内隆(口述) / [法]玛塞尔·鲁捷(执笔)

    ♦ 纳粹灭绝营唯一女子乐队幸存者口述实录

    ♦ 绝境中人性的终极考验

    ♦ 戏剧大师阿瑟·米勒艾美奖大奖影片《集中营血泪》原著作品

    ♦ 一支传奇的女子乐队,一部关于大屠杀的绝无仅有的历史证言

    ♦ 生死线上扣人心弦的挣扎,不知何时就是命运的绝唱

    ♦ 从女子乐队的特殊角度全景式记录集中营极恶地狱中的人性大裂变

    ♦ 黜恶扬善,细致刻画集中营人物群像,写刽子手之虚伪残酷,抗争者之悲壮,牺牲者之不幸,堕落者之可鄙,控诉极端思想对人性之异化

    ♦ 生动描写乐队女性以音乐、幽默反抗邪恶,保存生命之美的日常

    ♦ 法语全本直译,简体中文版首度引进

    她们是纳粹灭绝营里命悬一线的女囚。她们曾是专业乐手或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她们为出工、收工的劳动队伴奏。她们上午为即将被送入毒气室的难友演出,晚上又要为完成杀戮的刽子手奏乐消遣。音乐给了她们一线生机,音乐为她们提供嘲弄、反抗屠夫的武器。忍辱偷生,她们是奥斯维辛的女子乐队。

    法国歌手法尼娅·费内隆是乐队的一员。走出生天三十年后,她终于决定直面这段地狱般的岁月,给夜夜折磨她的集中营记忆除魔,首次向世人讲述奥斯维辛女子乐队的故事。

    本书出版于1976年。1980年,经作者和美国戏剧大师阿瑟·米勒共同改编为电视电影《集中营血泪》(Playing for Time),荣获艾美奖最佳电视电影奖。

  • 公主之死

    作者:李贞德

    《公主之死》是一部法律史作品。作者爬梳史料,详细讲述了北魏兰陵长公主被驸马殴打流产致死这一经典案例的来龙去脉,以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写作方式探讨了婚姻暴力、性犯罪、亲属容隐、连坐、夫家认同、男尊女卑等重要而深刻的法律及婚姻伦理议题。

    通过零星残存的条文、案例和判决,作者分析了儒家官僚集团与皇权在确定涉案人员罪名及刑罚轻重方面的共识和分歧,深刻揭示了汉唐之间几百年里女性的法律地位情况、法学和司法的传承状况,显示出虽然从汉朝开始婚姻和家庭伦理已被纳入法律规范之中,但儒家伦理法制化的进程是曲折的,在胡汉交融的北朝时期,夫尊妻卑的伦理并未完全进入法律体系之中。读懂这一案件,对于中国法律“儒家化”或“父权化”的发展过程,以及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 权力与人

    作者:(韩) 郑炳说

    【亮点推荐】

    ☆刘亚仁、宋康昊主演,韩国经典历史电影《思悼》叙事蓝本!讲述封建王座之下,君臣割裂父子、权力撕碎人伦的历史悲剧。

    ☆生动刻画英祖、正祖时代朝鲜统治层顶端的王室众人及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偏执不安的英祖、狂易自毁的思悼、谨慎冷静的惠庆宫、如履薄冰的正祖……权力 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深陷其中之人!

    ☆追溯史料、回归文献,从思悼世子嫔惠庆宫所著《恨中录》出发,在民间传奇与学界定论之外,解开围绕思悼世子之死的种种谜团:父亲英祖为何一定要处死儿子思悼,为何偏要把思悼关入木柜?思悼是含冤而亡的党争牺牲品,还是罪有应得的狂悖谋反者?谁是迫害思悼世子致其惨死的逆贼?身为世子嫔的惠庆宫是加害者还是受害者?英祖是否曾后悔处死思悼世子?身为罪人之子继承大统的正祖怀有怎样的心境? ……

