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文化
-
北京城的生命印记
本书中的一系列文章对北京城的兴起和发展变迁史做了详细的考证和精辟的阐释 ,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开创作用,于今天的城市规划与保护依然极具参考价值。
--
侯仁之一生致力于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从河湖水系和地理环境入手,系统地揭示了北京城起源、形成、发展、城址转移的过程。本书精选了他在建国以后所撰写的五十五篇相关作品,论述中饱含着作者对北京城的深厚感情。
-
亲密关系的购买
长期以来,人们相信经济活动与亲密关系之间的交融混合常常会产生恶劣的后果,认为爱情、亲情等“亲密关系”不能通过“购买”得来。但在本书中,作者对这一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本书基于丰富的案例证据,提出经济活动并非总是会腐坏人们所珍视的亲密关系;相反,我们实际上经常运用经济活动来建立、维护、调和亲密关系。围绕这一核心论点,本书聚焦于伴侣关系、照料关系、家庭关系等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亲密关系,揭示了人们运用经济活动来维持亲密关系的具体方式及其中蕴含的社会意义。凭借新颖的论点和严谨的理论阐述,《亲密关系的购买》一书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学领域受到广泛认可的经典之作。
-
替罪羊
杀婴、投毒、天灾、瘟疫……这是中世纪作者笔下犹太人身上被烙印的罪名。他们是当时人们所集体憎恶的对象,是社会所敌视和驱逐的替罪羊。
从中世纪的犹太人集体迫害事件出发,勒内•基拉尔在本书中承继了自己先前著作提出的“模仿欲望理论”,紧紧追踪贯穿人类历史古今的一种重要现象——迫害。他认为,人的欲望不是源自自身,而是源自模仿他人;人们只是意欲他人所意欲的东西。凭借此理论,基拉尔解读了不同人类文明的各大神话传说,从字里行间发掘出了社会多数人对少数人实施集体迫害的种种模式:当社会出现危机时,在模仿欲望的驱动下,整个社会将矛头对准少数群体,通过消灭或者驱逐他们来消除危机。不论是远古神话还是人类历史,替罪羊的迫害牺牲一直是每个社会秩序的创建原则。
-
法国大革命
本书中,大卫·安德烈斯震撼发声:是法国的农民阶层让1789年的大革命取得胜利,并捍卫了最终成果。
长期以来,人们谈到这场革命时,眼中只有法国贵族、精英与市民阶层,但事实上,农民阶层的抗争惠及的人群更广、影响范围更大。史学著作用更多篇幅来讲述罗伯斯庇尔、丹顿、拿破仑的故事 ,却忽略了这场革命中率先揭竿而起的法国农民,忽略了他们在拼死捍卫自己的政治权利与底层人民权益方面的积极作用。
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良知、勤奋踏实的乡村世界,展现了身处这个世界的人们是如何奋力捍卫自己的生活,并为后代、为集体而努力的。
★ 以农民的视角回望法国大革命,探究这场声势浩大的时代变革究竟为法国广大平民带来了什么
现在谈及法国大革命,焦点仍集中在罗伯斯比尔、拿破仑、保尔·马拉等名人或市民精英阶层身上,却忽略了这波时代浪潮中为自己的命运怒吼、抗争的最广大群体——农民。本书选择以农民群体回顾这段历史,走入底层百姓的生活,看他们如何在无尽的压迫、摆弄与忽视中为时代带来变革。
★抛开英雄光环,探究大历史背景下底层个体的生存形态,看小人物如何掀起时代巨浪
法国大革命的本质是一场农民革命,历史从来不是由某几个英雄造就的,只有千千万万的人民才能推动历史浪潮。本书在描写历史发展的同时,更深入时代大背景,探究发生在每个平民身上的故事,找出让他们愤怒、起身、抗争的原因,更展现了任何一个平凡人能在历史洪流中爆发出何等磅礴力量。
★著名法国大革命专家新作,重新挖掘历史真相
作者大卫·安德烈斯是世界知名法国大革命史研究专家,出版过多部相关著作,其作品资料翔实、视角独到,本书是他在相关研究领域更新的著作。
-
情感何为
近年来有关情感方面的研究已成为人文学最重要的研究取向之一。本书是有关情感研究的论文选集。既涵盖了“情动转向”及相关辩论反思,又包括对情感在早期现代中的嬗变转型的讨论。本书涉及18世纪至20世纪现代情感、意识、感官知觉、书写阅读等中西历史与理论,同时也突出后现代和媒介融合情境下情感与媒体、图像、电影、当代社会的关系。坚持理论的历史化、跨学科取向以及人文与科学的关联性,是本书的显著特色。
-
中世纪的面孔
【编辑推荐】
相对于传统史学的帝政军功,勒高夫等历史学家认为,著名人物(包括虚构人物)可以作为一个社会和一个时代的典型代表。在这本书的前言中,勒高夫对这本书中所采用的历史分期和人物的选择做了说明,体现了他的独特的中世纪研究观点和思想,表现出中世纪在传统认为的黑暗压抑印象之外的、极具活力和创造力的面貌。
这本图文书中,“文”的部分,由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高夫领衔的杰出中世纪学家团队完成,“图”则选取同时代的绘画、雕刻等艺术作品,图文相辅相成,共同呈现出直观生动的中世纪情况。图片高清,彩色印刷,非常值得推荐。
【内容简介】
中世纪的黑暗面纱下,是否有另一种面貌?
