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文化
-
论颜色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人生最后十五个月里做的关于颜色的笔记。如何得当地言说颜色?这是本书的根本追问。维特根斯坦背后有他反对的本质主义的传统颜色理论,特别是牛顿的颜色理论,更有让他欣赏又令他不满的歌德及其友人伦格的颜色学说;他尝试颜色探讨的第三条道路,可谓“现象学-语言哲学的颜色论”。这种颜色探讨是开放的和自由的,它力图超越科学还原论,也想与文艺的和神秘的色彩言说保持距离,而首先是要唤醒一种敏感的颜色感觉力。因此,本书没有告诉我们颜色是什么,而是留下了一个不定的结论,即颜色和颜色感知的不确定性。诚如作者所言:“在每一个比较严肃的哲学问题中,不可靠性直抵根底。我们不得不总是准备好去学习某种全新的东西。”
-
历史的恐怖
何以逃避历史之恐怖?
以何应对生活之不安?
思考西方社会如何应对危险与危机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反思西方社会中的个体和集体如何逃避历史及其恐怖的著作。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皆为历史上的“恐怖事件”,而这样令人不安的事件的发生是倏忽的,充满了不确定性。历史学家鲁伊斯非常像一位致力于探索人的生存状态的学者,他在这本书里探讨了人们如何回应西方文明中生活的不确定性。
这本书的基调更多的是沉思,而不是说教。它没有指责或轻视人们逃避死亡的可悲尝试, 而只是希望人们认识到各种可能性。鲁伊斯在写作中穿插了个人轶事,但并不主张一种尝试胜过另一种。所以,这本书不是一本自助手册,但它见证了西方社会如何赋予人类痛苦和苦难经历以深刻的意义
【内容简介】
周遭的危险和不确定性,随时可能袭击我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可以在一瞬间改变人生。当任何一种灾难夺走我们所珍视之物,并摧毁我们对自身命运的掌控感时,我们会产生深切的焦虑和生存恐惧。
这是一本关于个体和集体如何应对危机和不确定性的著作。历史学家鲁伊斯从心理史学入手,探讨“中 世纪没落时期”的人们如何回应生活中的不确定性。面对掌控的局限性所产生的深切的缺陷感和生存恐惧,有人转向宗教谋求解释,有人拥抱无处不在的消费文化,有人沉迷转瞬即逝的快乐……他们为伤害和恐惧寻找慰藉。
本书择取从古代到近代的历史事件,将其与文学典故、个人反思相结合,探求西方社会的男人和女人如何赋予人类痛苦和苦难经历以深刻的意义。
-
大门口的陌生人
★内容介绍
作者以闻名中外的“三元里”事件为《大门口的陌生人》之开篇,进而考察研究鸦片战争中及之后以广州地区为中心的抗英运动。本书重建再现了当年的团练运动、绅士阶级的功能、朝廷的应对、英国势力强行进入广州,以及他们的对华贸易等等,并对这一系列复杂事件与现象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作者在还原史实的同时,揭示了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内在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这部篇幅并不长的著作,包含了极其丰富重大的历史主题。
------------------------------------------------
★名人推荐
于任何对中国真正感兴趣的人来说,从现在开始,魏斐德的书是他首先要读的重要的著作之一。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
找到太平天国起义的起因是魏斐德教授撰写本书的最初目标。但是他在研究过程中,却意识到自己在改变——他发现自己研究的是鸦片战争对社会民众、社会底层的影响。众多历史学家常聚焦于官方史、外交史、精英史,而魏斐德触到了他们很少涉及的“民众史”,即某事件对社会大众、底层人物的影响。
——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h,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教授)
魏斐德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最伟大的成就和贡献是他的叙事能力。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这个时代中学者们发明了复杂的理论和晦涩的专业名词使读者们望而却步。魏斐德对于所有在学术中呈现的理论都谙熟于胸,但是他有讲故事的能力,常常在历史中注入血肉和生命力。他有一个小说家的想象力,他把这种特质和历史学家的精确性结合在一起。
——夏多明 (Dominic Sachsenmaier,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
-
导读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编辑推荐-
如何看懂看似矛盾、立场模糊、文风晦涩的德里达?对当代哲学影响深远的解构思想从何处发端?又如何发展?