    ☆打破古代圣君神话,重新思考权力与人性的残酷本质!“英祖声称为了宗庙与社稷,要求思悼世子赴死。但从本质上看,他所说的四百年宗社不是其他,正是他自己的权力。对权力的核心,也就是对他本人的挑战,一丝一毫都不会得到原谅,子女也概莫能外。正祖亦是一样的无情。对掌权人来说,没有朋友、家人、父母、 子女。”

    ----

    【内容简介】

    1762年7月,朝鲜王朝英祖李昑废黜王世子李愃并将其关入柜中致死,史称“壬午祸变”。这一朝鲜王朝史上最大的悲剧历来众说纷纭,本书就是韩国知名古典文学学者郑炳说针对这一谜团的历史佳作。全书沿着李愃的人生轨迹,深入当时的朝鲜宫廷,探讨了国王英祖、思悼世子、世子嫔惠庆宫、世孙正祖、大臣、王妃、大妃、后宫、内官、内人等面临的现实,以及他们的梦想与欲望。借助相关史料,作者对思悼之死进行了全面、细致、立体的考察,不仅突破既有学说理论,阐明了这一事件的真相,也从文献的蛛丝马迹中读出了隐藏在权力背面的最高统治者英祖、思悼世子、正祖等的人性苦恼与内心矛盾,值得现代人深思。

    ----

    【著译者简介】

    郑炳说,韩国首尔大学国文系教授,研究领域为韩国古典文学,主要以古典小说为中心探讨朝鲜时代的历史文化。著有《权力与人:思悼世子之死与朝鲜王室》《吾乃妓生:读〈消愁录〉》《九云梦图:从图画读〈九云梦〉》《朝鲜时代小说的生产与流通》等专著,译注《恨中录》《(原本)恨中录》《惠嫔宫日记》《春香传(原文)》等古籍。他也是韩国经典历史电影《思悼》的学术顾问。

    丁晨楠,韩国延世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朝鲜时代史,中韩关系史,著有《海东五百年:朝鲜王朝(1392—1910)兴衰史》,并以“重忆小窗纱”的笔名活跃在公共历史写作领域。

    叶梦怡,中山大学朝鲜语文学学士,韩国延世大学历史学硕士,热爱翻译事业,擅长人文学科领域的中韩文翻译。译有学术专著《观念的变迁:中国古代政治观念的演变》及学术论文《韩国的“朝鲜海关”研究述评——以朝鲜海关的对外依存性为中心》等。

    ----

    【相关评论】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元周:

    思悼世子之死是理解朝鲜王朝后期政治的一把钥匙。因此事发生在王宫之中,国王以木柜囚禁世子致其死亡,具有很强的悲剧性,所以历来为学界所重视,也是民众茶余饭后的谈资。郑炳说的这本书,既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也是一部成功的大众历史读物,不仅探究了思悼世子事件的真相,也生动展示了朝鲜王宫的生活场景和人际关系。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孙卫国:

    思悼世子之死是朝鲜王朝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性事件。《权力与人》以韩国学术界长期忽视的思悼世子嫔惠庆宫的《恨中录》为依据,参稽多种官私史料,采用历史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方法,条分缕析,仔细梳理了英祖、思悼世子、正祖祖孙三代的亲情关系以及宫廷中各种人物关系、政治冲突与利害关联。整个故事引人入胜,情节跌宕起伏,朝鲜时代王室宫廷斗争波谲云诡,全都跃然纸上。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融学术性与通俗性于一体的优秀历史著作。

    首尔大学国史系教授 吴洙彰:

    《权力与人》是实至名归的历史著作。其在令历史学者汗颜的严谨文献考证基础上,阐明了许多新的史实,给朝鲜时代史研究带来了很大冲击。

  • 古本山海经图说

    作者:马昌仪

    《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珍品,自战国至汉初成书至今,公认是一部奇书。《山海经》古之为书,有图有文,陶渊明有“流观山海图”之句。但《山海经》原始古图佚失,唯有文字流传了下来。至於明清,文人、画匠、刻工等又依据《山海经》文本展开丰富想象,创作出《山海经》图像千百。它们或古拙精妙,或粗俗夸张,或字斟句酌领会其精神而创,或照猫画虎偶得其灵魂而作,不一而足。可见,《山海经》图文并举,乃是中国叙事的古老传统之代表。