推动历史的重要人物被视为一个时期、一个社会、一个文明的象征。享有盛名的中世纪史家雅克•勒高夫,领衔知名历史学家团队,选择并勾勒生活于4-15世纪的112个著名人物的形象,以人物小传配合同时代相关艺术资料(绘画、雕塑等)的方式,带领读者从内部探索这个极具创造力的历史时期。无论是影响至今的前行者,譬如查理曼、圣奥古斯丁、哥伦布、马可•波罗,还是后人不曾在中世纪史中给予关注的女性与虚拟人物,如圣女贞德、亚瑟王、侠盗罗宾汉,都在这部令人惊艳称绝的作品中一一登场。这些历史人物在这里是作为证人和历史记忆,揭示了一个与传统认为的、蒙昧的中世纪形象相去甚远的面貌。
他们的生动面孔是代表中世纪的面孔,他们塑造了中世纪的面貌。
该书还附有地图、年表和参考书目。
-
以市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
本书介绍日本奈良从破旧败落的历史古城,经过市民的共同努力,成为深受本地居民喜爱并获得自豪感的居住社区,也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欣赏的网红目的地。作者回顾了自1979年起26年来奈良的社区治理历程,包括市民主体、地区经济活化、历史认同、景观资源保护、国际参与、永续居住诸多方面,并侧重特定背景下社区治理目标的设定、方法的形成、过程中遭遇的困难与应对,以及如何形成全社区甚至全社会的协作与不懈努力。
社区治理没有特定方法,方法是为适应具体条件的探索;社区治理有心法,有温暖且负责任的市民才有共同生活的福祉。社区治理有无穷的各式各样的困难,有心法自然会找到方法,方法可以借鉴,但只有放回特定的历史社会条件,借鉴才有意义,也才具有激励而非模仿作用。社区治理不限于硬件,也包含柔性市民用语的软件部分,它是以市民或市民组织之自治体为中心的、以居民自己的手来创造街区。
本书为日本居住福祉小册丛书之一,“居住福祉”这一概念旨在“通过社区治理使我们居住的房屋、街区、村庄、国土本身成为福祉,达到所谓居住福祉的状态”的哲学。期望本书的出版对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有借鉴意义。
-
重阳
【内容简介】
《重阳》是一部为国人量身打造的传统节日知识读本。重阳历史悠久,节俗丰富,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本书中,作者分三大板块详细介绍了重阳的多种起源、历时两千多年的流变、古今中外的各种节俗与现状,以不同时间、地区的风俗活动、历史典故、诗词歌赋、民间传说穿插其中,辅以精心挑选的近50幅彩插古图,挖掘传统文化中蕴藏的至数之理,展示自然造化终极的壮观,带你在传统节日里体悟中式生活的时间之美。
【编辑推荐】
1.一部关于中国传统节日——重阳的国民知识读本、时间之书、节日之书,体悟中国人生生之韵的传统时间美学。挖掘传统文化中蕴藏的至数之理,展示自然造化终极的壮观。
2. 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导、传统节日民俗学家杨琳,以学者的思想高度和文化深度完美解读重阳节俗,看专属于中国人的独特生活美学。
3. 知识准确,全观描述,融入作者在长期节日研究中获得的视野和深度,带你了解中秋文化背后更为深厚的人情事理、信念情怀。
4. 雅俗共赏,语言精炼生动,表达细腻传神:3大版块,近50幅高清古画,图文并茂,精心呈现重阳的多彩和壮观。
5. 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社会时间的重要通过仪式,是传统在时间上周期性的体现,利用节日不断重温家庭与社会的文化历史,中国人的伦理感与历史感也因此而浓厚和突出。
6.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师大民俗学教授萧放主编——“节日里的中国”系列,在传统节日里体悟中式生活的时间之美。
7. 随书附赠“二十四番花信风”书签随机一枚。
-
清末民初的思想与人物
蔡元培出长北京大学是否是孙中山支持和指派?