本书是为有以上困惑又不知该从何下手的读者所准备的阅读德里达的必备工具书。
德里达的《声音与现象》是一本具有开创意义却极为艰深的作品。在该书中,他总结了对胡塞尔思想耗时近二十年的研究,也首次阐发了在他后期思想中具有支撑性的若干术语、概念、结构和策略。《声音与现象》标志着解构事业的开端,蕴含着德里达一生思想的发生结构。正如这本导读书的作者所说:“通过这部研究胡塞尔的巅峰之作,德里达成为德里达。”
本书不假设读者具有哲学背景或熟悉相关术语,而是在适当的时候以简洁的方式解释理解德里达《声音与现象》一书所需掌握的要点,并且力求全面地澄清该书中看似矛盾的概念的必要性,从而帮助读者弄清楚德里达的承诺是什么,并且揭示他作品背后的利害关系,最终勾勒出一条贯穿其一生的总体思考轨迹。
本书只要求读者能够给予适度的耐心和勤奋。用心的读者在阅读完本书后,不仅可以理解《声音与现象》的要旨,也将获得理解德里达完整思想的支柱,以及进入欧陆哲学之门的钥匙。
-内容简介-
德里达属于罕见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是寄生性的,因为它发端于其对西方哲学传统的热爱和承诺,以及对这一传统所创造和遭遇的问题的关注;同时其思想又是高度原创性的,体现了多种文化和智性影响的汇合。此外,德里达偏爱以修辞性的文学风格进行书写,几乎从不清晰表明自己的立场。因为以上特点,在大部分读者眼中,德里达被视为一位极其艰深晦涩的作者。
本书的布局非常简洁。在向读者说明为什么要阅读《声音与现象》之后,作者安排了三个章节。第一章恰到好处地梳理了德里达思想的哲学史渊源,对起源于数学客观性的“基础危机”的现象学运动做了简明的总结。作者重点呈现了胡塞尔哲学对德里达的重要启示,并提出当时法语哲学世界中结构主义与存在主义两线并存的历史脉络。第二章对《声音与现象》的细读是本书的核心,作者逐章引导读者阅读,指出德里达对胡塞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所作的批判,揭示了德里达的论点和论证策略,在关键论点处做了充分停留。第三章提供了德里达后期思想中有关伦理和政治的若干概念,以此展示《声音与现象》如何驱动德里达日后的思考。本书还包括德里达思想的术语表和进阶阅读的建议,辅助读者进行深度研究。
-媒体/名人推荐-
西斯尼成功地使初学者能够理解一位非常艰涩且充满争议的思想家。遵循德里达本人对新手的建议,他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德里达的方法,也就是要“持续不断地‘冒险超越起点’”。最重要的是他未卷入德里达的思想在英美学界所遭遇的崇拜或是蔑视,反对对解构进行冷嘲热讽……而是站在哲学的立场上解读《声音与现象》,认真对待解构主义,这令人耳目一新。
——马修•伍德,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
一本大师级的导读书……关于《声音与现象》一书,没有什么是容易的,但是西斯尼至少让它对首次阅读德里达的读者来说变得可以把握……作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我发现这本书很有帮助,甚至很有启发。虽然我不敢肯定我的学生们会觉得这本导读书或者德里达的《声音与现象》容易阅读,但我可以确定,在读过这本书之后,读者们将会理解《声音与现象》的一般性论点。如果没有本书,他们是无法做到的。
——尼尔•德•罗,多尔特学院
-
日本近代思想史
「内容简介」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半期是日本经历剧烈动荡的时期。在不足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处于亚洲一隅的日本被卷入世界市场,从建设近代国家到追求成为“世界的日本”,再到最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
日本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不同思想激烈交锋的过程。面对国家建设,日本的思想家提出了不同的国家构想,包括日本最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以翻译出“哲学”一词而名闻天下的西周、被称为“东洋卢梭”的中江兆民、创办民友社的德富苏峰、民艺运动的推动者柳宗悦、社会主义理论家幸德秋水、日本的女性主义者平冢雷鸟等。
围绕这些思想家及其代表作,结合时代背景并尽量引用原著,本书以文库本的体量,依次介绍了启蒙思想、自由民权思想、国粹主义、人权思想、民本主义、教养主义、民俗思想、科学思想、女性主义等,以此带我们了解日本近代的思想发展历程,并看见我们的历史与未来。
.