    《古本山海经图说》的作者马昌仪尽毕生之力寻找《山海经》的另一半。她遍搜明清古籍珍本中的《山海经》图像十余种, 收录各种版本《山海经》之神怪畏兽图像1600余幅,系统考证了《山海经》图像的传承轨迹、造型流变,并以晋郭璞山海经图赞为纲,探讨明清以来《山海经》图文关系的范式转换。出版至今,《古本山海经图说》渐已成为相关主题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古本山海经图说》于2001 年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2007 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此基础上,出版了增订珍藏本。2022年是本书出版的第二十个年头,理想国全新打造,力求以一个更“年轻”的面貌与读者见面。二十周年纪念版保持了2007年版的主要内容与编排格局,仍然采取图说的方式,一(或多)神一图一说,按《山海经》十八卷经文的顺序一一道来。

    *

    【编辑推荐】

    *

    1、图文并举,还上古经典以原貌

    《山海经》是一部上古世界的百科全书,集地理志、方物志、民族志、民俗志于一身,包罗万象。《山海经》本是有图的,但六朝和宋代以前的古图已佚散不存,现存于世的,是来自明清诸家刊刻的图本。这其中既有训诂考据的成果,也暗含朴素的博物观念。作者马昌仪尽毕生之力,收集整理明清古籍珍本中的《山海经》图像十余种。《古本山海经图说》以神怪畏兽、异域禽虫为条目,兼顾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为词条和生僻字注音,配图解说详列文献渊源,为人们读懂《山海经》提供了一条图像路径。

    2、长销二十年,别出心裁打造一千页图像巨帙

    纪念版封面分为绿金款与蓝银款,象征世人对《山海经》认知的变化:绿色,代表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中的“史类”,《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归为史部地理类;蓝色,代表四大部类中的“子集”,《四库全书总目》将《山海经》纳入子部小说家类。封面中暗藏神兽三十三,三三为九,书脊亦藏神兽九枚。以九九之数寓意《山海经》包罗万象,幻化无穷。

    书口以不同颜色区别《山海经》一十八卷,方便读者查阅定位。颜色设置灵感取自中国传统古建彩绘上的“五彩斑斓”。其中,五藏山经五卷取黄色“对晕”,海荒经十三卷取蓝色“退晕”,由浅至深再由深至浅,八种Pantone专色印刷,呈现“海水江崖”。并附双书签带,方便前后对照。

  • 吉祥谱

    作者:李宏震 / 徐洁佳

    每一幅传统吉祥图案都是中国传统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风俗和语言艺术的荟萃集成。古人已经将这些充满智慧的设计巧思隐藏于画稿、瓷器、玉器、木雕、砖雕或刺绣上,融入日常生活当中。时至今日,许多传统吉祥图案依然活跃在我们的生活里,是中国人不可割舍的文化基因。

    经过历史文化不断地传承和衍变,这些传统吉祥图案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文化现象。我们在做关于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研究时,收集整理了一批民国时期刊出的明清时期传统吉祥图案。其涉猎种类广泛,花样繁多,但很可惜,几乎所有图案都为黑白线稿,没有色彩,也没有详尽的图案背景解析。

    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现和诠释传统吉祥图案,我们从中挑选出100 幅作品,参考明清时期传统吉祥图案的配色,重新赋予这100 幅作品以色彩,并添加注解,诠释每幅图案背后的故事和寓意。另外,我们将100 幅传统吉祥图案按照寓意进行了分类,分为福(32 幅)、禄(32 幅)、寿(18 幅)、喜(18 幅)四部分,更方便读者了解它们的使用情境。

  • 依海之人

    作者:丽塔·阿斯图蒂

    【内容简介】

    我们以怎样的方式来定义一个人?