《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到底有哪些,有什么特征?
“五四运动”名称究竟如何而来?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什么时候撰写,又是什么时候出版的?
清末民初,新旧交替,东西碰撞,一大批先锋人物顺势而起,在那个激荡的岁月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历史痕迹。宏大的历史背景下,那些具体的事与人,如何展开,如何被塑造?
总有很多历史的真相值得被厘清,细节值得被抒写。
从甲午到五四,是中国近代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思想文化转型的重要时期,这本文集正是对这一时期重要人物与事件的探讨。
作者深入那个活生生的时代与社会,在一些看似小却极其关键的问题上,系统考察,为理解当时的思想与文化做出了新的尝试。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清末民初重要思想人物研究的学术论集。晚清中国,中西交冲,新旧消长。时势逼迫下,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等得风气之先的人士直面内忧外患的交迫,数十年强毅力行,行走在中国人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蹒跚路程上。全书共收入十余篇文章,涉及当时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尽可能多地使用新近公布的档案、书信、日记乃至国内外报刊,解决了许多史学界关注却未作深入研究的问题。长篇考证发掘出大量沉睡的历史秘辛,从深度和广度上,大大丰富了今人对晚清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贸易打造的世界(第4版)
编辑推荐
一块1896年铸造的墨西哥银元,辗转成为江西山区革命根据地流通的货币
更卖力、更长时间地工作,对糖、烟草等非必需品的欲望促生了“勤劳革命”
口香糖的国际大流行,靠的是墨西哥采树胶的玛雅人和其他劳动者付出的血汗
稀土金属作为日益重要的战略物资,其市场为何由中国支配且难有真正竞争者
92篇小史|40年研究精髓|热销20余年|新版增修15万字
世界历史协会最佳著作奖、费正清奖、汤因比奖得主——彭慕兰
拉美史、全球贸易史专家——史蒂文·托皮克
不平等、罪恶税、谷物全球化、能源转型、生态破坏……
梳理当今世界纷乱来源,剖解“全球化”积累效应
梁小民、李伯重、林满红、何帆等重量级学者一致推荐
内容简介
贸易如何兴起?以什么方式传播?又将如何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其个体命运?贸易常常给全球化和商品化,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不可预计的后果。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突变,新观念革命都与贸易相关。贸易将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人联结在一起,促成了全球化,同时也改变了各地的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贸易打造了今日的世界格局。贸易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世界史。
本书以“贸易”为主线,分为七个章节,从市场的形成、运输手段、致瘾性食品、移植、暴力、现代市场、世界贸易工业化及去工业化等方面论述了贸易与法律、文化、革命、技术科技等等之间的关系,并描绘出一幅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画卷。
本书由彭慕兰与托皮克在《世界贸易杂志》(World Trade Magazine)写给读者的小文章精心编选、集结而成。彭慕兰精通中国史、东亚史,托皮克精通拉美史,本书综汇了他们蕞新的研究成果,如书中对什么时候由商人发动战争效率蕞高、贸易如何使鸟粪变成黄金、拥有蕞大舰船的明朝为什么未能赢得海上霸权、华尔街如何使美国的金融霸业落空等问题,都提供了别具洞见的答案。语言风趣生动,引人入胜。
本书自出版以来,已常销20余年。第4版增订了近10万字内容,译文也经全面修订,新增章节主要涉及印度洋商品回路、罪恶税、烟草、世界史浪潮、早期旅行家、谷物、口香糖、勤劳革命、稀土金属等当下热门话题。
-
清末民国人口贩卖与家庭生活
☆
两度入狱的程黄氏仍愿重操旧业继续卖人,良家之女陈氏经她丈夫、父亲的手辗转被卖四次,军阀纳顺洪的遗孀利用地下军事网络在天津建立起自己的人口贩卖集团……
人丁就是投资,而妇女、儿童和穷人最容易出手。乱世中的小人物命运如何?