“不问过去便没有未来”
一段社会变动与思想发展相互映照的近代史
一幅深入日本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的导览图
于思想的交锋中回看历史,照见现实与未来
.
「编辑推荐」
★ 从明治维新到日本战败,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
聚焦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前半期近一个世纪的日本。这一时期 ,日本经历了剧烈的变动,从被卷入世界市场、向近代国家转型到妄图成为“世界的日本”,发动一系列对外战争,再到最后战败投降。书中介绍的每一位思想家及其思想都是对这段剧烈变动历史的回应。
★ 聚焦经典作品,一幅深入日本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的导览图。
在阐述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如福泽谕吉、西周、中江兆民、柳田国男、与谢野晶子、柳宗悦、丸山真男等的思想时,本书多结合经典作品,呈现其最具闪光之处,并对相关作品的来源与版本做相应的介绍,便于读者根据不同阅读兴趣进行拓展阅读,可谓深入不同领域的阅读地图册。
★ 共通的精神史,一面观照当代社会的镜子。与政治和经济的历史经常被政策化、制度化而成为特定的历史不同,思想力图实现普遍化,虽然受到现实的束缚,但思想内在的构想与想象使其能够反映现实又超越现实。了解邻国的近代思想史,无疑有助于我们回看历史并观照现实。
-
汉文与东亚世界
◎ 编辑推荐
★比较文化学典范之作,讲述超越国境的汉字旅程,一本填补知识空白的汉文入门导读
日语为何混杂汉字?韩剧中为何出现汉文书简?汉文是超越时空的书写,正因如此,才能够成为东亚的共通语言。本书以汉文训读为线索,透过汉字,看到不一样的东亚世界。
★大家小书,京都大学教授、日本著名学者金文京亲自用中文重写
在日韩国人,专攻中国古典文学,精通中日韩三国语言,作者金文京从独特的东亚全局视角出发,试图重新建立汉字文化圈的坐标体系。中文版由作者本人翻译,且针对中文读者情况改写,并增补学界最新成果。
★角川学艺赏获奖作品,北大陈平原、清华刘晓峰、宋念申联袂推荐
跨越国界和领域,因为有语言和知识的界限,不是谁都能做到的。金文京先生的《汉文与东亚世界》轻松实现了这一跨越,提出了惊人的假说,堪称比较文化学的典范。……正是训读创造了东亚文化,这项研究正是规模宏大的比较文化论的成功范例。
——角川财团学艺赏评委、明治大学教授 鹿岛茂
本书详细介绍了从古到今在东亚汉字有过怎样复杂的读法。学习了这些有关汉字的知识,你会理解作者为什么主张“东亚汉文文化圈”。这是一本借汉字读法审视东亚各国的语言观和世界观,进而审视东亚内部复杂性的好书。
——清华大学教授 刘晓峰
简明的题材和晓畅的语言背后,有着对历史、文化、国族、区域深切的关怀。借此所揭示的东亚世界的现代困境,更超越了话题本身。
——清华大学教授、《发现东亚》作者 宋念申
★“岩波新书精选”第12本,收官压轴之作。新经典·岩波新书精选:轻盈、优美、有深度
轻盈——小而紧凑,大多十万字左右,通俗易懂,节奏轻快
优美——题材广泛,可读性强,文笔优美,内容翔实
深度——对历史、时事做深度解读,引发思考
已出书目:《过劳时代》《格差社会》《京都》《江户时代》《日本的诞生》《日本的汉字》《日本的神话》《日本文化关键词》《逆说美国的民主》《近代朝鲜与日本》《古代中国的文明观》
◎ 内容简介
过去,尽管语言不同,东亚各国的商贾使节,一言不发,仅凭一纸一笔,亦可通过汉文“笔谈”,传情达意、隽语妙言。如此奇景,只因东亚各国曾在历史上共享过相似文化,而汉字恰是其中的精髓所在。尽管东亚世界看似“同文”,但是各国却有不同的精彩生发。因此,汉字文化圈背后的东亚世界实则各有千秋、复杂多元。
以训读解汉字,以汉文喻东亚。精通中日韩三国语言的在日韩籍学者金文京,自古暨今,通过追溯汉文流变之历史、辨析各国汉文之异同,以训读为切入口,深度剖析了一个既密不可分又截然不同的东亚世界。
-
现代政治思想史
本书是一部备受国际学界推崇的西方现代政治思想史权威之作。面对20世纪后期以来政治思想史领域中研究路径的争鸣,本书作者回归经典解读,兼取语境分析,清晰全面而均衡地探讨了近代早期至19世纪末期的一系列重要政治思想家的观点。