    维佐人以海为生,是一群马达加斯加西部的渔民。他们性格柔和,禁忌很少,不喜牵绊,不被他人定义;他们并不理性,对过往无所总结,对未来毫无计划,经常身处意外之中。人类学家阿斯图蒂来到海岛,跟着维佐人住在海边,出海捕鱼,探索 “成为一个人”的方式。

    这是研究族群与身份认同不可错过的经典,也是一本轻松精彩的民族志。作者将文化差异性重新带回至族群认同研究之中,而读者借此意识到“人之所以为人”处在持续形塑的过程之中,不必被定义所固着。就像每一天,维佐人的“身份”都会更新,从头来过。

    【编辑推荐】

    打破身份常识,族群认同研究的经典之作

    人皆有机会摆脱过去,“当下的行动”是我们成为一个人的方式

    【名家推荐】

    名家推荐

    任何对族群和身份认同理论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阿斯图蒂关于亲属关系、继嗣和死亡的观点对马达加斯加研究极具启发性,但其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了马达加斯加。

    ——《美国人类学家》

    这本书不同寻常地将冷静的分析和温暖的描述结合在一起。

    ——迈克尔·兰贝克,美国人类学家

    这本民族志阐明了学术文献中缺乏的身份认同问题;这项工作代表了人们对感知自己的方式的重要洞察。其组织是有逻辑的,讨论是彻底的……轻松的阅读和清晰的讨论,以及迷人的主题,使得这本民族志非常适合在本科课程中选用。

    ——《宗教研究评论》

  • 论电影音乐

    作者:[德]特奥多·阿多诺 [德] 汉斯·艾斯勒 著

    ♪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经典

    ♪ 电影音乐的美学理论典范

    ♪ 大众流行文化研究滥觞之作

    本书是关于电影音乐美学本质的经典论述,也是对20世纪文化工业批判的理论经典,从电影配乐实践的具体问题,到社会学和美学分析,都深入而透彻。阿多诺考察了电影和音乐、自然音响和人 工合成声 音之间的关系,同时探究了新的文化政治可能性。

    【媒体评论】

    这本书变成了一部奇特的经典:一项记录了关于电影音乐之特性与潜力的开创性研究成果的著作;独一无二地代表着尝试在布莱希特式的实践和批判理论之间寻找共同点的难得的合作;也是一本经常被引用却很少被阅读的书。今天,它应该被重新发现。

    ——格雷厄姆 · 麦卡恩

    阿多诺通晓典故,对音乐的全部情况了如指掌。

    ——托马斯·曼

    艾斯勒先生之于音乐界就如同卡尔 · 马克思之于共产主义那样。

    ——罗伯特 · 斯特里普林

  • 法理学

    作者:[英] 斯科特·维奇 / [希腊] 埃米利奥斯·克里斯多利迪斯 / [意] 马尔科·哥尔多尼

    《法理学:主题与概念》为法理学课程所研习的核心主题提供了富有原创性的导论与批判性分析。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前两部分是一般性主题及相应的学习指导,第三部分是高阶话题。本书每章后附进一步的阅读指引。本书兼具可读性、跨学科特色以及广泛的社会现实性,修订版涵盖了法理学领域最新发展成果,适合作为法学研究者追踪领域内最新进展的重要参考。

    具体而言,本书包含如下内容: 第一部分讨论法律与现代性问题,主要涉及传统的政治学、政治哲学议题;第二部分讨论法律体系与法律推理,主要包含法治、合法性、权力、法律实证主义、自然法、法与道德、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等十个议题。这也是传统法理学的核心内容;第三部分讨论法理学中的高阶话题,主要包含正义学说、全球正义、转型正义、司法审判、法律多元主义、司法与权力、司法化与法律自创生等十个子议题。本书的论述并没有局限在某个既有视角内,而是试图将哲学、社会学、政治(哲)学等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从多角度出发推进

  • 埃及众神

    作者:[英] 理查德·H.威尔金森

    国际埃及学权威精心编写的神祇大全

    国内专家领衔翻译

    数百彩图直观呈现

    结构简明和收录全面之间的绝妙平衡

    ☆ 编辑推荐

    ◎权威:国际埃及学权威以数十年实地考察的经验为基础,为大众读者精心编撰的古埃及神祇大全;北大教授领衔翻译,力求打造准确可靠的国内埃及文化指南。

    ◎直观:穿插有数百幅现场拍摄制作的建筑、壁画、器件等文物的照片及线图,以色彩和光线带给读者最直观的认知震撼。

    ◎全面:内容涵盖大大小小数百位神祇,从大神阿蒙和奥赛里斯到无足轻重的地方小神,从神祇本身的属性起源到他们与社会、风俗乃至王权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简明的结构蕴藏着对埃及众神鸟瞰式的全面呈现。