新法更替旧律,当约定俗成的做法成了犯罪,妻子、奴仆、小妾、童养媳,在这个处于过渡之中的法律环境里,哪些人是一个家庭的合法成员,哪些人不是?
由晚清民国的人口贩卖切入,追踪华北地区的人贩子与家庭生活。从传统中国家庭结构到社会法制的变化,探索处于戏剧性变革时期的民间社会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意识。
————————————————————
☆
清末,中国北方的人口买卖市场十分活跃,仆人、妻妾、童养媳、妓女、学徒、养子等,那时候社会各个阶层的家庭都依赖人口贩卖满足家庭所需。本书研究的正是这种人口交易是如何实现的,以及使其成为可能的社群和亲属网络。作者对警局和法庭档案的使用相当创新,以富有细节的个体故事做串联,展示了当时的社会如何接受人口贩卖作为一种普通的交易事件。在审视关于奴隶和人口贩卖的法律辩论和精英话语的同时,也深入到了人贩子和受害者个体的世界,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全面且立体的处于历史变革中的底层人口流动图景。
————————————————————
☆
任思梅巧妙地串联起零散的史料,对晚清民国时期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人口买卖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深入挖掘了人贩子与受害者的个体世界,生动鲜活地展示了人口贩卖者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意识之中扮演的角色。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夏晓虹
人口贩卖,是令人痛恨之事。然而,在传统中国的底层社会,又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故事,描述了清末民国形形色色的人口贩卖与家庭结构的复杂关系,从而揭示出在传统等级秩序之中,这一现象的内在逻辑。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许纪霖
-
鸟瞰古文明
聚焦神秘的古犹太王国一处
以集残暴狡诈与忠勇慷慨于一身的大希律王为线索
展现其覆灭前最后的灿烂与辉煌
法国罗马史专家让-米歇尔·罗达兹与古代城市复原图巨擘让-克劳德·戈尔万强强联手
用详实的资料、精彩的解读与美轮美奂的城市建筑复原图
重现犹太、希腊、罗马文明的冲突融合史
·
编辑推荐
★暌违三年,“鸟瞰古文明”系列再启动,用水彩复原图重现古犹太王国最后的辉煌。
本书是“鸟瞰古文明”系列丛书的第二本,如果说第一本《鸟瞰古文明》是对地中海文明3000年的概览,那本书《鸟瞰古文明:大希律王治下犹太王国建筑》便是聚焦于古犹太王国覆灭前的最后一段兴盛史。
·
★以大希律王为线索,讲述罗马转型帝制过程中对地中海东岸的影响。
传说中大希律王为权力六亲不认、残暴屠杀异己与亲人,但史书又记载他忠勇无双,完成了犹太王国的复兴。罗马史家让-米歇尔·罗达兹在本书中将尝试解读这位“双面人”的一生,并用白描手法勾勒出罗马时期犹太王国的历史画卷,带读者走进那个动荡不安、枭雄迭起的年代。
·
★52幅历史复原图,112幅各类图片,一瞥大希律王治下古犹太王国最后的荣耀时光。
从耶路撒冷辉煌的所罗门圣殿,到马萨达巍峨的不世要塞,从埃及艳后曾入主为王的耶利哥宫,到献给罗马元首奥古斯都的撒玛利亚城。这些犹太人历史上伟大建筑的背后,无不有着“暴君”大希律王的影子。通过深入挖掘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大希律王的建筑成就,作者将一个不同的大希律王呈现在我们面前。
·
★历史学家与城市复原图大师强强联手,用精美图文展现历史的细节。
本书文字部分由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罗马史教授、奥索尼乌斯研究院(Institut Ausonius)前院长、法国罗马研究院(École française de Rome)前成员让-米歇尔·罗达兹执笔撰写,内容扎实严谨,文笔平实又不乏趣味。历史城市与建筑复原图大师、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CNRS)研究员让-克劳德·戈尔万为本书绘制的精美水彩插图,以严谨的历史与考古学知识为基础,用艺术的手法将犹太人第三次大流散前的辉煌王国复活。