本书中不同的思想人物独立成章,以霍布斯的“政治世俗化”为开端,依次介绍了霍布斯、洛克、休谟、卢梭、联邦党人、伯克、边沁、密尔、黑格尔、马克思等人的思想,并内在展现了近代以来政治思想发展的两种趋势。蒙克力求剖析时代的焦点人物,并致力于将主要思想家的观点与政治史上的新潮流联系起来,为广大读者了解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脉络提供了知识增量。
-
亚洲史的研究方法
本书为“葛兆光讲义系列”之一,是作者2011年后为博士生开设“亚洲史的研究方法”课程的讲稿,经过十年以上的讲述,并反复修订增补后成书。
全书分为四单元十三讲,从亚洲史研究的可能性,东西方有关亚洲史的学术史,重点讲到近世东部亚洲海域史的研究,并且详细介绍近世环东部亚洲海域历史的相关文献。本书的重点,是通过案例讨论亚洲史研究的途径,也讨论如何既把中国史放在亚洲史的大背景中,又从中国角度观察周边,进一步通过中国、东部亚洲海域、整个亚洲,理解历史的交错、联系和融汇。每个单元都以“问题”开始,讨论亚洲史研究的必要性,以“讨论”结尾,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最后给出建议阅读的论著目录。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一门针对研究生的历史课,而且是有关区域史研究的方法论。
-
学术史讲义
本书是葛兆光教授二十年间给硕士生讲授“古代中国学术史研究”一课的讲义,共八章,十多年间经其反复修订,主要涉及古代中国学术研究的历史、应当掌握的学术方法,以及中国学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与“从头道来”的综述或概论式的讲法不同,本书着重讲述了中国学术、思想和文化史的大关节上的文献,列述学生应读的一些基本文献,应该了解的古代思想文化学术的一些基本问题、相关研究领域的基本论著和一般方法。同时还开列了“现代学术”应该着重阅读的人物。本书虽为“学术史讲义”,内中含有葛兆光教授希望改变文史类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方式的思考,会告诉文史研究生“读什么”和“怎么读”,本书值得文史类研究生反复研读。
-
碳水的胜利
★温馨提示:阅读食物小史,请勿狼吞虎咽。
★精选的历史+巧妙的插图+有趣的食谱=一套杰出的食物小史
★一部面包文化史
★一场关于小麦的世界环游之旅
★探寻面包的“前世今生”,解锁碳水取得“胜利”的奥秘
★小32开精装,全彩印刷,装帧精致,掌中一握,活色生香
------------------------------------
——面包的“自我介绍”——
供奉神明的祭品 天然发酵的美味
早期的欧洲主食 人类文明的产物
隐藏在餐桌上的文化碰撞 社会内聚力与冲突的象征
面包像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一个人的形象与理想,一个地区的传统与文化,一个时代的标志与发展,甚至更多。从两万多年前新月沃土地带面包的诞生写起,以推测21世纪文化力量和生物技术的进步对面包发展的影响结束,本书探索了面包,作为食物和社会标志,所呈现出的人类文明与时代变迁。
------------------------------------
在轻松的逸事和严肃的历史之间取得了令人愉快的平衡。
——《书商》(The Bookseller)
在讨论面包时,人们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进入一些历史和社会重大问题的讨论之中,正如威廉·吕贝尔在本书中所讲述的那样。本书内容丰富且引人入胜。
——《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
-
观我生
本书以从汉代至宋朝有代表性的墓葬壁画为切入点,来解读图像背后的生动历史。
这是一部由线条和色彩绘就的历史,皇亲国戚、豪门贵妇、边地小吏、异域来客、农夫牧人,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这部历史的主人公。从昆仑仙境到人间乐国,从春播秋收到南来北往,从觥筹交错的盛宴到车马喧阗的出行,墓室主人的日常生活、生平功业、希冀情感被表现在画壁上,时代的风尚、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风云被折射在画面上。每幅画,是一扇小小的窗口,透过它,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生命故事,还有大时代的起承转合。
-
碌碌有为
了解过去的中国社会,对我们今天的普通人来说,重要吗?