  • 图解本草纲目

    作者:[明]李时珍

    编辑推荐:

    ●本书以明代刻本金陵本为蓝本,由福建中医药大学博士后黄倩团队编校译注。

    ●针对数十种现代生活中的常见疾患,收录日常易得的药(食)材、容易炮制的附方。

    ●保持原书纲目结构,每一条目下都详细记载了其名称由来、形态、产地、功效及用法等。

    ●一物一图鉴,为读者呈现较 为翔实的药物形态与细节。

    ●全书四色彩印,线装通脊,180°全摊开翻阅。

    媒体评论

    性理之精蕴,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宝——明代文学家王世贞

    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英国生物学家 达尔文

    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

    草纲目》……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了同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人

    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英国科学家 李约瑟

    内容简介:

    《图解本草纲目》以明代刻本金陵本为蓝本,由福建中医药大学博士后黄倩团队编校译注。承原版之精粹,注重其养生理念,针对数十种生活中的常见疾患,收录日常易得的药(食)材、容易炮制的附方;保持原书纲目结构;同时修复大量古画,一物一图鉴。为读者提供一个易于阅读兼具实用价值的新版《本草纲目》。本书精选普通日常食物、保健类药物共260余例,每一条目下都详细记载了其名称由来、形态、产地、功效及用法等,作者李时珍还为我们留下了大量酿制古法,如各种酱、醋、酒的酿造工艺,蔬菜、水果的存储方法等。功效所及诸如流感、解酒、失眠、美白、口臭等,都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不仅是一本适合现代大众健康的生活养生指南,也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博物志。

  • 中国文化常识课

    作者:王力 等

    中国文化常识课:全8册,包含:王力《文化课》、潘伯鹰《书法课》、林徽因《建筑课》、郑振铎《文学课》、胡适《哲学课》、吕思勉《历史课》、曹伯韩《国学课》、陈师曾《绘画课》

    1.王 力:文化课

    “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荓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它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神农氏以前,传承于中华民族、神州大地。彼时的我们,没有高楼大厦,但喜欢在夜晚观星,讨论天文;彼时的我们也没有情人节、圣诞节一类西方的节日,但是有自己的节日和历法。我们会在清明祭奠先人;在七夕祈福求姻缘;在中秋我们不约而同地,望向月亮彼此思念;在重阳,我们登高饮酒忆故人……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刻在骨子里的浪漫。

    2.潘伯鹰:书法课

    “我们若希望能欣赏艺术,必须先要练习自己的一套懂得艺术的功夫。”

    “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正是用来形容中国书法的。

    如今“笔墨纸砚”已与大多平常人家之生活相去甚远,但中国书法作品仍是随处可见的。我们见到好字时,或“苍劲有力”或“娟秀端凝”一类的评价也总会浮现于心,这表示我们对其仍保留着一定的欣赏能力,却总归浮于皮毛。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一门独特的艺术,是不同时期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我们在鉴历史、品文学的同时,尤不应忽略了它。

    3.林徽因:建筑课

    “一般人常误会中国建筑根本简陋无甚发展,较诸别系建筑低劣幼稚。”

    在中华数千年的文明长流中,中国建筑庇荫了无数的华夏儿女。相较于其他文化,它对于中华民族的贡献是巨大的,无可取代的。正如作者林徽因,作为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她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功绩,也永远无法被她其他的光芒掩盖,她说:“我们不能坐视,也不能忍受一座或一组壮丽的建筑物遭受到各种各式直接或间接的破坏,使它们委曲在不调和的周围里,受到不应有的宰割。”

    顾盼四周,或许我们该温习一下中国建筑常识。

    4.郑振铎:文学课

    “新世纪的中国文学必将为一个空前灿烂的新时代。本书即终止于这个希望、这个预言中。”