·
★既是帝王史,亦是外交史,更是文明的冲突史与发生史。
作者详述了一代枭雄大希律王的崛起史,也将其作为罗马与附庸国交往的典型案例展现,更通过大希律治下犹太王国的城市与纪念性建筑尝试表明犹太-希腊-罗马文明在地中海东岸的冲突与融合,以及欧洲文明的早期发生史。
·
内容简介
希律王之名能在后世广为人知,主要是因为福音书中记载了他为保住王位,屠尽伯利恒两岁以下幼儿的恶毒事迹。这段叙述显属虚构之作,福音书塑造的形象并不能让史学家信服。若要解读他含混不清的面貌,史学家还需研读史料文本,并参考最新的考古成果以便对史籍加以解读。有人称他是周旋于罗马与犹太人之间的双面王;有人称他为暴君,说他大举清除异己,乃至残害家人,祸及亲生子嗣;而其他希律王时代的见证者则盛赞他的功绩,颂扬他的忠勇。
那么在他双面人的面具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人物?为揭示希律王的真面目,本书从“具象事物”着眼,诠释希律王的建筑作品。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包容奇思异想、适合放胆创新的时代,同时也是深受奥古斯都及罗马影响的时代,而希律王无疑是这个时代的主角之一。通过还原希律王的建筑,可以更好地品读这位建筑师国王的独特之处。
-
《资本论》的读法
真正读懂《资本论》,重新理解被遗忘和误读的马克思
“每一个在当下资本环境中的人,都应当阅读马克思。”
施展、梁捷、梁文道推荐
----------------------------
【编辑推荐】
1. “把马克思还给马克思”:从三个版本、多维度完整梳理《资本论》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为什么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及其思想一百多年间历经了无数的被误读、神化、扁平化甚至滥用,本书通过整合《资本论》三卷内容,从经济学、社会学和文化理论三个维度来为《资本论》和马克思祛魅,还原一个丰富而立体的马克思——既是为人所知的革命家,更是严谨深刻的哲学家。作者同时毫不掩饰地点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出现的矛盾与未解决的问题,而只有看见和参与这一哲学层面的思考,才能真正明白《资本论》从来不是神话,不是口号,而是方法。
2. “工人都读得懂的书”:“经典摆渡人”杨照讲述四十年《资本论》研读成果
《资本论》伟大,但为什么难懂?马克思曾计划将其写成工人都能读得懂的书,不过那是对于过往的历史读者而言。于当下读者,时空的剧变产生了理解的隔阂,但本书用兼具理性的逻辑和朴实的语言,铺出一条在当代生活与现象中理解和探究《资本论》关键概念与洞见的路,它充满了实际问题:我能否决定工作多久?职业真的无贵贱?这条路不止是为对马克思思想感兴趣或有理解基础的人而造,更是为所有生活在当代社会的每个普通人铺设的。
3. “为弱者而写的辩护书”:除了历史的和当代读法,《资本论》还有一种读法
时代变了,还需要读马克思吗?作者指明了两种关联当下与个人的读法,即历史读法——通过马克思理解资本主义如何从19世纪的残暴不仁到如今的慈眉善目;以及当代读法——借由马克思思想来审思自己对工作选择、生活样态以及生命意义的选择。但全书还隐藏着一种读法,它悄无声息地蔓延在作者讲述中,即把《资本论》当做一种思考方式和棒喝之言,借由知识与深思来质疑流行价值、不沉溺于他人给予的观念,若还有余力,关切自我之外的弱者群体——这是《资本论》永不过时的人文之光。
----------------------------
【内容简介】
源起看理想的口碑节目《你好,马克思先生》,凝聚杨照四十年《资本论》研读成果。这样一部划时代的经典巨著,直到今天仍有挖掘不尽的思想资源,人人都听过,但很少有人真正读过,现在正是时候,告别课本里的“教条”,跟随杨照,真正走进《资本论》复杂深刻的思想世界。
作者认为要理解现代社会,《资本论》是绕不开的话题,它对今日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仍有着重要的解释和指导作用,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概念和工具。作者从《资本论》的社会环境和思想动机出发,试图还原一个兼具理性和前瞻性的《资本论》,带领读者重新认识它的深刻与趣味。
----------------------------