我们今天的文化、传统、习俗、审美等诸多方面,仍然深受过去长期形成的社会行为和文化传统影响。了解过去,我们才能更自在地活好当下。
而通常,我们了解的历史,多是王侯将相、知识精英、英雄豪杰,少了普通人的生活。本书则聚焦微历史,以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法,从一个个普通人和家庭的故事,逐步延伸至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展现人口的变迁、衣食住行、农村和城市的形成、秘密社会、风俗习惯、文人与教育、宗教信仰、法律与社会、宗族与家庭等等,让大家看到更细节的中国。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
上卷“人、日常和文化”聚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人们为什么会“以貌取人”,服饰是如何反映阶层和社会变迁的?厨房里的必需品与人们的环境和生活习惯有什么样的关系?古代的轿子、车、船有什么独特发展历程?从集市到城镇,这种流通与集散的网络是如何形成的?真实的“勾栏”“瓦舍”是我们以为的勾栏、瓦舍吗?古人为什么喜欢翻老黄历?“十里不同俗”,传统社区的人们是靠什么凝聚起来的?古代真的无“礼”寸步难行吗?
下卷“家、群体和法律”,则讲述家族、群体和法律。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宗族力量不容小觑,那宗族是一个使钱生钱的公司吗?在传统的儒家社会,法律的制定是从哪里出发的?传统社会的那些酷刑与刑具,是怎么发明出来的?除了庙堂,江湖上的三教九流、黑帮会社靠什么来管理?中国传统社会有“小升初、中考和高考”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文人们真的都“书画琴棋诗酒花”,诗意地栖居?
看历史就像看电影,我们会看到全景、中景,但更真实的情景可能来自近景与细节。我们只有把历史放在显微镜下,倾听普通人的声音,才能看到更鲜活、更有血有肉的历史,感受中国社会的烟火与温度。
-
法律简史
我们依稀觉得是人类“创造”了法律,所以应该已经很了解它了,但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法律的深层逻辑和人类的道德直觉(公平或正义)可以用简单的数学公式来描述吗?绝大多数法律人对此不以为然,因为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接受的法学教育从一开始就毁灭了这种希望。
法律最古老的源头应该是个最简单的算法,即“返还法则”,它是人类制度文明的逻辑起点,也是民法和刑法的共同源头。本书讲述了从返还法则到复杂法律制度的演化史,以此呈现法律的深层逻辑,打破部门法的界限,以联结思维取代割据思维,把不同门类的法律知识点重新组合,进而实现法学内部及法学和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
-
诉说忧伤
********************编辑推荐********************
★忧伤、孤独、退缩、被边缘化的危险
★每当我们讨论别人时,我们都是在谈论自己
★聆听他人的故事,了解抑郁困境,解放自我
★抑郁症简易生物学解释的解毒剂
★斩获Charles Hor ton Cooley 奖
******************抑郁的感觉******************
★抑郁是隐而不见的真空。它爬进你的大脑,赶走你的理智,理性思维完全缺失。它让你感觉浑身冷得刺骨,感觉有一股令你毛骨悚然、惊恐万状的雾气弥漫在残存的头脑中。