    作家黄亚洲曾说,“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名片。”

    正如要懂得俄罗斯民族,得看列夫·托尔斯泰、肖洛霍夫;要懂得法兰西民族,得看巴尔扎克一样;要懂得中华民族,则要从我们两千多年来流传的经典中寻觅。

    古代的中国文学,是《诗经》的古色古香;是《楚辞》的满目琳琅;是史书的千古流芳;是诸子的百花齐放;是唐诗的荡气回肠;是宋词的婉约豪放;是元曲的雅俗共赏;是明清的惊世奇章……

    作者以最美好的希冀结束了此书,现在我们可以带着答复翻开这一堂文学课。

    5.胡适:哲学课

    “悠悠宇宙,将无穷极,愿吾朋友勿草草人生!”

    什么是哲学?哲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学问,在这个基本问题上却始终存在争议,西方主流观点认为:哲学源自于人们对世间万物本质的思考,是人们对绝对真理的探求。而中国作为世界三大哲学起源地之一,我们对哲学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呢?胡适先生作为中国哲学史的开山者,他认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作哲学。”那么什么是“切要”?又何谓“根本”?且细听分说。

    6.吕思勉:历史课

    “原始人除专属于他的女子以外,满足性欲的机会,正多着呢。”

    中国人是重视历史的,从古起,便有《春秋三传》、《二十四史》等史书,如今也有各种各样的文字、影视作品可供我们学习了解。以至于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人物和事件我们都已烂熟于心。但是吕思勉先生曾写到:“昔人称《左传》为相斫书;近代的人称《二十四史》为帝王的家谱,说虽过当,也不能谓其全无理由了。单看了这些事,能明白社会的所以然吗?”就像国家从来都不只是皇家一样,即使在封建社会时期,历史也从来都不只是政治。这堂课,请随吕思勉先生,从古代人民衣食住行、婚姻教育等生活文化的层面,了解一些不一样的历史常识。

    7.曹伯韩:国学课

    “因为一个中国人,对于中国的固有文化,应该知道一个大概,才可以免掉‘数典忘祖’的讥诮。”

    所谓“国学”,乃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学术范围极广泛,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以及同时期的诗词歌赋、戏曲小说等等。面对着如此庞杂繁复的学科,曹伯韩先生进行了精心的整理,终于才有了今天这内容全面、条理清晰、体例严谨的一套国学常识课。它是学者钻研考究的必要参考,也是我们了解国学常识的一条捷径。

    8.陈世曾:绘画课

    “吾国美术自古以来最为发达,书画、雕塑、建筑皆能表国民性之特长,为世界所注目。”

    陈师曾大师所言,非自捧也,中西绘画自古以来就有着较大差距。西方绘画以写实为主,“印象派”的绘画变革则是19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而中国绘画早在宋代就已经把“写意”推到了高峰,苏轼就曾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见解。且中国绘画内容更加丰富,它还包含着文学,诗歌,书法,篆刻。正是这样出色的传统绘画艺术,长久滋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审美水平、艺术思想。故此,中国绘画是该作为一门常识为我们所了解的。

  • 世说俗谈

    作者:刘勃

    ★司马昭为什么在竹林七贤中只杀了嵇康?

    ★让梨少年孔融的人生是以怎样的方式收尾?

    ★王羲之自己对《兰亭集序》是如何评价的?

    ★曹操在《世说新语》里的形象是怎样的?

    刘勃带你一口气读懂魏晋风流与苍凉

    有料!有趣!有用!