【推荐语】
《资本论》是马克思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他关于哲学、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各种问题的思考都汇聚于此。无论你是否认同马克思,对于他所开创的思想范式的了解还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本论》实在是本大部头,非专业人士想把它读下来难度太大,那么,跟随杨照老师的脚步,来体会资本论当中的奥妙所在,就是个非常好的办法了。
——施展(政治学学者)
《资本论》是那种典型的人人都听说过,但很少有人读过的书。今天大家很幸运,有了杨照老师这本书,不用再忍受图书馆的灰尘和霉味,可以跟着杨照老师全面地认识马克思,并且透过马克思和《资本论》来认识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和我们当下的境遇。
——梁捷(经济学学者)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的认识,其实是跟很多后来对于马克思的诠释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之中不同阶段的成果,相混淆了。而在本书中,杨照老师要给我们做的就是试图去看到马克思原来到底在讲什么。但我们并不是要做原教旨主义者,坚持只去读马克思的原意,书中也同样会讲到马克思的合作者恩格斯以及此后的研究者们不断发扬出的内容,了解它们产生的背景以及价值是非常有意义的。
——梁文道(作家,媒体人)
-
游世与自然生活
庄子是战国中期伟大的思想家,他所关心的许多问题仍存在于当代,他的思考仍启迪着今人。
颜世安教授以隐者传统和道家思想为背景,以郭象所注三十三篇本《庄子》为依据,博采庄子研究众家之长,从全新角度解说庄子,阐释了庄子的游世思想和道论。
颜世安教授认为,庄子深刻理解人生天地间的孤弱与卑微,并不相信像隐士一样归隐田园、寄情山水能够解决问题,因此独倡游世,表面上随遇而安、躺平任嘲,内心却冷眼旁观、傲守孤独。揭开嬉笑怒骂的面具,庄子试图剥离世俗对人心的蒙蔽,解除人们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习性,从“为我”走向“无我”,还原生命的清新面貌。
————————————
◎南京大学颜世安教授作品,人文通识经典,重磅再版
◎剖析庄子人生态度与生存哲学,解读庄子游世之言背后的孤傲与认真
◎直抵庄子思想根本,直面人生困惑:面对“黑色偶然之命”,面对人类的孤弱和卑微,应该如何生活?我们如何与不如意的世界相处?在世俗社会中,如何找到个人的出路?
◎深入浅出剖析庄子个性,悲悯挚诚解读人生痛苦的解脱之道
————————————
名家推荐
两千年来,庄子吸引了中国文化史上无数智者、文士,给予他们精神和生活上深切的启迪、抚慰。颜世安教授情、理兼具地尽力贴近庄子,尤其聚焦在他的人生感受和立身处世上,很大程度上在与庄子的对话中构画了一位敏感、智慧、丰富而超越凡尘的伟大智者的形象。(陈引驰)
1980年代世安兄初露锋芒时,余敦康教授对我说:“中国真懂庄子的人很少。他是真懂。”尽管顶尖学者时而“老虎打盹”或假装“老虎打盹”,最到位的评点还只能出自他们之口。(姚大力)
19年前,2003年的暑假,我当时还是一个大学生,就是这样一本书,我一边读,一边抄笔记,一边思考。《庄子评传》这部书中,颜世安老师第一次打动我的,或者说让我陷入沉思的,就是庄子的痛苦意识。庄子对于生命的痛苦意识非常敏感。越是敏感,越是去探究,就越容易产生对于不幸的哀婉和共鸣,所以,《庄子评传》是一部悲天悯人的书。庄子是以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凝重、庄严和严肃,试图和这个不讲道理的世界去讲一番道理。(武黎嵩)
-
最深切的感觉
——媒体、专家推荐——
★克拉森是一位讲述感官历史的老手,技法娴熟。这本新书的主要吸引力在于她对工业革命的描述。
——《纪事报评论》
★这是一本睿智的书,充满了引人入胜的观察,每个读者都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最深切的感觉》不仅通过关注触觉从中世纪到现代的漫长历史,而且通过将触觉引向一些重要的历史对话,实现了新的突破。
——理查德·纽豪斯
★对人类与触觉的关系在历史上的变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叙述,并提供了大量信息。