********************内容介绍********************
★戴维·卡普以自身经历和社会学的想象力,结合主、客位 两种视角和方法,通过对 50 名抑郁者的亲密访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抑郁经历、想法和感受,为揭示抑郁症复杂的社会过程提供了独特的社会学视角。全书聚焦于抑郁者如何理解这种从本质上来说是模棱两可的生活情境,他们的抑郁意识如何随时间推移而发展,他们如何看待精神病学和药物治疗,从而如何与家人和朋友打交道。抑郁之痛苦不堪言,且不可预测,卡普的采访时而尖锐,时而令人不安,时而幽默,时而睿智,让我们惊叹于抑郁者在处理痛苦时的勇气,也听到了抑郁的真实感觉……
********************相关评论********************
数百万长期深受抑郁折磨的人将在《诉说忧伤》一书中找到共鸣……该书是对抑郁困扰的公开挑战。
—《纽约时报》书评
《诉说忧伤》对抑郁症的分析很有创见……显然,作者熟悉抑郁症迷宫中的各种错误转角(歧路?),这使该书成为社会学领域独具特色的著作。
—《芝加哥论坛报》
终于有一本源自患者的著作……作者是一位学者,也是对抑郁这一人类状态有亲身体验的个体;他个人及书中其他个体真实而清晰的经历,说明书中的分析跳出了对‘医学模式’的盲目遵从。”
—《飞越疯人院》的作者凯特·米利特
-
“女巫”: 不可战胜的女性
猎巫运动曾为我们打造了某种令人恐惧的女巫形象:她们施行邪术,她们顽固不化,她们衰老丑陋……然而,这首气势磅礴的意识形态之诗遍布着厌女情绪的韵脚,其余风依旧浸染着当今世界对女性的评判。莫娜·肖莱为我们除去了掩人耳目的矫饰,呈现出真正的“女巫”形象:她们独立生活,她们自然老去,她们掌控着自己的身体与性。
这里探讨的是三种不同类型的女性人生:
不依赖他人的——自主权并不意味着关系的缺失,而是可以建立关系,但这些关系必须尊重我们的完整性、我们的自由意志,让我们能全面绽放,而不是自我束缚;
不囿于母职的——改变自己的命运,或者只是让日子变得有希望,都得先让生孩子变成随心所欲、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的一件事;
不惧怕衰老的——女人并不是非得保持自己年轻时的样子,她们完全有权利用另一种面貌、另一种美丽来丰富自己。
“女巫”是唯一通过自身来持有某种能力的女性原型,她不因其他人而被定义,所以,“女巫”的继承者们,请承继这种力量,为自己而绽放吧!
将这一辈子活成你们能做到的最好的样子!
-
法国的知识权力
知识分子对知识界的长期沉默遮掩了什么?本书列举了某些令人尴尬但常常被压制的事实。
第一,这些无党派的个人主义者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党派”——与其说这是一个特权阶层或行会,它更像是一个非正式团体或一种社会群体:一个等级井然、备受规制、深度接合(包括通过其内部争斗)的竞争社会。
第二,以反一切权势为专职,知识分子因此所施展的决定性影响力,无疑较来自官方的政治和经济权力更有效。
第三,这种依靠通讯手段及其技术进步赖以生存的权力,它的重心如今从大学和出版社转移到了媒体。
第四,任何权力体系都有成本,而新兴的媒体阶段可能使知识界付出高昂代价。
基于客观调查、统计数据和个人经验,就上述重点进行扎实论证的作者,本人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矢志不移的知识分子。
——雷吉斯·德布雷
-
字说中国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古汉字普及读物,全书共分十章,通过300多个古汉字的详细解说,介绍了古代的天文、地理、家庭、祭祀、战争、农业、工业、人文等,勾勒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古代生活图谱。
作者每介绍一个汉字时,注重从甲骨文、金文等,再到现在楷书的演变,详述源流,深入浅出;全书增加了1500多幅作者手绘字形图及考古器物图,严谨精美,兼具书法美感和欣赏价值。
一个汉字,即是一部文化史,该书不仅是了解古代汉字和古人生活的一本入门读物,还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
★浙江大学白谦慎教授题签,复旦大学郭永秉教授推荐,一部图文并茂的古汉字科普读物!