    【内容简介】

    《世说俗谈》是文史作家刘勃解读《世说新语》的历史随笔。刘勃以讲段子的形式来趣味解读《世说新语》中各种知名人物,如阮籍、嵇康、王羲之等人的行为和思想。全书分为“汉魏易代与始畅玄风”“竹林七贤”“中朝的浮华与梦幻”“江河之异”“绕不过去的老贼”等五大章节,刘勃以《世说新语》文本为基础,参照《晋书》等相关历史资料进行精准考据,将魏晋时期的诸多名士放进具体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解读,并展开多重线索的想象与推理,以更多元的视野来诠释魏晋时期的风流与苍凉。

  • 论方法

    作者:潘绥铭 / 黄盈盈 / 王东

    本书是关于社会学调查的实战指南,首版于2011年出版。在以译介式教科书为主导的方法领域,本书结合中国社会背景,实现了切身且反身的方法学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起,作者就中国人的性行为、性关系、性观念进行了四次全国范围内的随机抽样调查,并在多点红灯区考察的基础上访谈了1300多位相关人群,积累了大量的定量与定性调查实地经验。本书案例丰富,讲述清晰、生动、具体,经验与教训并举,被誉为“社会学调查接地气的和具有操作性的书”。

    全书分为三篇,包括定量调查方法和定性调查方法方方面面的问题、社会学调查的整个过程和深入的论方法探讨。上篇首先界定了社会学问卷调查,侧重讨论了社会学调查的灵魂“元假设”和其四步逻辑操作、光谱式思维;其次分析了社会学问卷设计的初始考虑,即问卷调查做不到什么、问卷调查是要研究问题而不是描述现象、理论筛选问题、设置相关假设等,探讨了问卷设计中常见的误解、反思了设置开放题和“观念调查”问题等;最后回顾了整个调查实施过程和问卷调查的操作方法以及“过程控制”。中篇是对定性调查的切身分析,作者指出定性调查就是“谈恋爱”,阐发了“求同法”“求异法”“求全法”的三种境界,说明了对象的选择、人数问题和光谱式思维、定性调查设计,探讨了研究情境中的“人”的社区调查、研究生活中的“人”的相处调查、深度访谈、座谈会调查法。下篇是对论方法的探讨,深入分析了主体建构论、光谱式理解和研究伦理问题。

    比起十年前的第一版,第二版有不少新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讨论起点,扩充了新的内容。对于想要打下坚实的调查基础,但又觉得其他的教材类图书晦涩难懂,操作性不强的新手来说,本书是你的不二之选;对于想要提高本土化调查能力,觉得国外教材里的内容不符合中国社会情况的硕博士生来说,本书是你的不二之选;对于想要提升社会学调查境界的学者来说,本书是你的不二之选。

  • 王阳明的智慧

    作者:吴震 / 孙钦香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思想家,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等主张,不仅影响了曾国藩、梁启超、梁漱溟、钱穆等名家,更是对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传习录》是王阳明讲学以及与弟子对话的语录集,记载了他“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 体”等核心思想。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震教授、知名学者孙钦香潜心研究阳明心学多年,从《传习录》中选择最具代表性的99章句,把它们归类于22个阳明心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下,分类说解。

    每一节的开篇处有两位老师对此概念的题解说明。借助清晰的哲学架构,读者能够深入了解阳明心学的整体面貌,也能一窥王阳明与罗钦顺等同时代学者之间的思想交锋,以跳脱出阳明心学的视角,看待王阳明的重要观点。

    正文部分,则忠实呈现原文原典,辅以必要的注释、现代译文和学者评点。以提纲挈领的方式、简明通俗的语言,深入剖析阳明心学,直指核心。

    书中两位老师还以六千余字前言,阐述王阳明生平事迹、思想轨迹、著述作品,为读者铺平阅读之路。本书汇集哲学史大家陈荣捷、北大教授邓艾民等人的重要研究成果,原文对校《王文成公全书》《王阳明全集》等王阳明作品重要校本,保证文字精准。

  • 魔物的诞生

    作者:[美]杰伊·M.史密斯

    【亮点推荐】

    ☆全景式新文化史典范力作,在社会变革前夕的历史中重新讲述“狼人”故事的原点。1760年代,“长尾巨爪”的怪兽缘何出现在穷山恶水的热沃当?它是凶猛嗜血的野兽还是邪恶残忍的狼人?它为什么杀死了那么多受害者,为什么偏爱女性和儿童的肉?这一发生在边远之地的离奇事件如何变为传奇,引发上至国王显贵、下至平民百姓的举国关注并流传至当代欧美的流行文化?