——《出版人周刊》
★克拉森丰富的描述为她对这种亲密感觉的探索提供了极好的衬托。
——《图书馆杂志》
★克拉森雄辩地认为,触觉是最深刻的感觉,不仅因为它的文化意义延伸到遥远的过去,而且因为它的社会意义仍然嵌入现代性的核心概念中。作者表明,触觉的历史本身是反思性的:尽管它们只能从来源中推断出来,这些曾经可以触摸到的拥抱讲述了我们之间最深刻的联系的历史。
——《美国历史评论》
——内容简介——
从最轻柔的爱抚到最严厉的打击,触觉是我们体验世界的核心所在。现在,这种最深层的感觉首次成为广泛的历史探索的主题。《最深切的感觉:触觉文化史》这本书通过探索从中世纪到现代的基于触觉的生活经验,充实了我们对于过去的理解。这种亲密而感性的历史研究方法使我们有可能重新发现历史文 化的触觉基础及其塑造社会的特殊方式。
克拉森在书中探讨了各种触觉领域,包括中世纪城市的感觉;圣人遗物的触觉吸引力;痛苦、快乐和感情的社会历史;人类和动物之间的触觉联系;摔跤和比武等运动的剧烈刺激;消费文化的感官吸引力,等等。她深入研究了一系列重要问题,从社会交往中触觉的使用和禁止到现代国家对身体的约束,从城市景观的感觉变化到现代性中触觉的技术化。
通过康斯坦丝的描述,我们发现历史远不是一个枯燥无味的主题,它能在顷刻之间触动我们。
-
等待周末
罗素强调,我们不应该对休闲有罪恶感——这种罪恶感是现代社会强加、灌输的。罗素之所以歌颂“懒散”,切斯特顿之所以鼓吹“什么都不做”,都是蓄意挑衅视“忙个不停”为最高价值的社会。他们都很同意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是人生的目的。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工作,是为了得享休闲。”
《等待周末:双休日的起源与意义》追溯了今天这种“五天工作-两天休息”的工作节奏是怎么来的。七天为一周的时间分隔并非自然形成,而人们对“休息日”的理解,也从宗教意义上“禁止从事任何工作的日子”逐渐演变成举行市集、度假、休闲的日子;又变成消费至上,“从事另一些专业技能比如滑雪、跑步、健身等,比工作日还要累的日子”。作者以澎湃的知识量娓娓道来,主题十分契合当下“996工作制”盛行的中国现状。
-
解体概要
齐奥朗是一位奇特的作者,数十年来,全世界好几个代的文艺青年,在自己最私密的神圣空间里,藉由他的眼睛,重新看待身处的这个世界,究竟有什么意义,或是为什么没有意义。《解体概要》是齐奥朗第一部法文作品,于一九四九年发表,随即获颁Rivarol奖(针对以法文写作的非法裔作家)。不久就由他的朋友,诗人策兰翻译成德语。从此之后,齐奥朗拒领各种奖项。 本书是法文世界里首次正面提出“解构”一词,并以其为核心多侧面展开清醒的分析。齐奥朗表现的清醒,源自于他长达七年的失眠。由于失眠者面临的,是对存在、对自我的虚构的质疑。
-
现代主义群星闪耀
一场现代主义的流动盛宴
跨越时空,再现半个世纪先锋盛况
毕加索×高更×马拉美×里尔克×马蒂斯×伍尔夫
花神咖啡馆 | 黑山学院 | 蓬塔旺 | 伏尔泰酒馆 | 威尼斯
——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期,现代主义热潮兴起。从城市街道、自然村落到海岸岛屿,从私人住宅到公共咖啡馆,知名艺术聚集地及聚会场所激发了无数艺术家的创造力。
在本书中,资深学者玛丽·安·考斯流连于现代主义诞生之地。卡夫卡与爱因斯坦常去的布拉格咖啡馆,高更及众多艺术家流连的法国阿旺桥,毕加索在巴塞罗那的聚会地……我们看到一场“流动的盛宴”,现代主义大师依次登场,极具先锋色彩的时代图景展现在我们眼前。
——
【编辑推荐】
★寻访现代主义地标性艺术聚集地,重现孤独艺术家的创意集会:以地点为线索,寻访现代主义极具标志性的酒馆、咖啡馆、个人工作室及艺术聚集地,展现了聚会的创造力。
★跨越时空,再现半个世纪先锋盛况:巴比松画派、布鲁姆斯伯里团体形成,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印象派渐次出现,本书截取片段,将不同艺术团体的故事汇聚成一幅现代主义繁盛图景。
★私人化视角结合一手资料与丰富史实,描绘现代主义艺术的黄金时代:故事本身连同故事发生地,都成为后世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
★抛弃艺术史的艰深,采用漫谈形式,收录200余幅珍贵老照片及艺术画作,全面展现时代风貌。
★全球重量级策展人、艺术馆及博物馆负责人推荐,《泰晤士报文学副刊》称其“难以被超越”。