★300多个常用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现代汉字,细说字形源流,了解中国文字从古到今的来龙去脉。
★1500多幅手绘字形图,历时5年,逐字摹写,兼具原作神采和书家本身风致,可作为上佳的汉字字帖来参考。
★ 以汉字为主线,分十章介绍古代的天文、地理、祭祀、战争、饮食、艺文等,同时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读物。
★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增加帛纸书画作品、铜器装饰图像、汉画像石、瓦当拓片、考古线图等,补充精彩的考古文博知识。
★设计考究,典雅古朴,封面选用高质量艺术纸,书名专色印金,内文采用80g东方书纸,双色印刷,赏心悦目。
-
美学权力
【编辑推荐】
1. 在哲学家从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等不同
面向对“美学”进行理论奠基时,作者看到了“接受理论”或者“艺术理论”的困境,指出纯粹理论化的不足,对抵制“美学”彻底抽象化做出了努力。
2. 作者圣吉宏立足于由朗吉努斯、亚里
士多德、霍布斯、伯克、鲍姆加登和康德等西方哲学家奠基的美学传统之上,重构了 “美学权力”的谱系。
3. 作者试图构建一种有批判意义的“概
念的美学”,以确定美学与伦理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直接关联,并不断完善美学行动的主体作为参与者身份的要求。
4. 作者圣吉宏具有某种时代的敏感性。
与皮埃尔•阿多和福柯一样,她的美学思想代表了对哲学与行为合二为一传统回归的一种潮流。
【内容简介】
美、崇高和优雅是美学权力的三个原则:美取悦,崇高启发灵感,而优雅魅惑打动我们。与之相应的三个创造性策略是:模仿、创造和适应。美抵抗畸形与不和谐,崇高对抗平庸和卑微,优雅对抗崇高有可能带来的暴力风险。
在梳理和分析朗吉努斯、伯克、康德等人的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巴尔迪纳·圣吉宏借助精神分析重建了美与崇高概念的谱系,将传统的美和崇高的两难问题转化为美、崇高和优雅的“三难困境”,从而建构了一个关于“美学权力”的三元化理论。
-
人工智能的神话或悲歌
一部从人工智能科技哲学角度,对现代性严肃地说“不”的书稿,值得我们认真倾听。
本书稿是一本科技哲学的文集,多数是关于人工智能问题的,但不限于人工智能,也涉及基因编辑,还有一篇讨论“宇宙社会学”——刘慈欣设想的一个存在于科幻中的理论,虽然不是被承认的学科,但其中包含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论文有:《一个反存在的存在论问题》,《近忧远虑:人工智能的伦理学和存在论分析》,《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何以可能?》,《人工智能会是一个要命的问题吗?》,《是人的问题还是人工智能的问题?——回应博古睿研究院(Berggruen Institute)关于人工智能的问题》,《完美是最好的吗?》,《人类可能会死于好事而不是坏事》,《最坏可能世界与“安全声明”——来自<三体>的问题》,《未来的合法限度》,《要命的不是人工智能统治世界, 而是人可能先亡于它创造的一切好事》等。书稿较为集中探讨了现代人工智能的区分、本质、危险、可能的解决办法等问题,具有前沿学术价值。
-
艺术与宇宙技术
《递归与偶然》续篇,提炼道家思想中的山水逻辑,重启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之思,回应海德格尔西方哲学终结论。
【编辑推荐】
●从中国道家思想中提炼出与西方悲剧逻辑相反的山水逻辑,以解答哲学与艺术在人工智能时代有何作为。
●关照艺术经验与审美思维的多样性,在技术时代的观念局面中,重启哲学与艺术的思想关联。
技术挑战了艺术和传统思想的存在地位。本书借鉴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的论述,试图以中国山水画中的宇宙技术来应对这一挑战。进而提出:面对当前技术变革带来的新挑战,山水的意义何在?通过将艺术和宇宙技术并置到一起来思考,我们试图进入艺术体验的多样性之中,并问自己,这些体验将如何有助于对当今技术做出反思
《艺术与宇宙技术》是《递归与偶然》的姊妹篇,接续了前作中提出的递归性概念,作者许煜受王弼及牟宗三思想的启发,从中国道家思想中提炼出与西方悲剧逻辑相反的山水逻辑,用以解答这一问题:哲学与艺术在人工智能时代有何作为?本书关照艺术经验与审美思维的多样性,并且在一个技术时代的观念局面中,重新开启了哲学与艺术的思想关联。对于当下人们反思技术、哲学与技术的关系,提供了极富创造力与原创力的回答。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