    ☆以微知著,从想象的魔物身上窥见真实的旧制度众生相,全面考察18世纪中叶各个阶层的风俗和心态:生活贫瘠、愚昧迷信但又勇敢自救的山野村民,深感自身统治岌岌可危而急于展示爱民之心的国王,在七年战争中落败希望挽回颜面的贵族,欲以天降怪兽之说维护宗教正统性的主教,追求新闻刺激以满足读者猎奇需求的媒体报人,对奇异生物万分好奇的博物学者,追求巨额赏金和封号的职业猎人,意图捍卫热沃当荣誉的地方官员……他们共同制造了怪兽的传奇。

    ☆破除去昧化、断裂式的启蒙神话,展现一个精英与大众、城市与乡村、公开与私下、理性与迷信、国家与地区、世俗与宗教、官方真相与地下谣言、科学与巫术胶着暧昧的前现代社会。

    ☆新文化史领军人物罗伯特·达恩顿&法国史大师威廉·多伊尔&动物史名家陈怀宇联袂推荐!

    ---

    【内容简介】

    1764-1765年,法国中南部热沃当地区一名女子险遭野兽残害。事后她声称,攻击她的那个怪物来自丛林深处,既像狼,又像人。此后大半年中,又有数十人被类似生物袭击,多人死伤。人们的恐惧迅速蔓延至全法国乃至全欧洲,热沃当的野兽也进入了法国民间传说。围绕这一奇怪、异常的怪兽事件,法国史学者杰伊·M.史密斯在本书中做了全景式的文化史研究,展现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交替之际法国的社会、知识、文化和政治面貌。他关注的焦点并非怪兽是什么,而是事件背后的意义,即什么样的力量使热沃当怪兽事件轰动全国。他从重建贵族荣誉、报刊媒体的推动、启蒙时代的蒙昧三个视角把握这一事件,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最终揭示出贵族、媒体、教会等出于各自的目的,携手催生了热沃当的怪兽传奇。

    ---

    【著译者简介】

    杰伊·史密斯(Jay M. Smith),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历史学教授,专攻近代早期法国史,以研究贵族政治文化著称,代表作包括《荣誉文化》《18世纪的贵族》《魔物的诞生:1760年代法国热沃当怪兽事件》等。

    林剑锋,浙江大学法国史博士。

    ---

    【相关评论】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历史、哲学、宗教学院与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合聘副教授 陈怀宇:

    “怪兽”与“狼人”的传说对欧美流行文化有着深远影响,从近年一些相关主题影视作品的大热可见一斑。热沃当怪兽事件无疑提供了一个重要历史文化背景。这部史学佳作以这一事件为个案,运用娴熟的历史技艺从多角度、多面向揭示了法国启蒙时代人与动物之间的跨物种冲突,抽丝剥茧式分析了当时自我与他者、传统与现代、科学与宗教、自然与超自然、中央与地方、城市与乡村、民众与贵族、信仰与启蒙、战争与政治、情感与风俗、口耳相传与新闻媒体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相信每一位读者都将深受启发。

    浙江大学历史系长聘副教授 汤晓燕:

    热沃当的怪兽是法国民众耳熟能详的民俗故事,直至事件过去数百年之后的20世纪,仍有电视剧、漫画以及小说沿用这一题材,尽管对于严肃的历史学家来说,这不是值得深究的题目。但是,史密斯却独辟蹊径,深入故事发生的那个年代,去探索平常不过的事件演化为巨大的传奇的原因。他在貌似通俗的山野故事背后看到,贵族、媒体以及教会出于各自的目的,何由携手“制造”出了一只震惊全国的“怪兽”。

    新文化史领军人物、哈佛大学荣誉教授 罗伯特·达恩顿:

    史密斯仔细检查怪兽事件的各个方面,展示了各种不同的元素如何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惊人的集体错误意识案例。 他展示了人们被怪兽吸引而来,浮想连连,而这些想法有着丰富、多样的心理环境。

    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法国史名家、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历史学教授 威廉·多伊尔:

    这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尝试,将热沃当野兽的故事放在了一个更广阔的框架中……普通读者以及学者们都会发现史密斯的分析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