-
帝国定型
★像崛起者一样思考,深度理解美国的行为逻辑,跳过“修昔底德陷阱”。
理解20世纪,钥匙是理解20世纪的美国;理解20世纪的美国,钥匙是理解19世纪最后十年的美国。《帝国定型》从一开始就抓住了理解1890—1900年美国的三个关键变量:产业跃居第一,空间扩至极限,超大规模国家。这如同三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理解20世纪美帝国的大门。
当镀金时代的红利吃尽,美国抓住关键十年,崛起为新型帝国:
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这种帝国发展的逻辑,不是通常理解的国家逻辑,而是无孔不入的资本逻辑。
★原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徐弃郁代表作,从战略高度看大国崛起之路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徐弃郁,在原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工作长达20余年,以“打硬仗,攻山头”的方式从事研究。
在本书中,他以小见大,从1890—1900十年中看到美国发展至今的根基;条分缕析,从历史的特殊中归纳出大国崛起的普遍规律。
★思想、贸易、政治、军事、外交——超级规模国家转型期面面观
从多角度出发,呈现19世纪末美式帝国定型的过程与细节:
——思想界与决策层之间的动态交互关系
——关税、海军与外交上的改革始末,
——三次奠定美国国际地位的交锋过程。
以专业而晓畅的文风,在有限的篇幅中让读者如同亲临历史现场。
★回溯美国外交的发力起点,读懂“美式言辞”背后的政策意图
美国政治人物的文章和讲演都有点像啤酒,上面覆盖了厚厚一层宏伟言辞,飞腾张扬,也并非无味,但终究不是实质内容。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可能也是妨碍人们了解其真实政策意图的一个因素。故而,本书在研究和撰写中要努力廓清和发掘的,也正是这种美式言辞背后实质性的东西。
【名人推荐】
徐弃郁不像传统的知识分子那样,把自己定位成研究某个国家历史的专家,而是一个战略学家:他试图在所有主要大国的崛起过程中,找到那些最根本的规律。
——罗振宇 得到APP创始人
理解20世纪,钥匙是理解20世纪的美国;理解20世纪的美国,钥匙是理解19世纪最后十年的美国。《帝国定型》从一开始就抓住了理解1890—1900年美国的三个关键变量:产业跃居第一,空间扩至极限,超大规模国家。这如同三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理解20世纪美帝国的大门。
——张笑宇 第一届亚洲图书奖得主
帝国必须以实力为基础,但它远不仅是依靠实力。帝国需要它的激情,需要它的伦理基础,需要它的马基雅维利式技巧,需要它的规则构建能力,这些需要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缓慢锻造出来。徐弃郁的这本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样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施展 外交学院政治学教授
【内容简介】
1890年的美国,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红利吃尽、产能过剩、老牌列强林立、国内利益集团垄断……然而,这也正是美国崛起关键十年的开始。但与以往任何国家都不同,美国走上了一种新型帝国之路:它不直接掠夺海外领土,而是以强大的生产和贸易能力控制世界。用一句话归纳,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这种帝国发展的逻辑不是通常理解的国家逻辑,而是无孔不入的资本逻辑。
全书以1890—1900年的美国为论述对象,从这一案例中提取出“超大国家的崛起与扩张”背后的原因,力图揭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深层互动关系。
-
古本之尘
虽说是杂书,但流入古本世界、勉强幸存下来的书,哪怕只值一百块,肯定也不容小觑。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